校外科学教育论文范文

2024-01-02

校外科学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校外培训 家庭 偏好 管理建议

一、研究背景

“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文化让我国民众对“读书成才”“教育改变命运”深信不疑。随着国家经济的平稳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状况得到改善,家庭相应地对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当资源的有限性使正规学校教育在某些方面无法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时,校外培训应运而生,在满足学生选择性学习需求、培育和发展兴趣特长、拓展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69-78),一定程度上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2)(109-120)。此外,应试导向的考试和部分低质量的公立学校给校外培训的繁荣提供了沃土(3)(68-81)。近年来,许多地区出现了校外培训学生众多、学生投入时间长、培训低龄化、培训种类多样化、培训费用支出高的现象(4)(34-36)。

就K-12(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线下教育培训市场而言,目前我国校外培训机构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以新东方、好未来(原学而思)为代表的全国性教育培训机构,年营收大于50亿级别,校区遍布全国;第二梯队以学大教育、精锐教育等机构为代表的全国或区域性教育培训机构,营收在10亿—50亿元之间;第三梯队以高思教育、龙门教育等机构为代表的区域性教育培训机构,年营收规模在亿级到10亿级不等;第四梯队是规模庞大的单体或小规模培训机构/工作室或私人开办的有偿补习班。其中第一梯队“巨头机构”所占市场份额不足5%,而难以计数的小机构作坊占据校外培训的最大市场份额(5)(23)。校外培训领域存在学生、家长等需求方和教育机构、教师等供给方,以及受到影响的主流学校和承担监督者和制约者角色的政府部门,杨萌、薛海平(2020)认为应该从多方主体入手探究课外补习各方参与者的行动逻辑(6)(50-67)。鉴于此,本研究欲从需求侧出发,了解我国家庭参与校外培训的情况,探索家长对参与培训机构的态度偏好及权重,寻找优化校外培训机构的路径,以为提高我国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提出建议,也为主流学校的教学提供借鉴与启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首先,选择“校外培训机构”“校外教育”等主题进行文献阅读,并设计访谈提纲,以面谈或电话访谈的形式,依据理论饱和原则(Theoretical saturation),对30位拥有较高学历、在大中城市工作生活且子女在大中城市接受基础教育(从幼儿园至高中)的家长进行了1个小时左右的访谈。依据访谈得知的信息,结合相关文献,设计了针对学生家长的“校外培训机构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包括基本信息、参与校外培训的情况、家庭对校外培训机构的选择偏好三部分,家庭对校外培训机构的选择偏好部分整体上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98,包括硬件设施、师资水平、教学质量、培训收费和培训成效五个维度,各维度α信度系数分布在0.726~0.872,表明问卷内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本研究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问卷的数据采用频数统计、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因素方差检验客观呈示不同家庭参与校外培训行为的情况和选择偏好。

(二)问卷样本基本情况介绍

本次调查从2019年7月至9月,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96份,问卷回收率94.8%。其中,877位被调查者的子女参与校外培训并完成了“校外培训机构选择偏好问卷”。问卷调查对象是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的学生家长。其中学生母亲1479人,占比为78.01%,学生父亲427人,占比为21.99%。从地区分布看,樣本分布在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十余省(自治区、直辖市),遍布大小城市、乡镇和农村。

从职业类型看,样本中有国家机关、党政部门工作人员(3.27%)、事业单位人员(17.19%)、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4.75%)、企业一般职员或工人(19.78%)、个体经营者(20.68%)、全职妈妈/爸爸(16.72%)、其他(17.62%)。从受教育程度看,样本中硕士及以上占比3.32%、本科占比22.15%、大专占比17.51%、高中或中职占比25%、初中占比26.37%、小学及以下占比5.64%。总体分布较均匀,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三、我国家庭参与校外培训的情况

(一)家庭校外培训参与率与投入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孩子参加过校外培训的样本家庭数为877户,占总样本的46.73%。同时,不同居住地区的家庭孩子参加校外培训的情况不尽相同,总体呈现从“大城市-小城市-县城-乡镇-农村”逐步递减的趋势,详细见图1。

综合所有参加校外培训的家庭中孩子参与校外培训的情况,2019年一年中(非假期时间),孩子们平均一周上2.398次校外培训课,最高家庭达到8次/周;平均培训时间共计为4.47小时/周,而最高家庭达到20小时/周;平均培训费用为9432.7元/年,最高家庭一年支出120,000元。

在寒假和暑假类长假期,有66.8%的受访家庭孩子参加1~2门校外培训课程,还有20.2%的受访家庭孩子参加3门校外培训课程,以及少数受访家庭孩子参加四门或五门及以上的校外培训课程。在金钱投入上,23.3%的家庭在孩子校外培训上花费在1000元及以下,投入1001元—3000元不等的家庭占比39.9%,金钱投入在3001元—5000元的占比13.6%,还有23.2%的家庭在孩子假期校外培训上投入超过5000元。可以看出,当今家庭对校外培训的总体参与度较高,投入较大。

且我国家庭参与校外培训的意愿非常强度。49.3%的受访者表示“即使培训机构的收费略有上涨,我也要让孩子参加培训”,48.2%的受访者认为培训机构的距离远近不会影响他们的意愿,还有31%的受访者对于“孩子的学习和成才离不开校外培训机构”这一观点,表示认同(同意或非常同意)。

(二)家庭校外培训内容及其趋势

调查显示,学生选择频率比较高的培训项目包括英语(40.86%)、数学(37.36%)、书画类(36.46%)、舞蹈类(27.99%)和语文(25.4%)等,详见图2。下面分文化类(主课、副课)校外培训情况和兴趣类校外培训情况具体分析。

1.学生参加文化课的校外培训情况

调查显示1年级—9年级语文和数学校外培训情况呈现三个主要特征。第一,小学三年级是参加校外培训的第一个高峰期,在小学低年级,两门科目主要教授基础知识,学生负担较轻。三年级之后,随着学习难度增加和英语学习的加入,部分家长为了孩子能够“打好基础”,将视线转向课外培训。第二,小学六年级是参加校外培训的第二个高峰期,很多地区的家庭面临孩子小升初的焦虑,语文和数学作为考核科目之一,在经过四、五年级的回落之后,六年级学生对培训的需求开始增加,由于数学考核内容较为适合短期培训,参训比率(72.5%)远远高于语文(47.1%)。第三,为打好初中学习基础,初一年级是参加校外培训的最高峰,随着物理、化学等科目的加入,有限课外时间被其他科目所分担,两门科目的培训热度均有所下降,但数学下降幅度远小于语文学科,依然是重要的校外补习内容,详细见图3。

英语不仅是我国必修课程,还是许多预备留学生的需要,英语校外培训既能满足学生的学业性需求,又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性”需求,机构数量多、样式广。因此,随着年级的上升,英语培训需求持续增加,到六年级时有82.4%的学生参加英语校外培训,远高于语文(47.1%)和数学(72.5%)。初中阶段学生英语培训强度有所下降,但是依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到了初三阶段,学生们为中考或出国做准备,英语校外培训强度再次提高。

此外,本研究还就初一至初三年级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政治、历史科目的校外培训趋势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理化生的培训需求相对大于政史地的培训需求,其中,在受访者家庭中孩子的物理培训需求明显较高,且在初中三年持续升高,初三年级达到最高峰(71.4%),同年,没有受访家庭为孩子补习政治、历史科目。原因主要是理科的思维量与文科相比相对较大,通过解题技巧与思路训练,可以实现成绩的提高。

2.学生兴趣特长类校外培训情况

兴趣特长类的校外培训整体趋势是,在幼儿园大班或小学中低年级达到高峰以后逐步下降。具体而言,体育类培训的波动幅度比较大,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三等年级都出现高峰,国家倡导的加强体育在更多地区得到了回应。书画和舞蹈等艺术类培训的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在小学中高年级达到高峰以后逐步下降。究其原因,一是伴随学年上升,学业压力增加,牺牲兴趣类课外培训时间完成课业学习和必修课程的校外培训难以避免。二是随着年龄的上升,学生对于兴趣培养有了自己的规划,详细见图5。

3.文化类与兴趣特长类校外培训情况比较

为进一步呈现学生及其家庭对文化类与兴趣特长类校外培训的参与倾向,本研究选取小学1年级—6年级学生家长,调查其孩子参加文化类和兴趣特长类培训的情况,如表1。随着年级增长,必修文化科目校外培训热度逐步上升,兴趣特长类的培训波动下降。

(三)家庭校外培训形式

根据校外培训的规模,Kwok(2009)将校外培训分为一对一的辅导、小班化、中班化、大班化的讲座(7)(104-114);根据授课形式,Ventura(2010)等人将其分为使用面对面教学、视频录制、互联网直播或其他形式(8)(59-68)。不同的培训模式会对学生的学习、老师的教学、培训成本及政府政策产生不同的影响(9)(62-82)。由问卷调查可知,大多数家庭选择线下大班化(10人及以上)的培训形式(45.6%)和线下小班化(小于10人)的培训形式(35.7%),还有一部分家长考虑的时间及能力,为孩子选择了托管所(16.1%)。少数家长选择线上一对一、线下一对一、线上一对多以及上门家教(5.4%)等方式。另外,从访谈情况看,江浙地区家庭与中东部地区相比,更加倾向于一对一或者线下小班化教学,认为一方面“老师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及时回应和发现问题”,另一方面“有一两个学习伙伴,可以看到孩子学习过程中的优劣势”。

四、我国家庭参与校外培训的影响因素和选择偏好

(一)我国家庭参加校外培训的影响因素

第一,家庭收入影響孩子参与校外培训。本研究按照核心家庭(仅包括受访者和其配偶)的年收入,将样本家庭分为低收入家庭(2万及以下)、中低收入家庭(2.1万—5万)、中等收入家庭(5.1万—10万)、中高收入家庭(10.1万—30万)、高收入家庭(30.1万—50万)、较高收入家庭(51万以上)。研究表明,不同收入等级的家庭在孩子是否参加课外培训机构的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F=23.871,p=0.000),且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孩子参加培训的比例明显上升。具体而言,低收入家庭与较高收入家庭;中低收入家庭选择与中高收入、高收入和较高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和较高收入家庭;中高收入家庭与较高收入家庭在文化课(语数外等知识性课程)的参训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F=3.072,P<0.05),中低收入家庭和中高收入家庭在兴趣类(美术、体育、舞蹈等学习专长、培养情趣的课程)的参训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F=1.609,P<0.05)。

第二,家长受教育程度影响学生参与校外培训。研究表明,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家长在孩子是否参加课外培训机构的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F=21.975,p=0.000),随着家长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孩子参加校外培训的比例相应从30.2%提高至76.2%,详见图6。

