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

2024-06-18

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精选8篇)

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 第1篇

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http://.cn 四川在线(2011-7-27 14:39:32)来源:四川日报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刘捷

工业化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必然的历史进程,省委、省政府立足四川实际,遵循发展规律,作出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决策,对于我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我省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我们要抓住发展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努力实现四川发展新跨越。我委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抓好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求,着力推动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增强我省产业整体竞争力。加大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推进力度,切实抓好一汽大众轿车基地、四川石化下游产业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成都汽车、德阳重大装备等重大产业基地。推进优势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实施“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支持物流园区、总部基地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

二、大力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我省城镇体系尚不完善,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特别是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较少。我们要把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对要素集聚、产业发展和就业吸纳能力,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十二五”期间,我省城镇化率将提高7.7个百分点,有近700万农业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将新增上万亿元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需求。要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能力,切实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

三、着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两化”互动发展。产业发展要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增强核心竞争力,延伸产品价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城市建设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城镇内涵的提升,促进土地、能源等集约节约,优化城市内部功能,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加快编制实施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确定主体功能定位。

四、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发展难题。制定推动产业优化扩张、促进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支持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意见。探索通过统筹城乡一体化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新途径。研究制定适应“两化”发展需要的户籍制度。千方百计破解资金、土地、能源等瓶颈制约问题,强化要素保障。

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 第2篇

中国的城市经营不仅需要理论,更需要实践。不仅需要战略,更需要策略;不仅需要理念,更需要手段。

政府作为城市经营的运作主体,该如何牵住城市化这个“牛鼻子”,制定出科学的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从而实现城市和区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

一、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新型城镇的科学内涵和特点

建设新型城镇,推进城乡一体,首先必须搞清楚其科学内涵,深入研究其基本特点和运行规律。这是确保新型城镇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要把新型城镇规划好、建设好、发展好,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新型城镇的科学内涵和特点。

(一)关于新型城镇的科学内涵。

概括为四句话,即“三次产业复合、三化协调推进、三大功能共生、城乡发展一体”。具体说,就是现代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复合发展;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宜居功能有机统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推进;城市和农村一体发展。可见,新型城镇是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性和复合型区域。新型城镇有两个突出特点,一个是“复合”,主要是体现在产业复合和功能的复合;一个是“综合”,它涵盖了科学发展观的全部要求,体现了经

济与社会、发展与生态、城市与乡村、新区内与新区外、开放和内需等五个方面的统筹。这就是说,我们要建设的新型城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建设区,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开发区,更不是一个新的行政区划,它在空间上涵盖城市、农村和生态用地,但规划面积不等于城市建设区面积,既不是大面积圈地,更不是大规模造城。同时,新型城镇也不同于专业园区、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体现了单一性,产业集聚区体现了产业的集群性和链接性,新型城镇体现了综合性和复合型;但三者又存在一个梯次发展的递进关系,专业园区达到一定规模,具备了产业集聚构成要素,可以上升为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达到了新型城镇的基本条件,可以上升为新型城镇。

(二)关于新型城镇的功能定位。新区功能定位是新型城镇制定发展战略、谋划新型城镇空间布局、编制新型城镇发展规划的基本前提和导向,在新区的发展中起着龙头性和战略性作用。我们对新型城镇的定位,从总体上讲可以称为“五区一中心”,即现代产业集聚区、现代复合型功能区、城乡统筹改革发展先行区、环境优美宜居区、对外开放示范区和区域服务中心。当然,根据各地情况的不同,每个新区的功能定位也可以因地制宜、有一定的差别,发展的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

(三)关于建设新型城镇的目的。总的来讲是探索实现科学发展的途径,具体讲主要是解决五个问题:一是解决走新型工业化道

路问题,探索如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二是解决经济结构优化问题,探索如何使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怎样优化,质量效益怎样提高等;三是解决城乡统筹发展问题,探索如何实现城市科学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新型城市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怎样加快推进等;四是解决以人为本问题,探索如何更好地让城市发展成果惠及群众,怎样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等;五是解决增长极问题,探索如何把新区培育成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总之,我们要深刻理解新型城镇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新型城镇的功能定位和目的,确保新型城镇始终沿着健康快速的轨道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应有的功用。

二、抓住关键,努力开创新型城镇建设新局面

新型城镇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现在的工作只是刚刚起步,今后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任务非常艰巨。我们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分清轻重缓急,科学、有序、有力地予以推进。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千城一面、面子工程等局面,或是一届领导班子一个城市规划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原来的规划对战略、产业、空间的研究不系统,规划未能充分反映出政府的战略意图和发展构思。另外,资金不落实、产业不落实等现象也屡见不鲜,使得规划不具备真正的实操性或者,所以,城市战略规划至关重要。城市发展战略规

划,是根据自然的秉赋、产业的优势、资源要素的整合、城市人口的聚集、区位的优势、差异性和后发优势等,充分研究和确定战略定位,进行正确的产业选择,并以金融进行引导,再体现在空间蓝图以及空间功能布局上,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也具有很好的执行稳定性,将成为指导城市建设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加快各项规划编制工作。“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这就是统筹思想。新型城镇建设规划是龙头、是蓝图。有一套科学性、系统性的规划,是保证新型城镇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规划编制工作中,要重点把握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把握好四个原则。具体讲:一要体现“三规合一”,确保新区规划与城市体系规划和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的精准对接,使新区建设始终置于合法合规的基础之上;二要体现组团化发展,使各组团相互衔接、功能互补,跳出“摊大饼”、扩张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同时组团划分要为将来的行政区划奠定基础、留下空间;三要体现城市建设的复合型、紧凑型、节约集约、生态环保等先进理念;四要体现城市特色,包括产业特色、文化特色和规划功能特色等,坚决避免规划的“流水线”生产,搞成千城一面。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六个关系。具体讲:一要处理好新区规划与老区的关系,既要依托老区,又要优化老区,形成新区、老区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格局;二要处理好新区规划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体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尽量多用废地,避免占用优质良田,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三要处理好新区规划和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提倡城市集

群发展、组团发展、向心发展,形成各个组团分工合作、相互依托的关系;四要处理好新区规划与重要产业布局的关系,促进产城融合互动发展,把新区建设和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起来;五要处理好新区空间布局与城市功能定位的关系,新区的各项发展、建设都要体现创新、体现率先;六要处理好新区规划与现代交通体系建设的关系,城市发展要以交通条件为基础,交通要为城市发展提供支撑和服务。规划一旦确定,就要严格执行,非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变更,确保权威性和严肃性。也正是基于规划的严肃性,规划的编制一定要慎重,涉及控制性、永久性、基础性的问题决不能出错。

(二)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城镇的功能越完善,其承载产业和吸纳人口的能力就越强,竞争力就越强。所以,规划确定之后,就要加快新型城镇各项设施建设,使其载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适度超前的理念,率先完成新型城镇内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供电、供热、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整个新区建设的全面铺开创造条件。特别要高度重视地下设施建设,做到考虑周全、一次到位,避免丢三落四,地面建好之后再反复挖沟。二是加快生产性服务设施建设。以新型城镇内的产业集聚区为重点,统筹规划布局现代物流、金融担保、职业培训、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信息网络、环保监测、工业房地产等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环境。三是加快生活性服务设施建设。要在新型城镇内产业集聚区的外围,同步规划建设住房、学校、医院、商业网点、休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设施建设,增强新型城镇对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力、承载力,实现产城互动。四是拓宽融资渠道。新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单靠财政肯定不行,所以要加紧研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筹措机制。这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经验可以借鉴。近期,去重庆学习考察,他们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组建了八大建设性投资集团,现已成为重庆市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等领域的重要投融资平台。

