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出版范文

2024-06-03

移动出版范文(精选6篇)

移动出版 第1篇

随着移动数据增值业务的蓬勃发展, 移动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话题, 这些储存在服务器上的电子信息以无线电波的方式传送到人们的手机, 电脑和电子阅读器上, 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意尽情的阅读。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出版大大的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将人们从局促的小空间里释放出来, 颠覆了人们对于阅读的理解, 本文就基于移动终端的电子产品在未来会有怎样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1 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历程

我国各大科研机构和出版社早期将电子期刊信息存储在硬盘等介质中发行, 所以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的起步并不晚, 而且在短时间内达到了我们预想的标准。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出版模式给人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功能体验和阅读体验, 人们通过移动的电子产品自由的发表见解, 强化与他人的沟通。事实上, 终端就是相互通信的计算机设备, 信源由终端发出, 信息由终端接收。而移动终端是指位置能够变化的信息终端, 本身具有通信功能又可以连接到网络, 是一种可随身携带的计算机设备, 比如最常见到的智能手机。随着经济与网络的发展, 笨重而又无法移动的电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可移动电子产品, 人们利用移动电子产品可以随时随地的听歌、看电影、阅读。现在, 移动数字出版还属于发展初期, 移动运营商就已经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强势地位, 很多传统的运营商也开始改变策略, 纷纷加入到移动电子产品的发展中[1]。

2 未来出版的主流模式

早期的数字出版指的是电子出版物, 虽然这种电子技术只参与了出版前期的工作, 但是却开创了数字出版的先河, 从此, 研究人员致力于将计算机应用到出版, 随后产生了电子期刊和磁带。随着电子产品形态的不断丰富, 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 电子技术也从参与出版早期的工作渗透到了整个出版过程。书籍也不再只是以纸质的形式出现, 电子产品通过电子技术完成内容编辑, 使内容数字化, 管理过程数字化。现在, 基于移动终端的电子产品和电子应用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 为了不断满足人们提出的要求, 电子产品迅速的更新换代, 在未来, 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出版一定会成为主流的出版模式[2]。

3 移动出版和数字出版的关系

数字出版阅读随着智能手机运行能力的不断提高已经逐渐超过了计算机和纸质书籍, 通过一系列电子产品使阅读基本告别了固定的显示器, 进化为可以随身携带的“图书馆”, 甚至说一些出版行业的收益主要就来自于移动终端阅读。如今, 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出版形式已经依附到了各种商业应用中, 现在几乎没有人使用普通阅读器看书, 现代感极强的移动电话和平板电脑是人们娱乐的最佳工具。在当下移动与固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在移动网络的发展越来越迅猛的情况下, 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出版一定会成为未来数字出版的主流。数字阅读平台与社交网络平台相交互, 不仅满足了人们快速获得信息的要求, 也满足了人们相互沟通交流的愿望。随着科技的发展, 大容量、可移动性将成为各种科技产品的最基本功能, 届时, 将实现移动数字出版与数字出版概念的完全重合[3]。

4 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出版产品的特点

4.1 从用户的角度看

移动出版产品有便携式易于移动和容量大的特点, 而且移动数字产品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阻隔, 无论你是在拥挤的公交车上还是在偏远的风景区, 你都可以使用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进行阅读。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看“电子书”, 手机可以一次性下载好几部小说, 人们再也不需要背着沉重的书本, 只需要一部手机, 就相当于带了一整个“图书馆”一样, 这大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除此之外数据电子产品非常的个性化, 用户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进行设置或者私人定制。

4.2 从提供商的角度看

产品更新速度快, 任何东西的走红和流行都是瞬间的, 作为产品提供商必须对市场保持密切的关注。传统出版对书本内容的要求非常高, 因为纸质图书不够流行就会积压在仓库里, 但是在移动数字出版中, 信息可以随时复制、随时更新、随时删除, 所以不存在库存积压的问题。因为作者可以自由的上传文章, 所以网络书籍分类不明确, 书本内容过于随意, 缺少原创性。数字出版商早期依靠网络文学为自己提供产品, 但现在大多数出版商已经意识到了原创能力和版权的重要性, 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作者群, 与作者签约, 使其专门为自己提供阅读产品。与原创力不足相匹配的就是数字出版缺乏精神和严肃类作品的现状, 现开发的移动阅读终端, 大多数都是网络小说的延伸[4]。

5 结论

与发达的网络相呼应, 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出版将成为主流的出版模式, 由上所述, 我们可以知道, 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出版已经体现出了智能化, 跨平台, 个性化的发展趋势。移动终端的数字出版将多种媒体相结合, 打破了图片文字的固定搭配, 提供了更多的感官体验。除此之外, 移动终端的数字出版还可以实现产品的交互, 而交互性强的数字出版产品往往能够给用户带来更多超乎意料的阅读体验, 符合当下人们对个性化阅读的要求。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原有的纸质书籍已经不足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对信息及时性和海量性的要求越来越大, 为满足人们的需要, 适应时代的变化, 信息改变了原有的传播方式, 利用发达的网络技术, 以通信技术为辅助形成了数字出版的新型模式。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出版模式具有移动性、保密性、便携性、即时性、海量性、智能型和交互性等优势。

关键词:移动终端,数字出版,传播方式

参考文献

[1]董冬波.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4.

[2]刘红蕾.移动终端数字内容安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 2013.

[3]吕井华.移动数字出版版权保护使用控制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 2013.

我国移动数字出版平台初探 第2篇

关键词:移动数字阅读;移动数字出版;维C平台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移动通信市场。在此背景下,媒介形态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本身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人类早期的口语传播,到印刷、电子媒介传播,再到数字媒介传播。在出版领域,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进行数字化阅读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移动性、智能性与传统出版物的融合正在引领出版物形态的最新发展,移动数字出版物正在成为引领这一时代前沿的最新出版物形式。

区别于传统阅读方式,数字出版物给读者带来更为丰富立体的视听体验和互动可能。区别于传统出版形态,数字化信息技术为书报刊的传播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区别于传统出版载体,可移动的阅读设备与多样化的阅读应用程序为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带来新的可能。

一、中国移动数字出版发展现状

2012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爆发的一年。据CNNIC于2013年1月15日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5.64亿,手机网民规模为4.20亿。通过台式电脑及笔记本电脑上网的网民规模相比上年底均有所降低,分别为70.6%和45.9%。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规模比例保持较快增速,从69.3%上升至74.5%。[1]

