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

2024-07-03

分组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精选8篇)

分组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 第1篇

分组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

十七世纪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并被人们沿用至今,其优点是无庸置疑的,然而班级授课制的最大局限就是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统一的教学内容、要求、进度和方法,很难适应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特别是很难同时兼顾学习上优秀和后进的学生。现代教育观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讲求全面素质的提高。新一轮学习革命强调参与学习的个体在实践中获得发展,具备团体协作精神,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如何照顾个别差异,使整体要求与个性发展和谐结合是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内外许多教育机构、专家、学者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探讨,提出分组教学法。在19世纪末,西方教育家就将尖子生、特殊能力学生进行校内分组教学;在班内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成几个组别,对后进生加强辅导。西方教育家认为:只要该班的学生人数达20人以上,只要认为因材施教是必要的,那么分组教学就势在必行。20世纪70年代苏联教育学家也对班内分组教学进行了专题试验,并从心理特性、学习论角度分析了各组学生的特点,发现学生在小组内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在整个班集体中的主动性、独立性更多一些,证明了分组教学的必要性。

在我国,最早研究分组教学的是上海市育才中学。七十年代末,这年学校在采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有领导的、茶馆式的教学形式中,就让前后两桌的四位学生组成“读议小组”,引导学生探索、评论,达到了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又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进入八十年代后,我国教育界的一些同志也先后对分组教学这一课题感到兴趣。据已经了解的材料,专门就分组教学作实验研究的就有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集体与个性研究室”、杭州大学教育系等单位的同志。此外,还有不少同志在作理论探讨与实际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绩。

我在分组的时候,特别注重建组原则、小组人数、选择小组长三个方面。

一、建组原则

以自愿为主,兼顾均衡、男女生混编、适当调整的原则。学生参加哪个小组,应尽量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在基本自愿的基础上再作适当调整,以保证达到“均衡”。这里应当注意:彼此暂时排斥的学生不要编在同一小组,以免矛盾激化,影响小组活动;后进生宜编入对他持中间态度的小组,当然也可编入对他欢迎的小组,但此时可能使其产生依赖思想。

二、小组人数

国内外研究证实,一个学习小组的人数以三到七人为宜,多数人认为五人小组合适。为什么?首先,它已达到一定的量,因为小组的规模大些组内可能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其他信息的量也就相当大些。但并非越大越好,人数过多,就会使有些学生丧失在组内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因而这种量应当是有限度的。“五人”这一数量可以同时满足上面两个条件。其次,“五”是奇数,它在客观上提供了这样的条件:小组讨论一旦处于争执不下的时候,从人数上自然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倾向性,这样便于作出暂时性的结论。但是由于微机室布局的限制,我们采取每组四人。

三、选择小组长

小组长是一个小组的核心,小组学习的成败,往往与组长有很大关系。为使小组长这一正式角色能充分发挥作用,必须使之既是小组的形式核心,又是小组的实质核心。因此,选择小组长时就应注意小组长的基本条件和产生方式两个问题。

学习小组长应具备的基本条件,首先他们应当是本学科的学习骨干和积极分子,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其次,具有初步的组织能力。再次,愿意对学习差的同学提供帮助。

选择小组长时应避免采用教师指定的方式,应当真正尊重学生的意愿,采用民主选举的方式。在选择之前,教师可以公布挑选组长的标准。由于有自愿建组作前提,公举组长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选出的组长较易成为实际活动的核心。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开始时培养小组长们的领导和协作意识,让他们在小组活动时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同时对那些起不到作用和学生不满意的小组长进行了更换。过了三四个星期后,小组长培养得差不多了,我就把重点转向“特困生”,因为信息技术课程目前普遍采用的是“零起点”制,也就是小学、初中、高中教材的起点是一样的,由于城镇与农村小学的开课程度不一,加上一费制的实施,有的学校根本就不开课,所以有的学生信息水平处于启蒙阶段。这部分学生尽管在我校不多,但着眼于未来,决不让一个差生掉队,对于他们要多下功夫,下苦功夫,从基础抓起。

平时上课纪律、课堂练习直至实践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在组之间倡导竞争,让学生比着学,乐中学。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觉得分组教学的好处在:

一、让优生辅导差生可解我人手不足之忧。有时学生举手此起彼伏,一个人哪里应付得了,顾东顾不了西,有了小组长后,他们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这样就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二、可把优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之学得更全面。俗话说得好,要想倒给别人半桶水,自己就得有满桶水,这样就可让优生学得更全面,更透彻。

三、可以鞭策更多后进生奋力追赶。因为有组与组之间的竞争,谁想让自己组总是落在后面呢?再者如果落在后面了,小组长肯定会督促后进生的。

到目前为止,从纪律、卫生、学习成绩、合作意识等方面来看,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效果比较明显。

