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突围

2024-05-13

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突围(精选12篇)

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突围 第1篇

在短短的古诗词中,所蕴含着的情境则是非常壮观的,诗词中的情境,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还能够通过情境的重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对诗词进行诵读,以此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诗词的热情,将自己的情绪更好地融入到诗词中情境当中,此外,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进行教学,这种多元素相融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结合诗词的情境进行欣赏,在这种这种直观的方式下还能够产生更为震撼的感觉。例如,我们在学习《蜀相》这首诗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为学生播放一段成都武侯祠的相关视频,这种以视频教学的方式更直观地把学生的思绪带入到此诗的意境当中,学生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武侯祠中春意盎然的景象。之后,教师可以继续向学生展示诸葛亮一生的主要功绩以及主要事件,使学生在学习这篇内容的时候,还能够对主人公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拓阔学生的视野范围。而通过这两段视频的对比,既能使学生在对诸葛亮产生敬仰之情的基础上去主动地学习文章的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促使课堂教学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想象,在创新思维中明白意象想象

想象也是学习古诗词中比较常见的方法,例如,我们在欣赏陶渊明的《饮酒》一诗时,可以让学生围绕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句子的生动描述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加深他们的感悟:这些田园风味不仅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在一刹那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心窝和山峰中同时发出,组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在夕阳的陪衬下,美的无语言表,而天空中各种飞鸟正结伴向山中飞回,如此的自然之美,也是超凡脱俗的了,诗人此时也已完全陶醉在其中。因此,我们在古典诗词的审美教学中,一定要激励学生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将诗词中描绘的意境通过自己合理的想象,生动地再现诗词的艺术形象,让学生在美妙的意境中其乐融融地去学习诗词。进而把诗词中所描绘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浮现在学生的脑海当中———进而在有效地帮助学生顺利地踏入到诗词描述的意境当中去欣赏、进而再与诗人在心灵上打成某种共识。

三、注重课外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普遍认识,在古诗词的鉴赏教学中,诵读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积极地指导学生背诵教材上要求的篇目,除此之外,还要合理地利用早读的时间适当地增加一些课外的篇目,让学生进行背诵。比如,我们在学完李清照的《醉花阴》之后,可以让学生结合李清照的其他阶段的古诗词进行对比、欣赏,比如《声声慢》等,让学生通过对比,将这些课外古诗词的诵读对其悲戚伤感的感情进行深入的感受。背诵完毕后,还可以让他们展开合理的讨论和交流,交流下他们对本词的想法。再如,在对李白、杜甫等名家的诗词进行鉴赏时,也可以将这些名家的其他的主要作品引入到学习中来,让学生加深对该诗文或该诗人的理解和记忆。通过这种有效的引入,既能开拓学生的知识范围,又能促进学生学习古诗词能力的不断提高。

四、联系实际,学习古诗词

很多学生认为,古诗词距离自己真实的生活太过遥远,和实际的生活并没有多少交集,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提不起兴趣来,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语文教师在鉴赏诗词的过程中个,要把古诗词的学习充分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意识到其实古诗词离我们并不远,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诗词之间的情感距离。例如,我们在欣赏王维的《终南山》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把诗中描绘的终南山与今天的终南山有效地联系起来,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先自行阅读本诗,并且初步勾勒出诗人所描绘的终南山,之后再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关于终南山的宣传视频,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去领略终南山的真正面貌,然后再结合诗人描绘的意境去学习本诗,这种对比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激发学习学习诗词的兴趣,还可以让他们觉得古诗词的学习也不是十分遥远的东西,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深刻地去体会到诗人的写作心境,进而有效地领会到诗词 的真正意 义 , 为以后的 语文学习 奠定好基础。

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是具有灵魂的。如果我们只是从表象去看待古诗词的话,而不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这样的古诗词教学也将会索然无味,进而也丧失了学习古诗词的具体意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古诗词的精华,需要教师在教学诗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联想、分析和感受去体会诗中的意境之美,让学生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发挥出古诗词独有的灵魂魅力,让学生在吸收养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摘要:古诗词承载着优秀的民族文化。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教学,让学生不断地汲取古诗词文化的精华,涵养学生的心灵。但是,在古诗词的教学当中,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推敲,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遵循着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这样既能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学习古诗词的一些语言技巧,又能提高他们鉴赏诗词的能力和水平。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反思 第2篇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长廊中一幅最璀璨的画,古老的华夏古国产生了无数优美的诗词,这些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一代的华夏儿女。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结合自己这几年古诗词的教学实践,浅谈我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让古诗词回归“诵读“之本。千百年来,美读呤诵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吟”。说明诵读作用重大。古典诗词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节奏。要体会这种美、必须诵读。诵读有理解古诗词的写作手法,诵读有助于触类旁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材料,全身心投入作品,展开文本对话。让学生自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不管秋取哪种形式,都要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以便读准字音,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正确的诵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词的角色,有利于理解古语词的含义,感觉它的韵律美、节奏美,调动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所以在上每首古诗词前我都要求学生先熟读成诵,再在他们理解的基础上教学。

(二)让古诗词回归“人文之本”。

我国古代的诗人、词人中有很多是思想家,他们的诗词体现了许多我们称之为“传统”的东西,它可以内化为“素养”的营养。让学生学习、背诵古诗词,不但可以积累典型语文材料,在心田播下民族文化种子,还有助于他们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健康的人格。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报国激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伤世感怀。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自身道德的完善,培育高尚的人文精神。

(三)让古诗词教学回归积累。古诗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许多精华名句流传不衰,已经成为融入人们的生活。所以首先应积极的指导学生背诵课文中出现这些经典的古诗词。我们还当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词名句,会为文章增色、添彩。为了强化这种意识,可以采取“每周一诗”和“名句对对”的办法。一周出示学生一首古诗词,要求诵读,或把名句中的上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对。

