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阳光范文

2024-05-22

童年的阳光范文(精选6篇)

童年的阳光 第1篇

古人究竟如何看待儿童, 我们知之甚少。比方说, 希腊人把童年当作一个特别的年龄分类, 却很少予以关注。有个谚语说希腊人对天底下的一切事物都有对应的词汇, 但这个谚语并不适用于“儿童”这个概念。在希腊文中, “儿童”和“青少年”这两个词至少可以说是含混不清的, 几乎能包括从婴儿期到老年期的任何人。虽然他们的绘画没有能够流传到今天, 但希腊人不可能认为替儿童作画是件值得做的事。我们自然也知道, 在希腊人流传下来的塑像中, 没有一尊是儿童的。

——摘自《童年的消逝》, 第7页

在古希腊, 人们普遍缺乏对儿童的同情心和怜悯心。此外, 从“没有童年的概念、没有儿童的画像、没有儿童的塑像”可以看出在古希腊还未建立起童年的概念。但有一点, 希腊人为建立童年概念作出了重要的铺垫, 就是“学校的创办”, 学校是一个把孩子们聚集起来教他们作战、知识、勇气和美德的场所, 虽然当时作为教育者的成人依然缺乏同情儿童必要的心理机制, 学校的管教方法更是近似于“折磨”和“虐待”, 但是这意味着希腊人已经模糊地认识到“未成年人的特殊性”。

如果说古希腊的学校为童年概念的建立迈出了起源性的第一步, 那么罗马人的“羞耻心”则是童年概念演化过程中关键性的一步。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正是, 成人开始承受巨大的压力, 把各种冲动 (特别是性冲动) 私密化, 在未成年人面前维护“保持缄默的密约”。

然而, 欧洲的中世纪并没有延续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童年概念发展历程, 不仅是停滞, 而且是消退了。原因有以下三点:读写能力的消失;教育的消失;羞耻心的消失。对于读写能力的消失, 其中的原因人们有多种推断, 比较可信的有两个:一是在黑暗的中世纪, 统治者推崇“工匠识字文化”而不是“社会识字文化”, 即把识字掌握在“特权阶级”手中, 这使识字和大多数人之间树立了一道屏障。二是中世纪战乱不断, 严酷的生活同时消耗了人们制作纸张的资源和热情。因此, 中世纪大多数学者的阅读能力竟和今天我们一年级的小学生类同。这直接导致了“口语文化”在中世纪占据了统治地位, 人们回复到“听、说、唱”的自然状态来进行交流。在口语世界里, 童年在7岁就结束了, 7岁的儿童已经能够驾驭语言, 像一个成人一样生活。又因为口口相传, 人们根本不需要建设以培养“读书写字”能力为目的的学校, 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一般是以学徒制等方式通过师傅的面授完成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会导致“教育的消失”和“羞耻心的消失”。因此, “儿童”这个词在中世纪代表的是亲属关系, 与年龄无关。17世纪之前没有任何资料提到儿童的专用语。在文学作品里, 儿童的主要角色是死亡或被遗弃。塔奇曼在谈到中世纪与现代社会的区别时, 特别指出了“中世纪对儿童缺乏兴趣”这一条最引人注目的差别。

印刷术与童年概念的产生

简单地说, 当时所发生的一切意味着“文化人”已经诞生了。由于他的到来, 儿童便被留在了身后。在中世纪, 年幼者和年长者都不识字, 他们的事情局限在这里和现在, 用芒福德的话来说, 是“此时此地”。这正是当时不需要有儿童概念的原因所在, 因为人人共享同样的信息环境, 生活在同样的社会和知识世界里。当印刷术开始大行其道时, 显然需要创造一个新型的成年。自从有了印刷术, 成年就变得需要努力才能挣来了。它变成了一个象征性的成就, 但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成就。自从有了印刷术, 未成年人必须通过学习识字、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 才能变成成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他们必须接受教育。因此, 欧洲文明重新创造了学校, 从而使童年的概念也变成社会必需的了。

——摘自《童年的消逝》, 第53页

15世纪中叶, 印刷术的发明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符号世界。这个符号世界要求确立一个全新的成人概念, 而新的成人概念里不包括儿童, 当儿童从成人概念里“驱逐出来”, 他们必须寻找另一个安身之处, 这个安身之处就是崭新的“童年概念”。英尼斯曾说过传播技术的变化产生三种结果, 即改变人的兴趣结构、符号类型和思想来源。也就是说, 当我们创造了某一种技术后, 会惊恐地发现, 这项技术开始逐渐控制和改变我们。如果说钟表消灭了人类有关“永恒”动态而模糊的概念, 印刷术则使“永恒”又重新成为可能, 它使一个人的思想能够万世流芳, 从而创造了一个崭新而普遍的自我观念, 让有限的生命以“作品”的方式延续下去成了许多人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印刷术的发明不仅关注了作者, 与此同时, 这种“自我意识”也相应地蔓延到了读者。因为在印刷术发明之前, 由于书籍的匮乏, 阅读大都采用的是口语模式, 即许多人聚集起来一起高声朗读, 而当人们普遍拥有书籍时, 人们开始习惯于一个人安静地阅读, 不希望有人打扰, 在阅读中每个人开始尝试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换而言之, 印刷术使作者与读者仿佛达成共谋, 在这种环境下, 对个性的要求变得无法抗拒。印刷术给予人们自我的概念, 而这种强化了的自我意识便导致了“童年概念”的诞生。

正因为如此, 波兹曼在书中得出一个结论:凡是重视识字能力的地方, 就必然有学校, 而凡是有学校的地方, 童年的概念就能迅速发展。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童年概念在英国很早就出现。16世纪, 英国的学校星罗密布, 印刷术使分阶段的学习成为必要和可能, 当时就有初级学校、免费学校和文法学校, 儿童不再被看作是成人的缩影, 他们的特殊天性被挖掘和发现, 人们开始研究如何针对不同年龄儿童的特殊性并对他们实施适合的教育, 如平奇贝克等所说“童年有史以来第一次作为一个成长阶段而出现, 而且变得日益重要”, 而且年级制产生了“同龄群体”和“同伴文化”, 这些都加深和丰富了“童年概念”。

然而, 印刷术和学校尽管启蒙了人们对“童年概念”的认识, 但是“童年概念”的成熟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其中一些教育家和思想家的观点是不容小觑的。从16世纪末到18世纪, “洛克派”和“卢梭派”对童年的观点尽管截然不同, 但是洛克的“白板说”激起了成人对儿童成长所负的责任感和敏感性, 卢梭的“自然教育”则引发了成人对儿童世界的好奇心, 这对于“童年概念”的成熟都是大有裨益的。19世纪末, 另两个重要人物出现了, 弗洛伊德和杜威的共同点在于, 他们都认为儿童阶段是有价值的, 不应该作为“未完成性”被鄙视, 本能和天性需要被承认和重视, 同时成人世界需要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条件和创设环境, 使儿童自我控制、延迟满足、逻辑思维等能力得到发展。

