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培训材料

2024-06-21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培训材料(精选11篇)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培训材料 第1篇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

诊断、调查、处理

主讲人:XXX 第一节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

一、AEFI定义与分类

1、AEFI定义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短时间内同一接种单位的受中者中,发生的2例及以上相同或类似临床症状的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短时间内同一接种单位的同种疫苗受种者中,发生相同或类似临床症状的非严重疑是预防接种反应明显增多。

2、分类

(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A.一般反应:在疫苗接种后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反应,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主要表现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B.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的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2)、疫苗接种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造成接种后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3)接种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4)耦合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好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

(5)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的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性的反应。

二、报告

(一)、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二)、报告程序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发现属于报告范围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包括接到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报告)后应当及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2小时内逐级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48小时内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反应个案报告卡,向受种者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在2小时内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反应个案报告卡或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登记表,以电话等形式最快方式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核实后立即通过全国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对于死亡或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同时还应当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第二节 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理原则

预防接种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一、全身反应

(一)临床表现

接种灭活疫苗后少数受种者24小时内可能出现发热,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个别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即有发热,6~12小时达到高峰。

接种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的时间比接种灭活疫苗稍晚,如注射麻疹疫苗后6~10天内可能会出现发热,个别受种者可伴有轻型麻疹样症状。

接种疫苗后,少数受种者除了出现发热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头痛、头晕、乏力、全身不适等情况,一般持续1~2天。个别受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以接种当天多见,很少超过2~3天。

(二)处置原则

1、受种者发热在37.5℃以下时,应加强观察,适当休息,多饮水,防止继发其他疾病。

2、受种者发热超过37.5℃,或37.5℃以下并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异常哭闹等情况,应当及时到医院诊治。

二、局部反应

(一)临床表现

1、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少数受种者出现局部红肿,伴有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红肿直径大于30mm,一般在24~48小时内逐步消退。

2、皮内接种卡介苗者,绝大部分受种者与2周左右在局部出现红肿,以后化脓或形成溃疡,一般8~12周后结痂,形成疤痕(卡痕)。

3、接种含吸附剂的疫苗,部分受种者会出现因注射部位吸附剂不易吸收,刺激结缔组织增生,进而形成硬结。

(二)处置原则

1、红肿直径和硬结<15mm的局部反应,一般不需要任何处理。

2、红肿直径和硬结在15mm~30mm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

3、红肿和硬结直径>30mm的局部反应,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4、接种卡介苗出现的局部红肿,不能热敷。

一般反应

1.1.1 常见不良反应有:发热、乏力、昏睡、烦躁不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晕厥等。

1.1.2 次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昏、胸闷、心慌、发冷、出汗、腹泻、全身瘙痒等。

1.2 过敏性反应

1.2.1 轻度

局部红肿、红斑、皮疹、紫癜、急性荨麻疹、咽喉红肿。

1.2.2 重度

包括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血管神经性水肿表现为:接种后数小时局部红肿迅速加重并扩大,皮肤发亮,甚至发紫,伴烦躁、呼吸困难等。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可分为4组症状:①呼吸道阻塞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呼吸困难、面色潮红、发绀甚至窒息;②循环衰竭症状: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冷汗、脉搏细弱、表情淡漠、血压下降、四肢湿冷;③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临床表现为意识丧失、昏迷、抽搐、大小便失禁等;④皮肤过敏反应: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等。小儿过敏性休克是儿科临床抢救的重要急病之一,它往往发病急,病情发展快,若处理不及时,可导致死亡。小婴儿临床表现不典型,可表现为精神差,面色苍白,肌张力减低,哭声弱,皮肤发花、肢体湿冷,应特别注意。

1.3 罕见不良反应

婴儿猝死、接种后脑炎、癔病、诱发癫痫、剥脱性皮炎、高热惊厥、血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处理

2.1 局部反应

接种部位出现红肿,有轻度肿胀和疼痛,对接种局部出现硬结或无菌性化脓,可采用热敷或理疗促进吸收,但切忌切开排脓,以免引起细菌感染。如果发生细菌感染且破溃化脓,则需清创,并涂以消炎粉或膏,促进创面愈合。可用清洁的毛巾热敷,每日4或5次,每次10分钟,但接种卡介苗的局部红肿不能热敷。过敏性皮疹,有丘疹和荨麻疹等,可用扑尔敏片0.35mg/kg/d,分2或3次口服。必要时静注10%葡萄糖酸钙针0.5ml/kg,最大量小于10ml/次。

2.2 发热反应

①弱反应:体温<37.5℃,应适当休息,多饮开水,注意保暖,反应即可消失。②中等反应:体温37.5℃~38.5℃,发热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处理方法:多休息,多饮开水,注意保暖,必要时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柴胡口服液等对症处理。③强反应:体温>38.5℃,发热伴随有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处理方法:多休息,多饮开水,保暖,注意继发其他疾病;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药以退热;腹泻可给予思密达和小儿口服补液盐,分次口服。如第2天仍有高热,仍可按上述方法处理,一般1.5~3d恢复正常;合并感染时口服头孢克洛、阿莫西林、利巴韦林等治疗,必要时到儿科诊治。

2.3 接种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要对患儿进行镇静、抗炎、抗过敏等治疗,并给予营养神经的药物,严重及时送往儿科诊治。

2.4 群体性癔病

主要采用暗示疗法和对症处理,迅速分散发病人群,并对症状较重者密切观察,发现异常及时救治。

2.5 过敏性休克

很少见但后果严重,必须及时抢救,否则有生命危险。接种时要备有肾上腺素、地塞米松注射液等药品。

抢救原则

①立即停用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的药物;②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1%肾上腺素0.3~0.5ml);③就地抢救,取平卧位,注意保暖、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④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及时通知医师;⑤监测生命体征。早期就地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肾上腺素是抢救过敏性休克首选而有效的药物。

