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2024-06-03

第3课时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精选8篇)

第3课时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第1篇

第三课时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一、选择题

1.孔子关于做人、处事和立国的名言早已深入人心,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他的下列主张中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最有借鉴作用的是()A.“仁者,爱人”

C.贵贱有序

B.维护周礼 D.有教无类

解析:“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对其有许多解释,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故A符合题意。答案:A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相关背景有()①此时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思想界非常活跃 ②各诸侯国为发展和强大自身而极力招揽人才 ③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和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使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并带动了思想界的革新 A.①②③④

C.①③④

B.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的背景。背景有三:①春秋战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士”阶层的兴起导致思想界的活跃;②各诸侯国为发展和强大自身而极力招揽人才;③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和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而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则是“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当时并未出现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的情况。答案:B 3.(2010·模拟精选)“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属于哪个学派的观点()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解析:从材料中“为无为,事无事”可以判断材料主张“无为而治”,符合道家学派主张。答案:C 4.(2010·原创)下图为春秋战国时期“士”图像。士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他们是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又是对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下列关于“士”表述正确的是()

A.“士”阶层的出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B.“士”阶层属于被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C.“士”阶层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有直接关系 D.“士”阶层一般都反对社会变革 答案:C 5.(2010·模拟精选)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并存等问题。早在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 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题中“智慧”是指()A.“兼爱”和“尚贤”

C.“克己复礼”

B.“仁”和“德治” D.“有教无类”

解析:以人为本,是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之一。诸子百家的人本主义精神是复习的重点,也是高考的热点之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使儒、墨、道、法诸家学说竞相出现,孔子提倡“仁”,孟子提出“仁政”,墨子主张“兼爱”,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由于社会地位、思考方式和学说继承上的差异,诸子百家在学派内容和风格上各具鲜明的个性特征,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普遍存在着人本主义的关怀和精神。本题中A为墨家思想,首先排除。B、C、D均为孔子的智慧,但与题干信息“战争灾难”“道德沦丧”相吻合的智慧只能是B。答案:B 6.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3 000孔子弟子为全世界诵读了部分《论语》经典名句。孔子拥有3 000弟子在当时的主要意义是()

A.适应争霸需要

B.打破官府垄断教育,扩大教育面 C.便于施展政治抱负 D.提高思想方面的地位 答案:B 7.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B.统治者要有五种道德规范,得到百姓信任,实施仁政 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D.教育“有教无类”

解析:仔细阅读材料,孔子所说的“仁”重点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说如何才能用“五仁”来实现长治久安。答案:B 8.(2010·试题研究)《弟子规》是古代儿童诵读的经典,也是古代学童的生活规范。其总叙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通„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体现了()A.儒家的仁爱思想

C.墨家的兼爱思想

B.道家的无为思想 D.法家的法治思想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首孝弟(通‘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等可判断材料体现的是儒家的仁爱思想。答案:A 9.(2010·原创)关于如图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A.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 B.荀子和孟子的思想是对立的

C.孔子的思想和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是对立的 D.孔子、孟子、荀子是战国诸子百家思想的总和 答案:A 10.《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多篇。孔子在编订《诗经》时,为何没有将韩国的诗歌收选进去()A.韩国与鲁国当时是敌对的国家

B.当时诸侯国中还没有韩国

C.孔子曾周游至韩,没有受到礼遇

D.韩国文化落后,无诗可选

解析: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而韩国是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后才出现的,因而《诗经》 中不可能出现韩国的诗歌。

答案:B 11.(2010·试题调研)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

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为了寄托哀思,人们

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

屈原有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

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以下各项与端午节相关的是()

A.浦江午日闹龙舟,红儿绿女沿滩看 B.童儿接队放风筝,风卷纸钱灰满路 C.月饼堆盘月样圆,南园向最盛香烟 D.拜年未了接财神,爆竹通宵闹比邻 答案:A 12.(2010·改编)近年来全球华人多次举行联合祭孔,参加祭典的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

安黛丽霍尔说:“儒家思想的精要之语对世人可以起到警醒作用,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念

正在融入世界文化主流。”下列不能体现儒家思想价值观念的是()

A.“仁者,爱人”

C.“民贵君轻”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2009·试题研究)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文化

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请根据下面三张关于孔子的纪念邮票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游列国(邮票)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无为而治”

材料二 杏坛讲学(邮票)

材料三 1989年《孔子诞生二千五百四十周年》纪念邮票

(1)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回答,孔子周游列国主要是为了宣扬什么思想?当时的统治阶级接受了吗?为什么?

(2)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二回答,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有什么积极作用?(3)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三,说说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纪念孔子。

答案:(1)孔子主要宣扬“仁”的学说,主张以德治民。未被统治阶级所认可。原因:“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协调人际关系。但在战乱兼并的状况下,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热衷于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所以对阐述兼并战争的思想(如法家思想)比较关注,因而儒家思想也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

(2)“有教无类”的思想。作用: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3)对于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我们应当根据社会发展而有选择、有鉴别地继承与发扬,弘扬其优秀精华部分,剔除其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14.阅读下面两幅图(图选自三联出版社《蔡自忠漫画》),然后回答问题。

(1)图一表现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2)图二表现的人生态度是什么?(3)应如何正确对待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1)孟子的儒家学说,在“仁”的观点之外,宣扬“义”的思想,体现了舍生取义的品质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

(2)老子道家学说,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而且有辩证法的思想。

(3)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应该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第3课时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第2篇

1.(2015·河北邢台调研)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哲理化的阶段。程颐、程颢是著名的理学大师,下列各项与其主张相符的是 A.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B.知善知恶便是良知

C.心即理也,此心此理,不容有二

D.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穷其理,然后足以致知

解析 A项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B项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C项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三者都属于陆王心学家的观点,故A、B、C项错误;D项主张“格物致知”,符合程朱理学家的主张,故D项正确。答案 D 2.(2015·山东泰安模拟)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解析 “科学”即主张通过实验或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理论,与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理念相似,故B项正确;“仁”“三纲五常”和“正君心”的理念均与“科学”的含义无关,故A、C、D项错误。答案 B 3.(2015·江西景德镇调研)欧阳修注意到地方政府中的腐败风气,“枉直乖错”;张载在本乡“以礼化俗”;吕大钧兄弟在蓝田建立“乡约”;范仲淹创立“义庄”等等。这些举措体现了儒家传统思想所追求的 A.通过道德自觉建立和谐的人间秩序 B.通过克服私欲、回复良知成为圣贤

()

()

()C.进行内心反省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 D.注重气节以理统情凸显人性的庄严

