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简介范文

2024-05-14

歌德简介范文(精选7篇)

歌德简介 第1篇

歌德

姓名:歌德

性别:男

籍贯:德国法兰克福镇

歌德,德国著名诗人,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他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曾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法律,也曾短时期当过律师,但主要志趣在文学创作方面,是德国“狂飙突进”的中坚,1775~1786他为改良现实社会,应聘到魏玛公国做官,但一事无成,他不但没战胜德国市民的鄙俗气,“相反,倒是鄙俗气战胜了他”(马克思)。于是,1786年6月他化名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1788年回到魏玛后只任剧院监督,政治上倾向保守,艺术上追求和谐、宁静的古典美。1794年与席勒交往后,随着欧洲民主、民族运动的高涨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他的思想和创作也随之出现了新的飞跃,完成了《浮士德》等代表作。

歌德不仅善绘画,对自然科学有广泛研究,其创作囊括抒情诗、无韵体自由诗、组诗、长篇叙事诗、牧童诗、历史诗、 历史剧、悲剧、诗剧、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教育小说、书信体小说和自传体诗歌、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最著名的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1774~1831)和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1775 ~1828)。《少年维持之烦恼》写一个反对封建习俗,憎恶官僚贵族,跟鄙俗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在爱情上更遭封建势力 摧残打击的少年维特愤而自杀的浪漫故事。因反映了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声,受到群众热烈的欢迎,使歌德从此享有世界声音。《浮土德》取材于德国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给以加工改造。把浮士德写成一个不断追求、进取的理想人物; 把他的知识、爱情、政治、艺术、副业等五大发展阶段,都写成以封建政体腐败、感悟古典美追求的幻灭和“理性王国”蓝 图之虚妄为主体内容的悲剧阶段;成为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人士不断探索、追求的艺术概括。悲剧不但结 构宏伟,色彩斑斓,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手法为一体,且让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个思想言行都形成 善与恶、行与情、成与败的辩证发展关系。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也因而跟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 文学的四大古典名著,《威廉·迈斯特》分《学习时代》和《漫游时代》两部,内容写主人公走出家门寻求人生意义的故事, 肯定实践的重要意义,认定人生的最高理想是以专业技能力社会造福。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早在20世纪代初,即由郭沫若译成中文。他的《浮士德》、《赫尔曼与窦绿苔》等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现己有了中文译本。

歌德简介 第2篇

1、爱是真正促使人复苏动力。

2、希望是不幸之人第二灵魂。

3、真理属于人类,谬误属于时代。

4、勇敢里面有天才、力量和魔法。

5、知道危险而不说人,是敌人。

6、志向和热爱是伟大行为双翼。

7、人不能孤独地生活,他需要社会。

8、正因为不可能,才值得我们去相信。

9、未曾哭过长夜人,不足以语人生。

10、只有伟大人格,才有伟大风格。

11、只有曲折道路才能带你攀上顶峰。

12、阳光越是强烈地方,阴影就越是深邃。

13、带来安定是两种力量:法律和礼貌。

14、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人谈话。

15、阳光越是强烈地方,阴影就越是深邃。

16、要求旁人都合我们脾气,那是很愚蠢。

17、把心爱人搂在怀里,乃是一种最好天赐。

18、有想象力而没有鉴别力是世上最可怕事。

19、有为者巍然看定四周,这世界对他几曾沉默。

20、就算要出卖灵魂,也要找个付起价钱人。

21、你要批评指点四周风景,你首先要爬上屋顶。

22、要做一番伟大事业,总得在青年时代开始。

23、一个人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肖像镜子。

24、智者和愚人都没有害,最危险倒是智愚参半。

25、劳动可以使我们摆脱三大灾祸:寂寞恶习贫困。

26、如果你已养成耐性,请相信你已干了许多事情。

27、人出门旅行并不是为了到达某地,而是为了旅游。

28、黑暗孕育了光明,而光明却背离黑暗。诅咒黑暗。

29、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爱之事勿候他人。

30、一个杰出人物受到一伙傻瓜赏识,是可怕事。

31、优秀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

32、相熟人表现出恭而敬之样子总是叫人感到可笑。

33、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

34、能使人幸福东西,同时又可以变成他痛苦根源。

35、凡是让人幸福东西,往往又会成为他不幸源泉。

36、能分享他人痛苦,是人;能分享他人快乐,是神。

37、大自然把人们困在黑暗之中,迫使人们永远向往光明。

38、决定一个人一生,以及整个命运,只是一瞬之间。

39、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

40、再没有比失去自由而自以为有自由人更会当奴隶了。

41、谁不用脑子去思考,到头来他除了感觉之外将一无所有。

42、仍然拥有彷佛从眼前远遁,已经逝去又变得栩栩如生。

43、心灵最深切关注一切,只能经由嘴唇吐出言词讨论。

44、一切才能都要靠知识来营养,这样才有施展才能力量。

45、异端是生活诗歌,因此有异端思想是无伤于一个诗人。

46、陶冶我们灵魂美好感情,存在于尘世间冷漠激动之中。

47、无论你出身高贵或者低贱,都无关宏旨。但你必须有做人之道。

48、真正志同道合者不可能长久地争吵;他们总会重新言好。

49、我只不过是个漂泊者,尘世间匆匆过客。难道你们就不是吗?