具体而言,家长为初中学历的家庭与家长为大专和高中学历的家庭在文化课(语数外等知识性课程)的参训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F=1.533,P<0.05),家长为小学及以下学历和初中学历的家庭与家长为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家庭;家长为高中的家庭与家长为本科学历的家庭在兴趣类(美术、体育、舞蹈等学习专长、培养兴趣的课程)的参训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F=7.368,P<0.001)。以上结论与其他大量研究结论一致,即家庭社会经济背景越好、父母教育程度越高的学生校外培训参与度和支出水平越高。

(二)家庭对校外培训的选择偏好

本研究《校外培训机构选择偏好问卷》从硬件设施、师资水平、教学质量、培训收费、培训成效五个部分设计,分别列出6项硬件设施指标;4项师资水平指标;4项教学质量指标;3项培训收费指标和3项培训成效指标,要求被试对每一项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评价。其次,运用秩和运算法,先对回收的877份统计量表中每项指标中选择“非常重要”和“重要”两档的人数百分比并进行合计,对于人数合计百分比小于70%的指标予以剔除。经过统计,品牌(69.4%)、连锁经营(63.9%)、培训机构面积(42.3%)、课堂开放性(69.4%)、收费水平(39.6%)、收费周期(52.1%)及学员成绩(69.2%)提升效果7项指标的“重要”“非常重要”两档合计百分比分小于纳入标准,将其删除;其余13项指标的“重要”“非常重要”两档合计百分比达到纳入标准;由此得到优化后的家长选择校外培训机构倾向性指标。最后,利用秩可以定量地分析定性问题的特点,让所有专家对所有指标进行重要程度排序,再综合所有专家的排序确定指标权重(权重是某一因素或指标相对于某一事物的重要程度,在此处指相应指标对家长选择培训机构的影响程度,即家长在选择培训机构时会在多大程度考虑一下指标),具体见表2。

由上述内容可知,师资、费用、环境、教学质量、教学效果都是家长评价、选择校外培训机构的重要标准。除此以外,在后续补充访谈中有家长提及“同时也需要方便,离家近或者停车方便”“基本上先满足他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他自己愿意去的。”即会考虑距离远近与孩子兴趣两个因素。

五、总结与建议

校外培训教育有着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优势——教学内容更丰富,既涉及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又包括对孩子文化课的补习或提升、拓展;教学模式多采用一对一辅导或小班制;家校互动通常表现较为积极,会主动就学生一天学习情况或状态与家长进行详细交流,且家长有时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针对校外培训教育的上述特点,对培训机构与管理机关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確校外培训机构的功能和定位

认清校外培训作为校内教育补充的定位,培训机构要努力提升机构教学内容与形式的个性化程度和丰富程度。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每个个体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因此对于教育,不应该使用同一的教学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用个性化教学(10)。但学校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提供主体,为的是满足大多数学生的教育需求,往往更加侧重于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教育服务;居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由校外培训机构提供。从教学内容上说,一方面,在校内文体课被文化课压缩的情况下,校外培训机构可以开设舞蹈、绘画、编程、插花等各类兴趣类课程,开拓学生的爱好特长,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当前的教育教学模式、教育评价形式和考试制度决定了文化知识类校外培训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种“刚需”,无论是纠正偏科的“补差型”需求,还是增强优势的“培优型”需求,都应该在校外培训中得以满足。从教学形式上说,校内教学大多是大班授课,甚至一师教授多班,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因材施教难以实现。校外培训要抓住并保持这一优势,在小班课堂,特别是一对一教学中,尽力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诊断,分析学生特点、“闪光点”,据此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方案,并跟踪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定期进行反馈。

此外,作为校内教育的合作伙伴,培训机构还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创设具有创新性的教育服务产品。摆脱教育固有模板与纲要,校外培训以资金和自由度优势,可以与新兴的科技手段结合,与一流的教育家、心理学家、人工智能专家合作,开发创新型的教育服务产品,如:STEAM教育与少儿编程等。据悉,各个国家与地区已有不少大中型培训机构通过研发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个性化教学、教研与测评,一些机构还利用VR等技术手段拓展体验式教学模式。此类探索使培训机构能够尝试引领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成为教育创新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在发扬个性化优势与创新实践的同时,校外培训机构的发展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作为教育事业的一部分,校外培训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教育规律,违背教育规律,为整个培训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加强校外培训市场的综合治理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从供给侧出发,通过提高培训机构准入门槛、规范培训行为、公布黑白名单等措施实现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但徐西光、衣华亮(2019)在探究教育政策的矫正中发现“教育政策目标的达成度,受教育执行目标群体配合与否的制约。”(11)(10-16)校外培训虽然具有公共教育事业的性质,但本质上是一个市场领域,政府终究无法监管到校外培训市场的每一个角落,过度加大监管力度还可能抑制培训市场的发展,引起民众的不满。在此情况下,相关行政部门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尊重校外培训领域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适度介入校外培训行业。更多通过引导校外培训机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发展维护校外培训市场的良性发展,并以此激发校外培训机构的内生动力,实现行业自律。在推进初期,还可以借鉴美国、韩国、日本、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经验,模仿成立各地区校外培训的行业协会,了解其让渡行政管理职能给行业组织的方式和程度,为政府和校外培训机构之间增添“润滑剂”。

(三)优化校内教育教学

校外培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者”、学生兴趣的“拓展者”和放学后的“照顾者”(12)(8-10),其发展态势与校内教育息息相关,双方存在师资力量相依相长、课堂模式的借鉴、教辅资源的共享等(13)合作关系。对于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校内校外联动十分必需。

一方面,要持续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很多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学生为择校而参加各类培训。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推动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校外培训进一步拉大教育不平等,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弱化校内竞争,改革教育评价方式。校内“超纲教学”“超纲考试”是导致校外培训泛滥的重要原因。学生在校内难以跟上教学进度,只能在校外寻找弥补途径,只有校内教学活动严格按照大纲进行,提高教学质量,扎实推进教学进度,降低考试难度,深化中高考命题改革和招生入学改革,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校外培训机构超纲教学、应试教学现象才能得到逐步缓解。

为避免一味盲目“减负”导致的校内教育弱化,还可以尝试“开源”——政府资助校内“放学后教育”的开展。如果家庭和学生能够通过校外培训获得应试技能、占据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有利位置,就会很容易丧失对公立学校教育的信任,家长、学生对正规学校教育的焦虑反过来会加速校外培训的竞争,从而越来越不利于经济社会地位不利的弱势群体家庭(14)(101-108)。美国在认识到这一问题后,出台了《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案》,要求学校取代家长作为“负责人”为连续三年在提高学业成绩方面没有取得适当进步的、低收入家庭学生提供教育补习服务(15);在真正的素质教育来临之前,我国不妨可以将“放学后学校”计划作为过渡,通过政府投资和收取少量学费,在学校内建立学生托管、学术性补习、艺术辅导和活动辅导一体化的校内课外培训体系(16)。

参考文献:

[1]薛海平.家庭资本与教育获得:基于影子教育中介效应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8(04).

[2]程天君,陈晓陆.杂乱有章:辅导机构学校化与学校辅导机构化——兼对校外“辅导热”的社会学分析[J].教育学报,2014,10(01).

[3]魏易,薛海平.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校外培训的消费行为研究——基于2017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的分析[J].教育学报,2019,15(06).

[4]景春玲,李晓宁.学生校外培训支出领跑西安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消费[J].中国统计,2014(10).

[5]Mob Data研究院.教育培训行业研究报告[R].北京:Mob Data研究院,2018.

[6]杨萌,薛海平,高翔.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外补习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教育经济评论,2020,5(01).

[7]Kwok, P.. A cultural analysis of cram schools in Hong Kong: Impact on youth values and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Youth Studies,2009,12(1).

[8] Ventura, A., & Jang, S.. Private tutoring through the internet: Globalization and offshoring[J].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 2010:11(1).

[9]张薇.中国校外培训规范治理:统一的政策,多样的回应[J].全球教育展望,2020,49(02).

[10]葉倩.校外培训学校教学特色研究——以长沙市S学校初中英语教学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11]徐西光,衣华亮.教育政策执行偏离的矫正策略:系统的观点[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9,023(004).

[12]钟小浜,王思尧.校外培训机构角色定位及治理路径探析[J].新教师,2019,87(03).

[13]陈晓陆.冲突与合作:辅导机构与学校的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14]代蕊华,仰丙灿.国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现状、经验、问题及其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17,029(005).

[15]Heinrich,C. J. , Meyer, R. H. , & Whitten, G. Supplemental education services under no child left behind who signs up, and what do they gain? [J].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2010(2).

[16]Byun, S. Y..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the high school equalization policy on shadow education in South Korea: A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approach[R].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Research, 2008.

项目类型: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

项目名称:《我国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政策效果评价及政策优化研究》;

项目编号:202010285018

校外科学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实践教学;实习基地

1005-2909(2012)03-0012-04

一、高校实践教学的相关政策支持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必备环节,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力保障。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实践教学得到了重视和加强。早在1993年,《中国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与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2001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高度重视毕业实习,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2003年教育部制定了《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规定:“建设一批示范教学基地和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强化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2005年教育部再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强调:“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2010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于中国高等教育,除了强调“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指出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这些文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高校实习基地建设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普遍存在[1],导致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举步维艰,实践教学几近流于形式。

二、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2007年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普通高等院校已经有1 909所,自1999年国家实行“扩招”以来,高校在校生数量剧增。独立院校的大量出现,高校在校人数接近3 000万,位居世界第一。巨大的数字后面需要与之匹配的教学设施。实习基地是学生参观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必要场所,通过实习环节可以了解专业生产作业的基本流程、相关作业环节、主要设备仪器、主要技术管理方法等内容。

(一)实习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必要环节

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活动,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对教科书中讲述的各种机械设备、管理技术与管理手段等内容,没有实践操作就如同纸上谈兵,而在实习基地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参与实践活动,将相关知识消化吸收;学生从实践活动中得到启发,对现实问题再思考与再分析,实践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如物流类专业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选择功能完善的物流企业作为其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对物流活动的某个环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理论与实践达到完美结合,不但巩固了基础知识,而且拓宽了知识面。

(二)实习是增强学生动手合作的必要过程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环节。高校培养的学生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除了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基础理论教育、参与校内各种社团、参与本专业或非本专业的各种竞赛以及参与暑期社会实践之外,就是参加各种实习实践活动。目前企事业单位在招聘面試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经验。学生在实习基地参与的专业实践活动,为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条件[2]。在实习基地实践操作过程中,实习小组成员之间需要合作完成每个实习作业环节,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逐步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