解析 无论是“以礼化俗”还是“乡约”,侧重于通过外在的约束,而非侧重于内在的道德自觉,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私欲、良知等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未强调内心反省、理想人格,故C项错误;无论“以礼化俗”还是“乡约”,强调用普遍的规则(理)来约束人,“义庄”体现了人性关怀,故D项正确。答案 D 4.(2015·河南开封模拟)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说明理学已经为普通民众所接受,成为老百姓的生活准则,说明宋代理学实现了世俗化、生活化,故C项正确。A、B、D项观点在材料中都不能体现,故A、B、D项错误。答案 C 5.(2015·湖北黄冈模拟)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认为“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下列诗词与此观点相通的是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心之所发便是意”“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可知该哲学家强调理在心中、心外无物,B项最符合要求。A项主要描写自然环境清幽,C项主要表达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D项主要表达诗人夜雨候客的闲定心理,都与材料观点不符。答案 B 6.(2012·课标全国,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解析 题干中的故事具有世俗化的特征,这与“宋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相关,D项正确;A、B、C项都无法从题干中反映。答案 D 7.(2015·河南豫北联考)苏轼对右图评价:“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稍纵则逝矣。”由此可见该作品 A.追求布局严整 B.富于色彩美感 C.受印象派影响 D.注重诗情画意

解析 苏轼强调胸中先有竹意(有人认为这是灵感),再起笔描画。图中则体现出画中有诗,以诗画委婉表意的特点。两个材料都强调画家心中之意,体现了传统文人画注重诗意、画中有诗的特点。故选D项。答案 D 8.(2012·山东文综,12)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

()●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文人阶层膨胀●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

●印刷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分割职权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解析 本题考查宋朝历史,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文人阶层膨胀”“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分割职权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等特征是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加强专制和集权的结果,也是宋朝“以文制武”治国策略的体现;“印刷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说明宋朝印刷术革新对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综上分析,C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符合材料呈现的特征。故选C项。答案 C 9.(2015·江苏南京盐城联考)(节选)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以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四 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请回答: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列举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

(3)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4)据材料四,概括宋代的文化特征,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解析 第(2)问,据材料二“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及宋代四大发明的史实回答。第(3)问,据材料三“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及理学影响的史实概括回答。第(4)问,据材料四“通俗艺术较盛„„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及宋代艺术成就的史实回答。答案(2)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

表现: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和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上。(3)原因:通经致用,讲求义理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

历史影响:维系专制统治,压抑人的自然欲求;升华抽象思辨,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人格建树、民族气节、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等)。

春秋战国时期的武文化研究 第3篇

张岱年老师曾说过:“任何一种民族文化, 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 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演化, 内容异常丰富。我们既要对它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明晰的了解, 又要避免被无法穷尽的枝节材料所淹没, 唯有将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 这个时期不仅是社会制度 (政治) 和生产方式 (经济) 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思想的形成, 是中国历史的第一个大黄金时代, 其思想至今任有巨大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超过古代中国任何一个时期, 是中国最有生气的时代。

1 武文化的结构分析

张岱年老师、程宜山老师在《中国文化论争》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思想、意识、观念等等, 思想意识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观念, 一是思维方式。第二层是文物, 即表现文化的实物, 它既包括像哲学家的著作、文学家的文学艺术作品一类的“物”, 也包括科学技术物化形态的“物”, 即人工改造过的物质。第三层是制度、风俗, 是思想观点凝结而成的条例、规矩等。即人与自然关系的方面、人和人关系的方面、以及人自身的关系。

武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可以按照文化的三个层次进行分析。程大力老师将武术文化的结构分为“物器技术层”、“制度习俗层”、“心理价值层”三个层面, “物器技术层”是物质层面, 它是武术文化的“塔基”, 主要包括武术技术、武术器械、武术练功器具、场所服装等内容, 是一种人与物的关系。“制度习俗层”是武术文化的“塔身”, 主要包括武术组织方式、武术传承方式、武术礼仪方式、武术讲授方式武德规范内容、武术竞赛方式等内涵, 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心理价值层”是观念层面, 是武术文化的“塔尖”, 主要包括武术文化形态所反映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情感等。[1]

2 春秋战国时期武文化分析

2.1 物器技术层

2.1.1 武术器械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 冶炼技术发展迅速, 这时兵器的数量和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剑的制造与理论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春秋时期, 青铜剑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以柱脊剑为主, 战国时剑已达70~80厘米, 在湖南郴州马家坪古墓出的铁剑达1.4米。由于铁剑的出现, 剑身加长, 这一时期剑术的理论有了发展, 出自战国人的剑道是击剑技术的总结。[2]“春秋之剑较短, 主要是青铜制品, ”“到了战国, 剑身普遍加长, 青铜剑固然仍占主要位置, 但钢铁剑已经日益剧增。”[3]这时剑不仅仅是在军士们使用, 官吏、庶民也佩戴。可以说剑的广泛使用, 推动了剑道的发展, 同时对其他武艺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丰富了我国“武”文化的内容。

同时这个时期长兵技术已得到了发展, 它突破了当时战车的限制, 其技术发展更加灵活实用。这时战争经常使用的长兵器主要有矛、戟、戈等, 在这其中矛和戟是主要格斗兵器, 戈随着战争的发展, 作用逐渐的降低, 而矛和戟的技能成为当时长兵的主要技能。这个时期为了适应步战的发展, 长兵的规格也也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可以说长兵器这一系列的变化, 对于我国长兵技能后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2.1.2 武术技术多样化

这个时期军事武术开始由战车时代的甲士向善于奔跑、跳跃的步卒发展, 这个时期的士兵不仅要善于奔跑、跳跃, 还要掌握多种武艺。再加上当时剑道的迅速发展, 对军队士兵武艺有深刻的影响。吴越是剑最早发展的地区, 无论是剑的制造, 还是剑道的发展, 吴越在当时都是占有领先的地位。在军队中给军士佩剑, 发展士兵的近战能力, 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这一点, 各个国家聘请剑士教士兵剑术, 例如越王请擅长击剑的越女教剑。另外当时的长兵技术也打破了战车的限制, 向灵活性、实用性方向发展。同时远程武器弓箭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其杀伤力、穿透力也增强了, 此外弓箭的制造也更加规范化了。当时的士兵不仅要远射和长兵技能, 还要掌握近战的长剑技能。同时当时由于文武分离, 民间武术迅速发展, 民间武术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 民间武术强调个体技击技巧, 并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武术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改变推动了武术的多样性发展, 为后期武术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2.2 制度习俗层

