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探索范文

2024-05-27

经营探索范文(精选12篇)

经营探索 第1篇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经营,城市总资产价值

21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同时也是中国改革从政府推动改革向改革推动政府的世纪。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建立公共行政为目标的“改革政府”的改革,一方面,使政府逐渐从市场领域退出的同时,在中国走向城市化过程中,中国城市政府又面临着从经营城市、营销城市的高度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的挑战。

一、什么是城市经营

西方学者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城市经济学提出了“城市企业”的概念,认为应当用企业的方法来管理和经营城市。国内著名城市学家朱铁臻认为,所谓经营城市,就是从政府角度出发,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资源、人文资源等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运营,让市长进市场。其中,自然资源主要是指城市的土地、山水、空间等;基础设施资源主要是指城市的电力、道路、桥梁、通信网络,以及市政公用设施等;人文资源主要是指城市的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科技资源和政府资源等。由以上几类资源派生出来的资源还有信息资源、品牌资源和注意力资源等,这些,都是可供经营的城市资源。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城市经营资源的内涵和外延还将不断丰富和扩大。经营城市的理论依据,在于城市是有价值的实体。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和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一切构成城市空间和功能的载体,无一不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劳动。因此,城市是有价值的客观存在,是城市社会漫长发展中集聚的巨大财富,通过经营城市可以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

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经营的目标定位:城市增殖经营

计划式的城市经营与市场导向的城市经营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计划式城市经营没有将城市看成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参与市场竞争的开放系统, 而是将城市看成了一个受政府控制的封闭系统, 将所管辖的城市看成“诸侯封地”来经营。在这种观念下,城市经营的目标定位, 只能是“守城经营”。守城经营只能是城市存量资源的经营;恰恰相反, 市场导向的城市经营观是将城市看成市场体系中参与市场竞争的一个开放系统。在现代统一市场体系中,构成经济增长的要素除了城市的土地资源之外, 其他资源处于高度的流动中, 城市虽然具有使生产要素集聚的功能, 但城市不能固化这些要素。正如马克思所讲的资本的本性是在不断地循环中增殖一样,现代经济的增长也是生产要素在不断地高速流动和不断地快速密集中完成增殖。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的规律决定了现代城市经营的目标定位,只能是适应城市间要素的高度流动和高度密集的要求,在参与市场的竞争中实现城市的增殖经营。

从城市增殖经营的观念认识现代城市系统,现代城市由四个系统构成。

1. 城市接纳产业发展要素集聚和增殖的环境系统。

城市环境系统由两个子系统构成:一是城市物质环境系统 (硬环境系统)。该系统由三大要素构成:城市的土地要素;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城市基础实施要素, 也叫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公共生态环境要素。二是以人为载体的城市社会环境系统 (软环境系统)。社会环境系统由三大要素构成:文化形态、知识存量、服务效率。文化形态是由城市特定的历史积淀形成的历史文化、现代文化的综合。知识存量是指存在城市中人力资源和教育系统中知识的总和。服务效率包括市场供给私人服务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效率。

2. 以企业为主体的城市产业系统。

城市产业系统是指在城市提供的环境系统平台之上存在的企业群落。支撑现代城市经济增长的产业,并不局限在工业领域,可以是旅游业,也可以是商贸业,但不论是什么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终都表现为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从统计学角度看,城市化的程度与企业的数量和企业的发展程度成正比 (周天勇2001)。

3. 由城市环境、城市产业和城市生活综合形成的城市形象系统。

城市形象由四部分构成: (1) 表现城市文化的理念识别系统(CMI);城市理念是特定的城市历史、城市精神、城市发展目标的浓缩; (2) 以城市市民和城市各种组织为载体的城市行为识别系统(CBI),城市行为是城市理念和文化在城市的社会表现,又具体表现为城市的市民的素质、品位,以及城市的民风、诚信、私人和公共服务的效率; (3) 城市产业结构识别系统(CIS),是旅游城市,还是商贸城市、或是制造业、资源型城市等; (4) 以城市建筑风格、街道等构成的城市景观是城市的视觉识别系统(CVIS)。

4.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政府为主体的城市管理系统。

城市的制度变迁来自两种力量:一种是自下而上来自市场推动的民间力量,称为市场推动的制度变迁;另一种是自上而下来自政府推动的官方力量,称为政府推动的制度变迁。政府对城市的管理有多种途径和手段,如审批、监管、政策等手段,但能够带来城市增殖的城市管理是具有制度创新内涵的创新。

如果从价值形态来看上述四大系统时,城市环境属于城市固定资产价值。分为有形的固定资产(物质环境)和无形的固定资产(社会环境)。城市固定资产具有像固定资本的特征,一次性投入,在多次性使用中,其价值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物质环境的价值是这样,社会环境价值也是如此。如通过教育形成的一个城市知识储备和培育的城市信用体系等都是在长期中形成,渐渐地转移。此外,城市的固定资产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很大一部分属于公共产品,所以城市固定资产形成主要通过渐进地积累过程形成。

三、城市经营的实质:提高城市总资产价值

城市产业经济系统属于城市流动资产价值。无论构成企业生产要素以何种物质形态存在,在一个现代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中,构成企业的物质要素都可以最终以资本价值形态进行流动。由于城市产业资产具有高度的流动性,所以城市产业资产可以通过集聚的途径形成。

城市的形象或城市品牌价值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来自城市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两大系统内在价值外在化的结果,另一部分来自城市形象设计和城市营销投资形成的价值,由于这两部分价值并不是对存在物质直接标价,它们都依赖于某种物质实体而存在溢出的无形资产。所以将这部分资产称为城市溢出资产。

要维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城市管理系统运行,需要有形资产的投入,但城市管理系统的存在价值并不简单是有形资产投入的直接转化,城市管理系统形成的价值渗透在这个城市的经济系统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将管理价值的存在形态称为附加资产价值。由此可得出这样一个公式:一个城市的总资产或总价值=固定资产价值+流动资产价值+溢出资产价值+附加资产价值

上述对城市总资产价值构成的分析是静态分析,一个城市总资产增殖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动态的角度看,构成城市总资产各部分的增殖具有以下特点:

1. 土地租金的涨落是一个城市环境资产增殖快慢的综合标志。

一个城市的环境资产是否增殖,取决于城市环境资产的质量高低,城市环境资产质量的高低,表现为在一定的环境资产总量下,对城市流动资产的吸引力。环境资产质量越高,接纳的流动资产越多,就意味着环境资产的利用率越高,环境资产的增殖速度也就越快。受城市的土地资源有限性约束,环境资产增殖最终表现为土地租金的上升。

决定一个城市土地租金的高低有多种因素,如土地基础设施的投入, 土地位置不同形成的级差地租。但推动城市地价上升的主要因素来自产业的推动。如果没有产业推动,无论怎样往土地上进行投入, 地价也很难向上升。当然,要形成产业推动,就需要有高质量的环境资产。由于环境资产有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构成, 所以,在产业推动下导致的土地价格上升,并不仅仅是土地价格提高的结果, 实际上是整个城市环境资产增殖的结果。

如果推动土地价格上涨的因素,不完全是产业推动,而是过度房地产投机的结果,那么土地价格的飚升及其导致的泡沫经济,不仅不是环境增殖的标志,而是环境资产贬值的先兆。

2. 城市流动资产增殖的标志是城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

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是衡量整个城市总资产增殖的一个重要指标。城市的经营活动推动的城市环境资产质量提高,溢出价值和附加价值的提高,在城市经济发展上最终表现为城市G D P增长。

3. 城市溢出资产是否增殖,表现为城市的品牌价值。

由于城市溢出资产的构成,来自城市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溢出和城市形象设计和营销形成的附加价值,所以一个城市品牌价值的增殖,一方面是一个城市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增殖的反映,同时也是一个城市管理能力的反映。所以,我们不能不重视城市营销,也不能过分夸大城市营销的作用。城市形象营销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使城市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溢出价值凝结为城市品牌价值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在城市营销中创造新的附加价值。

4、城市管理具有两种功能,一是存量管理和增量管理。

存量管理是没有制度创新的按部就班的管理,这样的管理不可能产生增殖。使城市管理产生增殖的只能是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增量管理。管理创新形成的附加价值,对整个城市系统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失败的城市管理,不仅会出现减量,严重时也会形成“差之丝毫,缪之千里”的负面作用。

参考文献

[1]涂文涛方行明:《城市经营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2]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3]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2——让中国城市共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4]郭克莎:《市场营销》.商务印书馆, 2003

[5]蔡孝箴:《城市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8

经营探索 第2篇

探索基层工商所无照经营治理新模式

无照经营是一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造成不公平竞争的一种违法行为。加大对无照经营的清理打击力度,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已成为摆在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面前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浅析无照经营的成因

(一)经营者法制意识淡漠。处于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的一切经营者法律知识缺乏,他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或提升到与法治社会相适应的程度上。大部分的无照经营户没有认识到无照经营是一种违法行为,认为我就干个小买卖、开个小店铺、弄个小作坊、搞点小加工,还办什么证、照。他们对经营的合法性和保护消费者权益没有正确的认识,法制观念淡薄,存有明显的投机心理。

(二)前置审批门槛高、许可难是阻碍。当前,不少市场主体合法身份的取得要经前置审批,但审批机关办理审批手续的门槛高、时间长、收费多,且前置审批条件一刀切,城市和农村同等条件,市场准入难,使经营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后因缺少前置审批手续而未办照。

(三)执法力度不够。一方面是是相关部门配合不够密切。查处无照经营行为,涉及工商、公安、卫生、质检等多个部门,如果各个部门“自扫门前雪”,缺乏沟通,那就难以做到信息共享。另一方面是长效管理不够到位。工商部门是取缔无照经营的主力军,但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对日益繁重的监督管理任务一时难以适应。清理无照经营行为靠集中行动为主,存在“一阵风”现象,长效管理难以落实,因而使无照经营者有机可乘。

