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原则及要求

2024-05-14

基本原则及要求(精选12篇)

基本原则及要求 第1篇

综合布线包含工作区、配线子系统、垂直干线子系统、进线间、设备间、建筑群干线子系统、管理七部分。而在这七个系统中, 工作区、进线间、设备间的属性是一样, 都是为整个系统的运行提供了场地;管理是指对各产品的各区域的标识与记录;只有配线子系统、垂直干线子系统、建筑群干线子系统是起着传输作用, 因而也只有在这三部分系统中才有线缆的布放之说。虽然线缆的布放是从管道穿线的, 但对于这三个起着关键传输作用的子系统来说, 每个子系统的作用及存在的周围环境不同等都导致了这三部分系统对于线缆布放要求是不同的, 对管道的要求也大不相同。

配线子系统是从工作区到楼层配线间的传输线路, 它的线缆布放宜采用在吊顶、墙体内穿管或设置金属密封线槽及开放式 (电缆桥架、吊挂环等) 敷设。当线缆在地面布放时, 应根据不同环境条件选用地板下线槽、网络地板、高架地板布线等安装方式。另外, 对于建筑物内缆线通道较为拥挤的部位, 综合布线系统与大楼弱电各子系统合用一个金属线槽布放线缆时, 各子系统的线束间应该用金属板隔开。一般情况下, 各系统线缆应布放在各自的金属线槽中, 金属线槽应就近接地, 并满足各系统缆线间距的设计要求。

垂直干线子系统是从各楼层配线间到主机房的传输线路, 它的线缆布放有穿楼板电缆孔、管槽及电缆竖井三种方式可供选择, 其中常用的是电缆竖井方式。电缆竖井是指高层建筑物用于走供电电缆或通信电缆的垂直通道, 强电与弱电分开敷设, 采用电缆孔的方式, 将电缆固定在竖井内的支架上, 通常用一根或数根外径63~102mm的金属管预埋在楼板内, 金属管高出地面25~50mm, 也可直接在楼板上预留一个大小适当的长方形孔洞。

建筑群子系统是各建筑物之间的传输线缆, 它的线缆布放宜采用地下管道或电沟敷设方式。缆线布线一般按照如下的要求敷设:

(1) 缆线的形式、规格应与设计规定相符。

(2) 布放缆线前应对缆线进行不开箱检查, 这是保证布线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3) 缆线在各种环境中的敷设方式、布线间距均符合设计要求。

(4) 缆线的布放应自然平直, 不得产生扭绞、打圈接头等现象, 不应受外力的挤压和损伤。图1所示的布线均为错误方式, 将会导致布线性能下降。

(5) 缆线两端应贴有标签, 应标明编号, 标签应书写得清晰无误, 标签应选用不宜损坏的材料。

(6) 应预留余量缆线以应对终接、检测和变更。缆线预留长度按照电信间、设备间内安装的机架数量以及在同一架内、不同架间进行终接和变更的需要而定。

(7) 缆线应符合非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 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4倍;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半径的8倍;主干大对数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10倍;2芯或4芯水平光缆的弯曲半径应大于25mm, 其他芯数的水平光缆、主干光缆和室外光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光缆外径的10倍。

(8) 缆线应远离高温和电磁干扰的场地。

(9) 缆线间的最小净距离应符合电源线、综合布线系统缆线应分隔布放并符合相关规定;综合布线与配电箱、变电室、电梯机房、空调机房之间最小净距宜符合相关规定;建筑物内电缆、光缆暗管敷设与其他管线最小净距应符合相关规定;综合布线缆线宜单独敷设, 与其他弱电系统各子系统缆线间距应符合相关规定;对于有安全保密要求的工程, 综合布线缆线与信号线、电力线、接地线的间距应符合相应的保密规定;对于具有安全保密要求的线缆应采取独立的金属管或金属线槽敷设;屏蔽电缆的屏蔽层端到端应保持良好的导通性, 屏蔽布线系统的屏蔽效果与系统投入运行后的各系统设备配置、建筑物内外电磁干扰环境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并且现场测试仪需对屏蔽电缆屏蔽层两端做导通测试。

(10) 预埋线槽和暗管敷设缆线应符合敷设线槽和暗管的两端, 宜用标志表示出编号的内容;预埋线槽宜采用金属线槽, 预埋或密封线槽的截面利用率应为30%~50%;敷设暗管以采用钢管或阻燃聚氯乙烯硬质管, 布放大对数主干电缆及4芯以上光缆时, 直线管道的管径利用率应为50%~60%, 弯管道应为40%~50%, 暗管布放4对对绞电缆或4芯以下 (含4芯) 光缆时, 管道的截面利用率应为25%~30%。

(11) 线缆桥架和线槽敷设缆线符合密封线槽内缆线布放应顺直, 尽量不交叉, 在缆线进出线槽部位、转弯处应绑扎固定;桥架内缆线垂直敷设时, 在缆线的上端和每间隔1.5m处应固定在桥架的支架上, 水平敷设时, 在缆线的首、尾转弯及每间隔5~10m处进行固定;在水平、垂直桥架中布放缆线时, 应对缆线进行绑扎, 对绞电缆、光缆及其他信号电缆应根据缆线的类别、数量、缆径、缆线芯数分束绑扎。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5m, 间距应均匀, 不宜绑扎过紧或使缆线受到挤压。为减少线间串扰, 6类4对对绞电缆可采用电缆桥架和在线槽中顺直绑扎或随意布放。针对“+”字、“-”字等不同骨架结构的6类4对对绞电缆, 其布放要求不同, 具体布放方式宜根据生产厂家的要求确定;楼内光缆在桥架敞开敷设时应在绑扎固定端加装垫套。

(12) 采用吊顶支撑柱作为线槽在顶棚内敷设缆线时, 每根支撑柱所辖范围的缆线可不设置密封线槽进行布放, 但应分束绑扎, 缆线采用阻燃且选用应符合设计要求。

(13) 建筑群子系统采用架空、管道、直埋、墙壁及暗管敷设电缆、光缆的施工技术, 应按照本地网通信线路工程验收的相关规定执行。

穿线是布线施工的第一步, 也是工程量最大且耗时最长的工作。除明装布线外, 大批的布线工程都是随着土建、安装和装饰工程同步完成, 这意味着在穿线完毕后, 如果发现线缆故障, 很难将已损坏的线缆抽出, 重新穿入新线。因此, 穿线的工程质量在许多工程中几乎是布线系统工程质量的代名词。

在整个缆线布放过程中, 穿线完毕后, 根据电信施工的流程, 还应立即对线缆进行现场保护, 如果不做好现场保护, 可能导致重新穿线。缆线的现场保护主要是进行防水、防压、防踩踏、防硬物伤害。

不管是面板、地面插座盒端预留的短线, 还是在弱电间、屏风家具等安装位置预留的线缆应进行保护:短线可将其盘绕后塞入底盒或装入塑料袋内;长线应将其盘绕后装入塑料袋内, 最好采用彩条包、塑料袋等将缆线全部藏入其中, 万一被硬物所损害, 也可提早发现。

随着信息时代不断发展, 现阶段工程的美观度已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不再停留在“可用”的阶段, 其美观度与易维护已成炙热的话题。归根结底, 工程的美观度与易维护的实现均是建立在缆线布放的基础之上, 只有缆线按照要求布放才可进一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

摘要:此文章所述的缆线为综合布线系统中所布放的缆线, 不包含其他系统, 特此说明。

护士排班原则及要求 第2篇

1.原则

(1)以患者为中心原则

根据患者数量及患者病情轻重合理安排护士人力,充分满足患者的需求。

(2)弹性排班原则

掌握工作规律,根据工作忙闲排班,增加护理高峰时段的护理人力。如病区护理工作量较大的时段、突发状况或紧急抢救患者时增加护理人力。手术部/室、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可排二线班。二线班人员接到呼叫后15分钟内到岗,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和护理。

(3)人性化原则

在保证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护士对排班的个体要求,但必须完成医院规定的工作时数。为减少交接班环节和减轻护士晚夜班压力,可采取连续排班模式,如APN派班。

