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2024-06-27

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精选6篇)

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第1篇

十一五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回顾 十二五展望

霍建国

2011-03-03

摘 要: 对外贸易经历了最为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尤其是2008年以来发生的金融危机,使得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国际市场需求大幅下降,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给外贸发展带来了众多变数。我国政府适时调整了发展战略,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以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实现对外贸易转型升级为目标,最终确保了对外贸易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十二五”时期,巩固和提高我国现有优势,加快构建我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新优势,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将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关键词:

对外贸易,贸易政策,产业布局,国际市场

一、过去5年我国对外贸易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目标及战略部署是: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重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国内配套能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总体看来,我国“十一五”期间的对外贸易主要表现为五大发展特征:

特征一: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贸易大国地位确立

2008年9月以来,受金融危机、世界经济下滑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国进出口大幅下降,首次出现了14%的负增长。但从“十一五”整体情况看,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仍保持了持续、快速扩张态势。2005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14221.2亿美元,占全球贸易的7.3%。2%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29727.6亿美元。依此计算,我国“十一五”末对外贸易总额为“十五”末的2倍以上,年均增长15%,高于同期世界贸易年均增幅10.8个百分点。2009年我国占世界贸易比重由“十五”时期的7.3%提升至9.7%,成为世界第二贸易大国,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贸易大国地位已然确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认为,中国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推动力。

特征二: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2006年以来,为了治理环境、节能减排,我国加大了对“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限制,此类产品出口持续下降,机电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持续增长,截至2%年年底,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由“十五”末的93.6%提高到94.7%,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也分别达到59.3%和31.4%,比“十五”末分别提高了3.3和2.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为世界第一位,出口商品结构明显优化。2005年始,人民币汇率进入升值通道,客观上促进了出口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出口商品的平均价格有所上升,贸易条件有所改善。特别是支持与引导企业加大自主核心技术研发、培育自主品牌、延伸产业链、提高企业营销能力等政策措施,对我国出口结构升级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十一五”期间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特征三:进口快速增长,贸易顺差有所回落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内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和水平持续提升,出口明显大于进口,贸易不平衡较为明显,致使贸易顺差过大。“十一五”期间,为保持对外贸易的平衡发展,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扩大进口,包括降低进口关税、促进进口便利化等,致使进口稳定增长,贸易顺差略有回落,贸易均衡发展趋势初步显现。2005年,我国进口占世界进口比重为6.1%,2009年升至8%,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进口的年均增长率为11.3%,高于全球进口年均增长率7.4个百分点。2009年以来,在扩大内需和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下,我国进口增幅创出历史新高。2%年我国进口总值13948.3亿美元,增长38.7%,进口增幅分别高于进出口增幅及出口增幅4.0及7.4个百分点。由于进口增幅明显高于出口增幅,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在2008年达到历史高点2954亿美元后迅速回落,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为1967亿美元,下降34%。2%年在进出口总额高速增长的情况下,贸易顺差基本维持了原有的水平。2%年,贸易顺差占进出口总额的6.3%,较2005年下降了近1个百分点。

特征四:与新兴经济体贸易额上升,贸易伙伴趋向多元化

“十一五”期间,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往来不断加强,目前,已成为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等经济体的第一大,欧盟第二大,美国和印度第三大,东盟第四大出口市场。我国进口的扩大为不少国家和地区提供了重要市场,成为支持贸易伙伴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从贸易集中度来看,我国对亚洲、欧洲及北美洲的进出口贸易呈下降趋势,而对非洲、拉丁美洲及大洋洲都处于上升态势。2%年,我国与欧盟、美国、日本的进出口额占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的45.6%,较“十五”末减少了3.6个百分点;而对东盟、“金砖四国”中的其他三国占比则分别提高了0.5和1.3个百分点,对拉美和非洲也分别提高了2.1和1.4个百分点。与发展中国家贸易的快速增长,使我国对发达国家高额贸易依存比例的格局逐渐好转,也使我国的贸易伙伴更趋多元化。

特征五:加工贸易比重回落,转型升级初见成效

加快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逐步提升我国的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也是“十一五”期间我国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等优势促使我国成为全球制造基地,其中加工贸易的发展发挥了突出作用。“十一五”期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使加工贸易占我国进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一般贸易比重则明显上升。2005年,一般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为41.8%,2%年上升为49.8%;而加工贸易则由48.6%降至39.2%,下降了9.4个百分点。从我国的国情及比较优势来看,加工贸易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仍将是我国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助推器;而以加工贸易为突破口,实现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仍是我国面临的艰巨任务。

综上所述,“十一五”期间,我国已发展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成为国际分工体系的重要一环,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日显突出。然而,我国对外贸易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问题,如贸易增长仍表现为粗放型、贸易条件未获得根本改善、贸易发展不平衡现象严重、出口经营秩序有待改进、外贸企业抗风险能力偏低、发展质量和效益仍有待提高等,这些问题很可能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影响和制约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我国真正由贸易大国转向贸易强国,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十二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

金融危机使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进一步向多元化转变,世界经济将步入调整发展的新周期,世界贸易将寻求新的突破,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有所弱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实力有所上升。但应该承认,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总量和竞争实力仍远远大于新兴经济体,且大国竞争和战略发展意识正在突显,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需要我们认真把握,科学应对。

(一)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不稳,内外部环境压力较大

“十二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仍将面临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双重调整的压力。从外部环境来看,2%年以来,世界经济虽已呈现缓慢复苏态势,但增长动力主要来自宽松的货币财政刺激政策,缺乏内生的经济增长动能,尤其是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美欧等地区金融系统问题频出,刺激政策和通胀风险的两难选择,大国博弈的日益凸显,使得复苏基础仍不稳固,复苏进程仍将面临多重矛盾。经济发展的疲弱必将导致外需市场的萎缩,美国坚持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必将导致全球市场产生众多新的矛盾,至少流动性过剩将会使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从而使我国的出口与进口面临较大的挑战与压力。从内部环境来看,“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但结构失衡、收入失衡、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问题仍将是制约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矛盾。此外,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各种要素成本上升,环境资源约束增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矛盾突显,我国经济有可能再次面临保增长和调结构的两难选择,这些都将给我国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实现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压力。

