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2024-06-19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精选9篇)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第1篇

教学目标: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习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正确能读写小数;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请学生说一说搜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

①一张桌子的高度是0.7米;

②教室窗户的宽是0.85米;

③一份南京晨报价格是0.50元

④每度电的价格是0.52元。

⑤一棵包菜的重量是0.625千克。

⑥奥运冠军刘翔的身高是1.89米,体重是74.11千克。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这些地方需要用小数来表示?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用小数来表示的必要性。

让学生在读一读这些小数,在读的过程之中,如果有错误,教师当即指导。

3、问:这些都是小数,你知道关于小数的哪些知识呢?

关于小数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今天我们就进一步研究小数的意义。(揭示课题)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新授部分

1、0.7米表示什么意义?谁来说说(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师带领学生完整说:刚才我们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长1分米,就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谁也来就像这样完整说一说。

师:这就是0.7米的意义。

师:对照板书中的分数和小数,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思考后再交流,十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反之,一位小数也可以用十分之几表示。

问:十分之五等于多少?0.8等于多少?

2、像我们过去三年级所认识的0.1米、0.2米以及0.7米都是表示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得到的分数,那么1米还可以平均分成多少份呢?

每份长1厘米,就是1/100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问:谁愿意再来说说0.01米的意义。学生完整地说出:

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长1厘米,就是1/100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想一想0.85米表示什么?

重点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

3、观察:对照板书,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得到: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师:能举些例子吗?

师:现在我们如果将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多长?用分数、小数如何表示?

你又能发现什么呢?(得到:千分之几可以写成三位小数)请再举例。

师:如果将1米平均分成10000份呢?能再举例吗?

接着学习下面的几个小数:0.50元、0.52元、0.625千克

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归纳抽象:刚才我们分的是1米、1元、1千克、一个图形等,都可以用整数“1”来表示,我们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还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

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让学生课前收集身边的小数,课的开始即让学生展示汇报生活中常见的小数,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在收集小数的过程中,会自然地思考这些小数的意义,激活了已有的初步认识小数的经验。之后,教师再展示生活中的一组关于小数的材料,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题材,明确地提出了本节课的研究内容――探究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小数的意义。并让学生试着说明这些小数的意义,有助于教师探明教学的起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直观认识小数意义的基础上,认识抽象的小数意义。学生对小数意义的认识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可以进行适度的重组和补充。

原教材只是借助于1米、1元这两个计量单位,讲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这种认知表象感觉单一,不利于学生对“整体1”的完整认识,在设计时,增加了通过分“1千克、一个图形”得到小数的这一环节,在分1元时,让学生理解0.5元、0.52元所表示的意义;在分1千克时,让学生理解0.625千克所表示的意义;在分1个图形时,分别理解0.7、0.23、0.009所表示的意义,从而使得内容更加的饱满,也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开放。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第2篇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下册第二单元《加和减(二)》的内容。

百以内加法计算分20以内进位加法,百以内不进位加法及百以内进位加法三个阶段。学生经过加和减(一)的学习,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不进位),在此基础上,教学需要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口算。

学生分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明白了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位的道理,如果将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呈现给学生,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学习掌握这一新知识。

基于班级实际情况,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能用数学语言表述口算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这一知识目标达成并非是本班全体学生所需要,而是要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的提高,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并在合作交流中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下面就围绕本节课做简单介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设计过程设计意图及存在问题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小朋友们,你们星期天或节假日,做完作业最喜欢玩什么?

2、哇,大家喜欢玩的东西还真不少呢!看看这三个小朋友正在玩什么游戏?

(演示课件:P48、主题图)

小红:“我有6张画片。”

小强:“我有24张画片。”

小兰:“我有9张画片。”

3、看到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收集信息)

4、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板书)

5、小朋友们,看看在这些问题中,哪些能用加法解决呢?你能列出算式吗?

板书:24+6 6+9 24+9 24+6+9

5、在这些算式中,哪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板书结果)

6+9=15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剩下的我们这节课来解决!

