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2024-06-29

【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应注意的问题(精选6篇)

【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第1篇

旅游资源开发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初期频繁受阻,发展较慢,而如今我国旅游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几乎都作出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全国有24个省市、自治区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

但大部分的企业为了做大、做强,达到中央下达的产业要求,只强调效益,不在乎成本,而盲目开发,但因旅游开发战略不当、忽视了风险评估、缺乏系统的规划等原因,最终不但“回报率低”,甚至“负回报”,而且还损耗了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我们不能走先开发后保护、先破坏再修复的老路子。因此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我们要针对上述不足处进行完善开发,并且一切都要基于不违背法律的前提之下。

1、我们必须对将要开发的旅游资源进行系统的调查了解。不是当官的说什么就是什么,要请专家进行长期的实地考察,并结合当地的老百姓所知,毕竟“强龙压不过地头蛇”,而后才能进行资源开发的风险评估。

2、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特征、环境的要素、最大收益率、突出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及当地百姓的需求等方面对旅游资源开发做出一个可行性高的旅游资源开发战略及系统的规划。但无论是战略还是规划都应以更好的保护资源及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开发导向,一定要应用科学、结合实际,不能背离当地得实际情况。若只是照搬照套,只会适得其反。再好的东西、再成功的案例若脱离了实际也只是空谈罢了。

3、在旅游资源实施实际的开发时,也要注意周遭相关物体的建设。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区建设饭店等高耗能、多污染的盈利性企业,由于工程浩大、占地面积大,必然会连带的破坏周边的景物。保护区内修道路,一来破坏了当地的植被,二来也破坏了原汁原味的自然风味,少了些许的情趣。因此我们必须禁止在旅游资源核心区建设破坏、污染性极高的产业。要慎动土木。这本身也是对旅游资源的一种保护!

4、旅游资源开发中游人的超负荷的活动及各种社会公德的行为给保护区带来的破坏也应着重的考虑。我们可以进行旅游资源区域划分:核心区(绝对保护地段,可另行收费,变相减少参观人数)、缓冲区(为核心区与实验区的过渡带)、实验区(可在其进行考察、研究等,而青少年也可以通过这增长知识,增加视野和文化熏陶)。

要走旅游资源开发可持续道路!

【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第2篇

步骤/方法

第一,做行前检验。尤其是老、弱、病、残、幼、孕,通过体检确认自己是否能完成旅行,客观条件能否允许旅行,自己是否具备了一定的保健知识--证实这一点极其重要,这样做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因为任何勉强都是危险的。

第二,画旅行线路图。结合有关地图册在自己的草图上标明记号,对所经地的情况估一个最新、最全面的咨询调研,根据你了解和掌握的信息资料做出相应的防护选 择。例如:前入地区的健康最新信息如何,是否需要预防接种和预防投药,如:疟疾、甲肝等,对这类情况都应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可将常用语句翻译后随身携带,聋哑人亦如此。在文化低、地方口音重的地区,还可借助手势表达思想意图。沿途交通、治安、饮食、服务质量、风俗习惯、社会风气,当地水土、气候等,能否适应,哪个季节去合适,如何购物,如何走出误区,如何绕过骗局,心理都应有所准备。

有某种疾病的单身旅行者,更应当做好防范工作。如有心绞痛或癫痫史者,可将病名和治法,用简明的语言写在橡皮膏(胶布或风湿膏)上,贴手腕桡动脉处,为他 人抢救时及时发现赢得时间。对橡皮膏过敏者可贴到领口上或其他醒目处或制作成卡片放外衣口袋。步行中,突遇雷鸣电闪,风雨袭击,即刻选择安全的房舍或商店 躲避,避免在树下、高压线旁、高危建筑及其他不安全处躲避。步行中碰见恶狗狂犬,千万不要惊惶失措,拔腿就跑,而应保持镇定,不予理睬,目光看着别的方 向,也可将绳索拖于地上二三尺慢慢离开,此时,恶狗虽狞猛却大惑不解,不敢近前也。乘船之际,见有老鼠由船上而出频频上岸者,其船必有蹊跷,当三思而慎 行。

