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农场建设范文

2024-07-01

城市农场建设范文(精选9篇)

城市农场建设 第1篇

关键词:建设城市,垂直农场,前景

1 世界在不久的将来将面临严重的耕地危机

据估计到2025年, 地球的人口将达80亿人, 大量的人口集中到城市, 而且耕地的面积逐年减少, 到了那时候, 光凭现有的耕地以及传统的农业技术已无法解决人类的食物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对现有的农业技术和模式进行反思, 寻找农业发展新的突破口, 用新的技术和思路对传统的农作方式进行改造。使原有的土地利用率与产能不断地提高, 同时改变传统农业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这就是当前我们必须要研究的农业出路:向空间要土地。

2 中国也面临着严重的耕地危机

中国拥有13亿的众多人口, 并且人口还在不断的增多。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迅猛推进, 城市化用地不断扩张, 耕地一再受到侵蚀, 据统计, 目前中国耕地面积仅约为18.26亿亩, 人均耕地面积由10多年前的1.58亩减少到1.38亩,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

同时, 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 粮食的产量也极不稳定。2010年, 中国西南地区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干旱, 造成农作物的大量减产。据报道, 云南省小春播种面积3700万亩 (其中粮食1770万亩) , 受灾面积3148万亩, 占已播种面积的85%, 绝收超过1000万亩。全省小春粮食因灾减产50%以上。而进入2011年以来, 全国各地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不断, 粮食的产量受到极大的影响, “靠天吃饭”已经成为了一种奢望。

因此, 如何找到新的思路, 创造出新的耕种模式, 保持农作物、新鲜食物的供给, 是城市发展决策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3 垂直农场的出现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思路

(1) 垂直农场的定义:

类似于高楼的发展模式, 耕地也从田地向多层甚至高层建筑式的楼层化农场发展, 在高楼大厦里通过技术手段模拟农作物的生长环境, 使其达到作物生长的最佳模式, 同时避免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 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简单的说就是在城市的高层建筑中进行各种农业生产, 并且充分利用可循环的能源和温室技术, 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

(2) 中国发展垂直农场的前景:

首先,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曾经创造过用十分之一的土地养活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的奇迹, 但是, 随着中国人口的不断增多, 耕地的不断减少, 这个任务也越来越艰巨。而垂直农场的出现给中国带来了机遇, 它可以充分利用土地, 让农场往高处发展, 可以节省耕地面积, 充分的利用城市空间, 大大提高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 为继续养活十几亿的人口创造了先决条件。据研究人员称, 一栋占地仅1.3万平方米的58层的“农场”, 其产量相当于一个414.4万平方米的传统农场, 足够养活3.5万人。

其次, 温室栽培的手段可以让作物在适当的环境中生长。据调查, 我国因台风、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每年达上万亿元, 而通过垂直农场不仅可以免去暴雨、干旱、洪水、害虫等自然灾害的侵蚀, 并且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 让农作物增产。

再次, 在垂直农场里, 通过雨水收集系统、中水系统等环保技术, 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成清洁的能源, 或者净化污水。而且植物还能把城市的“钢筋混凝土森林”, 变成真正的充满绿色和生气的森林, 调节城市的微气候, 保护整个生态环境, 为中国的节能减排做出巨大贡献。

(3) 垂直农场的试行:

近年来, 随着环境的恶化, 极端气候的不断出现, 传统的农业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于是在技术手段和资金的支持下,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建造垂直农场。垂直农场不仅可以为城市提供种植空间, 而且也可以作为城市的一个景观甚至是好的旅游去处。美国, 丹麦, 法国, 荷兰, 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纷纷开始建造垂直农场。

例如比利时著名设计师维桑·佳利伯设计的“蜻蜓垂直农场”, 外形像展翅的蜻蜓。它共有132层700米, 设有28个种植区, 在种植农作物的同时, 还能饲养猪、牛等牲畜。农场完全利用风能与太阳能提供动力, 还可有效地将固体垃圾转化为肥料并净化废水, 每种东西都可回收, 是真正的“零能建筑”。设计师认为这种建筑将引发城市农业革命。

2010年, 中国首个垂直农场设计方案在深圳诞生, 名为“绿美人”。建筑高度208米, 约16万平方米使用面积, 能够全年不间断的生产作物粮食、饲养牲畜之外, 还利用先进的太阳能、风能、肥料发酵、清洁水再生等十多项高新技术为农场提供了生态、新能源及低运行成本的支持。

4 结语

垂直农场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一定会面临着许多争议和困难, 例如资金和技术方面的难题, 例如传统习惯的眼光等等。但是笔者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 人们终将会认识到它的好处, 垂直农场将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参考文献

城市农场建设 第2篇

1.1 团结乡周边乡镇休闲农场资源分布调查及发展方向

厂口乡以烤烟、核桃、板栗、无公害蔬菜、饲料作物种植、牛羊养殖为主;沙朗以禽蛋生产、粮食生产、饲料作物种植、畜产品加工为主;马街以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农产品的运输、储藏、流通为主;碧鸡镇适宜发展花卉种植, 背山部分则以饲料作物种植和猪禽生产为主;海口作为拟建西市区的一部分, 以发展无公害蔬菜、水果、猪禽生产, 农产品加工, 农产品交易市场为主;团结和谷律可建成昆明主城的后花园和花果山, 以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农家土特产品生产加工业为主。

明确团结乡及其周边的休闲农场资源分布和发展方向, 可以充分的利用周边乡镇的休闲农业资源, 达到互补;同时也可以集中力量进行优势项目建设, 避免重复发展, 造成资源浪费。

1.2 团结乡休闲农场相关旅游资源调查

特色农场资源:有团结红富士、红雪梨、砀山梨、油葵、蔬菜。团结乡出产的水果, 汁多味甜, 团结红富士还获得世博会铜奖, 团结乡现有万亩水果园。沿龙潭坝子公路沿线种植油葵, 团结乡现有千亩葵园基地。有千亩蔬菜园, 蔬菜种植技术水平较高;特色文化资源:火把节, 首届火把节举办于2004年。苹果节, 每年苹果成熟的时候, 游客都可到团结乡过“苹果节”, 感受农家文化生活;其它主要相关旅游资源:棋盘山森林公园, 位于团结乡的花红洞, 海拨2483m, 生态旅游的好去处。桂皇阁原始森林旅游区, 位于团结乡大兴办事处庙村, 有神秘的峡谷奇观异景。豹子箐生态旅游区, 有植物群落、多种野生动物、清秀宁静的田园风光和浓郁的民俗风情。欢喜滑草场, 是西南第一家滑草场, 有世界最长的山地速滑赛道。