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 第3篇

关键词: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动态关系,实证检验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简称“四化”) ,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这是党中央站在全局的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根据发达国家发展的一般规律, 没有一个农业现代化水平高的国家, 其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是低的, 也没有一个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很高的国家, 其农业农村是极为落后的。同时, 能否真正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和健康发展, 也是我国未来五年以致更长时期内面临的巨大挑战。农业现代化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如何在“三化协调、四化同步”中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将是我国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精神和顺利完成“十二五”期间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重庆作为西部地区的直辖市和全国城乡统筹示范区, 直辖以来, 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飞快, 虽然农业农村也得到长足发展,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农村面貌也大为改观, 但是总体来看, 重庆仍处于欠发达、欠开发地区, 农业仍处于现代化的“初级”阶段, 农村仍属落后地区。人口多资源少、山地多平坝少、条件差基础弱, 是重庆的基本农情。当前, 全市经济社会结构中最大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收入分配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 “三化”进程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农业现代化滞后。2012年重庆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63.7%。为此,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顺应重庆农村发展形势的现实选择, 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对于开展重庆市的“三化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近年来,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即“三化”之间的关系得到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钱津认为,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 杨昌鹏认为, “三化同步”是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陈志峰 (2012) 、崔慧霞 (2012) 、卢毓俊 (2012) 等学者则分析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上述研究成果侧重理论分析为主, 鲜有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三化”相关规律及其内在关联性;同时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层面, 基于国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立足当前“三化”发展存在问题, 围绕同步推进“三化”发展, 促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宏观层面研究, 对于区域层面“三化”统筹协调发展研究稀少, 研究涉及不深入, 也缺乏系统性, 也未能提出较为系统且有针对性的对策。本文在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 运用计量经济学中有关方法研究重庆市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长短期内在的动态关系, 以期厘清“三化”之间相互影响的真实方向和具体程度。同时, 研究成果对于具有相似背景的区域可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上述研究成果基本采用传统的回归分析或相关分析的方法, 由于反映现实社会中的宏观经济变量是不平稳的, 故运用此数据进行分析会导致伪回归现象发生。为了避免对非平稳时间序列直接回归分析时, 易造成伪回归的出现, 在回归分析之前必须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 (亦称ADF检验) 。若检验的序列是不平稳的, 需要对其进行一阶或二阶差分, 直到平稳为止, 一般经济序列都是一个或者不超过2个单位根。运用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等数学方法为研究非平稳序列变量之间的均衡关系与相互影响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手段。为此, 本文在借鉴已有理论成果基础上, 充分注重重庆市市情, 借助计量经济学中的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法, 运用Eviews6.0软件, 选取重庆市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等几个主要变量。首先对这些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对数处理并进行平稳性检验, 其次选用Johansen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以探求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间的因果关系和长短期影响及波动情况。

1.2 变量选取与说明

由于重庆直辖以前, 区域疆土发生变化, 为有效反映重庆市自直辖以来“三化”发展状况。因此, 选取1997~2012年重庆市直辖市以来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时间段, 选取变量有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

1.2.1 工业化水平指标。

对工业化水平的衡量方法, 目前仍存在分歧, 为既有效反应工业化进程, 又可克服工业化偏差带来的影响。根据文献[7], 故本文选用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来衡量工业化水平, 记为NDt。

1.2.2 城镇化水平指标。

本文采用国际通用的城镇化率, 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来衡量城镇化水平, 记URBt。

1.2.3 农业现代化水平指标。

根据文献[9]中以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 即农业部门产值比重与农业部门就业人口比重之比来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 记ALPt。

数据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 (1998~2013) 》和重庆市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重庆市工业化水平NDt、城镇化水平URBt和农业现代化水平ALPt的时间序列曲线如图1所示。

图1显示, 1997~2012年, 重庆市城镇化水平发展显著, 城镇化率从1997年的31.0%提高到2012年的56.98%, 年平均增幅达到4.21%;工业化水平总体上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 从1997年的42.4%提高到2010年的63.7%, 年均增长率为2.75%;与此相反, 重庆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却呈现出逐年下滑势头, 从1997年的50.52%下降到2010年的31.97%, 并在2010年后有上升趋势, 在2012年农业现代化水平达到34.82%, 总体上仍然处于下降趋势。

2 实证分析与结果检验

2.1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工业化 (NDt) 、镇化水 (URBt) 与农业现代化 (ALPt) 都是宏观经济数据, 有可能是非平稳序列。对于一个非平稳序列, 需经过d次差分, 达到平稳序列, 则该序列称之为d阶单整, 记为I (d) 。为避免模型中出现“伪回归”问题, 获取可靠的分析结果, 本文选用ADF (Augmented Dickey-Fuller) 检验方法, 对NDt、URBt和ALPt的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检验方程参照SIC准则确定最佳滞后阶数, 具体方法参考文献[8]。为消除由于经济波动造成的指标数据可能存在异方差的影响, 本文对三个变量取对数化处理, 分别记为、和。本文利用Eviews5.0软件对、和这三组数据分别进行ADF检验, 由表1可知, 、和的水平值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一阶差分均处于平稳状态。

注:D表示一阶差分; (C, T, L) 中C、T和L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形式中包含截距项、趋势向、滞后阶数, N表示不包含截距项和趋势向;ADF检验法中的滞后阶数根据SIC准则 (Schwarz Infromation Criterion) 确定。**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

2.2 协整检验

因、和的水平值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一阶差分均处于平稳状态, 表明他们之间存在一个平稳的线性关系组合, 即三者之间具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计量经济学中检验方法有两种:E-G (Engle-Granger) 两步检验法和Johansen迹检验法。本文为了考察变量间长期关系的同时, 还得考察其短期关系, 故选用Johansen迹检验法, 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可以拒绝r≥1的零假设, 表明这三个变量确实具有一个长期稳定关系, 其协整关系式为:

注:此结果数据, 运用eviews5.0软件进行相关计算得到。

由式 (1) 可知:1997~2012年, 重庆直辖后, 其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呈反方向变动, 农业现代化水平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748和-0.238。即当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 其农业现代化水平便会随之降低0.748和0.238。

2.3 误差修正模型

根据前面计算结果可知, 对于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从而揭示变量间的长短期关系。本研究通过对Ln NDt、Ln URBt和Ln ALPt构造误差修正模型, 选取滞后期为1。估计结果如下:

校正该模型的拟合整体效果较好。系数的大小直接反映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 通过 (2) 式中的ECM的系数较小, 当上一期农业现代化水平偏离均衡值时, 其非均衡误差以21.77%的比率在一年之内得到调整, 修正幅度相对较小。因此, 说明长期均衡对一阶差分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调整的速度不是很快, 重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长期稳定关系, 对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的促进作用总体来讲不是很明显。通过 (2) 式进一步分析, 我们发现一阶差分反映了变量短期波动对因变量的影响, 可知, 滞后一期的农业现代化抑制了当前期的农业现代化, 其弹性系数为0.648。滞后一期的工业化同样抑制了当前期的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发展, 其弹性系数为0.2354, 也即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具有反向作用;滞后一期的城镇化的系数为正数, 其弹性系数高达2.5815, 说明了我市的城镇化水平对农业现代化有较大促进作用。

2.4 格兰杰因果检验

通过协整关系检验后, 在忽略其他因素的影响假设下, 本文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对重庆市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进行检验, 结果见表3。

注:**和*分别表示在1%和5%水平上显著, 结果运用eviews5.0软件进行相关计算得出。

由表3可知, 在滞后一期时, 农业现代化不是工业化的格兰杰原因, 而是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 因此, 农业现代化进程为我市的城镇化发展创造了市场条件和要素条件;工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格兰杰原因, 而农业现代化不是工业化的格兰杰原因, 即二者具有单向的因果关系, 表明了重庆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具有带动作用, 工业化向农业提供机械、农药等节约劳动力的生产资料,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增强农业的规模经营, 提高农业生产率, 从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在滞后一期, 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格兰杰原因, 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 即二者具有双向的格兰杰原因。同时表明了, 重庆过去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联合对于农业现代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3 结论

本文通过对宏观经济变量、和进行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采用协整分析, 构建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现代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对重庆市自直辖市以来,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总体而言, 重庆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工业化、城镇化两者间呈反向动态关系。

3.1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反向趋势关系

通过协整检验, 构建方程式 (1) , 反映出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反向关系。因此, 表明了重庆直辖后, 其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呈反方向变动, 农业现代化水平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748和-0.238。即当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 其农业现代化水平便会随之降低0.748和0.238。短期来看, 3.2工业化、城镇化分别于农业现代化成单向因果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

在滞后1期时, 工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格兰杰原因, 而农业现代化不是工业化的格兰杰原因, 即二者具有单向的因果关系;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格兰杰原因, 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 即二者具有双向的格兰杰原因。总体而言, 重庆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和城镇化影响并不显著。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对重庆市的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进行计量分析, 结果表明, 重庆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协调。因此, 在贯彻党中央的重大部署、实现“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的进程中, 实施“富民兴渝、科学发展”的战略方针, 在加快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背景下, 加强落实“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部署,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 大力推进农村适用性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带动城乡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集聚;同时,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应进一步丰富和优化支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内涵与结构, 从而为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提供更多必要的生产要素, 来带动城镇规模的有序扩展。

参考文献

[1]钱津.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必要条件[J].前线, 2010 (12) :37-38.

[2]杨昌鹏.基于“三化同步”的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研究[J].江海学刊, 2012 (2) :93-98.

[3]陈志峰, 刘荣章, 郑百龙, 等.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相互关系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2, 32 (2) :155-160.

[4]崔慧霞.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研究[J].调研世界, 2012 (6) :45-49.

[5]卢毓俊.工业化与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 2012 (1) :6-8.

[6]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161~180.

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 第4篇

当前,加快驻马店发展的有利条件很多,我们的自身优势也比较明显。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以及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有利于我们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新农村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项目就是抓财源、扩内需、保增长的思想,紧紧抓住国家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家财政项目资金,进一步把工业经济发展摆上突出位置来抓,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工业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要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着力围绕自身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努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不断扩充工业总量,增强工业发展后劲。要大力扶持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使之做大做强,积极开发新产品,挖掘新项目,拉长产业链条,进一步壮大优势产业规模。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城乡经济繁荣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要切实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积极引导项目和企业“进园落户”,不断提高园区的产业集聚能力。

要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做好“三农”工作,特别是要抓住国家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历史机遇,认真落实好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切实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推进农村、农业的全面发展。要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加快农田水利、安全饮水、“村村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要重点抓好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的发展。要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着力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的专业乡、专业村和专业户,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快速发展。

同时,要围绕承接产业梯度转移,进一步优化环境,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从总体上看,我们的第三产业发展还比较滞后,城镇化水平较低,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必须进一步加快三产发展步伐,努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切实增强经济实力,继续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 第5篇

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是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过程。工业化反映了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变,城镇化反映了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转变。我县原是一个农业县市,通过近年来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强化经营城市意识,人均gdp达到了1905美元,城镇化

率超过了32%,从一般规律上说,已经具备了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基础和条件。“十一五”期间,我县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抢抓中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加快推进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迈进,逐步实现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过渡转型。

一、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1、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一对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共同体。工业化可以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又反过来可以推动工业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要求,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的推进有赖于工业化水平的提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验表明,城镇化不能离开工业化,同样,工业化也离不开城镇化。只有把作为经济过程的工业化与作为社会过程的城镇化结合起来,整体推进,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2、工业化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根本动力。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和基础,城镇化最初是由工业化引起和推动的。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拉动了对劳动力、资金、土地、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的需求,从而带动了人流、物流、资金流的相对集聚和滚动扩张,提高了城市的竞争力,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离开工业的发展,城镇化必定失去经济的支撑,进而导致城市自我发展能力的缺失和城镇化进程的迟滞。

3、城镇化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和资本等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城市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多和功能的不断完善,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生产组织形式、生产形态等方面的转换。因此,城镇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互促共进的,工业的发展也迫切需要城镇化的支持与响应。城市日益提高的综合承载能力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生产要素资源,其支撑作用和集聚效应,为加快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体而言,在城镇化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层次也高。

4、经济的现代化必须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基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证明,只有通过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步推进,才能实现地区经济的现代化。当前,我国工业化刚刚达到工业化中期水平,而城镇化水平不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欠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县市的竞争就是城市经济的竞争。对于我县这样一个深居内陆、自然条件艰苦的县份来说,提高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提升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是建设“和谐xx”,实现xxxxx目标的必然选择

建设和谐xx,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之义就是发展壮大经济实力。着眼“十一五”发展,xx县xx次党代会在全面分析县情基础上确定了“xx”的宏伟目标,五年内,实现投资、消费、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四个翻番,使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在全省排位至少前移1位。到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0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达到1.6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亿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以上。“xxx”符合xx县情,符合xxx万人民的期盼,内涵丰富,目标明确,任务艰巨,只有在提高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上取得新的突破才是根本出路。必须坚持以战略思维来谋划,举全县之力来投入,用市场化的方法来推进,探索一条符合xx实际、体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6篇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坚持规划引领。要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城镇体系规划,结合全市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对全市新型农村社区进行科学规划,今年12月底前要全面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编制要统筹考虑社区布局,确保设置科学、交通便利、产业配套、用地节约、规模适度,体现“文化、生态、宜居、特色”理念。社区人口规模一般要在5000人以上,鼓励规划建设万人社区。提倡多层、鼓励高层、限制低层。住宅建设要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生产生活需要,结合农民经济承担能力,做到户型合理,功能完善。建筑风格要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简洁大方、立面丰富,建筑色彩要与社区整体协调、和谐一致。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强化基础配套。要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两个先行”,本着“先进适用”的原则,逐步完善新型农村社区道路、排水、污水处理、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功能。要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功能。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实行分类推进。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积极稳妥,先易后难、有序推进”的原则,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当前,要把产业集聚区内、中心城市周边作为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切入点,率先启动。今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拿出5000万元,各县(区)也要拿出一定的财力,对产业集聚区内、中心城市周边进展快、效果好的新型农村社区实施“以奖代补”。今后,我们每年都要拿出一块资金,鼓励引导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同时,要积极引导条件成熟、群众要求迫切的地方适时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多策并举,积极探索企业带动型、城郊改造型、集聚区带动型、小城镇依托型、中心村拉动型、现代农业集群效应型等多种模式,积累经验,稳步推进。到,全市建成以中心市城郊、县城区、产业集聚区、乡(镇)政府驻地、黄河滩区整村搬迁为重点的40个新型农村社区,建成80个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全市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基点。

