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2024-05-15

陕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精选8篇)

陕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第1篇

陕西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中省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发改规划〔2017〕1098号),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宽重点群体落户限制,促进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1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落户。各市要进一步完善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方案。西安市主城区要全面落实“三放四降一兼顾”等户籍改革举措,进一步降低落户门槛。各地要推出更多有含金量的支持政策,进一步放宽落户限制条件,大中城市要坚决取消购买房屋、投资纳税等不合理的落户限制。鼓励各地逐步将社保、医疗、教育、就业服务等内容纳入居住证管理范畴,提高含金量,逐步实现“一证通”,确保居住证领取门槛不高于国家标准,享受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不低于国家标准。2017年全省实现进城落户60万人以上。(省公安厅、省人社厅、省发展改革委负责)

(二)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双挂钩”政策。加快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情况,动态调整相关转移支付办法,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落户较多地区的资金奖励力度。出台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的实施细则,按照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要求,实行差别化进城落户人口城镇新增建设用地标准,优先保障落户人口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民生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结合上年度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情况,调整完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分配办法。(省财政厅、省国土厅分别负责)

(三)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坚持“两为主”,落实“两纳入”,实行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把进城务工随迁人员子女就学纳入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我省“双高双普”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全面落实13年免学费教育,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实现相关教育经费随学生流动可携带。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全面启动全民参保计划,2017年基本完成登记任务。积极推进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保证农民工和进城落户农民缴费记录不断档、参保续得上。加快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推动各市市级统筹,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异地结算制度。扎实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完善关中平原、沿黄、沿汉江城市群和新生中小城市医疗公共配套设施。构建新型城镇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基本文化权益。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卫计委、省文化厅、省住建厅负责)

(四)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和水平。加强农民工实训基地建设,发挥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等专业化平台和农村创新创业载体作用,开展新生代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计划,支持韩城、子长、平利、紫阳等9个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整合创建一批返乡人员创业园区和基地,拓宽就地就近转移就业途径。强化企业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提升培训针对性和市场适应性。实施“求学圆梦行动”,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开辟通道。全年培训60万人次以上。(省农民工办、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省扶贫办负责)

二、以城市群建设为引领,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五)规划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配合国家高水平编制《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力争更多诉求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加快建设关中城际铁路网、“米”字型高铁网、大西安综合交通网,提高城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系统推进产业布局、生态环境、对外开放等领域重点任务,加快公共服务均衡一体。着力优化城市群空间格局,不断增强大中小城市发展的协调性。制定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深入实施沿黄生态城镇带规划,加强沿汉江城镇建设。(省发展改革委、省住建厅、省交通厅、省环保厅等负责)

(六)支持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坚持全球视野,对标国际标准,按照多轴线、多中心、多组团的思路,科学规划建设大西安。充分发挥西安文化、科教、区位、产业优势,强化西部经济中心、丝路科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丝路文化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推动大西安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融合对接、合作发展。深入推进西咸一体化,加快西渭、西铜、西商融合发展,加大对富阎板块军民融合支持力度,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西安市负责,省发展改革委、省住建厅等部门指导)

(七)培育发展新生中小城市。优化人口、产业、交通、公共设施布局,打造韩城、彬长、富阎、神府、汉江上游等五大次区域增长极,支持杨凌、周至、武功经济一体化发展。将黄陵、蒲城等15个县城培育为市域副中心城市,积极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加快子长、彬县等撤县设市改区步伐。加大对蔡家坡、恒口、庄里、大柳塔4个小城市培育试点支持力度,落实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逐步扩大小城市培育试点范围。推动蔡家坡等特大镇扩权赋能和设市工作。继续推进省级重点示范镇和文化旅游名镇建设,打造县域副中心和宜居宜游特色镇。加大对特色小镇的支持力度,按照产业支撑、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的思路,重点在科技创新、文化旅游、新兴产业等方面创建一批省级特色小镇。(省发展改革委、省住建厅、省民政厅、省编办、省旅发委等负责)

三、以集约紧凑发展为方向,提升城市功能和宜居水平

(八)强化产城融合。突出规划引领,加快要素聚集,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加快产业园区向综合型城市功能区转型。整合提升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区,根据主体功能定位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要素互动共赢、良性循环。发挥西安、宝鸡、咸阳、杨凌等城市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加快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养老、信息、培训、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增强城市劳动力吸纳能力。(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省中小企业局负责)

(九)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形成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等多层次立体化的路网格局。加强慢行系统、自行车道、步行道等设施建设,扩大城市公共停车场规模,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缓解西安等大中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加大棚户区、城中村的改造力度,2017年完成改造各类棚户区22.68万套以上,因城施策货币化安置,对商品房库存量大、市场房源充足的城市和县城要基本实现货币化安置。完善住房租赁支持政策,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推进“宽带陕西”建设,加快全光纤网络城市和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布局。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推进西安、咸阳、汉中等地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地下管网改造工程,推动各地完善管线入廊具体办法。(省住建厅、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等负责)

(十)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认真落实《陕西省2017年铁腕治霾“1+9”行动方案》,推进“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以关中地区为重点完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关中水系构建、秦岭北麓水生态治理和黄河西岸生态整治,全面落实河长制,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加快渭河生态区和昆明池、渼陂湖、卤阳湖为主的水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渭河、汉江、丹江、延河等重点江河治理。探索多样化保护管理模式,构建秦岭北麓、渭北台塬、黄土高原等生态屏障。深入推进西安、延安、宝鸡三个国家“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有序疏解大中城市过密的建筑和人口,提高各城市的生态宜居性和可持续性。优化城市绿地布局,加强城市绿道、风道和湿地公园建设,实现城市内外绿地连接贯通,全年创建5个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县)。探索开展韧性城市建设,推动城镇新建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广钢结构、装配式等新型建筑技术。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监管,开展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省住建厅、省环保厅、省国土厅、省林业厅、省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负责)

(十一)加快人文特色城市建设。充分尊重和传承城市历史脉络、文化特色和地理风貌,加强城市空间设计。注重城市新区与旧城区有机协调,彰显“古今共鸣、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特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民俗风情小镇文化资源挖掘和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保存城市文化记忆。健全城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休闲公园、文化休闲街区、环城市休憩带。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加强精细化、人性化管理,营造和谐文明的城市人文环境。(省住建厅、省文化厅负责)

四、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重点,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十二)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全省县域乡村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坪坎至汉中等15个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推进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改建、完善农村公路1万公里以上,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和建制村直接通邮。加快宽带普及,推进信息进村入户,逐步实现4G网络农村全覆盖。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规范运营水平。开展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活动,全年创建省市县美丽宜居示范村640个。健全城乡基层服务网络,引导城镇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社区、体育等多种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省住建厅、省交通厅、省工信厅、省水利厅、省环保厅、省民政厅、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卫计委、省体育局负责)

(十三)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大荔县、蓝田县、榆阳区开展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医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支持发展民宿经济等新产业模式。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智慧农业、订单农业,做强做优苹果、猕猴桃、陕茶等优质农产品品牌。推广“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加强从村到乡镇的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快递下乡工程。积极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工作。(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林业厅、省旅游局、省发展改革委负责)

(十四)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加快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2018年底前完成归属行政村和村民小组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遵循“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思路,总结推广高陵区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榆阳区赵家峁村“确权确股不确地”土地经营模式等有益探索,持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由规范引导工商资本流转土地经营权,逐步扩大土地承包权有偿退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等试点。继续实施“十百千万”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扶持发展一批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在19个重点县和350个试点村因地制宜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建立产业扶贫“模式库”,推进产业精准脱贫。(省农业厅、省国土厅、省委农工办、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扶贫办负责)

五、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十五)完善城乡土地制度。全面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机制,积极推广“高陵模式”“阎良模式”“富平模式”“西乡模式”,扩大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内流转范围,指导市县用好省域内增减挂钩指标。严格遵守城市开发边界,鼓励低效工业用地企业搬迁改造,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宅基地制度改革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三项试点工作,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维护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用使用权。鼓励农村集体组织通过多种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和宅基地。(省国土厅、省委农工办、省农业厅负责)

(十六)健全城镇化投融资机制。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充分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项目储备,完善回报机制,提升城镇化项目融资能力。强化财政资金引导,推进资金有效整合,优化政府融资结构,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发挥好开发性、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作用,鼓励公共基金、保险资金创新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公共事业项目建设和运营。发挥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基金作用,重点投向城镇基础设施、特色小镇、产业园区等,利用“融资+融智”模式提升地方金融保障能力。(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金融办、人行西安分行、省银监会、省保监会、国开行陕西分行、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负责)

(十七)深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支持7个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在土地流转、投融资改革、公共服务均等方面加快改革创新探索,深化渭南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加强对富平等11个全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指导,各部门、各地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类城镇建设资金要向试点地区倾斜,各类改革举措要在试点地区先行先试,争取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实施试点动态管理,加强监测评估,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确保试点任务顺利推进。(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负责,各试点地区具体实施)

(十八)完善推进城镇化协调机制。进一步发挥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联席会议作用,及时协调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结合各自职能,做好推进新型城镇化配套政策制定和完善。各地市应进一步完善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机制,加强协调对接。要加快完善城镇化统计制度,规范统计口径、统计标准和统计制度办法,建立健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对推进新型城镇化新理念、新政策、新举措的广泛宣传,及时报道各地典型经验和做法。(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地市负责)