2.2.1 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这个时期创立诸子学派的孔墨老庄, 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的深博学者, 他们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 开创学派, 撰编、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 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追求和创造, 中国文化精神从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 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被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4]

这个时期许多思想为后期武术思想的产生、形成、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无论是易经的阴阳学说、老子的“弱能胜强”、儒家的中庸之道, 还是兵家的虚实论、道家的练气、经络学说、诸家的动静论等, 这些都是后期中国传统武术形成的理论支柱, 为传统武术理论奠定了基础, 对后期武文化的发展、成熟有着深刻的影响。

2.2.2 尚武精神的鼎盛时期

温力老师曾说过“尚武精神实质上是中国基本精神中刚健有为精神的一种表现, 当这种精神表现为尚武精神时, 更加凸显了崇尚勇武的特点”。[5]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 这个时期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相互之间发生战争十分频繁, 促使了各国统治者推崇尚武, 各国都十分重视武力的发展, 注重自身的军事实力的发展, 推崇尚武精神。可以说这时的尚武精神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 此时, 秦国的锐士、齐国的技击、魏国的武卒并称三国强兵, 另外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更是表现出强烈的尚武强兵精神。[6]尚武精神不仅促进了军队中“陷阵之士”、“冒刃之士”、“勇力之士”的出现, 同时也促使了民间习武风气的形成。如齐国形成的“隆技击”局面等。尚武精神是一种深刻的思想, 它与武术紧密相连, 其深深的影响了古代武术的发展, 特别是武德方面, 是我国武术传统的核心。

2.2.3 文武分离, 民间武术开始发展

战国时期, 文武开始分离, 武士阶层开始瓦解, 奴隶主贵族垄断体育的局面被打破, 促使了武术开始由军事武术向民间武术开始演变, 促进了民间武术的发展, 使武术脱离了军事战争开始在民间独立发展。当时民间武术主要以两种方式发展, 一种是诸子百家中的武术教育, 另一种是以武术为营生方式的民间习武之人。

诸子百家中的武术教育以墨家为典型的代表, 墨家主张“德”与“力”并重, 提出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政治主张, 张岱年老师曾在与温力老师的交流中提到:“墨家的许多作风、许多思想被武术家所继承, 就是那个侠呀!那个侠客都是武术家, 讲侠义道德。”[5]墨家思想对于武文化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第二部分是以武术为营生方式的民间习武之人。其典型的代表就是“以武犯禁”的“武侠”, 武侠是当时民间武术的主要传承人, 正是由于这批人的出现, 更加促进了武术的民间传播。

2.3 心理价值层

2.3.1 武术的多样化发展

武文化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 已初步形成, 武术的功能也逐步从单纯的军事价值向表演、娱乐、健身、竞技方向发展。武术功能的多样化发展, 突出表现是武术具有了表演性、竞技性、娱乐性, 这时候习武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训练为主, 同时出现在赛场上的竞技,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当时的斗剑。这个时期不仅贵族诸侯佩剑, 同时民间许多百姓开始佩剑, 可见当时斗剑之风的盛行。斗剑目的不是为了战争的需要, 而是为了娱乐, 满足贵族对剑士相斗的观赏。同时当时斗剑具备较为完整的竞赛体制, 不仅有专门的剑服, 有严格的选拔制度, 有专门的比赛方法和奖励。这些生动地放映了武术的竞技性、娱乐性、表演性。正是武术这些功能, 丰富了当时人们的娱乐活动, 增强了当时武力的时代风尚, 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 提高而来人们对武术竞赛的兴趣。

这个时期是我国养生术全面兴起的一个时期, 是我国导引养生体系的初步形成时期, 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在战国时期问世, 经络学说、吐纳之法、导引之术等都同时产生。中国传统武术从一开始就与传统医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因为武术是个运动量较大的活动, 需要呼吸与动作相配合, 自然而然的就与吐纳导引结合起来, 例如古代的剑术都讲究练气, 即吐纳导引之术, “用之养气血以生气力, 养生长寿。”而这种修炼方法, 一直影响到后来整个传统武术的发展。

2.3.2 武术理论体系的逐步形成

历史上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 都是当实践与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 新事物才顺其自然的产生, 同样武术也是如此。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体制开始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向, 人们获得自由的身份, 不用再受奴隶主的限制, 民间武术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同时诸子百家争鸣, 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各种思想文化主流,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开始形成, 为武术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正是由于这些条件的成熟, 武术理论体系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这个时期武士们在切磋武艺过程中, 形成一种“公平竞争、崇尚强者、以武艺搞定决定社会地位的竞技意识”[7]这是一种公平竞争的意识, 是一种与道德、礼仪、信义相结合的竞争意识, 是伦理道德在武术上的体现, 可以说这个时期, 武术理论开始逐步发展起来, 武术理论的纲领也逐步形成, 无论是《史记》中荆轲与盖聂对剑术的理论分歧, 还是《吴越春秋》中越女对于剑术理论的诵读, 都反映出当时人们开始对武术的理论层面进行研究, 人们开始关注武术基本原理, 武术的技击理论开始形成, 武术理论体系开始初步建立, 武文化开始初步形成。

3 结论

(1) 武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形态, 在数千年的历史中, 在每个时代都发挥着特有的作用, 展现不同的价值。武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受中国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的影响、制约, 深刻的放映了中国社会历史运行的显著特点。

(2) 春秋战国时期武文化的器物技术层面:武术器械的发展迅速, 特别是剑的制造与理论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武术技术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为后期武术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3) 春秋战国时期武文化的制度习俗层: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为武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文武分离, 民间武术开始发展, 促进了武术的民间传播;尚武精神的鼎盛深深地影响了古代武术的发展, 特别是武德方面, 可以说它是我国武术传统的核心。

(4) 春秋战国时期武文化的心理价值层:武文化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 已初步形成, 武术的功能也逐步从单纯的军事价值向表演、娱乐、健身、竞技方向发展。由于各种条件的成熟, 人们开始对武术的理论层面进行研究, 武术的技击理论开始形成, 武术理论体系开始初步建立, 武文化初步形成。

摘要:当前我国政府提出“文化立国”的战略, 武术文化研究成为武术研究的新视角。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提高, 文化学术空前繁荣, 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本文由“武”字解析入手, 针对春秋战国时期武文化的三个重要层面进行分析研究, 意在推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研究, 提高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水平, 为中国“武”文化的推广与繁荣寻求有效路径。

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武文化,结构

参考文献

[1]程大力.论武术文化的内涵及外延[J].搏击.武术科学, 2011, 1.

[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33.

[3]马明达.说剑丛稿[M].北京:中华书局, 2007:20.

