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散文诗范文

2024-06-11

西部散文诗范文(精选9篇)

西部散文诗 第1篇

西部散文诗

我,在一片片的棉地上依偎云朵。

我,在一片片的麦地间数着汗珠。

我,在一片片的`青稞地里肩着风雨。

我,在一声声的蛙声中叙说心事,预言了许多梦想。

这样,共同聆听那久违的呼唤,挥手着一场长的风雨。

这样,牵手踏上了那条金光大道,歌唱着那一首首春天的故事。

西部,十里荷塘连着五湖四海。

西部,不毛之地坦荡着惊心动魄。

西部,花草吐绿了一群群牛羊。

西部,传奇了我们各民族的心愿。

西部散文诗 第2篇

我,站在鸟儿的沉重翅膀之上,

——深情地眺望西部。

眺望西部,经典了这个时代的浩歌。

眺望西部,把一个个的思绪变成画像。

在一种遥远和朦胧的记忆中,举杯或者挥旗,

风流了那一部生命所谱写成的诗章。

在一种古老和现代的结合部上,颔首着春秋,

惊心动魄了每一个人和事,

虔诚了阳光和风雨所留下的美好风景。

在一种恢弘与博大的感应中,打开了我们的心扉,

记住风沙和石头,还有那些花草所留下的那一道道伤痕痕旅。

在一种梦想与梦想的景象里希翼,打开了心灵的门窗,

打开了太阳和月亮的窗门,拥抱着无私与奉献,心甘情愿。

在一种大漠与驮铃的呓语声中,驿道千里了那一面面酒旗的斑痕,

揪心了那一位诗人与我的那一次次疲惫的想象力。

西部,走来了千年的`丝绸之路。

西部,走来了千年的敦煌风情。

西部,走来了千年期盼的宣言。

西部,走来了千年佛教的祈祷。

西部,走来了千年古城的命题。

西部,和着我和你的美好心愿。

西部,永远着你和我的真善美。

我,眺望西部,永远把心目中的爱恋与寄托,一次次地大写在那一张旗帜上。

是啊,以一种渴望和追寻,

西部散文诗 第3篇

关键词:农村闲置房,城市化,农村发展

1 农村闲置房的现状及危害

当前, xx行政村有7个组, 现有人口2630人左右, 700户左右, 所居房屋大多以院落为中心式散布, 随着时代的发展, 新屋的新建, 逐渐由聚集向四周扩散, 形成了一种由集中到分散, 由院落向单家独户的居住格局变迁, 且房屋的兴建大多是在原宅基地基础上的改建变为新建, 甚至是在适宜耕种的土地上新建。在新建过程中通常出现批少建多等违规操作, 新建房屋之后并未将宅基地退耕。闲置房屋的危害可谓如下:

1.1 农村闲置房的大量出现, 使得大量的土地, 甚至是可耕作化土地搁置和浪费

农村居民住房的兴建大多是根据农村风俗和当地的习惯, 并未有良好的合理的整体规划, 加之四川丘陵地形的限制, 因而农村居民住房呈现零散分布的状态, 独门独户的布局, 使得每户居住的面积比其房屋建设面积要大出许多, 据调查, 按户为单位, 每户4人计算的建设面积占地约为200㎡, 新建房屋的居住率只有50%, 这样浪费土地面积约为70000㎡左右。让耕地遭到了破坏, 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而且使村容村貌十分凌乱, 一方面, 农村闲置房屋使许多农村土地无法耕种, 造成土地资源利用率偏低, 不能达到地尽其用, 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而另一方面, 农村居民中一部分宅基地少的农户为了解决住房困难问题, 违法占用耕地建设住房, 加剧了耕地短缺的矛盾。

1.2 农村闲置房出现投射出的更进一步危害是农村劳动力的缺失, 家庭结构的变化, 农村人口结构的巨变, 农村老龄化加速, 农村传统文化的后续力减弱

近代以来, 中国的人口流动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不离土不离乡、离土不离乡、离乡又离土。而改革开放以来, 绝大多数农民离开农村离开土地以后就不想再回去了, 这样就造成了乡村发展的相对“空心化”, 大量人口流动使乡村人口结构“空心化”趋向严重, 所谓乡村发展的“空心化”, 是指支撑乡村可持续发展和文明转型的资金技术、知识、人才和需求等资源大量流失, 乡村治理可利用的手段严重匮乏, 从而陷入乡村发展的困境。在现有体制下, 进城农民真正“进城”的是其廉价的劳动力, 而劳动力的医疗、教育、住房、培训等社会权利却被拒之城外。绝大部分流入城市的农民并没有融入城市主流社会, 而是作为“边缘人群”处于有流动无规则的态势, 当许多人被迫回流于乡村后, 他们把传统乡土秩序已经遗弃, 而现代城市文明规则和秩序却尚未内化。因此, 他们作为特殊群体, 便严重冲击着乡村社会秩序, 影响农村社区稳定。

1.3 农村闲置房现象的出现反过来折射出农村人口流动加剧, 增加了现有城市的人口压力

当前我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之中, 城市化需要农村人口的直接转移, 但是过量以及不同步的转移都会使得城市社区面临巨大挑战。流动人口往往处在弱势, 缺少组织、缺少社会影响力、远离政治资源和舆论资源、没有明确的群体利益代表、经济资源有限、生活水准低下是这一群体的显着特征。不平等的社会待遇使得这一阶层易被社会边缘化, 并将导致部分人心理失衡, 诱发认同危机和心理危机, 甚至会导致犯罪等反社会行为。这将成为城市管理不稳定的矛盾源。流动人口若长期处于城市弱势群体, 其自身的文化特征及文化需求易被边缘化, 如流动人口及其子女就学难等问题难以解决, 将不利于其发展, 从而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发展。大量的人口涌入使得城市的居住压力增大, 直接或间接地推高了城市房价。

2 现状的原因分析

2.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政策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