陕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第2篇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更高起点上深入完成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决战城区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生态优美、富裕文明、开放和谐”的思想,坚持主攻项目、决战城区不动摇,加快建设中心城区,以项目为抓手,以产业为支撑,以民生为根本,进一步提升规划品位,完善城镇功能,打造建筑精品、优化发展环境、培育壮大产业,切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二、工作目标

完善市政设施,改造道路和管网,搞好绿化、美化、亮化,保障居民住房。2012年全县城镇总人口达到万人,其中县城人口达到 万人。全县城市建设资金投入增长30%以上,力争达到亿元;城镇化率达到40.91%;城市绿化率达到47.3%;开发廉租房500套。

三、工作重点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和必然结果,是当前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的重要抓手。推进峡江进位赶超,必须针对我县项目少、规模小、城市经济水平低、城镇化率低的短板,按照基础设施优先、社会事业优先、民生需求优先、聚集人

气优先原则,加大实施“决战城区”力度。

(一)继续强化城镇规划。加大对规划的投入力度,把规划编制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按照“科学合理、特色突出、个性鲜明、功能完善”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完成县城及巴邱镇总规修编,科学编制道德经文化公园、玉华路特色商业街、玉笥北路及巴邱沿江小区等城市设计,完成城市道路、绿化、消防、污水处理、地埋管网等专业规划,进一步修编完善6个建制镇和5个乡集镇总体规划编制,继续完善重点乡镇集镇商贸市场、垃圾填埋场、公厕、排污管网等公共公益设施规划编制;完善村镇规划体系,尽快完成全县新农村示范点及移民安臵点规划编制。

(二)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继续以中心城区为主战场,大力实施一批环保生态工程、框架拉动工程、民生保障工程和公共服务工程。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投入,更强的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力争完成城建投资亿元。

形成“大投入”,项目建设上规模。狠抓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入,是当前促进我市赶超发展最重要的抓手和推力。全市务必抢抓机遇,坚持把抓项目、扩投资摆在经济发展的核心位臵,继续保持主攻项目的强劲态势,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拉动大发展,力争年内固定资产投资迈上亿元大关。

1、(1)启动道德经文化广场和物流园建设。(2)美化

百花公园、玉峡大道景观工程,打造县城景观区、休闲区,提升城市品位。(3)接通碧玉路至百花路段和玉华路至群玉路段,使城区与工业园区连接互通。(4)拓宽玉笥北路、元阳路,并搞好绿化、亮化。(5)启动玉笥路和百花路“白改黑”工程。(6)继续完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重点工程。

(三)合理开发房地产。根据市场需求,适度投放土地,对规划控制土地按需分期分批开发,保持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1、商品房地产项目:年内计划开发商品房面积㎡。重点是开发府后住宅小区和普正住宅小区,并督促已出让土地加快开发进度。

2、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项目:年内计划开发经济适用住房8套,面积㎡;廉租住房300套,面积㎡。

(四)加强城镇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围绕巩固“三城同创”成果,优化人居环境,实现市场化、全覆盖。一是完善管理体制。创新城市管理手段,探索建立负责任、全天候城市监督管理以及数字城管,提升城管实时监测和动态控制能力,积极投入“三城”同创活动,组织开展争创“绿色机关”、“绿色小区”活动,引绿进城,组织实施“万株大树”工程,完成好省级园林城市的复查评审,并致力推进城镇精细化管理。完善行政执法部门职能,强化城镇街道、镇对辖区公共公益事业的管理职能,注重物业管理、市场培育与监

管,健全业主委员会、楼长、栋长责任制,培育优秀物管企业,加强小区物业管理。将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提上议事日程。继续抓好中心城区和县城街景改造、绿化亮化美化,明年中心城区完成青原大道、吉州大道、韶山路街景整治,努力提升城市形象。

鼓励和支持群众参与城镇社区管理,建立“运转高效、监管有力、公众参与、和谐有序”的大城管格局。二是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开展城镇卫生、农贸市场、广告市场、建筑市场、集镇改造、交通秩序和生态卫生环境整治,不断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城镇环境,提升城镇形象。三是强化执法检查。加强城建执法监察管理,整治房地产开发市场秩序,全面清理整顿违法违规开发建设项目,大力查处房地产开发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解决好重开发、轻管理的问题,着力推进物业管理。同时,抓好建设行业的规范约束,坚决打击挂靠、转包和违法分包行为,着力打造建筑诚信企业。

实施城镇人口倍增计划。以放活政策为着力点,加快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尤其是中心城区聚集,力争城镇人口实现十年倍增。为此,要抓紧研究制订中心城区和县市城镇人口倍增计划,出台鼓励外来人口落户中心城区及县市城镇的激励政策。要积极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放宽城镇户籍限制,对外来落户人口给予就业、就学、就医同等政策,统一纳入城镇创业培训、就业指导和社会保障体系,吸纳更多

农业人口和高素质人才在城镇就业落户,力争明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

四、组织领导

1、成立领导小组。成立推进新型化城镇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责任单位具体组织实施,明确任务、落实责任,集中力量抓好推进新型化城市的各项工作。

2、强化集体决策。全面建立科学民主的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决策机制,继续完善乡镇(社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县人民政府三级规划评审制度,对修建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建筑单体设计方案以及村镇总体规划等必须经过集体讨论、公示,修改通过后逐级报批。

3、推行县级领导挂点制。筛选一批重点项目,继续实行领导挂重点项目制度,完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全力加以推进。坚持推行县级领导联系重点工程和重点乡镇责任制,积极实行重大事项定期会商办理制度、重点项目情况月报制度、城镇工作定期分析制度,对确定的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实行定期督查通报。

陕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第3篇

灵山县武利镇街道路面宽阔整洁, 人行道绿树林荫, 商贸街和住宅区布局有度, 新城区与旧城区逐步交替, 工业园重点项目建设整装待发。今年以来, 武利镇紧紧抓住“十五规划”的契机, 以人为本, 坚持走好群众路线, 以“工业强镇、项目稳镇、商贸旺镇、生态美镇”的发展思路, 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倾心打造优势产业明显、经济发展快、文化氛围较浓的特色镇。

据统计, 截止今年5月低, 武利镇集镇面积达5.21平方公里, 城镇居民达3万人,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302万元, 同比增长12.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677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600元;外来人口不断涌进, 占集镇居民三分之一。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更是实现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的需要。据悉, 近年来,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当中, 涌现出一批相对规划建设好的乡镇, 其中武利镇是走在全县前列的, 也是灵山县一个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实在在的例子。

灵山县原有的古建筑群风貌、民俗风情、春茶文化、荔乡风光等已成为提升城市品味的重要元素, 具有宜居宜商的古香特色的现代化中等城市逐步凸显。去年, 灵山县多方筹集资金5.5亿元, 持续加大城市道路、江岸整治、园林绿化、垃圾污水、给水排水、燃气、路灯、市场等民生工程投入, 为广大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居住和休闲娱乐环境, 让城市建设惠及全县居民。

陕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第4篇

实施城镇带动战略是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对雁江而言,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雁江区在进入“西部竞争力”十强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形成城乡同繁荣共发展的生动局面。

城镇带动战略是发展趋势和要求的契合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省委提出“多点多极支撑”战略,坚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发展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今年5月,省政府印发《关于2013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2013年全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方案》,从规划引领、产业支撑、城镇建设、住房保障、户籍改革、土地保障、社会保障以及财政投入等多方面进行了规划和指引。资阳市委三届五次全会提出了“五年总量翻番、再造一个资阳”宏伟目标,要求统筹推进资阳中心城市“一城三区”建设,完善旧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力推进城南新区、城东新区建设,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从雁江区来看,今年4月发布的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雁江被列入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并作为2级最适宜开发地区,中和镇成功列入全省21个“百镇建设试点行动”重点镇,是全市唯一入选的乡镇。可见,城镇带动战略顺应和贯彻了国家、省、市的发展要求和导向,是当前发展趋势和自身发展要求的契合点所在。

城镇带动战略是提升区域形象的突破点。经过多年的建设,雁江城市形象得到明显提升,尤其是随着近年“一城三区”战略的深入实施,已初步形成了旧城区、城东新区、城南新区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今年8月公布的2012年全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中,雁江在67个丘陵县(市、区)中排名第5,上榜华西都市报、华西传媒集群发布的“西部竞争力十强”名单。但就目前来看,雁江城镇建设仍然存在较多不足,和周边的兄弟区县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城镇功能不够完善,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缺乏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多点多极支撑。旧城区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不高,中心商业圈缺少上档次的购物、休闲、娱乐场所,吸引力不足;人口密度过大,学校、医院、幼儿园等公共设施配套不完善。城东新区虽然城市骨架基本成型,但综合性商业中心仍在筹建中,通信、金融、邮政、零售、餐饮等服务行业布点工作相对滞后,人气商机尚未聚集。小城镇建设仍处于较低水平,多数乡镇规划不够完善,即使完成了规划修编,几经论证后就仅停留在纸上而被搁置,因为多种原因未能依规实施;现有的小城镇规划布局欠合理,整体规模不大,聚集人口不多,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基础设施较为滞后,无法满足城镇人口生产生活需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够深入,违章搭建向镇村基层蔓延、屡禁不止;城镇周边缺乏产业支撑,仅有一些零星的小卖部、餐饮店,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中心村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由此可见,雁江城镇建设质量不高、进度滞后,是经济建设中的短板所在,急需通过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有效解决城镇发展中的各类矛盾和问题。