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1、计算24+6

(1) 24+6先算什么呢?得多少?(4+6=10)

(2) 先算4+6=10,接下去该怎样算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3) 我们还是请小棒来帮忙,用摆小棒的方法算一算。学生摆小棒,想算法。

(4) 交流操作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演示课件。(先摆两捆4根小棒,再摆6根,4根小棒和6根小棒合起来是10根,10根正好捆成一捆。和原来的2捆合在一起一共是3捆,是30根。)

(5)不摆小棒,谁能说一说24+6应该怎样想?生答师板书:24+6=30

(6)学生自己自由说说算法,再指名。

仿例练习:38+2 43+7

2、计算24+9:

(1) 你想怎样计算24+9?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学生仍可借助小棒摆一摆)

(2)学生汇报算法

A:24+6=30,30+3=33

B:4+9=13,20+13=33

C:23+(1+9)=33

D:24+10=34,34-1=33

……

(3)在这些算法中,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4)选择一种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仿例练习:34+8 46+7

3、计算24+6+9:

(1)要知道三人一共有多少张画片,还可以怎样列算式?

(2)板书学生写的算式。

(3)这些算式都是把三个数相加,可老师发现在这些算式中有两个算式列得特别好,能让老师很快算出和是多少?你找到了吗?(用彩笔划出:24+6+9 6+24+9)(使学生体会把能凑成整十数的数先相加会比较快)

4、试一试:

(1)出示:8+42 5+39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今天你学了什么知识?与我们前面学的知识有什么不同?(板书课题)

2、老师这里,有刚才玩画片的那三位小朋友做的题,请同学们帮他们检查一下。(课件:判断)

(1)小红:25+8=23 ( )

(2)小强:47+5=97 ( )

(3)小兰:36+7=43 ( )

错在哪?你能帮他改正吗?

3.小朋友们真厉害,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摘苹果的游戏,大家说好不好?

游戏规则:谁能将写有算式的苹果的结果,回答正确,老师就将其作为礼物送给他。

36+8 25+7 65+5 6+54 46+40 54+7 32+8 66+6

从情景入手,把“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设计成用学生自己创造问题来展开和验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获得和理解计算方法。从“自己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再“进行分类”到“自己探究算法”。使学生在“探究算法——操作验证——交流评价——总结算法”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

例题:教学24+6时,学生已经学过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知道应该把个数上的数相加,现在出现了个位上相加满10的新问题,该怎样解决呢?下边就围绕这个问题来探索。可以启发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再想想该怎样算。在学生摆小棒时,重点研究4根加6根是10根,这10根怎么办的问题,把10根捆成一捆,即把10个一变成1个十,再把这一捆与原先的两捆合起来得到3捆,也就是30,利用此表象再抽象地进行数的计算,先算4+6=10,再算20+10=30。

教学24+9时,也先问学生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遇到了什么新问题,使探索活动有针对性,然后启发学生先摆小棒,再想想怎样算,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及时抽象出算法。教材上预测了学生可能采用的两种算法,实际教学中可能情况更复杂些,都要让学生交流,只要正确合理都应肯定。但是提倡第二种算法,即先算个位上的4+9=13,再算20+13=33,因为这种算法对后续的进位加法笔算的学习能发挥铺垫作用。不过这种提倡不用强加的方式,而是通过题组练习予以引导

在本节课中,此环节有所疏漏,即设疑而未解疑,只在课前让学生列出解决的算式而课堂中没能得到消化,这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把握能力还不强。

在这里让学生们来找出计算中的错误,学生能很快发现,但是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解释错误的原因,也恰恰是体现了学生对算理的模糊性。

最后这个环节以游戏的形式呈现,符合了儿童的年龄特点,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存在的较大问题是,学生往往过于急迫想要得到奖品而忽视了得到时必须做出的努力,这也就是许多小朋友高举双手,站起来却回答不出问题的原因。教师在进行这个活动时应适时引导,并给予学生充分时间的思考,让游戏为获得新知提供帮助,而不是为

从情景入手,把“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设计成用学生自己创造问题来展开和验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获得和理解计算方法。从“自己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再“进行分类”到“自己探究算法”。使学生在“探究算法——操作验证——交流评价——总结算法”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