(二)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世界经济格局处于调整期

长期以来,以美、欧、日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居支配和主导地位,而数量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则居次要和附属地位。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经济受到重创,而发展中国家普遍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日趋增强。“十二五”期间,中国同主要发达国家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将日益上升,欧美发达国家将凭借其经济优势持续对我国施压,对于中国外贸来说,在扩大与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合作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的发展仍难以摆脱对欧美市场的依赖,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在巩固欧美市场的同时,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

(三)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市场竞争更趋激烈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呈上升之势,贸易争端不断增多。贸易保护主义是贸易摩擦激化的根本原因,而由于WTO某些规则的模糊性,当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时,这种保护倾向尤为严重。随着我国贸易规模扩大和在国际经济中影响力的增强,一些国家对中国的疑虑加重。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美欧等经济体将进一步通过贸易救济措施,强化对绿色、新能源产业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贸易保护,贸易摩擦会不断增加。同时,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欧等经济体发展战略有所改变,开始更加注意通过增加出口来提振自身经济,美国的出口振兴计划在难以实现的情况下,一方面将加大对中国产品的限制,另一方向将会继续对人民币施压以缓解困境。此外,在国际市场需求增长乏力,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融人全球经济、参与国际分工的大背景下,“十二五”期间,各国争夺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三、“十二五”时期我国对外贸易转型重点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系统地提出了“十二五”经济发展的主题、主线、目标和战略任务。因此,科学制定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准确把握对外贸易发展方向,对稳步提升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构建我国在国际市场中新的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十二五”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科学的对外贸易管理体制和机制

努力提高对外贸易管理水平,运用科学的对外贸易管理模式和方法,形成符合开放型经济特点的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和机制。

第一,要进一步明确外贸发展的战略定位,从强调比较优势转向追求竞争优势,制定系统科学的有利于企业转型的经济考核指标,兼顾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改变贸易条件,追求贸易利益的最大化。

第二,要正确认识进口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通过扩大进口来缓解外贸顺差过大的压力。要继续做好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工作,给企业一定的进口自主权;要制定有效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加快企业机器设备的折旧,鼓励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产品进口;要高度重视我国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设备进口,通过引进高端技术装备等,逐步提高我国自主研发制造能力;配合扩大消费的政策,适当降低国内稀缺的高档消费产品的进口关税。

第三,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兼顾好出口和进口的关系,逐步实现贸易平衡。出口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竞争优势,出口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支撑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在我国面临巨额贸易顺差和高额外汇储备的压力下,积极扩大进口、平衡贸易是必然选择,但要采取积极的平衡办法,切不可以打压出口实现平衡。要以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和提高出口的质量与效益为主要目标,实现积极的平衡。

(二)加快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

首先,贸易结构是国内产业结构的外在反映,调整贸易结构的关键是优化国内的产业投资结构,要努力加快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重点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促进贸易结构升级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提供坚实基础;要鼓励机电产品向深加工和中高端产品过渡,加强海外营销网点的建立,提高售后服务水平。

其次,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自有品牌的产品,建立有效的出口品牌政策支持体系,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对出口名牌商品在质检、海关通关等方面给予便利,鼓励银行和保险公司对名牌出口企业提供融资和保险便利;以形成企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再次,要以加工贸易为突破口,推动对外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发展配套产业,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发挥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控制低层次加工贸易的规模,完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通过完善出口退税、金融服务、品牌认证等措施,提高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充分利用信息平台,扩大采用国产原材料和零部件,促进加工贸易水平提高;促进加工企业增大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的进口;提高国际市场经营开拓能力,变中国的加工地位为生产经营地位。

(三)加快推进国内产业布局调整

“十二五”时期,外贸能否走出困境,继续维持作为制造业大国现有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产业布局的调整。面对当前国外贸易保护升级及国内制造业成本上升的压力,外贸出口格局必须进行大的结构性调整,即加快推进贸易布局的梯度转移,创造条件让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向中高端制造业、附加值较高的领域发展,促使中西部地区积极主动地承接来自东部沿海的产业转移。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东西两地都应同时出台支持中高端产业发展的投资发展政策及支持西部产业转移承接地发展的鼓励政策。建议先在出口加工园区内试行,逐步扩大规模,政府不必具体落实项目。要着力研究扶持政策,改善投资环境,为企业的转移和重新布局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十二五”时期,如能基本实现上述结构性变化,将有利于改变中国制造业的被动局面,使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至少仍可维持10年。

(四)鼓励多种形式的海外投资,加快构建海外竞争优势

随着我国在国际上影响力的提高,我国有必要加强跨国公司的发展并通过他们开展援外和工程承包,构建海外主要市场的商业存在,包括银行、保险、仓储、运输、批发零售等产业价值链的延伸部分,逐步形成海外经营效益的盈利模式。特别是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扩大海外多种形式的投资迎来了最佳时机,要想推动和促进海外投资的发展,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政府投资支持贸易促进机构在海外主要市场的布点,提供必要的投资咨询和服务。

二是加快海外经营人才队伍的培训,由政府出资委托有经验的科研院所开展大规模的培训,普遍提高海外经营能力和水平。这些培训可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开展经济贸易知识、市场营销策略、文化历史背景、社会交际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形成一批成熟的有海外经营能力的营销队伍,这支不仅可以创造经营效益,还可在海外通过各种社会关系扩大中国的影响,树立中国的良好形象。