50、最足以显示一个人性格,莫过于他所嘲笑是什么东西了。

51、人们还往往把真理和错误混在一起去教人,而坚持却是错误。

52、一本正经地对待消遣和刻板地追求学问,结果就会成为一个学究。

53、人变得真正低劣时,除了高兴别人不幸外,已无其他乐趣可言。

54、只有刚强人,才有神圣意志,凡是战斗人,才能取得胜利。

55、心眼不多,可是品格端正人,倒经常能看穿最狡猾骗子诡计。

56、只要你告诉我,你交是些什么样人,我就能说出,你是什么人。

57、始终不渝地忠实于自己和别人,就能具备最伟大才华最高贵品质。

58、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便永远是一个奴隶。

59、生命在于矛盾,在于运动,一旦矛盾消除,运动停止,生命也就结束了。

60、一个人无论往哪里走,无论从事什么事业,他终将回到本性指给路上。

61、知识历史犹如一只伟大复音曲,在这只曲子里依依次响起各民族声音。

62、虔诚不是目,而是手段,是通过灵魂最纯洁宁静而达到最高修养手段。

63、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一切来造就自己。

64、有许多思想仅仅是从一般文化修养上产生出来,就如同幼芽是长在绿枝上一样。

65、经验丰富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话,另一眼睛看到纸背面。

66、这世界要是没有爱情,它在我们心中还会有什么意义!这就如一盏没有亮光走马灯。

67、憎恨是积极不快,妒忌是消极不快。所以妒忌很容易转化为憎恨,就不足为怪了。

68、凡是不为自己工作人都是辛苦。一个人为他人工作,为是使他们分享他欢乐。

69、我们固然不能说,凡是合理都是美,但凡是美确实都是合理,至少应该是合理。

70、在蠢人感到人生困难时候,贤人看起来容易;而当蠢人感到容易时候,贤者就感到困难。

71、有一种内在礼貌,它是同爱联系在一起。它会在行为外表上产生出最令人愉快礼貌。

72、一切实干家企图把世界置于他们手掌之下,一切思想家则企图把世界置于他们头脑之中。

73、我不应把我作品全归功于自己智慧,还应归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成千成万事情和人物。

74、那些认为必须疏远所谓贱民以保持高贵人,恰恰可以被斥为懦夫,因为他害怕被击倒而躲避敌人。

75、错误、不恰当和无用思想都会在我们自己和别人身上产生出来,或者从外面进入我们内心。

76、我们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

77、目标越接近,困难越增加。但愿每一个人都像星星一样安详而从容地不断沿着既定目标走完自己路程。

78、我们对于真理必须经常反复地说,因为错误也有人在反复地宣传,并且不是有个别人而是有大批人宣传。

79、一个人如果能发现他对手长处,那就会给他带来不可估量巨大益处,因为这肯定会使他超过他对手。

80、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既了解自己力量又善于适当而谨慎地使用自己力量人,才能在世俗事务中获得成功。

81、我绝不会再像以前一样,把命运加给我们一点儿不幸拿来反复咀嚼;我要享受现时,过去事就让它过去吧。

82、人总归是人,当一个人激情澎湃,而又受到人性局限逼迫时,他即使有那么点理性也很少能起作用或者根本不起作用。

83、一个人,即使驾着是一只脆弱小舟,但只要舵掌握在他手中,他就不会任凭波涛摆布,而有选择方向主见。

84、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限制。如果你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你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

85、我要纵身跳入时代奔走,我要纵身跳入时代年轮:苦痛,欢乐,失败,成功,我都不问,男儿事业原本要昼夜不停。

86、真理是一只火炬,而且是一支极大火炬,所以当我们怀着生怕被它烧着恐惧心情企图从它旁边走过去时候,连眼睛也难以睁开。

87、只要你告诉我,你交往是些什么样人,我就能说出,你是什么人。我只要知道你是干什么,我就知道,你能成为什么样人才。

88、每当她谈起自己未婚夫时,总是那么温柔,那么亲切,我就颓唐得如一个丧失了所有荣誉与尊严人,连手中自卫宝剑也被夺去了。

89、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会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神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

90、今天做不成,明天也不会做好。一天也不能虚度,要下决心把可能事情,一把抓住而紧紧抱住,有决心就不会任其逃去,而且必然要贯彻实行。

91、当一个伟大思想作为一种福音降临这个世界时,它对于受陈规陋习羁绊大众会成为一种冒犯,而在那些读书不少但学识不深人看来,却是一桩蠢事。

歌德学院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述评 第3篇

歌德学院是联邦德国在世界范围内从事文化活动的机构, 以在国外促进德语和世界文化合作与交流为己任。它通过提供德国的文化、社会、政治生活信息给世界展示一个全方位的德国。

歌德学院成立于1951年, 其建立跟当时的国际环境密切相关。这一时期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核心任务是树立“文化大国”的形象, 淡化各国对德国的好战印象, 从而取得外国的好感和信任[1]。歌德学院 (中国) 第一任院长阿克曼说:“当时, 德国周边的欧洲邻国对于战争和纳粹的恐怖记忆犹存。新建立的这家对外文化交流机构被取名为歌德学院, 就是为了提示人们德国所具有的人文和精神传统, 进而逐渐淡化人们对于专制集中营和战争的不良印象。”[2]

二、歌德学院在中国的历史发展

(一) 歌德学院北京分院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

1976年, 为实施一个中国德语教师进修项目, 3名歌德学院的教师来到北京, 但因发生唐山大地震, 会谈搁浅。1979年, 中德签署了第一个文化协议书。1980年, 歌德学院与上海同济大学合作, 设立了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 主要工作是为中国的研究生赴德国大学深造提供语言培训。1984年, 科尔访问中国, 在私下场合向当时的国家主席邓小平提出在中国设立歌德学院。谈了四年, 在科尔第二次来中国后才谈成此事, 因为当时的中国正在努力和欧洲建立紧密的外交关系[3]。1987年, 中国国家教委和联邦德国外交部就在华设立歌德学院一事草签了协议书。次年3月, 这一协议书正式签署。1988年11月1日, 歌德学院北京分院正式成立。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家在华西方国家教育机构。