童年的消逝

那么, 我想开门见山, 请大家注意这样一个事实, 即儿童已经基本上从媒体, 尤其是电视上消失了。 (广播电台或唱片上是绝对没有儿童痕迹的, 但儿童在电视上消失更加发人深省。) 当然, 我不是说年纪小的看不见了。我是说当他们出现的时候, 都被描绘成十三和十四世纪的绘画作品上那样的微型成人。我们暂且把这种状况称作“加里科尔曼现象”。我这么做是指, 凡是认真观看情节剧、肥皂剧或其他流行电视节目的人都会注意到, 那些节目里的儿童和成人, 他们在各自的兴趣、语言、服装和性欲上的表现都没有什么区别。

——摘自《童年的消逝》, 第172~173页

当莫尔斯第一次在“萨利号”上发送了人类历史第一份电报时, 欣喜若狂的他根本不知道同时他也埋下了“童年的消逝”的伏笔。电报的传播速度和广度超越了人类感官触及范围的有限性, 将所有人融入一个同时性和瞬间性的世界, 电报使信息比信息源更重要, 同时使信息变得无法控制, 信息脱离了地域特征而呈支离破碎的形态到处肆虐。在以后的一百年里, 照相机、电话、留声机、电影、收音机、电视等“电子媒介”不断推陈出新。与电子媒介同步发展的是“图像革命”, 两者相结合就构成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影像世界。如果说语言是经验的抽象表述, 那么图像则是经验的具体再现, 它们代表了两个不同的世界, 图像直观明朗、显而易见, 要求我们去感觉, 而不是思考。

虽然在《童年的消逝》一书写作时, 电脑并没有像今天这样普及, 但波兹曼预测了这一趋势。电脑本身在他看来是未来世界里“唯一”具备挽回童年存在可能的媒介, 因为使用电脑要求掌握某种有序的、逻辑的和复杂的分析技能。然而, 他提到媒介本身所具备的潜在结果, 完全可能因为它的使用方法不当而不起作用, 波兹曼又不幸言中了。今天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不需要了解软件背后的复杂原理和步骤, 人们面对着的是电脑屏幕上一个个有待点击的花花绿绿的图像。如果说, 印刷意味着一个放慢速度的头脑, 电子则意味着一个加快速度的头脑。

电子时代破坏了童年概念赖以生存的土壤, 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 不需要训练和教育, 人人都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懂电视, 电视敞开了秘密, 在保密这一点上甚至连口语时代都不如, 如果说口语时代成人尚可以压低声音, 而电视连轻声低语也做不到。没有了秘密, 成人的权威和儿童的好奇便同时分崩离析, 孩子们通常还未来得及提问, 就已经被电视上的一堆答案给困住了, 他们不是依靠权威的成人获取信息, 而是从电视节目摄取和吞咽“知识”, 于是好奇被愤世嫉俗和狂妄自大所代替, 这时我们的身边便没有儿童了。

波兹曼请我们关注一下身边的儿童, 电视上“小大人”们唱着RAP谈情说爱, 孩子们穿着三件套和高跟鞋去赴宴, 少年棒球和足球锦标赛已经非常职业化, 球场上发生着和成人比赛一模一样的事, 包括欢呼和斗殴, 原本属于儿童的游戏变得异常严肃, 比赛不再是为了趣味, 而是负载了名望、金钱、荣誉等成人的价值观, 脏话从孩子们口中爆出已经不再让人惊奇。

不仅是童年概念在消逝, 如波兹曼所说, 成人概念也在消逝。因为没有一个清晰的成人概念, 就不可能有一个清晰的儿童概念, 反之亦然, 电子时代也正在使成年消逝, 人生变幻为三个阶段, 一端是婴儿期, 另一端是老年期, 而中间的一长段我们称之为“成人化的儿童”。电视鼓励的是孩子气的政治、商业和精神意识, 波兹曼嘲讽美国社会对政客的长相、姿势、微笑、绯闻的关注已经大大超过了对政客的思想和政见的关心, 政治判断从一个逻辑判断贬值为一个审美判断。而短小精悍、骇人听闻、似曾相识的每天不断滚动播出的新闻很难让观众有时间去认真思考各种事件的来龙去脉、价值判断以及与自我生活之间的关系。而电视广告已经用光鲜的偶像、迷幻的图景、夸张的表情等模糊了商业的一个最基本假设, 即购买是一个衡量性价比的理性行为。电视媒介本身的特点造就了成人化的儿童, 不需要深刻连续的思考, 只考虑即刻的满足, 只注重眼下的情绪反应使成人的智力与儿童的智力趋同化。

那么, 究竟有没有方法可能抵制“童年的消逝”的现象?对这个问题最感兴趣的也可能有所作为的就是学校和家庭。先看学校, 随着电视电脑的“入侵”, 作为知识源的学校越来越显得底气不足, 但是波兹曼说:“无论学校的努力多么微不足道, 学校将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成为防止童年消逝的最后一道防线。”前提是校长和教师首先要身先士卒地抵挡电子世界的“侵袭”。

阳光的童年作文 第2篇

充满阳光的童年250字

岁月如梭,我已经长大了,有些事情可以自己做,怀念起童年时代的我是那么可爱、天真、纯洁,随着岁月的旅程我已经12岁了!

还记得童年时的一天,爸爸妈妈出去了,我让哥哥姐姐带我去了鱼池,里面的鱼形态不一、动态不一,千百种亿百种……数也数不清,听姐姐说:这还有一个名字叫许愿池,接着我说姐姐;真的可以实现我所有的愿望吗?姐姐说是呀!是呀!我小小的手掌一合,闭上了我水灵灵圆溜溜的眼睛,仿佛像天使一样,我的第一个愿望是:祝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乐乐,还希望自己拥有一个芭比娃娃套装,渐渐地我睁开双眼,鱼池里的小鱼张开了小嘴,此时此刻的我好开心,我和姐姐哥哥走到了路上,渐渐地消失了……

我已经踏入花一般的少年,对童年也只不过是留恋、怀念,因为我知道童年已经过去就再也不可能回去了,这就是我的童年――充满阳光的童年!