30年前的土地集体化耕作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是历史的进步, 社会发展的需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提升, 解决了几亿人的温饱问题, 成为党和政府的一项伟大民生工程, 也成为了当时甚至当今世界上解决农村发展的典范。然而, 30多年来, 农民在顺利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之后, 蓦然回首, 城市的发展已经让他们目不暇接。自己常年在土地上面朝红土, 得到了除了解决基本温饱的粮食之外, 几乎毫无所得, 相对于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毅然进城务工的农民工, 自己接近赤贫。他们春种玉米和水稻, 秋播小麦, 靠天吃饭, 平均一家四口人收获玉米500㎏, 小麦250㎏, 稻谷1000㎏。全部换成钱也就6000~8000元的水平。加上其他的家禽, 养猪, 卖点自家种的小菜, 收入全部算起来按一万元算, 总共两万元。除去自己的粮食种子钱、化肥、农药, 还有长年的田间耕作, 收获的玉米用来养猪还不够, 稻谷只是用来自己食用, 小麦可以余粮150㎏左右。但是这是一家四口人的收入。说了这么多, 总结下, 就是全部总收入加起来是20000元左右, 按人口算每人每年也就5000元, 如果除去所有的投入, 那么人均年收入就更少了。而进城务工的收入就远远不止这些了, 按平均统计计算, 一个适龄的劳动力每个月所获得工资平均在2500元左右, 一家人两个适龄劳动力每年就可以达到60000元的收入。究其原因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每户人都在解决温饱的线上徘徊, 没有规模化的种植, 也就没有产业化的成果。而一家人被禁锢在这样的土地上, 一年四季的辛苦劳作, 城市里面有可观的收入和适时的假期, 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成大规模的转移, 甚至是举家的进城, 留下的不止是“三八六一九九”部队, 留下的还有大量的闲置的村屋, 留下的更是农村传统文化的衰败。

2.2 社会生活习惯的变化以及农村房屋转让费用的低廉, 使得闲置房的现象扩大

目前, 我国农村的居住方式日益呈现出家庭核心化的发展趋势, 父母与已婚子女 (主要是已婚儿子) 一起居住的越来越少, 分开各自生活的情形越来越多, 而且大多数情况是, 与已婚孩子分家后老人大多仍居住在祖上传下来的老庄户, 当老人去世后, 其原来居住的房屋便会闲置下来, 宅基地管理缺位造成房屋闲置。农村宅基地基本上沿着一户一宅平均分配的无偿、无限期、无流转的管理政策, 这种制度虽然减轻了农民负担, 但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农村建房风气的高涨, 增加了农村宅基地的需求量。农村宅基地的流转体制尚未建立, 农村宅基地和农民住宅难以确权发证, 宅基地和农民住宅作为物权不能充分实现, 制约了闲置房屋的市场化。

2.3 福利保障和城乡基础设施的巨大反差, 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 尤其是“第二代农民工”驻扎在城市之中

当前我国实行城乡两套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的设置是与一系列的社会福利密切相关的, 比如说医疗、教育、养老等等。长期以来, 我国实行的城市偏向的户籍政策和福利政策对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目标, 我国曾经实行了农业支持工业、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是其中的一个价格体制安排。而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以及城乡不同的福利制度的存在, 使城市人口在子女就学、就业、医疗保健等方面享有特殊待遇。与之相对应的是农村在社会保障制度供给方面的不足。农村的道路狭窄。缺乏相应的医疗卫生机构, 农村普遍出现“有病无医”的情况。教育落后, 由于国家整合教育资源, 以及农村缺少生源等综合作用之下, 大量的乡村学校关闭, 使得农村学生必须步行2.5~4km的路程上学。此外, 由于农村的社会保障的缺失, 除了残疾人和部分困难家庭可以享受国家补助之外, 农村普遍只能依靠家庭养老。这一系列的原因使得城市就像一个强大吸气机, 将农村的劳动力和优质资源吸纳到城市, 加上我国教育体制的原因, 大学毕业生普遍不愿深入农村, 下到基层。

3 针对农村房屋闲置的问题的几点思考

“房屋遗弃”从表面上看, 只是农村人口的对外流动所造成的结果, 其危害是土地的滥用, 耕地流失。但深层次的危害是关系到整个农村社区的结构变迁, 农村传统文化的延续。徐勇曾说到“农民流动……以至出现规则“真空”, 原有的权威和规则受到挑战, 新的权威则未能建立……, 从而造成秩序的震荡”。要使这种现象得到有效的遏制, 促使农村社区沿着一条合理的途径实现城市化, 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探讨:

3.1 合理规划农村的住房建设, 减少不必要的土地浪费

加强村庄布点规划, 推进新农村建设工程。按照新农村的总体目标要求, 坚持节约用地原则, 逐步调整村庄布局, 加快推进旧村改造。同时, 要注意优选复垦方案, 应最大可能选择危旧房和房前屋后空闲地较多且较集中成片的地带。这样, 不仅有利于项目的整体开发, 而且有利于降低复垦成本。尽量使房屋建设成片化, 同时以公路为伴, 这样既方便了大家的出行;同时又可以便于交流, 活跃社区文化, 形成良好的氛围。实现农村房屋建设的集中化, 大部分的乡村现在由于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 以院落为代表的传统乡村出现了“空巢化”, 所谓空巢化, 前面也已表现, 即本来三户一院, 五户一体的院落, 现在精壮劳动力大多外出, 加之过年过节的交通阻碍, 使得整个院落显得格外凄凉, 甚至在新年这种时期也是人烟稀少, 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回家, 使得农村出现后继无人的危机, 农村传统文化呈现出没落的隐患。房屋的集中, 可以使得原来分散的村庄集中, 使得农村留得住人, 给农村传统文化的更替一个平台。

3.2 盘活利用有使用价值的闲置房, 土地整理复垦并不是破解闲置房屋的惟一良策

相当一部分闲置房屋内部结构较好, 有些甚至是新房, 位置也较好。在盘活利用农村闲置房屋时应结合各地闲房屋的实际情况, 做到物尽其用。一是改造农村闲置房, 开辟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充分利用闲置房, 通过维修或改、扩建仓库、大会堂、旧校舍、已撤并搬迁的乡镇政府公房等, 大力兴办农村公共文化事业, 建立老年活动中心、养老中心、村图书室等, 为农民提升农村精神文化水平提供配套设施, 从而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二是创新流转制度, 解决贫困户住房问题。宅基地上的房屋是宅基地使用权人投资建造, 是宅基地使用权人的私有财产, 农房如果长期闲置无人维护, 会逐渐破烂, 但要卖掉并不容易。与此同时, 部分贫困农民又无力建新房, 存在住房不安全问题。因此, 各地政府不妨花较少投资帮助贫困户解决燃眉之急, 也可通过补助少量资金鼓励危房改造对象购买安全流转房, 这既解决了贫困户的住房问题, 改善生活生产条件, 又盘活了农村闲置房, 更节约了农村新建房占用耕地, 使农村富裕户的闲置资产得到充分利用, 充分发挥效益, 这种资源流转制度的创立推进, 利民利国, 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是加强乡土建筑文化保护。在旧村改造之前, 要坚持规划先行, 搞好调查研究, 做好旧村改造规划, 切实把本村本镇独有的诸如古宅、古楼、古庙、古碑、古窑等古建筑列为重点保护对象, 做到以不动为主, 以不拆为先, 能保留的就保留, 能不拆的就不拆, 防止因盲目拆建造成永久性的遗憾, 确保具有本地特色的古建筑保留下来, 成为当地一道古朴而亮丽的风景线。

