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把握系统构建

2024-05-16

整体把握系统构建(精选6篇)

整体把握系统构建 第1篇

整体反思 系统构建

——小学古诗词教学探寻

宜昌市西陵区教研室 冯发柱 乔能俊

我国古诗词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应该继承优良传统,构建更加优化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上文所谈到的“以读为本”“注重想象和联想”“重视积累”等经验应进一步发扬光大,将此作为今后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方略。以此为基础,直面现实的困惑,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导引下走一条融通古今的革新之路。

一、用孩子的生活激活古诗词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普遍认为应在课堂上营造出古典的氛围(包括教师个人的着装和言谈举止),认为只有这样才切合古诗“古韵”的特点。其实,古诗教学不是越“古”越好,无论如何,古诗都难以回到它的原创年代。古诗的生命不在对过往的回溯,它应该活在当下,在与孩子们现实生活的撞击中复活!古诗教学不是把孩子们硬地拉回历史,而是让古诗款款地走向孩子。

也许,台湾张曼娟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我对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们讲解古诗十九首中的《涉及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那远离故乡挥别情人的游子,因为一朵江上的芙蓉花停下匆忙的脚步,他涉水而过采下花来,这才想到他思念的那个美丽的身影,已经不在身边,已经相隔遥远,这朵花是送不出去了。

只因为喜欢一个人,你总是要重复地为她做同一件事,每次做这件事的时候,心中被喜悦所充满,哪怕她已不在你身边,你还是得臣服于爱的习惯。然后,你意识到一切已经改变了,于是,你不知所措,任悲哀席卷而来。

我问孩子们:“这样的感悟你们可以理解吗?” 他们摇头。这首诗何其古老,他们又何其年轻。

我微笑着,对他们说故事。我说你有个好朋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你们一起上学,一起放学,妈妈不准你们吃冰,可是,你们每天放学经过便利商店,就会跑进去一人买一支冰来吃,一边吃一边走回家。有一天快回家的时候,你的好朋友忽然喊你的名字,大声地说:“再见!再见啦!”你觉得有点怪怪的,但你没想太多。第二天,他没有出现,放学的时候,你终于去问老师,他为什么没来?老师说,他已经跟爸爸妈妈搬去上海了啊,你不知道吗?你愣愣地站着,不知道该怎么反应。那天,你像往常一样,走同样的路回家,经过便利商店的时候,你走进去,打开冰箱,拿出两支冰来,一转身,才发现……你的朋友真的已经离开了啊!

孩子们很安静,他们眼中的顽皮、促狭消失了。事实上,他们显得太沉默了。这沉默使我确信,他们对这首古诗能够感同身受。

二、因循古诗词的特点展开教学

目前古诗词教学的一大短板在于,忽视古诗词本身的特点,以教学现代文的方式讲授,现代文教学中“满堂讲”“满堂问”等条分缕析的做法被转加到古诗词的教学中,使古诗词教学充斥着说教和理性分析的色彩,难得其味。因此,古诗词教学应立足于诗词自身的特点,遵循其审美规律,创造性地实施教学。

1、整体的模糊把握。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阅读体验:一首古诗,我们未必字字理解,但它就是打动了我们,这种感动有时能说出来,有时又无以言装。在某一时或某一地,受到某种触发,它如神明一般浮上心头,它所传达的正是我们所要表达的情思。可见,一首古诗对心灵的触动,不是凭借单个字词,而是这首诗所氤氲着的独特的整体氛围。

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读“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等脍炙人口的名唏时,被唤起的常常是视觉、听觉、触觉的多种混合感受,而不是单一的、语言可以明白道出来的感受。古诗所提供的是一个整体的语境,让读者驰骋其中,自由意会,情感不断扩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古诗词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应少一些逐字逐句的分析,少一些深挖细掘的讲解,少一些刻意拔高的升华。教者要有一双俯瞰全诗的慧眼,穿透语言的外壳,越过纷繁的意象之林,找到情感暗涌的泉眼,然后以此设计出勾联上下、贯通内外的开放性话题,以话题的方式展开教学。孙双金老师执教《泊船瓜洲》,在读通全诗的基础上,他让学生找出可以概括全诗思想内容的一个字来。于是,“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就凸现出来了。然后使顺着“还”这条线索,从第一、二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让学生知道作者“靠家近,应该还”;从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又”,学生读懂了几度春风,又风江南,作者“离家久,更该还”;从第四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让学生知道诗人“思家切,不能还”。这样紧扣“还”字,步步深入,层层打开,诗的内容及要表达的情感,亦如花朵在孩子们心中次第绽放。

2、运用造象的艺术。

有位教师执教三年级《咏柳》,对后两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提问:“作者为什么把春风比作剪刀?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被问呆若木鸡。

无独有偶。有位教师执教《望庐山瀑布》,开课伊始便抓住“紫”做文章:李白为什么说香炉峰升起的是紫色烟雾?你见紫色的烟雾吗?“紫”在这里有什么特别的含义?然后由“紫”讲到李白的道教文化背景,下承“疑是银河落九天”,最终将主旨落到李白访仙问道的人生观上。

“诗有妙语,非关理也。”这种理性分析显然毫无乐趣可言。

朱光潜先生认为,诗最重要的是一个“见”字。“见”,就意味着古诗欣赏靠的不是抽象逻辑,而是直觉思维,是想象。“山色空蒙”“烟笼寒水”“大漠孤烟”,读到这些字眼,脑海里浮现的是一幅幅写意山水画,感受迷离、幽远、阔大,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在“象”上做文章。“象”是语言作用于读者感官之后在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情景,是连续、融通“言”与“意”的桥梁,是在作者与读者之间一线牵的红娘。面对一首古诗,教师应该有点诗情画意,有些浪漫的想法,头脑中应该有着种种的“象”,然后才是思考如何教学。

古人特别擅长以读造象,解诗讲究一个“吟”字。其妙处在于以顿挫的吟诵声作用于耳,激起大脑的,产生与诗情相洽的情感,从而入乎其内,神游八荒。今天的语文老师,在诵读上是否具有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描写的寿镜吾老先生那般魅力?——“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据笔者观察,老师们还需在诵读的技能上下番苦功,平时多多练习,尽量让自己的朗读能呈现一幅画画、激起一种情感、带入一种情境。

除了读之外,读者可做必要的讲解和铺陈,以言造象;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媒体,用音画创设情境,建立境象。

3、开放的结构设计。

古诗词辞约而意丰,言近而旨远,每一个读者都会从中获得独特的心理体验。如《凉州词》,既有人读出慷慨雄壮,也有人读出非怆感伤。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四句诗,有人认为“原上草”象征卑微,比喻小人;有人认为这烧不尽的野草寄托了诗人倍加珍视的“萋萋满别情”的友情;也有很多人把它理解为对顽强生命力和新生事物的赞颂。正是因为诗歌语言的具大弹性,读者根据性情各取其意,所以古人有“诗无达诂”的说法。