三是要继续推行海外投资的便利化,海关、税务、银行、外汇管理方面要有便捷措施,积极鼓励企业加快海外营销网络的建设。

上述措施建议一方面可摆脱单纯依靠出口的被动局面,同时可巩固和发展与当地市场的合作关系,逐步形成海外跨国公司的盈利模式。

(五)采取多种措施,妥善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面临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采取有力措施做好应对工作不仅是确保对外贸易稳定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创造稳定外部环境的需要。一是要深化与世界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经贸合作,通过经贸合作形成互利共赢的双边关系基础,特别是要加强同美欧的经贸合作,尽量避免贸易战,力争构建和谐的经贸关系;二是要投入必要的经费,加强对贸易摩擦高风险的监测预警,明确预警指标和模式,避免一种商品在同一市场短时间内的高速增长,根据市场反映及指标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号,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同时要加快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三者分工合作的专业化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及快速反应机制,切实维护企业的权益;四是依据WTO的有关规则,积极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解决贸易摩擦,维护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合法权益。

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第2篇

——在全县广播电视工作暨效能行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陈修言

(2011年6月28日)

同志们:

这次全县广播电视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十一五‛时期工作,规划‚十二五‛期间目标任务。下面,我就‚十一五‛做简要回顾,对‚十二五‛规划进行简要安排,供同志们讨论。

一、‚十一五‛简要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县广播电视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大局,开拓创新,积极进取,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期间的各项改革发展任务。主要体现在:

(一)新闻宣传成绩喜人。积极改进宣传方式,强化中心工作宣传,新闻宣传能力进一步增强。与‚十五‛对比,‚十一五‛期间,广播用稿7600篇,比增10%,对上用稿1180篇,比增110%;电视用稿6400篇,比增10%,对上用稿1150篇,比增216%;制作各类专题片、汇报片122部,比增508%;组织创作49件作品,获61个奖项,其中省二等奖4项、省三等奖11项、市创新奖1项、市一等奖15项、市二等奖8项、市三等奖22项,比增323%。《政和之子在军营》、《政和之子在上海》、《政风行风面对面》等系列电视专题片给观众留下深 刻的印象。

(二)事业建设业绩突出。投资1000万元,大力实施乡镇村广播电视光纤联网,完成外屯、镇前、澄源、杨源四个乡镇81公里长的‚光纤主干网‛联网工程,结束了乡镇主干网租用‚电信网‛的历史。五年新增光纤行政村69个、场5个、自然村254个,行政村联网率从2005年的41%增至96.8%,从全市倒一跃升到全市第一。投入500万元,大力实施有线数字网络改造工程,于2010年全面完成城区、各乡镇以及120个行政村、15个场(矿)、421个自然村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改造,其中30个行政村达到‚双向、交互、多功能‛的要求,网改的标准、质量、速度属全市第一(2010年全市其它市县区的城区数字电视网络未改造结束);建成了18.5公里长的城区主干网管道,形成全市唯

一、全省极少的全城环网。在全市各县市率先启动数字电视整转工作,整转用户6800户,占全市整转用户的53.6%,整转标准、质量、速度位居全市第一。与移动公司合作发展宽带业务,全县发展用户近1900户,发展速度位居全市第一,用户位居第二。完成省局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高山台改造项目---熊山顶电视转播台改造工程。完成省局部署的县至乡镇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建设。购置了镇前、石屯、岭腰三个乡镇广播电视站办公楼及澄源、外屯二个乡镇广播电视站的地基。高质量完成了岭腰西坑后源和铁山湖里新村两个灾后重建点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建设,数字电视入户率达95%,是全市各灾后重建小区中唯一使用有线数字电视的县。提前完成高速和省道指挥部指定的红 线内杆路迁移工作,受到奖励和表彰。丰富电视荧屏,模拟电视节目由2005年的28套增至目前41套,数字电视传输124套节目。积极实施‚农村电影2131放映工程‛,放映5585场次,其中公益片4482场次、商业片809场次、科教片294场次。

(三)行政执法工作成效显著。开展非法安装卫星地面接收设施专项整治活动,查办案件41起,强行拆除134套、动员上缴206套、动员自行拆除1308套、没收接收天线120套,接收机20只、高频头20只;取经地下销售窝点6家,涉案金额近7万元。开展非法安装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活动,查办案件8件,处罚款10000元。开展有线数字电视‚私拉乱接‛专项整治活动,清查用户2.6万户,整治发展用户2406户,追缴有线电视安装费和收视费近80万元,年增加收视费30余万元。查处非法从事IPTV(互联网电视)案件1件,责令限期整改。协同公安机关查处破坏、盗窃有线电视设备设施案件12件,破获犯罪团伙2个,抓获犯罪分子8人。查处交通肇事和工程施工损坏有线电视设施案件18起,追回经济损失62800元,有效地维护广播电视权益,促进了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在2010全省广播电视行政执法工作会议上我局作为全省唯一的县(市)级局做典型发言。

(四)安全播出体系健全规范。成立了安全播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政和县广播电视系统工程安全播出应急预案》,在重大节日、重要活动、重要时段,实行值机员、技术员、行政领导的‚三级值班制‛。建立了一支以新闻采编播人员为主的节目监看监测队伍,制定 了《监看监测排班表》、《监看监测情况登记表》、《广播电视机房管理办法》、《广播电视机房值机员无差错奖励制度》、《错播漏播误播处罚制度》;与相关部室签定《安全传输目标责任书》。与电力部门、通讯部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消除安全隐患。在广播电视播控机房装配安全播出预警系统,对广播电视播控机房的供电和防雷系统进行全面改造,购置了UPS不间断电源,确保了广播电视节目安全播出。