关于校园的作文: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450字

时光飞逝,转瞬间,我们即将结束小学生活,将离开与我朝夕相处的母校。

在这里,有欢笑,有泪水;在这里,我们有自己的天堂,自己的小秘密;在这里,我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了阳光。

我们刚刚升入六年级,感觉有些不适应。每天早早便来到学校,有时连早饭也顾不上吃,来到学校,就拿出书本读书。下课了,本该开开心心,尽情玩耍,却只可以坐在椅子上,抱着书本不放。就这样,我们生活增加了一点点紧张的气氛。

班级里,我们是一副“书呆子”的面孔。一到操场上,我们便生机勃勃,一副“疯丫头”、“疯小子”的样子。

看,男生们飞奔向前,争先恐后地跑向篮球场,恐怕一会儿没有位置;瞧,女生们也不落后,“一个,两个,三个……”跳起了大绳,身手是那样矫健、敏捷。一连跳上百八十个儿不成问题;听,低年级的小同学唱起了欢快的歌谣,那动听的声音,为我们鼓了一把气,又像是在为我们高声喝彩。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在这里我们载歌载舞,我们因获得荣誉而欣喜,我们又因失败而落泪。小学六年多姿多彩的生活,让我们在母校留下了永恒的足迹。

我爱丰宁实验小学――我的母校。因为这里像一个永远醒不来的美妙的梦,这里像一曲编不完的青春舞曲,这里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阳光。

2013年中考作文题预测:让生活充满阳光

生活就像是航行中大海上的一条帆船,并不是一路顺风的,肯定会出现狂风和暴雨。而我们在生活当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肯定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需要让生活充满阳光。

人在生活中,要学会让生活充满阳光。其实就是用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开朗的健康心理状态面对生活,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是往好的方面想,因为这样做,会让你开心,会催你前进,会让你忘掉劳累和忧虑。

生活当中,是不能没有阳光。当你遇到不顺时,它会让你的头脑更加理性,让你面对不顺时,不是悲观失望,而是反思自己的做事方法,让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更上一层楼;当你遇到困难时,它会给你克服困难的勇气,它会让你“方法总比困难多”,让你去检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

学会让生活充满阳光,那么我们就能勇敢的面对生活当中的挑战,即使在最危难的时刻我们还能保持良好的心态,事情也会随着我们心态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寻找充满阳光的季节

挺喜欢顾诚的,记得他说过:“我要用我的生命,自己和未来的微笑,去为孩子们铺一片草地,筑一座诗和童话的花园,使人们相信美,相信明天的存在,相信东方会像太阳般光辉,相信一切美好的理想,最终都会实现。”顾诚的生活道路并不平坦,但他却用孩童般纯洁的视角来洞察这个世界的事事非非,面对常人无法知晓的挑战,他用微笑来迎接,用阳光来化解。

我想我应该也是这样一个天真的孩子吧,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一个没有污染的地方――出发。无数被摇撼着的记忆,抖落岁月的尘沙,以纯银一样的声音,和梦对话。

我不能说自己是一个乖孩子,但至少我是一个快乐的孩子。我不会所谓的夜夜流泪做梦,也不会只是蹲在角落去写一个人的文字,我不会孤独,更不会绝望。张楚说:麦子向着太阳疯狂地生长。我也在生长,没有愤怒,只有欣喜。

真的要感谢自己,因为我始终笑着面对一切。

那片落满阳光的天空,我相信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梦的边缘,我终究会找到一把钥匙,去开启天国的大门,让阳光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来震撼我斑斓的彩翼。

我在五月的麦田中行走,沿着心灵的足迹去寻找,努力的寻找,疯狂的寻找,寻找那充满阳光的季节。

让生命的每一天都充满阳光50字

我曾是一个天使,住在美丽的天堂中,我每天都很快乐。直到我被驱琢出天堂,成功之门从此关闭,无奈的我,便来到了地狱,我多么渴望重返天堂!我努力在黑暗中寻找,寻找那扇关闭的门,但是我却找不到。我驻足等待,等待天使的到来,我知道她能带我重返天堂。

感恩的心充满阳光800字

其实天很蓝,阴云总要散;其实海不远,此岸连接彼岸;其实草很绿,万物皆自然。你不必担心太阳的光亮被遮住,太多阴霾不见群星,你也不必抱怨上帝给予的幸福太少,挫折太多,只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心中便充满阳光,我们终将收获全部的.美丽……

生命本来就是一个奇迹,从我们降生的那天起,上帝就赐予了我们一个如此美丽而精彩的世界,而我们却不用付出任何代价。面对如此巨大的幸福,有太多人不懂得珍惜与感恩,更多的是抱怨所得到的幸福不如自己所期许的那样多。

引用泰戈尔的一句话来诠释我们拥有的这个美妙的世界-----水里的鱼儿沉默着,陆上的野兽喧哗着,天上的鸟儿歌唱着,然而,人类却兼有大海的沉默,大地的喧闹和天空的乐曲,其实,上帝是一位慈爱而偏心的父亲,他把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赐给了他最心爱的孩子-----人类。但他的孩子似乎还没有学会感恩。

生命之所以被称之为奇迹,不仅仅是因为它阳光明媚,更因它波涛汹涌。在漫漫人生中,我们要经历的不仅仅是快乐与幸福,更多的是体验挫折与磨难。

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支不知曲调的歌,那么挫折与磨难就是谱,只有把谱填上,才是一支完整的歌,一个完整的人生。

如果人生是一艘船,那么挫折与磨难便是风,也许船可以靠桨前行,但没有风的人生一定是徘徊的人生。

如果人生是一碗汤,那么挫折与磨难便是调味剂,也许一碗汤可以无味,但无酸甜苦辣的人生一定是乏味的人生。

面对挫折与磨难,我们需要的不是抱怨与无奈,而是学会感恩,感谢上帝赐予了我们一个锻造自我、充实自我、完善我的机会。只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所有的挫折与磨难终将变成生命画卷中最绚烂的一笔。

对于感恩,人类似乎还不及自然事物。

人,从高处落下,往往黯然伤神;水,从高处流下偏偏神采飞扬。充满灵性的水不正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直面惨淡的人生”,最终化悲伤为幸福吗?人类作为智慧的代表,更应在此时展现应有的睿智。

不善感恩者常想:成功原是一串很美很美的链,链没了,便成了一颗很小的失败的珠玑,乐于感恩者常想,失败原是一粒粒很小的失败珠玑穿成串便成了一串很美很美的成功链。

只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就能拨开一切阴郁,寻找到生命之源的阳光。阳光,不仅舞蹈在埃菲尔铁塔,攀登珠穆郎玛,游览万里长城,照耀尼罗河,亲吻自由女神,更贮藏在你我心中。

童年趣事600字

童年是五彩缤纷的,就像海边漂亮的贝壳;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就像整天嘻闹的浪娃娃;童年是纯真甜美的,就像山溪中清亮的泉水。说起童年,不禁使我想起了那发生在夏天里的一件有趣的事。