例题教学24+6时,学生已经学过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知道应该把个数上的数相加,现在出现了个位上相加满10的新问题,该怎样解决呢?下边就围绕这个问题来探索。可以启发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再想想该怎样算。在学生摆小棒时,重点研究4根加6根是10根,这10根怎么办的问题,把10根捆成一捆,即把10个一变成1个十,再把这一捆与原先的两捆合起来得到3捆,也就是30,利用此表象再抽象地进行数的计算,先算4+6=10,再算20+10=30。

教学24+9时,也先问学生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遇到了什么新问题,使探索活动有针对性,然后启发学生先摆小棒,再想想怎样算,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及时抽象出算法。教材上预测了学生可能采用的两种算法,实际教学中可能情况更复杂些,都要让学生交流,只要正确合理都应肯定。但是提倡第二种算法,即先算个位上的4+9=13,再算20+13=33,因为这种算法对后续的进位加法笔算的学习能发挥铺垫作用。不过这种提倡不用强加的方式,而是通过题组练习予以引导

在本节课中,此环节有所疏漏,即设疑而未解疑,只在课前让学生列出解决的算式而课堂中没能得到消化,这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把握能力还不强。

在这里让学生们来找出计算中的错误,学生能很快发现,但是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解释错误的原因,也恰恰是体现了学生对算理的模糊性。

最后这个环节以游戏的形式呈现,符合了儿童的年龄特点,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存在的较大问题是,学生往往过于急迫想要得到奖品而忽视了得到时必须做出的努力,这也就是许多小朋友高举双手,站起来却回答不出问题的原因。教师在进行这个活动时应适时引导,并给予学生充分时间的思考,让游戏为获得新知提供帮助,而不是为游戏而游戏。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第3篇

“认识角”这一内容在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 也就是小学二年级下册教材的P64—68内容。让学生初步认识角, 认识角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并能够知道角大小的由边的叉开程度决定的。针对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不足的特点, 运用生活中的实例, 引导学生自主获得角的图形形状、顶点、边的认识。通过让学生观察扇形、剪刀和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构成的角, 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感悟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的关系, 让他们能够对角大小有一定的认识。教材中, 联系教学重点提供了“试一试”、“想想做做”练习题, 巩固学生新知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准确在生活实物表面和平面图形中找出角的顶点与边;能够体会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关系, 区分角的大小。

2.技能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获得角的认识, 能够掌握到角大小比较的方法, 增强动手实践与操作能力。

3.情感与价值:认识角、感受角, 获得平面图形中角的意义, 能将形象化抽象, 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角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并能够知道角大小的由边的叉开程度决定的, 理解角的大小与其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分别准备三角形、长方形、五角星等图形, 带2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运用趣味引入, 激发学习思维

以“尖长嘴, 铁刺骨, 咬一口, 走一步”猜谜语导入, 在黑板画出剪刀图形。指出剪刀的角, 引导学习教学重点之一“认识角的含义”。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猜谜引入能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 能够让他们在观察中发现数学问题, 从感知表象入手, 引导他们发现“角”的特征和含义。

二、生成学习情境, 推进问题探讨

1.我们同学见过剪刀, 也用剪刀做过一些手工, 我们看看课本上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呢?说说你从他们的活动中看到了哪些啊? (剪刀、三角板、钟面上的角, 手里拿的五角星)

2.我们数数图片上有哪些地方是角呢?它们有些什么相同点呢?引导学生学习教材, 认识角构成要素, 对角的概念自主理解掌握。

3.开展比赛, 让学生画画角, 写出角的顶点、边, 并且提醒他们标出角。

4.完成P65—66的1、2题。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内容设计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氛围中, 获得角的认识, 提高学习能力。培养二年级的小学生能在实际问题中观察角这一图形, 通过分析逐步形成数学学习的能力, 认识与理解角概念, 学会画角。

三、开展自主实践, 提升操作能力

1.让学生们分组合作, 拿出自己带的学具, 讨论学具上的角, 让他们自主合作用两根小棒搭角, 说说自己搭的角和同桌以及小组其他成员搭的角的异同, 相互考一考对角的顶点、两条边的指认。