3.3 加强政府的引导功能, 实时地调整对农政策, 引导农村社区城市化、农村人口市民化, 尽量实现就地城镇化

首先就是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硬化、拓宽乡村道路, 同时带动农村兴建一定规模的农村医疗社区。当然, 在城市发展的同时, 注重对农政策的倾斜, 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 让农民能留在土地上, 且能实现就地致富。近年来的惠农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就取得一定成效, 但是粮食直补、种粮补贴等还有一定的缺陷性, 比如说分散的资金不能很好的使农民实现生产工具的更新等。我们要更多的按照当地的情况来出台相应的政策, 西部农村由于地形的制约, 生产技术的落后等, 农民增收十分困难。政府应该适时的出台相关政策, 实现土地的产业化, 实现规模化的经营, 逐步实现西部农村的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当前, 西部农村农田荒废的一大原因就在于缺乏劳动力, 能播难收。所以实现农业机械化就势在必行, 但由于家庭经营的弊端, 使得这成为一种不能逾越的鸿沟。这就需要政府引导支持农民购置新型的生产工具, 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和科学化;此外, 当前农村收入来源单一, 主要来源于粮食和自家家畜的养殖, 很难实现规模化的经营, 也就较难实现规模化产业和收益。可以进行技术引入, 吸引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带动农民发展新农业;再有, 可以借助农村土地和劳动力的优势, 引入一些劳动密集型的行业, 带动农村的就近就业, 推动农村的城市化。

后记

农村房屋遗弃问题, 是当前西部农村一个具有特色的现象, 相对于当前全国房价飘高, 房市过热的情况, 形成巨大反差。如何有效地扭转这个情况, 合理的利用当前农村的这个现状, 保住耕地红线的同时, 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的外流, 造成土地荒芜, 农村人口结构的失调, 农村秩序的混乱以及农村传统文化的更替断层, 解决好城市化进程过程中的难题, 实现农村社区的良性互动。正是本文的核心关注点。

参考文献

[1]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2]樊雅丽:促进农村闲置房屋的流转[J].经济论坛, 2008 (15) .

[3]罗林涛:关于旧村废弃宅基地复垦整理的思考[J].陕西农业科学, 2009 (05) .

[4]徐勇、徐增阳著:《流动中的乡村治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

[5]杨靳:人口迁移如何影响农村贫困[J].中国人口科学, 2006 (04) .

我教西部散文《一棵树》 第4篇

前一阵子,我们学习了一篇散文《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两只鸟”告诉我们:年轻人应该拒绝啃老,学会自立自强;人类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环保意识,学会跟大自然和谐共处。

在春天里,我们观察两只鸟;在四季里,我们继续仰望天空,不只是观察两只鸟,还要观察两只鸟栖息的那棵树。

二、授课流程

师:尚建荣的《一棵树》如此简短并且看似简单,它凭什么获取西部散文“新锐奖”?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生:它的手法丰富,运用了对比、拟人、夸张等手法。

生:它的语言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生:它的立意高尚,批判深刻。

师:显而易见,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抒情散文一般有两种表达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本文属于哪一种类型?

生:借物抒情。

师:借物抒情的文章的基本手法是托物言志。那么本文“托何物?何以托”?

师:“树”是如何向四季表白的?作者又是如何概述“人”的?

生:本文是托“树”喻“人”,描摹了“树”用花朵、叶子、果实、根部等形式对四季的“沉默”的表白方式,鞭笞了“人”的撒谎、自私、势利、浅薄等劣根性。

师:这篇散文“言何志”?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文眼。

生:本文的文眼是“人是该学一学树了”。

师:人应该学习树的哪些品质呢?

生:低调,深沉,谦恭,奉献,坦诚,包容,团结。

师:本文的作者就是借“树”抒情,赞美了“一棵差一点儿就完美”的树(一片森林),毫不留情地批判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倾轧、攻击、伤害、捉弄等不健康现象。

师:张志公先生说过,文本阅读就是在文本里走几个来回。刚才我们整体感知了《一棵树》,下面我们来细细品味这篇散文的形象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师:那么,这篇散文又是“如何言”的呢?请大家一起来研读课文第1、2、3、6、13—20等段落。

师:请一个同学读一下第1段。

师:第1段的语言倒不见得如何美,有两个词语倒是值得咀嚼一下。“永远”?“的确”?

生:说明毫无例外,千真万确。

师:树用沉默的方式告诉人类什么做人的道理?

生:沉默是金。

师:老师还想到了“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等等字眼。

师:现在老师来范读一下第2段,请同学们准备鉴赏相关的字、词、句。

师:“你能像一棵树那样用甜美而馨香的语言”中“甜美而馨香”指的是什么?

生:梦幻一般的花朵。

师:人能不能“使季节陶醉或让鸟儿唱个不休”?

