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引导学生阅读经典

2024-06-23

怎样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精选3篇)

怎样引导学生阅读经典 第1篇

一、依据年龄特点,选择阅读书籍

1. 选择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书。

例如,《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木偶奇遇记》《小熊维尼》等,这些经过读者多年筛选得以留存下来的好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学生也喜欢读,这样的书就应该选取。

2.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书。

所选书籍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那些拟人化、比喻性、趣味性比较强的书籍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在买书时,家长还要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兴趣点,从而买到孩子喜欢的书。

二、结合学生喜好,引导学生阅读

在引导学生阅读四大名著时,我们可以把趣味性浓厚、接触次数较多的《西游记》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阅读。考虑到纯文字的版本可能无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可以选择带有插图的版本,让学生边欣赏插图边阅读文章。这样,当他们把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看完后,我们就可以推荐另一本书,并特别指出这本书的观赏点,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使学生自然而然养成阅读习惯。

三、创建良好氛围,组织亲子活动

父母和子女一起诵读经典,能增加亲子感情,是最好的亲子活动。父母与孩子一起在书中感受世间的人情冷暖和万千气象,亲子间便有了共同的经历、认知和话题。书开启了亲子间的对话,而对话又带来了彼此间更深层次的了解。父母与子女共读的过程愉快且具有开放性,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且能享受到爱的过程,如此能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加深孩子对经典的理解。

四、坚持听的熏陶,提升阅读能力

学生看文章看到的都是刻板的、静态的文字,时间长了,不但会产生视觉疲劳,而且会减弱阅读兴趣。听文章,尤其是听配有背景音乐的文章,学生的阅读兴趣会越来越浓。配有优美音乐的文章,会把学生带到故事的情节中,即使是比较难懂的哲理,通过优美的诵读声,也会起到深入浅出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因此,家长可以给孩子配备一些诵读经典文章的磁带,或者下载一些配乐朗诵,让孩子不定时地去听,这能大大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不断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五、结交阅读伙伴,组成阅读团体

学生诵读经典,不仅可以达到开发学生智慧、激发学生潜能、塑造学生人格和学习语言的目的,使学生变得胸怀博大、知书达礼、善良聪慧、乐观坚定,还有利于学生记忆力的增强。结合教学的经验,笔者发现,学生最爱的朗读方法是集体朗读,集体朗读的好处有:学生注意力集中;不认识的字可以跟别人读会;相互比较,爱放开声音朗读;可以延长朗读时间;形成一种集体意识。因此,给学生找一群爱阅读的小伙伴,组成一个诵读经典的小团体,对学生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很有帮助。

六、借助榜样力量,浓厚阅读兴趣

小孩子都爱得到别人的赞美,喜欢和别人竞争,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给他们选择一个喜欢阅读经典的榜样。这一榜样最好是获过奖的,或者是大家公认的好孩子,而且这一榜样最好是我们身边的人。先让学生了解这一榜样的阅读事迹和阅读成果,再给学生适量的阅读任务,让他完成阅读任务,用对照的方法表扬他们,让他们一步一步地向榜样看齐,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才会越来越浓。

七、参加公益活动,爱上阅读经典

社会公益活动是一种直接服务于社会和公众的义务活动,是从小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祖国”的良好途径,是培养学生养成文明和谐行为和大公无私精神的基础。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如,维护环境卫生,养护绿地,帮助残疾人和孤寡老人,为灾区捐物献爱心,宣传卫生知识等等。把书本的知识和公益活动结合起来,使书本知识具体化、实践化,同时学生可以从中感到学习经典知识的好处,从而更加喜欢阅读经典。

小学生的阅读应该怎样引导 第2篇

【关键词】激发兴趣;教给方法;提供资料;培养能力;创造条件;提供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小学语文课程中阅读教学是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赖于阅读教学来奠定基础。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教师也希望学生能积累大量的课外知识,养成热爱读书、勤读好思的学习习惯。但是让老师头疼的是学生没有阅读兴趣,那么这种状况该怎么办呢?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面临这种现状,翻阅了一些有关的书籍,了解到了相关的知识。