(四)让学生插上想象、联想的翅膀。具体可以这样操作:

1、引导学生运用画画的形式,将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色和包含的意境细致、形象地描绘在画纸上,让学生产生创作的冲动,满足创作的欲望。

2、通过让学生在课外收集作者的其他古诗词,收集与课文同类内容的古诗词,收集有相同意象的诗句、词句,同样可以使学生学会联想,培养发散性思维。例如我教王翰的《凉州词》时,让学生联想其他描写军旅生活的诗词,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卢纶的《塞下曲》、范仲淹的《渔家傲》,王昌龄《从军行》和《出塞》等。教王昌龄的《出塞》时让学生联想其他边塞诗: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古诗十九首中的《十五从军征》。

3、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联想,运用描写、叙述等表达方式改写诗词,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五)让学生点燃创造的火花。我们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他们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学生在自主理解的过程中可能会理解错误,甚至闹出笑话,这时我们就要保护学生的创新火花。积极地加以肯定,以要适当的引导。此外,用“放电影”方式,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放电影”就是让学生闭上双眼,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或在老师的诵读声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呈现一幕幕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景,不同的学生就象不同的电影导演。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体会 第3篇

一、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去诵读,通过诵读来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在教授一首诗时,开始可以先由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机朗读,先订正诗歌中的字音,然后让学生齐读,还可以男女生分组读或男女生混读,通过不同方式的诵读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歌是最强调节奏性的,诗的节奏主要是指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有规律的变化。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停顿是有严格规定的,一般是四言二顿、五言三顿、七言五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讲解一些节奏的知识,可指导学生划分朗读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来,最后再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一唱三叹”之妙,甚至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去读,体会其中的美感。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声情并茂,从中得到艺术的享受。等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以后,还可以在班级或者学校里组织诗词朗诵比赛,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二、介绍作者,了解诗情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指的是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因此,了解了作者,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歌。了解诗人的生平传记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了解诗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介绍创作背景。如在教学白居易的《观刈麦》时,先有感情地介绍诗的创作背景。《观刈麦》是白居易任陕西县尉时所作,当他看到劳动人民被繁重的租税压迫得衣不蔽体、食不裹腹时,对当地人民的这种生活现状表达了深切同情,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诗人的人道主义精神。通过诗歌创作背景的介绍,这首诗的主旨就显而易见了。

2.介绍创作风格。如在教《归园田居》这首诗时,先向学生介绍陶渊明的创作风格:他毕生追求质朴自然、闲情适意的自由生活和旷远恬静的人生境界,他长期居住在农村,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首创了具有恬淡自然之美的诗歌艺术境界,表达了自己的人格和理想。在了解这些之后再去理解《归园田居》的主题就轻而易举了。

三、解读诗题,把握主旨

在理解一首诗时,我们往往都会先理解它的题目,有些诗歌我们通过题目就能够猜测出它所要描写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因此在讲解一首诗时,还要引导学生解题,通过解题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举例如下:

1.《黄鹤楼》:诗人崔颢在黄鹤楼干什么?他的心情怎么样,为什么?(诗人崔颢站在黄鹤楼上凭高远眺,他的心情十分复杂,想象着过去的仙人已经驾鹤远游,只留下空空的一座楼阁,即使眼前的景色再美,也无法掩饰心中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2.《春望》:诗人杜甫在春季眺望什么?那里的景色是繁华还是荒芜?为什么?(诗人在春天眺望长安城,而当时长安城被安史之乱的叛军占领,一片荒芜景象,这就是战乱中的唐朝首都。)通过这样的一番解题,即使不看诗的内容,学生也能猜测诗人想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了。

四、展开想象,体验美感

诗歌的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诗歌当中的意境不是现成的,而是通过一定的意象来表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如在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时,让学生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在微微秋凉的空山雨后,皎洁明月映照松间,清冽的泉水沿石而下,水中鱼儿自由穿梭游玩,竹林中传来浣衣女的笑声,这样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立马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幻的审美意境中,学生不仅感受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特色,而且对这首诗的主题及意境有了更深的理解。

五、实地感受,加强理解

实地感受也是从事古诗词教学的好方法,可以利用当地的地理条件优势,带领学生去领略家乡的秀美景色和风土人情,进而去感受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如在教杜甫的《望岳》这首诗时,可以带领学生去临近的山上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磅礴气势和豪迈情怀。

总之,虽然教学的方法是固定的,但教学的方式却是灵活的。相信只要教师能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就一定能够突破古诗文教学这一难关。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极其丰富,让我们带领学生遨游其中,鉴赏品味,相信古诗词教学一定会呈现出一派新的景象。

古诗词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第4篇

古诗词的教学应通过培养学生自主积累的习惯,最终达到学生在积累上再创造的目标,即先要做到“厚积”,最终达到“薄发”。

怎样才能做到“厚积而薄发”呢?笔者认为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究背景,自主感悟

每首古诗词的创作都与作者当时的历史背景、经历、心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古诗词的特定历史背景,有助于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国土,重返家园的狂喜之情,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从中了解到当时连年混战,百姓背井离乡、妻离子散、生活困顿这一历史背景,恐怕就不难理解作者涕泪满衣、放歌纵酒的喜悦情感,也才能体会到作者“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急切心理。

二、诵读古诗,整体感知

现如今的古诗词教学,很多教师把诗词鉴赏课上成了文言文串讲课,只注重诗词句的翻译,或者只对诗词进行局部分析,肢解诗词,结果弄得支离破碎,忽视了诗词鉴赏的整体性。只见字、词、句,不见整体和谐美;只见句式、文法,不见诗词的意趣美。这种古诗词教学缺乏一种关键性的意识,那就是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是语文教学之根本,更是古诗词教学之根本。它是一种能够触发读者的情绪进而体会诗词意境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体验,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三、多元解读,张扬个性