(五)内部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进行内部机构调整,成立了岭腰乡广播电视站、县广播电视稽查大队、县兴业广播电视发展有限公司、督查室,恢复了熊山街道办广播电视站,将工程部调整为事业部,各乡镇收费中心升格为客户服务中心。建立了一套既符合政务管理要求,又符合广播电视行业目标的以责定编,以岗定人,责任明确、指标合理的量化考核目标管理模式的《政和县广播电视系统规章制度》。该制度由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奖惩制度、请假制度四个部分组成,内含用人制度、目标管理、财务制度、设备采购、综合治理、依法行政、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8个项目,约70余项内容,200多条条款,涵盖县局所有部门。对乡镇广播电视站实行了‚一支笔审批、一个帐户支出‛,严肃财经纪律;实行了‚定人、定标准‛的招待制度,杜绝‚乱吃乱喝‛行为。在局机关实行电脑考勤制度,严肃工作纪律。开展了‚用户、安装费、收视费、材料费‛的四核查和‚乱照顾、乱减免、乱收费‛的三乱清理工作,清理用户215户,清理收费项目2项,追缴收视费26402元,规范了有线电视收费项目和权限。建立健全了《机关效能八项制度》、《机关效能监督台帐》、《服务承诺 制》、《投诉工作暂行办法》、《政务公开五项制度》、《广播电视设备采购暂行办法》等20多项配套制度,工作人员的精神面貌和办公秩序有了很大改观。

(六)干部职工业务培训力度加大。采取‚请进来、走出去、自已教‛等办法,大力实施‚内增素质、外塑形象‛的人员培训战略。主要是成立广播电视技术学习小组,学习调研数字电视技术、有线电视宽带技术。邀请我县法律专业人士对部室主任、站长和行政执法人员进行法律知识讲座;邀请厂家资深工程师对技术人员进行广播电视新技术培训。按照‚择优选送、注重实效‛的原则,选送50人次人参加新闻采编播、广播电视技术、行政管理等培训教育。利用内部人力资源,举办解扰器、放大器技术、村级广播电视维护员等培训班。‚十一五‛期间,累计培训人员近600人次,培训范围基本涵盖目前我县广播电视各类工种。

(七)单位运转渐入良性循环。主要表现在债务减轻,偿还历史债务500万元,债务从1300万元减到800万元;经费创收提升,从2005年的400万元提升到目前600万元。妥善解决有线电视加解扰系统和联通公司拖欠光纤租凭费的历史问题。对正式干部职工政策性增资部分及时兑现。解决了系统内临时人员的身份问题,纳入企业用工管理形式,实行以岗定酬的工资方案,工资平均增幅超过100%,办理了‚五险一金‛(意外伤害、医保、社保、失业、工伤、住户公积金),稳定了基层队伍。局机关每间办公室配置了空调、电话、饮水机、电脑,极大地改善了办公条件。对工程和设备做到‚验收合格、及时付款、绝不拖欠‛,五年来共支付工程、设备款1650多万元,各类利息近400万元,偿还旧欠500多万元。提高了单位的信誉度。

(八)党建、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廉政文化建设的七个一‛、‚办公楼道文化‛、‚防腐倡廉‛、‚广电发展我先知、寻找差距迎头赶‛、‚企业文化建设年‛、‚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转变工作作风‛、‚金点子工程‛、‚格言、警句、座右铭征集‛等宣传教育活动。成立了工会委员会,在全县首家成立了青年工作委员会,并相应组织开展了‚帮扶帮困‛、‚捐资助学‛、‚送温暖、献爱心‛、‚迎奥运、庆五四‛、‚庆三八‛、‚庆五一‛‚迎新春联欢晚会‛等主题活动;开展了‚爱祖国、爱家乡、感党恩‛主题活动,分批组织全系统的干部职工到海南、杭州、厦门、平潭、将乐、千岛湖、乌镇、周庄、无锡影视城、江西山清山、上铙集中营、安徽黄山、上海等10多个发达、旅游和沿海地区参观考察,陶冶情操;充分发挥职代会作用,组织职代会进行社保、计划等重大事项决策,促进了广播电视工作的健康发展。以‚创文明行业、建和谐海西‛既‚争创第十一届文明单位‛为总体目标,围绕‚团结勤俭、热情好学‛的企业文化精神,相应开展了‚树广电新风、创优质服务‛为主题,以业务培训、技术服务、咨询指导为内容的‚送技术下乡‛服务月活动,开展了‚懂礼数、讲文明、促和谐‛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开展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开展了‚流程我最简、办事我最快、政策我最优‛的机关效能‚建设年‛、‚巩固年‛、‚提升年‛活动,并与县效能办联合开展‚第一届广电企业文化 示范(部室)站‛评选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载体丰富的创建活动,提升了社会形象,达到了‚有活力、有效率、有形象‛的预期目标。

(九)集体和个人获得荣誉多。‚十一五‛期间,集体和个人获得的综合和单项奖近50项,其中有省六个厅局联合授予‚全省打击盗窃破坏‚三电‛工作先进集体‛;省局授予‚全省技术维护工作先进二等奖‛; ‚南平市五一劳动奖状单位‛荣誉;市局授予‚南平市广播电视工作一等奖‛、‚广播电视节目创优工作‛、‚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迎奥运广播电视村村通、应急视频会商系统建设‛、‚广播电视社管工作‛,县委政府授予‚创业竞赛‛、‚计生工作‛、‚综治工作‛等先进单位称号,连续五年获得政风行风先进单位、连续四年获得机关效能建设先进单位;局办公室信息工作连续四年荣膺省市第一名;县电视台新闻部荣获‚省级青年文明号‛、‚市级十佳青年文明号‛、经济信息部荣获‚市三八红旗集体‛、‚市巾帼示范岗‛、运维部荣获‚市新长征突击队‛等荣誉称号;黄昌才获得‚2007—2010全省广播影视系统先进工作者‛、‚南平市五一劳动奖状‛,市局作出了《关于在全市广电系统开展向黄昌才同志学习的决定》,省局推荐黄昌才同志参加全国广播电视系统‚激情、奉献----2011年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人‛候选人,叶映同志、余晓明同志荣获‚政和县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叶映同志还荣获‚福建省十佳县域青年电视工作者‛称号、叶维荣同志荣获‚南平市优秀新闻工作者‛。