分组教学法彻底打破了“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注意力的中心,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开发潜能,培养能力,收获快乐。

分组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 第2篇

分组教学在羽毛球教学中的运用

采用分组合作教学的方式进行羽毛球教学方法的探讨,实验证明,该方式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榆林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LIN UNIVERSITY年,卷(期):200919(4)分类号:G847关键词:羽毛球 分组教学 对比研究

分组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 第3篇

学案教学及在其基础上采用的学生分组学习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确实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除了能在明确课程目标上,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方法有参考的依据外,在以下方面也能够促进信息技术教学。

一、学案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学案,把本来枯燥的知识转化为有情景、有具体可操作的任务时,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依循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识需要,紧扣学生的弦,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求知欲、与教师的教学激情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这种热烈和谐的教学情境中不断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以高涨的情绪投入学习,达到提高实效的目的。

二、学案教学设计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采用学案分组教学设计,不仅提式则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项目,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此时他们可以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相互交流,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有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获得计算机知识的信息来源增多了,学习层次各异,计算机发展方向的选择增多,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出的又一大因素。过去,学校和老师是学生信息来源的主渠道,绝大部分信息和知识要靠教师向学生传授。但是学生现在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知识和信息,不一定非得靠在课堂上获取知识。那些在计算机上发展较快的同学,往往都是通过课堂外的渠道获得信息的。他们获取有关计算机信息的能力甚至超过了老师。另外,在计算机学科中,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能力差别非常大,好得超过老师,差得则对计算机极度生疏,在发展较好的学生身上,也往往各有擅长,你会这个,他会那个,各有差异,没有一门课会像计算机课一样,学生的水平存在这么多层次,存在那么多发展方向。对待这样的学生,必须寻找新的教学方法。

四、选择更实用、更具体、更具操作性的教学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知识点较多,许多学生对单个知识点可能掌握得较好,但是往往不能融会贯通,不会灵活运用。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则可以使得教学内容更实用,各个知识点能被整合在一起的,学生可以做到运用相关的几个知识点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技术门类也不断增多,是计算机教学面临应接不暇的难题,是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因素。传统教学历来十分重视以“知识点”构筑知识体系,重视“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各门学科都有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但计算机学科的知识点或技术点的分布是网络型的而不是线性的,学习者可以从任意一点入门,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并没严格的规定,这就使得它的知识体系较难把握。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知识的更新,还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而且对开展小组竞争和促进分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课堂上,学生知识的获得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得来的,这样获得的知识跟老师“满堂灌”获得的知识,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通过合作、探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

三、学案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利用率。

学案给了学生一个方向,让学生知道要往哪里去。学生看了学案就知道这节课该把握什么内容,并且知道应该怎样学。学生借助学案可以有准备、有侧重地听课,提高了听课效率。同时,学案教学更便于学生记笔记,便于学生查阅和复习,这等于给了学生一份信息技术学习活动提纲。学生透过学案,可以清晰地回忆上课时的情景。这根本改变了高中生学习技术课程时不记笔记甚至不看书本的现状。

四、小组学习的竞争机制,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激励作用。

通过分组进行小组整体评价方式,有利于加强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互助,同时中学生本身爱争强好胜,小组竞争可以促使他们更积极地学习。

五、学案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在学案教学中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促使教师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教师不仅要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而且在指导中必须循着学生的思路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从中发现问题,而后提出修改、完善等方面的意见,这就对伴随着技术门类的不断增多,过去,我们只要教操作系统、文字编辑和数据库技术,就差不多了,但现在,必须加上多媒体,网络及各类层出不穷的新型应用软件。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这种改革的教学模式,它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又是一类操作性,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熟练实践操作,还要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任务驱动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区分出新旧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具有“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总之,素质教育的推进,对计算机学科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在计算机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原因。信息时代的特殊需求和计算机学科本身的特殊能力,促使人们希望计算机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计算机极有魅力,学生一旦钻进去,身心就会发生明显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增强,学习计算机确实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计算机学习,特别需要也特别能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并能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这都是素质教育所希望做到的。在素质教育的推进中,其他各个学科的教学都在越来越多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掌握信息处理技术的需求都越来越迫切。这种形势必然要求计算机学科教学跟上素质教学发展的步伐,适应教育从应试教学向素质教学的转化。因此,面对当前的教学需求,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首当其选的,我们很有必要在计算机基础课中对任务驱动法进行实践与探究。

激发自主预习兴趣,增强预习效果

———思想政治教学之我见

张国文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陕西渭南

摘要:搞好学生自主预习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效果。本文针对高一新生目前自主预习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际,提出提高学生自主预习的兴趣,调动积极性的原则及措施,帮助学生学会自主预习,增强自主预习效果,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自主预习预习效果

