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小学科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复习提纲

2024-06-12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复习提纲(精选6篇)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复习提纲 第1篇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复习提纲

一、填空

1、按学生获得的信息的来源分类,演示法、观察法属于通过(直观)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

2、对于科学本质的界定,就小学科学课而言,它从(实证意识)、(逻辑思维)、(质疑精神)三方面体现科学本质。

3、课时教学目标设定时应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来表述。

4、20世纪80年代苏联对教学方法定义为:为达到教育目的而调整(教师)和(学生)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

5、按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导活动分类,讲授、谈话、演示属于以(教师的传授)活动为主的方法。

6、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方式有:(问题讨论式)、知识发现式、(试验探究式)等。

7、语言传递法、直观显示法、实践操作法分别是以(语言)、(视觉形象)、(动觉刺激)为信息载体的。

8、《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9、《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10、(情境)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属于与调节情感活动有关的教学方法。

11、探究式学习的一般步骤:(选择问题)、提出假说、(实施探究)、解释结论、评价反思。

12、科学探究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

二、简答题

1、在小学科学课材料准备中,后续材料有什么作用?

(1)使材料的结构更清楚,让孩子们更容易看出其结构。

(2)后续材料可以循序渐进地增加问题的复杂性,并使学生在逐渐复杂的问题中思维活动步步深入,步步推进,继而给人以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力,促使学生去进一步发现。

2、只有让学生置于互动式的合作学习氛围中才能实现有效的合作,那么教师可以从哪几方面关注学生的互动?

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关注学生的互动:

(1)学生的表达;

(2)关注学生的倾听„„

3、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探究式学习以提出(发现)问题作为探究学习的开始;以科学探究活动作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认识作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以事实和证据作为科学解释的依据;以合作学习作为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以全方位的开放作为探究学习的前提;以探究的过程作为评价的主要对象。

4、科学探究中为什么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倾听?

在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可以使学生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

5、科学探究中为什么要强调“教师倾听学生”?

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

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到的深度,并决定需要由教师补充哪些介绍;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能准确地判断学生们是否已基本充分交流完他们所能想到和理解到的一切,从而果断地决定在何时介入讨论,以何种方式介入;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还能对各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判断由教师分析深入到什么程度是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的。实际上,正是通过倾听学生,通过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教师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

6、概念辐射的材料结构性有哪几种呈现的方式?

(1)、材料所揭示的现象是递进关系,最后形成概念。

(2)、材料所揭示的现象是同一个概念。

7、小组合作学习与班集体教学相比有什么优势?

“小组合作学习”与班集体教学相比,更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8、探究教学中如何关注“儿童的问题”?

教师首先应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以此作为设计课程时选择探究主题和安排主题顺序的基础之一;第二,每学期都应留出一些“自由探究时间”,供学生探究他们自主提出的问题;第三,日常的课程设计应该根据儿童的即时兴趣做出适当的及时的调整。还可以每学期末集中安排一些课时,与学生一起,通过观察、实验或查资料,共同来探讨一些“学生的十万个为什么”。

三、辨析题你同意下面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1、为了体现探究活动的开放性,一位老师在上《磁铁》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磁铁的性质。为多个小组分别提供了多种开关的磁铁都两块、游戏棒、纸片、铁钉、玻璃、塑料、回形针、牙签等材料,然后说:“同学们,接下去让你们自由玩磁铁,但在玩中要有所发现磁铁的特性,待会儿我们看看哪组发现的最多。”于是,给了学生们足够的时间玩磁铁。你认为这位教师选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合理吗?为什么?

不合理,(1)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玩磁铁可以,但在玩之前,应该让学生明确怎么玩,特别是材料多了以后,学生感觉摸不着头脑,探究的目的不明确。

(2)教师还应给予探究方法的指导,磁铁的特性有许多,利用这些材料可以发现磁铁哪方面的性质,怎样进行实验,应给予明确。因此,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恰当引导不可忽视。

2、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应注重启发性、趣味性、后继性和层次性。

正确。有结构材料是对自然现象或运动变化“浓缩”的材料。必须组成启发揭示科学概念的结构,从而启发学生去探究。面对带有启发性的学习,学生会产生自主学习的冲动,产生要探究的问题,无需教师的启发。

3、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所在社区没有联系。

错。社区也有许多与科学课程有关的课程资源。

4、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后小学生玩电子宠物就够了,没有必要亲手饲养小动物。错。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确实能提高学习效果,但玩电子宠物并不能取代亲手饲养小动物。

四、观点论述题

1、我们必须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只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一种常用的、重要的组织形式,但

不是唯一的形式。但现在不少教学存在着滥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试阐述什么样的学习内容、什么样的情况下适宜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具体阐述

(1)小组合作一定要据需要而定,不是每节课都要有,更不能越多越好。对于简单的内容或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独立思考、体验、完成,不能让合作学习形式化。

(2)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3)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2、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关注些什么?

(1)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具体阐述

(2)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境基础;

(3)关注合作中的互动;

(4)关注合作后的效果等

3、按照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只要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都是科学探究活动。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要点:探究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①教学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便无从探究,学生积极主动地想获取知识,务必有问题产生,亟待解决。②教学过程应是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逐步逼近正确结论的过程,如同科学家在探究过程中逐步逼近科学真理一样。③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分析资料等多种方法进行探究,还可以将以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探究。

从以上特点不难看出,只要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都是科学探究活动。

4、关于探究的类别,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它分为三种:一是“科学探究”;二是“基于探究的教学或以探究为本的教学”;三是“以探究为本的学习”。请你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这三类探究中某一种探究的认识。

剩下案例分析题目请教师们结合自己观点结合。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复习提纲 第2篇

一、填空题

1、工具性 与 人文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 语文素养 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

学生终身发展 的基础。

2、课程目标根据“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个维度设计。

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 人文内涵 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

多元 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 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4、语文是

实践性很强 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

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

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

5、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包括简笔画、演示(实物肢体语言)、电教媒体、实验操作等。

6、《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 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

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7、《课标》“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由

学生

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8、《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从“ 识字写字 ”、“ 阅读 ”、“习作 ”(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

口语交际 ”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 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9、汉语拼音能帮助学生

识字,帮助学生 说好普通话,帮助学生 阅读。

10、识字是 阅读 和

写作 的基础,是一、二年级

的教学重点。

11、《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

和 情感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 交际情境 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12、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以

活动

为主要开展形式,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

学校、家庭、社区 等教育资源。

13、清晰明确,乃是教学目标叙写的灵魂。

14、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

感受、理解、欣赏 和

评价 的能力。

15、学生只有认识了 一定数量 的字,并且能够正确

理解字义

,才有可能顺利地阅读书报,学习

文化科学知识,提高

认识能力。

16、创设情境、实现互动 是落实口语交际的主要任务。

17、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

学生学习空间,增加

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强调

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 实践能力 和

创新能力。

18、教学目标有两种叙写方式:

分解式 和

交融式。

二、名词解释

1、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通过合作学习,实现资源共享,不断丰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处世态度、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包括:物本语文课程资源、人本语文课程资源、动态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是语文实践的必要。