2.小组合作汇报, 开展对角的区别、判断等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3.引导学生做活动角, 学习P65上角大小的比较认识, 让学生形成比较角大小的意识和能力, 强化顶点对齐, 对齐其中的一条边, 通过另一条边的移动确定角的大小。 (板书:角的大小———两边叉开程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角概念和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获得学习的乐趣与动手动脑能力, 提高他们对角的大小和两条边之间叉开的程度有关这一教学重点的认识和把握。

四、想想做做练练, 及时巩固提升

当堂巩固能够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效果, 让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检验所学知识。

1.分析第3题, 让学生观察, 说出两幅图角的大小, 想象折扇、剪刀的开合, 强化角有大小、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引导学生掌握角的分类。 (板书:直角、锐角、钝角)

2.研究第4题, 训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老师将示范角贴到黑板上, 让学生观察、思考折法, 并能在自主折叠之后, 交流互动, 获得对角的深入认识。

3.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如何让自己做的角变小, 让学生上讲台展示,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计意图:对折扇、剪刀的开合观察, 让他们形成角的大小的变化认识, 再通过折角比大小的动手实践, 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 进一步感受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五、发挥主动性, 提高小结能力

1.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认识角”的学习中的收获? (注重课堂学习知识点的掌握)

2.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感受。 (注重知识的延伸与应用)

【课后反思】

“认识角”内容虽简单, 但二年级学生抽象思维、数学思考能力不足, 该内容相对还是比较抽象。因此, 重视观察, 透过表象把握角的特征, 通过动手实践操作, 反复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程度的关系, 获得对角大小的认识和理解。

苏教版四上《田园诗情》说课稿 第4篇

荷兰一向以“花之国”“水之国”“牧场之国”闻名于世。本文正是从这三个角度来展现荷兰的独特风情的。课文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荷兰牧场和运河交错的独特地形,所以作者最后总结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既是作者在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更是对荷兰的美景发出的赞叹。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突破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荷兰的田园风光,语言的生动感知,语言积累。

4.体会作者对荷兰的喜爱之情,体会动物与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理解“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教学难点是,对于“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一句话的理解。重难点的突破上我主要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及多媒体的恰当运用相结合的方法。将从三个不同层面进行教学:景物的色彩之美,动物的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之美,宁静的夜晚之美,最后提炼升华理解“真正”二字。

三、教法学法

教法:在教过本单元的写景文章之后再来教这篇课文,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体会。

1.采用要求学生自读自悟,品味交流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他们把课文读通、读懂。

2.情景教学法:我利用学生来荷兰玩的美丽的乡村景色的图片,多媒体,描述语言的方法深深地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读优美的段落,背诵一个或两个优美的句子。

学法:教是为学服务的,根据新课标对四年级学生的要求设计学生的学法。第一,初步体会语言生动的作品,并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然后让学生阅读、规划、理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中主要从纵横两条线入手,纵线是对课文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整体的感知,横线是从具体文本中感受真正荷兰之美。

(一)视频激趣

本单元全是写景的文章,但“景有不同”,《泉城》《九寨沟》是孩子们身边的美景,而荷兰离他们太遥远了,一点儿概念都没有,怎么让他们走进文本,我是动了一番脑筋的。最直观的情景教学,最吸引孩子的是美丽的画面。学生欣赏多媒体显示屏幕:在运河里,屏幕上的草原、郁金香、奶牛、马,所有在清远悠闲的音乐的同时,让学生欣赏视频能产生一种奇妙的感觉,想象文字描述的乐趣和田园风光。

(二)整体感知

说明:免费自习静静地读课文,想想荷兰给你的印象,它可以用什么画将它们画出来,试着通过朗读表达你的想法。

生字词的教学没有单独出示,完全融入课文中,比如学生读到牧场之国时,我出示这些牛马羊都是“牲畜”,当读到夜晚人们挤奶时,出示“汽笛”,这样不着痕迹地进行生字词的教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我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给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保护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同时通过自我学习和整理,准备集体交流。

(三)交流感悟、指导朗读,提炼文章的中心句

课文中哪一句话就概括了大家的体会?