一、研究背景

在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为了增强教育教学效果,老师必须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逐步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进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学生必须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自主预习[1,2]。但是,绝大部分高一新生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学习方法,以至于自主预习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主要表现为:学生自主预习缺乏兴趣,不会自主预习,导致自主预习效果不理想。这就使得以预习为基础和前提的讨论及展示环节很难有效开展,整个课堂的学习效果难以保证。为了确保政治课堂的学习效果,必须提高自主预习的有效性。

二、原则与措施

1. 提高学生自主预习兴趣所要坚持的主要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自主预习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学生是预习的主体,是信息的收集者和加工者。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2)发展性原则。学生自主预习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课题,需要在实际的活动组织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3)合作性原则。学生的自主学习不能仅局限于政治学习,这是各学科共同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需要各学科共同参与,共同开发。

2. 采取的主要措施

(1)转变学生观念,明确预习的重要地位。教师在导言课时就要做好动员工作,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提高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促使教师不断地继续学习和进修,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行为。运用学案教学时也存在困惑和问题。

首先,在学案教学中教师的定位不准。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学案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呢?部分教师在课前印发“学案”,要求学生预习。课堂上,教师引入新课后,课堂便交给了学生。而学生在简单交流课下准备的学案资料之后,便组内挨个回答问题,抑或展示几幅网上下载的图片或播放一段视频。期间,教师在聆听、在欣赏,除此之外,别无他做,此时教师在课堂上简直成了“多余人”。等学生将学情一一汇报完后,离下课就只剩几分钟了,这时,教师像是从后台又转到了前台,总结几个重复的要点,展示几张重复的图片,然后宣布下课。教师在整节课上,处在一个若隐若现、不显眼的角落里。此时,我不由疑惑、不解,教师在课堂上的组织仅仅是要求学生有条不紊地将课前收获展示出来吗?教师的引导仅仅是在一个小组答完后指挥下一组的学生回答吗?

其次,学生有了学案,教师是否还需要教案呢?我认为教

预习的自觉性。

(2)设定预习问题,编制有效预习学案。学案的编制应坚持源于教材、服务于教材的原则。在这一原则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内容由师生共同创造性地设计出进行自主预习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可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基础性原则。高中政治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科目,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所以在设计自主预习问题时,基本的概念、原理等问题不可缺少。

然后,时事性原则。政治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与时事政治紧密相关。这就要求自主预习问题的设计注意弥补学科课程教学与社会现象脱节的不足,把学科课程中没有但学生又必须掌握的一些实用性社会内容纳入预习的设问之中,从而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真正做到与时俱进。自主预习问题的设计应既与学科教学紧密联系,又富有一定的思考价值,重视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尽可能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注时政热点中传递的新知识。这样就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达到增长知识的目的。

其次,生活性原则。自主预习问题的设定应尽量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生生活的客观实在相联系。充分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事例,以激发学生自主预习和钻研知识的兴趣。自主预习能否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的设定是否贴近学生生活。利用日常生活事例设定问题,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有话可说,另一方面可以使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真正做到“实践出真知,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从而避免了知识学习的空洞性。

再次,可操作性原则。自主预习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可操作性,问题的设计既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只有这样的问题才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使学生利用课本知识解决此类问题成为可能。

(3)指导预习方法,增强预习效果。预习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服务、引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可采用一般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在一般性指导的前提下,教师要根据学生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有的放矢,增强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向过程,如果认为学生有了学案,教师就不需要教案,在认识上就产生了误区。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的一条线索,它代替不了教师的教案,否则,课堂教学过程一开始就注定是一个单边活动过程。我认为,要想发挥好“学案”的作用,教师就必须深入细致地研究教学的思路,没有教案是不行的,简单、草率的教案亦是不行的。

最后,课堂实效难以发挥。在学案教学中,有的学生课下找的资料没有经过精选,不是长篇累牍地读资料,就是没完没了地展示图片、播放视频,所以实际的课堂教学,难以达到人人参与的课堂效果。可以尝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通过评选优秀小组促进合作与竞争,并在机房内粘贴优秀小组评选表,每两周评选一次,特殊情况下也可一周一次进行评选,从任务完成情况、资料搜集整理情况及成员进步等方面进行考察,评选优秀小组,公开表扬,使学生的积极性高涨,都渴望获得奖励。

分组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 第4篇

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因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行各业都在应用信息技术,因此,现在如何让农村学生学好用好信息技术,就是摆在广大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但是目前农村信息技术课还存在各种不足:

1、学生起点不一样,信息素养参差不齐,家庭条件的差别,接受能力的差别,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课堂表现出操作水平有很大的差异。

