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机构改革的作用

2024-07-06

政府机构改革的作用(精选6篇)

政府机构改革的作用 第1篇

在金融机构改革中改进政府的作用

周小川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朋友,各位来宾:早上好。非常高兴参加中国改革高层论坛。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以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推进体制创新”,题目似有要评论政府做的怎样及应如何做的意思。中国政府一向有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传统,注重在深化认识的过程中使改革不断推进。在这个框架下,我主要想讲讲政府作为管理者如何进一步在金融机构微观改革方面发挥作用的问题。

一、政府应进一步明确金融机构改革重组的目的。我们为什么要化费资源来改革和重组金融机构呢?对此,往往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金融机构改革的目的是避免风险、危机和不稳定,避免给政府添乱,有人认为既然金融机构风险集中,可把一些金融机构关了,关了就不会再出风险了。另一种认为,金融机构是否强健(Robust)并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关系到国民经济是否能够保持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因此,需要通过改革来使多数金融机构强健,使它们既降低风险,又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并以此促进经济。

前一种目的似过窄和较重近期。我们不能仅仅担忧风险,如果金融服务不足,经济必然会受到损害。一个例子是,中国农村某类金融机构发展不健康,关闭后农村金融服务显得不足,有人评论说拖了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后腿。后一种目的实际是强调金融业配置资源的功能,金融服务不足,储蓄资金作为一种重要要素资源就无法有效配置到经济中去,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对经济中长期增长的效率产生明显的负效用。另外,金融业本身尽管会产生风险,但它又是一种风险吸收机制。事实上,金融部门通常吸收了实体经济部门一部分风险,并为实体经济发现价格。如果功能发挥的好,金融市场会起到吸收、缓冲和化解风险的作用。

如果强调后一种改革目的,就要使金融机构强健,也就意味着,政府对金融机构转轨期间形成的和历史遗留的包袱要认帐、要剥离;政府要建立有利于增强金融服务的财务、会计、拨备和税收等制度,解除金融机构发展和提供良好金融服务所面临的各种束缚;政府放松对金融机构的各种不必要的管制,要支持使其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促使其为改进金融服务、优化资源配置作出努力;政府要推动市场的发育并促成竞争性市场机制,解除对价格的不必要的管制,使市场发挥作用;要促成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提高定价能力,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上的定价能力,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要积极稳步推进有利于形成市场定价机制的各种工具,包括衍生金融工具;要对会计、评估、评级等中介服务有个明确的战略,使其既能满足当前市场的要求,又能考虑中长期市场发展和培育的需要。

二、政府在强调公司治理改革时应进一步明确公司治理的原则与指引。许多人已认识到,完善公司治理是改革的重中之重,但公司治理的概念和内容有待进一步明晰。

公司治理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公司法》中,而我国《公司法》尚需进一步完善;同时,仅靠《公司法》也是不够的,公司治理涉及理念、惯例、法律以外的约定、自律组织的约定以及文化。在我国,各部门对于公司治理的说法和要求也不尽一致。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些要求中都有若干重大遗漏,对实践中的重大难点也未给出解决的指导。对于OECD公司治理原则(1999年版和2004年修订版)我们没有正式的态度。因此,我们所说的公司治理改革很可能是一个没有定义或定义不清的改革。举几个例子:1)股东利益是公司治理核心内容之一,但我们存在大量侵犯股东利益的例子,且没有明确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债转股,转股股东权利没有得到保证,利益也没有保证,甚至处于非债非股的悬空状态。2)OECD公司治理原则中注重stakeholders作用,我们将其翻译为“利益相关者”,有的翻译为“利东”,可以说尚不存在准确的、普遍接受的中文词,更没有关于stakeholders在公司治理中如何发挥作用的原则和指引。3)党组织和董事会、管理层的分工问题,这是有中国特色的。绝大多数情况下,党组织对董事会、管理层起到了支持保障作用,但也有少数实例表明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争议如何解决,还需要相应的原则和指引。4)治理与监管的关系问题。中国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和转轨初期由行政主管部门作为“父母官”,它既代表所有者,又是监管者。现在尽管治理和监管大体分开了,但两者混淆交叉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各种例证不断。这方面也缺乏明确的原则和指引。

公司治理改革是一项人们寄予重大希望的改革,我们当然不能使这项改革由于原则和指引方面的模糊性而最终令众人失望。如何把一个无定义或定义不清的改革改变为一个有定义或定义基本清楚的改革,如何总结各种国际经验、历史经验并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明确公司治理的原则和指引,政府应可发挥重要作用。

