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2024-06-17

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精选12篇)

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第1篇

关键词:翻译策略,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一、引言

一般的翻译教材在讨论翻译问题时, 都离不开讨论翻译方法与技巧, 即翻译策略。因为翻译策略的选用直接关系着翻译作品的好坏、是否达到标准。一直以来, 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 直译与意译都是翻译讨论的中心话题。“一般的所谓直译或意译的区别, 是以源语的表达形式为依据的。译文的表达形式接近源语的表达形式, 就称之为直译;反之, 译文的表达形式与源语的表达形式相去甚远, 就称为意译” (郭建中, 2004) 。这个问题在传统翻译理论里讨论的最多。

自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又出现了其它的二分法, 影响较大的有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 (formal equivalence) 和“动态对等” (dynamic equivalence) , 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 (semantic translation) 与交际翻译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 以及温努提出的异化翻译 (foreignization) 与归化翻译 (domestication) 等。

上述翻译策略二分法既有共通的地方, 也有不同的地方。本文将主要探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英国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兼实践家纽马克认为意译和直译的争论到了十九世纪初开始倾向于意译, 即译神韵而不是译字母;译意义而不是译词汇;译信息而不是译形式;译事实而不是译方式。在提出“准确 (accurate, 内容准确, 事实准确, 风格准确) 和简洁 (economical) ”的翻译标准的基础上, 纽马克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翻译模式并认为只有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译法能达到这个目的。这两个翻译模式是纽马克翻译理论中最重要、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 它们的提出, 扩展了传统的直译和意译的概念, 为翻译研究指出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1、语义翻译及其适用场合

语义翻译是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 Newmark提出的两种翻译模式之一, 指的是在译入语语义和语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 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 (廖七一, 2000) 。他曾列举两个例子说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差别:

例1原文:Bissiger Hund! (German)

译文:Dog that bites./Beware of the dog!

原文:Chien méchant! (French)

译文:Savage dog./Beware of the dog!

例2原文:Wet paint!

译文:Freshly painted. (German) /Mind the paint! (French)

例1中, 如果用语义翻译, 把德语原文译为“那条狗咬人。”;法语原文则为“凶狗。”。这两个译文都是陈述句, 为读者提供信息。而用交际翻译法, 把两者都译为“小心恶狗!”, 译文成了命令句, 有警告的作用。例2是一条告示, 德语版本看来是采用了语义翻译法。英、德两个版本都只为读者/受众提供信息, 告诉人们“油漆未干”。法语版本没有按照英语原文的形式, 而是用交际翻译法传递了此告示的功能, 即请人们要小心油漆。下面我们来具体探讨语义翻译的概念和适用场合。

语义翻译重视的是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原意, 而不是目的语语境及其表达方式, 更不是要把译文变为目的语文化情境中之物。语义翻译时, 译者尽力追踪原作者的思想过程而不是努力阐释。为了表现原作的思维过程, 力求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发挥语言的表达功能。所以如果原文是表达性文本或是重要的审美性文本, 其表达形式与内容一样重要, 那么不管是文学作品, 还是哲学、宗教、政治、科技作品都需要采用语义翻译。例如以下两种场合:

2.1.1为了传播或介绍某一特定文化地方特色而作的翻译

例如, 随着中西方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的不断扩大, 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也逐渐被西方人所接受。这时, 就可以采取“语义翻译”的方法, 尽可能的使译文忠实于源语文化的内涵。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词语;磕头 (kowtow) 、阴 (Ying) 、阳 (Yang) 、《百家姓》 (Pamphlet of Chinese Surnames) 的翻译。

2.1.2从文化传播角度在中国文化中占重要地位的文学作品的翻译时

《红楼梦》中出现的成语“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杨宪益夫妇将其翻译成“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而霍克斯将其翻译成“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天” (Heaven) 是中国古代文化中自然界的主宰, 和道教概念相一致;而在盛行基督教的西方基督教徒心目中, “上帝” (God) 被视为自然界的主宰。杨宪益夫妇采取的是“语义翻译”的方法, 即忠实于中华文化, 采用直译法保留了源语中的文化内涵, 向西方人介绍了中华文化里的宗教文化。而霍克斯采取的是“交际翻译”法, 即从适应译文读者文化的角度去翻译, 将“天”转换成西方文化所接受的基督教中的“上帝”, 为的是适应目的语文化内涵, 从而易于被译文读者理解。若从传播中华文化的角度来说, 杨夫妇的翻译方法值得倡导。

2、交际翻译及其适用场合

交际翻译指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 (廖七一, 2000:180) 。

从上文中纽马克所举例子也可以看出, 交际翻译强调的是译文的“效果”;而语义翻译强调的是保持原文的“内容”。其关键在于传递信息, 让读者去思考, 去感受, 去行动, 为某类读者“量体裁衣”, 发挥语言传达信息产生效果的功能。交际翻译时要是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 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译者在交际翻译中有较大的自由度去解释原文, 调整文体、排除歧义, 甚至是修正原作者的错误。由于译者要达到某一交际目的, 有了特定的目的读者群, 因此所生产的译文必然会打破原文的局限 (张美芳, 2004) 。因此, 许多非文学作品、新闻报导、科技文章、公函、提供信息的书籍、教科书、报告、政治宣传品、公告、标准写作、约定俗成的交际用语、通俗小说等的翻译。如以下一些具体场合。

2.2.1商标的翻译

翻译商标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易于译文读者 (顾客) 接受、喜爱, 以利促销。根据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观点, 交际翻译应注重话语和话语功能, 谋求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和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一致。这样便符合商标品牌翻译的要求。例如, 我国有一种酒叫“杜康”, 中国人看到“杜康”商标, 会联想起酒的发明人杜康, 继而联想到好酒。但若音译为Dukang对于西方人来说, 只是字母的组合, 不产生任何联想。要促使西方人也产生类似的联想, 可翻译为DukangChinese Bacchus (中国酒神) 。Bacchus是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的名字, 它容易使熟悉希腊神话的西方人联想起美酒。这样, “杜康”一词所起的暗示作用—好酒, 就由商标的注释Chinese Bacchus担任了。这样, 西方人看到它时的反应与中国人看到“杜康”的反应基本一致, 达到了交际的功能。这正体现了“交际翻译”法的目的与用处。下面的例子由于没有注意到文化上暗含的贬义, 引起了不好的效果。“白象牌”电池是中国的一个著名电池商标, 翻译成White Elephant就不成功, 因为elephant在英语中指无用而累赘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采用了“语义翻译”所致, 译者只是按字面意思去翻译, 而忽视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这也正说明了在商标翻译上采取“交际翻译”的必要性。

2.2.2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

外宣工作有“三贴近” (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 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 贴近国外观众的思维习惯) 原则 (黄友义, 2004) 。在一定程度上, “交际翻译”法可以在外宣翻译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例如:今年既有发展中国家又有发达国家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在我国, 我们通常称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在对外宣传中, 在黄友义先生看来, 最好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翻译为“China’s market economy”或者“market economy”, 这种译法更容易让外国人从心理上接受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因为这与大部分国家对市场经济 (market economy) 的提法相一致。

三、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结合

在翻译英文商标的过程中, 译者常常将它们处理成读起来有洋味的中文汉字组合。这种方法实际上可以看作是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的结合:运用语义翻译, 在保留英文商标的语音特点同时, 展现其源语的独特韵味;另一方面, 令译文又能准确地传达重要的导购信息于消费者, 促使其购买产品, 是为交际翻译 (李红艳, 2007) 。

中文中就有许多综合使用两种翻译策略的成功典范。例如:在一些著名的商标翻译中, 我们很难看到该商标原有的英文形式了。例如Clean&Clear翻译成“可伶可俐”, 英文中为两个单词, 而译文中则变成四个, 中间的&符号也省去了。但这样的译文却比原文更好地传达了该商品的优点:能够保持皮肤干净清透, 因为这个品牌是专门针对油性皮肤的化妆品。而另外一个例子, Coca-Cola可口可乐:这个著名的饮料商标可谓是家喻户晓。它的英文单词包含了四个音节, 琅琅上口, 富有活力, 其译文不仅发音相似, 也保留了这个特性。在中文中, “可口”就意味着味道不错, 而“可乐”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成快乐、愉快、欢乐等令人感觉良好的意义。也就是说, 如果尝尝这种饮料, 不仅口感超绝, 连精神都能为之一奋, 其广告效应不言而喻。还有其它一些在商标翻译中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成功结合的典范, 不胜枚举。

四、结语

综上所述,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能够很好的指导翻译实践, 因为它时刻将语言的意义及其交际功能作为衡量翻译过程的准绳。至于两者之间如何加以选择, 就要求译者综合考虑到翻译的目的、读者的特点和文体类型等因素。由于文本的多样性, 为了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有时应该两种策略交替使用各有侧重, 甚至将两种策略合二为一。

参考文献

[1]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

[2]廖七一等:《当代英国翻译理论》,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年。

[3]张美芳:《翻译二分法透视》,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年。

[4]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 《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 《中国翻译》, 2004年。

结构、语义与翻译 第2篇

结构、语义与翻译

从语义学的.角度对英语语言文学中的某些结构的用法特征与潜在含义作述评.认为深入地研究这些特征有助于提高翻译水平.

作 者:吕华丽  作者单位:浙江丽水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刊 名: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 分类号:H313 关键词:语义   结构   语境   翻译  

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第3篇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文学翻译;交替使用

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虽然不如奈达的翻译理论那么深刻、系统,但他的理论注重翻译实践,对翻译专业的人来说却是不可不知的。而且翻译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所以纽马克注重实践的翻译理论对译者帮助非常大。

一、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提出的背景

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的提出是在直译和意译存在争议的背景下提出的,当时直译和意译之争是以语篇为基础,很少将翻译目的、读者情况和感受以及语篇类别等因素考虑进去。在此背景下,纽马克认为两元模式由于没有考虑到读者等诸多因素,对译者工作造成一定阻碍,所以他另辟蹊径,列举出了八个翻译方法,在这八个翻译方法中,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核心。这两种翻译方法在翻译界是独树一帜,引起了巨大反响。

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定义

语义翻译也是以原语为考虑对象,但区别于忠实翻译,它忠于原文语篇,更多考虑原语的美学因素,而且对一些不十分重要的文化词可以用文化上中性的,但功能相似的词来译。而且在一些非重要的地方,译者愿意为读者多考虑一点。

交际翻译大致相当于奈达的功能对等概念,它忠于译文读者。交际翻译重现原文内容和准确的上下文意义,而且是以读者可接受、可以懂的方式翻译。交际翻译更加注重信息传递的效果,即接受者的理解与反应。我们注意到,交际翻译把翻译的服务对象定位在译文读者,译文的内容和语言都要以读者的理解和接受为准则。

三、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下的翻译过程

如何运用两种翻译方法?这就需要看实际的语篇,看一下语篇题材然后决定采用哪种翻译方法。我们一般以题材区别语篇类型,如文学类、科技类等。但是纽马克发现这种区分对语言本质的揭示不够深刻,因此他以B?hler的语言功能分类为基础,从新的角度列举了语篇类型,即表达功能类文本、信息功能类文本和呼唤功能类文本。

文学作品、私人信件、自传、散文等语篇的核心是一作者为中心的语篇,以作者表达自己为主,比较主观,作者独特的语言形式和内容应同等重要,所以这类语篇的翻译应以语义翻译为主。而非文学作品、教科书、学术论文、期刊等语篇的核心是语言之外的现实世界,重点是语言所描写的客观内容,所以这类语篇的主要翻译方法是交际翻译。

The Bear Came Over the Mountain属于表达文本,但在翻译过程中,笔者是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灵活使用。根据纽马克的理论,笔者对整个翻译过程中具体的例子对两种翻译方法进行探讨和比较。在此语义翻译简写为ST,和交际翻译简写为CT。

例1:A curly-haired gloomy-looking foreigner was courting her —she said he was a Visigoth.

