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凭证

2024-06-10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凭证(精选14篇)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凭证 第1篇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凭6证入学

需要城区、开发区教育局安排就读小学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长需持以下报名材料到暂住地的城区、开发区教育局提出申请。

1、家庭户簿和父母的身份证;

2、父母双方在南宁市的暂住证或居住证明(有效期一年);

3、父母双方在南宁市居住的证明(所列证件之一:市区内居住房屋的产权证、购房合同备案证明,当地居委会出具的房屋居住租赁证明);

4、父母务工就业证明(所列证件之一:工商营业执照、劳动用工合同);

5、学生原就读学校证明所在地具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出具的就学(或转学)证明;

6、父母户籍所在地乡镇以上计生部门出具的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婚充证明”。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凭证 第2篇

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管理制度

为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78号),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应履行的职责

(一)学校在满足所属区域适龄儿童、少年就读后还有教学资源的情况下要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并及时予以办理学籍手续。

(二)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学校,必须按照有关规定项目和标准收费,不得擅自加收其他费用,做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对家庭确有困难的学生,学校可酌情准予缓缴或减免。

(三)学校应本着“以育人为本”的思想,维护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的正当权益。要针对这部分学生的实际,改进教学管理办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在接受教育、参加团队活动、评优评先、参与文体等各项活动及实行奖惩等方面与我区儿童少年同等待遇。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四)根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以公办学校为主的要求,学校要充分挖掘潜力,尽可能多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提供保障。学校要建立完善保障进城务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二)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筹措保障机制。政府财政部门要对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较多的学校,在教育附加费中安排一部分经费,改善其办学条件。同时,积极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款、捐物,资助家庭困难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凭证 第3篇

一、研究设计

(一) 研究预期

本研究将利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生活调查问卷中的学生家长问卷及班主任访谈所获得的数据, 描述分析本次研究中学生家长以及班主任对当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的基本情况, 了解甘肃省部分地区当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分析问题造成的主要原因, 进而为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权利, 解决其入学问题, 在政策制定层面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 客观地收集被调查者对于当前其所在甘肃省部分地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状况的基本情况及看法, 并通过统计分析, 以期较为客观清晰地呈现甘肃省部分地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研究样本

为了全面了解甘肃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整体状况, 在87个市县区按照要求上报了汇报材料、统计数据后, 研究小组认真阅读了每个区的汇报材料, 特别是地方政策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数据, 然后根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分布, 确定了兰州城关区、白银区、麦积区等地区的部分中小学作为本次调查的学校。在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帮助下, 研究小组分别对313位班主任以及1263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长进行了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以及问卷回收率均在允许统计分析的合理范围, 故本次样本收集的数据是有效的。

二、数据分析

相比居住在城市中的儿童,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入学方面面临更大的压力和问题。在城市提供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 处于社会底层的进城务工人员也就很难让自己的子女享受与城市儿童相同的教育资源。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 研究发现造成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困难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 户口问题

中国城乡户口“坚冰”始于1953年, 当时为了减少城市的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 保障城市经济发展, 国家开始制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1958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这部法律在当时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但同时也形成了一堵无形的墙, 使城乡之间泾渭分明, 公民的迁徙自由受到一定的限制。户籍制度是流动人口问题的根本枷锁。[1]户籍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它造成了流动人口接受教育的不平等。要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难的问题关键是从社会认识上进行更新, 并从根本上改变因我国包括户籍、就业、土地、教育、福利等制度和政策而造成的等级歧视心态。在这次调查中, 有近一半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长认为, 孩子在兰州上学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没有城市户口。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要参加“中考”和“高考”, 如果没有城市户口, 必须要回户口所在地报名考试, 非常麻烦, 同时也加大了流动人口的经济负担。在对1263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长调查后发现, 有604人, 即47.8%的流动人口仍然没有城市户口 (如表1所示) 。

(二) 学籍问题

学籍是管理学生的重要手段, 过于频繁的流动会加大学生管理的工作量和难度。在被调查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总数8475人中, 一年级开学就报到且有学籍的为4733人, 占55.8%, 从一年级开始就借读的 (无学籍) 为2172人, 占25.6%, 中途转学籍的 (有学籍) 896人, 占10.6%, 而中途转来借读的 (无学籍) 674人, 占8.0%。由此可见, 无学籍的为2846人, 占33.6%, 有学籍的为66.4%。中途转学、中途借读的占有一定的比例。进城务工流动人口工作的特点决定其具有不稳定性, 许多进城务工人员随着就业和居所的变化, 为就近入学, 其子女就读的学校也跟着改变。在这次调查的1263个家庭中, 转学1次的为243人, 占19.2%, 转学2次的为65人, 占5.1%, 转学3次以上的23人, 占1.8%。

(三) 转学途径问题

频繁转学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最大的特点之一, 在访谈麦积区某小学的校长时, 她说:“有些随迁子女没有转学证, 学校也就收了, 但他们走时一般也不开转学证, 说走就走了, 流动性达到10%左右。”家长要求过高, 想让孩子去更好的学校。在这次调查中专门对流动人口是如何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想去的学校的做了统计, 走官方渠道的只有273人, 占21.6%, 而托熟人直接给学校交赞助费的最多, 为817人, 占64.7%。相对经济条件比较好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长甚至直接找校长交钱上学。这种方式尽管是违规的, 但还是有不少家长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顺利转学 (如表2所示) 。

在对1263个家庭对“获取上学信息的途径”调查时, 有894人, 即70.8%是通过朋友介绍而得到的上学信息 (如表3所示)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宣传和动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力度应当加强。

转学的原因。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来到大城市有多种原因, 在这次调查中列出了常见的四种原因, 让孩子留在身边便于照顾和城市教学质量高的比例最高, 分别为39.3%、37.4%, 说明流动人口非常看中所在城市的教育质量 (如表4所示) 。