生:不能。

师:请同学们齐诵第3段,继续赏鉴相关的文字。

生:“对于一棵大树,你看,我们往往只注视它顶天立地的英姿,而忽略它一片叶一根枝慢慢长大的过程。”这句话说明人类往往只重视事情的结果,轻视事情发展的过程。

师:是啊,我们现在的社会太急功近利了,人们都想坐享其成,名利双收。

生:“有一天,当你背过身走了很远很远的路而感受到身心疲惫时,在你随意间的回头一望中,你终于看清了——”,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一味地追名逐利,随波逐流,要及时“回头”。

师:是的。辛弃疾有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的一生中,要追逐的东西很多。其实,有许多东西并不在人堆里,而是在“灯火阑珊处”。我们人类要学会树的静默和冷凝的精神,不要一味地逐大流。

师:作者喜欢用“在晚霞中”“在晚风中”等修饰性词语,想营造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生:凄凉,凄美,以此表达作者失落和失望的心态。

生:人不仅要学树的静默,还要学会思考。

师:这位同学说得太好了。假如只是静默而不作思考,也于事无补。

师:同学们看老师站在这里像一棵树吗?(笑)我自己看着不像,倒像“一棵草”。但是老师虽然没有树的挺拔,却有着树的精神。(笑)

师:现在请一个同学诵读第6段,大家一起个性解读这段文字中的精彩语言以及蕴含的做人的道理。

生:“透过一片树叶的脉络,你可以看到江湖河海”,夸张手法,告诉人们“以小见大”的道理。

师:老师送你们一个词语“见微知著”。

生:“我们就能让黑夜之梦在天亮前找到回家的路。”“黑夜之梦”指人在生活中的忧郁和沧桑;“天亮前”写出了黑夜之梦的特性;“找到回家的路”是指人找到了归宿,找到了精神家园。

生:“一棵树,一片森林,它的静默足以让一个人听见自己的内心深处的喧嚣和轰鸣。”“喧嚣和轰鸣”是指人的种种急功近利式的想法和行动。

师:老师范读13—20段,请同学们体悟第14、15、16段三个“一字短语”,讨论“似乎可能又似乎不可能”。

师:为什么不鼓掌?(笑)(学生鼓掌)

生:可能,这要看不同人的心态。

生:既可能也不可能,要看具体的情形。

生:既可能也不可能,要看具体的人。

师:可能;不可能;既可能也不可能。分析都对,这里没有标准答案。标准答案会害死人的。(笑)

师:这组短句,“我”扪心自问,“你”追逼责问,“他”疑虑重重。我们的人类太可悲了,让我们自己心生太多的悲凉。

师:至此,我们完成了本文“如何言”的问题。老师再追问一下本文是“如何言”的?

生:生动的语言;对比、拟人等手法;托物寓理的深度思考。

师:接下来,我们要探讨“为何言”的问题了。通俗地讲就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生:现实社会令人失望。

生:呼唤人类像树一样接纳,团结。

师:我们中学生朋友写作文就是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来。

师:现在我们回到开头的问题——本文凭什么获西部散文“新锐奖”?

生:托物言志的写法;深刻的哲理;生动流畅的语言。

西部走笔散文 第5篇

在这之中我们先是沿着连霍高速,后又过黄河大桥,朝天水——平凉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沿匝道行驶30米,过黄河大桥约530米后,直行进入青兰高速,直到晚上近七点钟才从咸阳进入西安,来到前几天我们在这儿住过的酒店住宿一晚。

第二天一清早,我们吃过早饭就匆匆地上路了,我们先进入沪陕高速,而后又进入福银高速、沪蓉高速。

我坐在副驾座上,望着沿途的山水田林感慨万分。

我想,如果是九天前有人问起,你见过大西北的山吗?我肯定会茫然的摇头,赶紧回答,不知道,不知道!但是,此时的我已经不仅亲眼见过大西北的山,而且被西北的山给折服了,大西北的山,那才是山中的伟丈夫!肌腱与线条的组合,力量与雄心的凝铸。铁骨铜肤,结队成群,似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滚滚铁流,似腰宽背圆擂战鼓的队队方阵。没有黄山那遗世独立的仙风道骨,没有泰山那孤傲耸峙的帝王霸气。

我曾经到国外去旅游,乘坐国外航班飞机,在九霄云天见识过大西北的雪山、雪峰。啊,雪峰!你是位惊世骇俗的公主,难怪守卫你的有那么多赳赳武夫;你是位鹤发童颜的老人,俯视芸芸众生关注人间疾苦;你是翩翩飞翔的少女,为美好天国载歌载舞。

这时夕阳西下,雪峰披着金黄的盛装,群山变得模糊而苍黄。连绵起伏的古长城垛口,吻着鲜红而又橙黄的夕阳。夕阳仿佛是颗圆蚌,酷暑的蒸煮,风沙的打磨,终于孕育而成一颗精神之珠。

雪峰,群山,戈壁,夕阳,组合成一幅壮美的画卷。视野与胸怀一起开阔,激情与壮思一同驰骋,思想与诗情一道圆舞。人在历史与世界的广袤中,发现了自身的庄严与美丽。

机翼下连绵起伏的`群山,开始是黄黄的,黄得像一块块玉;后来是青青的,青得像一匹匹缎。不,更确切地说,黄与青的山脉,竟给人一种天鹅绒般的质感,润若处子的肌肤,更像薄如蝉翼的琉璃。

莽莽群山,为什么我们面对时巍峨高峻、不可一世?俯瞰时却那么光滑圆润、柔情万种?

当机翼下掠过一座雪峰,不,是一片雪峰的时候,仿佛思想之刺触痛了心灵深处最敏感的褶皱,灵魂之翼扫过精神海洋最深邃的峡谷——它们,是一群慈祥和蔼的白发老人;它们,是一群风姿翩翩的天外仙鹤;它们,是一群超凡脱俗的绽放芭蕾!阳光下的雪峰闪动着圣洁的光芒,乌云下的雪峰又是惊人的冷艳。彩霞常在风雨后,胜景总在险远处,美景如斯,人生何尝不如此!

雪峰逐渐远去直至消失,但内心的雪峰渐渐升起:人格的庄严,精神的壮丽,思想的壮阔,恪守自己的信仰亘古而不变,立足自己的准则寸步而不移。

这时的山依旧雄壮,但多姿多彩,山的颜色有赭红,有灰褐,有的红成带状,有的灰成一片,有的黄成敦煌飞天的衣褶,有的黑成八大山人的写意。

群山退却,沙海汹涌,单调的戈壁中呈现着生命的灵动。那是一条带状的河流。它是那样的柔肠百结,它是那样的缠绵悱恻,一步三回头,欲去还留,以致把自己缱绻成舞女的裙带,变幻成魔术师的抖绸。大河或穿行于五彩丹霞之间,或翔舞于茫茫大漠之上,那是何等的超然,何等的豪迈。

这时飘过无数白云,如蔚蓝湖面盛开的万朵白莲。不一会云的帷幕把大地盖得严严实实,这里已变成云的故乡,棉的海洋。洁白的云朵使人浮想联翩,这里的万里长空是否挥舞过嫦娥的寂寞广袖?不远的地方是否就是玉宇琼楼?

