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与文化政治

2024-05-16

现代主义与文化政治(精选12篇)

现代主义与文化政治 第1篇

关键词: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发展,法治,权利,权力

政治文化是政治的灵魂。阿尔蒙德首先提出现代政治学理论中的“政治文化”概念, 他在《比较政治体系》一文中将“政治文化”界定为“一个政治系统 (国家或民族) 的基本政治倾向”。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政治文化影响着各个政治角色者的行为、政治要求内容和对法律的反应。这种界定基本上是从政治心理视角进行的, 主要从政治的主观方面即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政治文化现象来解释。政治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而是长期社会化的产物, 是内化在人们观念中的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 一旦形成便具有其相对的稳定性。由于长期受自然经济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鲜明特点是宗法思想、家族观念、家长本位、人治思想等, 这些因素显然违背了现代民主政治精神, 它们使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发展遭遇了瓶颈, 导致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历经坎坷。但是,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逐渐完成, 人们的思维方式、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开始随之发生变化, 人们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 人们开始质疑权威, 希望重新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结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正向有利于现代化发展的方向迈进。基于以上论述, 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应以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政治文化为基础, 结合现代化发展对政治文化的要求, 方能开启整个政治现代化的历程。具体而言, 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肃清官员家长制作风

家长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上到下, 家长拥有绝对的权利, 但不用履行应尽的义务;二是从下到上, 民众拥有绝对的义务却享受不到相应的权利。家长制起着诱导中国民众的权威性人格作用。在日常生活中, “阿谀逢迎、欺上瞒下”等心理与行为习惯或多或少的体现了家长本位的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到今天, 许多部门和单位仍然存在着家长式的人物, 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官本位”。在“官本位”思想影响下, 权力徇私与权力腐败现象甚嚣尘上。要推进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必须努力肃清家长制的影响。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是建立了新中国, 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 这客观上为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前提,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民民主权利会自发地实现。要增强民众的民主意识, 使其认识到政府是被委托机构, 其职责是代表民众维护社会正义与公平;政府官员是民众雇佣的对象, 即我们经常提到的“公仆”, 而不是“青天老爷”;政府权力应该置于民众的监督之下,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公民民主权利真正的实现。

二、根除权力崇拜意识

中国人之所以权力崇拜, 首先是几千年的封建儒家思想的影响给中国人深层心理结构塑造了一种皇权的威严, 其次是人身依附的问题。这种以权力为核心的思想在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在权力崇拜的政治文化中, 社会普遍认可将权力作为谋求社会利益资源的重要途径的行为现象, 为了追求权力, 人们纷纷趋于政府部门。如果“官本位”思想继续扩散并渗透到人们的头脑, 即便不是“官场”中人, 也争相进行权力的争夺和依附以及投资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权力”的确有着难以估量的利益支配空间, 特别是在权力制约环境尚未得到全面优化的情况下, 权力所具有的呼风唤雨、含金无价的巨大潜能是不争的事实, 也是人所共知的常识。可见, 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当中, 权力即是利益, 对利益的追逐也是导致中国人权力崇拜的重要原因之一。辛亥革命赶走了居庙堂之高的皇帝, 却没有赶走中国老百姓头脑中的皇帝。学而优则仕和名人入仕都是权力崇拜在今天的表现, 历年中国公务员考试引来万千人马趋之若骛的壮观景象便不难解释。要根治权力崇拜意识, 首先要革中国人头脑中那个皇帝的命, 树立公民的权利意识, 使民众认识到权力由权利而来, 应该将人民的权利放在首位, 政府官员是由人民雇佣、为人民服务的, 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父母官”。权力有多大、大到什么限度都应当由权利来决定, 权力如何运作也应当由权利来监督和衡量。要加强教育和宣传的力度, 在全社会普遍树立“权利本位”的观念, 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前提条件和必经之道, 有利于公民社会的培育和逐渐成熟。

三、培养公民民主意识

民主意识指的是一个国家或一个人有没有这样的意识:人不是臣民或奴隶, 而是公民。公民民主意识则指的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公民有没有享受民主权利的意识。传统本分的中国百姓习惯了服从, 在当今这个提倡民主的社会里, 这显然不利于公民社会的培育及普通公民自身权益的保障, 也使政府许多改革设想与措施由于缺乏社会民众的理解和支持而不得不束之高阁甚至流产。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 宗法关系网十分严, 严密的宗法关系在封建小农经济条件下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它可以克服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保障封建的经济政治生活得以顺利进行。但是将伦理道德作为“圣条”则变成了限制人的政治言行的精神桎梏, 否定了人作为个体的自我意义, 强化了个人的人身依附意识, 这不利于人们独立自主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也严重阻碍了政治文化的正常发展。所以首先要营造自由民主的政治环境, 保护个人合法、正当、合理的民主权利, 其次是逐步消除民众的依附意识, 通过宣传和教育逐步增强民众的独立自主意识, 以促进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7.

[2]马庆钰.中国政治文化分析与展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3]曹远洲.创新须除“官本位”[N].厦门日报, 2003-10-11.

[4]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147.

现代主义与文化政治 第2篇

(带解析)

一、单选题

1.从2013年春季学期开始,书法教育正式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中,学生将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如果请你撰文谈谈书写汉字的重要性,文章的标题可以是()A.立足实践,创新汉字 B.书写汉字,批判继承 C.书写汉字,传承文化 D.普及书法,古为今用 【答案】C

【解析】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的目的在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故C项符合题意。A中的“创新汉字”、B中的“批判继承”、D中的“古为今用”与题意不符。

2.2012年日本评选的汉字是“金”,马来西亚评选的汉字是“改”,它们通过评选汉字来表达一年来多变的世界。汉字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蕴藏着丰富的艺术内涵。汉字的艺术内涵大致包括形美、音美、义美、意美和情美几个方面,其无穷的生命力主要体现在汉语的词根、词构、读音、方言的独特性等方面。汉字的上述特点从一个侧面说明()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兼收并蓄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D.中华文化与时俱进 【答案】C

【解析】汉字丰富的艺术内涵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C项正确。A中的“源远流长”、B中的“兼收并蓄”、D中的“与时俱进”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3.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

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③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

④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澳门的宗教、建筑、婚礼和餐饮中西结合反映出澳门文化的多样性,澳门文化的多样性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故①④符合题意。地理环境是文化的影响因素而非决定因素,②错误。材料没有提及中外文化何者为主何者为辅的问题,③与材料无关。4.漫画《留学归国》反映了无数海外学子学成归国,报效国家。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团结统一 B.爱好和平C.爱国主义 D.勤劳勇敢 【答案】C

【解析】海外学子学成归国,报效国家,这是热爱祖国的表现,C项符合题意,应入选。A、B、D三项与题意不符,应舍去。

5.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B.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C.要增强社会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D.对现代化建设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 【答案】A

【解析】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A符合题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B项排除。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双重性,笼统地说增强社会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不确切的,C项不选。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D项错误。

6.目前,我国影视文化市场面临精品短缺问题的同时,还存在着相同题材、相同形式影视作品同质化竞争导致产能严重过剩、文化消费意愿下降的现象。这一现象()①反映了当代文化消费的同质化特点

②凸显了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③表明文化的发展需要改变消费观念

④要求文化生产面向群众多样化需求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C

【解析】影视作品同质化竞争导致的产能严重过剩、文化消费意愿下降,是文化市场自发性和盲目性的突出表现,这从反面要求加强对文化产品生产的调控,以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②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产品的同质化竞争及其消极影响,而不是文化消费的同质化,①③排除。

7.2012年,泉城济南文化活动多姿多彩,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这一年,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步伐,文化惠民工程让市民尽享“文化甘泉”……文化事业的发展,让天下泉城有了更广阔的胸襟,让名士济南有了更大的魅力。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①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和谐文化建设

②根除腐朽、落后文化,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③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④泉城文化引领中华文化潮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步伐,文化惠民工程让市民尽享“文化甘泉”……有利于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①③符合题意。根除腐朽、落后文化说法错误,②排除。泉城文化引领中华文化潮流不符合现实,④排除。

8.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默默帮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父母的事迹被广为传颂。15年前毕业之际,有人提议“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让两位老人15年收到了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使扶危济困、重情信诺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这一事迹表明()A.传统道德准则完全适应现代生活 B.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 C.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深刻影响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思想道德的重要性。A观点不科学,传统道德中存在很多不适合现代生活的因素,需要剔除。B观点明显错误,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因时而变的。D本身观点正确,但本题不是讨论传统文化的问题。所以选C。

9.鲁迅先生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鲁迅先生的话对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启示有()①推进科技创新,重视科技发明

②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③弘扬科学精神,破除封建迷信

④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技进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强调了中国虽然在当时的科技水平很高,但是却没有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而是用在了敬神和看风水等封建迷信上,因此②③符合题意,排除①④。10.2012年,网友提出“中国式过马路”一词,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于戏谑中表达了对目前我国交通秩序和交通文明现状的自嘲与质疑。提升国民交通文明素养应()

①发挥教育在传播文明中的作用

②优先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

③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④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文明风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二者没有先后之分,提升国民交通文明素养应优先提高公民科学文化修养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②。①③从方式、④从内容角度正确说明了提高国民交通文明素养的措施。

11.当前,一些影视作品基本道德界限模糊,到了混淆视听的地步:电视相亲一窝蜂,舞台选秀扎堆,影视翻拍改编,恶搞风气盛行。针对这种现象,在文化消费时我们应当()①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

②选择个性新潮的文化价值取向

③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④提升自身的文化审美品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解析】做好本题的关键是定好“位”,题目要求回答我们在文化消费时怎么办,明显是个人的行为,①④正确。②说法错误,③不是个人的行为。

12.中国已经进入从国家战略层面尚美、求美,从社会层面发现美、呼唤美、弘扬美,从个体内心认同美、追随美的时代。用美丽心灵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我们()①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②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④把科学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用美丽心灵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②③应选。传统文化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只有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传统文化才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①排除。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④错误。

二、综合题

1.随着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热播,“舌尖上”成为2012流行词。材料一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获得了超乎预期的社会关注和收视效果,许多国家和地区争相购买其播映权。该片借鉴了欧美纪录片的成熟表现形式,以精美的画面和温情的语调,通过一个个普通人物的故事,在表现大江南北各色原生态美食及其制作工艺过程的同时,着力展示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让观众了解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该片的成功对于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有何启示。

材料二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体味中国饮食文化魅力的同时,“舌尖上的浪费”令人触目惊心。我国还有1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低保人口,而受讲面子、比阔气的消费陋习等影响,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中央号召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必要性。

【答案】(1)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和表现形式,着力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华文化的特色。③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要不断推进文化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创新,以更好地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④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2)①体现了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正确消费原则的要求,有利于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不仅是一种消费观念和消费原则,更是一种精神财富和优良传统,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现阶段尤其需要发扬这种精神。③有利于形成尊重劳动、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节约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解析】第(1)问以《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为材料,要求谈谈对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的启示。首先通读材料内容,找到《舌尖上的中国》受到欢迎的原因,根据原因分析要怎么做。文化借助大众传媒,离不开物质载体,要从形式、内容、传播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要传承,要借鉴,要符合大众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具体回答即可。第(2)问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必要性。浪费是一种错误的消费行为,启示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还可以从节约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角度回答。

2.材料一 最近,“最美人物”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无私救助溺水者的“最美女护士”、用双臂撑起坠楼男孩生命的四位“最美农民工”、为孩子教育奉献青春的“最美乡村教师”、尽职尽孝的“最美母亲”……这些“最美人物”都是平凡的人,因为在生命的某个时刻显示出来的勇敢和大爱折射出人性的光辉,让人们深受感动与震撼,他们的行为体现了对传统美德的继承,激发了社会向善的力量,推动了社会进步发展,也让生活变得温暖明亮。

