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甘露醇范文

2024-05-25

小剂量甘露醇范文(精选6篇)

小剂量甘露醇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顽固性肝硬化腹水患者58例, 其中男36例, 女22例;年龄44~62岁, 平均53.7岁。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29例。

1.2 入选标准

参照美国肝病学会成人肝硬化腹水诊治指南 (2009年版) 顽固性腹水的定义:对限制钠的摄入和大剂量的利尿剂 (螺内酯400 mg/d, 呋噻米160 mg/d) 治疗无效的腹水, 或者治疗性腹穿放腹水后很快复发的患者[1]。 (1) 大剂量利尿剂治疗≥7d无效或服用大剂量利尿剂的最后4d体质量减轻≤200g/d; (2) 治疗性腹穿放腹水后很快 (3d内) 复发的患者; (3) 入选患者均不存在严重的肾功能不全, 血钠低于135mmol/L。

1.3 治疗方法

患者均进行B超腹水测定、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常规等检查, 均采用肝病的基本治疗 (清蛋白、维生素B、维生素K、还原型谷胱甘肽等) 。护理上重点应让患者充分休息, 限水≤1000ml/d, 每日晨间排尿后测体质量, 并做好记录。给予各种高蛋白、高热量及高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饮食。治疗组给予呋塞米20mg加5%葡萄糖溶液50ml, 1~5mg/h输液泵持续静脉泵入, 1次/d;甘露醇125ml, 缓慢2h静脉滴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每天单次或分次静脉注射呋塞米160mg, 甘露醇250ml, 缓慢2h静脉滴注。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每天的尿量、用超声测定腹水变化。

1.5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腹水消失。有效:临床症状改善, 腹水减少50%。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或加重, 腹水无变化或增多。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6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14d后, 治疗组显效22例, 有效5例, 无效4例, 有效率86.21%;对照组显效10例, 有效6例, 无效13例, 总有效率为55.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难治性肝硬化腹水是指对利尿剂有抵抗、出现利尿效果不佳所致的并发症, 表现为顽固性腹水、水肿、少尿及病情恶化。出现利尿剂疗效降低的原因包括: (1) 肾功能显著下降致肾脏灌注不足; (2) 血容量不足; (3) 有些患者只限盐的摄入, 没有限制饮水, 造成水潴留明显, 血液稀释使血钠水平降低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 对一般利尿剂效果差, 使腹水加重; (4) 低蛋白血症使利尿剂分布到血管外间隙, 导致血中利尿剂浓度下降; (5) 长期应用利尿剂引起远离袢利尿剂作用部位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代偿性肥大, 增加肾脏溶质重吸收以及其他适应机制, 从而使利尿效果钝化。予小剂量呋塞米1~5mg/h持续泵入治疗, 可保持血浆及每小时排泄量稳定, 使肾脏作用部位一直保持平衡有效的血药浓度, 可提高肾脏对呋塞米的敏感性, 延缓耐受性地产生, 增加利尿效果, 因为小剂量呋塞米持续到达近曲小管Henles襻, 使肾脏和机体具有缓冲时间产生代偿机制, 在原发性抑制Cl-重吸收、继发性抑制Na+重吸收相对较少的情况下, 发挥同样利尿作用, 间断使用大量呋塞米无效的患者改用持续泵入, 大部分患者均产生了显著利尿作用, 24 h总尿量增加, 且明显减少了耳聋等严重不良反应。出现利尿剂抵抗后, 除严格限制水摄入, 增加利尿的方法是渗透性利尿, 甘露醇作为渗透性利尿剂排水多于排钠, 可以提高血浆渗透压, 使组织间隙的液体迅速转移入血管内, 导致血容量扩张, 从而提高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 增加利尿效果;渗透性利尿剂利尿明显优于其他利尿剂, 故更适于稀释性低血钠患者。本研究结果显示, 小剂量呋塞米缓慢静脉泵入联合甘露醇治疗难治性肝硬化腹水疗效显著, 在利尿效果方面明显优于一次性间断注射,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持续静脉泵入小剂量呋塞米联合甘露醇治疗难治性肝硬化腹腔积液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顽固性肝硬化腹腔积液患者58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29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小呋塞米持续静脉泵入+甘露醇125ml, 23h内静脉滴注;对照组常规抗治疗基础上每天单次或分次静脉注射呋塞米160mg+甘露醇250ml, 23h内静滴。每7d观察一次腹腔积液变化, 连续应用14d进行总的疗效判定;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14d后, 治疗组显效22例, 有效5例, 无效4例, 有效率86.21%;对照组显效10例, 有效6例, 无效13例, 总有效率为55.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小剂量呋塞米联合甘露醇对存在利尿剂抵抗的难治性肝硬化腹腔积液疗效显著。