(4)合理搭配原则

在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人数、病情、护理难度、技术要求及护士能力,对护士进行合理分工与搭配,充分发挥高年资护士传、帮、带作用,帮助年轻护士尽快成长。

2.要求

(1)在遵循上述排班原则的基础上,兼顾临床需要和护士意愿,结合病区专科特点确定排班方式,合理排班,减少交接班次数。提升护士责任感和参与病房管理的能力。(2)保证护士对患者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即确保对患者履行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沟通和健康指导等工作职责。

(3)每名责任护士相对固定负责一定数量患者的治疗护理,每名患者有相对固定的责任护士对其住院治疗过程全程负责。

(4)白班每名负责护士平均负责患者数量不超过8名。

人力资源调配

1.常态下护理人力资源调配方案

当病区/科室护理人力资源相对短缺影响正常工作时,如突然接受较多急危重患者等,应实施护理人力调配。其调配依照层级管理原则实施。首先由护士长在本病区/科室内协调解决,病区/科室内不能解决时,由科护士长在大科内协调解决;在大科内调整仍不能解决时,科护士长向护理部提出申请,由护理部进行全院调配。

2.紧急状态下护理人力资源调配方案

紧急状态是指突然发生的、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1)护理部成立应急护理小组,选派业务技术熟练、应急能力强的护士参加,应急小组成员随时接受全院统一调配,全院护士必须无条件服从医院及护理部安排。

(2)建立小组成员联络卡。其信息包括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保证通讯工具畅通,紧急情况下随叫随到。

CAI课件及制作的基本要求 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CAI;课件;制作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应用软件的不断推出,使得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各种多媒体CAI课件并应用到教学中,已成为当今有效的教学手段。CAI课件的出现与应用,改变了以往教学媒体单一的现象,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容量,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然而,目前对于CAI课件制作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尚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这样,就使得各个CAI课件制作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制作中所采用的软件先进性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使得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不同。为了促成CAI课件制作规范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好CAI课件的潜力,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多媒体CAI课件制作的基本要求作一介绍。

一、多媒体CAI课件的含义

媒体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指用来存储和传输信息的物理实体,如软盘、硬盘、光盘、磁带、半导体存储器等;二是指携带信息的载体,如数字、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教学中所说的“多媒体”指的是第二种,即多种信息的载体。多媒体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交互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多媒体的主要特征有三个,即:多样性、交互性和集成性。其中多样性就是指计算机除了能够处理数字、文字以外,还可以处理下列信息。图像:自然空间照片,即人物、景物等实际场景拍摄下来的静止画面;图形:是图像的一种抽象,指计算机通过算法生成的画面或画家笔下的作品;因有时二者之间的分界是模糊的,故图形和图像可统称为图片。比如通过某种特殊效果处理的图像,就很难区分它们是图形还是图像。艺术字体:文字本身是图形的一种再抽象,这里的字体是指各种不同风格的文字(如行楷、行书、魏碑等)以及艺术字(如空心字、阴影字、立体字等);动画:指由一系列静止画面形成的按一定顺序快速播放,产生的活动感觉的画面;视频:指由摄影机、摄像机等拍摄的反映真实生活场景的活动画面;声音:指各种声音信号,其中包括人类语言、音乐和自然界的各种声响。CAI(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的缩写)意即计算机辅助教学,其狭义的定义是指教师将计算机用作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环境,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对话进行学习的一种形式。多媒体CAI就是多媒体与CAI的结合。CAI活动中,呈现教学内容,接受学生的要求和回答,指导和控制教学活动的程序及有关的教学资料称之为课件(Courseware)。它包括用于控制和进行教学活动的程序,以及帮助开发、维护和使用这些程序的有关文档资料,帮助教师、学生使用课件的课本、练习册等。课件依结构组织方式的不同分为固定型、生成型及智能型三种类型。

二、多媒体CAI的优势和应用效果

1.多媒体CAI的优势。①信息的多维化为思维方式的多维化奠定了基础。一维的信息(语言或者文字)为抽象逻辑思维,多维的信息(视听觉并用)则为抽象逻辑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共同参与学习过程,符合自然思维习惯。②信息的非线性组织结构和立体信息空间有利于实现自主性、创造性、多层次的学习目标。多媒体CAI教学是具体到抽象的学习活动,具有高低层次不同的认知学习目标:记忆、理解、比较、分析、综合、判断、创造。同时,媒体与电脑的完美结合,可以促使人类感官和想象力相互配合,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空间与创造灵感。③信息的冗余性,有利于消除学习过程中的干扰和符码的多义性。包含在课件中的部分信息,它们可以被删除而不会引起基本信息或有意义的信息的丢失。

2.多媒体CAI的应用效果。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在CAI软件的支持下,把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更合乎自然的交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学习动机。在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主动的参与性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获得有效认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②实现对教学信息高效的组织和管理。(1)可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把包含不同媒体信息的各种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有机整体。(2)按教学内容的要求,把包含不同的教学要求的各种教学资料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便于课堂教学、课外复习或自学。(3)可按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把相关学科的预备知识及开阔视野所需的补充知识组成有机整体,实现因材施教。③使计算机成为新型的、高效的认知工具。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识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认知学习理论中发展了一个重要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三、多媒体CAI课件制作的流程

制作多媒体CAI课件,一般要经历选题、设计、编写脚本、素材的收集与制作、素材的集成、测试和修改几个步骤。

1.选题。选题即教学内容的确定。对于一门课或者一个专题报告,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用多媒体CAI来表现。因此,确定合理的教學内容是很重要的。根据创作经验和文献资料表明,一般应选择具有整体系统性,各单元内容相对独立的,难以用抽象思维表达的内容。

2.设计。设计是针对课件的使用对象和课件的运行环境,根据课件的学科内容及所要达到的目的,对整个课件进行合理设计。设计包括:流程设计、界面设计、表现形式设计、程序设计等。一般设计出几套可能的方案,从中选择最佳方案。

3.编写脚本。编写脚本即根据确定的设计方案,将各种规划以及实现方法以书面的形式体现出来,用来作为制作的依据。

4.素材的收集与制作。一个多媒体CAI课件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各种素材的质量和丰富程度。编好脚本后,就可以进入素材的收集与制作阶段。其中关键是素材的制作。素材收集也是获得素材的一个渠道,并且能够省时省力,但它并不一定能够适合你的课件。因此,一般来说,素材的制作更为重要。

5.多媒体CAI课件的开发。多媒体CAI课件的开发,实际上就是将各种素材以软件的形式按照设计的脚本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多媒体CAI课件。在开发一个多媒体CAI课件之前,必须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开发工具。开发一个多媒体CAI课件通常有三种方法:(1)利用程序设计语言(如VisualC++、VisualBasic等)编程实现。(2)利用制作工具(如Authorware、Frontpage、Dremweaver等)开发。(3)程序设计语言与著作工具相结合。

6.测试与修改。课件开发完成以后,必须测试修改,检验课件能否达到规定的目标。在课件的试用阶段进行调查,形成修改意见。课件设计者根据修改意见对课件进行修改。最后得到能实现预定目的的CAI课件。

四、多媒体CAI课件制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合适的课件风格。课件的风格不仅要求做到前后风格一致性,而且要适合于使用对象。比如使用对象是小学生,课件的风格可活泼些,利于吸引学生;如果使用对象是高校学生,则应当采用淡雅一些的风格,以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适中的字體大小。根据课件的使用环境,采用适中的字体,以收到最佳效果。比如课件是在多媒体教室中使用,则字体尽量大些,以使学生都能看清晰;如果是在互联网上使用,则字体应采用网页通用的9磅字,以获得较大的容量和美观的界面。

3.简洁、层次少的界面。对于课件界面的设计,力求做到简洁,避免出现过多无用的信息,以求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同时,层次尽可能少、开门见山,以减少点击次数。

4.科学的配色。对于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配色是成功的重要因素。配色不仅要符合一定的美学标准,还要做到科学,以避免产生眼睛疲劳,损伤视力。

5.简单的操作。多媒体CAI课件的使用,要求操作简单,避免过于复杂的操作,以便于使用者掌握。

6.易于扩充、便于维护。在多媒体CAI课件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应当考虑知识的不断更新,尤其是题库类的课件,更应当考虑日后不断完善与扩充的要求,同时课件要做到便于维护,可移植性强。

