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

2024-07-02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精选10篇)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 第1篇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

2012年03月15日 14:42:07 来源:临城县教育局 访问量:13次

《美国小学生语文读本:苏菲亚的教子课本》的教育意识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将小学“语文教育”定位在工具性的识字、造句练习上;习惯了让孩子对课文的语言及表现进行鉴赏与模仿;习惯了让孩子用是与非的标准,对课文内容进行价值判断;也习惯了把语文学习的目标,引向功利性的阅读训练。小学语文重视“语”的积累与识记,忽略“文”的情趣激发与审美拓展,已经成为教师与家长的“集体无意识”。

多年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妈妈苏菲亚为儿子编写的课本,或许可以纠正我们原有的小学语文教育理念。小学语文的任务不能局限于功利的言语“技术”训练,而应该落实在语言艺术智慧的开启。《美国小学生语文读本:苏菲亚的教子课本》不仅可以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丰富的人文知识,更能给孩子以多元思维、多元文化的启蒙。

这是一本适合小学生阅读,启迪小学生人文、审美、思维智慧的语文课本,每一篇课文后别具一格的“苏菲亚的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可以让每一个孩子都积极思考,表达自己的个性。这样的思考,不是功利的技术练习,而是启发儿童的心智和想象力,涵养多元化的思维品质。

《教师人文读本》的真情叙事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这是新课程背景下每一位渴望成长的教师都面临的问题。面对现实的教育,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教师如果仅仅在课程教学层面,进行“术”的实践思考是远远不够的,在如何仰望星空,又怎样注目脚下的选择中,常常会陷入渺茫与困惑,急需前辈大师的指引。《教师人文读本》荟萃了古今中外39位大师的经典之作,让我们跳出具体的“教与学”,聆听大师最接近教育本质的真情叙事,感悟“为师之道”的智慧点化。

教师的任务是什么?不管是费孝通的《一代良师》、启功的《夫子循循善诱》,还是傅斯年的《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季羡林的《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都为我们描绘了“一代良师”的感人形象。伟大的柏拉图和杜威也在他们的文章中,为教师阐述了教育的本质,爱因斯坦则说得更直接: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

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还应具有诗意生活的审美和情感价值。朱光潜的《慢慢走,欣赏啊》、罗素的《我为什么活着》、林语堂的《人生的乐趣》、沈从文的《时间》等文章,启迪教师对人生、对现实、对理想、对爱、对自己的精神进行个性建构,并在思想者的成长路上,树立起精神和现实的立体坐标。

《巴菲特给青少年的忠告》的真挚点在哪里

作为父母,我们能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作为老师,我们如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与其让他们功利地沉浸于诸如“高分秘籍”、“成功秘诀”、“创业宝典”之中,不如让他们用心品味《巴菲特给青少年的忠告》。

作者从日常生活的记述到投资策略的分析,从不为人知的小事情的描写到世人皆知的“大事件”的记录,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了巴菲特的投资之法,人生之道。作为“世界级”的大富翁,巴菲特生活俭朴,不锦衣玉食,无豪宅名车,但他有一颗慈善的心。他曾将总价值300多亿美元的私人财产一次性捐给慈善事业,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笔私人慈善捐赠。

巴菲特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投资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人生导师。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们展示了在为人处世、树立人生理想、投资理财、面对人生挫折等方面应具有的态度,将自己乐观、积极、健康的情怀传达给了儿女。他认为,与有限的物质财富相比,积极向上的品德、乐观的人生态度才是让人受用一生的财富。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 第2篇

——虎妈和狼爸教育方式有感

说到爱孩子,似乎没有比中国父母更“爱”孩子了,为了孩子,父母代办一切生活琐事,让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决策他们人生的重大事项,升学就业成家等等;父母提防他们人生中所有可能的错误,以使他们顺利成长。父母排除一切干扰,督促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为此以严格苛刻,甚至棍棒训斥等极端的教育方式,但是这样就是爱孩子吗?

2011年,两起典型的教育案例“虎妈”和“狼爸”在网络引发了一场育儿观念上的激烈纷争。华裔美籍的“虎妈”坚持严格教育,将两个女儿送进了名校和卡内基音乐大厅。香港籍商人“狼爸”用“棍棒”把三个孩子打进了北大。与之相反的案例是另外一位著名的“猫爸”,他采取宽松的的个性化教育,将女儿也培养进了哈佛大学。这些 “成功教育”案例引发了中国家长及教育专业人士的热议,一些父母们聚焦于“哈佛、北大”等字眼,恨不得一棒子也把孩子打进这些高等学府,也有一些专家和家长在反思这种进入名校是否就是教育的成功,以及父母是否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规划孩子们的成长和未来。在国内某著名网站上有一个 “父母皆祸害”小组,这是一个拥有近3万多成员网络讨论小组,这些 80后子女用如此惊悚名字形容50后父母,认为他们用自己的生活思维来规定子女的前途路线,过度束缚和控制,从而造成了80后子女的叛逆、焦虑以及紧张的家庭关系,因而认为他们父母的教育方式是“祸害”!

当然不能说虎妈和狼爸就是在害孩子,因为他们的孩子走进了心仪的高等学府,享受到了付出的回报,体验了一种特别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成长历程。虎妈的大女儿曾在以公开信的方式为母亲辩护:“我承认我有一位不可违抗的母亲,但现在18岁了,即将离开老虎笼上大学,我很高兴你和父亲如此教养我们。许多人指控你只会培养不会自我思考的机械化小孩,但我的看法相反,我认为你的严格作风让我们更独立;每个人似乎认为艺术属于天分,但你却教育我们,即使是创意亦需努力;另一个我经常听到的批评,是指你造成子女视野狭隘,但事实上,你和父亲却教导我为求知而求知,不附带其他条件或目的。”但在一个针对虎妈

和狼爸教育方式的讨论会上,有一位女儿抱怨她的母亲没有像虎妈和狼爸那样用强制的手段督促她学习钢琴,或许她日后也会有一番成绩。她的母亲回答,是有父母这样做,可是孩子离家出走了,而你说你要跳楼。是的,在孩子的快乐和生命面前,学钢琴成大家,读名校得高薪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因此,狼爸和虎妈的做法是否可取?是让孩子按照我们设定的路线一帆风顺的去成长还是让他们在试错的过程中自主去抉择人生道路?对孩子的未来而言是快乐的人生重要还是成功的人生重要?是否培养成功的孩子才是对他们的爱,才是对他们的人生负责?中西方主流教育观念中有着迥然不同的观点,比如,中国父母认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要培养孩子成为成功人士,获得好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名望,比如体面工作、高薪收入。西方认为要培养孩子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实现个人价值的社会人。中国父母推崇学历教育,希望“授业”和“传术”,强调学会、学到、学以致用,结果导向。比如,在幼儿时期学习数数和加减法。通过父母对孩子,老师对学生的训导式学习,避免错误和争论,千万不要行差踏错,悔悟终身。西方父母希望“传道”和“解惑”,强调理解、和体验,过程导向,比如,让孩子体验多与少,长与短。而西方的父母考虑孩子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理念,提倡尝试,宽容错误,在课堂、家庭和社会,在与父母、老师、同伴的互动,甚至争执和冲突中学习,犯错才能让孩子成长。

