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企业与社会责任

2024-06-30

和谐企业与社会责任(精选12篇)

和谐企业与社会责任 第1篇

一、企业的社会责任

1.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

美国学者哈罗德·孔茨和海因茨·韦里克在教科书《管理学》中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公司的社会责任就是认真考虑公司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影响。”并以“社会反映”作为社会责任定义的补充。他们指出了企业要对其社会影响负责, 并把承担社会责任看作是企业的一种能力。美国学者R·M·霍德盖茨在所著《美国企业经营管理概论》中指出,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为了所处社会的福利而必须关心的道义上的责任……企业要对不同的集团承担特定的社会责任。这些不同集团主要有:股东或业主、顾客、债权人、雇员、政府、社会”。并且将社会责任归结为三个方面:就业机会均等、环境保护和提供更好更安全的产品。

中国大部分学者倾向于把企业社会责任分为两个层次: (1) 企业的基本责任, 主要是指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2) 企业的社会责任, 即企业在履行其基本经济责任, 实现生产经营目标的过程中, 应对政府、社区、消费者、职工、投资者等履行的除基本责任、经济责任或盈利责任之外的一切与整个社会生活的质量有关的责任。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 本文认为, 企业的社会责任应该指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 企业在涉及到包括股东及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时所应承担的合理的责任, 内容包括对与企业有利益关联主体的责任, 如对股东、员工、消费者、政府、环境、社区等等的责任。

2.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企业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得到可持续发展, 我们认为, 企业必须履行的合理的社会责任应包括与企业有利益关联的所有主体的责任, 如股东、员工、消费者、政府、环境、社区等。

(1) 对股东的社会责任

企业首要的责任是创造一定的利润, 对股东的资金安全和收益负责任, 要能够保证投资者的合理利益。同时, 企业不得拿股东的钱去做违法的、不道德的事情, 企业更不能将股东的钱任意挥霍, 企业还有责任向股东提供真实的经营和投资方面的信息, 通过财务报表、公司年会来向股东提供信息等。

(2) 对员工的社会责任

企业必须保护企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以人为本, 对员工管理人性化, 保护劳动者人身安全、身体健康, 为员工的发展提供各种机会和条件, 培养和提高员工政治、文化、技术等多方面素质。因此, 企业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提供合理的工作报酬和适当的工作保障。

(3) 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

企业对消费者负责, 就要为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安全、舒适和耐用的商品, 生产的产品要符合健康安全准则及一系列国际国内质量认证标准, 不断完善产品服务体系, 最大限度地使消费者感到安全、安心和便利。企业还要做到定价公正合理, 尊重和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去研究和设计产品, 强调广告责任, 维护社会公德等。

(4) 对环境的社会责任

企业作为自然资源的主要消费者, 在生态环境问题上, 应当承担起节约自然资源、保护资源的责任, 企业应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要整治被污染破坏了的生态环境。

(5) 对政府的社会责任

企业对政府的责任涉及社会生活中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如企业对大政方针、法律政策的拥护, 遵守国家关于财务、劳动工资、物价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接受财税、审计部门的监督, 自觉照章纳税, 贯彻政府的相关产业政策等, 这是企业作为“社会公民”对政府应尽的最基本的社会责任。

(6) 企业对社区的责任

企业对社区有维护社区正常环境, 适当参与社区教育文化发展、环境卫生、治安事务、支持社区公益事业等责任。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1.和谐社会与企业社会责任有着共同价值目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是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企业社会责任内在地蕴涵着守法、互信互利、公平正义等伦理原则, 它们与和谐社会所倡导的价值相一致。承担社会责任必然要求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遵纪守法、按章纳税, 在企业管理上要做到以人为本, 员工收入分配上要尽可能公平合理, 实行可持续的发展策略, 改变高耗能、低产出的发展方式, 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做出贡献。

2.和谐社会同时是一个均衡的社会,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实现各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的有效途径

企业社会责任要求在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 承担起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 在主要的社会利益主体间建立沟通和协商的渠道, 自觉地把对社会和环境的思考与认识贯穿到企业活动中, 使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格局不至于过分失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发展所处的生产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善,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促进社会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

3.社会和谐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刚开始会增加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但从长期来看, 和谐稳定的企业与社会关系, 不仅可以使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而且还能降低生产成本, 是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对社会来说, 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参与和谐社会构建, 不仅可以简化社会工作, 分担社会压力, 还能使社会与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和良性循环。

三、以落实企业的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思考, 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对企业的必然要求。针对我国目前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比较薄弱的问题, 在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方面, 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从政府角度:

要加强立法, 积极构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体系, 进行宏观调控

(1) 构建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西方跨国公司在对外贸易中推行社会责任标准 (SA8000) , 据估计, 从1995年以来, 我国沿海地区 (主要是珠江三角洲地区) 至少已有10000多家工厂接受过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审核, 一些公司因为审核不达标或没有改善诚意而被取消了供应商资格。SA8000标准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提出的, 与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别。因此, 作为发展中国家, 我们应该借鉴SA8000标准, 制定出适合国际公认又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并力争将中国体系融入国际标准中。

(2) 加强立法监督工作

能否将社会责任付诸实践,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法律法规的制订, 特别是贯彻实施。虽然我国已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但这些法律条文并不够全面和细化, 在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操作裁决过程中, 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依然很大。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员工的权益起到了保护作用, 但自实施以来, 许多企业, 包括一些大型企业, 都在想方设法避开法律的约束, 甚至不按规定行事。因此, 我国政府必须转变观念, 应将企业社会责任的关键内容体现在立法条文中, 同时应使执法程序明确具体, 监督工作规范严格, 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从社会角度:

社会公众参与, 进行社会监督, 营造企业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

目前, 中国的消费者在自身权益屡受侵害的情况下, 维权意识正在逐步形成, 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需要一个社会基础, 这就是社会公众的责任意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广大的社会公众也是受益者。公众的积极参与, 包括媒体监督和来自专业性的民间组织的监督, 是包括企业在内的全社会责任意识提升的最重要的标志, 公众的广泛监督, 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最有力的保证。

3.从企业角度:要转变观念, 加强自律, 提高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水平

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塑造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合力, 但无论如何其自身塑造必然是基础。中国的企业组织应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度领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性。一是在企业管理组织结构层次中, 要把社会责任管理贯彻到从上到下的各个层次, 要在管理组织机构的底层加强社会责任管理目标的组织落实。二是企业在经营理念上树立科学发展观, 最大限度地去减少或化解这些矛盾, 最大可能地去推动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三是在企业经营价值观上, 要将企业社会责任注入到企业文化内涵之中。

摘要: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 更是每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本文从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内容以及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进行分析, 探讨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进而提出了以落实企业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的措施。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1]李淑英.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界定、范围及特质[J].哲学动态, 2007, (4) .

创建和谐企业与构建和谐社会1 第2篇

一、创建和谐企业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和重要意义

创建和谐企业,是指构成企业系统中的各部分和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平衡发展状态。它应该具有科学发展、依法治企、公平公正、协调有序,诚信合作、安全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服务社会”的基本特征,其核心是通过促进企业内外“和谐”,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最终实现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创建和谐企业是国有企业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和谐企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导力量,大力开展创建和谐企业活动,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保障。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创建和谐企业入手。

(二)创建和谐企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下,有些企业出现了种种“不和谐”现象,比如有的企业党群、干群关系紧张;职工之间彼此猜忌,团队意识淡薄;漠视职工身体安全和健康,重大伤亡事故时有发生;施工中偷工减料,“豆腐渣”工程难以杜绝;环境污染严重,社会责任意识弱化等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危害了国家、集体和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损害了企业的良好形象。因此,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科学分析影响企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通过全面贯彻落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使企业走上和谐发展之路。

二、当前影响企业和谐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据有关部门调查表明,目前,劳动关系矛盾己成为企业的主要矛盾,劳动关系不和谐、不协调,给企业发展和社会和谐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一部分企业重企业发展,轻职工权益,劳动保护不到位,劳动合同签订率和社保参保率“双低”。

(二)一些企业领导和经营者仅仅把职工看成是“打工者”和管理对象,“以人为本”的和谐双赢理念不强。

(三)分配不合理是当前企业劳动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因素。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经营者、管理人员与普通职工收入差距过大,缺乏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一些企业在效益增长的同时长期不给职工增加工资,有的把社会最低工资标准核定为企业职工的工资标准。

(四)一些企业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与社会效益,一些企业经营者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

(五)一些地方强调投资环境,注重招商引资,对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创建和谐企业重视不够。

三、创建和谐企业的主要对策措施

创建和谐企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它包括企业的“内部和谐”和“外部和谐”。所谓“内部和谐”主要是企业内下级单位、各职能部门之间和谐,企业与职工和谐,职工与职工和谐等;所谓“外部和谐”主要是企业与顾客和谐,企业与供应商和谐,企业与地方政府、新闻媒介和谐,企业与企业和谐,企业与环境、社会和谐等。因此,创建和谐企业,就是要理顺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利益矛盾,不断促进企业系统中各部分和要素和谐发展。

1、正确处理科学发展与合理分配之间的关系。创建和谐企业,必须坚持以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企业要和谐,根本地讲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要把“蛋糕”做大,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通过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升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产品质量,做大做强主业,延伸产业链,增加企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强企业综合实力,不断改善和提高职工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二是要把“蛋糕”切好,坚持走共同富裕之路。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正确处理依法治企与加强民主管理之间的关系。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公正公平,创建和谐企业也必须坚持公正公平原则。公正公平需要法律来维护,法律不仅规范了投资者、劳动者双方的行为和义务,也保护了投资者和劳动者的权利和利益。创建和谐企业,一要加强法制宣传,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增强职工的法律意识。促进企业实现公正公平。二要依法治企业、依法管理,使职工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享有法律提供的权利。三要努力推动企业基层的民主管理制度建设,通过推行厂务公开,使广大职工真正享有参与权、知情权、选择权、建议权和监督权,从而调动广大职工群众参与和谐企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构造性。

3、正确处理好企业内下级单位、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企业系统中各部分与要素和谐,首先是要促进企业内下级单位以及各职能部门之间和谐。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都实行了公司制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管理企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在这些企业中仍然还存在着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各利益主体责、权、利关系不明确等许多问题。因此,促进企业内下级单位、职能部门之间和谐,就是要提高认识,不断健全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处理好企业母、子公司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4、正确处理好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就是强调发展要全面、协调、可持续,要统筹兼顾。就企业来说,投资者需要回报、需要利润的不断扩大,劳动者需要就业、需要收入的不断增加。将员工的个人成长融入企业的发展之中,实现两者的共同进步、协调发展,是创建和谐企业的最高境界,也是创建和谐企业的最终目标。一要在企业内部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构造的氛围,使一切有利于企业进步的原望得到尊重,活动得到支持,才能得到发挥,成果得到肯定。二是要高度重视培训工作,引导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三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为那些“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的员工提供发展平台和上升通道。

5、正确处理好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具体到企业,就是要坚持抓好队伍建设。一要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密切干群关系;二要以强化执行力为主线,保证企业各项制度的落实。三要处理好在岗职工与离岗职工、主体单位职工与改制单位职工,干部与职工等群体之间的关系,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和承受能力,但不要搞平均主义。四要通过适当的活动和形式,为员工创造更多的沟通思想、增进感情的机会,融洽员工关系。

6、正确处理劳动者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指导方针,依靠职工办企业;二是严格遵守《合同法》、《劳动法》、《工会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依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三是完善经营管理,规范用工行为,建立起劳动关系自主协调机制;四是保护、调动、发挥好职工和企业经营者两个积极性,做到互利、互爱、双赢、达到“共建和谐企业、共谋企业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目标。