材料二 善良为“美”,助人为“美”,奉献为“美”,尽孝为“美”……这些都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应有内涵。在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日趋多样化以及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新形势下,人们对“美”又有了更深更新的理解。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当前应该怎样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平。(2)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分析人们对美有更新理解的哲学依据。【答案】(1)①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抓紧抓好,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②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引领作用,引导人们学习道德模范的优秀品德和先进事迹,净化社会风气。③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中华优秀文化。④公民应主动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人们对“美”的认识和理解具有了新的时代特点。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作为一种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人们对美的认识与理解也体现出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现代主义与文化政治 第3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5-0040-02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发展成为技术、管理、思想、文化等全方位的竞争,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工作的重要内容。

1 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简称,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企业有目地的来对员工施加的意识形态的影响,用以改变员工思想、指导员工行动。企业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现,两者具有很多共同之处。

目前,国内外著名企业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和鲜明的企业文化,以此来统一企业发展和员工思想进步的步调。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调动员工积极性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认为,企业的管理集中于对人、事、思想三个方面的管理。而对思想的管理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我党执政为民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加强文化建设的助推器。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管理艺术。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企业的价值观塑造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而价值观的塑造和形成离不开员工积极性的提高。只有激发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活力,才能建设出富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

例如,我国著名的家电企业海尔,在发展早期面临亏损,为了扭亏为盈,海尔集团CEO张瑞敏将查出的76台具有缺陷的冰箱交由责任者亲自用大锤砸毁,以此来警醒员工提升质量意识,通过安全思想政治工作的进行,来逐步改变员工的精神面貌,从而带动企业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1.2 塑造良好的企业环境

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良好的激励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良好的企业环境体现在企业的产品、服务、信誉、员工的素质和精神面貌以及企业发展战略等多个方面,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塑造健康向上的企业环境,形成统一的企业价值观、行为标准和精神追求,进而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例如,我国著名的通信企业华为在发展中,就关注于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塑造企业精神,增强团队凝聚力,华为的“狼性”文化就具有鲜明的创新、开放、合作、奉献等特征,并通过“树立员工的自豪感”、“不让雷锋吃亏,奉献应当得到合理的回报”等企业价值观的宣扬和实现,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塑造了良好的企业环境,使得华为成为民族企业的骄傲。

2 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舆论、导向、激励和凝聚作用日益明显,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首先,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更加深刻的影响着企业发展,员工的思维方式、工作形态也随之改变,员工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拓宽,现代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途径不断多样化。其次,现代企业发展更加关注以人为本的思想,近年来,国家提倡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并进一步强调现代企业发展中的人文关怀,这对现代企业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导向。此外,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也更加关注共同发展,营造合作、共赢的企业文化。不仅强调企业进步,也注重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进步,增强员工的职业自豪感。

在此背景下,结合企业自身工作实践,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改进和创新势在必行。

3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为了有效实现企业和谐、快速、健康发展,充分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工具,建设新时期独特的企业文化至关重要。下文中,将就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3.1 擅用网络资源,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互联网的发展为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更加宽广的途径。互联网媒介的兴起,使得网络信息覆盖率更大,现代企业的发展可供学习和吸纳的知识更加丰富。此外,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空间拓宽。

现代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中,应该擅用网络资源,使学习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吸纳、变思想灌输为自由浏览、变单向学习为双向交流、变单调介绍为图文并茂,不断的学习和创新企业的发展之路,吸纳其他企业发展的成功之路,结合网络热点问题,建设企业先进文化,用思想政治工作来助力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先进的现代企业。

3.2 体现以人为本,加强企业文化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正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技术创新的重要时期,企业发展的环境都一直处于剧烈的改革的变化之处,在此背景下,企业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尤为重要。

企业文化的进步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有效载体,现代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中,应该将职工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爱岗敬业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总体来说,企业文化建设是弹性管理,是对现代企业刚性制度的有效补充,趋向于人本化的现代企业文化,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创造性和凝聚力。

在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注重对员工在潜移默化中的引领和疏导,并注重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例如,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就认为:“企业即人,成也在人,败也在人”。为此,他领导下的松下公司十分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关注员工的个人成长和价值体现,

3.3 关注共同发展,推动企业进步

思想政治工作在关注企业自身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应关注新时期下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变化,注重企业与员工的共赢和发展。企业应及时向员工传达运营成果、解答员工关心的问题、纠正员工的思想偏差、切实了解员工的思想现状,并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激励机制。使得员工体会到他们是企业未来的主人,对企业发展规划和发展进步具有的重要作用,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获得“多劳多得”的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

例如,可以通过企业文化体系的建立,来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通过课堂讲授、双向交流、拓展训练、案例分析、主体探讨、游戏探讨、素质拓展、头脑风暴等形式,来提升员工素质。通过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表彰团队中的优秀员工、开展各项技能大赛等方式,来帮助员工提升成长平台,与企业共同发展,进而推动企业的进步和经营水平提升。

4 结 语

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宽泛,安全生产、服务提升、员工生活、党风廉政等均属于思想政治工作范畴。只有积极创新和优化现代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做出成效,进而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进而起到正面的激励、推动和引领作用,为现代企业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周云虎.以企业文化建设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J].经济师,2012,(2).

[2] 李鹏.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J].改革与开放,2011,(14).

现代主义与文化政治 第4篇

一、科学研判新疆高校引领现代文化的形势

1. 社会矛盾集合对高校形成外部冲击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社会上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损害群众利益、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等社会问题,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将会给师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因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因素,新疆与内地的差距显著拉大,经济滞后成为制约新疆跨越式发展、社会安定、民生发展的重要“瓶颈”。高校规模扩大、利益结构调整、多校区办学、学生管理、学生就业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等存在问题,极易成为学校稳定工作的隐患。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新变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缺乏高层次的各民族宣传思想教育骨干人才,引领高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校园文化新风尚;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各种思潮排山倒海般地冲击着社会主流价值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大学生具有多地区、多民族、多信仰、多文化的特殊属性,高校必须根据大学生的心理、民族、宗教、文化等特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育人系统;面对大学生思想多元化、需求多样性、日常生活网络化,学校思想教育不能有效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

二、高校要担当起引领现代文化的旗手

高校要担当起引领现代文化的旗手,就要发挥好现代文化引领者、建构者的作用,主要包括政治家、教育家、党员干部、教师、学生等。

1. 政治家是现代文化的引领者

政治家在政治上旗帜要鲜明、立场要坚定,在事关国家最高利益和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始终作到认识不含糊、态度不暧昧、行动不动摇;要高瞻远瞩胸怀大略,研究和掌握现代文化发展规律、研究现代文化发展方向和社会作用,紧密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紧密结合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善谋划、会协调、有学识、懂管理,以先进思想、创新观念、有效手段,引领统帅各族师生推动事业蓬勃向前。

2. 教育家是现代文化的建构者

教育家要坚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革命文化,对现代文化的热爱、肯定、推崇和自豪,将其作为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凝聚力量的磁场,扬帆起航的明灯;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新疆各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承提升区域特色文化,创造新疆一体多元文化;要认真研究新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科学内涵、方式,研究新疆精神新疆效率,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构建理论基石。

3. 党员干部是现代文化的传道者

党员干部要坚守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不断提高思想政治道德和修养,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防线,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要认真学习和宣传现代文化理论知识,对现代文化的认知认同,不仅要充分体现在思想上,也要积极反映在情感上。大力宣传展现现代文化价值体系蕴涵的真、善、美,宣传现代文化价值体系的人文关怀和道义力量,自觉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4. 教师是现代文化的传承者

教师是现代文化传承者,是现代文化建设、创新的重要力量,在建设现代文化和发挥引领作用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教师必须具有一定文化积累、人文素养,有着文化自觉和超前意识;必须具有文化宽容精神和积极的践行精神,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具备对于先进文化的识别能力和构建能力;必须具有现代文化的思想理念、理论知识、技术手段、传承手法,教育广大学生践行现代文化。

5. 学生是现代文化的践行者

学生是现代文化的践行者,是现代文化向社会辐射传播者,是进行现代文化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是祖国的希望新疆的未来。学生要认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五观”,树立“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严格遵守国家法律,维护法律尊严,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广大学生要努力掌握现代文化的理论知识、科学技术,提高应用能力,为未来新疆经济发展贮备能量和才干。

只有当我们社会中各方面的文化的构建者和引领者具有了现代文化的综合素养,才能够真正发挥现代文化的引领作用。

三、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助推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巩固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

新疆反分裂斗争根本上是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要求实创新,不断加强。一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理论阵地,加强师生理想信念教育、国情社情区情和形势政策教育,深入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二是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教育。高校师生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牢固树立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自觉地克服狭隘的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三是深入开展新疆“三史”教育。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以铁的史实揭穿敌对势力的谎言谬论,筑牢抵御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思想防线。四是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坚持法制教育。坚持遵纪守法、依法管理,严禁师生从事宗教活动。大力开展无神论教育,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切实帮助广大师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观。

二、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解决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现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各级党组织要按照总书记“在思想上不能放松,在工作上不能懈怠”的重要指示,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专题化教学,使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加贴近新疆实际;不断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加大理论研究和教学投入;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突出学生主体作用。二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要建立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机制,加强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建设,发挥好团干部的优势和作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的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三是切实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要开设好就业课,强化就业指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整体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要关注贫苦生学习生活,运用奖、助学金等方式,切实解决困难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共青团、学生会、社团的作用,广泛开展普及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惠及各民族学生的主题文化体育艺术活动,搭建相互认识、交流、学习、欣赏、展示才华的平台。

三、坚持以维护稳定大用为前提,建立新疆高校文化安全网

稳定是新疆工作的大局。高校各级党组织必须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的工作机制,事之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一是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持恪尽职守,对师生出现的思想认识问题,要耐心沟通、充分交流,善于引导、解疑释惑;对校园发生的矛盾摩擦,要快速反应、妥善处理;对别有用心的煽动蛊惑,要理直气壮、坚决斗争。二是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教育性、互动性的主题网络社区,坚持“三贴近”,整合学校舆论资源,丰富网络宣传内容,利用博客、微博、QQ群,展示干部教师思想观念人格魅力,传播学术风范学术信息,掌握网上舆论动态。三是严打空中渗透加强网络管理。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广播电台、广播频率、播出时间、使用语言方面大幅增加,加大对新疆的空间渗透,必须提高“西新工程”技术水平进行严打。加强网络管理,取缔非法网站。四是坚决查处非法出版物和音像制品。目前境内外敌对势力通过境内外向新疆输送非法出版物和音像制品非常猖獗,成倍增加。内地宗教机构向新疆投递的宗教书刊有所增加。我们要保持高度警觉,不可掉以轻心。

参考文献

[1]杨丽.新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教育的形势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99-103

[2]顾华详.论现代文化引领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0,(3):18-34

[3]李耕.“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初步思考[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50-52

现代主义与文化政治 第5篇

一、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板书)

中国文化曾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但在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经济、政治、文化都落后了。如何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是几代中国人的求索。

第一目“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

教师提出问题:在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观点:(学生看课本)一是全盘西化论,二是文化复古主义,请同学用我们学过的知道评析。

学生思考回答:

“全盘西化”论

这种观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犯了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我们应该以博大的胸怀,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使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作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文化复古主义

这种观点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犯了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错误。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和创新。

教师总结:

奉行“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教师提出问题:那什么能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呢? 学生阅读课本,明确结论。(学案)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只有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人民革命实践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人民群众为创造主体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充满了旺盛活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先进文化。”

教师总结: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华文化开始由衰微走向重振。因而,毛泽东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可见,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目“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教师提出问题:也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那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何坚持?

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中的问题。(见学案)明确知识:

⑴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注:把握其要点: ①指导思想: ②目标: ③特点: ④本质:

⑵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⑶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关键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学生阅读课本P97~98,概括总结。①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②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我们要建设的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立党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③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要求

④在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会妨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统一大业的,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性是统一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性。思想文化越是多样性,越是需要主心骨。

教师总结: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第三目“永不褪色的旗帜”

教师提出问题: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又在不断地对其进行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对其丰富和发展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因而,党的七大又郑重地把毛泽东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又分别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明确学案内容:自学指导三中的⑴ 教师提出问题:

【智能提升】:为什么马克思主义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要求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思考并回答)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②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使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和发展。

教师提出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是建立在中国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那现阶段,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求我们怎样做?