虽然近几年来随着中西方社会的文化交汇和融合,教育观念在不断的碰撞和发展,但上述迥然相异的教育观念在中西方得到普遍认可,都认为这样的方式才是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事实上也确实没有孰优孰劣之分。首先,从一个社会整体上讲,对孩子负责任的父母,首要是让孩子能在未来社会中生存、被社会需要和得到尊重,中西方社会环境的差异使得父母要按照社会实际来培养孩子。比如,在过去的中国,封建社会重仕农轻工商,因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文革期间打倒臭老九,手艺人吃香,“有艺在手,生活不愁”,所以辍学当学徒工比比皆是;现在科技兴国,知识改变命运,所以“千军万马闯独木桥”。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如果反其道而去培养孩子,父母觉得那真是在害孩子。在当下的国内环境中,当孩子进入学校和成年后,学习和工作的自主权限是非常有限的,标准答案是唯一的,解决方案是已定好的,不容许太多的质疑和异议的,特立独行

是高风险的个体行为,所谓枪打出头鸟。宽松和包容的家庭教育氛围可能培养出老师眼里不听话的学生、上司眼里不懂事的下属,反而影响其对学校和社会的适应,造成孩子与他人的冲突,社会认同感差。而聪明、勤勉、谦恭的品行是能得到赞扬的,成绩好的孩子会受到追捧,也促进了孩子对知识的热爱和探索,积极向上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千军万马闯独木桥固然过于残忍,但不论是否闯过这桥,何尝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关于成功和失败的最佳体验呢?而在西方,西方社会价值的多元化给了西方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更多的自主选择,家庭教育中的宽松和包容能锻炼孩子的自主决策能力,因此当孩子进入学校和社会后,面对学业和工作的自由选择,包括升学、就业、交友、成家等这样重大的人生路口,孩子们也能独立作出决择。但由于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宽松包容的成长氛围以及价值多元化的渗透,也导致西方教育的“反智主义”在中小学比较盛行,成人文化中的毒品和性对于教育也是很大的干扰。

其次,从孩子的个体上讲,对孩子负责任的父母,要让孩子在成长历程中感受到爱、关怀和尊重,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营造未来幸福而不仅仅是成功的人生。父母应该按照契合孩子个性的方式去培养他们。比如,对于服从型性格的孩子,应以主导式为主,如果采取放任的方式,孩子反而无从选择,甚至容易受到不良事物的影响;而对于叛逆型性格的孩子,则应该以宽松的方式,协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施以威权,有可能在表面上压服了孩子,一旦孩子可以独立自主时,他们就会做逆反的事情。再如,对于一些资质平常的孩子,严格要求和较多知识的传授对于保证孩子的成长有高度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基本的教育质量和水准,让这些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切实的进步,获得自信。而对于一些创新能力强的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则尤为重要,约束和管制会使得他们的才能被抑制甚至扼杀。即便是同一个孩子的不同成长时期,“爱”的教育方式也得因时而异,比如在婴幼儿期期,自由宽松的方式促进儿童自我发展,在少年期,适度的民主和约束有助于培养自信和自律,而在青春期,则科学引导和平等对话才能彼此尊重减少亲子冲突。父母还要意识到避免不恰当的抚育方式对孩子未来造成的影响。一些心理学观点认为成人的一些心理或行为问题都可以从幼年经历上找到根源,比如成年人焦虑和自卑可能源自于幼年时期严格管控和过度批评等,责任感缺失可能源自于父母疏于照顾和自由放任等。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爸妈 第3篇

何多多是否成了神童, 将来是否辉煌, 何爸爸的“十商”是否科学, 训练是否“虐童”, 都不是本文关心的问题, 我们还是要审视“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爸妈”。笔者这里先要重申一个观点:家庭教育是一种极具个性的教育, 一百个孩子就应该有一百种不同的家庭教育方法。它与学校教育最大的区别是, 每一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条件都是个别的。教育的主体———孩子, 每一个都有其独特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特点, 因而他们应对外界人事的方式也千差万别;教育的客体———环境, 每个家庭的人员结构、地域背景、文化氛围都不一样, 因而对孩子的感染和影响也各不相同。而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结点, 就好比给每把锁配一把对应的钥匙。用别人的钥匙是打不开自家锁的。

所以, 我们完全不必太在意“虎妈”“猫爸”“狼爸”“鹰爸”的经验, 那只是个案, 不是范本;只能借鉴, 不可复制。或者,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拆穿一些“奇迹”。有些媒体为了炒作, 只报道了事实的局部, 甚至是有意放大了其中的一面。比如, “虎妈”蔡美儿写书的本意是比较东西方家庭教育的长短, 反思自己在两个女儿教育中的得失, 结果到了有的媒体报道中就只剩下“无情的严厉”;而“狼爸”萧百佑也声明, 打孩子在自己的教育经验里不占万分之一, 但媒体的标题却说“他把三个孩子‘打’进了北大”。

因此, 标题之问的答案只能是原则的:第一是要了解孩子, 了解孩子的秉性、身心变化和兴趣爱好, 这好比医生看病, 了解症状才能对症下药;其次, 要找对符合孩子个性特点的发展方向, 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当将军、当老板、当明星的, 所以不必赶潮流都去学钢琴考艺校;第三, 最关键的还要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比如, 对待比较内向、敏感的孩子, 需要细致一些、温和一些的教法, 帮他自悟自省;对待比较外向、好动的孩子, 不妨严厉一点, 既给压力, 又给机会, 让他发挥潜力;对待注意力容易分散、粗心大意的孩子, 就要狠抓习惯培养, 坚持意志训练, 从小事从细节抓起。

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 第4篇

一位教师,边板书边教学时,发现平日的窃窃私语完全没有了,这是怎么回事?她转过头,疑惑地望着她的学生们。突然,她发现所有的小脑袋都转向教室左边的一个小男生……天呀!他在做什么?平日里很有个性的这个男生,桌上堆满了撕成一片片一条条的作业纸,他正一把一把地抓起来,不停地抛向前两排一个男生的头上……

面对这样的状况,你会选择哪一种做法呢?

A训斥学生,勒令其停止行为;

B不闻不问,继续上课;

C找到合适的借口或理由,分散其注意力。

选择A的教师,或许他们认同的是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让他们忽视了对学生的尊重,或许他们渴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效学习、快速成长,或许他们认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最有效的方法,或许他们是责之切,爱之深!