过敏性休克与晕厥的鉴别

临床上注射常会出现晕针晕厥反应,常会误诊为过敏性休克,如何鉴别注射晕厥和过敏性休克的反应非常重要。①晕厥反应: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和恐惧造成暂时性大脑缺血,导致短时间失去知觉和行动能力的现象,多发生于心理素质差的患者。易在空腹、过度紧张、空气污浊、气温闷热时发生,特别是性格内向、脆弱的儿童容易发生,当小儿哭泣、躲避,甚至面色苍白时应当引起医生注意,一旦发生晕厥,立即平卧,保持安静大多数数分钟自行缓解。②过敏性休克:由于注入的制剂引起机体超敏状态,常发生于有过敏体质或有家族过敏史的人。一般在注射后数秒到数十分钟发生,是一种以周围循环衰竭为特征的综合征。临床表现常有皮肤瘙痒、皮疹、烦躁不安、恶心、出汗、面色潮红或苍白,严重者紫绀、喉痉挛及喉水肿、呼吸急促或困难、血压下降、皮肤发花、肢体湿冷、昏迷、抽搐、大小便失禁等。大一点的孩子会诉心慌、胸闷、口干、头晕、咽喉阻塞感等,不及时治疗有生命危险。因过敏性休克有时初起症状不明显,若诊断不及时易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所以密切观察病人情况极为重要。若不能排除过敏反应,应先按过敏反应对症处理。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培训材料 第2篇

了解大理州2006-2010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运转情况,评价大理州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和处理控制系统的运行状况。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测系统所收集的AEFI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全州共报告AEFI 78例,其中一般反应8例(10.26%),异常反应49例(62.82%),偶合症12例(15.38%),不明原因3例(3.85%),实施差错事故6例(7.69%)。在所使用的20种疫苗中有12种出现不良反应,以肺炎疫苗发生率最高。在报告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为过敏性皮疹(25.64%)。结论 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预防接种AEFI监测系统,可提高不良反应报告的敏感性和利用率。加强预防接种规范化操作,准确掌握禁忌证,选用免疫效果好、且安全性高的疫苗,以减少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1]。随着免疫规划工作的深入开展,AEFI受到了公众和社会更广泛的关注。开展AEFI监测,对于评价疫苗的安全性,改善预防接种服务质量,从而增强公众对预防接种的信心,具有重要意义[2]。为了探讨AEFI的发生原因,控制和降低反应率,现将大理州2006-2010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资料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资料来源于大理州2006-2010年AEFI监测系统收集的监测资料和辖区各县市上报的个案调查表。

1.2 AEFI分类

参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试行)关于AEFI的定义和分类,即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 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按发生原因分为一般反应、异常反应、事故(疫苗质量事故、实施差错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不明原因6种。1.3 统计方法

采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 结果

2.1病例报告

2.1.1 AEFI报告和分类 2006-2010年全州共报告AEFI 78例,其中一般反应8例,占10.26%;异常反应49例,占62.82%;实施差错事故6例,占7.69%;偶合症12例,占15.38%;不明原因3例,占3.85%。无疫苗质量事故和群体性接种反应报告(表1)。

2.1.2 报告发生率 根据20062010年AEFI监测数据显示,由全细胞百白破疫苗引起的AEFI比例最高(23.08%),AEFI发生数又以第1剂最多,从第2剂开始逐步减少,与全国2007-2008年AEFI监测结果一致[4],此外近年由于监测力度加大,百白破疫苗2-3针和乙肝疫苗2针偶合症报告增多。AEFI主要发生在4-11月,理论上不存在季节分布差异[ 5],考虑与此期间开展的强化、普种等较多致接种剂次数增加有关。病例多为2岁以下儿童(62.82%),这年龄段正是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免疫集中时期,实施安全接种,减少AEFI的发生,意义重大。同时,随着近年麻疹强化免疫、乙脑和乙肝补种等工作的经常开展,大年龄组儿童的AEFI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要密切关注。

3.2 AEFI临床损害

发热、局部红肿和硬结等一般反应报告,占AEFI总数的10.26%,明显低于全国占AEFI总数4/5的水平[4],漏报现象突出。卡介苗接种后多发冷脓肿和淋巴结炎,占16.32%,因其治愈缓慢,处理复杂,对预防接种工作影响较大。需重视的是百白破疫苗和乙肝疫苗易偶合SIDS及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等症,且早产儿和低体重儿较多,因其发病月龄和两种疫苗接种时间相重,故发生率较高。虽大量研究结果未能证明接种与SIDS有因果关系[6],但对早产和低体重儿接种此类疫苗时应慎重,避免产生严重后果。.3 AEFI监测系统运转情况

大理州从2008年建立AEFI监测系统以来,通过组织培训,监测工作正逐步完善,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漏报、迟报,重视异常反应,忽视一般反应,重视二类苗,轻视一类苗等现象。报告率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AEFI监测系统的完整性、灵敏性和及时性有待进一步加强。根据对部分试点地区AEFI培训效果评估及[7]以及对AEFI报告的影响因素分析[8],同样基层无专人负责监测、监测人数不足,缺乏培训、督导和信息反馈,对AEFI报告有顾虑等,是影响本地AEFI个案报告的主要原因。

3.4 疫苗安全性和预防接种服务质量初步分析 大理州2006-2010年AEFI发生率均未超过 WHO预期发生率[ 9]。这表明疫苗的安全性是肯定的。总体上看预防接种服务质量较好,但预防接种实施差错事故仍有发生,卡介苗误种事故占2/3以上,给预防接种服务的正常开展带来很大影响。事故调查结果显示,实施差错主要是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责任意识不强,用百白破疫苗稀释卡介苗后当百白破疫苗深部肌注引起。此外,由于无法准确统计辖区二类疫苗的使用情况,故难以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价。