(1)一个卷头发长很阴沉的外国人正在追求她,她说这个人就是个野蛮人。(CT)

(2)一个卷头发长很阴沉的外国人正在追求她,她说这个人就是个西哥特人。(ST)

文化是一个民族有别于另一个民族重要的特征之一。世界上各个民族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该文章就体现了很多冰岛文化。翻译过程中,除了存在语言的不同,通常还存在着许多文化背景的差异,在翻译中就会出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文化之间存在不对等现象,冰岛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事物,在中国文化中缺乏基本概念,以致中国大部分读者可能会无法理解。正如张培基先生所言:“翻译不仅是文化接触的中介,而且也反映着不同文化之间极其深刻的差异。”因此,如何反映好这种差异是翻译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看到,这里选取小说原文中的两个句子都带有非常浓厚的文化色彩:Visigoth,西哥特人,是当时摧毁代表灿烂文明的古罗马帝国两个野蛮部落的其中一个;一些中国的读者可能就不知道这样的文化背景,如果按CT翻译,读者很可能理解不了。

语言中存在着许多标有其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这些词汇反映了其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由于不同语言之间在语言特色、文化背景等方面不同,在某些情况下语义翻译难以很好的将原文特色忠实地传递到译文中。因此,如果在原文中如果有译语读者不能接受的信息,而原文又不是很重要,译者可以采取交际翻译的方法,用译语读者容易接受的语言来替换原文信息,让原文信息能够成功转译。因此,交际翻译服务的对象是译入语的读者,翻译的内容和语言都要以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为准则,强调的是再现原文的要旨。

例2:Just driven away without a care in the world and forsook me. Forsooken me. Forsaken

(1)就这样毫不在意地离开,然后抛弃我。抛弃我。抛弃。(ST)

(2)就这样毫不在意地离开,然后抛弃我。(CT)

所有翻译活动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词、句的处理上。例2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里采用语义翻译又要比用交际翻译的效果更好,语义翻译的句子在与以上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上下文意,句法结构接近原文的形式,结构和词序的安排都很贴近原文。我们可以在例子中看出,采用语义翻译的译文在文体、结构、意义等方面与原文都有很强的对等性。在某些程度上语义翻译试图在译文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范围内传达原著的确切上下文意义。语义翻译为了能够表现原作的思维过程,强调尽量地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有利于将原文的风格如实地反映于译文之中,达到形神兼顾的目的。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两种方法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区别仅在于不同文本有不同的側重点。因此,在翻译中往往是没有绝对的语义翻译,或绝对的交际翻译,译者不可能只采用一种翻译方法。对于一个特定的文本来说,是很难定义说用哪种翻译方法是最好的。在同一篇作品中,往往有的部分须采取语义翻译,有的部分须采用交际翻译,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只有灵活把握两种方法,才能在翻译实践中游刃有余,创造出高水平的译文。(指导老师:刘凤山)

参考文献:

[1]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Prentice Hall,1988a

[2]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第4篇

一、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简介

语义翻译侧重点在语义二字,以翻译出原文文义为主要目标,最大可能忠实于原文,表达出原文语义与结构并体现出原文语境。纽马克对语义翻译的定义是“在目的语言结构和语义许可的范围内,把原作者在原文中表达的意思准确的再现出来”。采用语义翻译译出来的作品总是要逊色于原著,因为语义翻译既然想要保持原著的一切东西,就难免顾此失彼。

交际翻译是把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一种翻译方式,它深入地发掘了语言的交际价值,为译者进行翻译工作提供了全新视角。纽马克认为交际翻译是“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的翻译方法。交际翻译理论的最大突破之处就在于它首次突出了语言交际价值的作用。虽然交际翻译强调从读者的理解和反应出发,使译文趋于流畅,更符合译文语言习惯,但并不意味着译者可以随意发挥。

二、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比较

区别

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本质的区别在于二者强调的重点不同。交际翻译中翻译的基本单位是句子,不拘泥于源语言文化背景,具有主观性;语义翻译中翻译的基本单位是词,以源语文化为基础的,具有客观性。

交际翻译的关注点是目的语读者,为他们排除阅读或交际上的困难与障碍,使交际顺利进行,其译文通常是通顺易懂,规范自然,符合特定的语域范畴。在语义翻译中,译者仍然以原文为基础,解释原文的涵义,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文本的意思,译文通常比较复杂和过于详尽,不给读者留下晦涩难懂之处。

语义翻译为了表现原作的思维过程,力求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发挥了语言的表达功能;交际翻译关键在于传递信息,让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发挥了语言传达信息、产生效果的功能。

联系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二者之间往往有重合,不能绝对地将二者区分开来。在保证等同效果的前提之下,二者都采用逐词翻译的具体方法。对一个文本的翻译,没有纯粹的语义翻译或绝对的交际翻译。在同一篇作品中,有的部分须采取语义翻译,有的部分须采用交际翻译,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如果原文信息带有普遍性,不带文化特性,信息内容的重要性与表达信息的方式和手段同等重要,而译文读者的知识水平和兴趣又与原文读者相当,就可以同时采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是最理想的翻译,可以同时照顾到原文作者和译文作者。

三、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利弊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各有利弊,在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协调,否则将会影响译作的质量。一般说来,交际法翻译的译文流畅,语义翻译的译文则比较复杂拗口。

语义翻译更倾向于以原作和源语文化为基础,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展现原作的味道,这种方法指导下翻译出来的作品更加忠于原文。采用这种方法,译者需要注意的是没有任何一篇译作可以和原文对等,译作只能无限的接近原文,在接近的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原文的美学效果而忽视了对原作信息的传达,那么将失去信息传递功能。

交际翻译更倾向于译作和译语文化。在这种翻译方法指导下的作品,主要注重的是读者的反映,即追求的是原作的读者反映与译作的读者反映的一致。这样一来,文章在翻译的过程中,信息的翻译便成了重点。而此时如果译者只重视信息的传递而忽略原文的风格和修辞色彩,译文也失去了意义。

四、结语

纽马克的语意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译者一般要照顾两个方面:既要使译文在意义和风格上忠实于原著和作者,又要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纽马克提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法,为翻译研究开拓了新思路,指出了新方向,对翻译实践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摘要:纽马克(Peter Newmark)是盛名的翻译理论家,他对翻译理论最突出的贡献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要求译文接近原文的形式,尤其在结构和词序安排上;交际翻译则注重译文读者的理解和反应。

关键词:彼得·纽马克,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参考文献

[1]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中西翻译交际与文化错位 第5篇

中西翻译交际与文化错位

翻译交际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而民族文化差异是影响翻译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只有当交际双方了解彼此的社会历史知识及文化背景,翻译交际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因此,探讨造成翻译交际困难的文化差异以及形成这些差异的文化因素,对于不同语言群体借助翻译达到理解和交流的.目的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 者:刘建芳 作者单位: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河南,郑州,450002刊 名:中州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年,卷(期):2005“”(1)分类号:H059关键词:文化错位 翻译交际 文化差异

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第6篇

关键词:英汉翻译;词汇;语义;词汇语义;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8-0198-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3.050

1 . 引言

语言对比是探究翻译理论和提高翻译技巧的基础之一,而快速理解和准确掌握词汇语义对比更是英语学习者必备的基本功之一。有的语言表达法涉及一些惟妙惟肖的含义以及特殊的文化意蕴、民族习俗等,其中大部分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方法,翻译时往往需要许多艰辛的创造性劳动(宋天锡、吴文梅,2011:114)。英、汉两种语言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许多情况下,英汉互译的极大障碍正是由于这两种语言之间所存在的诸多差异。障碍之一是如何巧妙处理两种语言使用时的差异,障碍之二是如何寻觅译文的近似值表达。因此,英语学习者若想驾轻就熟地掌握英汉词汇语义对比和翻译策略,那么就必须通过对它们的异同进行彻底的分析、比较以及需要大量繁杂的创造性劳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翻译技巧,也才能把原文的语言风格、文体风格、作品中人物的语言特点等鲜活地再现出来(ibid., 2011:9)。

一般来说,一个人在学习第二语言时都会受到其母语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当母语和第二语言的特点有相同或相似之处时,母语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会起促进作用。英语和汉语无论是词类划分、句子要素或是基本句型,都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这样,在不少情况下就有可能实现近似对立的互译。研究分析这些共相,对提高译技是大有裨益的(ibid., 2011:111)。

2 . 词汇结构分析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 n d o-E u r o p e a n Family),它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而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英语文字具有一定的形态发生机制,形态变化本身可以承载语法信息。而汉语词汇不具备形态发生机制,因为汉字不是可以发生形态变化的拼音文字,而是方块字。汉字只能附加与黏合,也就是“简单对接”(刘宓庆,2006:438)。

汉语词类的划分主要依据词义,即词义的实与虚、动与静、具体与抽象等;英语的词类划分依据是语法,词类与句子成分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词义倒在其次(张威、董娜,2011:11)。

简而言之,在汉语句子的组织中,汉语的一个词往往无需转换词类即可充当句中的多种成分。例如:

节俭:(形容词或名词)

[例1] 应提倡节俭地生活每一天。(状语)

[例2] 有关节俭的格言应大力宣传。(定语)

[例3] 节俭是安邦定国的法宝。(主语)

[例4] 事业成功人士的生活大都很节俭。(谓语)

[例5] 那老人一生在生活上都非常注重节俭。(宾语)

恰恰相反,由于英语一个词可以充当的句子成分较少,因此要表明句子不同成分时,往往要转换词类。例如:

fright:

[例6] The cobra picked up its head and stuck out its tongue which gave everyone a fright.

那条眼镜蛇突然昂起头,吐出芯子,每个人都吓了一跳。(宾语,名词)

[例7] The Egyptian policemen fired into the air, hoping that the noise would frighten the demonstrators off.

埃及警察向空中开枪,希望枪声能把那些游行示威者吓走。(谓语,动词)

[例8] The Rwandan Civil War in Africa began with the frightful genocide on April 6, 1994.

非洲卢旺达内战始于1994年4月6日那次令人惧怕的种族大屠杀。(定语,形容词)

[例9] In the still night her rapping sounded frightfully loud to Mike.

在这静静的夜里,她的敲门声在迈克听来响得可怕。(状语,副词)

[例10] The horrors of nuclear war is frightening to most people.

核战争的恐怖状况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可怕的。(表语,形容词)

3 . 词汇语义分析

一般说来,英语词义比较灵活,词的含义范围比较宽,比较丰富多变,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大。汉语词义比较严谨,词的含义范围比较窄,比较精确固定,词义的收缩性和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小(刘宓庆,2006:439)。整体上讲,英汉词汇的语义关系主要表现在词义相符、词义交叉、词义空缺、词义引申、词义虚假对应和词汇意义与语境等六个方面。

3 . 1 词义相符(Semantic Correspondence)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源语中某个词汇的语义范畴在译语中有着基本相符的解释。

[例11] 查尔斯的机敏和狡猾是人所共知的。他简直是一只狡猾的老狐狸。

Charles is known for his cleverness and cunning. He is simply an old fox.