选择B的教师,或许他们运用的是一种冷处理,在“不闻不问、漠不关心”这样的方式中希望这个学生能自己体会到老师的用意,改变其任性的做法,回到正常的学习状态。

选择C的教师,他们很有策略,这样做一来维护了教师的尊严,二来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化“狂风暴雨”为“云淡风清”。正如魏书生所说的:“改变一个学生,最好的是改变他的注意力。”

在这个小案例的选择当中,折射出了三位教师的不同做法,不同的做法便会有不同的效果,正是这不同的效果让我们不由得思考起这样的一个话题: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

我们要做让孩子如树般成长的教师。那一方泥土就是我们给予学生的爱,那一片阳光就是我们与孩子相处时的智慧!曹经富在《成长如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只要有一方泥土,一片阳光,树们便可以成长。那种成长是自然的,我们丝毫看不见它们是怎样长大的,可是它们又确确实实在成长着,那突然多出来的一根枝条,无不说明它在长大着。它们长得自自然然,心平气和。”树的生长无声无息,突然之间就会给我们惊喜,孩子的生长就应如此!

我们要做有策略有方法的教师。在教师的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性格迥异的孩子,与他们相处时要运用不同的策略。对勇敢的孩子,我们要叮咛他:“别跑得太快了,前面的路还很长。”对胆怯的孩子,我们要鼓励他:“试试吧!相信你自己!失败了再来一次!”就如郑渊洁说的:“好的教育,是用50种方法去教育一个学生;差的教育,是用一种方法去教50个学生!”

我们要做从容而淡定的教师。假使不能把孩子们都培养成一棵棵参天大树,也要有让他们做一株株小草为春天奉献一点新绿;假使不能让孩子们都成为一座座高山昭示雄伟,也要有让他们当一块块路牌为迷途的路人指引方向。教师的这份从容是一种等待,拥有给予孩子慢慢长大的耐心和爱心!这份从容是一种智慧,能春风化雨,拨云见日;这份从容更是一种境界,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

或许今天我们应该这样做教师 第5篇

李 颖

自古,老师都以传道授业为职能。在古代,因为能有机会读书的人极少,师者被奉为圣人般,老师的话就如圣旨,丝毫不敢违抗。现如今,人人都是读书人,为师者就理所当然不可能再如古人那样被尊奉。况且现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已变成后生可畏了。师不如徒更是司空见惯。当今的老师,要想让学生从内心里尊你为师,不仅得拿出真工夫让学生眼见为实,或许更有必要能够屈尊拜学生为师。

师生同台献技,以学促学

一所学校除了学生就是教师。教师教,学生学,教是为了促学,学也能促教,可谓学校是师生同学同教共享成长成才。如果学校和各班级、各学科经常性的定期开展各项活动,并且能够做到师生同台学艺献艺,这样一定既让学生感觉公平合理,又创设了学习的氛围。此举的结果应该是既促进了教师不断努力学习,提高文化素质,掌握各项技能,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如此相得益彰,何乐而不为?

拿语文教学来说,教的、学的就是听说读写技能技巧。如果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变成是师生共同学,会怎样?假如师生同台同题演讲,学生会不兴致高涨?教师敢不用心准备?学生是争强好胜,初生牛犊不怕虎;教师乃不甘居后,才高八斗方为师。这样的PK互不相让,都会想着:即使不能占尽上风,至少也得平分秋色,相形见绌多失颜面?于是,私下里斟酌再斟酌,演练再演练,功夫也理所当然练就之。再如师生同台朗诵同篇诗歌美文,比比谁更有激情,谁最能表现作品的内涵,也有可能胜出者却是学生。师生同题作文谁更见功夫?当堂一过招不就明了?也可能是学生,可是有几个教师敢拉下脸面当众承认技不如生?一定会使出浑身解数力求技高一筹。数学课上,不妨师生现场出题,现场交换试题互相考查,比比谁做的好。孩子的好胜心那么强,你老师敢马虎?

美术课上,师生当堂确定作业内容,当堂完成,当堂展示评比。如果老师只是嘴上说教工夫,不在学生面前丢人?学生想超过老师,会不调动大脑的全部细胞去创作?

科学课上和劳技课上,当堂来个师生小制作小手工比赛,凭孩子们灵巧的双手,会不信心百倍?老师呢,如果不在课余使劲儿地练,要与学生打个平手怕是都很难。

果真如此,师生都能不用扬鞭自奋蹄了。更何愁学生学业无长进?何愁教师素质无提升?这样一来何须领导强迫勒令教师要多学习,并且不惜花费巨款东派西遣地搞培训?老师也不用为学生的成绩急白了头发,还无济于事。

装笨卖傻拜学生为师,抑教促学

现在的孩子最爱表现的就是自己的“聪明才智”。老师教个“一”,他们会说知道“一亿”,老师告诉一条河流,他们能说自己知道四大洋„„好啊,既然同学们比老师知道的还多,那老师就向同学们请教了。于是那些你想要他们理解的问题,就拿过来向他们求教了。他们一看,原来这些问题,老师都不理解,要是他们给想出来了,该是多么了不起?于是,他们生怕别的同学抢了头功,个个使出吃奶的劲儿,去找最佳的答案,以便向老师和同学证明只有自己才说最棒的。在教学中,一个常用字,却老有不少学生“一不留神”就会写错。刚好,遇到机会,老师问学生:“这个字我忘记咋写了,那个同学帮我一下?”相信会举起一大片手呢。一个数学题的解题思路,老师说自己不知道从哪里着手,请学生帮忙,一定会有一大群“智多星”争相为师“指点迷津”。我估计,还会有“善为人师”的学生歪着头特高傲地询问可怜巴巴的“笨”老师:“懂了吗?”诸如此类的装笨卖傻,老师不妨常态化,笨了自己,聪明了学生,值得!

借口繁忙做懒师,捉刀促学

现在的孩子,不是累着了,而是被父母老师惯成了只会动嘴,却不会也不愿意动手的小姐少爷。老师如果在学生面前故意装成繁忙劳累至极的样子,请求学生帮忙做点事。比如,请学生找几句关于勤学的名人名言;有几个题的答案还没有确定,请几个学生帮忙整理出来;一单元内容上完了,需要及时归纳梳理一下本单元知识点,明天上课要用,可是,是现在却抽不出时间来,请几个学生代劳一下给梳理出来。学生见老师这么客气,这么忙,怎么好意思推辞?只能帮忙了。凡此种种,教师皆可以忙为借口,让学生捉刀代笔。如此轻松了老师,忙乎了学生,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或许在教学中,老师“笨”得越很,“懒”得越离谱,学生就会学得越多。不是曾经有报道嘛,某地有一个口吃的语文教师,他教的学生语文成绩年年在本地区排第一,原因是他要教的知识都被学生替代着“教”会了。

这个例子不是也很好地说明了“懒”师出高徒?

