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初中作文范文

2024-07-01

苏州初中作文范文(精选8篇)

苏州初中作文 第1篇

苏州游记-初中作文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一切喧闹过后都会只剩下虚无。太快乐的背后就是茫然,在外浪荡的日子就像无根的浮萍,总在繁华落尽,就显出它的沧桑和无奈。无论如何,总是要有家的感觉,漂流的感觉真的很落寂。回家的心,仿佛插上了翅膀。曾经的喧闹好似过眼云烟。繁花已凋零,云烟已过尽,喧闹已寂静,戏曲已落幕。这就是:一直的平凡并不可怕,而繁华落尽的平凡才让空气凝固,心情低落。所以,任何大起大落都是一种恐怖的陷阱,像个河水里的漩涡,将人深深的陷了进去。所以,快乐的时候不忘悲伤,而悲伤的时候要信任快乐!这个世界很神奇,总是在你很开怀的时候将你打入落寂;总是在你哭的满脸泪水的时候就惊喜而雀跃,满脸堆笑的都忘记了擦掉那满脸的泪水。这就是生活,并不是不公平,只是不明了其中的含义。

坐上回往西安的火车,心里就安宁了不少,在苏州那个江南水乡呆的十三天,是快乐而繁忙的,每日都在探索着苏州的每一个街道,每一个景点,挖掘着每一个历史故事。所有年轻的心都在雀跃,每一个新奇的头脑都在摸索。就这么快乐的度过这段日子,满眼都是丝绸的柔软和苏绣的精美,满脑都是园林的秀丽。可是任何美好的都有结束的时候,大伙儿都赶回了自己的家园,那里有疼爱的父母和老公、妻子,那里有操心怜爱的娇儿,那里有自己最惦记的朋友,还有心爱的工作。总之,当心漂泊久了,就希望停靠到心安的彼岸,在一群疼爱自己的人儿间撒娇娇憨。体会了一下离家的感觉,就像繁华落尽后,才发觉原来如焰火般的美丽的背后就是虚无,喧闹过后的沉寂更是让人心伤。还是平平淡淡的好,细水长流般的温暖虽然无声无息,却直接暖了心田。难怪经历越多的人儿就越是向往平淡,一杯茶,一间陋屋,一家人,一本书,就已经是最美的追求。所以,不体会烟花般的绚烂后的落寂,就不懂的真正的幸福!只是希望得到最美好的平凡,在一处温暖的小屋里和最爱的人儿相处,争吵也罢,无声也行,柴米油盐间体会最温馨的幸福!

火车带着思乡的人儿回归故里。想念父母的唠叨,想念老公和孩子,想念家里的花草和乌龟,想念自己的床,想念我那群叽叽喳喳的好友。

原来,飞驰的火车总是承载着思乡的情绪,或者对于新奇世界美好的向往。出发的人儿心思雀跃,回归的人儿思绪繁杂。

有多久没有坐过火车?现在踏进车厢的我才慢慢体会自己离家的思绪。面对窗外飞逝的`景色我思绪翻涌,总是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将心情书写一番。于是,我把自己思乡的心情写呀写呀,写成一段啰嗦的话语。于是,就在想那些常年在外的人们,他们的身心在漂泊的时光里如何锤炼成金刚之体?他们远离父母妻儿是如何度过漫长的日月?也许真的是习惯了?也许时间久远了就将亲情埋藏在了心底?也许是更多的无奈,更多的责任,更多的事业心吧?

不再揣摩那些离家的人儿复杂的心情吧!我不也是在喧闹间乐不思蜀而不知归家,总是等到夜沉人静,曲尽人散时才开始思家的吗?外边的世界很热闹,外边的世界很无奈,外边的世界总是漂流着一群无根的浮萍。终于回家了!终于可以见到家人和朋友,终于可以在自家的床上打滚和酣睡,终于不用面对宾馆那惨白的床单和被罩,终于不用面对那些公用杯子、牙具和拖鞋而不愿取用。

回家了!回家了!外边再好,我的思乡之情也是那么浓郁;外边再秀丽,也没有家人的惦记和唠叨美丽;外边再多姿,也不如家里温馨暖意。火车在轰隆轰隆地行驶,窗外的景色在流逝,而我一个人在想家,于是,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近!