和谐企业与社会责任 第3篇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企业文化 统领

当前,更多的企业都在致力于建设和谐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基础、核心和实质是企业价值观。在新形势下,作为社会发展重要支撑的企业,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统领,强化和谐企业文化建设,才能推动企业和谐可持续发展。

一、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一个企业的追求和愿景是什么?是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还是员工、企业和社会利益的兼顾?是客户第一还是企业自身第一?对这些问题回答的差异,取决于企业价值观的不同。

企业价值观是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乃至整个企业经营运作、调节、控制与实施日常操作的文化内核,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也是企业追求成功的精神动力。企业价值观是由企业和员工的需要构成的价值体系,是把所有员工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是企业行为规范制度的基础。说白了,企业价值观就是一个企业的组成人员赞同什么,相信什么,想朝着一个什么方向发展,想要一个什么结果。

企业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基本特性,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影响着企业的性质、目标、经营方式的取向,企业的存续、发展都靠企业价值观支撑。一个把国家、社会、集体、个人利益通盘考虑的和谐企业,不会贪图一时的既得利益。

相反,一个把挣钱作为本位价值观的企业,当利润和大局、信誉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它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让一切服从挣钱的需要。经久不衰的百年老店,靠的是优秀价值观的维系。有了基于理性建立起来的核心价值观,企业平时能把握内外各种关系的平衡,保持和谐稳定,遇到风浪时能瞻前顾后,保障正确的发展方向。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应该潜心打造优秀的价值观,在企业成员心中形成深层信念,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和行动遵循的准则。

构建企业文化,首先必须进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全体成员树立“共同价值”和“共同信仰”,确立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观,进而靠文化力激活生产力,增强凝聚力、执行力和创造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打造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树立正确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的和谐建设才会有牢固的根基。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提升企业全体成员的价值追求层面。“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企业不能只关注财务数据的增长,更应该有勇于担当、乐于分享的胸怀。要以国家的富强,社会的民主、文明、和谐作为企业的第一价值取向,从思想上明确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企业发展、财富增长的同时,要想到对国家的贡献,想到对社会的回报,关注社会公益。这样的企业,才能在内部利益多元化的条件下,培育更多的社会共识,建立共同的追求。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人民首创精神的尊重,是对人民权益的保障,更是对人民平等发展权利的维护。就企业而言,在涉及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时,要充分听取职工群众意见、建议,民主决策;在选人用人上,要倡导任人唯贤,杜绝任人唯亲。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缺少公平、公正,必然严重影响员工队伍的稳定,制约企业的正常发展。企业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制度建设,注重全体成员的自由、平等,给予员工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保证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保障员工的平等发展权利,才能构建好内部的和谐环境,保障企业的协调运转。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强化企业内部的道德建设。一个人的道德观念对其言行举止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当前一些人道德缺失的情况下,更要注重在企业员工中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把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等思想观念融入员工的价值观念中。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不仅要爱国、敬业,更要讲诚信,讲友善。对员工的承诺,要说到做到,百分之百兑现。执行制度,也要辅之以必要的思想工作,不能把处罚作为唯一管理手段。另一个方面,作为员工,不仅要讲诚信、友善,还要积极树立爱国、敬业精神,把爱国敬业精神化为积极奉献的行动,把诚实守信互助友爱融入到人与人之间文明交往中。要通过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培育,在企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氛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应该是兴企之魂,决定当代企业的发展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企业文化建设,用正确的价值观凝聚更多的正能量,才能打造出和谐企业。

三、抓住关键环节践行核心价值观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企业文化建设,需要长期坚持,循序渐进。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抓住几个关键环节,扎扎实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培育。企业价值观不是自发产生的,是长期积淀的产物,是有意识培育的结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灌输,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理念,树立大局意识、奉献意识、责任意识和协作意识。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逐步塑造具有特色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培养员工的企业意识,增强对企业生存、发展的责任感。注意本企业典型的培养,积极选树各类模范人物,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人、感染人,激励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发扬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精神,自觉做企业的主人。

要加强领导的表率作用。“企业领导者的个人价值观,影响企业的价值观,企业领导者的文化理念,左右着企业文化的形成。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要从企业负责人做起,從各级管理人员做起。带好一个企业,领导者首先要明确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社会价值高于利润价值,用户价值高于生产价值。企业各级领导要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人格的力量凝聚企业全体成员的精气神,带领员工共同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追求。

要加强规章制度建设。规章制度要具体,要细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十分明确,对企业上下所有人都能有严格的约束。制度制定的基本着眼点必须以人为中心,突出人本管理,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企业领导者要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尤其要尊重员工的劳动。要加强企业职代会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建设,通过职代会、企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形式,疏通领导与员工之间交流思想的渠道,使员工有知情权、建议权、监督权和质询权。要努力优化用人环境,建立与企业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用人制度,努力开发每个员工的潜能,塑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加强工会建设,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从制度监督层面履行工会职责,维护职工权益,进而达到凝心聚力。

建立和谐企业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和任务。我们应该通过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企业核心价值观,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把企业建设成为人际关系融洽、充满友爱、精诚团结、奋发向上的和谐团队。□

(作者单位:安徽三建工程有限公司)

和谐企业文化的社会基础与影响因素 第4篇

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个人与他人利益的相互满足与实现, 和谐文化必然也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我们要构建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自然包括经济文化的内容, 就是指也必须要通过打造和谐的企业文化表现出来的。现代企业制度强调人的核心价值, 必然涉及到企业中人与人之间, 企业与企业之间, 企业与社会之间, 企业与环境, 企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应该是一种和谐的关系。因此, 我们认为, 和谐企业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 所谓和谐文化的基本的含义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 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而和谐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阶段, 特定企业所逐步形成的以和谐文化为特征的, 实践“以人为本”, 并且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以及体现企业精神、准则、作风、理念、道德、目标并自觉遵循的一系列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通常表现为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沿袭的传统与习惯等。

二、和谐企业文化构建的社会基础

1. 企业文化具有社会属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创新发展、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企业价值观念、经营思想、人才战略、企业形象、品牌意识以及职业道德的综合。是一种以人为本, 以激发调动企业职工创新能力, 增强内部凝聚力的新型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它体现为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和强调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

那么究竟应如何理解企业文化的社会属性?我们认为,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个子系统。企业通过自身生产经营的产品及服务, 不仅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经营特色、组织特色和管理特色等, 更反映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战略目标、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它既是了解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窗口, 又是社会当代文化的生长点。

2. 和谐企业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本质上分析, 任何企业文化都是特定的企业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 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 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可以从三个层面探讨:

第一层面是企业物质文化。它一方面是由民营企业员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 如企业的产品, 企业建筑, 企业的生产环境等, 这些文化犹如企业的颜面, 最能凸显企业文化的优劣。同时, 企业又是社会构成的经济单位, 企业物质文化必然带有社会物质文明的成分。第二层面是企业制度文化。它主要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 通过企业各种制度可以从深层规范企业和员工的行为, 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中处于良好的状态, 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同时, 企业制度必然受到社会制度的影响, 是社会管理制度, 经济制度的产物, 因此, 企业制度文化是社会制度体系重要的要素之一。第三层面企业是精神文化。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受一定的社会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而精神文化在整个企业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 企业精神文化与社会精神文明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所以, 任何企业文化都会从本质上体现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时代精神的精华。企业文化也从经济基础的角度反映社会文化的基本价值趋向。和谐企业文化也正是从这个方面成为社会整体文化的构成部分, 和谐企业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和谐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企业文化是从企业的角度分析, 是形成于企业的特定文化, 是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组织内部的文化。其实, 作为企业形态的经济组织也是社会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包含企业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 也体现社会的道德基础与社会总体的精神风范, 也是社会文明与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广义的企业文化也应该是指包括特定企业在内的整体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总和。所以, 和谐企业文化应该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第一, 企业文化具有社会道德水准的标准性。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会产生特定的文化内涵, 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文化, 必然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因此, 和谐社会文化的发达程度、文化标准与和谐社会价值观念的传递, 是和谐企业文化形成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第二, 企业文化管理是社会文化的综合体现形式。当代的企业管理是以以文化为基础的, 它是一种具有社会职能的管理文化, 企业文化植根于社会文化、社会价值观念、社会习惯和社会信念之中,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植根于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中。因此, 企业文化的和谐程度是社会和谐文化的表象途径之一。第三, 和谐企业文化突出人的核心价值观念。和谐社会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本思想, 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新型价值观念。与和谐社会文化的发展相一致, 企业文化是在管理的基础上形成的企业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它把企业精神和价值观作为核心和基石, 强调对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的塑造。所以, 企业员工 (也是社会成员) 是企业文化构建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如何在企业文化的构建中形成“人本精神”, 在企业内部创造出一种和谐一致、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以发挥群体的文化优势,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是和谐企业文化的核心意义。

4. 社会和谐文化是和谐企业文化的灵魂

建设和谐社会, 最重要的因素是人, 而文化正是直接作用于人的, 直接决定着人的思想、人的行为。所以说, 和谐文化正是和谐社会的灵魂所在。和谐社会为和谐企业文化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这是因为:一方面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得到迅速改善的同时, 对于良好的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希望社会更加和谐而美好。从这个意义上说, 人们对和谐文化的渴望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 社会先进文化是整体文化发展的综合, 建立和谐企业文化也是新条件下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企业文化的阶段性, 独特性决定了任何成功的企业文化必须是于优秀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没有离开特定历史阶段和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必然带有它形成时期的社会意识与价值观念, 是与社会发展的主题文化联系在一起的。所以, 和谐社会文化是和谐企业文化的基础。

三、影响和谐企业文化构建的要素分析

目前, 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从建设企业文化的内容角度分析, 影响和决定和谐企业文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员工的和谐素质、和谐社会的发展程度、企业共同观念的形成和企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1. 企业员工的和谐素质是影响和谐企业文化的决定因素。

企业员工的素质是决定企业文化质量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原因主要在于:

第一,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成优秀企业的形成和发展, 优秀企业必定有自己的优秀文化, 它们与普通企业仅一线之隔。普通企业的文化处于一般或低水平状态, 员工也普遍具有低素质的特性。优秀企业的员工实事求是, 有主人翁意识, 积极投入工作实践, 勇于解决问题。他们的领导千方百计调动员工的劳动热情和聪明才智为企业发展服务, 又让员工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世界知名有优秀企业家都不约而同地有这种体会:企业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就是群体, 健全而稳固的组织结构要比实施的经营法则重要的多。

第二, 企业员工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现在与未来, 影响着企业的和谐与气氛。例如, 英国原子能管理局局长约翰.鲍尔认为, 只有幕僚和职工之间能够心心相印精成和作, 企业才能发挥高效益。应该努力创建和谐的工作环境, 树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使员工为企业的今天与明天努力奉献;而只是追求薪金的员工则只是将眼光放在在自己的收入、奖金与待遇上, 将企业当作是获得收入的单位, 缺乏和谐精神的创造。

第三, 优秀的企业员工最具有团队合作的事业基础。企业文化是企业所有员工的共同文化。和谐的本质含义之一就是员工之间的和谐与合作。因此, 当代的企业文化与以往企业文化的区别就在于更加强调合作与共赢, 体现出鲜明的团队合作。团队精神在实现企业管理中已占据重要位置, 这也是企业文化必不可缺的主要内容。真正的团队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一是必须能够创造出共同的“产品”, 有共同的目标;二是全体成员为共同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工作;三是团队成员之间建立或形成互相认可、互相负责、共同遵守的契约。

2. 和谐社会发展程度是制约和谐企业文化的环境因素。

和谐社会建设, 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的和谐, 其本质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没有和谐的文化, 和谐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全面实现。

因此, 建设和谐文化,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需要, 也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 努力建设和谐世界的需要。和谐社会发展从文化层次和社会制度方面影响和谐文化建设。