学生看书明确自学指导三中的⑵ 【回顾旧知】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

②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有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始终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③关键:与时俱进 ④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 ⑤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课堂小结】

小结:肩负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全盘西化论”与“文化复古主义”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当代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基本内容意义要求引领社会思潮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举旗帜科学发展

【板书设计】

坚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持先基本内容进文建设社会主义重要性化核心价值体系基本要求的前内容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向作用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布置作业】

(一)选择题

中国特色社内涵会主义文化意义 四川省十分重视用形式多样和健康的文化活动丰富农牧民的业余生活,积极占领农村的文化阵地,在广大农牧民中倡导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向上精神。近年来,通过“文化列车”等送文化、送科普知识下乡等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通过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深受广大农牧民的欢迎。健康的、科学的思想占了主流,那些封建迷信等消极的、不健康的东西自然被削弱了。可以说是“先进文化进了村,封建迷信关了门”。据此回答1~4题。

1.四川省通过“文化列车”等送文化、送科普知识下乡等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通过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深受广大农牧民的欢迎。这说明发展先进文化必须。()

①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 ②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③要继承人类文明中的优秀成果 ④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广大农牧民欢迎形式多样和健康的文化活动表明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B.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是统一的 C.先进文化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D.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化都是先进文化 3.“先进文化进了村,封建迷信关了门”表明()

A.落后文化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B.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并没有多大影响 D.封建文化残余以及其他落后文化已被彻底清除 D.封建迷信在农村没有市场

4.四川省十分重视健康的、科学的思想积极占领农村的文化阵地表明()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④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并不矛盾。这是因为()

①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文化建设就会混乱、失误、受挫,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生命力,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准则 ③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单调、凋零、枯竭,失去吸引力和感召力 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6.宁波市党组织改变了简单说教、灌输的传统做法,借助于漫画这种艺术形式进行廉政教育,在梁祝文化公园举力的“梁祝杯”中国廉政漫画展人气旺盛。这次漫画荟萃了我国漫画大师华君武、丁聪、方成、廖堂等名家的作品,共有来自北京、辽宁、河南等23个省、市、自治区的漫画精品230多幅。随后推出的由宁波鄞州区委主编,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中国廉政故事》《中国廉吏》《中国廉政文化理论》《中国廉政格言警句》《中国廉政漫画》共5个系列2OO余万字的《中国廉政文化丛书》催生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廉政文化。

(1)中国廉政漫画展人气旺盛的原因何在?

(2)宁波市党组织催生一种新的廉政文化,对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有何启示?

答案

1.D(解析:“文化列车”等送文化、送科普知识下乡、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培育农村文化市场等面向广大人民多样化的内容,体现了“三贴近”。③所反映的内容与题意不符。)

2.B(解析:形式多样和健康的文化活动深受广大农牧民的欢迎,表明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是统一的。A、C与题意不符,D项表述错误。)

3.A(解析: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在我国尤其是农村根深蒂固,彻底清除封建文化残余以及其他落后文化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B、C、D表述是错误的。)

4.A(解析:题干没有强调多样化问题,故④与题意不符。)5.C(解析:①没有说明题干所指的原因。)

6.(1)中国廉政漫画展人气旺盛的原因在于:①随着政治文明的进步和思想解放,社会大众对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给予了强烈关注。②廉政教育改变了简单说教、灌输的传统做法,用讽刺、幽默这种最受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生动活泼,寓教于乐。

现代主义与文化政治 第6篇

儒家文化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资源

儒家的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原典。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放着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用而进行空洞的理论说教,无异于缘木求鱼。从现代的角度看,儒家文化中平政爱民和举用贤才的政治思想,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和“人为贵”的管理理念,超越了时代,不断地为人们提供智慧和启迪。儒家文化强调社会整体利益至上,倡导见利思义,倡导胸怀天下、报国忘身,强调“谦恭礼让”、“宽以待人”,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处理好人际关系均具有积极作用。儒家文化用平实、亲切、易懂、易记的语言进行论述,内容系统,可接受性强,对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

1、至圣至贤的理想人格。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系列道德体系,塑造了“仁且智”的理想人格——“君子”,要求君子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仁”是儒家文化道德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境界。一方面强调为别人着想,另一方面强调自我约束。“德”在人格完美上占有不可低估的分量,人有德则善,家有德则幸,国有德则盛。儒家认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大学》开宗明义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把发扬道德作为教育的目标。儒家要求人们去努力达到至圣至贤的理想人格,同时又把这种理想人格具体落实在道德践履中,为大学生加强自身人格修养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

2、自强不息的人生追求。儒家文化推崇的人生价值目标是“死而不朽”,倡导努力奋斗、立志报国、建功立业,追求不朽。儒家认为,一个人的德、功、言有益于国家社会,则可不朽。因此,儒家历来都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强调“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奉献精神的培育,强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忧患意识的培育。对于顺境与逆境,儒家历来能泰然处之,主张“宠辱不惊”、“弘毅坚韧”,倡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周易·象传》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根据时代的要求,把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文化精神渗透到每一个大学生人生观的建立之中,引导大学生随时准备承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历史使命,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积极进取,有所作为。

3、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儒学在承认人有道德和物质利益的双重需要的基础上,形成了明显的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价值模式。在处理义利关系上,儒家的基本原则就是“义以为上”(《论语·阳货》)、“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孔子对“义”也进行了论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孟子有“舍生取义”之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义利观教育,并与现在的等价有偿、诚实守信、公平公正原则有机结合,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4、和为贵的相处之道。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儒家提倡“礼尚往来”主张“谦恭礼让”和“严己宽人”并形成“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的互助交往原则。儒家还推崇“重群克己”的合作精神,“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这些话语富有哲理,完全可以古为今用。

儒家教育思想启发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广阔思路

儒家文化贯穿了古代社会并直至今日,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也富含可借鉴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儒家崇尚师道,提倡尊师重教。在儒家文化的经典中,有许多关于教育问题的讨论。

1、因材施教。儒家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孔子思想的核心的“仁”在《论语》中出现了66次,却没有完全相同的解释。对同样一个“何为仁”的问题,孔子根据学生的资质和性情给予不同的回答。对颜渊这个得意门生问“仁”,他答:“克己复礼为仁”,并解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仲弓也是孔子心中的好学生,他鞭策仲弓要掌握“仁”的精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力求“邦”“家”“无怨”(《论语·颜渊》)。对于樊迟这个朴实之人,孔子答“仁”时仅说“爱人”(《论语·颜渊》),“居则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因材施教,要把握“材”的个性、品格、智力、才能、兴趣等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要因人施教,还要因时施教,因地施教,因事施教。这样才能避免“千人一模”,培养出个性化的人才。

2、身教重于言教。儒家文化很重视师者的榜样作用。为人师者,要注意自身修养,强调“正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论语·子路》)。孟子在《尽心下》中强调了:“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也就是说,施教者必须率先垂范,否则虽是自己亲人也不具备施教的条件。教育的示范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思政工作者的自身修养对于学生起着导向作用,因此首先自己要做到“慎独”,“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思政工作者作为教育者,以此修身格言教育学生的同时,自己先身体力行,“言必信,行必果”,为学生作出表率,增加师者魅力。

3、教学相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礼记·述而》)。因此,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从书本上学,从实践中学,也从学生身上学。因为教与学本身就是相互促进的。《礼记·学记》中对两者的关系就进行了精辟生动的阐释:“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食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

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

4、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思政工作者与学生关系的行为准则可概括为“夫子之道,忠恕而矣”(《论语·里仁》)。朱熹解释“尽己之谓忠”。所谓忠,就是尽到自己的本分,不负自己的职责和良心,“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恕”,朱熹注释为“推己及人”(《四书集注·里仁》),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在教育中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思政工作者需要取得学生的信任,深知学生的心理,营造出宽容和谐的教育氛围,不仅仅当学生的老师,更要当学生的朋友。

儒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契合

儒家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文化体系,研究了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问题。撷取儒家文化的精髓,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真正地把握传统,才能真正把握现代。如何才能将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知行合一等精髓内化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并在实践中督促大学生践行儒家传统道德,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呢?

1、注重儒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现实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环是以德育人,培养具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之人。儒家文化尚德、重德、注重德教,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厚土壤。发挥儒家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主要取决于是否积极汲取儒家文化中的精华,从而发挥传统文化的现时代魅力。

2、注重儒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实效性。儒家文化强调理性认识与实践并重,注重内省,倡导体验,注重情感教育和情操的陶冶,讲求“躬行力究”、“体用浑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通则理达。”也就是说,以情感为基础的教育才能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孟母三迁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环境对行为养成的重要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学校教育上下功夫,同时也要做好向社会与家庭教育的延伸。一方面,思政工作者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另一方面,加强与家庭的沟通,预防并减少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

现代主义与文化政治 第7篇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儒家文化,企业文化建设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

一般地, 思想政治工作是诉诸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的政治实践。这种实践的具体形式包括教育、宣传、组织和动员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类型, 是企业管理人员针对企业全体员工的、围绕企业发展目标实施的宣传、组织和动员活动。企业文化被认为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 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 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它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 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企业文化包括一个企业的经营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形象等, 大致可归纳为三个层面:其一, 器物层面, 主要企业的外部形象标示, 如徽记、吉祥物、logo、建筑物等;其二, 制度层面, 主要是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 如商品生产、市场营销、人力管理等, 良好的制度设计是企业有序运营的保证。其三, 思想层面, 包括上述企业经营哲学、价值观念、道德精神等。企业文化具有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的功能, 它有利于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归属感和荣誉感, 有利于吸引人才, 并增强企业商品的吸引力, 是企业市场竞争的重要筹码。

从企业文化的概念、内容和功能中我们可得出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相互关联。有人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了两者的共同点:“一、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共同的目标, 都是以提高且与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二、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都以企业全体员工为工作对象;三、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有相同的工作方向, 坚持服务企业和社会主义建设方向;四、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相似的工作内容, 如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传递企业经营理念等。”

企业文化具有传承的特性, 这种传承除了对企业自身发展历史中形成的文化传承, 还包括对于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包蕴的哲学观点、价值理念、道德思想、精神气质等, 正是一个企业可资使用借鉴的丰富的“文化养料”。中国传统文化反映中国人民共有和特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 是中国人血脉相承的“精神基因”, 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稳定, 实现中华民族繁荣复兴的牢固的精神纽带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 它也是民族企业构建企业文化, 推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是其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源泉。下面我们主要从儒家文化的传承浅析加强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二、从儒家文化吸收方面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人性格谦和宽仁,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是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中国人重视血亲关系和乡邻关系, 倡导“里仁为美”, “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即是中国人的“达仁”修养之经, 也反映了国人推己及人的人际交往格局。中国人爱好和平, 又忠勇不屈, 但凡面临民族危难, 甘愿挺身而出, “天下之大, 舍我其谁”, 这正是传统文人士大夫匡扶正义, 济世安民情怀的一种写照。吸收儒家文化传统, 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包括企业内部管理和对外竞争两个方面。

1.“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增强企业的文化内聚力

“半部《论语》治天下”, 以上提到种种价值观念都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可用以洞察人心、明辨事理、建设现代企业文化的文化资源。例如, “仁”、“义”、“礼”、“智”、“信”等, 是儒家的道德概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没有必要要求员工理解每一个概念的具体内涵, 却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 将这些理念用以模塑员工的德行。儒家倡导自上而下的“仁爱”, 身居高位的企业管理者首先当注重自身修养, 尊重员工的各种权益, 及时按时给予员工理应所得的报酬, 使其“有恒产则有恒心”, 这是企业留住人才最基本的渠道;其次, 正是“小惠未遍, 民弗从也”, 向员工施以“小恩小惠” (如员工生日、节日时赠予纪念物品, 不一定物质奖励) , 是员工激励的重要途径;再者, 向员工倡导忠信、理智、果敢的道德要求, 鼓励员工敢于直面困境、仗义执言, 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应当注意了解员工的家庭情况, 在员工面临结婚、生子、父母庆生等喜事时表示道贺, 以礼相待;而在员工面临丧亲、丧偶、离婚等困境时表示理解、给予支持, 帮助员工共度危机, 这是“德化”员工, 赢得员工的企业认同的重要途径。