苏州初中作文 第2篇

今天我们去了苏州东山公园,我们玩的真是超级开心,而且我还和其他五位同学一位老师搞“失踪”呢,这也是我印象最深的事。

这事发生在我们去山上时,我们刚上去时丁老师正带着队伍下来,还骗我们山顶上风景很好,我们后来三位登上山顶的人才说,风景并不怎么好。我们一直爬山路,直到上面一些到了公路上,我和柏柯飞一路上互相搀扶,到了宽大公路上我们便“休克”在马路上了,直到周老师上来把我们叫起,还用话语不断激励我,我被她激起了力量,和柏柯飞一起冲了上去,但我那体能大约还剩10%,一冲就冲了7%,还剩3%,就这么点力气,实在撑不住一个高大的人,我很快就倒下了,这次没人来叫我,周老师在很后面,大部队在很前面,我正好在他们的中间,没人来帮我,但在倒下的同时我的体力也在不断的恢复,只是短短的几分钟而已,我的体力已经得到了恢复,而且我感到有一股能量充满我身体,我一鼓作气,冲啊,几分钟就跟上了大部队,我看见丁老师在那里,周老师也在,不可思议,周老师竟然比我快,我看见周老师站在一个岔口,这时胡建睿冲了出来,说那里是墓地,我打了一个冷颤,这时,周老师说集合,我自告奋勇去找他们。但盘山公路实在是太陡了,我力气倒是用了不少,可走的.路寥寥无几,我走了5分钟,大概才走了100米,但我还是坚持到底,路上我倒了好几次,但我没有一次是放弃的,终于我通过不懈的努力找到了剩下的人,周老师还和我们拍了照片呢。

苏州初中作文 第3篇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 是一篇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词汇教学应该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但在如今的英语教学中, 特别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词汇教学, 还存在许多问题。常见的词汇教学方法有:在开始教学前, 先集中讲解该阅读课的新词汇, 这种方法虽然帮助学生扫除了词汇的障碍, 但它脱离了具体的语境, 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词汇, 也剥夺了学生阅读过程中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机会。还有的教师认为, 阅读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因此对词汇的处理只是听听、读读、写写, 让学生死记硬背单词, 结果, 学生不仅 没有记住单词, 还对这种单一的、生硬的词汇教学方法感到厌烦, 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因此, 我们应尽量发挥词汇教学的 作用, 在阅读课的词汇教学中, 以学生为主体, 创设一定的情 景、语境, 让学生自己理解词汇、学习词汇、掌握词汇, 在实际教学当中, 根据阅读课文形式的不同, 设计出各种各样的、生动活泼的词汇教学方法, 提高英语阅读课堂的词汇教学效果。

一、语篇教学法

教师在教授词汇时, 应站在语篇的 高度, 以语篇开始, 在语篇中结束。因为语篇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语境。“ (词汇教学) 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把词汇放到典型的语境中讲解, 这既有利于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正确运用所学词汇, 又有利于他们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例如, 张家港外国语学校朱老师在 教授词汇 时, 先与学生谈论班级的情况, 知道很多学生有眼睛方面的问题, 然后通过DrMa帮助Tom的故事, 适时地引出patient, blindness, affect, afford , volunteer等新词汇, 降低了学生理 解新词的 难度。之后 朱老师又 说:Let’sstudythestoryagain.Butsomewordsaremissing.设计了下面的填词练习,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义。

Tomisastudent.Heusedtobeapatientwitheyeproblemsbecauseofhisblindness.Hecouldn’tseeanythingatall.Theillnessaffectedhimalotandhedidn’thaveenoughmoney.Sohecouldn’taffordtogotohospital.Luckily, avolunteerdoctorDrMawouldliketohelphimforfree.Heoperatedonhim.Theoperationwasverysuccessful.AndTom’sblindnesswascurednow.Tomcanseethingsveryclearly.HeisgratefultoDrMa.通过缺词填空, 词汇在语篇中重现, 使学生加深了对词汇的记忆。最后又通过一个猜词游戏, 再一次巩固了词汇。这样就摆脱了机械重复、孤立的词汇教学方法,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 丰富了词汇教学的内容, 让学生在真实的语篇语境中理解并记忆了词汇。

二、情景教学法

词汇教学需要依 托适当的 情景才能 有效地进 行。如果脱离了特定的情景进行词汇教学, 即使学生记住了词汇的拼写和词义, 也很难运用到实际中。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新颖的、能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情景 (比如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情景) 作为教育资源进行词汇教学, 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生词的含义。

平时上课前, 可以安排三四分钟与学生就熟悉的话题进行交流, 如谈论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或者自己的经历等, 在交流中呈现新的词汇。例如, 在教学8A Unit1Friends的阅读课时, 以“我的好朋友”为话题进行讨论, 在交流中通过与学生的对话, 呈现新的词汇。

S1:Ihaveagoodfriend.HeisWangPing...Hewearsglasses.

T:Wearglasses?Hehaspooreyesight. (呈现:eyesight)

S2:Helikestellinginterestingstories.