缺乏旅行经验,可为自己制定几条原则。陌生人提出请求或帮助,在没有能力判别是非真伪的情况下,“原则”即是唯一的护身符。一般原则有:不围观打架骂仗, 不争睹事故现场,不聚从好奇,不参与别人的“游戏”,不加入别人的赌博,不调解他人的“纠纷”,不被便宜利益所诱惑,不去触摸不了解的,或不熟悉、或不是 属于自己的东西,不拾地上的钻戒、项链、宝石、钱币、奇异的物品及闪光的东西,不道听途说,无须救助“乞丐”……在遵循上述一般原则的前提下,再根据现场 实际情况,相机行事。达到防有害辐射,防误伤、诱骗、被盗窃之目的,从而拓宽安全空间。

乡村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3篇

乡村旅游不仅可满足广大城市游客“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需求, 而且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和保证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 均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 被普遍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乡村旅游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1998年, 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 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享农家乐”成为农村的一大景观。2006年是“中国乡村游”主题年, 为此国家旅游局提出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口号, 此举进一步推进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2007年的“中国和谐城乡游”旅游主题年活动又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当年启动的乡村旅游“千百万工程”使一批乡村旅游发展区域走向了繁荣。

乡村旅游无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在开发的过程中我们仍须注意一些问题。

哪些地区可以开发乡村旅游

1.都市郊区

都市郊区距离城市近, 交通便利, 环境优美, 相当于城市的“后花园”。在这些地区开发乡村旅游的优势在于:游客在路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少, 可以在周末或短假期享受休闲带来的愉悦体验, 避免了疲惫赶路、匆匆赏景、走马观花的旅游缺陷;交通费用少, 游客的经济压力小, 客源较充足。

2.景区边缘地区

这些地区临近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可借助风景名胜区的吸引力发展乡村旅游。风景名胜区可为游客提供丰富的自然或人文的旅游产品, 但不一定能够满足所有游客的旅游需求。比如花最少的钱享受最具地方特色的吃住服务, 购买最有乡村风味的旅游产品, 体验当地的民俗生活等。而游客的这些需求会成为景区边缘地区开发乡村旅游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3.老、少、边、穷地区

这些地区多为山区, 不具有发展第一和第二产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 经济发展较落后。也正因其落后, 现代工业文明尚未完全辐射到这些地区, 现代生活方式也没有完全波及这些地区, 乡村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保留着明显的原真性。近乎原始的自然景色, 传统的农耕文化, 淳朴自然的民俗民风都是现代都市人所向往的。老、少、边、穷地区具有的这些稀缺的旅游资源, 使得开发乡村旅游具有了必要性, 既能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又能很好地满足城市居民对于原真文化的需求, 一举多得。但是这些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是否具有可行性, 还必须根据基础设施条件的具体情况, 比如道路交通、水电和必要的旅游接待设施是否具备来确定。

开发乡村旅游必须规划先行

为保障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应尽可能避免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必须走“先规划、后开发”的路子。旅游规划是为旅游的发展设计一个长期的、稳定的框架, 其作用是对旅游开发区的长期发展进行综合平衡、战略指引和保护控制, 从而使其有序发展。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时应特别注意:

1.基础设施体系的规划问题

基础设施的完备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提条件, 不仅包括道路交通、通讯、水电、住宿等设施, 还包括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处理设施。旅游规划应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乡村旅游的首要问题来考虑, 这不仅是因为基础设施是否具备关系着乡村旅游开发的可能性, 而且还因为基础设施体系的设计和建设是否科学和完善直接关系着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基础设施较差地区如果仓促开发乡村旅游, 面临的后果是:由于不能真正体验“享受”的感觉, 游客不愿来;由于不能保证吃住行的安全, 游客不敢来;由于污染了自然环境, 旅游资源逐渐丧失, 游客不能来。

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要把握一个原则, 那就是必须保护资源、环境和文化。在风格上要体现古朴、原生态、庄重的特点, 最好与当地的民俗文化相融合。不能贪大求洋, 切忌建筑群落城市化。在用料上要考虑环保、自然、节约能源, 在整体布局上既要讲究美与和谐, 还要考虑实用。

