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落地范文

2024-06-02

有效落地范文(精选9篇)

有效落地 第1篇

一、回归

(一) 回归学生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 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现实。不同时代、不同区域, 学生生活的差异性都是客观存在的, 很难采用同样的课程内容。以我校为例,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 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 获取知识的渠道也相对单一,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仅仅是围绕身边熟悉的事物, 很少涉及高科技、尖端或前沿的信息。我们必须面对现实,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引导学生研究身边的事物。我校校园内有十六棵高大的法国梧桐树, 学生对梧桐树的春发夏荣比较熟悉, 所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学生的很多问题都是围绕梧桐树提出的。如有一学习小组提出:“梧桐树上的白色小虫是什么虫?”这一问题激发了其他小组的兴趣, 于是笔者适时地引导学生探讨这个问题。经过讨论之后, 大家确定了“虫儿不再飞———探究梧桐树虫的防治办法”的研究课题。因为是身边的, 而且是熟悉的事物, 大家的研究兴趣比较浓厚。显然, 回归学生的生活, 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 回归学生的认知起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从小学一直到高中, 不同学段的学生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 认知的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回归学生的认知起点。仍以“虫儿不再飞———探究梧桐树虫的防治办法”课题的研究为例, 研究者是一群七年级的学生, 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他们, 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 因此, 笔者在指导研究计划的制订时, 先出示以前学生制订的研究计划作为范本, 让学生头脑中对研究计划有一个直观的、具体的认识, 然后引导他们发现研究计划包含的几个核心要素, 通过分析核心要素, 让学生明确研究计划的结构, 最后让学生模仿研究计划范本为已经确定的课题制定研究计划, 并通过展示交流, 完善研究计划。这样的指导, 立足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 从直观到抽象, 利于学生接受。

二、落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落地, 是指课程的实施要扎扎实实地深入学生, 落实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 教师的角色定位很重要, 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 切不可包办代替。在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 教师可以有示范, 但不可包办;可以有指导, 但不可代劳。

(一) 选题要落地

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是开展实践活动的前提, 一个优秀的主题是开展一项有效的实践活动的先决条件。优秀的主题如何来?不是来自于书本上的预设, 也不是来自教师的一个好点子, 而应该来自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疑问。因此, 在综合实践活动选题课的指导上, 教师要充分地让学生亮出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提出自己的问题, 无论问题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也不论问题是深思熟虑的还是随口提出的, 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都应该予以鼓励。在大量问题形成后, 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从科学性、实践性等角度进行分析, 及时地排除那些不具有科学性或依靠我们的人力、财力、物力无法研究的问题。只有选题落地, 才能为后续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如“虫儿不再飞———探究梧桐树虫的防治办法”这一主题在确立前, 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梧桐树虫的身体构造是怎样的?梧桐树虫的仿生学效果怎样?等等。笔者指导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 最后逐步排除了这些问题, 确定了科学易行的“探究梧桐树虫的防治办法”的主题。

(二) 实践要落地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过程是整个实践活动的关键和核心阶段, 从研究计划的制订到组员的分工合作, 再到资料的积累和整理, 经历的时间长, 任务繁多。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时要扎实, 不能随心所欲, 更不能包办代替。研究计划的制订时, 教室须指导学生:考虑要周到, 计划要细致, 分工要合理, 收集资料要齐全。只有整个实践活动落地了, 学生才能真正有收获, 最后的成果才是丰硕的。在“虫儿不再飞———探究梧桐树虫的防治办法”实践活动中, 笔者侧重指导学生在制订计划时要考虑周全, 整个实施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开展活动并积累资料, 对于学生不成熟的想法或者不算成功的材料也以鼓励为主, 鼓励他们尽可能多地积累图文资料, 为整理材料做好充足的准备。

(三) 展示要落地

学生实践活动成果的展示是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后阶段。展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实践活动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展示形式, 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展示形式, 尽可能地将自己的活动过程及成果展示出来, 即使活动是失败的, 也要将自己在失败后的反思展示出来。展示落地, 是学生素养和能力提升的关键阶段。“虫儿不再飞———探究梧桐树虫的防治办法”实践活动结束之后, 学生认为研究报告比较适合该活动的成果展示, 于是笔者就指导学生通过演示文稿展示自己的成果。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课上所学的演示文稿制作方法进行了制作, 虽然没有复杂的播放程序, 但是学生的每一个实践阶段都显示了出来, 看着学生边播放演示文稿边解说活动过程, 作为指导教师, 笔者感到无限欣慰。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该有的效果。

ERP如何在中小企业有效落地 第2篇

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说,“信息化”还是一个“进行时”。互动话题:ERP落地效果不好,谁之过?

2012年刚刚完成ERP上线的浙江贝拉乔家居产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刘斌忍不住道出了其间的“苦水”:“ERP往下实施的时候,在各个层面都会遇到阻力,管理、销shòu、生产、采购等各部门的人员都会怨声载道。初期讨论模式和流程,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对于员工来讲这些都是额外的工作,不愿意干的情绪很普遍。除此之外,ERP系统需要对原本的生产系统进行调整,这种„阵痛‟的过程让管理者„头痛‟!”

同样一套系统,有的企业应用得很成功,工作效率提升,交付周期缩短;而有的企业却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甚至失败,这中间出了哪些问题?是软件不匹配?还是企业自身的原因?企业管理者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和理念去推动ERP的上线,以及如何使ERP的应用落到实处,这些看似专业化的问题,其实本质只有一条,那就是如何让ERP这个管理工具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生产运营。

中小企业的ERP应用之殇

浙江贝拉乔家居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斌提到的中小企业在ERP落地上遇到的问题具有普遍性,这也跟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发展阶段和生产经营特点有着很大的关系。用友优普信息化专家范朝晖凭借自己多年服务于中型企业ERP项目的经验指出,中小企业发展之初重速度、重规模,其经营管理是“粗放型”的。首先体现在企业的管理者在做决策时通常是凭借商业经验,“拍脑袋”决定下来的。

比如,一家营业额20多亿规模的企业连成本都算不清楚,只知道自己的企业是挣钱的(俗称“包袱账”),哪些产品对利润贡献大,哪些经销商及地区对利润贡献大,哪些促销活动对销量贡献大,这些都不清楚。

“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内外部的竞争、管理压力要求精细化管理和生产,用数据来支撑经营决策。一家做高端手机外壳注塑的企业的CEO曾说:„同行注塑一套外壳要18秒,而我们只要16秒,我赚的就是这2秒的钱。‟”范朝晖说,如果说运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体现为“效率”的话,那不犯错误就体现为“风控”。小企业靠老板能力,大企业靠制度流程,信息系统就是企业提升效率、固化风控点的好工具。粗放式的经营管理带来的是不规范的管理模式,从不规范到规范,这之间的距离不是简单地上线ERP软件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企业从头到尾,从内到外的一次彻底“洗 脑”。