一首好诗,往往可以作多种理解。同时,不同的读者由于人生经历、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思维角度的不同,对古诗词的理解也就会产生多元化。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尊重学生的感受与独特体验,赏识学生的奇思妙想,提倡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如学习王之涣的《凉州词》时,当学生读到“一片孤城万仞山”时,笔者就提出一个问题:“城”是用量词“座”来修饰的,怎么这里用“片”来修饰?学生们纷纷讨论,各执一词。其中有一个学生解释得非常精彩:“片”写出了高山映衬下“孤城”的单薄。这样的多元解读使问题越读越明,感悟越来越深,阅读个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品味诗句,深入感悟

诗词的主要目的是诗人抒情言志。“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因此,学习古诗词时,应重在让学生品味古诗词的内涵和对诗人思想感情的体会。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诗中充满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这样学生在初读感悟的基础上就可以抓住“花满溪”、“留连戏蝶”、“自在娇莺啼”等词进行想象与品味,在大脑中闪现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

五、学以致用,迁移诗句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感悟诗词内涵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不是最终目的,而要学以致用,学会迁移。学生应在“探、读、解、品”古诗词这四步“厚积”的基础上,充分汲取古诗词的精华,受到古文化的熏陶、浸润,在潜移默化中丰富自己的语言。当达到一定的量时,自然就会“薄发”,就会有能力迁移。另外,笔者还让学生把读过的古诗词进行分类整理。描写山水的、描绘春景的、描绘离愁别绪的、描写人生哲理的……学生在整理诗句的过程中,不但复习了诗句,而且在比较中触类旁通,加深了理解和感悟。学生活学活用,不但在写作中有所表现,甚至在平时交谈中也会时不时地冒出几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诗句。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一朵瑰丽的奇葩,依靠它内在的“神韵”流传至今,如果我们能认真读之咏之,感悟其中,含英咀华,就一定会使语文学习充满诗意,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谈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经验 第5篇

一、学会搜集资料

短小精悍的古诗蕴涵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容,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比如:诗人事迹、时代背景等,通过查找资料,阅读资料,为学习古诗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让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学习唱古诗

虽然小学生所学的古诗都比较通俗、简短,背诵起来较容易,但是如果能让学生用“唱”的方法来背诵古诗,是不是会更吸引同学的兴趣,效果会不会更好。我觉得一首很长的歌词背下来很困难,但在熟悉的旋律下演唱却可以很快记住。再说,中国的古诗词本来就可以唱,比如:孟浩然《春晓》、李煜《虞美人》、苏轼《水调歌头》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所以以“唱”助读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在学完一首古诗以后,可以让同学们选用现成的曲谱与古诗词巧妙联姻,即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歌曲曲谱为古诗词配曲,这样既便捷实用,又别有情趣。学生每次到这时候都特别兴奋,个个都能大展歌喉,有的同学甚至在课前就为古诗配好了曲。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学会诵读古诗,还学会“唱”流行歌曲,真是一举多得。

三、学习演古诗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阅读的基本要求中有一条是“注重阅读感受和情感体验”。而让学生表演课文中的情景,则是启发学生感受和体验的好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是非常好的课本剧,同样,古诗也有意境,可以让同学们演一演。比如:教学《赠汪伦》一诗,学完全诗,我让学生把诗中描写的离别情景演一演,有一个同学演得惟妙惟肖,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还有《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殷殷离别之意跃然其中。通过表演,学生不但更深入的理解了古诗内容,而且能深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既学诗,又学表演,学生们可真是全面发展啊!

四、学习画古诗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还主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是的,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大力倡导创新能力,而想象是创新的前提。语文的阅读不能“见槐是槐,见柳是柳”,在古诗教学中就更离不开想象,只有边读边想象,才能读出诗词背景,读出作者感受,读出画意真情。古诗语言精练,行文短小,留有许多的 “空白地带” , 这就给孩子们提供了很多想象的空间。所以说,古诗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载体。我国的古诗词一向讲究诗情画意,只要你用心品读,就会发现,每首诗甚至每句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很好的一个办法就是进行“诗配画”,即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中描写的意境的理解,在脑海中展现出那一幅幅迷人的画面,再把头脑中形成的画面用画笔再现出来。这样的做法尤其适合于田园诗、写景诗的教学。这样让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理解到的、感受到的、领悟到的画下来,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学习古诗的快乐。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形象的图画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所学内容回顾、加工的过程,当他把这幅画画好以后,也就是把自己的收获表现出来了。

五、学习古诗改成小故事

古诗词中的画意真情不仅可以用图画描绘,更可以用优美的语言展现。例如,在教学《游子吟》这首古诗,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这首古诗的意境,充分体会游子对慈母的的深厚情感,我让学生将这首古诗编写成一个故事,让学生充分想象,写出他们对这首古诗的理解。我自己也写了几篇下水文(由古诗扩写、改写),同学们读了这些美文,在唇齿留香之际不觉感慨万分:原来,诗词还可以这样来读。在后来的诗词教学中我就经常让学生把古诗编写成小短文,引导学生将诗人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如此一来,同学们不但把古诗内容、情感理解了,还多了一次练笔的机会。

我国的古典诗文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资源,有着博大的精神力量。小学生正处在记忆黄金时期和人格形成时期,要播下最好的种子,撒下最好的养料,为他们打下做人的底子,使其终生受益。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不同古诗的具体特点,巧妙设计教学方法,合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与“生成”,引领学生穿越时空与古诗深入“对话”,让古诗教学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第6篇