2.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问题

(1) 必须把游客的需求与本地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 寻找最佳的契合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内乡村旅游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游客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度、优美度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要求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浓;对技术手段要求原始、古老或高新、精尖。游客对旅游活动的参与性、体验性、新奇感要求越来越强, 对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等软硬件要求也越来越高。总之, 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 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乡村旅游开发地区应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 针对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设计和开发最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精品。

(2) 设计和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产品切忌形式单一、内容空洞、模式趋同。旅游规划应因地制宜设计旅游产品, 除观光旅游外, 适当增加游客的参与、互动和体验项目, 重视知识性和趣味性, 挖掘独特的文化内涵, 创新旅游产品的功能和形式。

(3) 实施差异性市场与无差异市场相结合策略, 设计和开发大众产品和专题产品。游客的需求有共性, 因此应设计和开发一些大众产品以吸引各个层次的游客;游客的需求又有个性, 所以应设计和开发一些专题项目以满足特定的市场需求。女性对于旅游的舒适度和安全、浪漫、温馨的氛围要求较高, 男性对于新鲜、刺激, 豪放、古朴、高科技的旅游产品更感兴趣, 老年人偏爱舒适、安全、自然、经济的旅游产品, 青少年则更愿意充分融入大自然, 体验一种与城市生活完全不同的经历和乐趣, 在游玩中增长见识。所以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应以大众产品为主, 同时适当开发针对某些细分市场的特色产品。

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必要措施

1.对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

如果说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开发乡村旅游的硬件条件, 那么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技能则是开发乡村旅游所必需的软件条件。不能忽视软件条件, 因为游客用钱购买的就是旅游从业人员提供的服务, 从业人员的农业知识水平、职业道德观念、民俗文化素养和旅游接待能力直接影响着旅游服务的质量, 也进一步影响旅游开发地区的美誉度。有些旅游开发地区只重视硬件条件而忽视软件条件, 这是一种后果严重的短视行为, 所以开发乡村旅游必须重视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2.避免乡村文化庸俗化或被城市文化所同化

功利性的旅游发展观会造成对地方文化的扭曲, 造成伪民俗化。为迎合旅游者求新、求异的心理, 有些旅游策划者往往把乡间民俗民情表演化和快餐化, 使一些传统的文化习俗脱离了特定的环境和背景, 失去了原有的韵味, 使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大减。

乡村旅游的客源一般来自中心城市, 这些城市孕育出的是强势的城市文化, 而经济欠发达的乡村孕育出的是弱势的乡村文化。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交汇的结果很可能是弱势文化逐渐向强势文化靠拢, 最后被强势文化所同化。也就是说, 城市游客大量进入乡村带来了城市的物质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观念, 乡村居民可能出于羡慕而不断模仿, 这个过程加剧了乡村文化的消融, 削弱了城乡文化的差异性, 致使乡村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逐渐被同化, 乡村文化吸引游客的特有魅力也将不复存在。

为了避免乡村文化被庸俗化或被城市文化所同化, 开发乡村旅游必须遵循适度的原则。把乡村文化作为商品推介给游客, 对其加工、改造和包装是必需的, 但要在适当的范围内, 不能对乡村文化有伤筋动骨的影响, 更不能把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搞得面目全非、不土不洋。

【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第4篇

关键词:南充民间文化 旅游开发 保护与传承

两千多年来,南充人民融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在嘉陵江中游创造了独特、凝重的南充文化,她融丝绸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嘉陵江生态文化等为一体。今南充市境内已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01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项。[1]

这些民间文化群,已融入到当地旅游开发中。其中开办以民间文化为主题的节庆活动,有阆中的名醋节,南充丝绸节、嘉陵江龙舟旅游文化节、岳池农家文化节等。[2]其中每年举办的南充丝绸节引人注目,它以南充丝绸为主题,融合经贸、文化、旅游观光为一体。期间,政府牵头,商家出力,展销南充名、特、优、新商品,演播丝绸的剧目和电视片,举办大型丝绸展览和丝绸时装表演,举办影展、灯展、书画展等。届时全国各地游客、商家汇集到南充,洽谈生意、慕名欣赏各种丝质服装,商家和游客都会游览南充名胜占迹,领略川北风光。客观上促进了南充丝绸工业发展,也带动了运输、餐饮、酒店等行业,甚至也辐射到了周边旅游业。这些依托当地民间文化或者整合当地民间文化的旅游活动都兴办得日益红火,客观上也拉动了南充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在民间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之中,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历史文化建筑遗迹与公共设施建设的矛盾