【城建环保范文】二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是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统一思想、动员部署,在全市迅速掀起新型城镇化建设高潮。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会前,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深入调研,先后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党政联席会,认真学习省委领导同志有关讲话精神,对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等进行专题研究,形成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见(讨论稿)》。此稿已在会上印发,待征求意见后正式下发执行。稍后,段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意志,勇于担当,迅速掀起新型城镇化建设新高潮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站位中原经济区建设全局,准确研判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顺应发展规律,满足群众热望,是一场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充分认识其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战略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传统城市化而言的。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需求,是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传统城市化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剧、交通拥堵等诸多“城市病”。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克服传统城市化的弊端,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这也是由我们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的省情、市情决定的。新型城镇化“新”在四个方面:一是发展理念新。新型城镇化,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二是城镇体系新。新型城镇化所构建的是四级城镇体系,增加了新型农村社区这一层次,强调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县域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作用,发挥小城镇的关键支撑作用,发挥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构建各层级城市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现代城镇体系。三是实现途径新。新型城镇化坚持中心城市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重,强调农民进城和就地转化并行,是包含了农村的城镇化,是包含着工业和农业发展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着眼于农民、涵盖了农村,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四是产业支撑新。新型城镇化四级城镇体系的产业支撑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强调产业集聚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紧密结合,强调现代农业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支撑作用,将现代农业纳入了支撑新型城镇化的产业体系之中,实现了各层次的产城融合,产城互动。新型城镇化不等于新型农村社区。新型农村社区是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基点和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也注重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等于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是新村建设,不是简单的迁村并居,是按城市标准规划建设的社区,实现了农民就地“市民”化。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对于促进持续求进、奋力赶超具有战略意义。

首先,加快新型城镇化是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市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具备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客观基础和条件。但从总体上看,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市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比重偏低,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不强,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我市未来发展的最大空间在新型城镇化,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也在新型城镇化。我们必须顺应趋势,遵循规律,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要事来抓。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大背景下,在赶超发展的关键时期,迅速启动新型城镇化,不仅能够产生大规模的生产性投资需求,而且能够释放巨大的的生活性消费需求。据测算,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可以带动1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带动3倍于农民的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强劲的拉动作用。抓住了新型城镇化就抓住了经济快速增长和赶超发展的“牛鼻子”。

第二,加快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型城镇化一肩挑两头,一头连着新型工业化,一头连着新型农业现代化,在“三化”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双向带动作用,居于引领地位。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能够加速各类生产要素集聚,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能够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条件。市委作出了“两轮”驱动、“三化”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新型工业化这一“轮”,我们通过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狠抓产业集聚区建设,正在逐步做大做强;新型城镇化这一“轮”驱动力还不够强,尤其是县域中心、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抓得还不够,还不能真正发挥对“三化”协调发展的引领作用。我们必须把新型城镇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新型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实现资源要素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拓展持续发展空间,引领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农业现代化,促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第三,加快新型城镇化是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区域间的竞争主要是中心城市实力的竞争,比的是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我市地处豫鲁冀三省交界,是中原经济区对接京津、融通沿海的前沿,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工中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与功能作用。目前,我市与周边相比,中心城市规模偏小,首位度不高,辐射带动作用和综合承载能力不强,与我市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战略定位和承担的发展责任不相适应。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我们必须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做大做强市、县、镇三级中心城市,培育整体竞争优势,把我市打造成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三化”融合链接示范区、中原经济区重要的出海通道、中原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衔接融合的前沿、省际交会区域性中心城市。

第四,加快新型城镇化是顺应群众对幸福生活新企盼的重大举措。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追求高品质的城市生活,是民之所需、民之所盼,是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更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这些年来,我们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城乡,持续办好了一大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改善了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得到不断提高。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距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广大农村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存在着巨大反差,随着新生代农民进城务工,接触城市文明,这种反差更加强烈。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市、县、镇、社区四级城镇体系建设,就是要变革农民传统的生存方式,让广大农民过上城市生活。我们必须顺应群众意愿,组织带领群众,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凡必干之事,越早干越主动,越晚干越被动,晚干不如早干。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新型城镇化对于推进赶超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讲政治、讲大局,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迅速行动,掀起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高潮。

【城建环保范文】三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不断增强其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中心城市在我市新型城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局性战略支撑作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是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所在,更是首要任务。

各县(区)、市直各部门必须牢固树立“中心城市”意识,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切实抓好市、县、镇(乡)三级中心城市建设,以中心城市大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跨越。

一要着力抓好“一中心三组团”建设。建设“一中心”,就是要强力推进建成区综合提升和新区建设,着力打造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建成区综合提升,要坚持改造、建设、教育、管理“四管齐下”,强化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当务之急,要强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建设。城中村是城市的伤疤,也是城市的乱源。

推进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必须将城中村改造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规划先导、合理布局,整片改造、安置先行,统筹兼顾、多方共赢”的原则,扎实推进尧当、戚城、娄店等23个城中村改造工程,力争底前完成中心城区建成区内所有城中村改造任务。旧住宅小区、棚户区、大杂院是影响城市形象的焦点,是城市建设管理的难点,必须下决心、下真劲、动真格,强力改造。底前要力争完成大杂院改造。要加快推进胜利路东延、石化中路等建成区路网项目建设,加快火车站站前路广场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强力推进中原市场、劳动市场、大庆市场等市场改造建设。要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狠抓城市“六乱”治理,严格城市市场监管,加大城乡结合部尤其是入市口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坚决消除城市脏乱差现象。新区建设,要按照“三年见成效、五年成规模”的目标任务,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

要加强与省直有关部门的沟通对接,争取《新区建设总体方案》尽早获批。要坚持规划先行、基础设施跟进、项目统筹开工。要切实做好新区起步区概念规划、核心区城市设计、城市水系、风貌景观、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要加快建设并完善新区起步区路网、电网、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引黄调蓄水库、教育园区、国际杂技文化产业园、商检海关商务综合办公楼、移动公司通信生产楼等一批项目,统筹推进行政、文化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结合水系规划和引黄调蓄水库、引黄入冀补淀段工程建设,实施濮水河、马颊河、第三濮清南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让城市之水动起来、活起来、清起来、灵起来。以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各功能分区建设,建成一批整体布局完整、功能特色鲜明、多样化多层次的城市综合体,努力打造灵韵濮水、秀美龙都、活力智城、生态宜居的现代复合型城区。