城镇带动战略是加快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近年来,雁江经济社会整体实现了较快发展,现今已进入相对平缓期,而实施城镇带动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着力点。

城镇建设将促进工业发展。发展良好的城镇将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市场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工业生产企稳回升,形成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雁江工业化水平处于中期,城镇化水平却处于初期,要促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断发展和巩固工业化成果。

城镇建设将扩大投资规模。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就雁江而言,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增长仍是当前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近段时间,市场需求不旺导致工业投资增长缓慢,固定资产投资后劲不足,必须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以城镇建设的投资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稳步增长,从而实现全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城镇带动战略是统筹城乡的切入点。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雁江经济欠发达,表现在农村,根子在城市,根本出路在城镇化。

从现状看,雁江农村人口众多,发展相对滞后,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增收困难较大。特别是受丘区地理条件和农民传统意识限制,大部分农民仍然依靠传统耕作方法,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即使部分乡镇发展有柑橘、枇杷、西瓜等特色产业,但规模化生产程度、科技含量、品牌知名度等较先进地区仍有很大差距,农产品利润也大多被中间商赚取,农户所得相对有限。要实现农民增收,必须在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同时,加快城镇化建设,解决农民进城进镇问题,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科学适度地发展一批小城镇,将切实激发农村活力,提高农业产业集中度,达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目的,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促进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

实施城镇带动战略需要重点突破

就雁江而言,要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必须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部署和要求,按照“建设新区、改造旧城、开发城镇”的总体思路,努力走出一条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优化规划布局,科学构建现代城镇体系。要依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切实抓好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等各类规划的协调与衔接,处理好城镇发展与调控引导的关系,形成布局合理、形态适宜、层次清晰的现代城镇体系。

nlc202309011257

城东新区方面,城市总规、控规和城市设计均已完成,要进一步加强对道路、排污、园林绿地等城镇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统筹布局,突出规划好“两心”、“两轴”、“一带”、“三廊道”、“四片区”等重点区域内的商贸、居住布局,确保分区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力争到2015年,新区功能比较完善的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以上、集聚人口10万人以上。

旧城区方面,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的旧城区控规和修建性详规编制工作,与城东新区、城南新区统筹考虑,加快推进旧城棚户区改造,充分利用人气旺盛的有利条件,规划一批大型超市、商贸中心,积极打造旧城区中心商圈。

小城镇方面,重点做好中和、伍隍、丹山、祥符等纳入省、市重点小城镇建设的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充分考虑新村聚居点和新农村综合体布局,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促进产业发展,产城融合增添发展动力。以产业发展为重点,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协调推进”的思路,继续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产业发展,保持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和旺盛生命力。

城市产业方面,以资阳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城东现代物流园、侯家坪工业园等三大园区为建设重点,引进配套项目入园“抱团”发展,提升产业集聚发展能力。注重招大引强,大力引进造车、食品、医药等主导产业的优质关联配套项目,不断拉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发展壮大。抢抓全市“百亿企业培育工程”机遇,将四川现代、四海集团、资阳机车、禾邦集团等培育成百亿企业,积极引导产业上档次、成规模。同时,抓住成都第二机场落户简阳的重大机遇,借助航空运输的快速性和国际航空港航线网络的辐射效应,规划发展临港临空经济,拓展经济活动的空间和范围。

小城镇产业方面,牢牢把握打造省级“百镇建设试点行动”重点镇契机,全力做好城东(中和)中小企业园规划建设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启动园区骨干道路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促进中和镇工业与场镇建设互动发展。充分利用碑记镇佛山橘海、保和镇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等资源,积极引进有实力的投资业主,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坚持“产村相融”理念,坚持新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重点抓好柑橘、生猪养殖、林下养鸡等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产业和新村建设互动共融发展。

完善城镇功能,全面提升城镇质量和水平。城镇带动作用要充分发挥,必须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完善,不断提升城镇建设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城镇内在品质。

基础设施方面,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推进和积极对接成渝客专、成都新机场高速、机场轻轨、资潼广高速等交通项目,加快构建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建设重要乡镇连接线和通村通畅路,不断完善区内路网体系,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积极推进新区污水处理厂、变电站等市政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新区承载能力。全力做好小城镇改造和风貌塑造工作,完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加快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结合通乡油路改造工程,有效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条件。

公共服务方面,突出宜居宜业。加大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完善力度,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努力满足城镇人口快速增长的需要。加快城区学校新建和改扩建进度,争取尽早投入使用;积极兴建公办幼儿园,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优化、整合、集中城乡教育资源,合理布局学校网点,促进城乡教育逐步均等化;不断丰富医疗卫生资源,确保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城东新院尽快竣工投用,不断提升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水平,满足广大群众医疗需求;提高体育公共服务覆盖面,大力推进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建设和旧城危旧房、棚户区改造,着力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和进城务工农民住房困难。

坚持以人为本,加速聚集城镇人气。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必须积极促进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协调同步发展。以城东新区为中心,做强产业支撑,扩大就业规模,提升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城镇的吸引力,切实增强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

以产业聚人气。大力发展造车、医药、食品等产业和现代物流业,着力做强城镇产业支撑,通过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快相关配套产业发展,以产业的兴盛聚集更多的人气。

以商机聚人气。在城区,着力打造大型城市商贸综合体,引进有实力、有知名度的商家企业,构建城市中心商圈,提升消费档次和水平;在小城镇,大力发展超市、连锁经营和特色乡村旅游,着力繁荣农村市场,加速人气聚集。

以环境聚人气。按照“成渝经济区独具丘陵特色的依山傍水、宜居宜业的生态景观江城”的定位,加快推进城东新区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优化人居环境。坚持“便民、规范”的原则,全面加快城镇通信、金融、邮政、零售、餐饮、交通等网点建设,完善教育、医疗、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配套,为人口集聚奠定良好基础。

统筹城乡发展,努力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城镇化的目标不仅仅是城市人口所占比重的迅速增加,而更着重于农村人口素质的现代化和城镇化,从而消除城乡对立,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雁江作为农业大区,应按照“产村相融”的工作要求,统筹好新型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使城乡统筹发展、相得益彰。

注重空间结构转型。在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重点加快中心城镇、重点小城镇及周边地区的发展步伐,有序推进一般场镇和全区1095个新村聚居点建设,构建层次清晰的城乡发展空间结构。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在中心城区主动接受大中城市辐射带动和产业转移的同时,加快周边集镇的产业集聚与结构调整。在农村重点发展蔬菜水果、经济林木、小家禽养殖等效益农业,促进农业基地化、产业化发展,逐渐推进城乡之间产业结构的联动调整、梯度提升。

探索管理制度转型。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与劳动就业制度,与户籍制度改革相配套,加快乡镇住房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创新机制体制,加强镇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场镇风貌的管理维护,切实提升乡镇城镇化水平。

实施城镇带动战略需要机制创新

创新资金筹措机制。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合理配置利用城镇土地资源,实现收益最大化;全力盘活乡镇粮站、煤站、烟站、供销社等国有资源,积极探索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制度,筹集城镇建设资金。建立城乡建设投资多元化机制,拓宽市场运作和社会参与渠道,探索转让资产权益等多种方式的融资模式,吸引民间投资进入城乡公共产品生产领域,形成投融资主体多元化、筹集手段市场化、资金来源多样化的资金筹措机制。

建立用地保障机制。坚持“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的原则,充分挖掘用地潜力,全面清理城镇闲置国有建设用地,加快城区企业“退城入园”进度;大力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积极争取并加快实施项目,尽快取得用地指标。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合理调整用地结构,严格控制用地规模,新建工业项目均要落户产业园区,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完善管理服务机制。建立开放型现代城镇体系必须打破城镇化路径依赖与闭锁,打破城镇化传统路径赖以存在的制度环境,探索建立一套促进人口向城镇迁移、产业向城市集聚并与服务型政府转型相兼容的管理服务制度。要优化政务环境,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大力推进行政效能建设,精简办事程序,不断提高行政服务水平。要完善政策保障,加强政策梳理和统筹整合,形成叠加效应。要完善基层干部政绩考核机制,避免乡镇层面的过度竞争、小城镇遍地开花、杂而不精。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5篇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人向我们中国发起的一次侵略战争,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肆意妄为,犯下了不可磨灭的滔天罪行。在这次战争中有三十余万中国人被日本侵略者残忍的烧死,活埋,刺死,以各种残忍的手段夺取同胞们的生命,他们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任凭侵略者在他们身上残暴地发泄着。

纪录片上记载着,当日本军人攻打南京城时,人们惊慌失措的向火车站跑去,企图坐上火车离开。人们正在上车时,突然,前方出现了五架日军的飞机“隆隆”的朝这边飞来。只听见几声爆炸声后,眼前出现的情景让人惨不忍睹,房屋瞬间倒塌,有的人被炸的四分五裂血肉模糊,街道上血流成河。在血泊中有一个幸存的小孩,坐在刚刚死去的亲人面前哭啼,声音嘶哑的喊着“爸爸,妈妈”.

