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母沟通技巧

2024-05-27

和父母沟通技巧(精选9篇)

和父母沟通技巧 第1篇

和父母沟通技巧

父母与子女的生活经历不同,心理成熟程度不同,所处的地位不同,对待现实与未来的看法态度不同,产生一定的心理距离是正常的。多数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

当然,在以上的例子当中,父母的做法并不是最好的可能会使你觉得自己得不到理解和尊重。“子女好与坏,在乎沟通与关怀”。这句话主要是讲父母应该多与子女沟通,多些了解子女的想法,理解子女的做法。但是话又说回来,沟通应是双向的交流,与父母关系如何,子女也应该负一定的责任。有位教育家说过:“幼儿园时,孩子的行为应由父母负全部责任,小学时,孩子的行为应由父母负大部分的责任,而在中学时,忙应为自己的行为负一半责任。这说明,将自己的过错完全推给父母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因为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和处事能力。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善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与父母沟通如何,子女应负一半的责任。记得有句名言这样讲:世界上没有相处不了的 人,只有不会相处的人。这说明,再难相处的人也是可以相处好的,关键是用什么方式。也就是说,代沟虽然很难完全消除,但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尽量缩小——假如你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在讲如何与父母沟通之前,大家先必须要有一个认识:父母也是一个平凡人,也有平凡人的缺点;而且大多数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儿女的期望值很高,也许会常常拿你和其它更出色的同学比较,骂你没用,他们可能文化水平不是太高,并不是太懂得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期望,但是出发点是好的。在理解了父母的用心良苦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有哪些方法去沟通。

方法一:正确认识自己,消除叛逆心理。同学们心理处于断乳期,伴随产生一种逆反心理,总想摆脱父母监督,同时观念、行为、个性上存在偏激和不足。

有时不管父母说得对不对,总之父母一讲话就反感,这种心理要消除。有一位学 生曾经这样对我说:“父母总是在我多穿点衣服,我偏不穿。”我问她:“那你不觉得冷吗?”她说:“冷,本来我是打算穿的,但因为妈妈叫了我穿,我就不想穿了。”不知道同学们是否有类似她这样的想法,其实这是一种很错误的想法,你们看,宁可冷,也不听父母的话穿多点衣服,这不是逆反心理作怪吗?这些同学做一件事只是为了与妈妈作对,毫无自己的主见,甚至不管对不对。许多同学一听到父母的话就顶嘴,假如能想一想父母说得对不对,或用解释说明或自嘲取代顶嘴这种偏激的方式,效果一定好得多。

方法二:适当改变自身个性行为。有很多同学总是说妈妈很啰嗦。但是你知不知道,妈为什么总是讲来讲去呢?那是因为她觉得你没有做好,她不放心。如果你在父母啰嗦前尽可能做好所有会被啰嗦的事(如洗碗、做作业、整理自己房间、不乱丢垃圾等等),让父母没有啰嗦的机会,那么父母就会觉得孩子已经长大了,不再需要他们操心,心里很高兴,自然就不会讲来讲去了。问问自己:为什么父母看不惯自己的言行举止呢?自己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一点呢?找出自己的不足,尽可能尝试改变。并且尽可能在父母 做好。比如他说你“洗碗很懒”,那么你就在父母说这句话之前去洗好;他说你不复习,你就尽量多些复习;总之,只要是对的,对你有利的,为什么不做好一些呢?既可免去父母,对自己也有益,何乐而不为呢?

方法三:积极沟通。

1、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不同意见——如果你认为父母确实做得不对。可以试着将你的想法表达出来,千万不要压抑心中的不满。比如当父母偷看你的日记或在旁听你的电话时,如果你对父母大吵:“为什么不尊重我?”反而会使父母觉得你将他们看成外人,会很伤心,你可以用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表达“我的不满

是有道理的”。如果父母偷看你的日记,你可以先装作不知,在他们下次听电话时凑过去装着听的样子,或者装着想看父母日记的样子,当他责备你的时候,你便可以将自己的感受讲出来,这样他们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了。又比如,当你们发生冲突或误会之后,在母亲节或父亲节时送上一张小卡片,在为他们祝福的时候同时说出自己的感受,或为他们点一首歌,并附带讲出自己的心里话,那么大部分家长都可以接受。

2、多向父母了解他们的过去。多问问父母:“你以前是怎样的?”了解他们的趣事,有利于双方沟通。虽然年代不同,但仍有许多感受是相同的,比如贪玩、顽皮、恶作剧、叛逆等等。父母有时会忘了他们以前这些感受,而用一些他们自认为很对的方式要求我们,这样一谈,会使他们想起自己的过去,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感受:“原来我们当时不也是这样的吗?”很多时候,当父母讲起“想当年,我。。。”时,不少同学都会感到厌烦甚至反感,其实,我们并没有努力从中找出与父母相类似的感受,而是一下子就树立了对抗情绪,阻碍了继续更好地沟通,如果我们注意倾听的话,我们与父母一定会产生共鸣,把心拉得更近的。

3、赞美父母并虚心请父母提意见。父母也是人,也喜欢赞美。并且人都有一点逆反心理,多些赞扬父母反而会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样多些请父母对自己提出批评,并虚心接受正确的意见,也会使他们注意到自己的不足,也可以使双方更为了解。