二、‚十二五‛工作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县广播电视行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将基本建成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列为国家‚十二五‛时期‚十项主要任务‛之一。省市业务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出台一系列重要意见和政策措施,为今后一段时间我县广播电视发展确定了总体方向。我们要务必认清形势,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奋发有为,实现广播电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根据省市局和我县‚十二五‛时期的发展规划,结合实际,我局在‚十二五‛时期要重点推进以下四项工程:

(一)媒体建设工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励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唱和主旋律,打好主动战,发挥广播电视在舆论引导中的主力军作用。紧紧围绕县委政府工作大局,改进和加强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坚持‚三贴近‛原则,增加针对必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大力推进宣传创新。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着力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二)公共服务工程。一是大力推进‚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二是完成333个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三是完成223个已通电自然村有线电视小片网改造;四是推进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工程建设。五是完成熊山顶转播台上山公路建设。

(三)数字化工程。一是继续推进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和双向 网改造,全面实现数字化,80%实现双向网。二是完善广播电台电视台制作和播出数字化网络化。三是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

(四)产业推进工程。一是广播电视台办公楼及多厅电影院建设。二是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和数字地面电视业务发展。三是运用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发展车载电视业务。四是农村广播电视服务站建设。五是乡镇广播电视光纤入地管道工程。

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第3篇

一、“十一五”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一) 经济发展大跨越, 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期间, 全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905.0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9740.25亿元, 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1位前移至第15位。预计今年全区生产总值将超过1万亿元, 跨上了新台阶。人均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2029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5897美元, 在全国的位次由第10位前移至第7位。预计今年全区人均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 接近70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277.4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850.86亿元, 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0位前移至第13位。“十一五”前4年, 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8.3%, 高出“十一五”规划目标5个百分点, 也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幅1.2个百分点以上。在全区生产总值中, 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15.1∶45.4∶39.5调整为2009年的9.5∶52.5∶38.0。内蒙古进入了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 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提升的发展新阶段。

(二) 产业结构大调整, 新型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

农牧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全区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的构成由2005年的48.3∶4.1∶45.4∶0.7∶1.5调整为2009年的46.6∶5∶45.9∶0.8∶1.7。2009年, 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1981.7万吨, 比2005年增加319.5万吨, 已超过“十一五”规划目标1750万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区肉类产量达到234.06万吨, 牛奶产量达到903.12万吨, 分别比2005年增加4.15万吨和212.04万吨, 牛奶、羊肉、羊绒产量稳居全国首位。农牧业产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十一五”时期, 全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 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加大重点工业项目投资力度, 着力推进产业多元、产业延伸和产业升级, 大力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 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十一五”前4年,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7.1%,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60%。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0%, 成为拉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区涌现出了伊利、蒙牛等34个中国驰名商标, 拥有30多项处于国际国内领先地位的工艺和设备。内蒙古有7户企业列入全国500强。

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 现代服务业驶入快车道。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542.2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696.65亿元, 年均增长15.7%。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17.3%提高到2009年的21.7%。围绕自治区工业化发展, 先后建设了一批大型物流枢纽、物流园区, 从而带动了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 内需外需大拉动, 经济发展不断增添新动力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重点项目建设硕果累累。“十一五”前四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9.4%, 累计完成20950.9亿元。内蒙古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坚持“有保有压”的原则, 在不断扩大投资规模的基础上, 投资的自主增长能力明显增强,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加强以生态、水利、电力、交通及市政设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有力地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十一五”前四年, 全区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7.1%, 累计完成投资10694.3亿元, 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1%;用于农林牧渔水利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25.51亿元, 年均增长41.4%;用于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累计完成投资2306.73亿元, 年均增长24%。通过加大投资力度, 使我区的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城乡市场繁荣活跃, 消费需求日趋成为经济增长的源头与动力。全区城乡市场开拓成效显著。城市消费品零售额由2005年的908.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954.68亿元, 年均增长21.1%;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由2005年的449.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900.63亿元, 年均增长19%。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消费结构加快转型升级, 由温饱型转变为享乐型和发展型消费, 为扩大消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1358.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855.31亿元, 年均增长20.4%。

(四) 对内对外大开放, 外向型经济发展取得新成绩

“十一五”以来, 全区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产生不利局面, 化危机为机遇, 努力应对国内产业调整和转移的同时, 积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扩大对外贸易。全区进出口总额由2005年的51.62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89.33亿美元。其中, 出口总额由2005年的20.65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35.8亿美元。全区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由2005年的14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31.8亿美元, 四年累计达103.92亿美元。年末登记外商投资企业达到3675户, 比2005年增加2761户。摩托罗拉、百事可乐、奔驰、沃尔玛、麦当劳等世界500强企业进入内蒙古, 外资银行也开始涉足。

(五) 城乡区域大统筹, 区域经济发展构筑新格局

内蒙古东部和西部两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带动和辐射逐步增强, 正逐步形成与周边省区市、腹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2009年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西部七个盟市生产总值达到7539.98亿元, 占全区的69.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81.62亿元, 占全区的56.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897.76亿元, 占全区的65%。东部五盟市生产总值达到3354.67亿元, 占全区的30.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89.19亿元, 占全区的2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406.1亿元, 占全区的31.9%。

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不断加快, 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09年, 内蒙古80个旗县及县级市生产总值达到4864.14亿元, 占全区的50%。在2009年第九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中, 内蒙古有20个旗县 (市) 名列其中, 占西部百强县市的1/5。2009年末, 全区城镇人口1293.45万人, 占全区总人口的比重为53.4%, 比2005年提高6.2个百分点。

(六) 社会事业大发展, 和谐内蒙古建设迈出新步伐

民生工程见成效, 民生状况明显改善。全区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由2005年的339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411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由292万人增加到805万人。全区有87.47万城镇居民和121.08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十一五”前四年, 城镇新增就业89.2万人。