想到1937年,中国有多少幸福的家庭,遭到了妻离子散的痛苦,有多少孩子失去了亲人,流落街头,被日本人凌辱,虐待,想到这一幕,我的心就像被揪了一下。

今天是20xx年12月13日,也是国家公祭日。同学们为了纪念这一天,在学校举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少年强则国强,所以我们要热爱祖国,怎样爱国呢?首先,我们要爱父母,爱师长,爱集体;我们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做一个有用之人,用科学振兴祖国;我们要锻炼好身体,有了强健的体魄才能更好的为祖国服务。

报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祖国的重任。

陕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第6篇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而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旗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吹响了新型城镇化的号角。充分利用县域地理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推动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科左后旗城镇化建设以建设蒙古族生态旅游城镇为目标,坚持南移东扩的发展格局,抓规划、绘蓝图,抓建设、强基础,抓管理、上档次,抓美化、变面貌,各项基础工作整体上不断加强,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科左后旗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县域工业集群化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着力提升县城规划和建设水平,加大城中村、城边村的改造力度,做大县城、做精集镇,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甘旗卡镇建城区面积13.24

平方公里,城镇居民人口近8万人(其中流动人口1万人)。老城区三街六路总长29.12公里,新城区道路为九街五路,目前已完成铺设20公里。完成的重点工程有:(1)城市道路工程。重点建设了博王大街、潮海街、巴彦路延伸、团结路延伸、建设路延伸及南工业园区路网工程。(2)市政工程。通过实施亮化改造,镇区路灯总数已到3000盏,亮灯率达95%以上。新建、改造高标准公厕100余座,人行路彩砖硬化面积30万平方米,更新、扶正路边石8万延长米,新铺和改造雨水管网100公里。(3)园林绿化工程,每年自繁自育在各街路栽植各类花卉30万株。镇区绿化覆盖率26%,人均绿地达到24平方米。(4)集中供热工程,目前供热面积已经达到120万平方米。(5)垃圾处理场工程,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即将竣工。(6)污水处理工程。日处理能力近期1.5万吨/日,远期3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已正式运行。此外建筑开发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五年来共完成各类房屋建设工程271项,面积146.83万平方米,投资14.73亿元。

(一)科学规划管理,拓展城镇空间。科左后旗投资135万元,聘请北京、沈阳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新一轮《甘旗卡镇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金宝屯镇城市总体规划》、《甘旗卡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甘旗卡镇区5.44平方公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了甘旗卡镇37平方公里和金宝屯镇18平方公里的地形图测绘工作,构筑了甘旗卡镇“东

扩南移”的发展框架。同时,科左后旗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城镇与产业相协调的原则,合理规划城镇建设,全力打造以甘旗卡镇为龙头、重点城镇为纽带、梯次推进、配套呼应的城镇发展格局,总体布局为“一线四镇一区”。“一线”,即阿古拉——博王府——大青沟旅游精品线;“四镇一区”,即甘旗卡镇、金宝屯镇、努古斯台镇、阿古拉镇、大青沟旅游景区。科左后旗计划到2020年,将城区面积扩大到22.5平方公里,可容纳城镇人口15万人,城镇化率达60%。

(二)完善基础设施,塑造城镇美好形象。科左后旗加快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改善居住条件。在旧城区改造中,着重实施了“三街六路”主干道和部分巷道的改造工程,累计完成街路改造33万平方米,并新建住宅楼52.7万平方米。同时,重点抓“三街三路一河一桥”改造工程和绿化、美化、硬化、亮化工程,打造文明、整洁、规范、有序的城镇环境。目前,镇区道路硬化率达90%,排水、排污管网覆盖率达90%,通讯、有线电视主干道全部实现地埋,镇区绿化覆盖率达30%;在新城区建设中,本着“推新区、拉老区、设施配套一步到位”的原则,以新建博王大街为轴线、商业中心为枢纽,吸引相关单位入驻。新建街路28万平方米,重点实施了博王大街、双合尔街、科尔沁大街、巴彦南路及配套工程,充分凸显了新区“优、美、亮、绿、畅”的特点;在工业园区建设上,将工业园区和城区有机结

合、统筹规划,实施了镇东工业园区5平方公里和镇南工业园区1平方公里的通路、通水、通电、通讯和平整土地等工程,使园区的承载力和吸引力明显增强。伴随着工业园区交通、供水、供热、电力、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的日臻完善。甘旗卡镇南工业园区新入驻大项目厂家8个,哈布哈铸造园已有10个铸造项目落户,甘旗卡、金宝屯工业园区入驻企业达55家。

(三)突出民族特色,提升城镇品位。科左后旗规划实施了体现蒙古族服饰文化,以蓝、白为主色调的蒙古族风情一条街建设工程,对33栋原有建筑进行整体改造装饰,设计蒙古包造型13处;修建了体现蒙古族祭祀风俗的阿古拉广场、体现蒙古族建筑风格的满达步行街和体现现代建筑风格的娜仁步行街;完成了占地1.5平方公里的双合尔公园及连接新、旧城区的城中河改造工程,并将部分苏木镇冠名为镇区新建街路名称。同时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突出抓好社区、广场建设。累计投资2800万元,先后完成了世纪广场、体育广场、火车站前广场、双合尔公园迎宾广场、文化广场、阿古拉广场和新区广场的建设,总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投资700万元,对封闭式赛马场进行了维修和扩建。此外,还积极开展社区“共驻共建”活动,鼓励建筑单位在一定规模的小区内投资建社区,完善社区活动场所和办公条件。

2011年,为加快城镇化建设,全年实施“绿化工程”、“道路工程”、“住房保障及管网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近1亿元。科左后旗以建设蒙古族风情和生态旅游特色城镇为发展定位,突出抓好甘旗卡主城区绿化、亮化和展示民族文化景观带建设,以及宾馆、餐饮、购物、娱乐中心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加强供热、给排水管网改造及并网、道路改扩建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廉租住房、教育园区等惠民工程,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提高建设品位。统筹抓好金宝屯等重点镇小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增强集聚和承载产业发展能力。抓好旗镇村公路网络建设,配合市里做好高速路、一级路和国道建设工作,进一步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在加快新城区“三横三纵”道路和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重点实施了大青沟街铁路下穿桥续建、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设备安装及管网连接、廉租住房、旧城区巷道改造、供热管网铺设、城区公厕、镇区绿化美化亮化等群众普遍关心的工程项目。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规划执法管理体制刚性不足。县城及乡镇建设普遍缺乏控制性详规指导,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评审工作滞后,致使规划控制缺乏依据。同时受管理体制的影响,乡镇建设缺乏规划人员的监控和指导,规划实施难以落实,规划执法刚性不足。部分居民对城乡规划了解不够,支持力度不大。

(二)城镇辐射带动力不强。全旗除甘旗卡镇外,其余城镇建设普遍规模较小,对周边乡村的辐射带动力明显不足。城镇产业建设滞后,旗内各建制镇普遍产业建设规模偏小,技术落后,产品单一,抵御风险能力差,运行困难,产业承载力严重缺失,竞争力不强。

(三)公用设施滞后,城管机制不够健全。城市建设缺乏融资渠道,资金缺口大,制约了市政设施建设。县城主街区人行道狭窄,没有公用停车场,公共卫生设施不健全等影响了城市发展。城市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城市管理尚存在“一治就好、一停就乱”的现象,特别是城镇基础设施管理难以监管到位,损毁严重;县城物业管理缺乏,影响城市宜居环境形象和城市品位的进一步提高。

三、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城镇化是一个人口集聚的过程,是诸多因素共生演化发展的过程,是推进人口聚居、产业、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政府服务等的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新型城镇化工作,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高效、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体制机制,发挥城镇发展活力。深化城镇投融资体制改革,动员各方力量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建设资金,实现

城镇建设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本着“谁投资,谁受益,谁担风险”的原则,合理确定有关各方权益和应承担的义务。对城镇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推行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方式,转变政府职能,集中精力加强对公用事业的数量、质量、价格和服务的宏观监管。充分研究国家宏观政策及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相关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放手改革,以经营城镇的理念,努力破解城镇化建设中的难题。以项目为龙头,实施捆绑式开发,促进城镇建设快速发展。

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城镇发展动力。抓住我国经济总体转型、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为依托,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在新一轮产业分工中,全面提高城镇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努力扩大中心城镇和镇域经济的总量。要加强城镇战略规划研究,培育发展各个城镇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骨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用区域发展政策指导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避免趋同发展、低水平竞争。县域经济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高附加值、无污染、低耗能、节水型工业。建制镇、中心乡镇要发展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在继续大力发展商贸流通、餐饮服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交通运输、信息咨询等服务业的同时,依托城镇,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

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推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积极发展循环生产、低碳经济,建设节约型城镇和社会。

加快公共设施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以城区为枢纽、建制镇为节点,建立起干支衔接,通畅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增强供水能力、供水质量和重复利用率,坚持主干电网建设和配电网建设并重,完成城镇电网改造,提高供电质量和稳定性,鼓励开发利用太阳能、沼气、风能等清洁、经济、高效的新能源。加强城镇污染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城镇排水系统,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抓好城镇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积极治理污染严重的企业。城镇新区建设要确保绿化用地,保证绿化建设和项目建设同步实施,努力提高城镇绿化质量更高水平,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城镇生态环境系统。进一步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社会福利设施配套建设,统筹安排社区服务、老年设施建设。