二、对整治无照经营的一些思考

针对无照经营存在的原因,基层工商执法人员要及时转变工作思路,树立“惩治、引导、扶持”的执法理念,狠抓“四个结合”,积极探索无照经营有序治理的长效手段。

(一)法律宣传与警示教育相结合,营造治理氛围 针对基层工商所管辖区业户法律法规意识淡薄的情况,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同时将无照案例予以公示,给无照经营者以警示,教育他们懂法、守法经营,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支持和参与治理无证无照的浓厚氛围。

(二)分类管理与转变方法相结合,创新治理模式 针对无照经营存在的多样性,从调和矛盾、堵疏结合着手,实施分类监管,实行区别对待。一是对社会危害性较大、安全隐患突出且群众反映强烈的,坚决予以从重从快查处。二是对由于非人为因素造成没有及时办照且情结轻微的,发放责令改正通知书,以限期办照为主。三是对残疾人员、家境贫困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无照经营情况,该所积极做好引导服务工作,指导办理相关登记手续,帮助解决可以解决的一些实际困难,减轻初次创业成本,彰显执法的柔性回归,促使监管的矛盾对立状况得到缓解。

(三)日常监控与重拳打击相结合,增强治理力度 全面推行网格巡查制,进一步明确监管责任,从根本上把巡查责任落实到人,使巡查制度落到实处。通过对辖区进行经常性巡查,建立无照经营情况的信息收集反馈机制。根据前期反馈的信息,针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集中人员和装备定期开展无照经营专项整治工作,强化各类群体对打击无照经营行为的敏感性。

(四)全所投入与协作执法相结合,提高治理效能 在日常整治工作中,基层工商所在发挥主力军作用的同时,要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工作,争取当地政府的理解和支持,积极构建“政府牵头、部门共管、社会参与”的无照经营整治新机制。在明确相关部门责任的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按照“互惠互利”原则,与公安、卫生、质量监督管理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案件转办和联合执法机制。同时与市场开办者等集体化管理的单位签订《经营场所出租单位规范管理责任书》等,从而使经营场所出租单位成为查处取缔无照经营的重要力量。联合执法,综合治理,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构筑起无照经营查处工作长效机制。

沂南县工商局张庄工商所

基层供电企业市场经营的探索 第3篇

【摘 要】我国电力体制的改革,加速了整个电力市场的发展和变化,也给基层供电企业的市场经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章对目前我国电力行业市场经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数项具有创新性的策略,以期为电力行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关键词】基层;供电企业;市场经营

一、引言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让我国电力行业逐步走向市场化的需求愈来愈强烈。但是,诸多原因的限制,让当前我国的基层供电企业的市场化运作举步维艰。市场应变能力差、营销理念老旧等问题,让大多数基层供电企业渐渐与市场化进程脱节,整个电力市场的矛盾也日渐凸显。因此,加强基层供电企业的市场经营能力,是让基层供电企业得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站稳脚跟的立身之本,也是将其做大做强,促进其高效、循环发展的根本途径。

二、基层电力企业市场经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基层供电企业实行市场营销的认识不到位

众所周知,基层电力企业本身就是国有经济的一部分,所以其经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国有企业的一些共性问题。一方面,大多数基层供电企业的市场经营观念都比较落后,内部管理思想也偏于僵化,而且也没有将市场变化作为企业的发展导向,让基层供电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另一方面,基层供电企业内部员工的思想守旧、落后,不具备创新精神,也没有意识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去更新自身的营销理念。如此一来,对市场缺乏足够了解,就会让电力产品销售变得盲目和不科学,产品服务质量跟不上不说,还很容易导致电能需求上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2.现有内部管理体制难以应对现代化市场的挑战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基层供电企业内部还存在着政企不分、权责划分不明等多项问题。其实也就是说,基层供电企业目前仍然处于国家计划经济的桎梏之中,并没有具备必要的现代化企业经营要素,例如: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以及自负盈亏等等。基于政治角度,行政干预基层供电企业从未放松,致使企业的自主经营权难以落到实处。基于电力经营业务,统收统支、收支两条线的独特管理模式,也对基层供电企业的自主经营权造成了极大干扰。基层供电企业现有的内部管理体制并不能有效地应对未来现代化市场的发难,建立创新性、现代化的电力市场经营体系迫在眉睫。

3.基层供电企业的服务意识不够、服务设施陈旧

基层供电企业是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的垄断经营模式让基层供电企业一直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有些时候,基层供电企业在为消费者提供电力服务时,会摆出一种管理者的姿态。个别工作人员面对消费者时,服务态度不礼貌,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也十分淡薄,对电力企业内部的服务设施没有做到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新。如此一来,基层供电企业的服务质量上不去,个别消费者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得到回复和解决,就会进一步加大消费者对供电企业的抵触心理,不利于基层供电企业市场经营工作的开展。

三、改善供电企业市场经营现状的创新性策略

1.转变市场经营体制,促进基层供电企业的创新性发展

电力市场是基层供电企业得以正常运转和长远发展的重要核心,所以基层供电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必须要紧紧围绕着电力市场的经营来进行。所以,基层供电企业在开展电力产品的市场经营工作时,必须要将电力市场的实时变化和发展需求作为企业的根本导向,将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作为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中心,始终坚持市场经济的原则来为基层供电企业谋求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说,基层供电企业要对电力市场的发展趋势做出详细、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分析,及时、快速地将自身的电力市场经营理念转变过来,在内部树立起具有创新精神的市场经营理念,不断强化基层供电企业的市场和服务意识,让其更适应电力市场的发展需求。而创新性市场经营理念的建立,则主要应着眼于基层供电企业的以下三方面:一是经营观念的创新。在基层供电企业内部形成“电力市场经营以客户诉求为中心,其它方面为电力市场经营让位”的市场经营和服务理念;二是内部组织结构要创新。以电力市场经营和管理模式的建设为导向,加强对基层供电企业的内部管理和控制,促进内部组织结构的协调发展;三是市场经营手段要创新。基层供电企业要紧抓大型和私营企业这一块具有高耗能特点的电力市场,及时变更电力市场上的产品堆放,避免电力供过于求的现象。

2.加快市场经营管理体系建设,促进基层供电企业循环发展

要想解决基层供电企业内部政企不分、权责划分不明的问题,关键在于加快企业内部电力市场经营管理体系的建设。第一,基层供电企业的电力市场经营工作,必须要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章程作为基本原则,始终坚持依法治企的原则来经营电力企业和制定对应的市场经营策略,充分确保电力市场经营策略的规范性和灵活性,促进基层供电企业的健康、和谐发展。第二,定期聘请专业机构对基层供电企业的电力市场经营与发展情况进行全方面的分析、评估和定位。让基层供电企业在面对电力市场的复杂变化时,能够及时调整自身的市场经营策略,从而制定出更满足供电企业和电力市场发展需求的市场营销计划。第三,向经济发达地区的供电企业取经,努力学习他们在电企管理模式方面的成功经验,让基层供电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趋势。第四,加快信息化技术在基层供电企业内部管理中的应用。在基层供电企业内部建立配电自动化系统,实现对电力市场经营的在线监控,和销售信息数据自动化采集,进而实现对电力市场经营全过程的网络化控制和管理,最终实现基层供电企业内部信息数据的共享和交流。

3.优化电力企业服务质量,增强电力市场经营能力

优化基层供电企业的服务质量,不仅有利于基层供电企业对电力市场的开拓,还能进一步扩大电力市场经营中的销售渠道和手段,为基层供电企业争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有助于基层供电企业在电力市场中树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让其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同时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为了向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更贴心的服务,基层供电企业首先就必须从客户的切身利益出发,全心全意地为客户着想,急客户之所急,忧客户之所忧,将为客户排忧解难作为基层供电企业的根本服务宗旨,让客户切实地感受到用电的便捷、安全。其次,市场经营部门的员工,还应该进行实地走访,去到广大客户的实际生活中收集第一手的用电情况,了解客户的真实问题和反馈意见,从而为后期的用电咨询和安全用电知识推广打好基础,进一步完善对消费者电力需求的管理。再者,当客户提出用电申请后,基层供电企业的电力市场经营人员,就应该主动地为客户提供上门服务,根据客户的用电需求和实际情况,竭诚地为他们提供最经济、最恰当的用电方案。总而言之,就是在供电服务的优化工作中,基层供电企业的全体员工都要始终坚持“用户是上帝”的基本原则,不断完善电力服务体制,主动地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成本效益好的高品质电力服务。

四、结论

电力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让电力行业的市场发展形势越来越复杂,基层供电企业的逐步市场化早已是大势所趋。对此,我们要将电力市场的实时变化和发展需求作为企业的根本导向,及时转变市场经营体制,促进基层供电企业的创新性发展。要加快市场经营管理体系建设,确保电力市场经营策略的规范性和灵活性,促进基层供电企业循环发展。还要不断优化电力企业服务质量,主动地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成本效益好的高品质电力服务,增强基层供电企业的电力市场经营能力,为其争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让让其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且逐渐做大做强,获得高效、循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3]王克勇,孙永海.浅谈电力市场营销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科学导报,2015(24).

[4]王红艳.电力市场营销工程问题探讨[J].科学导报,2015(3).

