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师工作汇报

2024-05-26

心理教师工作汇报(精选9篇)

心理教师工作汇报 第1篇

心理教师学期工作汇报

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理论,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以及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由于自己担任一至六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在上课时表现出较大的年级差异: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情绪情感仍然与幼儿相似;

三、四年级进入转折期,进入高年级后,小学生已经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在小学阶段,同伴群体逐步建立。指导高年级学生正确认识友谊,并解决同伴关系很重要。

此外,同年级之间也出现班级差异:有的班级气氛积极活跃,有的班沉稳安静。班级的课堂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授课,有的班级能轻松地完成课堂任务,有的班级则出现活动效果不显著等现象。

根据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生活特点,现将年目标细化小学低年级:适应新的学校生活环境,完成由幼儿向小学生的角色转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遵规守纪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学习乐趣。

2、小学中年级:学会关心他人,与同伴友好相处;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学习调节情绪,形成乐观性格。

3、小学高年级:学会合作,初步形成责任意识;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形成乐观、坚韧的心理品质。

1。根据学校的工作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安排好本学期教学计划。上好一周12节心理课。

2。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好每一次课、上好每一节课。根据上学期授课情况进行反思,对每一年级的授课做好相应主题,例六年级的主题活动可以是人际关系,包括与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等。

3。继续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编辑心理小报,不定期向师生发放,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提供一个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建设和谐校园贡献一份力量。学生专栏主要介绍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学生中存在的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体会、心理信箱中有共性问题的解答等。教师专栏主要针对教师自身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在处理学生问题中常出现的情况提供一些简单的测试、应对办法,从而更好地服务学生、健康自我。家长专栏主要针对家长在子女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建议,促进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

4。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利用月末或考前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让尽量多的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大课资源,对心理健康小课形成补充和充分发挥师生互动性,解决学生目前面临的心理困惑与问题。

5。进一步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完整的学生心理档案,无论对于学校的管理还是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来说,意义都十分重大。档案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平时心理课的测试问卷以及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综合报告单等内容。

6。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做好日常的心理咨询工作,接待好来访的每一位学生,努力解决其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7。做好家校交流,建立家校沟通的方式,尝试开展家校共育的交流。

心理教师工作汇报 第2篇

10月14日上午,我参加了由阆中教委主办的阆中市中心学教师心理健康现场观摩会,这次活动应该说是举办得比较成功的,通过这次活动我也学到了不少知识。

活动流程:活动于八时左右开始,先是参观了阆中师范的心理健康资料室,随后到五楼听取了由阆中师范的文莹老师主讲的汇报课《架起沟通的桥梁》,应该说这堂课是非常精彩的,也十分感人。10时左右,到城北实验小学参观了的心理健康长廊和心理资料实验室,接着听取了有城北实验小学任芸老师主讲的汇报课《情绪气象图》,整个课堂活力四射,十分精彩。最后,召开了全体活动教师大会,史局在会上发言并作出重要指示。

史局的表示个别学校对心理健康重视不够,心理健康课程开设不够,要求:

1、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的意义。

2、抓根务本,加强心理健康队伍建设。杜绝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关注教师心理健康以及生存状态,提升教师生存质量,组织教师多参加体育锻炼、艺术活动等。

3、讲究实效,建好用好学校心理健康建设。

4、转变观念,切实开设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心理教师工作汇报 第3篇

一教师心理研究综述

教师研究自古有之, 《学记》中就有“能博喻然后能为师”的记述, 唐代的韩愈认为“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 真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教师特征, 还是在20世纪初, 这类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

1. 教师人格特征研究

在研究早期, 研究者把人格特质理论引入教师研究, 以期发现教师的人格特质对学生的心理能力和学习成绩的影响, 借以从人格特质上区分好教师和差教师, 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

第一, 西方有人曾在1940年向47000名学生所作的学生喜欢与不喜欢的教师特征的问卷调查, 归纳出学生喜欢与不喜欢的教师特征各12项;1960年还有人进行类似研究, 分析整理出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有机敏、热心、关心学生及班活动、愉快、乐观、能自我控制、有幽默感等20余项, 不喜欢的教师特征有呆滞、烦恼、对学生及班活动不感兴趣、不快、悲观、易发脾气、过分严肃等20余项;Rushton在1962年和同事一起研究设计了一个大学教师的个性特质剖面图, 他们首先根据学生对教师讲课效果的等级评价, 总结出两个成功的维度, 这两个维度是成就取向和人际取向, 后来他们根据研究又增加课堂行为方面的两个维度——魅力和组织才能, 研究表明, 在这四个维度上得分高的教师, 往往被评为优秀教师。