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 第6篇

一、正确认识教师职业

过去我们说教师是蜡烛是春蚕,老师都是悲剧人物。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我们照亮别人之后自己啥也不剩。春蚕会作茧自缚啊。我们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为什么不能同时成就自我?我们天天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光为学生设计美好人生,可是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去设计了吗?教师应该是朝霞是祥云,照亮天空照亮别人,同时他也要展示自身的绚丽!所以我反对说教师是蜡烛!前一段时间看到一个人写的一篇文章,说“教师,做蜡烛就是要两头点燃”,一头点燃还嫌不够!我们如何在成就别人的同时成就我们自己?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我们看到算命先生帮别人算命,帮别人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可是我们低头一看,这个算命先生穿着一双露着脚丫的鞋子。那么我想,他为别人算命,规划美好人生,那他为什么就不能给自己弄一双好鞋穿呢?教师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过去我们常说的:事业心,责任感,积极性。作为老师,当我们仅仅把工作的动力归纳为积极性的时候,那么我们已经很被动了,因为积极性是需要调动的,常说“调动积极性”嘛!一调就动,不调不动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别人。可是,责任感不一样,这是发自内心的,自觉的,虽然未必是愉快的,但一定是能坚持的。再上一层,事业心就更不一样了,它是积极的,主动的,稳定的,长久的,也是愉快的。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它都会引领你克服困难往前进。所以教师在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有自己的事业心。

二、正确认识自己

埋怨环境,我们可以找到一百个理由,但环境不会因为我们找了这些理由而发生百分之一的变化。可是,改变自己,只要今天去做,明天就会发现自己身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埋怨环境,不如改变自身!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牢骚满腹一事无成”的人,我们都不要做那样的人。改变自己不容易,最多的借口就是“太迟了”。有一句话我是永远记住的,那就是“世界上没有所谓太迟了的事情,如果你今天不去做,那才是真正的太迟了”。

今天我们做教师,不光要给学生满分,还要让学生满意,使学生满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然要有自己的理想。乐于奉献,敏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是人生进步的五个阶梯,对教师而言,同样适合。“乐于奉献”要放在第一位。今天教育多元化,有了很多民办学校。我们好些教师,从公办学校到民办学校,心里多少有着一些担心,为什么?因为他的职业稳定性下降了。“乐于奉献”在什么地方都需要,公办学校需要,民办学校更需要。“敏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还要“善于总结”。我们要把我们自己丰富的思想和有意义的实践,形成科学的文字,让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的人得益。

教师拿什么去赢得学生?我们有很多困惑。我想,教师赢得学生就是四个“真”:真情实感,真抓实干,真才实学,真知灼见。教师有了这四个“真”,我想学生一定喜欢你,学生一定服你。不是因为你有了教师权威他才听你的。

三、正确认识教育

教育是什么?过去我没有仔细去想。参加名师工作室后李洁老师曾经在学习中问起这个问题。当时头脑中竟一片空白,回答不出来!后来看了“教育在线”上关于“教育到底是什么”的争论,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教育是需要奉献的事业,是不懈求真的科学,是不断创新的艺术; 教育就是让人不为别人所愚,进而不被自己所愚的漫长过程; 教育是智慧的殿堂,是诗意的王国,是创造的乐园;教育就是让人抵抗不良诱惑,建立高尚追求。

教育是使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 教育是基因之外改造人的手段,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教育是教会学生和自己懂得取舍的过程;教育是教会每一个个体追求幸福的事业!无论这个个体是贵族还是贫民,是大富翁还是穷光蛋;教育是使人摆脱愚昧和平庸,探索生命意义和美丽的途径;教育是民族文明,国家强盛的发动机;教育是给人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长大了之后需要的东西的工具;教育是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手段,教育是造反以外穷人翻身的唯一途径!

四、正确认识教育科研

在学校全面工作中,教学工作是中心。紧扣教学中心,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确立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而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投身教学改革,狠抓教学科研,向科研要质量,以科研促质量。我认为目前的中学教师可以分为

三类:一是学然后教,二是边学边教,三是边研究边教。最后一类显然是最具有时代感的。

教师有双重快乐:育人与科研。要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就必须把眼睛瞄准我们身边的教育教学现象和我们面对着的学生。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前沿科学。学习、实践、创造,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今天我们最缺乏的是学习。卢志文曾说过:今天看到的教育科研论文,绝大部分是这样一种类型——它的题目是“论地球有引力”,它的引言是这样的,有一天我在梨树下(注意不是在苹果树下),树上掉下一棵梨,把我的脚给砸了,我就感到奇怪,经过反复思考、实验,我终于得出一个结论:地球有引力!这种类型的论文太多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那是因为教育的很多问题在地球的另一端或别的地方甚或在我们的祖先那儿已经被解决甚至被解决得很好了,只是我们不知道!所以学习应该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五、如何撰写教科研论文

撰写教科研论文,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还可以涵养我们的教学个性,优化我们的教学质量,使我们成为一个学术型、智慧型和时代感的教师。当然,写好教科研论文,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写论文非常辛苦,但只要努力,成功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每个人都会成功-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成功的道路就在脚下!具体而言,我们首先要注意破除原有的落后观念,光有教学经验不行,必须要搞好教学科研。写论文是提高我们教学层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途径,没有层次,只能永远低空盘旋。学生不听,说明你上课不行,教学质量又岂能上去?其次,写论文不是一个简单的写作问题,它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比如学习、思考。在这方面,年轻同志要首当其冲,很多老教师尤其要努力,升华原始教学经验,紧跟教育时代步伐。有这样一个事例:将一只跳蚤放进一个玻璃瓶中,盖上盖子,它会拼命地跳,后来发现跳不出去,就趴下来了。这时,我们把盖子拿掉,——结果它还是趴在那儿。这说明我们过去的经验可能会成为今后发展的障碍,因此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超越自我,否定自我。第三,写论文是被“逼”出来的。有人说,文人写文章比女人生学生难,因为女人肚子里“有货”。汪曾琪的写作也被他的儿子戏称为“下蛋”。可见写论文也不是呼之即来、唾手可得的,因为论文要有新意、创意。写文章是一

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思想不新,方法要新,角度要新,否则很难发表。第四,论文写作是我们学校最为薄弱的环节。课上得好的教师是很多的,论文写得多的寥寥无几。搞好教科研工作,对学校以特色创名牌,对个人以科研兴教学,大有可为,大有裨益,希望大家好好努力,多出成果。

怎样写论文呢?大家可以先找几篇文章看看,一是看人家谈怎么写文章的,二是看人家写的文章。具体言之,有这样几点提醒大家注意:(1)破除思想障碍,要写,要自信。你不动笔,永远不会写,永远不会有文章发表。(2)选题很重要。留心处处皆文章。找几本最新的杂志看看,就可以明白前沿领域的研究课题是什么了。选题不宜过大,但要注意“新、奇、特”。(3)毅力很重要。不能等着发表,写的东西多了,发表的概率就比较大。不发表的要分析原因:内容新不新,错误有没有(容易错的东西特别有价值),语言美不美,肤浅不肤浅。(4)寄出的时间,投寄的阅读对象、杂志的宗旨,也有关系,要有的放矢。跟教学同步,一般要提前3-4个月。(5)不能有一点糊涂的东西,不能有一字要改,不能一写就往外投。要热创作,冷处理。(6)不能写有关类似“开后门”的信件,这本身就表明你写这篇文章时态度是不负责任的。当然,有些文章可以与编辑适当交流。(7)认为有价值,就不要轻易放弃,当然这种自信不是盲目的。(8)文章多,就会经常反思,经常写,经常投,发表的机会就更大,从而形成良性循环。(9)编辑不会给你作大量修改,要写自己一定要满意。(10)不能为了钱。利用网络资源撰写论文。一是学习。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教育新闻,吸纳教改信息,研读教育理论著作,查阅电子图书,学习软件使用,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素质。二是备课。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借鉴别人的有关电子教案,多重下载,再择善而从。三是查找资料。我们可以进行专题查找,利用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逐步资料积累,充实论文的学术含量。四是撰写论文以E-mail形式投稿,节约时间,便于交流。五是编辑个人网页上传,欢迎广大同仁点击,切磋交流,资源共享。