三、改进AMCs(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和政策。AMCs自1999年成立至今已有数年时间了,最近也发现其中出现了不少

政府机构改革的作用 第2篇

一、以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规范政府财务行为

(一)我国现阶段政府财务行为仍不规范

政府的“经济人”特性导致了政府财务行为的不规范。按照一般的经济理论,作为财政资金支配者和使用者的各级政府部门,同时也应视为理性的“经济人”。“经济人”的行为特性,使得各级政府部门总有谋求局部或集团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从而导致一些不规范的政府行为的出现。一方面,在组织收入时,一些政府部门热衷于搞不规范的创收来提高小集团的利益,他们利用手中的收费权,以政府名义或政府批准名义,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来谋取本集团和个人利益。另一方面,安排支出时,一些部门、单位为。

够,因为它不足以保证政府支出的合法性和安全性,无法排除由于利益驱动而使支出部门与供应商相互勾结共同侵吞财政资金的可能性。所以还要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国库要严格按部门预算制定的用款计划拨付资金,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则可以切断支出部门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渠道,减少他们共同谋利的机会。

二、以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推动政府财务行政运转协调

(一)我国现阶段政府财务运转仍不协调

行政事业单位分账户管理制度造成了政府财务行政运转不协调。我国现行政府各部门、单位实行的是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的分账户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意味政府各部门、单位具有相对独立的利益。如果他们不恰当地膨胀各自的利益追求,就存在为争取集团利益而各自为政的可能性,从而很容易导致诸如政出多门、执法程序不统一、部门利益相冲突等一系列政府财务运转不协调的问题的出现。

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脱节造成了预算资金的分配使用不协调。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我国过去是将资金直接拨入预算单位银行账户,至于预算单位是否按规定的预算执行,执行进度如何,只能在事后检查监督中才得以知晓,形成预算、执行两张皮,预算约束软化,预算执行中随意调整预算的现象比较普遍,从而造成了预算资金的分配使用不协调。

(二)以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推动政府财务行政运转协调

规范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有利于推动政府财务行政运转协调。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要求改变原来的分账户管理制度,设立一套单独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的财政性资金都要求进入其中集中管理和核算,它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收入一个口径,支出一个漏斗”。这显然有利于统一财权,消除政府各部门的局部利益干扰,正确协调好部门间利益关系,推动政府财务行政运转协调。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规范了预算执行,有利于保证预算资金的分配使用相协调。一是在资金管理方式上,由原来将资金层层下拨给预算单位改为现在财政部门只给预算单位下达预算指标;二是在资金支付方式上,由原来预算单位分散支付改为由财政国库中心根据审核后的预算单位用款计划直接拨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账户。实现了以预算指标控制预算单位用款计划,以用款计划控制资金拨付,真正做到了预算是什么,就执行什么,保证了预算与执行的一致,有利于预算资金的分配使用相协调。

(三)明确相关单位在国库资金运作中的职权,进一步推进政府行政运转协调

我们知道,推进政府行政运转协调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这就需要我国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不断地进行调整。现阶段应该注意的问题就是要明确相关单位在国库资金运作过程中的权责。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实行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其中一个很明显的特征便是制度完善、权责清晰。如法国对其中支出决策人、公共会计、财政监察专员等在有关国库资金的使用、支付和监督过程中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以保证责任的执行和权力的实施。为了使我国政府行政运转协调,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明确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人民银行等相关单位在国库资金运作中职权。

三、以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推动政府财务行政公正透明

(一)我国现阶段政府财务行政仍不公正透明

预算编制过粗,导致政府财务行政不透明,资金分配不公正。我国目前的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便是预算编制的粗放,没有细化到具体部门和项目,不透明,造成了在编制预算时,政府各部门“乱请款、乱要价”,虚报预算的现象很严重。在编制预算时尽量报高点,然后让财政部门砍削。从而导致了政府财务行政不透明,资金分配不公。

预算执行不规范,导致政府财务收支活动不透明。由于原来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资金流转环节多,在途时间长,导致了资金活动透明度不高,不利于财政监督。一方面,收入不及时,退库不规范,存在跑冒滴漏现象;另一方面,支出不透明,违规使用财政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为“暗箱操作”、“权力行政”等提供了便利条件,造成了政府财务行政不透明、不公正。

(二)以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推动政府财务行政公正透明

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要求细化预算编制,有利于政府财务行政的公正透明。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是以细化预算编制为基础的,它要求预算科目和预算编制都要规范化和细化,以利于每个预算单位编制详细的分月用款申请计划,国库部门再根据批复的部门预算和分月用款计划拨付资金,使国库支付的基本程序透明,资金分配公正。