(在中西方文化和语言中,狐狸〔fox〕有着基本一致的引申含义和概念意义,一般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狡诈而多疑性格的人。)

[例12] I can say without exaggeration that Miss Alma is an angel among the girls.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艾玛小姐在那帮女孩中可爱得就像一个天使。

(西方文化中“angel”一词源自于希腊语angelos,即“上帝的使者”,其语义范畴和汉语文化中的“天使”有着基本一致的解释。两者均代表“善良或纯洁”,一般指具有“内心和善、 天真可爱的人”。)

3 . 2 词义交叉(Semantic Intersection)

汉英部分词汇语义并非完全一致,在各种意义层次上也存在着相互交叉、大小不一的情况且往往存在各种意义的层次之中。如汉语中的“事”(或事情、事件、事物)可以对应为英语的thing、matter、event、affair、incident、instance等多种表达,相互间的语义也存在细微差异(张威、董娜,2011:13)。再如汉语中“意思”在不同语境中的选词:

[例13]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我们往往不好意思谈论自己的才干和技能。

In our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e tend to be bashful about our talents and skills.

[例14] 夜色中这场景是绝对正确的,它使每个瞬间都有点意思。

Under the night the scene is infallible, to make every moment come alive.

[例15] 约翰好像对爱丽丝小姐有意思了。

John seems to behave amorously to Miss Alice.

[例16] 你还好意思向你年迈的父母借钱?

Do you have the nerve to borrow money from your aged parents?

[例17] 这点礼物是我们的一点小意思。

This is our little gift as a token of our gratitude.

再如,英语中“poor”一词的语义范围较广。英译汉时,要密切分析其在汉语中的相应表达,这样才能进一步确定语义和传达信息。

[例18] So far, the outlook for detente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is poor over the short time.

到目前为止,朝鲜半岛在短期内实现缓和的希望渺茫。

[例19] There are unconfirmed reports that Europeans take melons for a preventive against being a poor sailor.

据报道欧洲人有以吃瓜来预防晕船,但尚未得到证实。

[例20] The Department of Justice was reluctant to bring poor cases into court.

司法部不愿意将毫无胜算的案子拿到法庭上。

[例21] For one of the top ten releases in rock history, the record sold in a poor state.

作为摇滚音乐史上的十大唱片之一,它的销量却差强人意。

3 . 3 词义空缺(Semantic Gap)

语言变化以及文化因素的影响使得源语词汇的某些意义在译语中难以表达。这主要是英语中的一些新词,包括专用名词、术语以及一些能够反映英美社会特殊风气及事物的词(张培基,2008:20)。

[例22] Every time I switch on the TV, therere advertisements. Its overkill.

我每次打开电视都是广告节目,真是受不了。

(“overkill”一词原指“过度的杀伤威力”,现可用来表示宣传活动等方面不必要的过度行为。)

[例23] I havent seen him for ages, but he is still a flat-earther.

多年不见,可他依然还是个老顽固。

(“flat-earther”一词原指“地球扁评论者”,现可用来表示思想守旧之人。)

[例24] The United States Secret Service had planted its plumbers and informers in some key positions in its industry of that country.

美国联邦特勤局已将特工和密探安插在那个国家工业部门的某些重要工作岗位上。

(“plumber”一词原指“管子工、水暖工”,现可用来表示调查政府雇员泄密事件的特工。)

3 . 4 词义引申(Semantic Extension)

英译汉时,有时会遇到某些词在英语词典上找不到适当的词义,如任意硬套或逐词死译,会使译文生硬晦涩,不能确切表达原意,甚至造成误解(张培基,2008:38)。此时,应从该词的基本含义入手,根据其在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加以引申,选择较为恰当的汉语词汇进行表达,这样的译文才能自然、流畅。

[例25] There used to be a mixture of the ape and the tiger in the character of that guy.

过去,那家伙生性既狡猾又残暴。

(此句中的“ape”和“tiger”分别指代有具体形象的“猿”和“虎”。译文中将其译为“狡猾”和“残暴”是由两个具体形象的属性引申而来。)

[例26] The invention of machinery had brought the world into a new era—the Industrial Age. Money had become King.

机器的发明使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即工业时代。金钱变成了主宰一切的权威。

(此句中的“King”在英文中其含义虽然清楚,但译成汉语时还需做具体化的引申,否则句子意思就不够清楚。)

3 . 5 词义虚假对应(False Correspondence)

英汉互译时要杜绝出现指称意义相似而实际意义背离的现象。参看以下例词(左面括号内是纯粹只顾字面意义的错误译文,右面括号内是参考译文):

早恋(early love)(puppy love)

酸奶(sour milk)(yoghurt)

horseplay(马戏)(嬉戏、胡闹)

dry law(干法律)(禁酒令)

3 . 6 词汇意义与语境(Lexical Meaning and Context)

词汇意义的表达和判断与词汇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息息相关。在英汉互译时,要充分考虑其上下文、文化背景和前后搭配等多种因素。

[例27] 他们这所谓的委员会只不过是一块空招牌。

This so-called committee is nothing more than a figure-head.

(此句中的“招牌”是指“挂名的首脑或傀儡”,不能想当然地译作“sign”或“notice”等词。)

[例28] That guy represents himself to be the president, but his company is just a Mickey Mouse Taobao online shop which he runs near his neighborhood.

那小伙自称为公司总裁,但他的公司只不过是在自己小区附近经营的一家微不足道的淘宝网店。

(此句中的“Mickey Mouse”即“米老鼠”,它是世界各地家喻户晓的卡通人物形象,此处是指微小、不足挂齿、无足轻重的意思。)

4 . 结语

英汉互译的一切翻译理论、方法和技巧都建立在两种语言的对比上,因此对于翻译实践来说,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尤其是相异之处,从而掌握它们的特点是十分重要的(张培基,2008:19)。英汉互译时,译者不仅要把一种文字转变为另一种文字,还需特别关注原文中那些独具民族和地方色彩的历史文化信息。社会生活的不断变迁,民族文化的迅猛发展无不在词汇中得到迅速和直接的反映。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社会历史、思维方式等因素会直接影响着两种语言词汇的产生、语用意义及存在情况。词汇和语义能够充分、生动地反映出不同民族生活的各个侧面。正确辨析英汉两种语言词汇的语义差异,从跨文化角度去特殊处理那些 “貌似神离” 的词汇语义,尽量揭示其内涵所赋予的文化意义,对我们从事英语学习以及跨文化交际等都有一定的积极指导意义。译者只有充分了解英汉词汇的语义差异,才能使翻译实践活动更形象、更生动,也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438-439.

宋天锡、吴文梅.英汉翻译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9,111,114.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9,20,38.

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第7篇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集大成者,是一部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涉及了风俗、节庆、称谓、服饰、饮食、建筑、历史、地理等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它也是一部汉语言的百科全书,书中运用了包括叙事体、描述体、对话体、诗体等各种体裁形式;运用了包括语音、语形、语义修辞在内的各种修辞手法[1]1,习语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刘泽权[2]461则作过量化的研究,习语(包括,四字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在120回中使用的频率达到了2706次,并且重复较少。如何将这些含义丰富、结构对称、音节优美、音韵协调,同时负载隆厚的中华文化特色的习语恰当翻译,直接影响到我们向英语世界译介这部著作的效果。《红楼梦》公认最权威的译本是杨宪益[3]43夫妇所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Yang Hsien-yi,G.Yang,2003)和霍克斯(David Hawkes)和闵福德[4]87(John Minford)所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Hawkes,1977)。本文将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视角,来探讨两个译本中对于习语的处理和各自的利弊。

一、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语义翻译为了表现原作的思维过程力求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发挥了语言的表达功能;而交际翻译关键在于传递信息,让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动,为某类读者“量体裁衣”,发挥了语言传递信息、产生效果的功能[5]120。语义翻译注重对原作的忠实,尽量保留原作的声音、修辞、文化等形式;交际翻译则强调应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注重读者反映。为了使译文流畅地道,简明易懂,译者可以摆脱原文语言结构的束缚,可以对文化现象进行替换。应把两者看成一个整体,翻译中不可能孤立地使用某种方法,也不能说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哪一种更好。选用哪一种策略得视原文文本类型、语义单位的重要性和翻译的目的而定。一般说来,以表情功能为主的文本,如文学作品,要侧重于语义翻译;而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文本,如科技文章,则要侧重于交际翻译。

下面笔者就以《红楼梦》两个译本中的习语翻译,来探讨语义翻译策略和交际翻译策略是如何具体应用及其利弊。

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与《红楼梦》习语翻译

1.成语。四字成语音美、形美,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审美情趣,备受国人青睐。同时汉语成语孕育于中华历史、文化之中,往往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翻译时须小心处理。这里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第五回)

Those who see through the world escape from the world,while foolish lovers forfeit their lives for nothing.

(杨译)

The disillusioned to their convents fly,the still deluded miserably die(.霍译)

这是红楼梦十二曲收尾《飞鸟各投林》中的一段,句式工整,结构对仗。杨译和霍译都尽量把这种结构移植到英译中,采用了对偶句式。“遁入空门”的意思是逃进佛门,出家修行,有严格的宗教含义。杨译“escape from the world”译出了该成语的核心意义,但放弃宗教意义。这可能是杨先生担心信奉基督教的西方人难以理解佛教文化,所以选择放弃。此译法应属于交际翻译。霍克斯的译法“to their convents fly”则是彻彻底底的交际翻译。为了方便英语读者的理解,他将中国的佛教概念转换成了西方基督教的概念。霍的这种译法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读者很容易从译文中推导出错误的文化信息,以为许多中国人也信奉基督教。这里用冯庆华教授推荐的一种语义翻译法“to their Buddhist temples fly”[6]67,可能更恰当。

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第三十八回)

When swans fly off, crickets chirp, does your heart ache?(杨译)

The geese return; the cricket mourns his fate.(霍译)

这一段来自于第38 回林黛玉《问菊》一诗,“鸿归”“蛩鸣”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意象,象征凄凉、落寞。杨译“鸿归蛩病”四字格译文“When swans fly off, crickets chirp,”是典型的语义翻译法,保留汉语形式和意象。但西方读者读到杨译文时一定会感到困惑,因为在他们的文化语境中,是无法把“鸿归”“蛩鸣”和人的凄凉落寞的情绪联系起来的。而霍译添加了一个词“mourn”,明示原文暗含信息,帮助读者理解诗句所描述的凄凉意境。这里霍采用的交际翻译法使译文更达意。

2.惯用语。惯用语具有群众性、口语性和通俗性的特点。惯用语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翻译惯用语时应尽量选用较为口语化的英语词汇,译文的形式可以相对自由一些。

就是婶子,见生米做成熟饭,也只得罢了(第六十四回)

When Aunt Xifeng sees that the rice is already cooked, she’ll have to put up with it.(杨译)

And as for Aunt Feng herself, when she sees that the rice is cooked and knows that it can’tbe uncooked, she’ll have to put up with it.(霍译)

显然杨译文采用了与语义翻译法来处理惯用语“生米做成熟饭”,而霍译文则是采用的交际翻译法,增添了信息“knows that it can’t be uncooked”。这里语义翻译似更胜一筹,因为文学欣赏的一大乐趣就在于读者自己亲自去领悟文字背后的含义。因此,只要原文直译不会为读者带来理解障碍,译者就不必要点透说破,剥夺读者领悟的乐趣。

刘氏一旁接口道:“你老虽说的是,但只你我这样个嘴脸,怎么好到她门上去的?先不先,他们那些门上人也未必肯去通报。没的去打嘴现世!”(第六回)

“But how could frights like us go to their gate?Most likely their gatekeepers would refuse to announce us. Why ask for a slap on the face?”(杨译)

“but just take a look at us! What sort of state are we in to go calling on great folks like them? I doubt the people at the door would bother to tell them we were there. Who ’s going to all that trouble just to make a fool of themselves?”(霍译)

“打嘴现世”是典型的下层人所用的一个习语,表示刚说大话接着出丑。杨译“Why ask for a slap on the face”换了一个意象,“打嘴”变成了“打脸”,但总体仍属于语义翻译。而霍译则运用交际翻译策略,套用了英语中的习语“make a fool of”,不仅传递了原文的全部语义信息,而且忠实地反映了原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此外,熟悉的译入语习语形式会给他们带来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正如冯庆华教授所讲的那样,“对英语成语恰到好处的运用,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译文的忠实与通顺,让英美读者感到就像在阅读他们本国作者用本国语撰写的作品一样”[7]38。

3.谚语。谚语往往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反映深刻的道理,是人们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因此谚语往往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形式上,谚语通常非常口语化,讲究韵律和对仗。因此翻译时,要顾及语音、语义、语用、修辞等方面的因素给习语谚语翻译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你难道没听见人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第八十一回)

Surely you know the saying,‘Marry a cock and follow the cock;marry a dog and follow the dog ’?(杨译)

You must know the old rhyme:

When rooster crows at break of day,

All his hen-folk must obey.