六、教学效率不等式

教育教学过程中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反思和总结。学生在微观学习过程中的三个“不等于”:第一,“讲”不等于“懂”。我们有很多老师是“以讲为懂”的,只要有机会就去讲,课上满时间讲,课外抢时间讲,讲完之后就认为学生懂了,其实“讲”和“懂”之间隔着非常遥远的距离。“讲”是教师这儿信息的输出,“懂”则是

学生那里信息的有效输入!“讲”,只有一个结果是肯定的,那就是引起了周围空气的振动,其它的你都不能保证!那你为什么要满足于讲呢?讲得滔滔不绝,以为学生懂了?其实没有!由“讲”到“懂”必须以学生主动地“学”为桥梁。你让学生主动地学了吗?没有这个桥梁,“讲”不可能变为“懂”!第二,“懂”不等于“会”。我们总是“以懂为会”。老师上完课之后,总是问学生,你懂不懂?学生说懂了,我们老师脸上马上就露出了幸福而又满足的神情——学生懂了!其实,这有啥高兴的呢?你讲的中国话,学生能不懂吗?懂是浅层次的,那仅仅是信息的输入。比如一个图书馆,我们给它一批新书,图书管理员把这批新书放到图书馆里去了!这就是懂!可是最难的,不是把一批新书放到图书馆里去,而是从书库里调用一本我们需要的书,更难的是请你从书中找出一些知识帮我把这个问题解决掉,这才是“会”!由“懂”到“会”,其间的距离同样非常遥远!我们不能以“懂”为满足。由“懂”到“会”必须以学生科学地“习”为桥梁!“习”是“实习”的习,“练习”的习,“学而时习之”的习!第三,“会”不等于“通”。“通”是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由“会”到“通”,也有桥梁,那就是学生独立的“悟”!就以考试为例,考试怎么考?哪里仅满足于“会”啊?命题人是什么人?通过题目设置了若干个陷阱,看着学生一个一个往里掉,躲在旁边窃喜的那个人就是命题人!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以“会”为“通”,我们就降低了一个层级。学生也不可能越过那些题目陷阱。现实中,我们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了吗?我们让学生独立地“悟”了吗?主动地“学”,科学地“习”,独立地“悟”,这都是从学生的维度说的,所以学生是主体!无须争论。“讲”不等于“懂”,“懂”不等于“会”,“会”不等于“通”,这是从教师的维度说是,这个过程中教师为主导!亦无须争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这并不矛盾。

提高教育效率,有五个“远大于”。“1乘100远大于100乘1”。思维训练的方式上,我们对一个问题挖掘一百遍,问一百个为什么,它肯定比我们抛出一百道题,每一道题只浅浅地问一个为什么效果要好!所以题海战术是没用的。在一个地方挖一百锹与在一百个地方每一个地方都挖一锹,你说,谁更容易挖到泉水呢?“状态大于方法”,“方法大于勤奋”——这是大实话,也是最朴素的道理。但是这些大实话和最朴素的道理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被遗忘了。如果现在给你一个小时的时间,你用最高的效率给学生施加影响,你怎么做?让学生多做几个

题目?还是给学生指点一个方法?还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成才意识?一个人成长的三步曲是“正心、壮志和强能”。“正心”放在第一位。今天我们的教育丢掉了“正心”,丢掉了“壮志”,只在“强能”这一块做文章,而且“强”的还是应试的“能”,你说教育偏离本质有多远?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但中国的教育现实,又不能回避考试!因为在中国,应试能力已经成为一个人能力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上好的学校要考,读研读博也要考,当公务员要考,提干晋级也要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如果没有应试能力,学生将无缘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终身发展很难奠基。

当然教育也有“二八法则”,“关键的20%远大于一般的80%”。那么就以考试为例,一般情况下20%的知识点承担了考试超过80%的分值,你可以去统计,这规律是存在的。一百个知识点,你掌握了一百个可以考一百分的话,你掌握了八十个你绝对考不了八十分,可能你考30分都成问题。因为命题人清楚地知道,哪二十个知识点是不容易掌握的。也就在那20%的知识点中赋予了80%的卷面分值。

七、教师的身心素质

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 第7篇

总以为拥抱了二十几年的耕耘,便拥有了秋天般累累的硕果,总以为积聚了二十几年点点心血,便可以驾驶事业的小舟。但至从我看了《体育课》这个哲理故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我常常扪心自问,作为教师我们是否做到了爱每一个学生?面对“后进生”,我们是否做到了永不放弃?

马林是刚刚上任的镇小学体育教师,上班不久,他就发现二年级三班有一个特别的孩子。这个孩子叫杨灿,腿有残疾,呈严重的O字形,走起路来一摇一晃的。以前的体育老师不准杨灿参加体育课,每到上课时,杨灿就会独坐在角落里干看着。久而久之,杨灿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他经常在课堂上捣乱,偷同学的东西,还在操场上丢了很多小石块,同学们一不小心就会崴了脚。校方对此很是头痛,教育不过来,开除又不忍心,进退两难。

这天夜里,马林来到了林灿的家。杨灿看到马林来了,一句话没说,扭头进了里屋。杨灿的爹妈得知马林是学校老师,又是倒茶又是上烟,杨灿妈还赶紧拿出花生在大锅里炒了起来。

寒喧片刻,马林灵机一动,他向屋里喊道:“啊灿呀,你妈炒的花生快熟了,可真香呀,你不过来一起吃?”别说,这招还真奏效,杨灿的小脑袋从门缝里钻了出来。马林趁热打铁,赶紧凑过来说:“啊灿,今天老师给你出道题,你肯定答不上来。”

杨灿一晃脑袋:“吹牛。”

马林捡起一颗落在地上的花生,把它放在了灶沿上:“我问你,你说这颗花生与锅里的有什么不同呀。”

杨灿面无表情地回答说:“一个少,一个多。”“错。” “一个生,一个熟。”“错。” 杨灿抓了抓头,再也答不上来了。

马林笑着说:“你摸摸这颗花生,再摸摸锅里的就会知道了。”

杨灿照马林的话做了,然后兴奋地大叫道:“知道了,知道了,是一个凉,一个热。”马林微笑着点了点头,然后便起身告辞了。

第二天,体育课马上就要开始了,学生们都聚集到了操场,杨灿的父母也站在了校门口,是马林嘱咐他们来的。马林没有立刻开始上课,而是叫学生分排站好,然后走到杨灿身旁蹲下,低声说道:“还记得昨天我给你出的题吗?”杨灿微微点了点头。

“那好,如果你想做一颗热花生,就到那边的大锅里炒一炒吧!”说完,马林起身便走开了。

当马林起身走开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杨灿身上。突然,杨灿猛地站起,抹了抹鼻子,就一摇一晃的跑向了操场,然后站到了同学们的队列中。

马林从一个筐里倒出了很多足球,问道:“同学们,这是什么?” 大家几乎是异口同声:“是足球。”

“很好!”马林从其中拿出了一个掉了一块外皮的足球。,“我再问一下,这又是什么?”

