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课程说明

2024-06-17

财务管理课程说明(精选6篇)

财务管理课程说明 第1篇

课程说明

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比较成熟的经济管理学科。财务管理是以企业财务目标为中心,以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营运资金管理和收益分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完整的知识体系。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决策者与经营者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在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是经济管理各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本课程主要介绍现代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及其具体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环境、资金的时间价值与风险价值、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股利分配决策、营运资金管理、财务预测、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

本课程51学时,在一学期内完成。教学中要求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案例教学等。

使用教材:

荆新 王化成等财务管理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 参考资料:

1、周首华 现代财务理论前沿专题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122、齐寅峰 公司财务学(第三版)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83、[美]詹姆斯.C.范霍恩 财务管理与政策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114、[美]J.费雷德.韦斯顿 管理财务学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25、[美]阿兰.C.夏皮罗 现代公司财务金融 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26、Michael C·Ehrhardt Eugene F·Brigham 著.Corporate Finance A Focused Approach.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

7、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 财务成本管理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38、陆正飞 财务管理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89、哈泽尔·约翰逊.资本预算决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10、唐翰岫 风险投资决策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11、BrighamEhrhrdt.Financial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年

财务管理课程说明 第2篇

为了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增强学生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更进一步搞好开放教育试点工作,我们现已开设“现代管理专题”课程,作为工商管理本科和专科专业的统设服务课。希望通过该课介绍国内外管理前沿的理论与实践,宣传企业在改革中、在与国际接轨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独到之处。同时企业界的实践也非常需要现代管理思想和理论知识的指导,因为一个企业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它在市场竞争、人力资源、质量管理、技术开发、领导艺术、企业形象等方面系统协调的管理。

“现代管理专题”是中央电大开放教育试点工商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性较强的统设选修课。总学时数为54学时,3学分。从九十年代末期以来,现代管理专题现已成为各大院校各种管理专业和MBA的主干课程。现代管理专题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新兴管理学科,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本课程系统介绍了现代管理专题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结合国内外企业现代管理专题的实际状况,研究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新特点、“企业再造”理论、学习型组织、战略联盟、企业信息化、现代生产管理的技术发展与模式创新、电子商务、“人本管理”理论、组织文化、博弈论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知识管理等专题的理论与运作过程。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通过对现代管理专题典型案例的剖析,帮助大家掌握现代管理专题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现代管理专题实践当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

考核说明

一、考核对象

本课程考核对象为电大开放教育试点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即学习过程考核)包括4次平时作业,平时作业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20%。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80%。

三、命题依据

本考核说明是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现代管理专题教学大纲》为依据拟订的,考试命题则以本考核说明为依据。

四、考试要求

《现代管理专题》是广播电视大学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通过《现代管理专题》

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比较系统的了解现代管理最新的基本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检验和更好的学习、掌握理论,取得较好的学习价值和学习效益。据此,本课程的考试重点包括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两个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各章的考核要求中,有关基本知识、方法及案例分析能力的内容按“重点掌握、一般掌握”和“了解”三个层次要求。

重点掌握: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根据所给的条件,综合处理解决本课程涉及的业务问题及案例分析。

一般掌握:要求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

五、命题原则

1.本课程的考试命题在教学大纲、考核说明规定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范围之内。考试时,既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及掌握能力,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综合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命题注重对课程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在突出该课程重点内容的基础上,试题力求覆盖面广一些,并尽可能兼顾各个能力层次。在一份试卷中,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比例大致为:重点掌握占70%左右,一般掌握占30%左右。

3.试卷要合理安排题目的难易程度。题目的难易程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在一份试卷中,各个等级所占的分数比例大致力:易20%,较易30%,较难30%,难20%。

4.试题的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可以含有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命题时要两者兼顾,在一份试卷中保持合理结构。