范朝晖举例说,一家新 疆的企业,过去因为货车和上下班人流混走一个大门导致发生多次事故,于是企业出 台规定人车分流,走不同的门,只不过需要员工绕行几步路。就连这样一个看似再正常不过的改变,员工都无法适应:“我走那个门都多少年了,怎么就不让走了?!”这其实看出在改变员工工作习惯上存在多么大的阻力和难度,难怪刘斌谈起ERP上线,第一个难点就是员工工作习惯问题。

“通常ERP实施最直接的阻力是来自工人,”范朝辉说,来自操作层面的用户经常的抱怨是不如手工在纸上写方便、随意,在系统中要受很多限制,还有,产供销财务在系统中拉通后,很多岗要考虑当上下游岗位的处理要求。此外,在中间管理层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原本自己部门负责的一些工作消失了,或由别的部门承担了,或需要做的工作更多了。这些变化会让中层管理人员发现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发生变化,产生“不安全”的感觉,这些感觉有多种表达方式,对系统上线的抵触和不配合就是其中之一。

中小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有其历史性,但不意味着信息化就走不下去,青岛鼎信通讯股份有限公司CIO胡四祥在总结企业信息化经验时说,中小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必须信息化。一度青岛鼎信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所在的电力电子行业因为变化太快,产品种类太多,被认为是不适宜做ERP的行业,但胡四祥认为,在如今的技术、商业环境下,不适宜做ERP的行业和企业是不存在的。

“一把手”工程

在面对员工的不理解,流程被“搞”的七零八落的时候,ERP能够实施下去就取决于企业领导者对于项目的信心和决心。

对此,刘斌深有体会:“当ERP的便利性在当下还体现不出来的时候,领导者如果没有很强的信念,很难做成这件事。”有着16年ERP咨询服务经验的范朝晖各举出了正反面的案例。浙江顾家家居股份有限公司在上线ERP系统时盘点出几千套“不知来由”的产品,业务部门和IT部门认为不能“带病上线”,要求财务部门立即在账面做盘亏盘盈处理,而财务部门却认为如此处理资产变化太大,报表没法解释。争执之下问题反映到高层领导那里,3天后项目组就收到了总裁会的处理结论。反之,一些企业在项目出现问题时,各部门互相推诿,管理者不做决定,都不愿意承担责任,必然影响ERP上线速度,从而也影响企业整体运营。

青岛鼎信通讯股份有限公司CIO胡四祥也认为,ERP系统应用顺利的条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执行有力,该强制的时候就得强硬。青岛鼎信在上线ERP时,要求车间工人从手工记录转到电脑录入。“上线了一段时间,我去工厂车间复查,发现工人还是依赖于手工,我要求必须把当天的数据全部录入系统。在上线转型的关键时候,管理者必须很强势。必须让全员去使用,只有用了才能发现问题,不用永远不知道问题在哪儿。”胡四祥说。

同时,要想执行到位,人员设置也很关键。青岛鼎信的做法是每个部门都将信息化当成“一把手”工程。因为部门里的整体发展规划和预算只有负责人能把握,部门“一把手”亲自过问ERP上线,理顺流程逻辑关系,同时也有助于部门之间的沟通衔接,避免了内耗。除此之外,每个部门都设置“关键用户”,他负责承接ERP的学习和运用。一般认为上线ERP,软件方帮我培训就是了,企业只管用。但是青岛鼎信通过设置专人来在各个环节汇总搜集问题,并且成为该模块里的应用专家,可以帮助企业在后期维护系统,以及拓展功能方面培养自身的技术实力。

变革之“度”

企业上线ERP,选型很重要,中小企业通常面临的竞争环境复杂,为此都有相对灵活的应对机制和模式,选择一套适合自己的ERP系统就显得很重要。“不要盲目崇拜大而全的产品,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是胡四祥的经验之谈。选择了合适的ERP系统,并不意味着ERP与流程管理就能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了。各家软件公司提供的是标准化的工具产品,而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管理模式和流程设置,如何让ERP这套外来的系统起作用才是信息化过程中最耗费气力的事情。

作为软件提供方,范朝晖说,上线ERP系统关键点在于企业要有变革的心态和决心。如果简单地把原来手工作业搬到系统上,对于企业来说意义不大。ERP的作用还在于它可以帮助企业重新梳理生产、管理流程,使其逻辑更科学。“有些企业上线ERP前后效果改善变化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它敢于做一些改进。”但有的时候企业缺乏变革的决心和勇气。浙江贝拉乔家居产品有限公司就曾经经历过这一挫折。“企业有自己的固定模式,很自然我们都希望对原本的流程改变越小越好,但后来发现最终很多应用用不了,想要的结果出不来,最后还是按照软件设置的标准流程来做。”刘斌说。

然而,对于刘斌所说的必经的企业变革“阵痛”是不是一定要企业来“顺应”软件呢?胡四祥用青岛鼎信的经验给出了答案,“企业的业务流程与ERP的流程要互相靠拢,不一定非要让企业的业务流程来适应ERP系统流程,也不是非要ERP中的流程来适应企业的业务流程。”不削足适履,又不“瞎”提要求,中间的度如何把握。作为企业管理者,要明确上线ERP的目的和作用,比如青岛鼎信上线ERP的目标是全流程覆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监管市场、销shòu、生产,采购、库存、财务等所有环节。研究ERP本身的优势,使其为己所用,同时开发补足系统本身不具备的功能,从而使企业真正成为ERP的“主人”。

例如,青岛鼎信在上线用友U9系统时,在拉料报警系统方面,U9的基础应用是只能生成单张报表,即按照订单,或者物料等单一的属性来报警,但是部件是有多重属性的,为此,为了实现可以按订单、物料、时间、库位等任何一个属性在任何地点都可以报警的需求,鼎信与用友研发团队合作分析开发了新的功能,从而实现了从纵向和横向上都能监控的目标。

“ERP实施效果不好,一定是企业自身管理出了问题。”胡四祥说,他总结要想让ERP系统在中小企业落地成功有五方面的经验:

1、目标清晰。明确上线ERP最终是解决什么问题,实现什么目标。

2、定位准确。企业要找和自身匹配的ERP产品,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3、执行有力。该强硬的时候就得强硬。