记得我4岁时那年夏天的一个炎热的下午。妈妈外出了,家里只有我自己一个人,我正在画画,夏日的炎热使我烦躁不安,尽管我已经开了风扇,可我还是热得直流汗,我生气地说:“这是什么鬼天气啊?热死人啦!”随后我停止了画画,想办法怎样乘凉。我原本想开空调的,可是妈妈说过不可以开空调,我想吃雪糕的,可是家里刚好吃完了。我想呀想,想起了妈妈今天早上买了一个大西瓜放在冰箱里,一个办法已经从我的心里生成……我把冰冻了的大西瓜从冰箱里小心翼翼地拿出来,吃力地把它搬到席子上,我躺在席子上双手双脚都抱着西瓜乘凉,“嗯,真凉爽!”我舒服地睡在席子上。可是慢慢的,西瓜不再凉爽了,表皮上的冷气开始化成一滴一滴的水慢慢地流了下来。当我准备把西瓜放回冰箱里冷冻时,心想:对了!西瓜可以在冰箱里“享受空调”,我自己为什么不可以也在里面“享受空调”呢?于是我打开冰箱,抱着西瓜坐在冰箱里,把冰箱的门半掩着。正当我开始凉爽的时候,这时妈妈回来了,妈妈吃惊地望着我,问:“琳琳,你在干什么?”我爽快地回答道:“我正在冰箱里‘享受空调’啊!”于是我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妈妈,妈妈听后真是哭笑不得,对我说:“傻孩子,你知不知道开着冰箱冷气都出来了是很费电的?下次可不能再这样了!”我听后赶紧出来,表示以后再也不会这样做了。

那时候的我真是天真!但这样的傻事我可不会再做了。这件发生在夏天里的趣事,真是令我回味无穷。

童年时光500字

时间,在你不经意的一眨眼,它就会从你的指缝里悄悄流过,无声无息。

――题记

打开以往学过的课本,字体在一点点变化着,算算,呵!自己不知不觉已经十一岁了,走了十一个春秋,度过了三千多天的岁月,时光就是这样过去的,回望过去,发现自己是多么幼稚可笑,翻开相册,回忆起自己的点点滴滴……

那时,我四岁,每天放学,都会经过那间小小的杂货店,妈妈牵着我稚幼的小手,走过那里时,我总要不由自主的探探头,看看那诱人的零食,总是缠着妈妈要,“妈妈,我要吃……”我指了指薯片,妈妈不答应,我的小眼睛里立刻激起一层泪水,也不走了,在那里低着头,嘴里絮絮叨叨:“我要吃,不买我就不走!”妈妈不吃我这一套,扭头就走,我一见,哇哇哇的大哭起来,顺便坐在了地上,妈妈看到了,赶紧走过来,一把拽起我,拉起我的小手快步离去,在车上,我不顾个人形象,躺在了车的脚垫上,哭得天昏地暗,两只眼睛肿得像小桃子,也许妈妈动了怜悯之心,给我从超市买来一根棒棒糖,我才算告一段落。

十二岁,是个少年时代,回首自己走过的十一年岁月,未免会有些遗憾留在心里,蓦然回首过去,是过的那样快!

美好的时光总是在人不经意时向暗处悄悄流逝,宛如流水向东过去了,便再也追不回,你看得到的时光就在你眼前你却不知道,这不是昨日的时光,而昨日的时光究竟从我们的手中流去哪了呢?童年是一生中最美好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聪明,一种永不歇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

――后记

不一样的童年500字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童年》的书,它的作者叫高尔基。高尔基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他写了许多格言,比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脑子――认识的能力是像肌肉一样,靠练习、锻炼而培养起来的。”等等。高尔基虽然很有名,但是大家知道他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吗?

在他的小时候,爸爸和弟弟就去世了。只剩下了高尔基和他的妈妈,于是,高尔基便去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了。没想到的是,他那脾气暴躁的外公三天两天打他,有一次甚至把他抽的昏死过去。可是,懂事的高尔基知道外公是因为他调皮才打他,所以,他也不责怪外公。后来,高尔基的妈妈也死了,于是,没成年的他就在人间流浪。

唉,再想想我自己,我有这么一个幸福的家,我要什么,爸爸妈妈就给我买什么。比如这星期天,我最快乐的日子,爸爸妈妈带我到游乐场去玩儿,坐在那旋转的木马上,那开得飞快得过山车,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晚上,爸爸、妈妈会轮流坐在我身边,辅导我做作业,一直到深夜。但是,我有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成绩却还会退步,我应该要学习高尔基在艰苦的环境中认真学习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课前,先做好预习工作。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不开小差。课外,多看课外书、多积累课外知识。在生活中,我不能因为一点小事,而叫妈妈帮助,尽量自己事情自己完成。尽量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给妈妈分忧。争取做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跟高尔基比起来,我们的生活比他幸福多了,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亲人!

童年250字

在我家的后面有一大片空地,那里就是我们小孩子的“游戏天堂”

看――在那片空地上,原本是一片白皑皑的,现在却像是大战了一场。没错,刚刚在这片空地上确实是发生了一场雪仗。

几个小朋友围在一起,不知道要玩什么,这个时候,一位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提议,“不如,我们来玩打雪仗吧!”“好啊!”于是在这里展开了场激烈的雪仗。也许是玩累了,同坐在一旁的板凳上休息,一个个孩子都满头大汗的,小手冻得通红却不觉得冷。

休息够了,又有人提议道“要不我们来玩堆雪人比赛吧!”“好啊!”于是,所有的人都忙活起来了,几十分钟后,雪地上又多了几个奇形怪状的雪人,有的歪鼻子,有的缺眼睛,还有的浑身是泥,反正,每一个好看的。不过,孩子们却不在乎这些,欢天喜地的往家走。当然,回家后免不了一顿唠叨!

童年最在乎的是什么?童年最在乎的是快乐!所以,趁你们还在童年,好好享受吧!

童年趣事650字

从一个懵懂的小屁孩变成一个懂事成熟的青年,这一段时间我走过了风风雨雨,我的童年时光已经从我身边偷偷溜走了,成为我的一个美好记忆,想起我的童年那会所做的事情,我现在还记忆犹新,真是忍笑不禁啊。

儿时的我即调皮又爱冒险,每到夏天,我的娱乐节目时丰富多彩的,我好想从小屁股就像有针一样,不会坐的,我总喜欢去山上的山洞找蜜蜂窝,所以我从小皮肤就像包青天那样黑,像黑炭一样,大家都叫我“黑娃”。

记得有一次,我跟一群伙伴到山上去玩,我们的兴致一起,顶着娇阳似火的太阳,唱着山歌一路踉踉跄跄的走到山上,额头上的汗水像珍珠般大,多的可以挥汗如雨了,但是,我们个个都没喊累,而是每个人都找蜜蜂窝去,我们进到一个很深的隧道,里面很黑,又很干燥,我们每个人拿着一只蜡烛,小心翼翼的走,有些伙伴贪生怕死走了一半哭这要回去,我是就看不惯这个种人的,一点男子气概都没有,那么胆心,我二话没说走到前面带领大家,我来当队长,我们又接着开始我们冒险旅途了,走着走着,突然听到一群嗡嗡嗡的声音,我好奇想去看看,一不小心惊扰了它们,阿阿阿,一群蜜蜂朝着我的方向迅速飞来,我撒腿就跑,因为太黑了,被石头绊倒了,这时我成了蜜蜂一顿饱餐了,等我出了隧道时,发现其他人早已经出来了,他们看到我脸上一点点的,他们都吓地跑回去了,而我当时脸上也没什么感觉,可是第二天时,我的脸上肿的像“猪头”一样,我当时居然没哭反而笑了,还有兴趣拍起来作为纪念,村子的人都不认识了,而我母亲去为我的样子哭笑不得,母亲只好出去邻居的家里聊聊客家话,聊到我,大家都好好大笑,大家都来我家拿东西给我抹,我还跟他们开玩笑,扮演猪八戒给他们看,搞得大家哄堂大笑,他们拍着我的肩膀说:“以后不能再去了啦,你怎么那么调皮啊”