关键词:腹腔积液,肝硬化,呋塞米,甘露醇,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小剂量甘露醇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临床甘露醇用时的先后顺序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Ⅰ组 (2001年1月—2003年12月就诊者) 32例, 男19例, 女13例, 早产儿8例占25%, 足月儿24例占75%;Ⅱ组 (2004年1月—2006年10月就诊者) 28例, 男16例, 女12例, 早产儿6例占21。4%, 足月儿22例占78.5%, 两组病例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诊思依据

(1) 出生时均有缺氧或产伤史; (2) 出生后72h内起病; (3) 具有典型的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兴奋 (脑性尖叫、惊厥等) 或抑制 (昏迷、嗜睡、呼吸不规则、肌张力低下、生理反射减弱或消失) ; (4) 逐渐出现前囟门紧张、膨隆等颅内压增高现象; (5) 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 (6) 头颅CT检查证实呈不同类型的颅内出血现象。60例均具有 (1) — (4) 项表现, 52例具有第 (6) 项表现。

1.3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予新生儿颅内出血 (ICH) 常规治疗, 以控制惊厥、止血, 同时在不同时期予患儿不同剂量的甘露醇来降低颅内压, I组予常规剂量 (0.75~1.0g/Kg/次) , 每4~6h 1次;Ⅱ组采用小剂量甘露醇治疗, 即在镇静止血等治疗12~24h后常规采用甘露醇 (0.25~0.5g/Kg/次) , 每4~6h1次。两组甘露醇均用至颅内高压引起的临床症状消失为止, 一般为3~5d。

2 结果

Ⅰ组32例:治愈10例 (31.2%) , 伤残16例 (50%) , 死亡6例 (18.7%) ;Ⅱ组28例:治愈17例 (60.7%) , 伤残9例 (32.1%) , 死亡2例 (7.1%) 。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较为常见的严重疾病, 死亡率高, 存活者常伴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严重颅内出血时, 脑组织因受压及缺氧可发生脑水肿引起颅内压迅速增高;甚者, 脑代谢紊乱及脑循环障碍, 可形成恶性循环, 使颅内压进一步增高而产生脑疝, 最终导致呼吸衰竭。因此, 控制脑水肿是治疗的关键。甘露醇具有脱水快、无反跳的优点, 静注后血浆渗透压提高, 30min达高峰值。常规剂量是0.75h/次静滴, 但由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脑血管发育不成熟, 结构较脆弱, 应用大剂量甘露醇易造成脑出血加重, 在临床上为防止颅内压突然大幅度下降, 通常于24h后开始应用甘露醇, 此时高颅内压症状明显, 酸中毒已纠正, 止血药已应用。新生儿甘露醇剂量:足月儿每次0.5g/Kg, 早产儿0.25g/Kg, 每4~6h静滴1次。近3年常规应用小剂量甘露醇治疗ICP, 治愈率提高到60.7%, 伤残率降低32.1%, 死亡率降低7.1%, 与I组病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临床实践表明颅内出血并发颅内高压时甘露醇剂量不宜太大, 持续时间不宜太长, 以免导致大脑导水管等孔道的堵塞而发生脑积水, 从而加重神经元的损伤。当然, 如出现严重颅高压、脑疝形成、脑干受压等情况, 仍应及时使用一至数次大剂量甘露醇以挽救生命。近年有文献提出“自由基损伤学说”[2]。脑组织因脂质含量最高, 最易受自由基攻击, 甘露醇是目前最常见的抗自由基药物之一, 是一种氧自由基清除剂。因此, 新生儿颅内出血并发脑水肿即使不危及生命, 也应常规应用适量甘露醇以清除自由基, 从而减轻血再灌注引起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及脑损伤。