2、虽然现在一些学校都配备了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但人数有限,多数农村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专职教师所带班级多,课时多,一般除了任教很多班级外,可能还在兼任其他学科,还负责学校电教、网管、班班通等其他事务,任务重。这些现象都不利于师生交互,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现代教育观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讲求全面素质的提高。基于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分组教学,引导他们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快乐、主动地学习,使其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如何实施分组教学

1、科学的座位摆放

电脑室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场所,电脑室环境的设置直接影响到师生的行为,而教师行为又进一步作用于学生,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2、合理制定分组形式

正确合理地选择和运用分组,可以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增多学生的练习次数和作业时间,有利于技术和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学生在参与小组学习时的积极性是不一样的,学生个体的能力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与教师对学生小组的划分及对小组的管理密切相关。为利于合作与竞争,促进共同进步,实现教学目标,最佳的分组应该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如组长、操作员、资料收集员等,不定期地互换角色,保证每位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三、细致安排小组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组员有分工有合作,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最终合作达到目标。可以根据不同组员的自身特长或者组员的自我意愿将组员进行详细具体的分工。有负责纪律、有负责记录、有负责汇报、有负责协调。总之,小组是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集体,不能忽视每一个组员的作用,也只有小组成员各尽其职,互补互助,大家在组内淋漓尽致的发挥自己才能,才可以让这个小组凝成一股绳,聚成一堵墙,成为一个完美的集体,大家才可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其中,组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作用重大,他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枢纽,他应该在组员中收集意见和想法然后向教师反应;同时教师多向组长收集学生的意见,并通过组长对前阶段的成绩和问题作一个评价性总结,同时部署下一阶段的教学探究任务。让小组长可以预知下阶段的内容,协助教师的工作。小组长最重要的工作还是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学生往往存在束手束脚、毛手毛脚、大手大脚的现象;而且由于参加操作的学生多,教师不可能顾全到每一个学生的操作,这样不仅老师是应接不暇,而且学生也不能很好的锻炼。小组长就可以充当“组内小老师”的作用了,他们可以先给组员做一次演示,然后指导组员完成操作。

四、采用多样的分组评价

新的课程标准其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是多元性的,那么反映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内容必须与学习领域、课程目标相匹配,评价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缩影,必须体现学习内容和课程目标的范围与属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最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是同学及学生本人,在评价中,如果单纯由教师进行评价,难免会存不准确、甚至带有主观偏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使学生慢慢地厌倦上课。在分组的课堂上,这种评价的对象是以组为单位,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这就使评价的范围得到扩大,为开展评价创造了一个前提条件。为此,我们在分组的课堂中设计出评价表,以学生评价、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提供了小组内成员互相展示与了解的时间与空间,使评价不至于成空中楼阁,更具有有针对性。

五、分组教学带来的问题

在分组教学中,分组带来了学习的好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对于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正确认识。

第一个是课堂纪律。因为分组后原先1个班分成为10多个“小班”,孩子们讨论多了,自然课堂纪律不好控制了,老师要花费了比平时多几倍的时间在强调纪律,因此教学时间相应减少了,教学内容当然也减少了。因此怎样使学生能够充分的进行讨论交流,又能使老师方便控制课堂纪律,这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第二个是学生对分组学习认识不够。学生们接触分组学习时间不长,还有小组构成是否合理,组员性格特点,一些学生还是不够熟悉分组学习,即小组内成员会进行讨论,组长会进行任务分工等。因此笔者觉得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分组学习必须长期坚持下去,要贯穿在整个小学阶段。

在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来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要有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科学地进行分组;其次,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任务设计合理,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中去。教学实践表明,在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运用分组教学法,可以激发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任务的达成率,特别是帮助学困生完成课堂任务有很大的帮助,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信息技术素养。

创新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第5篇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怎样设计创新教学

实施创新教学的关键是创新教学设计,学习积极性最重要的是兴趣。若想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就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教师应该从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创新设计,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信息技术真正感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激发,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信息素养。

1.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的情景导入非常重要,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相对应的课堂导入内容。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多设计些可以探究或引申推广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研究问题的普遍规律,为学生的创新探索提供基本支持。开阔学生的眼界,活跃他们的思维,使学生对问题探索研究的热情大大提升。

2.教学内容具有创新性、高效性

信息技术的涉及领域广、内容多,而且有大量软件使用实例。我们不可能做到把所有的软件都彻底地讲一遍,怎么样做到内容的创新性和高效性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选择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2)分层次安排教学内容;(3)整合所有教学内容;(4)教学内容的应用性,要让知识有很强的移植性,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来,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3.设计创新教学模式,拓展学生学习方式

要避免只是一味地依靠演示文稿来演示教学,要在现有的教学基础上,多运用交互式的教学模式,设置一定的情景模式,鼓励学生小组合作相互探讨,使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知识,印象深刻。还要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设计好自主学习的要求和内容。