加快“三组团”建设,就是要加快县城、清丰县城、工业园区三个副中心城市组团建设。县、清丰县、工业园区要围绕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新区空间发展规划,高点定位、及早谋划,加强与主城区的融合互动,逐步实现与中心城市的一体化对接,着力打造空间相对独立、基本服务功能完善、产业支撑有力的城市组团。要加强电力电网、网络通信,供气、供水、供热、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要建设完善的文化、体育等服务设施,加强对城市的改造提升和绿化亮化,因地制宜构建各具特色的水系,提升宜居水平。要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务区(街)的规划建设,使之成为服务区域、带动周边的核心载体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增长点。

二要着力抓好县域中心城市建设。县域中心城市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南乐、范县、台前要打造成各具特色、功能完善、承载辐射能力强的县域中心城市。要按照“规划先行、适度超前、市场运作、突出建设、强化管理”的思路,科学定位,突出优势,彰显特色,以现代城市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要突出内涵式发展,完善功能,提升品位。重点要抓好城中村、旧城片区改造,做好城市街道、沿街建筑、背街小巷的综合整治,绿化美化亮化城市,力争20基本完成综合提升任务

。要加快新区建设,拉升标杆,适度超前,进一步提升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力。要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建成完善的供电、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涵盖商贸、居住、休闲娱乐等功能的综合商业街区和商业综合体;以城市公共游园、县乡道路、村镇周围为重点,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积极开展创建活动,提高管理水平,做强做美城市。

三要着力抓好小城镇建设。注重发挥中心城镇连接城乡的关键节点作用,切实打造吸纳农村人口就近转移的重要载体。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做好基础、建管并重”的原则,以促进城镇“扩域、增容、升级”为目标,完善城镇功能,建设成为连接县域中心城市、辐射新型农村社区,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经济繁荣、和谐宜居的小城市。全面推进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向镇区延伸,提升供电、供水、通信保障能力;完善小城镇生活居住、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社会保障、集贸市场等配套功能。

鼓励具有一定特色产业基础的乡(镇),规划建设新城和专业园区。加快推进撤乡建镇,力争5年内全部完成乡改镇。落实好鼓励乡(镇)加快经济发展及城镇建设的政策,调动乡(镇)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大幅度提升乡(镇)的综合经济实力。

【城建环保范文】四

着力提升产业支撑能力,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要坚持产城互动,把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与加快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布局合理、各具特色、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市县中心城市要以产业集聚区为支撑。产业集聚区要按照“四集一转”和“强基础、促配套,引龙头、促集聚,抓保控、促集约,找对手、赛发展”的工作要求,加快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把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和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中心城市要积极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壮大经济实力。

小城镇要以专业园区为支撑。要综合考虑小城镇的产业基础、资源环境等因素,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园区规模和功能定位,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突出特色,重点发展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无污染的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杜绝发展高耗型、污染型产业,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产业支撑。新型农村社区主要以现代农业为支撑。

要坚持产业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同步规划,充分利用居住方式变化对生产方式形成的倒逼机制,引导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机械化耕作、现代化管理,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以有利于满足就业需求、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现代畜牧养殖业、现代服务业等,促进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

【城建环保范文】五

强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不断完善新型城镇化配套服务功能。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做到基础设施先行,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和配套功能。

一要加快构建综合交通网络。要围绕四级新型城镇化体系空间布局,突出抓好市域中心城市内部、市域中心城市与县域中心城市之间、县域中心城市与小城镇之间、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之间便捷顺畅、快速链接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晋豫鲁铁路通道段建设,积极推进郑濮济客专建设。全面加快德商高速范县段、南林高速豫鲁省界至南乐段、范台梁、濮阳(湖北阳新)高速段等高速公路建设。做好国道106和省道101、209、301过境线路的升级改造,完成北环、西环、南环等环城公路建设和改造,加快濮清快速通道北延至南乐县城、工业快速通道东延至濮城、濮水路南延至铁丘路、铁丘路西延至西环路等城区道路建设。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覆盖全市的综合交通体系,打造15分钟、30分钟、50分钟生活圈。

二要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市域内各组团城市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加强自来水厂、背压机组、5万吨/日生活污水处理厂、5万吨/日工业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第二污水理厂建设,年内开工建设龙丰热电260万千瓦机组项目、濮东500千伏输变电工程。规划建设台前2100万千瓦机组路口电厂。大力实施“气化”战略,建成城市天然气次高压环网。鼓励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探索建立户收、村集、乡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不断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强化配套服务功能,提高城镇承载能力。加快城区污雨水泵站和管网设施建设改造进度。今后,各地新建道路电线电缆一律要实行入地处理,净化城市空间。

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 第7篇

一、农业比重大、过于依赖蔗糖业的怪圈,在新的发展坐标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打造经济腾飞的“双翼”。

一、突破“一根甘蔗”财政,是××县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县县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结构性矛盾突出,直接体现为“一根甘蔗”财政,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过于依赖蔗糖业。随着中国加入WTO和蔗糖市场的放开,这根甘蔗还能支撑多久?去年糖价下跌造成的经济回落已敲响了警钟。只有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才能为××县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动力支撑。

(一)××县县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问题分析

1、结构调整缓慢,难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近10多年来,蔗糖价格稳中有升,农民种蔗积极性高涨,至2002年,××县甘蔗种植面积达46.54万亩;进厂原料蔗达278万吨,农民人均有蔗达7.56吨,分别居广西第三、第二位;财政和农民收入近70%依赖蔗糖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也意识到必须打破甘蔗一枝独秀的格局,走多元化经济发展之路,并于1998年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但由于种蔗基础较好,管理相对粗放,特别是投资少、见效快,因此对甘蔗带来的短期效益欲罢不能。从1990至2000年间,与制糖业迅速发展形成反差,其他工业产业几乎全线萎缩。老的产业如制药、化冶、机械、食品加工等逐步衰退,新的产业如缫丝、烤烟等培育不起、难成规模,××县经济逐步步入“一根甘蔗” 怪圈。由于结构单一,市场风险系数大,经济发展不能实现快速、健康、稳定增长;而且农民过于依赖土地,大量开发荒山荒地种蔗,一方面引发了很多土地纠纷,诱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2003年全县农村纠纷53.77%为土地纠纷;另一方面使土地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不利于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生产要素的集聚。

2、产业结构层次低,工业带动能力不强。国内生产总值结构中,××县县三次产业比例为43.22:29.94:26.83,农业比重过高,二产三产发展滞后,特别是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企业数量少,技术含量低,竞争力不强,全县除制糖业上规模外,其他产业大多不成规模,2003年,全县工业增加值仅为5.9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08亿元。工业缺乏对农业产业化和农村非农化的带动能力和承载能力,更无力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使整个经济发展缺少主体支撑和动力支持,造成总体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经济增长处于低水平、低层次增长状态。

3、城镇化水平较低,阻碍二产三产发展。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基础。目前,××县县城镇化水平仅为18.5%,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36%和广西平均水平32%,直接制约了工业化的发展。一是农村人口不能随就业方式的改变而加快非农化,不能摆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束缚,农民增收缓慢;二是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抑制了消费需求。就业岗位不多、人气不旺,又影响了消费环境的改善,特别是抑制了农村消费需求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的增长;三是生产要素分散,区域集聚功能较差,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不利于工业化发展要求资金、技术、劳动力的集聚,缺乏投资的吸收力。