南充市众多的历史文化建筑群散落在各个县区,其中许多历史遗迹不成规模且由于经济的开发暴露在无保护措施的公共场所外。例如近些年来,南充顺庆府旧址改造、五星花园街道改造,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兴建热潮中,南充众多的老街都被改得面目全非,现在遗世独立的仅存只有红墙街、大南街和文峰街了,名为三条街,实则为一条南北走向的老街,那可是渐行渐远的老南充最后的背影,而以前的龙王街、禹王后街、学院街、府街等老街早已名存实亡。红墙老街长300多米,宽10米左右,两边大多是低矮、破旧、残缺的平房,房顶上电线密布,杂乱不堪,街边各种摊贩,米粉馆、修理店、水果店、杂货店一个挨一个,更有人当街卖蔬菜、水果、竹编,甚至宰杀鸡鸭、维修车辆,街上人来人往,三轮车、摩托车、自行车不停穿梭……这一切都让老街呈现出一种杂乱、破败的感觉,既无当年的老街的古朴也无商业化后的的繁荣。

这样的街道在南充三区六县之中还有很多,除了具有历史底蕴的街道因为市政工程被破坏以外,一些有着浓郁民俗文化气息现代建筑也因为公共设施的建设而受影响,例如位于潆溪老街边的南充市丝绸博物馆,也由于新建的兰渝铁路而受影响。兰渝铁路的兴建,改变了原先的国道212,使得国道由原先经过瀠溪老街而直接架桥跨过老街,而位于老街边的南充市丝绸博物馆,也必将随着国道改道而受影响。就现在看到的情况而言,改道工程段杂乱、拥堵,每天尘土四扬,噪声遍地,而高架桥的路基正正对着丝绸博物馆的大门,使得路面凹凸不平,积水盈地,在这个路段经常堵车,路过的行人寥寥无几,更别提进去参观的,国道的改变必将影响丝绸博物馆的人流量,以前那交通便捷,改道后到此处参观的南充本地人肯定会更少。

二.历史文化遗迹历史背景受到冷落,相关方面人员缺乏

南充有着众多的文化历史名人故事,大将军纪信、天文学家“太初历”创造者落下闳、“卓绝汉代”的大辞赋家司马相如、西晋历史学家陈寿、三国时期“力敌万人”的张飞,而以这样一些名人也繁衍出了许多历史文化建筑群。高坪区的司马相如琴台、嘉陵区的陈寿万卷楼、阆中的张桓侯庙、南溪口的张澜旧居等。除此之外,南充还有许多宗教建筑群,南充白塔、凌云山真武宫、西充万民宝塔、阆中市圆觉寺、巴巴寺等。

这样一些历史文化遗迹建筑群的开发与利用必然要求懂得相关文化背景的专业性质人才。就南充白塔为例,现如今南充位于白塔公园山顶,对外公众开放,白塔周围未设有围栏、也无专业性质的人作介绍,而白塔前的石碑介绍字迹已经模糊不清,游人可以随意触摸和倚靠。对于一个一般的游客而言,或者是当地在公园里游玩的居民,他们大多并不知道白塔的由来,也并不能理解白塔的历史文化价值,甚至在石碑驻足了解的人少之又少。其实南充白塔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白塔始名“建隆万寿塔”,又名“无量宝塔”,建于北宋建隆年间(960-963),是一座四方体,高37.10米的密檐式古塔,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南充本有黑白二塔,黑塔在朱凤山(今南充市高坪区京都镇庙儿嘴村),为石塔,清乾隆时建,后毁,唯留下白塔,历经千年风雨飘淋,塔座风化剥蚀严重,塔身稍有倾斜,且西北角开有1厘米-5厘米的裂缝,塔檐两次被雷电击坏,明崇祯十四年(1641)和1982年两次对塔座进行了较大的维修,1995年高坪区人民政府请专家对塔身进行了全面的修复才使白塔保存至今。[3]但是对于白塔的历史以及关于黑白二塔鲁班和赵巧两师徒的传说也被湮没无闻,深知这些历史底蕴的导游人才寥寥无几。