[4]张岱年, 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2003:67.

[5]温力.武术与武术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9.

[6]杨祥全.中国武术思想史纲要[M].台北:逸文武术文化有限公司, 2010.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复习指导 第4篇

一、基础知识

1.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

(1)老子:道家创始人(要注意道家不是道教,老子不是道教的创始人),春秋晚期人。主张:①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②对立双方互相依存并且不断变化。③在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严刑峻法。

(2)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晚期人,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主张:①“仁”的学说,这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②贵贱有“序”。 (相互矛盾的主张之间的内在联系:“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以德治民”是其政治思想,是“仁”在政治领域的具体表现,而“礼”则是“仁”的具体规定。)③在政治上主张逐步改良。④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学在官府”、贵族垄断的局面,使平民子弟也可受教育(首创私学)。 典籍:编订和整理《诗经》、《尚书》、《礼》、《易》、《春秋》。

2.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派别:儒、道、墨、法等,其中儒、墨两派最有实力,道家其次。

(1)墨家墨子: 名瞿,墨家学派创始人,战国初期人。他的思想代表平民利益。主张:①兼爱:爱一切人,不分阶级差别,同等地爱。(墨家提出的“兼爱”等一些主张超出了当时社会实际发展的可能,在封建社会无法实现。)②非攻:反对战争,特别是不义战争。③尚贤: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2)儒家孟子:发展孔子学说:①施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②“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和“虐民”、“暴民”。③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儒家荀子:具有唯物思想,认为自然有规律,“天有常道,地有常数”。 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4)道家庄子: 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 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现象。

(5)法家韩非子:认为历史向前,今必胜古。应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不必遵循古代传统。主张:以法治国。特点:法治对象是臣民。国君以外,不论贵贱都要受法约束。评价:有利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法治。(因为法家主张适时改革,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适应了国家从分裂走上统一的现实需要,故被秦始皇采用。)

3.文学

(1)《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各诸侯国的民歌和西周宫廷乐曲歌辞、宗庙祭祀舞曲。西周至春秋中叶共305篇。意义: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对后世文学有重要影响。

(2)屈原: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成就:①用楚国方言和南方民歌形式创造出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②写了许多优秀诗篇,以《离骚》最为有名,表达了对楚国和人民的热爱。

(3)诸子散文:

孟子:文章以刚柔相济的辩论见长。

庄子:散文文字优美,想象丰富。 名篇:《秋水》、《逍遥游》等。

4.艺术

(1)绘画已成为独立的艺术。长沙楚国遗址出土的《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

(2)青铜器装饰由图案发展为完整画面。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上刻画着多种场面。

(3)音乐水平很高。湖北随州出土了全套青铜编钟和其他乐器。

5.科技

(1)天文历法: ①《春秋》作了世界上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②历法已形成固定系统,基本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西方早160年。③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2)物理:《墨经》中有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的叙述,还有声学和光学的记载。关于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等写得很系统,被称为“《墨经》光学八条”。

(3)医学:名医扁鹊,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被后代奉为“脉学之宗”。用望、闻、问、切法诊断疾病,四诊法成为中医的传统诊病法。

二、重难点解析

1.应如何评价韩非子的主张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为封建制度所取代,同时诸侯争霸愈演愈烈,国家处于分裂状态。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已是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韩非子的主张是这种时代要求的必然反映,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也对后来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法治”过度易导致暴政,使社会矛盾激化。

2.我国古代三种治国模式

古代思想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人治”,强调人的作用,施行“仁政”。法家:“法治”,用法令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道家:“无为而治”,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民心。

3.儒家思想的演变

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民为贵”、“君为轻”,主张实行“仁政”,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发挥,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宋代程朱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形成了新儒学。明代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儒学——心学。维新变法冲击了儒家思想。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三、热点分析

1.世界文化名人屈原

热点:为了纪念世界各国对人类文化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世界和平理事会从1952年开始每年都推出几位文化巨人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加以纪念。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屈原、何塞·马蒂、哥白尼、拉伯雷列入当年的纪念名单。

分析:屈原在国际上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主要是因为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他创造的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写的许多优秀诗篇、代表作品《离骚》等,都为屈原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提供了充分的历史依据。此外,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受到人们敬仰的重要原因。

2.公祭孔子大典

热点:纪念孔子诞辰2557年祭祀大典于2006年9月28日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市孔庙举行。祭孔活动由政府举办,曲阜市政府官员、社会各界代表以及海外游客3 000多人参加了祭孔仪式。

分析:祭孔大典说明国家对孔子的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视程度提高。孔子为何享有如此高的历史地位?在先秦单元的内容中,对孔子的历史贡献有较为详细的讲述,为当今公祭孔子提供了充分的历史依据。要注意掌握孔子在思想上、教育上及整理文化典籍方面所作的伟大贡献。

3.构建和谐社会

热点: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多次会议强调的,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分析:和谐社会,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应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三个方面去理解。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应该掌握中国古代重视环境保护、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主张以及对自然环境破坏的重要表现;人与人的和谐应该掌握中国古代关于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主张,如孔子的 “仁”, 老子的“无为”,孟子的“民贵君轻”,墨子的“兼爱”、“非攻”,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的“法治”等。

四、关键语句理解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是因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国家是为民众建立的,“君”的位置是为国家而设立的。这里,轻重主次的关系是很清楚的,国家政治,一切以民为本。要说真有什么“天子”,那么民众才是真正的“天子”。

3.兼相爱,交相利

第3课时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第5篇

高二政治

必修3

ZZB30501 第五课第一框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记住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的源泉与作用 能力目标

能列举实例说明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重点难点】

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及文化创新的作用。

【预习自学】

[情景导入]

西部歌王王洛宾一生中无数次参加各地巡回演出,并经常深入民间采风,他所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马车夫》《达坂城的姑娘》《康定情歌》等大批的歌曲,既优美、舒展,富有民族风味,又有许多创新内容,因而深受群众喜爱。

材料告诉我们什么?

[问题导学]阅读教材第48—51页,思考:

1、为什么说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2、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什么?

3、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什么?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文化创作者的职责

材料: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文艺工作者都要积极投身到讴歌时 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在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炼主题,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

问题1:文艺工作者在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创作优秀文艺作品,也就是要立足社会实践进行文化创新,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是怎祥的?