一、意象教学

古典诗词尤其是唐诗宋词,语言凝练、字字珠玑,意蕴含蓄、意境深远,其中包含多类物象和作者的丰富情感,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无限魅力,能给人传递可观可感、可触可叹的意象。什么是意象呢?简单地说,是指诗词中的客观物象经过创作者个性化的情感活动而创造的一种艺术性形象。它是创作者“情”和“志”的充分结合,也是作品精华灵魂之所在。抓住“意象”开展教学,犹如抓住“牛鼻子”,能够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

以欧阳修的《踏莎行》为例:侯馆和溪桥点明了征途,对事件地点做出了描述;还用梅残和柳细说明了时令;同时创设“行人”想象妻子在凭栏远望和盈盈流泪,是写“行人”抛家别妻的愁苦之象。作品中的具体时令与地点是实象所在,行人离愁之情寓于其中则是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尤其末尾一句“行人更在春山外”,是情景一体和主客观世界的充分显现,既是“景”的升华,更是“情”的升华。就是说,从“实景讲解”到“情志分析”到“妙语升华”,不仅有利于对古诗词层层递进式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古诗词的文学素养。

二、新意教学

在古诗词作品中,意象有些明显,有些则比较模糊。对于意象模糊的诗词作品,可采用“古文新意”教学法。什么是“古文新意”教学法?就是激励并引导学生对意象模糊的古诗词,在尊重作品原意的基础上进行解读与品析,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诗词探究能力。

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由于诗的内涵意象比较模糊,所以,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强势取代学生的认知观点,而应当有效地“激励、唤醒、鼓舞”他们凭借自身的实际认知和生活经验,去阅读并“观赏”其中所展现的多彩画面,让他们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诗词理解。无论观点是否正确合理,只要能顺理成章和自圆其说,就值得赞赏与肯定。

三、比较异同

比较异同是古诗词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就是把同一作者的不同诗词或者不同作者在背景、风格、手法上相同的诗词放在一起做比较,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

以李清照的《声声慢》和《一剪梅》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就两首词所表达的愁思开展比较阅读:《一剪梅》描绘的是作者早期生活中的相思之情——新婚未久的丈夫离家外出,词人因独居寂寞急切思念而流露出来的离别心情;《声声慢》则是表达了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情怀愁思——丈夫已逝、国破家亡,旧爱难寻、颠沛流离。再如,同样以项羽为对象,同样以乌江亭为题:王安石从民心向背入手,认为项羽因失去民心而失败;杜牧从用兵角度,批评项羽未能正确地面对失败而乌江自刎;李清照则是从做人气节出发,认为无论生死都要轰轰烈烈,赞扬项羽“生是人杰、死亦鬼雄”。通过比较,能够有效地开启学生古诗词学习的思维。

四、古今联系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和宝贵精神财富,它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一直发挥着陶冶心灵、凝炼人心和熔铸精神的正强化作用。“粗布大褂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之类的名言俗语,都在强调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诗词文对于丰厚学识、人格修养等具有不容忽视且无可比拟的影响。尤其在民族文化不断遭受冲击的今天,重视和开展古诗词教学与改革,有利于培养青少年成为血肉丰满、情义十足、志气蓬勃的现代公民。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用黑色的字表达灿烂无比的内心”,犹如涅槃之凤凰在苦难之后变得更加豁达、潇洒和自如,给人传递“逆境重生、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还有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了立志和向往“抗金复国、为国尽忠”的满腔热忱。古今联系教学,能在潜移默化中把一些优秀精神元素植入学生的内心。这对于普遍具有“90后”“00后”代际特征的青少年来说,难道不是别样的涵养和滋补吗?

总之,培养学生的诗词修养,无论就教书还是育人来说,都是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这既符合学生发展的根本需要,也完全顺应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

关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建议 第7篇

关键词:词眼,朗读,留白

古诗词是古代文学的精华,也是培育精神的沃土。人教版小学语文共编入60首古诗词,篇篇璀璨精华,让学生受用无穷。但实际上,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还存在理解困难、体会难以深入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学习与教学效率。加之,为了应试所需,很多老师干脆选择传统的教法,让学生用现代白话直接翻译诗词的意思,没能让学生真正品味诗词的内涵意境。如何让古诗教学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牢笼,使学生轻松快乐学习?我有下面四点教学建议:

一、巧抓词眼,重点突破

“画要点睛,诗歌重眼。”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或一个词;另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通过抓诗眼形成教学主线,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会古诗的意境,感悟诗情。对古诗文中的诗眼不能只是整体性模糊的认识,要理解准确,才能由此及彼,理解诗意,体味作者的感情。以往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总是要求学生背诵,逐字逐句理解,翻译为白话等,这些老套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枯燥,学生感受不到诗的意境,体会不到诗人的情怀和诗的精髓。只有把握了古诗文教学的重点,才能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突出要点,课堂教学才能彰显出实效性。例如,教学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应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着手,紧抓“独”字,由此引发对“异乡”“异客”“倍思亲”等的理解。再如教学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时抓住一个“醉”字,以这条情感主线深入挖掘展开,在感受小儿的调皮可爱这个环节,我让学生替换“卧”字,学生分别换成“躺、趴”,再带入原句中朗读推敲“卧”字的妙处,不仅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在重点词语上,并通过对它的独立分析与思考,进一步理解词文的内涵,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间接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

二、多元朗读,以读促悟

“七分诗三分读”,朗读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多朗读,能逐渐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体会,能活跃课堂氛围,强化与教师的沟通交流,进而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学习习惯等综合语文素养。

注重朗读首先应充分尊重小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逐渐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朗读境界。如在陆游《示儿》的教学中,可对学生进行如下朗读指导:

首先让学生初读诗文,介绍诗文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其次引导学生精读诗文,了解诗文里诗人的遗憾,把握诗人“悲怆”的心境;最后引导学生研读诗人,理解诗文的信念,深入体会诗人的“悲壮”心愿。