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甘露醇对新生儿颅内出血 (ICH) 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者应用不同剂量甘露醇治疗的临床资料。Ⅰ组 (2001年1月—2003年12月就诊者) 32例予常规剂量 (0.75~1.0g/Kg/次) , 每4~6h1次;Ⅱ组 (2004年1月—2006年10月就诊者) 28例采用小剂量 (0.25~0.5g/Kg) , 均每4~6h快速静滴。结果:Ⅰ组32例:治愈10例 (31.2%) , 伤残16例 (50%) , 死亡6例 (18.7%) ;Ⅱ组28例:治愈17例 (60.7%) , 伤残9例 (32.1%) , 死亡2例 (7.1%) 。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及早使用小剂量甘露醇可持续缓慢降低患儿的颅内压, 减少再次出血率, 从而提高治愈率, 降低伤残率及死亡率, 临床疗效确切。

关键词:新生儿,颅内出血,甘露醇

参考文献

[1]韩玉昆, 许植人, 虞人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5) :189.

小剂量甘露醇 第3篇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急诊收治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82例,其中男55例,女27例,年龄44~82岁,平均(58±12)岁。壳核出血60例,丘脑出血13例,脑叶出血9例。纳入标准:(1)符合脑出血诊断标准[2];(2)入院后行CT确诊;(3)急性发病,出血量15~30ml;(4)符合甘露醇应用标准;(5)发病24h内入院;(6)非混合型脑卒中;(7)未合并有糖尿病、肝肾功能障碍等合并症。排除标准:(1)外伤性脑出血;(2)不明原因脑出血;(3)病情危重,早期死亡;(4)转外科治疗,或未能行CT检查患者。其中以半剂量甘露醇治疗患者38例纳入半剂量组,以全剂量甘露醇治疗44例纳入全剂量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出血量、出血部位、发病至送院时间、临床表现、使用频次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均给予内科保守治疗,给予甘露醇、营养支持与对症治疗。入院次日晨时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肾功能、血离,行尿常规检查。在停用甘露醇后当日,取外周静脉血复查以上指标。分别在入院时、治疗后14d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估(ME-SS)。半剂量组:20%甘露醇125ml/次,其中每6小时1次12例,每8小时1次26例;首次应用甘露醇时间2~28h,平均(4.3±0.3)h。全剂量组:20%甘露醇250mg/次,其中每6小时1次14例,每8小时1次30例,其中整个治疗过程中,逐渐减量后再停用患者27例,直接停用者17例;首次应用甘露醇时间2~34h,平均(4.4±0.4)h。

观察患者有无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等症状表现。

1.3 疗效判定

(1)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量表(ME-SSS),计算入院时入院后14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将疗效分为:(1)好转(包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功能缺损评分下降18%以上,病残程度4-5级以上;(2)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下降17%医学,病残程度6~7级;(3)恶化(包括死亡):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增加[2]。

(2)血肿量:参照多田公式,血肿量=血肿最大层面长轴×短轴×层面×1/2,据Broot标准,比较前后两次CT测的血肿量,增大>33%为血肿扩大[2]。

(3)指标异常判断:参照包再梅《内科学》推荐标准判断[3]。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18.0软件包处理所获数据资料,以(±s)表示计量资料,以[n(%)]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使用频次、剂量水平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影响

半剂量组4次/d与3次/d、半剂量组4次/d与全剂量组4次/d、半剂量组3次/d与全剂量组3次/d、全剂量组4次/d与3次/d、半剂量组合计与全剂量组合计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剂量组减量停用好转率高于直接停用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患者血肿变化

半剂量组4次/d与3次/d、半剂量组4次/d与全剂量组4次/d、半剂量组3次/d与全剂量组3次/d、全剂量组4次/d与3次/d、半剂量组合计与全剂量组合计血肿扩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指标异常发生

治疗后全剂量组直接停用肾功能、尿常规、离子水平异常率高于减量停用,全剂量组肾功能、尿常规、离子水平异常率高于半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减量停用相比,*P<0.05。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半剂量组相比,△P<0.05;与减量停用相比,★*P<0.05。