问题2:结合材料回答,文艺工作者怎样才能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

探究点二:文化创新的作用

材料:据《华南新闻》报道:全球同步发行的“哈利•波特” 系列童书第六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英文原版书,在上海销售状况被媒体称为“火爆”。售书速度之快被

第 1 页

(共 2 页)河曲中学预习案(2015秋季版)

高二政治

必修3

ZZB30501 当地媒体比喻成“像发牌一样”。有文章指出,现在,无论从品种、数量、销售量和受读者欢迎程度上,外版囷书 都轻而易举地击敗了本土读物。如此评价,虽有些夸大,但外版图书的巨大冲击却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本土版读物缺少釗新意识。传统文 化需要跟上时代步伐,需要创新,《宝莲灯》《喜羊羊与灰太狼》等的热播便是一个证明。

问题1:文化为什么需要创新?

问题2:你是怎样理解文化创新的作用的?

【反思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当堂检测】

1.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体育设施建设与场馆运营展览会,以“低碳场馆与运营创新”为主题。其主题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A.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B.文化创新是推动民族文化繁荣的基础

C.科技进步是_动文化发展的唯一因素 D.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并对政治有重大影响 2.近年来,创意产业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发动机。有人 说:“创意来扃创作者的灵感,因此文化创作者是发展创 意产业的主体。”这种观点否定了

①文化创作者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随着新版《红楼梦》的热播,红楼文化再一次流行开来。多年的红学研究已经证实,《红楼梦》所描写的场景基本就是作者曹雪芹生活年代及家庭状况的真实再现。这告诉我们 A.应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D.应积极进行社会实践

4.每年4月10日江苏省无锡市都要举办吴文化节。举办方认为,进一步挖掘和弘扬吴文化的创新品格,有助于 促进吴地经济发展及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这主要说明 A.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B.文化创新能促进经济发展

C.文化创新能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D.文化创新能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5.2011年8月,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深圳隆 重举行。本届大运会的理念是“从这里开始,不一样的精彩”。不一样,意味着深圳大运会不是简单重复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的模式,而是展现经疥特区全新的 创意与智慧。文化需要不断创新,是由于 ①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塞础和主体

③文化创新能够繁荣民族文化 ④文化创新是永葆民族文化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6.徽州建筑有一个特殊构造——“商”之门,最上面一点是个元宝,代表效益,下面两个门框由人进出,代表商字中 间的“人”“ 口 ”二字,体规了“人本”思想。这种建筑文化的“人本”思想主要体现了

A.建筑文化是凝固的艺术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D.满足人的需要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问题反馈] 请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疑惑写下来,准备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第 2 页

第3课时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第6篇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之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1.台湾作家龙应台曾说,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这说明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②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③文化对社会发展有深刻影响 ④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文化伴随着每个人的生活。考试时,会不会作弊?公交车上遇到老人,会不会让座?一张废纸,会不会随便丢弃……都体现出文化人格。文化是每个人的心灵名片,人的行动都是内心文化的反映。这表明

①文化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 ②文化是人类全部意识形态活动的反映 ③文化素养只能在生活小事中培养出来 ④从人们的实践活动中能透视其精神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3.“文以载道”在中国文化中是根深蒂固的,下列对于“文”与“道”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是“道”的的关系是物质载体与精神内涵的关系 ②“文”与“道”的关系反映了文化与物质的关系 ③透过“文”可以透视作者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④“文”属于文化的范畴而“道”则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4.岁月的舞台,一年一启幕一落幕。子鼠值岁,丑牛接班,寅虎继任,卯兔候补……此生肖,彼属相,十二年一登台,十二岁一循环。这说明

①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③生肖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④生肖文化具有非意识形态的性质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5.澧水水流湍急、滩多、水情复杂。在逆水行船拉纤的过程中,为了集中力量,振奋精神,统一步调,自然而然出现了一种由地方小调转化成的独特的劳动号子,这就是澧水船工号子。这表明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作品直接作用于人民大众 ③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精神力量 ④文化都是人们在战胜困难中产生的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6.广州地铁正式推出“搭地铁·赏国学”系列活动,将国学经典、传统文化精华,通过精心设计,陆续在地铁站与市民见面,将地铁打造成文化长廊,让人们在轻松搭乘地铁出行的同时,也享受到丰盛的文化大餐。这表明

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②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不同的文化环境

④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是文化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在“向人民报告——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暨说唱中国梦优秀曲艺节目展演”上,100多个节目亮相舞台,包括相声、小品、快板、数来宝等50余个曲艺品种,向祖国献礼,为人民说唱。这表明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②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③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④文化能够直接影响社会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过去老北京吃面,面不过水,热腾腾地捞出面来,直接挑到碗里,称之为“锅儿挑”。京味儿舞台剧《锅儿挑》通过新中国成立前夕老北京曲艺艺人的传奇故事,展现了古都八百年间积淀下的底蕴和气质。这表明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根源于艺术家自身的创作

③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④人们的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随着中央八项规定深入人心,不尚奢华、反对浪费、厉行节约成为当今时代的关键词。2016年,作为中秋的“主角”月饼也“悄然变身”,脱下“华丽的外衣”,走起了亲民路线。这说明

①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影响社会的发展 ②文化是影响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③文化对个人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④文化能够决定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0.由广西德利投资集团德利AICC项目总冠名的德利AICC——宝铸狂草书法音乐会。集书法、音乐、古诗词、舞蹈、歌曲、服饰、酒文化、茶文化等多种文化艺术形式与传统文化于一身,使观众陶醉在中华千年文化的熏陶中。这表明

①文化是纯粹的精神产品

②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③有了文化才有人类社会

④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11.中国人喜欢喝茶,并衍生出特有的“茶文化”。“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弘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等方面。这说明

①人们在实践活动在创造了文化

②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不可分离

③茶文化深刻影响着个人的成长

④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2.电视连续剧《钢铁年代》以工业建设史为大背景,通过鞍钢工厂甚至幸福大院这个小窗户,透过主人公的命运和人生,让观众得以看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鼓舞着有梦想的 人们坚持不懈,勇敢前进。这表明文化

①具有的表现形式多样化 ②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成果 ③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④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力量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二、非选择题

1.近年来,广东省的一些城市开展城市精神的讨论与提炼,如惠州市将“崇文厚德,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包容四海,敬业乐群”等三种提法纳入城市精神;深圳市将市民精神提炼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这些城市精神既富有时代特色,又展示了城市自身的文化内涵。

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

2.针对近年来频频出现的运动员冲突事件,国家体育总局要求各部门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好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加强各种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各种有效的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多种教育手段,在各级运动队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促进运动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为运动员文化素质的提高献计献策。3.以“蝴蝶,让美好走进生活”为主题的北京第五届蝴蝶文化节暨中国蝴蝶产业发展论坛在顺义区七彩蝶园开幕。在活动期间,七彩蝶园蝴蝶谷、蝴蝶世界和室外蝶园均全部对外开放,游客除了参观蝴蝶文化展、蝴蝶科普展、蝴蝶标本展外,还可以在温室内和室外蝶园中欣赏到凤蝶、斑蝶、粉蝶、蛱蝶等数十种蝴蝶,体验与蝶共舞的乐趣。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化现象的理解。