2.“匹夫不可夺志”, 企业市场竞争的文化经营策略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文化具有顺应形势、积极用世的特性。这对于企业的市场竞争而言, 是积极的精神动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注重培养员工自行刚健、联合对外的品行。而由于国人在感到外部危机之时, 常可以不自觉地团结一致,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注意培养员工的适度的危机感, 既可以避免企业内部的纠纷, 避免“祸起萧墙”, 又可以将员工有效地组织起来, 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这是企业目标激励的一种手段。此外, 儒家文化可以作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文化营销手段。例如, 合肥“风波庄”酒家以“武侠文化特色餐饮”为立店宗旨, 提出独特了“品尝私家菜肴, 感受武侠文化”主张, 精心打造武侠、江湖为主题新餐饮服务模式, 这种“江湖文化”营销的背后的文化内核, 是儒家倡导的“道义”、“忠信”和“仪礼”。无独有偶, 创始于同一年 (2000年) 北京“俏江南”餐饮服务集团, 注重挖掘中国悠久的美食文化传统, 从企业外在的标示到经营理念, 无不渗透着中国儒士的审美情怀。“俏江南”以“时尚、经典、品位、尊宠”为经营理念, 大力提升餐饮服务精致典雅的文化品位, 试图给予每一位顾客品种丰富、口味独特、营养健康的产品和难忘的用餐经验, “俏江南”倡导正直、拼搏、仁爱、感恩的员工德行。上述两例都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吸引顾客眼球、吸引人才的文化经营策略。

三、从儒家文化批判角度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批判和继承是弘扬儒家文化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在传承儒家文化推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时, 也应当注意在传承中使之与企业发展的需要相契合, 与当今中国的社会环境与时代精神相契合。毋庸置疑, 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发展时期, 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大转型时期, 处于推进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 各种矛盾和思潮层出不穷。当前所谓的“国学热”, 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国人传统精神家园迷失后的觉解, 但任何“快餐式”的文化热潮, 其必然导致的结果是“囫囵下咽”、“食古不化”、缺少反思和交流, 甚而妄自尊大。在传承儒家文化推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时, 我们尤其应当运用批判的方法, 警惕儒家文化中存在的固有的缺陷。

1. 警惕儒家文化的保守性, 建设开放发展的企业文化

任何文化发展必然是反思和融合的结果, 是同异质文化相互碰撞、交流的结果, 是传统文化同时代精神交汇的结果。我们应当警惕, 传统儒家文化具有“排外独尊, 固步自封”的特质。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 传统中国人习惯于“是古非今”:“克己复礼为仁”、“言必称尧舜”, 儒家士子慨叹人心不古, 推崇所谓的“先王之道”, 并将此视为放之四海的普遍法则。“代圣人立言”, “为往圣继绝学”, 传统文人士大夫往往将此奉为使命, 固守已有的治理经验, 而无论其是否已经过时陈腐。此外, 在跨文化交流方面, 传统的中国人不习惯于接收异己的思维方式, 对外来文化充满敌视和恐惧,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 缺乏一视同仁的对待。这些都是传统儒家文化保守性的体现。因此, 我们在传承儒家文化推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 克服其固有的保守性是最基本的态度和原则, 尤其应注重企业经营管理观念的革新, 建设开放发展的企业文化。与其对固有的管理经验、模式、方法抱残守缺, 毋宁努力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发展理念和经营管理模式, 以适应现实的市场竞争。事实上, 我们看到, 许多历史悠久的民族品牌, 由于竞争姿态保守、理念落后, 也由于技艺经验的手口相传和小作坊式的传统经营, 在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开的浪潮中日趋衰落。而北京同仁堂则是秉承悬壶济世、童叟无欺的“儒商”传统、又顺应时代发展的成功经营典范。

2. 警惕儒家文化的等级性, 建设平等交流的企业文化

受专制统治和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社会内部自古以来存在“上君”与“下民”的对立, 《孟子》有云:“天降下民, 作之君, 作之师”, 君王被儒家认为是或希望是迎奉天命而治理民众, 儒家倡导的“仁政”均以此为前提。另外, 也存在“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区分的标准是“才德”, 如“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等。“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这是儒家的权力逻辑, 这种逻辑基于一种“偏见”, 即将手无权势的一般民众视作是无德无才的、只能是被统治、被教化、受治于人的“劳力者”;殊不知, 一般民众的“无才无德”或正是因为信息、权力的不对等格局造成的。这种等级性缺陷, 也是我们传承儒家文化推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时应当注意防范的。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竞争往往是信息的竞争, 优质的市场信息意味转瞬即逝的商机, 意味着对竞争对手最新情况的了解, 也决定了企业能否招纳贤才。而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 传统大企业往往以科层制管理的模式运营, 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 造成“劳力劳心”分工精细、信息不对等的格局。这种格局往往会有损员工的个性发展, 压抑一般员工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的积极性, 造成人浮于事的情形。因此, 现代企业管理者往往会融入或采用“扁平制”的管理因素或模式, 注重疏通信息沟通渠道, 让一般员工参与到企业决策层中, 分享企业管理的权力, 并将此作为一种员工激励的机制。

3. 警惕儒家文化的自私性, 建设公平竞争的企业文化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用“自我主义”概括中国的人伦格局和乡土文化特质, 与西方的“个人主义”相对立, 是有一定的说服力的。事实上, 无论道家还是儒家, 都以“追求自我”为中心, 只不过道家强调自由放任, 打破一切人为确立的礼法束缚;儒家强调“推己及人”, 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由“个人至天下”的“人伦秩序” (礼治) , 用人伦约束个人, 只不过由于以自我为中心, 在这种“人伦秩序”中, 个人是不安分的, 所以“克己”原则成为尤其重要的道德要求, 与“推恩”原则相并列。这两者塑造了国民传统“劣根性”的不同层面, 比如将自由理解为无拘无束, 轻视法治和契约精神, 无视他人正当权益和公共集体利益, “各人自扫门前雪, 莫管他家瓦上霜”等。在传承儒家文化推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 我们应当注意建设公平竞争的企业文化氛围, 反对不正当竞争。企业内部员工间的竞争是一个企业得以保持活力必要条件, 应当注意保持内部竞争的和谐有序, 培植企业作为员工的大家庭的信念和员工间共存共荣、休戚相关的意识, 防止煽风点火、阳奉阴违甚至人身攻击的恶性竞争局面, 将竞争导引在工作层面, 以有利于企业整体发展为宗旨, 在对外竞争中, 在当今中国, 我们看到许多通过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滥用违法药剂甚至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等压低商品成本的“掮客奸商”, 这种行为危害公共安全, 也是一种目光浅陋的竞争行为, 这种行为与我们前面论及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自私与放纵是紧密相关的。因此,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树立大局意识, 培育以国家法律和政策为准绳的竞争理念, 培育员工并增强企业管理者自身的法治意识和现代企业家精神等。

参考文献

[1]刘琦译评.论语[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9 (3) 第1版.

[2]梁海明译注.孟子[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2009 (4) 第2版.

[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10) 第1版.

[4]邹军.企业文化和思政工作关系探讨[J].人民论坛, 2010 (10) .

现代主义与文化政治 第8篇

1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分析

社会的发展要求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医疗工作队伍。当前, 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成为社会热点;医患关系紧张, 部分医务工作者职业素养低、道德素质下滑引起人们的热议。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这与我国当前医务人才培养, 即医学生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足、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教育欠缺有着密切关系。研究并改进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1.1 思想道德教育受冷遇

医学专业的严谨性、复杂性以及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决定了医学生的专业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在培养过程中, 学校虽然也开设各种人文课程, 也很重视对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但在繁重的医学专业的压迫下, 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维主导下, 在成绩、学业和就业的直接刺激下, 部分医学生认为人文课程与医学成绩和专业知识关系不大, 思想道德教育在不少医学生眼中更是被视为可有可无的东西, 甚至认为开这门课程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因而在医学院校中, 人文课程往往遭遇着受冷落的局面, 学生上课积极性差, 课堂教学效果差。

1.2 不和谐的医患关系冲击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 医患关系较为紧张, 矛盾较为突出, 各地陆续曝出医患关系紧张事件, 患者家属聚众冲击医院、诊所, 患者或家属砍伤、砍死医生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更为惊人的是在这些恶性伤害事件发生之后, 网络上为之叫好者居多。不和谐的医患关系, 社会对医疗系统的仇视、冷漠的态度, 给未来将从事社会医疗工作的医学生思想带来极大的负面冲击, 深深诱发了他们对医疗事业的不安全感, 对立和僵持的情绪根植在医学生心中, 使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苍白无力。

1.3 医疗行业的不良风气侵蚀医学生的价值信念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阶段, 以七年制本硕连读为例, 入校第1年进行通识基础知识教育, 大二、大三年级进行专业知识基础教育, 剩下4年都在医院进行临床能力的培养, 积累临床经验。长时间的临床学习, 使医学生对医疗行业的各个方面有着直观感受。青年学生仍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及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 可塑性强, 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影响。长期耳濡目染医疗行业中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 如个别医生收受红包、自私自利、服务态度恶劣等不良作为, 使医学生尚未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学校的理论教育在灰暗冷酷的社会现实面前, 逐渐被侵蚀、瓦解。

1.4 教育成长内在驱动力不足

助人自助、教人自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教师教育为辅、学生吸收为主, 外在灌输为辅、内在成长为主。不论形式如何、方法如何,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使被教育者形成一种自我学习、自我激励和自我强化的内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取决于教育者因材施教、教人育人的能力, 取决于被教育者的领悟能力、意志力和自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部分医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清, 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育如隔靴搔痒, 成效寥寥。

2 将传统医学文化融入现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已有5 000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和与疾病的斗争中创造的医学科学, 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健康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医乃仁术”是中国传统医学对医学的定义, “莫贵于人”的人本精神、“济世救人”的崇高理想、“医者父母心”的道德修养、“大医精诚”的职业规范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具体表征。中国传统医学文化, 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一部分, 也是我们培养现代医学生、塑造高素质医疗人才的宝贵资源。

2.1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功的关键是吸引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课堂讲授的形式, 向学生宣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 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途径方便快捷、成本低。但教育形式单一, 授课内容陈旧、空洞、乏味, 很难使医学生产生兴趣, 学生被动性和抵触心理较强。引入中国传统医学文化将大大改善这一局面, 极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中国传统医学文化, 无论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还是在审美情趣上均更易于被中国医学生所理解和吸收, 在吸引力和感染力上具有天然的优势;我国传统医学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 积累了大量的经典名言、行医准则和正反面范例, 特别是一些名医先贤的生动经历是激励今日医学生向上的优秀素材, 为医学生所喜闻乐道;中国传统医学文化, 实现了医学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的无缝衔接, 能渗透到医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长效感染机制。

2.2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

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 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知行脱节, 停留在课本上的理论知识, 教育内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脱节, 缺乏教育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问题和现实困惑, 片面要求学生高、大、全, 一味强调义务, 不言权益;一味强调讲奉献, 不求回报。这种脱离实际的说教, 无法深入学生内心, 没有说服力, 也没有生命力。中国传统医学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疗、生活实践过程中沉淀下来的, 虽然时代背景有所改变, 面临的具体问题有所不同, 但是古代医学与现代医学本质上是相通的, 可以产生共鸣。古代医学名家克服种种困难、成长成才的故事, 贴近医学生的生活实际, 对当代医学生在面临现实困惑时仍具有启发和引导价值。而历史上的反面事例, 更是当代医学生认清眼前困惑、警示其错误行为和认识、防止其误入歧途的绝佳教育素材。