展现特色文化,打造城镇个性风格。注重在保护中传承,在保护中开发,将文物保护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实现文化保护与城乡建设双赢。积极建设文化标志性工程,加大旅游休闲度假区、多功能体育文化设施等工程的建设力度,进一步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在传承和弘扬优

秀地域文化传统的同时,积极吸收现代文明,展示现代城市气息,以创建文明卫生城区为契机,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乡镇等活动,提升居民素质,凝聚人心,搞旺人气,提升城乡建设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在城镇建设中要高度重视、精心编制、严格执行规划,以科学合理的规划来规范和推动城镇建设。要注重规划的先导性,体现规划的科学性,科学地进行城镇规划,按照“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城乡协调”的总体要求,突出打造城镇个性风格。同时,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规划一经确定,就必须严格依法实施,不能随意变更。

突出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城镇管理体制。创新管理体制,大力实施网格化管理模式,进一步集中行政处罚权,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加大对重点地段和重点区域市容市貌和客运交通秩序等的综合整治力度,形成良好的城市秩序。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精神文明社区为契机,引导市民出行文明、秩序文明、言语文明,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市民参与城市管理,逐步形成一种市民认识到位、部门监督有力、社会自觉共管的城市管理新局面。

总之,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发展水平,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需要不断深入研究

陕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第7篇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驻马店加快发展的战略选择。为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进程,市政协于2012年下半年组织开展了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题调研。对这次调研,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给予了有力指导。各县区和市直相关单位积极参与配合,给予了调研活动大力支持。这次调研活动于2012年7月中旬开始,10月底结束,分九个课题进行,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组织座谈、统计分析、集中研讨和外出考察等形式,全面了解了我市城镇化建设现状,认真总结了经验,深刻查找了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现将调研的综合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撤地设市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立足驻马店实际,着眼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加强组织领导,持续推进改革,狠抓工作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12年10月1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近期还将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实施意见》和多项配套措施,必将进一步加快我市新型城镇化进程。

(一)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市加快推动中心城区发展和新区建设,加大县城建设力度,城市框架不断拉大,产业、人口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截至2011年底,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人口60万人;9个县城建成区面积接近15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20万人。目前,全市城镇人口达到280万,城镇化率达到31.54%,比“十五”末增加了13个百分点。按照市第三次党代会及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着力构建文化特色鲜明、产业布局合理、环境优雅宜居、发展活力旺盛的四级现代城镇体系,修编了新一轮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提出了大驻马店市空间发展构想,确立了“一核三极”、“一环三带”的城市发展格局。同时,修编了县城总体规划,完成了小城镇规划,从发展空间、建设布局等方面提出了县域城镇未来发展构想。

(二)城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近年来,我市逐年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仅2011年全市城镇基础设施就投资61亿元,其中中心城区19亿元。加快市区和城镇之间的路网建设,完成了中心市区开源大道、铜山大道等60多条市政道路的新建和改造,2011年新建和扩建城际间及城镇间道路290公里。相继建成了天中广场、会展中心和图书馆、科技馆、群艺馆、博物馆等一大批公共服务设施,完成了置地公园的升级改造,市体育中心已开工建设。加强城市水、电、气、暖等设施建设,市中心城区新建和改造供水管网110公里,铺设燃气管网25.7公里、供热管网47公里,保障能力提高了1倍以上。加大城市环卫设施建设力度,中心城区新建了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加大了公厕和垃圾处理站建设力度,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80%。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十一五”期间新增绿化面积约135万平方米,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4%、40.2%。同时,各县也更加重视县城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加快了道路、公园、园林绿化和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县城建设水平都有了较大提升。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一步展开。2007年,全市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开展“百村示范”工程。特别是2011年以来,在过去规划建设100个新农村示范村的基础上,积极搞好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在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旅游景区和乡镇政府所在地周边规划了97个高标准、规模大的新型农村社区,其中由新农村示范村调整扩大的社区46个、新规划的社区51个。坚持政府主导,突出规划引领,搞好试点先行,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集体筹建、村企共建、农民自建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市51个新规划的新型农村社区已相继开工,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1亿元,建成住房11466套,在建6910套。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开局良好,势头强劲。

(四)产城互动力度进一步加大。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我市积极推动产城互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有效带动了产业集聚。201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狠抓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发展,围绕产业发展定位和现有产业集聚优势,引进了一大批规模大、效益好的项目落户各产业集聚区。全市12个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150.5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80.44平方公里;累计入住企业超过1055个,完成投资1016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59.2亿元,其中2011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0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0亿元。产城互动格局的形成和城市功能的完善,增加了对外来资金的吸引力。2012年上半年,我市共引进省外资金项目182个,合同利用省外资金增幅、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幅、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增幅分别居全省第二、第三、第四位。

(五)城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我市积极适应城镇快速发展的需要,下大力提高城镇管理水平。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探索方法途径,城镇管理趋于规范。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通过对中心城区和县城市政设施、市容市貌和交通秩序进行集中整治,对乡镇卫生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推进“平安驻马店”建设,下大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提升了城市的文明形象。驻马店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等称号,平舆、确山、泌阳三县获得全国卫生县城称号。(六)配套改革进一步推进。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努力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格局。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户口登记条件,一些县区坚持农村人口进城保持原有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计划生育、各种补贴政策不变,吸引了更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我市城镇人口增加近100万人;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落实就业培训,城镇新增就业38万人;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3.94万套,提高了城镇低收入家庭和新进城人员的住房保障水平;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全面实行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全市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74万,新农合参合率达98.2%。

二、我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全国、全省平均发展水平相比仍然处于落后状况。2011年,我市城镇化率达31.5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除城镇化水平有较大差距外,还存在不少的现实困难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新型城镇化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化相比具有新的内涵,更加注重城乡统筹、产城统筹、经济社会统筹、外延与内涵统筹。从调研的情况看,目前不少干部群众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不少模糊认识。一是对新型城镇化意义认识不够、摆位不正,不能正确看待新型城镇化在推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二是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认识不清,对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缺乏全面的理解,仍然固守传统的思维定式,片面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多修路、多盖楼,搞城市扩张。三是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缺乏信心,认为驻马店推进新型城镇化难度大、急不得,等靠思想严重,思想认识的不到位直接影响我市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

(二)城镇建设基础差、规模小。一是中心城市发展相对滞后。相对于全市1.5万平方公里的地域面积、880多万的总人口,中心城区建成面积明显偏小,常住人口数量明显偏少,特别是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二是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比较缓慢。与周边县特别是先进地区相比,我市县域城镇发展比较滞后。所辖9个县城平均建成区面积不到17平方公里、县城平均人口仅13万人。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规模更小。全市75个建制镇平均居住人口不到8000人,86个乡政府所在地大多数为传统的农村集市。县城和小城镇发展缓慢,难以有效发挥产业、人口的承接承载作用。三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难度大。我市农村总体布局分散、经济发展滞后。全市现有行政村2730个、自然村22193个、人口600多万人,平均每个行政村8个自然村、每个自然村人口270人。乡镇和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收入偏低。这种状况致使人口向社区聚集难度增大,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繁重。

(三)规划引领作用发挥不够。一是老城区规划落后,新城区规划落实不够。老城区规划层次偏低,功能重叠,造成了人口过于密集。已建成的新城区规划布局不尽合理,住房过于密集,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缺乏地域和文化特色。如中心城区北区虽然高楼林立,但商场、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二是县城总体规划层次偏低,修编不够及时,没有做到“三规合一”,对县城框架拉大、产业集聚区建设和争取土地、项目等扶持政策带来了诸多限制。三是规划执行不够到位。规划宣传力度不大,依规建设的意识不强。执行规划不够严肃,存在随意改变规划的现象。对规划执行监管力度不大,没有形成合力,违规建设问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四)产业支撑能力不够强。我市作为传统农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尤其是有利于增加财税收入和扩大城镇就业的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强,新型城镇化发展后劲不足。2011年,驻马店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7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4.1个百分点,在黄淮四市分别低于商丘、信阳2.9个百分点、1.4个百分点。一是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我市主导产业发展规模小,产业链条短,竞争力不强,对财税增长的贡献不大,促进就业的能力不足。县域经济发展比较缓慢,非农产业扩张乏力,小城镇尚未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支撑。二是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饮食、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业提升步伐缓慢,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企业规模偏小,布局分散,缺乏实力强、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和大项目。城乡商贸业市场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现有市场发展规模小、层次低,在城镇快速发展中规划和建设跟进不够。目前,全市第三产业在整个三产中所占比重仅为29.7%。三是产业集聚效应发挥不够。部分产业集聚区在前期引导企业入住时,未着眼产业集群发展,使众多关联性不强的企业“扎堆”。特色园区、专业园区建设相对缓慢,影响了产业集群发展。