综上所述,为提高AEFI监测质量,减少AEFI的发生,并及时妥善处置,需采取以下措施:①进一步完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和补偿机制,解决基层人员报告AEFI的后顾之忧,减少迟报、漏报现象[10]。②继续加强AEFI监测和预防接种监测报告,制定相应的工作指标,切实保证监测系统的灵敏性和完整性,以便正确评价各类疫苗的AEFI发生率及其安全性。③定期开展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做好接种前告知和健康状况预检,严格掌握疫苗禁忌症,选用安全高效疫苗。④发生AEFI后快速、有效的应答和适时的风险沟通,能提高公众对预防接种的信心,促进免疫规划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 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M] . 2005,50-57.[2] 刘大卫..如何开展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J] .中国计划免疫,2006,12(4): 322-327.[3] 刘大为,郭飚,曹玲生,等.全国2005-2006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 .中国计划免疫,2007,13(5): 505-513.[4] 武文娣,刘大卫,吴冰冰,等.全国2007-2008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 .中国疫苗和免疫,2009,15(6): 481-489 [5] 张富斌,张振国,孙印旗,等.河北省2005-2007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 .中国疫苗和免疫,2008,14(6): 538-541 [6] 吴道仁,刘远恒.接种百白破混合制剂后发生婴儿碎死综合征1例报告[J] .中国划免疫,2000,6(1): 19-20 [7] 郭飚,曹雷,曹玲生,等.河北、广东预防接种副反应培训效果评估[J].中国计划免疫,2005,11(4):302-305.

[8] 庄菱.中国10个省AEFI监测分析与评价[D].2006.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培训材料 第3篇

1 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10年常熟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收集的监测资料。

1.2 报告程序、时间及形式

各接种点责任报告人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 在48小时内通过网络将报告卡上报常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接到报告后48小时内组织开展调查, 收集相关资料, 并在调查开始后3日内初步完成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调查表, 并通过全国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3]。

1.3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

分为一般反应、异常反应、偶合症、疫苗质量事故、预防接种事故和心因性反应六类。

1.4 统计分析方法

将监测数据采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病例报告

全年共报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290例, 报告率达到0.57‰。其中一般反应260例, 占89.66%;异常反应24例, 占8.27%;偶合反应5例, 占1.72%;心因性反应1例, 占0.3%;无疫苗质量事故、预防接种事故。 (表1)

2.2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疫苗分布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共涉及疫苗17种, 其中一类疫苗12种, 二类疫苗5种。百白破疫苗报告数最多为137例, 占47.24%;23价肺炎疫苗报告23例, 为二类疫苗反应报告数第一。 (表1)

2.3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季节分布

5、6、7、8、9、11月份报告数超过或达到30例, 1、2月份报告数低于10例, 其余月份在10~30例之间, 季节性不明显。 (表2)

2.4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年龄分布

报告数最多的1岁组为99例, 占34.13%, 其次0岁组为96例, 占33.1%, 其余年龄组均为超过30例。主要是由于0岁、1岁这两个年龄组的接种剂次较多, 发生反应的人数也相应较多。 (表3)

2.5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临床诊断分布

反应的临床诊断中发热、局部红肿、硬结等一般反应最多为260例, 占89.66%;其次为异常反应为24例, 占报告总数的8.28%;偶合症5例, 心因性反应1例 (表4) 。一般反应中局部红肿最多为160例, 其次为发热121例, 局部硬结为14例 (表5) 。异常反应中过敏性皮疹最多, 为19例, 占总数的79.17%。

3 讨论

疑似异常反应监测须报告的反应包括异常反应、一般反应、偶合症、预防接种事故和心因性反应, 后4种均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因此, 也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范围, 开展监测的意义在于提高异常反应监测的敏感度, 尽量发现可能的异常反应并最终将真正的异常反应与偶合症等其他类型区别开来;如果监测中发现接种某种疫苗后反应异常增多的情况应及时进行分析, 怀疑由疫苗因素引起应将有关情况反馈给疫苗生产厂家, 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和采取控制措施。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情况表明, 各接种单位均能够及时报告每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全市的反应报告率为0.57‰, 达到了上级规定的0.5‰要求。但仍有不少单位监测敏感性较低, 部分单位由于担心过多的报告和调查会带来副反应增多的负面影响, 更担心家长因协助调查了解情况后, 不管是否鉴定为异常反应均要求经济赔偿等因素, 导致反应报告率较低。监测数据显示, 一类疫苗中的百白破疫苗以及二类疫苗中的23价肺炎疫苗的报告反应数较多, 需要重点关注。

当然, 在提高监测敏感性和报告规范性的同时, 减少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仍是一项重要工作。引起疑似预防接种反应发生的因素有很多, 通常可以分为三大类, 包括疫苗方面的因素、疫苗使用方面的因素、受种者的个体因素等, 除了疫苗因素无法控制外, 疫苗使用方面的因素可以通过强化疫苗管理、规范实施接种操作来避免, 受种者的个体因素也可以通过接种前预检、告知来尽可能减少。因此, 加强预防接种人员业务培训, 不断提高其责任心和业务能力, 完善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 增加人员配备和强化规范预防接种操作, 是今后必须长期关注的重要工作内容。

参考文献

[1]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2005.

