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改革范文

2024-06-06

资产改革范文(精选12篇)

资产改革 第1篇

(一) 高等学校固定资产核算方法

从学校财务会计核算本身来看, 固定资产业务核算在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制约下, 购买固定资产时, 按其购买成本直接确认为事业支出, 借记“教育事业支出”等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 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贷记“固定基金”科目。这种账户对应关系是固定资产取得时的账务处理方法。学校取得资金后购置增加固定资产, 只是资产形态的转换, 购买固定资产是资本性支出而不是收益性支出, 真正资产耗费表现为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价值损耗。由于购买的固定资产在入账时已经按照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全部作为支出一次性计入了当期费用, 所以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对于固定资产入账以后发生的修理支出以及更新改造支出等后续支出, 现行做法是在没有实际发生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之前, 先按照事业收入的一定比例从当期费用中提取“专用基金——修购基金”, 作为后续支出的专用资金。提取时借记“教育事业支出”科目, 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 等实际发生后续支出时, 借记“固定基金——修购基金”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如果形成了新的固定资产, 同时还要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贷记“固定基金”科目。固定资产因转让、报废和毁损而处置时, 不设置专门的账户反映处置过程, 而是按照固定资产原价直接冲减“固定资产”和与之对应的“固定基金”, 借记“固定基金”科目, 贷记“固定资产”科目, 处置净损益计入“固定基金——修购基金”科目。

(二) 高等学校固定资产核算问题

一是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 造成了固定资产核算复杂化且信息失真。在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约束下, 把购置固定资产支出作为“教育事业支出”入账, 用银行存款购置固定资产, 实质上不是费用的实际发生, 由于收付实现制下, 购置固定资产时是借记“教育事业支出”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同时还要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需设置一个与“固定资产”对应的“固定基金”科目, 以便于记录“固定资产”增加的对应记录。在会计核算中, 基金一般是指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无法客观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耗费和固定资产新旧程度, 教育培养成本也无法真实核算。二是现行固定资产核算制度将学校固定资产建设资金通过“结转自筹基建”科目转给基建会计时视为支出发生, 而运用这些资金建造固定资产的过程由专门的基建会计核算, 这种分账制核算形式使高等学校基本建设独立于其他经济业务核算, 造成同一会计主体的固定资产两套会计核算方法, 不利于固定资产信息的完整与同一。三是固定资产信息披露不充分。纵观高等学校现行会计报表, 有关固定资产的信息只有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固定基金”等项目, 信息披露过于简单, 不利于全面了解学校固定资产状况。

二、高校现行固定资产核算改革思路

(一) 规范固定资产核算内容

一方面, 高校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标准要有明确的规定, 便于学校规范固定资产核算的内容和范围。实践证明, 不规定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标准而让单位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不利于会计信息的可比, 会计人员也无所适从。单位价值标准的规定, 可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确定并适时调整, 笔者建议, 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标准可从500元提高到2000元。另一方面, 对有些单位价值未达到规定标准, 但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 也可作为固定资产管理。但不属于大批同类物资, 要严格按照单位价值标准确定, 避免核算内容的混乱。高校应当根据固定资产定义, 单位价值标准并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 制定出固定资产目录、分类方法以及每类或每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方法, 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规范性文件。

(二) 改革固定资产核算组织方式与核算基础

高校作为独立的法人组织, 应独立提供财务会计信息, 作为国家预算体系内的一级预算, 还应提供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等预算会计信息。原来的基建会计应回归到会计部门, 纳入学校统一会计核算, 不应单独设置基建会计, 使所有固定资产相关信息集中统一反映。有关固定资产的预算会计信息可在统一财务会计信息基础上按照预算会计指标口径进行调整, 以便于填制基建投资报表。改革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基础, 以权责发生制全面替代收付实现制。学校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取得固定资产时, 视为资产形态的转换, 按照实际成本确认固定资产, 不确认为费用。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 通过提取折旧的形式予以补偿。

(三) 重设固定资产核算会计科目

固定资产从取得到处置要经过较长的使用过程, 而会计核算不仅要核算结果, 更应记录经济业务发生的过程。为了记录固定资产从取得到处置的全过程, 根据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 取消“固定基金”、“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结转自筹基建”等科目, 重设下列有关会计科目:固定资产用于核算高校固定资产的原价;累计折旧用于核算高校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在建工程用于核算高校进行建筑工程、设备安装等发生的实际支出;固定资产清理用于核算高校因出售、报废、毁损等原因转入清理的固定资产价值及其清理过程中所发生的清理费用和清理收入等。

(四) 优化固定资产账务处理方法

(1) 固定资产取得的账务处理。购买固定资产, 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所构成的实际成本, 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应付账款”等科目。取得基建拨款收入或者通过借款取得建设资金之后自行建造固定资产, 其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自建过程中发生实际支出时, 借记“在建工程”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其成本按照租赁协议或者合同确定的价款、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确定。按照确定的成本, 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按租赁协议或者合同确定的租赁价款, 贷记“长期应付款”科目, 按照实际支付的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相关费用,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定期支付租金时, 按租金支付额, 借记“长期应付款”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非融资性租入的固定资产, 可设置“租入固定资产备查登记簿”等辅助簿备查登记。高等学校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属于收入, 可单独设置“接受捐赠收入”科目核算。

(2) 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及其账务处理。从折旧方法看, 高校一般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在确定固定资产应提折旧额时, 可以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残值。对于单位价值大的固定资产, 可以按单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对于单位价值低但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 按照该类固定资产分类折计提折旧。某项固定资产年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原值×单项年折旧率;某类固定资产年折旧额=该类固定资产原值×分类年折旧率。从折旧的范围看, 除文物文化资产外, 高校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高校收集保存的文物文化资产属于固定资产范畴, 但其价值不会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发生损耗, 不需计提折旧。从折旧的时间看, 高校应按月计提折旧, 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计提折旧, 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停止计提折旧, 即按照“固定资产”科目月末余额和折旧率直接计算每月折旧额。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 无论能否继续使用, 均不再提取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 也不再补提折旧。

(3)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账务处理。固定资产修理费用可在实际发生时当计入当期费用, 按照固定资产的具体用途, 借记“教学支出”、“科研支出”、“行政支出”、“其他业务支出”等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支出, 一般是指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进行的改建扩建活动发生的支出, 因更新改造一般有一个过程, 所以应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其发生的支出、变价收入和净增加值。将固定资产转入改建扩建时, 按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借记“在建工程”科目, 按已计提的折旧, 借记“累计折旧”科目, 按固定资产的原价, 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改建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实际支出, 借记“在建工程”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改建扩建完成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 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4) 固定资产清查中盘盈盘亏的账务处理。高校一般每年12月31日之前, 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 凡固定资产的使用管理部门和人员都应对各自管理使用的固定资产进行检查, 看其是否与账面记录的数量相一致, 如果发现账实不符, 无论盘盈还是盘亏, 都要填制“固定资产盘盈 (盘亏) 报告单”报学校会计部门进行账务处理。盘盈的固定资产, 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盘盈的固定资产, 报经批准后处理时, 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 贷记“其他收入”科目。盘亏的固定资产, 按其账面价值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 按已计提的折旧, 借记“累计折旧”科目, 按固定资产账面原价, 贷记“固定资产”科目;盘亏的固定资产, 报经批准处理时, 按照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扣除可以收回的保险赔偿和过失人的赔偿等后的金额, 借记“其他费用”科目, 按照可以收回的保险赔偿和过失人赔偿等, 借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等科目, 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

(5) 固定资产处置的账务处理。高校出售、报废或因毁损而处置固定资产时, 应通过“固定资产清理”账户记录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相关业务。转入清理时按照所处置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借记“固定资产清理——处置资产净值”科目, 按照已提取的折旧, 借记“累计折旧”科目, 按照固定资产账面原价, 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清理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和相关税费, 按照实际发生额, 借记“固定资产清理——清理净收益”本科目, 贷记“应交税费”、“银行存款”等科目;收回所处置固定资产的价款、残料价值或变价收入以及保险公司或过失人赔偿时, 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贷记“固定资产清理——清理净收益”科目;固定资产清理后, 应将“固定资产清理”账户予以转销。对于处置资产净值, 应作为资产处置费用, 借记“资产处置费用”科目, 贷记“固定资产清理——处置资产净值”科目;对于清理过程中发生的清理费用和收入, 按期余额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贷记“应缴非税收入”等科目。

(五) 强化固定资产信息披露

一方面, 将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清理等信息在资产负债表中分项目予以列示。另一方面, 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与固定资产相关的信息, 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核算的单位价值标准和类别;本期增加或者减少固定资产的金额及原因;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及本期提取折旧的金额。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教育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资产评估教学改革研究 第2篇