哈哈,我现在想起来真很调皮,我居然敢去招惹蜜蜂,不管怎样,童年都是美好的,它记载着我们儿时的往事,也承载着我们笑声。

来源:周记500字 m.201406/30119810.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wap.0s.Net.Cn,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

★ 童年读后感

★ 《童年》读后感

★ 童年经典读后感

★ 《童年》读后感

★ 童年读后感300

★ 童年读后感

★ 童年读后感五百字

★ 《雾都孤儿》读后感

★ 雾都孤儿读后感

阳光下的童年 第3篇

一、原汁原味,增强体质

阳光、空气是自然环境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新鲜空气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幼儿免疫力,充足的阳光能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因此,为了让幼儿享受充裕的阳光,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我们除了在固定的主题活动、户外活动时间进行各种民间游戏外,还应充分利用各种零散间隙时间,如:晨间、午餐后、离园前我们进行“翻跟斗”、“贴烧

饼” 、“挑花线”、“手指游戏”、“石头、剪子、布”……一系列的游戏,让孩子们在体验快乐的同时享受了阳光的温暖,品尝了空气的清新。

另外,为了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大自然,在大自然中进行锻炼,我们还积极与家长互动,组织家长和孩子到“农耕园”“暨阳湖畔”郊游。在温暖阳光的普照下,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家长们将曾经玩过的民间游戏与孩子一起回味。孩子们戏耍的身影,大人们欢笑的声音与大自然浑然一体,这样的活动不仅愉悦了孩子们的身心,也让家长们找回了童年的乐趣,增进了亲子间的感情。

二、十项全能,和谐发展

1.动作能力的发展

民间游戏品种繁多,富有兴趣性、挑战性,既能适应幼儿好动的特点,又可加强幼儿的体能训练,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展。如:“跳绳”、“跳皮筋”、“跳格”、“抓小兵”等游戏能发展跑、跳、投、躲闪等动作,可增强幼儿各器官的生理机能,促进幼儿心血管的正常发育。“挑棍”、 “抓包”、“弹球”、“跳格子”、“背月亮”等可发展手的小肌肉群和手眼配合协调,使幼儿的手、脚动作灵活协调。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幼儿骨骼肌肉的发育,锻炼了他们的运动技能和技巧,也有利于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育。而“抽七打八”、“踩高跷”等游戏能训练幼儿的平衡能力,使幼儿身体匀称和谐地发育。

2.语言能力的提高

语言本身是一种概括化的符号。幼儿语言的学习不是单一的学习,而是学习用组合的方式把语言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工具。民间游戏中的儿歌节奏鲜明,趣味性强,如游戏“炒黄豆”,两个幼儿在游戏的同时用语言表达“炒、炒、炒黄豆,噼呖吧啦翻跟头。”又如:游戏“拍大麦”中,

“一箩麦,两箩麦,三箩开始拍大麦。”这样的儿歌既丰富了孩子的词汇,又增进了同伴间的情感交流,愉悦了孩子的身心。

3.规则意识的形成

游戏的规则可以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向社会合作发展。幼儿在一系列的民间游戏中能掌握多种规则,从而形成人际协调的合作关系。例如:游戏“城门几丈高”,它的规则是:每个幼儿边念儿歌边一个一个从“城门”下钻过。控制能力差的孩子在玩这个游戏时,容易触犯规则从而失去玩耍的资格。为了能再次参加游戏,这部分孩子只能约束自己,遵守游戏规则。久而久之,孩子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行为,也学会了用规则协调关系。

三、合作交往,打造品质

21世纪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立的封闭式住房环境,现代化的家用电器,导致了幼儿交往能力的缺乏。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因不会交朋友而感到孤独;因不会和其他幼儿相处而发生与人打架的现象。在民间游戏中这种现象将不复存在。为了参加游戏,游戏时幼儿必须相互协调、合作,学会自己解决人际矛盾,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学会理解和照顾他人、平等待人等。在进行游戏时,我们给予幼儿选择伙伴的权利,让他们在自由结伴的游戏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评价。这样做可以防止幼儿的心理朝极端自我中心方向发展。为此,我们在具体做法上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

1.自由结伴是基础

我们在玩“赶大车”游戏时,一条绳圈套在前边幼儿的腰部或腋下当马,后面人拉着绳子当赶车人,好像马拉车的模样往前跑,也可以两只“马”拉一辆“車”,这个游戏是两个或三个小朋友一起合作玩的游戏。我们就请幼儿自由结伴,刚开始玩时,有个别性格内向的幼儿总是没有伙伴,但经老师的提示,那些善于交往的幼儿主动邀请内向的幼儿一起游戏,慢慢的,他们都成了好朋友,内向的幼儿在伙伴的带领下也逐渐活泼起来了。

2.引领示范是关键

晨锻时,我们和孩子一起玩起了“滚轮胎”的游戏。瞧!有的孩子边滚边唱,有的孩子神情专注,有的孩子则滚得飞快……但也有一些力量薄弱的孩子走走停停,总是把轮胎滚偏、滚倒。于是我们就请滚轮胎又快又稳的幼儿来介绍自己的方法。通过同伴的引领示范,其他孩子很快就掌握了游戏的要领,提升了自信心。

3.互帮互利促发展

打弹珠是孩子钟爱的游戏之一。户外活动时,孩子们会带上自己的弹珠在大树底下,或在食堂前的泥土上“大干一场”。但由于规则限制,一方输了就要被淘汰。能力弱的孩子被淘汰后显得非常的失落,久而久之就缺乏了自信心。如我们班的洋洋因为手中力量不够总是输,几个回合后,洋洋选择了放弃,大哭了起来。闻声而来的萱萱在洋洋身边蹲了下来,讲起了自己打弹珠的心得,还拿起洋洋的手似模似样教她打弹珠的技巧,其他幼儿看见了也纷纷围拢过来帮助她,任务正在延续……瞧!一个小小的行为发展了幼儿间的分享与互助,培养了他们良好的社会品质。

在民间游戏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它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是增强幼儿体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良好伴侣。目前我们正在尝试、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价值。在以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我们会继续将民间游戏渗透进来,让孩子回归本真,让童年多彩绚丽!