2.3 弥补医学教育缺陷

西方医学文化受形而上学思想的影响, 把医学狭隘地理解为纯粹的自然科学, 排斥人文, 偏面追求客观性、精确性、可证实性[1]。在疾病诊断中, 习惯性地依赖医疗设备所提供的检测资料, 割裂和忽视了医患双方情感与思想的沟通, 造成医生与患者之间关系的物化和疏远。当代医学已经进入医学人文主义时代, 人不仅仅是一个遵循自然生物规律的自然人, 更是拥有丰富情感的社会人[2]。在疾病发生的机制上, 由偏重考虑生物致病因素转向同时考虑心理、社会致病因素;在医疗服务目标上, 由单纯治疗疾病转向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因此医学生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技能, 还要具有厚重的人文素养, 学会从心理、社会因素等多途径出发对待患者和疾病。中国传统医学知识体系与人文知识体系的统一性, 在本体论的层面上解决了职业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之间的裂隙问题[3]。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特有的宏观哲学思维方式、“德术并重”的行医传统和准则、“莫贵于人”的人本精神、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追求, 对纠偏当代医学教育物化倾向具有积极意义, 顺应了医学的发展潮流。中国传统医学文化对我们当代医学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具有重要价值。

3 传统医学文化融入现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路径

3.1 挖掘和整理中国传统医学文化资源

中国古代五千年的医学发展史, 诞生了瀚如烟海的名人名言、著作典籍、趣闻轶事, 形成丰富而独特的中国传统医学的文化, 是医学院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丰富宝藏。但这些宝藏散落在历史星河中, 需要我们去发掘和整理, 做到古为今用。各医学院校在加大学科建设、基础设施投入的过程中, 不应忽视对古代医学著作和典籍的整理与解读。著作典籍中不仅有各种治病救人之术, 更重要的是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精神和思想, 这是古代医学家一生实践与思考的高度总结, 是留给后人的最宝贵财富。应充分挖掘历代医家身上蕴含的教育资源。历史上有很多德艺双馨的医家, 为后世的习医、业医者传为佳话。仔细分析和整理他们的成长历程和奋斗过程, 将榜样生活化、实际化, 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和感召力, 激励和引导当代医学生走上正确的成长道路。

3.2 改进和创新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3.2.1 创新课堂教育

课堂教育是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 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要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必须高度重视课堂教育。从授课教师方面, 学校应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培训, 授课教师也要自觉地加强自身文化修养, 恪守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课程内容上, 医学院校要重视并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 改进课程设置, 丰富课程内容;将传统医学文化的内容和精神渗透其中, 实现专业知识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相融合。从教学方式和方法上,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改变照本宣科的传统课堂教育模式, 针对当代青年学生的特点, 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如通过视频教学、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实景模拟等方式, 联系医德的实际事例及亲身体会和经验, 增强课堂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可参与性, 提高教学成效。

3.2.2 拓展课堂外教育

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内, 应充分利用课外业余时间, 采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校园内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和文化生活, 是锻炼学生能力、塑造学生精神气质的重要渠道, 也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平台。校园活动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大部分校园活动组织和参与的主体都是学生, 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性和参与性更强, 因而往往会取得较好的影响和教育效果。只要稍加引导, 将极大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组织医学文化知识竞赛、演讲比赛, 邀请人文院校教师进行专题讲座, 组织以医学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电影观展、小型文艺晚会等等, 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增强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

3.3 营造校园整体育人环境

有国外学者曾经指出, 塑造医生个性的决定性因素并不取决于正规的课程, 而是取决于较敏感的“隐性课程”[4]。医学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教育必须融入整体的文化背景之中, 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与文科类、综合性大学浓厚的文化氛围相比, 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明显滞后。面对当前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应全校动员、群策群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环境和氛围。充分利用校内广播、文化走廊、刊物、橱窗、网络等载体, 宣传传统医学文化, 最大限度地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例如建造文化特色走廊, 以图片的形式讲解、宣传中国古代医学文化;开设网络论坛, 上传中国古代医学文化相关资料;在教室、图书馆、宿舍区悬挂大医药家的挂像及其经典名句;建造中国名医先贤雕塑等。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隐性课程”, 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熏陶。

3.4 知行结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部分医学生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 遇到消极因素的影响容易发生动摇, 其根源在于医德教育忽视了医德本身的践行性、淡化了医德教育活动的实践转化环节, 缺少引导学生在真实的道德生活中进行体验的教育方法, 使道德成为一种空洞、抽象的行为规范[5]。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面向社会, 面向实践, 抓好理论知识向社会实践的转化、落实, 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提升, 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1) 增加社会实践机会:通过组织党团活动、暑期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活动等, 主动接触并融入社会, 为医学生了解社会、步入社会奠定良好开端。例如开展社区义诊、送医送药活动, 组织实习生为患者送温暖活动, 培养他们对患者对医学事业的感情, 坚定医学生的职业信念。 (2) 注重知行经验交流:可以邀请有经验的专家教授、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毕业生等, 根据他们的实践经验和体会, 对医学生开展经验交流会和讲座, 帮助在校医学生学会与患者交流, 适应医生角色。 (3) 关注临床实习阶段思想学生的动态:医学生的临床实习阶段是其由学校向社会、由理论向实践过渡的阶段, 是决定其能否成功转化为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关键环节。在实习医学生中通过倡导良好医德、医风活动, 撰写实习笔记, 开展医疗行为自评调查等活动, 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延续性。组织阶段性的座谈交流总结会, 将医德医风纳入评优、评先的考核指标, 形成良好导向。

作为国家医疗工作队伍的后备军, 医学生肩负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特殊使命和重大职责。努力加强和提升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适应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本富.医学伦理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48-60.

[2]李金红.医患关系物化与人的本质[J], 医学与哲学, 2000, (4) :34-35.

[3]凤启龙.传统医学文化在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 (9) :96-99.

[4]凤启龙.传统医学文化在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 (9) :96-99.

现代主义与文化政治 第9篇

一、政治亚文化产生的原因

政治生活不仅有其制度、体制、规范等“硬件”, 而且有其“软件”, 如感情、信仰、心理等。政治文化就属于政治生活的“软件”。美国政治学者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和鲍威尔指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那么什么是政治亚文化呢?阿尔蒙德在其《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一书中指出, 一个政治体系的全体人民是由地方集团、种族集团或社会各阶级所构成的, 它们都可能各有特殊的倾向或趋向。他把这些特殊的倾向称为亚文化。法国学者莫里斯·迪韦尔热则把文化看作一种集合体, 亚文化相当于文化集合体内部的个别集体。同时, 他还提出了“反文化”的概念, 即一种文化体系内部的某个集团抛弃了本体系的根本价值观念, 用别的价值观来与之对抗, 但这个集团又部分地依靠这个文化体系。迪韦尔热将这种反文化也视为一种亚文化。

由政治亚文化的内涵不难看出, 政治亚文化相当复杂, 它既表现整体政治文化的个别性、特殊性, 又表现政治文化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及政治文化的地域性。至于这种复杂的政治亚文化产生的原因, 阿尔蒙德和迪韦尔热都将其归于政治体系内存在的不同集团、种族和阶级之间的差异。政治文化主体构成的复杂性, 是产生政治亚文化的基本原因, 这对于考察一个国家特定时期内的政治文化来说是适宜的。尤其对分析当代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治亚文化, 更是无可替代的分析维度。

然而, 仅从政治文化主体的多元性来分析当前中国的政治亚文化却远远不够。原因在于,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正处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之中, 适合政治现代化的现代政治文化尚在酝酿, 而经过长期历史积淀的传统政治文化的身影仍依稀可见, 加之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影响, 异域政治文化不断渗入并与本土政治文化交汇与冲突。因而, 研究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亚文化不仅需要考虑政治文化主体构成的复杂性, 而且还需要考虑政治文化的发展性、政治文化的民族性因素。

二、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亚文化类型

根据以上政治亚文化产生的动因与途径分析,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亚文化形态, 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社会主义政治亚文化

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政治文化, 其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从阶级的角度看, 它是当代占统治地位、当家做主了的中国各民族人民具有的政治心态与共识。然而人民群众又可以由年龄、教育水平、社会地位、民族等划分为不同的阶层和群体。不同的阶层和群体各有不同的具体利益。基于利益机制, 他们对国家的政治制度及其运作过程的态度、情感等也有所差异。同一政策作用于不同的阶层和群体, 其产生的结果往往不同, 从而形成相应的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政治亚文化。但从本质上看, 各种社会主义政治亚文化属于同质的亚文化群, 他们存在较多共识, 即都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为核心, 对国家的政治制度及重大政策问题持相当的认同感, 在政治取向上关心、支持现存政治体系。

(二) 反文化

反文化指极少数敌对分子的政治文化, 是被统治阶级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态度。他们在政治取向上对社会主义制度缺乏认同感, 对政府的输入输出持反对或冷漠态度, 崇尚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背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反文化有各种表现形式, 有的公开鼓吹“全盘西化”, 在政治上宣扬取消、削弱共产党的领导, 主张西方式的多党制和议会制、有的在经济上宣扬私有化, 主张取消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按劳分配的原则;有的在思想文化上提出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主张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在价值观念上主张极端个人主义;有的诋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不论是哪种形式的反文化, 都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歪曲或逆向反映, 是一种否定或背离社会主义文化的敌对性政治文化。

(三) 传统政治文化

传统政治文化, 是在小农自然经济、封建宗法制度、儒家学说占支配地位的人伦型文化的基础上产生, 以家国同构的国家观念、君主民本的政治思想、权力本位的价值取向为主要特征。有着两千多年深厚历史积累的传统政治文化, 并没有随封建制度的寿终正寝而销声匿迹, 其政治规范、价值观念和政治生活准则, 仍然广泛地存在政治生活之中。其民本思想寓含的重民情、察民意的治政理念,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社会意识凝聚的爱国主义民族气节和国家主人翁精神, 强调自强不息、道德自律、崇尚和谐的理念, 对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但其封闭保守的思维方式与浓厚的臣民意识严重地制约着民众的政治参与和政治责任感, 成为和谐社会民主政治发展最严重的思想羁绊。

(四) 外来西方政治文化

外来西方政治文化渗透始于西方诸国与中国的交流。新中国成立后, 马克思主义虽然是主导的意识形态, 但西方的文化思潮及兴起于民间的价值观念逐渐在同一时空得到了表达并弥散着各自的影响。作为我国政治文化结构内的一种亚文化, 外来西方政治文化, 包含着许多普遍性的科学内容, 如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政治思想, 法治和权力制衡的政治精神等, 这些内容可以给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参考, 减少政治发展的创新成本。然而, 西方政治文化毕竟是以资本主义为价值取向, 在与中国主流政治文化的交流中, 存在着广泛的异质文化的碰撞和冲突, 这种文化的碰撞和冲突“不仅外在地产生政治泛化作用, 而且从一个国家的内部激活足以影响其政治文化的各种变项。”正是基于此, 对西方政治文化绝不能简单地全盘接受或彻底否定。

三、政治亚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影响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处在转变之中, 新的成分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不断出现。正如马克思所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故此, 以上分析的各种政治亚文化远不能穷尽当代中国政治亚文化的全貌, 而仅仅是主要的亚文化而已。但从整体上看, 当代中国政治亚文化呈现多元化状态, 形成了主流政治文化主导下的多元格局。这种格局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影响:

(一) 多元政治亚文化影响和谐社会经济发展

政治亚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式, 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然而, 政治亚文化作为社会物质条件基础上特定群体对政治生活的抽象, 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一方面, 政治亚文化不是随经济的发展而立即改变, 另一方面, 政治亚文化会反过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当代中国多元政治亚文化既是建立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之上, 又对和谐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 不同亚文化主体, 由于对现存政治制度的认可度、对现任政府的信任度等政治心理和政治信念不同, 从而影响甚至决定他们对政府的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在何种程度上的接纳和信任。如果不同亚文化主体都认可现任政府的合法性、相信政府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协调能力, 就会积极支持政府的经济政策、经济法规, 在国家法律政策范围内开展经济活动、展开公平竞争,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 就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 不同的政治亚文化, 由于反映的是不同群体集团的具体利益, 他们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冲突, 但是, 只要这种冲突不超出社会可承受的范围, 就能为经济发展创造相对稳定的政治文化环境。反之, 就会引起社会动荡, 国家的经济体系就会受到冲击, 经济秩序就会被破坏, 社会和谐也无从谈起。