六、试题类型及结构

试题类型分为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案例分析题五种题型。

(1)填空题:填空题在客观性命题中较难答,它可出题范围广。可以结合单选、名词解释等内容加以复习,注意提高精确程度。这种题型常用于考核考生准确记忆的“再现”能力,在答题时,无论有几个空,回答都应明确、肯定,不能含糊其辞,填空题看似容易实则难,最好的应对办法是对学科知识中最基本的知识、概念、原理等要牢记。填空题占全部试题的20%左右。

(2)单项选择题:单选题每题一个正确答案,三个干扰项,它要求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须达到一定的准确度。这种题型考查考生的记忆、理解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比较等多种能力,评分客观。单选题一般仅涉及基本常识,题目一般难度不算太大,在解答单选题凡是能直接认定的答案就当即选择,一时难以断定的答案,可用淘汰法进行筛选。单项选择题占全部试题的20%左右。

(3)名词解释: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程度。名词解释占全部

试题的20%左右。

(4)简答题:简答题在整个试卷中分值较高,这种题型一般围绕基本概念、原理、特点及其联系进行命题,着重考核考生对概念、原理的掌握辩别和理解能力。在答题时,即不能象名词解释那样简单,也不能象论述题那样长篇大论,答案要有层次性,列出要点,并加以简要扩展就可以,不必进行深入分析或论证。同时注意答案的要点的完整性、系统性。考核对基本概念、理论、方法的掌握及应用程度。简答题占全部试题的10%左右。

(5)案例分析题:这种题型着重考核考生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具体方法的运用能力,案例分析题占全部试题的30%左右。

七、考核形式

形成性考核形式为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

八、答题时限

财务管理课程说明 第3篇

上一篇文章 (2012年第三期) , 笔者对修订后的《义务教育体育与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部分的修订情况做了说明和分析, 本文将对“课程目标”部分的修订情况进行说明和分析, 以便体育教师对这部分的修订情况和精神实质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和准确的理解。

课程目标是指期望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所有接受过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的学生最终达到的学习结果。换言之, 所有学生在初中毕业时都应该努力达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与《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一样,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目标”这一部分实际上也是由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分目标组成, 只不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与《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标题上有所不同, 前者是由“课程目标”与“学习领域目标”组成的, 后者的标题就是“课程目标”, 但在其下面的文字表述方面则分别提出课程目标和四个方面的目标。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用四个方面的目标替代了领域目标的概念, 这是因为整个基础教育课程已经使用了领域的概念, 在本课程中就不宜再使用同样的概念。其次, 要说明的是, 在听取了广泛的意见后, 并考虑一线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实际情况,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将《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改变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 即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合二为一。因此,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学习方面目标就有由这四个方面组成。还要说明的是,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阐述每一个学习方面的目标时, 在《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基础上, 首先说明上述每一个方面是什么, 通过怎样的途径和手段去达成某一方面的学习目标, 并强调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重点。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对《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课程目标进行了一些修改和完善, 提出如下课程目标:“通过课程学习, 学生将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增强体能;学会学习和锻炼, 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 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和交往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 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由上可见,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与《课程标准》 (实验稿) 相比, 加上了“学会学习和锻炼, 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和“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的目标, 这是为了强调义务教育阶段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能力以及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同时, 也可以看出, 本课程目标涉及到运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精神。以下将对课程目标进行逐条解读。

1.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增强体能

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也可称为新“三基”, 超越了课改前体育课程所强调的“三基”, 即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因为新“三基”强调了基本方法, 即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要掌握体育与健康学习方法和体育锻炼的方法, 这有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能力。同时, 要说明的是, 新“三基”中基本技能包含基本技术, 用基本技能这一概念并不是要忽视或淡化运动技术的学习, 而是强调要提高学生运用技术的能力。体能是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 也与学生的健康紧密相联, 因此, 增强学生的体能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 前者包括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和身体成分, 后者包括从事运动所需要的速度、灵敏性、平衡性、爆发力、反应时间等。从增进学生健康的角度出发, 应侧重发展学生的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当然, 发展学生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对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具有促进作用。因此,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应重视学生体能的练习, 每节体育课都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 并尽量结合运动技术的教学让学生进行相关的体能练习。