首先,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企业发展共同形成的文化观念的产物。它所包含的价值观、最高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道德风尚等内容, 也是构建和谐文化的主要内容。企业和谐文化以全体员工为工作对象, 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交心联谊等方式, 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 规范员工行为, 凝聚员工力量, 为企业总目标服务。

其次, 如前所述, 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性, 是以社会文化的内容、背景为条件的。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 社会文化, 社会精神特征, 必然地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得到反映与表现。社会价值观念, 利益观念, 和谐观念, 以及文化观念无不在企业文化中产生相应的影响。

第三, 和谐社会是和谐企业文化发展的外在影响因素。和谐社会的社会精神是企业精神形成的基础, 和谐社会从根本上影响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所以, 和谐企业文化是以社会文化为发展前提的, 与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是本质一致的。

3. 企业共同价值观是和谐企业文化形成的基石。

文化的本质在于具有社会共识性, 只有达成共识的要素才能称为文化。所以, 企业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是和谐企业文化形成的根本性约束条件, 其原因是:

第一, 企业共同价值观从文化角度影响和谐企业文化的形成。企业新提出的东西, 如果没有达成共识, 目前就不能称之为文化, 只能说是将来有可能成为文化的文化种子[6]。企业文化代表企业共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 即多数员工的共识。当然, 共识通常是相对而言的, 在现实生活中, 通常很难想象一个企业所有员工都只有一种思想、一个判断。由于人的素质参差不齐, 人的追求呈现多元化, 人的观念更是复杂多样, 因此, 企业文化通常只能是相对的共识, 即多数人的共识。因此, 不同的企业文化都具有相对的特殊性与相对的独立性。但是针对具体的企业所具有的文化, 则必须是共同价值观念的综合表现。

第二, 企业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不具有模式的普遍性。企业共同价值观的成功是指形成了企业家及广大员工都认同和恪守的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其本身就具有复杂性与难以统一性。企业文化主要分为情感型、制度约束型、理念引导型和境界追求型四种。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企业文化属于第一、二种类型, 第三种类型较少, 第四种类型则更少。原因就在于人的素质参差不齐, 人的追求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由此所导致的学习型组织、合作性人际关系的严重缺位。

4. 创造条件建立学习型组织是实现和谐企业文化的重要组织保证。

和谐企业文化的构建是一种人际化的行为, 必须有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 才能使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获得成功。要想使广大员工从被动参与转到向往和追求, 就应尽快建立先进的组织形式——学习型组织。在这一组织中, 引导和要求广大员工自我进行“修炼”, 主动树立共同目标, 越超自我, 突破思维定式, 主动参加团队学习, 才能为进行和谐企业文化的建造奠定雄厚的思想基础。

5.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关键。

企业核心价值观就是企业文化的魂, 集中地反映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对自身使命和未来的认识。一般意义上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就是指——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运做中所形成的最高精神境界。成功的企业都首先源于对自身价值的认识, 这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客观基础。从我国企业的情况看, 现在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但就总体而言, 在企业核心价值观上没有形成具体的特殊内涵, 存在相当严重的形式上的相互雷同, 缺乏个性, 仍然是个突出问题。没有对特定的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定位, 企业文化建设只是形式的存在, 外表的模仿, 或者雷同化的产物。

文化具有时空性, 总是相对于一定范围而言。企业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和行为方式只有达成普遍的共识, 才能成为企业的核心文化, 这些理念和行为方式才能转化为广大员工的自觉行动。所以, 如何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核心价值观是和谐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俊英:品牌文化是企业文化, 烟草在线专稿, 2006-9-27;

[2]、黎群:谈谈如何正确理解企业文化, 中外管理 (J) 2005年第2期;

[3]、李忠杰: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文化, 半月谈 (J) , 2006年09月27日;

[4]、陈飞虎:关于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光明日报, 2006-12-13日;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第5篇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各级政府必须依据有关市场监管和企业管理方面的法律及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培训,加强劳动和社会保障执法,依法监管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劳动标准认证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始终维护和保障劳动群众和广大公民的`合法权益,督促各类企业改善劳动条件和福利水平,诚信守法经营,努力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作 者:郑辉 杨恒雨 作者单位:四川行政学院,四川,成都,610072刊 名:四川行政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ADMINISTRATION COLLEGE年,卷(期):“”(1)分类号:F124.7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和谐劳动关系 政府监管

和谐企业与社会责任 第6篇

重庆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重庆医药)是重庆市国资委重点骨干子企业,是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前身为1950年成立的中国医药公司西南区公司,1994年改制为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截至2011年12月底,重庆医药拥有分、子公司33个,地跨渝、川、黔、赣、鄂等地,员工近6 7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近2 400名),2011年实现销售151.2亿元。

重庆医药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医药商业企业,涵盖纯销、分销、零售、终端配送和制药工业,拥有进出口经营许可权,是中央和重庆两级政府药械定点储备单位,是中国三家经营特殊药品的全国性批发企业之一,是国际医药批发商联合会会员单位。近几年,重庆医药先后荣获亚洲品牌500强、中国品牌价值冠军、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企业信用评价AAA级信用企业、中国服务业500强、中国医药商业百强企业、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国家级征信企业、管理体系创新奖、重庆市国企贡献奖、重庆最佳诚信企业、重庆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等荣誉。2011年位列重庆企业100强第14位,重庆服务业企业100强第6位。重庆医药现有20个商标、16个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

重庆医药为了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肩负“向客户提供全面优质服务,让百姓吃上放心药”的使命,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客观、准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基础上,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梳理重庆医药“责任企业”的五个构成要素即:“股东放心”、“员工自豪”、“客户满意”、“百姓信赖”、“政府省心”,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整体战略,构建组织责任和制度保障体系,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为利益相关者创造同增互长条件,坚持以人为本理念,营造共同发展的和谐环境,从而构建起以“责任、人本、和谐”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并做到持续改进。

围绕企业发展目标,明确企业文化建设方向

重庆医药倡导利益相关者和谐共赢,将“责任、人本、和谐”理念融入企业战略,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持续性。2006年,重庆医药以制定发展战略为突破口,达到统一思想、统一定位、统一行动的目的。重庆医药在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功能以及行为特征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经过广泛调研和多次认真研究,确定的企业文化建设方向是:通过建立企业共同的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体系和共同的行为准则,塑造统一的品牌形象,达到统一员工的思想,凝结力量,确保企业“上下同心”,形成企业发展合力,有效实施企业战略,推动企业和谐持续发展。几年来,重庆医药坚持“稳定、发展、开拓、创新”的工作方针,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融入到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努力增加价值链活动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在对战略性社会责任进行选择时,着重选择和自身业务活动相关的社会问题,既为社会带来价值,又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2010年,重庆医药制定《重庆医药股份有限公司2011~2015年发展战略》,明确了企业未来的总体发展目标与思路。

建立组织制度保障体系,完善企业文化建设考核机制

重庆医药以机构调整和制度改革为重点,按照“激励与约束相结合而以激励为主”的原则,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确保企业文化建设目标得以实现。为切实抓好基于责任、人本、和谐的医药流通企业文化建设工作。2006年,重庆医药成立以董事长为组长,党委书记为副组长,高层领导为成员的文化建设委员会,负责重庆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决策、领导、监督与评价。设立重庆医药企业文化办公室,负责组织、推动重庆医药文化落地的各项具体工作。重庆医药下属分、子公司也相应组建企业文化领导小组,其党政领导担任组长,并设立企业文化专职人员以及企业文化宣贯人员与重庆医药企业文化办公室对接,明确各级职责。通过建立完善的推进机构,为构筑重庆医药文化竞争力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重庆医药将“责任、人本、和谐”文化渗透到规章制度建设中,促进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共同发展。5年来,重庆医药在战略管理、市场营销、法律风险防范、项目管理、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党群工作等各个管理领域建章立制,形成覆盖企业运营全方位、全过程的制度体系。

重庆医药把基于责任人本和谐的医药流通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纳入企业的绩效考核系统中,将企业文化建设成效进行指标量化。重庆医药坚持“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价”五同时原则,层层签订经营、质量、安全环保、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责任书,将责任落实到岗到人。通过创新推行全员岗位责任制,实施管理工作检查考核与年度评比和绩效挂钩。重庆医药每年从普通职工到最高管理者均按照不同标准缴纳责任风险保证金,奖惩分明,形成“人人肩上有责任”的自我约束机制。

基于责任人本和谐,为相关者创同增互长条件

重庆医药着力进行管理机制建设,以打造让“股东放心、员工自豪、客户满意、百姓信赖、政府省心”的责任企业为目标,以求实现社会发展与企业成功的共赢。

让股东放心

重庆医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符合公司法规定的利润分配条件下,按时、足额向股东分配利润,以诚信赢得股东的信任与支持,依法合理维护股东利益。一是依法合规决策。重庆医药构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成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并且通过制订不同层面的工作细则来促进和保证“三会一层”的有效运行。重庆医药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规定,定期、不定期召开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会议,报告工作并作出重大决策。重庆医药完善经营层议事规则,每周召开经理办公会,对股东做到信息透明公开,注重精细管理,提升经营质量,使企业价值不断增长。二是加强资本运营和资金管理。2007年,重庆医药充分调研后制定财务集中管理方案,经多次论证后实施“四统一”财务集中管理体制(统一财务管理政策、统一资金管理、统一预算管理和统一人员管理)。集中资金资源优势,调剂公司内资金盈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资金占用。重庆医药帮助子公司置换高利率借款,解决其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让员工自豪

重庆医药推进公开招聘、择优上岗机制,重视员工培训,不断改革和完善薪酬福利体系,提高薪酬的内部公平性和外部竞争力,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一是充分保障职工合法权益。面对全球金融危机,重庆医药积极为政府分忧,在没有新增一名下岗人员的情况下,主动安排原有下岗、待岗职工逐步上岗。近年来,重庆医药实行了全面的工效挂钩管理,在兼顾公司效益的基础上,建立了员工收入的增长机制。5年来,重庆医药员工人均年工资额增长136%。2008年1月1日,新《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重庆医药对在职职工和各类聘用人员(含农民工、退休返聘)历年的劳动关系进行了全面清理,完成了员工劳动合同的重新签订工作。2010年,重庆医药对自1994年以来实行的《岗位技能结构工资办法》进行了修订,使工资更能体现员工的个人技能、对企业的贡献和工作效果。2010年开始,重庆医药每年开展全员健康体检,并用制度进行固化。二是完善选拔培训机制。近几年,重庆医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采取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对外引进等形式拓宽用人渠道,完成8批112名中层干部的选拔,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专业结构得到改善。建立了100多人的后备人才储备库,分近期、中期、远期进行分类管理。开展分层分类的大规模培训,选送40多名中层以上干部到清华、厦大、重大等高校读EMBA、MBA;每年通过邀请专家讲座和派遣参加培训等方式为干部、员工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坚持对关键特殊工种岗位持证上岗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坚持对新入职大学生进行培训,近5年共计组织各类培训39277人次。重庆医药把下属的医药经贸学校作为培训基地,主要为药房培训门店经理和具有药学中专学历的营业员;同时学校与中国药科大学联办药学专业大专班、本科班,培养中高级药学专业人才。

nlc202309032219

让客户满意

重庆医药加强与客户合作,建立供方关系管理系统,与客户建立战略联盟,确保产品和服务质量,赢得客户信赖。一是优化供应链管理。重庆医药大力推进区域扩张和国际合作,拥有近3万家上下游客户。经营品规从2006年的3万个左右发展到2011年的7万多个。重庆医药进一步扩大全国销售区域的布点,销售网络从2006年覆盖全国10个省市发展到2011年覆盖全国31个省市。2007年,重庆医药建成中国一流、西部领先的现代医药物流中心,采用全进口先进的自动化物流设备、充分运用现代化物流技术、实现全系统的信息化管理、配备专业化人员,搭建起一个医药现代化物流平台。物流中心自有配送车辆260余台,配备GPS卫星导航系统,有效保障了药品仓储、配送的质量和及时性。重庆医药开发冷链管理系统,建立了上千平米的冷库,配置专用冷藏运输车以确保冷链药品的运输温度。存放冷藏药品的保温箱内,安置专用温度计,实时监控温度。重庆医药还投入巨资开发了商务、物流、供应链等多个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物流系统运行效率,降低了整体运营成本,并向社会提供第三方医药物流服务。二是建立严格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重庆医药秉承“共赢、诚信、互惠”的经营理念,找准企业文化与经营活动的结合点,将责任文化渗透到企业经营各个环节。重庆医药出台供方管理办法,建立供方关系管理系统,对供方实行评级分级制度,规范对供方的招标选择、考核评价等各环节工作,建立奖优汰劣的动态管理体系。重庆医药针对供应品种、药品包装、药品质量、配送、售后服务五大要素,制定顾客满意度调查计划,每季度对各部门、分公司服务质量管理情况进行抽查检验,编制半年、年终公司服务质量报告。重庆医药收集顾客对药品和服务满意度的信息,作为对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一种测量,并对顾客满意度信息进行汇总分析与处理,针对不合格药品和不合格服务的类别进行相应处置。重庆医药通过政策研讨会等多种方式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增值服务,近几年多次召开基本药物、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专题解读会,协助客户解决好在招标采购中的实际问题,树立了客户信心。