(三)实习是引导学生熟悉环境的必要阶段

高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前期调研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通过综合考虑一个企业主要从事的业务、生产经营状况、机器设备的先进程度及其生产规模大小等因素,最终确定为该专业的实习基地。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将来面临的工作环境不胜了解,通过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一方面能对将来的工作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获得一定的实践经验,熟悉将要面对的工作环境,为将来参加工作做好心理准备,这些都是在课堂学习中无法获得的;另一方面也能防止部分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以后,由于不能适应工作环境而重新择业的现象发生。

三、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营大型企业把接收大学生进企业实习作为社会义务和责任看待。改革开放之后,国有企业遵循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了各种改制,形成了合资、并购、股份制等多样化的企业经营形式

,企业经营观念和经营思想也相应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接收大学生进企业实习,已经不能再以责任和义务对企业进行约束[3]。学生即使向企业缴纳实习费,也不一定会得到企业的支持,造成了目前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面临诸多困难。

(一)实习基地建设困难

高校为各类专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需要与企业多方沟通,以责任制管理的企业各个部门,是否愿意接受学生到其部门实习牵涉很多方面的因素。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从自身角度考虑,在保证企业生产作业正常进行下,才允许学生进入现场实习。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原本就紧张的实践教学资源更显得捉襟见肘,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高校需要对学生的管理、食宿、交通、安全等方面全盘考虑,而规模与效益好的企业不情愿成为高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认为扰乱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对高校实习地点和实习时间安排有很多限制性要求[4]。这些都成为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巨大阻力。

(二)实习经费严重不足

在学生企业实习过程中,高校既要支付给企业实习费,又要给予学生实习补贴,然而随着物价的持续上涨,学生实习经费的涨幅赶不上物价的涨幅,外出实习的花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因此高校实习基地尽量采取就近原则建立,即便如此,也要面对交通、安全、管理以及就餐等方面的问题。学生人数较多的专业分批次实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安排上的压力。有的高校对学生往返实习基地没有统一安排,由学生自行解决交通和就餐问题,导致学生抵触情绪严重,以各种理由逃避实习。

(三)实习内容难以控制

企业被确定为高校实习基地,尽管一般对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实习内容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其中包括实习场地、实习时间、实习用机械设备、实习项目和预期目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情况却大相径庭。学生在进入实习基地之后,一些原本获准的实习项目被简化,学生无法实际操作,或企业的各个部门出于生产安全、生产管理等因素的考虑[5],现场参观实习成为主要的实习方式,而参与实践成为次要的实习方式,即使是生产实习,也演变成为停留在表面的认识实习。因此,实习规划的内容难以实现,实习内容无法控制。

(四)实习效果难以度量

高校实践教学整体规划时间一般都比较短,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3个时间段相加,除个别专业和学校外,大多数高校实习时间总和一般不超过一个学期,实习时间短、效果差、内容缺少统一的衡量标准;又因为高校自行确定的实习内容受实习基地的限制,实习内容难以控制,每个阶段实习结束,学生提交雷同的实习报告,最终导致各类实习质量层次不齐,实习效果无法衡量,实践教学环节无章可循。

四、对教育主管部门推进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建议

教育主管部门是权威的行政机构,通过发挥自身的优势,为高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推动高校校外实习建设有序规范进行。一方面从企事业单位的立场出发,为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联合工商等部门合作制定优惠政策,使企业愿意成为高校的实习基地并安排好实习场地,落实实习内容;另一方面从高校的立场出发,在经费上增加投入,在实习效果上进行绩效评估,为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合作环境。

(一)加强宣传,为高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牵线搭桥

加强校企合作,这是教育主管部门一直推行的原则,但是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时却面临着诸多困难,除了高校加强与企业联系外,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对高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给予足够重视。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联合工商等部门,对高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给予正面宣传,使企业在思想上认同,消除抵触情绪,为高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

(二)制定有利政策,促使企业成为高校实习基地

教育部门出台的文件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校企合作不应只是写在政策文件上的一句话,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为企业出台相应的政策,使企业愿意成为高校的实习基地。对实习基地的企业实施优惠措施,如从税收上予以优惠或年度企业的考评予以优先考虑[6],使企业感受到因作为高校实习基地而被社会所认可,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企业成为高校实习基地不仅有利,而且校企双方合作过程也有章可循。

(三)增加经费,使高校实践教学内容质量落到实处

实习经费紧张,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鉴于此,一些高校压缩实践教学时间,取消部分重要的实习内容,实践教学质量大打折扣。通过增加实习经费,让实践教学环节有序进行,尤其是工科专业,必须有实践教学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感性认识,才能培养出社会适用型人才。加大实习经费投入,稳定学校与校外实习基地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学到更多、更新的知识,实现实践内容和质量并重。

(四)完善管理,对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定期进行绩效评估

高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参与管理,对企业签署成為高校实习基地的内容作存档管理。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联合相关机构定期进行绩效评估,考核企业是否按照要求安排了学生的实践活动,时间和场地是否达到了实践教学的要求,督促企业切实负起社会责任,而不仅是在需要人才的时候,才到高校择优选拔。只有这样,高校实践教学才能够更加规范,校企合作才能真正落实。

五、结语

实践教学为学生最终走上工作岗位创造了实训的机会,也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建立实习基地是高校在谋求自身发展、设置更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实现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教学得到论证,实现高校理论教学与企业制造设备、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切实提高高校育人质量。克服高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难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参与以及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需要高校攻关努力,以此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促使中国的高等教育最终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参考文献:

[1]徐淑霞,宋安东,苏丽娟,等.谈本科生生产实习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07(22):288-289.

[2]王娟.提高工科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几点建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6):246.

[3]杨海明,王志跃.新时期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2007,11(3):87-89.

[4]张清东,王中琪.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机制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4):59-61.

[5]方守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4):134-136.

[6]何伟,沈晶.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几个问题的探讨[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7,9(2):64-66.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outsid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ZHANG JingFang, ZHU Changfeng, FU Zhongning

(School of Transport,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P. R. China)

(编辑 詹燕平)

校外科学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主要对怎样做好校外教育培训班的班主任问题展开了探讨。本文的探讨将改变校外教育在社会与现代教育中的地位与发展。

【关键词】校外教育 教师角色 班级管理

在当今社会,校外培训机构多如牛毛,家长在选择培训班时,更是眼花缭乱。虽说校外培训机构只是青少年儿童在正常学习之余选择的兴趣班,但在青少年成长道路上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正是这句话,学生在兴趣培训班中,如果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榜样力量,那么,教师就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原动力。所以说,在校外教育培训教学里,每一个兴趣班任课老师都是班主任,作方方面面的班级管理以及引导学生由兴趣转变为特长,最后走向成功。

一、了解班主任在实施教育中的职能,转变角色

在前面,我们说到“班级教育”与“班级管理”是两个层面的含义,那“培训班教师”与“培训班班主任”也有着不同的工作职能。“培训班教师”只是学术技能的传授者;“培训班班主任”既是学术技能的传授者,也是德育思想的传达者。作为培训班班主任,我们要:(1)了解、研究学生;(2)组织培养集体荣誉感;(3)结合学术技能传授进行德育教育;(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体验活动;(5)注重个性发展,培养专业特长。以上(1)(2)是班级管理的基础,(4)(5)是校外教育的基本功能,(3)则是综合学校整体结构中的互补。

对于校外教育培训班教师而言,一些从事教育社会研究学者将他们定位为“社会教师成员”、“单一的教学技能者”或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教育者”。这些角色的定位是长期以来我们一个工作职能所确定的。若在单一的培训技能教学中,将自己转变为“班主任”的角色,负自己的社会责任,那么相对学生而言,是领导者和管理者;相对各级领导而言,是被领导者和被管理者;相对教师队伍中,是本学科中的专家和个性教育者。因此,形成了一种多重角色组合,让现代教育中能拥有一支具有教师职业特征的特殊队伍,特殊社会地位、身份的成员。

二、班主任管理应真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

学生的各方面正处在发展时期,生理和心理方面都需要社会、家长和教师的关怀、照顾和理解,更需要班主任对学生的加倍呵护和关爱,因此,班主任在平时工作中应做到:

(一)多和有个性的学生交往

每一个班集体中,学生的思想水平、生活态度、家庭状况等各不相同,班主任在和学生统一交往、一碗水端平的情况下,还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于内向型的学生,应在多方观察、深入了解后,采取适时谈心、鼓励为主的策略,帮其树立自信心,并激励其他同学在生活上给予关心,给予人文方面的体贴照顾。

(二)真正把学生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

对于班主任教师来说,学生再小的事也要去尽力做好,做到事无巨细,可能是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也可能是同学之间交往方面的,还可能是家庭原因产生的情绪低落等,都需要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以自己的一颗爱心托起明天的希望,真正“授人以渔”。

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其更加“亲其师,信其道”

(一)做一个多面手,用知识吸引学生

班主任一方面应教好自己的任教学科,积极跑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前列,营造好班级良好的教育氛围,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一名学生,为其成功喝彩,为其进步加油;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学习,教学之余博览群书,在课堂内外做到旁征博引,以自己的综合素质树立好自身形象,以自己的知识与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

(二)做学生的贴心人

班主任应及时聆听学生的心声,和他们谈理想、困惑、认识,并予以辨证地看待,或认同,或赞扬,或鼓励,或解释等,并适时渗透一些学习方法、心得感悟、人生启迪话语等,用于指导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成才先成人,育才先育德

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形成“成人先成才,育人先育德”的思想,重视“成人”教育,使学生形成即便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人才,至少也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出自己的微薄力量。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还要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我们要用微笑去面对学生,用爱心去温暖学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体现教师的亲切自然和平易近人,消除学生紧张心理,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特别关注和充分理解,让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的品质。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思想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还要注重教師的形象和课堂教学艺术的提高,平时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学生信其言、听其行。

五、重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这个问题是每位班主任在工作中都难以回避的问题,虽然一个人的转变是一个漫长和渐进的过程,但如果我们教育者善于捕捉契机,巧妙的运用教育手段,则可能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使一个人迅速转变过来。

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因此是班主任教育管理班集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艰巨、最具反复性和长期性的工作,而这一工作成败不仅关系到一个集体的荣誉,更为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学生个人前途问题。对后进生,仅有爱心是不够。它还需要细致入微的耐心和坚持不懈的恒心才能取得成效。因为后进生也有上进求好的愿望,但缺乏毅力和自制力,在进步过程中,往往经受不住外界不良的影响而出现反复。而班主任对后进生在前进过程中所出现的反复,要以最大的耐心,冷静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鼓励他们继续进步。