“破足球。”“损坏了的足球。”“废足球„„”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答。马林扫视了一下队列,然后“啪”地一下用力将球踢向了空中,然后拍了拍手,说:“这个足球是有缺憾,但说破大天,它还是一个真正的足球,我们给它力量,它照常能腾空而起!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

操场上一时间鸦雀无声,同学们都把目光投向了杨灿。

“好了!我们上课。今天我们来比赛短跑,不过,这次我们来一个趣味赛跑,我要求你们全部都要双脚向内撇,看谁首先跑到终点,这也是我们这个班今后体育课的保留项目。”

大家显然都被调动起了兴趣,全体摆好姿势一字排开。只听马林一声令下,立时操场上尘土飞扬、笑声四起,操场边杨灿的父母跳着脚为自己儿子加油,恰好路过的校长也被这个场面吸引住了,边看边点头。

比赛结果,杨灿拿了第三名,几个男同学一起动手将他托起,围着操场转起了圈。杨灿双手不住地挥舞着,沾满尘土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灿烂的笑脸,当然还淌着激动地热泪。

阿基米德说:“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撑起整个地球。”我想,对于后进生来说,我们就是支点,只要给他们爱、给他们鼓励。他们也可以像《体育课》中的那个掉皮的足球一样腾空而起。那么做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样爱他们、鼓励他们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收起可怕的偏见,做一位有爱心的雕塑家

我发现在世俗的眼光里我们教师已经染上了一种可怕的陋习——偏见,我们常把后进生当成“坏学生”,说是“朽木不可雕”,“顽石不成材”,严重地伤害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有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农夫伐倒一棵大树,用笔直的树干盖了一座小木屋。他打量了一番,心想:把这剩下的树根劈成柴,要费多少功夫哇!于是就将它扔在了野外,一位雕塑家无意中发现了这个树根,如获至宝,他小心地把根带回家,精心雕刻,终于制成了一件精妙绝伦的根雕艺术品。这虽然只是个故事确引人深思:农夫厌弃它、瞧不起它,树根就只能是一件废品;而雕塑家喜爱它、关心它、发掘它的潜力,它又变成了一件有价值的东西了。这和我们的教育不是同样的道理吗?我相信任何一个学生的本质都是可以教育、培养、转化、雕塑的,学生某方面的差是表面的、暂时的、相对的,只要我们给与更多的爱和鼓励,他们同样也可以成为无价之宝。

二、做一位善于发现的“伯乐”

“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调查发现多数后进生最初由于课程变难而学习赶不上时,开始还想努力,但最后就放弃了,成为课堂的“客人”,为什么呢?因为冷落、否定的评价、失败的体验太多了,没有人看到他们的努力,更没有人肯定他们的进步,这严重地挫伤了他们的尊严。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能力可以发挥80%-90%。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大的赏识就是表扬,因此我们应该及时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他们树立自信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3.加强家校联系 与家长构建和谐的关系

家庭是儿童首先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刻刻都在影响儿童的思想行为和习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学校的一堂课,教师的一次谈话要深刻得多。因此我们应该经常与家长联系,团结更多的教育力量,及时了解学生以及使学生发生变化的原因,做到防患于未然。

今天,我们怎样做职校班主任 第8篇

关键词:职校班主任,新时期,班级工作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激烈竞争的时代对职业人才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和标准。作为培养职业人才的最直接的责任者——职校班主任,如何能够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找准班主任角色,做好班级工作,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优良综合素质的职业人才?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担任职校班主任工作的经历,对这一问题进行简要阐述。

一、顺应规律,科学管理

1. 培养一支团结向上的班干部队伍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仅仅依靠班主任的努力和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学生干部,让其真正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和班主任联系学生的有效方式。所以,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干部这一骨干力量的培养和锻炼,有效打造一支学习好、道德好、工作好的敢于负责、善于负责的学生干部队伍,从而真正建立班主任与学生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不断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水平和自我提高的意识。对于班主任而言,应该始终坚持“信任而不放任,放手而不撒手”的原则,让班干部可以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多多参与班级工作,同时,班主任也要对班干部多多管理、适度约束,不断提升班级管理的整体水平。

2. 构建一个富有活力的班集体

职校学生活泼好动,班主任可以尝试通过在班级中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效培养学生的良好综合素质,从而建设一个积极进取、和谐发展的班集体。笔者在担任班主任的过程中,就比较重视组织各种班级活动,无论大小活动,笔者每次均能自始至终地全过程参与、全精力投入,事先与全班同学一起精心准备,事中鼓励学生大胆临场发挥,事后认真总结提高。实践证明,成功地组织举办好各种班级活动,对于构建一个富有活力、充满朝气的团队很有帮助,对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3. 建立一种真诚相待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不仅仅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管理者、组织者,更应该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亲密朋友,着力构建一种真诚相待的师生关系。班主任在学习和生活中,一定要关心爱护学生、理解信任学生、支持鼓励学生。笔者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就努力与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在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基础上,经常性地深入学生中间,仔细掌握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生活状况等,在学习方面、生活方面多与学生作坦诚的交流、真诚的沟通,从而努力建立一种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会把班主任当作朋友、看作亲人,将自己学习中的困惑、将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告知班主任[2]。事实证明:建立一种真诚相待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大大地促进班级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4. 完善一套严格管理的制度

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强化职校班级管理的关键环节。笔者在做班主任工作过程中,正常情况下,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到班级了解学生有没有迟到、有没有上课、有没有出早操以及有没有发生突发事件等,及时对违纪学生给予恰当处理。笔者每周会定时召开班会,及时对班级里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严格执行操行分管理办法,给每个学生打分,并在每周二进行张榜公布。对于因为违纪必须处分的学生,一定要实施刚性管理,及时给予处分,以儆效尤。

二、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1. 让先进学生超越优秀

作为班主任,对那些智商较好、富有天赋、起点较高的先进学生,要为其制定更高目标,帮其树立更大理想,不仅要在学习上提要求,专业上指迷津,更要在工作上压担子,可以将那些先进学生充实到班干部、团干部队伍中去锻炼、培养。在此基础上,还要对现有的班干部、团干部进行严格考核,考核指标要细化、量化,要从定性转向定量,实行计分考核,以此作为每学期或学年评定优秀学生干部的依据。

2. 让一般学生更加优秀

作为班主任,对于那些想进取又徘徊、想奋发又少毅力的中等生,一定要有效鼓励、积极引导,平时对这些学生要强化理想观念教育、前途前程教育。要让这些学生了解到新时代、新时期对职业人才的新要求,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才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只有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综合职业素质,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才能适应社会要求,从而确保通过不同方式的激励,有效激发中流学生奋发向上、勇当先锋。