政府机构改革的作用 第3篇

利用“政府的采购”解决经济问题自古有之, 在我国古代社会, 主要靠通过贡纳和赋税来满足政府的实物性财政支出, 但仍有一部分管理和维系政权运转的所需物资, 是通过政府在市场上购买来满足的。

在现代西方, 人称经济学鼻祖的亚当斯密, 早就指出了政府在安排财政支出时, 同样要遵循市场机制的引导, 成功地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和谐统一, 进而有效地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并通过政府采购方式达到效益优化的目的。现代经济学家凯恩斯则提出用扩大政府的职能, 形成“大政府”和“功能性财政”的主体特色, 特别是利用政府采购来形成熨平经济周期, 并逐渐承担实现国家一些政策目标的特殊使命。其主要思想:一是利用政府采购实现宏观经济目标;二是利用公债进行政府采购。作为凯恩斯主义的坚定支持者鲍莫尔完善和发展了凯恩斯主义时期的政府采购思想。鲍莫尔于1947年在英国《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政府购买论》一文, 在政府采购理论史上第一次探讨政府购买与物价及宏观经济的关系。他将政府购买的方法分成四种:公开市场购买法、招标法、商讨价格购买法和公布价格购买法。

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 我国为了保增长或稳增长, 采取了一系列主要针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宏观调控政策, 如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政府投资政策。并直接采用需求管理政策, 通过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来拉动经济增长。这些政策和措施确实起到了保增长或稳增长的效果。但由于没有找到我国经济问题的病根, 使得我国近来经济增长乏力, 没有达到可持续增长的目标。仔细分析, 在于结构性出了问题。本届政府找准了病因后, 开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药方, 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 减少无效供给, 扩大有效供给, 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而利用政府采购的牵引作用, 并与其他经济手段一起发力, 来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 就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结构性失衡问题, 并能解决和克服因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所造成的弊端和后遗症。

二、政府采购的功能

政府采购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买卖行为, 它具有一定政策功能。所谓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 是指政府利用政府采购的资源优势, 在满足采购基本需求的前提下, 实现政府的经济与社会宏观调控目标。政府的购买行为对于单个采购人而言, 是一种微观经济行为, 但将政府作为一个整体而言, 政府采购就成为一种宏观经济活动, 它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政府购买物品所要达到的一般性单个目标, 一旦政府通过并利用政府采购与其他经济手段结合起来使用, 将可以实现政府的重大政策目标。之所以可以用政府采购作牵引, 来促进供给侧结构改革, 是因为政府采购有三大功能, 即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

1.政府采购的经济功能

政府采购的经济功能反映在:一是作为经济手段与其他政策配合使用, 可以调节国民经济。由于社会总需求 (D) =消费性需求 (C) +投资性需求 (I) +政府购买 (C) +出口 (X) , 政府购买性支出 (一部分) 即政府采购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采购的乘数效应, 会引起社会的生产和分配在总量和结构方面的变化, 从而能够调控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二是规范财政支出, 节约财政资金。三是购买国货支持民族企业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发展, 曾经是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各国政府采购市场逐步走向开放。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一方面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吸引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 另一方面要在开放中保护民族企业。我国加入WTO, 使我国的民族企业获得了开拓国际市场的机会, 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在这种形势下, 政府在不违背国际相关协定的情况下, 按照国际惯例, 利用政府采购, 规定政府购买国货, 支持和保护民族企业, 扶持国内老字号品牌企业的发展。四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世界经济发展证明, 中小企业具有科技创新、经营灵活、吸收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优势, 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的《政府采购法》也明文规定:政府采购应当有助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2.政府采购的社会功能

政府采购的社会功能, 一是支持自主创新, 提高国内企业乃至整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乃至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也是企业能否控制未来、掌握未来市场竞争主动权的根本。二是扶持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政府采购支持和鼓励竞争是绝对的, 但作为一项政府政策, 必须综合考虑社会效益, 它必须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体。三是实行节能减排, 保护公共环境。政府采购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对采购对象的选择上, 就是要通过政府采购, 给供应商一个信号, 政府拒绝采购对环境污染和危害较大的产品, 支持绿色产品, 支持节能降耗, 从而引导供应商生产和提供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和服务, 在节能和保护环境方面为全社会做出榜样。四是稳定物价。物价问题虽然是一个经济问题, 但一旦当它失控之后, 则是一个社会问题。所以稳定物价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的责任, 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和一个有执政能力的政府是不会对物价问题坐视不管的。