煤矿企业多种经营实践探索 第4篇

一、煤矿多种经营现状

多种经营指一家企业同时生产或经营若干种不同产品, 它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 为适应外部环境、寻求长远发展而采取的一种成长或扩张行为。

当前,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多种经营日益成为现代企业的一种发展趋势。煤炭行业更是如此。煤炭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可耗竭性, 煤矿作为典型的资源开采型企业其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每一个矿区都会经历一个建设、兴盛、衰竭、报废的过程, 特别是煤矿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下, 只注重煤炭生产, 产品结构单一, 仅仅依靠煤炭资源而生存, 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非常差。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 有的煤矿采取了开发新矿井、开拓新采区, 实行纵深发展的策略。但是一个新的矿井或者新盘区从开拓到投产不仅投资大、周期长, 而且还存在环境恶劣, 开采困难, 安全问题多, 销售前景不明等现象。因此,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煤矿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绝不能再走传统的单纯依赖煤炭粗放式生产的发展模式, 煤矿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向现代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只有积极调整产品结构, 大力发展非煤产业, 实施多种经营战略, 培育煤矿新的经济增长点, 尽快形成新的接续产业, 两条腿走路才能获得长期发展的市场优势。实现产业的顺利接替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才能实现经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最终实现社会、环境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二、多种经营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体制等各方面的影响, 煤矿多种经营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多种经营缺乏总体规划。

多种经营缺乏总体规划, 各矿自成体系, 小而全, 大而全, 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

2、多种经营效益差。

由于煤炭行业长期以来走粗放型经营的路子, 多种经营的产品缺乏竞争力, 难以在外部市场上立足, 只能靠内部互相保护生存, 多种经营的效益不是很理想。

3、多种经营企业管理落后。

多种经营企业未能按市场要求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它依附于煤炭母体, 其企业管理仍然采用管理煤炭生产的方式, 属于安置型、依附型、服务型企业。从业人员总体素质比较低, 学习能力差。加之煤炭企业多数地处偏僻, 区位环境和经济环境等因素, 致使企业很难吸引和留住多种经营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三、多种经营对策和建议

1、建立统一灵活的多种经营管理体制。

要改革现有的多种经营企业的组织结构, 对各单位的资产在全局 (矿) 范围内进行优化组合,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建立与煤炭生产并重的多种经营实业公司, 将下属单位的多种经营企业全部划归实业公司统一管理, 彻底打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分级管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封闭型管理体制。

多种经营实业公司要立足与搞好现有企业, 以盘活存量资产、优化配置为目标, 按照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原则, 进行“抓大放小”和“择优扶强”, 积极进行资产调整和重组, 重新构造多种经营的产业布局。要重点扶持有市场优势和发展前景的大型骨干企业, 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使其发展成为具有规模和竟争优势的企业集团, 形成对煤炭主业的强大支持。

2、加强企业管理。

加强企业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一是要加强成本管理, 劳动定额管理和产品质量管理, 实行成本核算, 成本否决制度, 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制度。要努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降低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 实现低投入、高产出, 二是在上新项目时, 要科学选项、立项和管理项目。三是树立以销售为龙头的现代经营意识。要摆脱过去那种产品经营的思维惯性, 建立一套科学的市场营销战略和策略,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实行销售人员的收人和销售业绩挂钩的方法, 充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3、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企业的生命在于产品, 产品的生命在于科技, 只有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才有竟争力。多种经营企业一定要克服过去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 重投人, 轻产出, 重基建, 轻技改的发展模式。要以市场为导向, 不断适应市场的需求, 进行技术创新。鉴于煤炭企业目前一般还没有形成正规的技术开发体系, 技术创新能力低, 因此, 技术创新需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支持。煤矿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 组建产权明晰、权责分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权责对等的产学研合作实体, 提高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速度。

4、建立健全用人机制。

人是企业的第一资源, 市场竞争, 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煤矿多种经营企业只有树立了人才优势, 其可持续发展才会有后劲, 才会底得企业的竞争优势。

四、煤矿企业多元发展实践探索

开滦 (集团) 蔚州矿业公司, 是张家口地区最大的煤炭企业, 年产近800万吨, 预计2014年实现1000万元。同时, 产生煤矸石约60万吨, 是公司这几年处理最头疼的事, 买不掉, 扔不掉。按照县环保要求, 每年将这60万吨矸石填坑盖土, 然后夯实绿化, 吨矸石费用10多块, 年花费600多万元处理矸石。如果能将矸石利用, 变废为宝, 即保护环境, 又创造效益。

结束语:为推动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煤炭企业多种经营战略己成为煤炭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煤炭企业只有正确认识多种经营在煤炭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并以科学的理论来指导, 做好总体的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 才能促进多元经营向良性轨道发展, 取得煤炭企业第二次创业的全面胜利。

摘要:多种经营, 是指煤矿企业在正常的供、产、销链条外, 多种经营管理, 通常是指企业同时在多个领域开展经营和管理的活动。我国企业实施多种经营策略的原因很多, 而国有煤矿企业选择多种经营管理大多是因为煤矿寿命受矿产资源储量的限制较强, 或受环境压力, 规模无论大小, 都有终竭之日。

关键词:煤矿企业,多种经营,现状,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国企业管理方法大全编委会.中国企业管理方法大全[M].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4年4月.

[2]魏同等著.中国煤炭开发战略研究[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年11月;

经营探索 第5篇

要内容。耕者有其田,生者有其地,是人类生存权的基本保障。实现社会进步,人类前行,只有靠人类的劳动和创新,怎样实现人类劳动和创新的成果与人们的享有成正比呢?这就是公平、正义的追求,和谐社会的实现,只有改革和创新才能解决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只有制衡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创新思维、创新体制、创新性研究就是解决问题的源头,创新型社会体制的建立就是解决全球三大危机的唯一途径。据此,我们首先从农村改革,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方面进行探索。

一、建立农村经济社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和机制

1、农村改革三十年后,需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和机制。

(1)从“人民公社”到“包产到户”解决了生产责任制、利益分配问题,但出现了分散经营、资源浪费、效益低下的问题。

(2)从“农民离土”到城镇化的社会变迁,解决了社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配置问题,但出现了新的产业结构矛盾和社会失衡问题。

(3)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再到“包产到户”,制度创新有着客观和现实的要求。从1949年到1978年30年间实现了个体化生产向社会化生产的转变;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间实现了社会的改革和开放;从“十七大”之后2008年,开始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制衡,从此进行的改革、开放,将是围绕和谐和制衡展开。其中农村体制的改革将会是中国第二次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像三十年前农村“包产到户”的改革一样,今天农村的产权制度改革会推动整个社会的改革和创新。

2、建立农村经济社区的实施目标

(1)经济和社会目标:

为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调整,优化农村经济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充分就业,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提高地方和社区福利质量,实现无烟工厂,绿色银行的目标。

(2)文化和科技目标:

将塑造的社区文化和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传播贡献给社会,促进农村文明,文化的积累和进步。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方面,积极进取,在推广行业技术进步中争取领先地位。

(3)产业化和制度化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民为本,以农为基的理念,立足于各地的资源优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进行农业产业化的规模、集约经营,开展农业生产和科研活动,促进地区农业的改进和发展,以现有产权为基础,建设农村产业化集团和农村区域化社区,建立适度规模的农村经济社区,开拓现代社会新农村。

3、建立农村经济社区的保障措施

(1)以各地的土地特点为基础,规划农业产业化集团和农村经济社区;以现 有和规划的道路、渠系为坐标,设立适度规模的农村经济社区。以经济社区 为核算单位,承担法人责任。社区结构,社区组织形式、社区管理、社员自治 等构成社区治理制度。

(2)以各地农民土地为基础,确定县域、区域民权。社区是农村基层组织和经济区划单位。社员在社区内享有各项民权,社员在社区产权范围内获得相应收益,在生产、经营组织中获得劳动收入,社员的产权不得剥夺,社员所有物产均可流转,实现民权物化的多种存在形态。

(3)以农业产业化集团和农村区域化社区项目实施为切入点,推动农村行政区划改革;社区结构改革;生产经营体制改革;社区治理和城乡一体化改革;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改革。在国家、省、市、自治区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下,在农业院校,科研部 门的指导下,通过市、区、县各级行政部门的积极组织协调,充分调动广大社员的参与性和创造性,在分项实验、分步实施的基础上,力争一年内各区、县建成农业产业化示范社区一至二个。二年内各地区全面推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三年内完成制度设计和各项配套措施的落实。三年后不断改革创新,完善农村产权制度的建设,为我国农村体制改革做出有益探索。

二、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机制,实现农民土地收益和劳动收入并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有序、有效实施农村土地流转,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农业产业化集团和农村区域化社区。

1、区域规划原则和目标

原则:

(1)以各地土地特点为基础,规划农业产业化集团和农村区域化社区;以现有和规划的道路渠系为坐标,设立

适度规模的农村经济社区;以单元经济社区为核算实体,承担法人责任。社区结构、社区组织形式、社区管理、社员自治等构成社区治理制度。

(2)原行政区域内农民的土地权益不变,土地权益流转到新的经济社区中按原值登记入股;原农民户籍身份不变,转入城市户籍或享有固定工资的人员失去农民身份,原土地权益转为经济社区所有。

标:

(1)由行政区划功能向经济社区功能转化。建立具有现代企业特征的农村经济社区。

(2)经济社区具有经济、文化、社会功能,成为农村主要的组织形式。构建民生为本的社会管理结构。

2、区域规划范围和层级

范围:以各地土地特点为基础,河道渠系为线索,整合土地资源,优化渠系功能,形成合理布局的经济社区。

层级: 以县域经济区为规划界线,以流域经济带为管理层级,以单元经济社区为核算实体。县、区、社三级管理,社为基础。

3、社区制度设计和组织实施

以各地土地特点为基础,确定县域、区域、社区产权,社区是农村基层组织和经济区划单位。社员在社区内享有各项民权,社员在社区民权范围内获得相应收益,在生产、经营组织中获得劳动收入。社员的产权不得剥夺,社员所有物产均可流转,实现民权物化的多种存在形态。产权收益和劳动收入并存。

三、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为农村和农民提供多样性的服务。

1、转变行政管理职能,涉农部门都要提升服务意识和质量。

2、转变金融服务方式,加大和改善金融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力度。

3、组建农业产业化中介服务组织,提供政策、法律、科技、信息、文化多种惠农服务。

四、推动适度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村经济的现代化程度

1、组建农业产业化经济社区和专业合作社,通过经济社区组织和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农业科研项目,强化科技对农业的支撑。

2、组织农机、农肥、农药等专业服务机构,通过专业化的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率,例如:农机服务队、施肥服务队、施药服务队等专业化的生产、经营组织。

3、协调农业科研院校与农业生产、经营实体的合作攻关。使农业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转变为粮食增产、增效。

五、实施一批农业生产的节能减排项目和科研成果,拉动城市产业向农村的转移

1、充分利用各地资源的优势,建设适度规模的太阳能、风能和水利发电厂,减少排放。通过政府的支持,科研专家的项目指导,经济组织的投入和运营,使相关节能、减排的项目有效实施。