关键词:资产评估;教学改革;实践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会计制度的改革,资产评估业务也迅猛增加,对此行业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出现很大缺口,资产评估专业应运而生,它以会计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利用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逐步从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中脱离,根据其资产评估行业特点自成一套专门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独立成为一个应用性、综合性极强的专业。

一、目前我国资产评估教学中的问题

我国资产评估专业发展起步较晚,在教学内容上大多引用国外的理论和方法,而自成理论方法体系并不完善,在教学培养目标、教材和教法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这导致了该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并不能真正适应企业的需求。

(一)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宽泛模糊。

国家教育部对资产评估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必须具备经济、管理、法律、资产评估等方面的知识,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能在政府资产管理部门、土地管理部门或企业单位、金融证券投资公司、房地产开发机构等从事资产管理及财务税收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资产评估专业的学生通过学校教学培养应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资产评估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关资产评估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及分析和解决资产评估问题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内外关于资产评估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和国际惯例、了解资产评估领域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批判思维、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等六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这些要求是针对全国所有开设资产评估专业的高等院校提出的,对于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要求过于笼统,既没有突出资产评估的专业特色,也没有体现出地域性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要求,从而导致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上都是单一的以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科目为主干课程,较少依据当地经济发展和自身优势开设特色课程,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个性和形成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二)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xx]2号)的要求,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大多数高校资产评估专业在课程设置时都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而真正得以实现的仅体现在理论教学方面,对于实践教学部分仍局限于案例教学、分组讨论等校内的简单模式,毕业实习只需提交一份实习报,并没有真正的对学生的实践情况给予跟踪评价,导致学生的实践课程流于形式,毕业之后不能立即上岗。而目前用人单位对应聘的人员要求至少有一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特别青睐持有注册资产评估师或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注册土地估价师的应聘人员,一般都会对有评估师资格者的人优先考虑。部分高校意识到用人单位的需求,单一的围绕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开设课程,致使高校教育流于培训教育形式,但是注册资产评估师资格考试要求参考人员必须具备相关5年工作经验,所以在校大学生不能参加专业资格考试,这些规定使应届大学毕业生进入两难的境地,给就业进一步带来了难度,如何调节这一矛盾正是现在高校资产评估专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缺少真正适用于教学的教材。

目前,资产评估专业教材大体分为两类:一种是针对注册资产评估师资格考试用书,一种是作为高校资产评估专业用书。第一类教材侧重应试教育,主要围绕5门考试科目选用教材,并没有把资产评估作为一门专业来培养学生,导致学生不能从根本上了解资产评估这一学科的发展、造成理论基础的薄弱,这对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和资产评估行业未来的发展都带来不利影响;第二类教材就比较繁杂,不同的版本也很多,缺乏统一的理论思路和方法模式,部分教材还存在内容不完整、方法公式错误等问题,而配套的习题案例都是以注册资产评估师练习册为主,并没有适用于教材内容的学生用配套习题,实训教材更是少之又少。

(四)教学方式方法模式单一。

资产评估专业大多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结合随堂的练习为辅。课堂教学主要是对理论知识的传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过程难免枯燥乏味,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改革建议

供给侧改革有望改善资产荒 第3篇

关键词:供给侧 改革 资产荒 供给学派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一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时再次强调,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供给侧改革”迅速成为热门概念,甚至有机构提出“供给革命”的说法。在中国经济持续下行、新旧增长动力变更衔接之际,供给侧改革给了未来经济新常态以充分的想象空间,也使我们在展望2016年之际可以从新的视角来探讨政策走向和资产组织的前景。

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来源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目前官方尚未给出全面解读,但从决策层口头表述以及十八大以来陆续推出的一些政策来看,可以认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来源于“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与盛行多年的凯恩斯主义强调需求不同,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市场能够自动出清,且需求总是等于供给,不需要去刺激需求。

供给学派认为,经济的增长取决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因而其函数表达为:Y=F(A,K,L),其中Y代表总产出,K是资本,L是劳动力,A是全要素生产率。由于L存在瓶颈,K存在边际递减,因此供给学派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通过技术进步、制度红利、人力资本深化等提高A,也就是全要素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

而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难以在短期内见效,通过制度红利提高A便成为供给学派认为的最大可操作变量。在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里根政府、英国撒切尔政府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都是通过供给学派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典型代表,且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

美国、英国供给侧改革简要回顾

二战后,西方国家秉承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始的凯恩斯主义,国家深度介入经济,以期熨平经济周期并拉动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取得了良好效果,造就了西方国家的黄金时代。但70年代后,美国及欧洲国家失业率飙升,经济增长大幅减缓,继续坚持凯恩斯主义的西方国家政府近乎束手无策。

里根政府成立后,迅速转向供给学派寻求对策,对美国经济实施了以减税、放松管制、控制货币为特征的大规模改革,被称为“里根经济学”(见表1)。在经历了初期大幅加息和减税带来的财政恶化冲击后,美国经济逐渐转入良性增长,通胀得到控制,企业盈利与居民所得均显著上升,经济活力大增,产业结构实现重组升级,并最终在美苏争霸中以压倒性优势获胜。

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供给侧改革有以下几个突出共同点:一是大规模减税;二是大幅削减社会福利;三是收紧货币政策;四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和干预。

对比当下中国经济的情形,与美英在实施改革前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比如对总需求刺激的灵敏度降低、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支出较为沉重、市场竞争机制不足等。同时,也存在一些显著区别,如中国经济实际增速水平仍较高、目前不存在高通胀高失业问题,社会保障体系也正在完善中。

对中国供给侧改革的预测

笔者认为,中国实施供给侧改革并不是一时兴起,也不会放松对总需求的调控,更不代表经济政策的大转向。供给侧改革是此前“调结构、促转型”目标的具体化,与总需求刺激政策并行不悖。

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将从西方国家成功的实践中汲取精髓,同时结合自身国情,走出自己特色的供给侧改革之路。预计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将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一)近期不会大规模减税及削减社会福利

减税的制约在于,在经济下行阶段,政府财政收入也承受相当大的压力。2016年需要财政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减税,将会带来各级政府财力不足,难以落实稳增长的各项任务。同时,如果中央和地方政府过度扩大国债、地方债的发行规模,将对债券市场的容量构成冲击,抬高债券市场利率,不利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未来进一步出台结构性减税措施还是有可能的,包括加快推进营改增、加大对小微企业的减税力度、调整个税起征点等,但减税规模不会很大。社会福利方面,由于目前中国依然处在社会福利不断完善发展的阶段,未来对民生保障的投入会进一步加大,因此近期不会削弱社会福利。

(二)不会出现大规模私有化

英国撒切尔政府曾将国有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私有化,随后其他欧洲国家也纷纷仿效,私有化改革提升了企业效率,减轻了政府负担,加强了市场竞争机制,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基于中国国情,预计未来企业层面的改革仍将以国企改革为重要推手,以改革国资监管、提升企业效率、推动国企整合为重点,稳步发展混合所有制,大规模国企私有化的情况不会发生。

(三)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偏中性

美国、英国在转向供给侧改革时,都大幅收紧了货币政策,通过大幅加息来遏制通胀,但这一情况在中国显然不会发生。当前中国面临的是潜在通缩风险而非通胀,同时实体经济融资渠道尚未完全畅通,融资成本依然偏高,货币政策事实上存在继续放宽的需求。

继续宽货币是经济下行周期的客观要求,这与侧重刺激需求还是侧重刺激供给并无必然联系,因此预期供给侧改革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是偏中性的。

(四)转型升级与提升市场效率将是重点

转型升级一直是近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在中国人口红利结束,工业化、城市化进入后程,经济更加依赖消费的阶段,转型升级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依托供给侧改革,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将会是中国版供给侧改革的重点。而加大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预计简政放权、加强竞争、放松对行业准入和价格管制将会是改革的重点。

(五)产能出清面临困难

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市场自动出清,这一点尤其适合中国产能过剩的现状。从过去一两年的实践经验来看,未来去过剩产能的前景不容乐观。

首先,去过剩产能意味着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将面临裁员,如果在部分上游行业领域启动去产能,释放的失业压力短期内难以消化;其次,各级政府有意愿有动力维持债务的刚性兑付,尽管打破刚兑是趋势,但从过去两年出现的一系列债券违约事件来看,政府持续介入债务违约的情况不会很快改变;再次,市场出清意味着信贷违约规模的大幅上升,这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安全构成重大挑战,也威胁到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由此可见,中国的产能出清需要一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更不会出现20世纪90年代国企大规模裁员下岗的情况。