T:Itmeanshehasagoodsenseofhumour. (呈现:humour)

在上述的交流过程中, 通过借助本 课的话题, 在交流中呈现新的词汇, 并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和掌握。有时, 也可以把本课的新词汇放在一个特定的情景中, 比如:昨天我遇见了一件事……/前几天我做了一个梦……/我去年暑假去旅 游……在交 流的过程 中, 把词汇融入情景中, 并在黑板上呈现。教师通过情景的创设, 把原本毫无联 系或者联 系不紧密 的词汇联 系在一起, 使它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理解、记忆和提取这些词汇。

三、直观教学法

俗话说, 眼见为实。所 以, 教师可以 借助图片、动作、多媒体等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 有利于提高记忆效果, 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词汇。

例如, 星港学校的张老师在教授新 词汇时, 通过展示一系 列有关ORBIS的图片, 来教新词 汇, 如treat, cure, operation, grateful等。通过图片呈现单词可以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有利于学生识记单词的意义。

又如, 通过动作 猜词义。在教 学8A Unit5Birdwatchers时, 教师上课可以做一个在张望的动作, 然后让学生猜:WhatamIdoing?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然后教师说:Iambirdwatching.Iamabirdwatcher.并且同时在黑板上呈现新词汇。我想通过教师的这一动作, 学生不仅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而且对birdwatching, birdwatcher这些新词汇印象会特别深刻。

“多媒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良好的交互性和 极大的共享性, 所以, 多媒体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第一位参赛教师的词汇教学就采用了观看视频的方式。先让学生阅读一段话, 然后观看关于ORBIS的视频片段, 理解大意, 再让学生边听边填所缺词汇, 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视频猜测一些新词汇的意思。这种观看视频的方式 能激发学 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 享受中学习, 在学习中思考。

四、英文解释教学法

用英文解释新词汇, 有助于透彻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 是一种方便的、有效的学习和掌握词汇的 方法。利用学过的词来解释新词汇, 学生既能复习旧词, 又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词汇的词义, 使抽象的词汇具体化。牛津教材的每篇阅读课文后都有这方面的练习。

2014年苏州市中考作文述评 第4篇

人生就像是一场旅途,我们既可享受春之妩媚、夏之热忱,也会经历秋的萧瑟、冬的沉寂。沿途的风景,我们都别错过。一首歌、一本书;一场细雨、一条曲径;一声响亮的喝彩、一回意外的跌倒……每一种经历都充实着我们的人生。

请以“不错过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或短语,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不要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命题透视]

苏州的中考作文命题始终那样婉约、柔美、谦和、包容,让你无法不爱。今年的“不错过 ”,肯定不能错过。

一、 半命题:六年一次的“不错过”

2008年,苏州中考曾出过一道非常不错的半命题作文,那美妙的“聆听”,至今在耳:“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美妙的声音,有的是欢快的,有的是凝重的;有的是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有的是心灵世界的肺腑之音;有的声音飘动着明亮的希望,有的声音荡漾着温暖的柔情……凝神聆听,你会突然间感到自己是其中的一个和谐的音符。”这是当年的一段引导语,这一段可耳可心的诗意表达,曾引发了相当多的考生写出了优秀的文章,之后,也不知诱发了多少好的作文命题。

自2009年“一丝惬意心中来”的命题作文出现后,整整五年,苏州人一直钟爱着这种诗意的、柔美的、撩拨人心的命题作文。直到2014年,苏州人才从喜欢的、满足的情绪中走出来,回望六年前的半命题风景,于是,就有了今天呈现给大家的“不错过_______”。

二、 内涵有异:“不错过”不等于“不该错过”

这道题刚一问世,便有人说,这是一道抄袭了常州中考作文的题目,至少说明命题人的视野不够宽阔。其实,这样的判断是有失公允的。

苏州的“不错过_______”是一道半命题作文,而2013年常州的“不该错过的风景”则是命题作文。因此,这是两道题型完全不同的作文命题。

更为重要的是,虽然都有“不错过”三个字,但其内涵是有差异的。我们不妨回看一下2013年常州的题目:“阿尔卑斯山的一条路旁竖着一块标语牌,上面写着:‘慢慢走,欣赏啊!’很多时候,当我们朝着远方的目标一路奔跑的时候,常常会错过许多不该错过的风景。况且,如果你有一双慧眼,风景又何止是清风明月、奇山异水呢?请以‘不该错过的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我们会发现,常州题强调的内涵首先是“慢”,如同2013年盐城的“放慢脚步”一样;其次是“欣赏”,要“用慧眼欣赏”。更为重要的是,“不错过”的对象被锁定在“不该错过的风景”这一范围内。而苏州的命题,既没有强调“慢”,也没有限定“风景”的范围,而且非常大度地表达了只要是沿途的风景,都不应该错过的意思;甚至强调的是所有的经历,哪怕一次跌倒,也会充实我们的人生。这里传达出来的,不只是命题者的识见,更是苏州人的一种包容和淡泊。让疼痛成为风景,不是一般人能体味的。

三、 “爱”在其中:充满了人文关怀

这一点似乎也成了苏州中考命题的传统,命题人始终站在十四五岁的孩子的角度来观察人事,即使是如此重要的考试,也依然把对考生的关爱放在第一位。

“不错过_______”这样的话题,对一个初中生而言,似乎有点超前,但采用了半命题的形式,就能很好地弥补这样的不足,因为,偌大的写作自由权留给了孩子,他们熟悉什么就写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什么刻骨铭心就写什么,于是,我们惊讶地发现,这道半命题作文几乎成了考生自由命题和自由写作的一次实践,各种题目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考生可以补充一个字、一个词、一个短语甚至一个短句,自由度很大。