4、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不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要求。在××县农村劳动力中,89%以上的农民只具备有初中以下的文化水平,由于文化知识素质不高,竞争意识、自主意识、创新意识不强,观念保守,缺乏闯劲,既不利于在本土推广新产品、新技术、培育新产业;也不利于转移剩余农村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为工业化提供稳定的劳动力资源。今年上半年政府组织了4批共430人劳务输出队伍,离岗和回流农民达24%,不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是主要原因之一。(二)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县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受蔗糖市场波动的影响,××县经济运行处于不稳定发展状态,当前,各地纷纷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已成为突破经济发展“瓶颈”、加快××县发展的迫切要求。

1、解决结构单一问题,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是造成××县经济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加快“两化”发展,就是加快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塑造以主体产业为支撑、以多元经济发展为动力、以城乡联动发展为基础的经济内在素质,促进城乡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和配套关系,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工业企业和城镇就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村非农化,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形成良性循环的经济健康发展模式。

2、解决土地矛盾问题,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两化”发展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而减轻农民对土地的附属,从根本上解决用地矛盾以及土地纠纷影响稳定和发展这个老大难问题,使土地等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集约使用、规模利用,加快农村社会化进程,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3、解决要素分散问题,形成区域发展合力。由于各产业、各区域发展不成规模,生产要素分散,集聚能力较差,难以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通过加快“两化”发展,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和合理

配置,形成互相补充、互为依托的互动关系,迅速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二、××县县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虽然结构单一制约了××县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但蔗糖业的强势发展也给县财政和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为加快发展积淀了经济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县县在产业定位、城建投入、政策保障等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经济实力得到增强。2002年,××县县GDp为21.02亿元,人均GDp5170元,分别居广西各县26、19位;财政收入达1.95亿元,财政收入占GDp9.29%,分别居广西各县18、16位;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33元,广西各县第7位;衡量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降为47.15%;城乡居民年末存款余额为8.66亿元。产业基础得以巩固发展。依托基础产业和资源优势,按照“培育一批、扶强一批、改制壮大一批”的发展思路,制糖、制药、茧丝加工、化冶等一批产业初具规模和发展实力。其中,凤糖集团带动蔗糖业形成了较成熟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自治区先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日田药业公司、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鹏鑫源茧丝绸公司带动制药、茧丝加工业初具规模,新投资2700万元的广正大磷化工公司、新投资3000万元的亿博矿业公司、新投资3000万元的川东公司以及一批锌品加工等冶炼企业显示了化冶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县初步呈现出以制糖、制药、茧丝加工、化冶为支柱产业,果蔬加工、松脂加工、茶叶加工、黄桅子色素提取、石材开发等产业稳步发展的格局。城镇设施大大改善。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来全县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5.5亿元,城镇服务功能日趋增强。县城城区面积拓展到9.5平方公里。城乡交通便利,宜柳高速公路、209国道二级路穿县而过,并通过马大二级路、县城出口二级路与县城连接;全县公路通车里程增加到478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形成了大埔电站、糯米滩电厂、皇后滩电站、九龙坝电站等一批水电产业,电力装机容量达11.01万千瓦,年发电量达2亿度,可为经济建设提供充足的电力保障;投资8573万元进行了农村电网改造,农村电网建设基本达到了“十五”期水电农村电气化的标准。县城自来水日供能力达8万立方米,各乡镇均建设有自来水厂,通讯网络覆盖县、乡、村。在城市用地日趋萎缩的情况下,县城河西工业区和六塘工业区储备了近2000亩的工业用地,一批项目已达成良好的合作意向。县城防洪堤和沿江风景区、商贸城以及房地产等一批开发项目的实施将较大提升县城品位和档次。政策保障不断完善。近年来,××县县开展了以行政审批、WTO规则、行政许可法为重点的三次大规模政策清理工作,共取消行政审批事项307项,废止80份不符合要求的文件,营造了规范、高效的政务环境。并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政府工作做到“三多三少”: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少添乱、多设路标少设路障,努力为投资者提供优越条件和优质服务,形成了宽松的投资环境。

三、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打造××县经济腾飞“双翼”加快××县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既要遵循科学的发展观,又要打破旧的思维定势,扭转“一等二看三错过”的滞后发展局面,按照“融入柳州,接轨广州,面向东盟,承接转移,错位发展”的新思路,实现××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内源”与“外源”并重,突破资源型经济发展思路做好“内生资源”和“外生资源”两篇文章。既要立足于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又要打破单纯依托现有资源发展工业的思路,避免“从农业到农业”、“从甘蔗到甘蔗”的怪圈。要依托“内源”,整合工农业资源,延长产业链,不断开发新产品、培育新产业,避免趋同化,做大做强制糖、制药、茧丝加工、松脂加工、茶叶加工等产业。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大力支持凤糖集团对蔗糖生产的综合开发,在河西工业区建成了广西最大的生物肥生产基地。目前,正在积极引进氨琦酵母开发、烷醇提取、黄桅子色素提取、石材开发、绢丝织造、淀粉生产等一批市场前景较好的项目。要整合生产要素,打破区域界限,加强乡镇土地储备,有计划地扩大生产基地,形成集中连片的规模发展。要依托“外源”借力发展,通过构筑工业发展平台,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再造成一个工业柳州”的大好机遇,拓宽培育资源的视野,从市场找资源、从企业找资源,积极引进外源型工业企业,变“外源”为“内源”,形成对县内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的有效补充。如××县县积极引进广正大磷化工公司和川东磷化工公司在六塘工业区投资建厂,其中广正大磷化工公司产值1.8亿元,川东磷化工公司产值2亿元,两厂生产原料均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调运。该两厂的投产将带动××县化冶产业迅速发展。

2、“内资”与“外资”齐引,突破建设资金不足的制约建设资金不足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瓶颈”,必须转变依靠财政投资搞建设的观念,广辟融资渠道,依靠市场运作,激活社会资金、盘活存量资产、引进外来资金,为工业企业、小城镇建设提供财力支撑。一是放宽投资领域,吸纳民间资本。除法律法规禁止的行业外,放开一切投资领域,以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社会闲散资金和民间规模资本参与创办企业、小城镇基础设施改造等投资建设。2003年末,××县县居民存款余额达10.11亿元,比上年增长16.8%,为当年财政收入的5.18倍,说明居民理财观念仍较保守,未能形成投资消费、以财生财的观念,资金周转率低,而驱动社会投资具有广大空间。二是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制改组以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改革,促进国有企业民营化和城镇基本建设市场化,盘活土地、企业生产设备、城建公用设施等国有存量资产,使老企业焕发出新活力,使城镇建设实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的滚动发展。如××县县丝绸厂、制药厂原处于资不抵债和停产、半停产状态,改制为民营企业后,企业发展蒸蒸日上,已分别纳税764.3万元、347.57万元,并分别成为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自治区先进农业产业化