3 讨论

甘露醇治疗脑出血其作用自机制为: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清除自由基,减轻水肿伤害;降低血液粘稠度。但同时可能引起肾功能损害与水电解质紊乱等毒理作用,这对于肝肾功能不全、身体耐受较差老年患者可能是致命的,尽管目前尚无关于甘露醇直接致死病例以及致长远预后不良报告,但甘露醇可引起肾功能、尿常规、离子水平异常毋庸置疑[4],本次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治疗后,全剂量组肾功能、尿常规、离子水平异常率显著上升,半剂量组尿常规、离子水平异常率显著上升,这可能埋下医患纠纷隐患,故,临床上对于甘露醇的应用较为谨慎。普遍做法是针对中小量出血者(<15ml)考虑应用半量甘露醇,出血量较大者(>30ml)给予全量甘露醇,且有大量研究证实这种标准综合获益较好,在此便不一一赘述。

本次研究中,对脑出血量15~30ml患者而言,全剂量水平、多频次给予甘露醇与半剂量、少频次相比,改善患者预后效果不显著,也不能有效遏制血肿扩大。提示对于脑出血量15~30ml患儿而言,若以脑血肿与神经功能变化为标准,半剂量、少频次用药可满足需要。但从脑出血高致残、高致死层面来看,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医疗资源,遏制危险因素,创造有利于康复的条件非常必要。而全剂量减量停用患者治疗后肾功能、尿常规、离水平与半剂量组治疗后差异不显著,且痊愈率高于全剂量停药、半剂量组,因此全剂量减量停用甘露醇治疗15~30ml脑出血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孙霄云,霍小川,张振兴,等.甘露醇应用时间及剂量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影响[J].中国药房,2010,21(48):4545-4546.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包再梅.内科学[M].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54,139,220.

小剂量甘露醇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40例,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在21~79岁,平均年龄为(58.1±2.9)岁,患者的平均出血量为(18.71±2.98)m L,患者的平均血压为173/107 mm Hg。对照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在22~78岁,平均年龄为(59.0±3.5)岁,患者的平均出血量为(18.76±2.96)m L,患者的平均血压为172/108 mm Hg。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出血量以及血压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且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对于本研究都知情同意,并已经签署了相关的知情同意书,经医院有关委员会审核批准通过。

1.2治疗方法:给予两组患者常规的综合性治疗,主要包括维持患者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治疗、抗生素治疗、止血剂治疗、吸氧治疗以及吸痰治疗等,还有控制好患者的血压情况。给予对照组患者大剂量甘露醇治疗,浓度为20%剂量为250 m L的甘露醇,静脉注射半小时,并且反复使用。给予观察组患者小剂量的甘露醇治疗,浓度为20%剂量为125 m L的甘露醇,静脉注射半小时,并且反复使用。

1.3观察项目和指标:①临床效果:对两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的规范化评分标准进行疗效判定,主要包括显效、有效以及无效三级。②观察两组患者的血肿情况,利用CT进行患者血肿体积的科学计数,并做好详细的记录与对比比较。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上的比较: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2.5%;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血肿情况对比: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肿扩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脑出血主要是指原发性的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其发病诱因可以分为外伤、血液病以及肿瘤等。脑出血发病率、致残率以及病死率都相对较高。脑出血能够导致患者的血肿周围区域出现脑缺血以及脑水肿症状,从而加重患者的微循环障碍[2]。现阶段,随着影像学的快速发展,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在起病1 h后,出血现象仍然可以持续,引发血肿扩大,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造成患者病情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甘露醇属于山梨醇的同分异构体,在临床上通常情况下都是用于降低患者上升的颅内压,而不仅仅是单纯性的利尿,还会导致患者的血浆渗透压持续增高[3]。此外,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甘露醇药物能够通过患者破裂的血管直接进入到患者的病灶区脑组织内部,使患者病灶区内部的水肿形成速度持续加快。本研究中,对脑出血患者分别实施大剂量以及小剂量的甘露醇,研究结果显示,大剂量甘露醇治疗患者的血肿扩大率明显高于小剂量甘露醇治疗的患者。甘露醇可以有效治疗患者的脑出血,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甘露醇的使用剂量,防止患者的血肿扩大。

本研究中,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2.5%;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血肿扩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脑出血患者采用甘露醇治疗,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对患者实施小剂量的甘露醇药物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肿扩大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甘露醇在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河南省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大剂量甘露醇治疗,对照组采用小剂量甘露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2.5%;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血肿扩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脑出血患者采用甘露醇治疗,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对患者实施小剂量的甘露醇药物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肿扩大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不同剂量,甘露醇,脑出血

参考文献

[1]李新梅.不同剂量甘露醇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4,35(5):2313-2314.