此外,这道题还有一段提示语作为引导,不在“风景”上设置门槛,这样,人生的喜怒哀乐皆可招至笔下,世间的人情练达均可摇曳成文。

如此放手的挥洒,也是考场作文不可多见的风景。没有真正的学生观,没有“学生为本、学生第一”的教育理念,是不会如此命题的。

[评卷扫描]

常言道,字面人面,题品文品。半命题作文的特殊品质决定了这次考场写作的品质:一方面,优秀作文较多,特别是选材的自由带来了故事的变化、主题的丰富,可读耐读的优秀文章明显比命题作文多得多;另一方面,也因为自由,致使写作成了一匹脱缰的野马,不少考生自说自画、自我陶醉,使得文章与“不错过”、与提示语几乎没有一点关系。

后一点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 只写了“半道题”。

虽然是半命题作文,但根据要求补上适当的词语或短语之后,就是一道完整的题目,整个写作就必须依照这道完整的题目进行。这个道理考生们都知道,但到了考场上就往往不是这样了。

例如,有一位考生写《不错过父爱》,结果只是写了父亲对自己学习、生活方方面面的关心和帮助,写了父子之间的爱;还有一位考生写《不错过打开那扇窗》,题目很有味道,补充的部分还是个动宾结构,更是一种比喻,可结果所写的只是自己如何去打开与父母沟通的那扇窗的故事。

这两篇文章其实都只写了半道题,前者写的是“父爱”,后者写的是“打开那扇窗”。而这半道题,也是自己补充的,命题人给出的“不错过”完全被视作了空气。这样的情形不在少数,而且占到了相当的比例。

2. 文章中虽然出现了“不错过”,但只是虚晃一枪。

这种情形比较普遍。大致归纳一下,如下几种比较有代表性:

一是“题记”中出现过“不错过”,但正文中就再也见不着“不错过”,从所写的人和事中也读不出“不错过”的任何味道来。这里顺便说一下,600字的文章本来就篇幅有限,请不要再在“题记”“后记”这些形式上占篇幅,要认认真真写好600字的文章。如有精彩妙语,不妨写在正文中。

二是在结尾处写上一句点题的话。比如“人在旅途,千万不能错过爸爸的爱”;再如写完了和老师之间的误会矛盾后,来一句“是啊,师生之间,真的不能错过”等。这样的文字非常生硬,甚至和硬贴标签没有两样。

三是“不错过”三个字在文章中始终是“整体打包”,无法让人理解考生对“不错过”的独到理解和深刻见地。

3. 字面地、浅表地、简单地描述或图解“不错过”。

这是此次写作中非常普遍的问题,即使一些被判为一类卷的高分作文,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方面的毛病。

虽然题目中规定“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但考生几乎清一色地选择了写记叙文,因此,对“不错过”的认识与解读,要么是通过叙事后的议论和抒情来体现,要么是通过所写的人和事、景和物来体会和品读。而这两点对考生来说,前者做得好的不多,后者几乎难以企及。

[迷津指点]

如何才能写好这篇半命题作文呢?

一、 清醒地意识到“半命题”不是“自命题”,写作时必须受制于“不错过”。

见到半命题,很多考生心里一暖,开心之余,即刻为“不错过”补充了非常好的对象,也就是写作的具体材料或内容。有人写一场精彩的表演,有人写一次难得的重逢,有人写一次深情的送行,有人写一次日出或日落的守候……得意之余,便陶醉在所补充的对象之中,全然忽略了“不错过”三个字。

半命题不是自命题,命题人把所有的玄机都埋藏在了给出的那几个字中。因此,这里的“不错过”依然是影响这次写作的核心要素。无论你在横线上添加什么,心中都必须有“不错过”三个字,都得在你所写的具体的人、事、景、物中体现“不错过”的意蕴,表达你的思想与情感。

二、 只有对“不错过”有了深入的解读,才会获得写作的成功。

如果想让你的文章高人一筹、胜人三分,你就必须对“不错过”有准确、独到的诠释,或者有较为特别的、切身的体悟。后者对同学们而言有点为难,但前者,同学们必须努力去做。

“不错过”是相对于“错过”而言的。写作之前,同学们至少要有这样几个层面的思考:什么是“错过”和“不错过”?“错过”和“不错过”分别是什么样的状态和存在?为什么要“错过”和“不错过”?如果“错过”了怎么办?如何才能“不错过”?“错过”和“不错过”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又如何转化?……对这些问题,同学们不能止于简单的思考,还必须要有一个最基本的解读。当然,解读得越深透,文章的穿透力就越大。