2、充分利用各地区相邻大中城市的地缘优势,以城市带动农村,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资源利用合理化,城乡结构均衡化的目标。积极引进,吸收相关的科技成果,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科技含量。

3、充分利用广大农村物产丰富,劳动力便利,自然形态各异的优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带动整个地区节能、减排项目的实施,拉动城市产业向农村的转移,从而改善本地区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

我国农村地域辽阔,人口分布广泛,生产经营条件差异大,实施区域化社区制度是农村改革的突破口;通过农村土地的流转,实现农民产权收益和劳动收入并存是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切入点。采取充分协商、尊重民意,科学决策的契约制度,建立农村经济社区是解决农村深层次矛盾的转折点。

中职《网店经营》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第6篇

关键词:网店经营;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F713.36-4

1 《网店经营》课程

中职《网店经营》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是随着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与应用而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目标是让学生熟悉网店经营的工作流程和常用工具,掌握网上开店及经营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具备利用不同的互联网工具进行网店经营的能力。

《网店经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涉及网络技术、网上支付、网上交易、物流管理、网络安全、网络营销、图形图片处理、网络客服等范畴。网店经营实践教学是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基础上的延伸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商业环境下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理解所学的相关知识,提高适应商业活动的综合素质,继而达到真正的融会贯通,同时训练学生的实际商务运作技能。

2 《网店经营》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师缺乏实战经验

网店经营是是一门极其需要实践经验的学科,而大多数网店经营教师本身很少参与网店的实际运作和管理,教学内容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长此以往的结果是:理论和实践相脱离,学生得不到一个综合的训练。

2.2 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项目,实践环境脱离实际

我校现有网店经营等课程教学是以慧源电子商务教学实训软件展开教学的,该软件模拟电子商务商业环境,提供了一个教学模拟的实训环境,虽然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以说为主,学生以听为主的模式,但是仍然缺乏真实的商业环境和企业参与,缺乏真实的市场运营过程,无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市场运作能力。

2.3 未满18岁的学生无法开店

由于大部分网络购物平台都规定要满18周岁才能开店,在实际的网店开设过程中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如果不想办法解决问题,将最终导致学生无法成功建立网店而未能达成教学目标。

2.4 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目前《网店经营》课程的考核方式仍然以理论考试为主,以虚拟店铺的装修和商品的拍摄为辅助,强调的是学生的识记背诵能力和图形图片处理的能力,而网店经营的重中之重——网络营销的实践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的时候不注重网络营销的结果,最终使得网店经营的效果得不到市场的检验,也难以测试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

3 《网店经营》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本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是以培养具备电子商务实战能力的网店经营人才为标准设置的。整个课程的设计以企业对网店经营人才的岗位任职要求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以课程的核心能力目标为引领,以实训项目为实施,以实战成果为考核对象,按照知识、岗位、技能、实际应用等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以讲授、模拟训练、实战、个性化指导为主要教学模式和手段,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理论知识传授、模拟商业环境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在课程内容中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实战训练中发展职业能力。

4 《网店经营》课程实战型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以淘宝网真实网络平台为基础,开发相关的教学项目来辅助教学,目的是以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项目建设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以项目的构建过程为线索安排教学步骤,教学过程由项目的任务驱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一个完整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現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课程的精髓,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项目我们取名为:创业之星比赛,比赛以网上开店运营项目为中心,学生以团队形式选择合适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商业运作模式进行比赛,每个组别只需要建立一个平台账户进行运营,可以选择某个学生家人的账号进行操作。该比赛集网上开店的基本流程、网上运营平台选择、货源渠道、营销推广、物流配送、支付货款、售后服务等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于一体全面展开,系统地对网上开店的准备工作,产品定位,供货渠道等各个环节进行实践学习,是一个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综合程度较高的职业技能训练项目。

5 创业之星比赛细则

6 总 结

《网店经营》是电子商务专业较为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涉及知识面广泛,实践性强,本文在实施《网店经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创业之星比赛这个项目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使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很大的改善,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为学生以后成为优秀的电子商务从业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丽君.《网店经营》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丽水学院学报,2008,30(3):91-93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探索 第7篇

一、当前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管理人才缺失。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 其企业的落脚点都是“人”, 而管理的核心也是“人”。管理人员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的落实与成效, 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然而到目前为止, 多数企业的经营者仍采用任人唯亲、任人唯近的用人观念, 导致企业中出现无能的人独揽大权, 真正有才之士在企业中却难以施展拳脚, 也难以做到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 不能使企业人员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因此, 中小企业中优秀员工辞职、跳槽的现象屡见不鲜, 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在当今经济趋势的引导下, 人才资源无疑是中小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强力支柱。

(二) 管理思维落后。

管理思维, 主要是指企业管理者用以指导其管理实践的管理理论和一系列思想。包括改革创新思维、智力开发思维、竞争思维、战略思维、人才思维、决策思维、时间思维、效益思维、市场思维等。对于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来说, 思维影响着他们的认知, 主导着他们的行为。一般而言, 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 这也就导致中小企业的所有权结构高度集中, 在经营模式上所有权与经营权难以划清界限。在这些企业中, 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 没有专门的管理系统与机构, 随意性较大, 个人独裁较严重, 容易造成决策失误。现有的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管理者的素质、能力还停留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水平, 落后的管理思维限制了自身的进步, 难以接受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 创新无法落到实处, 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三) 管理机制缺失。

企业管理机制是指企业管理活动内在的管理要素有机组合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过程和方式, 是企业管理机构和制度的有效结合。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须共同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企业管理制度包括企业组织机构设计、职能部门划分及职能分工、岗位工作说明以及工作或流程等制度。目前, 不少企业管理制度落后, 如企业组织机构设计不科学、, 职能部门划分及职能分工不明确、工作流程不严密等, 这都导致企业管理运行不畅、人才流失、发展停滞。多数中小企业需要建立一种更规范、更高效的管理制度来统一协调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的权力和利益关系, 使企业具有更高的管理效率。

(四) 客户关系管理体制不健全。

改革开放至今, 各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出来。然而, 市场上的消费需求却并非会持续增加, 这也就导致国内市场逐渐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随着可选择性的增加, 顾客主观优势愈加明显。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谁能掌握最佳的客户源, 谁就在同行竞争中占据了先机。目前, 能够真正落实开展客户关系管理的中小企业数量并不多, 多数企业还停留在空喊口号的阶段, 在计划上有目标、有动力, 在实践上却没措施、没行动, 综其原因是企业还停留在过去的经济体制中, 没有真正地将客户关系管理重视起来。因此, 建立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体制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一) 管理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目前, 中小企业的管理中普遍存在着管理问题及漏洞, 导致企业发展停滞不前, 甚至出现负增长。综其原因就是在于中小企业的管理体系中缺乏创新理念, 陈旧、僵化的管理观念阻碍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想要适应新形势, 新市场竞争体系的要求, 获得快速、有效、长远的发展, 就必须进行中小企业管理体系改革。

(二) 管理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力量之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挑战也越来越大。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 中小企业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 完善管理体制, 逐步建立起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较, 创新型的管理模式更能适应未来市场的发展需求, 更能切合新型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小企业只有进行管理创新, 构建稳固的管理机构, 才能拥有不竭的发展动力, 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展现强大的竞争力。

三、中小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途径

(一) 管理人员创新。

在企业经营中, 人本观念一度备受推崇, 企业以人为本, 才能最大化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创造更多的财富。这里的“人”既包括管理客体也包括管理主体。“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 一名优秀的管理人员可以为企业带来难以估量的价值。一个企业能否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流勇进, 许多时候更多的是要看企业管理者是否具有创新的思维模式, 管理者是否具有常人没有的思维方式, 是否具有超乎想象的思维火花。因此, 在企业管理中, 管理人员创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管理人员创新, 体现在招聘与选拔中。管理人员作为企业的中坚力量, 所要求的不仅是既有能力, 更重要的是发展潜力。一般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创新理念和思维:一是管理者要具有前瞻性, 视线要始终瞄准行业前沿与发展趋势;二是管理者要具有前进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自身理念与思维也要不断地进步;三是管理者要具有创新性, 不仅自身创新, 还要善于吸纳他人先进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

管理人员创新, 体现在企业对人员的管理中。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高度, 体现在企业内部人员的支撑度。企业内部建立完整的人员管理制度, 从人才储备、人才培养到人才安置进行细致规划, 为企业留下真正有能力、享有资源并创造资源的人。

(二) 管理思维创新。

企业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潮流, 但却不能随波逐流。管理思维决定管理成效, 管理成效决定企业业绩。传统管理的思维模式更加适用于供不应求, 以生产为中心的时代, 然而在经济形势瞬息万变的今天, 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 就必须跳出传统管理落后僵化的思维模式。

一是企业自身创新。

企业根据自身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分析, 寻找自身的优缺点, 并根据实际情况为企业量身打造一套企业管理规划。企业拟定一份长期战略规划, 并根据规划期望逆推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二是企业引进创新。

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说, 自身研发创新需要较高的成本投入, 难以真正实施, 因此, 引进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就有着相当的必要性。企业管理部门应时刻关注市场最新信息和竞争对手信息, 并随时更新自己的理念, 在管理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 管理机制创新。

1、管理机构创新是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前提。

据调查, 很多中小企业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 管理组织机构功能不明显, 管理服务体制不够畅通, 很难做到企业人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等等, 这些都是传统管理模式所造成的历史遗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 企业管理以亲属和旧部为核心, 非专业化管理, 经验管理, 家庭式管理, 这些不规范的管理, 都导致企业管理效率不高, 甚至公司发展停滞。因此, 当代的中小企业应当把管理创新放在核心位置, 健全管理机构, 摒除用人唯亲的传统理念, 聘请专业的管理人员或团队, 将企业产权和企业家产权分开, 最大限度地避免家庭式的管理。

2、管理制度创新是实现管理创新的有力保障。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管理制度普遍表现为随意性, 缺乏全面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当今市场处于转型阶段, 已逐渐由生产中心论转向消费者中心论,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意味着机遇, 同时也伴随着挑战, 能否把握市场方向, 调整自身节奏至关关键。这就要求企业制定全面的制度化的、规范化的、程序化的管理制度, 并加大管理力度, 全力推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3、激励制度创新是实现管理创新的不竭动力。