供给侧改革将带来资产增量

(一)财税体系改革将加剧传统平台类资产的稀缺性

理顺我国财税体系是一个酝酿多年的话题,有望借助供给侧改革浮出水面。如果对中央、地方财税体系作出调整,各级地方政府传统平台类资产的稀缺性或将加剧。

目前中国财税体系的问题在于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够匹配,事权较大但财权不足,导致地方政府有较强的融资冲动。未来的改革方向很可能是地方将部分事权上交中央,地方政府融资的迫切性将会逐渐下降,自发自还地方债、城投债、平台类融资的供给规模将出现削减,这也意味着上述类型的存量债务将日益稀缺,特别是收益相对较高的城投类资产。在资产配置荒可能长期持续的背景下,一旦出现财税体系调整,传统平台类融资产品将更加受到市场追捧。

(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将大幅扩容权益类资产空间

过去几年,资本市场创新带来的融资配资业务直接推动了银行、券商、基金资管业务的大发展,在经历2015年股市震荡后,机构风险偏好普遍提高,资本市场带来的业务空间出现收缩。

但是,产业升级、消费升级、万众创新必然要求资本市场发挥更强大的资源配置和融资支持作用,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是未来相当长阶段内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之一,有望带来可观的业务空间。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本身仍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存在证券发行交易行政化、审批化;主板、创业板发展相对成熟,但新三板相对发展不足,导致仍有众多中小企业难以从资本市场融资;企业转板也不顺畅。这些问题的存在显然不利于支持新兴产业及营造创业氛围。

未来资本市场两个领域的改革值得关注。一是注册制的加速落地,将简化上市审批流程,增加资本市场供给,虽然这有可能引发市场波动,但市场扩容意味着权益类资产供给的扩大以及配资和直投可选择对象的增加;二是发展和完善新三板,甚至建立四板市场(如区域股权交易中心),这意味着有资格进行股份转让、定向融资和并购重组的主体规模扩大,这种变化既会带来资本市场融资类业务的增量空间,也会加大金融机构对权益类产品的创新力度,各种新的产品模式将层出不穷。

(三)转型升级带来的资产增量空间值得看好

1.并购基金类融资增长空间巨大

供给侧改革要求政府放松管制,提升市场效率,这必然带来企业并购重组的活跃。

美国在里根新政后,曾出现过大规模并购重组潮,被称为美国历史上的第四次并购浪潮(1981—1989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联邦政府放松了对航空、银行等传统管制行业的准入障碍,因此这次并购浪潮主要集中在航空、金融、医药、石油等行业。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并购浪潮中,金融工具的创新带来并购融资的极度活跃,90%的并购资金都是借入资金,同时,一些大公司为了避免被并购,也开始出售与主业无关的分支机构。

中国正在推进的国企改革中,重组整合与发展混合所有制,都会带来巨大的并购融资空间,重组整合既包括境内企业间的大规模重组,也包括走出去类型的跨国并购;混合所有制则要求从战略投资的角度引入社会资本,未来中国的并购潮,将涉及境内、境外市场,涵盖不同所有制的全方位参与主体。因此,并购基金或并购类融资未来发展前景值得看好,银行与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信托等行业的合作空间广泛。

2.消费升级带来新的资产组织空间

国务院近期下发《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66号,简称66号文),对消费升级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

66号文中指出的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将成为消费升级的重点推进领域,相关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的融资需求势必迅速成长,在人口结构变化,居民消费观念转变倒逼消费升级之际,上述领域给资产组织带来了广阔空间。

66号文中还提到要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打造集消费、理财、融资、投资等业务于一体的金融服务平台,支持发展消费信贷,这预示着国家层面将会更积极地推动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发展,而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则可能带动消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大幅发展。

同时,消费的大发展有望进一步充实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类型,目前国内已经出现物业费、学费等资产证券化创新,未来健康、医疗、教育、养老等一系列涉及消费升级和人力资本深化的行业,可能会成为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创新的重要平台。

3.政府引导基金、平台类基金融资将大有可为

转型升级将从两个方面加大政府平台类基金的融资需求。一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下,政府主导的创业类、科技类融资,如政府引导基金、产业基金等,包括其他类型的金融创新对高科技和新兴行业的支持,将大有可为;二是在城投融资受限后,代替城投融资的各类政府平台基金,其中符合调结构方向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企业技术改造、消费、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基础设施类融资有望放量,这部分融资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财税改革带来的传统平台类资产供给的减少。

作者单位:招商银行同业金融总部

资产评估行业改革浅议 第4篇

第一,资产评估行业缺少独立性。资产评估机构是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依据适用的原则独立地开展活动并对评估结果负全部责任。而目前较多的行政干预削弱了它的独立性。许多评估机构挂靠在不同的行政事业单位,接受行政单位的管理,直接或间接地与某类资产发生关系,阻碍了资产评估社会化市场化的进程。我国有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中国房地产估价师协会和中国土地估价师协会,这三个协会各自为政,相互封闭,障碍了评估行业的发展。

第二,资产评估理论体系不健全。资产评估是根据国有资产评估的实施细则法来确定评估方法与程序的,目前我国资产评估标准不统一,资产评估理论体系存在不足,仅依靠行政部门来管理资产评估,不利于提高资产评估效率和维护资产评估的公正。资产评估法制建设落后于评估实践,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评估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三,资产评估信息失真。因资产评估值是一个估计值,而实际发生的交易价格是它的真实值,所以两者是存在一定差别的。这种差别在一定限度之内就为合理的估计值,若差别太大就会导致资产评估失真。在我国大多数资产评估是一次性评估,尚未形成全方位、长期性、连续性的服务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资产评估应有作用的发挥。

第四,资产评估理论方法滞后。我国评估基础理论及评估准则滞后导致了评估实践在低层次循环,而国外的评估理论方法也不完全适应中国的具体情况,如何与国际接轨是要尽快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随着高科技企业的日益增加和知名品牌的创立等,专利、计算机软件及商标等无形资产日益受到关注,而在这方面的评估理论方法比较粗,空域、水域等的价值评估还是空白。

第五,资产评估执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资产评估人员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和实践经验等综合素质,而目前的资产评估行业大部分资产评估师是学习财会专业,对工程、设备、建筑等专业评估师缺乏。资评估人员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欠缺,在目前的人员中有一部分是兼职评估师,兼职评估将会影响到执业的质量和公平性,从业人员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综合性人才。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应该从以下途径对资产评估行业进行改革。

一要完善资产评估理论。我国资产评估理论研究落后阻碍了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高校开设的资产评估专业存在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高校应该加强与实际部门的联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形成资产评估学科体系。我国资产评估行业条块分割,有注册资产评估师、土地估价师、房地产估价师,这样就造成有三套行业标准。要促进评估行业发展,就要在统一准则的前提下规范各类评估师的行为。

二要不断规范资产评估行业管理。要正确处理资产评估政府管理和行业管理的关系,加强行业管理减少行政干预,确保资产评估机构的独立性,使之真正成为客观公正的社会服务机构。政府管理是宏观指导制定政策,而行业管理则是以行业章程为依据实施管理,采用政府监督下的行业自律与自我管理模式。随着评估行业不断发展,各行业协会相继合并,评估协会要发挥管理作用必须制定适合我国的评估统一准则和管理制度,从制度上解决资产评估中存在的缺陷,建立起具有高度权威的行业自律管理机构,实现资产评估行业自我发展。

三要保证资产评估准则的可操作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新的资产评估业务出现,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我国资产评估准则的问题是操作性不足内容空洞,应推出符合国情的评估准则,保持评估准则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在制定评估准则时应广泛征求各个方面的意见,在收集意见的同时应聘请各方专家在准则制定修订过程中反复论证,这样的准则才能保证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四要提高资产评估人员综合素质。我国资产评估发展需要大批优秀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资产评估队伍至关重要,评估人员自身素质高低是提高服务质量的保证。评估人员要加强自身修养参加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同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维护好社会公众利益。

五要健全资产评估质量控制监督。要在资产评估各个环节做好控制,根据实际情况出具可行的评估方法在资产清查中必须确认评估资产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加强资产评估的质量监督工作,以内部激励机制来确定奖惩制度对员工进行奖惩,提高资产评估质量。

广东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体制机制改革 第5篇

改革创新背景

金融资产交易行业是金融市场发展高度市场化的产物,是建立资源配置力较强的现代金融体系必然需求,富有活力的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有利于提高金融产业的整体发展质量。

广东省作为金融大省,根据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全面推进金融强省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建立具有较强辐射力的金融市场交易平台”的部署,206月省政府正式批准由广东省交易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珠海金融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珠海大横琴投资有限公司按照“省市共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筹建广东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以下简称“广金中心”),年12月20日正式揭牌运营。