No choice for a dog’s wife

But to make the best of a dog’s life(.霍译)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具有典型的中国谚语的特点,结构平行对称,形象生动,寓意深刻。杨译是典型的语义翻译,也利用了平行对称的英文句式,形式上达到了对等,在内容上也将原文的信息准确传达。而霍译是典型的交际翻译,形式上,将汉语的谚语转变成了英语的自由诗体,讲究韵律和节奏,但内容上变动也较大,由于原文中的意象并非重要信息,用译文意象来代替原文意象,来传递同样语用信息是可以接受的。两种译法,不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与原作相对应,都是难分伯仲的佳译。

4.歇后语。歇后语是汉语所特有的,由歇面和歇底两部分组成。歇面是一个携带生动形象的引子,歇底则作出说明或解释。歇后语可分为喻义型和双关型。

彩霞咬着嘴唇,向贾环头上戳了一指头,说道“:没良心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第二十五回)

Caixia bit her lips and with one finger rapped him on the forehead.“You ungrateful thing! Like the dog that bit L ü Dongbin ———you 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you”.(杨译)

She stabbed the air above his head withher finger:‘You ungrateful thing!You ’re like the dog that bit L ü Dong-bin:you don ’t know a friend when you see one.’(霍译)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是一个喻义型歇后语。杨译和霍译都属于语义翻译结合交际翻译,他们用语义翻译的方法保留了汉语的歇后语的歇面部分。而他们都用了交际翻译的方法来处理歇底部分,因为吕洞宾是中国神话“八仙过海”中的一个人物,汉语读者十分熟悉。而英文读者没有此文化背景,不做修改或添加将造成他们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杨译套用了一个寓意相近的英语习语“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you”;而霍译用了一个非习语来解释喻义。

凤姐道:“我那里照管得这些事,见识又浅,口角又笨,心肠又直率,人家给个棒槌,我就认作针。”(第十六回)

“I’m incapable of running things,” she sighed. “I’m too ignorant,blunt and tactless,always getting hold of the wrong end of the stick. (杨译)

‘I am not much of a manager really,’said Xi-feng.‘I haven’t got the knowledge,and I’m too poor at expressing myself and too simple-mindedalways inclined to“take a ramrod for a needle”,as they say.(霍译)

“人家给个棒槌,我就认作针”是一个谐音双关歇后语,取“针”和“真”谐音,比喻实诚人容易上当受骗。这种语音双关,或意义相关,实际上是利用某种特殊的语言现象的文字游戏,很难形、音、义完整地传递到另一种语言中去,因此必须舍弃某些信息。杨译这里利用了交际翻译策略,套用了英语习语“get hold of the wrong end of the stick”,直接译出原文意义。偏好交际翻译的霍克斯这里却用了语义翻译 “take a ramrod for a needle”,从字面,直译“针”,却省略了“针”的谐音字“真”所传递的“认真”之义。

通过上述例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处理习语翻译时,杨宪益夫妇多采用语义翻译法,而霍克斯多采用交际翻译法,当然不少情况下,他们会交替使用两种方法。语义翻译长于表现原作的思维过程,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但在处理特定语言特征和传递特定文化信息方面存在不足。交际翻译长于传递信息,让读者去思考、感受、行动,发挥语言传达信息,产生效果的功能,但有时容易丢失原文的形式意义、美学价值以及文化信息。因此在习语翻译,乃至整个文本的翻译过程中,我们要考虑到语篇类型、语篇功能、文化差异、读者接受力等因素,综合应用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译法,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多重文本意义。正如刘士聪[8]16教授所讲的那样,任何一种单一的翻译模式都难以忠实地再现 《红楼梦》中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张培基.略论《红楼梦》新英译的习语处理[J].外国语,1980(1).

[2]刘泽权,朱虹.《红楼梦》中的习语及其翻译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6).

[3]Yang Hsien-yi&G.Yang.A Dream of Red Mansions by Cao Xue-qin and Gao E,tran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3.

[4]Hawkes,D.&J,Minford.The Story of the Stone by Cao Xue-qin and Gao E,trans[M].Harmondsworth:Penguin,1973/1986.

[5]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6]冯庆华.红译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M].上海:在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7]冯庆华.文体翻译论[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社,2002.

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第8篇

关键词:围城,语义翻译,交际翻译,文化负载词

奈达认为:“对翻译而言,掌握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重要”(奈达,1993)。的确,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这一活动至少包含了原文本作者、译者及目标语读者。从这个意义上,译者是文化使者,要做好迥异文化双方(原作者及目标语读者)的文化沟通。Jeanne Kelly和Nathan K.Mao(茅国权)在1979年把《围城》译成英语。通过把这一《围城》英译本与中文本《围城》相比较,可以发现英译本中蕴含着独特的翻译技巧、有值得探究分析的的翻译现象。

众所周知,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围城》一书可以说很好的表现了钱先生驾驭语言的能力。文中涉及大量中国语言文化独具特色的文化负载词,而英译本在处理《围城》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语时,根据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原作的精神、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考虑,灵活采用了多种译法。

1 文化负载词的含义及翻译手段的运用

廖七一指出:“文化负载词(cultural-loaded words)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廖七一,2000)鉴于此,在文化差异较大的中英两种语言中,找到完全对应的文化负载词汇可能性较小。如何处理文化负载词是英汉互译中绕不开的一个难点。要在目标语中重现源语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内涵,译者可以思考源语文化负载词在语境中的内涵、色彩和功能,考虑采用如下翻译方法:交际翻译,交际翻译+脚注,语义翻译,语义翻译+解释等翻译方法。

2 交际翻译含义及其在英译本中的运用

交际翻译是纽马克提出的两个翻译模式之一,其目的是“努力使译文对目标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Newmark,2001)这种翻译模式忠于读者,便于读者接受。因为交际翻译强调依据目标语的文化、语言特点来组织文本,而不是把源语文本直接复制出来。在《围城》英译本中,源语的隐含意义转换为目标语时变成了非隐含意义,有效地避免了英语读者由于不熟悉中国文化,可能会按照个人的文化预设去理解文化负载词,由此出现误解源文,曲解源语文化的内涵方面的问题。故此在英译本中,用目标语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或补充与源语内涵相关的信息。

2.1 交际翻译的运用

英译本中有不少把带有汉语特色的文化负载词直接采用交际翻译法,显得干净利索,目的语读者非常容易理解。

例1:原文:“八字还未见一撇。”

译文:“I have yet to see a single sign of it!”

汉字“八”有两笔组成,该句比喻事情还未成功。译者在翻译时的处理没有采用直译,而是采用交际翻译,使用“a single sign”有效地把这句的内涵传达给了目标语读者。

例2:[原文]鸿渐笑她拿糖作醋。

[译文]Hung-chien laughed at her for being such a sourpuss.

拿糖作醋在汉语中指的是喜欢摆架子、装腔作势。在文中方鸿渐是嘲笑她令人厌烦。“sourpuss”为英语俚语,指“any person who has a gloomy or disagreeable expression or nature”,该词不仅表达了“拿糖作醋”在具体语境中的实际意义,而且传递了一定的文化内涵,使目标语读者易于理解。

2.2 交际翻译+脚注的运用

有些文化负载词汇文化意象独特,无法找到意义完全对应的英语词语来表述,这样如果含糊地翻译出来,对目标语读者来说很陌生。如果只运用英语中文化意义接近的表达来翻译相关文化负载词,语境意义可能会流失,为了补偿,英译本《围城》采用了交际翻译,同时加上脚注来准确阐述中文本中的有些文化负载词。

例3:[原文]你将来新太太,一定要做我的干女儿。

[译文]Your future wife must certainly be my adopted daughter.

[注解]A daughter can be“adopted”,however,without goingthrough any of the complicated legal process,and this type of adop-tion carries no legal or financial obligations.

英语中“adopted daughter”是指经过相关法律途径,收养双方均要承担及享有法律权利义务的一种关系。中文中“干女儿”更多的是道德关系,而非法律关系。显然,译者注意到了中英文化上的差异,采用了加交注的方式来明确原词意义,希望读者更好理解小说中该词的含义。

例4:[原文]方鸿渐好不容易打发他们走了,还为蓝眼镜的报纸写“为民喉舌”、照相机的报纸写“直笔谠论”两句赠言。

[译文]Fang Hung-chien finally managed to send them ontheir way,though not before he had written two inscriptions:“TheMouthpiece of the People,”for Blue Glasses’newspaper,and“TheMirror of Truth,”for Camera’s newspaper.

[注解]Literally,“the throat and tongue of the people.”Meta-phorically,the expression refers to a newspaper that represents thebest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例4中的“为民喉舌”也通过交际翻译加脚注的方法,“为民喉舌”在汉语中指的是表达人民的诉求,为民服务的意思。英译时翻译成“the Mouthpiece of the People”。英语“mouthpiece”意思是“a spokesperson(as a lawyer)”,该译文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也部分的表达了原文的意思。通过加脚注,原文意思的表达更加明确。

3 语义翻译的含义及其在英译本中的运用

语义翻译重视的是原文的形式及原作者的原意,而不是目标语语境及表达形式,是“在目标语言结构和语义许可的范围内,把原作者在原文中表达的意思准确地再现出来”。(New-mark,2001)

3.1 语义翻译的运用

例5:原文:这是七月下旬合中国旧历的三伏,一年最热的时候。

译文:It was toward the end of July,equivalent to the“sanfu”period of the lunar calendar—the hottest days of the year.

在汉语中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指的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二个庚日为止的一段时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但是,西方却没有类似的节气,无法找到对应词。译者采用了音译的方法保留了汉语的语音特色,有效地传递了中国文化。

例6:原文:偏偏结婚的那个星期三,天气是秋老虎,热得利害。

译文:The Wednesday of their wedding turned out to be an“au-tumn tiger,”a real scorcher.