在出版领域,阅读的数字化趋势不可逆,移动化的数字阅读已成为一种休闲和填补碎片化时间的重要方式。不过,经过几年的发展,电子书的产业格局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在发行层面,除了以Kindle、汉王等专业移动电子阅读设备以外,移动数字出版产品正在向多屏幕多终端纵深发展,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电视等。据中国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发布的《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调查报告》显示,手机阅读渗透率高,约90%的手机用户使用手机阅读,且80%以上的用户使用第三方手机阅读软件进行阅读;用户手机阅读的单次阅读时长以15~30分钟为主,且每天阅读两三次的用户比例已达到26.9。[2]

在内容层面,数字出版产品的多媒体化与图文原貌阅读将继续并存,与此不同的是以移动设备作为载体,数字出版物在内容上又加入了即时互动分享模块;在运营层面,“微广告”已经开始“进军”移动互联网及移动数字出版领域。

在我国的移动数字出版平台中,由移动数字媒体运营商天智通达开发的“维C平台”在运营管理、版权保护及出版质量控制等方面,提出了积极的解决方案,为我国出版单位实现移动性战略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在移动数字媒体及出版领域内,具有极强的代表性。

二、“维C平台”概述

维C移动媒体数字平台(简称“维C平台”)是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基于LaaS、PaaS、SaaS云计算的、全球领先的“软出版”平台,其于2013年6月正式获得由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被定义为 “一种移动数字出版系统”,这一平台是基于SOA设计理念,采用分层架构设计,具备高开放性和高可扩展性的电信运营级软件智能复杂系统。该平台可实现图片、文字、声音、动画、视频混合内容编排,并能够对内容独立制作、定价、管理和发布。

“维C平台”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移动数字媒体生态环境。在移动数字出版方面,“维C平台”为出版单位提供了一条从稿件编发到出版发行,从跨书、报、刊不同载体混合出版到不同区域读者用户综合管理运营的数字出版平台管理方案。在数字出版物展现形式上,“维C平台”创造了真正符合智能终端用户体验的新媒体表现格式,让内容可以多维度、多层次、多媒体、多互动的方式呈现。

维C移动媒体数字平台在中国移动数字媒体产业的规范和标准上起到了很大的规范作用。在这一中国独创的数字媒体格式上,传统出版物的内容可以在逻辑结构上、媒体形态上、互动体验上和网络功能上得到系统化的表达。

三、“维C平台”的技术支撑与产品形态简析

(一)“维C平台”的技术支撑

以DMM互动多媒体内容格式为支撑的“维C平台”主要由由围绕移动数字媒体构建的一系列平台产品组成:即内容编辑工具(CDK)、媒体独立运营平台(BOP)和终端内容接入(MTA)。

(1) DMM内容格式

维C平台中产品的内容表达应用到了能充分发挥移动数字媒体特色的DMM(Digitalized Multidimensional Multimedia)互动多媒体内容格式。DMM格式的文件,在电脑上显示为“文件名.dmm”,其格式刊物能够在文字中嵌入视频、音频、FLASH、GIF、HTML5等多媒体内容,与传统静态的PDF等格式刊物形成鲜明相比。

DMM文档格式基于XML(可扩展标记语言)结构化描述,相对现有版式文档具有更高的数据压缩率、更快的解析效率和更丰富的多媒体描述能力, 同时支持五位一体(图片、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的多媒体内容展现和四维排版(左右、上下、垂直、延伸)的立体阅读,实现了版流切换、页面缩放、缩略图导航、查找、页面旋转、立体与交互式阅读等功能,并提供灵活多样的阅读模式。

(2)内容编辑工具CDK

专业多媒体元素混排软件CDK(Content Development Kit)是维C平台中针对DMM格式而独创的内容编辑工具,能够帮助出版单位实现内容的自主生产。

基于windows等主流操作系统应用,制作者可通过使用这款工具,制作图书、报纸、杂志、漫画、音像、课件、企业宣传册等各类内容,并添 加图片、文字、音频、视频、动画等各类元素,实现滑动、切换、 指控等互动操作。

CDK工具操作方便、简单易学、制作灵活、特效丰富,其不单是一个图片编辑工具,更是一款专业的多媒体元素混排软件。

(3)媒体独立运营平台BOP

媒体运营门户平台BOP(Business Operating Platform)是维C平台中帮助出版单位对自身业务实现独立运营管理的运营平台。这一独立运营的模式赋予新闻出版媒体独立运营的商业能力,使得其拥有独立品牌、独立定价、独立管理、独立发布以及独立推广的权利。此外,云服务的平台架构也使得媒体可以低门槛、快速地进入移动数字出版运营领域,成为新产业格局中真正的新媒体运营服务商。

(4) 终端内容介入MTA

MTA(Multiple Terminal Access),即终端内容接入,是帮助出版单位的数字产品实现移动载体上内容访问的技术手段,也是维C平台产品数字出版的最后一个环节。数字出版刊物经过编辑、定价、上线后,需要适配不同系统、语言和屏幕尺寸的智能终端。目前,“维C平台”的MTA支持IOS、Android及Windows8系统下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电视的终端接入,支持中文简体、繁体、英文、俄文等六种语言,且能够实现一次制作多终端发布。

(二)“维C平台”的产品形态

相较于其他移动数字出版平台,“维C平台”的产品形态主要分为两大类:即移动媒体独立客户端和多元化移动媒体内容聚合平台。

(1) 移动媒体独立客户端

以《瑞丽》、《人民日报》、《三联生活周刊》等报刊为代表的移动媒体独立客户端。是“维C平台”的第一种产品形态,依托“维C平台”的技术支撑,传统媒体的出版产品已经可以作为一个多维逻辑互动格式APP装在移动设备中:随着点击、滑动的动作,刊物内页呈现出音频动画、复合切换等纸质刊物上未曾有过的交互效果。

目前,通过“维C平台”上线的移动数字出版产品媒体应用已多达几百余款,内容涵盖新闻、财经、生活、时尚、体育、旅游等多个领域中中高端的精品刊物,如《瑞丽》、《人民日报》、《体坛周报》、《青年视觉》、《中国国家旅游》、《新民周刊》等。终端接入覆盖IOS、Android及Windows8三大平台,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两大移动终端。

(2) 移动媒体内容聚合平台

“Vc阅读”是我国首个集书报刊等多种媒体形式于一体的,智能化、多元化移动媒体内容聚合平台。“Vc阅读”是通过“维C平台”上线的,整合了近百家杂志、报纸及图书品牌,并面向IOS、Android、Windows三大终端用户的一站式阅读移动应用。通过整合出版领域内最优质的数字化内容,并结合媒体、广告、电商、社交等功能,使“Vc阅读”在形式上类似一个出版领域内的“淘宝商城”。