而此时此刻,我乘坐的小车,正在福银高速途中蓝田段。路过这里使我想起了陈忠实老师,想起了他的《白鹿原》

透过车窗,望那右边高高的原上巨幅广告牌“白鹿原影视拍摄基地”,给我的眼球以巨大的冲击力。这里是以茅盾文学奖《白鹿原》为依托,是陕西首座集影视拍摄与体验、文化休闲、儿童游乐、精彩演艺于一体的大型影视城。

通过展示关中建筑、历史、宗法文化民俗,让游客一日走过武关萧关潼关金锁关大散五大关,体验古原、了解古事穿越周秦汉唐。

著名作家陈忠实以白鹿原20世纪前半叶为背景创作的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将白鹿原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推向了世界,勾勒出一幅白鹿原雄奇史诗,描绘出一轴波澜壮阔的白鹿原画卷,奠定了白鹿原民俗风情旅游的基础。

从窗玻璃远远望去,这时的白鹿原上正是草长莺飞、树木茂盛、鲜花怒放的时节,蓝天白云下,葱茏的绿树掩映着一座座安详的村庄,空气中弥漫着洋槐花和绿草的清香,古老的白鹿原一派生机勃勃、郁郁葱葱的景象。

这里自然环境独特,东南依山,三面环水,风成黄土堆积台塬面积263平方公里,海拔高于西安300米,虎视十三代古都,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历代王朝长治久安的天然屏障:土层厚达百米,土壤肥沃,农业发达;地下水蕴藏丰富,鲸鱼沟水万古长流,水质甘冽甜润;空气清新,天空湛蓝,四季分明。白鹿原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古代金、元、羌等少数民族杂居及其与汉文化融汇之所,民风淳厚,传奇色彩浓烈。

陈忠实老师的一生与白鹿原有着解不开的渊源。他出生在白鹿原下的蒋村,“我家住在白鹿原北坡根下,出门便上原。”1962年高中毕业,陈忠实做乡村小学、中学教师和区、乡干部,1982年才调至陕西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常年在农村的生活,使他对农村、农民和他生活的这片沃土有着深刻的理解,饱有深情。

据陈忠实老师透露:“在我之前的两代或三代人,在这个原上以怎样的社会秩序生活着?他们和他们的子孙经历过怎样的生活变化中的喜悦和灾难……以这样的心理和眼光重新阅读这座古原的时候,我发现这沉寂的原坡不单在我心里发生响动,而且弥漫着神秘的诗意。”于是他扑下身子在广大农村中去寻找民族文化之根,寻找这个民族的精神和心灵演变的秘史。

《白鹿原》的时代背景设在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最变化多端、复杂多样的年代;同时,作者把故事的空间放在了“京畿之地的关中”大地的白鹿原上。这片土地正如作者自己所描述的那样,“封建文化封建文明与皇族贵妃们的胭脂水洗脚水一起排到宫墙外的土地上,这块土地既接受文明也容纳污浊。在缓慢的历史演进中,封建思想文化封建道德衍化成为乡约、族规和家法、民俗,渗透到每一个乡社每一个村庄和每一个家族,渗透进一代又一代平民的血液,形成这一地域上的人的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

他历经六年,蛰伏于白鹿原下倾尽全力、呕心沥血写就的鸿篇巨制《白鹿原》终于完成了。作者将白鹿原上以白、鹿两个大家族为轴心的整个乡土社会搬到了我们面前。厚重而又极具表现力的语言,细致而又洗练到让人难以忘怀的细节,一个个命运独特个性突出的人物,整体的浑厚、苍凉而又颇带神秘感的地域文化特色,还有那血泪交流、悲剧交叠的沉重的历史氛围等等使其在文学上达到的高度不言而喻,成为中国当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

今日白鹿原,巨大的面貌改变和发展变迁,我们不能忘记一个人,那就是陈忠实。

因为他的一本书,白鹿原变了。可是,令人遗憾的是这位令人敬仰的著名作家,却因为长期劳累,而病倒了在他钟爱的文学事业上。

我们的车早已闪过了白鹿原塬上,但是在我的心里还想着陈老师,想着他生前创作鸿篇巨著《白鹿原》的点点滴滴。

就这样昏昏沉沉的进入到了梦乡,梦中与文学前辈陈忠实老师促膝攀谈。

西部怀想散文 第6篇

在我的记忆深处,除了大年夜大年夜海的宽敞,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西部大年夜大年夜漠的旷远。

跟着火车一步步地向西部推动,我心中的惊奇便一点点的增长,这就是想象中的一切吗?连绵曲折的古丝绸之路,充斥神奇传说的古楼兰、高昌故国、交河古城,依旧气概不凡的古长城,生命的去世海罗布泊,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过的火焰山,奔驰不息的地下泉水坎儿井,敦煌莫高窟宝贵壁画大年夜大年夜漠飞天,人世仙境喀纳斯风景区,倔强不平誓去世与风沙抗争的胡杨,连绵数千里长年覆盖着积雪的天山,甘甜爽口的哈密瓜葡萄,丰富的天然石油本钱,独特的维吾尔族风情……

站在这广袤的戈壁滩,空旷,苍茫,使我立时想起“前不见前人,后不见来者,念寰宇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句子,在这里,你尽可放声高歌一曲,你所释放的音符刹那奔赴到了天边,传便四野,你的音质也是以而空灵。面对着这高远的天空,俯视着这连绵的大年夜大年夜漠,你可以什么都想,也可以什么也不想,就这麽静静的,静静的倾听,倾听风与沙的对话,倾听流水与河床的交换,倾听胡杨与红柳的细语,感触感染阳光授予它们每一位的炙热绸缪……就在这八千里外的塞外古道,就在这偏远寂静的大年夜大年夜漠,油然心生几许侠骨柔情,竟是如斯地动情动容,不克不及自已……

走在这广袤的戈壁滩,椈一捧从天山雪山奔流而下的泉水,甘洌清纯沁人肺腑。在这浩瀚的.大年夜大年夜漠,只要有水的处所,便会有胡杨的影子,胡杨,最令我冲动的是胡杨,他用本身三千年的身躯,执着痴情地守望,那怕与残虐的风沙为舞,那怕与焦灼的骄阳共存,他用本身独特的崇奉,完美地诠释了一段有关生命的传奇。他那虬劲向上的枝干,明示着自已曾经历着若何的魔难!为了适应恶劣的干旱气候,他曾做出让人类弗成思议的尽力和改变,竟然一颗树上长出两种不合的叶子!不细心地人会认为两颗树纠缠在了一路,为了还大年夜大年夜漠一片活力,也为了给路人一片绿阴,他就这麽蜜意地痴爱这片并不肥饶的地盘,以绝美树中伟丈夫的形象守候守望,伴着身边的红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抱怨这既定的命运的魔难….