3、分解式目标——是一种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个小目标的目标叙写方式,思路清晰,具体明确,便于操作。

4、人本语文课程资源——是指那些以人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那些与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关系密切的人都是人本语文课程资源。如教师、学习伙伴、家庭成员等。

5、课堂即时评价——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境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的质性评价。亦称“情境性评价”。这种评价主要针对在学生互动为主的多元(师生、生生)状态下课堂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同学、学生本人;评价结论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激励性评语、体态动作、实物、象征性物品;评价对象可以是学生个体,也可以是学生群体。

6、物本语文课程资源——是指那些以物资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材、校园景观、生活场景都是一种物化形态。还包括信息化资源在内。信息化资源主要包括书籍信息和网络信息。

三、简答题

1、“学会汉语拼音”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2、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什么是探究学习?请举例说明。答:“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如: 教学《白杨》学生可以抓住重点词语探究,可以抓住爸爸的三次“沉思”:想一想,爸爸在什么情况下沉思,沉思什么?具体是怎么想的?你是通过哪些句子读懂的?(“一思”眼前的白杨,体会白杨高大挺拔的特点;“二思”胸中的白杨,体会爸爸扎根边疆的心意;“三思”未来的白杨,体会孩子们在边疆成长。

4、“三维目标”整合有哪些策略?

首先要辩证地认识三维目标的关系。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其次三维目标必须明确具体。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目标,切忌泛泛而谈、好高骛远。教学目标应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最后要改革评价方式注重多元评价。注重课堂评价的科学、明确,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注重课堂评价的激励、导向,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注重课堂评价的指导,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课堂评价的整合。最终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5、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习作教学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6、《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的总目标。这个目标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应该答:

教学要求: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7、“分解式目标”与“交融式目标”的异同是什么?

相同点:都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

不同点:分解式目标按照三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目标。三个维度叙写非常清晰、明确,便于操作。交融式教学目标不会出现有关三维的明显提示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却极好地把二维乃至三维目标交融在一起,叙写方便。

8、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呢?首先是由于语言运用往往因为“约定俗成”而无理可讲,人们的母语是在生活中自然习得的。从课本上和教师那儿获得的,只有比自然习得的更为集中和规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自然习得中的实践经验和积累等本性。再者,语文课程是应用型课程,“应用”要求实践,要求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

9、什么是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包括:物本语文课程资源、人本语文课程资源、动态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是语文实践的必要。

四、观点论述题

1、有人说“探究学习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接受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探究学习是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的,但不能拒此否定接受学习,因为接受学习包括主动接受和被动接受,如果是主动接受还是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比如某些生字的读写,某些词的意思就需要接受性学习。

2、语文素养就是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

答;这种说法是片面的。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等。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终生发展的基础。

3、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答:这个观点是对的。参考1:《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参考2:这个观点是对的。首先,语文是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基本的语言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自动化语言的基本途径是朗读、背诵等语文实践活动。第三,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要掌握这些东西,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反复多次的语文实践中把它记住,记得的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

4、在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中,有许多老师认为新课程特别强调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就是意味着“知识和能力”不重要了。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所谓三维目标是是指:“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该如何看待新课程追求的“过程和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不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当然,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越到能力,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越难以测量。三维目标不是三块,而是一个整体。不是要在知识、技能上加上情感。因为实际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只不过我们过去没有关注而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的。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可能有相当多的学生是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我们现在就是要把它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有意识地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化。

5、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对学生有利无弊。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运用多媒体,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也使课堂教学目的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省时,更省力,更有效.但有时我们片面夸大了其作用,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过多过滥的使用,只会适得其反.,降低了文本阅读材料的地位。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6、有人说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我们只要按教科书教完该教的书就是了,何况我们基层(农村)也没什么语文课程资源。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答: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因为,我们一线的许多老师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比较模糊,总认为语文课程资源建设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我们只要按教科书教完该教的书就行了。其实这也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误区。语文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是语文实践的必要。语文课程资源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对于小学语文课程,其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资源很多,可以开发的素材丰富多彩。如:语文教材、学校图书室、实践基地、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相关人士,语文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师生的生活经验,校园课间文化等。因此,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进行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资源的开发是必要的,也是有条件的。

五、教学设计题

1、请为一年级下册课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设计一个口语交际教学片断。

答:本文的宗旨是让学生体会到做人的真谛——诚实。我结合课文设计了以下交流点: 1)、雄日的花种不开花时他是怎么做的? 2)、看见别人都捧着开满鲜花的花盆,雄日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3)、当国王询问雄日时,雄日是怎么回答的? 4)、国王为什么选雄日当继承人?先是小组内讨论,并分角色表演,作到人人参与。通过讨论知道做人要真诚。然后以雄日成了国王后是怎样治理国家的为主问题,描述一些雄日当国王期间国内发生的不好现象,请同学们个抒己见说说雄日是怎么处理的?是怎么教育那些不诚实的人的?在百姓的眼里雄日是一个怎样的国王?你们喜欢这样的国王吗?为什么?学生自然是说他公平、真诚。那么你是个诚实的孩子吗?能把你做的诚实的事跟大家谈一谈吗?在坐其余学生可对他所说的发表评论。最后让学生知道美不一定就是好,空不一定就是不好。并送给同学们两句陶行知老爷爷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铭记做人的真谛——诚实。

2、请写一两条解决“识字”与“写字”相结合的好方法。答:继续坚持“寓识于读”、“以识促读”、“识写结合”的做法。所谓“寓识于读”,也就是要把识字寓于诵读课文的过程中,借助课文注有汉语拼音的优势,力求在读书过程中认识生字,不搞脱离课文的、孤立的识字;所谓“以识促读”,则要求我们把认识生字与正确、连贯地诵读课文紧密结合,用识字去促进课文的诵读;“识写结合”的意思是说,要把识字与写字紧密结合,识什么就练写什么,以识字促进写字,以写字巩固识字的成果。

3、请设计教学片断,让学生学会“左”、“右”二字。答:1)、我们来认识一对好朋友,谁见过他们?在哪里见过?

2)、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出示读音)同桌互相叫一叫,看谁更能干。3)、看他们的样子,觉得怎么样?(长得很像)哪里像?哪里又不像呢?想个好办法记住他们,不会认错。(左下一个工,右下一个口)4)、他们各自还有哪些好朋友呢?(左边、左手、右耳、右面„„)5)、游戏:我点,我点,我点点点。

六、案例分析题

1、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目标:

答:该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目标清晰明确,选用合适的刻画动词,明确表述教学目标,注意用词用语准确而有分寸。这样既可体现目标达成的层次性和区分度,也可加强教学的可操作性与教学效果的可测度性。如“合理想象”是在了解景物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用“对比手法”学习写作方法。

2、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台湾蝴蝶谷》的教学片段:

答;该教师使用不当。在本案例中,教师使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合理地使用教学媒体,以至于在教学中无法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老师采用了先呈现画面,再读语言文字的方法,看上去是一画面帮助理解语言文字,欣赏蝴蝶谷的美丽景色,实质上是教学媒体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富有个性的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语文学习应该提倡先阅读感悟,在学生有所理解、有所体验的基础上,借助教学媒体,加深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印发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感悟。