(二) 多元政治亚文化影响和谐社会文化建设

政治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政治文化的构成状态在表现社会文化状况的同时, 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建设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 多元政治亚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政治文化是整个文化中最能体现统治者意志的部分, 代表社会主流文化发展趋势。多元政治亚文化的存在, 能在社会心理、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国民的精神等方面影响人们的文化品味和文化需求, 使社会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而且多元政治亚文化并存便于我们借鉴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文明成果, 既保持传统民族精神之魂, 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既合理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 又保持鲜明的中国特色, 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枝繁叶茂地茁壮成长。另一方面, 多元政治亚文化并存对社会文化建设有一定的腐蚀作用。亚文化的多样化意味着人们在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信仰上存在某种差异, 这种差异可能会引发传统与现代、部分与整体、西方与本土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的冲突。如果放任自流、任其自由发展, 而不以主流政治文化加以规范和引导, 就可能模糊或淹没主流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不利于和谐社会文化的健康成长, 甚至威胁整个政治系统的存在。正如美国学者迈克尔·罗斯金所言:“任何未经融合的亚文化都带来或多或少的问题, 最坏的便是构成对一国政治系统的威胁。”

(三) 多元政治亚文化影响和谐社会民主政治建设

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和谐社会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而民主政治建设需要政治文化的支撑, 阿尔蒙德和维巴指出:“除非政治文化能够支撑一个民主的系统, 不然, 这个系统成功的机会是很渺茫的。”多元政治亚文化及其分布状态, 在宏观上决定国民的行为模式, 政治亚文化极端分布状态, 在宏观上决定国民的行为模式, 政治亚文化极端分布的社会, 公民行为往往具有极端对立倾向, 这样的社会往往最不稳定, 民主政治建设很难顺利进行。政治亚文化相对一致分布的社会, 社会成员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彼此发生冲突的可能性较低, 民主政治成功的可能性较大。

四、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政治亚文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政治亚文化。加强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 构建和谐的政治亚文化, 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一) 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政治文化

每个时代和社会都需要一种能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普遍认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并以此作为人们行动的导向, 去协调他们的行为, 推动社会稳步发展。正如伊斯顿所说:“任何系统都具备一定的主导政治价值, 它们会给政治行为规范和结构排列确定基调和方向。”主导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 通过美好的理想和共同信念的引导, 反映人们的愿望与需求, 阐明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 使每个成员体会到个体与社会存在休戚与共的关系, 对各种亚文化起到引导和整合作用, 并使多元价值之间保持合理张力, 抑制各种价值主张之间的紧张, 从而统一人们的思想, 达成人们内在精神的统一和外部行为的自觉一致, 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势下, 在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和挑战面前, 我们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强化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发挥其“黏合剂”作用, 为和谐社会建设夯实政治文化基础。

(二) 有效协调各方利益关系, 形成政通人和、稳定有序的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由具有不同利益、不同价值观念的个体组成, 个体又结合为不同的利益群体, 他们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矛盾。社会和谐运行要基于不同阶层和群体的需要能够通过制度化的手段和正当途径得到满足。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冲突的社会。和谐政治亚文化的关键在于, 将不同政治亚文化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控制在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最大限度地缓和、化解矛盾冲突, 尽可能地减少它们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首先应承认人们的利益要求、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别, 然后以制度化的手段不断缓解由这些差别引发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有效协调社会各集团的利益, 保证社会公平、公正。

(三) 加快经济发展, 为和谐政治亚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任何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最终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观念的东西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 与人们的物质交往, 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要实现我国政治亚文化的和谐发展, 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充实中国政治文化的物质基础。加快经济发展, 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能给政治体系带来绩效合法性, 有助于主流政治文化与各亚文化的和谐, 加快经济发展, 逐渐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 有助于各政治亚文化之间的和谐, 加快经济发展, 不断减少贫困人口, 有助于提高国民的教育程度, 抵制极端主义思想的诱惑, 坚定政治信念和提高民族自信心, 缓解各种矛盾和冲突, 最终从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层面上影响政治亚文化, 促其和谐发展。

摘要:政治亚文化体现了政治文化的具体性和特殊性, 其状态及其与主流政治文化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软环境。当代中国政治亚文化呈现多样化态势, 这种态势对和谐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民主政治建设产生深刻影响, 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建设和谐的政治亚文化, 以促进和谐社会进程。

关键词:政治亚文化,和谐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 等,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29.

[2]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M].杨祖功, 等,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35.

[3]徐志宏, 张弘.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6, (1) .

[4]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82.

[5]迈克尔·罗斯金, 等.政治科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139.

[6]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232.

论现代传媒与政治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现代传媒,政治,政治发展

从20世纪初开始, 传媒就开始发挥其在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独特的影响力。近20年来, 在政治领域中, 现代传媒尤其显得活跃, 它几乎已经渗透到了全球政治活动的每一个角落。阿尔蒙德与鲍威尔所著的《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一书对“政治发展”有经典的界定:“所谓政治发展是指特定的政治体系所在的大众文化随着教育和大众传播工具的普及化而出现的世俗化和科学化取向, 政治体系本身的结构高度分化而出现了更加专门化和自主化的政治角色和相应的次级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新的互动关系”。而在派伊看来, 政治发展主要包括十个主要的命题:“政治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政治发展意味着具有工业化社会的典型政治结构;政治发展是政治现代化的过程;政治发展意味着单一民族国家的建构;政治发展即健全立法, 完善行政;政治发展是社会流动和大众动员, 参与政治生活;政治发展是民主政治的建立;政治发展是稳定有序的变迁过程;政治发展意味着提升政治领袖和政治结构对于民众的动员能力和政权效力;政治发展是多维度社会变迁进程的一个方面。”尽管以上界定还存在争论,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那就是:政治的发展与大众传播工具的普及化有着紧密的关系。现代传媒的快速进步与普及, 无疑对政治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具体分析起来,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现代传媒对公众政治情绪的影响

现代传媒的发展使得民众接受政治信息时获得了以往从报纸杂志上难以得到的更为直接、更为快捷、更为感性的信息。在以往以报纸为主的印刷现代传媒上, 人们往往只是通过对字面的理解去联想当时的具体场景, 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既空洞又抽象, 即使是本应对民众影响巨大的政治事件, 由于缺乏感性的认识而使人丧失继续关注和参与的热情。而电视和现代的通信技术改变了这一切, 通过电视人们似乎亲历了特定的政治事件, 使得民众对于与自己有着某种联系的事件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 以致产生了参与的冲动。现代传媒正是利用民众的这一冲动, 带动起公众的政治情绪来影响政府当局。美国历史学家Richard Ward认为, 如果美国的原子弹试验向日本人作了实况转播, 日本会投降得更早。 (1) 现代传媒, 其中尤以电视为主, 对公众的重要影响之一就是激发公众的情绪, 这在一国面临外交事务时显得更为突出。比如, 在中国民众看到中国驻南使馆被炸的报道时, 无不义愤填膺, 在看到电视台对烈士家属的报道及烈士们的生前事迹时, 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绪空前高涨, 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怒斥美国的野蛮行径。

现代传媒是社会动员的主要手段

社会动员是指以一个国家的政府或某个政党基于一定的政治目的, 通过各种媒介手段发起的一场旨在获得广大民众支持的社会运动。社会动员借助的媒介手段包括了演讲、报纸宣传、电视广播等多种现代传媒, 它所针对的对象一般是本国的大众或某一特定的精英团体, 但是在涉及国际重大事务时也可以是针对世界上的友好国家或政治同盟国。比如, 在美国决定对阿富汗动武时, 它通过西方的主流现代传媒向全世界尤其是对采取轰炸行动持保留意见的国家着力宣传“恐怖主义”对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危害, 并通过公布对“9·11”遇难家属的追踪采访, 成功获得了广大美国民众对美国政府“反恐”行动的支持, 成功地完成了通过现代传媒进行社会动员的目的。在进行社会动员时, 现代传媒通常在发布动员后, 继续采取密集报道的方法, 不断强化动员的效果, 而对与社会动员联系不大或者会干预到动员效果的事件则会加以控制。判断社会动员成功与否的标准在于现代传媒对公众是否进行了成功的说服及动员, 是否把公众的视线转向了它所期待的方向及事件上。比如, 美国现代传媒在对中美撞机事件进行社会动员中, 就完全转移了公众的关注视线, 只字不提撞机事件的根本原因, 而只是大量报道美军人员被扣, 中方试图窃取美方高端军事机密等。这虽是一个负面的案例, 但却明确地表明了社会动员的手段和目的。

现代传媒是意识形态冲突的重要工具

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对现有社会关系的自觉反映。 (2) 它是特定社会或阶级的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的思想理论基础。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下, 意识形态的斗争已基本告别了发动战争的方式, 转而以和平演变的方式进行着, 其中, 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侵蚀, 而社会主义国家则是通过利用自身掌握的传媒, 一方面抵制西方现代传媒的和平演变, 另一方面向本国民众宣传社会主义的思想和制度, 借以保护和维持社会制度。

两大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斗争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而以资本主义制度意识形态的重大胜利而告一段落, 但资本主义的胜利并不是决定性的, 其中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依然坚持共产主义信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 西方主流现代传媒大量涌入中国, 带有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广播、电视、电影等现代传媒也为广大中国民众所接受, 我们在接受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侵蚀的抵制, 应该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应该一走到底。

现代传媒推动政治观念的现代化

政治发展是指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在政治上发生的变化, 狭义地讲, 政治发展特指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变迁。 (3) 我们在研究政治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现代传媒的作用与力量。因为它的确在推动政治发展中不可或缺。

众所周知, 现代传媒对人们政治观念的影响是独一无二的。虽说物质决定意识, 人们政治观念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于社会物质生产水平的进步。但在这一过程中, 拥有一定技术、物质条件的大众现代传媒无疑对民众政治观念的发展拥有更直接、更明了的影响。因为, 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们, 无论身处何地、从事何种工作, 他都不会也不太可能摆脱现代传媒的影响, 因为现代传媒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 政治现代化的追求目标之一就是实现最合理程度的民主, 即民主的现代化, 而实现民主的现代化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民众政治观念的现代化, 只有用现代化观念武装起来的头脑才能对民主和人权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但是, 应当引起人们注意的是, 现代化的政治观念并不能在引进现代化技术和人才的同时武装人民的头脑, 政治观念的现代化需要一种媒介加以引导和改进, 而大众现代传媒恰恰可以在转变民众落后的政治观念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作用。首先, 现代传媒是民众现代化政治观念形成的重要来源。正因为现代传媒能够用最高效的途径向人们传达政治信息, 所以它的这一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次, 大众现代传媒对现代化政治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环境, 使之可以在广阔的范围内发展。再次, 在很多时候, 现代传媒对人们政治观念的影响是间接的、潜在的, 对人们政治观念的发展方向起引导作用。

现代传媒为公众提供政治表达途径

政治表达指的是公民通过各种方式和媒介来表达对政府当局政治措施的意见和建议, 并且还包括公民个人对国际政治局势的态度以及政治倾向的表达。政治表达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 同时也是公民参与政治的最常见的、最易行的方式之一。政治表达的途径主要包括言论、集会、游行、上访等途径。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 公民政治表达的途径日益多元化的同时也促进了原有政治表达渠道的畅通。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 人们对国内国际的政治事件有了更迅速、更翔实的了解, 而他们的反馈也就是政治表达所要传递的信息也通过大众传媒向政治行为的实施者加以传达。至此就完成了一次完整的政治表达过程, 使政治行为的双方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而完成这一过程的关键正是作为它们的中介体而存在的大众现代传媒。

现代传媒对政治矛盾、政治冲突的缓解作用

虽说在当今社会中, 随着政治表达途径的多元化, 公民的参政意识也在逐步增强, 但是两者之间往往会由于各种可知或不可知的问题的存在而产生矛盾或冲突。矛盾产生后, 就需要一个缓解或解决这种矛盾的媒介来调和两者之间的不平衡, 在现实社会中, 大众传媒往往充当的正是这一角色。具体来讲: (1) 缓解民众政治参与度的不断提高与相应参与渠道不足之间的矛盾。现代传媒通常是通过不断报道新情况、新要求来影响政府, 改善参与渠道, 从而达到加大双方的沟通与交流的目的。 (2) 减轻政治体系所承受的压力。如果政府提供的政治表达的渠道不畅, 民众往往会转而寻求其他的表达渠道从而增加对政治体系的外部压力, 以期实现自己的政治要求。这种情况的发生是政治不稳定的前兆, 政府必须采取适当措施来缓解这一压力。