基于此,古诗词教学从设计到实施,都是一个开放而非独尊一统的过程,是浸润而不是灌输的过程。

笔者在执教李白的《游洞庭》(南湖秋水夜无烟)时,没有采用赤步赤趋的线型设计思路,而是以块状的方式推进教学,几乎每一个板块都没有细密的牵引,也没有所谓固定的答案,学生自主生成的空间非常大。初读全诗后,让学生默默地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再读全诗,补充作者写作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皓月朗照下的洞庭美景,还领着我们走了千年前的那个故事之中。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讲一讲这个故事?三读古诗,和学生聊一聊诗与音乐:如果给这首诗配乐的话,你是选择轻快的还是忧伤的,是铿锵有力的还是沉郁低回的?是琵琶演奏的还是钢琴演奏的,抑或其他的器乐?三个大的教学板块,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如同放射将的触角慢慢地伸向学生的情意世界。

可能有人担心,这样开放的设计,没有统一的认识何以了得?教学是不是很没“安全感”?

余秋雨先生讲他儿时学李白《早发白帝城》,首句“朝辞白帝彩云间”,他以为是一位帝王站在白云上端向人们挥手致意,此后多年都这般认为,而且感觉很美妙。其实,对于一首古诗,只要教师放下权威的架子,放下应试的思维,学生即使想“歪”了、想“出轨”了又有什么值得沮丧和懊恼的呢?我们应该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他们终有一天会明白。更重要的是,古诗词的生命,不在于教师是否锱铢必较,而是看学生是不是为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三、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诗学修养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这一代或几代教师与传统文化都有隔膜。我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很多时候都是“爆炒”或“拿来主义”,很少见到某一位教师对某一首古诗词有切己的、能与当下生活发生关联的解读。所以,我们在课堂上看到的只是一些外在的、技术性的招式,而无摄人心魄的、切入诗词骨髓的真情实感的流淌。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之所以上得荡气回肠、感人至深,我想他本人一定在这首词里醉生梦死过,他为了破译纳兰性德的心灵密码,一定披荆斩棘、百转千回无数个轮回,在蓦然回首的那一刹那,与纳兰,与自己相遇了,从而课堂如画卷般展开。

常言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诗学修养是一个长期熏染的过程,如果没有平日里不间断地对诗词的阅读与揣摩,要想在课堂上教得风生水起几乎不可能。我曾见过一位老师,他多年来致力于引导学生背诵古诗词,到了五年级期末,他以“填词”的方式为学生写素质评价语。我们姑且不论他写的词如何,但至少他能提笔来写,而且写得有模有样,这是很多教师都做不到的。后来,我又看了他的学生的作品,无论是格律诗还是现代诗,都写得生机盎然,特别有“范”儿。一个勤读诗词、能填词的老师,我想他的诗词教学一定不会差。

为了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老师们还需要读一点文学批评方面的书籍,比如《诗品》《沧浪诗话》《人间词话》等。通过读这些书,可以获得阅读古诗词的基本常识,知晓一些解读路径。虽然这些知识不可能照搬到课堂上,但对我们进入诗境、触发教学设计是大有裨益的。

载于《湖北教育》2013年04期

整体把握系统构建 第2篇

看待事物,眼光长远

精彩一句话:如果你想成大事,就必须选择你人生的远见。眼光长远的人心中装了整个世界。

爱若和布若差不多同时受雇于一家超级市场,开始时大家都一样,从最底层干起。可不久爱若受到总经理的青睐,一再被提升,从领班直到部门经理。布若却像被人遗忘了一般,还在最底层混。终于有一天布若忍无可忍,向总经理提出辞呈,并痛斥总经理用人不公平。

总经理耐心地听着,他了解这个小伙子,工作肯吃苦,但似乎缺少了点什么,缺什么呢?……他忽然有了个主意。

“布若先生,”总经理说”请你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布若很快从集市回来说,刚才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车土豆卖。

“一车大约有多少袋,多少斤?”总经理问。

布若又跑去,回来说有10袋。

“价格多少?”布若再次跑到集上。

总经理望着跑得气喘吁吁的他说:“请休息一会吧,你可以看看爱若是怎么做的。”说完叫来爱若对他说:“爱若先生,请你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爱若很快从集市回来了,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10袋,价格适中,质量很好,他带回几个让经理看。这个农民过一会儿还将弄几筐西红柿上市,据他看价格还公道,可以进一些货。这种价格的西红柿总经理可能会要,所以他不仅带回了几个西红柿作样品,而且还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总经理看了一眼红了脸的布若,说:“请他进来。”

从故事里可以看出,爱若比布若的眼光长远,他能估计到经理所要问的问题,因此他办的事情比较完满,也能得到经理的赏识。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大至渺茫的宇宙,小至微观的原子,一粒种子、—群蜜蜂、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个学会团体……都是系统,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告诉我们,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时,必须将问题当做一个系统,从整体出发看待问题,分析系统的内部关联,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有一年,稻田里—片金黄,稻浪随风起伏,—派丰收的景象。令人奇怪的是在这片稻浪中,有一块地的水稻稀稀落落,黄矮瘦小,与大片齐刷刷的田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田地的主人急干用钱,于是这块面积为1768平方米的田地被他挖去30厘米深的表土,卖给了砖瓦厂,得了l000元。由于表面熟土被挖,有机质含量锐减,夏熟麦子收成每平方米还不足250千克。水稻栽上后,尽管下足了基肥,施足了化肥,可是水稻长势仍不见好。有人给他算了一笔账,夏熟麦子少收500多千克,损失400元,而秋熟大减产:已成定局,损失更大。今后即使加倍施用有机肥,至少需要5年时间,其经济损失至少在1万元以上。这块农田的主人叫苦不迭,后悔地说:“早知道这样,当初真不应该赚这块良田的黑心钱。

这位农地主人原本只是用土换钱,并没有看到表土与庄家之间的关系,本以为是将无用的东西换成金钱,结果却让他失去更多,需要花费更多的钱来弥补自己的损失。这就是缺乏整体思维的结果。

如果说人在与动物的单项竞争中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的话,那么,“整体”才能体现出人类的优势和特点。人类已经进入了整体时代,运用整体的系统的思维方法,已在解决许多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整体思维作为一种普遍的思维方法,可以帮助你寻找其他一切想找的西。而更重要的是,在工作、在学习与生活中,如果你能够以一个整体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你就能够更容易地把握和处理问题了。

要运用好整体思维,就要学会从全局整体把握事物及其进展情况部分与整体的联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就好比一个人事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眼光决定了他的事业的发展高度。

远见和一个人的职业无关,他可以是个货车司机、银行职员、大学校长甚至是农民。世界上最穷的人并非身无分文的人,而是没有远见的人。成功人士在总结成功经验时候告诉我们:要想成功就必须把眼光放长远。