3、以下是两位教师用“一起”造句的两种不同设计: 答: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评述

4、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答: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文无定法。

5、这是一位老师执教《早操》巩固识字的片段:

答: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师并没有充分领会自主学习的内涵,操作上有点华而不实的感觉。《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学习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在此前提下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学习的伙伴,以饱满的情趣展开学习活动,才是有价值的。因此说,自主学习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从物本到人本的提升,从认知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是符合时代精神的儿童学习观。然而凡事都有个适用性,“过犹不及”是大忌。在本片断的识字游戏中,这种看似活跃的“自主”,其结果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虚假的,是华而不实的自主。即使是参与活动的学生也不过随意摘抢一个而已,匆匆而过,期间又有多少思考与选择呢?摘抢后的支配权还在教师手中。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复习提纲 第3篇

一、设计个性化作业

实施个性化作业设计需要以学生的个性差异、数学学习水平差异作为基础, 充分结合知识内容, 为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程度的作业, 进而使得各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均可得到更好地满足。例如在“长方形的面积”的教学过程中, 完成课堂教学之后, 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 教师可布置这样的作业:小丽家里的书桌是长方形的, 桌长为70cm, 桌宽为60cm, 请求出书桌的面积;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 教师可布置这样的作业:一个花圃为长方形, 花圃的较长边靠墙壁, 其周长为260cm, 花圃边长为30cm, 请求出该花圃的面积。对于数学水平高的学生, 教师可布置这样的作用:一段绳子的长度为20cm, 用它围成一个长方形, 当长方形的长为宽的5 倍时, 绳子所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这样的个性化作业设计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更重要的价值。

二、设计生活化作业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偏小, 其生活阅历和生活体验均较为缺乏, 而数学又是一门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的学科。因此, 无论在课堂教学上还是在作业设置上均必须要密切联系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际, 最大限度地降低知识难度, 使学生能够听得到, 学得会。数学同时也是一门极具生活性的学科。在进行作业设计时,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渴望了解生活、认识生活的心理特点, 结合相应的知识, 设计具有生活化的作业。例如在“比例尺”的教学过程中, 完成课堂教学之后, 教师可带上尺子, 直接带领学生到学校操场去测量旗杆的高度。旗杆太高, 无法直接爬上去进行测量。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 让他们讨论用什么工作, 通过怎样的方式可实现对旗杆高度进行测量。通过讨论得到有效测量方法后, 教师组织学生对旗杆在阳光下的影子进行测量, 然后将测量所得结果进行详细记录, 再引导学生应用课堂学习中所学到的相关知识对旗杆的实际高度进行计算。在这充满探索又贴近生活实际的知识应用过程中, 学生的求知欲得到很好的激发, 进而提高其完成作业的热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 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设计思维性作业

新课标提出, 实施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等。小学为教育的启蒙阶段, 只有通过循序渐进的知识学习和问题解决才能使学生逐渐学会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进而使其逐渐形成数学逻辑思维。因此, 在进行作业设计时, 教师必须将数学思维渗透到作业中, 加强对学生的推理、运算能力进行培养。例如设计如下作业:若学校要修建一条塑胶跑道, 跑道外环的面积为6600m2, 内环为外环半径的1/3。塑胶跑道的价格为170 元/m2, 请问学校修建这个跑道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投入资金少于330 万, 如何设计出最合理又经济的跑道面积?请结合比例尺知识画出效果图, 并标注相应数据及计算过程。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 通过小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问题的分析、探索和解决, 进而实现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四、设计趣味性作业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复习提纲 第4篇

一、新课程科学作业设计的思考

1.走出传统科学作业设计的误区

误区1:作业设计随意性强.教师投入到作业设计上的精力和智慧微乎其微.很多教师在上完课后,往往不加选择地随意布置课后练习.在复习时经常采用“拿来主义”机械地照搬一些教辅资料中现成的题作为作业,随意性很强.

误区2:过分注重“双基”.传统科学作业过分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将科学作业主要作为概念、规律的复习与巩固.当然,对知识和技能的重视很必要,但过分的注重知识和技能,往往忽视了过程和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误区3:作业类型单一.由于作业的来源是课本和作业本,作业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传统科学作业的类型主要是训练“双基”的纸笔练习.作业的类型单一,学生只要一支笔、一本课本即可完成作业.

误区4:内容重复,作业量多.在“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背景下,很多教师在作业设计时采用“题海战术”,作业内容机械重复,作业量多,致使传统作业与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之间几乎用等号连接了.

2.把握新课程科学作业设计的要求

(1)突出“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置作业要尽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充满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觉得完成作业不是沉重的负担.如布置一些趣味性的探究作业:探究鸡蛋在米醋中沉浮,制作水果电池等.

(2)注重“合作”.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实施后,教师要设计一些必要的探究性作业.如学习《神经调节》前,布置测试反应的快慢,需要与同学或家庭成员协同完成.传统的“独立完成作业”的观念将受到挑战,而合作性将成为新课程科学作业的重要特征之一.

(3)强调“可操作”.设计作业时,我们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避免因设计的问题过于困难或探究实验材料很难收集,导致学生知难而退.如许多公开课中,教师都会赶时髦地布置学生上网查找相应资料.可是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没有几户人家有电脑,显然这样的作业对大部分农村学生来说是不合理的.

(4)采用“分层制”.全班采用统一的作业,教师确实省事不少,但是从学生发展来说,这种做法是存在弊端的.因为在一个班级里面,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很大,所以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分层次布置作业.如作业可分为“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两种层次.“必做作业”一般为基础题,要使每个同学都能够完成.“选做作业”则设计时难度要有所增加,层次不同的学生可自主选择.

二、新课程科学作业类型的创新实践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时间从事某一单一形式的活动,容易导致疲劳,从而影响到活动的顺利完成.如果作业设计老是一种类型,没有变化,也容易使学生厌倦,不利于作业的完成.由此,我们可以在改进传统作业的基础上设计类型多样的科学作业.

1.观察思考型作业

观察思考型作业就是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客观仔细地观察、记载有关事物现象和变化规律的作业.

案例1:观察家庭电路

学习了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四章第6节《家庭用电》后,笔者设计了如下观察思考型作业:

要求:同学们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仔细观察并作好记录.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获得感性认识的作业类型.法拉第曾经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完成此类作业,不仅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亲近大自然,获得第一手的资料,而且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课堂实验材料准备型作业

课堂实验材料准备型作业就是要求学生亲自准备课堂探究活动所使用的探究实验材料并且回答准备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的作业.

案例2:准备蜗牛

在学习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二章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前,笔者设计了如下课堂实验材料准备型作业:

准备好一只蜗牛并回答下列问题.(1)你在什么地方找到了蜗牛?(2)你觉得蜗牛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3)你是怎样饲养它的?(4)你觉得蜗牛是害虫还是益虫?(5)研究完蜗牛以后,你应该怎样处理它?(6)你已经进行了哪些研究,得到什么结论?

这类作业可以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会在对新课内容进行预习的基础上展开探究活动.