参考文献:

[1]刘焱著:《幼儿园游戏教学论》

童年的阳光 第4篇

1. 童年的概念

在尼尔·波兹曼看来,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并没有“童年”的概念,那是“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1]。童年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和心理条件,大约在16世纪产生,经过不断提炼和培育延续到我们这个时代。

英国的教育学专家大卫·帕金翰在他的《童年之死》(After the death of Childhood)一书中指出:“童年的观念本身是一个社会的、历史性的建构。”[2]

我国童年期的界定是从6岁到12岁。本文所指的儿童就属于这个阶段。

2. 童年存在的意义

童年不只是一个自然生长阶段,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完整的文化意义和精神意义。童年的纯真和无限想象力是个人成长的宝贵财富。我们的基本人格是在童年形成的,面对世界的方式、态度和立场的形成也都能在童年里找到依据。常言道:“初生牛犊不怕虎。”童年蕴藏着了解和征服世界的勇气和力量。

二、童年消逝的表征

童年的出现是由于童年和成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同样的,“童年的消逝,也正是因为童年和成人共享了信息”[2]。电视节目将一切文化秘密不加区分地向所有观众公布,儿童与成年人一样置身于暴力、色情的画面中。因此,他们不需要像过去那样,靠窥探来了解成人世界里的“秘密”,他们被成人的世界所包围,成为“小大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儿童游戏的消失,以及儿童活动的功利化。

儿童游戏文化曾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过家家、丢手绢、捉迷藏、跳房子、跳绳、踢毽子、老鹰捉小鸡等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占据了孩子们的闲暇时光。而如今的街头巷尾早已看不到这些传统的儿童游戏。铺天盖地的选秀节目把儿童推到了镜头前,儿童模仿成年人的才艺表演往往能够出奇制胜。在回答主持人提问时,在成人看来司空见惯的答案由孩子回答出来则往往“效果斐然”,充满了“幽默感”,孩子们在无形中成为大人们娱乐的对象。

2. 儿童失语。

传统的儿歌在儿童中早已不受待见,现在的孩子,张口就是周杰伦、李宇春,所演绎的多为情歌,小小年纪就开始“为情所困”。那种发自天然稚性的妙音渐行渐远。“Fuck, Shit”等电影中的不文明词汇在儿童中颇为盛行。“低龄写作”在媒体的炒作下被冠以“新新人类”的名号,写作内容却是成人化的,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就在作品中大谈情感与欲望,甚至用三角恋、婚外恋的模式来描写青春期情感。[2]

3. 儿童过早成人化。

现代文学研究专家王富仁先生说:“成人的社会,成年人的文化从他们出生那一天起就骚扰着他们幼小的心灵,几乎是一集装箱一集装箱地倾倒在他们懵懂的心灵中。我们的儿童几乎在没有做过幼年梦、童年梦和少年梦的时候就懂得了成年人才会懂得、才应懂得的东西。他们在距离独立生活还很远很远的时候就知道了金钱和权力的重要,他们在还没有感受到实际社会矛盾,甚至不知道社会是什么的时候就知道了战争、暴力和犯罪。所有这一切都造成了他们精神发展上的畸形化。”[2]

4. 儿童犯罪率上升。

据调查,“成年人犯罪和儿童犯罪之间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这几乎完全可以归结为未成年犯罪以惊人的速度呈上升趋势”。“据统计,全国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的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占全部刑事犯罪嫌疑人的比例,2000年为6.7%,2001年上升至7%,2002年上升为8%,2003年又升高到9.1%”。[2]许多儿童长期受到电视媒体、电子游戏中暴力镜头的侵蚀,一旦生活中遇到矛盾或挫折,就不知不觉地模仿电视镜头中的暴力方式来解决问题,作案方式几乎与电视中的手法如出一辙。

三、童年消逝的原因

1. 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使儿童成为考试的工具,为了取得好成绩、进高校,许多儿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被迫去参加各种培训班、辅导班。他们没有时间玩耍、嬉戏,失去了儿童特有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变得死气沉沉,没有活力。而其家庭迎合于学校教育,成为学校的附庸,表现出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

2. 电子媒体的介入。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指出:“电视的一览无余的特性使成人世界不再拥有秘密,成人与儿童都变成了‘大众社会人’。电视图像能够直接迎合人的感性需求,满足人们追求新奇的欲望。然而不断变换的图像产生连续的、通常也是强烈的视觉冲击,使观者的注意力多集中于事物表象,来不及作深度的思考,而容易被它们牵着鼻子走。”[7]很多研究表明,儿童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儿童与同伴交往和游戏的时间,剥夺了儿童充分体验生活的机会,使儿童远离他们自己的文化,最终可能导致童年的消逝。

不仅电视成瘾,电子游戏成瘾、网络成瘾、手机成瘾等也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现代电子媒体的出现,满足了儿童寻求新奇与刺激的心理,但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也因此而变得迟缓和滞后。[7]一旦儿童沉浸于电子煤体所营造的虚拟世界之中难以自拔,就会渐渐失去对现实生活的敏锐感受,变得对社会冷漠,对他者不关心,最终迷失在虚拟世界中而难以与真实社会和谐相处。

3. 时代的变迁。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的这句话恰当地描述了我们所处的时代。现代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享受高度的自由,但是却“迷失了方向,迷惘于价值与人生的意义,不知道未来的归向”。[2]

马克斯·韦伯说:“这是一个世俗化的时代,是一个除昧的时代,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是一个工具理性替代价值理性的时代。现代社会将成人世界的功利理性法则发挥到极致,同时成人却在价值的丛林中迷失自己,每个人只好各自盲目地探索一种满意的生活方式。”

4. 城镇化及家庭结构的变化。

城镇化将以往开放式的居住环境(如大杂院、弄堂、胡同)换成了紧闭的单元房。这种单元式的楼房具有“封闭式”的特点,限制了儿童与外界环境的接触,使儿童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严重压抑了儿童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如今,儿童从事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已经从公共空间(例如街道)转至家庭空间家里的客厅和卧室。冰冷的防盗门阻断了交通事故与其它可能威胁到儿童安全的事物,也阻断了儿童与大自然的接触、与同伴的交往。电视、网络、游戏机等科技产品的出现,转移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5. 社会的变化总是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变化。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曾说:“人类历史中的许多灾难都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社会的变化总是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变化,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人们十分自然地欢迎和采纳那些能够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的新技术,但是,人们拒绝接受新技术所必需的社会变化,因为采纳新思想、新制度和新做法总是令人不快的。”[10]

电子媒介的技术变革给人们的生活、思维与行为带来一系列社会影响,这些社会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人类发明技术的初衷和人类驾驭技术的能力。为了适应技术变革下的社会生活,进而需进行相应的社会变革,但在技术变革与相应社会变革之间存在着时间滞差。[10]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正是这时间滞差,造成了困境。一方面,电子媒介传播速度快、信息含量高,深受人类欢迎,另一方面,电子媒介传播对诸多“羞耻”“禁忌”内容的深度挖掘和大幅展开,导致了缺乏驾驭信息能力的儿童的现实模仿,造成儿童犯罪、早孕、吸毒等的出现,而人类还没有相应的社会变革来制止这类恶性社会影响。