总之,我们不能用一种非好即坏的眼光去评价父母,不能认为这样就是一个好爸爸、好妈妈,那样就是一个坏爸爸、坏妈妈,给我买单车的妈妈就好,批评我的妈妈就不好。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够好的方面。爸爸妈妈也一样,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也要宽容他们的缺点,“人非圣人,孰能无过?”但是再多缺点的父母也是爱自己的儿女的。只要我们用心地去发现,就一定可以从父母啰嗦、严格、不近人情的表面发现他们爱我们的内心。

和父母沟通技巧 第2篇

书里第一章就讲到重视,由此可见与小孩互相尊重是多么的关键的事儿,仅有做父母的可以重视小孩,才可以走入小孩的内心,掌握小孩的不同寻常的念头。

次之就是明白器重小孩。“笨死了,这都不容易”“你看一下他人,考多少分,你嘞。”这种话毫无疑问是刀,会无声无息扎伤小孩的心。做为父母,需看获得小孩的亮点,能适度夸赞他,全部小孩内心深处最明显的要求和全部成人一样,人的本性中最实质的渴望——期盼获得他人的器重。而父母对小孩时时刻刻的掌握、赏析、赞扬、激励会提高小孩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小孩更有信心走下面的坎坷路。

最终是以身作则胜于身教。口说远远地不如一次亲自行動,父母最先要重视本身的涵养,塑造自身的威信和权威。一个不想上学只图自身休闲娱乐的父母,一问三不知的`父母,品性极端、个人行为肤浅、以自我为中心、不孝敬父母的父母是不容易塑造出好宝宝的。

可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毫无疑问是没有理由的信赖自身的小孩,若孩子与父母中间连基本上的信赖都化为乌有了得话,沟通交流亦或是交心说到底臆想。试想想,小孩一边和你觉得着话,一边猜疑爸爸妈妈是否会因此忽视自身,担忧明日爸爸妈妈便会把自己得话转说给他人听。那样的沟通交流,又实际意义,只不过挂着“交心”的浮名而已。爸爸妈妈没有理由信赖自身的小孩是与孩子沟通沟通交流的关键基本,小孩变大,当然拥有他自己的观念,即便 小孩的念头稀奇古怪、荒诞不经,做为父母爸爸妈妈,理理应坚信自己的小孩,使他自身决策该做的事,那样小孩才会变成 更有作为的人。

不论是父母与小孩,学生和老师,或者人和人之间的交往,都应当保证之上几个方面。空口无凭,我只期待我还在之后悠长的教育小孩的路面上,能保证之上一点也罢,就算是仅有一点,大家的文化教育也会更为取得成功。

怎么和小孩沟通交流

基本上每个人都问那样的难题:“我从哪里来?”“为何我在这?”大家务必搞清楚,小朋友们也在尝试寻找这种难题的回答。小孩的逻辑思维能力很有可能还不完善,可是有一种本质的能量驱动器她们去探索全球的秘密和本身存有的缘故。沟通交流可以给与小孩共享内心深处的机遇,协助他达到这类内心的渴望。

家中的沟通交流是十分关键的。根据沟通交流,你能“讲解”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在点点滴滴中,产生着对这世界的了解。做为爸爸妈妈,大家有责任去协助他表述自身的体我老公慢下来,尝试去了解他常说的,可是沒有結果。“你要寄送会发生爆炸的鸡蛋盒?可是,医师不是做这种事儿的。”萨姆然后表述,他在一个动画片里见到一个医师做那样的事儿。萨姆是在想象或是想象?不容置疑,他是在想象。医师是不容易寄送会发生爆炸的鸡蛋盒子的,医师救死扶伤。萨姆很有可能花了很多的時间坐着电视前,并非真正地和人沟通交流。

沟通交流要有本质

医患沟通的原则和技巧 第3篇

1 遵循原则

1.1 尊重和平等的原则

尊重就是尊重病人, 包括尊重病人的人格和尊重病人的情感。只有尊重病人才会获得病人的尊重, 也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医患双方才能进行友好的沟通。而平等, 一是医患双方之间是平等的, 因为医生和患者作为人, 本身就是平等的, 只是因为社会分工的不同。二是对病人一视同仁, 在医务人员眼中应只有病人, 没有地位高低之分、没有贫富之分, 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友好的沟通。

1.2 守法和遵德的原则

医患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 在病人就医时就自动建立的一种特殊法律关系。因此在进行医患沟通时, 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相应法律法规, 严格恪守医疗道德。医务人员既要用好法律法规赋于的权利, 又要履行好法律法规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 就能赢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尊重和信任, 就能在沟通中处于主动地位。进行友好的沟通。

1.3 真诚和换位的原则

真诚是医患沟通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所谓心诚则灵, 没有顽固不化人。只有抱着真诚的态度, 才能使病人及家属放心, 才能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推心置腹的沟通。在与病人沟通时医务人员要有明确的可知性和预见性, 才能使病人放心。同时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我们自身综合素质。并且医务人员要懂得进行换位思考, 多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这样才能使沟通达到应有的效果。

1.4 适当距离的原则

距离产生美, 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沟通时, 双方的距离要适当, 太近或太远都不好。可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因人而异, 选择合适的沟通距离。