3.探究实践型作业

探究实践型作业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教材或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独立或合作为基本形式,运用探究的科学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实践”的一种作业.

案例3:探究一角硬币的材料

学习了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四章第1节《指南针为什么指南》后,笔者又设计了如下探究实践型作业:(1)提出的问题:我们使用的一角硬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2)你的假设是什么?(3)制定计划.(4)收集证据.(5)得出结论.(6)你认为为什么使用这样的材料制造一角硬币?

探究实践型作业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有利于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形成合作交流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另外,探究实践型作业,促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向课外延伸,从课本向生活、社会延伸,使学生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4.调查实践型作业

调查实践型作业是学生通过调查实践,密切联系学生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收集学习资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科学的态度的作业.

案例4:收集有关天气的谚语

在学习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第三章第1节《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前,笔者设计了如下调查实践型作业:

请教爷爷奶奶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3条以上有关天气的谚语.(1)你是通过什么方式收集到谚语的?(2)你收集到的谚语有哪些?(3)你能解释这些谚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吗?

调查实践型作业有助于学生利用校外课程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通过考察、调查、访问,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他们对生活、对社会的关注.另外,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还树立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新课程科学作业的设计不但要考虑“双基”,而且要考虑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的培养.作为认真实践新课程改革的科学教师,必须走出传统科学作业设计的误区,把握新课程科学作业设计的要求,创新科学作业设计的类型,使学生乐于学习、勇于探究,真正落实科学新课程的总目标——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复习提纲 第5篇

(一)一、填空。(6题,每题2分,共12分。)

1、一般认为,教学方法指的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

2、小组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

3、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主导教与学的方法和过程,也是教学的(方法)和(过程)。

4、传统的科学教学目标一直以(认知)为中心,教师大多关注怎么教可以提高(知识)与(技能)的达成度,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情感体验)等。

5、探究法的基本程序有(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订计划、(观察实验)、收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

6、科学中的实证意识即(即科学是讲求证据的,科学的结论可以经得起证实,也经得起证伪。实证意识即是思想文化的一种形式,也是科学方法论的重要内容)。

二、简答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涉及哪三方面?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主要维度或基本要素有①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应用。②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了解和实践。③对与科学相关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课程目标就是以这三大维度为脉络来进行表述的

2、怎样才能使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

(1)把握“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教师定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规范“小组合作学习”的行为,营造合作的良好氛围;(3)形成“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

3、《教育大辞典》对教学方法的定义作出了哪两种解释?

①某种教学理论、原则和方法及其实践的统称。可运用于一切学科和年级。②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

4、判断课堂生成教育资源是否有益的标准是什么?

首先,要看其是否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或探究欲望;第二,判断其是否与本来的教学活动相关;第三,分析它可能产生的教育意义、价值是否与原来的教学目标一致,或者说是否能产生更大的教育意义或价值。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作出合理的判断是有一定难度的,这需要我们对科学教育有深刻的认识和纯熟的教育机智。

三、辨析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你同意下面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课中每堂课都必须进行探究。错误。科学新课标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但我们也 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方式,科学课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恰当选择教学方法,而没必要每堂课都采用探究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2、科学新课程提倡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传统的讲授法完全可以摒弃。错误。科学新课程提倡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但不等于摒弃传统的讲授法。因为学生的主动学习仍需要在教师的组织与引领之下进行,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而教师在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传统的讲授法有时依然显现出了简便有效的优点,因此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摒弃。

四、观点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小学科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如何突出“科学味”?

科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突出“科学味”,也就是要突出科学教学中的科学的本质。小学科学课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体现科学本质: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二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三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实证意识:即科学是讲求证据的,科学的结论可以经得起证实,也经得起证伪。实证意识即是思想文化的一种形式,也是科学方法论的重要内容。

逻辑思维:即科学都是符合逻辑的,科学的结论经得起实证的检验,也经得起逻辑的检验。、质疑精神:即科学是没有尽头的,它在不断的质疑过程中向前发展。

对此了然于胸,才能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关注点滴,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这样才能在教学目标中的突出“科学味”。

2、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整合科学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三维目标整合是一个难点问题。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最大的担心莫过于知识和技能的弱化。尽管现在的教材都已经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降下了,教师仍然感觉课时不够用。要想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者上有所发挥,就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为了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以前一句话就能教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必须给学生让出三五分钟。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可能也要单独花一些时间来讲,或让学生来体验,这样一来,课堂就不易完成知识和技能目标。

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和技能目标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我们还很难看到,后两者的积累能给学生带来什么。这也是教师抱着知识本位不放的原因之一。教师之所以会有上面的担心,是因为他们把三者割裂开来,看作是一个个单独的目标,而没有看到有时一个好的学习活动,就可以融合全部的三个目标,达到理想的教学状况: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掌握了知识和技能。(需举一、二个实例来加以说明。)

五、案例分析。(1题,每题18分,共18分。)[案例描述]

生1:人为什么会有指纹? 生2:为什么指纹是一圈一圈的? 生3:为什么我的指纹不一样? 生4:为什么透明胶可拓印指纹? 生5:指纹有什么用? 生6:怎样才能去掉人的指纹?

生7:人的指纹从出生到长大会发生变化吗? 生8:动物有指纹吗?

生9:为什么指纹可以帮助警察破案?

生10:除了书本上介绍的3种指纹外,还有没有其他形状的指纹? 生11:人拿过东西后为什么会留下指纹? 生12:双胞胎的指纹是不是一样的? „„ [案例分析]

在《奇妙的指纹》一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提想研究的关于指纹的问题时,学生提出了如上的问题,假如是你在执教这一节课,你接下来会如何处理,请你写出处理的设计过程。

提示:

1、引导学生正确审视分析自己在探究中提出的问题;

2、帮助学生区分课堂探究问题与后续探究问题。

复习提纲

(二)一、填空。(6题,每题2分,共12分。)

1、“示范—模仿”教学法属于与(习得动作技能)有关的教学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3、小学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探究即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科学习惯)。

5、逻辑思维就是(即科学都是符合逻辑的,科学的结论经得起实证的检验,也经得起逻辑的检)。

6、质疑精神是指(即科学是没有尽头的,它在不断的质疑过程中向前发展)。

二、简答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

1、教学方法按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导活动分类可以分为哪几类?

第一类:以教师的传授活动为主的方法,如讲授、谈话、演示等。

第二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的方法,如读书、讨论、实验、实习作业、研究等。

2、交流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交流?

(1)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2)尊重别人的发言;(3)小声交流等等

3、教学方法按学生获得的信息的来源分类可以分为哪三类?

第一类:通过语言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等。第二类:通过直观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如演示法、观察法等。第三类: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信息的方法,如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研究法等。

4、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指哪些?

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指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

三、辨析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你同意下面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1、科学探究活动的程序中的每个环节,在具体操作时一个都不能漏掉。

错误。科学探究活动的程序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内容,可以是全过程,也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

2、在讨论、辩论活动中,教师不必多干预,可以让学生尽情的展开讨论,效果更好。

错误。在讨论、辩论活动中,教师应给予恰当的引导与点拨,以免学生在讨论中跑题,不着边际。

四、观点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如何面对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教育资源?