【设计意图】“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引出全文描述的重点“水、花、牧场”,抓住了课文的重点,组织下面的阅读教学。

(四)自读自悟,交流讨论

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品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无处不在的美,这也是隐藏在课堂上的一条横线。

【设计意图】结合多种形式、图文并茂,有感情朗读,如:个人读、师生读、老师范读、男孩子读等。让他们在读中感悟体会荷兰的景美。

美:动物的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之美(以读促悟)。

贯穿全文的一条线就是美,马儿的剽悍强壮的动态美,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色彩美,宁静夜晚的动态美。有动态、有静态,孩子的喜好不同,感兴趣的地方也会不同,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部分熟读成诵,形成积累。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了锻炼。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作品的优美语言,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是中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本环节的设计是品读语句,加强积累,让学生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总结升华,小练笔

理解“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说一说眼中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的?在这里让学生换位思考,可以是记者,可以是导游,甚至可以是老师……顾全不同层次的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小组内一人记录,一人发言,集思广益,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最后用三幅图片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在这一部分中,不同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学生个人的形式,通过各种方法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实现了思维和智慧的碰撞,促进了其个性健康、和谐发展。

五、设计反思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第5篇

例题首先呈现的是某校图书室第7周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并根据表中的已知信息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求和问题: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由于这个问题涉及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所以有利于学生在列出算式后把注意力集中到计算方法上来。教材先让学生尝试计算,再引导学生运用对笔算加法的已有认识解释自己的计算过程,并通过交流,突出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时也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在此基础上,教材利用学生关注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心理,及时提出验算的要求。由此引导学生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加法的验算方法。随后想想做做进一步帮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巩固已有认识,使学生感受到笔算加法的应用价值,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本课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定一下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方面: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不进位)的笔算过程,能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并会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2)能力培养方面: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和简单推理的能力。(3)思想情感方面:使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重点是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用竖式笔算和在1000以内的三位数加法,难点是让学生掌握并养成换位验算的方法和意识。(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的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提高,兴趣得到培养,我准备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开展本课的探究)

主要教学活动设计: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复习旧知。教师借助媒体出示学校春游情境图,结合情境图出示整百数加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的10道口算题,让学生直接口答得数,并说说是怎么想的。(这里让学生在情境中复习,既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领悟算法。主要分三个活动来展开教学:第一个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多媒体出示例题情境(其中各年级借书的数字都改成小数字),请小朋友根据表格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按计算方法进行整理,然后让学生从中选出一个加法问题,写出算式。(这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寻问题解答,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体现课堂的开放性。)第二个活动:合作尝试,领悟算法:学生交流后板书算式:143+126,接着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运用计数器和竖式计算,得出结果。然后让学生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实物出示并演示计数器计算和竖式计算过程,强调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2种算法本质上都是一致的,都是先从个位加起,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也让学生明确竖式计算的方便和快捷。(这里,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直观认识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再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方法探讨中理解算理,领悟算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思多想的习惯。在难题面前不放弃的良好品德。)第三个活动:深化认识,强调验算:通过提问:这个答案对不对呢?让学生讨论交流验算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感受验算的重要性。接着教师告诉学生验算加法的方法可以用“交换加数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检验,让学生尝试验算。然后通过问题:两次计算的答案一样吗?这说明什么?如果不一样又说明什么?让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知道:两次答案一样,就说明计算正确,如果不一样,就说明至少有一次计算是错误的。(这一过程通过让学生自主尝试,经历换位验算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探索的体验、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体会验算的必要性并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习惯。)

第三个环节:巩固运用,形成技能。在练习的设计中,想想做做第一题让学生计算给出的竖式,进一步巩固笔算加法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巩固已有认识;第二题通过竖式计算和验算,巩固竖式计算和验算的方法,进一步体会验算的价值;第三题通过引导学生完成表格式的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第四题让学生尝试审题,帮助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让学生列式计算,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刚学的笔算加法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第6篇

一、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扇形统计图”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学习内容,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考虑到扇形统计图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标准》把它作为必学内容安排在本单元。这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扇形统计图的实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并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对语言表述与扇形统计图的对比与分析的过程,总结出扇形统计图刻画数据方面的优缺点;

2、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用扇形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刻画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从身边的一些简单问题,体验数据在解决不少现实问题中是有用的;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品尝发现带来的欢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从中发现信息。