[2]刘大卫.如何开展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J].中国计划免疫, 2006, 12 (4) :322-327.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培训材料 第4篇

卡介苗(BCG)对预防和控制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粟粒性结核有较好的效果。BCG与1921年首次用于免疫人群,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纳入扩大免疫规划,我国自1978年将BCG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目前,我国结核病缺乏早期诊断和有效的治疗系统;而BCG接种方便,且我市自2009年实施免费接种,所以,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BCG普遍被人们接受。BCG接種同时,伴随着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现将我市2006—2011年接种BCG后的AEFL发生特征进行分析。

1 报告情况

2006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0日,我市共接种BCG 55698人次,收到AEFL个案报告29例,报告率为52.07/100万,全市24处接种门诊中19处有报告,无报告5处,最多报告3例,最少报告1例。

2 BCGAEFL与性别、年龄、时间的分布

29例AEFL中,男性20例,占68.97%,女人9例,占30.03%,年龄最小为接种后5天,最大为10月15天,<1个月1例,占3.45%,1—3个月20例,占68.97%,4—6个月6例,占20.68%,≥10个月2例,占6.9%。

3 异常反应的临床表现

29例AEFL中,均无发热、局部无红肿等,主要表现为锁骨上及左腋下硬结,最大硬结2.7×2.0cm,最小硬结1.0×0.9cm,均做过彩超,结果显示5人硬结处有液化,1例有破溃。

4 发生AEFL相关因素

4.1 与体质有关 接种前有肺炎、腹泻、湿疹、先天性心脏病、严重营养不良、联合免疫缺陷、窒息、头颅血肿等可增加AEFL的反应机会。

4.2 与剂量有关 接种剂量过大也容易增加AEFL发生机会。

5 BCGAEFL预后

接BCG常见的不良反应未局部红肿侵润、脓肿、淋巴结轻度反应、一过性发热反应(多数为轻度),罕见不良反应为严重淋巴结反应、极其罕见未骨髓炎、过敏性皮疹和过敏性紫癜。本次调查的29例异常反应中,均以锁骨上及左腋下淋巴结硬结为主,21例经外用利福平、口服异烟肼治疗后好转,8例未进行处理,自行好转。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培训材料 第5篇

加*为必填项

1.编码:网络报告保存后系统自动生成,上报前不填。2、3、4: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为必填项!

5.职业:为以下之一: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教师、保育员及保姆、餐饮食品业、商业服务、医务人员、工人、民工、农民、牧民、渔(船)民、干部职员、离退人员、家务及待业、孕妇、产妇、其他。

6.现住址7.联系电话8.监护人

9.可疑疫苗接种情况*(按最可疑的疫苗顺序填写,最多填3种可疑疫苗)其中每一种疫苗登记项目的填写内容为以下选项之一:

(1).接种组织形式:常规、强化、应急、不详

(2)接种途径: 肌内、皮下、皮内、口服、其它。

(3)接种部位:上臂三角肌、臀部、大腿、其它部位。

10.反应发生日期*:按实际日期填写11.发现/就诊日期*:

12.就诊单位:一般为村卫生室或乡镇卫生院

13.主要临床经过*:请简要填写;

以下每行均要填写,每行请选填其中一种

发热(腋温℃)*局部红肿(直径cm)*局部硬结(直径cm)*

14.初步临床诊断:共分为20大类,33种,除第19类外都要填写个案调查表:

(1)无菌性脓肿、(2)热性惊厥、(3)过敏反应(分为: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局部过敏坏死反应、血管性水肿、荨麻疹、麻疹猩红热样皮疹、斑丘疹、喉头水肿)、(4)多发性神经炎、(5)格林巴利综合征、(6)臂丛神经炎(7)癫痫、(8)脑病、(9)脑炎和脑膜炎、(10)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11)卡介苗淋巴结炎、(12)卡介苗骨髓炎、(13)全身散播性卡介苗感染、(14)局部化脓性感染(分为:局部脓肿、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蜂窝织炎)(15)全身化脓性感染(分为: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16)晕厥、(17)癔症、(18)中毒性休克综合征、(19)发热/红肿/硬结、(20)其它

15是否住院*:按实际情况填写:是或否

16.病人转归*:1痊愈 2好转 3 后遗症 4死亡 5不详

17.初步分类*:1一般反应2待定

18.反应获得方式:1被动监测2主动监测

19.报告日期*:一般与第11项发现就诊日期为同一天或不超48小时。

20.报告单位*:一般为**乡镇卫生院

21.报告人:为填写报告卡人姓名。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培训材料 第6篇

根据《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并参照全国的AEFI监测方法,结合我乡的2013年免疫规划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顺利完成了本我乡免疫规划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管理工作任务、指标,其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情况

1-12月份共发现疑似异常反应一般反应11例,我接种门诊每次发现后,有计划免疫人员及医生组成的疑似异常反应处置领导组成员对发生一般反应的儿童进行对症处置。

二、疑似异常反应上报及处理

乡卫生院每月上报县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疑似异常反应月报表,把发生反应儿童信息、疫苗名称、疫苗批号及时上报免疫规划科,我接种门诊还对发生的一般反应做出初步评估,对接种程序及操作规程进行培训和怎么处理进行讲解。

四、存在问题

还存在着发现疑似异常反应不及时,缺乏方面的学习。

总之,随着免疫规划工作的发展,使用疫苗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疫苗针对疾病的发病大幅度下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AEFI)监测工作重要。本我乡的免疫规划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管理工作方面正逐步走向规范化,但与上级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继续努力找出差距,缩短距离,尽快完善我乡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管理工作。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培训材料 第7篇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以下简称AEFI监测)是免疫规划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AEFI监测对于评价疫苗的安全性,改善预防接种服务质量,增强公众对预防接种的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国家、区、市AEFI监测相关要求,我县认真开展了AEFI监测、报告及处置工作,现将xxxx—xxxx年AEFI监测工作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县辖x镇x乡,x个街道办事处,x个管委会,xx个行政村,xx个居委会。总人口xxxxxx名(包括流动人口)。xxxx—xxxx年xx月,全县共出生xxxxx名儿童,建卡率、建证率及信息系统录入率均为xxx%(如果不录入就无法扫码接种)。全县共有预防接种单位xx个。其中:乡镇/社区预防接种门诊xx个,产科接种单位x个,狂犬病预防暴露处置门诊x个。