我们所说的教学过程中生成的科学教育资源,主要指的是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及探究材料(包括教材文本)三者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动态的,比较隐性的有利的教育资源。有的是因教学过程中的某一偶然因素引发的,有的则是隐含在教材文本中,需要学生在活动中才能外显出来„„由于这样的教育资源有潜藏性、瞬时性,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未必能明确。对于这样的教育资源,就需要教师能及时判别或适时激活,才能使其产生“意外”教育效果或“应有”的教育意义。

在课堂上遇到类似的“偶发事件”,我们首先判断其是否能成为有益的教育资源。其标准为:首先,要看其是否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或探究欲望;第二,判断其是否与本来的教学活动相关;第三,分析它可能产生的教育意义、价值是否与原来的教学目标一致,或者说是否能产生更大的教育意义或价值。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作出合理的判断是有一定难度的,这需要我们对科学教育有深刻的认识和纯熟的教育机智。

2、从教学目标入手,比较《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和常识大纲,它们有什么不同?

常识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标为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以及爱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祖国、爱大自然等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和行为习惯和科学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发展。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对和常识大纲的突破:

(1)更加注重学到知识的学以致用,强调应用于日常生活,并养成习惯。(2)强调用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学会科学探究。(3)从保护和发展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出发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与情感,而不是简单地归属思想品德教育。

(4)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资源、关心科技新发展等现代科技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五、案例分析。(1题,每题18分,共18分。)

[案例描述]

一节题为《液体》的小学科学课上,老师顺次安排了以下几个探究活动:(1)要求学生用老师提供的三种液体在斜面上赛跑;(2)让学生把几滴蜂蜜倒入半杯水中,搅拌并观察;(3)要求学生把几滴金龙油倒入半杯水中,搅拌并观察;(4)让学生把一些洗洁精倒入活动3的烧杯中,搅拌并观察。其中的每个活动都是由教师先讲清活动主要过程和要点,学生再操作。

教学现场的情景是:全班学生兴致勃勃,个个忙于实验,操作;老师则忙于控制每个活动的时间,并让学生起来展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操作的方法。看起来,场面非常热闹,每个学生都在自主参与,每个学生都在动手实践,而且课堂的活动内容也很丰富。[案例分析]

请你结合下面这个案例,从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探究的一般步骤谈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如何把握教师的指导作用?

1、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注意“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自主探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过分强调教师的指导,学生只能随教师而动,虽然也在动手、观察和动脑,但活动目的不明,动机不强,探究的问题也不是学生提出和学生迫切所要求解决的,学生成了教师完成教学内容的接受者,2、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à设计实验à实验操作à分析实验数据à得出结论。在探究过程中,设计实验是关键。

复习提纲

(三)一、填空。(6题,每题2分,共12分。)

1、教学方法的施动者包括(教师)和(学生)。

2、小组合作学习是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3、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4、科学课程资源,广义地说是指(有利于实现科学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5、合作学习中我们一般需要制订(独立思考的规则)、(分工合作的规则)、(交流的规则)等规则。

6、关于探究的类别,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它分为三种:一是(科学探究);二是(基于探究的教学或以探究为本的教学);三是(以探究为本的学习)。

二、简答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

1、为什么课时目标设定时要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

因为教学的效果最终应反映在学生的行为变化上,因此主张陈述教学目标时,主语应该是学生,谓语应该是可测量的行为化动词,这样,可以避免因目标表述过于抽象、空洞而难以把握、无法测量的弊端。因此,我们在拟订教学目标时应该要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有哪些方面?

有六个方面:①教学任务;②教学内容;③教学允许的时间;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⑤教师本人的特色(善写、善说、善于用实验说明问题等);⑥学校的教学设备和经济状况。

3、什么是预设与生成,它们有怎样的关系?

预设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有目标、有计划的预先设计,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生成指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发展状况,包括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教师对预设的调整。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具有对立统一的发展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从教学的角度看,就是要消除对立,保持统一,从认知角度来看,就是要使教学预设转化为生成。

4、《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对常识大纲有哪些突破?

三、辨析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你同意下面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1、探究的出发点是人类对自然的好奇心,探究的基础是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探究的过程是曲折坎坷的,探究的结果有成功,但更多的是失败或者出乎意料的。

正确。探究的目的是检验和证明各种假设与猜想,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活动,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成功的探究与失败的探究对学生来说同样重要。

2、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正确。这是科学课程的理念,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四、观点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倾听教育”,强调不仅要让“学生倾听教师”,更强调首先要“教师倾听学生”,而且在探究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间的相互倾听),请你谈谈你是怎样来认识“倾听”的?

(1)教师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教师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更易作出决策。

(2)重视学生之间的倾听,可以使学生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

2、试论述在科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有效调控,促进合作竞争的良性运行?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具体阐述

(1)有效引导,确立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关系:(2)有效引导,保证小组合作活动正常开展:(3)积极评价,优化合作竞争的后续性„„

五、案例分析。(1题,每题18分,共18分。)[案例描述]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胡萝卜、卵石等11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你觉得物体的沉浮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1:和物体的不同材料有关。

师:很会动脑筋!如果我们不去考虑它的材料因素,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2:可能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大的物体沉,小的物体浮。

师:那你的意思就是“大沉小浮”?(师板书:大沉小浮)这个结论正确吗?(师板书?)生齐说:正确。

师:在没有验证以前,我们暂不要妄下结论。想一想,除了可能和大小有关外,还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3:可能和重量有关。重量重的沉下去,重量轻的浮上来。

师:哦,和重量又发生关系了,重沉轻浮。(师板书:重沉轻浮)这个结论正确吗?(师板书?)生齐:(迟疑,声音略轻)正确。

师:认为两者都正确。下面我们一个一个来研究,请看大屏幕,老师用电脑把这11种物体的大小给排出来了,请一个同学根据刚才的观察记录把这11种物体标上沉(↓)浮(↑)记号。(一学生根据小组观察记录操作电脑)师:你发现了什么?(生踊跃举手)生4: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没有关系!师:应该说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生纠正重复)

生5:胡萝卜最大,在水中是浮的;卵石比它小,在水中是沉的;可牙签最小,却又是浮的,所以说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没有关系。

师:你说得真仔细。就是说“大小无关”了?