有人会说,我又不写议论文,要这样的解读做什么呢?如果这样认识,就大错特错了。记叙类的文章不能只有事和情,也需要智与理,真正好的记叙文应该是人、事、情、理集于一体的。更有意义的是,当你有了以上的理解与思考之后,你的叙事就会在理趣的影响下变得情理并至、叙议双赢。因为,就“不错过”这三个字而言,同学们如果没有叙事后的理性议论去画龙点睛,通常情况下是很难把文章提升到较高的境界的。

这个话题是承前面两点而来的。绝大多数同学都不想写偏题文章,也都不想写没有深度、厚度、力度的简单记叙文。关键是,如何才能走向深刻、富有厚度?这里有两点建议。

第一,用自己的生活去写作,正如提示语所言,用像旅途一样的人生来写作。一首歌、一本书、一场细雨、一条曲径、一声响亮的喝彩、一回意外的跌倒……每一种经历都充实着我们的人生。每一种充实的人生,都是一篇最华美的“不错过”的文章。

第二,用已有的阅读积累去撞击自己的审题和立意,燃烧创作之火。就身处初三的同学们而言,如下三个阅读积累,你们一定是有的:

一是泰戈尔的诗句。

泰戈尔的《飞鸟集》中有两句诗特别有名,有名到许多小学生都能脱口而出:“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这是让你不要为错过而悲伤,要立足眼前、抓住当下。当然,再深入一步,还可以理解为错过时不要流泪,要学会思考,学会总结,力争以后“不错过”。

二是刘心武的文章。

苏教版语文八(下)教材中有刘心武的生活感悟精品短文《错过》,这是每一位同学都学习过的。机会均等,就看你在考场上能不能自由调用。在刘心武看来,错过和不错过都是人生常态,人生的多彩就是由错过和不错过这样的经纬线组成的。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在刘心武看来,这“预定的到站”才是肯定不能错过的“风景”。如果能得到《错过》一文的启发,你的视界就会打开,你的选材就不会随便,你的文章就不会变得没有思想。

三是祁隆的歌。

祁隆是不少同学喜欢的网络歌手。他的一曲《错过》,既打动过不少人生阅历丰富的人,也打动着含苞待放的少男少女的心。“是否还记得那美丽的邂逅/是否还记得那醉心的温柔/一抹相思飘荡在梦的路口/曾经的记忆却搁浅在西楼……”这样的旋律,这样的歌词,应该也让懵懂的你明白了珍惜的意义和错过的痛楚。如果你能选择那些难以忘怀的、刻骨铭心的场面和故事,在叙说中渗入对生命的感悟,你的文章便会于动情处晓理,产生相当的审美效应。

[例文点评]

一类文:

不错过这明媚

时光太瘦,而指缝太宽,这点点细碎的明媚,我,却抓住了。

依稀记得你和我站在天台上,十指相扣。你手里拿着复习资料,对着我摇晃,白茫茫的纸片在我面前翻飞。我顿时明白了你要干什么,不由得哭丧着脸对你说:“我们去散步吧——能不能不背啊?”我摇着你的手,你却不理会我的撒娇,自顾自地哼着小曲:“输给你我可觉得丢脸死了。”我猜想,那时你的眼中,一定是狡黠吧。果然,我又一次中了你的招,抢过你手中的资料气冲冲地复习了起来,效果却是意外得好。考试后,你一把抓住我的手,笑眯眯地对我说:“输给你,不丢脸。”我恍惚间看见了你脸上有着一层明媚的光。啊,真好,我错过了你的狡黠,却没有错过你的明媚。(当初的“狡黠”是一种猜测,而此刻的“明媚”已然是“看见”。于是,这样的点题就显得非常自然而又富有智慧)

清晨的我,满怀着激动与忐忑的心情奔向考场。小轿车里的我看着越发近了的学校,不由得紧张起来,紧紧握着的拳头也不觉又紧了几分。你只是默默地开车,并不言语,但我却发现,你紧握方向盘的手,已经握得骨节都发白了——你一定也很紧张吧。

一路无语。

打开车门时,我以为你会像平时一样,冲我挥一挥手,但这一次,你也打开车门,走了下来。你一只手摩挲着手上的佛珠,面对着我,嘴里不知道在念叨些什么。忽然,你从手腕上褪下那串小一点的、早已磨得光亮的佛珠,也不管它是否合我的手,硬是套在了我的手上。你拍了拍我的肩,说道:“好好发挥,别想太多。”我这时才忽然明白你为何一直戴两串佛珠!这串偏小的,怕是早早为我准备的吧!你宽厚的手掌带着暖暖的温度,宛如那明媚的阳光,直照我心。啊,感谢上天,我错过了那么多次你眼中的温柔,却未曾错过这一次明媚。(往日与今日对比,往日是温柔,今日是明媚。那发白的骨节,那佛珠,那一句宽慰的话语,那宽厚而带着温度的手掌,成了“我”眼中的又一次明媚。丰富,温暖,明亮,灿烂,美好!)