让百姓信赖

重庆医药以“服务大众健康,让百姓吃上放心药”为己任,开展多样化的利民便民服务,以过硬的质量、到位的服务赢得百姓信赖。一是牢把诚信质量关。近年来,重庆医药在巩固坚持GSP、GMP管理体系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不断引进先进管理标准,夯实质量管理基础。2007年重庆医药在和平物流、和平制药试点实施开展了6S和TNPM规范体系管理,2008年初对质量管理流程进行了再造,建立完善了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质量控制过程数据化,形成了PDCA闭环管理控制。2009年,重庆医药通过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确定了“重质量,让百姓吃上放心药;讲诚信,为客户持续提供满意服务;遵法规,做医药流通责任企业”的质量方针,坚持采购药品、商品合格率100%,客户满意度不低于90%。重庆医药紧紧围绕“保证药品质量、提高服务质量”两大核心要素整合经营资源,加强内部作业流程衔接的质量控制,在采购、储存、销售、配送、售后等关键环节牢把质量关。二是为消费者提供增值服务。重庆医药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终端配送实行“市内8小时”、“市外24小时全覆盖”的配送承诺;全资子公司和平药房在创服务品牌上下功夫,一直坚持“小病当医生、大病当参谋、重病当亲人”的服务原则,大力拓展以健康管理为核心的增值服务项目。和平药房在老博会活动中,安排执业药师现场咨询、为市民提供测血压、测血糖、免费吸氧、理疗保健体验服务;在重庆第十一届科协年会暨“全国科普日”活动中,向市民发放《和平健康手册》;在“中医中药健康养生节”活动中,为市民赠送上万份健康避暑药,邀请数名重庆名中医免费义诊;在各门店提供免费熬制中药等服务。重庆医药积极参加社区和谐建设,关注民生,多次组织社区健康公益活动,为社区居民带来医疗产品、医药知识以及健康问候,受到了社区居民的热情回应。

2010年,重庆医药联合市内51家医院,编撰出版《重庆就医指南》,汇集重庆医疗相关信息,方便百姓就医,填补了重庆就医信息空白。通过这本详细的就医工具书,市民足不出户,通过电话几分钟就能找到合适的医生,给就医病人提供了方便。重庆医药将2000册《重庆就医指南》,通过重庆新闻出版局捐赠给重庆农村书屋、社区书屋,并在重庆市近千家和平药房内配备《重庆就医指南》,方便市民在药房内进行查阅。

让政府省心

重庆医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和回馈社会,坚持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品牌形象有效提升,企业得到持续发展。一是勇担社会责任。重庆医药积极开展对口扶贫工作,修建希望小学,开展帮扶助学活动,近几年,累计捐款捐物近300万元。重庆医药被指定为中央和重庆两级政府药械定点储备单位,近年来,在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中,迅速集结药械,有效保证供给,为抢救生命、维护健康发挥积极作用。2008年初,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受严重冰雪灾害,重庆医药及时安排药品调度,保证了医院药品器械的供应;在5.12四川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期间,较好地完成了中央和重庆市两级政府储备药品紧急配送任务,发出调运指令30余次,参加急救药品器械调运和值班的达到8854人次,累计运送药品器械8 000万元,荣获重庆市工业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荣誉;“12.26”重庆城口锰矿“喷炉”事故,重庆医药接市政府应急办指令后,10分钟内完成急救药品器械集结;武隆山体垮塌事故现场救援中,重庆医药于6月9日凌晨2点接指令后,第一时间将急救药品运送至现场;2010年4月,甲型H1N1流感集中暴发,重庆医药积极落实防控措施,保证防护装备和相关药品储备充足,在四川出现疑似病例后,紧急运送抗病毒防治药品,同时向重庆各医院提供各种防治药品和医用品,为抗击甲型H1N1流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二是重视安全环保及依法纳税工作。重庆医药强化特殊药品管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至今无一起质量安全环保事故发生。重庆医药每年定期或不定期清理过期失效药品,并在环保局等部门指导下,委托有资质的公司集中销毁,防止过期失效药品被改换包装再次流入市场,维护患者用药安全和健康。为了最大程度的控制安全环保隐患。2010年起,重庆医药连续3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书》,自觉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

丰富特色文化内涵,持续改进

重庆医药全面实施“基于责任人本和谐的医药流通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多层次、全方位宣传企业文化,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宣传和舆论氛围,并做到持续改进。

建立企业标识体系

重庆医药将企业标识体系建设视作一项长期工程,将内在企业文化和外在视觉表现相融合。重庆医药对办公场所、经营大厅,甚至手提纸袋、纸杯等物品进行统一设计;为员工定做制服,体现不同岗位性质,统一着装,展现企业精神面貌。重庆医药旗下和平药房拥有2400多个门店,其在店面布局、色彩规划、门楣灯箱等方面,严格执行统一标准。重庆医药药品配送车辆,均统一喷涂企业标识,形象整齐划一、可识别性强。重庆医药2008年申请注册CQM等商标,其中44类已于2011年3月取得商标注册证。目前,重庆医药拥有“和平药房”、“同和顺”等20个商标,以及“门楣(和平药房)”、“灯箱(24小时都卖药)”等16个专利。重庆医药通过企业标识体系,将企业品牌理念与核心价值观通过视觉传播形式,传递给客户、公众及企业员工,从而树立起统一的企业形象。

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重庆医药2008年荣获重庆市文明单位标兵后,又于2011年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通过此类评比不断检验自身工作水平,并对企业文化内涵进行丰富和完善。重庆医药以成立60周年为契机,认真梳理发展历史进程,对自身的文化资源进行整理、继承和创新,清晰重庆医药的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使重庆医药文化形成科学体系。重庆医药定期编撰《重庆医药》报、《公司历史画册》,制作企业宣传片。2011年,重庆医药编辑制作了新的《员工手册》,组织员工学习重庆医药文化体系,让员工充分了解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产生文化自觉。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OA网等媒介的作用,树立办公区文化宣传牌,充分发挥宣传栏宣传企业文化、引导员工更新观念的思想阵地功能。重庆医药通过工作例会制度、企业文化落地工作经验交流会、知识抢答赛、演讲赛、辩论赛、文艺演出等活动,引导员工行为逐步符合文化要求。

推进兼并收购企业的文化整合

重庆医药在兼并、重组外地子公司时,首先对当地文化背景、企业文化特征及员工行为模式等进行调研、分析,拟定文化整合方案。结合重庆医药文化理念,制定文化整合方案,并系统地对新公司员工、管理人员进行重庆医药文化理念的培训,使跨文化管理存在的各种不利因素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重庆医药董事长亲自给部分收购的子公司全体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培训,并现场演示重庆医药为保证药品配送质量而配置的车辆GPS定位系统,使其对重庆医药“责任、人本、和谐”文化理念有了系统直观的认识,加深了对重庆医药文化的理解。

重庆医药通过基于责任人本和谐的医药流通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核心价值观已融入员工血液,变为自觉的行动,彻底改变了企业的精神风貌、工作作风、价值标准、内部氛围,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重庆医药把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贯穿于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并保障了社会公众所需药品供应、配送以及质量安全。重庆医药的品牌和服务也得到了社会和客户的广泛赞誉,客户价值逐步提升,服务品牌得到广泛认同,服务效能得到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得到提升。

(责任编辑:胡 正)

和谐的企业理论与和谐社会 第7篇

“家和万事兴”。在传统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 社会的细胞是家庭。家庭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现代工商业社会的细胞是企业。企业内部的和谐则是整个社会和谐的核心所在。当前, 照搬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理论, 以及企业内部管理者把对员工剩余价值的夺取作为利润来源的生产方式, 导致了企业的异化, 造成了工人与经营者的对立、企业与社会的对立、企业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对立、经济与物质的对立。因此, 探讨和建立新的企业理论及其治理结构, 不仅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员工的身心健康, 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 社会和谐的微观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社会的微观经济基础。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构成了上层建筑。上层建筑适应了物质资料的生产, 这个社会就是和谐的。反之, 这个社会就充满矛盾。当然, 矛盾并不是坏事。经过矛盾和斗争, 如果相互适应, 则这个社会就前进, 反之, 就不和谐, 就会发生冲突。

2 企业生产方式不和谐的根源

当前我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之所以把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夺取和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作为利润主要来源, 其原因很多。这里既有国际分工体系的原因, 也有劳动力市场的原因, 以及政府法制管理的落后和工人组织跟不上的原因。同时, 还有企业理论本身的原因:一是我们这里照搬西方企业理论, 认为企业就是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二是儒家伦理中以自己的家庭为中心, 对外人冷漠的观点, 导致把雇佣工人当成工具。

3 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理论的结合———企业本位观念

抛弃儒家伦理中狭隘的以自己的家族为中心的家族伦理, 把儒家的家族观念与现代企业组织有机结合起来, 确立企业的本位观念和相应的企业治理结构, 构筑和谐的企业, 是社会和谐的微观基础。

3.1 家族主义与企业大家庭观念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家族本位。日本把儒家文化与现代大工业进行了有机结合, 形成了企业大家庭的观念。日本企业管理的特色———终身雇佣、年功序列、企业工会都是这一观念的产物。当然, 日本的这一管理特色也源于其特殊的历史条件———劳工短缺的历史背景, 以及当时世界工人运动的国际背景。

同样的儒家文化, 华人社会却很少有规模庞大、历史悠久的企业。其中一个原因是华人社会的家庭不同于日本的家庭。华人社会的家庭始终是以血缘和亲缘为核心, 而日本的家族更重视地缘和业缘。由此导致了华人企业的管理特色———圈子主义、关系主义、帮派主义。于是, 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的很大一部分不是用在专业上面, 而是用在搞关系上面。另外, 日本实行长子继承制, 而华人社会却是家产平分, 家产平均分配导致企业规模的缩小。最后, 华人社会的直系人接班制度, 使得即使儿子没有能力, 也要把企业传给儿子, 而日本却通过养子、招婿、废长子等制度, 可以使企业得以让有能力的亲属来经营。

因此, 抛弃狭隘的以血缘和亲缘为纽带的狭隘的儒家家族观念, 确立以企业为中心的企业大家庭观念, 是企业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关键。