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和重点行业环境治理得到加强,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目前全区92.3%的城市空气质量达到良好或者较好, 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以上天数普遍增加。“十一五”前四年, 全区万元GDP能耗下降18.83%, 完成“十一五”目标的83.5%。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到2009年末, 全区每万人口拥有在校大学生由2005年的96人增加到2009年的146人, 其中少数民族每万人口拥有在校大学生由2005年的122人增加到2009年的186人, 高于全区平均水平。2009年, 全区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7.75%和93.53%, 分别比2005年提高5.1和3.4个百分点。全区每万人拥有病床床位36.05张, 每万人拥有医生22人, 分别比2005年增加7张和1人。全区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36%。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2005年的15985元增加到2009年的30699元, 在全国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15位上升至2009年的第12位。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9137元增加到2009年的15849元, 年均实际增长11.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989元增加到2009年的4938元, 年均实际增长10.1%。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第14位和第17位, 前移到2009年的第9位和第15位。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家用轿车、信息通信产品、住房等消费热点持续升温。

综上所述,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综合经济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就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 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十二五”时期展望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 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 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区各地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 坚持科学发展,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更加注重统筹兼顾,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深化改革开放, 保障和改善民生, 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 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任务

我们认为在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 今后5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 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十二五”时期, 全区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不动摇,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内蒙古的实际, 我们建议重点在以下4个方面发展实现新突破。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十二五”时期, 内蒙古欠发达的基本区情和发展不足仍是主要矛盾, 要求我们在抓发展上不能有丝毫的动摇, 不能有半点松懈。要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 不断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上取得实质性进展。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增强投资、消费、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推进自主创新,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 推动全区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可持续发展。我区是全国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省区之一。要以构筑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为目标, 深入贯彻节约环境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抓好生态保护与建设, 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 促进资源节约利用, 努力建设绿色经济发展体系。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运输网络。内蒙古要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铁路和公路为重点, 加快运输通道建设, 构建“贯通区内、畅通三北、联通俄蒙”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铁路要以出区通道、口岸通道、煤炭运输通道为重点, 进一步加大新线建设和已有线路电气化扩能改造和提速力度, 建成比较完善的铁路运输网络及出区、达海通道。公路方面要扩大公路网络覆盖面, 提高公路通达深度和公路等级, 尽快打通与相邻省区大城市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出口, 实施乡村通达工程。加强口岸公路建设, 形成联通俄蒙的公路运输通道。加强机场建设, 提高综合配套能力, 构建区域支线航空网。加快以天然气输送为重点的输气输油管道建设。

———加大改善民生方面的投入力度, 实现富民强区的目标。努力推进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相协调。要继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适当扩大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的比例与份额, 增大居民收入再分配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完善有利于提高劳动者报酬的工资决策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更加注重社会的公平正义, 把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作为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来抓,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廉租住房建设, 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更好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

(二) “十二五”时期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采取的重大举措

“十二五”时期,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紧抓住机遇, 积极应对各种挑战, 贯彻实施好有关国家扩大内需一系列政策措施, 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 我们建议采取以下6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1.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下功夫, 在进一步解决“三农三牧”问题上下功夫。在调整结构上下功夫。加快发展能耗低、技术含量高的新材料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 促进工业结构的根本性转变。要切实采取措施, 从政策配套、营造环境、完善制度等方面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 促进服务业在扩大规模和提高比重上取得突破。继续加大和提高技术改造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 提高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 提升建设项目的层次, 促进投资结构的优化, 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 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2.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促进经济稳步增长。

要继续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根据内蒙古实际, 加强现代农牧业建设, 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 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提升传统能源和农畜产品加工产业, 做大做强新型煤化工和冶金建材产业,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稀土高新、电子信息、生物制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 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 加快以运输机械、工程机械、风力发电设备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对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尤为重要。今后我区要进一步明确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制定和完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划, 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 提升生产型服务业规模和层次, 打破服务行业垄断, 引进市场竞争机制,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提高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水平, 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重视中小企业发展, 采取有效措施, 从融资、技术、就业培训等环节给予支持, 不断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3.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形成后发优势加快发展。

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形成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主要源泉。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存量, 形成后发优势加快发展。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必须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 加快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努力实现新技术的产业化。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 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强有力的创新激励体系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性制度保障,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体制框架, 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 增强税收制度对创新的激励作用, 努力吸引集聚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 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来源。

4. 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力度, 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 建设环境产权制度。必须推动资源和环境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建立符合市场化改革要求、有约束力的现代资源和环境产权制度;完善自然资源有偿开采、有偿使用制度;加快用水、用地、用电以及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建设, 使利益相关者和受影响者共同分担由于资源开采所带来的影响。第二, 严把高能耗行业准入关。从严控制高能耗项目, 管好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 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审批、核准的强制性门槛, 严把能耗增长的源头关;依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压缩部分耗能高、污染大、附加值低的行业规模。要坚决贯彻落实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原则, 更加注重资源环境保护, 防止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向我区转移;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开辟能源供给新领域。积极实施能源多样化方针, 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的开发利用。第三, 要强化节能减排的监管力度, 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 建立节能减排激励机制和污染浪费惩罚机制, 增强节能减排实效。

5.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优化区域空间布局。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实施自治区东部和西部两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 加强城镇化管理, 鼓励西部地区率先发展, 支持东部地区加快发展, 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发展, 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6. 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将解决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来抓。

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真正做到富民与强区并重, 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 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一是要提高居民收入,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促进收入来源多样化、增收稳定化、分配公平化, 务必使农牧民收入水平不徘徊, 逐步缩小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 切实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 努力消除制约消费的制度和政策障碍, 加快完善城乡商品商业网络, 重点加强农村牧区市场商品流通体系建设, 鼓励产品与服务创新, 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规范市场秩序, 加大市场秩序监管力度。二是要把就业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要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 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 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 提高就业吸纳能力。稳定现有就业岗位。要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和生活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三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按照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积极扶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提高自主发展能力, 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让各族人民共享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第4篇