大众现代传媒所提供给广大民众的广阔的表达空间恰恰能缓解这一压力, 从而缓解了政治不稳定的程度。因此可以说, 现代传媒充当了政府与大众关系的润滑剂的角色。

现代传媒与政治监督

监督就是一种约束权力的手段。政治监督就是运用各种手段和途径来对政治权力的行使进行制约, 它是由政府专门机构和利益团体以及公民个人对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进行监控、调整的行为, 主要包括司法监督、行政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等。 (4) 由此可见, 作为新闻舆论监督主体的大众现代传媒在政治体系中所处的不可替代的地位。政治监督是政治生活系统对国家公共政治权力运用及其运行过程所作的各种监察和督促, 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根本上平衡和制约权力, 使其避免走向滥用和腐败。

在政治监督模式与体制的组成部分中, 以舆论监督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监督可以从社会的角度体现民主的本质, 即人民当家作主。而舆论监督又是以现代传播媒介作为重要的渠道和方式。所以现代传媒和政治监督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厘清二者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 对于我们健全和完善政治监督体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和民主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 现代传媒体现在政治权利制约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它的重要贡献是在提高政治行为和活动的透明度的同时, 也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 弥补了司法监督和行政监督可能存在的不足, 形成了真正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

以大众现代传媒为载体而形成的新闻舆论监督, 通过制造舆论、传播舆论等手段对政治体系施加影响从而达到监督的目的。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没有监督的权力最后只能走向专制, 因此, 作为政治民主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舆论对政治的监督作用从来都不能被忽视。

“现代传媒就是信息”, (5) 已故当代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的这句话充分揭示了现代传媒的内涵。几十年来的经验也证明了这句话的正确性。在现代社会, 无论是处在发达资本主义阶段的美国, 还是处于高速发展着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 现代传媒的触角已经无所不在地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生活。可以说, 现代传媒强化了人类的眼睛和大脑, 它使人们能够看得更远、想得更多更好。当然, 我们还应注意到现代传媒带来的负面作用而加以抵制。希望通过对现代传媒和政治关系的研究能够为我们在解读和思考国内、国际政治事件时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希光、赵心树:《现代传媒的力量》,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2年版。

[2][3][4]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中国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 第11篇

关键词:中国政党制度;政治文化

DOI:10.19354/j.cnki.42-1616/f.2016.17.8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即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它根本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和两党制,也有别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它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推进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

一、政党制度产生发展的背景

政治文化是20世纪中期出现的政治概念,是政治学与社会学综合交叉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对此没有明确的概念,但对其核心———政治意识形态有广泛深入的论述。列宁1920年在《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政治文化、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使他们有本领战胜谎言和偏见,能够帮助劳动群众战胜旧秩序,建立一个没有资本家、没有剥削者、没有地主的国家。”[1]列宁的阐述表明政治文化是特种政治现象,是人们政治生活的主观意识倾向,包括政治意识形态倾向、政治心理倾向、政治评价倾向等等。政治文化包括多种要素。首先,围绕政权问题而形成的政治思想,特别是统治阶级思想,即政治意识形态,是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其次,政治文化主要体现为广大的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所具有的政治信仰、政治认识、政治情感;再次,政治思想和政治心理意识,前者对后者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政治文化的功能,即政治文化对政治体系所产生的作用:第一,政治文化为政治统治体系的确立提供合法性的说明。第二,政治文化为政治秩序的稳定提供思想意识上的支持。第三,政治文化为政党的政治统治的发展提供指导,引导人们参与、拥护政治发展,动员、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使其达到合法化。

二、政党制度与政治文化的关系

从宏观层面看,传统政治文化、资本主义政治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三者融合而形成的混合政治文化,中国的政治文化成为了一种异质政治文化。新型的政治文化由于没有强大的经济与政治力量为后盾,也不能安全整合传统政治文化,三者就处在对立的联系中。从微观层面看,传统政治文化对于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发展,具有延迟性。多党制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的产物,很难改变政治文化多元化的状态,无法形成强大的政治整合力,最终转化为传统政治文化的变种产品。所以,传统政治文化使中国政党制度不能照搬西方模式。

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在传统政治文化与资本主义政治文化的基础之上构建的,是一种“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相对于革命理想来说,它是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毛泽东指出:“文化是反映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但它同时又能指导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并强调“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

三、中国特色政治文化的时代性、先进性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使一度被扭曲的政治文化重新回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正轨,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邓小平理论成为了人们解放思想的理论动力,凝聚人心的强大思想武器,全国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并明确提出了在新的世纪要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先进的文化方向和意识形态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反映和体现,是人类文明积累和发展的结晶。先进的政党不仅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中共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强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改革开放离不开先进文化的作用和影响,离不开思想的解放、价值观的更新及科学文化事业的推动。

“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都要积极研究借鉴。”因此,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就是传统政治文化、资本主义政治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具有强烈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参考文献:

现代主义与文化政治 第12篇

1 什么是“政治”

“所有政治活动和政治动机所能归结成的具体政治性划分便是朋友和敌人的划分”[1], 施米特的这一论断意味着, 要想切入政治, 唯一的定义和标准就是划分敌友。划分敌友意味着存在敌对状态的精神冲突。施米特指出, 这里的敌人只意味着公敌, “因为任何与上述 (斗争的) 人类群体, 尤其是与整个国家有关的东西, 均会通过这种关系而变得具有公共性”, 隐含的意思是, 国家也许不存在仇人, 但必然不乏公敌。换而言之, 政治就意味着国家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时刻身处于敌对的冲突与矛盾之中。如果一个国家缺乏对自身所处敌友环境的感知与判断, 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就毫无政治感可言, 也就是“政治不成熟”。

在施米特之前, 韦伯就曾在其著名的演讲《政治作为志业》中呼吁过类似的政治担当。演讲发表时, 德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军事上的失败使得德国处于国家的危急状态。在演讲中, 韦伯直接呼吁“能够担当政治使命的人”, 并且以资本主义的责任伦理作为德国政治的基石。韦伯鼓吹政治家的政治使命感与权力本能, 明显与自由主义的个人权利价值背道而驰。毕竟, 政治理想终归要体现在政治现实中。一种基于权利状态的法治国家观念, 必然会通过法律秩序来限制甚至代替国家权力。“由于新的法治国家实际上是一个民族体国家, 世界政治格局将是民族国家之间的实力较量”, 而自由民主的法治国家从理论正是弱国家体制。依自由民主的政治价值来建构民族国家, 国家的统一和强盛——所谓国家的现代化——需要普遍服从的政治权威则很可能无法实现。在韦伯看来, 民族国家的实力才是现代经济和政治的基本问题, 民族国家的利益和权力高于一切。而自由民主的价值只是偶然的与英国的强权国家地位联系在一起, 从这种“唯一的不可再现的因素配合” (西欧特征的经济和社会结构、远洋扩张、自然科学及基督教观念) 中, 不可能找出后起民族国家获得政治权利的一般规律。[2]英国这样的法治国家成为国际上的强势国家, 是可遇不可求的历史机缘, 并非德国可以模仿或遵循的先例。

自由主义的政治价值并非如声称的那样具备普世性, 不仅在于它与国家自身的政治诉求、具体的政治环境无法兼容;更重要的是, 对于何谓正当的问题, 其实并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解决途径:

“……只有人生的意义为代价达成一致, 才有可能不惜一切代价达成一致;因为只有人们不再提出何为正当的问题, 才有可能不惜一切代价达成一致;不过, 如果有人放弃了这个问题, 他就等于放弃为人。但是, 如果有人严肃的提出何为正义这个问题, 必然会引发争端, ……”[3]

自从宗教改革以后, 国家与宗教分离成为欧洲国家的大趋势。国家宗教的解体, 带来的不仅是民族国家的诞生, 同时也把政治正当性的问题重新摆在了世人面前。自由主义的法治国家发轫于康德, 按其政治学说, 国家的基础应该是“所有生活在一个法律联合体中的具有公共利益的人们的自由权利”, 这样的国家是“一个公民体制的契约”共同体, 或“纯然是权利状态”的公民状态。由此看来, 国家正应当基于自然权利而建构, 才能符合“一般外在人权的纯粹理性原则”。[4]然而事实上传统习传的国家形式并未提供, 也不可能产生出这样的权利状态, 因而基于人为建构的国家秩序——法治秩序必然与习传宗法秩序发生分离。与自由主义的法治国家针锋相对, 在浪漫派思想家看来, “国家机体是历史演化形成的, 传统宗法国家的正当性并非基于个人的权利, 而是有民族血脉的共同体, 这才是国家正当性的历史依据”。人为设想的自然权利状态纯然出于伪造, 纯粹由理性建构出来的人为秩序缺乏正当性 (《施米特论政治的正当性》, 第92-98页) 。

看来, 施米特与韦伯对政治的理解相当一致。如韦伯所言, 他“无法相信在者尘世生活中, 除了人与人之间的严酷斗争之外, 还有什么其他方式能够创造自由活动的机会”。这一论断表明, 韦伯对政治的理解乃是生存性的, 政治是人类的基本的生活方式。施米特以类似的方法表明, 国家间的敌对冲突是永久的政治状态。国家意味着“对内追求完全的和平, 对外则完全作为与其他主权相对立的主权而出现”的政治实体, 由于“主权”意味着“内政与外交、战争与和平、战争期间的武力与文明、中立或不中立, 所有这些都判然有别, 不能有意混淆” (《政治的概念》, 第91-92页) 。基于此, 施米特断定了政治的本质特征, 那就是划分敌友。施米特说, 政治与经济、道德、审美一样, 都是人类基本的价值区分活动。正如道德如果取消了对善与恶的区分就不成为道德, 美学如果取消了对美与丑的判断就不成为美学, 同样, 政治如果停止了划分敌友就不再是政治。但是施米特同时也说, 韦伯也是属于“自由主义出生的教授”之列, 这又是为什么?

2 为什么是“政治”

韦伯对于政治的理解是生存性的, 意味着政治的敌对性根植于人类的自然本性之中。正是在这一点表明, 韦伯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依然立足于自由主义的视野之中。事实上, 自由主义的立足点恰恰是对人性的自然状态的生存性理解。生存性, 意味着与道德性的对立。传统道德神学论体现为将人性理解为“腐败、软弱、怯弱、愚蠢”的性恶论。由于道德神学的性恶论只有在基督教的原罪论的框架下才能成立, 自中世纪天主教的神学政治解体后, 道德性的人性论便失去了立足点。后起的近代思想家如霍布斯, 斯宾诺莎, 对恶的理解就只能是生存性的。准确地说, 人身上的恶是自然而然的“动物性力量”, 而天然的恶是“无辜的”。这样一来, 人义论的国家就没有理由去要求人去克制自己身上的动物性, 反倒要去保护这种“自然权利” (《施米特论政治的正当性》, 第189-191页) 。“霍布斯所奠定的单纯保全生命的自然要求, 为自由主义的整个人权体系开辟了道路”, 霍布斯同样把人类的自然状态设想为战争状态, 然而通过国家对个人的性命与财富加以保全, 就有可能在自然状态允许克服的限度内克服自然状态。通过对人类在生活的价值目的问题上取得一致, 人们就能够在实现手段上达成原则性的统一, 从而实现政治的中立化。韦伯所操守的政治抱负, 正是自由主义的起点。正如自由主义对政治的中立化理解相仿, 韦伯摈弃了“信念伦理”的道德要求, 转而将人类的精神出路寄托在“价值中立”的“责任伦理”上。但是, 倘若按照自由主义的上述思路, 人类的政治冲突能够被一劳永逸的消除, 韦伯的“崇高的政治”使命还有意义吗?