3.2 儒家的王权观念与企业的国家观念

现在, 人们对儒家家族观念及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有了较多的认识, 但是对儒家“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后两个, 也即儒家的国家观念与天下观念及其对现代企业影响的认识还很不够。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 中国即有上个最显赫的利益集团, 这就是以王———贵族为中心的利益集团, 以后则发展为帝王———贵族、官僚集团。这个集团的成员在不停地变动, 而其结构却又十分稳定, 正是这个集团控制着社会。

这种王权的出现归根结底是农业生产的需要。农业生产的最佳组织形式是家庭。但是统一灌溉需要一个超过家庭的单位来协调。王权正是这种社会经济运动的需要, 但它却是武力争夺的结果, 所谓“马上得天下”。

在观念上, 王权主义是整个思想文化的核心。各种思想, 如果说不是全部, 至少是大部分, 其归宿基本都是王权主义。诸子百家思想的主流和归宿是什么呢?应该说是政治.诸子百家所论, 可以说是上穷碧落下至黄泉, 无所不及, 但最终归于上个“治”字, 道家中的“庄学”颇有点排除政治的意味, 主张回归自然, 但是这种回归也是官场失意后的回归。另外, 政治的中心是什么?我认为只能有一个结论, 这就是王权和王制。在中国的历史上, 除为数不多的人主张无君论以外, 都是有君论者, 在维护王权和工制这一点上大体是共同的, 而政治理想几乎都是王道与圣王之治。

西方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是工业生产的产物。而在农业社会, 欧洲国家都受制于教皇。民族国家构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日本的王权观念也是形成日本企业国家观念的重要文化基础。

因此, 培育企业的国家观念、民族观念极端重要。这一点, 传统的日本企业、现在的韩国企业表现得特别明显。但是, 国家民族观念要适度, 因为弄的不好会给民族造成灾难。二战期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国家观念在给世界带来灾难的同时, 也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另外, 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狭隘的民族观念已经落后于时代要求。

我们需要国家主义, 以整合狭隘的家族观念。但是, 我们还需要弘扬民族的另外一种观念———天下观念。

3.3 儒家的天下观念与企业的全球观念

一般地说, “天下”的基本意义大概是: (1) 地理学意义上的“天底下所有土地”, 相当于中国式三元结构“天、地、人”; (2) 进而它还指所有土地上生活的所有人的心思, 即“民心”, 比如当说到“得天下”, 主要意思并不是获得了所有土地 (这一点从来也没有实现过) , 而是说获得大多数人的民心; (3) 最重要的是它的伦理学、政治学意义, 它指向一种世界一家的理想或乌托邦 (所谓四海一家) 。这一关于世界的伦理、政治理想的突出意义在于, 它想象着并且试图追求某种“世界制度”以及由世界制度所保证的“世界政府”。显然, “天下”是关于世界的概念[1]。

把儒家理论的家族观、王权观、天下观与现代企业组织结合, 笔者提出企业本位观念。这里的本位观念相对于我们传统社会的家庭本位观和西方社会的个人本位观念, 即把企业本身作为终极目标和最高的利益主体, 当作生命的归宿和社会的最基本的细胞。

4 企业本位理论及其治理结构

4.1 企业水位观念下的企业理论

企业首先是一个经济组织。传统国有企业对社会承担主要的职能, 这个本身并没有错。现代负责任的大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是传统国有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时, 忽略了企业的根本目标———利润。因此, 企业本位中的企业首先是一个经济组织。同时, 企业还应具备以下社会功能:

企业是一个大家庭。当前, 在劳工特别是技术劳工短缺的冲击之下, 在新经济的发展与脑力劳动者的比例日益增加的情况下, 树立企业大家庭的观念, 在吸引外面的人才、资金、技术以及内部的团队主义方面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企业是教堂。它给人以精神安慰和支柱。传统中国儒家是不注重来世生活的, 这是因为我们现实生活极度贫穷。但是, 现在人民的物质产品已经极大地丰富, 对精神生活就格外关注。同时, 家庭规模的缩小与商品经济下人情冷漠特别需要我们给予临终关怀。所有为企业做过贡献和在企业服务一定时间的普通员工, 都可以得到这种关怀。

企业是学校。现代的生产与其说是产品的生产, 还不如说是人的生产。企业的生产过程, 其实就是培养与现代生产相适应的人的过程。在工业社会, 要培养员工制度、组织、卫生等观念。在信息化下, 要培养研究与学习能力。

企业是运动队。企业举办各种运动会, 形成与现代社会相应的竞争观念、团队意识, 同时员工也可以锻炼身体、强健体魄, 更好地为企业工作。

企业是社会。企业的行为, 可以反作用于政府的决策。企业还通过参与社会公益、保护环境、反对毒品与艾滋病、反对战争、反对恐怖等行为影响社会。

4.2 企业水位观念下的企业治理结构

作为一个类似于传统家庭, 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于一体的现代企业本位理论, 应该具有以下特征或目标要求:

创业元老及其家族成为企业的精神领袖。企业还是属于创业者及其家族, 但是他们不参与具体的管理, 其作用相当于教皇、校长、家长, 主要是给予安慰, 激励士气。企业经营管理的实权掌握在职业经理人手上。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 包括企业的重大发展战略, 由职业经理人负责。经营出现了问题, 由职业经理人承担责任。职业经理人既可以从家族内部培养, 也可以从社会广泛招聘。考虑到我国目前相当多的创业者的心态, 从家族内部培养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从外部遴选, 我们首先要考察其价值观是否与企业的文化一致, 其次才考虑其经营能力。

给予员工股份, 鼓励员工参与决策。实施员工持股计划, 有助于实现员工利益、企业利益与家族利益的有机统一。实现员工持股还有利于形成一个有效率的企业治理结构。沃尔玛由一家夫妻经营的小商店, 经过50多年的发展, 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企业, 其成功的核心就是山姆的“员工是合伙人”的观念以及相应的管理模式:利润分享计划、雇员购股计划、损耗奖励计划。

注重技术网络、人际关系网络与企业外部网络的建设。在外部环境不完善、法制不健全、市场机制不灵活的情况下, 企业的关系网络极为重要。把关系网络与现在的技术网络有机结合, 形成众多的网络, 许多事情可以在网上处理。日本的企业集团的强大就离不开这一企业网络的建设。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整合, 形成航空母舰。

4.3 企业本位理论是和谐的企业理论

和谐的企业。这样的生产, 实现了工人参与决策和利润共享机制, 从而克服了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克服了物质与精神的分割, 使得工人在获得物质利益的同时, 也满足了精神的需要;克服了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矛盾, 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和谐的社会。克服了企业与社会的矛盾, 能够得到社会的支持。而且, 企业的文化伦理作用于社会伦理, 可以形成先进的社会文化, 还可以推动政府的改造。那种先设计出一个政府模式, 然后来加以改造的观点, 是本末倒置的观点。

和谐的世界。利用天下理论来解决西方观念主宰下的层出不穷的地区冲突与战争问题。以企业为先锋的天下观念不仅能让一个国家充满和谐, 还能使这个世界也成为一个和谐的世界。

摘要:企业是现代社会的微观基础。照搬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西方企业理论, 以及以对员工剩余价值的夺取作为利润主要来源的生产方式, 导致了工人对企业、对社会的不满。把儒家伦理与现代企业组织理论结合起来, 确立新的企业理论与新的企业治理结构, 营造和谐的企业生产方式, 是我国当前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社会和谐,儒家伦理,企业理论

参考文献

浅谈构建和谐企业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第8篇

在当今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在一定的社会组织中工作、学习、生活, 这种群体性活动是现代人类的必然选择。因之, 一个组织内部是否具有和谐的工作氛围?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要素。

一、从“服从”状态看组织的工作氛围

一个组织是否处于和谐的工作氛围?是否是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除要看全体员工、机构组成、设备建筑、地域环境等硬件外, 关键是看人际关系、服从状态、相容程度、工作氛围这些软件, 看这个组织内部人气如何!一般来说组织内部目标明确、干群一心;信息通畅、理明气顺...就会形成团结稳定、和谐有序的工作氛围。如果简单的从上下级之间对于命令的服从状态来观察, 就会发现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关注:

一是压服:这是领导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对下级所作的强制执行的命令。其结果无非呈现两种倾向: (1) 下级摄于权威, 违心服从、勉强做事, 虽说也能完成任务, 但不会有创新、提高; (2) 下级不买账, 与领导对着干、顶牛扯皮, 有时任务布置不下去, 即就是完成了任务, 也是勉强而为之。

二是不服:如果上下级顶牛扯皮的对抗激烈一点, 就会出现压而不服的情形, 这是任何组织所不希望见到的。其结果降低了领导威信、造成了干群关系紧张、影响了组织正常的工作秩序, 还会造成不和谐的工作氛围。

三是畏服:这与压服的第一种现象有相似之处, 所不同的是下属可能因害怕遭到打击报复、穿小鞋、丢掉饭碗或因受柄于人等情形下的服从, 不得已而为之。

四是敬服:这是因个人独特智慧或因本人品质对他人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影响力所致的服从, 又把它称为感召权力下的服从。服从者处于对对方的尊敬或因对方是专家权威、社会名流等, 这种服从一般是自发性的, 带有崇拜感、有光环效应的成分, 有时也有敬而远之的现象。

五是悦服, 又称诚服:即心悦诚服, 在这种状态下, 干群关系密切、上下级关系融洽;大家视工作为己任, 敬业、负责。领导体恤下属, 尊重每一个员工的努力过程、分享每一个员工成功的喜悦;下属信任领导, 自觉以主人翁的态度关心组织的形象、主动有创造性地完成组织和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这是所有组织都在追求的理想工作状态, 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和谐的工作氛围。

以悦服为服从的理想状态是值得大力推广的, 在社会上就有许多组织做到并营造了和谐的工作状态, 收到了很好的第一要素工作法:“领导为工人服务”、“请工人坐前排”。关心一线工人、解决职工切身的问题;注重感情投入、工人待遇优于干部;用爱心化解矛盾、体现集体家庭温暖...其结果, 工人们服从的程度提高了, 干群之间的裂痕小了, “窝里斗”、“小山头”没有了, 生产上去了, 企业内部呈现出和谐稳定的工作氛围。

二、营造和谐工作氛围是组织发展的需要

构建和谐的工作氛围, 协调良好的内部人际关系, 使建设和形成组织文化的基础。其目的就是培养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 为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主要任务是造就全体员工良好的价值观念;协调和改善内部各种人际关系 (包括上下级关系, 内部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等) 。

综上所述,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这不是朝夕间的工作, 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我们每一个社会的构成单位、各类社会组织都从这一方面去努力, 扎实构建自己单位和谐的工作氛围;只要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都从自身做起, 身先士卒、率先垂范, 做和谐工作氛围的引导者;只要我们每一位员工严于律己、恪守职业道德, 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工作过程做起, 作和谐工作氛围的践行者。那么, 和谐的工作氛围就会形成、和谐社会的理想也会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广智;儒家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与实践[J];学海;2006年03期

和谐企业与社会责任 第9篇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目前,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 (CSR) 有多种定义。1953年, Bowen认为, 企业“有义务按照我们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的要求, 制定政策、作出决定以及采取行动”。[2]1960年, Davis首先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他认为社会责任是指商业“至少是部分地超出了企业的经济和技术利益, 为了某些理由而作出的决定和采取的行动。”[3]1961年, Eells与Walton指出,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当企业在与社会领域发生互动而产生的问题以及治理企业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原则”[4]。Carroll认为, “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包括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还包括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5]还有学者提出“企业社会绩效”概念, 即“一个企业组织社会责任基本原则的综合反映、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政策、项目以及预测企业社会关系时可观察到的结果。”[6]Deborah (2005) 认为, CSR是用来描述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所有应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的企业义务的术语[7]。2001年世界企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WBCSD) 在其1998年的定义基础上进行了扩大, 认为CSR是指企业对社会合乎道德的行为, 特别是指企业在经营上须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负责, 而不是对股东负责。由此, 我们可以将企业社会责任概括为企业在创造价值时, 对所有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经济、法律及道德责任。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运行机制