作为新兴行业,金融资产交易行业虽然诞生的时间不长,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转变及金融体系改革的不断推进,市场需求非常旺盛,公司股东认识到要想使身在这一新兴行业的广金中心快速在已经形成的竞争格局中占脱颖而出,成为行业标杆,必须坚持市场化运作,做活体制机制。6月,省国资委印发了《关于开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点企业工作方案》,内部有需求、外部有政策,经层层筛选,成立之初的广金中心顺利成为广东省国资委系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点企业。

主要做法

(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构建高效运营的组织保障

广金中心建立了科学合理、有效制衡、运转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公司章程,明晰股东会、董事会、企业党组织和经营层的责权利,实现议事规则清晰、程序合法规范、决策管理科学、监督制度完善、权利义务与责任风险对称的目标,通过“清单管理”模式,合理界定和划分权、责、利范围,各司其职、协调一致,既保障所有者的权益,又赋予经营者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同时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规范董事会议事规则,真正发挥董事会在公司管理中的战略性、全局性作用;建立规范的经理层授权管理制度,对经理层成员实行与选任方式相匹配、与企业功能性质相适应、与经营业绩相挂钩的差异化薪酬分配制度;明确党组织在企业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的权责和工作方式,使党组织成为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监事会、纪检监察、审计等监督作用,形成企业运营监督机制,确保健康发展。

(二)以推进企业发展为导向设定选人用人权限

在建立了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规范的董事会运作机制基础上,为推进公司高效运作,根据企业发展需要,设定了合理的选人用人权限。

公司董事会成员,全部由股东委派产生,由各股东提名,股东会讨论确定。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前提下,公司经营班子成员和部门关键岗位的中层管理人员聘任、解聘、考核、奖惩由公司董事会决定;其他人员的选聘、任用、考核、奖惩由经营班子负责。

(三)实行高级管理人员市场化选聘与管理

广金中心运营初期,就确定了不论是业务拓展还是管理模式都坚持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在高级管理人员的管理上,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除董事会成员以外,公司经营班子成员、部门总监、部门副总监等中高级管理人员全部采取市场化的方式聘用,采用契约化管理,并结合同行业市场薪酬水平采取协商的方式确定薪资标准。

从2013年底正式运营以来,广金中心一直坚持经营班子成员全部市场化选聘。通过市场化的方式选聘,以签订劳动合同的形式确定劳动关系,明确了职业身份和聘用期限,其薪酬直接与考核结果挂钩,充分体现出“市场化来、市场化去”的原则。

(四)建立关键岗位的内部竞聘选任机制

对公司核心部门、核心骨干、管理辅助、内务操作等人员进行分类管理,以考核、培养等方式对员工进行梯队培养和提拔,使员工明确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及职业规划。

同时,为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拓宽选人用人渠道,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达到内部员工人尽其才的目的,广金中心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以加强能力建设为重点,以自主培养为手段,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注重工作实绩的用人标准,引入竞争机制,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探索推进内部竞争上岗选任工作,选拔中层关键岗位的人员,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下,严格按照公布职位、公开报名、资格审查、民主测评、综合面试、组织考察等一系列程序有序推进,进一步优化了员工队伍结构,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激励了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

(五)构建绩效导向的薪酬体系,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市场化选聘的人员应配套市场化的薪酬分配方式,广金中心以市场标准为基础,制定了高级管理人员经营考核办法、薪酬分配管理办法、部门和员工绩效考核办法等制度文件,初步构建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相对市场化的薪酬。

对于市场化的经营班子,在薪酬分配方面,按照“高激励、强约束”的原则,实行年度薪酬制,并事先确定考核目标。薪酬标准根据双方协商按照市场化标准确定,在工资总额中单列,年度薪酬分为基本年薪和绩效年薪,为突出绩效导向和市场化原则,绩效年薪比例约占年薪总额的70%左右,按照实际经营业绩兑现。同时,设置超额奖励,当年度完成净利润超过年度考核净利润时,超额部分按一定比例奖励给高管人员经营班子成员。

对其他员工,设置了宽带薪酬,每个职级的基本工资设10个档次,相邻职级间的档次标准之间有交叉,适当拉开相同职级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改变单纯依靠职务晋升增加工资的状况;同时,体现业务导向,同职级员工中后场部门的绩效系数为1,前场部门的绩效系数为1.1。在薪酬结构方面,加大绩效工资在总收入的比例,并突出绩效导向,强化考核,员工的基本工资与绩效工资比例平均为4∶6,采取每月预发,季度、年度考核清算的方式发放。通过重绩效、向业务前场倾斜的方式,加大薪酬与绩效激励约束力度,初步建立起较有成效的薪酬体系。

……

文章指出广金中心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成果,并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探索的实践中,广金中心结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的基础

(二)在市场化选聘高级管理人员时,要提高选聘的针对性

(三)在职业经理人管理上,要合理授权、明确权责

(四)在分配机制上,关注激励与约束的平衡

探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改革 第6篇

【关键词】高校 国有资产管理 模式 改革

高校国有资产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求,各种各样的问题逐渐的暴露出来。对此,要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改革,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质量,从而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避免高校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保障高校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亟待改革的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的完善,传统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和社会的需求,也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求。因而必须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改革。具体表现如下:

(一)按照国有资产的概念,高校国有资产隶属于国家,并归国家所有,然而事实上,并没有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职能部门来具体实施,这就混淆了高校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导致责任和使用脱节,导致国有资产的使用和处置较为随意。再加上,目前我国针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这部分的制度不完善,没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制约,使得高校国有资产在管理上漏洞百出,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

(二)高校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低下。传统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使得高校国有资产的相关信息不能在各部分之间畅通的了流动。同时,在使用国有资产的过程中,使用者往往手里含有的国有资产数量,并凭借国有资产的数量衡量一个人权利和势力的大小,但是并没有真正重视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缺乏考核机制,从而导致建设多次复工,虚假夸大报告等问题。目前,高校国有资产分割严重,并有加剧的趋势,拥有者往往只在乎拥有量,不管效益,在使用和调配的过程中,各部分之间缺乏交流,导致高校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每况愈下。

(三)僵硬化的高校国有资产配置。高校国有资产的凝固性,导致高校国有资产流动性差,不能满足高校的发展的需求进而导致国有资产配置僵化,不能优化资源配置,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有资产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改革方向

(一)明确权责管理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指出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责部门是财政部门,因而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由财政部门统一监管,对此,为了明确财政管理部门。高校、主管部门等管理主体的责任和权限,要完善管理体制。 具体做法如下:第一,财政部门作为监督管理部门,要严格履行职责,通过财政预算优化高校国有资产的配置,并根据相关的规定对其的使用、配置以及处置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同时还可以通过财政对会计制度基础性管理工作职能对高校国有资产实行价值观管理,从而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的价值,最大程度的保留高校国有资产,防止资产流失。第二高校要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高校国有资产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全面系统的管理。

(二)创新机制,建立高校国有资产财政监管新模式

一是实行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机统一。为避免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脱节,一方面可以考虑改变当前单一的年度预算形式,补充编制高校中长期预算,使年度预算和中长期预算能够相互连贯。另一方面从高校资产的形成、使用和处置各个环节上建立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结合点,实现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的有效结合。二是建立高校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制度。从预算收入入手,着力于预算支出的审计;从预算执行结果出发,着力于预算执行全过程审计。三是改进高校会计核算,增强会计信息的可行性。

(三)完善制度,全面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综合管理水平

首先,要做好国有资产的基础性管理,健全管理制度,认真对待清产核资、产权登记、资产台账等日常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规范高效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制度,健全高效国有资产台账制度。针对学校产权、无形资产、实验室、仪器设备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其次,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力度,如针对知识产权,可以专门设置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制定科学的激烈制度,提高高效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并促进高效科研成果转化成实际产品。再者,重视国有资产的配置和使用,实行以存量定增量,盘活存量资产,优化配置,防止出现重复配置现象。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面对新的市场环境,传统的高效国有资产管理已经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需求,必须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改革。对此,相关的工作人员,要不断的研究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资产管理办法,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以便适应高校发展的需求,保障高校的各项活动顺利进行,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避免高校国有资产的流失,从而最大限度的保有高校国有资产。

【参考文献】

[1]邹群.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财经界,2013(2):43-45.

[2]郭彦斐、李忠民.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分析与展望[J]. 山西建筑,2013(3):244-246.

[3]朱节云. 关于晚上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和建议[J]. 科技信息,2012(32):110-111.