2.学会学习和锻炼, 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 而且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和锻炼能力, 即引导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和体育锻炼。运动知识和技能很多, 而教学时数有限, 在有限的教学时数中是教不了多少运动知识和技能的, 学生也是掌握不了多少运动知识和技能的, 因此, 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方法, 重视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以及掌握更多的运动知识和技能, 并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 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能力。例如, 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体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网上、报刊杂志上查阅相关的资料;为了正确掌握某一项目的运动技术, 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电视中的体育栏目, 模仿优秀运动员的动作, 并自主进行尝试和练习等。

3.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 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如果学生感到体育课的教学枯燥乏味, 体验不到乐趣而是痛苦, 就不会积极参与体育学习, 并厌恶体育课。当然, 由于体育运动是与困难打交道的, 也必然会产生一些痛苦, 但要使学生体验到苦中有乐, 乐在其中。我们现在一定要转变这样的现象, 一提到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获得快乐, 就批评“快乐”, 就大讲特讲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刻苦学习的精神, 将学生“获得快乐”与“意志品质和刻苦学习精神培养”人为地对立起来。毋庸置疑, 运动只有给学生带来快乐, 才会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运动, 并有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这就需要体育教师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体育、参与运动乐趣无穷。此外, 本目标所讲的体验成功主要不是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所获得的成功感, 因为那样会使许多学生体验到失败感, 如果这些学生一直都是失败感, 他们就会失去运动的乐趣以及体育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进而不喜欢体育学习和参与锻炼。本目标所讲的体验成功主要强调自我的比较, 看自己是否通过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和发展。这样的成功体验才能使学生感受到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乐趣, 由被动体育向主动体育转变, 并有助于逐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4.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和交往能力

众所周知, 体育运动不仅仅只是有助于增进人的身体健康, 而且对人的精神和品质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体育运动对调节学生的情绪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规范意识、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体育既能育体, 也能育人。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运动技术技能的教学, 而更应重视运动技术技能教学背后体育对学生精神的培养以及对改变学生精神面貌的作用。因此, 体育教师应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 除了充分发挥运动项目本身固有特性的作用外, 更重要的是通过有意识地教学设计和实施, 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和交往能力, 培养学生的精神和意志。例如, 在体育教学中, 可以通过合作跑、接力跑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再如, 体育教师可以让学生设立一个个具体的、有挑战性的目标,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这些目标, 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5.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 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这一目标既是“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重要体现, 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追求的崇高目标。义务教育阶段, 体育与健康课程不管是体育方面的教学还是一些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 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健康的意识, 促进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逐步形成, 并使学生具有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具体来讲,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 无论是学习目标的设置, 还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 都要有助于学生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的形成, 并使学生形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特别要说明的是, 学生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的形成仅仅靠体育教学是不够的, 要辅助于健康教育的教学, 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二、学习方面目标的修订与分析

学习方面目标是指期望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达到的学习结果, 即期望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在这些方面发生良好的变化。四个学习方面的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描述和体现, 也是水平学习目标确立的依据, 在课程目标和水平学习目标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要说明的是, 《课程标准》的“标准”和“目标”, 都是针对学生而言的, 即期望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最终达成的学习结果, 因此, 无论水平教学计划、学年和学期教学计划, 还是单元和课时教学计划, 都应该使用学习目标这一概念。

1.运动参与目标

《课程标准》 (2011版) 指出:“运动参与是指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态度及行为表现, 是学生习得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 锻炼身体和提高健康水平, 形成积极的体育行为和乐观开朗人生态度的实践要求和重要途径。课程强调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多样的方法, 在小学阶段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 激发、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意识, 在初中阶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这一段内容强调几层含义: (1) 学生对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态度和行为表现, 包括学生喜爱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的程度、上课的出勤率、课堂学习中积极投入的程度、主动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等; (2) 运动参与对于获取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无论是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还是体能的增强, 都离不开学生实际的运动参与;没有主动、积极的运动参与, 体育与健康课程其他目标便无从实现; (3) 小学和初中阶段在运动参与学习方面各自强调的重点, 这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来确定的。因此, 在小学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 尤其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应精心选择与创编适合学生身心特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活动, 并注意创设和谐温馨的体育教学环境与氛围。具体来讲, 多采用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内容、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初中阶段应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在积极学习一些运动技能、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具体来讲, 多采用形式多样的比赛, 提高学生运用运动技术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兴趣。

