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的条件

2024-06-25

词类活用的条件(精选3篇)

词类活用的条件 第1篇

关键词:古文翻译,词类活用,鉴别方法

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比较难, 能够准确表达出“主语宾语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更难。无论是一般词的活用或是使动、意动用法, 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 一般都需要增加一些词语才能把语意表达清楚。当然, 在把一般词类活用特别是使动、意动词译为现代口语时, 也不能拘于这种格式, 而一定要根据上下文意加以疏通润色, 以使译文能更准确地体现原文的内容和风格。

一、一般活用词的翻译

(一)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翻译

名词活用为动词, 翻译时要把这个名词原来的意义和与上下文相适应增加的动词的意义同时翻译出来, 大体有以下三种情况。

1. 把用如动词的名词用一个相应的动词对译出来。

①一军军成皋, 一军军于渑池。 (《史记·张仪列传》)

——— (秦国的) 一支军队驻扎在成皋, 一支军队驻扎在渑池。“军”, 名词, 军队, 这里活用为动词, 译为“驻扎”。

②师还, 馆于虞。 (《左传·僖公五年》)

———军队撤回来住在虞国。“馆”, 名词, 这里活用为动词, 译为“住”。

2. 把用如动词的名词译为动宾词组, 这个名词就是这个动宾词组的宾语。

例如:

①沛公欲王关中。 (《史记·项羽本纪》)

———沛公想在关中称王。“王”, 名词, 这里用如动词, 译为动宾词组“称王”, “王”本身的意义仍保留着, 增加了一个动词意义“称”。

②沛公军霸上, 未得与项羽相见。 (《史记·项羽本纪》)

———沛公驻军霸上, 未能跟项羽相见。“军”, 名词, 活用为动词, 译为动宾词组“驻军”, “军”就是这个动宾词组的宾语。

3. 把用如动词的名词译为动词性偏正词组。

这个词组由一个介词结构状语和一个动词中心词组成。原来的名词同介词共同组成介词结构, 中心词是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词。例如:

①驴不胜怒, 蹄之。 (柳宗元, 《黔之驴》)

———驴子很生气, 就用蹄子踢老虎。“蹄”, 名词, “蹄子”, 译为偏正词组“用蹄子踢”。“用蹄子”是介词结构, 做“蹄”这个名词有关动词“踢”的状语。

②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 (马中锡, 《中山狼传》)

———老人用眼睛示意先生让他用匕首刺杀狼。“目”, 名词, “眼睛”, 译成偏正词组“用眼睛示意”。“用眼睛”是介词结构, 作状语, 中心词是跟“目”相关的动词“示意”。

(二)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翻译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对译时, 形容词的本身意义不变, 只需要根据上下文意再增加上一个相适应意义的动词即可。例如:

①亲贤臣, 远小人。 (诸葛亮, 《出师表》)

“亲”、“远”都是形容词, 这里活用为动词。翻译时, 在“亲”的后面加一个“近”, 在“远”前面加一个“疏”, 使原来的“亲”和“远”具有了动词的性质。“贤臣”和“小人”分别做它们的宾语。

②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史记·屈原列传》)

———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短处。“短”形容词, 用如动词。翻译时, 在“短处”前边加一个相应的动词“说”。

二、使动用法词的翻译

使动用法, 可以用“使……为……”, 也就是“使 (宾语) 怎么样”这种方式来对照鉴别。有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和名词使动。

(一) 动词使动

所谓动词, 简言之就是“主语使宾语动”。在这种使动句里, 宾语不是动词涉及的对象, 而是动词所表示动作的施事者。使动词所表示的内容与兼语式同, 所以可按“主语+使 (让) + (动词) +怎么样”的顺序来翻译。例如:

①庄公寤生, 惊姜氏。 (《左传·公元年》)