四、“维C平台”的IOP运营模式简析

产业要想做大,必须有一个相当规模的、完整的产业和价值链条作支撑,才能真正与资本市场对接。目前传统出版业产业链的内容提供←→出版←→发行相对分离,业务上很难做到独立完整,从而成为对接资本市场的现实障碍。在数字出版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由于出版业体制和市场要素相互掣肘,传统出版业的组织、人才、资本等产业资源结构不尽合理。而新媒体企业虽然数字出版技术应用走在前列,但因为缺少内容支持,没有出版权限和良好的发行渠道,无法真正插足这块领地。[3]

不仅如此,在中国,版权问题一直是数字出版领域内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对于独立经营权,很多出版单位在移动互联网中只成为一个简单的内容提供商,并未拥有自有品牌下的移动互联网独立运营权。

对此,“维C平台”的出版社独立运营模式IOP(Indepependent Operation Platform),从出版者的角度出发,赋予了其主体运营地位。在“维C平台”中,出版单位不再作为内容提供商,而是作为移动互联网全媒体独立运营商展开自主业务,使其的内容版权得到了根本的保护,拥有了文化运营主权,以较低的成本快速有效地完成从传统媒体向移动数字媒体的产业转型。

此外,“维C平台”所针对的用户不仅限于书报刊杂志社等出版单位,更为政企单位、门户网站及个人提供数字出版机会,如中国友好城市联合会、淘宝传媒、杨丽萍等。出版主体只要通过内容编辑工具CDK对出版内容进行编辑并通过媒体运营门户平台BOP对其数字产品进行独立定价、管理、发布、推广等操作,即可通过“维C平台”自主运营自己的移动数字出版产品。

五、“维C平台”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内容与平台的关系

毫无疑问,移动数字出版平台势必会涉及到内容与平台,而它们的关系是否契合,就决定了一款移动数字出版产品的成功与否。以“维C平台”为例,将拥有多种立体互动效果的杂志放到平板电脑终端上,即“对的内容放到了对的平台”上,而把以文字为主的图书产品更多的投放在移动智能手机终端上,则能够使读者阅读起来更为方便舒适。然而对于“维C平台”的产品“Vc阅读”来说,目前唯独没有上线iPhone版本的移动媒体应用,对于其是否处理好 “内容与平台”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

内容与平台的关系是移动数字出版领域内最关键的问题之一,针对不同的移动媒体载体特点上线不同内容特性的数字出版产品是未来移动数字出版产品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用户体验与盈利模式的关系

盈利模式一直是数字出版以及移动数字出版领域内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由于移动终端的特色和限制,许多传统互联网的盈利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移动互联网。据艾瑞咨询统计,目前移动端已经拥有用户量达到亿级以上应用,千万级用户量的应用数量则更多,然而目前大部分应用的却仍然难以盈利。

目前,对于移动数字出版平台来说,除去APP付费下载及数字出版产品的制作费用,“微广告”成为传统广告到移动广告的全新产物。作为一种在创意和性质上出彩的产品,“微广告”能够自行定义广告投放周期,将固定的幅面层层延伸、多层表达。“微广告”还能添加动画、互动效果,提高广告观赏性,并嵌入电商功能,为广告主直接带来收益。与传统广告相比,“微广告”具有“移动化、互动化和分众化”的特征。而这些特征,正与移动数字产品的用户体验息息相关。

一个好的的阅读体验能够建立并培养忠诚的读者群,多层效果的立体展示以及分享与交流的活动模式也使得广告主能够看到数字产品中内容与广告的契合点和增值部分,进而为移动数字产品实现盈利。

然而对于目前移动数字出版领域来说,“微广告”的投入并不十分普及与成熟,以“Vc阅读”为例,由于与用户“分享互动”的功能薄弱,目前的广告投放多为杂志内页的嵌入式广告,而对于其聚合平台内的广告位投放只在起步阶段。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与广告的形态正在发生根本的转变。移动终端的广告从产品形式到传播、投放模式也在发生着一场彻底的革命,传统广告将不可逆转地向“微广告”发展。作为移动数字出版平台,唯有不断地在产品展现形式及互动效果上多下功夫,才能通过“微广告”及“嵌入电商功能”为广告主及移动数字出版平台带来更好的收益。(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01

[2]中国互联网消费研究中心:《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调查报告》,2012,11

[3]黄孝章,张志林,陈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01

[4]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06

[5]达涌,如何在移动媒体时代淘金[J],人民邮电,2013,第 006 版

移动出版 第3篇

1. 移动互联网和个人移动终端的出现与发展

历史上每一次技术的变革都给相关产业带来了巨大变化,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促进了手机网民数量的快速提升。截至2013年6月底,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移动互联网技术最大的特征是无处不在的信息服务, 任何人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终端分享信息服务, 这种新的即时互动的方式使信息沟通更加快捷。面对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 旧的传播方式和格局已无法继续, 传统出版行业不得不接受渗透与变化。要有立足之地, 就必须主动地积极跨越技术的鸿沟, 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努力找到合适的自身定位。

2. 受众网络使用习惯发生变化

移动互联网影响了人们的网络使用习惯。从趋势看, 用户的上网习惯已经从传统的台式电脑迁移到移动终端上来。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媒体相继出现, 使传统出版企业的危机感日益增强。而受众对于媒体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受众的选择左右着媒体的选择。

首先, 受众的媒体选择偏好开始逐步由传统向移动数字媒体转移。其次, 随之而来的分众时代的到来, 新媒体在信息获取的丰富性、自由性、互动性和智能性上都让受众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便利, 导致受众流向移动互联网。所以, 现在传统出版企业开始逐渐放低姿态, 试图融合。跨媒体发展是传统出版企业的一条出路, 通过对原有优质的出版内容进行包装, 让其以文字、图画、音乐、视频、有声读物等形式出现, 并利用各种新平台进行传播, 尽可能满足受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二、社会化阅读的出现与发展

1. 受众阅读习惯的变迁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推动了阅读方式的改变。受众阅读方式由传统阅读向社会化阅读方式转变。基于受众的社会化阅读方式开始大行其道, 成为数字出版的未来。

首先, 移动终端的普及是近两年数字阅读发展迅速的主要推动力, 设备的介入带来阅读的跨平台化。移动互联网比以前的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易获取资源, 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 缩短了从内容、服务到最终用户的距离, 这些因素使得移动化成为一种趋势。其次, 信息聚合提升了阅读效率。早期新闻获取方式多以传统媒体、门户网站为主, 内容来源相对单一, 其后虽渐渐出现了一些新闻聚合类应用, 但其交互性不强。社会化阅读从“有什么读什么”到“我们要读什么”的转变, 使内容和用户之间双向传播, 读者和作者可以有效地交流。最后, 社交网站的流行推动了用户的信息分享需求, 带动了阅读。Facebook、人人网、开心网自从出现开始, 将用户的社会关系整合到阅读之中, 延展了互联网阅读的空间。