二、及时接种,降低疫苗可预防疾病发病率

为了提高各类疫苗接种率,形成牢固免疫屏障,保护广大群众身体健康,降低疫苗可预防疾病发病率,各预防接种单位充分利用“预防接种客户端”功能模块及“查漏补种月”、“查验预防接种证”等专项工作,及时预约目标人群、规范实施接种,从而提高各类疫苗合格接种率。

xxxx—xxxx年xx月,全县共接种各类疫苗xxxxxx剂次。其中:国家免疫规划疫苗xx种xxxxxx剂次;非免疫规划疫苗xx种xxxxxx剂次;麻风、乙脑、流感等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xxxxx剂次。

三、规划管理,确保疫苗安全有效接种

全县各接种单位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等相关要求,建立了冷链设备动态管理档案,xx小时内不间断地监测冷链系统运转温度,确保疫苗储存安全。

各接种单位均建立了真实、准确、完整的接收、购进、储存、配送、供应记录,账苗相符,信息一致。目前,我县已实现了扫码入库、扫码出库、扫码接种、疫苗电子监管全程追溯和目标人群异地查询、接种等功能,大大提高了免疫规划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

四、规范监测AEFI,为疫苗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xxxx—xxxx年xx月,全县共报告AEFI个案xxx例,AEFI年平均发生率为xx.x/xx万。

(一)AEFI分类统计

xxx例AEFI个案中,一般反应xxx例,占xx.xx%;异常反应x例,占x.xx%;偶合症x例,占x.xx%。

(二)AEFI疫苗分布统计

xxx例AEFI个案共由xx种疫苗引起。其中排名前三位的疫苗是分别是:百白破疫苗(无细胞)xx例,占xx.xx%;麻风疫苗xx例,占xx.xx%;乙脑减毒活疫苗xx例,占xx.xx%。

(三)AEFI监测指标完成情况

AEFI个案xx小时内及时报告率、及时调查率、个案调查表完整率及AEFI分类率均为xxx%。

五、及时开展AEFI调查诊断,提高疫苗信任度

(一)成立调查诊断专家组

为确保我县AEFI调查诊断工作有序开展,根据卫计委《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有关规定,我县成立了由药学、神经内科、儿科、传染病和流行病学专家组成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组”,并定期召开专家组会议;组织学习《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x回族自治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x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工作程序》等相关文件;及时对报告的AEFI个案进行分类诊断,并将诊断结论书面告知受种者、上报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

(二)调查诊断会组织召开情况

xxxx—xxxx年,全县共组织召开AEFI调查诊断会议x次,参加会议xx人次。x个病例最终均诊断为“偶合症”。其中:x例因接种流感疫苗引起(xxxx年);x例因接种麻腮风疫苗引起(xxxx年)。

六、加强业务培训,提高AEFI监测敏感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县AEFI监测敏感性及调查处置能力,县疾控中心每年对全县所有预防接种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有《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及常见的AEFI处置方法。xxxx—xxxx年xx月,全县共举办AEFI监测处置工作培训xx期,受训xxx人次。

七、定期开展督导检查,提高AEFI监测质量

为了提高我县AEFI监测的质量,县疾控中心充分利用下基层宣传、考核、检查等时机开展AEFI监测工作督导。通过督导检查,使预防接种从业人员不但熟练掌握了AEFI监测目的、内容及报告流程等,还明显提高了AEFI监测的敏感性。xxxx—xxxx年xx月,全县共开展AEFI监测处置工作督导xx次,累计督导xxx天。

除了定期组织的业务督导、考核外,中心负责AEFI报告管理的工作人员在审核AEFI网络时,随时发现问题随时通过微信、QQ或电话进行业务指导,大大提高了各接种单位AEFI报告及相应处置能力。

八、存在的问题

1.个别接种单位AEFI监测意识淡薄,监测敏感性较低。

2.各级AEFI处置能力培训机会极少,严重缺乏AEFI处置经验。

3.偶合症病例解释沟通工作较难,影响了群众对专家组做出诊断及疫苗的信任度。

九、建议

1.加大AEFI相关知识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AEFI监测敏感性及调查处置能力。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培训材料 第8篇

关键词:处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现象

预防接种期间易出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现象。本次研究中, 笔者就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现象与处理措施进行研究分析。

资料与方法

2012年2月-2014年5月到我院实施接种患者120例, 均按照国家免疫程序接种乙脑疫苗、HIB疫苗、麻疹疫苗、白百破疫苗以及流脑疫苗等, 患者年龄2个月~7岁, 平均 (5.1±1.3) 岁。

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法, 收集、整理120例预防接种患者临床资料, 统计、分析出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现象的病例数, 并对出现异常反应现象类型进行分析, 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处理。

结果

120例预防接种患者中有20例出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现象, 发生率16.7%, 异常反应现象有晕厥、感染、过敏性皮疹、无菌性脓肿、过敏性休克以及过敏性紫癜等, 其中以感染和过敏性皮疹为主。经及时且有效的处理, 出现异常反应现象的患者均治愈, 未出现严重安全事故, 见表1。