(二) 歌德学院北京分院在中国的历史活动

从建立初期直到1993年, 歌德学院北京分院的工作范围限于纯粹的德语教学, 其工作由中国教育部监管。对于这一时期, 特别要提到的是, 从1990年开始, 歌德学院与世界文学共同举办一年一度的文学翻译比赛, 为培养翻译人才, 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为人称道的贡献。此外, 歌德学院的藏书丰富, 特别是提供德文原版书籍的借阅。在那个对外相对闭塞的年代, 这些书成为当时很多人了解西方的重要途径。

1993年以后, 歌德学院的工作从单纯的语言教学扩展到文化交流和传播等方方面面。歌德学院的语言部的工作目前有三部分:传统的德语培训;与中国教育部有关部门及全国大学的德语系合作, 开展对中国德语教师的培训;组织多种旨在提高公众对学习德语兴趣的活动[4]。

以近三年 (2011年—2013年) 为例, 歌德学院北京分院的主要活动, 如下表格所示[5]。

三、歌德学院北京分院近三年的历史活动述评

(一) 传播文化的形式更多样

除了传统的德语教学和培训活动, 歌德学院北京分院采取论坛、演出、工作坊等更新颖的形式, 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德国文化。在交流的内容和形式上, 这些活动的设计都体现了文化传播者的独具匠心, 并能够结合中德两国的特点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每一项活动, 都是德中双方的工作人员在一起, 从概念到经历再到经验等进行充分的磨合, 这样才能达到深层次的互相了解。这些活动经过精心设计, 其目的在于:一方面可以延伸热度, 追求长期效应;另一方面在文化活动相对较少的普通省会城市, 更容易取得更大的反响, 更容易在这些城市唤起人们对德国的兴趣。

(二) 受影响地区扩大

北京、上海以及其周边地区, 一直是歌德学院北京分院的主要活动区域。近年来, 北京分院也在西南、西北地区开展活动。2006年, 北京分院在重庆沙坪坝区图书馆帮助设立“德语资料区”, 于2006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 收藏歌德学院提供的各类德文资料3000余册 (盘) , 资料主要为文化教育和语言文字。北京分院设立德文图书阅览室的工作也在西安的陕西省图书馆等地开展。同时, 与成都、南京、青岛等地的合作正在积极运作中。

(三) 紧跟时代脚步, 体现时代感

北京分院站在时代文化的前沿, 紧扣时代文化的脉搏, 关注时代话题。它所传播的电影、音乐、环保、时尚设计等时代元素, 无不体现当时德国社会的发展, 帮助人们了解德国日新月异的文化新元素, 全方位地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德国。

(四) 活动地点的选择更多样化

北京分院开展活动的地点不受室内室外的限制, 根据活动的具体要求, 选择适当的场所, 依托各种机构, 如高等院校、博物馆等。多样化的场所可以进行多样化的活动, 使活动的效果发挥到最大, 更有效地实现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目的。

四、结束语

歌德学院北京分院作为传播德国文化的载体, 本身就是一部如何传播文化的活字典。对于外语工作者和文化传播者, 它所采取的方式、方法, 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此基础上, 我们也不能照搬, 应结合我们自身文化和地域的特点, 探索适合我们自己的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吉颖新.歌德学院向中国输出什么[J].中国企业家, 2009 (8) .

[2]李北方.后西方的现代, 在中国出生[J].南风窗, 2008 (16) .

[3]潘其昌.百年中德关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6:92-102

[4]李香.借鉴歌德学院浅析孔子学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J].商业文化, 2010 (4) .

歌德简介 第4篇

关键词:歌德;自然;自然研究;歌德学

中图分类号:I516.4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60(2009)04-0006-08

诗人歌德一生有50多年坚持不懈地研究自然并有大量著述,他的自然研究(Naturforschung)活动是其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文学作品中表达的对人的认识,大部分要归功于他在自然研究上的努力,因此有人说:“我们肯定可以借助歌德的创作、谈话、书信、格言、日记等建起一座歌德思想的大厦。但是真正了解歌德的人都会承认,这座大厦,就其基础和形成而言,大部分都源于歌德关于自然的思想,源于歌德与自然的关系,源于歌德的自然研究。”

这就意味着,我们是否“真正”了解歌德,取决于我们是否认识“自然研究家”(Naturfrscher)歌德。如果我们对国内外歌德学的历史有所了解,就会承认,要达到这种认识,其实很不容易。最直接的原因乃是由于他太丰富、太渊博。歌德1775年应邀前往魏玛时,只有轻便的随身行李,其中包括《浮士德片断》在内的一些手稿;当他1832年于魏玛辞世时,却为世人留下了多达341箱手稿、17800块岩石和矿物标本、9000张图画、4500件宝石制品、8000册图书、大量的油画、雕塑和自然科学收藏品。之所以如此,则又因为歌德“有能力通过观察和描述”,不仅“把整个世界都搜集到自己身边来,而且能将这些包罗万象的东西归类、整理”,如今,歌德的遗产“已成为德国古典时期最重要的文化珍藏”。

歌德在文学方面的主要经历和成就我们都比较熟悉,此处毋庸赘述。但是只要将他的自然研究活动经历与文学创作两相对比,就不难发现,正如慕尼黑版《歌德全集》力图向我们展示的那样,歌德一生的全部活动和著作构成了一部升华了的“歌德传”;因此如果要谈论“歌德学”的历史发展,就有必要对歌德的自然研究活动及著作有所了解。