五、多媒体CAI的发展前景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应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多媒体应用软件的不断完善,多媒体CAI的发展将趋向于网络化、智能化和集成化。网络化主要体现在:信息资源无比丰富、时空无限、人机优势互补、虚拟环境(虚拟教室、虚拟图书馆、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虚拟大学)。智能化体现在:虚拟的社会学习系统,计算机作为导师、同学,同时作为教师与学习伙伴,学员;语音识别、语音合成、文字识别、图像识别等。ICAI系统(Intelligent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System)即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也称为智能教学系统(ITS:IntelligentTutoringSystem)。它是将人工智能(AI:ArtificialIntelligence)技术引入CAI系统中,赋予机器以人类高级智能的系统。一个ICAI系统应克服传统CAI系统的缺陷,从而具备以下功能:

1.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水平和能力,以此为依据为不同的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并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进度自动调整学习内容,从而具有适应能力。

2.允许学生用自然语言与计算机进行人机对话,并能对带有学生个性特点的问题作出解答,从而具备更好的交互能力。

3.大大拓宽了CAI的模式,例如建立虚拟教室、智能导师系统、教学模拟等。从而使CAI不再是简单的课本搬家、教室搬家,而具有更多的创造能力。

4.能诊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并分析错误原因和给出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逐渐积累“经验”,从而具备纠错能力。

集成化的信息系统,即EPSS(Electronic 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电子绩效支持系统)。它是一种整合了多种技术的电子环境。通过每个员工可以方便地对各种信息、软件、指导、建议和帮助、数据、图像、工具、评价以及监视系统进行即时的、个性化的在线访问,从而实现以最低的成本来完成工作。它一般由信息、指导、训练和工具四个要素分别嵌入到信息库、支持机制和人机界面当中,为学习者整合了必要的信息、工具和方法,组成了一个电子绩效系统的一般模式。组成一个电子绩效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很好的体现绩效技术的思想,在应用中有效地提高用户的工作(学习)效能。

参考文献:

[1]黄宁宁.多媒体素材制作网页编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

[2]林福宗.多媒体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张玉红.高校多媒体课件创作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0,(2):42-43.

[5]戴仕宝.谈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有关“交互”的几个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0,(8).

[6]陈华.用Authorware制作多媒体CAI课件.计算机时代,1999,(7):1-2,

[7]秦长春,王淑荣.多媒体CAI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1(4):18-19.

[8]郑小军.多媒体CAI课件制作中的交互设计的几点思考.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8(1):51-53.

[9]陈万平,王战戈.CAI课件设计的教育学原则[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106-109.

[10]蔡慧萍,曾雪强.关于CAI课件制作的几点原则[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6):42-44.

市政桥梁施工基本要求及施工方法 第4篇

基于市政桥梁的功能特点, 尤其是市政桥梁大幅提升行驶速度之后, 我们对桥梁的结构刚度和整体性,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比于普通的桥梁, 前者的施工需要满足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要求。

1.1 桥梁施工技术和投资的高标准要求

市政桥梁辐射的区域范围广泛, 可能需要通过地质条件复杂的平原地区和山区地带, 譬如熔岩地区、软土地区等, 还有可能通过人口密集、建筑密集的市区, 因此, 对施工的技术要求更高, 而且需要耗费更多的投资, 以应对恶劣的施工环境, 同时保证不会对城乡人群的正常生活、工作等产生任何负面影响。

1.2 桥梁刚度和整体性的高标准要求

为满足市政桥梁的竖向和横向刚度要求, 桥梁通常采用中跨度和小跨度的模式, 这也是保证桥梁结构整体性和轨道平顺性的重要做法。在施工的时候, 需要关注桥梁的挠度和振幅问题, 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施工, 以免产生徐变上拱和不均匀温差变形的情况。

1.3 无缝线路附加力消除的高标准要求

在温度变化、桥梁挠曲、车辆制动等的影响下, 桥梁在纵向力的作用下, 结构会逐渐发生位移, 从而使得桥梁上的无缝线路附加力不断增大, 如果附加力超过一定的限度, 线路就会发生失稳现象, 从而影响列车行驶的安全, 因此, 在桥梁施工的时候, 必须强调墩台的纵向刚度水平。

2 市政桥梁工程施工的方法

基于以上提到的市政桥梁施工的基本要求, 笔者认为在施工的时候, 需要围绕这些基本要求, 并结合实际的工程情况, 因地制宜地采取合适的施工方法。笔者根据相关的施工经验, 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施工方法。

2.1 施工控制计算

缜密的施工控制计算, 是合理施工的前提条件, 而且针对市政桥梁这种精确度、强度和整体性要求更高的工程, 更需要明确施工控制的计算内容。

1) 计算模式的建立。在建立计算模型之前, 根据设计部门所确定的成桥状态, 作为施工监控计算的初始状态, 并利用设计图纸的成桥设计理论线型, 包括施工几何参数和主梁结构参数等, 构建桥梁结构施工的有限元计算模型, 以便计算出桥梁结构的内部应力和变形等。在此笔者建议采用Midas/civil和ANSYS有限元软件, 前者用于复合计算, 后者用于局部计算, 尽可能将主梁结构简单化。

2) 计算参数的取值和修正。整个施工管理流程, 在取值测量、分析和计算参数之后, 还需要结合实际的工程管理需求, 对这些参数进行不断修正, 使得构件的计算模型更加贴近工程施工现场实际, 譬如桥面的标高, 在工程竣工之后, 随着桥梁的变形, 先前取值的计算参数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出入, 因此, 需要对理论计算模型进行修正, 另行确定新的立模型标高值, 从而更为精确地控制主梁梁顶标高。

3) 结构试运营计算。为了确保整个桥梁投入使用后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即成桥状态和设计状态相吻合, 在桥梁投入使用前, 需要对结构进行试运营计算, 全面调整整个桥梁结构的线型和内力状态, 从而使得桥梁结构更加的安全和合理。

2.2 施工控制方法内容

桥梁施工控制的主要内容, 包括主梁结构变形的控制、主梁结构应力的控制两方面的内容, 具体如下:

1) 主梁结构变形的控制。连续梁悬臂在浇筑的时候, 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主梁结构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 从而导致结构逐渐偏离理论模型的预期状态, 不仅不利于桥梁的合龙施工, 而且会影响桥梁的线型。为此, 需要按照市政桥梁施工的相关规范, 控制好梁体挠度、梁端竖向折角、顶面标高误差, 其中在活载作用力下, 梁体挠度限值不能超过L/1500, 其中L是梁体的计算跨度, 而在活载静力作用下, 梁端竖向折角必须控制在0.1%以内, 以及在成桥之后, 向上和向下的顶面标高误差, 分别控制在10 mm和15 mm以内。

2) 主梁结构应力的控制。桥梁施工的结构应力问题, 容易导致结构受力情况偏离设计规范范围, 尤其主梁结构, 施工时要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 将实际应力控制在理论计算值容许的波动范围内, 可采用埋入式的智能化振弦应变计, 在施工的同时进行定时应力观测, 譬如在悬臂挂篮移动、预应力钢束张拉、混凝土浇筑等完工之后, 要密切注意分布在悬臂根部和合拢块的应力状态, 从而准确把握主梁结构的实际应力, 提高应力控制的精确度。

3 结语

通过上文, 基本明确了市政桥梁施工的要求和方法, 其中施工要求主要针对桥梁施工技术、桥梁施工投资、桥梁结构刚度、桥梁结构整体性、桥梁无缝线路附加力、桥梁结构耐久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建立计算模型、取值和修正计算参数、计算试运营结构、控制主梁结构变形、控制主梁结构应力等措施, 满足施工的基本要求。本文的研究尽管能够为市政桥梁的施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但相关的建议措施, 仍然需要在实际施工中不断总结, 以求更加完善。

摘要:在进行市政桥梁施工的时候, 需要严格按照工程基本要求展开施工, 以提高施工的质量水平。文章在了解市政桥梁施工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根据施工的实际要求, 对其施工方法展开深入的阐述。

关键词:市政工程,市政桥梁,施工要求

参考文献

岗位6S管理基本要求及承诺 第5篇

岗位名称: 工 种: 工作区域: 所属部门: 管理要求:

1、个人工具箱内工具摆放整齐、保持清洁、表面无油污并分类;工具箱内不允许存放非工具类的物资、零件、配件及个人生活用品;保持工具箱外标示明确、表面清洁无油污、表面油漆无划痕;

2、个人工服、鞋帽及劳防用品穿戴齐全、整齐、保持干净整洁,保持更衣柜内存放衣服、鞋帽叠放整齐、摆放有序;

3、严格依据工艺操作规程、安全作业规程、质量控制标准要求作业,不违规、不违章、不生产不合格品;

4、对工作区内使用的工装、夹具、量具、辅助设施等按规定放置并保持表面清洁无污染、油污,依规范操作使用确保状态完好,保持标识清洗明确;

5、对工作区域内责任区地面、设备、零配件、公用设施、工作台、货架、存放待修件、已修件、在修件、标示牌等及时清扫,保持其表面清洁、无油污、无灰尘;

6、对工作区域内及时清扫油污、铁屑、旧件、废件、包装物、垃圾等,保持工作区地面清洁,不乱扔烟头、纸屑等杂物;

7、对工作区域内的工作台架、零配件、工具、工装等物资依据规定摆放整齐并做好产品防护;

8、在休息区休息时,注意个人卫生及形象岗位6S管理基本要求及承诺,不乱扔烟头、纸屑、果屑等杂物,不随地倒水、吐痰,不乱放水杯及个人物品,保持休息区清洁、卫生;

本人通过学习以了解公司推行6S现场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已阅知管理要求,在此本人承诺并主动按管理要求做好工作区域内的整理、整顿、清洁、清扫工作,提高并保持良好的素养,纠正习惯性违章和陋习,接受管理部门和管理者的监督、检查及相应的奖惩。

桃优良品种的标准及种苗的基本要求 第6篇

2优良桃种苗的基本要求 ①砧木适宜,嫁接亲和性好,目前应用的主要砧木有毛桃和山桃。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特点选择砧木品种。②不能购置有检疫性病害的苗木,以免为以后的生产埋下隐患。③枝干发育成熟充实,芽眼饱满。④根系发达,完整,无严重机械损伤。

本文摘自《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2014年5期,作者山东省安丘市林业局果树站李雪峰。

套袋苹果摘袋后不上色的原因及预防

套袋苹果摘袋后不上色的原因主要有:氮、硼、钾使用过量或钾不足;环剥过重;纸袋质量差;摘袋时间过早或过晚;树体郁闭,光照不足等。应采取如下解决措施:要合理施肥,均衡营养,氮、磷、钾的比例按2︰1︰2施用,加大有机肥和中微量元素肥的施用;改环剥为环割,树势平稳后不剥也不割;选用名牌质量好的纸袋,红富士苹果的适宜摘袋时间为9月25日至10月10日,摘袋前后各喷1次花菁苷诱导素;加快密植园的改造步伐,科学修剪,解决好光照问题,同时要严格疏花疏果,合理负载,摘袋后铺反光膜等。

高层结构中结构布置的原则及要求 第7篇

1结构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平面形状的选择极大地影响结构的内力和变形。

(1) 在高层建筑的一个独立结构单元内, 平面应简单、规则, 承载力和刚度均匀对称、尽量使质心和刚心重合, 减少偏心, 偏心大的结构扭转效应大, 会加大结构端部构件的应力, 导致应力集中。

(2) 平面长度不宜过长, 平面过于狭长的建筑地震时两端的地震波输入有相位差, 因而会产生不规则振动, 造成较大震害。突出部分长度不宜过大。

(3) 不宜采用角部重叠的平面或细腰平面。这种结构在凹角部分应力集中, 容易开裂破坏, 应采取加大楼板厚度, 增加板内配筋, 不设置楼电梯间等措施。

(4) 高层建筑结构高度越大, 风荷载越来越成为主要荷载, 平面宜选用风压较小的形状。对抗风有利的平面形状是如圆形、正多边形、椭圆、鼓形的凸平面。对抗风不利的是凹凸较多的复杂平面, 如V形、Y形、H形、弧形等平面。沿海地区的高层、超高层, 对风荷载不利的平面形状要谨慎。同时应考虑邻近高层建筑对其风压分布的影响。

(5) 楼面削弱过大对高层结构十分不利, 如楼板凹入较大、楼板有较大开洞等。楼电梯间因各楼层间无楼板支撑, 相当于楼板开大洞。井字平面形状的建筑, 外伸长度较大, 楼电梯间又使楼板受到较大削弱, 对抗震极为不利。开大洞时, 洞口尺寸宜≤1/2楼面宽度;开洞总面积宜≤30%楼板面积;扣除凹入或洞口后的最小宽度宜≥5 m, 且开洞后每边楼板净宽度宜≥2 m。当楼板有较大削弱时, 应采取以下加强措施:加厚洞口附近楼板, 提高配筋率, 采用双层双向配筋;洞口边缘设置边梁、暗梁;洞口角部配斜向钢筋;外伸段凹槽处设连接梁或连接板。

(6) 筒体结构采用正多边形、圆形、矩形和等边三角形时, 对称轴尽可能多设, 采用矩形平面时, L/B≤2。

2结构的竖向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为保证建筑物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不倾覆, 保证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高层结构的H/B不宜过大。

(2) 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自下而上宜逐渐减小, 变化宜均匀、连续, 避免突变。承载力和刚度突变的楼层, 可能因为层间变形过大而形成软弱层或因形成塑性铰层而成为薄弱层, 使地震力集中, 层间位移过大, 从而使突变处发生严重破坏甚至倒塌。

A级高度高层建筑受剪承载力宜≥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80%, 应≥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65%, 而B级应≥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75%。建筑物刚度突变造成地震时因局部动力反应特大而发生破坏。设计时沿竖向因荷载减小而改变截面尺寸和混凝土强度等级, 这种改变使结构的刚度发生变化应自下而上递减。从施工角度来说, 改变的次数越少越好, 从受荷角度来说, 改变次数太少越容易使刚度发生突变, 所以竖向的变化一般综合考虑不超过4次为好, 每次改变, 梁、柱尺寸一般减少100 mm~150 mm, 墙厚减少50 mm, 混凝土减少一个强度等级。尺寸减少与强度降低最好错开楼层, 避免同层、同时改变。

(3) 竖向刚度的改变还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①抗侧力结构 (框架、剪力墙、筒体等) 突然改变布置。为保证结构竖向的规则性, 竖向抗侧力构件宜上下连续贯通, 若不能连续贯通, 应按部分框肢剪力墙结构体系、框肢核心筒结构体系及复杂体系的特殊要求进行处理;②结构竖向体型突变:结构的竖向布置应尽量避免过大外挑造成“头重脚轻”, 此时扭转效应明显加强, 竖向地震震害明显加强, 减小结构的扭转效应可限制结构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下的扭转位移比和限制结构的扭转周期比;内收不宜过多、过急, 收进尺寸应限制, 局部立面收进尺寸≤该方向尺寸的25%;楼层刚度≥相邻上层刚度的70%或相邻上三层平均刚度的80%, 且连续三层总刚度的降低不超过50%, 力求竖向刚度和承载力的均匀渐变, 避免产生应力集中。

(4) 楼电梯间这种刚度很大的井筒不应布置在平面凹角部位和端部角区, 若从功能上非设置不可, 应考虑扭转对结构受力的不利影响。

(5) 体型复杂, 或因使用功能和建筑要求使结构平面严重不规则的结构, 为消除温度和收缩应力以及基础不均匀沉降对结构带来的不利影响, 可在适当位置设置防震缝, 用伸缩缝或沉降缝将结构划成多个相对规则的抗侧力单元, 抗震缝应有足够的宽度。

(6) 高层建筑突出屋面的塔楼必须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延性, 避免因高振型地震产生的鞭梢效应带来的地震作用放大, 必要时可采用刚结构或型钢混凝土结构。

3结构布置时应考虑的抗震要求

为了使高层建筑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设防目标, 结构布置应考虑以下抗震基本要求。