1.5 适度和克制的原则

语言、态度和举止以及体态语言时沟通交流的各种形式。一句亲切的问候能使病人感到如沐春风的感觉, 而一句不经意的"恶语"会使病人如临冰窟。医务人员的态度和举止, 在患者眼里可能会有特定的含义, 如患者可能会把医务人员的笑脸理解成友好或病情好转的信息, 可能会因医务人员眉头紧皱联想到自己病情是否恶化。因此医务人员必须把握好自己的情绪, 避免因不恰当的情感流露传递给患者错误的信号。同时运用体态语言时要适度, 要符合场合, 切忌感情冲动, 动作夸张。夸张的动作、不良的语言不仅有损医务人员的形象, 还会严重伤害患者及家属的感情。医务人员要懂得克制自己, 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带到工作中来, 在沟通遇到困难时, 也要注意克制自己, 用冷处理, 避免矛盾激化。当患者或其亲属情绪激动时, 以温和的态度保持沉默, 可以让患者或其亲属有一个调整情绪和整理思绪的时间, 但沉默时间不宜过长, 以免陷入僵持而无法继续交流。

1.6 留有余地的原则

医务人员在与患者及其家属交代病情时, 讲话一定要有分寸, 要留有余地, 特别对疑难病危重病者更要慎重。说话不能太绝对, 尤其不能讲一定就是什么和保证能治好之类的话, 就是有十分把握也不能说, 也只能说有八分, 否则, 一旦发生意外, 由于病人及其亲属没有思想准备, 会造成纠纷。给治疗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2 医患沟通的技巧

2.1 沟通态度

医务人员态度好坏直接体现了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情操。患者因为疾病的折磨而进入了病人角色, 难免会情绪低落甚至是精神恍惚或神智丧失, 但医患的人格仍然是平等的。所以我们医务人员就要适时恰当进行情感"输出"。我们都知道人是有情感的动物, 你对病人输出多少情感就会得到多少回报。真诚、平和、关切的态度是与患者沟通成败效果的关键。

2.2 仪表、言谈、行为规范

医生在工作期间应该用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 如:着装得体, 衣服洁净, 佩戴胸牌, 女士饰物简单, 不宜浓妆, 严禁穿拖鞋等不雅之行为;面对自己每天的工作应抱着热忱的态度, 而不应萎靡不振, 给病人不信任的感觉;医生的诊室应该保持整洁、干净, 桌上的各类文书、纸张摆放有序, 反之则会给病人留下此医生办事条理不清、很凌乱的印象;在跟病人交谈时应吐词清晰, 语调亲切, 用语文明, 倾听认真, 谈吐高雅, 热情耐心等;在诊室就坐应端庄大方, 站立仪态高雅, 行走稳健轻盈;病人来时有迎声, 走时有送声, 应该站立迎送。多使用礼貌用语如:"您好"、"请坐, 请稍候!"、"请问您感觉哪儿不舒服?"、"我将为您做一下身体检查, 请您配合一下!"、"谢谢您的合作"、"祝您早日康复!"等等。在日常工作中应做到接诊每一位病人时主动问候, 微笑服务, 爱心相助, 应用规范的仪表、言谈、行为来沟通。只有这样才充分诠释了医院图标中四个心形的意义:"热心、爱心、真心、关心、"。

2.3 认真耐心的聆听

当人生病时尤其是长期生病的人就进入了病人角色, 就会产生悲观孤独感, 甚至会产生绝望敢。我们医务人员就要把握病人这种心态, 日常的工作中除了做一名医生外, 又要做一名耐心的聆听者, 积极耐心聆听病人的诉说, 对于病人心理上来说也是一种释放和安慰。只有在认真仔细聆听中才能正确引导病人去讲出与疾病相关的重要的内容。同时只有认真、耐心地聆听完病人的诉说后, 才能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发展过程, 才能做出更明确的诊断。

2.4 注重体态语言和表情艺术

医患沟通时医务人员必须注重自己体态语言和表情艺术, 体态语言包括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姿势和外表。进行沟通时把握好自己体态语言的分寸, 做到自然而不失庄重, 严谨又充满温情, 愉悦但不夸张, 恰到好处地将我们医务人员对病人的病情传达给患者, 同时又要注意患者的接受心理和审美感受, 使交谈更富有感染力, 使医患沟通更富有成效。

2.5 详细的告知和耐心的解惑

在整个医疗行为过程中, 你必须尊重病人的各种权利, 让患者明白诊断、预后、检查、治疗、用药等。并完善各种知情同意书。同时尊重病人的选择权, 详细提供各种不同的诊疗方案的优劣点及所需费用, 允许病人做适当的选择。患者对于医疗过程中要进行的各种治疗或检查, 可能是完全陌生的, 医生须向患者解释清楚各种检查及治疗的目的, 让患者有所了解。在向患者交代病情时, 应尽量用准确、通俗和容易让病人接受的语言, 不易闪烁其词。避免不恰当的解释让病人感到害怕而退缩;也不易过于轻描淡写, 造成病人对特殊治疗或检查过于轻视, 而致发生不良反应后抱怨医生。对病人提出的每一个疑惑应本着实事求是、科学、认真的态度耐心细致地解释, 让病人做出正确的认知和选择。