本次调查专门了解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长对大都市的态度, 在调查的1263位家长中, 有538人, 即占42.6%的人认为都市生活很好;有519人, 即占41.1%的人认为较好;认为一般的为173人, 占13.7%;认为没有农村好的只有33人, 占2.6%。为了调查家长的态度, 本次调查又问到“你喜欢都市生活吗?”回答喜欢和很喜欢的, 占到了84.0%, 而不喜欢的只占4.4% (如表5所示) 。

转学到流入地求学的年级分布。调查发现, 小学一、二、三年级转学到流入地求学的最多, 这种转学现象符合教育规律, 年级越高, 转学后越难适应新的环境和学习进度 (如表6所示) 。

(四) 择校问题

择校在城市学生中表现特别明显, 为了上一所好的小学、初中或高中, 家长会不惜一切代价, 动用社会的各种关系, 应该说这是一种“奢侈”的愿望, 这种要求是随生活条件的改善而逐步提高的。在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长做调查时, 研究发现72.9%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长希望能让自己的孩子上重点中学, 而只有50人, 占4.0%的希望上私立学校。这次调查还发现, 只有69人, 仅占5.5%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政府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专门修建的学校就学。很多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融入到城市孩子当中。这种趋从心理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城入学造成了一定困难 (如表7所示) 。

(五) 上学费用问题

国家从2008年秋季起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学生的学杂费, 但是仍有其他方面的费用需要学生家长支付。在这次调查中, 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向学校的交费情况向班主任进行了询问, 发现在涉及的6016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中按要求交费的为4788人, 占79.6%;只有860人, 即占14.3%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 学校减免了他们的费用 (如表8所示) 。同时, 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长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有93.3%的家长回答能按要求及时交费, 而始终拖欠学校各种费用的占0.1%, 在问到“学校是否减免各种费用”时, 只有2.5%的家长回答学校给他们减免了各种费用 (如表8所示) , 比班主任回答的比例低很多, 这是由于双方的视角和立场不同而造成的。由此可以得出进城务工人员在城里创业艰难、收入低, 这样肯定影响到他们正常支付孩子学习的各种费用。

调查还发现, 孩子在公办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长觉得目前孩子的学费负担可以承受、没感觉或负担不重的家长比例很高, 但孩子在民办初中和民办中小学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长则认为负担过重。有些学校对“四证”不全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仍旧在收取借读费。而家长也有自己的难处, 他们也想持“四证”领孩子上学, 但是“四证”办起来很困难, 例如办理暂住证、婚育证、卫生证等都要收费。虽然独生子女不收费, 但是要到流出地办理“四证”, 来回的路费开销也很大。在研究人员访谈中, 大部分校长认为, 必须持“四证”, 否则没办法管理。

三、建议与启示

进城务工人员为城市发展做出了贡献, 为他们的子女在城市安心读书创造条件是各级政府的责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大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并将越来越大, 各级政府必须从资金上予以保证, 政策上予以扶持, 为他们提供好的学习环境和优质的教育教学水平。

(一) 建立有利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的学籍管理机制

进城务工人员工作的特点决定其具有不稳定性, 流动性大。为了就近入学, 子女也随着父母的“迁徙”而改变就读的学校。中途转学、中途借读的现象很多, 学生流动性大, 给学校的学籍管理造成极大的困难和不便。建议甘肃省教育厅按照2007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基本信息规范》要求, 参照其他省如安徽省的成功经验, 尽快制定《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办法》, 建立全省统一的电子学籍档案管理网络系统, 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基本情况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动向、流动态势。实行中小学学籍信息化管理, 对基础教育阶段行政管理决策和社会服务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规范中小学校招生秩序和办学行为, 而且可以掌握每年新生入学报到率和注册情况, 为国家制定年度招生计划和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使中小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籍管理工作有章可循、责任明确、工作便捷、管理高效。

(二) 加大城市公办学校校舍、教学设施、图书资料建设

甘肃省属不发达省份, 经济发展薄弱, 兰州市是省会城市, 经济发展相对较好, 对教育的投入尽管实现了“三个增长”, 教育基础设施、教学设施、教育教学设备刚刚满足需求, 但因为接受大量流动儿童, 学校校舍、教育教学设备出现短缺、紧张状况。在访谈城关区某校长时, 他谈到:“学校在城中心, 学校2001年在校生数为800名学生, 2008年在校生数为1432名学生, 在校生数大幅增加, 主要是外来人口。每个教室占53.5平方米, 现在的班额在60~63人之间, 按每班60人计算, 每名学生在教室大约只有0.9平方米的活动面积;在校生数逐年大幅激增, 使得学校的校舍、教学设备、图书等极其紧张, 每到下课、放学时间, 值周教师必须守在楼梯口维持秩序, 一旦拥挤, 楼梯就有挤踏的可能, 这是十分令人担忧的事情。”兰州市城区应尽快按照学校现有规模规划学校校舍建设, 添置教学设施、图书资料等, 满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需要。

(三) 政府设立专项资金, 建立相关救助机制

根据国家与甘肃省有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政策, 不再收取借读费, 学校的教育成本费用大幅度增加, 城区教育部门和学校经费支出压力增大, 筹措办学经费的困难越来越大。政府按预算应该给学校拨付的经费也不能及时到位, 使学校经费更加紧张。七里河区某校长说:“学校经费紧张, 维持困难。国家是否考虑设助学金或给学校拨专款救助家庭贫困孩子。”为此,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 省政府建立教育专项资金, 对接受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学校给予专项补助, 其结构应考虑征地费、建设费、教材费、课桌费、电教费、教师人员经费等总和所需; (2) 在地 (市) 级财政年度预算中安排专项经费, 用于改善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数较多学校的办学条件, 以充分调动学校的办学积极性; (3) 在确保办学经费落实的前提下, 要加大宣传力度, 建立扶持贫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 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良好氛围, 提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积极性。