因此,如果你想成大事,就必须选择你人生的远见。没有远见的人只看到眼前的、摸得着的、手边的东西。相反,眼光长远的人心中装了整个世界。

目标管理,分步进行

精彩一句话:你必须知道自己的一生想要追求什么,然后对你的目标进行管理,分步进行,不遗余力地完成。

目标是成功人生的起点,是一个人奋斗的阶梯。忽视目标定位的人,或是始终确定不了目标的人,他的努力就会事倍功半,绝难达到理想的彼岸。确立目标,是人生设计的第一乐章。

每一个走向成功的人,无疑都会面临—个选择方向、确定目标的问题,如空气、阳光之于生命那样,人生不能离开目标的引导。

目标是指引人生航行的明灯,有了明确而可实现的目标,你会觉得整个生活充满活力,你的成功也是可以达到的。

早在40多年前,生活在洛杉矶的15岁的少年约翰·戈达德对自己一生中计划要做的事开了一张清单,上面有127个要实现的目标,他将此清单称为“我的生命单”。其中包括读完莎土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访问世界每一个国家,访问月球等,将自己的梦想列在纸上后,他就一件—件,分秒必争地将它们变成现实。59岁时戈达德已实现了106个目标。

他说:“我在少年时开列的生命清单,反映了一个少年人的兴趣。尽管有些事情我是永远也无法做到的—例如,登上珠穆朗玛峰和访问月球。然而,确定的目标往往是这样的:有些事情可能超出你的能力,但那并不意味着你得放弃整个梦想。”现在,他仍然不放弃确定的目标,努力在每一年中实现一个目标,包括参观中国的万里长城和访问月球。

可见,是目标所蕴含的神奇推力使戈达德勇往直前,虽然他已不再年轻,但却仍然能够信心十足。

目标是一切行动的前提。有目标的人,就会产生一股巨大的、无形的力量,将自身与事业有机地“融合”为—体。

事业有成,是目标的赠与。确立了有价值的目标才能较好地分配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较准确地寻觅突破口,找到聚光的“焦点”,专心致志地向既定方向猛打猛冲。

目标,能唤醒人,能调动人,能塑造人,目标的伟大力量是难以估计的。有明确目标的人,生活必然充实有劲,决不会因无所事事而无聊。目标能使人不沉湎于现状,能激励人不断进取,能引导人不断开发自身的潜能,去摘取成功的桂冠。

因此,要想成功就要对目标进行管理,分步进行。总的来说,人生的总目标应该尽可能地远大。远大的目标,才能产生持久的动力和热情。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你的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以实现的。如果你的目标计划部具体,无法衡量出是否实现了,就会降低你的积极性。因为向目标迈进是动力的源泉,如果你无法知道自己向目标进了多少,你很可能会泄气,从而无法再坚持下去。

具体来说,你可以将自己的目标大致分为几类:

一、长期目标

长期目标也叫终身目标,主要表现在:你想从事的职业类型,你是否想结婚,你向往的家庭类型,你追求的生活境况等,主要涉及将来应当有一些总体性的考虑。在考虑长期目标时,不必拘泥于细节,因为变化太多,应该有一个全局性的计划,但又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二、中期目标

中期目标是5年左右的目标。你要能够较好地把握住这些目标,并且在实施预见你能否达到目的,并按照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努力的方向。

三、短期目标

短期目标指的是1个月至1年的目标。你要很现实地确定这些目标,并且能够迅速明晰地说出你是否正在实现它们。不要为自己设立不可能实现的标。人总是希望自己有所进步,但也不能要求过高,以免达不到而挫伤信心。目标要实际,但更要不惜一切去实现。

四、小目标

小目标指的是1天到1个月的目标。控制这些目标比控制较长远的目标易得多。你能列出下一个星期或一个月要做的事,并且你完成计划也是有可能的。假如你发现你的目标过大,要及时修改,因为目标是否能实现这个很重要。

总之,明确的目标能让不可能变成可能,它是所有成功的起点。不用花一分钱,每个人都可以轻易拥有,只要你下定决心、确实执行。你必须知道自己的一生想要追求什么,并下定决心得到它,仔细规划你所追求的目标,完全不理会任何干扰,这就是所有成功的人所遵循的方式。

优化组合,要素为重

精彩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要素进行系统分析、优化组合很有必要,这样可以帮助你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工作,提高你的工作效率。

老虎运输一车食物到家里。老虎是领导者将任务分配给鹰、鱼、虾完成。三位一起用力,小车一动不动。原来鹰往上使劲,虾向后拖,鱼向水里拉。老虎请来狐狸,狐狸在车上系三根绳子,一个长,一个短,一个不长不短,它叫来老鼠拉长绳子,叫狗拉短绳子,叫小猫背上骨头拉另外一条绳子,叫三位全部闭上眼睛。这时,狐狸叫大家一起睁开眼睛,老鼠后面有猫,拼命向前跑,猫看见前面有老鼠拼命向前,狗看见猫背上有骨头,拼命向前,食物很快运到。

这是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但是我们从这个故事中看出:鹰、鱼、虾目标相同,但是执行方向不一致,老虎没有目标管理概念,狐狸却充分运用动物各自相互制约的特点对其进行管理,使得动物在实现自己目标的同时,达到成功。这就是整体思维的体现。

整体性思维要求人们用系统眼光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重新审视多样化的世界,把被形而上学地分割了的世界重新整合,将单个元素放在系统中实现“新的综合”,以实现“整体大于部分的简单总和”的效应。

整体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相互割裂的诸要素进行有机连接,从而在最佳的协调机制下达到最理想的目标。

比如贝特茜和鲍里斯需要做三件家务:(1)用吸尘器打扫地板。他们只有一个吸尘器。这项工作估计需要30分钟。(2)用割草机修整草坪。他们只有一台割草机。这项工作估计也需要30分钟。(3)给婴儿喂食和洗澡。这项工作估计也要30分钟。

贝特茜和鲍里斯如何合作,才能尽快完成家务(请思考20分钟)。

这是一个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智慧的问题。它就像头脑风暴创始人奥斯本那个得意的“最富刺激的酬劳法”一样,充满了“运筹”的美感,

“最富刺激的酬劳法”是怎么回事,且听奥本斯细细说来—他说:我的一位邻居就遇到过这种事情,他喜欢在晚上将30只高尔夫球从篱笆这边打到邻近的荒芜的场地上,以此来松弛一下身体。

一天他5岁的小儿子对他说:“要是我把你的球全捡回来,你给我多少钱?”