因此良好的医患沟通可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降低医疗纠纷, 同时还可以保证医院的经营管理, 为医院带来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说医院品牌建设与良好的医患沟通同样重要。

投稿小知识

注意事项

本刊对来稿有权删改或摘要发表, 如不同意删改者, 请注明“请勿删改”字样。

中学生与父母师长沟通的技巧 第4篇

[关键词]中学生;沟通技巧;体谅;尊重;虚心

中学时代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也是最容易留下遗憾的时光。特别是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叛逆期,自己身心尚未发育成熟,却极想摆脱父母的管教和老师的教育,即使在遇到困难和疑惑的时候也不愿主动与父母老师沟通交流,甚至对父母和老师产生逆反心理,听不进父母和老师正确的劝导和教育,以至于犯下一些本可以避免的错误,留下很多的遗憾。也有的学生很想与父母老师沟通却不知道该怎么做,或者在沟通的过程中由于意见分歧而导致与父母老师的矛盾激化,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那么,中学生应该怎样与父母老师沟通呢?在沟通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应该掌握什么技巧呢?

一、与父母的沟通。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我们最亲的人。父母是最无私的,他们把自己的爱毫无保留地给了自己的孩子,所以,父母应该是我们最尊重的人,我们与父母沟通时要做到:

1.寻找机会,主动与父母沟通交流。例如,放学回家可以主动跟父母谈谈学校的事情:老师、同学、校园里的新鲜事;在茶余饭后,学习之余陪老爸老妈散散步,聊会儿天,那是父母最开心的时刻;高兴的事、烦心的事,和父母说说,听听他们的意见……这样可以缩小与父母的代沟,使亲子关系更和谐。

2.要多体谅父母,正确对待父母的教育。父母不是圣人,也会有错怪子女的时候。作为子女,应该体谅父母,尊重父母,跟父母解释时态度要诚恳,语气要平和,情绪要冷静。我们还应该认真倾听,正确对待父母的教育。因为父母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他们的批评教育往往能帮我们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而且,他们那样做完全是出于对我们的爱护。所以我们千万不能把他们的教育当成喋喋不休的指责而心生厌烦,更不能用敌对的情绪去伤他们的心。

3.学会道歉,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 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也在增强,你会认为自己是个大人了,也开始顾及自己的面子了。这就很容易造成这样一种情况:明知是自己错了,就是不认错,就是不肯“服软”。这很容易导致与父母矛盾的激化,影响家庭的和谐。所以,作为子女,当自己错了时,不能为了面子而强词夺理,甚至与父母争吵,应该主动道歉,求得父母的谅解。

4.把父母当成朋友,遇事多与父母讨论交流。这也的与父母沟通的有效方式。我们中学生年龄还小,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惑,父母是我们最好的倾诉对象。我们可以用朋友的方式把自己的心事说给父母,同时也能得到父母对我们的理解。

二、与老师的沟通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体现出了老师的作用,也体现了老师对学生一生成长的重要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又离不开师生之间的真诚沟通交流。那么作为学生在与老师的沟通中应做到:

1.尊重老师,这是沟通的前提。老师毫无保留地把知识传授给我们,也给了我们很多父母般的关爱,我们必须尊重老师,在与老师交流时态度诚恳,语言委婉,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育,这样既能使沟通更有效,还能增进师生的感情。

2.勤学好问,虚心求教。向老师请教问题往往是师生间交往的第一步。要向老师虚心求教,掌握知识不仅直接使我们的学习受益,还会增多、加深和老师的交流,无形中就缩短了与老师的距离,每个老师都喜欢肯动脑筋的学生。

3.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委婉地向老师提意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们会对没有缺点的人敬而远之。“人非圣贤,能无过”,老师不是完美的,教师也是常人。发现老师的不足要持理解态度,向老师提意见语气要委婉,时机要适当。

4.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错了就是错了,主动向老师承认,改正就是好学生。老师绝不会因为一次错误而全盘否定你,要相信老师是会全面、客观地评价我们的。

5.与老师沟通的方式

(1)可以用书信、小纸条与老师沟通。当有些话不便和老师直接沟通时或想指出老师的失误时,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尤其是当师生双方因某事发生分歧,双方情绪都欠佳的时候,作为学生主动用这样的方式与老师“交谈”可以减少一些冲突,得到老师的理解,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我们还可以用网络等即时通讯与老师交流。在当今时代,网络通讯十分发达,师生间通过MSN、QQ、E-mail进行相互的交流,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而且这些便利的交流方式,也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这与纸条书信交流有相似之处,但它的速度更快,更方便,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但在交流过程中,用语要慎重,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

(3)我们还可以用肢体语言与老师交流。在与老师的交往中,我们要注意老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思考其中的含义,尤其在课堂上或者在我们犯错时,这些肢体语言就是在我们传递着某种信息,或在提醒我们要注意听讲,或在提醒我们要纠正自己的过失,如果我们能心领神会,既保护了我们的自尊心,又体谅了老师的一番苦心,师生间就会达成默契,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我们与老师的沟通将会更加顺畅。