然而保存后的白塔并却缺少对于自身的介绍,塔前的石碑无论是从介绍的形式还是介绍的内容上都不能很好的吸引民众。这样难得遗留至今的白塔应该让更多的民众了解和引以为豪才对。笔者认为,对于历史文化遗迹的历史文化背景应该更多的受到旅游开发部门的重视。在历史文化遗迹本就以静态方式很难吸引日益追求夸张审美的游客背景下,如果能够很好地整合建筑群的历史文化背景、富于传奇色彩的传说,配以显目的音像或者制作成为简单的纪录片和动画片,标示在显目的位置,必定能够吸引游客驻足观看。

三.旅游消费者呈两极分化

随着生活节奏的越来越快,信息化的快速普及,越来越多的本地群众选择去风景优美的地方旅游,尤其是一些政府主办的主题活动,例如南部的升钟湖风景名胜区、阆中的锦屏山风景名胜区、营山的望龙湖森林公园等,这些风景名胜区往往有着便捷的交通、优美的山水,选择群体大多为本地一些中产阶级居民;而外地慕名而来的游客大多会选择一些历史文化底蕴比较浓郁的地方,一些名人故里、古城、宗教建筑群,而在南充读书的大学生则偏好一些有主题展览的地方,例如去蓬安看桃花、去搬罾摘草莓等。这样的不同分化,要求当地旅游政府整合一套比较完善的旅游开发方案,例如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外地游客比较集中的情况下,可以加大对于一些历史文化景点的宣传,把各地区分小块归为丝绸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嘉陵江生态文化,每个文化点罗列不同景点,分为几日游;在一些长假,例如春节、五一、国庆期间,可以提供一些风景名胜自驾游方案,通过高速减低收费、名胜区展销当地风味小吃、手工艺品为手段,多在广播、电视、私家车无线电台宣传吸引游客;而在周末、开学前夕、寒暑假则可以举办一些主题生态展览,在园区内在配以一些鲜明的主题娱乐公园,以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体上打出学生优惠价、回馈价等活动。

参考文献

[1]南充市文化局,南充市文化志[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

[2]张明川、冯明义,嘉陵江中下游地区节庆活动发展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3]蒋小华,南充文物旅游揽胜[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基金项目:2014年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410638047)

【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第5篇

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市场巨大,但是也有不少经验需要累积。下面是澳环总结的关于app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5个问题:

1、信:解决信用问题。用户看到你的移动APP开发,凭什么相信你呢,万一你乱扣费呢?万一有病毒呢?下载安装是有时间成本和风险成本,澳环认为让人要相信你,是入门的第一步。信任问题渗透到APP开发的很多环节。例如UI设计,ICO图标、产品说明等,都要传递你是可值得信赖的。

2、快:解决用户快开快关。APP开发最大的价值是碎片化的时间应用。澳环建议移动APP开发要让用户能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例如在等公交车,他可以在几分钟内就玩上一会,车一来就关,一上车站稳就继续。你不能让应用一关一开之间得等很久,或要重头开始,否则就是很糟糕的体验了。

3、易:界面讲究易上手,让用户很容易自学习。不要让用户去费力摸索。有一款室内逃脱的应用,设计太深奥,没人可以玩超过2分钟。这方面,有很多视觉引导的案例可以学习,例如一个小图标,做得让用户觉得想按一下,或是是滑一下,这就是设计的不同。

4、简:要简化流程,每简化一步,用户会感谢你的。手机界面太小,每多一步,用户都会感觉难度翻番,以至于有些流程过多,最后都忘了前面是如何操作的了。

【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第6篇

对目前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作一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一、目前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一)原生的环境问题,即由于自然因素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譬如一场地震的发生,火山的喷发和海啸的出现,会直接改变一个区域的自然面貌,造型地貌和摩崖石刻的崩塌,河水浑浊,湖泊淤塞,草木枯萎,动物迁移和灭绝等,如果人们不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都会加剧这种变化。