讨论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现象分析: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现象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 晕厥:所谓晕厥就是指晕针, 该现象并仅仅只是接种时发生, 还有少部分患者于接种期间或者接种以后出现手足麻木、心慌、呕吐以及恶心等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能会出现四肢冰冷、面色苍白、出汗、晕倒等, 严重时还会出现瞳孔散大、呼吸减慢、血压降低以及脉搏细弱等。上述这些症状表现多因心理因素或者其他精神因素所引发的暂时性脑缺血缺氧造成, 此外, 疲劳、饥饿、虚弱多病以及恐惧等也会引起该现象[1]。本次研究有1例接种人员出现晕厥, 发生率5.0%。 (2) 感染:即接种以后3~5 d患者体温上升, 出现红肿和热痛, 压痛显著, 脓肿局限以后轻压存在波动感[2]。本次研究感染有5例, 发生率25.0%。 (3) 过敏性皮疹:即接种以后没有其他原因所引起的皮疹, 在临床中比较常见有大疱型多形红斑、荨麻疹以及猩红热样皮疹, 其中最为多见的是荨麻疹, 一般发生于接种数小时内一直到数天, 其症状表现为皮肤瘙痒, 而后出现风疹团以及水肿型红斑, 大小不等, 颜色一般为浅红或者深红, 附近为苍白色, 按压会褪色, 且边缘不整齐。这种类型的皮疹反复出现或者成批出现, 消退以后一般不会留下痕迹。若患者情况比较严重, 则会出现严重的瘙痒症状。本次研究有6例患者出现过敏性皮疹, 发生率30.0%。 (4) 无菌性脓肿:即注射局部事先出现大红晕, 14~21 d以后接种出现硬结, 其大小不等, 且肿胀并存在疼痛感, 一般情况下炎症表现不是很剧烈, 能够自行吸收[3]。严重者会出现破溃排脓症状, 创面以及创口愈合时间较长, 有时尽管表面已愈合, 但是深部依旧存在溃烂, 经久不愈。本次研究有3例出现无菌性脓肿, 发生率15.0%。 (5) 过敏性休克:其主要特征是接种附近循环衰竭, 发病急, 通常于输入抗原后数分钟至1 h内发病, 症状为全身皮疹、胸闷、皮肤瘙痒、气急以及面色潮红等, 严重时还会因喉痛水肿或者支气管痉挛而引起呼吸困难、四肢冰冷、血压降低、昏迷、脉搏细弱等。本次研究有1例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 发生率5.0%。 (6) 过敏性紫癜:该异常反应现象通常发生于疫苗接种1~7 d, 接种位置出现紫癜, 大部分皮肤紫癜呈对称性分布在患者双下肢, 其中比较常见的为双膝关节以下, 此外也可发生臀部或者双上肢, 症状表现为红色斑疹, 其大小不等, 最开始的颜色一般为淡红色, 按压褪色, 而后发展成为深紫色, 一般7~30 d左右可自然消退[4]。本次研究有2例患者出现过敏性紫癜, 发生率10.0%。

处理措施: (1) 在预防接种之前, 应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准备好药物以及器械, 常备药物有安定、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异丙肾上腺素、乙醇、鲁米那、654-2注射液、异丙嗪、葡萄糖以及维生素C等, 器械准备有体温表、酒精棉球、污物桶、血压器、针灸针、听诊器、压舌板、安全盒以及注射液等。 (2) 异常反应现象处理:在处理晕厥时, 患者取头低位或者平卧位, 松解其领带或者衣扣, 确保呼吸通畅, 服用开水或者糖水, 若有必要, 可皮注或者肌注肾上腺素, 针灸内关、人中或者合谷等相关穴位;对感染者则以抗感染作为原则实施处理, 若有必要, 可切开引流排脓。轻度过敏性皮疹患者可服用抗组织胺药, 比如苯海拉明或者扑尔敏等;对重度患者注射肾上腺素, 且服用维生素C。对于无菌性脓肿, 可采取干热敷, 在脓肿破溃之前, 借助注射器进行脓液的抽取, 注入抗生素, 一般不建议切开排脓, 以免细菌感染。对于过敏性休克患者, 将患者平卧在床, 放低其头部, 注意保温, 皮注肾上腺素, 15 min~0.5 h以后若患者血压没有回升, 则将地塞米松加入葡萄糖中实施静注, 同时补充血容量, 如果出现呼吸衰竭, 即马上吸氧或者使用洛贝林。对于过敏性紫癜患者, 服用维生素等, 以使患者血管脆性得以改善, 此外, 也可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等。

参考文献

[1]王桂英, 罗智娟, 黄光明, 等.2013年吉安市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特征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连续型电子期刊) , 2014, 11 (2) :225-227.

[2]陶家春, 韦黎明, 谢钧, 等.新生儿卡介苗接种异常淋巴结反应4例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3, 23 (7) :3666-3666.

[3]曾祥芬, 叶绪春, 李佐祥, 等.贵阳市马王片区2002-2011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4, 41 (5) :941-943.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培训材料 第9篇

【关键词】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15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42-01

随着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的有效控制,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受到了公众与社会的关注。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1]。开展AEFI监测,科学地评价接种疫苗的利弊,对于评价疫苗的安全性,改善预防接种服务质量,从而增强公众对预防接种的信心,具有重要意义[2]。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来源 AEFI监测覆盖接种国家免疫规划(NIP)疫苗和非NIP疫苗的所有人群。本文资料为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永吉县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的监测资料。

12 报告程序、时间及形式 各接种点责任报告人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在48小时内通过网络将报告卡上报永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接到报告后48小时内组织开展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并在调查开始后3日内初步完成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调查表,并通过全国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3]。

13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 分为一般反应、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实施差错事故、心因性反应、偶合症和不明原因反应共七类。

14 统计分析方法 将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中的AEFI监测个案数据导出,利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率、构成比进行数据描述,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

2 结 果

21 病例报告 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共報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215例,分别为2009年5例,其中异常反应1例,一般反应4例;2010年10例,均为一般反应;2011年30例,均为一般反应;2012年170例,其中偶合反应1例,一般反应169例。以上5年报告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中一般反应213例,占9907%;异常反应1例,占047%;偶合反应1例,占047%;无疫苗质量事故、预防接种事故、心因性反应和不明原因性反应。