3.政府采购的政治功能

政府采购的政治功能反映在:一是抑制腐败, 建立廉洁政府。“经济人”的理论告诉我们, 只有完整的制度约束和公开透明的程序, 才能最大限度地限制“经济人”的权力, 保证国家的利益少受侵害。二是协调贸易摩擦, 维护国家利益。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经济水平的提升, 我国的对外贸易逐步增加, 特别是对几个主要贸易国的顺差逐步增多, 这使得与他们之间的贸易摩擦也逐渐多了起来, 为了减少贸易摩擦, 保持合理的外汇储备结构, 可以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 直接到国外采购国内急需的产品, 以充实国内市场。同时, 还可以通过政府采购, 为我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服务, 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

三、发挥政府采购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牵引作用

1.发挥政府采购的引领作用, 解决产业结构问题

我国的产业结构问题, 表面上看是产业结构的比例失衡问题, 第一、二产业所占比例过高, 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过低, 而实质是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只注重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片面地追求了数字上的或小区域范围的产业结构的比例平衡, 而忽视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也就常说的产业结构升级。说直白一点, 就是重数量、轻质量。所以才造成了一方面产能过剩, 一方面没有高品质的产品满足国人的需求。同时, 我国在产业结构的问题上, 一些地方不切实际地追求第三产业的比重, 对于我国正走向工业化和相关领域步于“后工业化”过渡阶段认识和准备不足, 特别是对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过于依赖虚假繁荣的虚拟经济, 致使我国相关行业库存过大, 经济持续增长乏力。而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产业结构中的高级化问题, 就必须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为抓手, 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一是政府采购要优先购买自主创新企业的产品和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政府采购具有规模大、示范性强和影响力大的特点。因此, 通过政府采购来购买自主创新企业的产品和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 可以支持企业大胆进行技术改造,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道路, 促进产业协调健康发展。

二是探索定向采购管理模式, 发挥政府采购引领作用, 支持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第6条规定, 国务院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 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政府采购政策, 通过制定采购需求标准、预留采购份额、价格评审优惠、优先采购等措施, 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扶持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目标。按国际惯例和有些国家的做法, 为了实现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 可将政府采购总额中的30%左右的合同直接授予政府认为需要扶持、支持的行业或企业, 也称为政府定向采购, 通过政府采购的引擎作用, 对该行业或企业的扶持、支持, 从而带动整个行业和企业的发展。

三是通过政府采购方式购买专利技术 (产品) 免费给优质企业。对于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朝阳行业或企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国泰民安的行业或企业, 以及国家规定应该扶持、支持的行业或企业, 当他们还处在成长期或还没有实力购买专利技术 (产品) 时, 政府可以通过竞争性磋商的采购方式, 购买专利技术, 免费给他们使用。费用也可以采用银行贷款, 政府贴息的方式购买。从而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

2.发挥政府采购的示范作用, 支持节能减排, 解决排放结构问题

我国《政府采购法》早已明确规定, 政府采购应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包括环境保护。为了落实环境保护政策, 我国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早在2004年就下发了关于《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的通知 (财库〔2004〕185号) , 同时, 公布了第一份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 截至2016年1月底, 已经调整公布了第十九期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

一是发挥政府采购的示范作用。要通过政府购买节能、环保、低碳产品行为, 让企业、社会重视节能环保, 减少碳排放。在政府采购中, 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支持节能减排的措施, 并处理好节资与节能的关系和采购成本与使用成本的关系。

二是探索在碳排放市场中引入政府采购机制。碳排放交易 (简称碳交易) 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 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我国依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从2011年11月份开始启动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经过几年的探索,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深圳和湖北7个碳排放交易试点均发布了地方碳交易管理办法, 共纳入控排企业和单位1900多家, 分配碳排放配额约12亿吨。2016年1月22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 就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前重点准备工作做出了部署。碳减排交易在全国推广后, 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碳减排交易市场。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 将促进地方政府和企业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使用和发展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为了支持企业节能减排, 还民众洁净的蓝天白云, 政府可以通过政府采购方式, 一方面购买“碳指标”, 另一方面可以购买节能降排的新技术, 免费提供给企业使用。

3.发挥政府采购的扶持作用, 支持落后地区, 解决区域结构和分配结构问题

区域结构主要是指区域经济结构, 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等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 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区域经济结构包括了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在我国, 目前, 区域结构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公平。而区域不平衡又带来了分配结构问题, 分配结构问题主要是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居民贫富差距, 财富过多地集中在少数地区、少数行业和少数人中。从而产生人口的区域分布不合理, 使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偏低, 且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大大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区域结构和分配结构问题, 归根到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经济不发展所造成的。