1.3 团结乡休闲农场现状调查

团结乡的休闲农业旅游开始于1998年, 目前有“农家乐”100多户。主要种类有: (1) 休闲果园:大河万亩果园、青龙潭果园休闲园等。利用现代化农业栽培手段, 组建多姿多趣的水果园, 提供采摘、品尝、展示等活动。 (2) 观光生态农业园:龙潭千亩油葵、永靖蔬菜科技示范园等。观赏金灿灿的向日葵花海, 体验科技种植的绿色蔬菜产品。 (3) 休闲渔场:阿顺渔场、福寿垂钓园等。利用公共的湖面和自家的池塘, 参观捕鱼、水中垂钓、品尝水鲜、参与捕捞活动, 学习养殖技术等。 (4) 娱乐型休闲农场:小村欢喜滑草场等。利用天然的草场, 为人们提供健身, 娱乐等休闲活动。 (5) 综合型休闲农场:白族休闲园等。钓鱼, 参与农业耕作, 还可以参加篝火晚会, 体验民族风情等。

2 团结乡城市休闲农场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道路状况差。路面泥沙多, 特别是有的路段路面还是泥沙路;团结公路旁边的山石开采, 对公路及其周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缺乏优美的生态大环境和通畅舒适的旅游交通等是团结乡整体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制约因素。

(2) 景观规划现状不好。一方面, 缺乏总体规划的技术规范和理论指导, 规划成果内容五花八门, 比如在白龙潭附近有很多农家旅馆林立, 基地选址不当, 显得很杂很乱, 破坏团结乡的整体环境;另一方面, 现有的一些休闲农场内缺乏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 内部基础设施建设差, 景观建设杂乱无章, 服务设施不全, 不能满足不同文化层次, 年龄结构和消费层次人群的需求。

(3) 许多农家旅游项目所提供的服务与游客的需求存在明显偏差, 项目建设随意性较强, 总体上处于无序、盲目状态, 而且发展很不均衡;功能不配套、档次偏低、农业观光特色不突出;不少项目未能与农业旅游有机结合;休闲农场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协调也未充分兼顾;农家乐虽然发展速度较快, 但层次仍显较低, 模式较单一, 社会和经济效益不理想。

如何根据团结乡农业旅游资源和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特点准确定位, 多种类型、多种模式的有序发展及合理布局休闲农场与高科技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旅游相结合, 构建休闲农业技术体系是目前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叶美秀.农业资源在休闲活动规划上之研究.国立台湾大学农业推广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8.

[2]蔡建雄、郭焕成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7.

家庭农场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第3篇

会东县家庭农场创建情况

“今年,我家从其他农户手中流转了10多亩水田来种葡萄,葡萄面积总共有30多亩了。2013年10月份才在姜州工商所注册了顺金农场。”说话的是会东县姜州乡弯德村二社村民徐顺金,一个三十出头的小伙子。这片葡萄园就是他和妻子从天津学习种植技术后,引进种子,通过流转土地,将零星的土地集中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成立了会东县首家家庭农场。

2008年,徐顺金与妻子回乡后,在自己的一亩六分责任田里开始种植葡萄。由于从未有人在姜州种植过葡萄,有很多人并不相信他能在这片土地上种出质量优良的葡萄来。夫妻俩凭着自己的执着,把葡萄种出来了,而且他家的葡萄无论是色泽还是口感,都要比其他地方的葡萄更好一些,自然在价格上也就有优势了。经过认真学习、考察后,夫妻俩选择了完全适合本地气候条件和土壤要求的葡萄品种。并在种植过程中充分使用有机肥,种出的葡萄更环保,口感也更好。为了保证充足的有机肥,他们从开始种植葡萄之初就养起了鸡和羊,现在家里的鸡有一百余只,羊近20只,基本能满足葡萄园的有机肥供应。同时,他们主动同当地农民联系,将自己葡萄园周围的零星田块转包过来,集中发展葡萄。据统计,前后5年,他家给23户人家转包了承包地38块,最小的一块,只有0.18亩,承包费为每亩每年1500元,转包期15年。现在,葡萄园已经发展到31亩的规模。

谈到今后的发展时,徐顺金表示,今后要将整个葡萄园全部搭建成大棚,并扩大牲畜养殖规模,实现无害化种植,科学化管理,网络化销售,产供销一体化。

像顺金农场这样的家庭农场,目前会东县已经认定的有18个,从事种植业的12家,占66.67%;从事养殖业的2家,占11.11%,其他行业4家,占22.22%。其中农业部门认定的16个,工商部门注册的2个,还有许多农民正积极申办家庭农场。目前已认定的家庭农场面积在100亩以下的占69.6%,100-500亩的占23.28%,500-1000亩的占3.56%,1000亩以上的占3.56%。

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会东县家庭农场发展虽呈蓬勃之势,但存在着有面积缺规模,有数量缺效益,有特色缺品牌的问题。目前,全县家庭农场500亩以上的仅占7.12%,这样很难形成产业规模,保持品质优势,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不高。另一方面,因文化知识差、年龄大等,农民对培训缺乏积极性。这使得原本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队伍很难向职业农民转变。同时,短期性土地流转也制约着家庭农场的发展。虽然各地都建立了土地流转程序、规范流转合同文本,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着不规范、稳定性差的现象。目前会东县土地流转期限以三五年居多,甚至一年一租,短期行为多。大户对修建灌溉设施、培肥地力等事关长期发展的项目不愿也不敢投入,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进一步加剧,影响了土地的产出率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家庭农场以农业作为职业选择,掌握一定的技能与科技手段,需要相应的规模化才能施展才干,才能产生相应的规模效益。但目前会东县人多地少的总体格局制约着家庭农场的发展空间。此外,目前的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农业补贴都是直接发放给有承包土地的农民,通过土地流转的种粮大户、具体农场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本上享受不到或者只能享受到很少一部分。

发展家庭农场的几点建议

一是观念先行,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思想保障。要塑造真正的现代意义的家庭农场,思想观念必须现代化;要树立自主意识,不仅仅是被动地寻求生存,更要追求自我全面发展;要树立市场意识,经营能力是家庭农场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要树立发展意识,在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时候,适度增加农业生产资金投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二是进行技能培训。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必须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思想新的新型农民来经营家庭农场。因此,农民职业教育不但要培养有知识的农业生产者,还要培育具有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的经营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三是创新机制,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家庭农场的形成,在保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实现规模化经营,保持社会对农产品需求的平衡。要创新投融资体制,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细化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的具体办法。帮助家庭农场落实资金,提供技术支持。