4、知识再造。把ERP的运用承接过来,变成专家。

有效推动企业文化落地 第3篇

立足化人 以“典”带面

中冶宝钢技术深知在企业文化创新中,员工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体作用。企业文化创新成败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可程度和自觉践行程度。企业理念体系能否被员工所接受并认真践行,能否成为员工的工作方式和行为习惯,体现在员工的言行之中。立足“化人”定位企业文化,其核心是塑造“企业人”,通过自我管理、全员管理达到信仰与忠诚,实现“外圆内方”的企业氛围。

必须把提高员工文化素质作为企业文化创新的首要任务。中冶宝钢企业文化的创新过程,既是动员干部职工建设先进文化、重塑和提升企业形象的过程,也是以先进文化教育人、感召人、塑造人、激励人、提高员工整体文化素质的过程。离开员工谈企业文化,将其片面理解为客体文化,把企业文化建设简单等同于建立理念、行为和视觉识别系统,必然会使企业文化建设迷失方向、出现偏差。

必须把树立员工先进典型作为企业文化创新的突出特色。从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入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对职工群众的激励、鼓舞、启迪和示范作用,这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冶宝钢技术先后总结推出了一批具有丰富思想内涵、崭新精神风貌和坚实群众基础的各类重大典型,在全公司形成了崇尚先进、学习先进、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有力推动了全公司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必须把内化员工自觉行动作为企业文化创新的最终目的。主要包括两个重要环节:先是通过丰富、挖掘、提炼,形成一套包括理念、行为和视觉识别系统的先进文化体系,然后通过灌输教化,将其内化为员工的思想观念,变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全面完成这个过程,将是中冶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质的飞跃。能否实现这个飞跃,是检验企业文化建设成效如何的最高标准。只有实现了这个飞跃,新的企业文化才算“嫁接”成功,才具有了真正的活力与生命。

风清气正 和谐共建

构建和谐的中冶宝钢技术文化氛围的主要途径和着力点,就是要求公司系统中的各部分和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平衡发展状态,具体表现在:企业凝聚力强,管理制度科学健全,领导班子团结,干群关系融洽,员工与员工之间和睦相处,企业与外部关系协调。其核心是通过促进企业内外“和谐”,从而保证和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致力于打造清风峻节的企业管理队伍。在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氛围过程中,无疑要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扎实、团结协调的经营管理者队伍,要倡导风清气正的企业环境,以坚强的组织纪律为企业文化发展保驾护航。

致力于贯彻刚柔并济的企业管理理念。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进程中的“柔”和“刚”并不是对立的,关键是从制度的制订到执行整个过程是否真正体现出了公正的内涵,是否体现了企业的根本需求。如果达到了这个要求,那么制度化管理就奠定了构建和谐企业氛围的核心内容,将成为推动企业文化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致力于培育广泛和谐的民主管理氛围。和谐企业氛围最大的特征是人的和谐。员工是企业的主人,是企业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如何发挥员工的积极作用是构建和谐企业氛围的关键环节。只有把员工的合法权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才能让员工了解和掌握企业面临的情况和存在的压力,理解和支持企业作出的重大决策,才能最大限度地扫清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信息传递的障碍,进而消除隔阂,达成共识。

融合创新 维护稳定

中冶宝钢技术是由不同单位整合在一起的公司,公司文化是一个包容的文化,是一个统一的文化。由于不同单位价值观的差异、经营理念不同、传统习惯和思维方式不同、员工队伍素质差异,整合后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文化的碰撞。文化能否融合成功是企业整合重组后能否继续保持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文化融合的目标是共生、共创、共荣,企业文化的融合不是简单的文化兼并和渗透,而是文化的提升和再造,以追求整体成功。不同文化之间要注意文化间的调试,要立足管理实际,切忌政治化;正视文化差异、各美其美,其关键是在传承、扬弃的基础上,打造“合金”企业文化。文化融合中有四个常见问题:集而不团,忽视文化跟进;漠视员工归属感和文化认同;貌合神离,形连心不连;文化传统、资源的流失。为了有效地克服这些问题,需要从四个方面着力:培育核心价值观、愿景;建立包容、理解和信任机制;打造文化融合的优秀团队;建立有效的文化沟通渠道。

只有创新的文化才是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化,才是体现时代发展的文化,才是有生机活力的文化。作为国有大型企业,中冶宝钢技术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踏上了二次创业的伟大征程。中冶宝钢技术是一个统一的品牌,品牌的铸造就是要靠企业文化的提炼,企业文化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升华的,我们要保持企业文化的先进性,就必须不断地创新,使之与企业的品牌和发展环境相匹配,保持她蓬勃的生命力,发挥她的凝聚作用、向心作用和约束作用,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国家富强在于经济,经济繁荣在于企业,企业兴旺在于管理,管理优劣在于文化”。可见,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作用。中冶宝钢技术只有拥有了积极向上的优秀文化,才会重视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赢得客户、打响品牌,才能提升发展质量,促进有效转型,实现“美好中冶”的发展梦想!

(作者单位: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有效落地 第4篇

关键词:内控管理,企业经营,有效落地,管控到位

0 引言

要保证内控管理在企业经营中有效落地、管控到位,必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什么叫做内控管理

内控管理是基于流程的风险精细化全过程的管理,使各项规章制度成为一个统一体,在不断的疏理顺覆盖全局管理的每个角落,成为系统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完整性、合法性和包容性都很强的内部管理制度,以确保经营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的要求,有效防范和控制各种经营风险,保障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 必须重视内控管理工作

内控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内控管理员的职责或者是某个部门的工作。整个内控体系建设涉及到工程建设、物资管理、生产经营、行政管理等等各个方面,需要有关单位的通力合作。单个项目的内控管理也是一个整体工程,需要各个岗位员工的共同努力。

3 如何识别风险和制定管控措施

3.1 风险识别是查找各业务、各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中是否存在影响目标实现的风险,是整个风险分析的重要基础工作。

风险识别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明确自身业务的目标,所有可能影响该目标实现的风险因素都应在考量范围之内。

(2)对业务工作进行全面梳理。正如刚才做好电费回收内控管理的例子,可以依照业务顺序的各个环节和梳理思路进行风险的讨论和排查。从客户办理供电业务开始到正确收缴电费,可分为客户开发风险(用户报装资料准确性风险)、电价管理风险(用电类型核查风险)、计量风险(计量设备配置及安装技能风险)、抄表风险(抄表准确性风险)、核查风险、收费风险等。

(3)依据本年度风险管控工作部署提出的要求、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风险缺陷和监察审计发现的问题以及当前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等,多种途径和手段收集和汇总风险信息。

3.2 风险管控措施:

包含了事前预防性和事后纠正性的两大类。我们制定的管控措施主要以事前预防性为主,以事后纠正性为补充。2011年,经过各业务部门和供电所的反复梳理和层层分解风险节点,已明确各项风险点各个层面的岗位责任人和管控措施,并建立了《南海供电局及各直属单位主要风险及管控方法清单》。配网工程内控管理为我们如何制定有效风险管控措施做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1)从源头上预防。出台了《佛山南海供电局配网工程设计深度要求》,严控工程项目立项,严把工程图纸质量审查关,严管工程概算,从规划设计源头抓起。

(2)规范过程管控。从配网工程的规划、立项、设计、现场堪查、概(预)算、材料管理、施工现场管理到审计等各环节,规范了各种工作表单,明确落实具体责任人,切实从配网工程管理的过程入手,规范管控风险。

(3)事后“回头看”。出台了《佛山南海供电局工程内部审查管理办法(试行)》,加大局内工程廉洁审查工作力度。以大沥供电所为试点,对风险控制管理全过程嵌入内审制度,使每个工程建设成为安全、优质、文明的样板工程,确保配网建设的资金、材料和工程管理可控、在控。

4 内控管理取得成效和亮点

作为地市局内控创先试点单位,通过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建立组织队伍和落实风险管控,已初步形成内控管理常态化机制。

内控管理成效及亮点举例:以大沥供电所为例:2010年以来,大沥供电所在省公司、地市局创先内控体系的指引下,在《佛山南海供电局内控监察管理方案》的安排下,全面开展以风险管控为核心的创新管理体系,使各项业务风险防范由事后管控转变为全过程管控,形成闭环管理机制,确保了各项风险可控、在控。

(1)工程风险管控:建立配网工程“回头看”制度,工程前期工作成效显著。2012年拟上报的49项基建工程中,通过审核并最终确定的有49项工程,目前这49项工程前期工作全部完成,完成率达100%。工程风险管控方面:建立并深入实施配网工程“回头看”制度。物资管控方面:2011年73项基建工程全部按时完成申报工作,申报准确率达100%;同时仓库物资账、卡、物相符率达100%;尤其闲置物资利用率目前达83%,远高于上级要求的60%达标值。施工过程管控方面:管控小组全程跟踪到位,使施工安全有序进行,同时良好的服务态度得到了厂区和居民的一致认可。

(2)配电风险管控:强抓“小于5小时”,落实综合停电管控工作。大沥所1~10月份累计用户平均停电时间为3.47小时,用户平均停电次数为0.602次。可以确保我所全口径用户平均停电时间小于5小时,用户平均停电次数小于1次的创先目标的实现。

(3)营业风险管控:抄表差错复核,实现电费核算零差错,运用PDCA的思维方式,不断运用及改进管控措施,有效提高了抄表质量,2011年至今保持零差错。

(4)综合风险管控:抓好消防、保卫管理工作,加强员工安全意识,按照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及消防工作流程,形成了PDCA闭环管理。风险管控措施实施以来,全所未发生一起消防安全事故。

参考文献

[1]白席平.企业内部控制浅析[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06).

[2]曾炜琼.对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几点反思[J].广西轻工业,2009,(12).

“表达权”如何“落地”? 第5篇

媒介融合的开放式传播环境吸引了众多非专业记者的热情参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明显进步以及公民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 曾经为少数人才能拥有的“贵族玩品”———数码相机、摄像机、电脑等数码产品大量进入普通百姓家中, 其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 丰富民主形式, 拓宽民主渠道, 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在这四种权利中, “表达权”是首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一时间, 群情兴奋, 热评如潮。

党对公民表达权的保障, 更加激发了公众表达的热情, 这一点在互联网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各大网站的论坛上, 新闻网页后面的留言中, 到处都可以看到网友们的评论。有的网友下笔千言、洋洋洒洒;有时候, 一个“顶”字也能让人感受到表达的热情;而博客的出现, 更是为网友提供了充分表达的平台。

表达的权利有保障了, 表达的平台也更多了, 表达的能力却不是天生的。不管是在网上, 还是在生活中, 都时常有人问笔者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怎么才能写好新闻评论?虽然笔者是专业的评论员, 天天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看法, 但每当面对“请教”时却常常不知从何说起。的确, 表达是一门艺术, 但它往往又是“只可意会, 难以言传”的;如果不结合具体的实例, 更是不知从何说起。

去年年底, 知名图书策划人贺雄飞听说笔者的博客很火, 博文经常被几大门户网站推上首页, 立马产生了兴趣。他说, 现

普及率在城市已经接近普通家电。与此同时, 摄影、摄像以及电脑、网络等操作的技术门槛目益降低, 大部分受过中等教育的公民即可因爱好而将这些“高科技”产品玩得得心应手。数以千万计的网民纷纷加入到传播队伍中来, 他们很多人一不为名, 二不为利, 仅仅因为爱好甚至只是出于良知而投入进来, 在2008年的南方大暴雪和汶川大地震期间, 借助于超强的网络, 这些新闻业余爱好者将无以计数的图片和影像上传到博客、播客、拍客、论坛等网络空间上, “公民新闻”一时间大有占据半壁河山的气势。尽管他们拍摄的图片和影像相较于专职摄影记者的作品显得青涩甚至杂滥, 但他们抓住了新闻影像的最重要的特质:真实!所以, 不少业余图片、影像的访问量和受关注度依然超过普通的报纸等媒体。普通“市民记者”的出现蚕食了摄影记者常常不能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的生存空间。

结语

科技的进步催动传媒发生巨大的变在有很多人想学习表达的技巧, 如果精选一批精彩的文章并附上写作的心得, 一定很受欢迎。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诱惑, 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笔者怀着尝试的态度, 从三年来发表的上千篇博文中挑选出近百篇, 并分门别类地进行了讲解。虽然这本名为《网站首页“意见领袖”是如何炼成的》的书稿凝结了笔者十几年的写作经验, 但笔者还是没有想到它很快得到了贺雄飞先生的赞赏以及人民日报出版社编辑的青睐, 并以最快的速度出版发行。该书出版后, 出版社在北京举行了首发式以及座谈会, 新浪网和腾讯网还先后对笔者进行了专访。

这本书为什么会引起众多媒体和读者的关注?“范文+心得”的形式比较新颖, “现身说法”式的解读细致入微可能是一个方面的原因, 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它迎合了人们渴望提高表达技巧、充分实现表达权利的需要———因为越来越多的网友不满足于“顶”这种简单的表达, 越来越多的公民希望像“意见领袖”那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笔者深深地知道自己的表达水平也很有限, 也一直相信有很多人可以比笔者做得更好, 但其他人还没有去做, 而笔者已经做了。一想到自己能帮助一些朋友更好地实现表达权从而为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出一份力, 笔者就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