在企业与社会契约关系的动态互动中, 社会基于环境因素变化而对企业社会责任提出的期望和要求;企业对来自社会的期望和要求作出响应和自律。前者实际上就是社会对企业责任的约束机制, 而后者则是企业对其自身责任的自律机制。

第一, 企业社会责任的约束机制。即社会 (以企业利益相关者为代表) 从整体出发, 考虑企业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及社会对企业行为的期望与要求, 从而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出要求、期望和批评等, 形成外部压力或动力, 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由于各种利益相关者所关注的责任内容、作用方式、履责程度不同, 又可以把这一约束机制分解为多个子机制。如政府的监管和惩戒机制和社会的评估和督导机制等, 前者通过政府规则制定及监督实施, 引导并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和方向, 纠正或惩处企业逃避社会责任行为;后者通过大众传媒和消费者协会、工会、行业协会、环保组织、人权组织等非政府组织形成的多层次、多渠道的评估、督导体系, 引导企业朝着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向发展。

第二, 企业社会责任的自律机制。企业是其利益相关者相互关系的联结, 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一个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 企业的发展要借助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力量, 因而对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企业必须既要实现自身的利益, 同时还要实现必须的社会利益, 二者不可偏废, “既不能造成没有伦理学的企业, 也不能造成没有企业的伦理学” (Goodpaster, 1991) [8]基于这种认识, 企业认同利益相关者 (社会) 对其提出的期望和要求, 从而形成契约, 并以行动自觉履行, 这就形成CSR的自律机制。企业社会责任的约束机制和自律机制共同构成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运行机制, 它不仅决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内容, 而且决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程度[9]。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治理的和谐

企业和谐治理的实质在于兼顾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营造融洽的合作关系, 调动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是促进企业多方合作关系和谐的润滑剂。

第一, 企业社会责任有利于促进企业治理内部和谐。企业投资于CSR将有助于企业形成企业文化、技能等方面的新的资源和能力, 而这些内部获得的资源和能力将有助于对原有资源的更有效使用。CSR对外能起到吸引员工的积极作用。诸如公平的薪水、卫生安全的工作环境、培训机会、卫生教育保障, 弹性时间制等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是吸引优秀员工的有效工具。对内而言, CSR能有效地留住员工, 从而降低员工周转率, 减少招募、培训的成本。

研究表明, 一半以上的员工希望他们的雇主做更多的工作以支持社会的公共事业;将近有2/3的美国人 (约1.3亿的消费者) 称他们有可能改换品牌和销售商, 在价格和质量被认为同等的情况下会优先选择与高尚的社会事业相关的公司或销售商。约90%的员工会因为公司参与某项社会事业而为其价值观感到骄傲, 而在没有参与社会事业的公司中, 只有56%的员工有这种自豪感 (这个统计意味着参与社会事业公司的员工相对于其他人而言对其雇主持更加肯定的态度) 。在从事社会事业的企业中, 87%的员工具有对公司强烈的忠诚感, 而在没有参与社会事业的公司中, 只有67%的员工对公司抱有忠诚感[10]。

第二, 企业社会责任有利于促进企业治理外部和谐。有助于企业及其员工和社区建立联系, 使企业更具有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建立企业声誉资本, 提高企业对供应商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吸引力, 降低交易成本, 获取更优的产品价格。而其中的核心在于积累企业的声誉资本, 有助于改善其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CSR可以激励利益相关者予以企业更主动的支持:

多于80%的美国人对支持他们所关心的某项社会事业的公司形象持肯定态度;按照高于平均数的社会和政治活动进行划分出来的被研究人员列为意见领导者的群体中, 企业为社会事业进行努力这些正面形象在这一群体中显得更为突出;在过去的五年里。人们对于企业的公共事业项目作为一种企业行为的认同度在增加。有2/3的公民称他们对社会问题保持密切合作的公司会更加信任[11]。

有70%的顾客说他们不会从一家他们认为没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购买商品, 不管这家公司给多少折扣。……美国的顾客们依然还很介意商品价格商品质量和商家服务———非常的介意。可他们同时也很关心一家公司在经营, 对待职工, 对社区投资, 环境问题和保持稳定方面的态度[12]。

第三, 企业社会责任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企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基础和重要方面, 企业作用于自然环境的行为就是配置如空气、水、土地、能源等自然资源, 在生产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同时, 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危害, 如, 噪音污染、空气污染、能源浪费、资源的掠夺等贻害后代的事情。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方面。

第四, 企业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与社会的和谐。企业是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是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 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兴则国家兴, 企业稳则社会稳, 企业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 企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另一方面,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需要有和谐的社会环境。任何企业都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孤立地存在, 企业与社会环境之间永远是互相促进、互相牵制的关系。当社会环境非常好时, 企业的发展也非常快;当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较多时, 社会对企业的支持也会更大。可见, 构建和谐社会与企业社会责任二者是互相依存、互相统一、互相促进、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体。

参考文献

[1]聂锐, 夏顺忠, 杨贵针.积极推动企业和谐治理[J].领导科学, 2007, (10) :48-49.

[2]Bowen, R Howard,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NewYork:Harpar, 1953.

[3]Davis, K.Can Business Afford to Ignore its Social Responsibilitie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60 (2-3) :70-76.

[4]Eells, R and Walton.Conceptual Foundation of Business[M].Richard D.Irwin, 1961.

[5]Carroll, A.B.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79, (4) :497-505.

[6]Donna J.Wood.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Revisited[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1, (10) :693.

[7]Deborah Doane.Beyo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minnows, mammoths and markets[J].Futures, 2005, (37) :215-229.

[8]陈宏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256.

[9]尹军, 李长江.基于和谐社会建设基础之上的企业社会责任[J].研究管理, 2007, (7) .

[10]Davis Young:Building Your Company Good Name[M].Published by AMACOM, a Division of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New York, 1996:35-37

[11]史蒂文.沃克, 等.利益相关者权力[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231.

和谐企业与社会责任 第10篇

1 医药企业的社会责任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 responsibility,CSR)理论,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节约资源等[1]。而医药行业作为与人民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行业,有着其鲜明的行业特性。

结合CSR理论和医药行业的特殊属性,笔者认为,对于医药企业而言,药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医药企业必须率先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即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和员工负责的同时,要建立诚信经营理念[2],注重确保药品的安全性、研发的创新性、国家基本药物的可及性,还要认真履行环保义务、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

2 现阶段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与和谐医药构建的关系

2.1 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是和谐医药构建的必然趋势

医药企业作为医药行业的重要主体之一,应当承担构建和谐医药的责任,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医药企业是构建和谐医药的基石。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和谐医药的建设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医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为和谐医药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维护,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维护,有利于公众健康的维护,有利于提高社会和谐度,这些都体现了和谐医药的理念。因此,医药企业必须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医药的时代要求结合起来,承担起和谐医药建设的责任。

2.2 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对和谐医药构建的意义

医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乔治·斯蒂纳和约翰·斯蒂纳在《企业、政府与社会责任》一书中指出,企业与社会之间存在一种基本协定、一种社会合约,如果企业组织得不到社会认可,就无法长期生存和发展下去[3]。

医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屏障。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企业财富的创造能力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4]。现阶段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并且这一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还有不断扩张的趋势[5]。CSR理论中要求企业必须采取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对生态环境承担责任,实现企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医药企业必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起环保意识,实现企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医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医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维护社会稳定的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医药企业在保持企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赞助公益慈善事业帮助社会的弱势群体,缩短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其次,医药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通过扩大企业规模,公平合理地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进而有效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医药的发展。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重大药害事件的发生,尽管有政府监督不力的原因,但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医药企业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医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减少药害事件的发生,缓解医药企业与消费者、政府之间出现的信任危机,维护社会稳定。

3 我国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现状

3.1.1 医药企业尚未很好地承担保证药品质量这一首要社会责任

医药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用于治病救人,产品质量关系到公众健康、生命安全甚至社会和谐度。医药企业应把保证药品质量作为医药企业的首要社会责任。据中国医药行业协会社会责任研究课题组《2009年中国医药行业社会责任缺失行为监测报告》显示,在我国医药工业不断发展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与社会、民众利益不和谐的声音与行为[6]。而“齐二药”、“欣弗”等案,不仅严重损害了公众的生命安全,更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药监部门的信任危机。

3.1.2 对环境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欠缺考虑

作为中国6个重污染行业之一的原料药行业,医药企业确实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保障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自2004年以来,医药行业不断曝出环保问题,如京新药业因破坏环保而遭遇当地村民的围攻,河南华星药业、福建福抗药业因环保违规被勒令停产限产等。而最近的哈药总厂排污事件更是引发了公众的愤怒。

3.1.3 对公益责任、公益行为不够重视

一份39健康网的《医药健康领域企业公益行为》调查数据显示仅32%的网名认为国内医药企业有公益心,同时近6成网名认为国内医药企业在公益方面表现欠缺或者表现很差[7]。以捐赠为例,汶川地震之后,医药企业纷纷解囊相助,诸如哈药集团、复星集团、扬子江药业、先声药业等,做出了积极的反应,给社会树立了医药行业负责人的良好社会公众形象。但从整体上来看,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实有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4 881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3 876家,持有《药品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共有404 135家[8],多数医药企业的公益责任淡漠,从未曾名列捐赠排行榜上。此外,部分医药企业仅以赢利为最大目的,丝毫也不考虑患者的生命需要,最终停止了利润微薄,但疗效好、毒性小的“救命药”的生产销售,这种漠视公益责任的行为最终导致患者面临生命危险,更损坏了企业形象。

3.2 存在的问题

3.2.1 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状况令人堪忧

随着医药经济全球化发展,社会责任逐渐引起医药企业、政府以及媒体的关注。虽然部分医药企业尤其是排名靠前的医药企业已经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自身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134中国医药导报CHINA MEDICAL HERALD和紧迫性,逐渐把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纳入长期发展策略,政府、媒体也积极倡导、监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但是目前我国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状况仍然不容乐观,表现为医药企业长期注重短期经济效益的提高,忽略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药品安全责任意识缺失,环境污染严重,对公益责任、公益行为淡漠,消费者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3.2.2 医药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不足

医药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诸多医药企业只注重短期利润,忽视企业长远和可持续发展,淡泊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第二,医药企业尚未意识到企业作为社会中重要的一员应当对社会承担的责任,认为其无需承担除创造经济效益以外的其它任何社会责任。第三,医药企业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长期发展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最后,部分医药企业,虽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但为赶社会责任的时髦,过分追求“社会声誉”,超越了自身的合理底线,透支了企业的资源,最终得不偿失。

3.2.3 缺乏健全的法规政策标准

医药企业社会责任中诸多内容,医药领域内诸多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检测管理办法》、《药品召回管理办法》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并未有效地并全面地对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做出具体规定,关于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大部分散见于这些法律法规和行政文件中。同时,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实施也与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存在差距,并且存在执法力度不大的弊端。因此,我国目前亟需建立一个系统、健全、完善、明确的法律框架,使得医药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有法可依。

3.2.4 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推动力量不足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劳工组织、环保组织等非政府组织在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和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内,政府及非政府组织在推动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方面存在不足。诸多地方政府官员对医药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利害了解甚少,造成政府片面注重企业的利润和税收,忽视医药企业应当担当的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尽管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已经意识到推广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但是为此付出的努力还远不够。此外,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缓慢,非政府组织民间力量薄弱,难以成为医药企业社会责任机制创立的主导力量。因此,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缺乏一个和谐有利的社会环境。