愿上天赐我一双慧眼,永不错过这明媚。

总评:这是一位很会写作的考生。全文写了两个“明媚”的场景,在“错过”后“抓住”,在对比和变化中亮化“明媚”,既让读者感受到明媚的画面、明媚的时刻,即什么是真正的“明媚”,也让读者感受到为什么要“抓住”这样的“明媚”。最后,单独一句成段,意味深长地道出:只有拥有慧眼,才能永远不错过“明媚”。加之小作者很会说故事,很会点亮细节,表现出了较为出色的写作才情,故这篇文章被判为一类卷。

二类文:

不错过一条小巷

都说人不可貌相,小巷也是一样。或许在某个昏暗的小巷口,会藏着另一番景象。(这个开篇与众不同)

端午节时,爸爸带我去周庄看奶奶。虽然气温随着夏季的来临不断升高,但也挡不住人们对旅游的热情。才八九点钟,古镇中已经有了不少人,更不用提饭后了。吃过饭,我在拥挤的人群中逛过了大半个古镇,回去时,望着在狭窄街道上缓慢前进的人流,不禁有些懊悔。这么多人,好的景致都被拥挤得不见了踪迹,出来干吗呢?为了避开拥挤的人群,我走进了路边一条昏暗的小巷。(叙述不够简洁,但原委还是交代得清楚的)

起初,我并不想走这条小巷,不是怕迷路,因为这里总会有路能回到大街上去,而是它的昏暗和人烟稀少让我有些不安。望着小巷的另一头就在眼前,我都不知道走了多远,整条小巷只听见我的脚步声。终于走出了小巷,我舒了一口气,终于走出这昏暗的地方了,接下来,只要凭感觉走就行了。(“望着小巷的另一头就在眼前,我都不知道走了多远,整条小巷只听见我的脚步声。终于走出了小巷,我舒了一口气,终于走出这昏暗的地方了,接下来,只要凭感觉走就行了。”这段文字有点乱)

环顾四周后,我停下了迈开的脚步。一位老奶奶抱着一只猫,静静地躺在一张藤椅上小睡。整幅画面如同画卷般透着一股安闲、宁静。或许是我的脚步声吵醒了她,她睁开仍带着睡意的双眼向我招呼:“你好啊小朋友。这真是少见,会有外人走这条巷子。”“奶奶好!”我慢慢走过去,“外面人太多,这条巷子人少,走起来快。”老奶奶笑着,但也略带惋惜:“是啊,想我年轻的时候,外面哪有那么多人哦。大街上也只是在早上人才多点……”我听她念叨着往事,不禁感叹:旅游业的发展确实为周庄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但也让它永远丢失了原有的宁静。只是还好,还留着几片净土没被打扰。“哎哟,我又困了,年纪大咯。你快回去吧。”“嗯,奶奶再见。”在拐角转弯处,我特意回头又看了一眼,只见老奶奶嘴角挂着笑,一只手在猫身上轻抚了两下,浅浅地睡去。(“老奶奶抱猫图”应该是僻静小巷的特别风景)

不要错过这条小巷,或许在它的另一头,会有你所向往的景象。(无需“或许”,事实已然)

总评:用“一条小巷”来补足文题,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小巷里又选择了老奶奶抱猫这样的特写场景,进而描绘出昏暗、僻静处的特别风景,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遗憾的是,小作者的写作能力弱了一点,记叙不够简洁,思路也不够清晰,描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均显得一般。

[新题预测]

题一:请以“美丽的角落”为题,完成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题二:请以“那一天,我长大了”为题,完成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苏州乐园一日游初中作文 第5篇

到了苏州乐园的大门口,一个巨大的新月喷水池映入了我的眼帘,伴随着优美舒缓的音乐,喷泉便一道一道地喷出水来,那喷泉变幻莫测,一会儿变成五片花瓣,一会儿又成了多边形。我陶醉在美妙的音乐,这绚烂多姿的喷泉中了!

休息了一会,我们便迈进了游乐园中。第一站,我们来到小小世界刚进门,迎来一阵清凉的风,我立即跳到船上,这船是自动船,不用费力摇船。我们到了一座‘水晶’宫殿,里面阿拉丁正在和茉莉公主乘坐着飞毯嬉戏,阿里巴巴正在和强盗勇敢搏斗,白雪公主正在和小矮人唱歌跳舞;灰姑娘正在和英俊的王子举行隆重的婚礼……。正当我看的入迷时,船停了。我只好下船去。

第二站便到了‘碰碰车大作战’我敏捷的跳进了一辆蓝色的碰碰车。‘嘟…。’的一声响,游戏开始了,我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人家碰了一下。

“哼,敢撞我!”我憋足了气,追上那辆车,猛的撞上去,那个人便追了过来,我加快速度,调整方向,握好扶手迎了上去,一场你追我赶的争斗开始了……

出来之后,我拉着老妈来到“青菜萝卜园”“大房子”外还有两只比我大的“蚂蚁”我便骑在上面,让老妈帮我拍照留念,进入“房子”里面铺了红色地毯,走过独木桥,放眼看去可以看苏州这个美丽的城市。