四是示范带动,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经验保障。要重点培养能人大户,有重点地选择农村种养大户、专业户、经济能人等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科技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农民群体作为培养对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用政策和法律促进家庭农场的培育,注重培养农民创业的各种技能和经营管理的能力,注重经营方式由个体化向产业型转化,使农民具有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相适应的能力和素质。

(作者单位:四川省会东县委农办)

生态农场的建设探讨 第4篇

生态农场, 就是以生态系统保护就基础的前提下, 充分发掘当地自然环境的有利条件, 从而建立起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这种模式充分运用了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全面整合了农场内的生态环境, 实现了人与动物、植物、微生物和自然环境等的有机结合, 以最少的资金和能源投入, 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从而实现人的经济生产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开展了生态农场的建设研究并不断的取得进步, 而我国的生态农场建设起步晚、技术差、发展慢, 因此, 在实际当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1 当地环境优势运用不足

在生态农场的选址上, 每一个地方都有当地的生态环境优势, 而许多生态农场在选址上没有很好的运用这些优势, 在选址前没有做好对当地的土壤环境, 水文环境和地质环境等的综合调研, 导致最终农场容易受到工业化污染。还有就是农产品物种的选择上没有很好的运用当地的环境优势, 每一种生物特别是植物对于土壤和水文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 而许多农场在农产品的选择上考虑的因素不是是否适合当地环境状况, 而是其经济效益的大小。这样就容易导致农场内农产品的结构不合理, 对环境优势的运用不充分, 甚至某些物种对于农场内的生态环境还会起到恶化的作用。

1.2 农场产业综合性不强

由于我国自古以来奉行的都是精耕细作的小农思想, 在农场的生产当中也不断的渗透着这种思维, 只追求单一农作物的精细种植。而在实际的生产中没有解放思想, 增强农场产业的综合性。生态农业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实现在最大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生态平衡, 其中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都能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在有一些农场中, 没有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合理的扩大产业链, 增强农业产品的综合性。例如, 在水产品养殖过程中, 没有思考到将家禽养殖业融入其中发挥作用, 而在家禽养殖业中, 又没有思考到可以与蔬菜养殖相结合。

1.3 农场内生态系统稳定性不足

在一些农场中, 农产品种植上没有系统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农业技术支持, 因而导致了农产品结构的不合理。而不合理的农产品结构并不具有很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 所以在实际中很容易出现某一物种突然出现问题而导致整个农场生态系统的恶化。还有就是, 某些动物养殖中出现的问题, 特别是家禽养殖, 由于家禽容易感染细菌和滋生病毒, 所以在没有很好的农场管理和农业技术的帮助下, 常常会出现由于鸡鸭等家禽致病而导致的水环境恶化, 水环境恶化又导致水产品死亡, 水产品死亡影响到土壤环境, 而土壤环境又直接对果树和园艺类植物的生产造成威胁的这样一种恶性循环。

1.4 农场从业人员质量不强

农业从业人员的质量不强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农场技术人员对于农业生产中所需要的技术素质不达标。这种专业素质不强的农场管理人员很难对农产品的结构做出合理的选择, 在生产过程中又不能很好的做到对农作物的病虫害预防, 病虫害发生后又不能有效的进行解决。农场管理人员在农场管理质量上的不足。许多农场中管理人员不合格情况常常会出现, 有的管理人员熟悉企业管理但不熟悉农业知识, 这样就容易产生决策错误。有的管理人员熟悉农业知识而不懂企业管理, 就容易出现农场内人员工作效率低、工作质量差的情况。

2 生态农场的建设原则和方法

2.1 加强当地生态环境条件的运用, 因地制宜选择农业产品

在农场选址上要做好当地地质环境、水文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调研, 选择水源丰富、土壤良好、光照充分的地方进行生态农场的建设。在选址时要充分考虑避开工业污染严重和人民生产生活活动集中的地区。还有就是, 加强与当地农业部门和园林管理部门的合作, 通过他们了解当地的各种生态环境, 然后因地制宜的选择种植植物种类和养殖动物种类。还要充分发挥本土农作物种类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2.2 提高农场产业综合性, 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农场生产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资源和能源的高效率利用而达到提高生产率的作用, 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方法就是加强农场产品的综合性。生态农场的运作中涉及的群体非常丰富, 其中包括人、动物、植物、微生物和非生物群体, 每一个群体在农场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都能够对其他群体产生有益的影响。因此, 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添加其他农产品形成增值。例如, 在果树养殖中添加水产品养殖, 从而为果树提供天然肥料;在水产品养殖中又可以添加家禽养殖, 为水生物提供食物;在家禽养殖中又可以添加蚯蚓养殖, 为家禽提供食物;家禽所排出的粪便又可以产生沼气为农场提供能源, 沼气池中的杂物又可以进行蘑菇种植和蔬菜种植, 这样一种综合农产品结构极大的提高了农场的经济效益。并且, 其中的果树又能够涵养水分和吸收温室气体, 水产品养殖中产生的淤泥又能够提升土壤肥力, 蚯蚓又能够松土, 防止土壤结块, 这样就提升了农场的生态环境。所以, 在基于生态学和农业学的理论基础上, 加大农场产品的综合性, 拓宽农场中的食物链和生物链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丰收的一大保证。

2.3 维护农场内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保证农场可持续发展

农场内的生态系统稳定性主要包括的是经济效益的稳定和能量平衡与营养物质的双稳定。在农场的生物养殖过程中, 保障其稳定生产运行的根本就是营养物质的平衡, 营养物质的循环流动保障了整个农场的生物系统的稳定。所以在农场的日常管理中, 要加强营养物质的管理。以家禽和水产品综合养殖为例, 家禽排除的粪便可以为水产品提供食物, 但是过度的粪便排放又会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 使藻类植物疯狂生长, 最终使鱼类出现死亡, 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就要保证水产品营养物质的适量。能量平衡则是保证植物生长的能量的合理。在某种程度上而言, 农场的全部生产都是基于太阳能的基础上的, 所以, 在农场的生产过程中, 要加强太阳能的利用, 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还有特别要注意的是, 防止养殖生物的细菌和病毒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一旦出现动物不正常死亡后一定要加强农场整体的消毒和防护措施, 维护生物能间的平衡。