区域、分配结构问题, 不仅受自然资源条件、历史发展因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等主、客观方面的影响, 而且很大程度受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生产力布局规划、区域分工、区际利益分配机制、区域生产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和国家生产要素分配机制、国家的产业政策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如深圳奇迹的出现, 很大程度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地理位置决定的。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 应发挥政府采购的扶持作用, 通过支持落后地区的经济的发展, 促进不发达地区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分配结构。在政府采购中要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地区扶持力度。虽然我国《政府采购法》规定, 在政府采购中应扶持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没有出台具体的实施措施, 所以, 在政府采购中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实行扶持, 还停留在法规里、口头上。为了实现精准扶持, 一方面在政策层面上, 要细化政府采购扶持不发达地区的政策和具体措施, 使之更具有操作性。另一方面在扶持力度上, 要在政府采购总预算中预留一块合同, 直接授予不发达地区供应商。或者要求中标供应商将合同的一定份额分包给不发达地区的供应商, 达到扶持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4.发挥政府采购的引擎作用, 支持科技创新, 解决要素投入结构问题

一是尽快制定《国家自主创新产品目录》, 支持自主创新。所谓创新产品是指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科学技术发展方向, 拥有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 并能够引领国内市场和带动产业发展的产品。对于符合《国家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内的项目, 符合首购或订购条件的直接采用首购或订购的方式采购, 其他的则在评标环节、合同履行上给予一定程度的扶持与照顾, 从而保证自主创新产品在政府采购中具有竞争优势, 为解决要素投入结构问题服务。

二是鼓励国内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帮助企业进行人才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只有国内大多数企业都具有了核心竞争力, 才能形成民族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民族才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拥有, 关键是靠人才。所有的企业只要有一个合理的人才结构, 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投入要素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政府采购方式, 购买培训服务, 实行定单式培训, 帮助企业提高员工素质。培训包括两个方面, 即素质培训和技能培训、普及培训和提高培训。

5.政府采用政府采购方式购买服务, 培植新增长点, 解决增长动力结构问题

增长动力包括产业增长动力、投资增长动力、内需增长动力、制度增长动力以及外部增长动力。自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 到如今, 只有不到三十年的时间, 我国市场经济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 许多管理方式、管理形式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 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 越位、缺位现象并存, 致使企业发展环境差、公共服务欠账较多、特别是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三大关系民生的改革存在缺陷, 造成人们不敢消费或消费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共生, 在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全球价值链和经济大循环方面话语权又不多。因此, 要改变增长动力结构问题, 在政府采购方面主要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 培植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是通过购买服务,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激发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活力, 如政府采购供应商融资服务, 为中小企业购买法律、会计、资产评估服务等, 减轻企业发展负担。

二是通过PPP方式,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政府的财政政策启动民间投资需求, 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 优化投资环境, 加快城市化进程, 促进农村人口转移。

三是通过购买服务,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使民众共享改革红利。通过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养老服务等, 增加内生需求, 挖掘新需求。通过引导、鼓励绿色消费, 促进消费结构调整升级, 提高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加大关系民生事业的改革, 改善居民生活。

摘要:在我国当前新的经济环境下, 进一步发挥政府采购的三大功能, 发挥政府采购的牵引作用, 是有效发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药方的作用, 实现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政府采购的牵引作用, 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产业结构问题、排放结构问题、区域与分配结构问题、要素投入结构问题、经济增长动力问题, 通过有效而具体的采购政策与措施, 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和目标。

浅谈政府职能在空域改革中的作用 第4篇

关键词:政府;职能;空域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中国民用航空事业也在高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发展过快暴漏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航班延误问题凸显出来,究其背后的原因,离不开空域问题,由此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空域改革的建议,本文从管理学角度通过发挥政府职能对空域改革提供参考建议。

一、我国空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空管系统未能实现军民一体化

一是,空管系统缺乏统一规划。我国政府在制定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中,军航和民航两方各自只考虑自己的建设需求,而不考虑对方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设备共用的实用性。而导致这种现现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军民航空管系统的建设经费的来源不同。

二是,空管系统缺少统一技术标准。虽然我国民航在技术标准上与国际接轨采用了国际民航组织推荐的技术标准,但是我国军方目前主要采用仍是军用技术标准,这种双重标准不利于军航和民航空管系统的网络互通和信息交换。

三是,空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的空管系统缺少统一的空管人员培训标准,人力资源的统一管理是空管系统一体化目标的核心保障,但目前我国仅民航空管队伍就存在双重管理标准,即;局方管制员与属地化机场管制员两种形式并存,不论在体制,培训,技术应用等多方面存在混乱现在,缺乏统一管理。