2. 目前社会化阅读应用的发展状况

(一) 国外社会化阅读应用发展状况

近两年海外主流的社会化阅读应用创立的时间都并不长, 可供阅读的平台以i OS和Android为主, 基本功能集中于社交化内容的传播分享以及新闻资讯的阅读。目前市场格局为Flipboard稳居第一, 远远领先于其它同类应用。

Flipboard是社会化阅读的开创者, 在社会化阅读领域的领先地位暂时难以被超越。其后推出的大量社会化阅读应用多以跟随模仿为主, 没有变革性的突破, 但也各有所长。其中Google Currents推出了中文版。虽然推出的时间最晚, 但是凭借谷歌强大的搜索技术背景, 为用户提供每小时的新闻热点追踪;Zite以算法为长, 无需订阅即可读取用户平时的阅读习惯推荐内容;Taptu则支持用户对于内容的修改与制作;Pulse以其独特的界面设计获得了苹果设计大奖;Sky Grid定位为商务社交新闻聚合应用, 专注于更多金融财经类资讯。

(二) 国内社会化阅读发展状况

国内的社会化阅读多为复制国外的模式。Flipboard刚流行不过几个月, ZAKER、鲜果联播、腾讯爱看、网易云阅读等各种应用就出现了, 形式上很明显借鉴了Flipboard。对于现在国内的各类社交阅读应用而言, 服务稳定、持续, 内容全面成了竞争的关键。

3. 社会化阅读带来的影响

社会化阅读现象的出现标志着以数据挖掘为技术背景的个性化阅读时代的到来。基于社会化阅读需求的数字内容生产最典型的特征便是定制化与个性化, 生产与消费渐渐融合。

社会化阅读将内容选择权交给用户, 通过抓取数据, 为用户选取多个相关网站中用户个人最关注的内容, 同时借助杂志的版面设计实现内容呈现并通过转发、评论进行社交互动, 这种个人化定制阅读将成为未来出版业探索应用服务的新方向。社会化阅读方式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和媒体方式存在, 它智能地将互联网上碎片化的信息进行了结构化重组, 使这些信息更顺应于个体的阅读心理和阅读方式的自由灵活, 阅读效果得到提升。

基于市场需求的变化, 社交化阅读应用将微博等社交媒体以全新的方式呈现给用户, 带来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 这是一种社交媒体创新的实践, 同时也推动了社交网络加速进化为媒体平台。从长远角度看, 社会化阅读的核心依然是内容以及对内容的挖掘。目前社会化阅读的内容来源是以传统媒体、资讯网站和社交媒体为主, 专业性的自制内容甚少, 各大应用商仍专注于特色化功能及个性化服务之上。未来社会化阅读应进一步扩大与内容提供方的合作范围, 而不仅限于抓取数据, 应打通与电子报纸、书籍等众多联系, 构建跨平台的分享接口。

三、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对出版行业的影响

(一) 对传统出版的影响

在传统出版时代, 出版业承载着知识传承的功能, 处于出版产业链的核心地位。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数字移动终端的不断发展, 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从微博、SNS、社会化阅读终端获取信息, 传统出版业在出版产业链中的地位渐渐发生了变化。移动终端正在取代PC而成为数字出版的核心传播平台。因此, 传统出版企业应将出版的重点从传统互联网转向移动互联网。以报纸为例, 新媒体的用户扩张给传统出版, 特别是报纸等传统纸媒出版物带来了冲击。

根据美国Pew研究中心2012年9月的调查数字, 30岁以下的人群中, 只有13%的人还在读报, 39%的人选择从网络获取新闻资讯, 并且这一比例还在持续增长。目前国内报纸的策略大多还是集中于发行, 寄希望于通过传播渠道的拓宽来占领移动终端, 而国外报业则对生产环节的创新和探索更为重视。虽然业界尝试转型的动作不断, 但是少有非常成功的案例。

(二)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内容生产模式

移动互联网为出版业带来了更为广泛的受众。在移动互联网的阅读中, 受众看到的是运营商提供的阅读平台以及其内容服务, 传统出版业退居于运营商之后。随着社会化阅读的发展, 可以从内容的生产者角度, 将数字内容生产模式划分为专业生产和用户生产两种, 另外算法生成内容模式也逐渐兴起。其一, 专业生产内容模式 (简称PGC) , 即由专业的出版企业或作者进行内容生产并发布, 生产主体包括作者、传统书报刊出版社和部分从事教育、学术的新媒体企业, 它们作为数字内容提供商的主体, 主要依靠内容或版权资源获利;其二, 用户生产内容模式 (简称UGC) , 即用户将自己的原创内容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使用。UGC模式应用十分广泛, 包括社交媒体、音视频分享、知识分享、微博等;其三, 算法生成内容模式 (简称AAC) , 即通过计算机算法接收和筛选信息, 并推送给用户。

(三) 传统出版转型实践带来的启示

要转变观念、找准定位。很多传统出版企业认为所谓数字化, 只是将传统内容简单数字化, 而事实上新媒体给传统出版带来的是颠覆性的冲击。传统出版一直自信“内容为王”, 而进入新媒体时代, 人人通过掌握一定的传播平台便可以掌握海量信息, 话语权也极大提升。传统出版是一对多的单向传播, 很少互动, 而新媒体是多向传播, 注重分享与用户参与。传统出版企业要转型成功, 就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 要以受众用户体验为核心, 提供独一无二的产品和服务。移动互联网是受众为王的时代, 受众的话语权日益提升, 而多数传统出版机构在数字化转型时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良好的用户体验所带来的口碑能够使用户的数量增长, 从而决定了产品的未来。

(四) 传统出版企业面对发展趋势应做的选择

1. 充分挖掘自有资源、增加内容的附加价值

传统出版企业要明确自身的核心内容资源, 对其进行数字化, 从而使其成为核心收入来源。对内容资源的整合可从历史资源做起, 从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做起, 要关注内容的完整性。历史资源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当下, 更体现在再利用上。随着网络的发展, 受众参与媒体活动创造大量内容进而通过社交媒体得到大范围传播。出版商要对各类内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提升, 才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2. 充分利用新的终端、平台, 实现跨媒体出版

对于信息传播来说, 内容才是核心, 其他都是手段。技术再先进, 其传播的仍然只能是内容。我们应充分利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 发挥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以i Pad为例, 其问世给传统纸媒带来了新机遇, 其电子书软件i Books不仅在版面设计上模拟传统纸媒的编辑形态, 且具有评论、跟贴、转发等多种延伸功能, 正好迎合了媒体转型期纸媒受众的需求。自i Pad上市第一天起, 《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多家国外报刊杂志率先开发苹果应用, 国内传统纸媒在经过短期地观望后也纷纷开发了i Pad应用。