3. 让后进学生努力优秀

职校的后进学生相对较多,作为班主任应该对后进学生予以更多的关注,绝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能让其自甘堕落,班主任要尽可能地帮助后进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从而确立新的自我观念,班主任要在鼓励和激励后进生的基础上,对后进生进行有效评估,让后进生对其能力、优势、缺陷有一个清晰客观的认识,帮助后进生恰当定位、抛弃自卑、放下包袱,真正树立“别人能行,我也能行;别人能做到,我也能做到”的信念,从而让后进学生不断向优秀方向努力。

三、讲究技巧,有的放矢

1. 在观察学生中多有心

职校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个性参差不齐,这也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了难度,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工作中,必须不断探索学生的内心奥秘,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在工作中,班主任一定要做个有心人,勤于观察、用心观察,平时要多深入学生之中,多作调查研究,要从学生谈吐、学习生活习惯变化中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个人性格。在此基础上,还要从学生的集体活动中、人际交往中寻找出学生的心理障碍,探索学生内心世界微妙的变化。

2. 在强化交流中多用心

会说话是班主任的基本技能、基本功底。班主任做工作很大部分就依赖于谈话。由于职校学生更具有个性差异,所以,每个学生可以接受的交流方式、沟通形式都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班主任多用心,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谈还是选个地点定个时间慢慢聊,是和风细雨谈还是严声厉色说,[3]都要班主任在工作中认真注意、有效选择。以笔者做班主任的经验,无论采取什么形式,都要以正面灌输为主,侧面引导为辅,反面警示为次。班主任与学生谈话的频率可为期初、期中、期末普遍谈,出现倾向性问题及时谈,重点学生重点预约谈,后进学生反复谈[4]。

3. 在“跟踪”学生中多尽心

作为班主任要明确“转变后进学生不是一朝一夕、一时一事的工作”,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其思想逐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变化。客观而言,很多学生在老师面前的承诺,很有可能在学习和行动中不能兑现。所以,班主任一定要学会“跟踪”学生,有效提高学生承诺的兑现率。作为班主任在“跟踪”学生中一定要多尽心,并且要持之以恒,一环扣一环,着力用心“跟踪”好每一位学生。

参考文献

[1]叶文梓.论教育发展观的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 2007 (2A) .

[2]金生.理解和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

[3]谭学纯.人与人的对话[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3.

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上) 第9篇

在教师的教育下,幼稚无知的顽童可以成为震惊四海的大文豪,纤细瘦弱的孺子可以成为驰骋疆场的将军。文学家、宇航员、发明家均都受师之育,政治家、思想家、工业家、企业家无不承师之慧。

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和期待的今天,教师问题日渐受到重视,因为正如党的十六大代表、上海市嘉定区普通小学校长汤雁所说的:一所学校的“先进生产力”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因此,在众多的教育问题中,尤为受到关注的是教师个体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

中外自古以来,被称之为“师”的人可分为六个层次:

巫师——在今天看来,就是惑人耳目、愚弄人的人,就是造孽的人;

庸师——“以愚蠢教人,那是善良的人所能犯的最严重的罪孽。”这是对这种人的行为最为恰当的评价;

教书匠——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的本职,但从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学到的不一定是有效知识,有些是无效知识;从教的角度来看,教师传授的可能是假知,而不是真知;

能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

名师——善于触动学生的灵魂,启迪学生的智慧;

大师——以大智大慧去点化学生,促使学生自主发展。

今天的教师则可以分为五个层次:

大教师——指有独特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教育大师;

好教师——德才兼备、教书育人的教育专职人员;

教书匠——只注重教书而忽视育人的人;

以教谋生者——充其量是雇员的“教师”;

因教误人者——既无学又无德的“伪教师”。

教育专家劳凯声指出:教师要与时俱进。成为一名“大教师”是每个教师的理想,当然,首先至少要成为一名“好教师”。这里就与大家讨论两个问题:好教师的素养和如何成为好教师。

一、好教师的四大素养

教师的素养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从哲学向度来看,包含“知”和“觉”;从政治向度来看,包含“忠”和“义”;从心理向度来看,包含“智商”和“情商”;从文化向度来看,包含“科学”和“人文”;从教育向度来看,包含“教育思想”(是否知道怎样去教)、“专业精神”(是否愿意投身教育)、“教育智慧”(能否教好)和“专业人格”(是否具有优秀教师的人格)。

这里我们主要从教育向度来讨论好教师的素养。

(一)教育思想——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方向

教育思想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它是人在某个时代的教育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的认识和看法,即对“教育问题的认识”。教育思想包括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

教育观念(即各种教育观点)叉包括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主体性的学生观,专业化的教师观,民主、科学、开放的课程观,发展、交往、生成的教学观,多元开放的德育观,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和质量观等。对不同的人来说这些观念既可能是系统的、完整的,也可能是零散的、局部的,但只要是反映对教育的认识和看法,都可以称为教育观念。

教育理论是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来的,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的较为系统和严密的教育思想。

下面着重谈谈教学观和学生观。

1当代教学观的变革趋势。

教学应该如何进行?当代教学观与传统教学观相比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

(1)从重教师向重学生转变。即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学生。

(2)从重教法向重学法转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达到不教。

(3)从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知识需要更新,能力更加重要。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4)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强调师生、生生的对话、合作与交流。

(5)从重认知向重发展转变。发展是根本,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6)从重继承向重创新转变。创新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只有创新才有出路。

2当代教师观的变革趋势。

教师在教学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当代教师观认为,教师应该是:

(1)学习者和学者——教师不应该只有一桶水,应该智如泉涌,是一条流动不息的小河,为此,教师要终身学习。

(2)知识的传授者——传授知识是教师专门的职责,所以教师应该闻道在先,术有专功。

(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5)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应为人师表,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6)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这样师生才能心理相容,相互信赖,相互接纳,产生情感共鸣。

3当代学生观。

学生是什么样的人?当代学生观认为,学生应该是:

(1)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学生应以读书为主,即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有主体性的人——学生有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3)发展中的人——学生的发展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和差异性,有向师性、模仿性和可塑性。

(二)教育智慧——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凭借

教师要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任务,必须要有高超的教育智慧。教育智慧不是靠一两天的努力就可以得来的,而是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积累而获得的。它是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凭借。

教育智慧分内容类智慧(学科专业素养)和方法类智慧(教育专业素养)。

内容类智慧:对知识能做到“懂、透、化”。论述深刻,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或深入浅出,或深入深出,或浅入浅出,或浅入深出;观点独到,有首创性和独创性;讲授时能旁征博引,引经据典。

方法类智慧:教学富有启发性,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富有独特性,因材施教,别具特色,吸引学生;富有教育机智,课堂上能审时度势,察言观色,随机应变,保证教学有序有效。

(三)专业精神——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

教师的专业精神包括敬业精神(乐业、勤业、创业、献业),人文精神(人道、人本),科学精神(客观、探究、批判)和人本精神(童年意识、学生意识、生命意

识)。良好的专业精神是教师非常重要的修养,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所以教师必须敬业爱岗,尊重科学,追求科学,尊重学生,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四)专业人格——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依托