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重要的社会大课堂。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切实而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力量,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里接受教育,学习知识,以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生活、增强学生才干、提高学生素质,为此,我们校外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既要是一名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老师,又要成为学生校内之外的一名优秀班主任。

校外科学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报告利用“中国儿童校外生活调查”数据,对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儿童的假期校外生活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儿童假期生活照料以父母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照料为主,校外生活中课外班、走亲访友、外出旅游的参与率较高,且假期睡眠状况良好。城市和家庭背景良好的儿童假期校外活动的参与率更高。相比于兴趣班,儿童在课外班类型上更偏好补习班。不同父母外出务工状况和不同学段儿童的假期校外生活状况存在差异。

关键词:校外生活;儿童照料;补习班;兴趣班;课外班

作者简介:张文玉,北京大学博士,北京育灵童教育集团教育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

一、引言

随着社会經济的发展,家长的教育观念不断增强,对子女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如何充分利用儿童校外时间,安排好儿童校外生活,促进儿童个体在激烈的教育资源竞争和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众多家长关心的问题。诸如如何利用课外时间巩固儿童课内学习效果、弥补课内学习的不足,如何利用课外时间拓展儿童的兴趣,开阔儿童的眼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等问题都是家长关注的焦点问题。

就学术研究而言,儿童校外生活早已成为学者关注的话题,其中对儿童课外补习(或称影子教育)的关注尤甚。不少研究利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数据对儿童校外生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例如,林晓珊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hina Education Panel Survey,缩写为CEPS)2013~2014基线调查数据,对儿童课外补习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独生子女家庭、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和中产阶层家庭儿童更多地参与了课外补习,购买课外补习服务就是“购买希望”。[1]庞圣民利用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数据分析了课外补习对城乡教育公平的影响,发现课外补习主要受益人群是非重点初中的城镇子女,农村子女则被排除在外,课外补习扩大了城乡教育不公平。[2]魏易利用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与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合作收集的国内首个专门针对家庭教育支出的“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CIEFR-HS)”数据对2016年下学期和2017年上学期全国学前和中小学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总体规模进行了估算,发现家庭教育支出总规模约19042.6亿元人民币,占2016年GDP比重达2.48%。[3]

对课外补习的研究,为我们了解儿童校外生活提供了有益的视角,也让我们看到儿童校外生活对家庭、教育公平和教育支出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凸显了儿童校外生活研究的重要性。但问题在于:第一,儿童校外生活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并不只包括课外补习,还包括家庭照料、外出旅游等多方面的内容,而现有研究对这些方面较少关注;第二,对学龄期儿童而言,与学期中的短期课后生活安排不同,假期是其可以集中安排校外生活的时间,对其发展影响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然而现有研究对儿童假期校外生活的关注不足。那么,包括假期课外补习在内的儿童假期校外生活的整体状况是怎样的?不同个体和家庭状况的儿童假期校外生活有何差异?利用“中国儿童校外生活调查”数据,本报告将尝试回答上述问题。

二、儿童假期生活状况

假期生活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假期生活情况不仅包括学习情况,还包括其家庭照料情况、社会交往情况和休闲娱乐情况等方面。而有关儿童假期生活的研究,关注较多的是儿童假期学习生活状况。在本部分,我们将通过搜集到的数据,对包括儿童假期学习状况在内的假期生活状况进行描述,并比较不同类别儿童在这些假期生活维度上的差异,以期对儿童假期生活状况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

(一)儿童的假期生活照料情况

儿童生活监护状况对其发展有重要影响,不同监护类型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监护状况对儿童在学业、生理和心理发展等方面有重要影响。[4][5]在本部分, 我们按照父母照顾、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亲戚/保姆照顾、兄弟姐妹照顾、自己照顾和其他人照顾,对儿童假期生活照料情况进行了排序。举例来说,如果一名儿童假期的生活照料人包括父母和祖父母,那么在数据处理上归入父母照顾一类;如果一名儿童假期的生活照料人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亲戚/保姆、兄弟姐妹,那么在数据处理上归入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一类。研究主要发现如下:

1.儿童假期生活主要由父母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照料

图1显示了儿童假期生活照料的情况。可以看出,不论是暑假还是国庆节,儿童主要的假期生活照料人都是父母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由亲戚/保姆、兄弟姐妹、自己和其他人照顾的比例较低。暑假由父母照顾的比例为52.49%,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的比例为40.65%;国庆节由父母照顾的比例高于暑假,为61.89%,国庆节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的比例则低于暑假,为31.12%。也就是说,在暑假和国庆节,儿童的监护类型或生活照料类型存在差异,国庆节儿童由父母照料的比例更高。差异性检验的结果显示,暑假和国庆节儿童生活照料类型的差异在1%的水平上显著。原因可能在于国庆节是儿童与父母的共同假期,父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会尽量亲自照料子女生活。

2.女生由父母照料的比例高于男生

区分不同性别的儿童来看,不论是暑假还是国庆节,女生由父母照料的比例均高于男生。暑假女生由父母照顾的比例为54.71%,高出男生的50.32%;国庆节女生由父母照顾的比例为63.21%,高出男生的60.66%。比较来看,不同假期女生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的比例低于男生。暑假女生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的比例为39.24%,比男生的41.97%低2.73个百分点;国庆节女生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的比例为30.41%,比男生的31.77%低1.36个百分点。在亲戚/保姆照顾、兄弟姐妹照顾和自己照顾这几个维度上,不论暑假还是国庆节,女生的比例均低于或等于男生。差异性检验的结果显示,不论是暑假还是国庆节,男女生在生活照料情况上的差异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原因可能在于,出于安全考虑,父母会尽可能地将女生带在身边照顾,或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择更加值得托付和信赖的照料人来帮助照料女生的生活。

3.暑假独生子女由父母照顾的比例低于非独生子女

表1统计的是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假期生活照料情况。可以看出,在暑假,非独生子女由父母照顾的比例为56.10%,比独生子女的47.70%高8.40%;非独生子女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的比例36.94%,比独生子女的45.63%低8.69个百分点。而在国庆节,独生子女由父母照顾的比例为61.99%,略高于非独生子女的61.87%;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料的比例为31.82%,略高于非独生子女的30.64%。一般情况下,由于非独生子女家庭所存在的资源稀释效应(resource dilution effect)①,与独生子女相比,他们在获得的各项资源上均较少。但这里的数据显示,在暑假生活照料上,非独生子女更多由父母照料,独生子女由父母照料的比例反而低。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发现,在我们样本中的全部6238名独生子女中,有4462名,也就是71.53%均为城市户籍,因此推测暑假独生子女由父母照料的比例较低的原因,可能在于城市儿童父母由于工作原因,在照顾子女上精力不足。

4.学段越高,儿童由父母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的比例越低

区分不同学段来看,不论是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还是初中学段,儿童的假期生活照料仍然以父母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为主,但随着学段升高,由父母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的比例逐渐降低。在暑假,从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到初中,由父母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的比例分别为97.16%、95.92%、91.67%和87.90%,在国庆节这一比例分别为97.32%、96.33%、90.86%和87.36%。

但有一点值得注意,幼儿园儿童由父母照顾的比例低于其他学段儿童,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的比例高于其他学段儿童。原因可能在于,与其他学段儿童相比,幼儿园阶段儿童的照料需要投入更多精力,父母在自身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尽量选择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儿童。在“自己照顾”类别上,从幼儿园到初中,占比逐渐提高,特别是初中阶段,暑假自己照顾的比例为6.03%,国庆节自己照顾的比例为7.21%。卡方检验的结果显示,不论暑假还是国庆节,不同学段儿童在生活照料类型上的差异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

5.国庆节城市儿童由父母照料的比例显著高于农村儿童

图3是区分城乡来看儿童的假期生活照料情况。可以看出,在暑假,城乡儿童在生活照料上的差别不大,城市儿童由父母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的比例分别为52.02%和41.24%;农村儿童对應的比例分别为53.17%和39.78%。差异检验的结果显示,暑假城市和农村儿童在生活照料类别上的差异不显著。但在国庆节,城乡儿童在生活照料上的差别较大,城市儿童由父母照顾的比例为64.79%,比农村儿童的57.65%高出7.14个百分点;城市儿童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的比例为28.86%,比农村儿童的34.43%低5.57个百分点。差异性检验的结果显示,国庆节城乡儿童在生活照料类型上的差别在1%的水平上显著。

6.家庭收入越高,儿童由父母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照料的比例越高

表3显示的是不同家庭收入情况的儿童假期生活照料情况。可以看出,从最低收入25%家庭、中间收入家庭到最高收入25%家庭,儿童由父母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的比例逐渐升高。在暑假,这一比例分别为91.51%、93.22%和94.46%;在国庆节,这一比例分别为90.17%、93.59%和94.51%。但需要注意,在暑假和国庆节,不同家庭收入的儿童在由父母照顾或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的比例上的变化趋势相反,在暑假,家庭收入越高,儿童由父母照顾的比例越低,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的比例越高;在国庆节,家庭收入越高,儿童由父母照顾的比例越高,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的比例虽未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家庭收入最高25%家庭的儿童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的比例仍然最低,为27.44%,低于最低收入25%家庭儿童的30.94%和中间收入家庭儿童的33.17%。

7.父母均未外出和仅父亲外出的儿童假期更多由父母照料

区分不同父母外出状况来看②,不论暑假还是国庆节,父亲外出和父母双方都未外出的儿童由父母照顾的比例高于父母双方都外出和母亲外出的儿童,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的比例低于父母双方外出和母亲外出的儿童。在暑假,父亲外出和父母均未外出的儿童由父母照顾的比例分别为59.98%和53.26%,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的比例分别为33.21%和40.38%,而父母双方外出和母亲外出的儿童由父母照顾的比例分别为35.59%和36.04%,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的比例分别为54.09%和51.10%。在国庆节,父亲外出和父母均未外出的儿童由父母照顾的比例分别为63.85%和64.35%,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的比例分别为28.57%和29.26%,而父母双方外出和母亲外出的儿童由父母照顾的比例分别为35.93%和39.71%,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的比例分别为53.14%和50.00%。

8.父母对儿童校外生活的重视程度越高,儿童假期由父母照料的比例越高

表5显示的是父母对假期生活不同重视程度的儿童假期生活照料的情况。整体上,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也不论是暑假还是国庆节,他们对儿童假期生活重视的程度越高,儿童由父母照顾的比例越高。举例来说,在暑假,母亲不重视、一般重视和重视校外生活的儿童由父母照顾的比例分别为42.44%、48.48%和53.14%;在国庆节,对应比例分别为44.55%、51.47%和63.25%。差异性检验的结果显示,父、母对校外生活不同重视程度的儿童在暑假和国庆节生活照料上的差异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