(五)保障措施跟进不够。一是城镇化建设资金短缺。我市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财力有限,财政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目前市场运作的机制不完善,企业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社会融资难度较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多数农村家庭无力搬迁建房。资金短缺是影响和制约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大瓶颈。二是城镇化建设用地保障难度大。目前,城乡之间人地挂钩、土地置换等政策不完善,对失地农民补偿标准低,相关保障跟进不到位,城镇周边村庄拆迁难,给城镇建设用地保障带来很大困难。三是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户籍制度改革进展不快,限制了农村人口进城落户;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农民进城享受的社会保障与原有城镇居民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农民不愿进城。保障性住房建设多数位置较偏,入住者上班、上学、购物不够方便,入住率不够高。四是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实现城乡居民平等就业的相关制度还没有全面建立,新进城人员就业保障政策仍不完善;城镇学校、医院、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滞后,入学难、看病难和文化娱乐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六)城镇管理缺乏创新。一是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城镇管理机制不健全、社会组织参与不够、制度规定不够到位,存在着职责不明、分工不细、运作不规范等现象。对城镇执法部门考评机制不完善,不敢管、不愿管的问题突出。城市社区建设滞后,服务和管理职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二是城镇监管不够到位。目前,我市中心城区和县城车辆违章行驶及停放、交通护栏随意开口、经营商户乱搭乱建和店外经营、小商小贩占道摆摊和沿街叫卖、建筑和生活垃圾乱堆乱倒、乱贴乱发广告的现象随处可见,城市管理秩序比较混乱。公安、城管等职能部门人力不足,监管不能做到全时制,处罚不够严格,致使城市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些现象呈蔓延趋势。三是城镇居民文明素质有待提高。城镇居民缺乏“人民城市人民建”的观念,法规意识、自律意识、监督意识、文明意识不强,城市文明风尚还没有真正形成。

三、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一)发挥规划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规划科学是最大的财富,规划不周是最大的浪费。在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抱着对城镇发展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质量,引领新型城镇化持续发展。1.加快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一是确立新的城镇规划理念。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确立持续发展的理念;要围绕优化空间发展布局、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立统筹兼顾的理念;要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确立和谐发展的理念;要在注重学习借鉴的同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确立广开言路的理念;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改革创新的理念。二是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着眼构建覆盖城乡的新型城镇化体系,按照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走向和现实需要,突出顶层设计,着眼推动可持续发展,科学制定和完善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规划,明晰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定位和发展目标,引领新型城镇化高品位、高层次发展。三是同步编制和完善专项规划。依据全市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规划和中心城区发展规划,制定完善中心城区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详细规划;参照中心城市发展规划,及时修编县城总体发展规划;加快制定完善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制定完善与城镇建设相配套的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等专项规划。在编制规划中,注重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综合利用规划的衔接,努力形成完善的规划体系。2.注重城镇规划的质量。一是注重长远。对城镇布局的规划,对城镇路网、园林绿化、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要着眼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既要照顾眼前,更要立足长远,坚持高起点规划,确保今后30年甚至更长的时期不落后。二是体现特色。把驻马店地域特点、天中文化特色体现在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之中,彰显城镇建设的个性,提升城镇建设的文化内涵,避免城镇建设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等同质化问题发生。三是打造亮点。在全面提升规划标准的同时,应重视城市标志性地带、标志性景观、标志性建筑的规划,努力打造城市建设的亮点。3.加大规划的执行力度。一是建立完善规划管理机制。严格落实《规划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规定。建立完善“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管理机制,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下大力解决规划变更随意性大的问题。二是加大对规划执行的监管力度。坚持严格执法,进一步加大对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对违章建筑要坚决予以拆除,对规划区域内居民随意建房、突击性栽植林木等现象坚决予以制止。建议充分发挥规划委员会的作用,加强规划执行工作的协调;整合规划、住建、国土、环保等部门的力量,成立综合执法局,推行集中执法、网格化管理,提高规划监管的综合性和有效性。三是切实加强规划的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规划法》和相关政策规定的宣传。及时向社会公布各项规划,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建议规划建设城市发展展览馆,使之成为对外展示驻马店城市建设成就的“名片”、宣传城镇规划的平台。(二)加快构建新型城镇体系

新型城镇化最显著的特点是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推进,推动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我市要立足自身实际,加快构建覆盖全市城乡的以中心城市和县城为中心、以小城镇为支撑、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点的新型城镇化体系,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1.着眼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继续推进中心城区建设。一是推动区域组团发展,拓展中心城区发展空间。针对驻马店中心城区地域狭小、发展空间有限的实际,以建设豫南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快推动中心城区和遂平、确山、汝南三县组团发展,努力打造中心城区和周边三县产业互补、交通一体、服务共享、生态共建的空间发展格局。建议加快周边组团三县“撤县设区”申报进度,逐步消除行政区划带来的不利影响。二是加快新区建设步伐,形成中心城区发展新亮点。按照新区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域功能定位,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建设标准,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居住区、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区建设,把新区打造成中心城市建设的“名片”,发挥新区在城市建设中的示范引导作用。建议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铁商务中心区,探索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三是重视旧城区的改造,努力提升服务功能。坚持新区、旧城区发展相衔接、相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建议按照“内疏外扩”的发展思路,加大旧城区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力度,合理调控主干道两侧土地的开发,增加城市绿地、公共服务场所面积,打造生态宜居环境。2.着眼提高承接承载能力,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县城和小城镇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重要节点,在推动产业、人口集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县城建设上,要突出优化空间发展布局,进一步提升承接承载能力。修订完善县城总体发展规划,扩展发展空间,拉大城市框架。下大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强化服务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建设品位。重视各县城新区建设,带动旧城区人口向外迁移和农村人口向县城转移,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目前,我市泌阳、平舆、西平等县在加快县城建设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比较可行的发展路子,建议市委、市政府总结他们的经验,在全市予以推广。在小城镇建设上,要突出服务功能的完善,提高服务农民、带动乡村的能力。市委、市政府关于率先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发展万人以上新型农村社区的决策部署是正确的。建议科学制定小城镇行政区域建设、商贸市场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规划,完善小城镇建设功能,提高服务当地农民、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结合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结探索推动小城镇发展的路子,加快我市小城镇建设步伐。

3.着眼强化战略基点作用,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是科学规划布局新型农村社区。针对我市农村地域宽广、东西部地区地形差异大等特点,要科学规划新型农村社区,合理确定社区规模。建议在城郊村、乡镇政府所在地、产业园区、旅游景点等公共服务设施较好的地方规划万人社区,在偏远农区和山区、丘陵地带规划5000人左右的社区。二是突出新型农村社区发展重点。根据我市实际,借鉴外地经验,在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上,建议突出三个方面:①依托城镇建社区,特别要把乡镇政府所在地作为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重点。②依托产业建社区,有效解决企业发展用地和失地农民就业问题。③依托强村建社区,通过先行先试探索广大农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子。三是全面统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建议对住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以及社区就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四是以农业产业化带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建议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和省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规定,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村生产方式转变,引导农民向社区集聚。五是坚持实事求是、遵循规律、稳步推进。坚持分类指导,选择部分城郊村、乡镇政府所在地、重要景区、经济发展基础好的村庄搞好试点,探索路子,逐步展开。对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应按照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群众的意愿稳步实施,不搞一线平推,不搞强制推进。

(三)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城镇路网建设。建立快捷、方便、安全的综合交通体系是现代城镇发展的重要标志。要以中心城市为枢纽,以县城和乡镇集镇为节点,以新型农村社区为网点,建立起干支衔接、畅通快捷的综合交通体系。一是加快城镇路网建设进度。高水平、高标准编制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将中心城区道路向周边组团县城、重要旅游景点延伸,将县城道路向周边乡镇延伸,将乡镇道路向各中心村延伸。二是提升道路建设水平。按照新区主要干道8车道、次干道4~6车道的标准规划建设,并增加道路绿化面积,为未来拓宽道路预留空间。建议对旧城区的道路进行升级改造,逐步取消主要干道上的绿化带,最大限度地拓宽路面;对背街小巷加快治理,提高城市路网密度;尽快在乐山大道、解放大道、文明大道等人员、车辆流动量大的路口建设立交桥,最大限度地分流车辆和行人。三是加强停车场、公交站点等配套设施建设。结合旧城区拆迁,在车辆流动大、容易发生堵塞的路段开发建设地上和地下公共停车场;搞好中心城区新汽车站的选址和规划,尽早将雪松大道市客运站迁出主城区;加快各客运中转站的建设,减少周边县和城镇客运车辆在主城区的运行;增加城市公交线路和里程,逐步向组团县城、周边乡镇和旅游景点延伸,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

2.建设完善的城镇水、电、气、暖供应系统。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供水能力和重复利用率。针对中心城市快速发展中用水需求量不断增大的实际,建议加强板桥库区和薄山湖库区的环境保护,确保水质不受污染;加快薄山湖到中心城区的引水工程建设,弥补板桥水库枯水季节中心城区供水不足的问题;加大中心城区和县城自来水厂和供水管网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扩大供水量。把推动饮水工程纳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提高社区供水水平。要加快电网改造进度,提高城镇和农村社区供电的质量和确定性。加快中心城市和县城供暖、供气管网和场站建设,逐步向城中村、中心城区和县城周边乡镇、新型农村社区延伸,扩大供应面积。在广大农村大力实施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工程,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在建设、改造上述设施建设中,中心城区和县城要高度重视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统一规划和建设地下管网,实现供电、供水、供气、供暖和通信管线地下化,解决“拉链马路”和因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