[热点材料]

1、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

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十二五”规划纲要。

2011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表决通过了“十二五”规劃纲要。会议要求,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3、回顾“十一五”成就。

从2006年到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平均增速9.8%加快1.6个百分点,比世界同期水平快8.2个百分点。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9.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9年增长10.3%,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4、展望“十二五”未来。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知识链接]

1、当今世界,中国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但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2、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当前所有问题的关键。

5、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国情,我们要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6、我们要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7、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但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一个过程。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要通过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

8、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社会公平需要正义的社会制度来保障。我们要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9、我们要坚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其中,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0、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11、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中考预测]

1、请列举“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1)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

(2)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二位。

(3)战胜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

(4)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5)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跨越: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奔月,“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位居世界第一等。

(6)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获得好收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积极进展。

(7)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积极成效。

(8)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9)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我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有力地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等。

2、“十一五”期间我国取得辉煌成就说明了什么?

(1)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3)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4)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5)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

3、请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国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1)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具体原因: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等。

4、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

(1)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总体上看,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2)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4)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5、“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

(1)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依然较多等。

(2)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主要是: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物价上涨压力加大,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过高;违法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食品安全问题比

较突出;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严重等。

6、“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1)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3)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

(4)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5)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6)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7)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7、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为什么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1)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2)我国目前面临资源、环境、人才、科技等发展瓶颈,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之路;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8、为使我国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请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坚持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4)坚持改革开放。

(5)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6)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7)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

9、作为中学生,你能为我国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做些什么?

(1)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2)勤动手、多思考,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积极行使建议权、监督权,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

(4)自觉做到学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看到不当行为及时制止或举报。

(5)践行低碳理念,以自身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与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做斗争等。

[實战演练]

一、请你选择

▲单项选择(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项字母填入题后括号)

1、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于2011年3月5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近3000名人大代表聚集北京,共商国是,共议大计,共谋发展。这表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社会主义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2011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表决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十二五”规划纲要等。这说明()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了监督权

D.全国人大代表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

3、3月1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吴邦国委员长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吴邦国庄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截至2011年2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共有239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其中七个法律部门加上宪法,构成了现行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对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B.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实现了有法必依

C.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D.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4、“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要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而中国在铁矿石谈判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因为连续五年痛失“话语权”,令中国钢铁业损失惨重,过去6年中国钢铁商和铁矿石消费者,因价格谈判下铁矿石定价太高,损失高达7000亿元。这就要求我们()

A.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坚持对外开放,重拾“话语权”,维护国家利益

C.可以积极敞开国门,完全依赖资源进口,同时又要维护自身安全

D.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

▲多项选择(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项字母填入题后括号)

5、看下边“十一五”全国财政收入增长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五年来,我国“财富”蛋糕越做越大,但分配不合理

B.“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C.“十一五”期间,我国财政收入持续平稳较快增长

D.“十一五”期间,我国成为世界发达国家

6、“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要进一步做大分好“财富”蛋糕,我们应该()

A.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

C.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D.坚持平均分配,缩小收入差距

7、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这既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当前的紧迫工作。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2011年3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之后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调整个税起征点()

A.有利于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B.有利于让全体人民同步、同时达到富裕水平

C.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D.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和谐、稳定,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8、“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全面持续有效地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要求我们()

A.大力弘扬以爱好和平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B.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C.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D.努力提高思想道德境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请你辨析

9,小猫:“十一五”建设成绩斐然,世界经济第一实现。

小兔:“十二五”发展任重道远,初级阶段已经走完。

三、请你进行观察与思考

10、材料一“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投入节能减排资金2000多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了70%;加大了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其中关停小火电机组7000多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超过1亿吨、水泥产能超过2.6亿吨。

材料二回顾“十一五”,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压力,在政府部署下,节能减排任务基本完成。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下降19.06%,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45%、14.29%,基本完成或

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谢振华介绍,“十二五”规划期间,政府将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更多地采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实现碳排放强度降低的目标。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任务基本完成,这是因为我国实施了哪些基本国策和战略?

(2)为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你有哪些好建议?(至少三个)

11、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强粮食物流、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材料三河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对河南未来进行了展望: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城乡居民收入预期增速9%左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200亿斤,城际轨道交通延伸到18个省辖市,每个县市20分钟内就可上高速……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党和政府为什么如此重视“三农”问题?(至少两个方面)

(2)作为河南学子,你能为实现河南“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做些什么?(至少三个方面)

四、请你参加活动与探索

12、材料一2010年7月13日至14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7月29日,新华社受权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未来十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开启了中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新征程。

材料二“十一五”期间,五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累计4.45万亿元,年均增长22.4%。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必须始终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

(1)材料一、二共同说明了什么?

(2)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和发展?

(3)国家逐年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努力为我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作为青少年,应该如何努力成为合格的人才?