一、歌德的自然研究活动及著述

歌德晚年回顾其自然研究道路时指出,他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研究始于1780年,那以后的52年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是他严肃地从事自然研究的时期。尽管如此,歌德早年(1774/1775)在拉瓦特指导下尝试过的面相学(Physiognomie)研究,为他日后广泛深入的自然研究活动打下了基础。1780至1784年,歌德连续认真地研究了比较解剖学。借助比较方法,他发现人类也有“腭间骨”。(1784年3月27日)。这使他坚信,自然是连续而和谐的,人也属于具有等级秩序的整个生命链条的一个组成环节。可是这个发现遭到当时权威专家的否定而未能及时发表。歌德因此倍受打击,遂中断骨学研究。

尽管如此,歌德在自然观上取得的收获,却使他有信心继续把目光投向别的领域。比较方法的采用使他注意到,动物形态有特定的结构模式;从这个思路出发,他可以更好地认识那些总在成长和变化的事物。于是他把探索的目光转向当时方兴未艾的植物学。1784至1785年,歌德开始系统研究植物学。他一边按林奈的术语系统观察和认识植物,一边学习使用显微镜。从观察最简单的生物开始,他初步认识了最微小的生物、单细胞动物和藻类。通过大量的观察,他逐渐地意识到,植物具有普遍的结构模型,而且联系着不同个体的这个模型在现实中是直观可见的。旅居意大利期间(1786—1788),歌德的植物学研究获得了重要推动和进展。1787年春天,歌德兴奋地写道:“遇到这些植物的时候,我关于植物学的奇特想法又变得强烈起来。我正在发现新的、美好的关系:大自然这样一个好像一无所有的庞然大物,是如何从简单发展为丰富多彩的。”最终,歌德发表了著名的《植物形变论》(1789/1790)。

植物学研究的成功使歌德重获信心。1790年起,他又重新开始骨学研究,致力于确立脊椎动物形态的类型说(1795)。他提出脊椎动物的头骨是脊椎骨变化而来的观点,并在形变论的基础上创建了生物形态学(1796—1797)。1789年,歌德在伊尔门瑙矿山和图林根地区的哈尔茨山获得了对山区地质地貌的丰富认识。由此,他开始了地质研究。1790年,歌德开始研究光和色彩现象。到1800年左右,所有重要的基础工作都已完成。但是又过了十年,歌德才正式出版他的研究结果——《色彩学》(1810)。从规模上看,《色彩学》是歌德所有著作中篇幅最大的,它对于歌德的重要性仅次于《浮士德》。1815年,歌德开始研究气象学。

1780至1810年,歌德撰写了大量的自然研究论文。但是,直到1810年,只有其中一小部分正式发表过,例如《植物形变论》、《光学论文集》(1791/1792)、《色彩学》。歌德曾多次计划发表自己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由于出版商和权威人士的拒斥,直到1816年,这个愿望才得以实现。他创办了自己的机关刊物《自然科学概论,尤论形态学》(1817—1824)。他在这份刊物上发表了以前的一些研究论文、论文增补、研究自述和晚年取得的一系列新成果,内容涉及自然研究的各领域和他对科学的新认识。直到临终前不久,歌德仍然在信中与友人讨论自然科学问题。

歌德的自然研究著作不仅包括歌德生前发表的作品,而且也包括他未曾发表过的同样为数不少的各种材料:不计其数的实验报告、备忘录、文献摘引、示意图、研究提纲和插图,大量讨论自然研究问题的往来书简、日记和谈话。只有容纳了上述所有内容的歌德全集摆在我们面前之后,我们才可能真正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惊:自然和自然研究——它们确实充斥着诗人歌德的整个生活,尤其是他的晚年生活。歌德在文学方面的主要作品和创作经历我们都比较熟悉,此处毋庸赘述。但只要将他的上述自然研究经历与他的文学创作经历两相对比,我们就会赞同:第一,歌德花在自然研究上的时间和精力,其实并不比他用于文学创作的少,因为在诗人歌德那里,文学创作往往水到渠成,他的诗歌创作尤其如此,所以被他称作“即兴诗”;。而自然研究对于“自学成才”的他,当然要求花更多的时间、精力乃至财力的付出与投入。第二,在时间和空间上,他的自然研究与文学创作活动往往彼此交织。例如旅居意大利期间,他的文学创作和植物学研究以及对色彩问题的关注,这三者是同时发生的。在写作《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1795—1796)、《浮士德》(1773—1831)和《亲和力》(1809)期间,他的自然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向前推进。于是,歌德的作品中处处闪烁着他关于自然和自然研究的智慧火花。所以,不熟悉他的自然研究活动,这些“火花”对我们要么难以觉察,要么就表现为一个个从语文学和文学阐释学

角度来看往往难以理解的“谜团”。

第三,他的自然研究著作和文学作品事实上形成了一个结构上的整体,我们研究歌德的文学创作时,应当毫无保留地把他的自然研究著作也考虑进去。最后,人的精神活动必然是其实践活动的产物和升华,既然歌德终生往返于他认为彼此不可分割的这两大领域,他从中形成的经验和认识,对他的精神发展、创作和世界观定然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作为19世纪就能觉察到歌德的自然研究与文学创作之关系的少数人之一,威廉·洪堡(WilhelmVOn Humboldt,1767—1835)01830年明确指出,倘若歌德没有从事过自然研究,那么“他的文学创作将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对于歌德研究者而言,洪堡的论断暗示着一个往往被人漠视的基本事实:歌德的创作与自然研究之间存在着隐蔽而又公开的紧密关系。