(四) 合理规划和布局城市新建中小学

在城市化过程中, 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 城市学校生源急剧膨胀, 特别是在城市住宅楼开发过程中, 一定要考虑其服务半径内的中小学规划建设。为此, 建议省政府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 充分考虑未来几年、几十年的生源数, 留出学校用地, 科学布局中小学, 保证每个社区的所有适龄儿童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 而且在新建学校时, 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配备都应和城市中心中小学的标准一样高。同时, 必须规范开发商承担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责任的具体政策, 统一标准。

(五) 鼓励广大教师积极从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

目前, 中小学教师都愿意带“好学生”, 只是因为他们“好教”, 而对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 教师普遍认为是“费力不讨好”的事, 为了鼓励广大教师从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工作, 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评优树模”、晋升职务和核定教学工作量方面对承担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的教师给予更多的照顾。

摘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是近年来各级政府教育工作的重点。有研究者对甘肃省部分地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父母以及中小学校长进行调查, 发现户口、学籍、转学途径、择校、上学费用问题是造成当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难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困难,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凭证 第4篇

“有从小玩到大的朋友吗?”“都玩不长。”

这是15岁的孙榆跟记者的一段对话。因为父母经常在不同的城市打工,他也不得不经常转学。颠簸漂泊的生活让他不断留级,也没什么长久的友谊。

在我国城镇化的过程中,大量的农村人口长期辗转在城市打工,出现了一批像孙榆一样的孩子。他们為了不成为农村留守儿童,跟随父母来到城市,但因为父母工作经常变动,他们不得不像农村留守儿童一样:由爷爷奶奶照料生活,甚至独自生活在陌生的城中村。

进了城,依然留守

孙榆的父母如今在石家庄打工,孙榆跟妹妹在河南郑州第七十六中学上学。离开郑州前,父母把66岁的奶奶黄仲英从老家河南信阳接到郑州,照顾孙榆兄妹俩。

如今祖孙三人住在郑州一城中村仅有十几平方米的出租屋里。记者在现场看到,狭小的房间里,祖孙三人的衣服、铺盖塞得满满当当。没有书桌,两个孩子就坐在床边,把小桌板放在腿上做作业。灯光昏暗,孙榆写字的时候把腰弯得很低。

因为姿势别扭,时间一久,腰和胳膊会疼,腿也会被压得不舒服。因此很多时候孙榆都在教室做完大部分作业才回家。

郑州市第七十六中学位于郑州市北部,生源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该校副校长陈广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些年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增多,学校招生规模也出现爆发式增长,由5年前每届8个班发展到去年的每届24个班。目前学校3?700名学生当中,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比例达到3?100?人,占全校总人数的82%,跟孙榆一样“留守”的学生不少。

与孙榆一样,11岁的小婕和8岁的弟弟孙冠冠也留守在南方的城市——广西南宁。

每天下午5点左右,70岁的陆生连就要提前赶到万秀小学,她不仅要去接小婕和孙冠冠,还要顺便把邻居的小孩也接回家。因为邻居夫妻俩下班都太晚,不能去接孩子放学。

小婕的妈妈农兰芳在电话里说,之前她和丈夫曾在南宁打工,去年他们在老家新建了一栋楼房,由于欠了不少债,今年春节后她和老公决定到广东省惠州市打工。孩子没法带走,只得留在南宁读书。“我们也知道这样对孩子不好,可实在没有办法。”姐弟俩曾是留守儿童,农兰芳深知不利于他们成长,毅然决然地将两个孩子接到南宁读书,只是生活压力太大,不得已姐弟二人再次留守在城里。

万秀小学位于南宁市区一处城中村,放学时正是下班高峰期,路上的小轿车、电动车和行人交融在一起,喧闹声此起彼伏。走过狭窄的城中村主干道,走进更窄的巷道内,两边的楼房靠得太近只可见一线天,即使白天光线也显不足,当地人称其为“握手楼”。在一栋墙体未经粉刷的楼房前,陆生连用电子卡打开门,这里就是他们租住的地方。

房间有二十几平方米,一张高低床把本就局促的客厅几乎占满,床头摆放着一张书桌,两名孩子平时在这里写作业。姐弟俩每天早上七点多出门,除了午餐时间,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外婆陆生连负责照料二人的生活。

14岁的鑫鑫则已经一个人独自在郑州生活多年。从幼儿园开始,鑫鑫就被父母从老家南阳市带到郑州市读书,但从小学五年级开始,父母离开郑州市到附近的中牟县做生意,留下他一个人在郑州市读书生活。

一家“午托部”成了鑫鑫在异乡的“家”。每个月缴纳600元钱,这里就能供应一日三餐,还有辅导老师帮解决学习难题,目前这里接纳了20多个像鑫鑫这样的学生。在“午托部”里,大房间里住六七个孩子,小房间则住两三个。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午托部”里有的孩子已经住了五六年。

由于处在升学关键期,八年级的学习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性格较为内向的鑫鑫虽然看起来很懂事,但学习上的压力仍是他难以排解的困难。有时作业到了很晚也写不完,或者一些难题总是无法解决,鑫鑫就会大哭一场,父母只能通过电话安慰他一番,但最终问题还要靠他一个人去面对。

不仅是南宁、郑州这样的二、三线城市,广州市也存在留守情况。广州市海珠区康乐中学是一所接纳随迁子女人数较多的学校,学校在校900多名学生中,95%以上是外地户口学生。副校长唐仁说,上个学期一名学生,父亲在佛山工作,母亲和哥哥在湖南工作,这名学生一个人在广州学习生活。因为学校不能寄宿,所以这个孩子独自居住在离学校半小时车程远的出租屋。