既然神权政治转变为了民权政治, 而人民毕竟终归是具体民族国家中的人民, 人民只能生活在国家的政治共同体之中, 那么多元的伦理国家之间生活方式的差异无可避免地将导致冲突。这样一来, 民族国家间的冲突就变成多元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自由主义高标价值中立的政治原则, 却又被迫操持起绝对价值的道德武器:

“危险在于一种道义强迫的不可回避。那些对其他人使用毁灭手段的人觉得, 自己被迫要从道义上消灭这些其他人——他们的牺牲品和客体。他们必须将作为整体的对方宣布为犯罪和非人性, 说成彻底的非价值。否则, 他们自己便是罪犯和非人。价值和非价值的逻辑发展出他们整个的毁灭性结论, 并被迫不断更新、深化对所有无生命价值的歧视、罪犯化、和贬低, 直到赶尽杀绝为止。

对手们相互消灭之前必先将对方推入全盘贬低的深渊……毁灭根本不再针对一个敌人, 而只是用来贯彻的所谓最高价值的客观措施, 众所周知, 为此付出任何代价都不过分。正是对现实敌对关系的否认, 为一个绝对的敌对关系的毁灭活动打开了通道。”[5]

道理说得相当明白,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试图取消政治的敌对性和绝对性, 但是当遭遇生存方式的冲突时, 为了保全自身的生活方式, 彻底从精神和肉体上否定对手, 同样不得不将自由民主的政治价值转化为绝对性的价值。世界的政治秩序就不再是彼此的中立性, 而成了多元的绝对性。国家的敌人也就不仅是现实的, 也是绝对的。具有讽刺意味的事, 自由主义政治宣扬的人道主义, 恰恰使得战争转向了绝对的道德-宗教意义上的敌人, 最终导致的恰恰是普遍的非人性的毁灭。

如果施米特仅仅是通过战争状态揭露了自由主义在中立问题上的虚伪性, 无异于是说“自由民主”价值超越了具体处境。倘是如此, 施米特就应该是一个远为彻底的自由主义者:自由民主的政治价值高于一切;为了保护本国人民的生活方式, 在生存斗争中需要时时决断国家的敌人, 进而在对外战争中不惜一切手段消灭对方。然而在《政治的神学》一书中, 施米特提出了著名论断:“主权就是决定非常状态”[6], 从而把矛头直指国家内政, 在根本意义上质疑了自由主义的法律秩序。

自由主义的纯粹法学从理性设想的正规状态出发看待国家问题, 关心国家权力的合法性——是否合符法律秩序。在施米特看来, 将主权纳入法律规范体系, 也就是让国家主权消融在法律秩序的规范中。当国家遭遇“紧急状态”的时刻, 法律秩序其实无法做出决断。纳粹党的政治目的就是要推翻民主的魏玛宪政, 而且已经公开宣称要利用“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合法性。纯粹法学僵硬地抱住法律秩序的合法性, 不正为民主宪法的敌人敞开颠覆宪政的大门吗?“主权就是决定非常状态”这一论断正是基于对上述情境的洞察。在此, 施米特提出了“政治的神学类比”进一步说明“例外状态”的常规意义。

国家无法脱离道德决断而存在。否定了道德决断, 也就相当于取消了自身的正当性。自由民主的法治国家都是通过革命建立统治秩序的, “在革命性的立宪变革中存在着一种法的断裂。”从法律秩序的角度看, 所有革命都是非法的。只有通过“某种能满足人民法律意识的法定程序”, 重新对国家的本质做出道德决断, 新兴的政权才能获得正当性, 从而确立新的合法性。道德决断的首要任务就是划分善与恶, 敌与友, 意味着对精神秩序和价值品质的绝对界定。这就说明了无论是自由主义还是实证法学, 为什么都无法摆脱政治性和敌对状态。那么, 如果说政治正当性必须面对道德决断, 紧接着的问题就是, 由谁来决断?

3“真正的政治”——正当性论证

传统的神学政治立足于宗教伦理的权威, 在《罗马天主教与政治形式》这篇长文中, 施米特通过描述天主教的统治形式, 深入分析了神学政治的正当性来源。从制度结构上看, 天主教会是一个由构成的层级结构:

“……教宗则是其中最高的、有最终决定权的领袖。但教宗不是世袭的, 而是由精英阶层 (枢机主教门) 按灵修德性和神学学识选出来的;神父来自民众阶层, 无论是谁, 只要自己有志献身上帝的救恩事业, 都可能通过专门的精神操练成为神父, 从而‘最卑微的牧人’也可能进入精英阶层甚至被选为教宗。”[7]

这就说明, 教宗乃是天主教会中具有代表性的权威。教宗的权威不是技术性的, 而是有着信念伦理支撑的人身性的存在。换而言之, 教宗就是天主教会里承担道德决断并具有正当性的担纲者。那么, 教宗的道德决断的正当性从何而来?不仅是因为其具有代表性的权威, 更重要的是, 教宗的权威具有信念伦理的支撑———由神而人的历史人身 (基督) 。“没有权威, 就没有政治, 没有信念伦理, 就没有权威” (《罗马天主教与政治形式》, 第59页) 。技术理性和经济理性之所以无法说明本身的合理性, 就在于它们缺乏内在的信念伦理的支撑———技术理性诉诸一套法律规范, 经济理性只关心物质需求的价值, 先天不足使得它们根本无力做出准确有效的决断。

权威的意义在于道德决断, 意味着协调生活世界中的众多利益和权力冲突, 构建良好有序的生活秩序, 从本质上讲, 这也正是“政治”的最终意义。在教宗—枢机主教—神父—平信徒的层级结构中, 占大多数的平信徒位于被统治的地位。作为天性上不能专心侍奉主的信众, 平信徒在各个教区内受到牧养。层级结构中隐含着对精神权威的等级秩序的肯定——人的本性决非是善良的, 只有在某个足够强大的精神权威的统治之下, 人性中的恶才能被抑制, 良好的生活秩序才能维持。从这个意义上看, 不管是道德决断还是敌友划分, 都是基于这种对于自然本性进行管制的必要性。天主教制将上帝的正义以恩典的形式置入统治的权威中, 以宗教的形式隐藏了政治的实质, 从这个意义上讲, 罗马天主教作为一个“对立统一体”, 完美统一了上帝的正义和俗世的权力。

俱往矣!随着近现代世俗化的不断推进, 传统的神权政治已经不可逆转的被新兴的民权政治所替代。人民的呼声已经盖过了上帝的声音, 但是统治的正当性的问题依然存在。施米特一再坚持自己是公法学家, 而非是要复兴罗马天主教神学秩序的神学家。考察“罗马天主教与政治形式”, 其实际意义在于追问在当今世界, 如何才是真正 (正当) 的政治。自由主义无法摆脱道德决断或是敌友划分的纠缠, 即是从反面肯定了即使在民主时代, 某种道德意义上的精神秩序仍然不可或缺。自由主义的理论一味坚持非政治化, 不是见识短浅, 就是自欺欺人。

“专政”这一概念肇始于古罗马。根据古罗马的法律规定, 当外敌入侵、发生内乱或其他紧急情况时, 执政官可提名一个官员拥有最高治权以稳定或恢复国家秩序。任期内, 专政官拥有绝对统治权, 并不受保民官否决权的限制。但在六个月的任期或紧急状况结束后, 专政官应当自动辞职。[8]现代的专政概念延续了其古典的政治内涵———统治与臣服。然而与古罗马的专政的暂时性不同, 现代专政更多地与主权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主权就是决定非常状态”这一论断表明, 谁能决断非常状态, 谁就拥有主权;谁拥有主权, 谁就能凭借主权实行专政。无论如何, 自由只能作为社会的价值原则, “民主”才是现代国家真正的正当性基础。当天国中上帝的末日审判权落到大地上的政治时, 唯有全体人民的意志能够作为终极的权威, 这就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主权的基础;接过这一崇高的审判权, 权威的代表通过决断拥有解释权。然而, 人民的身份毕竟不同于上帝的绝对性, 要保证国家的精神秩序, 首先必须使得人民成为一个“同质的共同体”。所谓“同质”, 意味着使全体人民聚合在同一的国家伦理下, 成为“精神化的群众”:

一个民族或者其他社会群体是否具有历史使命, 是否达到其历史时刻, 判断的标准端在于趋向神话的力量中。从真正的生命本能深处, 而不是从理智的判断或目的的考量中, 才会涌生伟大的热情、伟大的道德决断和伟大的神话。……只有如此, 一个国家或阶级才能成为世界历史的动力。没有这种神话的意象, 社会的和政治的权力就无法维持下去。[9]

通过民族性的伦理价值, 而非个人权利维系的“同质的共同体”, 人民主权成为现代国家的权威, 人民主权的专政将重新在此世上建立起高贵的道德秩序, 为地上的政治实体提供坚固的正当性。然而谁解释, 谁代表的问题依然存在, 对于科特来说, 人类面临的实际只有两种专政的选择——道德权威的专政抑或庸众的专政。自由主义政治的代议制之病恰恰在于, 全体人民的意志已经蜕变为各种社会利益和各色党派意识形态。那种“商讨阶级”的自由主义, 不过是一种“谨小慎微的半吊子手段”, 它期待那种生死攸关的纷争和决定性的殊死搏斗能够通过技术思维转换为协商, 并且在这种永无休止的协商中把决断搁置。至于将国家的基础建立在法律秩序之上的企图, 则根本是消融了国家“主权”, 一旦国家的敌人出现——内争也好, 外战也罢——国家甚至无力捍卫自身, 遑论专政?在施米特看来, “代表作用赋予充当代表的人身以一种特殊的尊严, 因为一种崇高价值的代表不可能没有价值” (《罗马天主教与政治形式》, 第63页) 。真正的代表必须既能代表民族精神的整体权威, 又能够代表“人性的公民”。基于此, 施米特的主张人民代表专政乃是通过全民选举的总统代表人民实施专政——全国人民的一致欢呼授权总统以具有代表性的正当性。

4 余论

诚如施特劳斯所言, 只要人类尚未放弃对何为善、何为恶、何为正义等问题的努力, 诸如此类问题所引发的冲突就必然长存人间。以“价值中立”的方式放弃此类问题, 也就相当于放弃了何以为人的问题, 到头来不仅难以说明自身的正当性所在, 引发的乃是更普遍的非人性。所谓“政治决断”的意义恰恰在于坚持了对人性中善恶两面的清醒认识。决断不仅存在于民族国家对抗的政治状态, 为民族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生存所必要的政治立场, 更重要的是确定了统治的等级秩序, 用道德支撑了统治的正当性。毕竟, “划分敌友不过是历史处境中的论题, 统治与臣服才是政治本体论的论题”。至于何为国家的“生存形式”, 相信上文已经作出了充分的解答。在施米特看来, 民主政治的背景下, “人民的代表专政”乃是现代国家的不二之选。只有人民的“同质共同体”能够内在地承负起政治正当性的诉求, 只有真正的代表有能力做出政治决断。“既顾及到人性之所不及, 又不完全迁就人性的恶;既没有抛弃俗众, 又没有遏制精英;既在地上, 又没有离开天主的怀抱” (“施米特论政治的正当性”, 页234) , 历史上的天主教发展出的这一对立综合, 或许也正是施米特一生的追求所在。

摘要:如何确立民主政治的正当性所在?如何解释君主主权与人民主权之间的正当性断裂?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说明, 那么由此引申的一套政治制度便始终面临被另一种“正当性”颠覆的危险。是如自由主义所宣称的个人权利吗?对此, 公法学家施米特断然否认:个人权利可以成为社会的基本价值关怀, 但对于国家则大可不必。对于施米特来说, 国家是政治的实存, 政治的正当性意味着良好的统治秩序和决断能力。民主政治要说明自身的正当性, 首先必须思索自身的政治含义和政治使命, 最终通过民主专政的形式确立正当的统治秩序。

关键词:政治,民主专政,正当性,决断

参考文献

[1]卡尔·施米特.宪法学说[M].刘锋,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上一篇:防火玻璃下一篇:消息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