———庄公降生时是难产, 使姜氏惊恐。“惊”, 不及物动词, 这里用如使动。这个句子的结构就成为主语“庄公”使宾语“姜氏”做出“惊“这个动作。

②项伯杀人, 臣活之。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杀了人, 我使他活下来了。“活”不及物动词, 用如使动。主语“我”使宾语“之 (他———项伯) ”做出“活”这个动作。

(二) 形容词使动

形容词的基本功能是在句子中作定语、状语或谓语。形容词做谓语时, 一般表示主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当形容词用如使动时, 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状态就不是主语具有的了, 而是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状态。形容词用如使动, 翻译的顺序则为“主语+使 (宾语) + (形容词) +怎么样”。例如:

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战国策·赵策》)

———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又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尊”是形容词, 用如使动, “尊”所表示的性质, 不是主语“媪”具有的, 而是“媪”使宾语“长安君”具有的。

②君子正其衣冠。 (《论语·尧日》)

———君子要使他自己的衣帽整齐端正。“正”形容词, 用如使动。“正”表示的是“整齐端正”的这个性质, 是主语“君子”使宾语“衣冠”具有的, 而不是主语“君子”本身所具有的。

以上两例的翻译, 用的都是使成式的方法, 即“主语+使令动词宾语+ (形容词) +怎么样”。有时, 用如动词的形容词也可以译成一个动补式词组。例如:

“市中游侠儿, 得佳者笼养之, 昂其直, 居为奇货。” (《聊斋志异·促织》)

———市镇上游手好闲的人, 得到了好的蟋蟀就用笼子养起它, 使它的价格昂贵, 留做稀奇的货色。“昂”形容词, 用如使动, 意思是“使其直昂”, “昂”也可以译一个动补词组, 译为“抬高”。究竟采取哪种方法, 应视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定。

(三) 名词使动

名词使动, 简言之, 就是“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翻译时, 可按“主语+使 (宾语) + (名词) ”。例如:

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史记·项羽本纪》)

———首先击破秦国进入咸阳的, 让他为王。“王”, 名词, 用如使动, 主语“先破秦入咸阳者”使宾语“之”成为“王”。

②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齐威王想使孙膑为将。“将”, 名词, 用如使动, 主语“齐威王”使宾语“孙膑”成为“将”。

三、意动用法的翻译

所谓意动用法, 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做什么”的意思。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 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一) 形容词意动

形容词意动, 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具有这个谓语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翻译时, 可按“主语+认为宾语+ (形容词) +如何 (或怎么样) ”的顺序进行。例如:

①怪之可也, 而畏之非也。 (《荀子·天论》)

———认为它奇怪可以, 但害怕它就不对了。“怪”, 形容词, 用如使动。“怪之”就是“以之为怪”, 译为“认为它奇怪”, 即认为“星队木鸣”的自然现象奇怪。因而, 宾语“之”就具有谓语形容词“怪”的性质和状态了。

②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战国策·齐策》)

———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 是偏袒我啊。“美”形容词, 用如使动。“美我”即“以我为美”, 译为“认为我漂亮”, 使宾语“我”具有谓语形容词“美”的性质。

(二) 名词意动

名词意动, 就是主语在主观上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 可按“主语+认为宾语是 (名词) 的性质”或“主语+把宾语当成+ (名词) 的性质”这两种方式进行。例如。

①宝珠玉者, 殃必及身。 (《孟子·尽心下》)

———认为珠玉才是珍宝的人, 祸害一定落到他的身上。“宝”, 名词, 用如意动。其结构是“认为宾语珠玉是宝”。

②孟尝君客我。 (《战国策·齐策》)

———孟尝君把我当做客人。“客”, 名词, 用如意动。主语“孟尝君”把宾语“我”当做“客”。“客我”是主语“孟尝君”主观方面的变化, 而不是宾语“我”客观上有什么变化。

文言文题型词类活用的复习 第2篇

1.一狼洞其中(名作动,打洞)

2.不能名其一处(名作动,说出)