2.4 加强农场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思想认识, 为农场发展提供保障

农场的管理人员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识, 同时要强化维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在这基础上, 农场管理人员要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和经营的技术。在销售方面, 做好市场环境的调研, 加强市场信息的搜集, 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在生产方面, 要了解生态学和种植养殖业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科学的做出决策, 积极的联系求助地方相关部门技术人员进行生产指导。在管理方面, 要积极调动员工工作热情, 加强员工专业技能培训, 细化管理内容, 建立健全的生产责任制度和奖惩制度。在员工方面, 要树立科学的观念, 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在工作中培养出良好的工作习惯, 始终以积极负责, 奋发创新的态度进行工作。

3 总结

虽然我国的生态农场建设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但只要提高思想认识,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经济战略, 在实际建设中加强农场地理性优势的运用, 合理拓展生态农场的产业链, 加强农场管理,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就能够极大的促进我国生态农场业的建设和发展, 为自身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 也保护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维护了生态系统的稳定, 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并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尚玉昌.普通生态学 (第二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李洪远.生态学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3]汪卫民.中国生态农业与环境[J].环境导报, 1998 (2) .

[4]揭新华.生态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J].上饶师专学报, 1999 (4) .

国营农场内部控制建设研究 第5篇

(一) 有利于提供真实全面的财务信息, 提高决策分析能力

国营农场作为国有企业的一种组织形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的今天, 面对日益激烈复杂的内部竞争环境和国外农产品的侵入, 其生存空间不断被压榨, 形式严峻。在这种环境下, 农场所作出的每一步决策都必须谨慎, 而这必须建立在真实全面掌握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能够通过改善内部财务管理, 健全财务机制, 规范财务活动, 提高会计核算水平, 为国营农场提供真实全面的财务信息, 提高国营农场的决策能力, 应对生存危机, 壮大自身。

(二) 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保全, 防范内部管理风险

国营农场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农业企业, 其资产和收益应归全民所有, 由国家代为管理、处分和收益。因此, 必须加强对国营农场的财务管理和监督, 确保农场保值保全, 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损失。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能够以制度去规范农场的财务活动和管理行为, 堵住管理漏洞, 加强监管, 积极防范内部管理风险, 杜绝贪污腐败、以公肥私、挪用盗窃国有资产等违法行为, 确保农场国有资产的保值保全。

(三) 有利于农场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 促进经济效益提升

在国营农场内部加强内控建设, 能够通过预算管理、资金管理等财务控制手段密切国营农场内部各单位之间的联系, 使得各子单位能够服从于国营农场整体战略发展意图, 避免因经济利益和发展重点不同带来的子单位各自为战等现象, 减少农场内耗, 提高农场资源规划和利用效率。同时, 内部控制建设的实施, 能够显著改善农场内部经营管理, 降低农场生产经营成本, 促进农场经济效益提升。

二、当前国营农场内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管理层缺乏正确的内控认识

一些国营农场的领导者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缺乏正确的认识, 导致内部控制不受重视, 或没有沿着科学的方向发展, 导致内部控制建设工作难以开展或发展畸形, 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有的农场领导者还处于计划经济思维, 喜欢按指令、计划办事, 在内部规划和指标确定上, 也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 严谨性和市场意识不足。有的农场领导认为内部控制就是惩罚式管理, 过于强调威权管理, 导致农场内部氛围紧张, 活力不足。有的农场仅将内部控制作为一种装饰门面、应付检查的务虚工作, 疲于在文字上迎来送往, 疏于实践和管理, 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二) 内控体系不健全, 执行力不足

内部控制是一个复杂体系, 而不是单纯的某一两项的控制活动。然而, 一些国营农场在内控上缺乏严谨、科学、全面、深入的态度, 顾头不顾尾, 导致内控体系不健全, 内控效力不足, 主要表现在:首先, 没有建立权责清晰的现代产权制度。一些国营农场产权制度改革不彻底, 没有依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相应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和股东大会等制度, 农场权责不清晰, 内控责任主体不明确。其次,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预算管理、资产管理、风险管理、库存管理、投资管理等制度不完善, 存在漏洞和风险, 削弱了内部控制的效果。最后, 执行力不足。部分农场内控执行意识缺乏, 执行力度不够, 导致制度流于形式, 难以落实。

(三) 审计监督缺位

内部审计是对农场内部控制管理活动的再监督, 然而不少国营农场在内部审计环节上却存在不重视、不配合等现象。有的国营农场缺乏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内部审计仅仅在财务部门的管理下展开, 准确性和真实性存疑。有的农场内部审计流于形式, 或是仅仅对一些表面问题大做文章, 内部审计的深度和监督价值不足。还有部分农场缺乏审计反馈, 导致审计问题无法及时向上反馈解决, 小病拖成大病。

(四) 财务人员素质有待加强

不少国营农场受计划经济时代的体制影响, 还存在大锅饭思想, 财务人员的激励性不足, 自主学习和工作意识不强。同时, 由于人员流动机制不完善, 活力不足, 很多财务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知识偏少, 难以跟上时代发展要求, 很难满足农场内控建设需求。而一些农场对财务人员素质建设不重视, 觉得他们能记账、会数钱就行, 导致财务人员缺乏培训和教育, 素质水平偏低。另外, 由于缺乏职业道德教育, 一些财务人员职业意识不强, 很容易在诱惑的驱使下与外部人员合谋侵吞农场资产、会计舞弊等, 损害农场利益。

三、加强国营农场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

(一) 提高认识, 树立正确的内控观念

国营农场领导者和管理层应转变过去传统的思想观念, 走出认识误区, 正确看待内部控制建设对于改善国营农场财务管理、提高农场经济效益的作用和意义, 提高对内控建设和应用的重视程度, 积极吸收学习内部控制理论, 对国内先进企业的内控建设进行考察学习, 加强对农场的内控建设应用实践。同时, 农场领导者和管理层应加强对农场员工内控建设的宣传和教育, 密切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 营造积极良好的内控建设氛围。

(二) 完善内控体系建设, 增强执行力

首先, 建立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 明确内控责任主体。国营农场应参照现代企业制度在农场内部健全农场产权制度体系, 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相关制度, 明晰责任主体, 依据岗位不相容、权责相适应等原则和内部管理需求设置企业岗位, 明确岗位责任, 建立清晰、严密、全面的内控组织网络。其次,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国营农场应结合自身实际, 借鉴和吸收其他先进农场和企业的管理经验, 加强农场预算管理、资金管理、库存管理、投资管理、融资管理、风险管理等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工作,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最后, 加强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农场应通过明确执行主体和人员责任, 将内控责任层层分解, 具体到个人。同时, 农场应积极创新考评和奖励制度, 加强对内控执行的考核管理, 提高人员流动性, 引入末位淘汰机制, 刺激员工的积极性, 确保内控落实到位。