经营组织。三是加强金融支持。2003年末,××县县贷款余额为8.92亿元,比上年增长32%,银行有钱因缺乏好项目贷不出,而大多企业因资金短缺无法扩大生产规模。因此,要加强向金融机构推介项目,对政府确定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发展潜力较大的民营企业,金融机构在贷款上应给予优先支持,并积极为民营企业提供投资咨询、财务顾问、项目融资以及代理业务等灵活便捷的服务。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根据当前××县工业经济总量小的特点,通过项目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利用外部投资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做大做强企业和产业,增强工业竞争力。

3、规范与创新同步,突破“政策僵化”的束缚一方面,按照WTO规则、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取消不符合发展要求的文件政策,规范政府行为,整顿经济秩序,营造公平竞争、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保证质量与效益同步发展;另一方面,要创新工作思路,树立“发展是最大政策”的观念,在实践中深入研究政策,善于用活政策,敢于发展政策,决不能把政策当作枯燥的本本和僵化的教条,去束缚生动鲜活的实践。创新就必须破旧,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在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中,不搞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因此,只要政策没有规定不可以干,我们就要大胆地探索、实践、创新。既要用足用活西部大开发和国家产业发展等相关政策,又要根据实际适时制定政策。近年来,××县在农业综合开发、国有企业改革、招商引资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营造“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的氛围,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服务环境、人文环境。近年来,全县干部职工踊跃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直接带动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规模经济;非公经济占工业经济份额达95.4%,为活跃多元化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4、“抓大”与“扶小”并举,突破“抓大放小”误区围绕培育支柱产业,重点扶持一批大项目、大企业,形成产业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有利于迅速集聚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有效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在“抓大”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一企一业”的垄断发展,引导 “多企一业”、“多企多业”的有序竞争,形成健康、稳定的产业发展态势。同时,××县在目前工业基础薄弱的条件下,要抓住现有的小产业做文章,如硅铁资源开发、锌品加工等,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在经营上进行引导,努力扩大市场份额,把小产业做成大产业;并有计划地引进一批有特色、有潜力的小产业,形成产业群,在原料供应、元件配套、模具设计、加工生产及产品包装、营销上实现一条龙,通过专业发展,突出精品意识,打造强大竞争优势,形成小企业大集群、小商品大市场、小产业大支柱。

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 第8篇

确保工业实现平稳增长

2012年世界经济复苏明显放缓, 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山西省审时度势、主动作为, 在全国率先出台了56条稳增长的“一揽子”政策措施, 形成了强大的政策合力, 有效遏制了经济下滑,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山西省经信委强化经济运行调控, 完善经济运行监测体系, 加强研究分析, 发挥综合协调作用, 确保了工业实现平稳增长。

加强经济运行协调。建立各市目标进度月报制度及目标进度预警制度, 分行业选取300户规模以上企业进行实时重点监控, 提高对工业经济的预警监测能力。向省政府上报了《关于促进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措施意见》, 被省政府《关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意见》 (晋政发[2012]21号) 全部采纳, 对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狠抓生产要素保障, 特别是对煤电油运气优先保障, 使供求关系逆转, 总体供应宽松。推进煤电一体化进程, 省调20万千瓦及以上33户主力火电企业目前已有15户电厂实现煤电联营, 有效缓解发电企业经营困难。同时, 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 确保重点企业、区域用电, 对35个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机组并网规定的发电机组实施并网发电, 新增电力装机354.2万千瓦, 全省电力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截至2012年11月底, 山西省发电装机5 342万千瓦, 占全国总装机的4.97%, 发电量完成2 231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5.9%, 占全国发电总量的5.09%, 外送电量累计完成718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14.32%。强化铁路运力协调, 增强重点企业、重要物资的物流保障能力, 制订出台了《山西省铁路专用线共用管理办法》。并经省物价局核准, 在长治和晋城两市为试点, 逐步推进专用线共用工作。

2012年, 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3 703户, 较2011年底增加171户。前三季度, 山西省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846户, 较去年同期增加252户, 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由42.5%提高到50%。2012年1~11月份, 山西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 高于全国水平1.6个百分点, 11月份当月增长14.1%。预计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1.7%左右。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2012年, 山西省以提升质量、效益为中心, 从技术、企业、行业等不同层面促转型, 夯实工业实体经济发展后劲, 全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突出创新驱动作用, 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汾西、华顿两户企业获得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 山西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2户。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户, 全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55户。通泽重工、蓝天环保被国家工信部、财政部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山西省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达到4户。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 组织榆次液压等7户企业成功申报工信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获得补助资金4300万元。获得工信部物联网发展资金补助项目3个, 资金总额700万元, 国家发改委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专项补助项目3个, 资金总额1500万元, 补助资金总额为近年来最多, 有力提升了山西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共为企业立项加计扣除技术创新项目3580项, 预计可为企业减少税负约20亿元以上。累计为6户企业办理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备案10项, 进口额10123万美元。大力推进焦化化产回收等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 实施了403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加强产学研合作, 对7户新认定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正式授牌, “创新中心”数量稳步增长, 且运行效果逐步显现。

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做大做强。强化“双千亿”、“双五百亿”和“百强潜力企业”的生产要素保障, 在项目推动、资金支持、政策优惠方面给予倾斜。截至目前, 山西省有9户工业企业进入全国500强, 其中, 太钢、焦煤、潞安、阳煤、晋煤、同煤、煤销等7户企业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 大企业大集团引领作用明显增强。扶持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支持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加大对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的支持力度, 培育118户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小巨人”企业。2012年1~11月份, 山西省中小企业实现17%以上的增长。

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及时将年度任务分解落实到市县及具体企业、设备, 争取到中央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2.8亿元, 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又为7户企业争取到中央财政关闭小企业补助资金867万元。2012年, 淘汰落后钢铁产能55万吨、水泥产能2310万吨、铅冶炼2.15万吨。截至目前,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升级改造, 电力行业单机容量在30万千瓦及以上的机组已占到71.1%;电石行业12500千伏安以下的电石炉已经全部淘汰;铁合金行业12500千伏安及以上炉型占到总产能的70%以上。大量落后产能的淘汰, 优化了产业结构, 为新上优势项目腾出了空间。

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制定下发了《山西省焦化行业兼并重组实施方案》, 分别在吕梁孝义、晋中榆次组织召开推进会, 加快焦化行业重组步伐。焦化行业兼并重组以产能置换关小上大为重点方式, 227户企业减少至175户, 60余户企业正在收购整合117户企业, 涉及产能7254万吨。47户企业建设与规划6米 (含5.5米捣固) 以上大机焦升级改造项目, 总产能约6 705万吨。水泥行业兼并重组以培育本土企业和引进省外大企业相结合, 中建材、冀东等大企业参与兼并重组, 6户企业已兼并省内20户水泥企业, 涉及产能4557万吨 (其中在建产能2095万吨) 。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先局部整合、后跨区域整合, 分阶段稳步推进, 实施了太钢4350m3高炉、首钢长钢2×3200 m3高炉等转型升级项目, 钢铁行业集中度和集约化水平显著提高。

工业产业结构优化

2012年, 针对山西省传统产业大而不强、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的问题, 以及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 引导产业集聚、集约发展, 加快工业新型化进程的需求, 山西省经信委狠抓产业调整, 工业结构实现了优化。