一个成功的企业需要有前进方向、有工作奔头、有追求目标的工作团队。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加大激励的力度, 不断更新激励的方式与内容 (提供较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提供深造和学习的机会等, 对于掌握重要技术的员工, 可以考虑提供股份奖励) 。

(四) 客户关系管理创新。

在如今的社会经济的条件下, 客户关系管理正在以产品为中心向客户为中心转变, 在社会导向理念的指导下, 企业必须在客户、企业和社会长远利益之间做出平衡的选择, 才能适应社会的进步。所以, 如何选择和维护与客户的关系, 将会是企业要关注的重要环节。

首先, 中小企业要更新客户管理管理理念, 建立专门的客户关系管理机构来保证客户的开发与维护, 设立专岗专人, 并对员工进行全面地、系统地培训, 挖掘员工的积极性和专业服务精神。并且利用CRM建立全新的客户管理系统, 建立企业与客户的联系, 并通过接触了解到客户的需求、偏爱和购买习惯, 并在此基础上提供“点对点”的个性化服务。借用客户管理系统平台, 可以改善客户购物流程, 增进与客户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为客户提供完善的消费体验。通过对客户信息的管理与挖掘, 不仅有助于产品的销售, 还有利于为企业培养忠诚客户。

三、结束语

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并不是推翻过去的管理模式, 而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理念, 与传统管理模式相互印证, 相互补充, 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的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风险, 从管理人才、管理思维、管理机制和客户管理关系等方面出发, 不断探索, 开拓创新。中小企业要想在全新的市场经济下立足发展, 就要树立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 认真思考自身的发展战略, 着眼于长远发展目标, 调整短期利润目标, 实施结合实际的创新发展策略, 使企业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参考文献

[1]曾小娟.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研究.青年与社会, 2014.4.

[2]李哲.知识经济下企业管理创新研究.现代商业, 2014.2.

[3]贺军.新形势下的企业管理创新.探索带, 2014.4.

[4]李依繁.新时代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消费导刊, 2014.3.

金融业综合经营“中国模式”探索 第8篇

在我国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 金融业的发展模式是“舶来品”。“综合金融”可以理解为金融业综合经营, 在国外的名称叫“混业经营”或者“交叉销售”。金融业的综合经营, 是指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可以进入对方领域, 互相渗透、交叉经营, 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分营业务的范围。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早期的经营模式是分业经营的, 但是没有相关法案的制约, 有些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尝试混业经营, 各自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大量地向对方行业扩张业务。1929年至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 使美国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混业经营的弊端暴露无遗。1933年, 美国政府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 加强对资本市场的控制, 严格限制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业务界限。许多国家也纷纷效仿, 形成了西方金融分业经营的格局。到了20世纪80年代,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 又出现了打破金融行业界限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形成了现代混业经营的趋势。

综合来看, 发达国家金融业综合经营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30年代之前的自然综合经营阶段。由于当时各国政府没有明文限制金融业综合经营, 大型金融机构通常拥有多个提供银行和非银行服务的子公司。二是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末的现代分业阶段。三是21世纪初以来的现代综合经营阶段。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 受到金融自由化浪潮和金融创新的推动, 各国相继放松了管制, 金融业综合经营成为了一种趋势。

目前, 金融业综合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主流。除了以德国、瑞士奥地利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国家, 从二战后至今一直实行混业经营制度外, 就连英国、日本、美国等一批于20世纪30年代起开始实行金融分业经营制度的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 也已先后走上了金融业综合经营之路。

2 国内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发展现状

在2005年召开的第一届“中国金融改革高层论坛”上, 参会者达成共识, 将“混业经营”改称“综合经营”。

2005年,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 要“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某几个金融企业也开始以“综合金融”为卖点, 大举扩张。

从法律上, 我国金融业 (包括银行业) 仍是分业经营的, 如果有混业经营的会受到查处和重罚。目前, 国内金融混业经营以金融集团方式进行, 即一个母公司, 控制下属多个金融机构, 每个金融机构都是独立从事单一金融业务 (即分业经营) , 但从集团整体看, 就是综合经营的模式。

事实上, 中国的综合金融之路才刚刚起步, 已经搭建综合金融集团架构的企业为数甚少。

在目前, 严格地说, 没有混业经营的银行、证券公司或保险公司, 因为国家的法律不允许。但各金融集团可以说是混业经营的, 典型的有:中国银行集团 (中银集团) 、中信集团、平安集团等。

中银集团旗下有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银行) 、中银国际 (证券公司) 、中银投 (投资银行) 、中银信托 (信托公司) 、中银保险 (保险公司) 、多家境外银行 (南洋等) 、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 (金融租赁) 等, 非常全面, 覆盖了所有金融行业。

中信集团金融业务包括商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资产管理、基金、租赁等, 经营门类齐全, 综合优势明显。金融类子公司有中信信托、中信银行、信诚人寿、中信证券等。

中国平安作为国内主要的综合金融集团之一, 拥有一个完整的金融平台, 有保险、银行、证券、信托、投资等业务, 旗下设有平安人寿、平安财产险、平安养老险、平安健康险、平安信托、平安证券、平安银行、平安大华基金等子公司。

3“平安模式”借鉴

3.1 集团控股, 子公司经营绝对控股, 9 0%以上

早在1993年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就在平安内部提出了平安走综合金融集团化的发展道路, 这与监管层分业经营的思路是背道而驰的。直到2001年12月, 保监会同意了平安按保险集团模式进行分业改革:集团控股模式, 即由一个集团公司全资拥有或 (控股) 产、寿子公司投资子公司, 由集团控股公司对业务、财务、投资、人事、计划和风险内控等重大决策进行统一管理。

2003年以来, 中国平安相继获得了保险、资产管理、信托、证券、银行、基金等金融领域炙手可热的牌照。中国平安集团拥有保险、银行、投资三大系列子公司。除了深圳发展银行以外, 中国平安集团对旗下子公司都做到了绝对控股, 控股比例都达到了90%以上 (图1) 。

3.2 金融综合经营的资产贡献度

以中国平安为例, 实现金融综合经营的过程大致就是不断并购其他金融企业的过程。在实施企业并购后, 企业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都得到扩大。

在1993年中国平安确立了“综合经营”的发展战略之后, 十几年来, 中国平安就未停止过并购的脚步。平安1995年完成对工行珠江三角洲金融信托的收购并更名为平安信托。1996年, 在信托公司名下正式成立平安证券。2003年平安保险集团出资收购了福建亚洲银行, 随后更名为平安银行。2006年, 中国平安收购深圳市商业银行。2010年底, 中国平安宣布平安大华基金正式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成立。2011年, 中国平安完成对深圳发展银行的收购, 深发展成为中国平安的控股子公司;同时, 平安银行成为深发展的控股子公司, 两行将进一步整合。

1988年成立时, 中国平安的总资产为0.5亿元。2010年, 总资产达到人民币11, 716.3亿元。22年间, 总资产增长了23432倍。

3.3 信誉溢出效应

信誉溢出效应, 也称品牌效应, 它是指在多元化经营过程中, 一个企业或产品已经建立的市场信誉或品牌可以迅速推广运用到其新企业、新产品或服务中去的现象。对于金融业而言, 实行综合经营的金融企业, 可以将其已建立的良好的市场形象和信用带到其新涉及的业务中, 给新业务带来更强的竞争力和平台。

2007年, 平安拿到了国内第一张电销牌照, 正式开展电话车险业务, 当年实现保费收入6.9亿元。2010年, 平安电销保费已经突破100亿元。在短短的3年内, 在依托中国平安大品牌的优势下, 完成平安电话车险子品牌的打造。

平安大华行业先锋股票型基金2011年8月15日至9月16日公开发售。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 平安大华基金在中国平安强大的品牌效应下, 仍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由于消费者的消费惯性, 他们通常会应用过去的购买经验去推理同一品牌下另一产品的服务或质量。

3.4 资源整合

如果金融集团选择组建集团, 那么“集团”的核心功能应是“资源整合”, 而不是简单的资本和行政纽带。

在“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的愿景目标下, 中国平安希望通过单一品牌, 努力打造“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给客户带来一站式的金融消费体验。

2006年, 中国平安的全国后援中心投入应用, 是目前全国第一家大型综合性后援中心, 总体规模位居亚洲首位。运营集中整合了中国平安3000多个分支机构的后台作业和服务。各分支机构在接收到客户的业务或服务需求时, 可以通过影像传输系统和e化的远程沟通平台, 将前端业务传到相关的后台作业单位, 由后台进行集中操作;在通过数据处理、风险审核等各个环节后, 后台再将反馈结果传回给前端业务, 完成对客户需求的执行。整个过程既实现了前端业务与后台操作的分离, 使得各分支机构可以更专注于业务拓展和对客户的面对面服务;同时, 分支机构的现场管理与后台技术支持紧密结合, 通过后台实现的资源集中与共享, 可以及时反馈到各分支机构, 有利于交叉销售, 增加了全面服务的可能性, 也有助于实施标准化的专业服务, 实现最大规模效应。

许多公司纷纷效仿中国平安运营模式, 以期通过后援中心促进集团内部对各分公司的资源整合, 同时通过数据链接和资源共享, 降低公司运营成本, 提升管理效能。

3.5 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是指在企业并购中, 并购后企业整体效益大于并购前各个企业独立经营的效益之和的现象。谋求协同效应是企业并购的主要动机和并购活动收益的最终来源。

为了配合综合金融, 中国平安调整了运行模式, 建立后、中、前三个业务平台——后台集中, 中台整合, 在前台完成交叉销售。

事实上, 47万平安寿险营销人员置身其中的“交叉销售”, 不仅带来了平安产险保费收入的连年跃升, 更助推了银行业务的快速增长。

综合金融平台建设势头良好, 交叉销售成果显著, 综合金融协同效应日益显现。2010年上半年, 来自交叉销售管道的产险保费收入增长53.1%;来自交叉销售管道的银行公司业务存款年日均余额增量增111.5%, 交叉销售管道占比22%;新发信用卡的61.9%来自交叉销售。