移动互联网时代, 受众虽然在快速的消费着信息, 但无人能仅靠碎片化的信息来进行有价值的生活, 这就为传统纸媒提供了一个新媒体力所不及的市场, 可开始尝试深阅读应用的开发, 即着力于价值引导和表达的慢阅读、深阅读市场, 以寻得一线生机。

结语:

传统出版企业依靠内容求生存, 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融合与创新是最至关重要的, 融合体现的是角色的融合, 产业链相关环节的融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为传统纸质媒体重塑自身价值提供了新的机遇。传统出版业要想更好地生存下去, 就要转换经营策略和方式, 挖掘自身的核心价值和优势, 颠覆传统内容出版和发行模式, 以创新思维去创造新的生态链, 抓住机遇, 迅速转型和升级。

摘要:本文对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和受众阅读方式的变化进行了介绍, 梳理了社会化阅读的发展状况, 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出版企业转型的尝试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受众,社会化阅读,出版

参考文献

[1]艾瑞咨询, 2011-2012年海外数字阅读市场研究报告简版, 2012年。

[2]钟雄, 社会化阅读:阅读的未来, 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1年5月12日。

[3]CNNIC, 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3年7月17日。

[4]刘晓昆,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出版, 中国出版, 2011年1月。

[5]胡志华, 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出版产业的变革策略, 中国传媒科技, 2012年4月 (下) 。

[6]岳小乔, 从《The Daily》停刊看纸媒数字化转型, 青年记者, 2013年1月。

[7]汪宴卿, 论“iPad时代”传统纸媒的发展策略,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2013年1月。

[8]用户生成内容 (UGC) 和专业生产内容 (PGC) , 谁会成为未来互联网真正的主流?为什么?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863075.

基于移动出版版权保护的技术 第4篇

【关键词】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移动出版;关键技术

前言

本文重点讨论数字版权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中包11的移动出版版权保护技术的EPUB格式的加密关键技术和流程。

1、EPUB文档结构

EPUB(Electronic Publication的缩写,电子出版)是一个自由的开放标准,属于一种可以“自动重新编排”的内容;也就是文字内容可以根据阅读设备的特性,以最适于阅读的方式显示。

EPUB格式电子书遵循IDPF推出的OCF规范,OCF规范遵循ZIP压缩技术,即EPUB电子书本身就是一个ZIP文件,我们将EPUB格式电子书的后缀.EPUB修改为.zip后,可以通过解压缩软件(例如winrar、winzip)进行浏览或解压处理。

EPUB格式中包含了DRM相关功能可供选用

一个未经加密处理的EPUB电子书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Mimetype/Meta-inf/OEBPS。

文件:MIMETYPE

每一本EPUB电子书均包含一个名为mimetype的文件,且内容不变,用以说明EPUB的文件格式。

目录:META-INF

依据OCF规范,META-INF用于存放容器信息,默认情况下(即加密处理),EPUB 根目录下必须包含 META-INF 目录,而且其中要有一个文件 container.xml。EPUB 阅读系统首先查看该文件,它指向数字图书元数据的位置。

目录:OEBPS

OEBPS目录用于存放OPS文档、OPF文档、CSS文档、NCX文档,OEBPS目录也可以建立相应的子目录,例如建立chapter目录,把各章节的OPS文档放在chapter目录之中。

2、EPUB加密保护

基于EPUB文档的结构,EPUB的加密保护与以下4个部分密不可分:EPUB文件及内容解析、EPUB文件及内容加密、encryption.xml文件配置、EPUB打包入库。

EPUB 加密过程

EPUB文件及内容解析

EPUB文件先经过解压后才可看到具体的EPUB文档及结构,随后对其分析,通过META-INF目录下Container.xml文件获得EPUB电子书根文件*.opf,并对其进行解析,得到所有EPUB文件路径(章节内容文件、图片文件、CSS文件等)。

EPUB文件及内容加密

在得到所有需要加密的文件路径后,才能对其加密,加密可对文件的所有内容或部分内容进行加密,内容加密后需要将加密的内容再次写回到被加密的文件内并保存。

encryption.xml文件配置

根据EPUB文档结构的规范,如果容器内某些资源是加密的,encryption.xml就必须存在,表明资源是加密的。所以对所有加密资源的密钥、加密模式等都需要在encryption.xml中进行配置、描述。

EPUB打包入库

EPUB的文件及内容进行过加密后,最终需要重新打包,生成新的加密EPUB压缩文件才可正常使用,同时将EPUB文件、加密密钥进行存储以备后续EPUB文件分发、许可证生成、EPUB内容解密使用。

3、加密设计

加密数据存储层Database

EPUB加密的过程中,相关的数据需要存储于数据库并为其他子系统提供服务,存储数据包括:

1)加密密钥 CEKeco

2)加密文件ECO

加密类库层libs

加密数据层之上需要有公用的类库层,用来支持加密前对EPUB的解压、解压后的EPUB文件内容解析、EPUB文件遍历及读写处理、加密后的EPUB重新打包。类库包括:

1)解压、打包类库 EZip

2)解析类库 Eparser

3)文件处理类库Efile

加密接口调用层InterfaceISS

EPUB加密的操作需要调用包15的随机数接口、对称加密接口,这两个接口统一封装在InterfaceISS接口中的pubpackage包下,分别为:

1)D15engineGenRandom

2)D15engineEncrypt

加密应用层App

应用层为触发EPUB加密的层,即内容管理系统,内容管理系统进行EPUB原始文件注册、DRMI、文件信息入库后,再进行EPUB加密。

4、解密设计

解密类库层libs

EPUB需要经过解密才能阅读,解密需要有公用的类库层,用来支持加密EPUB的解压、解压后的加密EPUB文件内容解析、加密EPUB文件遍历及读取处理。类库包括:

1)解压类库 EZip

2)解析类库 Eparser

3)文件处理类库Efile

解密接口调用层InterfaceISS

EPUB解密的操作需要调用包2的硬件特征信息接口、包15的对称解密接口、包3的数字许可证解析接口,这三个接口统一封装在InterfaceISS接口中的pubpackage包下,分别为:

1)D02CreateDeviceInfo;2)D15EngineDecrypt;3)D03RelParser

解密后的EPUB章节内容需要提供给内容解析渲染接口EPUBParserRendering进行解析处理、效果展示。

解密应用层Client

应用层为触发EPUB解密阅读的层,即客户端阅读器,阅读器在下载ECO及许可证LICENSE后,确认开始读取EPUB图书的时候进行EPUB解密阅读。

结论

本文探讨了基于移动出版版权保护技术epub格式内容的加解密技术,在实践过程中得到较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琳.移动数字版权管理的现状与展望[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6):102.