4.设计创新上机操作过程,重视作业处理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业易被忽略,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作业布置应多从实际出发,与上机操作结合起来。经过以上改革创新,学生上机目的明确,任务具体,发现共性的问题可集体讲解,充分发挥了上机操作的优势。

二、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

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是实施创新教学的着力点,学生对学习没有积极主动的意识,就不会有创新的火花。教学中要设计各种机会,让学生去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同时,也可以把教学内容引申到课外,让他们可以自由的发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以致用让学生自己使用自己所学去解决身边的`一些问题。通过课后师生互动使用现代的信息方式进行交流,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活跃师生关系。

三、学生评价管理模式要多元化

创新教学需要有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模式,每个学生在个性上和潜能上都有不同,不能用单一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来反映学生的成绩,在评价内容上要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多做文章,评价方式上多进行师生评价、小组评价和同学评价,为学生提供民主、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

创新教育评价采取多元评价模式包含以下三种:(1)上机练习和自主探究的评价,能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作业;(2)与他人合作的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以及分组活动时,与他人合作交流时的表现予以评价;(3)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的评价。

多元化教学管理要有创新的教学环境、活跃的教学氛围。(1)学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要对教师千篇 一律地管理和死板地

管理,让创新性教学研究在教师的教研活动中展现。(2)学校管理要以教师为主体,充分实现教师民主,听取教师的创新意见。(3)教师要把握教学的自主权。(4)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差异性管理,不能“一刀切”,允许学生有差异,更要鼓励学生积极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

总之,创新教学比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变化,它不是单纯训练解题能力和传授知识,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思维,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改变被动学习的现状,实现自主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有效地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现代化信息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春久,高桂芳。小学英语教育现状与思考[J]。教育探索,(05)。

[2]王燕。浅析让小学生赢在英语学习的起跑线上[J]。学生之友:小学版,(09)。

[3]徐静雅。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改革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30)。

[4]王述晶。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J]。成才之路,2010(20)。

信息技术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 第6篇

识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汉字结构复杂多音多义字较多。低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信息技术能为识字教学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可以构造一个人机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多层次互动的良好环境,从而使学生有效提高识字效率,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乐于识字的兴趣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与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将会让学生终生受用、取之不尽。现代社会强调的是终生教育,要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多角度思维,在集体这个大家庭中,互相吸取他人之长,在比较、选择中,灵活掌握新知,掌握学习方法,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来。

1.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活泼好动,特别喜欢有趣的游戏。在教学中设计一些辅助性游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增加了课堂的情趣,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上课一开始就觉得语文课非常有意思。二年级上册的《识字4》一课,教学内容为三组成语,如果只是让学生熟读词语,识记生字,或者是教师给孩子们一个一个地分析成语的意思的话,这堂识字课将是索然无味的。在课前准备时,我让孩子们上网收集有关成语的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当中,巨大的成语素材库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一个个饶有趣味的成语故事更让孩子们着谜,在有感而发的基础上再来学习课文,重点难点得到非常轻松地突破。在相互交流资料的热闹氛围中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沸点。

1.2以动画引发兴趣,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识字。色彩鲜艳的插图,形象活泼的卡通人物,容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尤其是一些象形字的教学,图片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比如:“禾”“人”,等象形字的教学中,短短几分钟“Flash”动画的播放能让孩子们了解这个字的演变过程,能非常轻松地记住这个字,还能了解“禾”是什么。

2运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的识字渠道、识字空间

在多媒体网络环境的辅助教学中,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广阔空间,可以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华,提高他们的语文修养,可以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活动中学会语文,会学语文,会用语文。“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可以有效地缓解识字与阅读之间的矛盾。

2.1引导学生利用课外读物识字。多媒体教学网络具备大量储存信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并能使资源共享,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识字教学需要课本,但识字仅仅依靠几册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课本所能容纳的东西实在是太有限了。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向课外,把引导学生读语文教材外的书籍当作一项重要活动来抓。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查找学习资料,自我准备。进行自我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活动前都要花较长时间自己查找资料,作好准备,一回生二回熟,在准备资料的过程在学生接触到的大量生字使学生的识字量在无负担的情况下得到了提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2.2利用网络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生活是知识的大舞台。提倡识字与生活相结合,不仅是识字本身的需要,也是现今社会多元化教育的需要。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天与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打交道,他们的学习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他们除了在学校学习外,还会在社会上,在家长和同学问,在各种图书、电脑、网络中,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事物识字,做一个识字的“有心人”。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验成功,激发主动探索的动机。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自我发挥的欲望。在学习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这些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创造能力的目的。

3运用信息技术巩固学生的识字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随着兴趣结交各种字朋友,学生对汉字有了主动了解、接近的内动力,产生了积极的学习状态,为识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1出示声旁,繁衍新字。针对低年级学生识字记忆较快、回忆也快的特点,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展现举一反三的练习来解决这一问题。