(二)儿童假期课外培训情况

对于学龄阶段儿童而言,学习无疑是最主要的任务,即便是在假期,学习仍是其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儿童课外培训既是政策关注的焦点,也是学者研究的重要问题。在我们的调查中,对儿童假期课外班参与情况的相关信息进行了搜集,同时依据儿童假期课外班的参与类型,区分补习班、兴趣班和其他培训班三种类型。补习班是提供学科辅导服务的课外班,兴趣班则是用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特长的课外班,包括文艺特长、体育特长和科技特长等类型,不能归入补习班和兴趣班的课外班归入其他课外班。由于其他课外班的参与率较低,在下文我们会汇报该类型课外班的相关数据,但不做进一步分析。

1.儿童假期课外班参与率较高,暑假参与率高于国庆节,补习班参与率高于兴趣班参与率

图4显示的是儿童假期课外班参与的整体情况。可以看出,儿童假期课外班的参与率很高,在暑假有46.30%,也就是接近一半的儿童都参与了课外班,在国庆节这一比例也达到了24.80%。分类别来看,不论是暑假还是国庆节,补习班的参与率都高于兴趣班。在暑假,补习班和兴趣班的参与率分别为28.64%和13.64%;在国庆节,补习班和兴趣班的参与率均低于暑假相应类型课外班的参与率,分别为16.46%和7.30%。

2.女生假期课外班参与率高于男生

区分性别来看,不论暑假还是国庆节,女生整体课外班参与率、补习班参与率和兴趣班参与率都高于男生。如图5所示,暑假女生整体课外班、补习班和兴趣班的参与率分别为48.20%、29.40%和14.20%,对应课外班男生的参与率分别为44.60%、28.20%和13.20%,分别比女生参与率低3.60%、1.20%和1.00%。在国庆节,女生整体课外班、补习班和兴趣班的参与率分别为26.90%、17.50%和7.90%,男生对应课外班的参与率分别为22.60%、15.50%和6.60%,分别比女生低4.30%、2.00%和1.30%。差异性检验的结果显示,暑假男生和女生在课外班、补习班和兴趣班参与率上的差异分别在5%、10%和1%的水平上显著,国庆节男生和女生在课外班、补习班和兴趣班参与率上的差异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

3.独生子女假期课外班参与率高于非独生子女

不论是暑假还是国庆节,独生子女在课外班、补习班和兴趣班上的参与率均高于非独生子女。在暑假,独生子女课外班、补习班和兴趣班的参与率分别为53.90%、34.70%和15.60%,而非独生子女相应类型课外班的参与率分别为40.80%、24.10%和12.30%,差别较大。在整体课外班参与率和补习班参与率上的差异均超过了10个百分点,为13.10%和10.60%;在兴趣班参与率上的差异较小,为3.30%。在国庆节,独生子女课外班、补习班和兴趣班的参与率分别为29.10%、19.60%和8.00%,而非独生子女相应类型课外班的参与率分别为21.50%、14.10%和6.70%,分别相差7.60%、5.50%和1.30%。差异性检验的结果显示,不论暑假还是国庆节,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课外班、补习班和兴趣班参与率上的差异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

4.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儿童补习班参与率较高

表6显示的是不同学段儿童各类课外班的参与情况。可以看出,无论暑假还是国庆节,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儿童的课外班参与率均较高,暑假参与率分别为57.60%、52.70%和44.90%,国庆节分别为23.20%、33.20%和31.00%。区分补习班和兴趣班来看,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儿童在暑假和国庆节的补习班参与率均高于小学低年级儿童。在暑假,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儿童补习班的参与率分别为30.10%、39.10%和38.50%,兴趣班的参与率分别为17.40%、21.90%和12.40%。在国庆节,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儿童补习班的参与率分别为12.30%、24.60%和26.80%,兴趣班的参与率分别为6.40%、14.10%和8.40%。

5.城市儿童假期课外班参与率高于农村儿童

图7显示的是城乡儿童假期课外班参与的情况。可以看出,不论是暑假还是国庆节,城市儿童在课外班、补习班和兴趣班上的参与率都高于农村儿童。在暑假,城市儿童课外班、补习班和兴趣班的参与率分别为55.80%、35.70%和15.50%,高于农村儿童的32.20%、18.30%和10.90%,分别高出23.60%、17.40%和4.60%。在国庆节,城市儿童课外班、补习班和兴趣班的参与率分别为29.50%、20.00%和7.90%,高于农村儿童的17.80%、11.20%和6.40%,分别高出11.70%、8.80%和1.50%。差异性检验的结果显示,城乡儿童在暑假和国庆节课外班、补习班和兴趣班上的差异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

6.整体上看,家庭收入越高,儿童课外班的参与率越高

表7显示的是暑假和国庆节不同家庭收入情况的儿童课外班、补习班和兴趣班的参与情况。可以看出,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整体上,儿童在课外班、补习班和兴趣班上的参与率也在提高。在暑假,最低收入25%家庭、中间收入家庭和最高收入25%家庭儿童课外班的参与率分别为32.19%、46.24%和58.87%;补习班的参与率分别为21.22%、27.16%和38.03%;兴趣班的参与率分别为10.33%、11.40%和19.48%。在国庆节,最低收入25%家庭、中间收入家庭和最高收入25%家庭儿童课外班的参与率分别为19.56%、25.33%和28.41%;补习班的参与率分别为13.67%、16.38%和19.11%;兴趣班的参与率分别为7.16%、6.37%和9.13%。差异性检验的结果显示,在暑假和国庆节,不同家庭收入情况的儿童在课外班、补习班和兴趣班参与率上的差异在1%的水平上显著。

7.父母均未外出和仅父亲外出的儿童课外班参与率较高

区分父母外出务工状况看,不论是暑假还是国庆节,父亲外出和父母双方均未外出的儿童课外班参与率(分别是暑假39.50%和49.80%,国庆节21.30%和26.40%)、补习班参与率(分别是暑假23.70%和31.10%,國庆过节13.80%和17.50%)和兴趣班参与率(分别是暑假10.60%和14.10%,国庆节6.30%和7.40%)大都高于母亲外出和父母双方均外出的儿童;父母双方均未外出的儿童暑假和国庆节课外班、补习班和暑假兴趣班的参与率均高于父亲外出的儿童。父母双方均未外出的儿童课外班参与率最高。详细情况如表8所示。

8.区分父母对儿童假期校外生活的重视程度来看,儿童假期课外班参与率无明显差异

表9是区分父母对校外生活不同重视程度的儿童暑假和国庆节课外班、补习班和兴趣班参与情况的统计。可以看出,不论是暑假还是国庆节,也不论是父亲不同重视程度还是母亲不同重视程度,儿童在课外班、补习班和兴趣班的参与情况上虽然存在差异,但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一般情况下可能会认为父母对儿童校外生活越重视,儿童课外班的参与率会越高,但表9的数据并未呈现出这种趋势。可能的原因在于,儿童校外生活是多方面的,不只包括课外补习一项,父母对儿童假期生活的重视也不只包括课外班一项,因此从表9的数据观察不到对应规律。

(三)儿童假期其他生活状况

儿童假期生活不仅包括生活照料和学习,还包括社会交往、休闲娱乐等方面。在本部分,我们根据调研采集的数据,对儿童假期是否走亲访友、是否外出旅游和睡眠是否充足进行分析,以从更多侧面反映儿童假期生活状况。

1.在除睡眠外的其他假期校外活动上,儿童在暑假的参与率高于国庆节

图8统计的是儿童假期走亲访友、外出旅游和睡眠状况的整体情况。可以看出,儿童暑假走亲访友和外出旅游的比例均高于国庆节,暑假有78.70%的儿童有走亲访友的经历,62.00%的儿童有外出旅游的经历,而国庆节走亲访友和外出旅游的比例分别只有63.40%和42.60%,分别比暑假低了16.70%和20.80%。暑假儿童睡眠充足的比例为94.30%,略高于国庆节的93.40%。

2.不同性别儿童在其他假期校外活动参与率上差别不大

图9是区分不同性别的儿童假期其他校外生活情况,整体上看,不论是暑假还是国庆节,男生走亲访友和外出旅游的比例均高于女生,但差别不大。暑假男生走亲访友和外出旅游的比例分别为79.40%和62.80%,女生走亲访友和外出旅游的比例分别为78.20%和61.60%;国庆节男生走亲访友和外出旅游的比例分别为63.90%和43.50%,女生走亲访友和外出旅游的比例分别为63.00%和41.80%。从睡眠充足状况看,男生和女生的差别微乎其微,暑假男女生睡眠充足的比例分别为94.20%和94.40%,国庆节分别为93.50%和93.40%。差异性检验的结果显示,暑假男女生在走亲访友和外出旅游比例上的差异分别在5%(P=0.04)和10%(P=0.09)的水平上显著,国庆节外出旅游的比例差异在5%(P=0.03)的水平上显著。暑假和国庆节睡眠充足状况和国庆节走亲访友比例的差异不显著。

3.在除睡眠外的其他校外活动参与率上,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暑假和国庆节走亲访友和外出旅游的参与比例存在较大差异。暑假独生子女走亲访友和外出旅游的比例分别为80.60%和68.60%,而非独生子女相应的比例为77.40%和57.10%;国庆节独生子女走亲访友和外出旅游的比例分别为66.00%和47.40%,而非独生子女的比例分别为61.40%和38.90%。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睡眠充足状况上的差别较小,暑假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睡眠充足的比例分别为94.10%和94.50%,国庆节对应的比例分别为93.00%和93.80%。差异性检验的结果显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暑假和国庆节在走亲访友和外出旅游上的差异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但睡眠状况的差异不显著。

4.幼儿园儿童假期其他校外活动的参与率低于小学和初中儿童

表10是不同学段儿童假期其他校外生活状况的统计。可以看出,暑假不同学段儿童走亲访友的比例均在70%以上,其中初中比例最高,达到83.20%;国庆节各学段儿童走亲访友的比例低于暑假,但都在50%以上,比例最高的依然是初中儿童,为74.10%。暑假各学段儿童外出旅游的比例均在50%以上,参与比例最高的是小学低年级儿童,为68.20%;国庆节各学段儿童外出旅游的比例均在30%以上,比例最高的是初中儿童,为50.80%。暑假和国庆节各学段儿童睡眠充足的比例基本都在90%及以上。但整体来看,幼儿园儿童暑假和国庆节走亲访友、外出旅游和睡眠充足的比例均低于其他学段儿童。