最后,终于到了盼望已久的过山车,我坐上了从未玩过的过山车,但我一直跃跃欲试。于是就装做很老练的样子,放松身体,伴着越来越紧张的音乐。我也越来越害怕吓得一身冷汗,突然,这山车进入山洞,开始往下滑,里面的人都开始尖叫,我也忍不住了,“哇。。”的喊了出来。眼前还是漆黑一片。过山车“哗”的停了下来。下了车,脚都麻了。

《苏州园林》初中语文教案 第6篇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4、利用课上所学,迁移对比苏州和我校丰富的园林文化资源和网络资源,在生活中体味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

教学要点、难点:

2、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园画意美的感知、相关资料的迁移对比。

教具的使用: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

教学步骤和实施

一、导入课文:

(修路的联想)同学们是否了解近几天苏州城交通不太顺畅、空气轻度污染的原因?

明确:处处修路,处处施工,整个苏城像个大工地„„

(世遗会的思考)1如此大兴土木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城市的急剧膨胀、明年世界遗产大会的召开„„

2、世遗会为什么被选在苏州召开,作为苏州市民你有何感想?

(视频资料的播放)带着问题看《苏园六记》的开头片段)

明确: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和环秀山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苏州市民不能不骄傲。视频结尾处说苏州人的园林情结暂且按下不表,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有深厚园林情结的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

二、讲析

(一)把握全文结构(苏园特征)

2、(解题)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3(范读开头两段,幻灯展示3-6)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征

⑴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苏州园林甲江南)

明确:a、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标本地位决定了苏州园林值得鉴赏、不该错过,即: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各地园林之全豹!

b、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⑶(他山之石)各地园林都有自己的特色,上学期我们学过的瓜州于园的设计风格是什么?(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

⑷(苏园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⑸(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二)课件显示图片欣赏(幻灯12-21),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1、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苏园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

2、同学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明确:有亭台轩榭、有假山池沼、有花草树木、有镂窗廊子„„

3、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我的感想。

明确:或曲径通幽,或庭院幽深„„倏忽间似乎深谙了其中的深味,转瞬间又无法洞悉其神韵,完完全全被苏园图画的完美、内涵的博大精深折服,却不能用言语表达!

4、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

阅读要求:⑴自由读,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⑵和邻座讨论,尝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提问:a、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各语段间能否互换?

b、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用的是否精准?

(三)详解重点段落,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1、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

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2、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精讲)

⑴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怡情山水、置身山间,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烦忧!达到“叠山理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⑶以下有关我校水假山的资料,及《于园》中的语句各表明了什么?

“惠荫园水假山的堆叠技法是采用数十块重达几吨的太湖石,横卧互压互咬,合拢至中间,运用石拱桥的力学原理挑压堆砌而成,在我国园林中堪称孤例。”

“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明确:a、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

b、成功的假山不仅需要奇石和能工巧匠,也离不开园林主人的精心构思;自然界没有长得完全相同的真山,园林中也不应有堆叠得一模一样的假山。一句话,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⑷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池沼设计因地制宜,桥梁安排决不雷同,河岸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⑴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西式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⑵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4、讲析第6自然段

⑴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⑵你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谈谈你对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吗?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四)、略谈其他段落

1、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2、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三、反馈和迁移

1、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的图画的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谈)

2、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3、“鱼戏莲叶间”和“荷动知鱼散”这两句诗意境上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句?(链接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看网上论坛帖子)

初中记叙文 :游苏州狮子林 第7篇

周末,我和我的小伙伴相约来到苏州一个极具特色的园林——狮子林游玩。

狮子林,顾名思义,是里边的假山长得像许多狮子而得名。

踏着青云石进了大门,一座高高的假山映入我的眼帘,上面有三个凸起的石块,怎么看都像三头狮子。最左边的是一头雄狮子,竖起尾巴,仰天长啸;中间的是一头母狮子,静静地蹲着,默默地凝视着远方;再右边是一只小狮子,它正惬意地趴在母狮子的后背上,懒洋洋地晒着太阳,似乎在跟母狮子撒娇呢!这三头石头狮子好象是温馨的一家三口,相亲相爱,让我的心中立刻涌起了一股暖流。

向前走,隐隐约约地听到了流泉飞瀑的清脆的“丁冬”声,不一会儿,碧绿的湖水展现在眼前,边上有一帘瀑布,泉水“哗哗”地流淌着,像是在弹奏一曲美妙的音乐。

湖中心有一个亭子,叫湖心亭,坐在亭中,听着帘帘飞瀑奏出的曲子,感受着习习凉风,让人心旷神怡。

湖心亭的对面是一个小岛,小岛有形态各异的假山堆积而成。不用说,假山多,石狮子就更多了。从亭子向小岛这边望去,可以看见各式各样的石狮子:有的横眉怒目,竖起鬃毛,威风凛凛;有的前腿弯曲,立起尾巴,似乎要发出惊天动地的嘶吼;有的张开血盆大口,回过头来,如同一头真狮子要迎面扑来似的,让人看了会十分害怕,吓得毛骨悚然……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不可计数。