然而在整个19世纪,具有洪堡那样敏锐眼光的人并不算多。结果,歌德晚年的作品往往被人误解、拒绝和漠视。歌德与自然的关系,他的自然研究活动是其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自然研究著作和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关于自然和自然研究的思考及相应成果是博大精深的歌德思想宝库的重要基础一对此,当代的国外歌德学者原则上已不存异议。以下我们就通过回顾国外歌德研究史来看一看,这一认识在歌德学界是怎样达成的。

二、19世纪:被遗忘的自然研究家歌德

综观迄今为止的德国歌德学,尤其是《浮士德》研究,我们可以借用一句话概括其特点:即使最客观的研究,也始终难逃相应时期的意识形态语境。这在《浮士德》接受与批评史上得到了最鲜明的表达。而在歌德与自然和现代科学之关系方面的研究,特别是人文学者的有关研究,最终也同样滑向以相应时期的德国主流意识形态为指归的研究模式。

在德国,综合研究歌德的尝试始于1800年,F.施莱格尔(Friedrich Schlegel,1772—1829)、威廉·洪堡和文学史家盖维鲁斯(Georg Gottfried Gervinus,1805—1871)等人是早期的代表。盖维鲁斯1835年把歌德的文学成就称作“我们诗艺的最后一次繁荣”,歌德的经典化从此开始。他推崇古典时期的歌德,把目光集中在歌德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1759—1805)的共性和歌德言论中的美学内涵上,拒斥或漠视晚年歌德的作品,对其热心从事过的大量非文学活动,特别是自然研究活动,表示难以理解并且置之不理。盖维鲁斯的态度对于日后的歌德研究影响深远。对比我们下文将要论述的国内歌德研究情况,不难看出,我们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大都处在这个时期。

这种态度在当时并不奇怪,因为直到半个世纪以后,随着歌德最后一个孙子1885年去世,歌德的全部遗产才作为歌德及其时代的见证,作为德意志民族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对公众开放。同年,“魏玛档案馆”即今天的“歌德一席勒档案馆”开馆。歌德学家把这看作真正意义上的“歌德学”之开端,此前所有的歌德研究就相应地变成了歌德学的“史前史”。这是因为,歌德档案馆连同成为文化胜迹的“魏玛歌德故居”的最终开放,使歌德学家们得以首度一窥歌德全部人生和著作之全景。结果令人震惊,直到这时,歌德作为自然研究家的全部活动和著述的全貌,才开始逐渐呈现在人们眼前。

回头再看就不难理解,正是由于对自然研究家歌德的不理解和拒斥,歌德死后,特别是1848年的欧洲革命期间,甚至可以再上溯至法国革命期间和拿破仑战争期间,被视为“反革命”的世界主义者歌德何以备受冷落,甚至饱受攻击。于是乎,在歌德诞辰100周年之际,忙于革命的德意志民族当然不可能有任何纪念的表示。当时,爱国热情高涨的专家学者们纷纷以批判的态度与歌德划清界线,“对德国古典文学进行彻底批判”,因为歌德远离德意志的民族主义,怀抱错误的理想主义,其作品主人公奉行个人主义的避世态度,对当下资产阶级生活毫无现实意义,再也不具有榜样性。这样一来,凡是希望“拯救”歌德的学者,就不得不设法将歌德及其所代表的德国古典主义融入一种资产阶级的传统意识,把歌德及其主人公塑造成具有“资产阶级”意识的形象。

受惠於1871年现代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歌德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于是,在亟需民族文化形象代盲人的德国文化界,开始出现为歌德“树立纪念碑的倾向”。为此,需要占有歌德的全部“从语文学上得到保障的文学文本”,然而那时歌德档案馆尚未开放,这一目标还无法实现。

1885年以前的歌德研究具有持久意义的功勋,在于对歌德著作的大规模整理、编辑和出版。其后歌德档案馆的开放,为这些项目提供了有力的文献支援,最终促成了规模庞大的魏玛版《歌德文集》等大型编辑项目的启动,为一般读者和学者们走近自然研究家歌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外,盖格尔(Ludwig Geiger,1848—1919)1880年创办的《歌德年鉴》,为歌德研究提供了自己的论坛。随后,它与魏玛歌德学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歌德研究组织化、体制化,开始产生超越国界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尽管如此,《歌德年鉴》一开始就自视为“所有歌德学者的一个机关刊物,而非一个派系”,这份刊物的悠久历史本身就记载着“歌德学”的发展历程。与此相应,歌德研究开始成为职业学者的事情,局外人的作用日益式微。

三、20世纪:对自然研究家歌德的发现与重估

20世纪早期发生了歌德研究史上的两个影响深远的重大变化:其一,20世纪初对自然研究家歌德的发现与重估,开辟了全新的“歌德学”视角,大大拓展了歌德研究的范围,是20世纪歌德研究史上的一个核心事件。这一变化的背景是20世纪发端于物理学界的革命性转折:以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的相对论和普朗克(Max Plank,1858—1947)代表的量子论,结束了牛顿经典物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此时,歌德当年反牛顿的斗争被看作一种具有预见性的、颇有启发的科学史事件。于是,19世纪中期曾由赫姆霍兹(Hermann Helmholtz,1821—1894)提出并引起论争的那个问题重新浮出水面:自然研究家歌德与现代自然科学之间究竟是何关系?在歌德学界,对发现和重估歌德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是卡西尔(Ernst Cassirer,1874—1945)的《自由与形式》(1916)和《观念与形态》(1921)。卡西尔用歌德的形变论来阐释歌德的文学作品,可以视为在新的科学文化语境下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之后,“形变论”逐渐上升为解读歌德的方法论工具。这类研究的代表作有斯普朗格(EduardSpranger,1882—1963)的《歌德的世界观》和维因汉德(Ferdinand Weinhand,1869—1973)的《歌德的形而上学》。