13、围绕对“十二五”的展望,某班同学进行了讨论,请你与他们一起探讨下列问题。

(1)从下图《我国GDP总量跨越式增长》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一大亮点就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加强社会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过去着重追求“国富”,而“十二五”规划更多地追求“民富”。民富国强,民富优先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民众生活的幸福感。请你就如何优先实现“民富”,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民众幸福指数出谋划策。(至少三个方面)

参考答案:

一、1.C;2.A;3.A;4.B;5.BC;6.ABC;7.ACD;8.BCD

二、9.①“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经济并非世界第一。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9.8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②“十二五”规划纲要具体描绘了我们国家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而我国还存在诸如上学难、住房难、就业难、贫富差距拉大等民生问题,亟待解决,“十二五”的建设和发展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初级阶段还未走完。③因此,我们应该在“十一五”建设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清基本国情和我国的发展现状,为实现“十二五”发展蓝图而努力奋斗。

三、10、(1)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2)①国家要加大科研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②企业要增强节能环保意识,积极采用节能环保技术。③公民要用实际行动践行低碳理念,倡导绿色消费,积极参与节能环保公益活动,与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做斗争。

11、(1)①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②是确保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③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2)略。

四、12、(1)我国坚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重视教育发展,重视人才培养,重视教育改革和创新。(2)①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②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③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④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也是大力实施科教興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3)①珍惜受教育机会,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②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③养成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习惯,加强培养创新能力,为把自己培养成高素质人才而不懈努力。

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第5篇

摘要:“十二五规划”建议将“扩大内需”作为国家第一主导战略优先布局。这首先是“十一五时期”爆发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的一个重要启示。“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两个“更加注重”,与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一起,阐释了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表明社会事业和问题民生将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十二五”规划将是一个“强国”的规划,也是一个“富民”的规划,“强国”与“富民”同步部署、同步推进。

关键字:十一五、十二

五、民富、国强

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成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回首五年非凡之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坚持改革是“十一五”期间的三个显著特征,也是我们应当从中汲取的三条主要经验。

具体来讲:“十一五规划”建议总论比分“一分为二”,把“上一个五年的成就、十一五形式的分析判断”与“十一五时期的指导思想、目标”分开阐述;而“十二五规划”建议总论部分则采取“合二为一”的办法,将二者一起阐述,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在两个规划建议的分论部分。与“十一五规划”建议相比,“十二五规划”建议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是增加了两项内容,即第二项“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第九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即将这两方面单独立项并上升为主体国家战略层面。其二是将“十一

五规划”建议中第七项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一分为二”,成为“十二五规划”建议的第十和第十一两项分开阐述。“十二五规划”建议将“扩大内需”作为国家第一主导战略优先布局。这首先是“十一五时期”爆发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的一个重要启示。其次,这是中国对全球经济形势和中国国情实际科学分析判断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中国的最大国情是人口众多,一直以来成为我们的一个负担,是劣势。现在中国变劣势为优势,并且将优势发挥到极致,就是看到压力的同时也看到,13亿人的消费所形成的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这是国家经济内源性发展的强劲的驱动力,需要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十二五规划”建议将文化建设单列并上升为国家主体战略层面,大约也有这样三方面考虑:其一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需要。其二是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和人民幸福指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相应迅速增加和扩大了。其三是文化经济尤其是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十二五规划与十一五规划,都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行的,但二者的内涵和重点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儿这些区别点,也正是我们十二五期间需要着重把握和努力做好的几个主要方面。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的中国勾勒出一幅科学发展、国强民富的路线图。顺应人民新期待,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强国”与“富民”同步部署、同步推进。

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两个“更加注重”,与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一起,阐释了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表明社会事业和问题民生将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要通过发展经济,把“蛋糕”做大,也要通过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把“蛋糕”切好。规划建议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因此,“十二五”规划将是一个“强国”的规划,也是一个“富民”的规划,“强国”与“富民”同步部署、同步推进。

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第6篇

清远雄志企业

成雄志 简要:

在“十一五”期间茁壮成长的典当业究竟取得了哪些成就?同时遇到了哪些困难?面对即将到来的“十二五”,典当业又将如何继续发展?日前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典当业监管工作会议就针对上述问题作出细致分析,这次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会议,引起了典当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据了解,此次全国典当业监管工作会议由商务部牵头组织召开,国务院法制办工交司、商务部人事司有关同志出席了会议,并分别介绍了典当立法工作情况和加强人才培训工作重点,听取了相关建议。此外,各省区市商务主管部门80多位相关同志也参加了会议。

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进一步完善现有经济体制提上了全新高度。其中“金融体制不健全,金融参数失真,不利于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资本配置效率”这一问题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2008年下半年,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典当业被推向了“台前”,成为不容忽视的融资渠道。也正是在这一特殊背景下,典当业在“十一五”期间得到了空前成长。

与会者普遍认为,“十一五”期间,典当业监管取得明显成效,促进了典当业平稳健康发展。截至目前,典当全行业注册资本已达到584亿元,比2005年初增长了5.1倍;从业人员3.9万人,比2005年初增长了1.2倍。5年来,典当业累计发放当金近6000亿元,在缓解小企业贷款难、促进小企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业内人士看来,典当业之所以能在“十一五”期间取得如此成绩,就是因为其自身经营特点适应了当下的社会环境。该人士分析认为,当下的中国社会结构是以低收入人群为主,中收入人群其次和高收入人群较少的金字塔形社会,而目前典当的主要客户群体是中小企业主,所当的物品以房产、车辆、及股票、机械设备等新三件为主,金饰品、手饰等老三件为次。这种服务对象、范围的转变也是典当业快速适应当前市场,并能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

面对“十一五”取得的成绩,不少典当业内人士都信心百倍,不过在这个5年当中,典当行业同样也遇上了不少挫折和挑战。对此,全国典当业监管工作会议指出,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清醒地认识到,典当业风险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在即将到来的“十二五”阶段,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立法工作;二是制定行业发展规划;三是加大监管工作力度;四是继续强化监督检查;五是探索推进分类监管试点;六是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七是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力争使典当行业在“十二五”期间迈上新台阶。

对此,与会的典当从业者纷纷表示赞同。不少典当经营者也在时刻关注着此次会议。一位北京的典当经营者在学习了此次会议的精神后表示:“典当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更是一种特殊的融资方式,具有方式相当灵活、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要求几乎为零、配套服务周全三大明显特征,因此,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而随着国家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脚步声越来越近,资本市场的视角也逐渐开始着眼‘十二五’规划进行布局,作为典当业的从业者,自然也应该未雨绸缪,为未来制定更为详细的发展规划。”

上一篇:请假条申请书怎么写下一篇:想象作文:未来的学校真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