论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改革 第7篇

1.1军队国有资产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我军国有资产调控以行政手段为主, 辅之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而行政手段往往强调隶属关系, 忽视了协调各产权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经济手段又侧重于财经制度和财务会计核算, 对实物资产运营缺乏硬约束作用;军产监督管理的立法还不完善, 加之缺乏具体明确的军产监督机构, 从而造成了当前许多军产的低效甚至是无效配置, 军产利用效益不高、损失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

1.2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当前的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已经不能够与军队后勤管理模式相适应。新时期新阶段下我军后勤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崭新的步伐, 正在构建新的后勤管理模式, 目的就是要打破原有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传统体制, 建立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一体化保障的全新后勤管理模式。而我军国有资产管理却仍然是多头管理的分散模式。由于基层部队、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设立专门的军产管理机构, 财务部门就成为军队国有资产的主管部门, 但由于编制人员少、基层业务繁忙等客观原因, 造成资产监管流于形式。

1.3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效益不够高

当前以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为主的军产管理, 由于缺乏完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致使某些部门管理动力不足。军队行政事业性资产是非经营性资产, 基本上不产生经济效益, 加上激励约束机制的不健全, 造成了军产管理中本位主义凸显、管好管坏一个样的不利局面。因此, 部队对加强军产管理、尤其是对实物资产的计价核算管理, 显得热情不高, 有被动和应付的工作作风, 这与总部要求的“提高军队国有资产的军事、经济效益, 增强部队战斗力”目标还有差距。

2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2.1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军队国有资产管理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军队国有资产改革不仅要适应战场的需要, 也要适应市场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要求我们在军事物力资源配置中, 必须掌握丰富的商品知识, 熟悉市场交易规则,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优化军队国有资产配置, 提高军队国有资产管理的整体效益。

2.2是适应军队后勤管理改革的需要

在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 军队后勤管理也进行了诸多方面的改革, 从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调控手段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军队资产管理是军队后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门, 后者的改革必然涉及前者, 而且后者很多方面的改革措施都涉及前者。这些改革既给军队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也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促使军队国有资产管理必须改革。

2.3是适应军队财务管理改革的需要

当前, 军队财务部门正随着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总要求经历着一系列颇具成效的改革, 作为军队国有资产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 财务机构的改革与调整也必然涉及军队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改善与加强。军队财务管理改革必然要求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改革, 同时这些也是深化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具体内容。

3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方向

3.1建立科学的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机制

围绕着当前军产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军队行政事业资产和进一步提高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效益这个重点, 应该引入现代委托-代理责任制。军队国有资产委托-代理责任制, 是指军队国有资产按照“统一所有、分级占有和委托代理”的原则, 实行军队资产所有权集中掌握, 所有权与使用权分开, 军队资产所有权集中由中央军委代表国家掌握, 各级部队、机关、企事业单位只有使用权或经营权, 而无完全产权或完全资产处置权。中央军委委托授权各级部队实行资产产权管理, 而各军产占有、使用、经营、保管的部队、机关、业务部门、企事业单位只行使由军产所有权派生的其他功能, 并接受同级财务部门的指导与监督管理, 形成委托-代理协议。

3.2深化管理模式改革优化资产管理手段

首先就是要深化预算编制体制改革, 推进“资产与预算相结合”、“集中支付”等改革, 使经费预算和资产管理纳入一体化和法制化管理轨道, 同时借鉴外军经验, 建立我军全资产可视化管理信息系统, 提高军产管理信息化水平, 解决财务部门人少事多、管理不到的局面。

其次是将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目标设计放在军队后勤管理模式改革目标中统筹兼顾、同步实施。将货币资金、武器装备、物资给养等实物资产作为生成军队战斗力的军事要素之一, 由各级领导集中掌握运用, 实行一体化保障模式。

3.3完善产权管理主体之间的激励约束机制

加强对军队各级主管和军产占有使用、经营者的资产监督管理, 利用全军实物资产实行计价核算的有利条件, 完善军队各级领导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实物资产审计监督;将个人业绩与军产使用管理效益相挂钩;借鉴外军经验, 建立部队基层主官离任的军产交接经济责任制, 如属于离任主官人为造成的军产损失, 除追究其行政责任外, 还应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这样有利于实行资产所有权集中化管理, 强化各级部队单位领导管理资产的军事责任。

摘要:近年来军队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与上级部门的要求, 还相差甚远, 跟发达国家军队相比, 还存在一些差距。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关键词: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毛和连主编.国有资产管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关于资产配置管理改革的思考 第8篇

截至2012年底, 山东省潍坊市级各级各类独立法人、独立编制预算的行政事业单位共计226户, 占有资产总额531.47亿元, 比上年增长6.73%, 国有资产总额253.09亿元, 固定资产总额171.84亿元, 资产负债率为52.38%。

近几年,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财政投入的不断增加, 潍坊市级行政事业资产规模持续增长, 成为助推潍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物质保证。如何管理好和运营好这笔庞大的资产, 充分发挥存量资产效益, 对潍坊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种情况下加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它是构建服务性政府的重要步骤, 也是完善财政管理职能, 促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内在要求。

二、潍坊市级资产配置管理改革的基本情况

1. 资产配置管理制度设计

2011年, 潍坊制定出台了《潍坊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暂行办法》、《潍坊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通用办公设施配置标准》、《潍坊市财政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内部工作规程》, 将资产配置纳入部门预算管理。主要内容一是编审资产配置计划, 随同部门预算同步申报、审核、下达;二是将资产配置同政府公物仓建设紧密结合, 单位配置资产优先通过政府公物仓调剂解决, 促进资源共享共用;三是理顺内部工作规程, 加强资产配置过程的跟踪管理;四是从严控制与适度宽松相结合, 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配置资产的要严格履行审批程序, 单位使用公用经费、非财政性资金等其他资金购置资产的, 可自行配置, 并报市财政局备案;五是选取部分通用设备探索建立资产配置标准体系, 根据实施结果逐步完善更新资产配置标准体系。

2. 资产配置管理改革实施情况

2012至2013年度部门预算中共有127家单位提交了新增资产配置计划表。资金总计84516.48万元, 其中货物类计51860.21万元, 房屋及装修费计32656.27万元。资产管理科室根据资产配置标准、单位资产存量、业务需求、政府公物仓可调剂资产情况、资金来源、单位性质等情况进行审核后, 符合资产配置条件的有39家单位, 资金总计51154.06万元, 其中货物类计34108.78万元, 房屋及装修费计17045.28万元。审减资金总计33362.42万元, 资金审减率达39%, 其中财政拨款预算额审减39679.72万元, 财政性资金审减率达95%。

3. 资产配置管理改革取得的成效

(1) 突破制度体系中的空白点, 加强制度建设。长期以来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偏重于“用”和“出”的管理, 忽视了“入”的管理, 即对资产配置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与之相关的制度建设长期处于滞后甚至空白状态。潍坊资产配置办法的出台, 让资产配置有法可依、有据可循, 有力地推进了资产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 提高了资产管理水平。

(2) 建立资产管理新理念, 开创资产管理新思路。通过实行资产配置预算管理, 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结合, 进一步提高了财政、主管部门、单位的资产管理意识, 确立了资产管理与资金管理同等重要的新理念, 开创了资产管理的新思路。

(3) 推进了预算编制制度改革, 促进了资源分配均等化。将新增资产配置纳入部门预算, 合理控制资产配置的方向和结构, 减少了资产购置的盲目性, 防止了资产的重复配置和闲置浪费, 有助于逐步改变资产配置苦乐不均的状况, 促进公共资源分配均等化, 更好地体现财政分配的公平和效率。

(4) 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推进信息化建设。潍坊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部门单位的资产信息是新增资产配置计划编制、审核的基础, 资产配置预算管理要求部门单位要及时准确地将新增资产录入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完整性, 不断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推进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

(5) 节约财政资金,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012至2013年度下达新增资产配置预算资金总计51154.06万元, 审减资金总计33362.42万元, 有效节约了财政资金, 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潍坊市级资产配置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 资产配置不均问题仍比较突出

资产配置管理改革实施的目的之一在于逐步解决单位资产配置不公,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但从实施结果来看, 这一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以市级行政单位为例, 从资产结构看, 截止到2012年底, 潍坊市级75户行政单位编制人数为7113人, 实有人数为7308人, 内设机构数为907;台式机账面数为7307台, 已达报废年限的计2759台, 差额2336台;笔记本电脑账面数为1699台, 已达报废年限的计353台, 差额30台;打印机账面数为3420台, 已达报废年限的计785台, 超标821台;复印机账面数为261台, 已达报废年限的计54台, 超标111台;碎纸机账面数为175台, 已达报废年限的计47台, 差额43台;传真机账面数为369台, 已达报废年限的计115台, 超标8台。分部门单位来看, 有的部门单位上述通用办公设施配置超标严重, 有的单位资产配置缺口较大, 体现单位间资产配置不均衡。