教学难点: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得有用信息,并做出合理推断。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里曾经学习过扇形统计图,对扇形统计图的意义、特点和制作有初步的了解。本节课数据的收集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简单问题入手,让学生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进而养成数据说话的习惯,我班大部分喜欢表现自己,课堂上应该给学生广阔的舞台,让学生充分思考、合作交流和探究,品尝学习带来的快乐。

三、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扇形统计图,体会这种图形是社会生活的需要。在计算各部分地形面积时,鼓励学生用计算器完成较复杂的计算。因此,本节课采取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复习旧知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统计图?其中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2、引入新课

3、板书:扇形统计图

(复习导入激起学生学习统计知识的内心共鸣。)

(二)出示导学提纲

1、自学例1,说说你从统计图中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2、扇形统计图与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特点?

3、用计算器计算出扇形统计图中各类地形的面积,并完成统计表。

(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同学之间交流、总结,这样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合作交流的必要性。)

(三)展示交流

引导在学生独立思考与相互交流中总结出扇形统计图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1)用圆和扇形分别表示关于总体和各个组成部分数据的统计图叫扇形统计图;

(2)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能直观地、生动地反映各个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

(四)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以身边的问题为素材,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学中遵循为学生学习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宗旨,指导学生用自主探究为主、合作交流为辅的方法进行学习。考虑到新课标的要求和不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第7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认图形》。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三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以下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都能看到物体的面。学生在上册中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教材以这些为起点,安排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等形体的积木来看一看、画一画,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体、正方体和圆的表象。根据这些相同的画面画出图形,给出名称,引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这就蕴含了面与体的关系,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三种平面图形。这样安排,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2.把图形的变换、图形间的联系放在重要位置。教材只要求学生直观认识几种最常见的平面图形,没有深入研究这些图形的特征。但教材安排了丰富的操作活动,有利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第 1 页 3.教材设计了一些开放性问题。如安排了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围出的图形可以有大、有小,有不同位置。还有用一块长方体积木可以画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等。这些问题能激起学生独立探索的热情和相互合作的愿望,有利于改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PGN0176.TXT/PGN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图形的面画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加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教学设想

“自主探索、发展学习、不断创新”课题实验研究,旨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创造条件,是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引路搭桥,是让学生真正在探索中发展。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探索空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的全过程。具体设计了以下几个探索活动:

活动1:给一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积木进行分类,然

第 2 页 后说说是怎样分的。

活动2:找出长方体,观察其中的一个面,借助自己的思维去发现一些特征,根据特征给出长方形名称。(正方形和圆同上。)

活动3:从体上抽象出面,认识这些面后,让学生用体在纸上画出面,并再次感受体和面的关系,感受三种图形的特点。活动4: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加强几何图形与生活的联系。

活动5:小组合作在钉子板上围图形,独立在方格纸上画图形,渗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生感受出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不同。

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自己能发现的,都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如果有一定的困难,就创造条件让他们合作探索。教师尊重学生自我发现,尊重学生创新思维和方法。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人,激发兴趣。

1.学生自由说说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哪些积木。2.小组合作给积木分类并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分的。【玩积木是学生喜欢的活动,一开始学生的兴趣就被积木所吸引,让学生操作给积木分类,不但可以满足他们的欲望,更可以为后面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新课程理念。】

第 3 页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认一认。(1)认识长方形。

①学生各自拿一个长方体,认准其中的一个面进行观察,再观察周围同学认准的面,探索这些面的特点。

②学生自由汇报,互相评价。(学生发现这些面都是长长的。)③从学生的汇报中抽象出长方形并给出名称。(2)正方形和圆的认识同上。2.画一画。

(1)微机出示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画图形的图片,学生说一说图片上的同学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画的?(2)学生动手操作画图形,配上活泼轻快的音乐。(3)汇报交流:学生在投影仪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说看法。3.找一找。

(1)微机显示“丁丁的房间”的图片。

(2)学生在画面上找一找、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圆的。

(3)和好朋友一起走下座位在教室里找一找、说一说,然后汇报评价。

【学生在把积木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同一类积木的某一面凸现出这些面有相同的形状,找出这些面的特点,然后引出长