加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简化服务流程、完善调度机制、加强服务跟踪, 在重点推进的传统产业技改项目中, 已有太钢不锈钢冷连轧及配套技改、阳煤兆丰铝业年产100万吨氧化铝二期70万吨、孝义金岩年产500万吨焦化园区、潞宝年产200万吨焦化等等98个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探索建立以产能置换为前提的项目审批机制, 核准钢铁项目14个, 涉及产能达3190万吨;核准水泥项目14个, 涉及产能3000万吨, 批复大同低质煤高效综合利用、孝义生态铝循环经济园区等项目。传统产业素质明显提高, 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 1000立方米以上高炉对应产能占比达31.8%, 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92.8%, 太钢、首钢长钢等五户企业粗钢产能占全省的54.6%, 冀东、华润、威顿等六户水泥企业产能占全省的34.9%。, 为今后山西省传统产业的全面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加快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太重高速轮轴、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大运重卡、阳泉百度云计算、紫林老陈醋、杏花村汾酒集中发展区等900余个新兴产业项目建设, 目前已有310个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2012年的前三季度, 山西省新兴产业共投资完成1077.2亿元, 增长45.3%, 高于传统产业27.7个百分点, 占全省工业投资比重的41.2%。2012年1~11月,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466亿元, 同比增长25.1%, 其中新兴产业投资1529亿元, 同比增长47.8%, 煤焦冶电之外的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由2011年的15.7%提高到17.6%。其中, 装备制造业成为仅次于煤炭、冶金之后的全省第三大支柱产业, 占全省工业比重由2011年的5.3%提高到7%。预计全年新兴产业可完成投资1700亿元, 增长37%, 超过年度目标7个百分点, 新兴产业已成为工业实现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

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园区、特色产业集聚区的载体作用, 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有效措施, 引导新兴产业走园区化、集聚化发展道路。作为全国首批、国内唯一的装备制造 (能源装备) 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已聚集20多家煤机企业, 煤机企业销售收入占全省同行业的70%。吉利轿车、一汽重卡和中航工业等近30户企业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 形成晋中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基地;大同医药产业园聚集了国药、普德、振东等重点企业, 销售收入占到全省医药行业的38%。长治高新区成功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榆次工业园区、长治郊区漳泽新型工业园区等9个园区申报省级示范基地。征集了20多个示范基地公共服务平台提升能力项目, 统筹资金安排1000万元支持了其中的4个重点项目。对“一市两园”基础设施改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园区内企业并购重组科技型企业项目给予贷款贴息或投资补助支持。制定了《山西省工业园区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十二五”发展规划》, 工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十八大提出了“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加强节能降耗, 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部署, 2012年的山西致力于狠抓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 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加强节能降耗攻坚。完善节能监测预警体系, 及时发布各市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 督促各市按序时进度推进节能工作。扎实推进节能改造, 山西省重点推进的1024个重点节能改造工程项目已完工873个, 完工率85.3%, 可形成年节能能力1327.9万吨标准煤。2012年完工项目429个, 形成年节能能力727.6万吨标准煤。强化重点耗能企业节能, 在水泥、电力行业全面开展能效对标活动, 山西省供电煤耗同比下降0.76%, 水泥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4%。对100多个高耗能工业项目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 发布了水泥、电解铝等8个地方能耗限额标准。新制定节能地方标准14项。组织开展了节能宣传周系列活动, 扎实开展千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 推进太钢、海鑫、山焦、阳煤、山西铝厂5家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示范项目建设, 推进甲醇汽车试点工作。2012年山西省节能服务公司共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93个, 项目总投资6亿元, 实现节能量32.6万吨标准煤。经国家统计局初步审定, 前三季度山西省万元GDP单位能耗同比下降3.93%, 比年初省定的下降3.5%节能目标高出0.43个百分点, 预计全年万元GDP能耗下降4%左右, 将完成“十二五”目标进度的43.7%。

强化固废资源综合利用, 推动朔州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 与朔州市签订了共建协议, 山西省资源综合利用资金对朔州市的固废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倾斜, 全年共支持朔州基地项目资金2200万元, 占全省资金总量的38.3%。目前, 园区总投资已达37亿元, 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粉煤灰产业聚集区, 年消化粉煤灰500万吨。认定了82家企业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 全省在有效期内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产品预计年可为企业减轻税负2.95亿元, 年可利用煤矸石930万吨、粉煤灰350万吨, 安排省节能专项资金5750万元, 支持了30个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这些项目总投资18.7亿元, 项目达产可形成约26.3万吨标煤的节能能力, 年可减少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和废钢渣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415万吨, 年节水453万吨、节地379亩, 年处理低铝硅比矿石120万吨, 回收废旧塑料9000吨。安排墙改资金980万元支持了9个新型墙材项目, 这些项目总投资3.6亿元, 年可利用废渣125万吨。争取了工信部1个清洁生产示范项目, 获得650万元财政补助资金。优选20个产业基地和50个骨干企业开展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试点建设, 确定了10家省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并予以公布, 推荐了二个资源综合利用示范 (基地) 、5个骨干企业申报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 资源综合利用加速向高端化和规模化迈进。

信息化发展水平稳步向前

2012年, 山西省经信委大力扶持电子信息及软件服务业发展, 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为重点, 积极推动社会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为推进工业新型化提供了坚实支撑。

目前, 山西省现有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111家。2012年11月, 山西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产值达387.6亿元, 同比增长幅度全国第一;出口交货值达241.7亿元, 同比增长幅度全国第二。优选精英科技、太工天成等5户竞争力强、管理规范的企业, 授予全省首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示范企业称号, 以典型示范带动行业快速发展。国家新认定信息系统集成企业11家, 新认证软件企业30家, 登记软件产品173件。2012年1~11月份, 山西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1.8%, 保持了较快发展。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启动两化融合项目备案工作, 遴选19家省属大型企业的55个项目, 初步构建了山西省两化融合项目储备库。太钢的产销质一体化信息系统项目与阳煤的安全生产信息化三级管控系统项目, 顺利通过工信部评审, 成功列入专项资金使用计划, 分别获批100万元与150万元的专项资金, 占专项资金总额的2.5%, 资金额度排全国第六。推进阳泉百度云计算中心建设, 制定2012年信息化发展资金项目计划, 下达资金3000万元, 带动总投资近60亿的项目建设, 实施了42项两化融合及社会领域的信息化建设项目, 有力推动了全省信息化水平向前迈进。

稳步实现三网融合。加快推动省政府与三大电信运营企业战略合作协议的实施, 启动了总投资达103亿元的48个建设项目, 目前电信基础网络升级工程完成量已过半、干线网光缆改迁完成90%, 至2012年11月底, 共落实投资约80亿元。积极推动省广电网络集团启动全省广电网络资源整合工作, 目前, 山西省广电网络已完成10家网络机构的资产清查;与9个地市签署《统一信号源协议》, 并成立了吕梁、忻州等市分公司。省干线网升级建设全面施工, 双向网已覆盖用户约113.8万户, 开通11万户。省IPTV集成播控平台一期工程已建成, 全省已发展用户2.7万户。组织制定了《太原市三网融合试点实施方案》, 上报国务院三网融合工作协调小组备案, 全省三网融合实现实质性突破。

上一篇:教师求实创新心得体会下一篇:听武凤霞讲座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