(1) 建筑物进场时, 应选择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 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 当无法避开建筑抗震不利地段时, 应采取有效措施, 使建筑物在地震时不致因地基失稳而发生破坏, 或者产生过量下沉或倾斜。危险地段, 严禁建造甲、乙类建筑, 不应建造丙类建筑;

(2) 地基应具有良好的抗震承载力, 基础宜选用整体性较好的箱形、筏形或交叉梁式基础;当地基为软弱的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层时, 应估计地震时基础不均匀沉降对基础和上部结构的不利影响, 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

(3) H/B>4的高层建筑, 在地震作用下基础底面不宜出现拉应力, 其它建筑, 基础底面与地基之间的零应力不应超过基底底面积的15%;

(4) 结构体系的选择要合理, 结构体系应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播途径, 宜具有多道抗震设防线, 两主轴方向刚度接近。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导致整体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一般来说, 纯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较差,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较好, 剪力墙结构和筒体结构具有良好的空间整体性, 刚度较大, 抗震性很好;

(5) 框架结构应按“强柱弱梁”的原则设计, 保证梁先屈服, 梁屈服后柱仍能保持整体稳定;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应使连梁先屈服, 然后墙肢屈服, 而框架柱是双重抗侧力体系的最后一道抗震设防线。

剪力墙结构应通过内力调整和必要的抗震构造措施保证连梁先屈服, 墙肢后屈服;

(6) 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构件脆性破坏, 保证构件的足够延性。应保证构件的受剪承载力大于受弯承载力, 按“强剪弱弯”原则配筋。为提高构件的抗剪和抗压碎能力, 应加强构件的约束箍筋;

(7) 各构件的连接点应符合“强节点弱构件”原则, 节点的破坏不应先于连接件。

4结束语

本人多次深入汶川地震灾区, 考察各种类型建筑结构的破坏形态, 研究各种不同的建筑结构、结构构件的破坏机理, 为进一步完善设计、施工、以及高校专业技术教育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帮助。 [ID:5472]

摘要:平立面规则性是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个控制指标。结构平面不对称、不规则、不连续容易导致结构扭转破坏, 甚至引起整体结构连续倒塌。随着建筑功能技术要求的发展变化提高, 使得部分高层建筑平面不规则。本文提出了进一步优化高层结构平面、立面布置的具体措施及结构布置的抗震要求, 为结构设计、相关施工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层结构,平面布置,立面布置,构造要求

参考文献

[1]姜学诗.建筑结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常见问题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徐建.建筑结构设计常见及疑难问题解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3]王祖华, 蔡健.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4]刘晓敏, 苏永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电化教育的硬件要求及设计原则 第8篇

一、电化教育的硬件要求

过去的电化教育主要是“新三室”的建设,即多媒体电教室、语音室、计算机室的建设,而如今的学校电化教育建设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与网络运用开发上。如学校计算机局域网与互联网、校园广播电视网、语音室、电教室、计算机室、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站、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库、虚拟课堂、高档电教设备的有效应用与开发则是当今电化教育的主要工作内容、任务及目标。一所合格的学校在电化教育的硬件装备上必须拥有完全能满足全校师生教育教学需要的、有一定规模的、有一定档次的计算机室、语音室、多功能电教室;拥有校园局域网、互联网、学校网站、校园广播电视网;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多媒体资源库及多媒体阅览室;更要有数量可观的电教设备,同时还要培养出懂电教技术与热爱电教工作的教师。因此,要求我们教育的领导者,要站在教育未来发展的较高点上关注电化教育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各级各类学校电化教育发展达标细则,下拨专门购置电教硬件资金,督促、检查学校电教工作;各级学校要重视电化教育,加强管理,加大投资,加大使用率;教师要学好专业知识与技术,加大课堂教学整合力度,成为新一代的多面手教育者。

二、电化教育的设计原则

1. 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原则。

所谓整体性,指教学的内容各部分的有机组合。电化教育中,各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及不同的教学对象都各自具有自己的特点,要将这些部分较好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良好的系统,并给予较好的控制,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特点是有区别的,因此,电化教育也应视特点而变化,在设计中将各种因素考虑进去,做到教学形式与功能的—体化,为达到教学目标服务。

2. 师生共同参与的原则。

电化教育与传统教学的最大区别是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关系形式的变化。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直接接触,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可以根据课堂情况改变自己的授课形式和内容,但在电化教育中,课堂教学形式是教师——机器——学生。在这种形式中,教师与学生并不直接接触,这样就会出现人机矛盾和师生矛盾。教师听不到学生的建议,学生认为教师不在面前而不专心听课,丢失电化教育的意义。为解决这个问题,在设计电化教育时,应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考虑问题,教师不能以传统面授形式授课,如何能保持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特点,学生看到教师不在课堂,如何消除他们心理中“这不是正规上课”的心态,让学生严肃认真对待电教课。考虑了这些问题,不但有利于解决人机矛盾、师生矛盾,而且有利于解决教师教法同学生学法之间的矛盾。

3. 多媒体组合的优化原则。

电化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幻灯、录像、语音教学及电视教学等,各种形式有各自的特征,不能忽视,也不能相互混淆和取代。在设计电化教育课时,要将媒体特有教授内容的特征结合起来,语音练习以及一些文科教学,可以适当不用画面,这样既满足教学要求,又做到经济实惠。

4. 及时反馈的原则。

在电化教育中,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机器相互隔离,就不如传统的课堂教学那样有利于师生的交流。反馈是控制系统的枢纽部分,如果反馈中断,系统失去调节,就可能失去控制。在电化教育中,教师、机器和学生的相互协调是通过反馈完成的,因此,要及时进行教学效果反馈,以便调整教学中设计不合理的部分。有许多电化教育的内容是预先制作好的,修改较困难,这样就更加需要电教的设计过程有反馈地进行和完成。

5. 时间性原则。

教学安排是具有科学性的,排课必须按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生理特点而定。一般而言,电化教育要求学生充分集中精力,不能有一丝松懈,不然就接不上教师的思路。相比之下,学生的精神紧张度和疲劳程度较传统的课堂教学高。根据这一特点,电化教育课,尤其是内容较深的理科课,在排课时应尽量放前,以免学生精力不济,影响教学效果。

基本原则及要求 第9篇

一职业能力素质在旅游人才素质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旅游人才的职业能力素质是指旅游人才从事旅游服务工作的能力, 是旅游人才从事旅游服务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素质。旅游人才在旅游服务过程中, 是用知识和技能为游客提供服务的, 不掌握基本的旅游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不仅不可能成为合格的旅游人才, 也不可能为游客提供合格的服务。旅游人才的职业能力素质是从事旅游服务工作需要具备的重要条件, 在旅游人才素质结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对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发挥着关键作用。

旅游服务工作的特点, 决定了旅游人才的职业能力素质是做好旅游服务工作, 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前提条件, 在旅游人才的素质结构中具有支配的地位。旅游人才的职业能力素质在旅游人才素质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1. 旅游人才的职业能力素质是旅游人才最基本的素质, 不具备这一素质, 就不可能成为合格的旅游人才

旅游行业作为一个服务性行业, 既是用态度为游客提供服务, 又是用知识和技能为游客提供服务。良好的服务态度在旅游服务中只是一个基础, 是做好旅游服务工作的前提, 知识和技能的服务才是旅游服务的内容。导游为游客提供的服务, 在有较好的服务态度的基础上, 还要能够让游客全方位、深入地了解景区、景点的情况, 还要安排好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生活, 这些都需要导游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餐厅的服务员在为客人提供服务的过程中, 态度很重要, 知识和技能也必不可少。仅仅有好的服务态度, 没有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同样不可能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旅游行业的员工, 要成为合格的旅游人才, 就需要在职业能力素质上下功夫, 学习和掌握旅游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 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为游客提供合格的旅游服务, 自己也才能成为合格的旅游人才。

2. 旅游人才的职业能力素质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 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关键所在

要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旅游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真正把旅游产业建设成为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必须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 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享受。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 受到诸如旅游景区的品质、旅游环境的整体质量、旅游行业员工的服务态度、旅游行业员工的职业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 旅游行业员工的服务态度和职业能力是影响旅游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旅游行业员工的服务态度不好, 游客不会满意, 旅游服务质量就不可能提高, 旅游行业员工的职业能力不强, 无法为游客提供基本的服务, 游客同样不会满意, 旅游服务质量就得不到提高。所以, 对于旅游院校而言,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为旅游产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要求。对于旅游企业而言, 不断提高员工的职业能力, 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促进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