第 4 页 方形、正方形和圆。这样,不仅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这些面的特点,同时也展示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思维。学生在操作活动“画一画”和“找一找”的过程中,人人都参与,亲身经历/PGN0178.TXT/PGN从体上抽象出面,再把这些面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过程,加强几何图形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三、实践应用,拓展创新。1.围一围。

(1)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反馈交流:说说你们是怎样围的。(2)试着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圆。

反馈交流并得出钉子板上围不出圆的结论。2.画一画。

(1)学生动手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2)小组长组织组员在小组内对本组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3)由各组组长把自己组的情况在大组上交流。【钉子板和方格纸本身有相同之处,它们的表面上都有许多正方形小格组成。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图形、再在方格纸上画图形,经历着一个由难到更难的过程。在钉子板上围图形为在方格纸上画图形打下基础。教师在围图形过程中进行重点指导,在画图形中就可以大胆放手,相信学生的能力,给

第 5 页 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

四、评价体验,认识自我与他人。1.评价本节课自己及其他同学的表现。2.学了这一课后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可以评价自己对一节课的学习表现和收获,也可以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生生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体验成功,促进发展。】

五、课外延伸,继续探索。

1.微机显示一学生用长方体画长方形的图片。

2.师:用这样的一块长方体究竟能画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呢?这个问题留给小朋友课后去探索。评析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索、发展学习、不断创新”的课题研究思想,/PGN0179.TXT/PGN具体突出表现在四种变革: 1.师生关系的变革。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教学内容的变革。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为学生提供一定思考性、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3.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4.评价方式的变革。教师给学生提供生生互动评价的空间,第 6 页 同时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尤其是在探索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第8篇

1.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1) 联系生活, 提升认识。在教学例子“从装有一个红球和一个黄球的口袋里, 任意摸出1 个球, 可能摸出哪种颜色的球”时, 学生思考回答这个问题主要依赖原有的生活经验, 即口袋里有一个红球和一个黄球, 所以任意摸出1 个球, 可能会摸出红球, 也可能会摸出黄球。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对简单随机现象的认识, 即某一现象有可能发生或有可能不发生, 已知条件并不能确定结果。随后进行小组合作, 从口袋里任意摸出1个球, 摸后放回, 一共摸10 次, 记录每次摸出的球的颜色。通过摸球的体会以及对“在摸球之前确定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 若连续3 次是红球, 再摸一次该是黄球”等问题的思考, 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简单随机现象的特点, 逐步将学生的生活感受提升到对数学的认识。

(2) 源于生活, 深化理解。在教学“练习十”第3 题时, 将其改编成“请你设计一个抽奖转盘, 分别写上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想一想, 你准备怎么设计?为什么?”学生在生活中常见到抽奖的转盘, 转盘上一等奖所对应的区域比较小, 表示获一等奖的可能性就小, 这个认识源于生活。而通过开展数学活动, 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或者相等的, 所以人们常说一件事情“不可能”“不大可能”“很可能”“非常可能”“绝对可能”等, 这些说法就是反映可能性大小的不同程度。若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升华到“数学”层次, 能对可能性大小做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断, 再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2.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

(1) 充分体验, 内化联系。在教学“一定”“不可能”的过程中, 学生从装有2 个红球的不透明口袋中任意摸出一个球, 连续多次后进行猜测, 口袋里是两个什么颜色的球?为什么?这样的操作活动以及分析判断, 不仅让学生加深对不确定现象的认识, 而且进一步体会确定性现象的特征, 形成鲜明的对比。

而从辩证的角度看, 在学生发现“一定摸到红球”后及时提升, 体会到从颜色上看一定是红球, 但不能确定具体是1 号红球还是2 号红球, 体会“一定”的背后蕴藏着“可能”。思考如果在口袋里只放了2 个黄球, 可能摸出红球吗?体会到不可能摸到红球, 但可能是1 号黄球, 也可能2 号黄球。通过充分体验, 深入思考, 让学生深切认识“可能”蕴藏在“一定”和“不可能”之中, 对“可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将生活经验升华为数学理解。