本文由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立项编号:1681300000119)资助

移动出版 第5篇

APP是英文Application的缩写, 而如今的APP指的是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由于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内容, 现在有许多数据库出版商依托自己的优势, 设计研发了各种适合主流移动平台的应用,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本文通过研究多种国内外数据库商的APP应用, 对国内此类APP的开发提出一些建议。

二、国外数据库出版商介绍

EBSCO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型文献服务公司, 在全球范围内为客户提供出版、文献订购等服务。EBSCO拥有近百个在线文献数据库, 涉及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等多种学术领域。Elsevier是一家闻名全球的学术期刊出版商, 总部位于荷兰, 每年出版大量的学术期刊和图书, 是世界上公认的高品位学术期刊。Wiley于1807年创建于美国, 是全球知名的出版机构, 是全球历史最悠久、最知名的学术出版商之一。

三、国外数据库出版商App应用分析

1.EBSCO

EBSCO公司目前开发了4 个APP, 分两类, 一类是基于数据库访问的应用, 第二类是电子书或期刊类的APP。

Ebsco Host APP将传统PC上的数据检索服务, 以APP的应用形式移植到了移动设备之上。有两种登录方式, 一是通过研究者所在的机构或图书馆授权账号登录, 二是以游客身份登录, 但只能使用Green File database。其主要功能有, 选择数据库, 通过设定主题、题名、关键词等搜索结果, 根据搜索结果与其筛选条件的相关度或日期对其结果进行排序, 保存检索结果, 获取WORD或者PDF格式的全文, 并且可以把搜素的结果通过e-mail发送给自己或他人, 在APP内还可以获取最近20 次的搜索结果, 浏览检索结果列表。

Business Book Summaries App将全球顶尖商业类书籍的内容进行再组织, 为每本书提供3 页至5 页的总结或者100 字左右的文摘, 用户不仅可以查看到近20 年排名前1300 的商业图书的摘要或评论, 同时还可以下载收听到部分评论的音频, 这些评论或摘要可按照添加时间、有无音频, 分类进行排序浏览, 并且可以设置为离线阅读的模式满足随时阅读的需要。这样的APP应用有着碎片化阅读的形式, 有助于快速学习, 对全文阅读是一种辅助性的支持和帮助。

2.Elsevier

Elsevier公司开发的APP相对来说数量较多, 目前在app store上一共有63 个, 其中医疗类的APP所占数量最多, 达到45 个。这些APP应用就功能来说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是基于数据库的综合检索类, 二是期刊电子图书类, 三是专业性较强的学习、考试、工作类。

数据库搜索类的APP, 如Research Highlights和Sci Verse Science Direct等等, 其功能是将传统PC上的数据检索服务, 以APP的应用形式移植到了移动设备之上, 包括检索文章、浏览、阅读、保存、定制内容、分享等。而在电子书期刊方面的APP, 有Health Advance、Elsevier App Shelf、 Cell Press Journal Reader等。

在医疗方面, Elsevier基于LBS技术开发了一系列APP。 Ploymer2013 是Elsevier与Polymer杂志合作的一款APP, 主要提供了2013 年关于高分子材料学科的相关研讨会、讲座等活动, 登录APP时会自动下载会议的时间、地点等数据, 可供离线时使用。该APP提供了2013 年关于高分子的15 个核心讲座, 均由该领域杰出的专家和教授演讲, APP每天还会列出相关学科的讲座信息,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制定计划。

3.Wiley

Wiley公司开发的APP数量更为丰富, 在app store上有83 个APP应用, 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 有医疗、物理等一些专业性强的APP, 也有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工具类型。主要有2 个系列, 一是医疗期刊APP, 这一系列的APP汇集了全世界各个国家最权威的医疗方面的期刊杂志, 为用户提供了该领域的最新新闻动态、最新的研究论文。

第二个系列是Dummies (傻瓜) 系列。从名字可以看出, 这一系列的APP并不是专业性极强的应用, 而是涉及范围广泛, 更加偏向日常生活的应用APP, 如计算机类的APP——Java for Dummies, 社交类的APP——Body Lan guage for Dummies, 还有一些日常生活小常识的APP, 应用如Knitting for Dummies和Wine for Dummies等。

四、对国内数据库出版商App的应用分析

国内的三大数据库为:中国知网、北京万方和重庆维普, 相对于国外的数据库出版商来说, 我国的数据库出版商所开发的APP应用显得有点贫乏。

1.中国知网

中国知网推出了三个APP应用, 分别是手机知网APP、辞书大典和CAJ Viewer。手机知网APP主要有两个功能, 一是可以订阅自己感兴趣的学术期刊、大众杂志、报纸、手机报, 二是文献检索。辞书大典提供了正规出版社出版的6000 部权威工具书、2300 万词条, 包括汉语词典、双语词典、专科辞典、百科全书、传记、语录、手册等。CAJ Viewer是中国知网数据库的专用阅读器。

2. 北京万方

万方目前发开的APP应用有三个: WANGFANG APP、万方视频和万方医学网APP。WANGFANG和万方医学网都是基于万方数据库的移动APP移植, 用户通过搜索会跳转到万方数据的网页版进行全文阅读。万方视频APP是以科技、教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学术视频, 与中央电视台、教育部、凤凰卫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华医学会等国内外机构合作, 推出了高校课程、学术讲座、学术会议报告、考试辅导、医学实践、科普视频等各种视频。

3.维普

重庆维普数据库开发的APP只有一个, 即中文科技期刊, 该APP是源于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一个检索应用。

五、总结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数据库出版商移动APP应用的分析, 笔者发现目前国外数据库出版商, 其APP服务有以下特点:

① 内容上, 这些APP设计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多彩, 并且十分注重用户体验, 将传统书本里的内容用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 增强了可读性。

②深度上, 随着信息组织的深入化, APP应用上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阶进式的发展: 一是将传统检索服务移植到移动设备上, 二是电子书, 三是信息重组织的APP。其服务从以传统数据库为单元到以书籍期刊为单元, 再到以文献中的每一个知识点为单元。移动设备与传统电脑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 移动设备便于携带不受地理和时间的限制, 因而移动设备必然需要提供更加细化的知识内容。

③方式上, 多数数据库商都开发了自己的移动APP, 由此可以看出, 数据库商在服务方式的选择上还是紧跟时代潮流的。

国内数据库出版商APP的开发数量贫乏、种类少, 主要是单一的传统检索类服务, 没有创新的应用服务APP, 因此国内数据库出版商应该加强APP的开发, 利用其丰富的内容资源, 细化移动APP的分类, 面对不同的用户, 开发类型丰富的APP应用。