中国传统上将立秋以后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仍然十分炎热的天气称为秋老虎。译者采用了语义翻译的方法将其译为“autumn tiger”。根据本句后的提示:a real scorcher,这种的表达法不会引起目标语读者理解上的困难,同时。同时有效地表达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内容。

3.2 语义翻译加解释

显然,对于有些文化负载词汉语特色鲜明,在上下文中含义明确,在翻译此类词汇时,由于英语语法结构的限制,或者苦于英语中无法找到相匹配的词语,此时翻译时可以采用语义翻译加解释说明的方法。

例7:[原文]迩来触绪善感,欢寡愁殷,怀抱剧有秋气。[]I have of late been very restless and fitful,experiencin

[译文]I have of late been very restless and fitful,experiencinglittle joy and much grief.A feeling of“autumn melancholy”has sud-denly possessed me.[]Literally,to lament the autumnto regret the passing

注解—of the summer of life.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中“秋”来代表情绪低落、伤感或者感慨人生无常,暗含着“悲伤”之意。英语中的“autumn”有“any period of beginning decline”之意,可是英语中借咏叹秋日来抒发自己抑郁寡欢的情感似乎较少,所以作者在此一方面采用语义翻译,另一方面采用解释的办法,也就是语义翻译加解释的办法,既传达了汉语文化,又照顾了英语读者的感受。

4 结束语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这一活动充满语际转换、文化碰撞。译者必须清晰理解原文的思想,准确把握源语文该文化及目标语文化,准确把源语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交际意义传达出来,从而再现源语的文化指称意义,使目标语读者充分理解源语文本的文化及内涵。通过分析英译本《围城》中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可以发现语义翻译及交际翻译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方面是有效的,此类翻译模式在介绍中国文学,传播中国文化方面作用明显。

参考文献

[1]Ch’ien Chung-shu.Fortress Beseiged[M].Trans.by Jeanne Kel lyand Nathan K.Mao.Bloomington andLondon:Indiana Universi ty Press,1979.

[2]Nida E 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Shanghai For 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3:P52.

[3]Newmark,Peter.Approachto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Press,2001:27-30,35.

[4]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5]潘文国.译入与译出[J].中国翻译,2004(2).

[6]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翻译中语义同化现象解析 第9篇

在对译本进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经常发现这一现象:译者在翻译中的选词择义有很强的倾向性, 这种倾向性既能保证译文与源语的等效, 又能反映出原作的交际意图, 而且能使译文读者产生理解和心灵上的共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译者是根据什么来选词择义的?其好处又在何处?

联想到英语语音学中存在的同化概念, 我们知道, 在英语发音中, 单个的音会受到邻近的音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亦即同化。Jones (1976:217-229) 将同化分成历史同化和语境同化, 前者指在语言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同化, 而后者指在句子或合成词中两词并置时所发生的同化。既然在发音时语音会受到语境影响而发生一定的变化 (如同化) , 那么在翻译中词语的语义迁移是否也会受到与源语对应的目标语语境的影响, 为了认知需要而发生类似的同化呢?经过译文文本的研究分析, 我们发现这种现象不但存在, 而且有一定的广泛性。

本文将从认知角度来解释翻译中语义同化现象及其理论依据, 并引用例证对译本中选词择义的同化现象进行分析, 以此来说明主题关联性社会文化语境对译义的理据性和指针作用。

二、建立在主题关联性基础上的语义同化

根据曾利沙 (2005:38-39) 对主题关联性社会文化语境与选词择义关系的论述, 我们知道, 关联社会文化语境对语义内涵是有制约作用的, 可以对词语的含义在进行丰富联想的基础上根据语境产生最佳关联, 从而确定词语的意义;词句之间具有潜在的语境照应性制约关系, 这种照应性制约受制于主题倾向关联性社会文化语境的可阐释性或可印证性, 其基本语义内涵在认知框架内因此发生相应的“弱化或强化或同化”等。

可以说, 文本是主题化思想规约下的产物。基于此规律, 进入文本的词句都是经过作者有意识选择的结果, 其选择又必然有其内在的认知关联制约性, 我们称其为“主题关联性制约” (subject-relevant constraint) 。 (曾利沙, 2006:6) 主体的“灵活处理”并不能随心所欲, 必定受到文本主题的关联性制约, 其具体的衍生意义则指向与文本主题相映衬的特定文化内涵项 (culturally-entailed items) 。这说明, 任何语篇都受其主题控制和支配, 对词义语境化内涵的理解与解释都必须以反映主题的宏观命题结构为依据。 (ibid, 2006:7)

由此看来, 即使是所谓的“创造性叛逆”都要受文本主题倾向制约。语义的迁移 (甚至偏移) 都是对主题的明晰化, 是对作者创作意图的艺术再现。对此, 曾利沙还提出了文本关联性社会文化语境与交际意图对主体艺术创造性叛逆的制约模式。我们从指称词翻译的嬗变可以看出, 主体性体现了译者对文学语言形式潜在的文本功能和社会文化语境化内涵的进一步挖掘, 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源语文化语境内涵指项在目的语中的艺术再现, 而非按照概念或命题作机械的语义迁移。

语境关联性是以主题为中心的认知整合性, 即认知框架, 是通过语言文字所激活的具体认知情境, 可以对在特定时空中的对象建立种种联系的系统, 并使认知主体在深层命题语义结构中进行推演、扩展和选择的化境因素。这种认知化境的创设, 有利于认知主体的意义把握和选择, 从而为产生和表现思想观点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会受主题倾向性的制约, 并进行深层的认知和推理, 从而把握源语的情境和创作意图, 对同一语境中的词语语义根据上下文的相关性在互相照应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及再现, 显示出在主题倾向性社会文化语境下译者的主体操控性和创造性。

根据上面的论证, 我们可将语义同化现象定义为:受相邻的词及主题倾向性社会文化语境的制约而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于临近的词语的语义相似性和协调性。也就是说, 不能孤立存在的意义, 在相关的语境中通过人的心理认知体验及主题倾向性的限定, 与关联性社会文化语境形成认知框架, 对微观层次的词句产生制约, 形成照应性语义关系。

一般情况下, 源语中相关词语的基本语义内涵会在源语读者认知心理上产生强化、弱化或同化现象。在翻译中, 为了体现源语的社会文化语境和语义关系, 也应该在目标语中相应地反映出这种关系, 以便对译语读者的认知方向和认知体验产生必要的限制作用, 否则就会背离或偏离源语的社会文化语境及其主题倾向性, 而产生不恰当的交际效果, 对译文读者产生误导作用。

三、翻译中语义同化现象例释

不管是英翻汉还是汉翻英, 基于主题关联性社会文化语境的对语义内涵在认知框架内的同化现象较为常见。这种语义同化现象反映了相邻词语间依据主题倾向性和关联性社会文化语境而发生的照应性, 也反映了词语间因此而存在的可印证性和可阐释性。这是对读者认知的引导性处理, 是在读者认知框架内对微观层次的词语调整和语义协调。

下面, 我们将引用译例来分析说明语义同化在语际间的应用及其对读者认知主题倾向性和社会文化语境的作用, 从而认识语义同化现象出现的合理性和重要性。

首先, 我们来看林肯总统在格底斯堡演说中所说的话语:

We have come to dedicate a portion of that field as a final resting place for those who here gave their lives that that nation might live.

译文:我们今天到此集会, 是为了将这一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们, 作为他们最后的安息之地。

原文中的主题倾向性很明确, 也就是林肯总统对在格底斯堡战役中阵亡的士兵们所做伟大功绩进行褒奖和赞扬, 原文中下划线的词也因此都具有了褒扬的意义。因此, 在翻译中同样要用同一范畴的语词进行源语意图和倾向性的对应表述和再现, 从而达到与原文语篇意义和效果相一致的翻译。

再看《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的一个句子:

紫鹃雪雁素日知道黛玉的性情:无事闷坐, 不是愁眉, 便是长叹, 且好端端的, 不知为着什么, 常常的便自泪不干的。

霍克斯:Nightingale and Snowgoose had long since become habituated to Daiyu’s moody temperament:they were used to her unaccountable fits of depression, when she would sit, the picture of misery, in gloomy silence broken only by an occasional gusty sigh, and to her mysterious, perpetual weeping, that was occasioned by no observable cause.

杨宪益:Tzu-chuan and Hsueh-yen knew their young mistress’ways:She would often sit moodily frowning or sighing over nothing or, for no apparent reason, would give way to long spells of weeping. (许国烈, 1985:4-5)

原文本的主题是林黛玉“多愁善感”的秉性。受此主题影响下的词的衍生意义需反映主题的宏观命题结构。受后文语境制约和影响, “性情”一词的基本语义内涵在认知框架内因此发生相应的强化, 特别是在霍译中, 不但用了“moody temperament”, 而且用“unaccountable fits of depression”进行了语义强化。杨译中的“性情”被翻译成了“ways”, 避免了原文中词语概念意义的简单迁移, 而根据语境传达了语篇意义, 同样也是由于在语篇影响下产生的同化效果。

下面的例子选自史蒂文生的小说《金银岛》第十五章:

I was now, it seemed, cut off upon both sides;behind me the murderers, before me this lurking nondescript.

欣若:到了现在, 我的出路似乎从两面都截断了。我后面是那些杀人凶手, 我前面是这个隐藏的怪物。

荣如德:看来我现在是腹背受敌:我后面是一伙杀人凶手, 我前面又潜伏着不可名状的怪物。

张友松:这时候我似乎是两面都被切断了生路:背后有那些凶手, 前面有这个隐藏的怪物。 (许国烈, 1985:248-249)

“nondescript”的概念意义是“莫可名状的 (人或物) ”, 根据语境, 既然是一种危险, “nondescript”在三种译文中就被无一例外地翻译成了“怪物”, 形成语义的前后照应, 产生了最佳关联, 使其更加符合受众的认知体验, 从而达到交际的语篇效果。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第二十七章有这样的一段话:

Let her identity, her connection with yourself, be buried in oblivion:you are bound to impart them to no living being.Place her in safety and comfort:shelter her degradation with secrecy, and leave her.

李霁野:让她的本来面目, 她和你的关系, 都在忘却中埋葬掉:你势必不把这些向活人宣布。把她放在平安舒服的地方:把她的堕落隐匿住, 就离开她。

祝庆英:让她的身份, 她和你的关系都埋葬在忘却中吧;你不能把它们告诉任何活人。让她处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用保守秘密来掩盖她的堕落, 然后离开她。 (许国烈, 1985:380-381)

原文是小说男主人公罗切斯特向简诉说他已经疯狂的妻子给他带来的伤痛及其对此羞于示人的心理感受, 对原任妻子的深恶痛绝之情溢于言表。有鉴于此, 译者应深刻体会原文的深刻内涵, 把握源语的情境和创作意图, 在深层命题语义结构中进行推演、扩展和选择的化境因素, 在微观层次制约词句的产生, 形成照应性语义关系。李译中将“identity”翻译成“本来面目”要好于祝译中的“身份”, 而其它几个地方就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通过以上分析此可以看出, 语义同化在恰当语义迁移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译语读者的认知方向和认知体验产生必要的限制, 从而形成语义的协调、照应和衔接, 为恰当翻译打通了一条重要途径。

四、结语

本文所涉及的语义同化并非翻译研究中常见的“归化”或“本土化”, 而是指在翻译过程中, 受相邻的词和主题倾向性社会文化语境制约, 考虑到译语读者的认知需要, 在一定范围内发生的与临近词语的语义相似性或范畴同一性。同化是为在译语读者中产生最佳关联语义而产生的, 能充分挖掘符合源语作者的创作意图, 使译者在进行“创造性背叛”时在语义迁移上做到有法可依, 从而实现和谐翻译和恰当翻译。

一般情况下, 好的译文反映了在主题倾向性制约下说话者的意图和情感, 从正面引导读者的认知指向, 并在某种程度上对这种语境照应性制约关系进行了强化或弱化或同化。本文依据主题倾向性社会文化语境的理论, 将语义同化的概念引入到翻译研究和实践中, 对于研究语义迁移甚至是有意偏移的认知基础和理据, 对于指导翻译实践, 保证译文的等效或对应, 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曾利沙.主题关联性社会文化语境与择义的理据性[J].中国翻译, 2005, (4) .