4.李克强总理在南京看望青奥会志愿者时,称赞他们在服务工作中乐于助人、甘于奉献、敢于担当,展现了社会道德的精神力量。他说,中国的发展不仅要物质的现代化,也要追求精神的现代化。青奥会即将闭幕,圣火即将熄灭,但志愿服务精神将会永存。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的社会作用的相关知识,说明志愿服务精神永存的意义。

《体味文化》课时训练A卷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 材料揭示的是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这说明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精神力量,②③符合题意。①④观点正确,但材料均没有反映,不符合材料主旨。

【考点】文化的力量,文化的作用 【难度】一般 2.【答案】D 【解析】由“文化伴随着每个人的生活”可知①符合题意。材料描述了在人们的各种具体行为中可以看到人的文化人格,看到人的精神世界,④符合题意。文化包括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的两种形式,②观点错误。材料并不是强调人的文化素养的来源,③观点绝对化且不符合题意。

【考点】文化的特点 【难度】一般 3.【答案】A 【解析】“文”与“道”体现了物质和文化的关系,“文”是“道”的载体,体现了“文”是“道”的物质载体,“道”是“文”的精神内涵,①③符合题意。②颠倒了“文”与“道”的关系的关系,观点错误。“文”是物质范畴,“道”是意识的范畴,④表述不科学。

【考点】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关系 【难度】一般 4.【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人们以生肖纪年,给予动物以特定的文化内涵,这说明文化是由人创造的,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同时,生肖文化具有非意识形态的性质,②④符合题意。①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③观点错误。

【考点】文化的形态 【难度】一般 5.【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澧水船工号子是在船工生产劳动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为船工生产劳动增添了精神力量,这表明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精神力量,①③符合题意。文化作品是以实践为基础间接作用于人民大众的,②观点错误。④表述绝对化,排除。

【考点】文化与实践,文化的力量 【难度】一般 6.【答案】A 【解析】将地铁打造成文化长廊,让人们享受到丰盛的文化大餐,表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①②符合题意。③材料体现不出来。文化活动是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但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不一定就是文化活动,④观点错误。

【考点】文化与实践,文化与生活 【难度】一般 7.【答案】A 【解析】100多个节目亮相舞台,向祖国献礼,为人民说唱,体现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①符合题意。节目包括“50余个曲艺品种”,体现了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②符合题意。③与题意不符。文化在实践的基础上间接影响社会发展,④观点错误。

【考点】文化与生活,文化的形式 【难度】一般 8.【答案】B 【解析】舞台剧《锅儿挑》来源于过去老北京吃面的实践活动,表明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①符合题意,排除②。京味儿舞台剧《锅儿挑》展现古都八百年间积淀下的底蕴和气质,表明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③符合题意。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④观点错误。

【考点】文化的产生,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 【难度】一般

9.【答案】C 【解析】材料揭示了受不尚奢华、反对浪费、厉行节约之风的影响,中秋月饼也走起了亲民路线的社会现象,这说明文化对个人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②③符合题意。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①观点错误。④夸大了文化的作用,观点错误。

【考点】文化的影响 【难度】一般 10.【答案】D 【解析】文化既包括精神成果也包括物质成果,①观点错误。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④观点错误。多种文化艺术形式与传统文化于一身,使观众陶醉在中华千年文化的熏陶中体现了②④。

【考点】文化的含义,文化与人的关系 【难度】较易 11.【答案】D 【解析】“中国人喜欢喝茶,并衍生出特有的‘茶文化’”体现了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产,但物质产品可以离开精神产品,②说法错误。④材料没有反映,不符合材料主旨。12.【答案】C 【解析】《钢铁年代》属于文化作品。通过播放《钢铁年代》,鼓舞着有梦想的人们坚持不懈,勇敢前进,这表明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①③符合题意。文化不仅包括人类创造的精神成果还包括人类创造的物质成果,②观点片面。文化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能转化为物质力量,但其本身并不是一种物质力量,④观点错误。

【难度】较易

二、非选择题 1.【答案】文化生活无处不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生活。材料一中,各城市的城市精神既有共同点又有自己的特色就说明了这一点。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通过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对材料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总结。材料中,广东省的一些城市精神既富有时代特色,又展示了城市自身的文化内涵,概括出文化生 活无处不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生活。

【考点】文化的区域性 【难度】较易 2.【答案】①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运动员应该自觉多读书、读好书,培养良好的知识素养,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等部门要多举办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提升运动员的道德意识、文明意识。

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我们可以通过人们的社会行为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等部门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化素质教育的载体;运动员要从点滴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证明自身的良好素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事物的能力,属于措施类试题。本题限定的知识点非常明确,即运用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学生只要能从材料中获取准确的信息,再结合所学的内容,即可准确作答。各部门要在各级运动队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促进运动员文化素质的提高。这说明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各部门要加强各种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各种有效的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多种教育手段。这说明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考点】培养文化素养 【难度】一般 3.【答案】(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蝴蝶文化节上举办的蝴蝶文化展、蝴蝶科普展、蝴蝶标本展属于文化中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蝴蝶文化展、蝴蝶科普展、蝴蝶标本展以及在温室内和室外蝶园中欣赏到凤蝶、斑蝶、粉蝶、蛱蝶等数十种蝴蝶,体验与蝶共舞的乐趣,都是由人所创造的,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3)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游客通过参观蝴蝶文化展、蝴蝶科普展、蝴蝶标本展,可以提高自 8 己的科学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通过参观蝴蝶文化展、蝴蝶科普展、蝴蝶标本展,欣赏凤蝶、斑蝶、粉蝶、蛱蝶等数十种蝴蝶,能够体验与蝶共舞的乐趣,认识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进行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本题设问指向对文化现象的理解,所以学生要明白材料中讲述了哪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和课本的哪些知识点对应。获取准确的材料信息,结合教材对应的知识点,不难组织答案。

【考点】体味文化 【难度】一般 4.【答案】(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志愿服务精神永存,有利于在全社会弘扬乐于助人、甘于奉献、敢于担当的志愿者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2)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穷,精神上也不能贫穷。中国的发展不仅要追求物质的现代化,也要追求精神的现代化。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进行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属于意义类主观题。本题限定的知识点非常精准,即文化的社会作用这一知识点。回忆课本关于这一知识点的内容,结合材料的志愿服务精神,即可作答。