(三) 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国营农场领导者和管理层应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健全内部审计组织领导, 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加强人员配备和经费保障。农场应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 结合农场实际定期开展内部审计, 综合运用普通审计、专项审计、固定资产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多种审计方式加强对内部问题的分析和查找, 提高内部审计成果的深度和利用价值。

(四) 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水平

首先, 农场应加强对财务人员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 改变过去简单、粗放的用人理念,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 积极选拔和吸收优秀的财务人员, 改变当前人员年龄、知识和学习等组成结构, 优化财务人员队伍。其次, 农场应加强对在岗职工的培训和教育, 通过在职教育、集中学习、脱岗学习、远程教育等方式, 加强对业务骨干的培养。最后, 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塑造健康、良好的职业精神, 增强财务人员的防腐意识和守法意识。

四、结论

国营农场作为现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内部控制建设, 规范内部管理活动, 防范财务风险, 才能推动我国农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加强国营农场的内部控制建设, 规范农场财务管理活动, 对于提高农场经济效益、促进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确保粮食安全稳定大局具有重要意义。国营农场应树立正确的内控意识, 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健全审计监督, 提高人员素质水平, 才能确保内控建设取得实效, 确保国营农场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红英.国营农场如何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企业研究, 2012, (18) .

[2]史琰.国营农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2) .

宁南县创新建设蚕桑家庭农场 第6篇

1 宁南县蚕桑家庭农场发展情况

宁南县于2012年开始探索蚕业资源整合、集约化、规模化养蚕模式。2013年, 在全县25个蚕业生产乡镇推行以蚕桑家庭农场为主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蚕业生产模式。通过土地流转、桑园承包、蚕业资源整合等方式, 鼓励蚕农开展规模化、集约化养蚕, 大力培育养蚕大户和养蚕专业户, 逐步实现蚕业生产从零星散户饲养向规模化和工厂化饲养转变, 推广合作社、联户经营、家庭农场等集中养蚕模式, 成功建设了一批现代蚕桑家庭农场和蚕桑专业合作社, 培育了以张庆福、杨家云、邱成强等为代表的蚕桑家庭农场主。目前, 全县已培育蚕桑家庭农场680余户 (其中, 通过工商注册成功345户) , 整合桑园面积3.6万亩 (2400 hm2) , 并组建蚕桑专业合作社50家, 专业合作联社1家, 带动农户养蚕增收5400余万元。

2 发展蚕桑家庭农场面临的问题

2.1 土地流转不规范

土地流转是家庭农场发展的关键, 家庭农场能否存续下去, 土地流转制度至为关键, 要求相对稳定。如果一个家庭农场每年经营的土地规模变动太大, 家庭农场主就难有专心经营的积极性, 而家庭农场主也不会在短期承租的土地上做长期的投资, 这对于农业生产也是不利的。具体表现为:部分外出务工、饲养水平低下, 桑园闲置的蚕农在桑园有偿流转中漫天要价, 挫伤大户组建家庭农场的积极性。部分农户在互换互利解决桑园零碎化问题上认识不到位, 持权要挟提不合理要求, 使得桑园集中化推进程度不高。

2.2 融资难、扶持力度不够

国家、省、州针对蚕业产业的项目较少, 相关扶持资金量不大, 蚕业生产投入不能满足发展现代蚕业的需要, 家庭农场厂房修建动辄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 仅靠农户自筹、地方政府、企业反哺蚕业推动现代化、科技化发展难度较大, 亟待国家、省、州相关资金扶持发展, 建立高效蚕业。

2.3 蚕业劳动力日趋紧张

蚕桑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传统农业,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持续增多, 农村日渐空心化, 而随着蚕桑家庭农场的良好发展, 蚕业主产区劳力问题已成为制约现代蚕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随之出现的劳动力水平下降、蚕业科技饲养水平偏低、现代栽桑养蚕技术推广缓慢、成片桑园抛荒闲置、蚕农不能量桑订种等现象日益显现, 家庭农场科学化饲养水平面临巨大挑战。

2.4 蚕业设施相对不足

随着退蔗进桑栽种的成片“6215”桑园进入旺桑期, 家庭农场饲养量不断增加, 蚕房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而现有的农业生产用房建设政策根本无法满足当前蚕业生产, 尤其是在河谷地区海拔900 m以内的蚕业主产区, 因涉及白鹤滩电站搬迁已停批停建, 在现有蚕房接近饱和的前提下继续扩大饲养规模难度较大, 亟待新建一批标准化饲养工厂缓解蚕房压力;省力蚕台、蚕具、切桑机、省力枝剪有待大力推广, 借助外力促内因, 有效提高家庭农场蚕业科学内涵。

3 发展蚕桑家庭农场的对策建议

蚕桑家庭农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 从事蚕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 成为蚕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宁南县委、县政府将继续借力中央一号文件, 深入推进蚕业优质示范区、现代蚕业家庭农场建设和发展, 打造国际桑蚕茧丝绸发展示范基地。

3.1 完善扶持保障体系, 促进措施实效化

建立土地流转保障制度, 确保家庭农场有土地进行生产和经营, 又保证流出土地的家庭有相对固定的收入。针对蚕农融资难的问题, 争取各级对家庭农场的资金和政策扶持, 完善桑渠、桑路等基础设施, 建设优质桑园。帮助蚕桑家庭农场主建设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集中式蚕房”。同时, 对家庭农场在税收、法律、金融、市场、教育培训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以农业保险、企业扶持的方式维护家庭农场的利益。

3.2 借力政策有效规范资源流转

深入实施桑园流转制度改革, 建立县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出台《宜桑区抛荒闲置桑园有偿流转实施方案》, 依法依规对劳动力低下、外出务工、劳力退化农户闲置桑园采取委托管理、公开拍卖等方式进行有偿流转, 有效杜绝桑园抛荒闲置;制定出台《宜桑区桑园零碎化管理办法》, 以乡 (镇) 、村为管理主体, 村民小组为单位, 蚕业专业合作社为依托, 鼓励和协调蚕农主动探索通过互换互利解决桑园零碎化问题, 有效降低蚕业生产运输和采摘成本, 为组建工厂化饲养提供桑源优势。