[2]张贻勇.不同剂量甘露醇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12(6):11-13.

小剂量甘露醇 第5篇

关键词:脑胶质痛,甘露醇,水电解质紊乱,肾功能衰竭

1 病例资料

女:39岁。因头痛16d, 疼痛加剧伴呕吐入院。诊断为右脑胶质痛。入院后即予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10d。术前心肺腹检查未见异常, B超检查双肾、输尿管、膀胱未见异常。血肌肝 (cr) 110umol/L, 尿素氮 (BUN) 4.0mmol/L。在全麻下行右颞叶肿瘤切除术。术后当晚患者出现右侧瞳孔散大, 拟诊脑水肿、脑出血。再次开颅行血肿清除术, 术后瞳孔缩小。两次手术中生命体征均平稳, 术中出血约500ml, 予输血400ml, 其它液体3000ml, 术后予20%甘露醇250ml每6h静脉滴注1次, 速尿40mg每6h静脉注射1次, 交替使用。术后第1天尿量约1800ml, 第2d出现少尿, 24h尿量约200ml, 并出现腰痛、双眼睑水肿。急查血钾6.05mmol/L, 钠125mmol/L, 氯90mmol/L, 二氧化碳21mmol/L, BUN18mmol/L, cr226umol/L, 尿比重低。予大剂量速尿静脉注射后, 尿量无明显增加, 考虑为甘露醇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即停用甘露醇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第2天血BUN24.6mmol/L, cr310umol/L, 予腹膜透析1次, 第3天尿量1200ml, 第4天尿量为2000ml, 此后尿量保持在每天2000ml左右, 血BUN、cr逐渐下降至正常, 肾功能恢复正常。尿量增多后第2天给复方甘油脱水治疗脑水肿, 患者顺利度过脑水肿期, 康复出院。二年后患者脑胶质瘤复发再次进行手术治疗, 术中、术后均未使用甘露醇,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未发生肾功能障碍。

2 讨论

2.1 甘露醇是临床用来治疗脑水肿或颅内压增高的首选脱水

药物, 效果良好, 临床常用的是20%的甘露醇, 为多糖醇的高渗饱和溶液, 渗透压为1096mmol/L, 约为血浆的3.95倍, 口服不容易吸收, 静脉滴注后不易透过血管壁和脑屏障, 而增加血浆渗透压和血容量使组织脱水, 肾血管扩张、肾血流量和尿量明显增加, 通过渗透利尿作用降低颅内压。

2.2 长期或大量应用甘露醇可致水电解质平行紊乱, 肉眼血尿, 急性肾功能衰竭。

分析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机制为:a、大量利尿带走体内大量电解质, 引起低钠, 低钾血症, 血容量相对不足, 肾血流量减少, 肾小管缺血;b、大量的甘露醇由肾脏排出, 长期使用堆积于肾小管中, 堵塞管腔并形成结晶损害肾小管;c、有的笔者认为甘露醇具有潜在的肾毒性, 可引起实验动物的渗透性肾病。甘露醇对肾血管具有双重影响, 小剂量使肾血管扩张, 而大剂量可引起肾血管收缩, 肾小管缺血。

小剂量甘露醇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急性脑出血患者共100例, 上述患者均经体格检查、临床表现、头颅CT等检查确诊, 符合脑出血诊断标准。同时排除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脑部血管畸形患者、脑梗死后脑出血患者、肝肾功能障碍患者。所选患者对甘露醇均无用药等方面禁忌症。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 男27例, 女23例, 年龄最小为45岁, 最大为74岁, 平均年龄为 (64.2±6.9) 岁;脑出血出血量<30 m L 34例, >30 m L而<50 m L共16例。出血部位:基底节区域出血患者共35例, 丘脑出血患者共5例, 脑叶出血患者共4例, 小脑出血患者共6例。对照组50例, 男29例, 女21例, 年龄最小47岁, 最大75岁, 平均年龄为 (65.7±7.1) 岁;脑出血出血量<30 m L 35例, >30 m L而<50 m L共15例。出血部位:基底节区域出血患者共26例, 丘脑出血患者共6例, 脑叶出血患者共4例, 小脑出血患者共4例。