如有可能,我愿再次走进大年夜大年夜漠,去感触感染千年的古文化,去感触感染岁月沧桑的变迁,去感触感染生命于困境中的传奇…..

西部的天空散文 第7篇

1

不知什么原因的驱使,我最终的选择便是一支柔若无骨、不经风雨的笔,能让我心灵的藏纳一吐为快,一泻千里。

只是在遭遇西部之后,这种欲望和偏差才膨胀抑或迸发出来,并一发而不可止。

第一次看到龙首山的情景依稀还在眼前,起伏高耸的山脉形如骏马或蛟龙逶迤,力度极大,而天空则蓝得让人吃惊或咋舌,发傻或发呆。

在西部纯净诱人的天空下,我第一次感觉人的本体和价值。

那种明澈让人豁然开朗,那种真实让人变得赤裸裸,无地自容。

2

进入阿拉善,驼乡高远的天空同样令我震撼和吃惊不已。我每天生活在巴丹吉林的视野,呼吸着它的鼻息和体味,感受着它神灵般的精神和威严,当然也有温存。

真的,就像现在看到贺兰山一样,那个年月,我抬头看到的就是巴丹吉林的沙山,视野里的每座沙山我都熟悉。都能叫得上每座沙山的名字。早晨它是橘红色的,中午是金黄色中溢出些许褐青,而到了黄昏则出现了让人惊骇的蔚蓝,像山脉一样的颜色,一样的沉稳,一样的不可思议。

3

阅读和聆听巴丹吉林,让我受益匪浅,受用终生,每每想起那片浩浩荡荡的苍茫腾跃,我的笔下时常如有神助,便一气呵成,便气势如虹,便泪流满面。

阿拉善,这已不是他乡的天空,而是我文学的发祥地和连接自己血肉之躯的精神家园。

于是,当疲惫不堪或干渴难忍或万般无奈时,便有一座飘拂着炊烟的蒙古包在远方召唤,让我不敢怠慢,不敢偷懒,跌跌撞撞也要走下去。

因为那里有我心中的唯一。

4

蜗居西部,熟人熟脸,一口乡音,绵善舒缓,总有一种踏实感,拉条子也比别的地方吃得香,吃得滑溜,吃得顺当。而一出三关,往东,总感到语言中已平添了或掺杂了一种尖厉或较真的居高临下,舌头常常在口腔里人为地校正方位,累不说,被忽悠不说,常使听的人局促不安。

其实,西部人也善调侃和幽默,有朋友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你们作家就是坐家。我说,能坐在家里就不错了,总比成了没头的苍蝇强。

作家其实也是食肉类的严谨而善良的动物。喝多了酒,时常找不到回家的路;绵软而羞涩,总学不会保护自己;吃的是草,挤的是奶,这么多年,感到还是鲁迅概括得精准了然。要说食肉,也许是动脑子的缘故,每周必大吃一顿肉,猪肉、鸡肉、鱼肉还不行,必须是炖羊肉、手扒肉,大块朵颐,常吃得天昏地昏,吃完就安生了,没想头了,安安静静地写文章或做事。

5

西部如今已成为亮点,我的第二故乡西努尔盖不知有否改变,海森楚鲁怪古林不知赚钱了没有,那么好的景区,也不知道卖门票,常让人白看了。

总惦记远方,总惦记朋友,总惦记永远的思绪,常常自己抚平心中的伤痛,走向新一轮的`平衡和跋涉。

我的朋友是个挚爱睡眠的人。他跌倒就能响起鼾声,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动摇不了他睡眠的意志和决心。他的优质睡眠,常让我感到嫉妒,感到孤独。不过,我已从他的鼾声中找到一丝美丽,也听出了一些音乐的味道,让我无数次在平静的鼾声中构思属于我的美文。

还有一位朋友,他惦记我的时候比我惦记他的时候多且要紧。我常说,吉人自有天相,每到人生关键,便遇朋友相助。他的扶掖常使我自愧甚至羞赧。

他把爱和真诚、人格力量给了一位西部作家,牵挂着我的冷暖,我的安危和困惑。不由自嘲,我干什么了,何德何能受此厚爱。

但那是祁连雪峰弱水清流友情的绵延不绝,情真意切,每每想起,便不能自已,便辗转反侧,便泪水潸然。

6

西部人多豪放,重感情。因此喝起酒来便显得激动和沧桑,节奏感却差,但除了总量控制之外,落实到具体人那便看你的真本事了,否则只有冒条、出丑等着你了。

第二天见了人,不好意思,便自讪:昨天喝高了,喝大了,酒不行,上头了。于是,便去了牛肉面馆,给胃找点安慰。

绵延不绝的酒文化、羊肉文化(也叫饮食文化)已渗透在这片土地的方方面面,悲喜哀乐都有,挥之不去,无处不在,欲说还休。

没酒没羊肉还叫西部吗?酒壮了西部的胆,充实了西部的灵魂,长了西部的精神。

试想,几个哥们,吃上一条瘦鱼、几粒花生米,喝了一罐饮料,能翻过贺兰山的马蹄坡吗?能写出气壮山河的诗篇和美文吗?能读懂美丽而婉约的月亮湖吗?最近,阿拉善金鹰文化探险传播俱乐部的几次跨越和亮相,让人们感到人对自己的一种挑战和反思,很有一些哲学的意味。

7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遍西部也许是我永远的渴求和向往。

我不想停下脚步。

我总想有一天,闲下了,背个行囊,哪怕蹒跚着,气喘嘘嘘着,也要走遍陇南陕北巴山湘水,读一读阿坝州的牦牛、帐篷和藏北那曲的雪山无垠,真正感受西部的精髓和每一个细节,每一张面孔和每一道额纹。