我们应该懂得人际交往的“黄金定律”——“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所以,你希望父母、老师平等、理智、宽容地对待我们,我们就要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他们。

三、结语

我们是父母的孩子,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我们主动与父母沟通交流,可以帮助我们很顺利的度过青春期这段心理叛逆期;可以赢得父母对我们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可以调整好每一天的心态,确保每天开始的时候心平气和,促使学习更富有积极的效果 ;可以为今后的社会交往活动提前打好基础,起码能够学习同他人有效沟通的方式方法;可以让父母更理解我们,了解我们的需要,并消除互相之间的隔阂 。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老师,良好师生关系对我们成长非常重要:可以使我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可以让我们更自信更成熟;可以帮助我们与老师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老师成为我们的朋友,让师生关系更和谐。

参考文献:

[1]冯忠良等著,《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李开复著,《做最好的自己》 人民教育出版社 .

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心得体会 第5篇

沟通没有通用的模式,与一个孩子沟通的方式并不总是适合于另一个孩子。因此,父母必须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创造自己的沟通方式。比如,一位母亲的儿子个性内向,沉默寡言,一般的方法难以获得有效的沟通。于是,这位母亲根据儿子喜欢听音乐、写作和阅读的特点,经常与儿子一起到书店去,在那里听儿子向她讲述故事和书里的人物,以此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她还和儿子一起听音乐、做儿子作品的第一个读者,不断进行鼓励。她的儿子最终慢慢地活跃开朗了起来。可见,成功的亲子沟通没有什么秘诀,只要你是有心人,就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沟通方式。

2、要学会倾听

与孩子沟通需要谈自己的意见,但更需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想法。倾听意味着避免打断孩子的话、集中精力于交流的过程。为了便于做到这一点,沟通最好在安静的地方进行,排除可能使人分心的干扰。如果你正忙于做晚饭或看喜欢的电视节目,要做到认真倾听是困难的。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能使你了解孩子的问题和观点,有助于澄清事实,避免对孩子的误解。经常倾听孩子的声音,你会发现,尽管你没有对孩子提出许多要求和建议,你的孩子却更多地向你提出问题。这是因为,善于倾听的父母才有可能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3、要创造机会交谈

与孩子沟通需要有恰当的机会。青少年不喜欢预约的谈话。你想谈的时侯,他们可能没有兴趣;只有他们想谈的时侯,沟通才有可能顺利进行。有些父母可能喜欢在晚饭桌上或睡前时间与孩子谈话,有些父母则常常利用一起散步或郊游的时间与孩子交流。不管选择什么时间,我们都要知道,最佳的沟通常常是在共同的活动中进行的。切忌不要总是试图在临时想起的、不固定的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那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失败。

4、讨论相互间的差异

父母与孩子之间往往在观念和意见上存在差异。比如,父母认为孩子应该在晚上9点以前回家,而进入青少年期的孩子则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可以晚一点回来。如果不能有效地处理这种差异,沟通就难免失败。父母应当认识到,这些差异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机会,以便重新思考原有的教养方式和限制措施,与孩子一起商议和制定新的制度,从而帮助孩子发展有用的社会技能。由于青少年对事物的认识辨别能力以及考虑各种可能性或观点的能力不断增强,这种商议是可能的、也是有益的。如果相互间的差异比较大,一时难以协调,父母也不必着急上火,最好平静而坚定地告诉孩子你对他的关心和期望,耐心地进行解释,从而使差异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而不至于演变成一场冲突。

5、避免过度反应

对孩子言行的反应过于激烈往往导致争吵,使交谈无法继续。为了使交谈保持友好的气氛,父母绝对不要带着焦虑和情绪与孩子交谈;同时,为了体现尊重,避免引起反感,父母在提问题时,最好以商量的、平和的语气进行,如“你这样做是怎么想的?”“让我们谈谈好吗?”

父母要努力成为孩子愿意倾吐秘密的对象,成为对孩子的事情感兴趣的人。只有这样,孩子才乐意向他们敞开心灵。比如,你的孩子告诉你,晚上他和伙伴们一起去抓蜜蜂了,如果你表现的很吃惊且激动,或对事情的结果根本不感兴趣,孩子以后就不会再对你说什么了。

父母要认识到,孩子最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鼓励和奖赏。如果孩子和父母谈话时受到批评,他会感到自己的坦率得到的不是奖励而是惩罚,这将伤害他继续与父母直接交流的积极性。

6、讨论对孩子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事情

孩子们生活在不同于成人的另一个世界之中。有些事情对父母来说并不重要,甚至另人烦恼;但对孩子们来说就不同了,那可能是意义重大的事。父母不必假装对孩子们的事情感兴趣,但是必须对他们感情和观点表示尊重。因此,经常与孩子讨论他们的事情是必要的。这里列出的主题是青少年通常所感兴趣的:

学校:如果父母问孩子,“今天你在学校做了什么?”他很可能会回答说,“什么也没做。”当然,这不是真的。孩子这样回答其实是因为父母的提问太笼统,引不起孩子的兴趣。父母不妨结合孩子正在学习的课程内容和学校的活动,问一些具体的事情,这样很可能开始一段对话。