父母流动难安定,孩子“留守”城中村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不少地区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敞开大门。正是看到城市优质的教学条件,以及留守儿童带来的成长问题,不少进城务工人员将孩子带到所在城市就读。

在有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甚至超过本地学生。如珠海市教育部门今年公布的数据显示,珠海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为199?810人,其中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总数为116?096人,占比58.1%,超过户籍学生数量。南宁市教育局也对记者表示,近年来,由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人数急剧增加,原来按常住人口规划的学校布局和办学规模难以适应新的形势,教育资源接近饱和,同时因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存在周期性高峰和流动性难以预测,也增加了师资配置和资源配置难度。

而这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的随迁子女学生中,因父母工作不稳定,在照顾子女与赚钱养家两方面往往难以兼顾,父母离开、孩子留守现象并不少见。南宁市一位中学校长说,不少家长来自安徽、湖南、河南等地,主要从事装修、建筑、销售等岗位,“他们时常更换工作单位和工作地点,有的虽然在一个城市却难住在一起,有的选择别的城市打工,还有的甚至出了省,家长会根本没办法参加。”

记者采访发现,“再留守”群体具有明显的分层,即小学阶段相对少、初中阶段相对多。南宁市一位小学校长说,孩子越小越离不开父母,但随着随迁子女年龄的增长,自理能力也慢慢增强,“不少孩子小学阶段就会洗衣做饭,每天独自搭公交车上学,具备了这些条件,不少家长才敢离开他们。”

这些“再留守”的随迁子女,父母基本都是为了挣更多的钱养家才远走,经济困难使他们大多数都只能生活在城市里房租廉价的城中村。尤其在专门针对随迁子女的民办学校中,超过80%的学生为随迁子女。如在南宁市,万秀村、燕子岭社区、官桥村等民房多,且价格相对便宜,是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区,也是?“再留守”孩子生活的地方。

与此相关,当前不少城市在改扩建,城中村不断被拆除,由此带来的居住难题成为“再留守”增多的因素。陈广融说,随着附近几个村庄被拆掉,房源减少的同时租金也变高了,不少务工人员纷纷搬离,由于更换学校难度太大,只得将孩子留下来。

成长之忧,成才之险

一位“再留守”学生的爸爸告诉记者,自己在外面最担心的还是孩子的安全问题。“城里车多、人多,孩子如果走路不规矩很容易被车撞到。现在经常有拐卖儿童的新闻,很担心孩子的安全。”

农兰芳说,奶奶年龄大了,只能负责接送、做饭,学习上不能提供任何帮助。她说,两个孩子学习成绩都一般,“我觉得要是能多给她们补补课,成绩会提高一些的。”小婕曾在补习班里学习了一个月,英语成绩提高到90多分,“每个月300多块的补习费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太贵了,最后只补了一个月。”

留守城市的孩子们,需要面对的不仅是生活里的各种安全隐忧。更重要的是,在最需要呵护和引导的年龄缺失规导,他们面临着更高的成才风险。

一脸稚嫩的孙榆对记者说,他已经15岁了,这个年纪已经能克制对父母的思念了,他知道家里的难处,学好功课是对家里最好的回报。今年的目标是拿到全校前十名。神色间俨然一个小大人。

记者采访时,正好碰到孙榆在做作业,其中一道语文阅读理解题的文章是毕淑敏的《我在寻找那片野花》,文中讲述的是一个名叫荞的下岗女工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困窘的故事。

“这个故事能教给我们一些道理,对生活中的困难,要乐观面对不能放弃,直到把它克服。”孙榆说。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像孙榆一样上进懂事。陈广融说,“再留守”的学生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一些孩子像孙榆一样在困难中积极奋进,但也有一些孩子被父母接到城市里后,沾染上玩游戏、泡网吧等不良嗜好,有的为筹集费用,甚至纠结社会人员参与偷盗。

在万秀小学老师眼里,正读七年级的小峰已经是名副其实的问题少年。目前爷爷在城里照顾他的生活,却管不住他,夜不归宿、逃课、K歌、打游戏是经常的事。他平时和几个玩伴混在一起,并且还交了女朋友。“前几天我们去逛街,看一个人不顺眼,就把他打了一顿。”小峰若无其事地对记者说。

广西医科大学心理学教授王翔南说,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相似,“再留守”群体多为独居或由亲属代管,其生活虽然可以得到基本照料,但他们与城市学生在生活方式、文化习俗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一旦遇到学习和人际交往等问题,没有父母的指导,其安全感就会下降,其行为容易出现偏差,导致出现各种成长问题。

不少孩子在初中阶段进入叛逆期,监管的缺失容易导致不良行为。唐仁说,很多学生都住在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这些地方往往居住人员庞杂,黑网吧、游戏厅等不少,没有家人在身边管教,孩子一沾上就很容易陷进去。

王翔南认为,“再留守”孩子在城市面临成才高风险,又缺乏有效的矫正,容易在城中村等聚居地形成偏离城市社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成为一个游离于城市社区之外的“边缘群体”。

一些地方随迁子女群体违法犯罪也呈多发趋势。来自南宁市兴宁区检察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至今,该检察院辖区内随迁子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占全院未成年人犯罪受案总数的62.33%。

城镇化的新挑战待解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旭东说,“再留守”问题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背后有深层次原因。农民工子女进了城怎么办?这无疑给社会管理带来新的问题,需要城镇化政策的衔接、相关措施的跟进、NGO组织资源的整合等各方面统筹推进。