4 在构建和谐医药中加强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对策建议

4.1 企业要强化“第一责任人”意识,把社会责任建设与构建和谐医药、和谐社会结合起来

医药企业生产销售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合格药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对医药企业的强制性规定,是国家对药品的最低要求,医药企业只有树立“第一责任人”意识,坚持质量第一,严格把关药品质量,从源头上履行好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才能长久获得消费者满意度,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获得可持续发展。

医药企业应该看到,外资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是相对较好的,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个缺少社会责任意识的医药企业的行业与社会,是不可能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拥有社会责任意识的医药企业的发展与和谐医药、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医药企业在追求企业自身利益的同时,必须以维护和提高公众健康水平为目标,兼顾与企业行为有密切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利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共建和谐社会[9]。

4.2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逐步建立社会责任战略

对于医药企业来说,履行社会责任与生产经营一样,同样需要周密筹划,科学实施,才能收到实效。然而,对于一些中小企业而言,企业开始为社会责任的履行所付出的成本是较大的。因此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则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打造出独特和扎实的企业声誉,建立起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如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于2005年3月正式建立了“家庭药品回收(免费更换)机制”,长期为消费者更换家庭过期药品,并在各地药监部门监督下统一销毁。目前,“永不过期”药店遍及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白云山和黄中药的社会责任战略,不仅培养了消费者安全用药的意识,而且也使得“企业公民”形象深入人心。而对于一些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则可以较为系统、全面地展开自身的社会责任布局,例如可以借鉴拜耳公司建立产品生态检查系统,该系统主要针对企业现有产品和未来拟研发产品进行涉及经济、健康、环境、生命周期、技术和公共价值的全面有效的检查评估,可促进企业产品责任的实现[10]。

4.3 健全完善的社会责任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要以完善、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保障。首先,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对涉及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劳动安全、慈善捐赠的法律规章进行清理,尤其在涉及医药企业经营管理的地方性规章中,补充完善医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相关规章条文,逐步建立完善切实可行的地方性法律规章,使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此外,对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药品安全生产上违法乱纪行为要加大执法和惩处的力度,使违法者付出更高的成本和代价,避免发生罚而再犯的悲剧。

4.4 发挥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方面的作用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刚刚兴起,政府、非政府组织等更应积极配合,为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推广与建设提供更多的支持,主要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4.1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医药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政府相关机构和行业协会应参照普遍适用的社会责任标准[11],如SA8000标准、《HM3000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对医药企业的社会责任设立明确的、可量化的评价标准,例如对医药企业的产品质量、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不良药品的召回工作、新药研发的积极性以及对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对社会的公益事业参与程度、贡献逐一设定评价标准,使得医药企业可以按照标准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也便于对其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作出客观的评价。

4.4.2 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

对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医药企业,政府可给予政策上的奖励、社会荣誉或者媒体的关注,帮助企业在公众心中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得到更好的回报;而对于不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医药企业,诸如生产假劣药、对不良药品不实施召回、污染环境等行为,有关部门应加大惩罚力度。

4.4.3 建立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监督、约束体系

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授权或者委托的方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行业协会、环保组织、消费者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对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并作出定期评估,予以表彰或者惩罚,最终形成政府执法监督、新闻舆论监督、行风行规监督、群众团体监督、公众监督和企业自律监督相结合的多渠道、全方位监督体系,引导医药企业朝着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向发展。

责任担当,航空人与社会和谐共赢 第11篇

五年来,航空报国社会责任已融入航空人的生命

作为我国航空装备科研生产的主力军,提供满足部队需要的武器和服务是中航工业首当其冲的核心责任。5年来,航空人始终把筑牢空中长城作为第一责任,践行着“航空报国”神圣使命。

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阅兵,15种型号151架国产战鹰组成的空中梯队,米秒不差地完美飞过天安门广场;2012年11月23日,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舰载战斗机歼15在航母“辽宁舰”上完美起降,标志着我国首艘航母形成战斗能力;2013年1月26日,我国自主发展的大型运输机运20成功首飞,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和乌克兰之后第4个能够研制大型运输机的国家……五年来,中航工业不断推出高质量、高性能航空武器装备,以卓越的作为践行着“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集团宗旨,书写着一个大型国有军工企业为国铸剑、强我国防的政治责任。

“既是航空人,就知责任重;既做新装备,就得多辛苦。”航空发动机之父、被誉为“报国有成的航空发动机专家”的吴大观,毕生致力于为国产战鹰装上“中国心”,主持研制成功多个航空发动机型号,用忠诚和智慧书写出航空人对“航空报国”这一最大责任的理解。中航工业沈飞原董事长、总经理罗阳献身航空工业30年,组织开展国家重点型号研制,实现多个重点新研型号的成功首飞和设计定型。在随“辽宁舰”航母成功完成首次起降试验任务返港靠岸后,因过度劳累不幸辞世。罗阳用生命诠释了航空人对责任的承担,赢得了国人对中航工业的理解和认同。

中航工业50万员工胸怀理想,践行责任,刻苦钻研,忘我工作。在重点型号研制的日日夜夜,为抢任务保节点,他们实行611(每周工作6天,每天11小时)、711、白+黑(白天夜晚连轴转)工作制,许多人自愿牺牲个人休息时间,有的暂时割舍下需要照顾的老人和孩子,有的推迟婚期、强忍病痛,心中只揣着一个念头,那就是让中国自己的先进航空装备早日投入使用。

近年来,中航工业推出了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航空装备,特别是以歼10系列飞机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水平、高性能的作战飞机已陆续装备部队,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航空装备问世,使我军拥有与发达国家在役主力战机水平相当的航空武器装备,加快了我国国防力量由防御型向攻防兼备型的转变,担当起了第一社会责任。

赈灾救危 公益慈善航空人展现大爱情怀

五年来,每当地震、冰灾等自然灾害袭来和人民生命财产遇到急危困难时,中航工业都会利用自身优势,勇敢地承担起保障民生安全的社会责任。中航工业生产的各种装备在抗震救灾、抗击冰灾、奥运安保、亚丁湾护航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航工业生产的直升机飞往灾区上空搜集信息,并在震区公路、桥梁中断,震中数万生命无法获取外界救援时,穿梭于崇山峻岭之中,运送救援物资,转移受伤群众,并在后续的灾后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灾区百姓亲切地称它们是“生命之鹰”。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中航工业的直-9型直升机执行空中巡逻、事故救援任务;空中预警指挥机、飞艇等担当安保任务;CA109直升机不仅用于中央电视台的奥运航拍,还作为北京市公安局警用直升机用于空中治安巡逻监控、交通疏导监控、空中指挥、对地支援。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中航工业派出飞机在玉树地震灾区航测。2010年,面对西南地区连续数月的旱情,中航工业研制的运-7、运-8、运-12相继出动,在西南旱区上空实施人工增雨,缓解旱情。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中航工业通过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捐款,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是第一家向中国红基会捐款的企业,也是捐助数目较多的国有企业之一。2012年9月7日,云贵交界的昭通市彝良县发生地震,中航工业陕飞立即组织党员突击队赴成都与部队一起紧急准备21架运-8飞机,投入到抗震救灾中,架起了空中生命线。2013年4月20日雅安芦山发生地震,中航工业200多家成员单位的50万员工纷纷向地震灾区捐款,共计捐助善款4000万元,为央企本次捐款最多的单位,其中员工个人捐款约3900万元;同时准备了10多架飞机,准备随时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一系列饱含社会责任的善举使中航工业赢得了美誉和信任。

2010年7月29日,集团公司设立“蓝天骄子”爱心基金,对在飞机试飞和使用过程中英勇牺牲的解放军英烈家属予以抚恤,体现了航空人对飞行员的尊敬与关爱,截至2013年3月,共对8名飞行员的23位家庭成员进行了捐助,捐助总额达44.4万元。

捐资助教 扶贫帮困航空人与社会和谐共赢

中航工业坚持互利共赢原则,在自身健康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带动利益相关方共同成长,同时向全社会献出爱心,传递着追逐中国梦的正能量。

2010年,中航工业启动“蓝粉笔”乡村教师培训公益行动。累计在全国范围内招募了40余名志愿者,他们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到贫困地区,为江西瑞金市、石城县400多所学校近3000名乡村教师进行了义务培训,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积极作用。仅2012年,从“蓝粉笔”行动中受益的乡村教师就达4000多人次。在2012年首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上,该项目作为中航工业的品牌公益行动项目受到广泛好评,获得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

nlc202309040216

中航工业积极参与对口扶贫,所属200余家单位都与当地困难地区建立帮扶关系。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定点扶贫单位的中航工业汉航、贵航,积极参与中央企业对口扶贫工作。由中航工业汉航援建的地震灾区略阳县何家岩镇中心小学2009年11月正式投入使用,使灾区近400名学生重返校园。从1993年起,中航工业贵航对贵州省镇宁县、关岭县、普定县、紫云县4个国家级贫困县实施定点扶贫工作。中航工业贵航始终不渝地把解决、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教育环境,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状况作为扶贫目标,开展扶贫项目近300个,投入扶贫资金近3000万元。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作为展示航空制造业的高科技和航空服务业的平台,由中航工业建造的航空馆开放迎宾,成为世博会最热门的场馆之一,参观总人数达到196万人。

中航工业三六三医院为加大对四川边远基层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藏区的医疗卫生事业扶持力度的号召,成立了成都市第一家“汽车流动医院”,先后外出2000多次、行程百万余公里,足迹遍布四川省30多个市县及重庆、云南、贵州、西藏等省市自治区,共行腹腔镜微创手术2万多例。2010年,中航工业通过多方努力,为万里之外的赞比亚带去了移动医院。自项目启动两年来,移动医院协助当地政府将医疗设备和医护服务带到偏远和交通不便地区,已提供门诊服务超过10万人次、手术6000余次,增进了当地人民对中国和中航工业的了解。

中航工业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谋求与地方政府和社会的多方共赢、和谐发展。五年来,中航工业先后与具备区位和特色资源优势的珠海、上海、天津、南京、陕西、沈阳、北京、贵阳、河南、无锡、南昌、吉林、武汉、青海、福建等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18个产业园区,有力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中航工业将环保纳入产品研发、制造、服务等各个环节,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航空企业发展模式。2012年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612项,节能减排投入7.179亿元。

中航工业所属各单位致力航空科普活动,近5年来建设了40余所航空特色中小学校,在学校、社区和社会大力普及航空科技知识,提高国民航空意识。“中航工业”杯国际无人机飞行器创新大赛,目前已举行两届。2013年4月,中航工业各单位举行了一系列以“爱航空、爱祖国、共筑航空报国梦”为主题的航空科普活动,分享航空知识,传递报国情怀。

中航工业积极发动员工参与绿化环境、科普宣传、爱心助学等活动,营造人人参与公益事业的良好氛围。2012年,全集团员工中志愿者达30000人,人均志愿服务时间达20小时。

2012年以来,中航工业连续两届参加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在2013年的慈展会上更是创出了“央企展装面积第一,央企雅安捐款第一,第一次用航空模拟器教公众开飞机,第一次面向公众发放热门型号飞机模型”的“四个第一”。

一个勇担责任的企业是更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中航工业将把社会责任作为促进自身健康发展的动力强劲的发动机,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肩负责任,阔步前行!