业余爱好和个人兴趣:不少青少年喜欢体育,父母不妨与他讨论喜欢的球队或赛事,可能的话,可以一起去现场观看比赛;音乐也是青少年所热衷的,父母至少应该知道流行歌手的名字。如果你认为孩子正在听的音乐是不适当的,或认为他的“追星”行为有些过分,不妨坦率地告诉他们并且说明为什么,保持沉默往往会被误解为允许。

情绪:青少年常常对许多事情感到担忧,如自己的朋友、流行事物、超重或太瘦、明天的测验、上大学以及世界的未来,等等。所有这些事情都可能使孩子情绪波动。父母有时可能难以判断这些事情对孩子到底有多重要。如果是这样,父母可以直接问孩子:“这个问题对你来说是无足轻重的、中等重要的、还是重要的?你经常对此感到担心吗?”在了解了之后再决定如何帮助他减轻烦恼。

家庭:青少年喜欢谈论和参与制定家庭计划(如购物、假期安排),这其实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必然反映。父母应充分发挥孩子的积极性,与他一起讨论家庭的计划和安排,鼓励孩子发表意见,重视并采纳其合理意见。这样不仅能够增进孩子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还培养了孩子对家庭的责任心以及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敏感话题:青少年有时希望与父母交流一些敏感的话题,如毒品、性、艾滋病、离婚,等等。在处理敏感话题时,父母要记住,回避并不能使它们消失,反而会促使孩子从媒体或朋友那里寻找相关信息。如果他得到的信息是错误的(这种可能性相当大,青少年从地摊小报上获得片面的性知识就是例子),就会妨碍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对敏感话题的沟通要确保孩子能正确理解,否则宁可暂时延后。

父母的生活、希望和梦想:许多青少年希望了解父母的世界,包括过去的和现在的。比如,小时候玩什么?是否碰到过令人讨厌的教师?上小学的时侯得到过零花钱吗?如果有,是多少?谈恋爱时是爸爸主动吗?单位的老板凶不凶?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必须把所有的事情告诉孩子,对不恰当的问题最好延迟作答。尽管如此,对孩子讲述自己童年的事情和现在的生活有助于孩子应对他自己的生活。

未来: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青少年开始更多地思考关于未来的事情,更多地谈论对未来的设想。他可能会问父母一些问题,如,上大学是什么感觉?什么时候可以结婚?将来做电脑工程师怎么样?工作以后能不能有自己的汽车?等等。对孩子的问题,父母应认真地回答;如果你无法回答,就要诚实地说,“我不知道。”

文化,时事:现代的世界是一个媒体丰富的世界,青少年也被电视、音乐、电影、录象和电脑游戏,以及其他形式的媒体包围着。父母要认识到,这些媒体能提供一个了解青少年内心世界的窗口。例如,如果你和你的孩子看过同一部电影(一起看或分别看),你就有了对话的机会。所以,父母应当对青少年热衷的媒体给予同样的关注。当然,父母也要看到媒体传播的不良信息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对孩子利用媒体的过程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通过交流帮助孩子提高对不良信息的鉴别抵制能力。

7、沟通时持亲切、尊重的态度

现代的青少年崇尚个性,喜欢自我表现,追逐新鲜事物。因此,他们说话做事时常令人难以接受。但无论孩子给你的刺激有多大,作为父母,你最好保持平静。在与孩子说话时,你所表现出的尊重和自我控制最终有一天会出现在孩子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

在与孩子交谈的时候,如何说话与说什么同样重要。简单命令式的、挖苦讽刺式的、情绪发泄式的话语只会伤害孩子的感情,而与事无补。父母要学会以尊重的态度、平静的语气对孩子说话,因为,即使一个不到10岁的孩子也能轻易的区别不同的态度、情绪和语调。

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心得体会 第6篇

家长和学生之间交流不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沟通不当。有时候孩子正在考虑其他问题,或是情绪不佳不想说话的时候,家长偏偏在此时跟孩子讨论,结果肯定会引起孩子的反感,遭到拒绝。

谈话方式不当。有的家长跟孩子交流的时候,态度简单粗暴,要么以自己的意志为中心“你必须听我的”、“我说的准没错”,要么严词指责“这里不好,那里不好”。

谈话内容太过重复。有些家长每次跟孩子谈话的内容都差不多,老生常谈成了唠叨,时间久了孩子自然会厌烦。

没有养成沟通习惯。很多孩子对家长不理不睬的态度是逐步形成的。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就没有建立起沟通的习惯,或者因为工作忙对孩子缺少关心,或者对孩子国语溺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没有跟家长沟通的必要。

言之无物。有时候家长想跟孩子交流,但是谈话总是找不到重点,对孩子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于是孩子左耳进右耳出,自然没有什么效果。

小建议

首先,要选择一个恰当的谈话时机。比如,在吃饭之后休息的时候,或者节假日一家人聚会娱乐的时候。通常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下,孩子的精神都比较放松,心情比较愉悦,可以心平气和地与家长沟通。

其次,谈话的次数不要太多,不要太频繁。沟通的效果与时间长短、次数多少并不一定成正比。过多的谈话反而会招致孩子的反感。所以,与孩子交流时应该把握一个度,每次时间不要太长,只要把想说的内容表达清楚即可,不要长篇大论。