3.2相近字比较。汉字中许多相近字,小学生用字不分语言环境,不管字义,随便就用,所以必须通过练习,强化记忆,形成正确的用字习惯。如:“渴、喝”两字,极易混淆。教学中可这样设计,先随图出示“喝”字,让学生明白喝水要用口来喝,闪动偏旁“口”,加深刺激,再让学生组词。接着随图出示“渴”字,让学生明白是缺水了,闪动“宁”,让学生组词。最后出示几句话,让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说说要用“喝”字还是“渴”字。这种由图到字,再应用的学习过程,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并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

3.3寻找错别字。中低年级学生在写话、作文中错别字的数量多得惊人。尤其是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字小学生写错字,有一些字是因为还不会写,另外就是受其它字的影响,如桌写成卓,找写成我,亮写成高。小学生写别字,多用音近字或声旁相同的字来代替。针对小学生犯错的原因,设计改错题,让学生做寻找错别字的“啄木鸟”的过程中,正确书写、合理用字。

分组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 第7篇

吉林省双辽市玻璃山镇中学刘文波136403

摘要:分组讨论是新课改后现代课堂教学中倡导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分组讨论教学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有效学习的一种组织教学的方法,本文就分组讨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

关键词:分组讨论教学法合作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效率

分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中心问题,通过共同探索和交流分享活动,从而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和互相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的一种组织教学的方法。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分组讨论教学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和补充,“使学生学会与人相处,改善人际关系,学会交流、表达、合作、反思,了解和尊重各种不同意见,培养集体荣誉感,促进学习小集体的形成,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参与精神”。[1]许多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尝试运用分组讨论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在于小组成员在完成小组任务的的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2]

总结过去一些分组讨论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却往往存在一些问题。

1、教师所设问题没有讨论价值,讨论流于形式。

有些问题过于简单,不具有探究性,根本没有讨论的价值。结论单一而具体的问题锻炼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虽然按照教师的要求在发表自己的看法,形式很热闹,但这种分组只有表面形式,却并没有实际效果。

2、学生准备不充分,缺乏主动合作,交流无法深入进行。

教师课前没有要求学生做准备,没有预习新课,上课提出问题直接讨论交流,讨论的结果往往是就事论事,而且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作为基础,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才有可能出现针锋相对的正面交锋,才能擦出思想交流的火花。否则学生缺乏主动合作,准备不充分,交流无法深入进行,分组讨论只能停留在表现上。

3、学生参与面有限,缺乏自制力,影响讨论效果。

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态是有差异的,往往少数反应快的学生讨论非常投入,发言频繁,而大多数人几乎成为多余的人,缺乏自制力,只能坐在那里“看戏”,甚至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讨论别的事情,小组汇报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

4、学生分组讨论的时间过多或过少。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习,教师常常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在有的学生讨论到点子上或正在讨论的兴头上就喊“停”,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足,得不出真正的合作结果,不能体现合作学习的优势。有的教师安排学生讨论时间过多,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这种情况在公开课时出现较多,教师往往用这招来调解课堂时间,失去了分组讨论的意义。

5、教师不做引导,问题没能向更深层发展。

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就让学生踊跃讨论发言。原本当学生完成后,教师就该讲解、总结,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将知识的外延扩大。可是教师为了教条的体现“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等理念,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分组讨论没有将问题向更深层次发展。也有的教师,在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时,仍然在讲台上等待,或无目的的巡视,只是象征性的走走„„其实在学生的活动中,教师应该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由于学生真正掌握分组讨论法来学习需要一个过程,教师也需要有一个自我反思和调整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学会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同时设计的问题又要符合学生循序渐进认识规律。学生要逐渐适应参与讨论的学习习惯,并根据教师的指导学会使自己的讨论能够围绕中心,说在点子上扩大讨论的参与面,通过辩论探究问题,提高讨论的探究质量,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引导,使讨论步步深入。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所以设计讨论的问题的前提一定要紧紧扣住历史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入手,在此基础上设计围绕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的问题。

1、设计分组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

好的讨论问题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提出学习任务,活跃求知欲望,深化理解,启发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等多种功能。所以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能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问题。尽可能把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趣味性和生活性的问题、规律性的问题作为讨论学习的载体。

例如,在《工业革命》一课中,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的原因、重大的发明及工业革命的影响,于是设计的问题是: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兴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什么是工业革命兴起的基础和前提?为什么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成为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经过学生的分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定会提升学生分解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问题的设计要步步深入。

问题如果难度过高就不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启发性、层次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监控,给学生足够独立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否则容易造成讨论流于形式,在小组内加入一些竞争机制,会促进学生产生较高的积极性,培养集体荣誉感,这样会不断完善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思维产生了碰撞,情感产生了交流,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4]