3.3 积极探索整合资源推进家庭联合农场建设

针对家庭农场工厂化蚕房建设投资巨大, 单靠政府、企业帮扶、单户蚕农自筹建设投资难度较大的问题, 积极组织协调桑园相邻、居住相近的两户及以上农户整合财力、物力组建家庭联合农场, 共同管理、共同受益, 保证工厂利用高效、科学, 探索现代蚕业发展新模式;针对部分蚕房紧缺但目前无力组建农场的蚕农, 积极发挥专业合作社作用, 采取租用厂房闲置蚕台的方式对厂房使用权进行短期“有偿流转”, 确保蚕业资源利用最大化。

3.4 搞好蚕桑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

积极发挥乡 (镇) 、村、组和蚕业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协调作用, 有效组织蚕业生产集中期外聘人员助力家庭农场生产, 形成家庭养蚕能手饲养———外聘人员供桑的蚕业生产模式, 通过分工合作提高蚕业生产质量;采取“计量式”、“包干式”等激励性采桑模式, 鼓励外聘人员多劳多得, 提高生产积极性, 提升养蚕效益。

3.5 产品全收购增加蚕桑家庭农场收入

国有农场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研究 第7篇

一、当前国有农场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1.部分国有农场内控制度缺乏科学依据, 部分国有农场虽然建立了相关的内控制度, 但总体看仍缺乏科学依据, 不能正确发挥出制度本身的作用。很多经营管理部门片面地追求利益最大化, 重经营, 轻管理, 没有采取很好的约束机制, 使相关的制度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使内部控制失去效力, 损失较为严重。

2.没有发挥财务部门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作用。会计机构的监督作用是内部控制的保证。会计监督的有效与否直接制约了企业的顺利发展, 关系企业的管理素质和经济效益。有的单位没有严格的复核审批制度, 流于形势。国有农场在资金的使用和营运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内部体制, 一些资金体外循环, 没有规范资金的收支条件、程序和审批权限, 没有对预算执行情况中的异常问题及时进行妥善处理。

3.国有农场的财务管理者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需要加强。国有农场财务管理者的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 国有农场由于地域偏远和长期以来的发展滞后使财务管理者业务能力综合来讲相对落后。很多业务人员因为水平有限, 不能正确解决实际工作发生的问题, 不能正确判断是非, 违反财经纪律, 违反国家法律, 对个人对企业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和后果。所以, 加强国有农场的财务管理者素质和修养的培训势在必行,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质量。

4.内部审计弱化。内部审计是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必要途径和手段, 它的发挥离不开企业每一个经营者与员工的支持与配合。然而, 当前我国许多的企业负责人对内部审计缺乏认识, 不够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不少企业负责人片面地认为内部审计就是审查内部的经济问题, 自己给自己挑毛病找麻烦, 认为内部审计势必会导致管理人员的精力分散, 不利于企业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另外, 还有一些企业负责人为了应付上级的规定而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 但只是形式主义, 并未给予重视。因此, 企业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这一问题, 使得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过程中得不到很好的配合并且受到一些阻挠, 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与真实性。

二、国有农场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对策

1.加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会计核算集中化可以有效缓解财务人员编制不足的问题, 对财务工作中出现的预算执行把关不严、原始凭证要素不全以及汇账不及时等问题进行规范, 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合法性。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会计核算质量需要会计监督作保证, 会计监督需在会计核算的同时进行。要做到准确核算, 必须将内部会计监督各项制度的贯彻执行寓于会计核算之中。

2.建立健全考评激励机制。一是健全考评制度, 对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等级评定, 完善考评办法。二是规范考评程序, 在考评中能量化的要全都量化, 不能量化的要有具体的要求。要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和民主集中制的形式, 对财务人员进行德、能、勤、绩的综合考评。三是严格实施奖惩制度, 对表现优秀的同志按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表现较差的同志要针对其存在的不足及时进行批评教育, 对影响工作、造成损失的要严肃处理。

3.确保党的农场政策落实。农场经营管理丁作历来是党的农场丁作的鼋要内容, 是把贯彻落实农场经济政策的工作制度化、经常化。保证党的农场政策落到实处并长期稳定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场建设, 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 按照“融入全局、立足多予、加大运作、重在实效”的要求, 落实“重在持续, 重在提升, 重在运作, 重在实效”的实践要领, 确保党的方针和农场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农场经营管理工作要围绕党的方针政策, 宣传落实支农惠农政策, 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农场丁人持续增收、农场更加和谐, 确保社会主义新农场建设取得新进展。

4.加强审计人员后期培训,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农场内部审计人员只有通过不断充实审计队伍, 并对现有内部审计人员的进行审计知识更新的培训和业务交流, 使审计人员知识不断更新, 实现审计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的提高, 以适用农场新形式下高质量审计的要求。农场还要逐步将高素质、跨专业的人才引入内部审计队伍中来, 加强审计人员队伍建设。同时, 内部审计人员要积极参加内审协会举办的各种经验交流、人才培训和后续教育等活动, 充分利用资源共享, 学习审计人员的优秀项目, 从而促进新的内部审计业务的开展, 促进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的提高。还要重视职业道德素质建设, 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风险意识, 提倡和发扬勤勉敬业、坚守原则和锐意进取的精神。

参考文献

城市农场建设 第8篇

家庭农场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目前我国农业经营模式的主要类型包括:传统农户、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组织、产业化经营企业和国有农场。相对以上的一些农业经营模式,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具有一系列优势和长远发展的生命力。随着人口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和农业就业劳动力减少,为土地经营的集中和家庭农场的增加提供资源条件。

实施生态农业要求的集约化经营

家庭农场以土地承包经营家庭的财产权为基础,具有对农地长期的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和继承权,有利于家庭农场主进行长期的土地和农业生产资料等投资,开展可持续的符合生态农业要求的集约化经营活动。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家庭农场作为独立存在的法人单位,农场主可以独立对生产经营项目进行决策、自主从事商业化的合同交易、抵押贷款和出让农业资产等活动,而作为传统农户则受到许多限制。此外,家庭农场的生产专业化程度高,自有土地比重大、人工等成本低;可利用农村的本土社会资源、协调利益关系,把握经营的适度规模,有利于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政府对家庭农场的公共产品、服务可以相对集中,技术推广效率高,有利于综合扶持和科学管理。政府可以通过重点扶持家庭农场来实施农业发展规划,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实现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的信息化的互动与协调发展。