西部,纯静的天空,也让我的灵魂愈显渺小甚至猥琐。

西部散文诗 第8篇

开幕式上,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主席刘志成充分肯定了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为中国散文做出的贡献,并對广大作者的创作提出了希望。举行了中国西部散文学会神舟文学艺术院成立仪式,选举了领导机构。同时还举行了著名作家,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内蒙古作协副主席张继炼先生师徒结对文学传承项目签约仪式。

简短的开幕式后,与会散文名家王剑冰、张继炼等人就西部散文创作状态、创作的现状进行了授课。与会作者普遍认为,西部散文从来不是狭隘的、封闭的,有它文化审美的包容性、开放性和价值取向。西部散文除了独特的地域特征,更有自己独特的精神特征,作品中张扬着原始的自然生命力,不屈的生命激情,雄阔、凝沉的意象。举办这届散文节,意在建立一个交流、采风、合作的平台,激励广大作者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

西部放歌散文 第9篇

总想坐着火车在青藏高原上潇洒走一回,在那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上,尽情地挥着鞭儿,牧着羊儿,唱着歌儿,让心自由飞翔,飞向那美丽而向往的天堂

拥挤的火车不如老牛车

阳春正月,有幸去青海省会的西宁市,为的不是去观光赏景,而是亲戚家里有事。有事就得顾事,顾事就得亲自走一回,也是西行难得的一次好机会,就是季节不随人的意愿。

火车票是在华亭邮政大厅代买的,只有无座站票,由于赶时间,无奈何也只能如此而已了。去的路线我没有仔细研究,就跟着亲戚一块去平凉乘坐k9663次列车,于晚上9:18出发了,谁知道这趟列车是怎么回事,既然是由平凉始发的,为什么就会那么拥挤而超载,人行道里都站满了人,就像在背篓里插玉米棒子一样,拥挤得人喘不过气来。加之,火车在每个站必须停三五分钟乃至十分钟,到终点站兰州也就有12个小时了。

乘坐这样的车,对于我来说是第二次了。车内几乎全是去兰州上学的学生,三座上坐着4个人,两座上坐着三个人,走道里站满了人,人挤人,车内热的人人汗流浃背,就像进入桑拿浴室一样,想减去一件衣服,都脱不下来,那个拥挤谁能受得了,想上趟厕所没门,只能忍受着了。

火车的行程路线是,从平凉出发,沿着轨道向西北方向行驶,先到宁夏的固原,到同心,再到中卫向西行进到甘塘,后向西南方向行到甘肃的白银、景泰、皋兰,到兰州站,几乎是走了个“几”字形。

一路上,车内的学生真像麻雀窝里捣了一扁担,叽叽喳喳嘈杂声一片。由于车内的乘客都是平凉各县区的人,都有共同而熟悉的声音,无论谁说个什么,都能你一句他一句的说上话,并且说话声、笑声、嘈闹声一路不断,想打个盹也不行,就这样站了12个小时,使人又瞌睡又累的,无处诉说。

从平凉到兰州,已经进入夜色,车窗外只能时不时的看见廖若星辰的路灯,再就是列车走动的哐当声,还有过往列车的鸣笛声。大概到了白银,天蒙蒙亮,隐隐约约看见窗外的山和稀稀拉拉的民房,到了皋兰时,看到那里的民房虽然比较新,可是户户都是小四合院,房子都是厦房,由于干旱不下雨的原因,房顶都比较平坦,平田地里都用石子铺了,大概是用于保墒吧;山不大像个小沙丘,没有生长蒿草;从兰州西固以西,那里的地貌不是很牢固,好像是石沙堆起来的山丘,土是红颜色的,就像火烧了一样,树木和蒿草比较稀疏,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

下车后,就紧紧张张去购票处买去西宁的火车票,最早的车次也是12:58上海到西藏拉萨的过往车,买好票后就在兰州火车站附近吃饭,我们五人每人一碗兰州牛肉拉面,吃过后时间尚早,我领着他们去黄河边欣赏了黄河风景。后急急忙忙去火车站候车,到西宁西站已经是下午的4点了,亲戚在那里等着接我们已经等了多时了。

我们拥有这样的经历,是人生一大幸事。虽说车费不高,但受的那个罪,可能是80、90后的人不会体验得到的。K9663次不如老牛车一样的列车,在我的有生之年会把你铭记在心的。嘿嘿!

金碧辉煌的塔尔寺

金碧辉煌的.塔尔寺是国家级保护文物,也是开放了的旅游景点。它的建造恢弘雄壮,它的历史悠久漫长,我这一介凡夫民子,难以想象!有幸一览,实为欣慰。

我们一行七人乘坐两位侄子开的车,从西宁出发,向南行驶了大概30多分钟时间、20多公里的路程,就到达湟中县城南边的塔尔寺。

塔尔寺历史悠久,被誉为第二布达拉宫。难怪那些个虔诚的信徒们,从西藏匍匐着三步一磕长头,不远千里来到塔尔寺朝拜,把一颗虔诚的心寄托给塔尔寺的佛,才认为把心灵释放归真,这就是藏族人执着的一生。可见塔尔寺的古老和灵性是多么的久远。

塔尔寺的建筑风格虽然严谨,宏伟壮观,高不过三层楼,从整体上比较分散,没有布达拉宫集中。以一个四合院为一体,安排着一个活动场所,有藏经楼、金佛殿、颂经院等等,顺着一道沟两面山坡建造而上,场面挺大,每个院的建筑就像皇宫一样,主殿的顶子大多数都是用黄金浇铸的,太阳照着的时候,金光灿灿一片光芒;个别建筑就是不用金子浇铸,也在房顶的中间用金子铸一个小塔形状的标志,很醒目的。

塔尔寺的正会在正月十五,我们是正月十四去的,那天游人比较多,熙熙攘攘的人们,摩肩接踵,要观摩一个场面很难的,需要排队出入。我们只是在人比较少的地方看了看那雄浑的气势,在大殿内只看了一处地方,真是让人触目惊心,眼花缭乱。里面四墙壁从地面到房顶,一列一列摆放着用金子铸成的小佛像,那得用多少金子啊?这数都数不清的佛像、量都量不准确的金殿顶盖,布满了多少颗虔诚的心啊!