生齐肯定:对。(师跟着“大沉小浮”后面板书“大小无关”)生6:那只有和轻重有关了。

师:是么?老师用电脑排出它们的轻重,你来标出它们的沉浮记号。(电脑自动按从重到轻排出顺序,生操作电脑标沉浮)师:你发现什么了?(生又踊跃举手)生7:和轻重也没有关系。„„

师:奇怪了,物体的沉浮看起来居然和大小、轻重都没有关系。那到底和什么有关系?小组讨论一下。(学生看似激烈地讨论了2分钟)

师: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到底和什么有关?(学生面面相觑,无人举手,沉默半分钟)

师: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真的和它的大小、重量没有关系吗?(学生还是沉默)生8:老师,我觉得还是和轻重有点关系的。

师:对呀,在什么情况下和轻重就有关系了呢?比如说,统一一个标准„„ 生8:大小一样。

师:好,老师这儿有5个大小一样的乒乓球,把它们放入水中,你推测一下,沉浮可能是怎样的?„„

[案例分析]

以上是一位教师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中的一个片段实录,请你从教师如何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方面谈谈你的认识。

1、教师的主导不是牵引,教师的主导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最近发展区域;

2、教师应具备材料结构性意识,教师给学生学具材料的呈现过程应能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科学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四)Ⅰ 新世纪教师素养

一、判断题(在括号内打上“√”或“×”。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

1、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检验教育者是否坚持“育人为本”的一块试金石。()

2、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与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核心。()

3、师爱是教师道德情感之本,师爱既可“育人”,又可“交人”。()

4、对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学生的信件,教师可以拆看。()

5、平等、民主、合作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理念。()

1、×

2、√

3、√

4、×

5、√

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二、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1、____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A、1999年6月

B、1997年9月 C、2000年3月

D、2001年6月

2、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

A、推行素质教育 B、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C、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D、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三项具体目标主要是()A、关注课程内容的改革

B、强调课程功能的转变

C、强调改革课程结构

D、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

4、新的课程体系涵盖()

A、幼儿教育

B、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

C、小学教育、初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

D、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5、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A、均衡性、综合性

B、均衡性、选择性

C、综合性、选择性

D、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6.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A、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体育等课程

B、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体育、外语等课程

C、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D、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综合实践活动、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标准是____的依据。()A、国家管理和课程评价

B、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

C、国家管理、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

D、教材编写、评价课程和考试命题

8、新课程强调,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____为基本活动的原则。()A、保教结合和以游戏

B、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

c、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D、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9、新课程倡导自主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核心品质是()A、主动性 B、独立性

C、过程性

D、开放性

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贯彻工作方针。()A、民主参与、科学决策

B、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

C、分层推进、滚动发展 D、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1、D

2、A

3、A

4、D

5、D

6、C

7、B

8、A

9、B

10、B

Ⅲ 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教材分析处理

三、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1分,满分10分)

1、下面哪种物质能在水中溶解()A、奶粉

B、食盐

C、菜油 D、肥皂

2、下面这些工具都是利用杠杆原理制造的,属于省力杠杆的是()A、剪刀 B、镊子 C、老虎钳 D、火钳

3、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是()A、口腔 B、胃 C、小肠 D、大肠

4、不同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不同。营养学家为人们的健康饮食设计了“食物金字塔”,提倡每天的饮食要均衡。下面哪类是属于塔尖的食物。()

A、谷类 B、肉、蛋、豆类

C、蔬菜、水果类 D、油脂类

5、根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写出的食物链正确的一项是()A、蝉→螳螂→黄雀 B、蝉←螳螂←黄雀

C、植物→蝉→螳螂→黄雀

D、植物←蝉←螳螂←黄雀

6、下列蔬菜中,我们通常食用茎这种器官的是哪一项()

A、山芋、马铃薯

B、竹笋、大蒜 C、藕、洋葱

D、青菜、黄瓜

7、对下面的气象符号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晴转阴,东北风6级

B、晴转阴,东南风6级 C、晴转多云,东南风6级

D、晴转多云,东北风6级

8.正常人心脏跳动的次数保持在____次/分钟()A、60~140 B、60~100 C、90~110 D、70~140

9、植物各器官的结构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人们根据其功能形象地称为“抽水机”、“运输网”、“加工厂”、“育婴房”。请问,具有“育婴房”功能的器官是()A、根 B、花

C、叶

D、茎

10、下列描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B、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

C、皮球有弹性,不拍皮球时也有弹力存在。

D、摩擦力阻碍物体的运动,有弊无利。

l、B

2、C

3、C

4、D

5、C

6、C

7、C

8、B

9、B

10、A

四、填空题(共10空,每空2分,满分20分)

1、__地球的自转、_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_地球的公转 _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2、黄山风景区山体主要由__花岗岩_(岩石)组成。

3、能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太阳能热水器把___太阳能(光能)转化__热能

4、种子萌发不可缺少的外界条件为:充足_水分、_,适宜__温度_和足够的氧气。

5、把一块重2千克的普通干木块放入水中,它受到水的浮力是

19.6(20)牛顿。

6、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子,通过小孔成像的光学实验,阐述了

光线直线传播_原理,成为后代摄影技术的先声;相传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曾利用_热空气上升_原理,制成了一种能升上天空的灯,用它来传递作战信号,后人把它叫做“孔明灯”。

五、解答题(笫1题6分,第2题2分,第3题4分,满分12分)

1、将下列动物与其所属的种类连接起来。

鱼类

蜜蜂

昆虫

草鱼

爬行类

青蛙

两栖类

哺乳类

鸟类

2、请问上面六类动物中,哪几类动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变态。

昆虫、两栖类(2分

3、请问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在制作过程中,0℃与100℃的刻度是如何确定的。

水结冰(冰水混合物)时的温度定为0℃、沸水(水烧开时)的温度为100℃。(4分)

六、作图题。在图中画出农历二十二、二十八的月相(满分3分)

七、实验题(第1题6分,第2题4分,满分10分)

1、现要求测量“2.5V,0.3A”小灯泡的电功率,提供的器材如下图,请把实验器材连接成实验电路。

①变阻器接法是否正确(1分);②电压表与小灯泡并联,电流表与小灯泡串联(2分);③电压表、电流表正负接线柱接法正确,分别选择3V、0.6A接线柱(2分);④整个电路要组成一个闭合电路(1分)。

2、请设计两个小实验,说明空气也要占据空间。(用文字表述)①用—个透明的玻璃杯,把一团纸紧紧地塞入瓶底,然后把杯子竖直倒扣在水里,水的深度要接近杯子的高度,取出后,观察杯内的纸是否潮湿;②取—个矿泉水瓶,瓶口塞紧漏斗,观察水能否流进瓶子里。(4分)

八、教材分析与处理(第1题10分,第2题20分,满分30分)

1、这是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请你从新课改新理念的角度,分析这一教学案例的不足,并提出你的修改建议,以帮助这位老师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不少于150字)。

《清清的水》教学实录 师:“水”同学们都很熟悉,现在每个小组的桌上各有三个杯子,其中有一个杯子里装的是水,你能一眼看出来吗? 生:不能。

师:那么你们有没有办法把它找出来呢? 生:有。

师:好,下面请各组同学开动脑筋把水找出来。看看哪组的办法多?哪个办法好?注意:不能用尝的方法!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师: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谁来说说用什么办法的。生:闻(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这一方法)师:你们怎么闻的?做给老师看看(学生演示“闻”)

师:同学们闻得不正确。指导学生扇闻法(演示给学生看:轻轻地用手扇动杯子上方的空气,用鼻子闻此空气。)师:我们用闻的方法找到了水,为什么我们开始没有一眼看出采呢? 生:它们看上去都是一样的。

师:对了。它们看上去都是无色透明的,所以我们不能一眼就分辨出水来。大家看到书28页的“讨论”,同学们思考一下:白酒、白醋都是无色透明的,它们和纯水有什么不同? 生:它们有气味。