南宁市第十七中学校长张焰说,每学期开学之初学校就会与家长协商,尽量减少留守现象。针对“再留守”问题,经过多次沟通,有的家长已经回到孩子身边。

今年2月国务院在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从源头上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要普遍对农民工未成年子女开放,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农民工未成年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完善和落实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在输入地参加中考、高考政策。

不少城市也正在努力为随迁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广东省今年宣布全面放开异地高考,只要满足“父母拥有合法稳定的职业、合法稳定的居所;父母在广东拥有3年的社保、居住证,子女有在广东就读的3年高中学籍”条件,就可以参加广东高考,报考的院校也不再仅限于职高。率先破除了多年来随迁子女在城市就读却不能在城市升学的藩篱。

南宁、郑州等城市教育部门表示已基本实现随迁子女“应读尽读”。2015年南宁市接收的随迁子女学生人数上升到12.8万人。郑州市?2015年随迁子女在校生达到27.8万人,占全市全部入学人数的40%左右。陈广融说,近几年来学校招生规模呈“爆发式增长”,由五年前的每届8个班发展到现在的每届24个班。目前教师数量、教学设施均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资金扶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唐仁介绍,广州市对每个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补贴(中学)标准为每學期每人1?200元,仅此一项,每年对康乐中学的投入就超过200万元。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凭证 第5篇

宜春第六小学校

为了落实国务院、省教育厅及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 真正体现为最底层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巩固我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成果,根

家、省、市 有 关 文件

神,结

合我校

际,针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做出以下具体实施办法:

一、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采取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中小学接收为主的原则。

农民工子女要按照学籍管理的规定,在临时户口所在地按相对就

近的原

则,被 市 教 育 局 分 配 到 我 校 入 学,我 校 无 条 件 接 收。具 体程

序如下:

农民工子女持暂住证户口或暂时居住地证明及原籍户口(身份证)、打工单位证明及市教育局的派遣证到我校申请入学。如我校的生源紧张,我校将上报到教育局主管部门,由教育局视实际情况将其调整到相对就近的学校入学,并与学区内学生同等对待。

二、保障农民工子女接收义务教育的权利,坚持同等待遇,同等权利的原则

农民工子女有平等接收义务教育的权利,他们有与本地学生同 等的评优、评奖、入队、入团的资格;同等地参加各项校内、外活动;对 学习后进 的 学 生,学 校 和

要 同 样 给 与 尊 重,同

样 进 行 帮 助。学 校 将广泛开展“献 爱心”“结 对子”等 活 动。尊 重、关 爱 进 城 农 民 工 子 女,帮 助 他 们 客 服 自 卑 心 理,适

新 的 学习环 境,以 促 进 他 们 健 康成长。

三、加强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学籍管理工作

农民工子女建籍,统一管理,登记在册。坚持定期上报,底数清

晰。做

到 人 在籍

在,人 走

转;籍

随 人 走,跟

底。对 已

完 成 九 年义务教育并经考试合格的,按规定办法义务教育证书。确保所有农民工子女有学上,不让一个农民工子女因父母流动而流失。

四、对家庭特殊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实行救助制度

积极响应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款、捐物,资助 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号召。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相关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困难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完成学业。

五、严格规范收费制度

对在我校就学的农民工子女一视同仁,不收取国家规定以外的

收 费 项 目。在 办 理 农 民 工子女 的 入 学、转 学 手 续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措施 第6篇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指户籍不在流入地,随父母或监护人在流入地合法居住、务工、就业或经商,需接受教育且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可以申请在我校居住地就近入学就读。凡父母或监护人在我村已暂住一年以上,都可以申请在我校就读。进城务工人员应按流入地规定,依法送其随迁子女至流入地学校入学,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

一、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利,并确保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切实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纳入当地教育工作范畴和重要工作内容,统筹、指导和督促学校就近做好接收就学和教育教学工作,各学校不得以如何理由拒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依法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对未按规定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父母或监护人进行批评教育,并责令其尽快送子女入学。

二、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完善教学管理办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规范办理入学手续,为学生建立学籍。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尽快适应学习环境。外出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返回原籍就学,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并督促学校及时办理入学等有关手续,禁止收取任何费用。

三、优质服务,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公平教育,建立和完善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生家庭的联系制度,加强双向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在学生管理、评优奖励、文体活动、入队入团和课外活动等方面与本地学生实行同等待遇。

四、加强管理,统一建籍、统一管理,按照学籍管理规定,各接收学校要及时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建立学籍,坚持定期上报,做到底数清晰。对已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按规定颁发毕业证书。确保所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学上,不让一个因父母流动而失学。坚持“均衡分班”的原则,杜绝农民工子女单独编班现象的发生。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凭证 第7篇

一是落实保障措施。

在制度保障方面,明确教育、财政、计划、编制等部门职责,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人数作为基数按相同标准分解教育费附加、安排公用经费、核定教师编制、建设教育基础设施、预留教育用地;在教学管理方面,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实行“五统一”即与城市学生一样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统一安排活动、统一考核评价;在收费、困难补助等方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本校学生享受同样政策。

二是公开入学信息。

按照“两为主、一指定”的原则,即以流入地地方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就读为主,到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相对就近学校入学,每年秋季开学。学校安排教师宣传学校招生信息,公布接受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报名办法,开通招生咨询热线,接受家长咨询。

三是开展特色教育。

为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尽快融入城市教育,学校实行以课题研究深化融合,以主题活动促进融合,以重点干预优化融合等系列融合教育策略。通过一系列贴近随迁子女学习生活的活动,助其建立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使他们终生受益。同时,通过构建高效课堂、指导家庭教育、开辟网上家长学校等措施与途径,有效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业进步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是建立定期联系制度。

通过定期家访、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加强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父母(监护人)的联系和沟通,形成联手教育的合力。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真正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学区小学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凭证 第8篇