运动参与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前者更强调体育教师要逐步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体育的状况,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后者更强调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体育活动和良好的教学情境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和成功, 发自内心地喜欢体育学习和锻炼, 并将体育融入生活中。

2.运动技能目标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运动技能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完成运动动作的能力, 它反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基本特征, 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途径。在小学阶段, 要注重体育游戏学习, 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在初中阶段, 要注重不同项目运动技术的学习和应用, 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比赛, 逐步增强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能力、安全从事运动的能力, 加深对体育运动的理解。无论是在小学阶段还是在初中阶段, 都要重视选择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进行学习。”这一段话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 强调运动技能学习的重要性, 这是因为运动技能学习既是本门课程区别于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 也是本门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以及实现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途径。针对课程改革过程中有人说新体育课程淡化运动技术技能的观点,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 新体育课程高度重视学生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 但重视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与传统的体育课程是不一样的, 新体育课程更强调教什么运动技能以及如何教运动技能的问题。新体育课程不要求学生“蜻蜓点水”式地什么运动技能都学, 因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时间有限、体育学习兴趣不可能非常广泛等, 而是应在《课程标准》规定学习的六大类运动中根据本校学生的学习基础、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和教学条件等, 选择一些项目进行教学, 这有利于学生学会和掌握。如果学生什么都学, 必然是学不好, 更不用说有深刻的运动体验; (2) 强调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学生学习运动技能各自的重点。小学阶段, 特别是水平一和水平二阶段, 应以发展学生的基本身体活动能力为主, 如走、跑、跳、投、抛、接、挥击、攀、爬、钻、滚动和支撑等动作, 而且要多采用体育游戏、情景教学等丰富多彩的有趣教学方法, 发展学生的这些能力, 这为学生以后学好运动技能、增进身心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初中阶段注重学生对基本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 从而为他们高中阶段的运动项目选择学习打好基础。这里还要特别说明的是,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运动技能包括六大类, 即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游泳或冰雪类、武术类、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类。六大类中, 每一大类包括若干运动项目, 每一运动项目中又包括多种运动技能, 因此, 尽管《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每一大类运动中都例举了许多的项目, 但这是“例举”, 不是要求“必学”, 主要目的是供学校和体育教师参考, 学校和体育教师完全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对每一大类运动中的项目进行选择, 选择后的某一项目中应该教什么技能, 怎样教技能, 完全由学校和体育教师决定。否则, 如果按照《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例举的运动项目进行教学, 就会走回什么都教, 学生什么都没有学会的老路上去。此外, 在初中阶段要结合运动技能的学习, 多进行形式多样的比赛活动, 因为比赛是体育运动的一大重要特点, 让学生多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 既能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 又能巩固他们的运动技能; (3) 重视武术运动的教学。介于武术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瑰宝, 也为了发扬光大, 因此,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将武术单独列为一大类, 也显示新体育课程对武术教学的高度重视。但体育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是, 教武术的什么内容, 怎样教武术, 能使许多学生像喜欢跆拳道那样喜爱并学会武术等。现在和将来都需要摒弃这样的现象, 专家和教师都说武术重要, 但许多学生却不喜欢武术。

运动技能目标主要包括:学习体育运动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三个方面。其中, “学习体育运动知识”包括学习与运动技能相关原理、科学锻炼的知识和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知识等;“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包括学习、掌握与和运用运动技能, 并将所学运动技能和方法运用于体育锻炼与娱乐休闲活动之中;“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包括掌握相关的安全知识, 增强在体育活动和生活中的安全意识, 提高安全运动和安全生活的技能等。