第3课时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第7篇

高二政治

必修3 ZZB30201 第二课第一框 感受文化影响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杜威指出:“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这说明()A.人的发展是由环境决定的 B.良好的文化环境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C.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持久的、不变的

2、如果在草地上掉了一块钱的硬币,美国人马上就会去打电话,“报告警察,我丢了一块钱,马上来给我找,我是纳税人,必须为我服务”。英国人则会耸耸肩膀走了,“这算什么?没什么”。德国人就会把他丢钱的这个范围,纵横各划上100道,拿着放大镜,挨个去一个格一个格地找,以非常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一定要找到这一块钱,而且往往能够找到。日本人呢,假装表面上没事,回到家里拼命地自我忏悔,自我谴责。这说明()A.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B.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们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C.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标志 D.不同国家的文化竞争力存在较大差异

3、中国人待客时“聊备薄酒”的自谦,可能被外国人误解为“慢待客人”;西方人聚餐时各付各的账,往往被东方人视为吝啬小气;东西方用语习惯的不同,常常产生误解,闹出笑话。这说明()

A.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

B.文化的差异体现民族文化的优劣

C.文化的差异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

D.文化的差异是交往不可逾越的障碍

4、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看,下列典故和成语体现的道理与之一致的是()

① 孟母三迁

②乡音未改鬓毛衰

③耳濡目染,身教言传

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5、许多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把校训、育人目标等书写在墙壁等醒目位置,让墙壁“说话”,而且这种教育方式有时是“无声胜有声”。这主要是因为()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③可以创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无形中发挥教育作用

④这种强制性的方式更有成效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6、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下列诗词寓意符合这一特点的有()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C.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7、美国人较为轻松地对待子女的教育,并不追求高学历、好职业等功利性目标。而中国人一般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才”,将来才会有好工作、有出息,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这种差异表明()A.文化环境决定人们的价值取向

B.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只能产生一种思维方式 C.不同的文化教育环境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D.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优越

8、“亲,你还在犹豫什么,赶紧下手吧!”这是京东、淘宝等网上商城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打出的广告语。不仅如此,更多的网络语言在我们生活中正被广泛使用。这说明()

第 1 页

(共 2 页)河曲中学达标测试(2015秋季版)

高二政治

必修3 ZZB30201 A.网络语言正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生活 B.网络语言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C.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被动的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

9、许多已在国外定居几十年的华人,还是喜欢喝乌龙茶,吃饭习惯用筷子,见到家乡人仍讲地道的家乡话。这说明()

A.中华文化具有保守、独立和封闭的特点

B.文化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C.文化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D.文化心理是绝对稳定不变的

10、《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曾深深地影响了几代革命青年的成长,由此可以看出()A.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B.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在长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 C.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D.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二、材料分析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广场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文化形态在中国应运而生。广场文化的有建筑、雕塑、民族艺术,内容多样,形式灵活,群众喜闻乐见,具有灵活性、普及性、容纳人数多的特点,而且寓教于乐。市民在参与活动中能潜移默化、启迪感悟,因而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

(1)结合材料,说明广场文化是如何影响人的成长和发展的。

(2)结合材料,说明广场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哪些特点。

.第 2 页

试论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的文化之旅 第8篇

士阶层所进行的旅游, 在性质上与社会上层的践礼之旅和游娱之旅不同, 他们的旅游以文化知识为依托, 以出仕从政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为目标, 任重而道远, 文化意味十分浓厚, 因此, 称之为“文化之旅”。士阶层的“文化之旅”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越陌度阡投师问学的游学之旅; 另一种是朝秦暮楚宦海沉浮的游说之旅。

商周时期的教育是“学在官府”, 学校由国家创办, 教师来自于官吏, 受教育者是贵族及其子弟, 教育内容也由政府规定, 学校管理与政治管理合一。春秋末年, 王官失业, 礼崩乐坏, 教育和文化挣脱官府和贵族垄断并开始下移。一些学识渊博的士、思想家、教育家开始创办私学, 聚徒讲学, 授业解惑。因此, 在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 社会上兴起了一股越陌度阡、投师问学和切磋学问的游学旅行的热潮。当时, 天下最负盛名的老师是孔子, 而历时最长也最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是齐国的稷下学宫。

孔子 ( 前551 - 前479) , 名丘, 字仲尼, 鲁国陬邑 ( 今山东曲阜) 人, 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儒学学派的创始人。30岁左右, 他开始创办私学, 聚徒讲学。他实行“有教无类”教育方针, 无论贫富尊卑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因此, 莘莘学子越陌度阡, 纷纷投到孔子门下。孔子的学生有的来自鲁国各地, 有的来自齐、秦、宋、晋、卫、楚、卞等国, 可谓四方辐辏, 殊途同归。

在中国旅游文化史上, 孔子则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文化旅游大师。34岁时, 孔子乘坐鲁君赐给的车马, 自曲阜游学于周之洛邑, 观周之文物制度, 问礼于老聃。返归鲁国后, 游学于孔门的弟子越来越多。翌年, 鲁国内乱, “孔子适齐, 为高昭子家臣, 欲与通乎景公, 与齐太师语乐, 闻《韶》音, 学之, 三月不知肉味”[1] (P317) 。天下学子趋之若骛纷纷游学于孔子门下。孔子亦身体力行, 据说他51岁时“乃南之沛见老聃”问道。

春秋战国时期, 以前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统治秩序和价值体系崩溃了, 在这特定的时代政治文化环境中, 人们的思想获得了一次极大的解放。当时的思想家们纷纷著书立说, 办学兴教, 从各自立场出发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主张, 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学派林立的局面。

特别是战国时期, 社会思想空前活跃, 文化教育空前兴盛。儒、道、墨、法、名、杂、农、阴阳、纵横、小说等九流十家, 各具特色, 林立海内。当时, 居于“显学”地位是儒家和墨家。墨家大师墨翟不仅是我国先秦时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而且精通器械制造擅长军事攻守。“孔墨之后, 儒分为八, 墨离为三”[2] ( P158 ) 。孔门传人或在鲁国如子思, 或在邹国如孟轲, 或在赵国如荀况。而墨家传人或在东方的吴越如谢子, 或在南方的湘楚如已齿。此外, 宋国有道家大师庄周, 齐国又有阴阳家大师邹衍, 楚国有农家大师许行, 秦国有杂家大师吕不韦……诸子大师, 各立门户, 各阐其教, 游学者赢粮景从蜂拥而至。[3] (P43) 当时游学之风之盛于此可见一斑。