父亲想给他10美分,但他却宁愿说:“你捡回3只球,就能得到一美分。”

孩子开始尽力找球,但是,当他捡回来二十七八只球时,就再也没有耐心找其余的二三只球了。

父亲惟恐这样会使他养成漫不经心的习惯,便以下面的方式改变了报酬的方法,“如果你把所有的球都找回来,我就给你15美分,而不再是10美分。不过,你要是只找回28只球,就一分也得不到;找回第二十九只球,我给你5美分,第三十只球给你10美分。”

从那天起,孩子每次都将球全部捡回来,而且更加兴致勃勃地去找球了。

上述家务问题的答案也一样有趣和令人惊讶:通常的结论应当是60分钟。你知道是怎么工作的吗?

其实,只要运用整体性思维对全过程进行协同配置,就会发现这个秘密:让贝特茜先用吸尘器完成一般的地板清扫任务(15分钟),并让她自己单独完成照顾婴儿的任务(30分钟)。同时,鲍里斯开始用割草机修整草坪(30分钟),然后证接着来清扫地板(15分钟)—总时间为45分钟。

整体思维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能用到。不管一个系统内基本要素的数量多还是少,要素之间的相关联系都是极其复杂的,因此,从整体上对要素进行系统分析、优化组合很有必要,这样可以帮助你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工作,提高你的工作效率。

先定计划,再付行动

精彩一句话:所有的事业都需要一份专业计划,一份仔细考虑过的行动计划书,才能更好地帮助你走向成功。

每个人都有梦想,但梦想如果不付诸于实际行动就等于空想。要实现梦想,就要先制定计划,然后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实现。

所以,你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写下你的目标,用肯定、确实的词句表达,也已经预定好了达成的时间表,以及为什么要达到目标的原因。如果你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你知道自己要什么,为什么要它,以及什么时候要达成目标,下一步最重要的就是制定行动计划表。

所有成功的运动员都会计划他们的未来,他们会计划出训练时间,以使他们刚好在某个竞赛的时刻达到巅峰。比赛之前一两个礼拜才计划已经来不及了,他们必须很早就预估到自己的巅峰期,才有可能成功。而我们的生命过程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在赚钱之前一定要有个粗略的构想,然后配合自己的行动计划。

不管什么事情,要成功必须做到三件事:计划、计划,再计划!你可以想象盖一间房子,却没有施工设计图吗?要用什么材料、什么工具?要在哪里打地基?要盖成什么形状?有几层楼?如果没有计划,你就不知道要如何开始。"

同样,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一间房子、一条船、一辆车……或各种梦想都需要行动计划表。

当你选择了合理的、有意义的和一致性的目标后,就要全力以赴。只有做或不做,不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你会借钱给说“我尽力还你”的人吗?你会嫁给说“我尽力爱你”,而不是说“我爱你”的人吗?你知道你要什么,接下来就朝着目标努力。你想伸手摘星?想去探险?你有还没实现的梦想吗?有凌云壮志的雄心?有创造性的想法吗?

如果你渴望做某件事,那就想象自己正在进行,然后将你的计划付诸行动并全心投入,运用技能和精力去获取成功。如果不允许自己想象这些情境,就不会真正实现它。

不过,实现梦想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涉及到各个方面。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譬如你的电视机坏了,需要换一台新的,那么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牌子、什么样子的电视,在哪里去买,如果太贵你又会怎么解决等一系列问题,很多问题的产生会阻碍你前进的脚步。

因此,你非常有必要坐下来写一张行动计划表,只要写下10个可能性就可以了。你可别小看了这10个计划,它能很好地帮助你一步步实现目标。

曾经有一个神父,他要在一个新城镇中建一座教堂,他没有钱,所以就列了一个10项计划书。他这么写的:

1.租一个学校的建筑。

2.租一个社区互助会的大厅。

3.租一间狩猎用的小屋。

4.向葬仪社租一间祭祀堂。

5.租一间废弃的谷仓。

6.租一间社区的交谊厅。

7.租一个耶稣会的礼拜堂。

8.租一个犹太教教堂。

9.租一间剧场。

10.租一块空地。一顶帐篷和一些可折叠的椅子。

写下这个计划表之后,他马上就有了许多可能性,结果他最后把教堂建在那个剧场里。几年之后,这神父—罗伯·舒勒博士,有了固定参加礼拜的群众,他于是想盖一间尖塔的教堂,让整个城镇的人部可以看见教堂的尖塔。这个尖塔将被取名为希望之塔,不只让人们前来做礼拜,更希望成为社区的中心,成为全镇人民希望与精神的庇佑所。

同样,所有的事业都需要一份专业计划,一份仔细考虑过的行动计划书。如果你需要去借一笔钱来创业,一个有经验的投资者一定会先要看你的事业的计划。他们要知道你是否把所有的细节都考虑进去,因为根据他们的经验,没有计划或方向的事业,是不可能成功的。

如果你想开创事业以致富,你就必须把自己的目标和计划都彻底想清楚。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都在茫茫然的生活,终其一生部在从事跟他们兴趣背道而驰的工作,他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自己的潜力或弱点在哪里,他们很少想到自己该做哪一方面的事业。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没有热诚,也没有兴趣。最后,他们在这一行永远不可能成为顶尖的人才,生活也只是庸庸碌碌而已。所以,他们根本谈不上什么计划和梦想。

有一句很有智慧的话:做你爱做的,钱就会跟着来。如果说你真的很喜欢做某件事的话,你就会花更多时间去做它,然后你就会变得很擅长了,既赚了很多的钱,自己也很快乐。

因此,知道你要什么,和为什么要,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让你的目标真正进入你的生活中。

实现了一个目标后,稍作休息,再设定另一个目标。生活的目的在于不断向前。我们要将生活当作发掘自己无穷的潜力的令人兴奋的旅程。追求成功也是过程,不是目的。许多人发现达成目标的过程,比真正实现目标更有价值,更加充满乐趣。

伟大的文学家歌德曾说过:“无论你能做什么,或梦想能做什么,放手去做吧!勇气蕴含着天赋、才能与魅力。”因此,如果你确定自己要什么,那就先制定好计划,赶快行动吧!

分解目标,逐步完成

精彩一句话:如果将远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就容易收获成功,容易感受喜悦,实现大目标也是水到渠成之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但如果你的目标很远大,需要花上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来完成,那么在你通常成功的路上也许会觉得很疲惫,始终看不到希望的尽头,最终有可能打退堂鼓。

那么,聪明人该怎么完成自己的目标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整体目标分成一个个小目标,逐步完成,这样你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向成功迈进一步,也会越来越有成就感。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个子矮小的日本运动员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在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故弄玄虚,因为这是需要良好的体力与耐力的项目,怎么会与智慧有关系呢!两年后,在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山田本一又获得了冠军。有记者问他:“上次在你的国家比赛,你获得了世界冠军,这一次远征米兰,又压倒所有的对手取得第一名,你能谈一谈经验吗?”山田本一回答记者的仍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

这到底是什么智慧呢?10年后,这个谜团终于被解开了,山田本一在自传中这么说:“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几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常常把我的目标定在40公里以外终点的那面旗帜上,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