参考文献

[1]Apple:https://www.apple.com/itunes

[2]张苏闽.国外数据库出版商移动APP应用及用户评价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2.06

移动出版 第6篇

移动阅读市场的现状

移动阅读是指人们运用手机、平板电脑、专用电子阅读器等移动终端,通过在线、离线等方式,浏览电子图书、动漫、报刊等内容的阅读行为。以三大运营商为代表的数字阅读基地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移动阅读市场的快速发展。2009年中国移动阅读基地来与中国法制出版社洽谈合作的时候,众多传统出版社还未对手机阅读有明确的认识,但是短短几年间,移动阅读基地以它强大的渠道和运营推广能力,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传统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移动阅读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美国市场研究公司IDC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0.042亿部,较上年增长38.4%,首次突破10亿大关。据艾瑞咨询《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年度研究报告2014》显示,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18亿部,同比增长64.1%。在4G时代到来、大屏智能手机普及、Wi-Fi大面积覆盖以及电信运营商资费下调的刺激下,移动互联网将爆发勃勃生机,手机网民将持续攀升,这就为移动阅读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据《2014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87.4%的数字阅读用户使用过手机作为阅读终端,81.2%的用户愿意为数字阅读内容付费。整体来看,中国数字阅读服务普及率高,移动阅读成为主流阅读方式,用户对优质内容的付费意愿越来越强烈。根据艾瑞咨询第十三届调研数据显示,2013年超过85%的网民使用过数字阅读服务。阅读终端方面,55.8%的数字阅读用户最常使用手机阅读,手机是使用最多的阅读终端。其次为PC和平板电脑,分别占比为21.4%和12.6%,同时还有5.3%的用户使用电子阅读器阅读。从整体来看,移动设备是数字阅读用户主要使用的阅读终端,通过手机、PC、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对内容资源进行阅读已经成为现在的主流阅读方式,“指尖上的阅读”深受人们青睐。根据艾瑞咨询第十三届调研数据显示,有81.2%的数字阅读用户愿意为数字阅读内容付费,付费意愿较高,但用户的实际付费情况却并不乐观,只有35.9%的用户有过实际付费行为。在数字阅读用户的付费原因倾向中,有49.0%的用户会因为阅读内容质量好而付费,41.3%的用户比较关注阅读内容的性价比。同时,因为作家或者出版社而付费的用户较少。目前移动阅读市场潜力很大,潜在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没有被完全激发出来,因此应提高内容质量,努力提升阅读体验,加快更新速度,增加互动内容,努力吸引更多付费用户。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移动阅读市场的产业规模约为60亿元,在这样的市场规模中,三大电信运营商阅读基地的收入仍旧占据主导地位。以腾讯阅读、百度阅读以及亚马逊等为代表的阅读网站对移动阅读的影响也在不断展现。

传统出版社在移动阅读市场的现状

目前,各大出版集团、出版社都不再无视这个市场,无不积极主动寻求与渠道商的合作。以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为例,截至2013年,签约的内容提供商达到300多家,其中出版社130多家。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经有超过70%的出版社进入移动阅读产业。2013年中国移动移动阅读累计用户数超过4.5亿人,日总击量达6亿次,月访问用户1.3亿左右,客户端月访问用户3600万左右,2013年移动阅读整体收入约为60亿元。

1.传统出版社在移动阅读领域的现状

首先是传统出版社对内容的开放程度有限。目前传统出版社虽然大部分都涉足移动阅读业务,但是开放程度有限,导致在移动阅读产业中呈现出的优质资源较少,而且价格偏高,用户接受程度偏低。随着传统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进程加速,应该逐渐转变固有观念,未来移动阅读市场将会涌现更多质优价廉的内容资源。

其次是传统出版社在移动阅读业务形式上过于单一。目前,传统出版社的移动阅读业务主要采取与第三方合作的形式,依赖性强,且形式相对单一。比如,与运营商的合作形式有:(1)与三大运营商的手机阅读基地合作,出版社以内容授权和文档提供为主,主要靠各个基地来负责运营,积极参与,但是过于依赖基地的运营渠道。(2)通过安装客户端软件访问、下载图书,比如掌阅、多看等。(3)利用手机扫描纸媒出版物的二维码,手机便会自动链接到网络上相应的文字、图片、视频,为纸书提供增值服务。中国法制出版社的“会说话的菜谱书”系类,以及《骑行北京》等图书都是此类产品。

最后,传统出版社在移动阅读业务渠道上的话语权偏低。由于移动阅读,尤其是手机阅读业务,需要完全借助运营商的信息渠道,用户无论是下载客户端浏览,还是在线阅读,都需要借助运营商的渠道。因此,运营商在此产业链中的优势不言而喻。营销和收费等很多方面的规则都是由运营商来制定的,传统出版企业在此领域的话语权偏低。

2.传统出版社在移动阅读领域的优势

传统出版社在移动阅读领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nlc202309051427

首先是多年积累的品牌优势。传统出版社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优质的内容资源、资产及品牌价值,内容资源充沛、品牌影响力大的出版集团,在移动阅读领域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的。比如,将原有的大量内容资源开发出原版电子书,小说可以开发成有声读物、手机图书、客户端版等产品,都能很快投入市场,并能产生利润。努力打造传统出版社的数字出版全产业链,主要是将传统出版社的内容、运营、渠道、用户整个链条连接起来,以此吸引更多用户资源,将传统出版社的品牌优势充分体现出来。

其次是强大的编辑及作者团队优势。传统出版社都拥有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编辑团队,他们调动起积累的作者资源,并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强传统出版社在移动阅读产业链上相关环节的议价能力。数字环境下,作者对自己作品的数字版权监控力不强,盗版风险太高,个体维权成本更高、难度更大,并且单个作家的维权能力也是很有限的。传统出版社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作者资源,也积累了一种长久的信任基础。因此,传统出版社在取得作者信任方面的优势,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自己在整个产业发展中的地位。

最后,传统出版管理有优势。传统出版社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如图书质量保障制度、三审三校制度等。这些都是传统出版社能够快速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助力,以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做后盾,能为数字化阅读提供大量优秀的产品,加速占领移动阅读市场。

3.传统出版社于移动阅读方面的探索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移动阅读强烈冲击传统出版市场,出版社从被迫选择走向主动迎合,纷纷加入移动阅读的行列,传统出版社在移动阅读领域的探索在整个产业发展中也起到如下的推动作用。