(二)现有空域结构较为落后

由于我国政府对空域管理法规不够明确、没有统一的空域资源规划以及权责相对分散,导致了我国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受到严重制约,另外,由于我国航路航线划设比较单一,双向航路众多,导致飞行冲突发生几率较高。其次,由于我国空军的众多军事因素的原因,导致很多限制性的空域划设在民用航路航线的周围,导致一旦发生特殊状况时管制员没有可调配的机动区域增大指挥难度,存在严重的飞行安全造隐患并且影响了我国空域资源效益的发挥。

(三)军用空域建设滞后,航路航线空域使用偏小

首先,我国有大批的军航机场建立在民航机场附近,甚至不少军航训练空域就划设在民用航路、航线附近。由于军民航飞行活动需要经常穿越彼此的活动空域,不利于飞行安全,甚至造成相互干扰和飞行延误的情况发生,同时也会影响军航飞行训练的效果。此外由于我国政府对空管没有执行统一管控,导致空管雷达覆盖密度不够,加之军航各管制中心配套设施不足,导致军民航信息沟通不畅空管系统的整体效益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由于我国军航现役模拟飞行训练配套设施设备跟不上,各类训练飞行还主要依赖实飞,这样不但增大训练成本和燃油消耗,同时也加剧了军民航对空域资源利用的矛盾。其次,由于受到军航训练保密性和安全性的等多方面影响,我国现有的保密管理规定已经不适用当今军民航的发展需要更不利于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方面由于现有的保密管理规定中军民航飞行情报通报协调环节繁琐,时效性差,信息无法互通,导致闲置空域资源无法有效利用;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禁区和飞行限制区过多,航线“避直取弯”,导致航班绕飞,增加了飞行时间、增大燃油消耗。

(四)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

我国空域使用管理现行的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中国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规则》和《民用航空空域使用办法》等,这类法律规章对我国空域使用管理的规定不够具体,尤其是其中的一些法规条列已经不适应我国现代经济发展需求甚至阻碍了我国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同时现行的法律法规中由于缺乏对军民航空管的明确法律规章,导致军民航在实际操作上存在很多分歧,甚至出现问题需要协调解决时异常困难。所以我国政府应当从我国的国家层面上对空域航路航线资源开发利用制定出具有前瞻性性和指导性的战略规划文件。

二、我国空域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政府在我国空域管理体制改革中起主导作用

1.政府出台新的政策指导空域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

现在随着市场经济以及国防发展的需要,军民航在有限的空域资源使用上冲突和矛盾越来越明显,同时民用航空在空域资源使用上受限制而造成的资源浪费也受到了专业领域人员的重视,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政府出台新的政策为空域管理体制改革指明新的任务和道路,对军民航空域管理权责进行重新调整,推进空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符合国防建设和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的要求。

2.政府要做好空域管理体制改革的督查工作

政府应当了解掌握空域管理决策落实情况,纠正并解决在空域管理实施中的不良倾向和存在的矛盾等问题,充分发挥督查手段的职能作用以推动空域管理工作落实,督促空域管理决策、执行、监督的良性运行机制的建立,提高空域管理使用效率。督查工作还可以对政府决策和空域管理改革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起到推动作用,与此同时,督查所具有的导向作用还可以引领执行者正确理解政策,按正确工作思路实现决策目标,所以它与政策、决策、部署密不可分直接影响着改革的进程。因此,政府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计划安排的同时还要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充分发挥统筹、指导和协调的作用,建立完善工作督查机制,只有加强对改革实施情况的跟踪监督,才能提高改革执行力;只有加强检查指导,跟踪评估,才能规划实施进展,发现问题并提出意见。

(二)政府要搭建空域管理体制改革的平台

1.政府应当体制立法

《民用航空法》和《飞行基本规则》是我国现行航空相关法律法规中直接对航空事业进行规范的相关法律。其中《民用航空法》只规范民用航空活动,而没有规范军事、边防、警务、海关、海洋监察等活动为主要内容;《飞行基本规则》限于飞行、空中交通管制内容。而在我国航空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这两项法律中修订的内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空域管理体制的问题。这种缺乏法律规范的情况,严重影响到了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所以只有通过政府制定和颁发国家统一的飞行程序和使用空域的权威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法》,明确国防部和交通部之间军民航各自职能、权利、责任的合作协议,使军民航合作制度化、规范化;明确航空器活动管理机构、空域使用的规范;才能在保证空中安全的同时更有效的优化利用空域资源