22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疫苗分布 在本次调查中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涉及14种一类苗,4种二类苗。按照报告例数多少依次排列为:百白破无细胞疫苗报告数最多为92例,占4279%;A群流脑疫苗报告数19例,占884%;白破疫苗报告数17例,占79%;乙脑减毒活疫苗报告16例,占744%;麻风疫苗报告14例,占651%;A+C流脑疫苗报告11例,占511%;百白破疫苗和乙肝疫苗报告数均为8例,占372%;腮腺炎疫苗报告6例,占279%;麻腮风疫苗报告5例,占232%;甲肝疫苗、HIB疫苗、水痘疫苗报告数均为4例,占186%;流感裂解疫苗报告3例,占139%;脊灰、麻疹、出血热、口服轮状疫苗报告均为1例,占047%。

23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年龄分布 在215例AEFI个案中,≤l岁86例,占40%;其中≤2月龄2例,占093%,3-5月龄33例,占1535%,6-8月龄33例,占1535%,9-11月龄18例,占837%;1岁组76例,占3535%;2-6岁组50例,占2326%;≥7岁组3例,占14%。

24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转归情况 在215例AEFI个案中,就医后痊愈者215例,占100%;无死亡、后遗症病例。

3 讨 论

AEFI监测是监测免疫接种安全性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免疫接种规划的进程。2006年1月1日开始,根据2005年新颁布的《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将“副反应”更名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2008年6月启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开展AEFI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AEFI的发生原因,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AEFI对免疫接种规划工作的负面影响。该县在2008年开展AEFI监测时,对此项工作监测力度不够,基层接种单位认识不足,导致无病例报告。自2009年以来,通过反复培训学习,接种单位逐渐提高了对AEFI监测报告的意识,使AEFI监测报告率在逐年提升,2012年覆盖了全县13个乡级接种门诊,报告覆盖率达到100%,村级接种点报告也在逐年提高。

2008——2012年全县发生AEFI的主要类型为一般反应,占总例数的9907%;其次是异常反应和偶合症,各占047%;无疫苗质量事故、接种事故、心因性反应,说明该县免疫规划用疫苗是安全的,预防接种服务质量较好。当然,在提高监测敏感性和监测范围的同时,减少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仍是一项重要工作。疫苗质量因素、疫苗实施接种因素、受种者的个体因素是引起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的三种主要因素,加强疫苗生产单位的质量监控和监管保证疫苗质量;强化疫苗管理和规范实施接种操作,保障疫苗科学、合理地使用;通过接种前预检和告知,加强受种者对个人因素的了解,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异常反应的发生。加强预防接种人员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其责任心和业务能力,完善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增加人员配备和强化规范预防接种操作,是今后必须长期关注的重要工作内容。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05

[2] 朱金玉,王方,周荣光,华容2008年句容市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分析[J]江苏卫生保健,2009,11(4):13-14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 第10篇

①局部化脓:分有菌性化脓感染与无菌性脓肿,前者在疫苗分装时胺致病菌污染,或因注射器、接种局部消毒不严所致,后者多因接种含有吸附剂疫苗,或注射部位选择不正确,注射过浅,剂量过大等。处理方法,早期均可用热敷,每日3~5次,每次20分钟。化脓性脓肿可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脓肿切忌切开排脓,可用注射器抽脓。

②晕厥(晕针):接种者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和恐惧心理而造成暂时性脑贫血,引起短时间失去知觉和行动能力的现象。在空腹、过度疲劳、接种场所空气污浊等情况下易发生,多数在接种时或接种后数分钟发生,轻者有心慌、恶心、手足发冷、发麻等,经短时间即可恢复正常。严重者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心跳缓慢、脉搏无力、血压下降伴失去知觉,数十秒至数分钟清醒。处理方法,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注意保暖,口服糖水,亦可针刺人中等穴位。如仍未见好转者应送医院抢救治疗。

③过敏性休克:在接种时或接种后数秒钟至数分钟内发生,也有少数延至30分钟或1~2小时发作。突然感到全身发痒、胸闷、气急、烦躁、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血压下降、心律减慢、脉细或无。如不及时抢救,死亡常发生于抗原进入机体后15~20分钟。死亡原因多为窒息和末梢循环衰竭。处理方法,让病人平卧、头部放低,注意保暖,立即肌肉内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1.0ml,同时肌肉内注射苯海拉明25~50mg.呼吸衰竭者可肌肉注射尼可刹米250mg,并吸入氧气。

④过敏性皮疹:各种疫苗接种后均可使一些过敏体质的人发生过敏性皮疹,常在接种后数小时或数天发生,多少不一,大小不等,色淡或深红,周围呈苍白色。处理方法,给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每次25~50mg,每日2~3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机制 第11篇

病例定义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 zation,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控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AEFI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报告程序

1.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发现AEFI(包括接到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报告)后应当及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在2小时内逐级向上一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

2.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AEFI后48小时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在2小时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或群体性AEFI登记表,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

1.3.2.1有网络直报条件的乡级接种单位应当直接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 系统进行网络报告;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当由县级疾控机构代报

1.3.2.2县级疾控机构接到上述报告后,将属于本辖区预防接种后发生的AEFI 立即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不属于本辖区预防接种后发 生的AEFI,应将AEFI个案报告卡立即转报至其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 由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进行网络直报。

1.3.3各级疾控机构应当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监测AEFI报告信 息

271.3.4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死亡或群体性AEFI,同时还应当按照《家发公 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2调查诊断 2.1核实报告

县级疾控机构接到AEFI报告后,应核实AEFI的基本情况、发生时间和人数 主要临床表现、初步临床诊断、疫苗预防接种等,完善相关资料,做好深入查 的准备工作 2.2组织调查

221除一般反应(如单纯发热、接种部位红肿、结等)外的AFI均需调在 2.2.2县级疾控机构对需要调查的AEFI,应当在接到报告后48小时内组开展 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在调查开始后3目内初步完成AEFI个案调查表(附件 表5-3)的填写,并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223对于不属于本辖区预防接种后发生的AEFI,也应当收集相关资料,填写 AEFI个案调查表,并及时转报至受种者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出预 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进行网络直报。