所有的儿童到了年龄都要进学校进行正规的学校教育,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适龄儿童都做好了入学准备。因为这样的情况会导致他们对后期学校的适应/甚至对社会稳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所以儿童入学准备处于弱势的他们英气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永川作为重庆市的一个区县, 作为渝西农村地区的流动人口的迁入地, 城区内的6所小学最近5年来一共安置5100余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重庆市和永川区财政对接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公办学校进行了奖励和补贴。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普通的城市儿童相比, 进城务工人员的入学准备处于弱势。不同的孩子的早期学习机会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 进入小学被多数人认为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但是孩子所了解的和能做的是之间孙在这河大的个体差别, 这种差别对他们学习和成长会产生重要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准备处于落后状态, 这意味着他们进入小学学习的适应上处于不利地位, 他们在起跑线上已经输了。入学准备对于每个孩子的未来学业的发展具有很高的预测性,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准备不足将会给他们带来比较差的学校适应能力, 影响到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和学习质量。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小学的适应能力上处于弱势, 这就与他们在小学前在各个方面的准备不够相关。

二、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准备的主要因素

(一) 教育体制

我国的城市与农村的教育存在较大的差距, 基本趋向于二元化, 在基础教育阶段尤为明显, 这种明显的二元化也使得不少来自农村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存在严重问题。农村的教育显然不如城市先进, 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想要自己的子女来城市接受更好地教育。但是在这个过程中, 许多城市学校不愿意接受这些各方面条件都不那么好的孩子, 而孩子自身也难以融入城市。

(二) 教育机构缺乏应有的入学标准与规范

2004年, 我国公办幼儿园数量已低于民办幼儿园数量, 但是关于民办幼儿园的行为规范和管理监督制度、准入标准等等相关规定, 政府却没有出台。以至于越来越多的资质欠缺的幼儿园利用低廉的价格优势占据市场份额。

(三) 缺失的法律法规

在我国的教育法规定的四个教育阶段中, 没有专门立法约束的只有学前教育。在较低的法律层次中, 学前教育不被关注, 更缺少学前教育法律法规的保障。以至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众多问题上备受歧视。

(四) 家庭经济情况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培育场所, 城市中的儿童会被予以重视, 相反,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在各方面都处在社会底层, 也导致他们的子女也不被社会相同的对待。孩子的成长氛围、生活状态、受教育机会等等都输在的这条本应平行的起跑线上, 十分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成才。

三、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准备的对策思考

首先基于儿童个体来说, 国家应增设儿童个体的项目, 为儿童提供直接的个体教育, 以达到促进学龄前儿童五大领域的发展, 为入学做好准备。

(一) 明细政府部门职责

想要解决好目前进城务工子女入学准备不充分的现状的问题, 首先政府部门应提高认识, 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承和担相应责任;其次, 应加快学前教育相关法律的颁布, 用直接有效的法律来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再次, 为了学前教育能更好的发展, 政府应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 并加大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 最大限度的为务工人员家庭减轻负担;然后, 要严格规范教育机构的入学标准和收费情况, 淘汰不合格的教育机构;最后, 提高幼儿教育的地位和待遇, 加快教师专业化的建设。

(二) 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第一, 要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管理, 统筹好资源配置;第二, 要运用好媒体的力量, 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受教育问题能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但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媒体监管力度, 净化学前教育的氛围;第三, 为了能改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环境, 有必要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收入;第四, 提高公民的道德意识, 公平对待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

(三) 教师对入学准备的支持

首先, 教师应具备与所有发展中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的相关知识储备, 并细心的去发现和分析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其次, 教师应有意识的去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文化背景和家长的知识能力情况;最后, 教师要将儿童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包括身体健康和动作技能、情绪和社会性发展、认知和一般知识、言语发展、学习方式的五个领域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 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洪秀敏, 庞丽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制度保障与政府责任[J].学前教育研究, 2009 (1) .

[2]韩世强.法律如何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学前教育公平[J].社会科学战线, 2010 (7) .

[3]王智超.农民工子女就学制度性障碍与建议[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6) :152-156.

提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数学素养 第9篇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数学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46-01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建设,城市中的农民工越来越多,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必然会导致城市的教育资源紧张,针对这些情况各大城市都开设了农民工子弟学校,在这些学校中通过对学生学习的研究发现,学生的数学素养普遍不高,这与其生活、学习的环境以及家庭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科目的基础,所以小学数学素养的培养关系着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因此提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数学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采用情境教学,为学生树立数学应用的意识

新课改中明确的规定学生的教育需要与生活世界联系起来,并满足学生的独特需求,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从而使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的应用技能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能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农民工子女多数都居住在比较偏远的郊区,而且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很少能够为孩子提供出游的机会,使孩子对外界的认知度有限,知识面较窄,很难将一些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采用情境教学法,摒弃以教材为依据的单调式的教学方式,要将教材中的内容转换成为探索性的问题,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探索,逐渐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1]。

比如,在学习“统计”(小学数学二年级)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问题,同学们知道车流量是什么吗?学生会纷纷给出答案,是车在一定时间内经过的数量。然后教师继续提问,那么车流量该怎么计算呢?学生就会想肯定要一辆一辆的数。接下来教师继续引导性提问,那如果我要把不同车型的车流量都记录下来该怎么统计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视频,教师可以播放一个车流量较大,车速较快的视频,学生会发现自己很难完成对不同车辆的统计,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个人数所有的车肯定存在困难,但是如果一个人数一种车是不是就容易得多,学生自然会分组进行统计,这样的统计效果就会很快的显现出来,这样不但使学生了解了统计方法同时也了解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应用意识。

二、注重学生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提升

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目前教学中重点关注的问题,同时通过实践的检验发现为学生打好数学基础,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能力,而学习能力是对知识的升华,所以只有学生打牢基础,才能够使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农民工子女的数学基础比较弱,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有意识的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数学回归生活,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在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能够应用数学知识、思维去发现、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够利用所掌握的数学能力去解决问题,这也是数学教学的意义所在[2]。特别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数学知识更应该回归到生活中。

比如,在学习“生活中的负数”(小学数学四年级)时,教师可以画一条线,并将横线记做0,规定往“前”走一步为+1,走两步为+2,不断累加;然后让一名学生往“后”走,这个时候该怎么表示呢,学生们就会纷纷提议,向“后”走一步可以记做“减一”,表示出来为“-1”。这样通过学生自行探索来了解负数,发现负数,并利用负数来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够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农民工子女的特殊情况,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采用情境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将数学知识还原生活,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有效提升,进而使农民工子女在数学学习和应用中获得更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叶春凤,刘璐.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考试周刊,2012(69):182-182.