首先,传统出版社涉足移动阅读业务,加速传统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进度。目前,随着传统出版社对数字出版认识的不断深入,业界对自身发展数字出版的方向不断清晰,传统出版社对数字出版的态度也在不断转变,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到目前的主动参与。各家出版社纷纷成立数字传媒公司或者独立的数字出版部门,以灵活的机制开展数字出版业务。比如中国法制出版社积极涉足移动阅读业务,开发新产品,探索新渠道,努力寻找赢利点及数字出版的长久发展之路。传统出版社的转变对整个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其次,传统出版社的技术升级,带动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升级。技术是引领和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传统出版社也注意到这一点,努力学习新技术。各种云平台的出现,为数字版权内容的传递提供了安全便捷的通道,同时也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为出版社开发数字产品提供了很好基础。此外,传统出版社对跨平台阅读技术、结构化版式技术、内容结构化加工技术等数字内容加工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移动阅读终端的不断升级,优化了用户的阅读体验,出版社的新技术应用带动了整个数字出版产业的升级。

最后,传统出版社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推动整个产业快速发展。数字出版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很高,既要谙熟传统出版,对内容的判断与选择、出版流程有把控,又要懂技术,了解目前先进的数字出版技术,还要熟悉渠道,了解用户的需求,更要具备很强的统筹、组织能力。通过这几年的培养,传统出版社已经培养出不少此类人才。在这些复合型人才的带动下,会逐渐形成优秀的数字出版队伍,推动整个数字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

传统出版社在移动阅读市场发展中的转变

目前,大众类出版社、教育类出版社在移动阅读领域的参与度较高,专业类出版社由于所出版的图书相对专业,在移动阅读领域的受众有限,因此在移动阅读领域参与度偏低。参与度的高低将决定出版社在未来移动阅读市场的发展趋势,因此,为了更好地在移动阅读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充分发挥传统出版社的优势,必须首先完成传统出版社的角色转变。

1.传统出版社组织机构战略的转变

传统出版向移动阅读市场转型是一次战略性的转型,这种转型是大势所趋。但移动阅读还处于成长期,目前还需要各方的扶持,这种扶持最好是在出版社发展战略的层面上,制定战略发展规划,系统推进,分项实施,积极监管,确保执行,最好能由一把手负责。这样才能保证支持不流于形式,工作做扎实,才能真正达到转型的效果。同时,传统出版社要有专门的数字出版部门,把出版资源数字转化成符合运营商和其他第三方平台要求的格式和授权。传统出版社要在移动阅读领域占领更大的市场,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传统编辑的数字化转型

移动阅读领域,传统出版编辑的职能由以前的文字编辑向移动阅读市场中的产品经理转化。首先,要求编辑具备强烈的版权意识。对自己出版社图书的版权有明确的了解,能从出版社角度积极开发移动阅读产品,同时积极与各个上下游运营商拓展业务,从而改变出版社无产品无渠道的局面,提高传统出版社图书传播的速度。其次,要求编辑具备从用户角度出发策划产品的能力。面对越来越多的移动阅读终端和多屏幕的特点,出版社编辑在设计产品时就需要考虑到多屏幕、跨终端的特点,设计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产品。数字编辑需要认真研究用户的需求,研究移动阅读的受众特征、阅读习惯、阅读需求等,从出版社既有的出版资源中开发出适合移动阅读的产品。最后,要求数字编辑要学会利用新技术使移动阅读工作更加有效。移动互联网时代,需要编辑保持对新技术领域的关注,保证技能和使用的工具及时升级。好的数字化编辑既是产品经理,同时也可以做渠道推广工作,因此,优秀的数字编辑团队建设是一个传统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坚实基础。

3.出版社人才结构的优化

数字出版时代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他们既要有在数字出版平台上编辑加工的能力,还要懂得市场动向,研究各个产品的生命周期。目前来看,人才和技术将是一段时间内制约传统出版机构转型数字出版的最大瓶颈,一旦突破这两个因素的制约,传统出版机构将迎来新的时代。

4.传统出版社思想观念的转变

nlc202309051427

传统出版社想真正进入移动互联网的时代,首先要做的是思想的转变,要努力培养互联网思维,即开放、合作、分享。从原有的单纯做图书、做内容,转变成做产品、做服务。从原有的独立策划,转变为与第三方的合作共赢。一切以用户为中心,努力发掘用户需求,提供良好用户体验的服务,将有助于传统出版社迅速转型,并持续快速发展。

传统出版社在移动阅读领域的发展趋势

未来几年,移动阅读市场将迎来整体爆发,内容将打破网络文学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步向纵深方向发展。各种类型运营商也将加速整合,渠道竞争将进一步加剧,有以内容为主导的运营团队的出版社才能持续发展。

1.传统出版社的移动阅读产品呈现多元化发展

智能手机、阅读器和平板电脑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传统出版业。新技术的冲击使得出版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出版的价值链已被重组,出版的产品形态不再单一,阅读正在被深刻改变。传统出版社审时度势,已逐步放弃了对移动阅读的抵制和抱怨,从最初的被动反应,到充分发挥自身集团优势,以海量优质出版图书瞄准读者心之所向,主动投其所好,在手机阅读市场踏实前行。同一内容产品可以多种形式,在多种网站、多种终端上展现,使传统出版社的内容产品可以多元化发展。

2.传统出版社的移动阅读产品领域不断延伸

网络文学虽然仍在移动阅读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内容结构已出现调整趋势,优质经典的出版内容比重已有所增加。移动阅读的碎片化以及浅阅读的特点,决定其内容更偏重网络文学。大部分阅读是随时随地、见缝插针进行的,也决定了适应移动阅读的内容是情节性与娱乐性占主导地位。但是电子书包以及移动学习平台方面已经由概念逐渐向产品的方向发展,移动教育以及移动学习已经开始进入移动阅读领域,并将占据重要位置。移动阅读内容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结构调整趋势,阅读市场的细分和纵深发展将进一步加深,传统出版社的产品领域延伸是与大环境的发展相吻合的。

3.优质内容仍是传统出版社占领移动阅读市场的关键环节

在目前的移动阅读市场中,由于市场发展初期,渠道直接掌握着用户信息,同时出版社也持观望态度,未将自身优质内容资源进行整合,才导致渠道成为整个市场的主导。但是随着移动阅读市场的不断完善,现阶段用户对高质量内容的需求越来越高,逐渐形成内容质量决定收益高低的现象。这说明谁能提供优质资源,谁能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谁才可能占领市场,同时传统出版社也应该重视渠道及营销手段的推动作用。我相信最后能占领移动阅读市场的出版社一定是有着丰富优质内容资源的出版社。

(作者单位:中国法制出版社)

上一篇:播音与主持艺术课程下一篇:采集存储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