其二,作为发现和重估自然研究家歌德的直接结果之一,20世纪早期的歌德学家纷纷以刚刚获得的新视角研究晚年歌德及其作品。这个转向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代表人物有哈纳克(OttoHarnack)、西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和K,布尔达赫~(Konrad Burdach,1859—1936)等人。

他们对歌德晚年作品的研究成果属于这一时期歌德研究的力作。他们扬弃了龚多尔夫(FriedrichOundolf,1880—1931)等人把歌德形象仅仅局限于与他和席勒合作的魏玛古典十年的传统做法。维埃托(Karl Vietor)关于歌德晚年诗歌的研究,为此后对歌德作品的风格和结构的分析开辟了道路。与此转向相应的是,人们此时也开始重读《浮士德》第二部。这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是海伦娜·赫尔曼(Helene Hermann)的论文《对(浮士德)第二部的内在形式的研究》(Faust,der TragSdie zweiterTeil,Studien zur mneren Form des Werkes,1917)。其结论是:浮士德第二部在很大程度独立于第一部,可以看作一部独立自治的艺术作品。这个结论为20世纪四、五十年代围绕《浮士德》阐释问题发生的争论埋下了伏笔。相反,新康德主义者里凯尔特(Heinrich Rickert,1963—1936)在其对《浮士德》的哲学阐释中(1931)再次论证了整部作品的统一性。奥本劳尔(Karl Justus Obenauer,1888—1973)的《浮士德式的人:对歌德(浮士德)第二部的十四个思考》,强化了从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书中流传开来的那个表述——“浮士德式的”(faustisch)。不久,“浮士德式的”这一套话堕落为具有纳粹倾向的《浮士德》阐释者的口头禅。

在德国纳粹独裁下的第三帝国,人们对自然研究家歌德的认识继续向前拓展,但往往滑向一个极端。例如,190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雷纳德~(Philipp Lenard,1862—1947)一类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的研究者,试图通过张扬歌德的自然研究方法,建立一种德意志民族的“德国物理学”,用以对抗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犹太物理学”。例如,马特海(Rupprecht Matthaei)用歌德的形态学解释《色彩学》,旨在使歌德的色彩理论彻底摆脱数学与物理学的辖制。这类研究中,影响广泛的有植物学家特洛尔(Wilhelm Troll,1897—1978)和K.沃尔夫(K,Lothar Wolf)的《歌德的形态学使命:试论一种自然科学的形态学》。作者宣称:“德国自然科学最高贵的使命之一,就是帮助一种在形态学上得到了确定的自然认识模式实现突破;在此认识中,迄今为止仅仅受到管理的那笔遗产在歌德身上曾有一次生机勃勃的繁荣。”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歌德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歌德与以牛顿理论为基础的现代物理学的关系。量子力学的创始人,193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1901—1976)在其题为《从现代物理学视角看歌德的与牛顿的色彩理论》0的演讲中指出,歌德研究自然的方式可以视为对现代物理学的补充。这样一来,他就与上述旨在建立所谓德意志民族的“形态学主导的物理学”论调划清了界线。他的观点对于后来的研究很有启发。事实上,早在歌德时代,“歌德与牛顿”就是令人瞩目的话题,20世纪80年代,在现代自然科学的负面效应和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这一话题重新受到重视。20世纪中期,G.穆勒(Ggnter Muller)沿形态学思路写成的《文学学和歌德形态学中的形态问题》(1944)对德语文学研究随后转入形式分析,具有奠基作用。其影响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他的《歌德小传》(1947)从形态学视角对歌德作了一个概观。

除了G.穆勒,关于自然研究对歌德创作之影响的重要研究成果,当推埃姆里希(Wilhelm Emrich,1909—1998)的《浮士德第二部的象征:意义与前形式》(1943)。鉴于二战期间的政治形势对“歌德学”的消极影响,埃姆里希试图从理论上为歌德研究重新奠基。重要的是,他由此开启了一个新的、延续至今的《浮士德》阐释视角,亦即对歌德全部作品中的象征与隐喻、自然与历史问题的关注。

四、当代对自然研究家歌德的再发现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歌德学出现了两个特点:一方面,尽管魏玛的歌德协会并没有分裂,但是东西两个德国的政治分裂迫使歌德研究走上了各自的道路。另一方面,歌德学呈现出日益强烈的国际化趋势。此间,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参与歌德研究。原联邦德国(以下简称“西德”)学者基本上能毫无间断地接续三四十年代的思路继续前进。原民主德国(以下简称“东德”)的歌德学者则不得不主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南研究、批判和改造歌德。值得注意的是,曾以《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带领德国文学第一次走向世界的歌德,在战后初期作为恢复民族自信、医治战争创伤的手段,在两个德国都很受重视。与此相应,歌德研究的新局面在两个德国同时表现为对歌德作品及研究文献的又一次大规模整理、编辑和出版。