革, 以网络为基础的新技术、新媒介逐步融入传统媒体并将其带入“媒介融合”的时代。摄影记者在享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大的工作平台之同时, 更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高度专业化的职业要求以及全媒体的工作技能和全民传播等严峻的挑战。摄影记者必须全力以赴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以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培林:《读图时代的媒体与受众》,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5年版。

2.许日华、郭嘉:《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人民大学谈媒体融合》, 人大新闻网站,

2006-4-11。

3.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 《新闻采编》, 2006 (2) 。

4.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与新闻教育改革》, 《今传媒》, 2009 (1) 。

SaaS落地开花 第6篇

国内知名管理软件提供商金算盘由于在金融危机之前推出了SaaS (软件即服务) 模式的全程电子商务平台, 正好切合了这场政府拉大内需的“过冬战略”, 因此收获相当丰厚。据透露, 近段时间公司好戏连台, 拿下多个大单。而国内另一家电子商务领导商同样是大展拳脚, 借着行业影响力, 通过与政府的频繁合作, 推广其SaaS模式电子商务套餐战略, 同样战果辉煌。据了解, 其他软件厂商的SaaS业绩也有不同程度的斩获。

按照业内的分析判断, 今年以前应该是SaaS市场的预热期。很多软件厂商在这三年中都不期望有收获, 只是作培育市场的打算而已。然而谁也不会想到, 去年那个冬天的经济萧条却冲高了SaaS预期, 让赢利时刻提前到来。

曾被认为是概念的火热

一度, SaaS实践者在国外备受追捧。凭借提供CRM“托管服务”, 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的Salesforce.com近年红得让人眼热;一个电子商务服务业务, 让成立于2004年的Demandware赢得两轮高达2200万美元的风投;而在Google的重压之下, 微软不得不于2005年推出Windows Live/Office Live网络服务战略。

三年前, 美国《商业周刊》发出了这样的感叹:“Salesforce.com、Net Suite以及最近上市的RightNow Technologies这样的公司正在彻底改变顾客购买软件的方式。”

在我国, 当管理软件业发展出现低潮时, 创新正处于极度活跃期, 其中Saa S成为新的活力点。计世资讯等资讯机构和媒体对Saa S关注热度的上升, 让“软件服务化大潮到来”之类观点早已深入人心。而金山及各游戏软件商等类软件企业通过走Saa S路线, 已经从中赚取了丰厚的利润回报, 从而牢牢地占领了市场先机, 也为理论界的观点在中国找到有力注解。

事实就是, 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 由于SaaS使用户能像使用自来水那样方便无比地运用先进的数字化管理技术, 因此其市场广阔, 消费者高度认同就无可争议。越来越多的现象强烈地昭示了我国管理软件业下一个发展方向:进入互联网, 推行SaaS!

现实调查已表明, 多年的信息工程建设, 使我国宽带、无线通信、3G等技术逐步成熟和发展, 管理软件开发也已日渐标准化, 升级技术日趋成熟, 以及网络的普及和云计算技术的出现等种种利好使得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涉足网络。因此有分析机构认为, SaaS在我国的时机基本成熟。2006年, 中国电信作出表率, 推出“商务领航”, 开始将管理软件试水Saa S, 无疑更让永远不缺创新精神的管理软件厂商跃跃欲试。

在此后的2007年底和2008年, 我国软件厂商上演了一场传统软件商转型SaaS的大戏。共有三股势力开始圈地SaaS市场, 他们是软件开发商、电信运营商和电子商务平台运营商。甚至有分析认为, 现在已经初步形成SaaS生态链:SaaS软件提供商、SaaS平台运营商、SaaS咨询公司。

但是, 实际运用表明, SaaS更多的只体现在概念热上, 其运用在中国仍然处于预热期。计世资讯高级分析师许卫国就曾发表观点认为, 到目前为止, SaaS还没能真正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

这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Saa S市场还很不成熟, 更多还处于观望期。已有多种分析资料认为, 现在的Saa S服务产品成熟度和易用性均不够, 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软件的模式;最为关键的是, 中国的商业环境规范性与欧美相比还很差, 这就让用户在使用Saa S服务产品时担心信息安全问题。有企业认为:“虽然Saa S不用企业自己去采购服务器, 去安装软件, 能够大幅降低IT成本, 但是这种将数据存储在第三方服务器, 整个企业运营虚拟于网络之上, 还是有一定的风险的。”

因此, 一度SaaS在客户那里备受诟病, 认为这又是软件厂商在炒概念, 甚至认为实际就是ASP的翻版, 虽然观望的多, 对它并不急于买单。

突然真实地火起来

世事总是难以预测, 在2008年8月以前, 我国的SaaS市场一切都还处于“图个热闹”的局面。而这之后, 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 却改变了SaaS在中国的成长轨迹, 出现炫目一跃!

一直关注SaaS市场的Gartner在2008年10月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 在2008年全球企业应用市场, SaaS会有超过64亿美元的营收表现, 与2007年的51亿美元相比增长了27%, 并预计在2012年该市场规模可倍数增长到148亿美元。在全球大多经济行业出现大面积低迷的状况下, SaaS应用却逆势上扬, 引人关注。

Gartner作了大量的用户调查, 发现如今有37%受访者表示, 将规划采用SaaS取代传统的许可应用模式, 以进一步达到降低总体拥有成本、控制费用支出的目标。

针对此种现象, 有专家认为, “SaaS在全球的快速发展与几个因素有关, 一是企业正在寻找可降低IT支出的方式, 二是频宽的提升让网络解决方案更易被接受, 三是企业需要快速部署支持特定需求的软件等”。

一个更让SaaS厂商兴奋的事实是, SaaS产品从刚开始在中小企业中的使用已经挤进大型企业的采购名单。而政府在建立区域电子商务平台时 (一种由各地方政府与软件厂商合建的电子商务平台) , 也将SaaS模式的电子商务平台列为采购对象, 并大有全面推广之势。

一时间, SaaS市场似乎全线飘红, SaaS厂商也是心中狂喜不已, 甚至发出了去年那个冬天对软件厂商来说是机而不是危的豪言。

对SaaS火热的冷思考

出现这种“异常现象”, 笔者认为, Saa S厂商应该冷静面对。为什么呢?因为业内普遍认为, 一般来说Saa S厂商在中国需要三至五年 (甚至有说十年的) 才能实现赢利。曾经有厂商的CEO在一个研讨会上发出过这样的感叹:“Saa S产业需要资金去堆, 需要时间去耗, 我担心很多小的软件企业亏不起而放弃这一市场。”如今Saa S出现的“冬天一把火”, 实际是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 而采取的拉动内需的战略之一。我们看到的大多Saa S合作项目, 更多的是政府扶持的结果。当然, 我们也要看到Saa S厂商在其中所起的各方面积极作用。