3.稍稍宾客其父(名作动,以宾客之礼相待)

4.香远益清(形作动,远播)

5.亲贤臣,远小人(形使动,亲近?远离)

6.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形作动,“使……苦”,“使……劳”、“使……饿”)

7.此皆良实(形作名,善良老实的人)

8.帝感其诚(形作名,诚心)

9.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形作名,荒废的事情)

10.其妻献疑曰 (动作名,疑问)

11.前人之述备矣(动作名,记述的`文字)

12.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名作状,用手)

13.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名作状,像狐狸鸣叫那样大呼)

14.山行六七里(名作状,在山上)

15.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16.忿恚尉,令辱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17.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苦恼)

18.邑人奇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

1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浅析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方法 第3篇

关键词:古代汉语;词类活用;识别方法

古代汉语中的词语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虚词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各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大致相同。例如,动词经常作谓语,名词经常作主语和宾语,副词经常作状语,等等。但是,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较为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主要针对实词而言)。针对“高中生要熟悉一定数量的实词”的大纲要求(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现象),笔者就词类活用的识别方法做如下分析。

一、词类活用的几种情况

(一)名词的活用现象

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使动用法;名词意动

用法。

(二)动词的活用现象

动词活用作名词;动词使动用法。

(三)形容词的活用现象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

二、词类话用的识别方法

要识别词类活用,就得从上下文和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考虑,

从语法和词汇两方面综合考查。下面笔者把它归为三类具体谈一下。

(一)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识别

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往往具有语法上的某种标志。例: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籍吏民,封府库。(《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②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丹书帛:用朱砂在帛上书写)

③沛公欲王关中。(《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例①的“籍吏民”是“登记官吏百姓的户口”;例②的“陈胜王”是“陈胜为王”的意思;例③的“王关中”是“称王于关中”。“籍”和“王”都是名词作动词。

2.形容词用在名词前,如果不是修饰关系,那么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例中的“善留侯张良”是“与留侯张良交好”。“善”是形容词作了动词。

另外,有时形容词不带宾语也活用为一般性动词。例: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3.名词、形容词放在助动词、副词或辅助性代词“所”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例中的名词“水”放在助动词“能”的后面,解释为“游水”。

4.名词后面有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补语一般置于谓语动词之后)。例:

①今王鼓乐于此。(《孟子·梁惠王下》)

②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侍坐》)(沂:水名;舞雩:古时求雨的坛,在山东曲阜县东)

例①的“鼓乐”之后有介词结构“于此”,所以“鼓乐”活用为动词,是“弹奏乐器”;例②的“风”之后有介词结构“乎舞雩”,所以“风”活用作动词,是“吹风,乘凉”的意思。

以上诸项还不能概括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所有情况,只是择其要者而言之。同时上述标志还经常同时出现,可以灵活

运用。

(二)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识别

动词没有意动用法,只有作为动词的一般用法和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往往是使动用法。

例: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例中的“归”意思是“使什么归”,是使动用法。

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都是在名词或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的前提下作进一步分析和判断的;意思是如果作为一般动词解释不通,就要考虑使动或意动用法。从使动和意动的语法意义上来说,使动就是“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而意动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多是主观的看法和意念。

例:①孔子师郯子苌虹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

②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

③成以其小,劣之。(《促织》)

例①中的第一个“师”是名词意动用法,是主观认为的,翻译为“以什么为师”;例②中的“昂”是形容词使动用法,是“使价值昂贵”,是客观结果;例③中的“劣”是“认为促织不好”的意思,是主观感受,属形容词意动用法。

(三)名词作状语的识别

在通常情况下,用作状语的名词前面还另有名词作主语,因此,可根据此来识别出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例中的“兄”前面有主语“吾”,“兄”作了“事”的状语,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是名词作状语。

无论哪种现象,依规律灵活运用,多读古文,最终就会熟练地判断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上一篇:广告语言创意下一篇:钙离子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