3.身体健康目标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身体健康是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和精力充沛的状态, 与体育锻炼、营养状况和行为习惯密切相关。本方面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期望的重要结果。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锻炼, 全面发展体能, 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形成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行为。小学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懂得营养、行为习惯和疾病预防对身体发育和健康的影响;初中阶段应要求学生了解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自觉抵制各种危害健康的不良行为, 初步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 提高体能水平, 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上述这段话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 要使学生身体健康, 除了要促进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外, 还要使学生学会合理膳食, 并懂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 本课程除了以体育教学为主以外, 还要融合一些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教学, 使学生不但了解科学锻炼的知识和方法, 而且了解营养、疾病预防、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 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健康维护的意识和能力; (2) 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 正如前述, 体能与健康, 尤其与身体健康紧密相关, 在体育教学中, 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速度、耐力、力量、灵敏、柔韧等方面的体能练习, 但要注意, 在每一学习水平重视全面发展学生体能的基础上, 每一学习水平侧重发展的体能是不一样的, 应根据学生体能发展的最佳敏感期去发展学生的相关体能, 例如, 小学水平一阶段, 易发展学生的柔韧性、灵敏性和平衡能力, 但不易发展学生的力量, 特别是静力性力量等; (3) 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在身体健康方面有各自的教学重点。

身体健康目标主要包括: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塑造良好体形和身体姿态;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体育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目标, 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发展体能、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的同时, 注意使他们了解与身体健康有关的营养、卫生疾病和不良行为等有关知识, 并帮助他们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需要注意的是, 身体健康目标主要是通过结合运动技能的教学和体能的练习来实现, 但有些“纯”健康教育的内容还需要体育教师开展一些健康教育知识的教学来进行传授。

4.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指个体自我感觉良好以及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状态与过程, 与体育学习和锻炼、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本方面既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 也是课程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体育道德、合作精神与公平竞争的意识, 帮助学生掌握调节情绪和与人交往的方法。小学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不怕困难、坦然面对挫折, 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交往;初中阶段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 培养果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这段话的含义包括以下几点: (1) 强调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和体育学习和锻炼以及身体健康的关系, 体育学习和锻炼有助于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良好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也能促进学生充满活力、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此外, 身心是统一体, 他们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有效的设计和实施,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2) 强调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既是本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 也是本课程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 换言之,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不是本课程的副产品, 它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三个方面一样, 都是本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且这一方面更能体现体育对人精神方面的重要影响, 更能体现体育的健身育人功能和价值; (3) 强调本课程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

财务管理课程说明 第4篇

与以往的说明文相比,课程标准提出的“说明性文章”扩大了这类文章的范围,这一提法很大程度上淡化了按照文体进行教学的观念,但是,说明性文章的教学状况并没有因此而改观。

说明性文章的教学困扰在于,语文教科书涉及的文本内容尽管不一定就是“教学内容”,但会影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提炼和加工。而且,语文知识不断更新、充实,呈动态性的发展样态。语文教科书的这些特点影响甚至干扰教师对文本的把握。因此,对很多说明性文本的解读实际上是教师凭个人经验进行的,学生所学的完全是由语文教师任意择取的文本内容,也就是有些专家所言的:教师所教的是“教师的语文”而不是“课程的语文”。由于不明确说明性文章的课程标准导向和教学内容,部分老师以文章中科学知识的学习代替教学,对科学精神进行僵硬说教,或是强化说明文的“老三样”(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事物特点)。

二、问题的解决——说明性文章的教学解读

(一)立足课标,明确导向

课程标准已颁布多年了,然而在教学中经常使用课程标准的教师还不多,处处以课程标准指引教学工作的教师则更少。这样的认识导致了教师文本解读的“无政府状态”。所以出现了种种“教师的语文”。

文本解读基于教科书。教科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师有必要对教科书的内容、组织方式进行相应的优化和调整,以适合当前学生的学习。其优化和整合的基准就是课程,具体的依据就是“课程标准”,优化和整合的目的正是更好地达成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课程标准表述了对学生的基本期望,其落实是由课时教学目标逐步达成的。课时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主题、内容和活动。从课程标准到课时教学目标是一个分步转换的过程:课程标准(各学段结束后预期达到的目标)——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可见,教师文本解读的基点就是课程标准。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将课程标准进行细化,依据实际教学情况转化为相应的课时教学目标。