3. 旅游人才的职业能力素质对旅游人才其他素质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是提高旅游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

在旅游人才的素质结构中, 包含着政治思想、身体和心理、职业发展、文化等方面的素质, 这些素质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在这些素质中, 旅游人才的职业能力素质居于重要的地位, 是一种基础性的素质, 对旅游人才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旅游人才不具备较高的职业能力素质, 不会“做事”, 良好的身心素质就失去了在旅游服务中的作用, 旅游人才的文化素质在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中的作用就得不到发挥, 旅游人才的职业和事业就不可能得到发展, 职业发展素质也就失去了意义。提高旅游人才的综合素质, 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就需要通过学习和培训, 提高旅游人才的职业能力素质, 使他们能“做事”, 会“做事”, 并在此基础上, 培养和提高旅游人才其他方面的素质, 从而提高旅游人才的综合素质。

二旅游人才职业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职业能力素质是每个行业的人才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素质, 不仅是每个劳动者实现自身发展的要求, 也是每个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来说, 职业能力素质会有一些共同的要求, 这些共同要求体现了不同行业的共同特点。但是, 每个行业由于工作或服务的内容不相同, 在职业发展能力方面对人才有不同的要求。根据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和旅游服务的特点, 对旅游人才职业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旅游相关的基本专业理论

与旅游相关的基本专业理论是旅游人才提高自己素质, 在为游客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人生发展和事业发展的专业理论基础。作为旅游人才, 必须具备基本的旅游专业理论, 才能更好地做好旅游服务工作, 提升旅游服务的质量, 也才能为自身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没有旅游的基本理论作支撑, 旅游人才的理论基础就不扎实, 就会影响到旅游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 不掌握旅游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劳动者, 不是真正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旅游的基本理论知识,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旅游及旅游产业的正确认识, 从而形成职业荣誉感和职业幸福感。 (2) 与从事相关旅游服务工作的基本的专业知识。旅游行业有多个不同的岗位, 每个岗位在专业知识的要求方面是不相同的。旅游行业每个岗位的员工都要认真学习, 掌握与自己岗位密切相关的理论和知识, 才能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 才能做好本岗位的服务工作。 (3) 与从事相关旅游服务工作有密切关系的旅游知识, 如云南旅游景区从事旅游商品销售的人员, 应了解和掌握普洱茶叶、翡翠等方面的知识。

2. 精湛的职业技能, 即要有会“做事”的本领

旅游服务工作是技能性较强的工作, 无论是导游的讲解, 还是餐厅的摆台、客房的做床;无论是旅游商品的开发和营销, 还是旅游文化服务, 都需要有精湛的职业技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产业的升级, 游客在旅游中已不仅仅是观赏优美神奇的自然风光, 还要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放松心灵、锻炼体能。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旅游人才的技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旅游人才如果不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 不会“做事”, 或做得不精, 做得不好, 是不可能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 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旅游人才。精湛的职业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本岗位的职业技能要精湛, 不仅要“会做”, 而且要“做好”“做精”; (2) 与本岗位相关的职业技能要熟悉, 如导游还要熟悉旅行社的计调、票务等方面的技能。餐厅服务员还要熟悉迎宾、推销菜品等方面的技能。熟悉与本岗位相关的职业技能, 不仅能成为旅游服务的“多面手”, 而且有利于本岗位职业技能的精细化。

3. 与旅游相关的基本知识

旅游业是一个涉及知识面比较宽的行业, 既涉及政治、历史方面的知识, 也涉及地理、自然方面的知识;既涉及文学、心理方面的知识, 也涉及社会、民族风俗方面的知识;既涉及经济、生态方面的知识, 也涉及旅游商品、旅游交通通信方面的知识。所以, 旅游服务工作, 需要有比较宽的知识面, 特别是导游的讲解涉及的知识更多。不掌握相关的知识, 是无法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不掌握与旅游相关的基本知识, 不是合格的旅游人才。与旅游相关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当地旅游资源整体情况方面的知识, 掌握了这一方面的知识, 不仅可以在服务过程中对不同的旅游资源进行比较, 提高服务的质量, 而且可以在服务的过程中向游客推介当地的其他旅游项目; (2) 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基本知识, 掌握了这一方面的知识, 可以在服务的过程中把旅游服务与宣传家乡有机结合起来; (3) 当地旅游地理、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掌握了这一方面的知识, 可以在服务的过程中更好地为游客提供服务, 以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

三旅游人才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

旅游人才职业能力素质在旅游人才素质结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对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要加强对旅游人才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 通过正确的途径, 采取正确的方法提高旅游人才的职业能力素质。

旅游院校是培养旅游人才的基地, 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是旅游院校最基本的任务, 旅游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 不仅要关注学生其他素质的提高, 更要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旅游院校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方面, 有三条基本的途径。

1. 从人才培养方案的源头上解决学生职业能力素质问题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 首先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的源头来解决,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 要根据专业需要和未来岗位对旅游人才专业知识的要求, 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提供的专业知识, 要能够基本满足学生目前专业学习和未来岗位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 要合理安排理论学习和实训实习的时间, 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用在实训实习上, 保证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提高。特别是旅游职业院校, 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体现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 留出足够的时间用在学生的实训实习上, 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切实得到提高。在人才培养方案中, 还需要安排一定的选修课, 通过选修课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

2. 要加强学生的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 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学生的职业技能是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的重要内容, 旅游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素质时, 要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并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 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形成的, 必须要有足够的实训实习的时间, 让学生在实训实习中把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技能。在学生的实训实习中, 要注意把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结合起来, 不仅要求学生“会做”, 而且要求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既要知其然, 又要知其所以然, 这样, 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在学生的实训实习中, 还要注意和旅游行业的岗位对旅游人才技能的要求结合起来, 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职业技能上和行业的要求相一致, 能为行业的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

3. 要把校园文化活动和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

校园文化活动是旅游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既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也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的需要。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 要注意把校园文化活动和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 多组织开展一些带有旅游行业特色和专业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 如演讲比赛、茶艺表演、不同专业的技能竞赛等, 使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不仅能得到全面发展, 而且能提高职业能力素质。

旅游企业同样需要关注员工职业能力素质的提高, 要让员工在旅游服务的实践中丰富专业知识, 提高职业技能, 提升员工的职业能力素质。旅游企业在培养员工的职业能力素质方面有两条基本途径: (1) 旅游企业要对员工的职业能力素质的提高做出系统的规划, 在学历提高、在职培训、能力提升等方面对员工提出明确的要求, 并制订一套符合企业实际的、能得到大多数员工认可的考核评价办法。对职业能力素质得到提高的员工, 给予表彰奖励, 对职业能力素质得不到提高的员工, 要提出要求, 限期提高, 对职业能力素质适应不了岗位要求的, 要调整岗位, 以确保旅游服务质量能得到提高; (2) 旅游企业要把员工职业能力素质的提高和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从企业发展理念、企业价值、企业核心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中, 融入员工职业能力素质提高的要求, 使员工在企业的文化建设中, 既能提高文化素质, 又能提高职业能力素质。

摘要:职业能力素质是劳动者从事职业劳动的能力, 是职业劳动者从事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技能。旅游人才的职业能力素质是旅游人才做好旅游服务工作, 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本文在对职业能力素质在旅游人才素质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阐述了旅游人才职业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及旅游人才职业能力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力求为旅游人才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旅游人才,职业能力素质,基本要求,培养

参考文献

[1]范德华.论旅游人才素质结构[J].学术探索, 2013 (5)

[2]范德华.旅游产业理论基础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3

[3]王森勋.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M].济南:泰山出版社, 2010

基本原则及要求 第10篇

为了突出社会新闻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作用, 我们在进行社会新闻定位的时候, 需要明确其发展的基本要求。