你看到了吗?这就是世界冠军的智慧。把整体目标分成一个个小目标是一种独特的创新思维方法,其原理就是化大为小、化整为零,然后进行累计得出总和,以达到创新目标。在创新思维培育中,这种思维方式往往取得曲径通幽之效。

自然界中“蚂蚁搬家”现象,也体现了分解目标的妙趣。在现实生活中,分解目标也是个十分实用:组合家具,组合文具音响,这些都是分解目标的巧妙应用。

美国很多大型企业长期以来都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经营过程中常常出现垄断的局面,后来出台一条反托拉斯法,许多大企业因此而被迫解散。

美孚石油公司是全美数一数二的大企业,自然会引起公众的注意。迫于舆论的压力,国会叫嚷着要对美孚石油公司进行起诉,看来美孚石油公司是在劫难逃了。这时候,公司的御用法律事务所中,有一位名叫约翰·福斯特·杜勒斯的青年律师,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他建议把各州的美孚石油公司宣布为独立的公司,如纽约美孚石油公司、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加利福尼亚美孚石油公司、印第安纳美孚石油公司等。这些公司都各自有一名名称独立的老板,但实际上还是完整一体的美孚石油公司。

精明的杜勒斯为了这件事,连续一个星期夜以继日地工作,替哥哥公司订立独立的账目,以供参议院审查。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最后,参议院终于审查完毕并表示了满意,以就不再提起诉讼之事了。

杜勒斯的化整为零、改头换面术,实际上是一种牺牲表面保全实质的做法,是一种自我保护。

同样,求学也好,工作也好,人生也好,如果把目标定得近一些、小一些,或将远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或以实现总目标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每个阶段作为一个个的小目标,那就容易收获成功,容易感受喜悦。当每个小目标都实现之后,大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

对于人生而言,树立远大的理想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认真制定并努力实施可行的中、短期奋斗目标。为人要胸怀大志,但不要好高骛远;处世要脚踏实地,但不要鼠目寸光。只要朝着正确的方向,一步又一步扎扎实实地走,一件事又一件事扎扎实实地做,才会一个又一个地如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精彩一句话:人无完人,只有努力吸收别人的长处,才能弥补自己的缺点,从而更好地展现自己。

一天,5根手指在一起闲着没事,就谁是最优秀的话题争吵起来。

大拇指说:在咱们5个当中我是最棒的,你们看,首先,我是最粗最壮的一个,无论赞美谁,夸奖谁,都把我竖起来,所以我是最棒的……

这时,食指站了出来说:咱们5个我是最厉害的,谁要是出现错误,谁有不对的地方,我都会把他指出来……

中指拍拍胸脯骄傲的说:看你们一个个矮的矮,小的小,哪有一个象样的,其实我才是真正顶天立地的英雄……

到无名指了,它更是不服气:你们都别说了,人们最信任的就属我了,你们看,当一对情侣喜结良缘的时候,把那颗代表着真爱的钻戒不都带在我的身上么!

到了小指,看他矮矮矬矬的,可最有精神,他说:你们都别说了,看我长的小么?当每个人虔心拜佛、祈祷的时候不都把我放在最前面么……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缺点,只要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相互合作就是完美的!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很受人们的尊敬。无论人们有什么困难,有什么不懂的,都去向他请教。他会给人提供好的建议,从而帮助人们排忧解难。

当时的滕国是个非常弱小的国家,很多大国都想欺侮它。滕国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去寻求大国的保护。滕文公觉得一味让大国保护也不是长久之计,只有让滕国真正富强起来,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可是,他不知如何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于是,他就和大臣们商量这件事,但讨论了半天,一直没有想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办法,只得向孟子请教。

孟子首先勉励滕文公,要想使国家真正富强,就必须实行仁政。孟子说:“现在的滕国,如果把长的地方去掉,然后补到短的地方,方圆大概有百里吧!如果能够实行仁政,肯定能把国家治理得富裕强大。”

可见,“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是一种大智慧,治国平天下如此,做人亦是如此。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说这世界上有十全十美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了,那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就不应活在这世界上了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因为这个世界是由很多很多的平凡的人组成的,而他们都有自己的缺点和陋习,但是他们为什么可以存在这个世界上呢?原因是他们虽然不是十全十美的人,但是他们却能时时刻刻地完善自己,把别人得优点变成自己的长处。这就是他们为什么可以存在的理由。这也是我们存在的原因。

每个人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优点,那是金子。只要是金子,无论埋在那里,都会闪闪发光的。每个人身上的缺点,就像一条蛀虫,慢慢侵蚀着我们的肌体和灵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勇气正视缺点,并努力改正它。蜜蜂采百花之精华,酿出最甜的蜜。而人无完人,只有努力吸收别人的长处,才能弥补自己的缺点,从而更好地展现自己。

从为人处世来说,这种“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方法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每个人难免有不如人的地方,这时,我们就要学会放下架子,放开胸怀,把眼光投向更远的地方,谦虚地向别人学习,积极和别人合作,这样我们可以通过积聚别人的力量来轻松地完成个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现代社会特别强调的团队精神,团体合作,也正是这个道理。一个凝聚力很强的整体,是不会轻易被击垮的,我们必须努力培养积极的团队精神。

好高骛远,最不可取

精彩一句话: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关卡,很多挑战,如果因为你自己的好高骛远而走了弯路,那就太不值当了。

清澈的水从高原流下,由西向东,奔腾到海。渤海口的一条鱼想追寻水的来源,于是逆流而上。它的游技很精湛,因而游得很精彩,一会儿冲过浅滩,一会儿划过激流,它穿过了湖泊中的层层鱼网,也躲过无数水鸟的追逐。它不停地游,最后穿过山涧,挤过石隙,游上了高原。然而,它还没来得及发出一声欢呼,瞬间却冻成了冰。

若干年后,一群登山者在高原的冰块中发现了它,它还保持着游动的姿势。有人认出这是渤海口的鱼。

一个年轻人感叹说:这是一条勇敢的鱼,它逆行了那么远、那么长、那么久。

另一个年轻人却为之叹息,说这的确是一条勇敢的鱼,然而它只有伟大的精神却没有伟大的方向,太过于好高骛远。它极端逆向的追求,最后得到的只能是死亡。

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如果你像这条不知深浅的鱼一样,好高骛远,那就在人生操作上犯了一个大错误。你以为可以不经过程而直奔终点,不从卑俗而直达高雅,舍弃细小而直达广大,跳过近前而直达远方,殊不知任何成功皆有缘由,过于急功近利,往往事与愿违,很难达到自己的目的。

人生有许多成长发展的阶段,必须量力而行以做到循序渐进。小孩子先学会翻身、坐立、爬行,然后才学会走路、跑步。每一步骤都十分重要,而且需要时间,没有一步可以省略。同样,人生的各个层面,小到读书写字,或是与同事相处;大至个人、家庭、婚姻与社会上的种.种,莫不如此。了解了这一原则,才能少受挫折,最大限度地去实现自我价值。