上述朗读指导,先为整首诗文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接着通过精读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对祖国前途的那种忧虑,然后通过研读诗文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爱国之心,进而受到感染和鼓舞,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与精神。

三、留白想象,深入诗境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却是无限的。”新课程改革十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要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语文阅读不能“只为阅读而读”,古诗词的阅读更是如此,在读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想象,这样才能通过朗读描绘出诗词的背景,体会到诗人的感受,刻画出诗词的意境,表达出诗词的情感。古诗词语言精练、行文短小,给读者留下很多“空白地带”,也为学习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古诗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述能力。中国古诗词十分注重诗情画意,只要用心去读,就能将每首诗词都描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挖掘学生的想象力,采取“诗词配画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朗读诗词,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诗词在脑海里描绘成一幅美丽、迷人的画卷,再试着将这幅画卷用笔画出来。这样的做法尤其适合田园诗、写景诗的教学。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画出来,以有效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感受到古诗词学习的乐趣。学生将抽象语言文字转换成具体的画卷,也是对学习内容的回顾与巩固过程。

四、诗重想象,情靠“象”显

没有感情就难谈艺术,没有想象就难谈审美。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充分的联想与想象,才能逐渐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也才能品味到古诗词的魅力。当生硬、枯燥的诗词经由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形成一幅美丽、鲜活、迷人的画面,或是一段感人、动听的旋律,抑或是一幕幕生动、形象的场景时,学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古诗词的学习中,去感受诗人的感受,去体会诗人的想法,去喜诗人所喜、忧诗人之忧。于是乎,古诗词潜藏的意蕴与情味就在联想和想象的召唤与引领下逐渐显现出来。通过联想与想象,深化学生语言的感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产生共鸣,进而逐渐引导学生自觉调动自身的生活底蕴,对古诗词描绘的场景或是表达的意境进行再现与丰富。如,在教学陆游的《示儿》中,要紧抓“悲”字,让学生思考:诗人为何而悲?透过“悲”字你看到了什么画面?由此引导学生逐渐进入情境,产生联想与想象,透过文字看到诗人的死不瞑目、看到诗人的老泪纵横、看到诗人的微颤双手……看到诗人用微弱的声音呢喃着收复中原、还我河山的悲凉画面,由此对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的领悟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突围 第8篇

一、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身的个性化

1.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努力提升自身素养

高中语文新课改以来, 高中语文教材有了较大的变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新课标, 新教材的出台和应用, 使诗歌部分在整个教材当中占了相当的比重。特别是选修课的加入, 对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 新课标还推荐了大量的古诗词背诵篇目。如果教师不加强自身的素养就很难引导学生欣赏这些文质兼美的古典诗歌, 很难将学生带入绚丽多彩的诗歌殿堂。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做教师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肯负责, 二是有本钱。”所谓的“本钱”就是教师自身的高水平, 高素养。所以, 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趁着大好的青春年华, 多读书, 多学习, 打好文学素养的底子。只有教师自己先成为具有良好文学素养的人, 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文学的殿堂,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也是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的基本条件。

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规定, 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新课标还强调,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学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 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对话者”, “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 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探索中去认识美、体会美, 提高审美水平。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 阅读需求的多样性, 阅读心理的独特性, 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 有针对性的教学, 使每一个学生的审美能力都得到发展。

3. 教师要有自己独到的教学方法

在语文教育界, 涌现出大批具有独特教学个性的语文教师, 像于漪、魏书生、程翔等人。这些优秀的语文教师用他们自己独到的, 具有个性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他们宝贵的教学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并且有很多的语文教师也都在学习他们的宝贵经验, 但是没有一个人可以照搬他们的教学方式从而取得和他们一样的教学成就, 达到和他们相同的教学水平。原因很简单, 这些优秀的语文教师他们都具有自己独到的教学方法, 他们能够把自己的这种独到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结合起来, 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这就是教学个性。

我们可以学习名师的宝贵经验, 但对名师的亦步亦趋是不必的。接受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解决自己的问题, 我们才能具有自己的教学个性, 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语文教师。

二、注重学生体验的个性化

1. 在对话中读出个性

教师要尊重学生因为自身经历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情感体验, 允许他们可以对诗歌有自己与别人不同的情感体验。教师的任务只是为他们提供一个自主并且相对自由的阅读空间。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这是使学生理解诗歌文本, 从而进一步读出个性的基础。为提高诗歌教学的质量, 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作为语文教师, 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 应该鼓励学生在多元化理解诗歌的基础上, 与其他的学生进行积极讨论及其他研究活动, 各抒己见, 大胆说出自己对诗歌意蕴的独到的见解, 同时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与别人交流自己读诗的感悟和心得, 真正做到师生之间的交流, 生生之间的交流, 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2.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推动学生的自主阅读

谈小学诗词教学的几点做法 第9篇

我国是一个诗词大国, 一首首优秀诗词无时不刻和着我们的心跳, 抚慰着我们的灵魂, 滋养着我们的性情。小学优秀诗词的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低年级 (都要) 诵读“浅近的古诗”, 在各学段的目标中, 古诗词的阅读更是一以贯之。这种教学氛围的营造对于诗词的教学有着重大意义。

小学阶段如何学习古诗呢?《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诵读”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中强调:古诗文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 必须需要学生反复诵读、。如果每个学生都将诵读付诸实践了, 诵读、涵泳优秀诗文的过程也就成为了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和浸润的过程。”

经过不断地实践和摸索, 我总结出几点初具成效的方法, 与同仁分享、探讨。

一、诵读、讲述对诗词的理解, 加深体验和感悟

中低年级学生由于精力、阅历的局限, 在对古诗词的理解上, 准确度、深度不可能很到位。所以, 应该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想象空间, 重点放在积累语言、增加语感上, 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诵读, 积极主动地讲述。

如教学《早发白帝城》时, 经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诵读之后, 教师设计问题, 让他们读懂诗句。

师:“李白从哪里出发?”