[2]曾利沙.论翻译的艺术创造性与客观制约性[J].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6, (2) :5-9.

[3]JONES, D.An Outline of English Phone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1976.

翻译实践中的语义泛化 第10篇

中外翻译史上有许多著名的翻译家对翻译实践曾提出过不同的翻译理论和标准,如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陈西滢的“形似”、“意似”[1](P320),英国坎贝尔·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法国艾蒂安·多雷的“翻译五原则”,美国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功能对等”[2]等。尽管他们的提法各有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译文在语言风格和写作方法等方面能够自然、通顺,忠实于原文,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在长期的语义演变过程中,有些词语的语义被泛化,包括语义的扩大、具体语义转化为抽象语义以及专有名词的语义泛化。在翻译实践中,我们要根据语义泛化的不同方式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下面,我们就来进行具体分析。

二、语义扩大(Broadening)

语义扩大亦指“泛指化”(generalization),是指词义由专指到泛指、由狭窄到宽泛的演变。如英语中的“butcher”原指“杀羊的人”,现可泛指所有的“肉商”、“肉贩”、“屠户”;此外,该词还具有“刽子手”、“残杀”、“破坏”等义,不仅作名词,亦可用作动词。再如,汉语中的“沙发”乃英语借词———借自英语“sofa”。说也奇怪,时至今日,汉语“沙发”的含义扩大了———英语叫做“sofa”的,汉语固然叫“沙发”,英语不叫“sofa”的某些“chairs”,汉语中也被叫做“沙发”了。例如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第641页中一只sofa、一把chair和一张armchair,可我们看了,却只承认那把“chair”是“椅子”,却不承认那张“armchair”是“椅子”,而说那是一张“单人沙发”。以此为背景,在招待外国朋友时,曾多次发生过误会:中国人指着汉语叫做“沙发”的“chair”对外国朋友说“Please sit here in the sofa.”外国朋友听了很纳闷,这明明是“chair”,怎么你们把它叫做“sofa”呢?而他们中间比较直率的,当场就指出“You mean the chair?”甚至说“Why, it’s a chair.”[3](P43)。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和外来词语数量的不断增加,一部分外来词在汉语的环境里逐渐派生了新义,如“克隆”,本是对英语“clone”的音译,最初的使用范围仅限于植物学、动物学和医学等领域,原义为“单亲繁殖”或“无性繁殖”,多作名词用,后来也作动词用。如今,在保留科学术语意义和用法的同时,其使用领域逐渐扩大,又派生出许多普通意义和用法,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新词。

由此可见,语义扩大化和泛指化的结果使许多词语变成了多义词(polysemous words),增加了翻译选词的难度。

三、具体词义向抽象词义的转化(Semantic shift fromconcrete into abstract)

人类对宇宙万物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由客观到主观、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发展过程。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具体总是先于抽象。因此,表示物质对象的具体名词首先被人们认识、熟悉,并从中提取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形成抽象的概念。英语中常出现一些字面意义比较明确、具体、实在或形象的词句,但从上下文所表述的精神实质来看,作者的真正意图有时并不强调这些词句所表达的具体事物或概念,而是着意于一些概括性的、泛指的或一般性的事理。譬如用deadlock(打不开的锁)来指“僵局”,用circulation desk(流通桌子)来指“借阅处”。如:

(1) Monday morning quarterbacking about Israel’s lack of preparedness for the October war plunged the country into a new political crisis last week.人们在事后指责以色列在十月战争中缺乏准备。上周, 这种指责将以色列推入了一场新的政治危机。[4] (P239)

(2) In the modern world salt has many uses beyond the dinning table.在现代世界里, 盐除了供食用外, 还有许多其他用途。

再如英语中的“green”是个常用词,一看便知其意义为“绿”,但它的词义并非都是“绿”,在理解和翻译这个常用多义词时,就要注意它与左右邻词的搭配,否则就容易搞错。如a green Christmas(温暖无雪的圣诞节);a girl green from school(刚出校的姑娘);a green old age(精力旺盛,老当益壮);be green with envy(十分嫉妒);in the green tree(处于佳境);keep the memory green(永记不忘)等。

另外,人人都知道“hand”是“手”的意思,请看下面的一组句子:

(1) I had a hand in drafting the contract.我参与了合同的起草。

(2) Give me a hand with this desk, will you?帮我搬一下这张桌子好吗?

(3) We need three more hands.我们还需要三个人手。

(4) My watch has only two hands.我的表只有两根指针。

(5) He had a bad hand in the game.他拿了一手滥牌。

(6) Many young men asked for her hand when she was onlysixteen.她才16岁就有很多青年人向她求婚。

(7) He writes an extremely good hand.他写得一手好字。

以上七个句子,英文的“hand”均不可简单地用汉字“手”来表述。可见,死死记住“hand”就是“手”,“手”即是“hand”,是很难理解翻译上述各句的。

四、专有名词的词义泛化(Antonomasia)

专有名词词义泛化现象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很普遍。它既是一种修辞手法,又是一种语义演变方式。作为后者,专有名词在长期的历史沉积中已被赋予特殊的语义或寓意,而其专有的概念意义已被淡化。当然,这种特殊的语义或寓意与专有名词的原意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如英语中的“Judas”常用来指代“traitor”(叛徒)。犹大原是耶稣十二使徒中出卖耶稣者,现在则是叛徒的代名词。

语义泛化的专有名词既有人名,也有地名,既有真实历史人物名称或地名,亦有作品人物名称或地名。如英语中的“Sandwich”,作为名词的意思是“三明治”、“夹心面包片”、“夹层板”,作为动词的意思是“插入”、“夹入”,作为形容词是“夹心的”、“夹层的”。“Sandwich”的这层语义源于一位真实历史人物———John Montagu, 4th Earl of Sandwich (1718-1792)。此人曾出任英国海军大臣,嗜赌成性,经常24小时不离赌台而以自己发明的面包夹肉充饥,因此而得名。[4](P59)再如:

(1) ...and after some cogitation he decided that it would be as well to enact no Romeo part just then———for the young girl’s sake no less than his own. (T.Hardy: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考虑了一番之后,他决定那时候还是不扮演情人这个角色为好,———为了自己,更为了那年轻的姑娘。(T.哈代:《卡斯特桥市长》)

(2) Hygeia herself would have fallen sick under such a regimen;and how much more this poor old nervous victim?

按照这样的养生之道,别说这可怜的老太太了,就连健康人也会害病。(Hygeia是希腊神话中的健康女神。)[5](P25)

(3) It’s not easy to become a member of that club———they want people who have plenty of money to spend, not just every Tom, Dick, and Harry.

要参加那个俱乐部并非易事———他们只吸收手头阔绰的人,而不是普通百姓。(Tom, Dick, Harry都是英美常见的人名,这里泛指任何人。)

以上都是人名的例子,真实地名作为专有名词的语义泛化通常与重大的历史事件相关。如英语中“Waterloo”与汉语中的“麦城”均有“失败”之义:前者源于英普联军于1815年6月18日大败拿破仑军队于比利时南部滑铁卢(Waterloo)的史实;后者为蜀汉名将关羽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被吕蒙击败后的败走之地。

专有名词的语义泛化现象不仅仅限于人名、地名之类的专有名词,还有其他类别的专有名词,如书名、商标名等也有语义泛化现象。美国小说家Joseph Heller 1961年出版了一部名为Catch-22的小说《第22条军规》。小说中的第22条军规规定:飞行员如果神经失常,可以不执行飞行任务而回国,但必须自己提出申请。然而,意识到飞行有危险而申请停飞者,则充分证明其头脑清醒,神经正常,所以不能豁免飞行任务。这是一条实际上自相矛盾、无法执行的规定。据此,Catch-22常被用来喻指“无法摆脱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局面”。如:

It was another one of those catch-22 situations, you are damned if you do and you are damned if you don’t.

这真是又一个左右为难的尴尬局面,做也倒霉,不做也倒霉!

另外,商标名的语义泛化现象也很常见。如我们最方便、最普遍的冷食恐怕要数棒冰了,方言中的“冰棒”或“棒冰”在普通话中则是“冰棍儿”。也许我们的冰棍儿在美国人看来颇有异国风味,所以在美中友协办的刊物New China (1978年秋季号第43页)的一篇文章中就干脆借用了汉语,叫它“bing gunr”,还在括号里加注“popsicle”。在美国,这“popsicle”原是由“pop”和“sicle”合成的一种冰棍儿的商标“Popsicle”,后来才用做普通名词而表示“棒冰”的。再如“Cadillac”原为美国一流品牌轿车的商标,现已引申为一流名牌产品:the Cadillac of Chinese tea(中国一流名茶);the Cadillac of German beers(德国名牌啤酒)。商标名称的语义泛化现象在日常交际中已失去了作为商标名称的本意,在某种程度上往往具有新典的功能。

五、结语

由此可见,语言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已经被赋予了特殊的语义,而其原有的意义却被淡化了,其中语义泛化现象是比较常见的。所以我们在翻译实践中,一定要充分了解英语语言的意义变化,掌握恰当的翻译方法,使译文在最大程度上忠于原文,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3]陈忠诚.词语翻译丛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4]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第11篇

关键词:铁路科技术语,语义分析,翻译

中图分类号:H083;H059; 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5)05-0029-06

引 言

尽管高速公路、海运、河运、航空等其他运输行业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但众多国家依然重视铁路交通和铁路科技的发展,“发达和较发达国家铁路项目主要体现为地铁、城市轨道、高速铁路;欠发达国家铁路项目主要体现为既有线改造、升级,新建复线等”[1]。随着高铁技术为代表的铁路科技迅猛发展,铁路产业进入“高铁时代”。

作为一种交通工具,高铁肇始于日本,发展于欧洲(以法、德为代表),格局变于中国。新干线是日本的高速铁路系统,其第一条线路是连接东京与新大阪之间的东海道新干线,该路线也是全世界第一条商业化的高速铁路系统。法国高速列车TGV(Train à Grande Vitesse)是日本新干线之后的世界第二个商业运行的高速铁路系统。TGV的成功带动了法国周边的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等邻国高速铁路系统的发展。德国高速列车ICE(Inter City Express),原指德国国内的城际特快列车及高速铁路专用列车系统。如今ICE系统已扩展至阿姆斯特丹、维也纳、布鲁塞尔等欧洲主要城市。但值得一提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发达国家,由于其国内航空运输、高速公路及海运、河运较为发达,故并未将高铁作为发展的重点。

中国虽然作为发展中国家,但鉴于自身地域广、人口多、资源分布不均等基本国情,所以在规划发展铁路运输时,一方面注重现有线路的改造升级,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高铁产业。通过对日、法、德等国先进高铁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国成功创立了自主高速铁路列车(动车组)品牌CRH(China Railway Highspeed)。目前开行的CRH动车组包括CRH1、CRH2、CRH3、CRH5、CRH380A、CRH380AL、CRH380B、CRH380BL、CRH380C、CRH380D等。根据新调整的《中国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规划建设“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运通道,以及三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建设快速客运专线1.6万公里以上。中国高铁事业发展方兴未艾。