四、如何应对

尼采关于精神健康、疾病及其治愈方法都是基于这样一种人性假设:“对生命的保持”必然需要“一个特定的界限”。人们“只有在一个限定的界限之内才可能健康、强健和成功”。尼采通过“保护性大气”的隐喻来表达他的观点:“所有的生物周围都需要大气,一种神秘的雾气。”只有在保护层里面,生命才能生长,一旦毁灭了这个大气保护层,生命也就消失了。心智尚不成熟的儿童,需要一层保护性的大气,过滤掉成人世界的不良影响,以安全的、合理的方式进入成人世界。

首先,国家应当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通过法制手段禁止不健康节目的播出;其次,传媒工作者应自律、自觉地以职业规范和职业伦理为限进行媒介从业活动;最后,社会应提升儿童的媒介素养,通过教育让儿童能在良莠不齐的电视节目中选择对自己身心发展有益的内容,排除不健康的内容,以正确认识世界和指导生活。

同时,新技术推广之初对可能产生不良社会影响的忽视与无视,导致相应社会变革的滞后,这无疑是在告诫我们,任何一项新技术发明的应用都应该获得对其可能的社会影响的全面深入的预测与评估,以方便尽早启动相应社会变革,缩短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之间的时间滞差,减轻人们的困惑。

五、结语

尼尔·波兹曼说:“至于童年的概念,我相信,长远来看它一定会成为当今科技发展的牺牲品。”他认为现代技术特别是媒体新技术直接导致了童年的消逝,那么,导致童年消亡的罪魁祸首就是电视吗?在现代社会,儿童既受到电子媒介内容的影响,又受到其它媒介形式的影响,流行读物、网络文化都有可能导致童年的消逝。而且,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电视节目能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可能性。当然,尼尔·波兹曼得出的结论虽值得商榷,但足以表明电子媒体已经渗透到儿童的日常生活,对他们的语言、思维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他的话语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值得我们深思。

电视本身是没有生命的,它只是一种传播工具,是信息的载体。不是电子媒介而是电子媒介所传达的观念影响着儿童。如果在我们的文化中没有童年的概念,那么即使没有电视这种工具,成人也会利用其他手段从儿童身上获取利益。童年是在消逝,但童年的消逝不是单纯的媒介形式的问题,而与整个社会的观念、文化传统有关。媒介作为文化的一个方面,当然会影响到儿童的观念。

世事喧嚣,儿童受到侵染是很正常的。保护孩子们不受侵扰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提高儿童的鉴别力和自制力,帮助他们去伪存真,去粗存精,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荡涤心灵的精神家园,赋予他们回归本真和自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尼尔.波滋曼著.吴燕筵译.童年的消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23, 78, 65, 123, 123.

[2][3][4][5][6][9]戴金花.现代童年的消逝及原因[J].现代教育论丛, 2010, (2) .

[7][8]王凡.从《洛丽塔》看童年的消逝[J].考试周刊, 2008, (31) .

金色阳光的童年优秀作文 第5篇

童年比晶莹透的宝石还珍贵。你看,一个个可爱的`孩子快乐地在池塘里玩水。他们用大大的荷叶当作碧绿的雨伞,在粉红柔软的荷花下捉鱼。一阵阵的欢快的笑声荡在空中。孩子们比大人们幸福,他们可以玩,可以尽情地玩耍。如果你有自己一片天地,会无比幸福,不是么

孩子们总是希望自己不要长大,不是么?童年是多么美好啊!虽说以前,人们总生活在穷苦、饥饿中,但还有许多父母、老人回忆起自己的童年,还跟小孩子唠叨小时候的事情。不是么?啊,童年有多少快乐时光啊。

童年,象一颗灿烂夺目、金色的大星星,不停地发射出快乐、困难、幸福。想象一下,夏天的夜晚,你坐在院门的椅子上乘凉时,猛一抬头,看见墨汁一样的夜空中有许多美丽的星星在眨着眼睛,你会想多么美丽啊!那么你可想过,天空中有一颗星星会代表童年?你可曾在夜晚凝视空中最大的星星,试图找到那颗代表童年的星星?童年发出希望的光芒,你长大时才会发现,原来童年这么美好。真想回到童年!想确认一下这句话吗?等到你长大吧!

童年有何等珍贵,充满了天真,充满了可爱,充满了奇妙、希望,这是什么也买不来的,怎么也挽不回的一段时光。当老人们带着老花镜,眯着眼睛,干一件事时,如果有孩子问他们:“你们的童年怎么样?”他们总会深深地叹一口气,十分惋惜地说:“唉,老了。没有小时候这么自由了。”接着继续干手上的活,只不过看上去象加了一份烦恼。

小读者们,深深地回味吧。你在童年努力学习,长大为国立功,才能度过美好的一生。童年指示你天天向上,更加努力。你的童年不是美好的么?小朋友的回答是肯定的,当然是啦。好,再回味一下吧。回想一下你从前呀呀学语时只是新生婴儿,而你戴上鲜艳的红领巾时,心里不激动吗?不快乐吗?当然激动、快乐了!而你没有下定决心长大为国立功么?拍拍脑袋,好好想想吧。

“三不”法则,给女儿阳光童年 第6篇

不吝啬,

“富养”女儿提高审美品位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个爱“臭美”的妈妈,也喜欢打扮孩子。从桐桐出生开始,我特别注重她的衣着打扮,小到扎头发的橡皮筋、贴身内衣,大到外套衣裤,一样也不马虎。为了搭衣服,我还给桐桐备了各式围巾和帽子,让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尝试多种穿搭风格。

桐桐从小迷恋芭比娃娃,钟爱粉色公主裙。她三岁那年的六一儿童节,我陪桐桐逛街。路过一家童装店,桐桐一眼看见店里挂在墙上的粉色公主裙,立刻迈不开步,吵着要买。我帮她拿下来一试,果真很漂亮。我又给她配了白色小披肩,公主范更足了。桐桐很开心,不断向路人展示她的新裙子。快到家时,她居然冒出来一句:“今天晚上我到小玉家,小玉要是看我穿这么漂亮的裙子,一定很羡慕!”我哭笑不得,小玉还不到两岁,她才不关心桐桐穿公主裙还是破抹布呢!但是,我相信,一定会有小孩的妈妈说我太宠溺孩子了。不过,这有什么关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桐桐相信自己的判断,我为什么不满足她呢?