和谐企业与社会责任 第12篇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自20世纪20年代被提出, 80年代开始形成、发展并完善。到90年代中期逐步形成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 90年代以后, 企业社会责任进入我国学术界视野。国内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认识一般均从“利害关系人”的角度入手, 认为企业除了赢利和为所有者赚取利润外, 还应该对利害关系人负责。较早从法学角度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刘俊海教授认为:“所谓公司社会责任, 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为股东们赢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 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卢代富、朱慈蕴则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学者们进一步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法律层面的责任和道德层面的责任。1990年的《中国企业管理年鉴》在解释企业社会责任时, 就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既有强制的法律责任, 也有自觉的道义责任。”

综上所述, 我国学者倾向于把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界定为企业经济责任之外所负有的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及慈善责任。本文对社会责任的研究也是基于这一界定。

2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功能

2.1 企业社会责任是为了弥补法律的不足而产生的

企业社会责任的出现是社会对法律的乏力的一种回应, 人们希望借助道德层面的呼唤, 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解决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尽管许多企业生产活动并没有违反强制性规定, 但因其“自然地”产生了环境污染或者耗竭了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而影响了人们长远的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正是人们主张企业应该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理由。

2.2 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内容是尽力缓解社会的主要矛盾

企业社会责任具有与时俱进的灵活性, 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内容总是与社会的主要矛盾密切相关。在20世纪中期, 令人震惊的“公害事件”一个接一个地发生, 如1952年12月伦敦“酸雾”就夺走了4000人的生命。企业社会责任思想就萌发于这类担忧和思考, 并致力于环境保护。到了20世纪后期, 伴随着企业力量的空前膨胀, 其权力滥用所导致的行为异化给社会造成的危害, 有些甚至发展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

3 当前劳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

劳资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主要矛盾。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 近年来各地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受理劳动争议案件数量从2005年的31.4万件, 攀升至2008年的69万件, 翻了一倍还多。最高人民法院给出的数据则是, 各级法院在2008年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达28万余件, 同比上升93.93%。2011年上半年受理近17万件, 同比又增长30%。有的地区此类案件更呈激增之势, 如2011年一季度, 广东、江苏、浙江增幅分别高达41.63%、50.32%和159.61%。与此同时, 由劳资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2009年以更加激化和暴力的形式, 给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多位受访专家学者对此的认识更加趋于一致——劳资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主要矛盾。劳资矛盾不仅尖锐, 而且涉及面广。2005年年底, 中国城乡就业人员约为7.6亿人。从中减去约4500万雇主之后, 其他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职工、自由职业者和农民约为7.2亿人。协调劳资关系, 从不同角度都涉及他们的切身利益, 皆是利益攸关者。协调劳资关系, 关注雇员, 关乎大多数国民, 关乎改善收入分配的大格局, 关乎国本, 是最大的社会问题。

4 劳资关系恶化的原因分析

4.1 工资待遇低、工人劳动强度过大、随意拖欠或克扣工人工资情况严重

广东是民营经济起步比较早的省份, 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后, 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但工人的薪酬水平没能得到同步的推进。《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调研发现, 一些代工企业员工在超长工时、超低底薪、准军事管理的叠加效应下, 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 陷于“有生产无生活”的精神煎熬之中。有些企业为了让昂贵的机器设备实现最大产能, 只要订单充足都采用“休人不休机器”的做法, 让机器设备24小时运转。正常情况下1人应该三班倒, 但现在多数企业均是两班倒, 这样企业所需的员工总数就可以减少1/3。虽然要付加班费, 但因为工资基数低, 用工成本还是比三班倒低不少。深圳市总工会对一家大企业500名员工的抽样调查表明, 对工资收入非常满意的只有0.2%, 对社会地位非常满意的只有3.6%。近40%的被调查者表示, 企业内部缺少“精神保障”, 人际关系冷漠。

4.2 生产安全、职业健康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 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中国工人, 特别是农民工却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些经济学家甚至认为, 中国工人的生命换来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煤炭行业为例, 2000—2007年, 中国煤炭产量是美国煤炭产量的1.6676 倍, 死亡人数是美国煤炭行业死亡人数的187.394倍, 百万吨死亡人数是美国的112.59倍。而2008年矿难之多, 死者之众, 都在民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煤炭成为了“死难”的代名词。2010年全国各类事故的发生及死亡人数均有所下降, 但是数量仍然庞大。2011年2月25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黄毅介绍2010年全国发生各类事故363383起, 死亡79552人。其中, 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为1403起、死亡2433人。

除了安全生产事故, 职业病也极大的危害着中国工人的生命安全。卫生部资料显示, 截至2009年年底, 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722730例, 其中尘肺病65.3万例。国家职业病防治计划中显示, 尘肺病例数占职业病总数近80%以上。2000年年底, 全国尘肺病例数为558624例, 累计死亡133226例, 病死率为23.85%。这意味着中国尘肺病病例每年以超过10000例人数持续增加。在那些丧失起码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里, 企业不会履行向工人普及法律知识的义务, 工人们不懂法对企业来说是一件“好事”。

职业病工人要想获得赔偿还是会遇到各种问题。调查显示, 37.8%的职业病患者没有获得任何形式的赔偿。而获得一次性赔偿的患者, 平均每人领取到的赔偿也只有90742元。领取了一次性赔偿的患者中78%表示这些赔偿无法保障其后续的医疗和生活, 47.5%表示这些赔偿最多只能维持2年以内的医疗和生活。当前职业病集中爆发的原因, 主要表现在用人单位责任不落实, 企业生产经营不是以人为本, 而是严重的唯利是图, 存在大量违法行为。其次, 政府监管的缺失, 甚至失职失察。

4.3 职业安全与劳动者尊严得不到保障

有些企业为降低劳动成本拒绝为工人缴纳社会保险费;拒绝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 或劳动合同的内容不规范, 甚至存在部分违法条款;随意辞退和解雇工人;收取押金;拒绝执行有关女职工劳动保护的规定;一些企业严重侵犯劳工的人身权利, 如实行限制工人人身自由的“封闭式管理”, 对工人进行搜身、打骂和体罚, 或实行野蛮的强制劳动和暴力管理等。国家统计局2010年对平顶山市中小企业参保状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共涉及五种险别, 分别是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被调查的80家企业中参加全部险种的为10家, 仅占到调查总数的13%, 参保部分险别的为53家, 占到66%, 而各种险别均不参加的有17家, 占到21%。享誉全国的“农民工司令”张全收的深圳全顺劳务派遣公司有员工上万名, 经在当地社保机构查证, 截至2010年3月20日, 只给5个人买了社保。

4.4 员工的培训投入低, 员工不能与社会同步发展

我国企业, 特别是民营企业员工培训的状况是不容乐观的。一方面, 不少企业没有将劳动力作为一种资源来看, 只是消耗性、掠夺性地使用。它们不愿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据浙江省海宁市总工会对该市职工教育培训情况的调查表明, 部分企业对职工教育培训费用和时间都缺乏。被调查的173家企业中, 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只占职工工资总额的0.79%, 大大低于国家规定1.5%的最低比例。其中, 普通工、熟练工年人均学习培训时间仅8.3天, 人均学习培训费用仅353.1元, 远低于国际水平。一些企业仅有的培训也只是针对一线员工, 大都只停留在生产操作技能方面。另一方面, 我国企业, 特别是民营企业员工的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素质较低。根据对广西南宁市民营企业的调查, 发现民营企业员工的教育状况堪忧:小学17.76%, 初中45.74%, 高中32.24%, 大专及以上4.26%;而年龄结构分布上, 年轻人 (30岁以下) 在民营企业里占了绝大多数, 达到62.92%。30~40岁占21.07%, 两项合计占83.99%。其他地方民营企业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只不过在技术密集型民营企业里, 情况会好一些, 但是年轻人在员工队伍中的比重是差不多的。

总体上看, 我国企业在员工培训经费的投入上普遍较低, 而企业员工, 特别是大量的年轻员工又急需培训来提高自己, 适应社会的发展。从人的发展实际需要看, 培训经费的低投入必然严重影响员工素质的提高, 进一步又影响到企业发展及社会和谐, 形成恶性循环。

4.5 劳资关系协调机制不完备

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短短20多年中, 劳资关系协调机制也仅仅处于“初步形成”的水平, 并不完备, 以致当前“劳动关系中的矛盾日益突出”, “分配秩序不规范的矛盾日益尖锐”, “劳动争议继续呈大幅度上升趋势, 劳动争议预防和处理工作仍将面临相当大的压力”, 这既是公共治理存在缺失和公民社会缺乏自我调整机制的表现, 也是多年来收入分配和相关社会问题日渐尖锐化, 劳资两大阶层的矛盾日渐增多、增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5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构建和谐劳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不是自古就有, 也非凭空出现, 而是劳工斗争和企业在竞争中追求长期利益目标的结果。目前在我国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基础和各种社会力量还很薄弱, 因此, 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不仅需要企业的努力, 更需要政府和劳工方的参与和斗争, 特别是政府的引导和推进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 培育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建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 正确处理好企业共建和利益共享的关系。一家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 只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实现不了的, 必须将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成长联系起来, 在追求利润的同时照顾好员工的福利, 使员工能够分享到企业增长的果实。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中“以人为本”有这样三层含义:第一, “以人为本”意味着作为劳动者的企业员工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第二,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中意味着企业必须尊重劳动者。第三,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讲, “以人为本”是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的根本。

其次, 培育劳方力量, 强化工会职能, 推动和完善劳动关系协商机制, 以约束企业的行为符合社会责任标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发生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是长期以来激烈的劳资冲突引发的劳工运动。在中国, 企业对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意识淡漠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长期以来劳资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在大多数民营企业和中小型外商和港澳台企业, 劳动者没有什么权利可言, 在劳资力量对比中, 劳动者的力量分散、弱小, 处于任由资本摆布的地位, 没有什么与资本谈判的力量和能力。发生各种劳资纠纷后, 劳方无法与处于强势的资本方形成有力、有效的抗衡, 没有为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行斗争的力量, 他们要么采取隐忍的消极对抗行为, 要么采取爬塔吊等过激行为以期引起社会关注并使问题得到解决, 只有少部分的劳资纠纷是通过政府劳动仲裁部门裁定并获得解决的。因此, 要推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发展, 就必须培育工人自己的力量, 即建立强有力的工会组织, 使其足以跟资本进行斗争, 能够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督促资本 (企业) 的行为符合社会责任标准, 而且这也有利于企业内部矛盾内部解决, 避免企业内部矛盾外部化为社会矛盾。

再次, 加强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的作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政府责无旁贷。我国企业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也与一些地方政府在对待资本和劳动的态度不同有关。不少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 追求地方GDP 增长, 实行“亲商”、“亲资”政策, 不遗余力地招商引资, 但对劳动安全和工人的权益重视不够, 对企业侵害劳工权益的行为没有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和约束, 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企业漠视社会责任的经营行为。甚至很多地方政府官员对企业社会责任了解甚少, 根本谈不上对企业教育和引导。所以, 在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 一方面, 政府要重视有关理论的宣传, 让整个社会都知道社会责任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并参与和推动这项运动的发展。另一方面, 完善法规制度建设和加强执法, 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在教育、引导和约束企业不法行为方面的作用。同时,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媒介及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 对具有良好企业文化、劳资关系处理得好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和宣传, 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而对经营行为违法、劳资关系恶劣的企业, 对其不良行为进行处罚, 并定期向社会公布。

摘要:本文从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功能进行分析, 并结合当前我国劳资关系的现状, 得出了目前我国企业最主要的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劳资关系, 并提出了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新思路。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劳资关系,主要矛盾

参考文献

[1]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

[2]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3]常凯.论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性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5) .

[4]楼建波.中国公司法第五条第一款的文义解释及实施路径[J].中外法学, 2008 (1) .

[5]夏小林.最大的社会不和谐:劳资关系[EB/OB].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708/23339.html, 2007-08-30。

[6]卫桂玲.中美矿难比较分析及警示[J].当代经济, 2009 (1) .

[7]黄祺.职业病伤害最弱势群体[EB/OB].http://news.sina.com.cn/c/sd/2011-03-09/142122081648_2.shtml, 2011-03-09/2011-06-01.

上一篇:火灾规律下一篇:写作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