3、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做到科学分组。

心理学表明,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愉快,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对学生有较多的表达机会,所以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师生民主自由和谐互助的气氛,让学生凭兴趣自由选组,做到让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配合在一个小组,每组的整体水平相当,做到科学分组,使学生相互交往,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发言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主动学习的动机。“现代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经验的共享与

小组成员的合作。[5]

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小组整体在合作中所运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和独特见解,也要关注每个小组成员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参与程度、合作的态度、合作的过程,并进行积极的引导,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展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相学习。在历史课上运用分组讨论教学法进行教学,需要以教师教学观念的革新为前提,教师是教学情境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主导者。

总之,“分组讨论法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对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课堂效率的提高有较显著的作用。[6]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耐心指导学生逐步改变学习方式,尽快使学生适应课堂分组讨论教学,从而让学生真正达到课程改革制定的目标和要求。

参考文献:

[1]《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模式》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P452001

[2]《新课程下的学生观》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P1502005

[3]《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P2

[4]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P14

[5] 陈旭运《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P102

[6] 马运《慎重使用课堂的“分组讨论” 》 光明日报2005

注:作者姓名:刘文波

出生年月:1972年8月

性别:男

籍贯:吉林省双辽市

单位全称:吉林省双辽市玻璃山镇中学

职务:教导主任

职称:中教一级

分组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 第8篇

分组教学即为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所实施的一种教学方法,通俗易懂。分组方式可从多方面考虑,比如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媒介手段;如何变换学习目标;学生的年龄、性别等属性;学生学习的能力、基础、兴趣爱好等,都可以作为分组设计的出发点。

二、分组教学方式

1.“头脑风暴”式

“头脑风暴”是指在特定时间内 ,让我们的大脑无拘束地、集中注意力就某一个课题进行想象和思考。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以及清晰、准确地表达个人想法的能力;同时,能帮助学生将零散的、主观的想法和观点汇集整理成完整的和有价值的思想、方案、行动计划或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这种教法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评价,改变学生参与课堂的方式, 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

2.情 景模拟式

情景模拟式分组教学的一般过程是: 教师向各小组布置某种研讨类课题,给予必要的注释说明,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然后由学生小组研究问题,制订解决方案,最后得到结果(可以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是作品等 )展示出来。“情景模拟”包含“头脑风暴”活动的成分,但“情景模拟”活动更完整、更具体,它包括解决某一个难题、创造某一件作品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而且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判断能力、总结能力、知识结构和技能。

是否采用情景模拟式分组教学法, 主要取决于教学内容与学生类型。如果教学内容涉及教学生如何决策或如何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时,那么,情景模拟式分组教学可能会比常规的课堂教学效果好。例如:当教师布置“我们大学的文化生活”一课题时,便可安排一个小组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收集信息,学生在研究学习材料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开展研究活动,然后进行讨论总结,并向大家展示分享研究成果。最后由老师总结研究此课题的意义和目的,如此便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教学和学习的过程。

3.合 作互助式

这种分组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分析和答疑等,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且使那些未能从教师的讲解中完全掌握知识技能的学生, 从团队其他学生的认识中收获更完整的知识技能,此方法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达到“相互取暖,共同进步”的良好效果。

在合作互助式分组课堂教学中, 教师每次提供一个很全面、很具体的主题或课题,以便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演示或说明。学生可以两人一对依次解答问题或轮流提问,这对于促进学生掌握概念、熟悉公式、纠正常犯错误等方面都有很大帮助。合作互助式分组教学活动的人数以3到4人为最佳。教师要为每个小组选出一位具有领导才能的组织者, 他要善于为小组规划和设计分工等,鼓励大家积极回答问题,善于分析、辨别同学的观点并及时反馈。当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概念或习题时,便可以将问题用团队互助的方式更好地掌握,此法能够是使更多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并能够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4.角色扮演式

角色扮演教学模式的理论是从美国社会学家范尼·谢夫特和乔治·谢夫特的《关于社会价值的角色扮演》中演绎过来的。它是以社会经验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实用性。角色扮演模式的学习属于情境学习,学生站在所扮演角色的角度体验、思考,从而构建起对知识新的理解和并能培养生活必备的能力。它是一种以发展学生为本,把创新精神的培养置于最重要地位的学习方式, 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渗透着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体现了课堂是以学生为本的。它要求创建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气氛,教师把对学生的满腔热情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掌握与设计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等。此法可以广泛应用于语言学科教学和其他多种社会学科的教学中。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必须以特定的社会角色进行思考,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不同侧面。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知识, 而且有助于他们从更真实和更现实的角度观察社会、体验生活。

三、分组教学的优势和劣势

1.优势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知识分解能力、知识总结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有利于培养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有利于形成积极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执行力和决策能力等。更多的学生喜欢分组教学, 学习过程中不再孤单, 有了学习伙伴,有了小组之间的竞争关系,有了新的情景模拟,有了更多有趣的角色扮演,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劣 势