2. 资产配置标准体系狭窄

潍坊印发的《潍坊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通用办公设施配置标准》只公布了17类通用办公设备的价格标准、实物量标准及使用年限标准, 资产配置标准体系狭窄, 使资产配置审核工作处于被动状态。从资产配置改革实施情况看, 潍坊市级部门单位提交的资产配置计划中涉及通用设备的只占很小的份额, 大部分是专用设备, 涉及环保、国土、卫生、学校、食品药品等部门单位, 资金额大, 专业技术要求高, 该不该配、配置的技术标准、配置的价格高低等就很难把握, 而且专业设备报价属于行业机密, 在网络等媒体上难以查到相关的价格信息, 资产信息存在不对称性, 这些都给资产配置审核带来一定难度, 导致审核上存在无据可依、主观性强等问题。另外由于资产分类多、范围广及单位需求多元化等原因, 很难建立一个覆盖全范围、满足各方需求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 且资产配置标准的时效性要求高, 需定期更新, 对资产配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部分单位资产账实不符严重

潍坊市级资产配置改革依托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其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直接影响着改革的成效, 但目前, 部分部门单位资产账实不符的情况仍很严重。一是部分单位待报废资产长期挂账不处理, 造成账实不符。据统计, 截止到2012年底潍坊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账面毁损待报废资产计5404.58万元。二是部分单位接收的捐赠资产和上级部门配置资产不入单位资产账, 不录入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造成账实不符。三是部分单位内部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处置程序不规范, 资产处置不通过财务科, 处置手续不完备, 导致账实不符。

4. 资产配置管理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资产配置审核依托的数据时效性不足。

二是资产预算编报系统同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不对接。潍坊资产配置编报依托财政一体化业务系统, 资产配置审核依托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这两个系统相互独立, 数据不共享, 各阶段工作成果不能互相传递, 影响资产配置审核效率。

三是资产配置审核效率低。目前潍坊市级资产配置审核完全依靠人工根据单位提报的内容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把相关的数据分年限筛选出来, 再根据资产配置标准单个审核, 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 资产配置审核的效率较低。

5. 财政内部有待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协作

从潍坊市级资产配置管理改革情况看, 存在一是项目资金不够细化, 项目资金配置资产存在随意性强、不入固定资产账、资产流失等问题。二是资产配置计划批复后的执行过程缺乏知情权。配置计划批复后是否购置、购置是否有资金保障、何时购置、购置内容是否与批复一致等缺少知情权, 这些问题都需财政内部各环节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协调, 理顺工作规程, 从而保障资产配置管理改革的效果。

四、潍坊市级资产配置管理改革的相关建议

1. 逐步完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 分部门分行业推进

通用设备的配置标准可由财政部门统一制定, 从严控制, 具体可先选择部分通用设备进行试点, 根据试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定期更新资产配置标准, 并逐步扩大通用设备的配置范围;专用设备可根据部门单位职能和行业特征, 将资产配置标准权限适当下放给部门, 由部门制定专用设备配置标准并报财政部门备案登记。

2. 建立科学完善的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应涵盖资产配置、资产维护、资产处置、收入收缴等方面, 以确保资产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准确性, 更重要的是对资产绩效评价结果的总结与应用, 以切实起到加强资产管理, 提高资产管理意识的作用。为提高资产绩效评价的执行力, 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可与财政部门资金支出绩效评价相结合, 以完善资产绩效评价程序, 加快推进执行力度;另一方面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纳入市直部门绩效考核, 资产绩效评价结果可作为部门单位领导选拔任用、年终绩效工资发放、干部离任审计、信用等级评定等的参考依据, 以切实提高部门单位对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 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3. 资产配置管理同资产共享共用机制紧密结合

资产配置管理同资产共享共用机制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关系。加强资产配置管理, 有利于规范单位资产配置行为, 摸清单位资产家底, 及时将行政事业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或者超标准配置的资产进行认定后, 纳入政府公物仓管理, 实行资产的共享;通过建立资产共享共用机制, 单位申请配置资产可先调剂, 确有不足再进行租赁和购置。通过两者的结合可充分发挥存量资产效益, 节约财政资金, 提高资产利用率。目前潍坊市级政府公物仓已正式运行, 目前已为17家单位进行了资产调剂, 节约资金近20万元。下一步将依托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网上公物仓, 将公物仓资产在网上汇集和公布, 从而实现信息的快递和资产的调剂。

4. 加强沟通与合作, 建立内部联动管理机制

资产配置管理涉及资金管理、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多个环节, 财政内部科室间的沟通与合作是确保资产配置管理改革成效的重要保障。在资金管理上, 要重点加强对项目资金配置资产的绩效管理, 预算科和业务科室要进一步细化项目资金支出, 项目资金中涉及资产配置的要征求资产科室意见, 从源头上控制项目资金资产配置管理, 提高项目资金的支出管理水平;在采购环节, 政府采购要按照资产科室下达的新增资产配置计划实施政府采购, 无计划不采购, 同时政府采购完毕后定期将政府采购清单反馈给资产科室;在支付环节, 国库科要审核资产科室盖章的政府采购清单后才能直接支付。通过建立内部联动管理机制, 从而加强对资产配置整个过程的跟踪管理, 提高资产管理绩效水平。

5. 提高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服务水平

一是全面启动资产处置和有偿使用的网上审批流程, 实行纸质审批与网上审批同步。二是积极同预算科和信息中心沟通衔接, 将资产预算编报系统同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接, 实现各阶段工作成果共享, 提高资产配置审核效率。三是改进潍坊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增加资产配置的审核测算功能, 提高审核效率。

6. 以检查促管理, 夯实管理基础

建立定期监督检查的长效机制, 促使单位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做实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夯实管理基础。通过监督检查, 一是可以督促单位建立健全内部资产管理制度, 规范管理程序, 提高管理意识;二是可以及时发现问题, 督促单位及时纠正, 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 保证信息系统数据的及时、准确和完整;三是可以及时将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或者超标准配置的资产纳入政府公物仓管理, 促进资源的共享共用。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财政投入的不断增加, 潍坊市级行政事业资产规模持续增长, 成为助推潍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物质保证, 就如何管理好和运营好这笔庞大的资产, 笔者认为应当加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 通过建立资产配置标准体系、资产配置制度来推行资产配置管理改革。

关键词:资产配置标准体系,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参考文献

[1].余爱平.企业劳动保障工作当中树立以人为本工作观念以及工作思想的核心点论述.论文与观点, 2012 (10) .

[2].代朝军.深化企业改革以及劳动保障工作管理机制制度的几点思考.华中人力资源管理科技资讯研究, 2010 (2) .

深化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研究 第9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这就是要赋予农民在自由支配法定占有的生产要素基础上合法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权利。本文基于嘉兴市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现状的基础上, 客观分析当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并就如何深化改革提出意见建议。

二、嘉兴市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现状分析

嘉兴市的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于2002年就已开展了试点工作, 当时的改革带有被动性, 开展试点的出发点, 主要是解决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郊村撤村建居过程中村级集体资产如何处置的矛盾。2008年4月, 嘉兴市被列为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 作为一项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配套性改革, 嘉兴市的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以理顺村级集体经济分配关系为基础, 以创新村级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重点, 在面上强势推进, 改革目的由主要解决村级集体资产的处置矛盾而转向创新集体资产管理和运行机制, 明晰成员在集体资产中享有的权利, 强化对村级集体资产的监督;改革方法也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推进。全市到2014年年底, 已有852个村完成了社区股份合作制的改革, 占总村数的98%, 量化资产39.19亿元, 股东总数274.56万个, 累计股金分红总额2.47亿元。

嘉兴市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 从资产处置结果来分析主要有二类:一是已撤村建居、村民分散进入城市社区, 作为村一级组织已失去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村, 村级集体资产全部折股量化, 量化后的资产全部分配到人, 以解决村民变居民后生产生活、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的补充, 生活困难补助和支持村民自谋职业等;二是尚未撤村建居或虽已撤村建居、但仍保留集体经济组织的村, 通过对经营性净资产或者村级账面资产进行折股量化, 主要是明确每个成员在村级资产中所占有的份额, 量化的股份主要作为收益分配的依据, 并可按照章程规定进行继承和内部转让。改革中的股权设置主要模式有三种:以南湖区、秀洲、桐乡为代表的以人员在集体经济组织中户籍年限的模式;以嘉善、海盐县为代表的人口福利股和土地股模式;以海宁市、平湖市为代表的人口股加劳动贡献股模式。

三、嘉兴市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认识上的误区

法律规定农村集体资产属全体成员共同所有。但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上有多种认识误区, 在基层干部层面, 有的认为集体资产是长期积累而形成的, 把集体资产量化给了个人, 将会影响到今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有的怕改制后原有的权力将受到制约, 对改制积极性不高。在农户层面, 有的认为改革是“换汤不换药”, 农户利益仍难以得到保护;有的认为既然改制了, 还不如把全部资产都分掉, 省心省力等。