生:“白帝城。”

师:“要到哪里去?”

生:“江陵。”

师:“有多远?”

生:“一千里。”

师:“古人的一千里, 并不是精准的一千里, 是形容很远。”

读前两句诗, 想:“诗人什么时间出发?多长时间到达?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生:“清晨, 诗人离开了彩云环绕的白帝城, 乘船出发, 一天的时间, 就回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

师:“好快啊!再读后两句, 体会船有多快?说说你对诗的理解。”

生:“后两句诗的意思是, 两岸的猿猴不住地嚎叫, 轻快的小船已经远远地把重重大山抛在后头了。”

师:”船真得太快了!当初诗人李白因为一些原因离开了家乡, 这天, 他终于可以回家了。坐船, 一天的时间就可以回到千里之外的江陵。此时的他是什么心情?”

生:“兴奋、喜悦。”

师:“大家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 那么, 就带着这份喜悦再次诵读这首诗吧。”

这样畅谈、理解古诗词的过程, 既是学生交流学习成果的过程, 又是他们发展主动探究能力的过程。

二、明了诗意, 想象意境, 改写古诗词

学习了古诗词,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意境, 我借势而为, 趁热打铁, 让他们对诗文进行改写。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环境、什么人、什么事, 用或文雅、或通俗的文字表达出来。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理解诗意之后, 启发学生:在生活中, 我们也会遇到亲人远行, 朋友离去的情景。在惜别之时, 相互会有许多话要说, 诗人送别友人的情景, 用你的语言写出来。学生调动自己的经历、阅历, 穿越时空, 展开丰富的想象, 将自己对诗文的理解, 诉诸笔端。

三、以诗作画、诗配画, 诗情画意画古诗

优秀诗词讲究“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词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诗配画就是启发学生通过诵读诗词, 展开丰富想象, 将诗句所展示的情境、刻画的生动形象, 通过画笔表达出来。如《江雪》一诗, 诗文极有画面感。学生读懂诗文, 然后作画, 在画面逐渐铺开的过程中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这寒冷、静寂的诗文、画面背后, 是作者怎样的情怀呢?学生探究的欲望会被引发, 他们或提问, 或去查找资料, 继而有所发现:这首诗中所描述的身陷孤寂寒冷的境地之中, 在千山、万径既无飞鸟, 又无人迹的孤舟之上的“蓑笠翁”, 不就是此时诗人的生活状况么?引导学生领悟诗文区区20字展现的是大画面, 大格局。虽然学生仍是朦胧地懂得, 但会深刻地感受到优秀诗文的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

四、以诗作曲, 诗配曲, 诗趣盎然唱诗词

优秀诗词, 有着深远的意境, 凝练的语言, 丰富的内涵, 充满了美感。对小学生来说, 诗词简短, 不过数十字, 让他们重复诵读, 可能会久而生厌。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 上承传统教学经验的“源头”, 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 诗词配曲演唱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教学形式。

古诗词配曲演唱古来有之。著名歌星邓丽君演唱的诗词:《但愿人长久》《在水一方》《月满西楼》《人约黄昏后》等, 大家都较为熟悉。受这些歌曲的启发, 教学过程中, 我尝试以歌唱的形式让学生情趣盎然地学习古诗词。学生谱曲能力有限, 启发他们将诗词配上现有曲子。我率先示范将李白的《静夜思》配以校园歌曲《兰花草》的曲调, 做抛砖引玉的尝试。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积极性空前高涨, 活动很快展开, 一段时间后, 学生竟然手抄成册。

五、晨读、午诵读古诗, 经典不离口, 诗词伴左右

为营造学习、诵读古诗词的浓厚的氛围, 每天学生到校, 黑板上都会有一首诗词, 由课代表组织诵读。每学期汇总下来, 学生收获颇丰。印证了“勤学如春起之苗, 不见其增, 日有所长”。

放学时间, 学校利用广播播出优秀诗词诵读, 每周十首。经典不离口, 诗词伴左右, 学生每天耳濡目染, 浸润在诗意的境界。

六、激情飞扬赛古诗

为展示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成果, 我们组织优秀诗词比赛。比赛设有必答题、抢答题、还有车轮战也叫擂台赛。必答题是根据所给题目背诵古诗;抢答题是出示诗词名句, 说出作者;车轮战是根据比赛要求, 背诵含有颜色词语的诗词、含有动物名称的诗词、带有季节标志的诗词、表现思乡之情的诗词等。学生争先恐后, 场面相当热烈。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几点研究 第10篇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重视学生的自主性, 重视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 使学生终生受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他们有思想, 有感情, 有独立的人格, 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 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古诗教学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就要放开自己, 放开学生, 让学生自主探究, 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同时, 新课标也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 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 让学生在语文古诗教学中全面发展与提高。

近年来, 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在古诗的选编上不断增加, 充分体现了人们对古诗的重视及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下面是我对古诗教学的几点思考和研究。

一、凸显古诗“背景”的价值, 激发学生学习欣赏古诗的欲望和激情, 引领学生步入古诗奇妙的“意境”。

古诗的用字遣词 都很精练 , 短短几行古诗, 包含的意愿是深远的, 蕴涵的情感是丰富的。教学古诗, 单纯地从诗的字里行间理解其意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体验、体味”感悟古诗的内容、情感和思想, 帮助学生走进古诗奇妙的“意境”。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凸显古诗的相关“背景”, 发挥古诗“背景”在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内容情感方面的重要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学生只有全面系统地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 体会古诗的内容、情感和思 想才有基 础 , 才能真正走进古诗中, 领略古诗所表达的其妙意境。任何一首古诗 , 都有其丰 富的背景 资源 :诗人的生 活经历与 创作历程 ;与古诗密 切相关的 创作古诗 ;古诗涉及 的相关典故、传说;诗人的相关诗作;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人的创作风格等, 这些背景资源都可以为古诗教学所用。总之, 我们要重视对相关背景的教学, 让学生畅游于“诗内”“诗外”, 徜徉于诗境之中。