(二)不注意保护文化遗产,造成对景物的破坏

旅游区中的人文景物,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内容,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些单位只从局部利益出发,并未意识到景物的文化价值和旅游活动的意义,破坏景点,霸占景点现象屡见不鲜。

(三)“三无”,“三乱”的建设,破坏了景物的整体美感

所谓“三无”是指无规划,无计划,无设计;“三乱”是指乱分地,乱选址,乱建造。“三无”和“三乱”由于本身的无秩序性,使得景观原有的整体美感遭到了严重破坏。有的单位在旅游区内或者景区附近,无视规划要求,乱建高楼,降低山水和景物的高度,使得景观失去了它原有的和谐美。

(四)人们的旅游活动,如果一疏忽,本身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主要体现有

1.绿化植被被破坏。很多的旅游建筑,没有规划的大肆建筑,侵占了大片绿地,破坏了自然的景观。

2.水污染。据调查,国外游客对环境的污染比城市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多6.8倍,废气排放多8倍,生活垃圾多9.8倍;国内游客比城市居民排放生活污水多2倍,废气排放多2倍,生活垃圾多2.5倍,燥声和振动也成等比级数而增加,若不采取有效的排污手段,都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

3.不利于野生动物的保护,大量的游客的到来,使得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变得嘈杂混乱,破坏了它们的饲养草和哺育环境,同时个别人为了追求个人的短期利益,乱捕杀野生动物的行为,也使生态环境系统遭到了毁坏。

二、解决的思路和对策

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针对旅游资源的不同特点,在开发过程中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一)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

1.对风景名胜区实行ABC重点管理法。把风景区的核心部分划分成A区,在这类地方,不建大型生活建筑,只建少量观赏型建筑,尽量保持本景区原有的`自然特色,突出它的自然美。在A区的外围地带划分为B区,在这一地带,除了建一些观赏性建筑外,还可以建小型的服务设施,以备旅游者所需,本区的建筑应采用园林建筑中的传统造园手法,如借景,对比,对景等,将B区建筑和A区景物和谐地融合到一起,而不是显得格格不入,很突兀和生硬。在B区外围地带,也是风景区的界线划分成C区,在这可以搞一些生活建筑,但是要保护好视野空间环境,确保景观的完整性。

2.建立风景防护地带。就是在风景区外围建立防护地带。在防护地带内,进行大面积绿化,不准兴办能造成污染的工厂和其他设施,控制农药的使用,居民点的建设也要规划好,以维护风景区内的生态平衡,保护景观原有的特色。譬如,武夷山风景区,就将精华的九曲溪景区上游地段划为保护地段,加以保护九曲溪。

3.在开发风景名胜区之前,作好全面规划,提出各种开发方案,进行全面评估,克服“三无”,“三乱”建设。在风景区的建筑要少而精,既满足了旅游者的需要,同时又能和周围的景物协调的配合,甚至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更好了。

4.加强对游人的教育和管理。在游人进入景区之前,应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教育。

5.对景区的垃圾和粪便要严格的管理。游客在景区不可避免地要造成一些垃圾和粪便,对于此,景区一定要有足够的垃圾桶和厕所,同时要配备足够的清洁人员,以保护景区的环境。

6.要加强对水体旅游资源的保护。

7.要加强对地貌旅游资源的保护。

8.要加强对生物旅游资源的保护。保护生物的栖息地,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把一切有保存价值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尽可能的就地保护起来。

(二)对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

1.保护人文旅游资源原貌的完整性。a.对于文物古迹的修缮,即使它已经班驳陆离,也要“修旧如故”,而不能“整旧如新”.b.对于古建筑,要保护它的视廓,控制现代建筑的高度,以突出古建筑。如果古建筑需要搬迁,要原样搬迁。c.仿古重修。历史上有一些著名建筑,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消失了,但是后人们从古书或民间流传知道了它们的存在,为了满足人民文化生活和发展旅游事业的需要,人们重建它们,这就要求一定要在不违备历史的前提下重建,“重现”古建筑物的风貌。

2.保护人文资源的环境和生态。人文旅游资源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存在的环境和生态对于它的存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坚持整体保护的原则。

上一篇:教练心得体会下一篇:一颗小树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