一、为学生及时提供相应的课外阅读资料

新课标的教材中,有大量需要学生课外去延伸、去发掘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教师的参考书上也经常刊登有网址可供查询;学生也有强烈的获取知识的动力。而大部分学生并不具备上网查询的条件,学校图书室及大部分学生家中又没有与教材相配套的相关资料、书籍,学生渴望课外拓展的愿望受到了限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增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就要求学生自觉的做到课外查找资料、积累资料。学生的阅读范围得到拓展,阅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以提高。

二、教师为学生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想读书的欲望

低年级是人生阅读的起点,培养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进了小学,认识一些汉字之后,就会产生认读词语、短句的欲望。如果我们因势利导,培养起浓厚的阅读兴趣,就会为他们持续阅读、提高阅读能力提供内在动力,一旦读书变成了自觉的要求、爱好和乐趣,将使孩子终生受益。因此,教师根据儿童心理,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每日开始为学生阅读一篇“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和古诗”;之后主要阅读叙事性作品和诵读优秀诗文。随着阅读的进程,到后来,逐渐由教师提供书源,由学生在家中准备一篇文章的朗读;最后,由学生自己提供阅读的材料;现在,由学生自主推荐阅读到的好书目。这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

这一过程,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充分领略了阅读书的魅力,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听的越多,孩子的阅读愿望也就越强烈。那些第二天准备阅读的同学,并非只读了他为同学阅读的那一篇文章,而是翻阅了整本书的大部分文章,交流的乐趣也在其中。仅仅是听朗读,已不再能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许多学生已开始利用假日主动逛书店,开始有目的的阅读、购买图书了。阅读的兴趣已开始养成。

三、提供交流的机会,好书与大家分享

(1)教师除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外,还可与家长沟通,把事先精心挑选的情节鲜明有趣、人物形象鲜活、语言节奏优美的好书目拿出来,供家长们参考。

(2)每周固定一节课开展阅读交流。前半节课让学生交流最近读书的体会、读到了什么好书、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后半节课让学生在交流后静静地看书,为学生阅读创造条件和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倡导体验阅读。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并激励学生展开想象、感悟、质疑,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四、提倡朗读、背诵,积累语言材料

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是让语文课堂上充满了琅琅的读书声,而非将一堂课大部分的时间花在所谓的课文分析上,花在“课堂提问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经常背诵,会使人的知识越来越充实,大脑越来越聪颖。而少年儿童正处于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不背诵,就不能积累语言材料,头脑里没有一定的语言信息,想提高语文水平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有了阅读的兴趣,还必须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二者相辅相成,才能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孩子一旦有了阅读的兴趣,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其心灵也已随书一同打开。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课内外自主阅读,其思维、感情、体验,徜徉在书海中,心灵获得洗涤、升华。

有人说:“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我想这“七分”主要指的是“阅读”,由“阅读”获得语文素养,获得生活知识。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从多方面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生活,感悟生活,享受生活。

参考文献:

[1]《新语文课程标准》

[2]《怎样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3]《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怎样引导学生阅读经典 第3篇

如果将调查范围缩小至大学生群体,情况也并未有太大改观,有调查显示,由于大学里课余生活丰富多彩,5成以上大学生每天阅读时间不足1小时。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逐步发展,“低头族”成为校园中的新主流,虽然这客观上增加了大学生的平均阅读时长,但随之而来的大量碎片化阅读又成为新的问题。

一、碎片化阅读时代大学生面临的阅读困境

碎片化(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碎为诸多零碎状,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中。美国当代文化理论家杰姆逊认为后现代文化的首要特征就是碎片化、零散化。现如今,这一概念已成为大众社会传播语境的基本特征之一。

碎片化阅读是指人们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其特点是“浅”和“杂”。阅读者难以通过零碎的文本信息,窥见作品的全貌或者作家的真实意图,对于作品的理解亦只能停留在表面,深度思考变得困难重重。大量的碎片化阅读所带来的后果是阅读者思考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退化,这对于知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大学生而言绝非幸事。