具体而言,教师依据课程标准解析文本包含以下步骤:

1.明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程目标导向;

2.明确内容标准中的知识(学生需知道的文本内容)和能力(学生需要形成或迁移的相应能力);

3.链接教学单元,分析文本的主要知识技能,正确把握教学的核心内容;

4.用学生能明白的语言,表达最主要的文本内容。

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说明性文章”单元为例,教师要“明确与教学相符合的目标导向”,即了解并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四学段阅读教学方面的目标和教学建议。“课标”中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是:“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提出的要求是:“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就写作方面提出:“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

据此,第四学段说明性文章的基本教学导向如下:

1.通过比较,能够区分说明性文章的文体特点;

2.能够阐述说明对象及特征,知道并懂得说明事物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能够用说明性语言明白、清楚地说明某个事物;

3.能够把握说明性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的类型;

4.能够快速地抓住说明性文章的要点,能够体会说明性文章所蕴含的基本情感趋向。

以上教学导向,并不直接等同说明性文章的课堂教学目标,也不应简单地列为每篇说明性文章的教学内容。例如,七年级出现的说明性文章《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我们并不需要把它们当做说明文来教。对于“通过比较,能够区分说明性文章的文体特点”这一教学要求,可以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的《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这些比较典范的介绍事物的说明文的时候,对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作介绍。

(二)立足单元,整体解读

日常阅读时,对于一个普通文本,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去揣摩。当我们面对一个教学文本时,则要考虑其在整个学段、整册课本、整个单元中所担负的教学任务,又要考虑到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一学段的教学要求,还要考虑学习者的知识结构、能力基础和兴趣爱好等等,并且受到教学课时的限制。如今,语文教科书的单元以主题为主线设计,说明性文章的教学应当立足单元整体,明确单元整体教学目标,通盘考虑单元各篇课文的教学处理,使每篇课文的教学“各司其职”。各篇课文要为我所用,不必顾虑编者定为“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教师有自己的理解和选择,根据各篇文章的特色,教学要求可有所侧重,使单元教学任务化整为零,便于学生掌握。

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该单元是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编写的五篇课文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单元导读提示,“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望,培养我们的科学精神。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还要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据此可见,该单元教学关注课标的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这应当成为该单元的教学重点,而“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望,培养我们的科学精神”这一单元要求则要根据不同的文章的特点各有侧重。

《化石吟》是这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篇诗歌教学应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理解诗歌内容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理解作者行文之中对化石的赞美之情,以此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认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对于单元教学重点,教师不妨教授以点评标注法简练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帮助学生自主归纳,以一句话或一个语词提炼内容要点,点评标注于相应的诗节旁。教学《看云识天气》,同样是落实单元教学重点,这课继续练习快速默读,学会以图表概括法(或找出关键句)概括课文内容要点,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绿色蝈蝈》一文,继续学习圈点批注和提取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如何描绘蝈蝈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通过品味作者生动自然的语言来感受浓浓的生命意识,理解和尊重生命,以至于小巧玲珑的昆虫,明白每一种生命都来之不易,每一种生命的存在都有其道理,激发学生阅读《昆虫记》的积极性。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信息较多,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并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并能用记录摘要获取要点信息,据概说——评说的结构方式和按时间发展的阶段顺序,掌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要点,学习敢于幻想、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认识现代科技对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并受到鼓舞。

《山市》是自读课文,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三篇文言文,学生学习文言文又尚在初始阶段,所以对文言字词、语法的要求可以尽量放低,甚至基本不作要求。只需要学生疏通文意,以创造性复述再现“山市”奇景,以此落实单元教学重点。记录神奇怪异的故事是《聊斋志异》的生命所在,《山市》是其中一篇,当然也要记录神奇怪异的内容。对这件怪异的事情,首先是令人惊疑:“世间真有此事?”接着是令人纳闷:“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最后就该是羡慕、是可惜了:“我要是也能身处其中该有多好!”因此,教学不妨由“鬼市”二字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山市”神奇、壮丽的幻景,初步体会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神奇怪异”之特点。同时,拓展与“山市”一样的其他自然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变化之奥妙。