道理虽然很简单,但是生活中人未必能够真正地理解和贯彻到自己的人生中去。我们知道,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但大多数平凡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人。梦想成功,才华获得赏识,能力获得肯定,拥有名誉、地位、财富。不过,遗憾的是,真正能做到的人,似乎总是少数。因为,他们没有量力而行,总是在经意或不经意之间陷进了好高骛远的泥潭里。

好高骛远者,通常都缺乏整体思维,不切合实际,既脱离现实,又脱离自身,总是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或者以为周围的一切都与他为难,或者不屑于周围的一切,终日牢骚满腹,认为这也不合理,那也有失公允。

好高骛远者在人际关系中也是极不受欢迎的一类人。对地位比他高的人,或者巴结奉承、奴颜卑膝;或者不屑交往,认为他们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而对地位比他低的人,则一律鄙视瞧不起。如果他是个工人,则瞧不起农民,开口闭口都是“乡下人”这样脏、那样丑。如果他是个干部,则瞧不起工人,开口闭口“打工的”,这样没修养那样没德行。结果,地位比他高的人瞧不起他;地位比他低的人也同样瞧不起他,成为两头受鄙视、被抛弃的人,结果当然是悲惨的。小事瞧不起不愿做,而大事想做却做不来,或者轮不到他做,终于一事无成。眼看着别人硕果累累,他空有抱怨,空有妒嫉。

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如果不承认它们的存在,就不可能做到知己,只盯着别人的缺点而看不到对方的长处,自然达不到知彼,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必然不会有太大的发展。

一个人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是勇气的表现,更是智慧的体现。只有自信心不强、缺乏责任感的人,才把因为自己的缺点造成的失败当成是别人的负面影响所致。而在遭遇失败时,能够勇敢地承担责任并理智地评价自己和别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现在,有些刚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找了一些不对口的工作后,心情非常糟糕,不认真对待眼前工作,认为大材小用,态度十分傲慢。但是,反过来想想,刚刚走入社会的你没有什么工作经验,找到一份工作已经很不容易,何必挑三拣四,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呢?

世事都有相通之处,有人能从剑道悟出书法之道,有人能从禽鸟搏斗悟出剑术之道。可以说,对一个追求进步年轻人来说,没有任何事是跟自己无关的,从事任何一门专业,如果没有其他门类的知识作辅助,要想上升到一定境界,是不可能的。任何一个岗位都是新的,都需要去熟悉和研究,胜任一个职位,就需要了解比该职务广泛得多的知识。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关卡,很多挑战,如果因为你自己的好高骛远而走了弯路,那就太不值当了。要想度过人生的危难,战胜人生中的种.种挫折,完成天下的难事,要在年轻单纯的时候,觉得为人处世容易和顺利的时候就开始;要想成就高远宏大的事业,实现理想和追求,必须从最细小最微不足道的地方做起,从最卑贱的事情起步。

整体把握系统构建 第3篇

关键词:信号与系统,细节复现,把握整体

《信号与系统》是高校电子工程和信息科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课程内容主要侧重于线性系统的基本理论———三个变换加状态空间分析[1]。课程涉及较多的数学知识, 但教学内容不断被压缩, 学生无法融会贯通信号、系统和信号处理之间的关系[2]。为了解决这对矛盾, 提高《信号与系统》的教学效果, 很多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提出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3,4]。笔者根据多年讲授该课程的总结思考, 提出基于细节复现和把握整体提高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复现《信号与系统》课程体系的相关内容

国内《信号与系统》教材颇多, 如吴大正的《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陈后金以及徐守时的《信号与系统》、管致中的《信号与线性系统》及郑君里的《信号与系统》都是颇受欢迎的教材。由于各编者习惯、所关注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感兴趣的内容各有侧重, 决定了一本书的编写必然有所侧重和省略。由于一本教材的编写有侧重和省略, 那为了使教学有成效, 备课时对原教材写的简略, 学生难以接受、理解的地方, 教师有必要进行扩展复现。笔者所在学院采用的是郑君里老师编著的《信号与系统》第二版或第三版, 该教材被国内很多兄弟院校所采用, 是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 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推荐教材。第二版注重基本概念, 第三版应用实例更丰富, 与理论分析更密切融合。以该教材为例, 说明复现的重要性。

1.对教材中只有结论, 没有任何推导的公式进行复现。

例一:教材第三版上册第126页, 第二版121页, 讲授冲击偶的傅里叶变换, 首先讲授冲击偶的傅里叶变换, 然后同理可得: (FT表示傅里叶变换) 。

讲授到这里, 我总会问学生:同理可得同哪个理?历届学生几乎没有正确复现的, 讲授老师这时应该能复现这个过程:如下所示:

例二:教材第三版上册131页, 第二版126页, 讲授傅里叶变换的性质第三条奇偶虚实性时最后说:无论f (t) 为实函数还或复函数, 都具有以下性质, 其中*表示共轭。

编者将以上三个结论证明留给学生做练习, 以加深学生理解f (t) 与F (ω) 是一对傅氏变换。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笔者, 一般很少学生能独立证明, 即使证明, 多是采用f (t) =p (t) +jq (t) 的形式, 其中p (t) 、q (t) 为实函数。尽管这样可以证明, 运算量大不说, 关键是对深刻理解傅氏变换的意义提高不大。为此, 笔者将三个性质做了复现, 限于篇幅, 笔者对性质 (2) 作具体复现如下:

以上证明简洁明了, 但若没有对f (t) 与F (ω) 是一对傅氏变换的深刻理解, 是难以写出以上几步的。

例三:教材第三版下册74页, 第二版73页, 讲授z变换的主要性质时, 表8-5列出序列, ZT表示z变换。历届学生对这个性质的证明基本没有任何感觉, 写出z变换定义后没办法写出下一步, 笔者对这个性质进行复现如下:

2.对教材中叙述简略或学生看后不容易理解的地方进行复现。由于编者习惯、所关注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感兴趣的内容各有侧重, 所以一本教材不可能做到让所有读者能全部看懂, 总有略写或不太容易理解的地方。所以对这些内容的复现也是必不可少的, 仍以郑君里编写的《信号与系统》为例, 举例予以说明。

例四:教材第三版上册146页, 第二版141页例3-9。为方便叙述, 摘录如下:

利用卷积定理求三角形脉冲的频谱, 原文叙述为:该三角脉冲可以看成是两个同样的矩形脉冲的卷积, 而矩形脉冲的幅度、宽度可以由卷积的定义直接看出, 分别是。事实上, 依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历, 很少有学生能直接依据卷积的定义看出矩形脉冲的幅度为, 他们能理解这两个完全相同的矩形的脉宽为-τ/4至τ/4。这时, 笔者依据卷积的定义式进行详细复现如下:

设矩形高度为h, 利用卷积定义可得:

t=0时取得最大值:

这样, 学生就容易理解了。上面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一些。可见细节的复现对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是多么重要, 讲授老师对细节的复现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整体把握《信号与系统》课程体系

细节的复现固然重要, 但整体把握《信号与系统》也不可或缺。每届学生的第一次课, 我都会从整体上告诉学生《信号与系统》的课程结构以及该课程在大学四年课程学习所在的位置, 让学生对信号与系统有个整体的了解。信号与系统主要讨论确定性信号的时域和频域分析、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描述与特性, 以及信号通过线性系统时不变系统的时域分析与变换域分析[5]。通常使用的知识体系有两种:一种是并行体系结构, 它将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分析和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分析并行讲授。如A.V.Oppenheim的《Signals and Systems》、吴大正的《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陈后金的及徐守时的《信号与系统》等;一种是串行体系结构, 将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分析和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分析按照前后顺序分成两部分, 先讲授连续部分, 然后讲授离散部分。如:B.P.Lathi的《Signal Processing and Linear Systems》、Mrinal Mandal的 《Continuous and Discrete Time Signals and Systems》、管致中的《信号与线性系统》及郑君里的《信号与系统》[6]。笔者告诉学生, 我们所用的教材是郑君里的《信号与系统》, 所以先讲授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 然后讲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除此之外, 笔者将教学内容按章节和知识点模块化, 每一模块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和学生能力要求力求循序渐进, 模块之间一环扣一环, 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总而言之, 希望学生既能从全局把握, 又能掌握章节之间内在的联系。多年坚持整体把握, 学生能知道所学知识点在书中的位置,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如何提高《信号与系统》的教学效果, 是每个任课老师为之孜孜追求的目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提出了复现细节和把握整体的观点, 是让学生既见树木, 又见森林。自讲授该课程以来, 笔者一直坚持细节的复现与整体把握并重,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君里, 谷源涛.信号与系统课程历史变革与进展[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2, 34 (2) :1-6.

[2]罗映红, 陶彩霞, 李若琼.电工电子“双主体”教学体制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秦皇岛:教学研究, 2008, 31 (3) :253-257.

[3]杜鹃.对我院“信号与系统”课程教改的几点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4:70-71.

[4]赵红军“.信号与系统”课堂教学方法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 2007:43-44.

[5]谢启, 陈飞, 朱培逸“.信号与系统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02) 0100-03.

整体把握 完整构建 第4篇

为此,我校数学教研组的教师们选择“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进行了整体性教学的尝试。对该教学内容进行了两次教学实践,不同的教学实践引发了我们深刻的思考。

【教学背景】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小数位数相同)与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从教材的编排体系看,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掌握,四年级下册再来学习小数加减法就知识点而言是比较简单的,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小数加减法,计算的难点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上。

【教学实践】

设计一:提供情境→解决问题→得出算理

1.出示情境

任选两种商品,算一算总价与差价。

2.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学生尝试 。

(2)集体交流,小结计算方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哪一位上没有,用0补齐。

3.巩固练习:计算并验算、解决问题

(1)出示一组小数加减法的笔算练习。

(2)练习后进行校对,对错题进行分析反思。

4.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因为小数加减法学生基本已经会进行计算,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学生没有新鲜感,列式计算就这么点知识,本节课的难点就是被减数的小数部分不够减(或整数减小数),这样的难点只要通过几道竖式的练习就能突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教师的注意力基本集中在计算的正确率上,练练评评一节课,尽管学生的正确率较高,但学生的兴趣不高。这样的课学生上与不上有何区别?那么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怎样才能突破呢?

我们觉得有必要对小数加减法这一单元内容进行一个整体分析。

本单元共有4个例题。

例1 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例2 总结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

例3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例4 将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通过分析后发现,本单元的几个知识点都只是把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运算定律扩展到小数,也就是,接下去的每一个课时可能都会像前面第1课时一样,学生上与不上差异不大,这个单元按教材顺序教学效率相对会比较低。格式塔学习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韦特墨认为,人们的思维是整体性的、有意义的知觉,而不是各种映像的组合。他的警言是:整体不仅仅是部分之总和。于是我们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利用小数加减这一课时的载体,把本单元的四个例题知识放在一课时中进行。把本单元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学,这样既突出了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又节省了教学时间,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各种关系,重新建构和思考,从而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经验来解决新的问题,形成转化比较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加减法的体系,让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设计二:创造问题→研究算理→拓展内容

1.提出问题

请学生说出几个小数加减法的算式。(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

2.探究方法

(1)教师挑选学生写的算式中的某一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并且验证这个答案是正确的。

(2)讨论交流后明确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法则。

(3)写小数加减法的算式并进行计算。(要求有小数位数相同的、不同的等)

3.解决问题

(1)《童话故事》《雪孩子》《小学奥数》这三本书要多少钱?

(2)小明只有15元钱,他可以买哪两本书?

(3)小红用20元钱买了《童话故事》与《小学奥数》,能找回多少钱?

课后反思:设计二的教学尝试为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收获。

收获一:从怎样做到为什么这样做,联系旧知明确算理

设计一强调的是怎么算,而设计二中强调的是为什么这样算,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算的结果是正确的。

师:刚才你们计算了1.23+2.36,都认为答案是3.59,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它是对的?

生1:我是这样想的:给它们都加个单位米,1.23米=123厘米,2.36米=236厘米,123厘米+236厘米=359厘米=3.59米,所以1.23+2.36=3.59。

生2:我用加“元”这个单位来验证的。

生3:1.23是123个0.01,2.36是236个0.01,123个0.01+236个0.01=359个0.01=3.59。

师:那4.6+3.81与1.23+2.36区别在哪?你会算吗?

师:在计算4.6+3.81时,你们为什么不末尾对齐?

生1:我在4.6的后面添0,这样就可以末尾对齐了。

师: 为什么要在4.6的后面添0?

生:因为4.6只有一位小数,而3.81有两位小数,在4.6后面添上1个0,这样都变成两位小数,就可以对齐相加了。

师:为什么可以在4.6的后面添0?

生:这是依据小数的性质。

生2:我不用添0,只要把这两个小数的小数点对齐就行,那样就是个位对个位,十分位对十分位了。

师: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区别吗?

生: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endprint

师:相同数位上的数,它们的计数单位相同,计数单位相同的数就能直接相加减。

此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用已学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有用到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可以说与小数有关的知识点都被激活了,并且为后续的知识(如分数加减计算)学习积累了数学经验:两个数相加减,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如果计数单位不同,那就要通过转化,把它们化成相同的计数单位后才能进行计算。

通过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沟通单元知识的前后联系,也使加减计算的相关知识形成体系。

收获二:从分散学习到整体认知,构建完整认知结构

设计一只是教学了小数加减的计算,而设计二安排了一个“解决问题”的环节,此环节有三个小问题,巧妙地将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减法的性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自然无痕地渗透给了学生。

师:《童话故事》《雪孩子》《小学奥数》这三本书要多少钱?