一 铁路科技术语及其词组型术语

铁路科技是一门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学科。随着铁路科技的不断进步,铁路科技术语在保留使用原有词汇的同时,不断吸纳新的词汇,新领域词汇时时涌现,旧词新译的现象也屡见不鲜。由此可见,铁路科技古老而又常新。根据《英汉汉英铁路词典》[2],铁路科技术语主要包括“铁路通信、铁路信号、铁路建筑、铁路经济管理、铁路交通运输、铁路机车车辆、铁路生产制造、铁路加工营销、铁路运营服务;更进一步分类,还涉及铁路车务、机务、工务、电务、机车、车辆、工程、工业、科技、安全、计划、财务、统计、营销等方面的铁路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以及近年来铁路行业出现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应用方面的新名词和术语” 。

著名计算语言学专家冯志伟在《术语形成的经济律——FEL公式》[3]一文中提出了“术语形成经济律”(economic law of term formation)概念,即“由少量的单词构成大量术语的语言现象,反映了语言使用中的经济原则”,其研究方法即公式E=T/W。某一系统的术语分为单词型术语(wordterm)和词组型术语(phraseterm),T 表示某一术语系统中不同的术语的总数,它的单位是“条”;W是不同单词的总数;E的单位是条/词。如果E>1,说明该术语系统经济效应较高,词组型术语居多;如果E≤1,则说明该术语系统经济效应不高,单词型术语较多。

通过对《英汉铁路词典》[4](1977年出版)和《英汉汉英铁路词典》[2](2005年出版)中的术语分别抽样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通过横向比较,这两部词典均表现出:随着术语数量的增加,总术语数与不同单词数的差距越来越大,说明不同单词数越来越少,单词重复率提高。而铁路科技术语系统经济指数越来越高,说明铁路科技术语系统具有大量由少数基本单词构成的词组型术语,而这些词组型术语构成了该术语系统的主要部分。通过纵向比较发现,随着术语数量增加,《英汉汉英铁路词典》三个阶段的经济指数均高于《英汉铁路词典》,证明铁路科技术语发展呈词组型趋势。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理清术语词组间的语义关系对于把握铁路科技术语发展以及翻译尤为重要。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单词型术语仍然是铁路科技术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鉴于单词型术语学术界相关研究较多,在此暂不讨论,将重点集中于词组型术语。

二 基于语义分析的铁路科技术语翻译

1.术语与语义分析

任何语言符号都是概念(所指)和音响形象(能指)的结合。前者指语言符号的意义,后者指语言符号的形式。《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5]对术语(terminology)的定义是the set of technical words or expressions used in a particular subject,即某一学科中运用的专有词或表达。

戴炜栋、何兆熊[6]指出,语义学是研究意义的科学,其理论探讨对象是语言的意义或语义。鉴于对术语(词汇)进行语义分析,本文侧重从词汇语义学方面入手,分析铁路科技术语中词汇结构、意义以及词义之间的各种关系。

2.铁路科技词组型术语的构成

出于语义分析的考虑,铁路科技词组型术语通常可认为由核心词(以下简称“核”)和限定词(以下简称“限”)组成。前者体现术语本质,而后者起到修饰前者的作用,比如service road(便道),service为限定词,road为核心词。endprint

词序上,限定词一般位于核心词之前,但也有后置的限定词,如stability reduction coefficient of axially loaded compression(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词数上,核心词与限定词数量不等,分别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词性上,核心词以名词(词组)为主,但也可有现在分词、动词等,而限定词较为灵活,可以是名词(词组)、形容词、副词、分词(现在分词、过去分词)形式、动词,以及小品词(介词以及up, down, in, out, on, off, over, away等)和它们的组合。

参考《实用翻译教程》[7],并结合《英汉—汉英科技翻译教程》[8]中的分类,铁路科技词组型术语在实践操作中大致分为以下15种形式:

1)名词(词组)(限)+名词(词组)(核),如radio block center(无线闭塞中心);

2)名词(词组)(限)+现在分词(核),如carbon arc cutting(碳弧气刨);

3)名词(词组)+现在分词(限)+名词(词组)(核),如railway earthing fixture(钢轨接地固定装置);

4)名词(词组)+过去分词(限)+名词(词组)(核),如auger injected pile(螺旋喷射桩);

5)现在分词(限)+名词(核),如regulating structure(导流建筑物);

6)过去分词(限)+现在分词(核),如moulded lining(模筑衬砌);

7)形容词(限)+名词(词组)(核),如magnetic levitation(磁悬浮);

8)形容词(限)+现在分词(核),如dry shotcreting(干喷混凝土);

9)形容词(限)+现在分词+名词(词组)(核),如immersed tunnelling method(沉管法);

10)形容词(限)+过去分词+名词(词组)(核),如simply supported beam bridge(简支梁桥);

11)形容词+名词(词组)(限)+名词(词组)(核),如 transverse section design(横断面设计);

12)形容词+形容词+名词(词组)(限)+名词(词组),如double acting engine(双动式发动机);

13)副词+形容词(限)+名词(词组)(核),如completely grouted rock bolt(全胶结式锚杆);

14)英文大写字母或希腊字母英文名(限)+名词(词组)(核),如Yjoint(叉形接头)、gamma decay(伽马衰变);

15)限定词中含有小品词的术语。此类术语形式较多,通常以小品词为界,限定词在后,核心词在前,例如:sleeping carriage(核)with cushioned berths(限)(软卧客车)、buffer structure(核)of tunnel portal(限)(隧道洞口缓冲结构)、telescope(核)in reversed position(限)(倒镜)、running line(核)for maintenance and repair train(限)(养护维修列车走行线)等。

对铁路科技词组型术语进行分类有助于弄清核心词和限定词的构成,为分析两者间的语义关系(即限定词对核心词的修饰及两者间的关系)奠定基础。当遇到陌生的铁路科技词组型术语,可根据以上大致15种分类,观察分析其构成形式,确定限定词和核心词,并通过限定词和核心词的语义关系采取针对性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3.铁路科技术语的词组型术语语义关系及其翻译

一般情况下,词组型术语翻译以直译为主,但根据术语不同的语义关系,应灵活采用意译、音译的等翻译策略以及增译、零翻译等翻译方法。根据限定词与核心词之间的不同关系,可把铁路科技词组型术语语义关系大体分为7种。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同一个词组型术语有可能满足不同语义关系。

1)限定词制造/产生/加工核心词

限定词说明核心词的制造材料、原料或工艺,以便把该核心词与使用其他材料、原料或工艺的核心词的概念区别开来。翻译时,一般采用直译。不过,当限定词表示某种对核心词的加工工艺时,翻译时需结合具体制作工艺,把握专业口吻,比如acid pickled steel plate(酸洗钢板),此处pickled不能译作“炮制”“腌制”“腌渍”等。又如:wire carrier——导线导轮、continuous welded rail——无缝钢轨、ballast resistance——道碴电阻、part cutpart fill subgrade——半填半挖式路基等。

2)限定词修饰核心词特征或形象

限定词表示核心词的固有属性,这种形式的限定词包括形容词、名词(词组)、现在分词、过去分词前加副词、名词加形容词等,修饰核心词的结构、颜色、形状、大小、味道等特征。一般采用直译。例如: haunched beam——加腋梁、largesize aluminium profile——大型挤压中空铝材、ballastless track——无碴轨道、gapless rail——无缝钢轨等。

在限定词表示核心词形象时,通常把核心词比作其他事物,或者限定词为英文大写字母或希腊字母英文名,这种方式构成的术语十分普遍且生动形象。如Vshaped pier(V形桥墩)。此时,可采取“形象译法”“零翻译”或“音译”,即将核心词翻译成对应中文术语后,同时对限定词采取保留其形象、字母形式或者发音,比如κ、ωlevel tube——κ、ω水准管、gamma function——伽马函数。又如: apron shell——裙筒、cross wire——十字线、map cracking——龟裂、quadrant link——月牙板、knuckle pin——肘销、throat sheet——喉板等。endprint

3)限定词驱动核心词

限定词可作为核心词的动力来源,即前者驱动后者,其中前者可包括电力、机械、燃料等,后者包括各种车辆、机械、装置、设备等。一般采用直译。例如:electric multiple unit——电力动力分散式列车、diesel multiple unit——柴油动力分散式列车、air brake equipment——空气制动装置、mechanical excavation——机械开挖、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pneumatic brake system——有线电控空气制动系统等。

4)限定词从属核心词

即限定词是核心词的子类,属于核心词的一种。比如cement mortar(水泥灰浆),cement(水泥)是mortar(砂浆、灰浆)的一种。一般采用直译。又如: blinker light——闪光灯、resistor element——电阻元件、tape measure——卷尺、gear wheel 齿轮等。

5)限定词表示核心词用途和功能载体

此时核心词主要以表示设备、机械、工具等名词为主,限定词一般为物质名词。不过,当名词(限)在修饰名词(核)时,需要注意限定词与核心词之间的语义关系。相比形容词修饰语侧重限定核心词属性,名词修饰语更侧重限定核心词职能。此时,需根据实际情况,相应采取意译。比如accident crane并不是指a crane in an accident,而是“救援起重机”。例如: windbreak fence——挡风栅栏、breakdown locomotive——救援机车、spike driver——打钉机、passenger service dispatching workbench——旅客服务调度台等。

6)限定词与核心词体现包含关系

即限定词与核心词两个合成部分呈现整体与部分关系,可以是前者包含后者,也可以是后者包含前者。当限定词是核心词体现的整体的一部分时,即核心词包含限定词,如例1、2、3;当核心词是限定词表示的整体的一部分时,即限定词包含核心词,如例4、5、6。故翻译时,需注意整个术语是侧重修饰核心词还是限定词,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例子如下: air conditioned passenger car——空调客车(例1)、anchor plate锚定板(例2)、motor drive——电机驱动装置(例3);locomotive boiler——机车锅炉(例4)、control supply ammeter——控制电源电流表(例5)、tender truck——煤水车转向架(例6)。

7)核心词作用于限定词

包括核心词制造、加工、测量、清除、预防、处理等作用于限定词或限定词所含概念意义,容易导致语义不明,故翻译时,需结合具体语境,采用意译。例如: ballast cleaning machine——道碴清筛机、dust deflector——(车窗)挡灰装置、snow melter——融雪器、rail drilling machine——钢轨钻孔机等。

三 几对矛盾

语言千变万化,语义纷繁复杂,以上七种语义关系无法完全涵盖所有铁路科技术语。故在翻译铁路科技术语时,除了要把握语义关系,还要处理好以下几对矛盾。

1.正反词序

顾名思义,词组型术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单词组成的术语。一个词组型术语的中心词前后会出现多个限定词,因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就牵涉到了词序问题。中心词前限定词词序一般排列为: 抽象修饰词或否定词→描绘性修饰语(大小→形状→新旧→颜色→材质)→表示类别的修饰语→中心名词,如nonazeotropic mixture refrigerant(非共沸溶液制冷剂);修饰语后置的词组型术语常伴随of、for等介词,如specification fo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Vstyle recurved roof cover(V型折板屋盖设计与施工规程)。

翻译铁路科技术语一般依照原术语词序, 如daily directional maximum sectional passenger volume——全日单向最高断面流量;对于修饰语后置的词组型术语,需将后置修饰语提前,结合限定词词序进行排列。但有时为了符合汉语特性和使用习惯,需对词序做出调整,如comprehensive maintenance skylight window——综合维修天窗,最好改译为“天窗综合维修”。