20世纪70年代,原西德学者齐美尔曼(Rolf Christian Zimmermann)的两卷本《青年歌德的世界图像》(1969,1979)进行了后来广为采用的尝试:他把青年歌德的世界图像和作品放在18世纪神秘而含糊其辞的秘学传统(hermetische Tradition)中加以阐释和解码。实际上,重新拾秘学传统,诸如神秘主义、炼金术、前现代时期的自然哲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歌德研究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新思路,尤其适用于《亲和力》和《迈斯特》(写于1795—1796/1821—1829)等作品。70年代中期,原西德学界最感兴趣的是《浮士德》第二部的第二和第三幕,即古典的瓦普几斯之夜和关于海伦的情节,因为其中涉及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含有对世界文学的指涉。这两者正是当时学界乐于处理的话题。原西德《浮士德》研究的另一个主要论题,就是歌德作品中自然与历史的关系。D.洛迈尔(Dorothea Lohmey—er)的《浮士德与世界》(1975)即以歌德的自然科学思维方式为出发点,从形态学视角解读了浮士德与世界的多维关系。

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生态批评思潮渐成风气的背景下,人们日益质疑并批判现代精密科学的权威地位和具有破坏性的发展趋势。以过度依赖高科技为特征的现代生存方式被视为对自然的掠夺和剥削而备受批判。在此语境下,四处寻求批判资源的新一代读者和学者再度发现了自然研究家歌德及其著作体现的思维方式。于是,前现代时期的歌德的自然概念,作为一种“自然美学”(Naturaisthetik)的替代模式,被赋予新的意义。这类研究包括H.伯默(HartmutBohme)的文章《鲜活的自然:歌德笔下的科学批判、自然研究和隐喻式的秘学》(1986)。美国人阿姆里纳(Frederick Amrine)的《歌德与科学:一份重估》。(1987)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作。笔者注意到,该书正是国内对自然研究家歌德感兴趣的屈指可数的几篇研究成果的文献基础(参下文有关内容)。与此相反,勋勒(Albrecht Sch6ne)却在《歌德的色彩神学》(1987)里批评了上述把歌德的自然研究“现代化”的做法。他试图从前现代时期的神学前提出发,阐释歌德的色彩研究。其结论是:它不具备替代现代自然科学的能力。

从研究队伍上看,跟国内的情况大致一样,人文学科出身的歌德学者,大都不关心歌德的自然研究著作的具体细节,他们主要从文学、哲学、历史和文化角度,解读自然研究家歌德与自然的关系。而从事自然科学的歌德学者则主要关心歌德在科学史上的影响与接受,以及歌德的自然研究方法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后一方面的代表作是兼有生物学和德语文学学术背景的当代学者温策尔(Man—fred Wenzel,1954-),他参与主持了慕尼黑版《歌德全集》(1985)的歌德自然研究著作的编辑项目。他的《歌德与达尔文:自然科学史语境下的歌德形态学著作》(1982)梳理了“歌德与达尔文”这一论题的历史渊源,得出了中肯的结论。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对自然研究家歌德的兴趣有增无减,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问世。尤其引人侧目的是,国际歌德学会主办的两年一次的国际歌德研讨会的第80届大会(2007年)破天荒地首度以“歌德与自然”为主题,包括日、韩两国学者在内的15位各国学者做了内容丰富的主题发言,充分表明了国际歌德学对自然研究家歌德的重视。

国际歌德学会(Goethe-Gesellschaft in Weimar e.V.)前会长凯勒(Werner Keller,1930-)曾强调指出,歌德“是德国人中的欧洲人,是欧洲人中的世界公民,他的写作不单独为某一民族,而是为全人类所有的人”。这份高屋建瓴的评价,通过上述的200多年来不仅从未间断、而且日益发达的歌德接受、影响和研究史,得到了生动的证明。

歌德成功名言 第5篇

2、世上最艰难的工作是什么?思想。凡是值得思想的事情,没有不是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

3、谁要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4、生活也好,自由也好,都要天天去赢取,这才有资格去享有它。

5、对真理的热爱就体现在:知道怎样去发现和珍惜每一件事物的好处。

6、许多思想是从一定的文化修养上产生出来的,就如同幼芽是长在绿枝上一样。

7、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限制的。如果你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

8、十全十美是上天的尺度,而要达到十全十美的这种愿望,则是人类的尺度。

9、对别人述说自己,这是一种天性;因此,认真对待别人向你述说他自己的事,这是一种教养。

10、虽然人人都企求得很多,但所需要的却是微乎其微。因为人生是短暂的,人的命运是有限的。

11、斗争是掌握本领的学校,挫折是通向真理的桥梁。

12、异端是生活的诗歌,因此有异端思想是无伤于一个诗人的。

13、把前人获得的零星的真理找出来进一步加以发展,就是当之无愧理应受到奖赏的功劳。

14、今天做不成的,明天也不会做好。一天也不能虚度,要下决心把可能的事情,一把抓住而紧紧抱住,有决心就不会任其逃去,而且必然要贯彻实行。

15、真理是一只火炬,而且是一支极大的火炬,所以当我们怀着生怕被它烧着的恐惧心情企图从它旁边走过去的时候,连眼睛也难以睁开。

16、我们的生活就象施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

17、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他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进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

18、我们虽可以靠父母和亲戚的庇护而成长,倚赖兄弟和好友,借交游的扶助,因爱人而得到幸福,但是无论怎样,归根结底人类还是依赖自己。

19、谁是最幸福的人?乃是能感到他人的功绩、视他人之乐如自己之乐的人。

20、聪明的年轻人以为,如果承认已经被别人承认过的真理,就会使自己丧失独创性,这是极大的错误。

21、我们对于真理必须经常反复地说,因为错误也有人在反复地宣传,并且不是有个别的人而是有大批的人宣传。

22、甘居下位不算美德;能往下降才是美德,承认低于我们的事物高于我们,也是一种美德。

23、看出错误比发现真理要容易得多;因为谬误是在明处,也是可以克服的;而真理则藏在深处,并且不是任何人都能发现它。

24、我们全都要从前辈和同辈学习到一些东西。就连最大的天才,如果想单凭他所特有的内在自我去对付一切,他也决不会有多大成就。

25、人生一世不就是为了化短暂的事物为永久的吗?要做到这一步,就须懂得如何珍视这短暂和永久。

26、幻想是诗人的翅膀,假设是科学的天梯。

27、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工作,我可以说,我活了七十五岁,没有哪一个月过的是真正舒服生活,就好像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