3.加快防洪和环保设施建设。在城市防洪设施建设上,重视现有河流的治理,规划开挖新的河道和沟渠,提高城市泄洪能力。提升新区排洪管网的规划建设水平,加快改造旧城区现有排洪管网,提高城市道路和居民居住区排洪能力。增加城市绿地和城市内湖面积,注意选用透水能力强的建材,提高蓄洪能力。在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也要充分考虑提高防洪能力,加强防洪河道和配套设施建设。在环保设施建设方面,要特别注意城市产业集聚区和城市居民集中居住区的排污管网及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加快城市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增加街道和农贸市场垃圾箱的数量,充分利用建筑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生活垃圾;高度重视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搞好污水和垃圾收集及处理设施建设。

4.统筹建设城镇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一是优先规划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在城市新区建设、老城区改造和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重视中小学、幼儿园的规划。中心城区和县城应按照城市发展进程跟进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确保新增居民和进城农民子女能够接受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建议采取切实措施,尽快解决老城区学校过于密集和大班额的问题。针对目前农村小学生向乡镇、中学生向中心城区和县城流动的趋势,扩大中心城区、县城初高中建设规模,加大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建设力度。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模和学校、幼儿园建设标准,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小学和幼儿园,满足广大农村学生就近就读、入园的需要。二是完善医疗卫生设施。扩大市、县两级中心医院建设的规模,加快规划和建设我市儿童、传染病、肿瘤等专科医院。加强乡镇医院建设,增加医疗设备,加强医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水平。重视和加强城市社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医疗卫生保健机构的建设。加强城市养老康复机构的建设,并重视城市社区和新型农村社区福利院、敬老院、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和建设。加快我市高等医科专科学校的规划、申报工作,满足我市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对人才的需求。三是加快推动科技、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继续加快中心城区体育场馆建设的进度,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建设更多的全民健身活动场所。加快完善市科技馆、博物馆、群艺馆内部设施,逐步实行免费对外开放。加强县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园区和体育场馆建设。重视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广播、电视、网络和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文化设施建设。(四)强化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

产业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加快我市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1.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水平。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在进一步完善道路、水电、污水处理设施的同时,加大产业集聚区商务、物流、通信等设施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区周边学校、医院、电信、邮政、超市、公园、文化娱乐场所和供气、供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视周边房地产的开发和廉租房建设,为企业职工提供全方位的生活保障。二是搭建融资平台。完善银企合作机制,积极运用银团贷款、融资租赁等方式支持产业集聚区大项目和大企业生产经营。加快中小型企业融资性担保和小额贷款机构的建立与发展,提供税收减免、担保补贴等优惠政策,引导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和民间资本规范运作,为企业提供金融担保和小额贷款,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缓解企业发展资金压力。市、县区两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担保公司的资金规模。三是创新工作机制。一方面,要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建议针对当前市、县区各产业集聚区机构编制小、人力不足等问题,扩大编制,补充人员,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针对市、县区产业集聚区建设规模的不同,有区别地赋予社会管理、征地拆迁等职能。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发展服务型的出口代理商、技术信息中心、质量检测控制中心等群体发展机构,建立法律、会计、审计、仲裁、信息咨询等服务机构,形成功能健全、网络覆盖、服务到位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

2.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着眼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一是科学搞好规划。依托驻马店劳动力资源、农产品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制定特色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建议中心城区和组团县应重点发展医药、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等特色园区;其他各县应根据各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重点建设产业园区,如皮革加工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食品加工园区、纺织和服装加工园区等。二是努力把特色园区做大做强。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特色产业园区,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优化园区企业布局,实现上下游产业衔接,减少资源浪费。搞好招商引资,扩大园区发展规模,拉长产业链条。加强园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综合保障能力,重视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品竞争力。

3.培大扶强重点企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大力发展食品产业。依托我市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培育十三香、大程集团、懿丰油脂等企业做大做强,出台优惠扶持政策,通过招大引强引进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食品加工企业落户我市,带动全市食品产业的发展。二是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做大做强。巩固做大优势原料药,重点发展特色原料药,未来几年力争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生物原料药生产基地。三是加快发展新能源、电子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议加强政府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创新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模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4.加快发展服务业。建议在持续推动教育、医疗卫生、旅游、房地产业发展的同时,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努力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针对我市传统服务业发展“小、散、弱”的实际,积极引进外地大型企业或集团,支持本地有实力的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住宿、餐饮、仓储等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同时,要大力发展物业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和社会化养老等服务业。二是着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技术研究和开发、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商务服务等,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三是积极推进商务中心区建设。建议尽快出台加快商务中心区建设的政策措施,突出产业基础、产业特色和文化内涵,推进区域资本、科技、信息、人才高端要素向商务中心区集聚,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5.创新发展农村产业。在构建新型城镇建设体系中,应根据我市农村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农村产业发展,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为此建议: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针对我市农村农产品资源丰富的特点,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我市农村产业发展的重点。市、县区两级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乡镇和农村通过引进项目、动员在外务工人员投资、集体自建等形式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拉长农村产业链条,增加农业生产附加值。二是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结合各地实际,充分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花生、芝麻、烟叶、食用菌、花卉、林果等种植业,发展肉牛、生猪、禽类等养殖业,特别是依托西部山区优势发展茶产业,与大中城市联合发展蔬菜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要突出集团发展、规模化生产、科技扶持,努力打造知名品牌。三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鼓励我市农村以社区为主体建立经济合作组织,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从事交通运输、建材加工、建筑等行业,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五)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各种保障

1.加快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城镇化的实质就是农民变市民,而户籍二元结构的存在限制了农民进城。建议进一步放宽条件,在个人自愿的基础上,把在城市有固定住所、长期从事非农职业的人员和在城市工作或缴纳税金具有一定年限的人员及谋求在城市就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登记为城镇户口。把在城市周边失地的农民、乡镇政府所在地从事经商和非传统农村生产的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对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民及时转为城镇户口。建议在“三区两县”试点推行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划分中把汝南县纳入序列;加快城市周边撤镇设街道办事处、县区撤乡设镇的步伐,通过调整行政区域,推进户籍改革。

2.强化进城农民各种生活保障。不少农民想进城但又不敢进城,主要是担心进城后缺乏各种保障,生活质量不升反降。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发展,为进城农民提供有力保障。建议:一是提高住房保障。对已经转为城镇户口、符合条件的农民家庭与城市低收入家庭一样提供廉租房,允许在城市就业具有一定年限的农民工申请廉租房。鼓励企业建设职工公寓,切实解决进城人员住房问题。二是强化就业保障。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通过减免费用为新落户城镇和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就业培训,并在工资、工伤保险等方面提供保障。三是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逐步消除差异,实现社会保障均衡化,使农村居民进城后与城镇居民享受到同等的养老、医疗、失业和生育等社会保障;要允许由农村人口整户转为城市居民后,在一定时期内保留承包地、宅基地;要完善政策规定,为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居民办理土地使用证和房产证;要保证通过城中村改造实现身份转换的农民继续享有附着在土地上的集体所有权,保证他们的利益不因拆迁受损失;要将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纳入城镇医疗、养老保障范围,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3.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一是进一步完善各级财政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投入增长机制,逐年增加对住房、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种社会保障的投入。二是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交易等政策,获取土地级差收益,从土地资源的升值、房地产资源的增值中聚集资金。建议各级政府积极探索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部分转化为国有土地,增加土地交易收益,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推动农民利用旧村拆迁腾出的土地,采取入股的形式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现代农业,使土地变资本、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股份。三是推动市场化运作,通过出让公共设施经营权、无形资产商品化、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与商业开发相结合、吸纳民间资本建设基础设施等形式筹措城镇建设资金。四是积极整合使用国家、省、市投入的专项资金,把涉农资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环境保护资金集中使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五是加强金融扶持力度,推行新民居贷款项目,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六是把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与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农业生产企业和个人的利益挂钩,通过增加农业生产补贴、减免有关费用、出让社区服务项目经营权、优先安排农田水利和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等形式,引导他们出资建设社区基础设施。六是针对我市不少农民长期在外务工,积累有雄厚资金的实际,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他们捐资、投资城镇和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4.创新土地保障机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而国家为保障粮食安全对城镇建设用地严格控制。我市各级政府要用活土地政策,努力破解新型城镇化建设用地难题。从国土部门了解到,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审核认定,我市耕地总面积比第一次调查净增近100万亩,其中可有图斑核查的37万亩,这些土地可用于占补平衡;按照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2020年新型农村社区聚集人口200万,可节省村庄居住用地35.7万亩;完成“十二五”期间国土部门规定的农村土地整治任务,我市可以形成挂钩指标6万亩。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这些节省土地指标,可以基本满足城镇建设、工业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用地需求。建议各级政府依据国家和省出台的土地政策,完善我市相关配套措施,争取更多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用地指标。同时,要高度关注农村村庄拆迁复耕问题,针对农村住户分散搬迁造成村庄整体复耕难的实际,出台有关规定,保证转为城镇居民和入住社区群众的住房及时得到拆迁、宅基地得到及时复耕;要针对目前各级对城市郊区、乡镇所在地镇社区房屋和土地产权界定不明确、进社区农民与失地农民安置补偿政策存在差异等问题,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提高政府对土地的调控能力。(六)努力提升城镇建设品位 1.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着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挥驻马店地处我国南北交替地带,有山有水、气候温和、环境优美的优势,努力打造生态园林城市。为此建议:一是中心城区搞好城区内河流的升级改造,规划建设沿河绿色长廊。持续做好骏马河改造工作,加快拆除跨河建筑物,打通文化路和雪松大道之间的河道,拓宽两岸的道路,把现有儿童公园改造成滨河公园,真正把骏马河建设成为贯穿中心城区、道路交通畅通、绿化层次高、建筑特色鲜明的城市景观带。二是加大宿鸭湖的综合开发,依托其距离中心城区近、水域面积广的优势,开发建设集水上运动、观光旅游、特色养殖、湿地保护、防洪灌溉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项目,打造中心城市东部水城。三是加强西部山区生态资源的保护,加大金顶山景区的开发和建设力度,并把棠溪源、嵖岈山、金顶山、大乐山、薄山水库等景点贯穿起来,建设西部绿色山水旅游地带。四是全面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扩大城市道路、公园、游园、居住社区的绿化面积,提升绿化的层次。五是着眼防治“城市病”,发展城市低碳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借鉴先进城市的建设经验,充分利用水资源、太阳能、地能,引导市民低碳出行,减少污染排放。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促进绿化、太阳能应用上屋顶、进楼宇。