参考文献

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经营模式探索 第9篇

企业的无形资产包括了企业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债权、非债权的合同权、商业票据、客户资源、商业秘密、域名等内容, 其范畴宽于以商标、专利、版权为主体的知识产权资产。企业创造无形资产、保护好无形资产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无形资产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有力武器。企业日益重视对无形资产的筹划、控制、配置、运用, 使之得到有效保护, 充分实现其社会经济价值、保值、增值效果的管理活动, 也就是无形资产管理。要进行企业的无形资产管理和经营, 其基础工作是要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利用等方面, 实现知识产权拥有量的稳步增长, 创新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规划和制度, 加强知识产权知识的宣传普及等诸多方面的工作。

一、在完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 创新管理方法

建立健全完善知识产权的管理机制, 是企业搞好知识产权工作的支撑条件。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制度的建立, 应根据企业经营的发展目标来制定, 在注意本体规划的同时, 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目标, 对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调整修订, 以不断地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对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制定而言, 首先要合理确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的地位;其次要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制度框架下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这一方面要强化知识产权管理的意识和理念, 另一方面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需要制定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开发、保护、应用相关规章制度。

在企业经营活动中, 无形资产通过与有形资产相结合来发挥其使用价值, 能够有力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并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技术创新能够为企业源源不断地提供知识产权;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能够有效改善各种关系资源以及提升企业的知名度, 这些都是企业追求的无形资产。企业应注重技术创新工作, 吸收国内外一切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提高无形资产的科技含量, 同时也是提升企业科技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倍增的一种手段。

在现阶段, 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需要与现实需要发展极不相适应, 企业应不断树立正确先进的资产管理观念, 加强无形资产管理, 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无形资产管理模式, 保护和运用好自己拥有的无形资产, 加强无形资产经营战略运用, 使企业目前效益与长远发展目标相结合, 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

二、加大创新力度, 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

企业无形资产的形成, 是企业长期投入的结果, 如品牌、专利技术、商标宣传等, 对于树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独特形象, 营造竞争优势, 具有重要的价值。

企业专利工作能否正常有效的进行, 其中的一项重要衡量指标是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和拥有数量, 这也是衡量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准, 为此挖掘企业的发明创造并加以保护和利用, 将专利技术转变为企业的经济利益, 以提升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 成了企业专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初,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5%是依靠科技的进步, 而现在这一比例在发达国家已达70%~80%。有资料表明, 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是有形资产的4~5倍, 一个企业可拥有的无形资产可达30项左右。然而我国现在会计上确认的无形资产只有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 数量远远落后于先进发达国家, 这是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 我国企业应尽可能借鉴国际通用确认标准来确定无形资产的外延, 这样, 企业就能避免在无形资产经营、转让过程中由于忽略无形资产的外延而带来的经济损失。

由于无形资产一般不存在实物形态, 其市场价值不是马上体现出来, 多数企业管理者都忽视无形资产的存在价值, 企业管理者能精确计算出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原村料购进、市场营销或员工培训等方面的支出, 却对企业品牌、新产品研发、知识产权、技术密秘和客户关系资源等无形资产的投入支出模棱两可, 认知程度的不平衡使企业无形资产遭受重大损失。企业通过无形资产运营代替有形资产投入, 使各种无形资产———品牌、知识产权、软件、客户资源、媒体内容和技术秘密的价值迅速升值。通过无形资产经营, 减少有形资产经营的投入, 通过转换经营机制、提高无形资产的管理水平, 并实现价值增值。这也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 生产经营形势的一种新变革。

对于创新企业而言, 是否拥有知识产权并非目的, 其真正目的在于通过知识产权的拥有量来增加企业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 企业将无形资产的无形转化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 并对无形资产价值进行正确的评估, 才能将无形资产的价值最大化, 创造企业的激励机制, 高效利用知识产权而创造与获取社会价值, 制定知识产权战略规划, 为企业无形资产的经营管理奠定基础。

三、提高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最终要落实到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手中, 因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影响巨大。

由于无形资产是无形的, 它所体现出的经济价值不是显而易见, 同时, 不容忽视的是, 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起步晚, 长期以来, 企业管理者无视无形资产的存在价值, 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不够重视, 缺乏对无形资产的保护意识、保密意识和对无形资产的有效管理, 致使企业的无形资产大量流失。无形资产管理涉及到财务、技术、管理、法律等诸多专业领域, 需要专业知识来支撑。可以说, 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将直接影响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效率, 企业应该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 提高管理队伍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这就需要积聚全社会力量, 与时俱进, 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提高保护能力。

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学会对无形资产进行精确评估和充分发挥, 才能发挥无形资产的效用, 如无形资产运营的好, 将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 但经营不好, 就会失去它的最大效用, 使企业蒙受不必要经济的损失。所以企业必须重视无形资产的投资和管理, 加强宣传, 增强保护无形资产的意识, 树立现代资本运营的观念。

四、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正确评估和信息披露

我国财政部颁布的《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第13条规定: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企业应当根据无形资产的不同性质及其评估目的的不同情况进行选择, 认真研究每一种方法的使用条件及其利弊, 进行无形资产评估方法的创新。为了准确把握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的价值, 充分发挥无形资产的作用, 就必须进行无形资产评估, 通过评估, 不仅可以准确衡量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价值量, 而且可以在评估中发现无形资产的管理机会与问题。从而为进一步提高无形资产的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在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面, 由于会计人员素质高低的不同, 有时不能作出客观判断, 对企业的当期利润人为地调高调低、任意多摊或少摊无形资产、或者多报或少报企业利润或亏损, 不合理、不合规的问题时有发生, 还有企业对外披露的无形资产信息的不完整, 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无形资产信息远远要比实际拥有的少, 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 使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确定性大大降低, 对企业决策者容易造成误导。

新的会计准则规定了企业研究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的五个条件, 正确确定无形资产的范围、确定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正确评估无形资产的价值、无形资产的处置, 对不符合会计准则确认范围的无形资产, 如自创无形资产等尚未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的, 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无形资产所披露的会计信息要真实、完整, 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 才能有利于企业的投资。这些都没有一个标准的量化过程, 都要靠会计人员根据国家的会计政策作出职业判断。

五、结合昆钢自身实际制定战略规划, 为无形资产经营奠定基础

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国家鼓励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投入, 并制定了税收优惠政策, 加速了企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随着经济的发展, 在新的竞争形势下,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为所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 从某种意义上讲, 市场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 由过去的价格竞争、质量竞争转向为知识产权竞争, 通过技术专利化, 专利标准化, 标准全球化的方式来实现企业制胜战略。

武钢集团为使昆钢的知识产权工作在更高的层面得到发展, 为企业的无形资产经营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 公司管理者也越来越重视企业产品的品牌效应、专利技术的开发、应用和保护, 昆钢经过多年的努力实践和探索, 制定并有效实施昆钢集团的知识产权战略, 自2009年以来, 开展了一系列符合我公司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 并取得一定的成绩, 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分析研究昆钢现有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制定并完善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 制定昆钢未来知识产权战略发展趋势, 以确定本企业将来的专利技术研究发展方向。

2.利用知识产权文献, 收集、分析国内外先进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从中总结出对本企业有利发展的启示。

3.企业商标战略研究。研究扩大商标的注册范围, 增加昆钢产品商标附加值, 提高商标知名度, 争取多创“云南省著名商标”的品牌, 让钢铁主业棒、线、板、管产品全面实现名牌化。

4.企业著作权战略研究。分析我司已拥有的计算机程序, 进行计算机程序版权的登记工作。研究我司的网络域名问题, 完成网络域名的申报工作。

5.根据我司的产业发展重点, 分别进行下述领域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钢、铁、材产品及相关生产工艺;煤化工产品及其相关生产工艺;以水泥为主的非钢材建筑材料的相关生产工艺;装备制造业生产状况等工作, 并对其体系的策划、建立、运行和改进进行了监督管理。

为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 公司将结合自身实际, 通过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 建立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质量体系, 普及知识产权知识, 加强知识产权的产权管理等基础性工作。同时, 为了充分利用社会科技资源来加快昆钢的发展, 加大了与省院省校的科技合作力度, 并研究、制定知识产权发展战略, 探索无形资产最佳的评估方式, 进而研究制定出适合公司无形资产管理经营的模式, 使这项工作为钢铁企业的生产经营做出更有效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新《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沈广茹.企业无形资产管理探索.现代商业, 2011 (12)

经营探索 第10篇

推进土地经营机制创新的背景和动因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 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拐点”。在这个新的转折和过渡时期, 阻碍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四大现实矛盾”日趋突出。一是农户超小规模经营与现代高效规模农业的要求相矛盾。我县平均每户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面积不足1亩, 有些还分布在不同的地方。生产经营规模太小、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水平和投入不高、纯农户增收困难是谷城县农业的四大基本现状, 而规模小又是后三种现象的原因。要在这么微小的土地上搞农业产业化、搞现代农业, 是不可能的。由于土地经营面积太小, 农业经营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比例微不足道, 对谷城县相当部分农民家庭来说, 种不种田已无关紧要。在国家取消农业税、对粮食生产进行直接补贴以后, 许多农民将土地从专业大户那里拿回来, 宁可让土地荒着, 也不愿让别人耕种。县委每年都要花相当大的精力去制止抛荒。这样的农业就成了“口粮农业”, 根本谈不上什么产业化。二是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与市场经济社会大生产的要求相矛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各个环节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农民的小规模、家庭化生产越来越难以获得完整、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以指导生产, 农户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 在生产经营中存在趋同性和盲目性, 使得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很难抵御市场风险。特别是一些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 更容易使小本经营的农户在顷刻间陷入血本无归的险境。三是农村集体经济脆弱与集体资源闲置相矛盾。前些年, 一些村组为了上项目、办事业, 不惜举债发展, 导致债务包袱沉重。然而, 村组集体大量的山场、水面、滩涂等资源闲置浪费严重, 未被很好的开发利用, 有的虽已开发, 但效益低下。四是农民因土地承包而产生的恋土情结与土地资源整合相矛盾。由于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不高, 农民在从事非农产业经营后, 仍然把承包地看成是“活命田”和就业“保险田”, 宁可粗放经营, 甚至不惜抛荒弃耕, 也不愿放弃承包地, 不利于土地合理开发和增值。外出农民对土地的眷恋很深, 宁愿造成荒芜也舍不得将土地流转出去, 据调查, 部分地方季节性的抛荒地约占耕地面积的10%以上, 影响了农业经济发展。