二、朗诵是学生体会古诗内容、情感的重要途径。

古诗具有独特的音韵美, 通过朗读才能彰显这种音韵美, 使之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从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将感受到的言语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 主要靠读。朗读是感悟的催化剂。目前, 语文教学是“读书人”不“读书”, 以无休止的繁琐的书面操练代替朗读 , 这是违背语文学习规律的。当然, 没有目标的读是乱读, 没有要求的读是傻读。从功能看, 一般有感知阶段的初步朗读、理解思考阶段的感悟朗读、入情入境之后的品评朗读、有了创造性理解及获得语感之后的个性化朗读等。从方法看, 教师就有范读、引读、领读、合读、对读等多种。总之, 要精选练点, 在语境中读, 用情感读, 用心读。

三、突破古诗“文本”的束缚, 把学生引入“诗情画意”中。

在古诗教学时, 要时刻注意把握教材, 精心设计并组织教学,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并抓好说话训练。课堂上, 要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即兴发挥能力。如在教完《梅花》进行小结时, 可这样引导:“同学们, 请你们闭上眼睛, 认真听老师读诗, 用心去感受, 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看到美丽的画面。”在优美的古筝乐曲中, 声情并茂地范读古诗, 然后问学生:“刚才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请用完整的话表述出来。”通过学生的争相发挥, 达到理解诗意、训练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又如在教完《送元二使安西》进行小结时, 可引导学生:“诗人为了表达他对朋友的那依依不舍之情, 便写下了这么一首描绘送别友人的佳句, 同学们也根据这让人感动的场面说上几句话吧。”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使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当然, 一首古诗, 应该通过什么方式引领学生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 要根据古诗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 就可以采用诗配画的形式使学生充分感悟诗中那美妙的景色, 一般来讲, 以描写山水景物为主的古诗可以采用“物化”诗意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其意蕴之美;《示儿》、《题西林壁》等蕴涵丰富情感或深刻哲理的古诗, 适宜采用“白话”诗意的方法引领学生体验古诗。

总之, 教学古诗时, 必须以新课标为本, 重视引导学生对古诗内容、思想、情感的感悟、体会, 通过古诗学习, 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古典文化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经过千百年来的沉淀, 流传下来且能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 可谓字字珠玑。生活中有美, 古诗教学中也有美, 尤其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70首古诗词, 都是历代名篇, 不仅内涵丰富,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而且短小精悍, 词句优美, 韵体和谐, 节奏性强, 易读易记。小学古诗教学, 对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接受高尚情操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勇奇.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 2011, 26:179.

[2]尹秀坤.小学古诗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 2007, 10:35.

关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建议 第11篇

关键词:词眼;朗读;留白

古诗词是古代文学的精华,也是培育精神的沃土。人教版小学语文共编入60首古诗词,篇篇璀璨精华,让学生受用无穷。但实际上,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还存在理解困难、体会难以深入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学习与教学效率。加之,为了应试所需,很多老师干脆选择传统的教法,让学生用现代白话直接翻译诗词的意思,没能让学生真正品味诗词的内涵意境。如何让古诗教学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牢笼,使学生轻松快乐学习?我有下面四点教学建议:

一、巧抓词眼,重点突破

“画要点睛,诗歌重眼。”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或一个词;另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通过抓诗眼形成教学主线,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会古诗的意境,感悟诗情。对古诗文中的诗眼不能只是整体性模糊的认识,要理解准确,才能由此及彼,理解诗意,体味作者的感情。以往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总是要求学生背诵,逐字逐句理解,翻译为白话等,这些老套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枯燥,学生感受不到诗的意境,体会不到诗人的情怀和诗的精髓。只有把握了古诗文教学的重点,才能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突出要点,课堂教学才能彰显出实效性。例如,教学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应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着手,紧抓“独”字,由此引发对“异乡”“异客”“倍思亲”等的理解。再如教学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时抓住一个“醉”字,以这条情感主线深入挖掘展开,在感受小儿的调皮可爱这个环节,我让学生替换“卧”字,学生分别换成“躺、趴”,再带入原句中朗读推敲“卧”字的妙处,不仅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在重点词语上,并通过对它的独立分析与思考,进一步理解词文的内涵,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间接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

二、多元朗读,以读促悟

“七分诗三分读”,朗读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多朗读,能逐渐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体会,能活跃课堂氛围,强化与教师的沟通交流,进而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学习习惯等综合语文素养。

注重朗读首先应充分尊重小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逐渐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朗读境界。如在陆游《示儿》的教学中,可对学生进行如下朗读指导:

首先让学生初读诗文,介绍诗文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其次引导学生精读诗文,了解诗文里诗人的遗憾,把握诗人“悲怆”的心境;最后引导学生研读诗人,理解诗文的信念,深入体会诗人的“悲壮”心愿。

上述朗读指导,先为整首诗文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接着通过精读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对祖国前途的那种忧虑,然后通过研读诗文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爱国之心,进而受到感染和鼓舞,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与精神。