2.彰显城镇文化内涵。在推进新型城镇建设中,应注重天中文化的挖掘、整合和传承,使其体现在现代城镇的规划和建设中,努力打造人文天中、历史天中。建议:一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胜古迹、革命遗址的保护,充分挖掘盘古文化、嫘祖文化、重阳文化、梁祝文化、车舆文化和红色文化等内涵,构建独具特色的天中文化体系。二是充分利用现有历史文化遗存,通过规划建设文化主题公园、文化长廊、皇家驿站特色街、仿古建筑和城市雕塑、街道命名等形式,彰显天中文化特色,体现天中厚重的文化底蕴,提升城市建设的文化品位。三是积极推动“文化名镇名村工程”,打造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村镇。在旧城改造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对一些有纪念意义的街区要予以保留;对一些具有原始风貌、风格独特的村镇予以保护,加以改造利用。四是以传承、激活、嫁接、创新为路径,统筹规划和开发盘古文化、重阳文化、嵖岈山西游文化等节庆活动,开发和提升剪纸、泥塑、打铁花、木刻、麦秆编织等民间工艺,展示驻马店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间风俗。五是充分体现民族宗教特色,大力开发和利用宗教文化,因地制宜建设民族商品、饮食一条街。

3.打造现代文明城镇。文明素质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灵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城镇文明形象的打造、居民文明素质的提高。为此建议:一是确立现代城镇的发展理念。在城市景观、建筑设计等方面充分体现现代文明发展的成果,对城市主干道两侧建筑的总体色调、外观装修加以规范。重视规划和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二是研究提出和持续打造驻马店精神。深入挖掘天中人民淳朴厚德、诚信文明、创新善为的特质,提炼出驻马店精神,唱响驻马店精神,以驻马店精神凝聚人心、提升形象。三是全力打造智慧天中。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并大力推动“三网融合”工程和智能交通、智能社区等建设。四是重视信用天中建设。加快构建现代信用体系,加强诚信教育,确立社会信用标准,推行公开信用评价,公布行业和个人信用状况,大力营造全社会讲信誉、守诚信的良好风气。

陕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第8篇

一、赤峰市城镇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一) 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

从调研的情况看, 目前不少干部群众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不少模糊认识。一是对新型城镇化意义认识不够、摆位不正, 不能正确看待新型城镇化在推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二是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认识不清, 对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缺乏全面的理解, 仍然固守传统的思维定式, 片面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多修路、多盖楼, 搞城市扩张。

(二) 产业支撑能力不够强。

一是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赤峰市主导产业发展规模小, 产业链条短, 竞争力不强, 对财税增长的贡献不大, 促进就业的能力不足;二是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饮食、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业提升步伐缓慢, 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

(三) 保障措施跟进不够。

一是城镇化建设资金短缺。赤峰市经济发展基础薄弱, 财力有限, 财政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 多数农村牧区家庭无力搬迁建房;二是城镇化建设用地保障难度大。目前, 城乡之间人地挂钩、土地置换等政策不完善, 对失地农民补偿标准低, 相关保障跟进不到位, 城镇周边村庄拆迁难, 给城镇建设用地保障带来很大困难;三是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户籍制度改革进展不快, 限制了农村人口进城落户;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农民进城享受的社会保障与原有城镇居民存在较大差异, 导致农民不愿进城;四是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实现城乡居民平等就业的相关制度还没有全面建立, 新进城人员就业保障政策仍不完善。

(四) 城镇管理缺乏创新。

一是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城镇管理机制不健全、社会组织参与不够、制度规定不够到位, 存在着职责不明、分工不细、运作不规范等现象;二是城镇监管不够到位。目前, 赤峰市中心城区和县城车辆违章行驶及停放、交通护栏随意开口、经营商户乱搭乱建和店外经营、小商小贩占道摆摊和沿街叫卖、建筑和生活垃圾乱堆乱倒、乱贴乱发广告的现象随处可见, 城市管理秩序比较混乱。

二、加快推进赤峰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及对策

(一) 立足“三个突出”, 构建城镇发展新格局

1、突出发展定位。

紧密结合赤峰市实际, 从历史、区位、人口、资源、产业等比较优势出发, 把赤峰市打造成为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清洁能源、新型化工、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草原文化旅游基地;建成百万人口区域性中心城市、蒙东冀北辽西地区商贸物流枢纽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中国北方集约高效节水示范区;京津、辽沈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首都北京的安全稳定屏障的目标。

2、突出规划引领。

要广泛听取包括专家学者在内的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充分考虑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城镇化发展的要求, 编制具有超前性、分阶段性和科学性的城镇发展规划, 在覆盖上求“全”, 在程度上求“深”, 在水平上求“高”, 留足城镇发展空间, 确保规划长期不落后。

3、突出空间布局。

要统筹考虑人口容量、产业支撑、就业需求、土地供应、水资源供给、环境承载等要素, 把城镇规划与产业发展等其他规划进行充分衔接, 构建以中心城市为依托, 以旗县城关镇为骨干, 以小城镇为基础, 城镇功能互补、产业合理分工、人口合理分布的城镇体系, 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城镇协调发展机制。

(二) 加快实施“四大工程”, 建设精品城镇

1、加快实施扩容提质工程。

为缓解老城区人口稠密、交通拥堵、基础设施落后、发展空间严重不足的矛盾, 按照中心城区“西移北扩、组团式发展”的思路, 要高标准建设城市新区, 不断拉大城市框架。

2、加快实施安居保障工程。

要以建设普通商品住房为重点, 构建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住房建设、供应、交易、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总量平衡、结构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相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进一步加快棚户区、城中村改造, 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

3、加快实施便民改造工程。

继续坚持新区抓配套、老区抓完善的原则, 要全面加大对水、电、气、路、通讯、管网等的基础建设投入力度, 不断提高城市发展承载能力重点乡镇推广“建好一处休闲绿地、一个标准化农贸市场、一所标准化公厕、一座垃圾中转站、一座污水处理站”的“五个一”工程, 采取“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和“统筹规划、适当集中、区域共享”方式, 扎实推进农村垃圾减量化收集、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4、加快实施道路畅通工程。

大力推进智能交通系统建设, 通过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手段建立智能交通网络平台, 提高交通系统运行效率。

(三) 坚持“四措并举”, 促进产城融合

1、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

坚持工业优先发展, 依靠工业扩大经济总量、聚集财力、吸纳就业, 支撑城镇化发展。一方面通过实施“双千双百亿”工程, 培育一批大产业、大园区、大企业, 增强经济综合实力, 带动更多人口向城镇集聚;另一方面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非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增强产业和城镇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2、以农牧业现代化促进城镇化。

依托各重点小城镇的区位优势, 建成集中连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设施畜牧业养殖。培育出一批叫得响的农畜产品知名品牌。

3、以商贸服务业提档推动城镇化。

引进知名品牌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 打造特色商业街区和商贸综合体, 提升城镇的人气、商气和财气。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和金融业, 助推城镇建设提速升级。加快推进现代物流项目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打造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旅游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小城镇。

(四) 坚持以人为本, 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1、注重生态文明和低碳环保。

把绿色低碳环保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目标之一, 牢固确立绿色发展理念, 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以避免出现环境和生态恶化, 留下先发展后治理的隐患。着重加强水源地保护, 严格控制空气污染和水污染, 切实提高环境和生态质量, 增强生态环境的综合承载能力。

2、加快构建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 大力发展城镇二三产业,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加快缩小城乡、区域以及不同行业、不同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统筹推进与城镇化密切相关的户籍、住房、土地、社保、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改革, 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创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方式, 通过向企业购买服务的方式, 建立社会管理和服务软件平台, 实现社会管理的网格化和全覆盖。

3、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以创促建, 以创促管, 以创促发展, 不断提高城市文明指数和市民的幸福指数。

摘要:加快推进赤峰市新型城镇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 也是扩大内需、推进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以新型城镇化相关理论为指导, 分析赤峰市城镇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提出加快推进赤峰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及对策。

上一篇:写加拿大的英语作文100字下一篇:团委主题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