(二) 改革程序不规范

从面上改革情况来看, 有的村在程序上不规范, 如要不要改、改革方案的制定等不征求农户意见, 资产清查、成员界定等结果公开不到位;有的村在改革中刻意回避一些历史遗留问题, 改革不全面、不彻底、不完善, 留下了矛盾隐患;还有的村为了完成任务, 只是简单地翻牌应付了事。作为股份享受合法凭据的股权证发放不到位, 农户持股意识模糊。

(三) 运作方式尚未根本转变

改革后, 多数地方仍然沿用原有的管理方式, “三会”在资产运作、分配等管理中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绝大多数改革村中尚未开展股份分配, 全市开展收益分红的不到100个, 股东参与决策、监督的意识还不强。经营方式上以股东参股开展项目化经营集体资产的观念尚未形成, 全市仅有2个村, 参股金额为3027万元。监管方式上内部股东监督作用不力, 外部监督又缺乏有效的措施, 容易造成监管的失控。

(四) 股权退出机制尚未形成

嘉兴市在股权管理的设置上有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两种模式 (“静态管理”指量化股份一次量化, 较长时期内不变;“动态管理”指量化股份按人口、农龄等量化标准的变化而变动) , 采取动态管理的村, 即使在改革后也难以达到确权、保权的目的;另一方面尚未建立股东和股份合作社两个层面的股权退出机制, 缺乏资产评估、年度实绩发布、交易规则等为股权退出进行基础性工作的机构和环节。

(五) 政策支持有待加强

尽管嘉兴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去年出台了《关于实施新一轮村级集体经济壮大计划的意见》 (简称《意见》) , 但在实际执行中, 用地指标、财政扶持、税费减免、审批环节简化等政策落实不到位、不及时, 已经成为阻碍村级经济发展的瓶颈。

四、深化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建议

(一) 完善股权改革

一是对形式上已经完成改制的村, 认真做好回头看, 从改革方案、关键环节、农民参与度等改革的内容和程序方面查找薄弱点进行整改。二是对由于各种原因尚未改制的村, 要加强组织领导, 在着力化解各类历史遗留问题的基础上, 用1~2年的时间, 全部完成改革目标。三是对原实行“动态管理”的改革村, 要在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基础上, 适时调整, 真正做到赋权到人。

(二) 规范运行机制

一要提升股份合作社运行水平, 切实转变股份经济合作社管理组织与党支部、村委会之间政经不分、职责不清的管理模式, 并处理好与村内其他组织的关系;二要建立有效的决策、监督机制, 严格落实“三会”制度, 充分行使好全体股东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三要规范内部股东治理, 既要保证股东权利的行使, 根据年度收益状况, 适度开展股份分红, 又要强化履行义务的意识, 引导成员参与到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事业中来。

(三) 建立股份退出机制

一是依据城镇化发展趋势、成员融入城镇的速度和股份经济组织所承担的经济、社会管理等职能的转变, 研究制订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终止退出机制;二是对生产生活已完全融入城镇, 已享有比较完善社会保障的转移农民, 允许其将享有的农村集体资产股份进行流转, 建立农民股份的退出机制, 制订《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备案和交易管理规则》, 以制度规范股权流转的条件、对象、程序、方式以及流转后股权的变更、权利义务转移等规则, 逐步打破股权的封闭性。

(四) 创新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有效模式

探索建立以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责任制, 以奖惩政策调动村级管理层谋发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探索股权向董事会经营管理层适当集中、经营班子年薪制、风险抵押金制、外聘职业经理人、独立董事等经营管理机制, 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有条件的地方借鉴宁波等地的成功做法, 采取项目制、公司化等模式深化改革, 按照建设项目由股份经济合作社独资、股东配股出资、吸收社会工商资本投资等多形式开发, 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五) 加强对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政策扶持

改革后, 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仍然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仍然需要在政策上给予有力的支持。一要简化登记管理, 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后, 在申领《浙江省村经济合作社证明书》的基础上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 因经营活动需要, 进行工商登记注册的, 可以直接凭《证明书》, 按股份合作性质予以办理。二要强化政策落实, 国土资源、规划建设做好发展用地的规划和落实工作;税务部门做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及物业租赁收入的减免税政策;各级项目审批部门对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简化行政审批手续, 减少办理环节, 落实限时审批办法, 提高办事效率。三要按照加大对改革后农村社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 加快推进农村公益事业建设, 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四要强化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要适应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需要, 根据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要求和项目特点, 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担保、抵押贷款, 激活农村金融, 解决发展资金的束缚。

总之, 嘉兴市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 农村产权交易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但在深化过程中, 也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和困难, 需要我们继续创新思路, 积极探索, 进一步将改革引向深入, 健全农民“经济人”身份与“社会人”身份相分离的体制, 建立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有偿退出的机制, 为推进嘉兴市新型城市化建设、加快转移农民的市民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摘要:全面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 坚持资产集体所有、农民自愿、方法公开公平、方案民主决策等原则,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在管理、决策、监督、分配等机制上切实按照股份经济组织的本质来运作, 建立起归属明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让农民共享改革成果。

军队资产管理现状与改革研究 第10篇

关键词:军队,资产管理,现状,改革

军队资产是国家投入资源进行国防建设所形成的物资积累, 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军队战斗力生成的物质技术基础。着眼特点、深化改革, 努力提高军队资产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 确保军队资产价值完整和效益最大化, 不仅是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需要, 更是提高战斗力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军队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 管理意识淡薄, 对实物资产管理重视不够

尽管我军资产管理工作已经开展多年, 但传统的思维惯性远未得到彻底根除, 部分单位和管理人员“重钱轻物”、“重建轻管”、“新官不理旧账”的理财思想根深蒂固。各部门把资产管理的目标仍然仅仅定位在经费不超支、会计核算合理合法等层面上, 把研究的重点仍然放在经费的标准制定、保障程度、保障方式等有关“钱”的管理问题上, 而对“钱”变“物”后的管理研究甚少。

(二) 产权不够明晰, 缺乏完善的资产核算体系

军队资产是国有资产的一种特殊形态, 具体由军队各级使用管理, 但其所有权最终属于国家。在实际工作中, 一些单位对军队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主体认识模糊不清, 将所有权和使用权两者合一, 同时, 由于军队资产核算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 军队资产的价值认定没有统一的标准, 加之以前军队资产使用部门管理, 因此物资登记不全、数字不准的现象还较普遍。

(三) 监督控制不力, 管理主体之间缺乏有效协调

单位部门对物资的采购、处置缺少必要的审批程序, 财务部门对其监督只是记账而已, 所谓监督只是经手人签字, 事业单位负责人自己对自己“负责”。事业部门上下级间垂直调拨物资时, 更是直接绕过财务部门, 导致有的事业单位和部门形成大量的账外物资。财务部门对各业务部门的年度物资指标又无从掌握, 物资请领、报废、调拨等不能从财务部门账目上反映, 造成管理上的脱节。

二、军队资产管理改革对策

(一) 规范军队资产标准体系

1. 制定统一的资产标准

制定资产标准时, 可以按照“先大后小、先点后面, 合理可行、因地制宜”的方法原则进行。“先大后小、先点后面”就是先抓住占总量大头的资产在局部试点制定标准, 待积累经验后, 再全面推广制定其他资产的配置标准, 以便用最少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将资产配置活动管理起来, 降低管理成本。“合理可行、因地制宜”就是在坚持基本够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 区别对待不同地区、不同单位, 按属地原则制定标准, 既可防止经费多的单位不切实际的超标准配置、超前消费, 又可避免经费少的单位盲目攀比、限制过度而影响部队任务完成, 以保证同一地区各部门和单位之间的平衡。

2. 大力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改革工作

开展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是加强资产预算管控, 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和经费综合保障效益的有效办法。实际工作中, 应按照建立资产标准、核实资产存量、规范资产处置、编制年度预算的程序进行。首先, 财务部门要发挥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的优势, 对用于购建资产的经费预算从严把关, 对没有经费保障的资产购建坚决不予批准。其次, 要根据资产标准和存量, 加强对各单位资产购置计划的审批, 经审核同意的项目方可列入部门预算, 对超标准配置资产的坚决不列入预算。第三, 对违反规定私自挪用资金超标准配置资产的, 可以采取扣除其正常预算安排作为处罚, 或者对超标准配置资产进行强制调剂。

(二) 健全军队资产管理体系

1. 加强使用管理

应主要做到以下三点。 (1) 建立资产使用管理责任制。要通过建立出入库登记、账卡登记和赔偿、交接等制度, 把资产使用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分解到具体人员, 明确资产购建者、使用者和管理者的责任, 以提高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2) 修改资产统计报告办法。改为事业部门每季度、旅团级单位每半年向上级报告一次, 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3) 加强资产产权界定。明确产权关系是做好军队资产管理的重要工作, 是有效维护军队资产权益、防止资产流失的重要措施。