[2]周和琴.浅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农民工子女教育教学探索[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2(5):76-77.

作者简介: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凭证 第10篇

为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入学工作,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根本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教育局等部门关于学前教育、经常性助学活动、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基础教育工作三个意见的通知》(潍政办发„2003‟192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将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入学工作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潍坊市将成立由教育、公安、发展改革、财政、机构编制、劳动保障、物价等部门组成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具体负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的协调与组织。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负责人员。各县市区领导机构及成员名单请于4月5日前报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

进城务工人员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要按照潍政办发„2003‟192号文件的有关要求,做好相关的工作。公安部门要于每年5月15日前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提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基础教育适龄人口的基本情况;财政部门要根据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学校的实际在校生人数和定 1

额标准划拨生均公用经费。价格部门要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收费情况的监督与检查。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要积极动员、组织、督促本辖区内的进城务工人员依法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二、明确手续,规范程序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工作由流入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全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实行“统一时间、集中办理”,办理时间统一定于每年8月份的第3周,共5个工作日。

潍坊地区农村户籍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入学时需持以下证件:

房屋产权证或一年以上的房屋租赁合同;

暂住证;

户籍所在地的户口簿;

父母双方的身份证。

潍坊地区以外农村户籍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入学时还需提供劳动用工合同或工商营业执照。

符合上述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居住地子女享受同等待遇。免收借读费。

外来经商人员子女入学时按《关于做好外来投资者子女入学、入托工作的通知》(潍教字[2003]20号)文件执行。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转学时需提供原就读学校的转学

证明。

各县市区在安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时,要坚持“公办学校接收为主,就近入学为主”的原则。要尽量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安排到有接收能力的公办学校。

三、建章立制,健全管理

1.建立“零拒绝”制度。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工作是一项事关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是市政府2007年倾情倾力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各县市区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严格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率达到100%。并且,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创设平等、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他们,确保他们能顺利入学、安心读书、快乐生活。

2.建立档案管理制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流动性较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要层层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档案,规范学籍档案管理工作。

3.建立年报制度。各县市区要于每年的9月份上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情况。

4.建立宣传制度。各县市区要通过电视、报纸、宣传栏、网络等多种媒介,广泛宣传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的有关政策、规定等内容,确保进城务工人员能够及时了解有关信息。不因信息渠道不畅而耽误学生入学。

5.建立监督制度。市教育局将通过随机督导、设立热线等方式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的监督。市教育局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热线号码为8795229,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子女入学方面的咨询服务并受理有关的投诉。各县市区也要设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热线,热线号码要向社会公示。市教育局对于随机督导中发现的问题、受理的投诉等,将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凭证 第11篇

本人申报孩子______入学所提供的各类材料真实有效且尚未就读过一年级。如有伪造虚假材料证件,本人将作为自愿接受:自动放弃在西乡塘区申请资格,送子女回户籍所在地就读义务教育,失信行为被纳入南宁失信惩戒系统。

父亲签名:

母亲签名: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凭证 第12篇

本学年我们结合学校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的具体情况,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今后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特总结如下:

接上级文件精神,进城务工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全面落实。对义务教育阶段有户口的学生与上学期相同落实免费确认,核实无误。

近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必然趋势,我校充分认识到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的重要性,随着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人数日趋增多,如何做好这些学生的工作,开展好相应的活动成为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开学初,学校首先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校园生活的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主要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父母的工作类别、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校的人数比例、学校在此工作方面已做的相关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与难点、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校的学习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情况。

经调查发现,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近年逐渐增多,学习基础薄弱、语言沟通困难,生存边缘化,同时需要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帮助和关心。结合目前教育部门已采取的行政措施,我校-1-

开展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关爱行动,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全方位地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我们创造条件设计多种活动,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互相了解,互相认同。如,提倡“养成十个道德好习惯”,培养独立性人格;在中队中积极开展“小状元”、“小飞兔”、“明日之星”等评比活动,对人格教育的评价,起到了导向和激励作用。心理辅导老师为同学做团体心理游戏辅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外来务工子女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在开学期间开展“手拉手 一本书 传友情”活动,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优势,通过手拉手结对的形式,通过主题队会、红领巾广播、雏鹰假日小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服务和帮助,使他们在读到一本好书的同时,交到一个好朋友,留下一份美好的童年记忆。