生1:8.27+7.20+7.73。

生2:8.27+7.73+7.20。

师:这两个算式的答案一样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就是运用加法交换律,结果一样的。

师:看样子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加减法中同样适用。

师:小明只有15元钱,他可以买哪两本书?

生:可以买《雪孩子》和《小学奥数》。

师:没有其他可能吗?还有一本只告诉7元,小数部分遮住的书能买吗?

生:不一定。

师:那当小数部分多少时,这本书可以买?

生:15-7.20-7=0.8,只要比7.8元少就行。

师:小红用20元钱买了《童话故事》与《小学奥数》,能找回多少钱,你怎么列算式?

生1:20-8.27-7.73。

生2:20-(8.27+7.73)。

师:这两个算式有联系吗?你喜欢计算哪一个?

生:运用了减法的性质,我喜欢算第2个,因为它能先凑整的。

一道题,让学生自然地将整数知识迁移到小数的学习中,在不经意间掌握了新知识,并在无形中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

【教学启示】

教师的教学应从整体出发,从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整体规律出发,树立整体结构的意识,以长远的视野对学科书本知识按其内在的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或结构块,以结构为大单元重组教学内容,以结构的逐步复杂化作为贯穿单元教学的认知主线,这与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提出的“从系统的角度来思考,整体来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及后延”的观点是吻合的。

另外,小学数学的单元教学还有着内容的板块性、目标的集中性、活动的规律性等共性,特别是同一类别的知识在不同年级、不同单元教学中有着课型相对固定、流程相近、策略相仿的特点。像“计算教学”的单元安排,无论是整数、小数、分数都是“计算方法学习—运算定律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编排顺序,如果教师只在数学知识层面上一节课、一节课地机械教学,这些课就非常雷同了。如何将数学思考融合进来,让这些课在雷同中透出不同来,让学生有新鲜感?华东师范大学吴亚萍教授说:过去是备一节课,上一节课,再评一节课,学生收获的是知识的累积,其他收获就很少。而现在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教授,更要追求学生养成的教学,也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显然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智取生辰纲》整体把握 第5篇

本文节选自中国古典名著《水浒》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与此相关的章节分别是第十二回“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第十三回“青面兽北京斗武急先锋东郭争功”、第十四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第十五回“赤发鬼醉卧灵官殿晁天王认义东溪村”、第十七回“花和尚单打二龙山青面兽双夺宝珠寺”。前面说到“三代将门之后”的杨志“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不想命运多舛,先是失陷了“花石纲”,又在盛气之下杀了泼皮牛二,吃了官司,被发配充军。后得梁中书抬举,收在门下,“早晚殷勤听候使唤”,并把押运生辰纲的任务交托给他。谁知生辰纲还未启运,风声早已传出,由刘唐开始,串珠子一般牵出晁盖、吴用等七条好汉,欲齐心协力夺取这批贵重的财宝,并由吴用定了一条智取之策。至于是什么计策,作者留下一个悬念,并不着墨,而是宕开一笔,写杨志如何接受任务,如何押送等情状。杨志久在江湖,知道此行的凶险,他多次推托,推辞不掉时,才做了精心的安排:首先要求扮做普通的行商客人,悄悄赶路,避免大张旗鼓,引人注意;后又要求梁中书给自己提调众人的权力,防止内部不和,被“贼人”钻了空子。这也“特写出杨志英雄精细”,事实也证明他的顾虑和准备都是必要的。课文所选的这一部分就是从杨志上路开始写起的,这也是整个故事的高潮部分。虽然是节选,但有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

课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前一部分主要写杨志与老都管、虞候及众军士的矛盾,为以后生辰纲的被劫埋下了伏笔。

杨志为了应付不测可以说是处处小心,事事留意。开始还是趁凉行路,后来到了“人家渐少,行客又稀”的山路地带,为安全起见,改为天正热时赶路。这本是顺应地势的防范之策,怎耐天气酷热、担子沉重、山路难行,他又不讲究方式方法,“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军汉们“雨汗通流”,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他与兵士矛盾的激化构成了杨志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说军汉们只是些小人物,尚惧怕他的权威,不敢公开反抗,那么,他不注意协调好与老都管、虞候的关系,使得本来就对他心存鄙视的老都管公开抵制,这一矛盾的激化就是致命的了。它直接导致了军汉们不听杨志的打骂(有人撑腰嘛),坚持在强人出

/ 2

没的黄泥岗松林里休息。这样,杨志一行丧失了天时、地利、人和,终于不免失败。

后一部分是全文的高潮,主要写杨志与晁盖等人的斗智斗勇。

吴用利用酷热难耐的天气,知道赶了半天路的杨志一行会口渴,于是设计在酒中下蒙汗药。当杨志一行在松林里歇息时,晁盖等人出现了,但他们扮做行商的客人,首先使自己处在了暗处,同时为后面证明酒中无药作铺垫。然后,由白胜挑着满桶诱人的白酒(此时尚是好酒)走上了山岗。果然,军汉们垂涎欲滴,但当即受到杨志的阻拦,怀疑里面有蒙汗药。白胜欲擒故纵,立刻表示不卖了。然后由晁盖等人过来先吃掉一桶,一则表明此酒无药,让杨志放松警惕,二则借舀酒作掩护,前一瓢装做要占便宜,后一瓢下药。而白胜追这个,夺那个,竟和平常小贩卖酒一样,毫不露破绽。这样一做戏,杨志也不由得有点相信这是好酒了,于是同意买。但白胜又一次欲擒故纵,一个劲儿不卖,这就彻底麻痹了杨志的警惕心理,终于全被蒙汗药麻倒,眼睁睁看着生辰纲被劫走。

在这段文字中,杨志和晁盖等人的斗智斗勇始终在紧张地进行中,但并不是明刀明枪,自始至终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因为我们无从知道那几个贩枣子的客人就是晁盖等人,而他们之间的斗争也被表面上的“兵士买酒”和“杨志阻止喝酒”的争斗所遮盖。杨志处在不听话的想喝酒的军汉们和一心想引诱他们喝酒的晁盖等人中间,虽然小心谨慎,却也是疲于应付。更重要的是,晁盖等人“计”高一筹,无论杨志怎么猜测,怎么提防,他们都好像全然了解杨志的心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而且事事走在了前边。

《沁园春·长沙》整体把握 第6篇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抒情主人公在深秋时节,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一个“看”字,总领七句。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木遍染红色。近看湘江,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仰望天空,雄鹰有力地翱翔。俯视水中,鱼儿欢快地畅游。宇宙万物都在这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这几句,诗人描绘了在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千,不禁发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橘子洲曾是诗人与众多革命同志聚会的`地方,它见证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旧地重游,自然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上一篇:以rious为后缀的单词10个下一篇:互联网+下的国际贸易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