三、留白想象,深入诗境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却是无限的。”新课程改革十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要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语文阅读不能“只为阅读而读”,古诗词的阅读更是如此,在读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想象,这样才能通过朗读描绘出诗词的背景,体会到诗人的感受,刻画出诗词的意境,表达出诗词的情感。古诗词语言精练、行文短小,给读者留下很多“空白地带”,也为学习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古诗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述能力。中国古诗词十分注重诗情画意,只要用心去读,就能将每首诗词都描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挖掘学生的想象力,采取“诗词配画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朗读诗词,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诗词在脑海里描绘成一幅美丽、迷人的画卷,再试着将这幅画卷用笔画出来。这样的做法尤其适合田园诗、写景诗的教学。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画出来,以有效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感受到古诗词学习的乐趣。学生将抽象语言文字转换成具体的画卷,也是对学习内容的回顾与巩固过程。

四、诗重想象,情靠“象”显

没有感情就难谈艺术,没有想象就难谈审美。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充分的联想与想象,才能逐渐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也才能品味到古诗词的魅力。当生硬、枯燥的诗词经由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形成一幅美丽、鲜活、迷人的画面,或是一段感人、动听的旋律,抑或是一幕幕生动、形象的场景时,学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古诗词的学习中,去感受诗人的感受,去体会诗人的想法,去喜诗人所喜、忧诗人之忧。于是乎,古诗词潜藏的意蕴与情味就在联想和想象的召唤与引领下逐渐显现出来。通过联想与想象,深化学生语言的感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产生共鸣,进而逐渐引导学生自觉调动自身的生活底蕴,对古诗词描绘的场景或是表达的意境进行再现与丰富。如,在教学陆游的《示儿》中,要紧抓“悲”字,让学生思考:诗人为何而悲?透过“悲”字你看到了什么画面?由此引导学生逐渐进入情境,产生联想与想象,透过文字看到诗人的死不瞑目、看到诗人的老泪纵横、看到诗人的微颤双手……看到诗人用微弱的声音呢喃着收复中原、还我河山的悲凉画面,由此对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的领悟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余惠玲.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

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突围 第12篇

一、加强学生对诗词的诵读, 培养诵读习惯, 以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对于古诗词, 要熟读, 才能体会出其中的意味。就像俗话说的:“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 对于一部陌生的作品, 多读可以让我们很容易地就能理解作品当中的内容, 而且也可以提高我们语言的表达能力, 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品的意思, 达到融会贯通。在读文章的过程中, 要读出文章的韵调与重音, 读出其中的层次感。这样, 可以使我们对作品的情感与内涵理解得更加深入与透彻, 诵读, 可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一篇文章, 经过多遍的诵读, 学生可以轻易地背诵, 以至于可以默写与应用, 诵读对于学生对古诗词的有效学习与运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 文章中描述的画面会在学生的脑海里浮现, 从而学生可以顺利地融入到文章的意境中。这样, 学生们就会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古诗词中所表达的寓意与思想。而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 一旦有了兴趣, 老师要抓住时机, 帮助学生加大诵读量与扩大诵读面。学生不仅要对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进行大量的积累, 更要对古代诗词的文化艺苑进行广泛地阅览。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 作为辅导的老师, 要对诵读的韵律与节奏做特别的强调, 学生要用情感去碰撞, 用心灵去体验。经过这样的过程, 积累下来的东西, 才会是学生自己创造的知识财富, 也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二、为学生创设诗篇的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师在教授古诗词的过程中, 需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进古诗词的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 用恰当的方式去创建一种符合课堂氛围的情境。教师在营造情境的过程中, 就已经在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求知欲望了, 也在无形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还要运用古诗词自身所具有的那种朦胧美、意境美、音韵美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该诗词的心理特点, 来顺势营造可以让学生流连忘返、学而不厌和如痴如醉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而又欲罢不能的情感流动和浓郁的学习兴趣, 从而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课堂上, 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情节, 利用具体的道具, 来准确把握古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 利用道具来触动学生对该诗词的理解。从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引发学生富有色彩的联想与想象。结合道具的教学, 教师还可以多引导学生课余时间大量地阅读史书, 涉猎与历史文化名人有关的书籍, 了解古代的名人轶事, 还要让学生大量地积累典型的、具有寓意的典故, 并了解典故的具体来源, 深入挖掘古典文集的内涵与其中词语的妙用之处。

三、引导学生善于抓住古诗词的语言特征与文章特点,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的精髓, 文学底蕴博大精深, 它的内在特点就是抒发情感, 无论是咏物、写人、叙事还是绘景, 都是为了抒发情感。而抒发情感也是古诗词的灵魂与生命力所在。所以, 学生在对古诗词的鉴赏的时候, 首先要知道古诗词的作者在诗中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景, 咏的又是什么样物, 刻画的又是什么样的人, 叙述的又是什么样的事, 这些内容都明白了, 再看看作者借这些事物, 想要抒发什么样的心情。通过这些内容, 才可以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内容, 并体会古诗词中, 字里行间所透露的色彩, 站在诗人的角度, 有意地构建古诗词的画面, 抒发诗人的情感。

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古诗词的时候, 要适当地引导学生, 善于抓住作品中具有特色的、能够统领全文的字眼, 并体味古诗词中鲜明的节奏美与浓情的画意美。分析古诗词的时候, 最好由一点到线的方式, 再向着无限空间去延伸, 感受诗词中的画意, 对古诗词的学习要富有立体感, 揣摩古诗词的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与所表达的意象, 准确地把握古诗词的表达效果, 进一步达到对古诗词高度鉴赏, 即领悟意境。

总之, 由于古诗词有多种流派和不同的风格, 初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根据古诗词的不同流派和风格特点, 进行灵活有效地教学, 可以达到初中教学的预期目的。另外, 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要通过老师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品味与诵读, 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词中的魅力, 让学生主动进入到诗词的意境中;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古诗词的美, 并欣赏与享受诗词中的美, 从而达到创造古诗词美的更高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溢.浅谈初中古代诗词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1) .

[2]包勇.浅谈初中古代诗词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上一篇:中通快递下一篇:医院建筑材料的分类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