第三,要真诚地交流。不要把自己总摆在家长的位置上,要把孩子作为一个平等的人来交流,谈话时,最好开诚布公,把最真实的想法、情况当面说出来,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不要旁敲侧击或避重就轻否则达不到交流的目的。

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六个技巧. 第7篇

近几天,边看边学,不仅改变了我对教育子女的理念,而且通过实践书中提供的技巧,也大大改变了我对待女儿的态度和做法。这部图书值得为人父母者早读早学早实践。

图书中提供了父母与孩子沟通的6个技巧。

第一个技巧: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1、安静专心地倾听;

2、用简单的词语回应他们的感受;

3、说出他们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第二个技巧: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1、描述你所看到的,或者描述问题;

2、提示;

3、用简单的词语表达;

4、说出你的感受;

5、写便条。

第三个技巧:代替惩罚的方法

1、请孩子帮忙;

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能攻击孩子的人格)

3、表明你的期望;

4、提供选择;

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6、采取行动;

7、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第四个技巧:鼓励孩子自立

1、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2、尊重孩子的努力;

3、不要问太多的问题;

4、别急着告诉答案;

5、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

6、不要毁掉孩子的希望。

第五个技巧:学会赞赏孩子

1、描述你所看见的;

2、描述你的感受;

3、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

第六个技巧: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

1、寻找机会让孩子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

2、创造机会,让孩子另眼看待自己;

3、让孩子无意中听到对他的正面评价;

4、以身作则;

5、记住孩子那些特别的时刻;

6、当孩子又按照原来的方式行事时,表达你的感受和期望。

论医患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第8篇

1 医患沟通技巧的“一、二、三、四、五”

“一”即1 个根本:诚信、尊重、同情、耐心。康德说过:“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 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周易》亦云:“人之所助者, 信也。”孟子亦有一句名言“诚者, 天之道也;思诚者, 人之道也”。可见诚信是这个根本的根本, 诚信是尊重、同情、耐心的前提。医护人员在与患者或患者家属交流时首先要“以诚相待”“以信立命”, 把握住做人的底线, 在诊治环节中医生不开“大处方”、不开“回扣药”、不要求患者做无关病情的检查, 护士不克扣患者的药品。在诊疗过程中, 医生耐心听取患者或其家属对发病的起因或发病过程的陈述, 不呵斥或粗暴制止, 而是适当引导患者或其家属陈述病情。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对不讲究个人卫生的患者不歧视, 对不配合治疗的患者态度不蛮横, 对恐惧疼痛的患者不冷嘲热讽等。

“二”即2 个技巧:倾听, 就是多听患者或其家属说几句话;介绍, 就是多对患者或其家属说几句话。这里我们主要讲倾听。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 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交流通畅。狭义的倾听是指凭借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 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广义的倾听包括文字交流等方式。这里所说的倾听, 其主体是听者, 也就是医护人员, 而客体是诉说者, 即患者或患者家属。患者或者患者的监护人可以将自己或被监护人的患病原因及过程、主要的不适和症状在交流中表述出来;医生可以在其表述中“抽丝剥茧”地提取有用的信息, 从而找到治疗疾病的突破口。患者通过诉说可以达到排解矛盾或者宣泄感情的作用, 这样既有利于患者心理疾病的康复, 又可以使倾听者作为倾诉者真挚的朋友或者机体和心理康复的辅导者, 以增进医患之间的关系。

“三”即3 个掌握:掌握患者的病情、治疗情况和检查结果;掌握患者医疗费用的使用情况;掌握患者社会心理状况。

“四”即4 个留意:留意患者的情绪状态;留意患者受教育程度及对沟通的感受;留意患者对病情的认知程度和对交流的期望值;留意自身的情绪反应, 学会自我控制。

“五”即5 个避免:避免强求患者即刻接受事实;避免使用易刺激患者情绪的词语和语气;避免过多使用患者不易听懂的专业词汇, 沟通时应以生活语言为主;避免刻意改变患者观点的行为和言语;避免压抑患者的情绪。

2 医患沟通的方式

医患沟通概括起来有5 种方式:即预防为主的针对性沟通、交换对象沟通、集体沟通、书面沟通、协调统一沟通。

(1) 预防为主的针对性沟通。在医疗活动过程中, 医护人员应主动发现可能产生纠纷的情况, 把相关家属作为沟通的重点对象, 与家属预约后根据其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沟通。例如在晨间交班中, 除交接医疗常规工作外, 还要把当天值班中发现的家属不满意的内容作为常规内容进行交班, 使下一班医护人员有的放矢地做好沟通工作, 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2) 交换对象沟通。在医生与患者家属沟通困难时, 另换一位医生或主任与患方沟通;当医生不能与某位患者家属沟通时, 则与另一位知识层次或综合素质高一点的患者家属沟通, 让这位家属去说服沟通困难的家属。

(3) 集体沟通。对患有同一种疾病且人数较多的患者, 医院可以用宣教的方式召集患者或患者家属, 通过举办培训班的形式进行沟通, 讲解疾病的起因、预防知识及治疗的方式方法。这种沟通不但节约了时间, 还有利于患者彼此之间交流某些预防的措施和心得, 使患者成为义务宣传员, 降低医务人员的精神压力, 减少额外的工作负担。