第二, 在我国, 万云英、丁奇之、谢千秋、韩向前、沃建中等对教师的个性特征问题也进行了研究, 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韩进之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 一个优秀教师应具备的优良个性品质是热忱、关怀、真诚坦率、胸怀宽阔、作风民主、客观公正、自信自强、耐心自制、坚韧果断、热爱教育事业等。

2. 教师认知特征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前, 研究者主要通过采用问卷向学生间接地了解优秀教师的特征, 但从学生的角度来研究教师, 其结果又难免失之偏颇, 于是出现了一种研究教师特征的新范型“专家——新手比较研究”, 从而直接研究教师的认知特征, 他们依据学生的成绩和学校领导对教师的评价, 确定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教师和新教师, 然后通过谈话、言语报告、录音、录像等手段, 研究专家教师和新教师在完成同一教学任务时的不同认知活动, 最后通过与新教师比较, 得出了专家教师的特征。研究表明, 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如备课、课堂规则的执行、组织教学、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作业的布置与评改、教学策略地运用、课后评价等方面, 专家和新手都存在显著差异。

除此之外, 始于威特金的认知方式的研究应用于教育中, 为教师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如何把教师的认知特征与教学相联系、使师生心理相融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心理学依据。研究者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教师倾向于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这两种类型的教师在教学中必定与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发生相互作用, 从而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如果师生认知方式相匹配, 则有积极影响。

3. 教师能力的研究

教师专业需要哪些能力?首先, 教师必须具备最低限度的智力水平, 因为教师工作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 但莫斯和怀尔德等人的研究表明:智力超过某一关键水平后就不再起显著作用, 而其他方面的能力则起更大的决定作用。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以及他们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相关性。如所罗门等人在1964年的研究表明, 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教师表达的清晰度有显著相关;希勒1971年的研究也指出, 教师讲解的含糊不清则与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关;诺尔1953年同样发现, 教师思维的流畅性与他们教学效果的等级有显著关系。

教师的能力问题一直是我国教师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许多学者如刘兆吉、黄培松、申继亮、陈安福等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 这些研究中, 值得重视的是申继亮采用的内隐理论研究范式, 他把教师必备的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监控能力和动力系统四个方面, 每个方面又包括许多细节。

4. 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

教学效能感概念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他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受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某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其形成主要受个体自身行为成败经验的影响。依据这一理论, 阿斯顿把教师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种, 前者指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作用的看法与判断, 后者指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的认识与评价。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努力程度以及遇到困难时克服困难的坚持程度, 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业成就。

二教师心理研究对教师培训工作的启示

教师心理研究表明, 教师职业必须具备相应的人格、认知、能力、知识和自我效能感等方面的特征, 而这些特征中, 固然有些特征的获得有天生的一面, 但更多的是靠后天的训练, 依据教师心理研究, 在教师培训方面我们应受到如下启示:

1. 培训假设:变外化他律提醒为内化自我觉醒

在培训的假设上, 要改变传统观念:认为只要教师获得了新的学科知识、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育方法等就会自然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 就会自然导致教学行为的改变。实际上, 教学行为的改变取决于态度的改变, 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虽然是个体认知失调, 然而态度的核心成分是情感, 所以教学行为的变化不仅包含理智的因素, 更重要的是情感因素。由此可知, 改进教学行为的起点不在于新思想的接受, 而在于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自我觉察, 认识到自己教学活动中的不足, 察觉到自己以前没有察觉到的习惯行为所产生的消极后果。如一个习惯于对犯错误的学生发脾气、不能很好自制的老师, 只有认识自身这些行为产生后的消极后果, 才能改变对待犯错误学生的态度, 正确对待学生错误的行为, 否则, 即使他 (她) 通过培训获得了理解学生、换位思考的“移情”理论, 也不能自觉有意识地将其运用于实际工作, 改变过去一贯不能容忍学生错误的态度和行为。

2. 培训目的:变短期片面提升为终身专业发展

教师培训工作应反映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突出教育教学的特殊本质, 充分考虑教学活动本身, 这其中的核心工作就是要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培训工作明确方向, 才能产生实质性的效果。通过学生喜欢与不喜欢的教师特征的问卷调查、教师的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的相关研究、教师行为对学生影响的实验研究以及专家与新手的比较研究等的分析研究, 发现有学者认为教师的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决定其教学效果, 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教师的素质结构至少应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教学能力以及教学行为与策略等组成部分, 其中职业理想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动力, 知识水平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 教育观念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心理背景, 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素质的核心, 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化形式。这五个方面具体到一名教师身上是一个有机整体, 其综合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 因此, 教师培训工作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 需要深入细致的研究, 从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考虑, 着眼于全面素质的提升。