2.政府应该选择合适的空域管理模式

首先,对我国军民航空域划设现状情况进行深度调研分析。根据分析的成果进行研究讨论并制定我国空域结构总体规划,进一步对航路航线做出调整,优化空域资源整体配置;其次,结合我国国情,以ICAO国际民航组织对空域分类的划设标准为基础,结果我国空域用户特点对我国空域进行研究分析,制定新的空域划设方案,明确不同类别空域的准入机制、标准和保障要求;再次,为了减少空军训练空域资源闲置浪费问题,应当通过建立完善空域灵活使用机制,达到增加空域使用的灵活度,才能实现管制区内各类飞行空域的统一调配使用;最后是建立完善空域使用评估机制。

(三)政府应当建立现代化空域管理权制度

1.空域管理权利的体制改革需要集权化

我国应当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法》及其相关配套法规,依法规范各类空域活动范围以及军民航对空域管理使用权限。其次,鉴于空域的主权属性和资源属性,应当在国家层面建立专职机构管理空域资源,这不但可以维护国家领空主权和安全,还可以有利于资源的优化整合。三是对空域进行科学规划。政府应当统筹制定全国航路航线和空域结构总体规划;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国内航线网络进行优化调整,构建我国的空中立交桥,使航路航线网络达到有效匹配和有序衔接的成效,同时政府还应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落实空域主动释放机制和增设临时航线,搞活空域灵活使用机制,努力提高空域管理水平,推动实施空域分类管理。四是充分利用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组建空域管理信息数据中心,使军民航可以通过数据中心平台共享数据,充分发挥信息科技对空域管理的科技优势。

2.政府必须建立科学的空域管理制度

政府针对我国空域用户的需求进行空域管理建立管理制度就要面向市场,按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规律对我国的使用空域进行组织和管理。所以为了保证我国空域管理的有效性,要建立包括科学的组织管理制度、领导制度、人事制度等科学的、系统的管理制度,加强竞争机制,对我国空域进行目标管理,保证军民航建设的高效、持续发展。

(四)政府必须建立健全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1.政府应当制定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在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时候,军民航空管一定要依据政府对空域管理体制的总体规划,充分考虑和分析我国空管现有人力资源状况,从空管的实际出发,从近期工作目标出发,根据开发目标、开发范围、开发重点、开发途径等制定开发计划,以满足人力资源战略发展的需要。同时各个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保证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计划于实施,并且要及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发现不足,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空管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空管队伍

首先,应该注重人力资源队伍的专业化。即要选择人力资源专业的人员或者是有人力资源工作经验的人员,参与到军民航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其次,制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薪酬待遇等问题,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的投入到人才开发战略工作当中;第三,注重队伍的培训工作,要成立专项培训基金,在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经验,不断地提高业务素养和管理水平同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充分利用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对军民航空管人力资源工作实施开发和管理,调整军民航空管人员队伍结构,调动军民航空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提高空管整体服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五)政府需要建立现代化,信息化空域管理体系

如今,我国的空域管理体制正在不断的改革深入中,向着社会化军民空管一体化大跨步的迈进。想要使空域资源获得更好利用,提高经济效益和发展进步,就需要我们随时了解市场相关信息,掌握全球行业动态,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以满足人员的需求及技术的创新。其次,为了更加安全有效的了解空管内部各部门管理情况、管制员信息以及各地区空域的使用情况,提高管理效率,建设完备的内部办公管理体系变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来达到空管系统的自动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空管工作效率,加快信息传递速度,使空域得到更加灵活和充分的利用。

三、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航空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空管工作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期、矛盾的凸显期、改革的攻坚期,空管工作面临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以转变方式为主线继续深化我国空管体制和空域管理改革,逐步建立安全、顺畅、高效的军民航空管联合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空域管理体系、法规标准体系、教育培训体系和科研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2-76.(第1版).

[2]陈宪.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1-20(第1版).

政府机构改革的作用 第5篇

政府审计的建设

性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与揭露、通过对政府履职的监督促进依法行政、提出审计建议与对策,促进政府管理机制的完善。从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角度看,审计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审计为民的服务理念,坚持走群众路线,科学制订审计项目,深入农村搞好审计调查研究,以便于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服务为民的审计理念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表明了党中央要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的决心,也明确提出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国家审计作为国家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要从讲政治大局出发,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服务为民的审计理念,这既是政府审计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现实需要。所以,国家审计要紧紧围绕促进农业改革发展这一宏伟目标开展审计,深入农村调查研究,科学选题与立项,加强对涉农领域的审计监督,确保农业项目质量和安全,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通过审计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二、确保国家政策法规落实到位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农村的改革发展要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农民是农村改革发展的生力军,要搞好农村改革发展就必须调动好、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审计机关要认真围绕党的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加强监督,开展涉农资金和项目的审计,对扶贫专项资金、新型合作医疗基金、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等农村公共事业给予重点关注,既要监督各级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和服务为民情况,又要检查监督国家惠农政策法规落实情况,促进各级政府依法履行自身职责,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步伐;关注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加大力度查处涉农违纪违规问题,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以维护农民权益为重点,切实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追究有关部门和个人的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加强审计回访力度,建立健全审计整改制度,督促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查处的问题积极进行整改,确保审计意见和建议得到贯彻落实,维护广大农民切身利益。