教师的专业人格包括良好的个性修养(友善的态度、广泛的兴趣、良好的仪表)和高尚的道德品格(诚实正直、善良宽容、公正严格)。

好教师的素养具体表现于各个方面。美国《时代》周刊曾刊登保罗·韦地博士收集9万名学生关于他们心中喜欢怎样的教师的想法后,归纳出的“好教师”的12种品质:

1友善的态度——“她的课堂犹如一个大家庭,我再也不怕上学了。”

2尊重课堂上的每一个人——“她不会把你在他人面前像猴子般戏弄。”

3耐性——“她绝对不会放弃要求,直至你能做到为止。”

4兴趣广泛——“她带我们到课堂外去,并帮助我们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5良好的仪表——“她的语调和笑容使我很舒畅。”

6公正——“她会给予你应得的,没有丝毫偏差。”

7幽默感——“她每天会带来欢乐,使课堂不致单调。”

8良好的品性——“我相信她与其他人一样会发脾气,不过我从未见过。”

9对个人的关注——“她会帮助我去认识自己,我的进步赖于她使我得到松弛。”

10伸缩性——“当她发现自己有错,她会说出来,并会尝试其他方法。”

11宽容——“她装作不知道我的愚蠢,将来也是这样。”

12颇有方法——“忽然间,我能顺利念完我的课本,竟然没有察觉到这是因为她的指导。”

美国教育有关部门列出了优秀教师行为守则26条:

1记住学生的姓名。

2记住参考以往学校对学生的评语,但不持偏见,且与辅导员联系。

3锻炼处理问题的能力,充满信心,热爱学生,真诚相待,富于幽默感,办事公道。

4认真备课,别让教学计划束缚你的手脚。

5合理安排课程教学,讲课时力求思路清晰、明了,突出教学重点,强调学生理解教学意图,布置作业切勿想当然,且应抄在黑板上。

6熟悉讲课内容,切勿要求学生掌握你所传授的全部内容。善于研究如何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水平进行课堂教学。

7教室内应有良好的教学气氛。教师应衣着整洁,上课前应在门口迎候学生,制止他们喧哗嬉闹。

8课前应充分准备,以防不测。

9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把学校规章张贴在教室内,并解释说明,让学生知道学校规章。

10步调一致。对同一错误行为,采取今天从严、明天应付的态度会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厌恶反感。

11勿使用不能实施的威胁语言,否则将会言而无效。

12不能因少数学生不轨而责怪全班。

13不要发火。在忍耐不住时可让学生离开教室,待到心平气和时再让他们进来上课。教师应掌握一些基本原则,不能在家长面前说的话也决不能在学生面前讲。

14在大庭广众下让学生丢脸,并不是成功的教育形式。

15有规律地为班上做些好事。协助布置教室,充分利用广告栏来传达信息。注意听取学生的不同反映,但应有主见,不随大流。

16要求学生尊敬老师,教师也需以礼相待。

17不要与学生过分亲热,但态度要友好,记住自己的目的是尊重,而不是过分随便。

18切勿使学习成为学生的精神负担。

19大胆使用电话,这是对付调皮学生和奖励优秀学生的有效手段,欢迎学生家长与教师保持联系。

20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如有偏差,应敢于承认错误,你将得到的是尊敬,而不是其他。

21避免与学生公开争论,应个别交换意见。

22与学生广泛接触,互相交谈。

23避免过问或了解学生的每个细节。

24应保持精神抖擞,教师的任何举止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

25多动脑筋,少用武力。

26处理学生问题时,要与行政部门保持联系,当你智尽力竭时,会得到行政部门的帮助。

这些都可以供我们借鉴、学习和参考。(待续)

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读书笔记 第10篇

其中,我最有感悟的是我们该怎么去爱学生,这个主题引起了我对今后教学的思考。在如今实施素质教育,实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热爱学生变成了必不可少的要求,如果说一个教师连自己的学生都不热爱,那么这个教师无疑是不合格的,他不仅玷污了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也玷污了自己的灵魂,他拿什么去教导别人呢?可是现在关键的不是有没有爱学生,而是应该如何去爱学生?怎样爱学生才是合理的,才会使学生受益?这本书的作者就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了我们怎么样科学理性的去爱学生。

首先,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该只是说说而不会付诸于实践之中,像那种“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人是应该被批评的,如果我们将一切都停留在表面,那么学生就会觉得我们十分的浮夸、虚伪,不可以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因而也不会信服我们。如果我们只是口头上不停地说我好爱我的学生,可是并没有什么行动来证明,那算是爱吗?不,不是的。真正的爱应该渗透到行为之中,渗进每一件小事之中,可以让学生们如坐春风,也可以让他们醍醐灌顶。比如音乐神童莫扎特,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开始营造合适的氛围来影响他,使他耳濡目染,把他当成是花朵一样精心地去呵护他,最终他成了伟大的音乐家;儿一代音乐巨人贝多芬,他没有温馨的氛围,也没有被当做是花朵般的对待,他的父亲就对他要求十分的严厉甚至还会折磨他,但是他最终也轰动了整个音乐界。其实,虽然两种父亲所用的方法不同,但是都是用行为去影响自己的孩子,如果我们真的热爱自己的学生,也应该让他们从我们的行动中感觉到,而不是只听到我们的言语,看不到我们行动。

其次,爱学生,不等同于要溺爱,我们需要做的是走进他们的心灵,从而用心去了解他们,去倾听他们的心声。这本书里面的王老师对很多给他写信的人都回复了这样的话:你了解学生为什么要那样做吗?是的,要是你连他们想干什么,为何要这么做都不清楚,何来说的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呢?有怎么可以帮他们分担忧愁和苦恼呢?我们应该试着去了解学生,去和他们交流,这样才可以知道问题,才可以知道问题的关键点,从而找到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许会不可避免的带上个人的情感,觉得学生怎么可以这样做,内心十分地生气,并指责学生,但是我们也应该了解每个人包括自己的成长的道路是崎岖的,不可能不会犯错误的,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耐心来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他们。而不是一味的想要控制他们,让他们完全按照我们的想法来成长,我们也要学会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想法,也许那很幼稚,可是那是学生成长的必然,因此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来引导他们,去感染他们,是他们可以走上正确的成长道路。

最后,爱学生,让他们知道老师十分的爱他们,同时也要加强我们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要知道“真正的教育者要注意在自己与学生之间建立细腻的情感联系”,因为只有将情感投入其中,才能更好地和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也只有当师生通过情感的交流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关系时,教师的教育才能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从而被学生接受。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也要随时注意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沟通,只要这样才能渲染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才会积极投入到课堂里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才能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这节课才是成功的一节课。同时课后的交流和沟通也是十分重要的,就算不是班主任,也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然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就会也来越远,正因为没有及时进行沟通,所以我们可能会不清楚学生是怎么想的,不知道学生错在哪里,不清楚学生为什么会表现得那样激动,不理解学生为什么不赞同老师的做法。因此我们今后的教学一定要注意到这些问题,一定要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心声,以便“对症下药”。

上一篇:电影演员合同书空白下一篇:商贸有限公司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