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大学生们所面临的阅读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信息过剩,不知如何选择。伴随着出版业的兴盛,市面上的图书越来越多,出书的门槛也越来越低,这使得读者在选择书目时难以抉择。以名著为例,在亚马逊网站上搜索“红楼梦”可以得到2596个关联项,包括各种不同版本的原著和红学研究,这些版本孰优孰劣,对外行而言极难判断,而一旦选择了拙劣的版本,则可能损失一些重要信息,甚至带来误导。

其次是完整的阅读时间受到挤压。伴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每天获得的信息总量越多,集中在某一条信息上的时间就越少,人们很难再花较长的时间去阅读那些相对厚重的作品。许多大学生都对一些经典的大部头作品望而却步,长此以往会他们会从不愿阅读变成无法读懂。

第三是面对二手信息,无法去伪存真,产生依赖心理。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随之而来的是信息的混杂,在一些自媒体平台推送的信息中,常常出现一些知识硬伤,如果读者对此没有判断力,则很可能让错误的观点深入记忆。不少大学生更是对各种二手文献产生了依赖心理,开始习惯用别人的思考取代自己的观点。

第四是功利性阅读取代了审美阅读。现如今,人们的阅读目的已经从获得审美体验变成了掌握更多信息,因此阅读也变得愈发功利。笔者对某高校大一新生做过一次调研,发现六成以上学生选择读物的考量因素是是否有利于专业发展或者考试、考证;仅有不足一成的学生是通过兴趣选择读物,且有相对稳定的考量标准。

鉴于此,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需要专门的阅读指导老师,帮助他们制定阅读计划,筛选阅读内容,学习阅读方法,监督阅读成效。

二、高校辅导员作为阅读引路人的意义

笔者认为,最适宜成为大学生阅读活动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是辅导员老师。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提供阅读建议,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本就是辅导员老师们的本职工作。

再加之,当前各大高校对辅导员岗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部分辅导员老师都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具备足够的知识水平,为学生提供阅读指导。他们作为专业课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既能全面了解学生们的学业状况、知识结构,也相对熟悉学生们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在进行阅读指导时,往往能够提供更适宜学生需求的建议,做到因材施教。

三、如何帮助当代大学生重返经典文本

所谓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这些作品经过历史的淘沙,具备极高的阅读价值。针对当前大学生阅读面临的种种困境,结合辅导员作为阅读引路人的优越条件,笔者认为,要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面对碎片化信息,重返经典文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筛选、征集适合所带专业学生阅读的经典书目,并且精确到最优版本,提供阅读指南,由辅导员老师汇总发布,定期修订,帮助学生解决选书迷茫的难题。

其次,引导学生组建读书沙龙,倡导深度阅读和经典阅读。在各类沙龙盛行的今天,引荐志同道合的学生组建一批个性化的读书小组,以此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意义重大。

第三,鼓励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定期开展书评大赛,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激励学生记录阅读体验,激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

第四,组建一支网络红客,专门为一些出现知识硬伤的文章勘误,培养学生们的怀疑精神与反思意识,帮助他们养成严谨细致的阅读习惯。

综上,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引导学生重返经典文本并非易事。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的阅读困境出发,分析了将辅导员老师作为阅读引路人的重要意义,并探索了一些阅读指导的路径,以期应证与实践,就教于方家。

摘要:碎片化阅读时代,中国大学生的阅读状况令人担忧。低头族正成为校园中的新主流。本文力图从当代大学生的阅读困境;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阅读活动引路人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帮助当代大学生抵制碎片信息、重返经典阅读三个方面出发展开论述。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阅读指导,高校辅导员,经典文本

参考文献

[1]杰姆逊[美].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381.

[2]吴金仲.大学生阅读现状与高校图书馆阅读指导[J].情报探索,2009(7).

[3]张敏.高校辅导员担任阅读推广人的探索[J].图书馆论坛,2013(9).

上一篇:纪实节目下一篇:上证指数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