2. 加强处置管理

应重点做好三点。 (1) 要严格处置权限。要在参考资产单位价值的同时, 充分考虑军队资产的特殊性和实际工作中的可操作性, 对特种军用资产相应提高处置审批权限;而对通用性资产, 则应适当简化审批程序。 (2) 要严格处置程序。要严格落实使用单位申请、技术部门鉴定、财务部门审核、分管部门审批的资产处置审批程序。 (3) 要增强处置过程的透明度。就是在资产处置报批和变价处理过程中, 要坚持做到“阳光操作”, 自觉接受监督, 杜绝各种不规范行为, 避免出现“假报损、真转移, 假报废、真多占”等问题。

3. 加强调剂管理

资产改革 第11篇

河南国资委副主任贾保顺代表: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任务。十届全国人 民 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国务院特别设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委员会,颁布实施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资委的成立第一次在政府的层面上 实现了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资源的分离,实现了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 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也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 段。

河南省有近百家大中型国有企业面临着改制,任务十分重大,也对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 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要求。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十分重视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根据国家构建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河南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将围绕如 何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如何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层层落实到企业这两大任务推进改 革与发展。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法规法律体系,依法推進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积极推进 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和战略性的调整,优化布局结构,加强资源整合,以适应世界产业结构 调整的大趋势。加快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步伐,充分发挥企业研发中心的作用。探索多种形 式的有效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方式的途径。提高企业科学管理的水平,充分吸收和利用当代 世界先进的企业管理技术和方式,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支持国有企业进一步减少企业 的用员,分离“办社会”的职能,使国有企业真正平等参与市场的竞争。

深化资产管理改革的建议与思考 第12篇

一、松滋市国有资产规模占用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 截至2008年底, 松滋市国有资产占有单位317家, 国有资产总额188050万元。其中, 国有企业25家, 占有国有资产40728万元;行政事业单位292家, 占有国有资产147322万元 (行政单位72家, 占有国有资产41768万元;事业单位220家, 占有国有资产105554万元) , 户均占用国有资产504.5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客观地说, 与其他县市区相比, 松滋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取得了一些成绩, 在全省综合考评中位列前三名。特别是在公开处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资产网络化动态监管上, 走在全省县市区的前列。但由于体制发生变化、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管机构不到位等原因, 目前还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

(1) 家底不清、账实不符。主要表现在少数单位账务不健全、核算不规范、年终清理结算工作不扎实, 导致家底不清、账实不符。有些单位只设固定资产总账, 没有明细账或者没有按固定资产的类别、品名、数量、单价等进行账务登记。部分单位没有建全固定资产账卡管理制度, 内部资产监管制度不完善等。

(2) 闲置浪费、效率低下。由于资产配置不合理, 重复购置严重, 使用过程中缺乏规范化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资产闲置与使用效率不高的现象, 其中在固定资产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3) 配置不均、使用不公。由于缺乏公认统一的配置标准, 或标准没有被严格执行, 导致部门、单位之间资产配置不公平。如果统计比较各单位人均占有土地面积、房屋建筑面积、使用面积, 车辆使用人均占有座位, 行政单位经营性资产占有量等, 差距悬殊会很大。

(4) 管理不善、流失严重。一是非经营性资产本身的流失。一些非经营性资产被廉价租赁或承包给集体、私人经营使用。二是“非转经”产生收益的流失。在实际运作中, 无论是利用非经营性资产对外投资所得的收益, 还是对外出租得到的租金收入等, 大部分都被行政事业单位视为单位集体所有, 作为单位职工福利或存入单位“小金库”。三是资产处置不规范形成流失。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在转让处置资产、淘汰更换设备时, 资产未经评估或评估过低, 无偿转让或资产低价处置现象时有发生, 有的甚至随意ðÔ报$废尚P¤有$$ð相¶¸$$当使用价值的设备, 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5) 体制不顺、职责不清。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缺乏和滞后, 是造成资产管理工作出现诸多漏洞和问题的重要原因。原市国资局撤销后, 国有资产管理职能被削弱,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缺位。部分单位对国有资产所有权认识模糊, 自行处置转让、随意出租出借, 资产流失现象比较普遍。

三、深化资产管理改革的对策建议

(1) 购建预算。由于长期以来P®, ¼$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乏力, 资产管理改革滞后, 与部门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财政改革相脱节, 既不利于规范管理国有资产, 也影响了财政改革向纵深推进。实行资产购建预算, 是规范和加强资产管理, 通过增量调节, 控制资产存量的有效手段。要按照“资产购建预算与财政资金预算相结合、与财务管理相结合、与政府采购相结合、与会计集中核算相结合、与国库集中收付相结合、与工作需要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制定资产购建预算的编制方法和程序。根椐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和工作需要, 统一核定其资产占用质量和数量的编制定额, 实施政府集中采购。通过实行资产购建预算, 切实增强资产配置的计划性、合理性、有效性和规范性, 并将其作为财政预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长期有效的资产购建约束机制。

(2) 市场经营。要按照《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法》和财政部35号、36号令等相关法律法规, 授权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对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实行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集中管理和经营, 实现国有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管理权力与管理责任、管事与管资三个结合。行政事业单位所有资产明确收归政府所有后, 委托国资部门负责实施监管。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受国资部门的委托, 负责统一管理、统一配置和优化各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以外的各类资源, 如房屋、土地、其他实物等, 并负有保值增值责任。资产可以转让、租赁、拍卖、兼并、联合、开发, 最大限度地实现保值增值。以原市委、政府大院地产为例, 当时评估价值仅2500万元, 经拍卖, 最终成交价达4920万元, 增值2420万元, 接近翻番。实行公司市场化经营有五个方面的好处: (1) 有利于实现政企分开, 转变政府职能。行政事业单位没有经营任务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任务, 可以一心一意开展工作。 (2) 采用公司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 有利于提高资产配置效率和资产经营效益。 (3) 将各单位多余的国有资产及经济实体划转给经营公司, 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单位后勤保障人员数量, 压缩编制。 (4) 统一管理和经营, 有利于解决各单位因国有资产占用不均而产生的苦乐不均和私设“小金库”的问题, 从而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 (5) 资产经营公司拥有庞大的国有资产, 有利于政府实施贷款抵押和合资合作, 融通城市建设资金和社会发展资金。

(3) 收益上缴。根据全省统一要求,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一律在国库开设资产收益专户, 由市国资办对全市国有资产收益实行统一收缴划拨, 纳入部门预算, 国库集中收付。各单位国有资产收益一律归政府所有, 实行分类征缴, 按照规定使用。具体分为四种情况:一是由政府直接投资以及利用政府公共资源取得的收益, 全额纳入市级财政预算;二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出租出借收入、广告收入的20%上缴政府, 18%代扣代缴税费, 62%纳入单位部门预算;三是资产处置收入 (含报废、报损残值) 的20%上缴政府, 80%纳入单位部门预算;四是行政事业单位利用资产对外投资每年按实际投入资产评估总值的4%全额上缴政府, 纳入市级预算。全市国有资产收益主要用于公务员津补贴发放、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等, 使用时一律实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

(4) 规范处置。一是开展资产清理与评估。要对本级财政供给的292家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 包括房产、土地、铺面和经济实体等, 进行全面的清理。在此基础上, 对所有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进行评估, 按市价入账。至少要确保每年进行一次大规模清查。二是加强资产交易与监督。产权交易是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和引发社会矛盾的重要环节, 对资产产权交易 (含出售和出租) 的程序要予以规范, 严把“四关”。第一, 审批关。凡是交易的资产, 由单位申报, 主管部门签批, 国资部门统一处置。第二, 评估定价关。所需交易的资产一律由中介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合理的交易底价, 成交价若低于底价的90%, 要经市国资部门批准。第三, 公开交易关。所有的交易一律按程序面向社会公开交易, 交易成功后由国资部门出具《产权交易确认书》, 单位凭此办理过户手续。第四是资金专户管理关。产权交易收益金额缴入财政专户, 政府统一调控。

(5) 动态监管。全市行政事业单位现占有土地364万余平方米, 房屋面积5亿多平方米, 小车646辆, 大型设备、专用设备上万件。每年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购置、处置资产数百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任务重、压力大, 必须借助现代化信息网络管理手段。去年下半年, 我市已初步建立起“松滋市广域网VPN互连项目资产管理系统”, 初步实现了对全市292家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动态管理, 为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在改革过程中, 要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动态管理信息网络, 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进口”到“出口”各个环节的实时、动态、在线网络化监管, 全面及时地反映部门和单位的资产存量、分布和占有使用情况, 通过加强资产存量管理, 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 建立资产调剂使用、共享共用机制。

上一篇:结构缺陷检测技术下一篇:“美”起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