为了探寻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和办法, 近几年谷城县委持续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积极的思考, 认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但是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这种一家一户以家庭经营为主要形式的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平均分包土地的格局使农民在有限的承包土地上增加收入的难度增大, 扩大规模经营又没有多余的土地, 放弃承包土地又担心生活没有保障, 有限的土地限制了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 造成了农业土地资源的浪费。小规模生产, 农民收益难增加。分散零星生产经营方式难以摆脱小农经济的束缚, 制约了农业结构的调整, 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形成和推进。因此, 必须通过调整农村经济组织结构, 深化农业资源产权制度改革,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推进土地的合理流转, 促进土地向大户集中, 向经营能手集中, 向龙头企业集中, 实现土地与资金、技术的合理配置。所以, 县委在指导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中, 开始把以往工业改革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引入农村经济, 在进一步明晰农业资源的所有权和承包权的基础上, 努力放活使用权, 从而搅活了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一池春水”, 使整个农村经济开始显露出新的发展生机。

探索出的几种有效模式

近年来, 谷城县委本着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思想, 在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依法、自愿、有偿流转, 通过租赁、转包、转让、互换、入股等形式, 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和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谷城县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创新, 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1、“建园区 (基地) +农户委托村流转土地+大户 (企业) 经营的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做法是乡 (镇) 、村级组织围绕当地农业区域布局规划, 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或园区, 通过组织引导从事二、三产业和小规模的兼业农户, 委托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土地, 实现土地连片集中, 形成园区规模优势。园区 (基地) 所在地的村级组织或几个村联合做好土地平整、道路及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后, 实行土地统一对外招租, 吸引有资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种养大户或龙头企业投资开发, 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园区 (基地) 土地的出租收益由村级组织返还给流转土地农户。同时鼓励各规模经营主体吸纳本村农户的剩余劳动力继续从事农业劳动。五山镇何湾、九里岗两村二组有连片沟冲冷浸低产田500余亩, 涉及32户农户承包经营, 纯收益每亩不到200元。为了改变土地收益状况, 今年通过镇、村两级组织共同努力, 与回乡发展养殖业的老板签定土地租赁合同, 期限10年, 每亩租金为400元, 由村每年直接返转给农户。目前总投资400万元建成标准化的现代小龙虾养殖繁育示范基地, 年产值可达11万斤, 产值150万元, 直接吸纳农村剩余劳力30个。

2、“建园区 (基地) +“农民专业合作

社+大户 (企业) 经营+专业化服务”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做法是乡 (镇) 、村组织围绕当地滩涂、山地闲置资源, 通过土地流转, 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或园区。园区 (基地) 所在地的村级组织或几个村联合做好土地平整、道路及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后, 吸纳从事同类农产品经营、服务的大户 (企业) , 通过参加专业合作社, 在分散经营的基础上, 由合作社提供统一投入农产品供应、统一生产技术标准和培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等服务, 以服务为载体把大户 (企业) 组织起来, 实现规模经营, 提高规模效益。地处丘陵山岗的庙滩镇魏家山拥有连片山岗地500多亩, 拥有承包经营权的45户农民常年见不到效益。为了盘活闲置资源, 该镇因势利导、因地制宜, 通过租赁经营的形式, 以每亩每年400元, 与农户签定20年租赁合同, 着手建立蛋鸡养殖园区, 无偿提供“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 吸纳养殖万只以上大户20家, 养殖规模30万只。为规避养殖业风险, 该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于2005年10月成立了谷城县魏家山畜禽生态养殖股份合作社。在规划设计上, 实施“五统一”:即统一规划用地、统一鸡舍设计标准、统一建筑模式、统一养殖品种、统一技术服务;在环保、防疫、管理方面实施“四有”, 即有废弃物无公害处理配套设施、有防疫程序、有管理组织、有管理制度;在养殖标准方面实施“四良”, 即良种、良舍、良法、良料;在生产经营上实行“一分五统”:即分户生产, 统一生产管理、统一市场营销、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服务、统一兽药饲料;在组织管理上, 实行村 (居) 委会、养殖合作社既相互配合、又分工负责的管理模式。通过这些措施, 把发展蛋鸡养殖产业的有效要素和社会各类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有效地保证了养殖园区又好又快发展。全部园区建成后, 占地面积588亩, 预计总投资1700万元, 建设标准鸡舍50栋以及相配套的饲料加工、种苗孵化、鸡粪处理和交易市场, 入驻千只以上养殖规模大户30家, 养殖规模50万只, 年可产鲜蛋9000吨, 鸡肉750吨, 年实现产值5600万元。

3、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入股入社获取经营权+合作社统一经营”。这种模式主要做法是乡 (镇) 、村组织将荒地、荒山、荒滩、荒水的经营权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拍卖或租赁给从事同类农产品经营、服务的农户, 通过入股的形式引导农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 由合作社依法为成员统一采购供应生产资料、统一生产技术标准和培训、统一农机作业、统一销售等服务, 解决农村基层“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增强抗市场风险能力, 提高单位产出效益。南河镇胡家渡库区原有水面近万亩, 流域涉及沿岸东坪、大谷峪、龙滩、温坪、兴隆五个村, 一直没有发挥效益。且长期以来无序、过度的捕捞, 导致库区渔业资源萎缩。为了库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推动库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今年6月, 在镇委、镇政府的积极推动下, 胡家渡库区沿岸边6个村121户群众, 采取自愿出资的方式, 成立胡家渡库区渔业养殖合作社。合作社的成立, 标志着全体社员正式享有胡家渡库区近万亩的经营权。选举产生的理事会与县水利局、南河镇签定胡家渡库区水面经营合同, 按每亩年8元的标准上缴租赁承包费用。至此, 近万亩的库区水面得到合理开发利用。成立后的合作社以渔业增效, 农民增收为目标, 以出资社员为主要服务对象, 集中购买投放鱼苗, 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同时规范库区的渔业经营秩序, 禁止无度、无序捕捞。合作社与鱼贩签定收购协议, 按鱼种类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 协议签定后, 成员捕获的野杂鱼虾由合作社统购统销, 月底结帐, 合作社按成交额提取20%的费用。虽然合作社提成20%的费用, 但与商贩签定购销协议后, 鱼贩把每年野杂鱼虾收购价格提高了0.5元, 渔民的实际收入并没有减少, 利益没有受损, 且使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卖掉捕捞产品。

有益的启示

1、推进土地经营机制创新, 保护农民根本利益是前提。农村土地流转是促进城乡统筹、推动劳动力转移的必然趋势, 是关系到保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稳定、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大事。土地作为生产要素, 流转是其必然要求。但在当前农民就业门路不宽、农村社会保险体系不健全、土地仍是当前农民的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的情况下, 必须严格执行党的土地承包政策, 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在具体工作中, 必须坚持理顺三个关系:一是“动”与“稳”的关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 按照现行的法律法规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不搞强迫或阻碍农民流转土地, 等价有偿确保农民利益和生产生活的稳定性;二是“地”与“人”的关系。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土地流转的重要拉动力量, 人动是地动的前提, 只有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 土地才能真正流转起来, 大量农村劳动力固守在土地上, 不仅制约着土地的流转, 而且难以实现农民增收。加快土地流转, 必须为农民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 使其获得稳固的非农产业收入, 解除出让土地者的后顾之忧;三是承包方与受让方的关系。农村土地无论是流转给种田大户, 还是流转给农业企业, 都不得侵占农民的合法权益。镇、村两级组织都不得为完成结构调整、招商引资任务而压低农民应得的土地收益。

2、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是核心。

土地流转发端于农民的创造, 成功于市场的调节。土地经营是小块好还是大块好, 是农户经营好还是公司经营好, 是能力自主经营好还是农村合作社经营好, 并没有固定的模式, 一切由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状况决定, 由市场自己来决定。只要是有利于农村土地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合理利用, 在坚持群众意愿的前提下, 各种土地流转模式都可以付诸实践, 都可以积极的探索和创新。想当然的决策往往导致好心办坏事。在推进土地流转工作中, 党委、政府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 多加示范和引导, 不搞强迫命令;只能扮演“中介人”角色, 牵线搭桥, 搞好服务, 不能刮风和“拔苗助长”, 强求一律。

3、推进土地经营机制创新, 加强规范化管理是基础。

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这是检验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因此, 必须把土地规模经营放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谋划, 尤其分析中央出台取消农业税及实行粮食直补政策, 对两田制、机动地、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影响, 如果不能妥善地处理好这些新问题, 还会引发新的矛盾, 这就要求在推进土地流转过程中, 一定要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进一步加强规范化管理, 严格履行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不断在机制创新中完善土地流转。一是要规范必要程序。土地流转要自愿协商确定, 农户土地流转要向村集体经济组织备案, 明确权力、义务的承担主体。二是要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必须明确土地的用途、流转的形式、土地的位置和面积、流转的价格及支付方式、流转年限和双方的责权利关系。三是要进行合同鉴证。土地流转合同要经镇经管部门鉴证。四是要加强土地流转合同档案管理。作为保障农民土地权利、义务和调解土地流转双方纠纷的重要依据, 镇经管部门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土地流转合同要立卷归档, 分类管理, 妥善保管, 使土地流转走上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4、推进土地经营机制创新, 不拘一

格创新流转形式是关键。要坚持“稳制、分权、放活”的原则, 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和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 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使用权分离, 创新机制, 探索流转形式, 放活土地使用权。例如, 借鉴现代企业制度, 采取土地承包权入股, 农民变股民;用推动工业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 探索“村企合一”或“村企联建”模式, 农民保底分红;帮扶外出农民工通过流转服务组织托管承包地并代为流转;鼓励农民变市民, 主动自愿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放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管理, 对依法取得并办理了土地登记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以转让、租赁、作价入股等方式进行标准化厂房开发和工商企业及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但不能用于商品住宅开发) ;允许社会资本和城市工商业到农村承接、承租土地, 单独兴办或与农民联办农业企业, 并同等享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步伐, 充分依靠或利用其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开发, 带动更多农民联合推动土地流转等等。