众所周知, 为应对这场金融危机, 我国政府为了保持经济的正常发展, 采取了积极的投资政策, 拿出4万亿资金来拉动国内经济增长, 这其中代表高新技术的软件行业自然也是受益对象之一。软件业的SaaS应用由于其低成本性, 快速部署性及易用性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低门槛) , 再整合电子商务应用 (SaaS软件管理整合电子商务形成新的电子商务平台) 而备受欢迎。在这样一个背景下, 才出现了SaaS市场的突然暴增。

需要Saa S厂商冷静的是, 我国的Saa S产品研发却并没有因此取得突破性进展。江苏一Saa S用户的CIO就说:“现在Saa S厂商的产品易用性, 特别是针对行业的管理适用性还是差, 信息的安全性还远未到让人放心的时候。”现今有不少Saa S项目在客户运用看来还不是十分成功, 甚至停止不前而满意度不高就是一个明证。厂商不能因只顾当前利益而忘记了Saa S产品的继续摸索攻关。否则, 当没有了政府的大力扶持, Saa S还会取得如此成绩, 受到如此关注吗?甚至会不会重蹈ASP的覆辙?不由人不担心。

黄花落地 第7篇

可以将失踪理解为一种聪明的寄生行为, 黄花亭依靠这种选择性失踪扩大了它的生命长度, 从而获得足够的时间披露自己的故事。

你来来回回在短浅的巷子里张望, 好像是在寻找, 找它扑朔迷离的归踪;又像窥看, 看这条小巷的曲折心事。格子窗, 戛然而止的笛声, 弃在墙角的梳妆台……你都觉得古典, 觉得像一首词, 觉得其中必定有故事。梳妆台漆色斑驳, 落满灰尘, 上面的椭圆镜却被谁擦亮了。你喜欢弥漫在这儿的不可知的神秘感, 你有点轻微的眩晕, 你仿佛置身不同的时空。想想吧, 它有一个多么迷人的名字啊———“黄花亭”, 黄, 花, 亭。为它犯傻是值得的。

“黄花”是什么花?我希望是油菜花, 野生的、旺盛的, 吵吵闹闹地长在运河边上。其实油菜花一点也不吵闹, 吵着闹着的是那些细腰蜜蜂, 充足的酿蜜资源明显影响了它们的飞行, 它们常常在空中相互碰撞, 然后就是相互指责, 拳脚相加。可是, 以蜜蜂那么微小的身体, 它们能闹出多大的动静来?春天, 真正吵闹的其实是油菜花的颜色。那一大片无与伦比的色彩像鸟群, 从河滩上升起, 飞过斜斜的码头, 飞过岸边的垂柳, 飞进黄花亭的每一处屋檐, 飞进屋檐下每个人的呼吸。

零零星星有些蜜蜂也会闯进小巷人家, 将细碎的花粉印在晾绳上白布的褥单上, 这个镜头很美, 它属于春天, 属于嗡嗡叫的蜜蜂。而我有些偏爱的是黄花亭的秋, 哑黄色的落叶, 有风也会掉几片, 无风也会掉几片, 无序而耽美地躺在小巷的石板路上。帘卷西风, 不是说人就比黄花更瘦了么?想到这个句子, 就会情不自禁向两边看, 想像中的一挂门帘, 帘后绰约的女子身影并没有, 巷子两边都是老旧的宅子, 有门, 门掩着。西风一无所获地掠过巷道, 而将一切可能中的盈袖暗香留在黄花亭紧闭的门内, 这不免让人失望。

失望是因为此情此景, 那袖中的暗香曾经被西风携过手么?

这条短短的小巷, 在它流逝了的岁月中, 还曾发生过什么, 盟誓过什么?哪一处是鲜嫩伤痕, 哪一次是陈旧快乐?哪种情绪生了又灭, 哪一样感觉灭了总能再生呢?

我们向风来的方向看去———回溯中国被叫作“明”“清”的年代, 那时, 黄花亭是一座驿站。驿站临水, 水是运河水, 也有潮涨潮落, 也有水花拍岸。

驿站:一个伤感的名词。

许多人在此羁留, 许多离散的故事在此传播, 许多恩爱和伤悼的诗句被黑黑的墨写在客舍的粉壁上。

唯有驿站不动声色, 它只是看, 像梳妆台的那面水银镜, 冷冷地, 将红尘百态转换为镜像收藏。

在镜中, 一切都貌似真实, 但人物的左手变成右手, 左岸的油菜花充当了右岸风景, 大雁改变了迁徙路线……所幸的是, 月亮战胜了镜子的魔力, 否则, 上弦月变成下弦月, 月末错乱成月初, 驿站怎么去为那些故事编排时间标签呢?丧失时间坐标的故事是可疑的。

西门桥头是一些看热闹的人。他们饶有兴趣地看着码头上停泊的舟船, 船旗上的字号, 搬上搬下的箱笼。差役以一种夸张的动作打开驿站的大门, 接着就该主角出场了, 踱上台阶闪入驿站的背影, 预示着一个故事的开篇;而迈下码头踅进船舱的面孔, 则标志着故事的结束。这种区别, 对于桥上的看客一点也不重要, 他们就是看看热闹, 看看场面, 看看驿站里出没的不同人物, 他们无所谓故事性, 这也是他们看运河的心态。河水流淌着, 刻刻都在变化, 但你也可以说, 它根本就没有变化, 水上跑的是船, 水下游的是鱼, 永远如此。因此及彼, 变幻莫测的人生, 其实就是亘古不变的人生;而千百个不同的故事, 不就是人间重来复去的故事么?

下船的人, 偶尔也会一瞥桥上的人。

那个特定的时分, 桥上的人和船上的人, 都是看客, 也都是故事中的人物。看别人, 大概就是看自己;他人的故事, 大概也和自己的人生暗合吧?