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政策建议

问题一:法律空白

家庭农场的独立法人地位有待明确,配套法律、制度有待建立

家庭农场与专业大户的根本区别在于其独立经营的法人地位的确立,而目前各地的注册准入标准还处于制定阶段。而政府对家庭农场的配套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在许多领域还处于空白状态,有待建立和进一步完善。如家庭农场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如家庭农场为私人独资企业还是集体经济的成员);法人地位的性质(如有限责任还是无限责任)和土地产权的性质界定(如非家庭承包土地的使用、收益、继承权关系)等等。这些对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建议:按照家庭农场的基本标准实行法人单位经营注册登记

我国地域差异大,家庭农场的标准不可能在国家和省级层面统一,以市一级制定标准较为合理,一般应当对土地面积、土地流转年限,固定资产数量、农产品商品率等设立基本的标准。根据标准向申请人发放家庭农场类别的企业经营执照,确立有别于工商业个体私营企业性质的行政管理规则。

目前可以建立的家庭农场有一部分在过去以个体私营工商业企业面貌在有关部门注册登记,其他的都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办理申请和注册登记。目前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的专业大户;以农业为主业的个体私营工商业户;部分外来投资建立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可以通过申请注册、资产转让、重新注册登记等方式转变为家庭农场。

问题二:资金压力

家庭农场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技术升级面临资金、土地、技术、管理等瓶颈与制度障碍

家庭农场要从事商品性的集约化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前期资金投入必不可少,除了自筹和银行贷款外,政府的补贴、贴息等扶持政策应当跟上。家庭农场扩大土地规模也存在土地租金、人工成本和开发整理费用等投入增加,以及土地产权关系调整等复杂问题。家庭农场的技术进步和管理科学化,都处于与传统家庭经营不同的层面,需要及时加以改进和规划。

建议:解决启动资金,实行促进生产经营的优惠政策

采取按照独立法人资格以土地使用权、房屋、大型生产工具等资产作为抵押贷款;对家庭农场的土地整理、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政府项目补贴;对家庭农场的生产性流动资金贷款实行政府财政补贴;家庭农场继续享受良种、农机和农业保险补贴等优惠政策。支持家庭农场扩大再生产和发展新的生产配套项目。对家庭农场从事的工商业享受小微企业的免税政策。

问题三:风险增加

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风险和产品市场风险增加,需要相关的机制和制度建设

相对普通农户的兼业经营模式和收入多元特点,家庭农场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后,自然灾害等生产风险对经营效益的负面影响扩大,产品单一化后的市场风险也明显有所提高。家庭农场的收入结构单一,如果其经营性收入锐减,就有可能影响再生产活动。这些新情况都需要政府建立相关的调控机制与防范机制,以及实施农业保险、农产品保护价收购、农产品储备制度等来加以支持,以体现公共产品的投入对农业弱质产业的扶持功能。

建议:为家庭农场主提供经营规划、技术培训和信息共享等公共服务

积极帮助家庭农场开展中长期生产经营规划、建立管理制度和制定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的技术规程。为了使家庭农场尽快达到合理的经济效益水平,政府应当围绕当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目标,帮助家庭农场编制符合农业长周期特点的规划、建立企业化的财务等管理制度和生产销售的技术规程。支持和鼓励家庭农场按照市场需求发展无公害等农产品,长期为农村提供市场信息等公共服务。

全面培育家庭农场经营主,重点提高从事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的素质。政府应开展新的针对家庭农场成员的多种技术培训活动。建立政府与农场的技术试验推广合作关系。要积极培育第二代农场主,可按照欧盟的农业教育制度和农场主的职业要求,对家庭农场主的第二代接班人进行高等教育和专业培训,避免农场的经营主体出现断代的危机。

问题四:产权不明

农场主生产经营事业的代际继承和经营权等问题需要解决

家庭农场的建立对农场主的文化、技能和管理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的情况表明还难以完全适应。由于家庭农场的发展强调农业的职业选择,家庭经营的产权强调代际的经营主体的继承性,如果农场主的代际继承关系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家庭农场发展的可持续性和产权稳定性问题就无法解决。在目前我国农二代普遍存在弃农职业倾向的背景下,家庭农场的经营者后继乏人的问题就更为突出。

建议:在集体经济组织范围解决土地流转和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家庭农场多数是依靠家庭自有的承包地和宅基地,也有通过二次承包土地的调整达到一定的土地经营规模的。但是要进一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就必须解决土地流转的产权认定,实行有别于普通农户和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转让办法。尤其是从事规模化粮食生产的家庭农场,应当配合人口城镇化进程,通过政府补贴方式,在村集体组织范围内将已经农转非的农户的承包地集中转让给家庭农场,并在法律上稳定家庭农场所经营的农业土地的长期使用权和收益权。

农场创建学习型企业建设的思路 第9篇

一、搭建学习平台, 营造岗位学习新路

农场从队伍建设的高度, 引导各职能部门从实际出发, 建立了多种学习形式, 多角度、多层面、多途径地开展学习活动,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习平台。

1、搭建文化平台。

农场注重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创建学习型企业的重要层面, 形成了繁荣企业文化、弘扬企业精神的良好氛围。农场围绕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发动干部职工开展了“创新和效益”的大讨论活动, 理清发展思路, 动员广大职工为提高技术水平而奋斗。农场经常采取“派出去” (送出职工参加培训、学习交流) 、“请进来” (邀请高校专家、学者前来授课) 等形式, 组织职工学习专业知识, 扩大知识面。近年来, 农场内岗位比武、技术大赛活动此起彼伏, 岗位“晋星”持续不断, 技术能手层出不穷, 而且农场领导干部以身作则, 带头学习, 为职工作出了表率。

2、搭建培训平台。

农场培训部门以“人才战略”为支点, 不仅有一整套比较完备的培训体系, 而且探索出了与生产经营相适应、为职工提升素质所需求的培训新模式, 使培训成为另一只“无形之手”推动员工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农场结合“创新示范岗”、“技术比武”、“创新能手”等活动, 开展有针对性的岗位技能学习竞赛, 焕发了职工岗位成才的热情, 实施了知识更新制度化、周末课堂经常化、远程培训视频化等有效培训形式, 职工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明显提升。

3、搭建网络平台。

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面对激烈的竞争, 管理者及其企业要取得持久竞争优势的唯一选择是持续学习、快速学习。农场充分利用农场局域网的条件, 开辟了许多网络学习的窗口, 现在你要了解有关生产、经营、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只要在局域网上点击, 就可以解决。农场管理人员充分发挥该网络培训系统的作用, 建立终身学习制度, 不断提高农场管理和决策水平。农场人力资源部引入了“时代光华管理课程网络培训系统”, 要求科级以上干部、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以及需要进行管理知识培训的有关人员, 制定网络学习计划, 每年完成一门以上的管理网络课程。