5.除睡眠外,城市儿童的其他假期校外活动参与率高于农村儿童

图11是城乡儿童在其他假期校外活动参与情况上的统计。可以看出,城乡儿童在暑假和国庆节走亲访友和外出旅游参与情况上的差異较大,城市儿童走亲访友和外出旅游的比例高于农村儿童。在暑假,城市儿童走亲访友和外出旅游的比例分别为81.60%和70.40%,而农村儿童对应的比例分别只有74.50%和49.30%;在国庆节,城市儿童走亲访友和外出旅游的比例分别为66.50%和48.50%,而农村儿童对应的比例分别为58.70%和33.60%。但从睡眠充足状况看,城市儿童和农村儿童的差异不大。差异性检验的结果显示,暑假和国庆节,城乡儿童在走亲访友和外出旅游上的差异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但睡眠充足状况的差异不显著。

6.家庭收入越高,儿童走亲访友和外出旅游的比例越高

表11统计的是不同家庭收入情况的儿童假期其他生活情况。可以看出,整体上,不论是暑假还是国庆节,家庭收入越高,儿童走亲访友和外出旅游的参与比例越高,但在睡眠充足状况上的差别不明显。具体来说,从走亲访友的参与情况看,在暑假,从最低收入25%家庭、中间收入家庭到最高收入25%家庭,儿童走亲访友的参与率分别为71.65%、80.02%和82.57%;在国庆节,对应比例分别为55.21%、65.04%和67.62%。与走亲访友参与情况相比,不同收入家庭儿童在外出旅游参与方面的差异更大,暑假按照家庭收入由低到高的外出旅游参与比例分别为45.56%、61.42%和77.55%,最高收入25%家庭儿童的参与比例是最低收入25%家庭儿童的约1.5倍;国庆节的对应比例分别为29.79%、41.30%和56.17%,最高收入25%家庭儿童的参与比例是最低收入25%家庭儿童的近2倍。

7.父亲外出和父母均未外出的儿童走亲访友和外出旅游的比例高,母亲外出的儿童睡眠状况差

表12是不同父母外出务工情况的儿童假期其他生活状况的统计。整体看,父母均未外出的儿童暑期和国庆节走亲访友和外出旅游的比例都是最高的,其次是父亲外出的儿童,父母双方均外出的儿童暑假和国庆节走亲访友和外出旅游的比例则较低。从睡眠状况看,不论暑假还是国庆节,父母双方外出、父亲外出和父母均未外出的儿童睡眠充足的比例差别不大,但母亲外出的儿童睡眠充足的比例明显较低。父母均未外出的儿童走亲访友、外出旅游的参与率最高,睡眠充足的比例也最高。差异性检验的结果显示,暑假和国庆节不同父母外出状况的儿童在走亲访友和外出旅游方面的差异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睡眠充足性的差异均在5%的水平上显著。

8.父母对儿童校外生活的重视程度越高,儿童走亲访友和外出旅游的比例越高,睡眠充足的比例也越高

如表13所示,不论是暑假还是国庆节,也不论是父亲还是母亲对校外生活的重视程度,儿童走亲访友、外出旅游的比例都是随着父母对校外生活重视程度的提高而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儿童的睡眠状况,父亲对校外生活不重视的儿童暑假只有81.50%的比例睡眠充足,国庆节只有79.40%睡眠充足;母亲对校外生活不重视的儿童暑假睡眠充足的比例只有80.30%,国庆节睡眠充足的比例更是只有77.20%,这是我们在本报告中有关儿童睡眠充足状况所有维度分析中最低的。差异性检验的结果显示,不论是暑假还是国庆节,父母对校外生活重视程度不同的儿童在走亲访友、外出旅游和睡眠充足性方面的差异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

三、总结与讨论

本报告利用“中国儿童校外生活调查”数据,对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儿童的假期校外生活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整体上,儿童假期校外活动的参与率较高。儿童假期生活照料以父母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照料为主,课外班、走亲访友、外出旅游等活动的参与率都比较高。儿童假期睡眠状况较好,绝大部分儿童都能够获得充足的睡眠。区分暑假和国庆节来看,儿童在暑假的各项校外活动参与率高于在国庆节的参与率,这反映了儿童假期校外生活的具体安排与假期的长短以及父母是否同时放假存在一定关联。从暑假和国庆节的儿童照料情况来看,国庆节父母照料的比例高于暑假,这反映了整体上父母对子女发展有较高的重视程度,会在亲子共同假期尽量利用自己的时间陪伴儿童成长。

本报告也发现了儿童假期校外生活中值得进一步关注的问题。首先是儿童假期校外生活存在一定的城乡及家庭背景差异。整体上,城市儿童和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儿童,父母对其假期生活照料情况,课外班、走亲访友和外出旅游等活动的参与情况均优于农村儿童和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家庭的儿童。这反映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家庭背景对儿童假期校外生活的系统影响,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分析。其次,儿童假期课外班参与的比例较高,且补习班的参与率高于兴趣班的参与率,這反映了家长对于儿童学习的重视。第三,从父母外出的情况来看,与父母均未外出和父亲外出的儿童相比,父母均外出和母亲外出的儿童假期生活的各项情况都比较差,这反映了父母陪伴状况特别是母亲陪伴状况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毋庸置疑的是,这个问题的出现与当前的流动留守儿童问题、城乡教育差异问题存在一定关联,需要政府从政策层面给予更多关注,使尽可能多的儿童能够在父母双方,或者至少在母亲一方的监护下学习、生活,以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

在2019年1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以《落实 落实 再落实》为题发布了讲话,并在讲话中强调要重视家庭教育,指出“家庭教育不到位,不仅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还会给孩子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而在2019年2月发布的《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中,则明确了重视家庭教育工作的任务(“明确家长主体责任,发挥学校指导作用,健全家校合作机制,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工作措施(“发挥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等作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密切家校合作。开展家庭教育主题宣传活动,研究制定家长、学校指导手册。启动家庭教育法立法研究与家校共育共治机制实践试点”),更进一步强调了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毫无疑问,儿童假期生活是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期待未来对儿童的假期生活安排能够从研究和政策层面有更多的关注,以提高儿童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晓珊.“购买希望”:城镇家庭中的儿童教育消费[J].社会学研究, 2018,33(04):163-190+245.

[2]庞圣民.市场转型, 教育分流与中国城乡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1977-2008)—兼论重点中学制度是否应该为城乡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

买单[J].社会, 2016,36(5):155-174.

[3]魏易.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中国家庭教育支出现状[R/OL]. (2018-03-08). http://ciefr.pku.edu.cn/cbw/kyjb/2018/03/kyjb_5257.shtml.

[4]高亚兵.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心理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08(7):56-61.

[5]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 2005,28(4):855-858.

校外科学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它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美术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是利用图画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教育,和语言文字的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美好的图画在人的心理上会产生积极地作用,美术教育正是通过这个作用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影响。本文旨在通过从学生心理问题的治愈这个角度对美术教育、美术教学的作用、方法、过程、目标等元素的进行探讨。力图在新的大的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用新的视角观察、探究美术教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产生的深远意义和广泛作用。

关键词:美术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当今社会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美术教育和其他学科一样重要,它传输给学生美术知识,训练学生的美术技能,还通过自身特有的艺术教育的特质,让学生的心理通过学习这门学科达到一个美的境界,不良的心理状态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得到治疗和矫正,在心理上逐步建立一个和谐的基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健康成长,美术教学正是通过美育帮助每个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出心理健康发展的第一步。笔者多年从事美术教学,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可以得出科学的合理的美术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地作用,本文接下来将做进一步的阐述。

1 美术教育构建和谐的心理,完善人的道德和人格

美术是一种艺术,它将生活中的美,大自然的美通过图画的形式以艺术的方式沉淀下来,让人们去永久的品味和欣赏。美的原则是真、善、美,这三者是一个统一体,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纵观当今教育现状,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的解决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人格体系,构建和谐的心理架构,美术教育作为教育部门的一部分,当然责无旁贷。学生不仅仅只是需要学习知识更需要一个健康的心理,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或者教育部门,都应该把这个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来看待。作为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也看到美术教育在治愈学生心理问题、塑造完善的人格体系、构建较为稳定和谐的心理架构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美术教师作为指导学生学习美术的人,首先就要做到自身拥有良好的精神面貌,积极地情绪,用心的去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在编写教学方案的时候按照心理学的规律,设置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它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只有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能愉悦的体验美术教育带给心理上美的感染力。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不仅仅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同时更要善于引导学生,无论是在学生的求知欲上还是在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上面,都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教授过程也是一种美的存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美的教育,感受爱的教育,形成自身积极地人生态度,从而引导自身健康的成长。

2 灵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增进情感交流

2.1 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美术艺术是一门比较特别的艺术,它在进行创作时首先进行整体把握,其次去粗存精华,去丑存美,一幅好的美术作品,必定有一个和谐的整体同时又彰显出作者的个性。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中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知美的能力。学生的审美体验过程和艺术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情感宣泄良好方式。学生在美术教育中,将个人的感情结合欣赏的作品宣泄出来,有利于学生调节自己当下不稳定的心理状态,把握好自身心理的变化规律。用科学的构建方法调节自己的心理,可以有效的预防青少年在遇到心理问题以后不正常的行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处于一个波动的时期。他们渴望自己能够独立但是因为自身的原因往往又脱离不了家庭、父母、社会的帮助,再者,我们的社会由于正处在经济改革时期,很多外来的文化、经济因素也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影响。这些因素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对学生的心理都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作为美术教育者有义务也有这个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艺术的途径宣泄个人情感。教会学生掌握通过艺术鉴赏和艺术创造途径有效的调节个人心理状态的基本方法。这正是美术教育治愈学生心理问题的深远意义的核心所在。

2.2 帮助学生增强沟通能力,增进情感交流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沟通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的家长忙于事业工作,忙于应酬,与孩子的交流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就会产生一种心理障碍,变得不愿意与人沟通,严重的甚至会患上自闭症,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他们往往缺乏朋友,经常一个人,美术教学对于这样的孩子需要多照顾一点,多采取分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多举行一些校外教学活动,让这些孩子在集体的帮助下多认识一些伙伴,增进他们与别人的交流,进而改善孩子的人际交往。美术教育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在以后的生活中或者工作中,才能以正确的心态去生活工作,在进行创作时,才能以健康的心态去看待事物。

3 美术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一个人要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然后为之奋斗。对梦想的强烈的追求会使人勇敢地追求它并实现它,人会因为内心的动力自觉的行动。有毅力、自觉地意志行动、坚韧稳定的意志品质使人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勇敢地克服一切困难,坚强的面对,能够在荆棘的路上持之以恒的前行,最终成为一个成功者。美术活动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教育学习都需要好的品质,一幅大师级的作品往往是一个艺术家几十年的心血。学生的意志力还处于发展阶段,没有达到稳定的状态,在美术教育中,可以对他们进行培养。