师:对了,白酒和白醋虽然和纯净水都是元色透明的,但它们有气味,而水是无味的。这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水的性质之一:无色透明、无味。(板书)师:出示水球(装有一定的水)。你玩过水球吗? 生:玩过(一部分学生没玩过)师:你能把水球变成不同的形状吗?你们试试把水球变变样,你喜欢什么样就变什么样。生:拿出课前准备的水球或塑料袋,装入一定量的水,然后变样。(给学生一定的操作时间)师:谁来变给大家看看。(请一学生上讲台给水球变样)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水球能变样呢? 生:因为水球里的水可以变样。

师:对了,水球变样实际上是水在变,这说明水有什么性质? 生:可以变——(学生没能说出水可以流动的性质)师:拿到一学生的塑料袋,故意把它弄破,水流了出来。生(大叫):水流出来了。

师:对了,水球可以变样是因为水具有“可以流动”这一性质(板书)。

师:大家再看老师演示水形状的变化(学生观察)——老师把装在圆柱形玻璃的水倒入各种不同形状的玻璃器皿中,水随着杯子形状的不同而变成了不一样的形状。

师:大家看到了水在随着杯子的不同而形状不同,说明水有没有固定的形状啊? 生:没有。

师: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板书)。

师:像水这样,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就叫液体。大家看到课本29面,读一读“液体”的概念。师:像水这样的物体大家还知道吗?谁来说说常见的液体。生:菜油。生:牛奶。生:果汁。生:饮料。

师:对了,大家刚才说的这些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液体。它们都具有什么性质? 生: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师:液体是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那么我们生活中有没有不能流动,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呢? 生:有

师:谁来举几个例子? 生:桌子、粉笔、黑板擦。生:杯子、石头。生:笔、尺子。

师:我们刚才说的物体是有固定形状,不能流动的,我们叫它们固体。

师:今天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少,认识了水是无色透明、无味的液体;还知道了液体是可以流 动,没有固定形状的。生活中的液体很多,大家要留心生活,注意积累。

2、请为《物体的特征》一课设计一则教学设计(粤教科技版三年级下册),要求写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板书设计。

三维目标明确,灵活运用处理教材,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教学思路清晰明了,板书设计合理。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提纲

(五)一、填空。

1、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订(规则)。组织教育活动的规则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简洁)越好。

2、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和(标准)。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层次。

3、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4、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方案。

5、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6、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合作)意识。

7、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最大的发展。

8、合作教学的关键是科学组建学习小组。组建学习小组首先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所谓异质小组,表现为小组成员在(性格)、成绩、(能力)、家庭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和互补性。

9、科学探究的可操作性原则是指:所选择的问题要具有(可操作)性,即选择问题要适合自己的(实际),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

二、简答题。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题要点:《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 12 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2、小学科学课三维目标的内在关系是什么?

答题要点:《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3、为什么要强调让学生充分经历、体验探究的过程?

答题要点:探究过程本身不仅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而且也只有这样的亲历过程,儿童才能真情地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价值之美。

4、探究式教学要求的材料结构有哪几种情况?

答题要点:

(1)因探究式教学模式而安排的材料结构。

(2)根据探究式教学特点安排的无关因素研究的材料结构。

5、有结构的材料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哪些作用?

答题要点:

(1)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2)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科学实践和探究活动过程中建构认识,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科学概念。

(3)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教材中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4)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5)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搜集资料、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6)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7)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共同责任感,有利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形成。

6、组建学习合作小组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答题要点:(1)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2)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3)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

7、小组合作学习有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1)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2)小组成员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4)有效地解决组内的认知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从而来解决问题,理解知识。

8、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哪些方面?

答题要点:(1)通过探究满足学生求知欲;

(2)通过探究获得关于身边世界的理解;

(3)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

(4)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

三、辨析题。你同意下面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1、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家庭没有联系。

观点:错。

答题要点(要求展开论述):家庭也有许多与科学课程有关的课程资源。

……

2、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尊重事实,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观点:正确。

答题要点(要求展开论述):从科学教学的目标考虑,尊重事实,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都是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达成的。……

3、教师为满足特定教学过程的需要开发的课件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开发。

观点:正确。

答题要点(要求展开论述):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课件都是课程资源。……

4、《摆》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能够自己动手做一个摆。对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够搜集数据来验证自己的假想。(2)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知道影响摆快慢的因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意识到搜集证据、验证假设的重要性。观点:同意。

答题要点(要求展开论述):课时目标的制定中能从科学三维目标来考虑,,关于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制具体而又结合科学课的具体内容,操作性强。……

四、观点论述题。

1、为什么课程资源开发应坚持开放性原则?

答题要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以开放的心态尽可能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开放性包括类型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和途经的开放性。类型的开放性是指 不论什么类型、形式存在的课程资源,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都应是开发与利用的对象;空间的开放性是指不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城市的还是农村的,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应加以开发与利用;途经的开放性是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局限于某一种途经或方式,应探索多种途经或方式,并且能够尽可能地协调配合使用。

2、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匹配,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题要点: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方法既包括教的方法,也包括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一种方式,其联结点在于教师。教学方法必须体现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上,教师起主要的控制作用,这种作用又受制于学生的学法,教法和学法是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匹配。

3、教育专家提出:“听”会忘记,“看”会记住,“做”才会理解。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答题要点:这句话运用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光讲授、学生倾听,应该多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①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科学课中教师应该提供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五、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植物的叶》一课教学中,老师利用植物叶的若干标本和图片,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大自然中不存在两张完全相同的叶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表示怀疑。生A:同样的一棵树上应该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生B:这么大一个大自然,肯定有不少叶子是完全相同的。

生C:我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不信,我可以去找来。……

学生对老师的结论充满了怀疑。此时,老师并没有反驳,而是顺水推舟说:“看来还得继续研究,你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找找看,下节课继续研究。

第二节课,学生们果真带来了许多植物的叶子。在经过观察后,确实发现班上所有的叶子没有完全相同。[案例分析]

为了要得出“大自然中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如此简单的结论,花如此大的时间和精力,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你认为值得吗?为什么?

答题要点: 值得。原因:

1、“事实胜于雄辩”,在第一堂课中,如果教师直接进行反驳,告诉学生结论,学生显然是不信服的,同时也把学生的后续探究活动给扼杀了,学生的思维也得不到拓展。

2、学生去搜集树叶,比较树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观察探究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十分有趣的,主动进行的。

3、在第二节课中学生通过搜集到的大量树叶的比较,自己得出了“大自然中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的结论,这比教师直接讲授效果更好。虽说为了要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花了比较大的时间和精力,但这种教学方法 是十分可取的,它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比较、概括等多种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主体”、“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等教学理念。

(二)[案例描述]

激趣导入(略)画月亮

师:看来,大家对月亮还挺熟悉的呢!那月亮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生都举起了手)师:现在啊,老师不要你们说了,想让你们把心中的月亮画出来,行吗?(生:行!)