28、谁接受纯粹的经验并且按照它去行动,谁就有足够的真理。

29、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地办事。

30、虔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过灵魂的最纯洁的宁静而达到最高修养手段。

31、能把自己生命的终点和起点联结起来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32、我的产业是这样美,这样广,这样宽,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地是时间。

33、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34、友谊只能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得到保持。

35、只要你告诉我,你交的是些什么样的人,我就能说出,你是什么人。

36、人应该有爱好真理,一见真理就采纳它那样的心灵。

37、智慧最后的结论是:生活也好,自由也好,都要天天去赢取,这才有资格去享有它。

38、最大的幸福在于我们的缺点得到纠正,我们的错误得到补救。

39、我们比较容易承认行为上的错误、过失和缺点,而对于思想上的错误、过失和缺点则不然。

歌德名人名言 第6篇

诗是成熟的理性,

活动是生活的基础!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血是最贵重的液体。

常识是人类的守护神。

生活是没有旁观者的。

我要做我自己的主人。

疑惑随着知识而增长。

创举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

谁要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关键在于要有一颗爱真理的心灵,随时随地碰见真理,就把它吸收进来。

人们还往往把真理和错误混在一起去教人,而坚持的.却是错误。

我们对于真理必须经常反复地说,因为错误也有人在反复地宣传,并且不是有个别的人而是有大批的人宣传。

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永远找得到充裕的时间。

我的产业是这样美,这样广,这样宽,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地是时间。

一个有真正大才能的人却在工作过程中感到最高度的快乐。

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工作,我可以说,我活了七十五岁,没有那一个月过的是舒服生活,就好象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

我们全都要从前辈和同辈学习到一些东西。就连最大的天才,如果想单凭他所特有的内在自我去对付一切,他也决不会有多大成就。

歌德名人名言 第7篇

2. 你若失去了财产——你只失去了一点儿。你若失去了荣誉——你就丢掉了许多。你若失去了勇敢——你就把一切都失掉了

3. 憎恨是积极的不快,妒忌是消极的不快。所以妒忌很容易转化为憎恨,就不足为怪了。

4. 经验是永久的生活老师。

5. 人应起码每天听首小歌,读首好诗,看幅好画,如有可能,说几句合情合理的话。

6. 能把自己生命的终点和起点联接起来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7. 疑惑随着知识而增长

8. 灰色的理论到处皆有。我的朋友,只有生活的绿树四季常表,郁郁葱葱

9. 人应当相信,不了解的东西总是可以了解的,否则他就不会再去思考

10. 痛苦留给的一切,请细加回味!苦难一经过去,苦难就变为甘美。

11. 大祸过后,必有大福。

12. 希望是生命的灵魂,心灵的灯塔,成功的向导。

13. 希望是不幸者的第二灵魂。

14. 希望是风雨之夜所现之晓霞。

15. 死,对于智者并不是恐怖,对于善者并非是终点。

16. 生命在于矛盾,在于运动,一旦矛盾消除,运动停止,生命也就结束了。

17. 思想活跃而又怀着务实的目的去进行最现实的任务,这就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事情。

18. 外貌只能夸耀一时;真美方能百世不殒。

19. 哪个青年男子不善钟情,哪个青年女子不善怀春,这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

20. 大量善行可能出于严厉,更多的是出于爱,但最多的还是出于清晰的了解和无偏见的公正。

21. 我们讲出来的每一个词都有它的反意的一面。

22. 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23. 光线充足的地方,影子也就特别黑。

24. 嫉妒与爱情同时诞生,但是爱情死亡之时,嫉妒并不与它共亡。

25. 我爱你/与你无关/渴望藏不住眼光/于是我躲开/不让你看见我心慌。我爱你/与你无关/真的啊/它只属于我的心/只要你能幸福/我的悲伤/你不需要管。

26. 艺术之所以因为艺术,正因为他不是自然

27. 最足以显示一个人的性格的,莫过于他所嘲笑的是什么东西了。

28. 谁要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

29. 只要我们能善用时间,就永远不愁时间不够用.We always have time enough , if we will but use it aright.

30. 人不能孤独地生活,他需要社会。

31. 什么是最好的政府?就是指导我们自己去治理自己的政府。

32. 智慧只能在真理中发现。

33. 所谓真正的智慧,都是曾经被人思考过千百次;但要想使它们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一定要经过我闪自己再三思维,直至它们在我个人经验中生根为止。

34. 智慧最后的结论是:生活也好,自由也好,都要天天去赢取,这才有资格去享有它。

35. 存在着一种出自内心的礼貌。它是变换了形式的爱心。由此产生出一种外部表现出来的最适宜的礼貌。

36. 虔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过灵魂的最纯洁的宁静而达到最高修养手段。

37. 接受忠告,就是增进一个人自己的能力。

38. 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

39. 一个人应当有良好的礼貌来突出他特有的天性。人人都喜欢出人头地,但这不应当引起别人的讨厌。

上一篇:协调联动工作机制下一篇:十大整风个人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