(2) 深入思考, 升华认识。在教学练一练时, 从每个口袋里任意摸出1个球, 可能是红球吗?从哪个口袋里摸出红球的可能性最大?课件依次出现4个口袋, 如图1所示。在摸球活动中, 总数都是3个球, 从左往右的口袋中, 红球个数依次增多, 让学生体会到总数不变, 红球的个数增多, 摸到红球的可能性逐渐变大, 当全是红球时, 就一定摸到红球。

这一过程进一步沟通了“一定”“可能”和“不可能”三者之间的关系, 渗透了“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为今后学习可能性积累了经验。

3.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

(1) 主动参与, 感悟理解。教学例2 时, 进行摸牌试验, 4 张扑克牌中3 张是红桃, 1 张是黑桃, 任意摸出1 张, 可能的结果有4 种, 摸出红桃的可能性大。学生主动参与记录摸出结果, 由结果得知摸出红桃的次数比摸出黑桃的次数多, 这与“摸出红桃的可能性大”的判断是完全一致的。至此, 学生感受了数据的随机性以及判断的合理性, 进而感悟了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一般判断方法。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探讨 第9篇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它需要学生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可以说数学的学习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逻辑思维。但是小学同学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并不严谨,有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这些同学感觉有些数学知识很抽象难懂,比如在学习图形的认识这一节,很多同学感觉这一章节的习题难度非常大。学校的教学设备、教师的教学策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等等,这些都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现状依然不容乐观:

1.在新课改背景下,有很多小学教师并没有得到专业的训练,而且在一些乡镇地区,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明显不高。很多教师对新课改标准也知之甚少 ,这就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甚至有些资历比较深的教师,他们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学只为了学生能够考高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歪曲了教学的本意,学生的逻辑思维得不到训练。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中,学生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做题不懂变通,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已经成为学习的机器,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也难以实现。

2.教学设备达不到教学要求。一些小学,特别是乡镇小学教学设备严重匮乏,教师只能利用一些简易设备制作一些教学模型,帮助学习理解,但是这种教学收效甚微。在信息化背景下,多媒体设备并没有在大多数小学教学中普及,再加上 小学数学本身就属于比较抽象的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简易的教学设备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3.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观点来看,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形式运算是从学生的11岁开始发展,这时候学生的抽象思维正开始发展,再加上小学生本身就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等学习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感觉难上加难。

另外,数学自身的学科特点也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概括性、严密性,而且数学的学习也具有频繁性,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增加了小学数学的教学难度。和其他学科相比,数学的学习需要充分考虑数量、空间等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数学的学习也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演绎结构,显然,这并不是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做到的。另外,数学这门学科是小学教学中的主要课程,数学的课程安排比较多,然而苦涩的教学内容并不能留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的学习是一项不得不做的任务,而不是一种乐于完成的活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苏教版数学教材的特点研究

在小学教学中,苏教版的教材编制是严格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制定的,可以说苏教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在新课程改革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苏教版的教材特点可以用以下几点概括:

1.苏教版教材在内容的选择方面体现了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体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在苏教版教材中,教材内容的选择会更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联想生活实际,这也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2.苏教版的小學数学教材在编制过程中会将单一的教材结构多元化。在苏教版的小学数学中,学生的学习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框架结构,苏教版教材的编制就做到了这一点,苏教版教材在编制中会建立前后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3.苏教版教材在编制过程中为学生创建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为教师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学生的自主式学习都提供了平台,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新课改教学理念。

另外,苏教版教材的编制还为教师、学生总结了科学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有助于深入开发学生的思维。苏教版教材的编制和人教版类似,它们都从一定角度上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这就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深入落实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下的教学模式研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侧重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转型的关键时期,所以苏教版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应该充分注意到这一点,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理论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晶,也是后来人思维发展的工具,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思维发展联系起来,两者同时进行。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注意以下几点:

1.小学教师的教学活动一定要从基础知识出发,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实现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跨越。

2.小学数学的学习还应该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苏教版教材虽然帮助学生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演绎结构,但是学生依然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关联,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联系前后知识,积极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还不成熟,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也比较差,这就需要借助于教师的帮助,建立前后知识的衔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后面学习的知识。

3.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式教学的方法,实现高效率的教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科学有效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同时,由于小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比较差,通过教师的示范、提问等方式可以帮助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上一篇:高难度谜语及答案下一篇:中学排球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