(三)立足文本,突出个性

从叶圣陶、夏丏尊在《国文百八课》里提出“说明文”(解说文)概念始,至今说明文教学仍然是“抓特征、理顺序、明方法、讲语言”。在实际教学中,说明文就被肢解为文体知识几个要素的圈点勾画,失却了每篇说明文特有的个性,进行着低水平的循环教学。因此,教师还应立足文本,突出个性,驾驭课程文本的生成转化。这里所谈“个性”,一是文章作者的语言表达个性,二是指文章作品的独特意图。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这里的“要点”,是指对文本内容材质的把握,而不是文本所带来的科学知识和常识这些表面层次的内容。我们在进行说明文教学的时候,往往忽略对文本内容材质的把握,即作者写作这篇说明文的目的(作者为什么写这篇说明文?这篇说明文写给谁看的?)和个性特色(作者介绍了什么知识要点?作者用什么语言形式介绍的?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方面?)带给我们怎样的美的欣赏(科学性和知识性)?《语文课程标准》中单列“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就是对这种现状的提醒与纠正。因此,教师的文本解读既不能作简单的单方向的对象性解释,也不能对文本做简单的评判,应是一个把握文本规定性意义的过程。教师驾驭说明性文章的目的不在于课堂授予学生多少科学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思考:面对相似的自然、社会现象时,可以从哪些方面和角度去认识它、介绍它。

例如,《故宫博物院》的教学,教师解读文本就不能只是满足于对故宫博物院的介绍,或者仅停留在对故宫的对象性解释,《故宫博物院》的美在于体现了故宫的博大,更在于文章展示了说明顺序的理性美,作者介绍的简洁美。该文原来是一篇广播稿,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节目中播出。由于《故宫博物院》最初是为广播写的,所以对说明文的一些基本要求,如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适宜等,比起书面文章来要求就更严一些。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口述参观故宫的路线,教师画出参观游览的示意图,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并介绍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对重点说明的部分,可以让学生反复阅读,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行政管理本科课程说明 第5篇

(一)本科课程

1 开放教育入学指南

本课程1学分,课内学时18学时,开设一学期。

开放教育入学指南是为配合教育部开展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接受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之前,了解和熟悉电大开放教育新的学习环境,建立与开放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新的学习理念,了解并尽快适应远程开放教育教与学的方式,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概述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含义、特点及其与其他教育形式的区别;介绍广播电视大学的系统结构、办学形式、运行机制、教学管理和社会声誉;介绍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一般的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和技巧;介绍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的方法,怎样利用计算机网络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以及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一般教学媒体的使用方法等等。

2.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对中国的国体、政体及其主要政治制度的基本架构、运行机制等有个系统而科学的认识。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宪法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元首制度、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司法制度和军事制度、基层自治制度等。

3.行政领导学

本课程4学分,72学时,开设一学期。

行政领导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领导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正确地认识领导活动的现象、矛盾、特点和规律,培养和提高应用领导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加强知识厚度,为成为成功的领导者,打下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导论、领导权力与制约、领导体制与改革、领导环境与文化、领导个体素质与群体结构、领导关系与角色、领导战略与决策、领导选才与用人、领导思维与创新、领导艺术与方法、领导效能与发展、现代领导与电子政务等。

4.计算机应用基础(本)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其中实验45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工学科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也是电大其他专业必修或选修的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及应用,计算机系统组成,计算机安全常识等计算机基本知识;信息处理概述,计算机中数和字符的表示方式,汉字输入方法等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DOS操作系统基本使用方法;WINDOWS操作系统基本使用方法;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和Internet 入网方法。此外设有WPS文字处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WORD文字处理系统、EXCEL电子报表系统两部分选择教学内容,供各地电大根据本地实际选用。