1.2 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脑出血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减少不必要搬动、保持安静;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改变情况, 并根据情况维持生命体征, 改善脑部缺氧状态等。在上述治疗基础上, 对照组患者给予20%甘露醇250 m L静脉滴注, 2~4次/d, 14 d/疗程。观察组患者给予20%甘露醇125 m L, 静脉滴注, 2~4次/d, 14 d/疗程。观察两组患者在应用甘露醇治疗期间尿量改变情况, 记录两组患者应用甘露醇后的第3天、第5天及第7天尿量、血肌酐、血尿酸氮等。

1.3 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改变情况进行疗效评定, 疗效分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和无效[2]。

1.4 统计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件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率的比较和均数比较分别采用χ2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评定结果:基本痊愈25例、显著进步14例、进步8例、无效3例;对照组治疗后临床效果评定结果:基本痊愈22例、显著进步15例、进步9例、无效4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 前者与后者近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肾功能改变情况

观察组治疗第3天、第5天、第7天血尿素氮和血肌酐水平分别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第3天、第5天、第7天血尿素氮和血肌酐水平分别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第3天第5天、第7天血尿素氮和血肌酐水平分别低于对照组同期血尿素氮和血肌酐水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脑出血发生后, 脑水肿的发生是主要病理生理改变, 在上述改变中可导致颅内压升高, 导致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升高。在脑水肿治疗中, 降低颅内压是主要治疗措施之一, 而甘露醇是控制颅内压升高的主要治疗药物。甘露醇是渗透性脱水剂, 具有显著的脱水和利尿作用。其脱水和利尿作用能够较好的降低颅内压, 改善脑水肿对脑组织的影响[1,2,3]。甘露醇进入血浆后对血浆起到稀释作用, 提高循环血流, 能够增加肾小球滤过。但是甘露醇在脱水和利尿作用同时对肾产生一定的损害作用。有研究认为, 由于甘露醇在肾小球滤过后不被肾小管重吸收, 提高尿渗透压同时, 可在肾小管内产生微小结晶, 这些结晶物可导致肾小管损伤, 可导致和加重肾功能障碍。当甘露醇血浆浓度过高时, 血浆渗透压会增加, 可高于肾小球滤过压, 可导致肾功能障碍。在甘露醇控制颅内压治疗中, 虽然其临床效果已经被肯定, 但是不同剂量的甘露醇对控制颅内压和产生肾损害差异尚不清楚[4,5]。

该文观察组采用小剂量甘露醇治疗脑出血, 对照组采用较大剂量治疗, 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是观察组在肾损害方面小于对照组, 说明小剂量甘露醇在控制脑出血颅内压压时疗效确切, 且对肾损害较小, 值得借鉴。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甘露醇对脑出血患者预后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该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急性脑出血患者共100例, 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支持处理, 同时对照组患者给予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 2~4次/d, 14d/疗程。观察组患者给予20%甘露醇125mL, 静脉滴注, 2~4次/d, 14d/个疗程。评定两组治疗效果, 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和治疗不同时间血尿素氮和血肌酐水平改变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 前者与后者近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第3天、第5天、第7天血尿素氮和血肌酐水平分别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第3天、第5天、第7天血尿素氮和血肌酐水平分别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第3天、第5天、第7天血尿素氮和血肌酐水平分别低于对照组同期血尿素氮和血肌酐水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小剂量甘露醇在控制脑出血颅内压压时疗效确切, 且对肾损害较小, 值得借鉴。

关键词:脑出血,甘露醇,不同剂量

参考文献

[1]兰心强, 金林, 贾卓鹏, 等.不同剂量甘露醇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7, 15 (1) :45-46.

[2]席雅琳, 李野, 刘煜.脑出血患者应用甘露醇临床观察[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08, 11 (3) :146-147.

[3]郭振芳.甘露醇治疗脑出血致肾损害29例临床分析[J].中原医刊, 2007, 8 (34) :89.

[4]郑凯, 碧涛, 史庭慧, 等.甘露醇用于脑出血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J].医药导报, 2007, 10 (26) :1179-1180.

上一篇:降钙素原变化率下一篇:产后会阴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