1.1 突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和谐社会的发展, 强调经济问题和相关社会问题的解决, 社会新闻以相关法规和政策为依托, 需突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譬如传播经贸和科技信息, 同时普及先进的社会理念, 提高社会新闻在民众间受青睐的程度。据笔者了解, 社会新闻与娱乐新闻、体育新闻、财经新闻在定位方面的差异性, 决定了它在受众主体中的地位, 民生新闻以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为报道内容, 并以通过深入的编辑报道, 切实解决社会大众的生活问题, 譬如工厂污染问题的曝光, 这对于先进社会文化理念的普及, 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1.2 有利加强引导社会的舆论

任何事件在未经权威渠道报道之前, 传播的内容均有可能失真, 甚至成为造成社会恐慌的谣言, 譬如微博传言假军人以兜售军用望眼镜为幌子, 在望眼镜中设计了麻醉针的机关, 将试用者麻醉后切除肾脏器官, 一度造成社会恐慌。后来经过公安部门的深入调查, 并由新闻媒体澄清事实, 证明这些假军人只是兜售普通望眼镜的团伙。另外近期香港“占中”事件, 在新闻媒体公开、公正的报道下, 同样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 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不实信息的传播。由此可见, 社会新闻应该重点强调社会舆论的科学引导, 在采访、编辑和报道过程中, 保证信息的绝对真实。

1.3 提高人际关系沟通的程度

信息的沟通, 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 尤其在新媒体普及之后, 信息沟通的便利性,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在这种背景下, 社会新闻更应该发挥自身在信息交流方面的作用, 譬如关心社会弱势群体, 央视定期播放的《今日说法》, 以及诸多的法律类新闻, 就打造了社会群体之间信息沟通的渠道, 通过新闻平台, 让更多人了解法律知识和维权手段, 促使人们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和利用法律。换句话说, 社会新闻能够进一步提高人际关系的沟通程度, 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 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 社会新闻发展的建议措施

鉴于社会新闻的特殊媒体定位, 以及社会新闻发展的基本要求, 为了更能体现出和谐社会主义发展中民众的心声, 社会新闻需要以协调社会矛盾和弘扬和谐文化为己任, 以“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不断提升新闻的品格, 以提高新闻报道的深度和拓展新闻报道的领域。

2.1 提升新闻的品格

首先在内涵方面, 要着眼于报道面的扩大, 以时政新闻为例, 将新闻报道重心, 从政府工作和商业经营等方面, 转移到社会大众的生活中, 但又不应该局限于市井新闻, 而是要从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的新闻视角, 了解社会大众普遍的生活和工作, 进而结合国家的政策和社会政治经济, 以权威性的角度畅达民意, 以体现出民意的公共价值;其次是加强正面典型内容的报道, 以注入社会新闻强大的精神动力, 譬如徒手勇救坠落孩子“托举哥”、舍生擒拿劫机者、勇斗砍杀无辜群众极端邪教分子等新闻的报道, 一方面揭露社会犯罪的丑陋现象, 另一方面弘扬社会的正能量, 为和谐社会发展注入更多的正能量;再次是助力社会冲突的化解, 在公共事件发生后, 由于舆论引导不及时, 很有可能造成社会冲突, 此时社会新闻通过新闻理性的弘扬, 将客观真实的事件真相及时报道给社会大众, 有利于社会冲突的化解。

2.2 提高新闻的深度

首先是专题化新闻节目的开发, 在内容同类化越来越严重的媒体竞争时代, 以及社会大众对新闻信息获取需求量的增加, 从正面对专题化新闻节目的开发, 提出更为专业的要求, 笔者建议每档新闻专业节目的开发, 要从采访、编辑、报道等方面入手, 在调查受众主体信息需求的基础上, 开发出具有专业性和思想性的新闻栏目, 以拓展新闻内容的深度;其次是采编人员素质的培养, 采访和编辑是新闻内容质量保证的关键, 通过采访与编辑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 避免采访环节的生硬和随意, 以及有效取舍不专业的新闻编辑内容, 为新闻栏目内容的充实, 提供“深度突破”的途径;再次是灵活应用报道方式, 结合新闻的实际需求, 突破模式化报道方式的限制, 结合不同的新闻内容, 灵活选择合适的报道方式, 譬如案件类新闻, 选择现场采访报道的方式;家庭纠纷事件的报道, 以故事报道的方式, 采用多样化的报道方式, 丰富新闻的内容与价值。

2.3 拓展新闻的领域

首先是强调新闻的地域色彩, 深入现场采访最为真实的内容, 找准与社会大众利益相关的切入口, 推进社会大众的实际生活, 将有价值的新闻内容搬到社会大众面前, 以此增强社会新闻报道的力度和影响力;其次是在新闻创新意识方面, 努力追求平民与专家视角的平衡点, 将单一的信息传递, 往深层解读方向转化, 以及在栏目里面上, 恪守新闻的职业道德, 促使新闻媒体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良好互动;再次是广泛关注农业、财经等新闻信息, 与这些栏目的新闻联合报道, 譬如将农业专题节目的专业知识点, 融入到普通社会新闻当中, 解决社会新闻当中农业相关的问题, 譬如涉及到农民土地纠纷问题, 可引入农业节目中的“三农”政策, 以此作为解决纠纷问题的政策依据。

3 结论

文章通过研究, 基本明确了社会新闻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 鉴于不同社会新闻发展要求和条件的差异性, 以上发展建议在实际新闻工作中的应用, 需要结合具体新闻栏目的开发情况, 予以因地制宜地融会贯通, 以保证这些建议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杨万里.提升社会新闻品质的有效路径[J].中国地市报人, 2012 (10) :111-112.

[2]金柯萌.用言论引导社会新闻的舆论导向[J].中国地市报人, 2014 (6) :36-37.

[3]祝建新.社会新闻信源“枯竭化”危机与应对[J].新闻知识, 2014 (6) :103-104.

基本原则及要求 第11篇

关键词:工程资料;整理归档;基本要求;问题;方法

工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是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工程资料能够为单位的各项基本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对施工过程和管理流程进行有效控制,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工程质量,以便于顺利竣工验收。工程资料是与工程的施工过程同步形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工程项目实体,是该工程报批、施工、竣工过程的原始记录,对于工程质量标准、工程施工细节等都有详细的记载,是工程质量监督部门进行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因此,工程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对于提高工程质量、加强对工程的监督以及竣工验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工程资料整理归档的基本要求

①真实性。要求工程资料必须要真实反映工程建设的情况。②准确性。要求工程资料必须填写准确,评语准确、无误。③及时性。要求工程资料必须要与工程施工同步。④完整性。要求工程资料不得有缺项和漏项。

2 工程资料的重要性

2.1 工程资料是竣工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高性能混凝土的普遍使用,预计建筑工程使用年限大都为100 年,但是施工单位在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后,一般只在前两年负责维修,由于施工不当导致的工程质量问题往往在多年以后才显现出来,需要进行维修和整改,但是由于施工单位人员流动性大,导致难以进行工程修复工作。因此,为了延长工程使用寿命,保证维修质量,确保工程使用人员的安全,维修人员必须通过查阅该工程的相关日志、检查记录等资料档案,以便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提高工程维修质量,从而保证工程的使用寿命。由此可见,只有规范了工程资料的整理归档流程,使工程资料保持完整性和准确性,才能为有效解决工程的后期问题提供资料支持。

2.2 工程资料是反映工程质量的有力证明 工程资料是对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各项材料等的真实记录,是对整个工程实际情况的客观、真实地反映,包括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工程材料的质量、相关材料及工程质量的评定资料等,为工程施工过程中控制和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提供了客观、真实的依据,可以帮助施工人员及时发现错误并积极改进,促进工程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3 现阶段工程资料整理归档存在的问题

3.1 重视力度不够 我国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条例,对工程资料的整理归档都做出了相关说明和规定。但是,由于部分施工单位领导对于档案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不够重视,相关工作人员也缺乏管理意识,再加上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在工程竣工之后,工程档案资料不够完整,不仅延误了建筑工程档案的递交,也无法很好的反映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3.2 缺乏科学的工程资料保存机制 目前,很多施工单位在整个建设工程结束之后,对于相关资料文件的收集整理不够重视,对于竣工后的工程文件资料没有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规范的装订和管理,缺乏科学的工程资料保存机制,极易造成工程资料的混乱和丢失。工程资料保存机制不健全,使得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并不能为工程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提供保障,甚至给单位造成经济损失。