4、搭建实践平台。

各单位把工作岗位的实践活动作为创建学习型企业的着力点, 与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相结合, 开展各种有利于职工立足岗位学习、成才的各种实践活动。农场在青年职工中开展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为内容的操作能手和状元大赛, 开展发挥能人作用的“拜师”活动;农场在科技人员中开展了“我为科技创新献策”和“讲、比竞赛”活动, 专设了“青年科技基金”, 为青年职工岗位技术创新提供了经济基础;农场在女工中开展了女职工素质达标和“学习家庭”评比活动。农场还开展了以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QC小组等为内容的“比学习、比技能、比贡献”的竞赛活动, 各种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文化艺术节活动也为广大职工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实践舞台, 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使立足岗位成才成为时尚。

二、创新学习内容, 着力提高职工素质

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的实践中, 应该建立积极的学习机制, 创新学习内容, 营造一种人人讲学习、事事求创新的良好氛围, 促进农场职工素质的提高。

1、着眼于理论素养抓学习。

农场坚持把深化干部理论武装作为第一任务, 不断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围绕提高政治素养抓好理论学习, 邀请省委宣传部讲师团专家围绕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科学发展观等举办专题讲座, 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开启智慧, 使党员干部成为“学理论、议大事、转观念、寻思路、挖潜力、促发展”的领头人。

2、着眼于开阔思路抓学习。

根据农场新一轮跨越发展的实际, 围绕如何调整思路、实现观念转变, 如何突破新一轮发展的制约瓶颈等, 带着课题、带着问题、带着难题组织开展了“反思、挖潜、寻路径、求突破”专题大讨论, 创新思维、创新思路、创新发展, 使大家越讨论精神越振奋、越讨论视野越开阔。

3、着眼于推动新一轮发展抓学习。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 学习的成效体现在推动实际工作上。农场引导党员干部和职工边学边实践, 围绕新三年翻番目标的阶段性重点工作, 对照目标要求, 想一想工作的成效、不足, 并针对问题落实整改。为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 农场邀请江苏大学、扬州大学教授开辟品牌、农产品营销、栽培等经济与技术工作专题讲座, 激发了发展热情、开阔了发展思路。

三、改进学习方式, 促进学习的生动有效

在创建活动中, 应该力图学习形式多样化、教育通俗化, 这样更容易为广大职工群众所接收。实践中, 根据不对象的不同素质, 可以采取“五学”形式, 即:讲学、网学、自学、互学、竞学。

“讲学”, 就是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教授作专题讲座, 努力在理论武装、提升层次、开启智慧上形成实效。

“网学”, 就是充分利用现代远程农村党员教育网上开设的理论教育专栏, 通过制作课件、播放视频、上传文件, 努力在党员干部、职工群众经常性学习、普遍性学习上形成实效。

“自学”, 就是在组织专家讲座、领导授课的基础上, 引导干部群众利用业余时间自学, 做好读书笔记, 撰写理论文章, 努力在消化、吸收、理清思路上形成实效。

“互学”, 就是注重学习互动, 今年我们组织了赴垦区新洋、东辛、云台、岗埠等四场参观学习, 用先进单位的发展业绩和经验来促进观念转变, 增强发展动力。回来后每个成员提交了参观学习体会, 并进行交流研讨等活动, 农场《弶农经纬》报有选择地刊登了交流文章, 努力在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上形成实效。

“竞学”, 就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积极参加集团“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 创建“四强”党组织和“四优”共产党员, 通过组织开展表彰奖励、典型宣讲活动, 努力在激发热情、竞相发展上形成实效。

四、健全管理制度, 促进学习的规范有序

农场着力学习的制度化建设, 在贯彻落实学习制度上下功夫, 把“软要求”变成“硬任务”, 不断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1、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

农场把加强和改进职工学习作为重要工作摆在突出位置, 把“理论武装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建立各单位领导责任制, 班子主要领导带头学习, 带头宣讲、授课, 充分履行领导责任。

2、健全和完善各项学习制度。

农场结合新一轮发展实际, 制定专题学习计划, 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原则上每月安排一次集中学习, 确保精力到位, 同时加强学习考勤, 健全了各项学习制度, 保证了学习安排的规范性和连续性。

3、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农场将述学同述职一道纳入干部述职内容和年度考核内容, 同时, 对职工的学习进行年度考核, 列入年度评比当中, 营造了讲学习、爱学习、比学习的浓厚氛围。

五、持久开展学习创建, 推进企业和谐发展

多年的创建, 农场建立了横向 (单位或部门) 与纵向 (专业或职能部门) 相结合的组合式学习体系, 职工群众养成了“我要学”的良好风气。而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是一项影响长远的重要工作, 也是一项需要长期、持续努力的工作, 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要认真做好思想发动工作, 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使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加强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的目的、意义, 了解和掌握建设学习型企业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方法步骤, 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加强领导, 精心规划。

要把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好, 结合实际, 制订本单位学习计划, 提出具体任务和要求, 并做好月学习的具体安排。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学习, 发挥示范表率作用。要发动、指导群团组织开展学习, 宣传部门要精心策划, 宣传报道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情况, 营造农场深入开展学习型企业建设活动的浓厚氛围, 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3、健全制度, 狠抓落实。

要完善学习制度, 逐步建立学习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要加强检查、督促、考核, 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 把党员的学习情况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要根据实际情况, 完善考学、评学、奖学制度, 形成科学、管用的学习评价体系。

4、注意方法, 讲求实效。

要把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 与创建文明单位和“五好”党支部评选等活动结合起来, 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考评。党委加强检查指导, 把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并不定期组织专项督查, 促进工作落实, 总结经验, 推广典型。

5、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

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方式, 不断完善制度, 逐步提高创建水平。要继承和发扬好的学习制度、学习方法, 并用新的学习理念思考问题, 用新的措施开展活动, 用新的载体推动工作, 不断提高创建水平。要经过长期努力, 使学习成为一种经常化、普遍化、制度化的行为, 使广大职工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 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

6、加强协作, 形成创建合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城市农场建设】相关文章:

农场建设生态观光型农场规划书06-12

农场农机合作社建设方案06-04

华侨农场05-07

国有农场05-23

基层农场06-04

大中农场06-14

动物农场06-26

动物农场范文05-18

国内家庭农场论文05-29

体验农场活动方案06-27

上一篇:国际贸易实训下一篇:特色旅游教育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