驿门开了又关, 客船来了又走, 码头冷清起来, 桥上的人这时就会抬起头, 换个角度看热闹。一抬头就能看到粮仓, 一座、两座……连绵十几座, 威严地排列在黄花亭的后面。这些巨大的长方形建筑, 理所当然成为本城的新地标, 它是和黄花亭水岸边的那座驿站截然不同的风景。它的四周是高大生硬的围墙, 兵丁扛着红樱枪站岗放哨, 宽阔的大门仅在少数重要时刻才完全敞开。那个时候, 粮食的独特气味将黄花亭的幽静和淡淡的哀伤冲得无影无踪, 菜花的清香, 桂花的甜腻, 河水的腥气, 都被粮食的气味所取代。大批麻雀往这儿飞聚, 仓鼠在加快挖掘盗粮暗道。喜欢在西门桥上看热闹的人, 早已转移到粮仓大门两侧。运粮漕船首尾相接, 扛米的劳工喊着号子, 满载粮食的骡马大车压得路面发抖, 一匹灰骡生气地打着响鼻, 还有鞭声吆喝声报数声。尘土飞扬, 人声嘈杂。每一次这样的运输大行动, 都和朝廷命令、战争走向、饥荒与瘟疫、屠城与媾和有关。这些重大消息在人群中迅速传播, 人们因惊喜、因惊恐、因惊讶或不解纷纷张大了嘴巴。

粮食大搬迁改变了人们的嘴型, 同时也改变了运河的模样。大规模的粮食转运无异于破坏, 一些粗心的船只撞到桥墩, 油菜田被踩踏成平地。不幸遭到毁坏的还有沿河生长的如下植物:篦麻、向日葵、青菜、萝卜、扁豆。将篦麻籽从长着软刺的果壳中取出, 吸引过一代一代住在运河边的小孩。

运河的流动也是可以用“不舍昼夜”来形容的, 随着这些昼夜的重复, 上一次粮食大运输给运河造成的伤痛痊愈了。河边地上油菜花重新长了出来, 运河少年尝试用各种方法取出蓖麻籽, 紫色扁豆花上恰巧飞来一只紫蜻蜓, 码头上有洗衣洗菜的妇人, 而西门桥上仍然是一群看呆的男人, 这是本城多少年不曾变化的固定场景。直到有一天, 有人经过西门桥时, 突然发现那座粮仓 (它在历史上的名称叫“大军仓”) 消失了。曾经象征着国家实力和机密的大军仓被黑鸦鸦一大片低矮的棚户区蚕食并完全覆盖。又过了些日子, 那座驿站 (它在历史上的名称叫“京口驿”) 也看不到了。由驿亭、辕门、厅房、戏台、神殿和马棚组成的京口驿, 在一场冲天烈焰之后就再也不是一处真实的建筑实体, 而只是一个伤心回忆了。黄花亭成为运河边上一条短短的普通的小巷。

这不是华丽转身, 这是带着隐痛的转世。

有一段时间, 我曾希望拥有一双灵敏的耳朵, 当我从寂静得有些压抑的黄花亭走过时, 我能因此听到隐匿在砖墙背面窃窃的私语, 浅浅的笑, 隐约的暗泣和一件瓷器掉在客堂青色方砖上的声音。

又一段时间, 我想过要在大雪之后, 走进这条小巷, 在雪上踩出我的脚印。还想过, 水边有座亭, 亭里的女孩, 眼光曾经有一秒钟的时间温暖过我。有那让我心驰神迷的眼光, 我将不再害怕岁月漫长或短暂。

而事实是, 在我出生之前, 黄花亭早已没有亭, 而在我的少年时代, 运河边上确实长满了烂漫的油菜花。更近的事实是, 黄花亭, 这条短短的、安静的, 从不招惹是非, 早晨有炊烟升起的小巷, 去年也拆了, 一起被拆的还有黄花亭周围的那些小巷。

又一处能让我们迷路的地方被消灭。

黄花落地听无声。

智慧物流加速落地 第8篇

在历经数年高速发展后,我国物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正一改过去粗放式发展,朝着高质量、高效率的现代高效物流迈进。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基于信息化的智慧物流也正成为我国物流业转型升级的助力。对于当前智慧物流的发展,菜鸟网络C E O童文红表示,物流业正在迎来新一轮升级机遇,新经济带来的需求碎片化和多样化,现有物流模式很难满足,必然催生新的物流模式,物流业一旦实现智慧和共享,可以大大降低全社会的物流总成本。圆通董事长喻渭蛟则认为,智慧物流将提升消费者的服务体验,也将服务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升级的需要。物流企业很多都起于草根,随着规模做大,以及消费者对物流服务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高,物流业需要从科技当中寻找新的能量。业界专家也指出,发展智慧物流是我国整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日渐成熟的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成为智慧物流的重要支撑,智慧物流最终落在信息化、智能化上。物流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有助于提升物流业整体经济效益,而且有助于提升我国物流业在未来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信息化应用加速

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大大提升了我国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在此基础上,以智慧物流思维助推我国物流业发展不仅在业内形成共识,同时其具体落地也不断出现在行业内的每一个细分领域。以公路物流为例,近年来,公路物流领域信息技术应用大幅提升,公路物流企业开始逐渐迈入信息化时代,通过破解“信息孤岛”难题,大幅降低了行业的运行成本,提升了运行效率。

如果你是物流企业的老板,现在你已不用像以前一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成本甚至“人情关系”成本四处寻找货源,只需在手机上点开相关的货运A P P,就可以找到各条运输路线的货源。在运输的过程中,你可以定位公司员工的手机,了解其位置和在岗情况,实现考勤、工作调度和管理;通过定位司机的手机,还可以了解车辆当前位置,实现对车辆的管理、短信调度、配货、跟踪;可以查看全国共享车库,找到外地回程车,降低货物运费;当然,你还可以向货主与生产厂家展示车队与实力,取得货物的运输代理权。如果你是司机,只要在手机上下载各种货运A P P,就可以查看全国的货源信息,为自己的车辆找到运输货源,全程满载;还可以发布车源信息让全国的货站给自己的车辆配货。

实际上,伴随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移动A P P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必备工具。随着人们对A P P定制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云服务提供商的能力越来越强,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化的现状下,物流A P P的研发和应用日渐普及。物流A P P作为智慧物流在公路物流行业落地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相比P C端互联网平台,不仅操作方便,更无需花费高昂的成本,消费者只要下载客户端就能够实现即时与客服人员沟通,随时随地跟踪物流相关信息,为物流企业搭建起了信息发布的平台和沟通的桥梁,有助于提高物流行业整体信息化水平,降低物流行业生产成本,提升物流行业整合资源的能力和整体服务水平。专家对此表示,物流A P P客户端可以帮助企业简化不必要的环节,节省大量的人工、收派成本,并且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进一步扩大消费群体,进而实现降本增效。