桐桐上幼儿园中班后,有一回,我给她穿了姐姐小时候的裙子。裙子质地很好,只是颜色是中性的卡其色。桐桐不喜欢穿,我好不容易说服她穿去学校。下午,去接她时,我却见她一个人站在教室的窗户边,已经把裙子脱下了,身上仅穿橙橘色的T恤和白色打底裤。我问她怎么把裙子脱掉,这样会感冒的。她轻描淡写地回答:“因为裙子不好看!”

桐桐从小穿得漂亮得体,自然会在人群中脱颖而出,总是有人夸她有气质。2011年夏天,桐桐还未满5周岁,我带她去青岛旅游。在天桥下,有个女孩不知道我们是外地人,追过来要桐桐去她们公司做模特呢!

桐桐现在大了,对穿衣更有主见,她知道出席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如若去外面聚会,她会穿得很仔细、很认真,基本是萝莉或淑女风;如果是参加钢琴考级或表演,她一定要穿公主裙;而上学期间,她几乎从不穿裙子,标配就是运动鞋加轻便衣裤,为的是方便活动。她小小年纪能有这样的搭配意识,我作为妈妈,不是应该感到很骄傲吗?

有人说,这种“富养”要靠钱来支撑。其实,这并非仅仅是钱的问题,我的确会给桐桐买很贵的衣服,也会给她买芭比、乐高等很贵的玩具,但我不过是培养她的审美品位。况且,这并未使女儿有虚荣攀比的心理,倒使她对物质很有自己的态度。有一次,我带她去买笔,帮她挑选了十元一支的签字笔,她却说,太贵了,要求买便宜的。去蛋糕店时,她也会挑便宜又好吃的买。这么明理的小朋友,不是很可爱吗?

不从众,

“放养”女儿激发潜能

当下很多家长都要求孩子上培训班,尤其是奥数班。我是反对两个孩子上奥数班的,因为我发现很多奥数题不合逻辑,担心学奥数会让孩子变傻。在孩子上三年级前,我只要求孩子上了一个英语兴趣班,因为我觉得英语不仅是工具更是窗口,可以帮助孩子了解西方文化。

桐桐刚上英语培训班时,年纪刚满三周岁。当时,我不过是让她玩玩受受熏陶,没有什么特别的期待和要求。但是,桐桐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每天一起床就跑到客厅,打开落地灯,把配套碟片插入影碟机,然后摊开英语书跟着碟片认真学起来。她还不认识字,连1~20这些阿拉伯数字都认不全,我不知道她是怎么准确无误地一页一页跟碟片学习的。反正半个月下来,她自学完了课本的三分之二,并且一字不漏地背给我听,让我大为惊讶。很快,桐桐就成为英语培训机构的“明星人物”,连学校前台的工作人员也对桐桐疼爱有加。那时,姐姐也在同一个机构培训英语,说起妹妹的知名度,姐姐酸溜溜地说:“英语机构的老师当然不认识我,但是,他们都认识我是Daisy(桐桐英文名)的姐姐。”

三年级刚开学,桐桐天天吵着让我带她去学钢琴,我没有答应。我没有演奏乐器的天赋,便想当然地断定桐桐也没有。可桐桐纠缠不休,我只好答应了。带她到琴行之后,我让她保证学琴要坚持到底,她很爽快地照做了。桐桐在钢琴演奏上初现天赋,两个月后我们便给她买了一架钢琴。但是,新鲜劲一过,桐桐便把誓言抛在脑后,不想学琴不想练琴。有时,为了偷懒,明明只弹三遍,她会私自写六遍甚至更多。这可由不得她胡闹,我加强了监管,说不愿弹哭着弹也得弹完。只是,她哭着弹的时候,我会在旁边备好纸巾;为了防止她“耍滑头”,我记录每首曲子的练习次数。如果女儿敷衍了事,我会要求她重弹。

很快,桐桐就被认为是琴行最有钢琴演奏天赋的孩子。学琴还不到两年,桐桐被琴行派去参加一个全省的钢琴比赛。比赛按年龄分组,桐桐被分在一组基本都有五六年琴龄的孩子中,但比赛结果是桐桐居然获得了三等奖。

所以,关于孩子上不上培训班,上什么样的培训班,家长不要跟风盲从。但是,一旦发现孩子某个方面有天赋,要帮孩子坚守。

不讨好,

“信养”女儿培养独立人格

这个“信养”算我生造的词语,意即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始终相信孩子。

桐桐入学早,是班级中年龄最小的孩子,什么都比同学慢半拍。刚上小学时,经常迟到,一度获封“迟到小姐”的称号。她口算速度也是全班倒数几名,一年级时,经常因此被留校。更严重的是,因为桐桐不太会处理交际问题,一度被女同学孤立。即便这样,我从来没有因此迎合过老师,更不要说给老师送礼。我和老师的互动基本就是有事说事,没事不轻易打扰,这样一来,不仅我和老师之间有了良性的互动,桐桐和老师互动时也阳光自信。

桐桐上一年级时,年纪还小,不懂什么教师节。上二年级,再遇上教师节,桐桐便很有主见了。那天放学回到家,她大声嚷嚷要给班主任老师送节日礼物,她神色严肃地对我说:“妈妈,明天是教师节,我要给老师礼物,送一百元钱、一盒巧克力和一束鲜花。”我头也没抬,斩钉截铁地回答:“这是不可能的。”桐桐充满疑惑地问我:“为什么?我很喜欢她。”我看女儿的眼神非常诚恳,口气稍稍软下来了,对她说:“你不是自己有港币和牛肉干吗?都可以送给老师啊!”我其实也是敷衍她,随口一说,桐桐却当真了。

第二天,桐桐带着准备好的礼物高高兴兴去上学了。晚上吃饭时,我问她:“送给老师礼物了吗?”“送啦!”桐桐轻松地回答,“下课的时候,我对老师说‘我要送你20元港币(约合17元人民币)’,然后就把港币和三颗牛肉干给她了。”我惊讶地说:“你竟然当着全班同学面送的!那老师什么反应呢?你可只送人家20元港币和三颗牛肉干哟!”桐桐却没觉出什么不妥,她说:“老师很高兴呀,她马上跟她爸爸打电话说有学生送了她港币。”我忽然觉得之前自己想多了,小朋友其实很简单,单纯想表达对老师的爱,老师显然也领会到了这些,而没有觉得价值那么少的礼物是一种不敬。

随着年龄的增长,桐桐对老师越来越尊重了,简直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这让我渐渐有点担心她的尊重是出于对权威的屈从。前段时间,我问桐桐怕不怕老师,桐桐很诧异地望着我:“为什么要怕老师呢?”我接着问:“你不怕老师,那你觉得你和老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桐桐想了想,肯定地回答:“竞争关系。”这个答案很出乎我的预料,我很好奇是一种什么样的竞争关系,桐桐解释说:“知识上的竞争。”这个答案太智慧了,我不由得笑了起来。看来,孩子总有他们独到的见解,家长要做的仅是相信和陪伴就够了。

(题图由作者提供)

上一篇:检察技术下一篇:随心所欲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