从岛上出来,绕过一条弯弯曲曲的长廊,便可通向出口。一步一景,如在画中游。

苏州初中作文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科学性文章,教育价值,阅读能力监测指标

一、科学性文章教学教育价值的思考

(一)读懂事物或事理,训练筛选、加工信息的能力

对于任何文本来说,首先要读懂它的内容,才能让学生从文本中得到求知、愉情、启思的收获。也就是说,探讨写作技法、品析语言必须以写了什么内容为基础,不然,所有的分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真正的教学重点在于:文本传达了哪些信息,作者又是怎样传达和为什么要传达。学生进入了以理解事物或事理的阅读层面后,便能培养他们的筛选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二)体会文本信息的人文内涵,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建筑科学性文章,如《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故宫博物院》等,要想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就必须读懂建筑物的人文内涵,因为建筑本身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建筑的灵魂在于特定的文化精神。

(三)提高学生阅读科技文章的兴趣,间接培养科学精神

语文课上,学生通过阅读科技文章,在合作学习、积极探究中感受语言文字本身的逻辑性,领会作者思维的科学性,获得好奇、探索、求真、严谨等精神品质,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包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求真务实、大胆创新等,以此提升阅读的兴趣,并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二、初中语文科学性文章阅读能力监测指标的确立

在教学中,需要有体现标准精神的监测指标,科学的监测指标是衡量学生的标尺。建立阅读图式、设计维度框架,以此监测学生对于科学性文章的阅读能力则显得尤为必要。

基于课标精神以及科学性文章教育价值思考的基础,借鉴PISA阅读素养“测试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各种能力”,还“强调参与度(动力、兴趣、喜爱度、多样化)”。依据PISA阅读素养的架构,将初中语文科学性文章阅读能力监测指标确立为:检索信息(如感知文本信息、迅速提取文本信息)、解释文本(如怎样传达信息、分析文本结构内在逻辑思维、品析科学、严密语言的表述)、反思与评价(如为什么要传达、文本传达出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及人文内涵)、参与度(如合作学习、乐于探究、习得方法),等等。

三、阅读能力监测指标确立例说———以《苏州园林》为例

(一)感知文本信息

是否把握作者介绍的苏州园林的特征,是否具备迅速提取文本信息的能力。关注作者介绍的总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以及局部特点:亭台轩榭的布局———自然之趣;假山池沼的配合———自然美;花草树木的映衬———图画美;近景远景的层次———景致美;角落的布置———图画美;门窗的雕琢———图案美;油漆的调配———色彩美。

(二)把握怎样传达信息

1.是否具备分析文本结构的内在逻辑能力。关注以下结构特点:总说到分说,由主到次,由大处到细部,并且能深入文段加以探究,如课文阐述“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这一段,学生通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把苏州园林亭台轩榭“布局”与“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古代的宫殿”和“近代的一般住房”的布局作比较,突出其着眼于“绝不讲究对称”的布局特点,接着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区别二者,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苏州园林里“不对称”的亭台轩榭的布局是美术画,突出其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

2.是否具备品析语言科学、严密性的能力。关注以下字、词、句的分析,比如写总体特征的句子“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其中“务必……无论……总是……”中的“务必”是“必须”的意思,语气肯定,突出苏州园林的艺术标准高;“无论”表示无条件的复句和“总是”强调了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三)为什么要传达:能否领会文本传达出的科学精神及人文内涵

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文体特征,善于发掘其中的科学精神及人文内涵,捕捉其中的语文味道,通过精心解读与设计,让学生喜欢学并学有所得。如叶圣陶先生用生动准确、富有变现力的语言为读者再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园林图画,让学生充分感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以及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同时学生还要把握苏州园林的建筑处处折射出的人文内涵。

(四)是否培养了合作学习、乐于探究、习得方法的能力

1.借助一主问题牵引学生学习。比如《苏州园林》一课就能以“苏州园林的美,美在_____”这一问题牵引学生合作学习文本的四个讲究,在快乐的探究过程中内化知识。通过合作学习,感受探究文本内在逻辑的乐趣。

2.通过练笔,检测学生是否习得方法。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笔:“中国最美滩涂”在霞浦,请同学们以“霞浦风光”为题,要求模仿叶圣陶先生抓住景物的特征,运用恰当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精妙的语言介绍其一处或多处景点。

实践证明,基于对课标及学科内容教育价值的深刻思考的阅读能力监测指标的设定,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引导教师把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更好地贯彻在课堂教学中,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谭轶斌.借鉴他山之石不可邯郸学步——PISA阅读素养相关数据引发的语文教改思考[J].初中语文教与学,2011(7):21-22.

上一篇:环境设计职业规划论文下一篇:高中美术教案第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