2.音译与意译

当一个新科技术语出现时, 往往为了应急,或者译入语中无对应的词语或合适的表达,抑或尚不能准确、深刻地把握其内涵,通常采用音译,如Langer bridge(朗格尔式桥)。但随着对其内涵认识逐渐加深,需采用意译,改译为“刚性梁柔性拱桥”。

不过也不能一味追求意译。某些术语因其发明者或者其所指形象而采用音译或直译,而且已在业内约定俗成,如water crane(水鹤)若采用意译改译为“(蒸汽)机车加水器”,则显得意义不大,且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3. 简洁性与逻辑性

科技术语翻译,注重准确、简洁。鉴于汉语使用习惯,在汉译科技术语中往往省略“的”等助词以及其他冗余词语。如intermediate station原译“中间车站”中的“车”字可省略。又如“列控中心”(train control center)中的“列车控制”可简化为“列控”。

此外,有时出于语法考虑,在对译文减词的同时,需要注意调整语序。比如“rail welding machine”,原译可能为“轨道焊接机”。“轨道焊接”可简化为“轨焊”,但从整体出发,需调整语序为“焊轨机”。endprint

有时,为了保证译文的逻辑性和理据性, 铁路科技翻译往往需要在翻译过程中采用适当的增译,其中主要增词方式包括:

1)逻辑增词。为使译文表述更为清楚和符合逻辑,通常增加“机”“器”等单词,比如expansion joint——伸缩调节器。

2)根据科技术语内涵增词。如将doubleheaded train译为“双头列车”则属于没有从专业角度把握译文,应增词改译为“双机牵引列车”。

3)修辞增词。增加“型” “性” “状” “式” “类”等词以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如point symbol——点状符号、internal lining——整体式衬砌。

4)常识增词,以使汉译的铁路科技术语更为生动,比如step switch——分级调节器。

除增词外,保留其他领域术语译本也是保证铁路科技术语翻译理据性的另一方法。比如cartographic symbols of topographic maps不应译为“地形图制图标记”,而需结合制图学专有名词“图示”,宜改译为“地形图图示”。

此外,有时为了达到简洁性与逻辑性的双重效果,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同时进行增词、减词。如: speed control by field weakening不宜译为“采用削弱磁场的速度控制”,“采用削弱磁场”“速度控制”应简化为“磁场弱化”和“速控”,并增加一个“法”字,即“磁场弱化法速控”,更符合科技口吻。

四 结 语

在实际生产生活中,为每一个新生事物、概念创立一个新单词,既不切实际也不符现代术语发展规律。在大多数情况下,新生术语是采用原有单词构成的词组来表示。就此而言,注重词组型术语的语义分析对铁路科技术语的翻译至关重要。因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提高铁路科技词组型术语的翻译水平:

第一,广泛学习其他领域术语和非科技词汇翻译。作为词汇多元化的术语之一,铁路科技术语不仅包含自身领域的众多词汇,而且还与其他领域(比如自动化、电气化、通信、材料等)的术语存在交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领域术语或者非科技词汇翻译的不断更新发展可以为铁路科技词组型术语的翻译提供新思路、新尝试。

第二,加强语言基本技能。翻译铁路科技词组型术语,不仅需掌握相应专业科技知识,还需具备扎实的双语功力,尤其是对铁路科技术语的结构与语义分析能力。后者的欠缺容易导致对核心词和限定词的构成以及两者语义关系理解的混乱,从而产生拙译和误译。

参考文献

[1] 吴东正.国际铁路项目——正在分食中的一块大蛋糕[J].国际工程与劳务,2007(8):33-35.

[2] 宁滨,冀成会.英汉汉英铁路词典[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3] 冯志伟.术语形成的经济律——FEL公式[J].中国科技术语,2010(2):9-15.

[4] 北方交通大学《英汉铁路词典》编辑组编.英汉铁路词典[M].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1977.

[5] 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M].6版.石孝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 戴炜栋,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2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7] 张梅岗.实用翻译教程[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94.

翻译中语义失误的原因及对策 第12篇

研究发现, 在词汇的深度问题上, 有两个因素影响最为突出。一方面, Laufer的系列研究发现, 无论对英语本族语者还是高水平二语学习者来说, 词内困难与形式和意义都有密切联系 (Laufer, 1990a, 1991b, 1993:94, 1997) 。另一方面, 词汇的意义相似要比形式相似造成的干扰更大、更多, 即在二语词汇学习中意义的内化更为困难 (Hustijn&Tangelder, 1991, 1993:136, 139) 。因而, 在词汇习得中, 如何排除存在于词内的两个因素———形式和意义的干扰, 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用词, 应是我们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词汇习得的深度问题

在词汇习得研究中, 人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词的概念与词的掌握。对词的掌握, 各家说法不一。Nation (1990:30-33) 和Richards认为完整地掌握一个词, 应包括以下知识:语音、拼写形式、多层意义、句法特征、联想意义、搭配、词频和语域 (转引自Norbert Schmitt and Michael McCarthy, 1996) 。Cohen则认为, 对词的掌握包括字面意义、多层意思、句法特征、语义特征、使用限制, 与其密切相关的词, 以及该词的转化词等 (转引白吴霞、王蔷, 1998) 。在二语词汇的习得中, 形式与意义的处理应予以特别的重视。一是因为这是造成词汇学习困难的两个主要词内因素。二是因为两者不可分离, 在词汇习得的早期以形式习得为主, 后期以意义习得为主。

研究证明, 跨语言影响在二语词汇习得的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都有明显的表现, 形式处理在二语词汇习得早期起主要作用, 语义是二语心理词汇的中心, 语义处理始终是词汇习得的最大挑战。

二、词汇习得深度问题的实例及分析

实证发现, 中国外语学习者词汇习得存在的问题涉及语音、拼写形式、字面意思、多层意义、句法特征、联想意义、搭配及使用限制等各个方面。而在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词汇习得的各个因素中两个词内因素最为突出:形式和意义。二者密切联系, 而且词汇的意义相似要比形式相似造成的干扰多, 即在二语词汇学习中意义的内化更为困难。语义处理始终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词汇习得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下面, 笔者以所在高校2008—2009年《大学英语课程》第四册期末考试第四部分英汉互译A节一道汉译英题中“flat”一词的译文为例, 来分析词汇的形式和意义两个词内因素的影响。原题是:

Your presumption that I would want to share a flat with you is false.

要求用所学的分译法的技巧来翻译。

参考答案:你认为我想和你共住这套公寓, 你的想法是错误的。

笔者从几个教学班的试卷中随机抽取216份试卷, 其中正确试卷165例, 错误、漏译或空白试卷共计51例。下表是5l例问题试卷的概况:

在随机收集216份试卷中, 正确译出“flat”一词的试卷165份, 错误、漏译或整题空白的试卷51份。在这51份问题试卷中, 受语音干扰而误译的5例, 占总数的10%;受形式干扰而误译的4例, 占总数的8%;受语义干扰而误译的25例, 占总数的49%;空白、漏译17例, 占总数33%。笔者认为, 第一类错误, 语音干扰进而与形近词混淆, 造成语义上的失误, 可以归于形式干扰类。而第四类错误访谈结果表明也多为语义上的困难造成的, 因而可以归为语义干扰类。一类错误与二类错误、三类错误与四类错误分别相加后, 形式干扰类计9例, 占错误总数的18%, 意义干扰类计42例, 占错误总数的82%。两类错误比为18∶82, 证明了以上的结论:词汇的意义相似要比形式相似造成的干扰多, 即在二语词汇学习中意义的内化更为困难。

以下是51例错误中摘录的典型错误实例及分析:

例1.你认为我会和你共居一套房子的想法是错误的。

例2.由于你的行为, 我本想和你分享这一块地形是个错误。

例3.你认为我会和你共居一个房问的想法是错误的。

例4.你认为我会和你分享一间房子的想法是错误的。

例5.你认为我会和你分享一个帆的想法是错误的。

例6.如果你认为我想和你一同飞行, 那么你错了。

例7.你认为我会和你分享一面旗帜的想法是错误的。

例8.你认为我会和你分享游艇的想法是错误的。

例9.你认为我会和你分享一座楼房的想法是错误的。

例10.你认为我会和你分享一个橡皮艇的想法是错误的。

例11.你认为我会和你分享一个盘子的想法是错误的。

例12.你的行为, 让我想跟你分享一个毛毯是错误的。

例13.你认为我会和你打个平局的想法是错误的。

例14.你认为我会和你共餐的想法是错误的。

例15.你认为我会和你分享火把的想法是错误的。

例16.你认为我会和你分享肥皂的想法是错误的。

例17.你认为我会和你分享小船的想法是错误的。

例18.你认为我会和你乘同一航班的想法是错误的。

例19.你认为我会和你分享平台的想法是错误的。

例20.你认为我会和你分享电梯的想法是错误的。

例21.你认为我会和你分享一个单元的想法是错误的。

例22.你认为我会和你分享一个平原的想法是错误的。

在以上译文中, 例6和例18中的理解错误, 显然是受了fla和flight语音上的干扰, 混淆了形式, 进而造成语义理解失误。例7是受形式的干扰, 混淆了flat和flag的拼写形式, 说明学习者在平时词汇记忆时, 对词汇拼写形式掌握不牢, 混淆了两个形近词的拼写形式。其它各例中的译文与参考译文之间有的比较接近, 如例1中“一套房子”, 例3中“一个房子”, 例4中“一间房子”, 例9中“一座楼房”, 例21中“一个单元”;有些则相去甚远, 如例2中的“一块地形”, 例5中的“一个帆”, 例8中“游艇”, 例10中的“橡皮艇”, 例11中的“一个盘子”, 例12中的“一个毛毯”, 例13中的“平局”, 例14中的“共餐”, 例15中的“火把”, 例16中的“肥皂”, 例17中的“小船”, 例19中的“平台”, 例20中的“电梯”, 例22中的“平台”, 但原因大多可以归结为意义这个词内因素的干扰。

三、对策

词汇教学涉及词的定义、词汇记忆策略、词汇的广度和深度、词汇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影响词汇学习的主要因素、词汇学习策略、词汇习得模式等。在词汇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词的概念与词的掌握。上文提到, 对词的掌握, 各家说法不一。但一个基本的共识是:在词汇的习得过程中, 深度和广度同等重要, 就是说学习者不仅需要掌握相当的词汇量, 而且需要掌握词的多层意义、搭配等方面的知识。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学习者在掌握目的语词汇方面的个体差异, 帮助他们克服词汇习得过程中所受到各种因素 (如输入、输出、各种学习者因素) 的影响, 深入、全面、准确地掌握词汇, 从而提高词汇运用能力。对于学习者而言, 初次接触一个新词汇时一定要做到深入、全面, 切忌一知半解。具体而言, 可以套用Nation (1990:30-33) 和Richards提出的标准:完整地掌握一个词, 应包括以下知识:语音、拼写形式、多层意义、句法特征、联想意义、搭配、词频和语域。

参考文献

[1]Laufer, B.Why are some words more difficult than others?Some intralexical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learning of words.IRAL1991b, 28:293-307.转引自:Singleton, D.Exploring the Second Language Mental Lexicon[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6:140.

[2]Hustijn, J.&Tangelder, C.Intralingual interference:Lexi-cal errors as a result of formal and semantic similarities among English word-pairs, 1991.转引自:Singleton, D.Exploring the Sec-ond Language Mental Lexicon[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6:137.

[3]Schmitt, N.and McCarthy, M.Vocabulary:Description, Ac-quisition and Pedagogy[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4]吴霞, 王蔷.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词汇学习策略[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6) .

上一篇:个体工商户的徘徊下一篇:交易性金融负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