5.公共政策概论

本课程4学分,72学时,开设一学期。

公共政策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公共政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应用公共政策学理论和方法解决政策问题的能力,为服务经济和地方公共事务管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导论、公共政策主体及其能力、公共政策系统与决策体制、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决策、公共政策过程中的执行、公共政策评价、公共决策的思维方法、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案例及其分析、公共政策的理念转型及其挑战等。

6.政府经济学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政府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政府管理经济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应用经济分析方法分析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政府、政府与公共物品供给、外部效应与政府经济政策、政府经济行为与公共选择、政府支出、政府购买性支出、政府转移性支出、政府收入、政府税收收入、政府非税收入、政府债务、政府预算、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国际间政府经济关系等。

7.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开设一学期。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及各种具体的制度与规则,培养学生运用行政法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行政法的概念、特征和基本原则;行政主体;行政机关;公务员;行政授权和行政委托;行政行为;行政强制执行;行政合同;行政处罚;行政监督;行政责任;行政复议;行政赔偿;行政诉讼等。

8.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全面了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系统理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原理;在区分公部门管理与私部门管理不同特点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操作技术与方法。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骨干专业课程,本课程是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为研究对象,从我国公共管理的实践出发,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理论,揭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性质、特征、管理环节与方法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它与人事制度类课程,特别是与国家公务员制度具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学生掌握行政学专业知识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人力资源及其开发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沿革、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生态环境、人力资本理论与人力资本的构成、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与预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流动、公共部门工作分析与职位分类管理、公共部门人力招募与选录、公共部门人力培训与开发、公共部门人力使用、公共部门人力激励、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公共部门人力薪酬管理。

9.城市管理学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城市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城市管理的原理、原则与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市政体系、市政体制、城市法治、市政职能、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城市土地与住房、城市消费与生活服务、城市人口与民政管理、城市治安管理、城市环境管理等。

10.西方行政学说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

西方行政学说课程主要介绍西方公共行政学产生前和产生以来的行政思想,从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角度对公共行政学思想发展范式进行提炼,对公共行政学发展的学说进行梳理,对公共行政学发展的主题进行讨论,归纳公共行政学一百多年来的范式演变。通过学习本课程,将使学生掌握西方行政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系统了解各个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行政学说,更深一层地了解行政管理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并从行政理论的变革和历史作用中得到启示,加深对行政活动规律的认识,把握西方行政学的发展趋势,为我国政府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效率提供有益的建议。

西方行政学说的主要内容是:1)行政学产生前的行政思想(19世纪之前);2)行政学形成时期的行政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3)行政学发展时期的行政思想(20世纪40~60年代);4)行政学繁荣时期的行政思想(20世纪70年代~现在)。

(二)补修课程

1.政治学原理#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政治学原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尤其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理论和方法,从客观政治现实出发,对于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展开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把它概括归纳、总结、上升成为理论形态。政治学原理#是对于政治及其发生发展的内在机理的理论论述,它主要解决的是政治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是人们对于政治的理性认识和最高层次的思辩。同时,政治学原理#是力图阐明一切政治现象的特点和规律的共相。《政治学原理》是人们认识、把握和分析政治现象的思想基础,是掌握政治学、公共行政学各方面知识的理论基础,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骨干基础课。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与政治学、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国家与政府、政党与社团、政治秩序与治理、政治参与与监督、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民主与民主化。

2.公共行政学#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开设一学期。

公共行政学#课程旨在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管理理论与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才,教学内容既包括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也介绍了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同时,紧密联系行政管理和行政改革的实践。

幼儿园管理课程说明 第6篇

幼儿园管理是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选修课,以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研究与幼儿园管理的各种问题。主要讲述管理的概述、幼儿园管理任务与原则、幼儿园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幼儿园管理的目标与过程、幼儿园保教工作、卫生保健工作、总务工作和保教队伍建设、园长与幼儿园领导工作、幼儿园的家长工作、幼儿园与教育行政、幼儿园与社区和幼儿园工作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上一篇:初三新学期物理老师的工作计划下一篇:学习最美教师、最美司机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