在殷商西周时期, 巫史之类的王官既是思想话语的承负者, 又是政治权力的拥有者。而在“礼崩乐坏”春秋战国时期, 思想话语和政治权力发生了分离。因而, 出现了思想话语和政治权力自由的双向选择的趋势。一方面, 大国争霸, 诸侯混战, 那些宏图大略、远见卓识的国君候王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千方百计地招揽人才, 充分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士正是各国王侯首先争夺的对象。这些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 普遍奉行“学而优则仕”的原则, 怀着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奔走于列国之间, 企图凭借自己的知识和学说, 博得诸侯、卿大夫的赏识, 从而达到以布衣取卿相的功利目的。因此, 这种游说之旅是特定的社会阶层士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以求仕从政为目的的功利性旅游。同时, 也可说是思想话语与政治权力双向选择的产物。

春秋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 主要集中于四大公子赵之平原君、齐之孟尝君、魏之信陵君、楚之春申君的门下。四大公子既是“纳贤养土”的代表, 也是游说治国平天下的代表。平原君赵胜“贵士而贱妾”, “斩笑?者美人头”[1] (P455) , 宾客曾多达数千人。孟尝君田文, “舍业厚遇之, 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 无贵贱一与文等”[3] (P451) 。信陵君魏无忌礼贤下士,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致食客三千人”[3] (P460) 。春申君黄歇, “游学博闻”, “客三千余人”[3] (P464) 。战国四公子, 前三人均出身王室, 惟春申君以庶民身份荣登相位, 受封为君, 可以说是以布衣取卿相的典型的游说代表。

孔子、墨子、孟子等并不是不擅长游说论辩, 但由于他们坚守仁义之道, 不肯苟且媚俗, 迎合人主, 所以最终都铩羽而归。一些精于揣摩并迎合君主心理的游说之士脱颖而出, 其中最著名也最有代表性的是张仪和苏秦。

张仪 ( ? - 前309) , 魏人。虽然是魏国公室支裔, 但其身已为贫士。从齐国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后, 先至楚游说, 被人蔑视, 谓其“贫无行”, 遭笞辱。后得东周君资助而于惠文王五年 ( 前333年) 入秦, 被尊为客卿, 于秦惠文王十年 ( 前328年) 被任命为秦相。任秦相四年, 屡有功劳。秦惠文王十五年 ( 公元前323) 年, 张仪曾以秦相的身份和齐国的执政大臣会于啮桑。为联络秦魏两国关系, 张仪于秦惠文王后元三年 ( 前322年) 至魏为魏相。这种相相当于负责魏、秦两国外交联络工作的高级外交官, 并不是一个国家的掌权大臣。在任魏相期间, 张仪力图造成秦—魏—齐连横的局面, 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成功, 然而联络秦、魏两国的目的还是达到了。秦惠文王后元七年 ( 前318年) , 张仪自魏返秦。翌年, 张仪复任秦相。在第二次任秦相期间, 张仪为打击楚国作出了很大努力。秦武王元年 ( 前310年) , 张仪为免遭群臣谮害, 请求离秦赴魏。秦武王为张仪备革车三十乘送其入魏。至魏以后, 复为魏相。翌年, 张仪卒 .[ 4 ] ( P127 )

苏秦 ( ? - 前284) , 字季子, 东周洛阳人,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从齐国鬼谷子那里学成归来, 游说周显王, 受挫后转投赵国, 以能言善辩得到赵国大臣李兑的赏识, 但终未受到重用。于是, 辗转来到秦国, 以连横之策游说, 未果。公元前314年, 燕王哙因让国于其相子之, 酿成内乱, 齐宣王乘机大举攻燕, 燕王哙与子之俱死, 燕国几乎覆灭。公元前311年, 燕昭王即位, 实行富国强兵政策, 并处心积虑以报齐仇。公元前301年, 齐宣王薨, ?王即位, 政治上出现了倒退。苏秦乘机向燕昭王提出破齐之策。公元前300年, 苏秦奉命第一次至齐进行游说反间活动, 但是并没有达到目的, 遂于公元前296年由齐返燕。公元前289年, 苏秦第二次奉命由燕赴齐, 获得齐?王的宠信。在苏秦的怂恿下, 齐?王不顾秦国的劝阻, 与赵、梁两国共同攻宋。齐秦关系由此恶化。齐王想联合燕与三晋共同伐秦, 同时再继续攻宋以期灭宋。公元前288年, 苏秦奉齐王之命以使臣的身份联合五国攻秦。他首先到燕国, 燕昭王表面上很支持。苏秦遂由燕国到达梁国。苏秦这次南下, 具有双重使命。表面上是为齐王联络三晋, 组织五国攻秦; 暗中则为燕王联络梁、赵, 作联合反齐的准备。公元前287年, 五国攻秦。同年夏秋之际, 苏秦又从梁国来到赵国, 暗中破坏齐赵邦交的活动。当时赵国的大权执掌于奉阳君李兑之手。李兑大概对苏秦的行径有所察觉, 故将其拘留。在燕昭王的疏通和抗议下, 赵国才最终释放了苏秦。苏秦遂于公元前286年由赵至齐。他说服了齐王不把蒙邑封给奉阳君, 并挑拨了齐赵的关系, 使齐赵邦交恶化。公元前284年, 苏秦的反间活动最终为齐王所察觉而惨遭车裂酷刑。燕昭王命乐毅率五国之师以伐齐而齐一度濒于灭亡。应该说苏秦游说成功, 与他周游列国, 见识广博不无关系。他成功地将“游”与“说”结合起来, 把旅途中获得的各种知识, 巧妙地应用于政治斗争, 从而实现其功利目的。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 以前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统治秩序和价值体系崩溃了, 在这特定的时代政治文化环境中, 人们的思想获得了一次极大的解放。在这一时期, 思想话语和政治权力发生了分离。因而, 出现了思想话语和政治权力自由的双向选择的趋势。士阶层所进行的旅游, 以文化知识为依托, 以出仕从政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为目标, 任重而道远, 文化意味十分浓厚, 因此, 称之为“文化之旅”。士阶层的“文化之旅”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越陌度阡投师问学的游学之旅;另一种是朝秦暮楚宦海沉浮的游说之旅。

关键词:春秋战国,士人,文化,旅游

参考文献

[1] (西汉) 司马迁.《史记》卷47《孔子世家》[M].长沙:岳麓书社, 2001.

[2] (战国) 韩非.《韩非子》卷19《显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3]章必功.中国旅游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2.

上一篇:毕业了6年级作文下一篇:加强体育工作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