师:在下笔之前,听听老师的建议,也许对你们画月亮有所帮助!在每张纸上画一个月亮,想怎样画就怎样画。别忘了,要把月亮画得大大的!明白了吗?(4人一组,每组有10张24开的白纸)(生:明白了。)师:好,那么我们快来画月亮吧!(生动笔画)说月亮

师:一眨眼工夫,一个个月亮在我们手中诞生了!哎呀,画得多美呀!谁拿自己画的月亮到上面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呢? 生:我画的月亮是一个圆月,橘黄色的,这是月中时候的月亮,很亮很亮的。…… 师:还有谁画的月亮与众不同?

生:我画的也是圆圆的月亮,不过,我的月亮上有许多环形山。……

生:我画的月亮是姜黄色的,很细很细,弯弯的,像一只小船,荡漾在银河里。…… 生:我画的月亮只有半个,还有一半我们看不见了。师:真好,我们好像看到了她画的月亮在对我们微笑呢!…… 排月亮

师:我们的面前出现了这么多的月亮,同组小朋友互相看看,这些月亮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我画的月亮是满月,他们画的月亮有的是细细的,…… 师:是啊,大家妙笔生花,画了这么多好看的月亮。……

师:你们刚才画了这么多不一样的月亮,老师看得真有点眼花缭乱,那我们能不能按月亮样子变化的顺序来给它们排排队呢?(学生分组把10个不同的月亮排起来,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有不同的意见)看月亮

师:刚才,你们组说得头头是道,其他组的反驳也有根有据,那老师该相信谁呢?怎么办?大家出出主意吧!生:做实验!

师:怎么做?是模拟实验还是…… 生:实际看一看。

师:好,大家再讨论讨论:怎样看?晚上出来看月害不害怕?怎样克服害怕黑暗的心理?看多长时间?很长时间能不能坚持到底?怎样记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几个问题都落实了,下课)

[案例分析]

以上是一位教师在教学《看月亮》中的一个片段实录,说说这一课使用的教学策略,并谈谈你对教学策略有什么新的认识?

答题要点:这一课的教学策略:

通过教师的提示指导、学生的个人活动和集体活动及讨论交流来学习,学习的途经是,回忆自己生活经历中对月亮的认识→画出记忆中的月亮(画月亮)→在讨论交流中表述自己的一半是记忆一半是画出来的月亮(说月亮)→按记忆和逻辑顺序把画出来的不同的月亮排起来(排月亮)→寻找解决“不同排列的正误”的依据→观察模拟的月相→观察真实的月相(看月亮),即采用了“学生对月亮的认识从记忆中的月亮向现实中的月亮发展的过程,过程的每一步都经过观察(或实验)讨论交流”这样的教学策略,结合实际生活并且是从生活出发达到了解科学观察的必要性和方法的结果,完成教学目标。对教学策略的新认识:

1、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设计教学策略时,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已经设计好了。

2、教学策略包含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就是说,要指向已经设计好的教学目标。

3、教学策略包含一定的教学理论成分,是对一定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受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支配和制约。这一具体化以教学模式为中介。

4、教学策略的选择要基于对现实的教学活动的认识。因此人们认为它是对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因素、教学的进程的反思性认知。

5、教学策略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进行推进的措施。因而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要兼顾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

新课程小学科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复习提纲(六)

一、填空

1、按学生获得的信息的来源分类,演示法、观察法属于通过(直观)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

2、对于科学本质的界定,就小学科学课而言,它从(实证意识)、(逻辑思维)、(质疑精神)三方面体现科学本质。

3、课时教学目标设定时应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来表述。4、20世纪80年代苏联对教学方法定义为:为达到教育目的而调整(教师)和(学生)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

5、按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导活动分类,讲授、谈话、演示属于以(教师的传授)活动为主的方法。

6、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方式有:(问题讨论式)、知识发现式、(实验探索式)等。

7、语言传递法、直观显示法、实践操作法分别是以(语言)、(视觉形象)、(动觉刺激)为信息载体的。

8、《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9、《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10、(情境)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属于与调节情感活动有关的教学方法。

11、探究式学习的一般步骤:(选择问题)、提出假说、(实施探究)、解释结论、评价反思。

12、科学探究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

二、简答题

1、在小学科学课材料准备中,后续材料有什么作用?

答:(1)使材料的结构更清楚,让孩子们更容易看出其结构。

(2)后续材料可以循序渐进地增加问题的复杂性,并使学生在逐渐复杂的问题中思维活动步步深入,步步推进,继而给人以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力,促使学生去进一步发现。

2、只有让学生置于互动式的合作学习氛围中才能实现有效的合作,那么教师可以从那几方面关注学生的互动?

答: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关注学生的互动:(1)学生的表达;(2)关注学生的倾听……

3、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式什么?

答:探究式学习以提出(发现)问题作为探究学习的开始;以科学探究活动作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认识作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以事实和证据作为科学解释的依据;以合作学习作为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以全方位的开放作为探究学习的前提;以探究的过程作为评价的主要对象。

4、科学探究中为什么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倾听?

答:在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可以使学生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

5、科学探究中为什么要强调“教师倾听学生”?

答: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到的深度,并决定需要由教师补充哪些介绍;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能准确地判断学生们是否已基本充分交流完他们所能想到和理解到的一切,从而果断地决定在何时介入讨论,以何种方式介入;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还能对各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判断由教师分析深入到什么程度是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的。实际上,正是通过倾听学生,通过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教师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

6、概念辐射的材料结构性有那几种呈现的方式?

答:(1)、材料所揭示的现象是递进关系,最后形成概念。(2)、材料所揭示的现象是同一个概念。

7、小组合作学习与班集体教学相比有什么优势?

答:“小组合作学习”与班集体教学相比,更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8、探究教学中如何关注“儿童的问题”。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复习提纲 第6篇

三全原则——即全员评价、全程评价和全面评价

全员评价是指面向全体教师,不是面向少数优秀教师或少数不称职教师,也就是说,包括领导和职工在内的全体教职工都要接受评价;全程评价是指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对教师工作的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长期的、反复的评价;全面评价是指要对教师的素质、职责和绩效,在全面掌握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12.评价课堂教学过程的三个最重要指标

评价课堂教学过程的三个最重要指标是指教学目标明确化,教学活动生活化,活动形式的群体化。

13.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包括:①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②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③制定简单的英语学习计划;④对所学内容能主动练习和运用;⑤在词汇与相应事物之间建立联想;⑥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⑦尝试阅读简单的英语故事及其他英语读物;⑧积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和交流;⑨注意观察生活或媒体中使用的简单英语;⑩能初步运用简明的学生英汉词典。

14.教师职责指标

(1)育人管理成效: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有实效;所带班级班风、学生品德好;全体学生获得了尊重、信任、公正的待遇;满足了全体学生获得发展的需要。

(2)教学科研成效:教学氛围好;教学资料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教学准备充分;教学任务适当;教学方式方法恰当;学业成绩评定科学;遵守教学纪律;教科研成绩显著。

(3)协同工作成效:教学关系融洽;工作关系协调;参与教研组、年级组、学校等组织的相关工作。

15.新课程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变化(1)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2)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3)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

上一篇:中国大数据行业现状下一篇:做自己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