22.4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 响的AEFI,市级或省级疾控机构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 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调查

225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死亡或群体性AEFI,同时还应当按照《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调查和报告。2.3资料收集

2.3.1临床资料:了解病人的预防接种史、既往健康状况(如有无基础疾病等

家族史、过敏史,掌握病人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及有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已采取 的治疗措施和效果等资料。必要时对病人进行访视和临床检查。对于死因不明需 要进行尸体解剖检查的病例,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尸检。

2.3.2预防接种资料:疫苗供应渠道、供应单位的资质证明、疫苗批签发报告和 购销记录:疫苗运输条件和过程、疫苗储存条件和冰箱温度记录;疫苗的种类、生产

企业、批号、出厂日期、有效期、来源(包括分发、取目期等:预防接种服务组织形式、预防接种现场情况、预防接种时间和地点 供应或销售单位

接种单位和预防接种人员的资质;知情或告知相关资料;预防接种实施情况、接 种部位、途径、剂次和剂量、打开的疫苗存放时间;安全注射情况、注射器材来 源、注射操作情况;预防接种同批次疫苗其他人员的反应情况、当地相关疾病发 病情况等 2.4病例诊断

2.4.1省、市和县级疾控机构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调查诊断 专家组由流行病学、临床医学、药学等专家组成,负责对AEFI调查诊断。2.4.2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接到AEFI报告后,对需要进行调查诊断的,交由 受种者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 进行调查诊断

2.4.3发生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或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由受

种者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市级或省级疾控机构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 家组进行调查诊断。

2.4.4AEFI的调查诊断结论应当在调查结束后30天内尽早作出。预防接种异常 反应调査诊断专家组应当依据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技术规范,结合临床表现、医学检查结果和疫苗质量检验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调査诊断结论,出具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书(附件三表5-4)。

2.4.5调查诊断怀疑引起AEFI的疫苗有质量问题的,应及时提交药品监督管理 部门。

2.4.6省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对市、县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 诊断进行技术指导

2.4.7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均不得作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2.5调查报告

2.5.1对发生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或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疾

控机构应当在调查开始后7日内完成初步调查报告,及时将调查报告向同级卫生 计生行政部门、上一级疾控机构报告,并向同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通报 2.5.2县级疾控机构应当及时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上报调查报告。2.5.3调查报告包括以下内容:对AEFI的描述、诊断、治疗及实验室检查;疫 苗和预防接种组织实施情况;发生AEFI后所采取的措施、原因分析;对AEFI 29 的初步判定及依据;撰写调查报告的人员、时间等 有

2.6分类

AEFI经过调查诊断分析,按发生原因分成以下5种类型

2.6.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预防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 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2.6.1.1一般反应: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 常

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 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5 2.6.1.2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预防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预防接 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的

2.6.2疫苗质量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预防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 急

官、功能损害

2.6.3预防接种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 5 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预防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5 2.6.4偶合症:受种者在预防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预防 天, 接种后巧合发病 达

2.6.5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预防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 疫 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反应 5 数据审核与分析利用 乏

3.1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AEFI监测模块由各级疾控机构维护管理。3.2县级疾控机构应当根据AEFI调查诊断进展和结果,随时对AE个案报告信 息和调查报告内容进行订正和补充。

3.3各级疾控机构对AEFI报告信息实行日审核、定期分析报告制度。中国疾烟 预防控制中心和省级疾控机构至少每月进行1次分析报告,市、县级疾控机构至 每季度进行1次分析报告 处置原则

4.1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的,依照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4.2当受种方、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 30

有争议时,按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4.3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健康损害的,以及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 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预防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健康损害 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有关规定处理 4.4建立媒体沟通机制,积极、主动、及时、客观回应媒体和公众对预防接种异 常反应的关切。开展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科普知识的宣传,做好与受种者或其监护 人的沟通,增进公众对疫苗安全性的信任 5常见反应的处置

接种人员对较为轻微的全身性一般反应和接种局部的一般反应,可给予一般 的处理指导;对接种后现场留观期间出现的急性严重过敏反应等,应立即组织紧 急抢救。对于其他较为严重的AEFI,应建议及时到规范的医疗机构就诊。5.1全身性一般反应 5.1.1临床表现

5.1.1.1少数受种者接种灭活疫苗后24小时内可能出现发热,一般持续1~2 天,很少超过3天;个别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即有发热,6~12小时 达高峰;接种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的时间比接种灭活疫苗稍晚,如接种麻疹 疫苗后6~10天可能会出现发热,个别受种者可伴有轻型麻疹样症状。

5.1.1.2少数受种者接种疫苗后,除出现发热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头痛、头晕、乏力、全身不适等情况,一般持续1~2天。个别受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 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以接种当天多见,很少超过2~3天。5.1.2处置原则

5.1.2.1受种者发热在≤37.5℃时,应加强观察,适当休息,多饮水,防止继发 其他疾病。

5.1.2.2受种者发热>37.5℃或≤37.5℃并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异常哭闹等情 况,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5.2局部一般反应 5.2.1临床表现

5.2.1.1少数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伴 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红肿直径>30mm,一般在24~48小时逐 步消退。

5.2.1.2接种卡介苗2周左右,局部可出现红肿浸润,随后化脓,形成小溃疡, 大多在8~12周后结痂(卡疤),一般不需处理,但要注意局部清洁,防止继发 感染。

5.2.1.3部分受种者接种含吸附剂的疫苗,会出现因注射部位吸附剂未完全吸 收,刺激结缔组织增生,而形成硬结。5.2.2处置原则

5.2.2.1红肿直径和硬结<15mm的局部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理。

5.2.2.2红肿直径和硬结在15~30mm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毛巾先冷敷,出 现硬结者可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

上一篇:清明节作文:清明感悟300字下一篇:背后的温暖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