我们刚到塔尔寺,就赶上了好歌善舞的藏民在塔尔寺广场跳藏族舞,他们那豪情激昂、欢快奔放的舞姿,吸引了不少的观众。我挤进人群,拍了几张照片,也沉醉在那欢乐祥和的气氛之中,直到亲戚拉我要走时才反应过来。善于好歌好舞的藏族人,他们穿着各色的藏族服装,看样子是自发组织起来的,跳起舞来舞姿洒脱招展,自然敏捷如燕。我不知道他们跳的是什么舞,随便请教了旁边的人,说是锅庄舞,我一想,他们跳起来走着一个圆圈,很像一口锅的形状。呵呵!

离开塔尔寺广场,我们随便走到一个大殿院内,也刚好赶上了佛院的僧人在做佛事,未曾见过世面的我们,也以好奇的心观看了他们的佛事活动;后有在亲戚的带领下观看了壁画,那壁画上的画神一个个张牙舞爪,凶刹恶面,好一股英雄威武气壮山河的模样,真是好战的原始游牧部落的英雄形象;还看了藏族人刺绣的各种神画和用酥油浇筑的佛像及各色花,真是出自能工巧匠之手,那惟妙惟肖的佛像和花,真像活的一样。

塔尔寺,心中神往的地方,稀释心灵净化心灵的地方!

高楼耸立的西宁市

十几层的高楼对于省会城市来说,不是什么稀奇了。可是对人的印象来说,就是高楼耸立,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我舅是50年代初从北京转业到青海西宁的,家就随他安在了西宁。到西宁的时候,只有他和舅妈两人,到现在他们一家人发展的已有18口人了,家家都住着宽敞的楼房,同时也有了私家车,日子过得挺不错。

我们在西宁下了火车,就被亲戚们接着去了新的开发区(西新区),即将结婚的侄子在那里买了一套一百多平米的房子,在25层,这幢楼房总高33层。我们乘电梯在他家小憩,喝了杯茶就匆匆忙忙去一家豪华大酒店吃饭了。

穿梭在高楼林立的西宁市的街道,一会儿左转一会儿右转,转的人辩不清方向。反正是有亲戚开车,我们并不担多大的心,只是坐在车里向车窗外眺望,看着大城市的各种风景。

西宁市的地盘,形状有点和成都相似,但比较正规,东是东,西是西,经纬分明;成都市的方向是以天府广场为中心呈放射状的,方向感差的人都难以辨清方向的,我在成都去了两次,都把南认为是北了。呵呵!

西宁市的街道东西为横,南北为纵,纵横分明。酷似华亭县城,也有东关十字和西关十字,以东关十字为界,向四面八方展开。东关十字以东为城东区,以南为城南区,以西关十字以西为城西区,以北为城北区了,还在东关至西关的中间有个城中区,城西区西面新开发的区域就是西新区。我们的亲戚大多数住在城西区,只有一家住在城北区,新买的房子在西新区,一家离一家比较远,坐着车都要走二三十分钟。东关绝大多数居住着回民,那里明显的标志就是高而大的东关清真大寺,还有几处小的清真寺。可见回民是多么优秀的一个民族;就从选地方来说,回民选的大多都是城市和好地方,而藏族人选的不是高山就是大山,为什么他们都住在了青藏高原?

正月十五那天,按照亲戚的安排,我们兴高采烈地坐着亲戚的车,坐车观城市。我们用两眼看着车窗外的每一条街,街道两旁的树木和高楼大厦,穿越了纵横十几条街道,观看了西宁中心广场的彩灯,还有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西宁体育馆,周围高楼不是银行,就是酒店,有着大城市威武雄壮的景象。在西宁市有三处广场,我们只在西宁中心广场遛了一圈;地下商城也有几处,我们没有时间去逛,就在街道里欣赏了高楼林立的市井风光。

西宁、西宁,不知道你的名字是什么含义?从字面理解就是西部宁静安宁的意思吧,但愿你能像你的名字一样安宁!

舒舒服服回家乡

人常说:“坐在家里喝凉水,不去千里路上吃宴席。”在西宁的五天里,天天宴席,吃的人发愁,青稞酒喝的人洋洋昏昏,车坐的人晕晕乎乎,晚上睡不踏实,真是人说的没福之人。

正月十七是我们回家的日子,从中午吃饭,一直吃到下午的7点,火车是亲戚们操心把票买好的,是晚上10:15从西宁发往上海的列车,亲戚们又用车把我们亲自送到火车站,看着我们上了火车才离开。我们五人上了车,各人找到了自己的卧铺,就各睡各的觉了。由于那天太高兴了,酒就喝多了,糊里糊涂的上车,迷迷糊糊地就睡着了。一觉睡醒,天也亮了,车也快到宝鸡了,感觉比去西宁的时候舒服多了。

车到宝鸡站,我们匆匆下车,出站后就急急忙忙往宝鸡汽车北站赶。到了北站,在附近吃了早餐后就上车,一路上精神状态不佳,总想睡觉,迷迷糊糊地又睡了一路。车到了安口已经是下午1点了,大家都感到很疲乏,肚子也饿得咕咕响,在十字口找了一家牛肉拉面馆,一人一碗拉面进肚后,那种惬意感是无法说出口了。

在饭馆稍作休息后,我们就悠悠荡荡的乘坐公交车回家了。在吃饭的时候,大哥已经被车坐的很累了,由于他今年已经是64岁的人了,比我大了14岁,我都有点撑不住了,还说他呢;二哥据我观察精神状态很好,比我强多了;在公交车上,我看大哥还是精神状态不好,我问他怎么了,他说今天没有喝茶,粗心的我把这么重要的事给忘了,为什么在饭馆不说,茶叶咱们带着,何必硬忍受呢,我拿出茶叶给了他一些,让他放在嘴里慢慢嚼上一会,他这样做了,但据我观察作用不大。

到站下了车,我让他们在我家里熬茶喝,吃了晚饭再回家,可是他们急急忙忙地就回家了,我觉得有点可笑。我想还是回到自己的家里舒服吧!便没有再强留。

五天的西宁生活感受终于结束了,感悟颇多,但由于自己肚子里的墨水不多,水平有限,实在写不出来让读者津津有味的文字,让朋友们失望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西部散文诗】相关文章:

西部金融05-21

中国西部07-04

内蒙古西部05-19

东西部孩子07-03

西部金融论文提纲08-11

西部经济增长05-19

浅析西部农村发展05-25

西部文化产业论文05-07

西部金融论文范文05-11

欧洲西部经典课件07-25

上一篇:小学生活的回忆六年级单元作文下一篇:国税优秀干部事迹汇报会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