(4) 书面沟通。为了弥补语言沟通的不足, 医院可实行书面沟通制度, 把一些常规问题印到纸质宣传资料上, 必要的情况下让患者人手一册, 便于患者或其家属阅览了解相关的知识。例如, 新生儿病区因无人陪伴, 家属完全不了解患儿的治疗、生活情况, 除有限的探视外, 医务人员还应将宝宝在病区一天的喂养、洗换、护理、治疗等共性情况以及出院随访、喂养护理知识等编成小手册, 发给每位入院婴儿的家属, 达到沟通的目的。

(5) 协调统一沟通。当下级医生对某种疾病的解释拿不准时, 先请示上级医师, 然后按照统一的意见进行沟通;对诊断尚不明确或患者病情恶化的情况, 在与有关人员沟通前, 医护人员首先要进行内部讨论, 统一认识后再由上级医师与家属沟通。在医疗服务工作中,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 提供人性化服务, 真正做到尊重患者、关爱患者、服务患者, 这既代表了广大患者的利益, 又代表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心愿和利益。医务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 处处体现对患者的人性化服务, 这是医疗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医疗服务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

怎样和父母沟通 第9篇

家?祝大新喜欢的家该是什么样子呢?爸爸很慈祥,妈妈很温和,家里很温暖……可祝大新的爸爸说话贼横,说急了还会作势打人。当然,爸爸的手总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妈妈整天唠唠叨叨,动不动就说“我像你这么大……”“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或许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祝大新的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寡言少语。他说,自己和父母的交流非常少,根本不知道和他们说什么。在祝大新的记忆中,好像很少有一家人高高兴兴、说说笑笑的时候。祝大新能不烦吗?

今天的心理健康课上,老师说:“家庭成员彼此间有着深沉的爱,尽管大家表达方式不同,但爱是不变的。”祝大新一直在想,“深沉的爱”不是应该给人带来快乐吗?可自己怎么感觉不到呢,就是整天觉着心烦。

相信和祝大新有同感的人一定不少。为什么呢?面对难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家庭治疗理论认为:家庭是有其生命周期的。一个核心家庭一般会经历新婚期、育儿期、青少年期、空巢期等不同阶段,同学们现在的家庭正经历“青少年期”。初二的孩子正值青春期,处在最为活跃的状态中。孩子们在努力尝试着与父母分离,他们要从思想到行为上证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而此时,习惯了为孩子操劳的父母还停留在育儿期,父母不是没看到孩子的成长,但他们在育儿期形成的惯性还不曾消除,依然用对待小孩子的方式对待急于证明自己是大人的中学生。唠叨与吓唬,替孩子作决定,事无巨细,无微不至,父母的这些做法让青春期孩子更急于尝试分离。于是,父母子女间的矛盾、冲撞、对立也就接踵而来了。

一般家庭中的状况是父亲相对深沉,平时对孩子说的话比较少,父爱更多地表现在行动上;母爱更多体现在语言上,有时甚至让孩子觉得她很啰唆很烦。但只要你细细体会,便能感受到其中的温馨与关爱。以祝大新为例,他说,“爸爸说话贼横,说急了还会作势打人……爸爸的手总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这其中难道不包含爱吗?说话贼横与轻轻放手,是“贼横”在起主导作用,还是“放手”起着主导作用?答案不言自明了。妈妈的确很唠叨很是烦人,但有没有同学能从唠叨的背后感受到那个“爱”字呢?

其实,如果你不再计较父母对你的态度,不再挑剔父母与你交流的方式,你很快就能找到与他们沟通的渠道,进而,你的成长会被父母认同,你的愿望也能第一时间得到他们的理解、接纳与支持。

好吧,让我来告诉大家如何与父母沟通。

首先,要与父母交流。记住,交流始于倾听。我们可曾认真听过母亲的唠叨?可曾想过父亲为什么脸色阴沉?这样做——暂时不要求父母理解自己,我们要做的只是倾听,听听父母怎么说,想想他们为什么这样说,思考他们的话有没有道理。同学们如能平心静气听听父母的絮叨,就能在父母的话语中找到些许道理。然后,很诚恳地对父母说:我明白了!这时,你再看看父母的反应。

其次,如果你不知道与父母说什么,不妨尝试在倾听中寻找话题,并坦然说出自己的看法。家庭的沟通模式是慢慢形成的,改变或重建需要时间和技巧。你可以了解小伙伴们跟父母聊些什么,试着向他们学习。还可以主动与父母分享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最可行、最容易的方式——平时,在饭桌上多和父母聊天儿。言语交流能增进感情,聊天是表达爱的好方法。

再次,孩子与父母是不同的个体,说话做事会有很多不同。所以,不必苛责父母的表达方式。家庭成员彼此间原本有着深沉的爱,但很多时候,由于表达爱的方式不够得体,的确会让人感觉不舒服。比如,祝大新母亲的唠叨、父亲的作势打人,是他们爱儿子的表达,但祝大新对此十分反感。实际上,祝大新反感的不是父母对自己的爱,而是父母的表达方式。既然清楚父母深爱着自己,就不去苛责他们的方式了。

上一篇:感悟教育均衡小学数学教学随笔下一篇:中职德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