3.1 美术作品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成长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早实现人生目标的道路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成功需要的不仅仅是自信,但没有自信是不可能成功的,拥有自信才能勇敢地面对困面,才能有勇气去克服困难,胜利的走到成功的彼岸。自信心是健康人生里通向成功的武器,帮助我们拥有自己的人格魅力。在进行绘画创作的时候,有的学生有绘画的欲望,可是往往因为缺乏自信心不敢下手甚至无从下手,担心自己画不好二呆呆坐在位置上。这类学生心理比较脆弱,胆小,对自己没有把我的事不敢尝试,对自己有把握的事思前想后,担心做不好,作为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及时的引导,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理解他们的不自信,从各个方面多给予鼓励和表扬,肯定他们的绘画,这样能逐步建立起他们的成就感,渐而树立起自信心。

3.2 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需要全面发展这个教学目标促使美术教育趋于多元化。学生学习美术不仅仅是单纯的为了获得美术知识,而是要求在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步实现自我的价值和存在。学生希望自己在艺术创作和鉴赏中能够让自己的个性彰显出来。老师在课堂上占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也逐步被学生自主的审美创造和审美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所取代。学生这种个性上和心理上的改变以及课堂的民主化,无不体现了学生心理渐渐走向成熟。

3.3 美术教育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社会不断的进步,竞争不断的加强。成年人进入社会以后要承受来自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在校的学生承受来自学业上的压力,学生心理上的压力逐渐变大,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心理健康上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唱歌可以让学生的压力通过声音发泄出来,在文字写作上,心理压力可以通过文字抒发出来,美术也一样,学生可以通过绘画把自己心中的压力流于笔端,现于色彩之中。美术教育者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去亲近大自然,体会大自然的美,可以去美术馆,参观大师们的名作,在这些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缓解心理上的压力,还能学到很多美术知识。同时,对于一些年纪比较小的学生来说,可以让他们多动动手,比如制作一些美工作品,玩一些与绘画有关的小游戏,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转移他们对学业上压力的的注意力,把美术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创作力,极大的缓解他们心理上的压力。

3.4 培养学生正确面对挫折

自古以来,没有谁的人生会是一帆风顺的,多多少少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败。当今社会中,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胜利和失败总是相辅相成,人生随时都要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免得考验。美术教育中教师应该结合这门课程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培养学生敢于承受挫折的心理,锻炼他们顽强的意志力。美术绘画的过程中有很大的自主自由性,在进行绘画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色彩调不好或者调不出自己想要的色彩,一幅画反复画了很多遍都还是没有达到效果,还有图画的构思不正确等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遇到的问题都能自己解决那么无疑在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是成功的,但对于一些心理比较脆弱的学生来说,有时候经历了一次失败就觉得自己不行,垂头丧气,教师就要对这些学生加以引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渐渐地,也培养出自己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应该注意到,自己在不是绘画作业的时候,要把握作业的难易程度,太难了不易于培养学生的信心,太容易了达不到锻炼的效果。必须把握好这个度,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完成。通过美术教育告诉学生,让他们懂得成功需要努力,需要有勇气,需要经历打击和失败,只有风雨之后才能看见美丽的彩虹,只有走过了荆棘之路才能通向成功的殿堂。

4 美术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学会解读“美”,以创造性眼光去面对生活欣赏生活

美术的创作需要很大的自主性,那么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也要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领悟能力,美术教育培养人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家经过研究认为,一个人如果从小学到大学都接受美术教育,那么在未来的人生中将会多出很多的创造力,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可以看出,美术教育在社会现实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是长期以来心理上的的失衡和心理结构上的不完整所导致的。再者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或者影响,往往能够使得学生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近几年学校发展忽视学生心理的健康培养,家长也忽视对孩子心理的健康教育,使得原本只是学生较为简单的心理问题逐渐成为一种心理上的疾病,导致学生生活和行为上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治愈和美术教育相结合起来,在美术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做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这样的尝试是用教育的途径慢慢的改变学生不健全的心理,是他们趋于完整健康的发展。这为今后其他学科借鉴美术教育教学解决心理问题的实践经验奠定了一个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5 结语

综合以上几点,美术教育可以净化学生心灵,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同时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使学生的心灵趋于美与纯洁,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应局限于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开展心理训练、进行个别心理咨询,更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必须动员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进去”,同样,美术教育需要广大的美术教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申雯晖.谈校外美术教育对儿童心理的调适[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2] 吕锦镯.美术传统教学改革之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3).

[3] 高波.论美术新课程教学过程的特征[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4] 李庆云.试论中小学美术教学法中的几种非审美性趋向[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5] 钱初熹.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校外科学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儿童音乐剧融音乐、舞蹈及角色表演于一体,能够培养儿童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但是目前儿童音乐剧在校外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并不乐观,存在活动形式单一、娱乐和商业性过强、创造理念模式化等问题。为了促进儿童音乐剧在校外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搜集整理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音乐剧素材,根据儿童特点确定教育目标,注重个体差异,提高指导教师的各項艺术能力,借助节日大舞台,为儿童表演完整的音乐剧提供机会等。

关键词:儿童音乐剧  校外教育  策略

一、儿童音乐剧应用于儿童校外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

音乐剧融音乐、舞蹈、表演、美术等为一体,是一门广受大众喜爱的艺术表现形式。作为音乐剧的一个重要分支,儿童音乐剧能够调动儿童的多种感官体验。在舞台上,儿童演员身着演出服装,通过唱歌、跳舞、恰当的表情等形式,可以带观众体验精彩绝伦的音乐故事。因此,音乐剧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表现力以及创造能力,促进他们积累舞台表演经验,提升他们的综合艺术表现力。

儿童音乐剧有助于提高儿童学习艺术的兴趣,增强儿童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儿童音乐剧能够帮助儿童更好地解读文学作品,也能够让儿童完成在观众前勇敢展现自我的挑战。在幼儿审美感受敏感期,引领他们感受多重样式艺术的美丽,其重要性不言自明,但一方面,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并不乐观,艺术培养和训练实践被升学压力反复挤压;另一方面课堂环境和授课方式比较单一,学生无法基于多样气氛和条件下施展自己的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因为无法很好的提升艺术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也正是基于新课程改革要求和条件的不断创新,我国学前教育积极进行了教学模式及理念的跟进,儿童音乐剧在此时也加入学前教育的时代教育计划中。儿童音乐剧集合了文学、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因此可以作为开拓儿童事业、开展综合艺术学习的重要途径。每周安排两三次儿童音乐剧校外教育,可以让学生放松身心,以更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日常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可以说儿童音乐剧是学生们学习压力之余的重要调剂。儿童音乐剧的题材大多是贴近儿童们日常生活的趣味故事,或者是儿童们耳熟能详的童话寓言故事,通过活泼可爱的舞蹈、优美的音乐旋律以及逼真的舞台布置,能够激发儿童对音乐剧的热爱,不仅如此,儿童在排练和演出音乐剧的过程中,综合运用舞蹈、表演以及音乐等各种艺术元素,能够锻炼儿童的综合素质。儿童音乐剧的教育意义不仅是让儿童掌握一定的表演技能,更是让儿童在表演中通过自主探索与创造获得身心双方面的和谐发展,从而为未来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此外最为关键的是,儿童音乐剧这样的学习形式从本质上看,从教师严格按照课时的讲解,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想法,非常符合群体教育模式下对学生个人独特的主体建设性的培养,它的课程不是通过书本和沉闷的说教来进行的,而是通过看得见的、令人振奋的行动,而且它们直指人心。

二、儿童音乐剧在校外教育活动中的开展现状

正是由于看到儿童音乐剧在促进儿童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一些小学幼儿园尝试将儿童音乐剧应用于校外教育活动。湛江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发展,教育协同经济领域同步作战,近年来湛江儿童校外教育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校外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儿童音乐剧作为湛江校外教育活动这一舞台的新元素大放异彩。然而从实际开展情况来看,儿童音乐剧在校外教育实践还不全面,比如只注重培养学生唱歌跳舞的技巧,忽视其综合艺术表现力的发展,活动方式安排较为单一等,这些都制约着儿童音乐剧在校外教育活动中的开展。除此以外,儿童音乐剧作品的取材忽视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娱乐性较强,缺乏深刻的教育意义,鲜有从儿童角度出发的剧目,创作理念大多也较模式化。从练习方法角度来说,目前多数小学幼儿园的儿童音乐剧以程序化模仿为主,这就导致儿童的自主探索能力、创造能力得不到充分施展。以上问题的出现表明多数小学幼儿园对儿童音乐剧教育目标的理解还停留在传授基础音乐知识技能上,还没有达到培养儿童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一高度上。

三、儿童音乐剧应用于儿童校外教育活动的策略

关于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的说法,已经有很长时间的争论,许多学者已经对此做出了全面的研究,大部分的结论是,儿童在有乐趣的情况下可以学习到更多。课外儿童音乐剧,可以是除了学校音乐艺术教育外的另一种媒介,可以发展儿童的道德、审美、合作水平。教育学家奥卡佛说,儿童时期学习的音乐是学习社会实践的基础。这是因为儿童通常会把全部注意力放在所有能让他们开心和有律动的事情上。在这个观点中,儿童音乐剧可以作为一种动力,成为另一种教学、指导和向儿童传递信息的媒介。音乐剧可以教他们道德,塑造他们的行为模式,也可以娱乐他们。因此,如果我们只关注美学体验,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儿童戏剧的教育潜力,我们可能忽视了游戏为儿童提供的丰富机会。正因为儿童音乐剧对儿童行为能力塑造的强大影响力,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儿童音乐应用于儿童校外教育活动的策略实施,必须确保儿童音乐剧的剧本选择和实施引导合理化、规范化。校外教育工作者要注意这样一个事实:戏剧可以成为儿童社会道德发展的媒介,在这个选择上它已经被赋予一些时代的教育功能和任务,因此儿童音乐剧在校外教育的角色也从仅仅为了娱乐和放松中解放出来,我们需要更加认真对待儿童音乐剧对儿童世界观、生活观、学习观的导向作用,因为学生更容易沉浸在音乐剧中看到的事情。