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建设铺开

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企业的重要标志,这种信息化不是孤立的,只有将信息互通互联,解决传统物流资源零散、交易环节闭塞、信息集聚度不高的孤岛问题,才能够实现物流企业真正的现代化。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大型网络化信息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012年交通运输部正式启动了国家物流平台建设。2013年交通运输部印发了《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纲要》指导性文件,明确提出要建设一个国家级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在统一物流信息标准基础上,提供基础交换和公共信息两大服务,推进各类政府公共服务信息与市场物流信息的有效对接,满足企业间、政企间、行业间、国际间的物流数据交换需求,促进各方信息互联互通。在交通运输部的推动下,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运而生。尽管在2007年,这一平台仅是由地方交通部门构建,但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由多方参与共建的公益、开放、共享的,以提高社会物流效率为宗旨,以实现物流信息高效交换和共享为核心功能,由连通各类物流信息平台、企业生产作业系统,统一信息交换标准、消除信息孤岛的面向全社会的公共物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这一平台不仅制定物流信息互联标准,为参与方制定统一的语言,并且为物流的仓储、运输、包装、装卸、加工、配送等各环节提供中立、开放、免费的数据单据和应用服务交互的安全通道,任何一个应用服务,只要遵循交换基础网络标准接入该网络,就可以同平台上任意应用服务进行数据单据和信息服务交互,从而彻底消除“信息孤岛”现象,为打通整个物流链、价值链、服务链创造条件。目前,共有40万家企业接入这一平台,日均2000万条数据通过平台交换。另一方面,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逐步构建了公共信息数据库,提供物流资讯(包括行业管理部门发布的物流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以及物流行业内的各项行业资讯、行业统计信息与信息化实践和案例等信息)、物流设施(包括物流基础设施规划与运营单位掌握的信息,包括道路和航道信息、港口、园区、航空货站、铁路货站等设施的基础信息和服务信息)、物流信用(包括物流业户、车辆、船舶和从业人员等服务主体的从业资质及诚信经营情况)、物流状态(包括运输工具的实时位置信息,如车辆、船舶、列车、飞机实时位置信息,以及物流节点信息)四个方面八大类公共信息数据服务。

除了政府部门外,不少物流企业也在积极行动,探索通过信息平台建设整合行业资源。以传化物流为例,针对当前公路物流发展中的问题,传化物流借鉴发达国家公路物流信息化、网络化、集约化发展经验,以及多年来在我国公路物流运行中的积极实践,推出了“传化公路港”模式,通过实体平台和信息化虚实结合,利用集成平台集聚的物流资源和服务集成,从“服务能力、服务标准、服务效率、信用完善、规范经营”等方面帮助平台入驻企业和会员有效提高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传化公路港采用跨区域物流信息交易方式,突破空间限制,让各地众多物流商家的货运信息异地同步发布,既可以让异地众多的货运司机实时查询,也能让货主充分选择、自由洽谈交易,解决了传统物流资源零散、交易环节闭塞、信息集聚度不高的“信息孤岛”问题,为车货匹配提供更多的成交机会,整合各地物流资源,有效提升车货匹配效率,扩大集约化经营范围。

面对当前众多物流信息公共平台的不断涌现,业界专家指出,物流业对整合社会物流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这些平台不一定直接从事第三方物流业务,但通过信息发布、撮合交易、信用担保、融资支持等服务,吸引和集聚海量客户资源,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杠杆作用,大幅度降低了供需双方的交易成本,带动了第三方物流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推动了物流行业诚信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整体上提升了物流行业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不过业界专家同时指出,当前各类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重复建设、信息系统间标准不统一、信息化发展参差不齐等问题,影响了物流水平的提高和物流信息的一致性。比如,北京市、广州市、云南省、江西省、四川省等都建立了区域物流信息平台,但包涵的区域较窄,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无论是在软硬件结构上,还是系统构建的模式上,或者是数据内容的定义、采集、处理、组织和存储格式上都不尽相同,相互难以兼容。未来,政府和企业需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限解决措施推动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加速智慧物流以各种形式落地。

总体而言,社会各界对于当前发展智慧物流已形成共识,政府部门也给与了高度重视,陆续出台系列相关政策自上而下推动智慧物流的发展。比如7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是适度扩大总需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提出:一要构建物流信息互联共享体系,加快建设综合运输和物流交易公共信息平台,提升仓储配送智能化水平。二要推动物流与“双创”相结合,发展多种形式的高效便捷物流新模式。推进互联网+车货匹配、运力优化,实现车辆、网点、用户等精准对接。探索实行“一票到底”的联运服务,推动仓储资源在线开放和实时交易。三要加大用地等政策支持,简化物流企业设立和业务审批,鼓励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小微物流企业发展。创新监管方式,规范市场秩序,强化安全管理。使现代物流更好服务发展、造福民生。而在今年4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样指出,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是推动流通革命,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新经济的重要举措,有利于降本增效、拉动消费和就业。

落地生根 第9篇

“落地生根”株高约60厘米,茎直立,有很多分枝。它的茎是绿的,枝是绿的,叶子也是绿的,活脱脱的一个“绿衣天使”。近瞧,“落地生根”叶子呈椭圆状,厚薄非常均匀,叶脉若隐若现,周围长了一圈锯齿,似乎是用来防备敌人的。远望,“落地生根”一团绿色簇拥在一起,好似亭亭玉立的翡翠仙女。一阵微风吹来,细长的叶子随风飘动,仿佛在向我们招手。听爸爸说,长大后的“落地生根”叶子周围的锯齿尖上会长出一个个小小的、花一样的小芽,过不了多久又会长出许多小小的根系,这就是它的“果实”。

“那它为啥叫‘落地生根’呢?”我问爸爸。

爸爸告诉我,叶子边缘的锯齿底部所生的芽,一碰到泥地就在那里扎根,长大后就会成为一棵新株。爸爸说的是真的吗?为了验证爸爸的说法,我用手轻轻地摇它的叶子,果然叶子上的小芽落了下来,掉到地面上。我把土稍稍撒一点儿在它上面……过了几天,一片片新植株就迅速生长起来。听爸爸说,“落地生根”最喜欢干燥的环境了。若你要去出差、旅游,十天半个月不浇水,那也没关系;如果浇特别多的水,它反而不喜欢呢!

爸爸说,“落地生根”在中草药里叫“土三七”,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疔疮痈肿……作用可大啦!

“落地生根”外形美观,可做室内的观赏植物;又有着旺盛而顽强的生命力,无论环境怎样恶劣,总是生机勃勃;更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人们提供良好的药材。我喜欢它!

(指导教师:徐华军)

教师点评

上一篇:汽车安全系统现状研究下一篇:动物疾病预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