5、推进土地经营机制创新, 促进农民增收是目的。

经营探索 第11篇

北京龙鼎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公司位于北京市密云区十里堡镇,是一家专门服务于石油、石化、天然气行业的工业自动化领域系统集成的高新技术企业。龙鼎源的业务主要是为能源、石油、石化、天然气及环保行业提供完整的自动化方案,产品包括SCADA系统、DCS系统、PLCs/RTUs、ESD系统、火气控制系统、调压撬座、计量撬座、流量计算机、批量控制器、变送器、阀门及执行机构等。在提供完整自动化方案的同时,龙鼎源还可为用户提供系统培训、应用软件开发、现场调试、开车投运、保运、维护等一系列服务。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以客户为导向,以技术为基础,以服务为保障”的经营方向,凭借自身不懈的努力,在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行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开拓了广阔的市场,主要客户群体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各地城市燃气等,承担了西气东输、中亚天然气管道、青海、长庆油气田产能建设、渤海平台、北京城市燃气等国家重点大型项目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建设任务,被列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一级物资供应商名录。

北京龙鼎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不仅拥有骄人的经营业绩,而且注重规范化可持续发展,建立实施了一套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管理体系,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专利试点企业,拥有建筑业企业资质和信息系统集成与服务资质,公司的经营业绩、人员结构、管理水平、财务状况等指标得到广泛的认可。

为了借助金融资本的力量,实现公司跨越式发展,公司于2015年启动了新三板挂牌工作,经过全体同仁努力和社会各界支持,2016年6月8日公司成功在全国中小企业股转系统(新三板)挂牌!这标志着公司步入产业经营和资本运作双轮驱动的快车道,为公司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契机。龙鼎源将以新三板挂牌上市为新起点、新动力,开始第二次创业。将按照基于工业4.0的新一代智能控制系统架构的发展战略和经营规划,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无线传感器、高性能控制器、北斗卫星通讯等技术集成在一起,整合大数据分析和各种专用APP,满足安全运行及商业化运营的需要,全面推进公司业务转型、产业链纵深发展和价值提升。

经营探索 第12篇

一、主要成效

2006年, 福建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 决定在我省南平、三明、龙岩三个重点林区开展森林火灾保险试点工作。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 我省森林火灾保险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据统计, 2006年8月以来, 全省共承保森林面积645万亩, 保额23.6亿元, 其中今年承保森林面积341万亩, 保额12.5亿元, 森林保险作用得到凸显。近期, 福建省人民政府决定, 在认真总结试点的基础上, 2009年将森林火灾保险推广到全省。一是有效帮助林业生产经营者抵御森林灾害, 迅速恢复生产。2008年保险公司共理赔246万元, 为林业生产经营者灾后再生产提供了资金支持。二是有效分散了林业信贷风险, 为金融机构开展贷款提供了有保障的林权抵押, 降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 促进信贷资金更多投入林业。据统计, 2008年新增林业各类贷款15.4亿元, 全省累计发放林业贷款接近68亿元, 有力促进了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005年至2008年全省连续四年植树造林面积超过200万亩, 2008年全省林业产值预计达1 300亿元。三是开拓了保险业务的新领域。开展森林保险, 既有效优化了保险业务结构, 拓宽了业务领域, 又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实现了保险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双赢”。

二、主要做法

按照“低保费、低保额、保成本” 和“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先易后难、实现共赢”的原则, 森林火灾保险对象限制在生长和管理正常的商品林, 不分树种和年龄, 保险费率统一为3‰, 保险金额每亩400元。林业、财政、人保财险公司等部门密切配合, 共同推进。

(一) 广泛宣传、提高认识

森林火灾保险政策性强、牵涉面广, 为切实有效地推进森林保险试点工作, 各地林业部门和保险公司, 利用各种渠道, 采取多种形式, 大力开展森林火灾保险试点政策宣传, 基层林业站工作人员还深入到企业、村组和林农家中进行宣传。通过宣传, 使广大林业生产经营者充分了解森林保险的目的、意义, 增强保险意识, 提高了自愿参保的积极性。

(二) 加强协调、密切配合

省政府把森林火灾保险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由省政府办公厅牵头, 林业、财政和保险机构等有关部门建立了工作联络与协调机制, 共同商议, 密切配合。几年来, 省林业厅与保监局等单位签订了《关于推进我省林业保险试点工作备忘录》和《关于建立森林保险风险准备金的备忘录》, 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森林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森林保险工作的通知》。各试点地区也相应成立了由当地林业、财政和保险公司等有关机构组成的工作协调小组, 负责制订方案并实施本区域的森林保险试点工作, 为森林保险工作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

(三) 资金扶持, 政策推动

为有效减轻林业生产经营者的保费负担, 推进森林火灾保险试点工作, 我省实行了一系列的补助政策。一是省级财政安排了专项经费建立保费补贴制度。对投保面积在100亩以上 (含100亩) 的种植大户, 种植户个人承担80%保费, 省级给予20%保费补贴;对投保面积在100亩以下的一般种植户, 种植户个人承担60%保费, 政府给予40%保费补贴 (省级承担30%, 市、县 (区) 承担10%) 。二是建立森林保险风险补偿金制度。省级按照承担保费的10%安排风险补偿金。保险公司在开展森林保险业务中, 当年赔付率超过80%时, 超过部分由风险补偿金承担50%。三是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支持相关部门开展保险的宣传服务、检查指导以及理赔勘验等工作。

(四) 贴近林农、便捷服务

各地在开展森林火灾保险工作中, 以贴近林农为宗旨, 提供简便快捷的投保与理赔服务。如南平顺昌县对办理投保交费和理赔工作作了明确规定, 要求林业站代办具体业务, 林农只要到当地乡镇林业站登记后即可办理有关投保手续, 大大方便了林农投保。为了及时赔偿损失, 保险公司提供上门服务。2005年12月, 该县一投保单位发生一起森林火灾, 保险公司在3天之内办完理赔手续;今年2—3月份, 该县又发生了几起森林火灾, 保险公司均在第一时间进行了现场勘查, 并迅速理赔到位。保险公司的便捷高效服务受到了林农的好评, 增强了林农续保的愿望。

(五) 创新机制、扩大成效

在开展森林火灾保险中, 各地因地制宜, 大胆探索, 不断创新和建立各项机制。一是创新投保方式, 以林农自愿投保为主, 结合林业融资需要推出“贷款+保险”组合等多种形式。如三明市建宁县采取森林火灾保险与林权贷款捆绑的办法, 既方便了投保又保障了贷款安全, 银行放心, 林农满意。二是建立续保优惠制度。对无发生森林火灾的种植户, 在续保时给予保费下浮50%优惠。三是建立客户回访制度。保险公司紧密保持与客户的长期联系, 倾听投保人的意见和建议, 做到提前介入, 服务上门, 及时掌握动态, 不断改进服务方式, 提供更加优质服务, 从而赢得了客户信赖。

(六) 控制风险, 重在持续

保险的费率与风险成正比。减少森林火灾, 是实现森林火灾保险低费率的重要措施。为此, 我省在开展森林火灾保险试点工作中进一步强化防火管理, 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 如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严格野外用火管理、加大纵火失火行为打击力度、建立健全防范网络、加强森林防火林带及防火队伍建设等, 切实减少火灾发生。据统计, 最近三年我省森林火灾发生率是历史上最低的, 森林火灾险三年平均赔付率低于50%, 为逐步降低保险费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主要体会

(一) 领导重视是关键

我省的森林火灾保险试点工作从一开始就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省政府两位副省长专门召集有关部门召开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专题会议, 专门部署森林保险试点工作。2006年至2008年, 省政府连续两年都下文强调森林火灾保险工作。领导的高度重视, 为森林火灾保险试点工作创造了有利的工作环境, 是森林火灾保险工作能够不断推进的关键。

(二) 部门配合是前提

森林保险是一个系统工程, 没有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 工作是无法深入开展的。我省森林火灾保险试点工作凝聚了有关部门的许多心血, 福建保监局、人保财险福建省分公司多次与我厅联合开展调研, 及时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为稳步推进森林火灾保险工作提供了前提条件。财政部门安排专项资金, 建立了森林火灾保险保费补贴制度和风险补偿金制度。各试点地区财政、保险等部门也密切配合, 保证森林火灾保险工作有条不紊持续推进。

(三) 改革创新是动力

森林火灾保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没有现成经验和模式可借鉴。我们从实际出发, 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 不断创新。品种上先从森林火灾保险做起, 再探索扩大到冰灾、风灾等品种;投保人先从国有林场、造林大户做起, 逐步带动其他农户投保;树种上先从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做起, 再逐步到中长周期的森林。通过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实现了森林火灾保险工作的突破。

(四) 政策扶持是保证

森林保险风险大, 带有较强的公益性和政策性, 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我省在森林火灾保险试点工作中, 政府充分考虑投保人及保险公司的承受能力, 确定合理的保险费率;为化解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 设立了风险补偿金;为减轻投保人负担, 实行保费补贴政策。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支持, 调动各方积极性, 促进了森林火灾保险试点工作。

四、下一步措施及建议

虽然我省在森林火灾保险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由于保险品种单一、保费负担较重以及林农保险意识不强等原因, 还存在参保面小、投保率低的问题, 离上级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 进一步深入探索森林政策性保险机制, 在三个方面加快推进森林保险工作。一是在认真总结试点基础上, 2009年省政府决定将此项工作在全省全面推开;二是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 每亩保额由400元提高到500元, 费率由3‰下调为2‰, 提高省级保费补贴力度, 对林农个人 (投保面积在500亩以下的种植户) 省级补贴标准提高到40%;三是积极探索新的森林保险险种,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冰冻灾害、风害和洪涝灾害等其他保险业务。

上一篇:模拟之下的真实论文下一篇:创意广告语言研究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