(一)搜集整理适合儿童的音乐剧素材

选择儿童音乐剧素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从儿童喜爱的绘本或童话故事中查找素材,儿童对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诸如《老鼠嫁女》《幸运的一天》等故事,由于体现了强烈的冲突性,因此儿童非常乐意用自己的方式去演绎。所选择的故事主题一定要非常清晰,故事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在儿童能够理解的范围内,这样便于儿童了解自己演绎的人物是谁。寓言故事由于富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儿童能够从中学会明辨是非,因此这也可以成为儿童音乐剧的素材。其次,从儿童日常生活发生的趣事中取材,儿童的日常生活充满乐趣,时不时上演着各种趣味十足的情节,老师可以认真观察儿童的日常生活,将发生的趣事加入到音乐剧的剧情中,这样更加容易引起儿童共鸣。在排练音乐剧时,由于演绎的是儿童自己的故事,所以儿童能够尽快融入到角色中,演出效果更佳。需要注意的是,选材一定要选那些具有代表性并能够传递正能量的故事。再次,从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选材,儿童天生就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大自然中的各种小动物、花草树木等都能够激发起儿童强烈的好奇心,因此老师可以从大自然中选出那些能激发儿童想象的趣味场景进行音乐剧创作,诸如《采蘑菇的小姑娘》《拔萝卜》等,已经成为了非常经典的儿童音乐剧。

(二)根据儿童特点确定教育目标,注重个体差异

只有确定合理的教育目标,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排练方案。教育目标的确定需要科学分析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性,需要综合考察各种因素,比如儿童的兴趣爱好、音乐基础等,结合儿童的音乐基础情况确定恰当的教育目标。还需要注意的是,教育目标一定要符合儿童全面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要让儿童通过练习音乐剧掌握音乐领域的基本知识,了解表演的基本技能,培养一定的审美能力,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由于每一名儿童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不能一刀切地追求同等水平的练习效果,应该根据儿童的个体情况进行恰当调整,在面向全体儿童的时候,关注个体的差异性。老师可以采取因班而异的方式制定教育目标,制定的教育目标也要多元化,可以既包括掌握音乐剧知识,也包括熟练运用表演技能等。儿童音乐剧在校外教育活动中的开展不仅要遵循艺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还要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考虑在内。在确定教育目标时要融合全面协调发展的全新教育理念,在校外活动中进行儿童音乐剧排练时,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儿童的兴趣,鼓励他们都参与其中,从而提升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儿童通过系统学习和排练音乐剧,能展现自己的艺术特长,感受艺术之美,最终达到教育目标。

此外,除了根据主体差异不断调整儿童音乐剧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以外,我们还可以从儿童音乐剧的客体选择上入手来进行调整。在其内容选择和编排上,我们可以針对学生主体的不同、发展特点的不同在教育性、学习性和混合型中做出考虑,并参考学生本人的需求和愿望。

(三)儿童音乐剧舞台场景布置

场景的布置情况对儿童练习音乐剧非常重要,逼真的场景能够锦上添花,让儿童更快进入角色。当前小学及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主要以促进儿童智力发展为主,鲜有专业的音乐剧舞台场景,因此可以购置专业的道具设备,为音乐剧在校外教育活动中展示创造舞台。儿童音乐剧通过音乐和人物表演来演绎故事,融合了表演、音乐和服装道具等舞台效果。音乐剧的演出效果与道具、服装的完备情况存在直接关系,因此小学幼儿园应该完善学校的音乐播放器,准备充足的服装道具,并且提供专门的音乐剧练习教室,配备先进的多媒体设备。熟练的表演配上高质量的音乐播放器,必定能够锦上添花,增加儿童表演音乐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道具和服装在音乐剧演出中必不可少,恰当的道具和服装能烘托气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由于当前很多小学幼儿园儿童音乐剧的展示机会只安排在毕业典礼或者是汇报演出上,儿童们平时展示自己的机会较少,可以每周选择固定的一天进行节目汇演。节目汇演的剧目不限,每名儿童都可以参加,可以模仿自己喜欢的角色,也可以通过舞台真实展现自己生活中的小故事。在节目汇演中可以给表现出众的儿童颁发奖状奖品,从而激励更多的儿童勇敢上台,大胆展示自我。

(四)留足充分的校外活动时间

儿童音乐剧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除了平时的基本功教学外,还需要给儿童留足充分的校外活动时间,这样才能提升音乐剧的排练效果。古人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音乐剧舞台上的精彩演出需要演出者花费足够的时间进行摸索练习,一个音乐剧的学习与排练在一个教学活动中是很难完成的,它需要长时间的摸索模仿与创新,因此每周应该至少安排两三次校外活动时间来排练音乐剧,充裕的时间加上充足的活动空间是保证音乐剧学习效果的必要条件。越来越多的小学幼儿园已经意识到儿童音乐剧对儿童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因此为儿童音乐剧排练安排了适当的校外活动时间。老师要为儿童创造更多练习儿童音乐剧的机会,鼓励儿童在校外活动时间段大胆表现,鼓励他们在每周的儿童音乐剧汇演中勇敢上台,展示自我。

(五)提高指导老师的各项艺术能力

艺术老师必须具备充足的艺术知识、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才能在儿童排练音乐剧时进行恰当指导。音乐剧台词及剧情的创编需要较强的文字功底,但是儿童自身的水平有限,这就需要老师进行编辑修改,因此要求老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字素养,将儿童的想法进行重组,从而创造出儿童感兴趣的剧目。不仅如此,对儿童音乐剧素材进行整理与创编也是老师必须掌握的一项能力。在选好儿童音乐剧素材以后,老师需要对这些素材进行归类整理与重组,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音乐剧学习的内容;根据难易程度与关联性确定内容的先后次序;教学内容要环环相扣,前面学习的内容要为后续做好铺垫。艺术源于生活经验,生活经验的积累能够让儿童更容易把握角色特点,因此老师可以将音乐剧情节与儿童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以《天鹅湖》这一经典音乐剧为例,儿童最开始可能很难理解其中的故事,但是当老师带领他们了解了剧情后,他们会对天鹅湖有更深的理解。当然,《天鹅湖》对于初学音乐剧的儿童来说难度太大,老师最好选择简单的童话故事作为音乐剧初始阶段的学习内容。老师还要注意知识与技能之间的整体性,让儿童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练习中,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幼儿园及小学可以通过在职培训以及定期考核的方式促进指导老师提高自身的艺术能力,还可以通过薪金待遇吸引多才多艺的高校毕业生加入到指导老师队伍,并且鼓励艺术毕业生们大胆创新,为他们在音乐剧方面的创新提供支持。

(六)借助节日大舞台,增加展示机会

儿童音乐剧如果仅仅停留在校外教育活动中,其展现的舞台就太过局限了,而且多数儿童也得不到全面展示自己的机会,因此可以借助重要的节日活动,让儿童走向学校的大舞台进行音乐剧展示。大多数儿童都渴望在大众前展示自我,让周围的人发现自己的独特,重大节日刚好能够成为儿童们展现自己的舞台。在学校的大舞台上进行音乐剧演出,不仅可以检验儿童们的排练情况,加深他们对音乐剧的理解,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随机应变的能力,这恰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每个学校都会组织文艺演出,老师可以以儿童节文艺汇演作为契机,排练一部情节完整的音乐剧,让儿童们在节日汇演中充分展现自己。《老虎拔牙》《拔萝卜》等经典故事可以改编成儿童音乐剧,让儿童们身着多样的服装扮演成小猫、小老鼠等各种小动物,随着音乐欢快起舞。让儿童们随着音乐的节拍依次上台,通过对话、旁白或者舞蹈等多种形式展示角色特点。国庆节、元旦等也可以成为儿童们展示音乐剧魅力的机会,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节日主题排练不同剧目的音乐剧。当儿童们在节日舞台上进行音乐剧演出时,学校可以邀请孩子们的家长一起来看演出,让家长亲眼见证孩子们的成长,从而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交流,让家长明白练习音乐剧能够给儿童带来积极变化,从而让家长能够支持自己的孩子在校外活动中学习和排练音乐剧。

四、结语

儿童音乐剧能够让儿童们综合运用舞蹈、表演以及音乐等各种艺术元素,有利于提升他们的综合艺术表现力。正是由于看到儿童音乐剧在培养儿童综合素质上的积极作用,各类小学在校外教育活动中纷纷开展儿童音乐剧教育与排练。但是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缺乏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音乐剧素材、儿童音乐剧商业性过强、教育意义缺乏等,这些都制约着儿童音乐剧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因此可以采取相应的改进策略,如搜集整理适合儿童的音乐剧素材;根据儿童特点确定教育目标,注重个体差异;提高指导老师的各项艺术能力等。

优质的儿童音乐剧不是一味地说教,而是通过角色和人物让孩子们明白一些道理。如果課外教育人员只可以创作或选择规范性的音乐剧,对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也是很大的打击。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集中在不同群体中推广同时具有教育性和娱乐性的儿童音乐剧,然后在不同需求的主体下特殊选择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性儿童音乐剧和学习性儿童音乐剧作为补充。儿童可以通过戏剧这一媒介,通过观看或扮演一个人的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和道德问题,培养一些社会技能。此外,道德教育往往是几乎每个音乐剧故事的一部分,在娱乐背景下,道德课也可以植入儿童戏剧中,与目标儿童一起在音乐剧中做出引导、观察和交谈,然后基于对学生们主观和客观需求更加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下一次实践,并以此作为底层建筑再度选择或设计新的音乐剧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可以相互学习,实践者可以更多地了解儿童在不同情况下是如何思考和说话的。让孩子们在演出结束后有机会讨论道德问题,与他们最喜欢的角色交谈,也可以成为音乐剧活动的一部分。在实践过程中,儿童也可以学习他们的沟通技巧。通过合作,一些孩子有可能发展出对音乐剧的兴趣,并将其作为未来的职业。教师需要认真对待儿童音乐剧的时代影响,并将其视为另一种可以让儿童得到娱乐和教育的媒介。

参考文献:

[1]路建红,吝利雪.浅析儿童音乐剧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尝试[J].文渊·中学版,2020(01):755-756.

[2]顾兆娣.探究儿童音乐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交流,2019(04):214-21.

[3]杨霞.小学音乐课堂中儿童音乐剧教学研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9(08):518-519.

[4]崔晓燕.小学音乐教学中儿童音乐剧的应用策略分析[J].华夏教师,2019(30):66.

[5]陈小静.小学音乐教学中儿童音乐剧的应用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5):79-80.

[6]魏秀霞.儿童音乐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甘肃教育,2017(03):121.

[7]李健.雷州半岛乡土元素儿童音乐剧创编选材研究[J].戏剧之家,2021(16):32-33.

[8]陈鹤.儿童音乐剧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21(08):59-60+150.

[9]欧宗耀.儿童音乐剧剧本创作特征探析[J].四川戏剧,2021(04):99-102.

上一篇:县域科技创新论文范文下一篇:教育文献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