几年来,我校动员各方力量关心进城务工子女,通过我们系列活动的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纷纷表示,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全面发展,争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来报答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怀。进城务工者对于我校的做法纷纷给予好评,我校的青年教师积极响应,主动地投身到关爱行动中,希望奉献自己的爱心,从而形成了一股关心进城务工人员生存情况的浪潮。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同一片蓝天下流动的花朵”,他们生活在镇江这座城市当中却又只能生存在城市的边缘,他们感受着城市的文化氛围却又难以割舍对故土的眷恋和依赖之情。他们的父辈为这座城市的进步和发展奉献着智慧和青春、挥洒着辛劳和汗水,这些孩子的成长应该得到我们的关注和关心。因此,关心和保护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我校要继续把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工作纳入到少先队工作的服务范畴,让城乡学生共享一片蓝天,进一步采取措施,广泛宣传,加强领导,加大扶持和管理力度,构建“多一点关心,少一点冷漠;多一点感情,少一点指责”的和谐氛围,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关注进城务工子女的生活状况,及时了解情况,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凭证 第13篇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以下简称“随迁子女”) 的教育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但仍难以得到彻底解决。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中, 随迁子女面对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的变化, 与城市学生相比, 存在基础知识薄弱、语文接受能力较差, 学习习惯不良、书写与表达不规范等问题, 长此以往, 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厌学、叛逆等心理问题。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多忙于生计, 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孩子, 加之家庭经济基础较差, 家庭教育简单粗暴等因素存在, 使得学校教育成为解决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语文教学中, 应注重以下三方面, 使随迁子女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夯实基础知识, 提升语文接受能力,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规范书写与表达, 进而顺利完成学业。

一、突出随迁子女的主体性地位, 提高学习主动性

突出随迁子女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 就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激发学习兴趣。生动而有效的教学一定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随迁子女不同地区的文化、风俗、山水风光等, 可以将他们的生活例子运用于课堂讨论。创设意境,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鼓励他们表达情感。拉近课本与生活的距离, 贴近他们曾有的体验, 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例如,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吆喝》等课文, 就非常适合让学生畅所欲言, 通过讲述自己家乡的风俗景象相互交流完成课程目标。发挥黑板报、墙报、班级报刊的作用, 在班级中营造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其中, 发挥创造力, 展示自己的作品, 增强自信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化被动为主动,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因材施教

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提出“自然分材”教学模式【请加入参考文献】, 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对随迁子女中学习兴趣浓厚、基础扎实的学生, 教师给予他们自学、探索的机会, 多参加课外活动, 拓展知识面;对学习不稳定的学生, 严格要求, 重在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 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对基础较差的学生, 帮助树立自信心, 巩固基础。此外, 合作学习模式与发现式学习模式等教学模式引入传统语文教学中, 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现因材施教, 并且提高教学效率,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科学评价, 积极引导, 注重细节

教师对学生应该进行分类指导, 且做到多元化、分层次的评价。从认知和情感方面多元化、分层次评价学生。认知要素是可以通过情感要素来提高的, 教师对学生积极努力的态度予以肯定, 促使学生认知情况的进步。例如, 对学习程度中等的学生, 正确率不是百分之百, 但在学习态度如书写的工整程度、方法上有进步的, 仍可以评为优秀;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训练中关注到他们, 问题设计、训练题目分为不同的难度, 对这部分学生重点加强基础知识逐步提高能力。使他们能够参与课堂活动, 能够顺利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和完成针对能力的训练。对他们能力的认可即增强了自信心。

自信心是促进学习的良好动力, 在学习情景中获得的成就、认同越多, 持续的动力就越强, 不断刺激学习动机, 自信心也就越足。随迁子女在与老师接触时有胆怯情绪, 既希望亲近老师, 得到老师的喜欢, 但又怕老师批评和嫌弃。教师运用罗森塔尔效应, 在教学细节上留意和采取妥善的方式教育随迁子女,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上表现的更加自信和积极。

“同在蓝天下, 共同成长进步”, 这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殷切期望。学校教育作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 其办学条件、管理状况、师资力量、教育教学、学生发展等各方面都需要得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 各方共同努力, 促进随迁子女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广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2012.

[2]钟海波.西学东渐及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生成[J].唐都学刊, 2010 (1) .

班主任如何教育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第14篇

一、加强情感交流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来到新的环境,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这个时候的老师是他们接触最多的成年人,这个时候建立起一个我和他们之间的互相信任的关系对教学工作的帮助,意义是巨大的。相信了我,也就相信了我的课堂。对课堂上的教学案例和一些理论概念,我就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特殊的生活背景进行剖析和分解,然后和我的教学过程相结合。然而他们既能接受我所要输导的文化知识,又能让他们感觉到原来这个老师这么了解我的生活,原来这个城市里的老师还可以和他们一起“流浪”。和学生的共同认知感就建立起来了。孩子们相信了我,也相信了我的课堂。“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加德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我们:天生其人必有才,生其才必有用。这些学生由于自身原因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学习不好,但是他们勤劳、朴实、心地善良、乐于助人。鼓励农民工子女,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使他们在某些方面成为城里孩子的榜样。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大多数自主、生活能力强,往往自己上、放学,不让父母接送,甚至有些孩子在放学之后,还要帮父母看摊、做饭、照顾弟妹。针对这一情况,我经常利用班会交流,定期推选“谁是父母好帮手”,再评出后对孩子进行奖励,并鼓励全班学生向他们学习。

三、营造“亲情氛围”

现代教育呼唤“人性教育和人性化管理”。我要经常俯身和学生对话,将真心的微笑奉献出来,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感觉你就是他最值的信赖的长辈,是他最好的朋友。这点如果做到了,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迎刃而解呢?在生活中,我还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和学生话家常,了解他们的心理、顾虑、爱好,然后盖章开导、鼓励。有时和他们玩游戏、说笑话,师生之间充满着轻松愉快的氛围。此外经常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定期通过电话或家访形式与学生家长沟通。跟家长拉拉家常,做做工作,传达当代为人父母的新理念、新方法。通过这些努力,不仅能改变这些家长对教育的理解,更主要的是就学生的性格特点、培养方式、教育方法与家长达成共识,为学生发展铺平道路,共同完成对进城务工子女的培养。

四、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做出评价

上一篇:散打课程在中学体育课程中的运用论文下一篇:医疗事故处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