4 工程资料整理归档问题的解决办法

4.1 提高对工程资料整理归档的重要性认识 为了提高施工单位对工程资料整理归档的重视,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程资料管理意识是关键。首先,要切实加强工程资料整理归档的有关规章制度建设,并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来提高人们的工程资料管理意识,学习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使其充分认识到工程档案资料管理的意义与价值,并按照相关制度规定逐步规范自身的行为,不断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档案资料管理意识。最终使得档案资料整理归档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为提高工程的质量,提升企业形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4.2 注重对工程施工资料和物资试验相关资料的整理 施工的过程也是工程资料形成的过程,因此,单位要根据工程开展的进度和环节进行资料的整理。首先,施工过程中要根据施工和报检资料的顺序进行工程资料的积累和分类存放,一直到整个工程竣工验收;其次,还要对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水泥、钢筋等原材料的试验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按施工时间顺序和试验类别分类存放,保证工程资料的真实性;然后,还要对竣工图表、会议记录、相关影像资料等进行整理,保证工程资料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4.3 规范资料的收集过程,保证工程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为了确保工程资料的完整, 工程资料表格的填写、收集和整理必须按工程资料管理的目录来进行,对于遗漏、破损的工程资料文件需要補齐,并确保后补资料的真实性,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工程资料不丢项, 并且与工程质量实际情况相符,只有保证工程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才能方便对工程质量的控制,也为后期的质量监督检查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4.4 加强对工程资料整理人员的培训 目前,由于单位领导不够重视,相关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没有规范的、完整的资料整理手册,标准也很难统一,导致工程资料整理归档工作难以科学高效的进行。因此,单位可以组织一批资深的老资料员在单位内开展资料整理培训讲座,或者举办新老资料员交流会,帮助新手解决工程资料整理归档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4.5 要严格把关竣工验收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过程 在工程竣工验收阶段,工程项目管理监督部门要严格把好审查验收关,对各承包商单位编制的竣工图、文字资料、施工报告要进行认真审查,着重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的真实性和工程变更设计的落实情况,认真审查工程资料是否完整,签证是否完备,组卷排列是否合理等。确保竣工档案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使其竣工档案资料在工程项目合同决算时,真正发挥凭证作用,达到收集整理档案的目的。

5 结语

基本原则及要求 第12篇

●遵循整合原则, 实现“四合一体”

在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中, 教师、学生、教材、信息技术是“四合一体”的有机整体, 其中教师是引导者, 学生是主体, 教材是知识的最主要载体, 信息技术是教学手段。笔者以为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有效融合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 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大胆地把课堂还给真正的“主角”——学生。要避免“为技术而技术”的错误做法——仅仅为课堂穿件花俏的信息化“外衣”, 不能有效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所以, 整合过程中, 教师须始终坚持“以生为本”, 从学生实际出发, 从学生兴趣、知识结构着手, 利用信息技术合理设置各个教学环节, 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以教师有限的引导激发学生无限的主体意识, 努力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知识的自主构建, 人文精神的自由发展。

2.遵循教学模式灵活性的原则

新课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可将多种教学方式、策略结合在一起综合运用, 如当下流行的“探究式”、“自主式”、“协作式”等教学模式。但这些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教师根据所教内容和学生的能力、兴趣, 为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进行灵活选择的, 有时甚至是其中几种模式的“混合体”。高中历史整合课中, 信息技术是各类教学模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是各类学习要素的链接媒介与呈现方式。因此, 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有机而又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 选择最佳教学模式, 以便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3.遵循“教学相长”的原则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高中历史课, 教师、学生、教材、教育技术是教学的核心四要素。成功的教学应该充分兼顾四者的地位和作用, 并在灵活、巧妙利用信息技术过程中, 实现“四合一体”——四要素的互动、互融、互生, 使构建的教学模式能很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 达到师生教学相长的目的。在教学设计上, 以信息化为重要手段的高中历史教学, 要把“教”与“学”的设计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优势互补”、“教学并重”的局面, 真正体现“教为学施”的理念。要顺应新课改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 使计算机、多媒体等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的教辅手段。

4.遵循各类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

重视并重新构建各类教学资源是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信息技术的本质是“互联”、“共享”, 因此, 不是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大量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 而是对教师收集、整理、完善和充分利用网络上已有资源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发扬“拿来主义”的精神, 从琳琅满目的网络资源中选择最适用的素材或课件;更要善于利用已有的资源, 结合教材的要求、自己的理解以及学生的能力进行拼接、修改、整合与完善, 做出最符合教学实际的课件, 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当然, 如果各方面条件许可, 对自己有深刻认识和独到整合思路又有丰富素材的课程, 教师也可以亲自设计创作多媒体课件。但无论是“拿来”的, 还是“自己”的, 宗旨与目的是一样的。

●有效整合的几点要求

如何促进历史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创新教学方式, 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是广大一线教师都在努力探索与积极实践的课题。实践中, 笔者以为在把握正确原则的基础上, 教师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观念——重视“用”

在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有机整合中, 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都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 是为高中历史教学服务的工具。教师是整合的主要策划者、引领者, 但不是唯一的操作使用者。教学中, 不应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他们也是整合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使用者。在教师有意识的帮助和指导下, 学生也应会使用简单的现代信息技术, 熟悉有关的操作流程和技巧, 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自己解决学习中遇到的某些问题。如此, 学生才能全身心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并成为“四合一体”的“主角”。例如, 就重难点知识展开拓展训练时, 教师可提供检索的网址、关键词、参考史料所在的著作名或作者等, 让学生节约检索时间的同时, 提高训练的实践性和效果。

2.教学情境设置——突出“引”

巧设问题情境, 是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巧设问题情境, 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预设问题情境时, 教师应立足高中历史学科特点, 合理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 最大限度地引用各类历史原始资料, 引领学生感悟历史真实直观、细节生动的一面,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在网络环境下, 教师应努力让有限的课堂延伸至无限的网络世界, 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学习探究的空间, 放飞学生思维想象的翅膀。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或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等。例如, 播放一段上海世博会上《清明上河图》电子动态展示的视频, 作为《古代商业发展》课的主要情境设置之一, 让学生进行探究讨论, 无疑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此, 每一节多媒体高中历史课, 都会是学生积极主动的乐学高效的课。

3.教学材料选择——强调“精”

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高中历史课堂上, 围绕教学目标实现所呈现的材料丰富多彩、不拘一格。从内容上看, 既有教材中的“知识点”, 又有网络中的“关联点”;从渠道上看, 既有教师多媒体呈现的“预设类”, 又有学生探究需要的“自主类”。可见, 高中历史整合课材料内容之多、信息量之大, 是以往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而有限的课堂时间和学生精力, 决定了教师必须从海量的信息中汲取最具针对性、典型性的精品材料, 哪怕它只是一句话、一幅图、一段音频影像等。例如, 有关“抗战”的史料多如牛毛, 除课本上丰富的材料外, 笔者只选用了大家最熟悉的一支曲——《义勇军进行曲》, 最醒目的一幅画——《南京大屠杀》, 最振聋发聩的一句话——“华北之大, 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让学生以小见大、由表及里, 深刻体会中华民族当时为何能迅速团结一致共赴国难、同仇敌忾奋勇杀敌, 并最终立于不败之地。唯有如此, 教学才会出现“杠杆效应”——直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快速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从而实现知识掌握与思维训练的相互促进, 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4.信息技术运用——注意“度”

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 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学科的整合无非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制作或下载一些多媒体课件, 再到教室里演示一番, 且课件的内容越丰富、形式越精彩, 整合的效果就越好。实践证明, 课件形式过于花俏, 会把学生注意力过度吸引到课件的流程和形式上;课件的内容过于丰富、容量过大, 则会让教师忙于赶进度“走马灯”似地演示课件, 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质疑和消化。一般历史教学PPT (或其他形式的电子材料) 以8~10张为佳, 最多不超过12张。有的老师洋洋洒洒地弄进了20多张, 那么整节课只能是“放幻灯”, 留给学生的唯有热闹和眼花缭乱。所以,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课件, 真正做到“为教所用”、“为学所用”。

上一篇:使用结构下一篇:课程开发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