三、从宏观视角提出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实现农村改革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政府审计是整个宏观调控体系中监督保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农村改革发展方面,政府审计要从健全体制、完善政策、补充漏洞、改善管理等宏观视角向中央及有关部门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促进更多的惠民、便民政策尽早出台。针对发现的损害农民利益、妨碍农民增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现有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土地管理制度、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等进行客观评价,查找其中的漏洞与不足;认真审视农村改革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农村金融保险、农村民主管理、农村科技创新等制度得以建立健全;不断加强涉农资金和项目的审计综合分析与调查研究,科学预见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可能存在问题。

四、增强审计机关执审能力确保建设性作用充分发挥

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机构改革 第6篇

温故而知新。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机构改革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17大之后的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1982年——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

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现干部年轻化,其历史性进步可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开始废除 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二是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第一次改革之后,国务院各部委正副职是一正二副或者一正四副,部委的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从64岁减到60岁,局级干部的平均年龄从58岁降到50岁。本次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政府职能没有转变。

二、1988年——“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

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其历史性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由于后来一系列复杂的政治经济原因,这一命题在实践中没有及时“破题”,原定于1989年开展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国务院在调整和减少工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方面取得了进展。如,撤消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组建新的国家计委。撤消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核工业部,组建能源部。撤消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和电子工业部,成立机械电子工业部。撤消劳动人事部,建立国家人事部,组建劳动部。撤消国家物资局,组建物资部。撤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组建建设部。撤消航空工业部、航天工业部,组建航空航天工业部。撤消水利电力部,组建水利部。撤消隶属于原国家经委的国家计量局和国家标准局以及原国家经委质量局,设立国家技术监督局。

三、1993年——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首次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1993年我国进行了第三次政府机构改革。其历史性的贡献在于,首次提出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但从学术观察的角度,199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目的清楚、目标不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改革任务就是要减少、压缩甚至撤销工业专业经济部门,但从1993年机构设置来看,这类部门合并、撤销的少,保留、增加的多。如机械电子部合并本来是1988年改革的一个阶段性成果,1993年改革时又被拆成两个部——机械部和电子部;能源部本来是在1988年撤消了三个专业经济部门的基础上建立的,1993年改革又撤消能源部,设立了电力部和煤炭部。给人的印象是,目的与目标背道而驰。

1993年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实行了中纪委机关和监察部合署办公,进一步理顺了纪检检查与行政监察的关系。1993年实行中纪委机关和监察部合署办公的这种做法,是统筹党政机构设置的重要方式之一。

四、1998年——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

鉴于当时机构设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1998年中央人民政府实施了2008年之前涉及面最广、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政府机构改革。1998年改革的目的与目标高度协调。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是目的,尽快结束专业经济部门直接管理企业的体制是目标。1998年改革历史性的进步是,政府职能转变有了重大进展,其突出体现是撤销了几乎所有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共10个: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冶金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地质矿产部、林业部、中国轻工业总会、中国纺织总会。这样,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消除。到目前为止我们都还在享受这个成果。

为什么说撤销工业专业经济部门就是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呢?众多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工业专业经济部门可以说是资源配置的载体,是落实经济计划的依托。但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这类部门的存在不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不利于充分发挥企业的微观经济主体地位。在一定意义上说,撤销工业专业经济部门就是取消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二道贩子”,消除了政企不分的组织堡垒。

五、2003年——目标: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

200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革目标是,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继续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这次改革重大的历史进步,在于抓住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比如,建立国资委,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银监会,建立监管体制;组建商务部,推进流通体制改革;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调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为国家直属机构,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与安全生产监管。

1982年以来的这五次政府机构改革实践,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坚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机构改革的关键;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把精兵简政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作为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坚持机构改革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步实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当然也有一些教训。最大的教训在于,忽视了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

2003年抗击非典以后的政府机构改革是一个转折点。之后的政府机构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导向,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的,以全面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目标,以全面履行政府的社会经济职能为基本途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17大报告中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2003年以前的改

上一篇:宿迁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下一篇:cad绘制轮盘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