对于一些基础较差、学习不积极主动的学生来说,这种方法无疑是一种挑战, 这些学生可能会产生不适应这种教学方法的状态,加之自身的惰性,学习和理解能力的差别等,就会逐渐加大与同班同学之间的距离,造成教学标准不一,教学任务不能完成等。

四、高校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迅速发展, 如今的高校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方式也在发生着质的改变,其方式更便捷,追求更丰富的、通俗易懂的知识。传统的学习模式和学习过程得不到学生的认可,这种现状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更无法熟练运用知识和技能。

对于一些纯理论的学科来讲,这种现象更严重。高等数学是高校大部分专业需要开设的一门必修课, 由于这门课的内容多是纯理论的概念和证明运算,学习过程相对枯燥,加之多数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导致高校数学课堂面临种种难题,数学教师无法正常教学,不能达到教学目的。但是数学知识结构和体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解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是学好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前提。为此,我们就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方面做了以下调查: 入校的新生中,不喜欢数学的人数约占33.6%,经过一学期的数学学习,不喜欢数学的人数达46.6%,经过第二学期后,不喜欢数学的人高达53.5%。我们不难发现:刚从中学跨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受中学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习惯课上教师讲解很细,不用深入思考,即可掌握基本内容,再经多次练习,可形成一定的解题能力,从而造成记忆的负担重、思维的负担轻,形成一种浅层次的学与教的循环,数学又是高考的重要课程,喜欢数学的人相对较多;大学数学学习内容突然增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问题的分析过程,定理和推论推导不详细,使许多学生不适应大学数学的学习方式,导致学习兴趣下降;由于教师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枯燥无味,随着高等数学学习难度的增加,对于所讲内容,学生听不懂,也会造成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主要归于对能力的培养,但是这种能力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表现出来的, 况且, 由于学时限制,课本上应用部分的内容较少,学生学习数学只感觉学到了一些基本概念、公式和定理,至于为什么学习数学,在认识上很模糊,这也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的重要原因。

另外,在此次调查中,有70.2%的学生表示愿意尝试分组教学的课堂模式。这也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一些新的启迪,是否可以大胆尝试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状况? 是否可以在高校的数学课堂上运用分组教学的模式? 如果可以,要如何针对学科特殊性作出有效调整?

五、分组教学在高校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以上对分组教学模式的认识和对高校数学教学现状的分析,现得到以下两种分组方式的应用。

1.数学课中的合作互助式分组教学

可以尝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将教学班学生按照4—5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分组, 要求每组学习能力和数学基础应有梯度地进行设置, 分别有数学理解能力较强、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同样也有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对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点的理解是通过小组讨完成的,而后再由教师详细讲解其知识点;遇到应用公式解题的环节,也可由小组讨论,或者小组间竞争的方式完成课程内容,竞争的评价方式要以每个小组基础较差学生的参与度进行衡量, 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缩小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使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同样基础好的学生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并掌握知识。

这种模式的良好运行, 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更详细的准备,更考验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教师在合作互助分组教学活动中应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到正常的学习过程中, 从而需要更好地进行备课,尽可能地想到学生面对新知识、新教法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并适当调整课堂节奏加以解决和控制。

2.数学课中的情景模拟式分组教学

数学教师亦可尝试在数学课堂上给出一些有研究价值的数学课题或数学难题, 此种情景模拟更多的是面向数学能力较好的小组进行的,需要成绩优异的小组对某一道题、或某一个难理解的公式或概念先进行任务分解, 比如通过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各抒己见讨论交流等方式,对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而后再习题课或复习课的时间进行小组展示和分享,当然也可以是解题方法多样性的讨论等。对小组成绩的考核评价就是要以小组对问题的最终理解和给出的做法正确与否进行衡量。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更多学习较好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掌握更全面,也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地自学能力,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这种模式的正常运行需要任课教师对为学生布置的课题或习题认真仔细地考量其难度和标准, 并且必要时要为学生提供准确可用的信息和材料。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并能熟练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周根龙.试论数学教学反思[J].数学教育学报,2003,12(1):91-93.

[2]龚玲梅.数学教育评价的回顾与展望[J].数学教育学报,2003,12(2):33-34.

[3]母丽华,李焱.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实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173-174.

[4]张淼.关于浙江余姚市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调查[J].数学教育学报,2003,10(3):70-73.

[5]姚静.关于数学态度学习的心理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1,10(3):32-35.

[6]翁凯庆.析建构观下的两种数学教学模式[J].数学教育学报,2001,10(2):17-20.

上一篇:注意人身安全倡议书最全系列下一篇:大学宣传委员竞选稿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