3. 培训内容:变学科知识更新为心理特征训练

在培训的内容上, 要改变只给受训者以学科前沿知识以及新的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的观点, 侧重于教师的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的培养, 因为教师培训的目的就是要改进教师的行为。行为的改变要靠教师对自身习惯行为的自我认识, 研究表明, 每个入职的教师, 智力都有一定水平, 学历基本合格, 那么知识就不再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显著因素, 这时就要侧重于认知和人格等心理特征方面的训练。教师的认知特征主要是指教师个体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情境、学生的特点等方面加以分析和判断的特点, 这些分析和判断将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准备、发生、发展与效果, 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基础, 因此要通过培训帮助教师形成合理的认知, 调整不良的认知;教师的人格指教师的职业个性, 其本身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教育力量。教师良好的人格品质是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 而教师人格特征的养成教育在当前各类教师培训中还需加大力度。

4. 培训方式:变被动传递接受为主动探究索取

纵观目前教师培训所采取的主要方式, 其中院校集中听培训专家讲授的方式较为普遍。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增加教师培训的投入, 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 各种教师“国培”项目名目繁多, 由此造成“省培”、“市培”、“县培”、“校培”等因地制宜的地方性培训影响力削弱, 而“国培”通常的做法是由有资质的高等院校参与竞标落实培训实施单位, 受训者再到该高校集中培训一段时间, 采取封闭式管理。在这种方式下, 培训者依然处于支配地位, 受训者处于被动、次要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培训的着眼点在于片断知识的修补, 只强调知识信息的获得与保持。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教师人格、认知、知识、能力和教学效能感等方面的获取, 仅仅依靠传递式的说教是远远不够的, 更需要优秀模范教师潜移默化的感染、环境舆论的熏陶和教师本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形成和发展起来。因此, 校本研训、教育教学经验的反思应成为教师培训的主要方式。

综上所述, 要以系统、整体的观点看待教师培训, 与教学行为有关的各种因素都要纳入到培训过程, 将教师个体看成是包括认识、情感、社会因素在内的完整的人, 要更多地依赖对经验的批判分析, 把参加培训的教师看成是主体, 培训者不是权威, 只是培训促进者, 这样才能有助于受训者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万云英.学校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55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3、4、9

解构学校心理教师工作内涵 第4篇

心理委员工作汇报 第5篇

这是我第一次在大学担任班干部,第一次担任心理健康委员,第一次写班干部思想汇报,我没有什么经验,但我努力向别人借鉴,努力做得更好。

我觉得心理健康委员这个职务很重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很重要,人才不会走错路,走错路,只有心理健康才能更好的生活,学校里经常举办关于心理健康的活动,可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我自从担任心理健康委员后,努力把工作做好,积极跟同学交流,关心同学的心理健康,向别人借鉴经验,更熟的工作,我个人的看法:

我认为心理健康委员的工作就是协助老师,同学们的心理信息,及时汇报异常情况,所以我们班才要交班干部思想汇报,当然目前为止,我们班没有出现异常情况,我相信以后也不会有。但这项工作还是必需的,大家都知道现在大学生“跳楼”以及那些以外事件不断发生,心理健康委员的责任是很大的。我要向同学们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可能很多同学觉得自己不是心理专业的,不懂得什么心理知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要懂得一些基本的,解决情绪问题的方法,例如:倾听安慰同学,这些小小的举动是很有用的。

我觉得这方面是比较可行的,就是疏导缓解一些同学的不良情绪,而且这方面我还是比较注意的,不只是我,其实我们班同学之间的相互关心,慰问也可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希望同学以后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和我交流互相帮助,不要憋在心里,一定要说出来,当然

这也需要我主动地去关心,了解同学之间的情况,这样才能防止意外的出现。

心理委员的工作汇报 第6篇

做为一个心理委员,同学是我服务的对象,也是我的职责所在,心理委员的工作汇报。为了更好的服务同学和班级,我认为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积极参加学院和学校的心理培训,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心理学知识,以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2。工作遵循保密原则,维护同学的权益,不得随意泄露同学的隐私。3。心理委员应以满腔的热情,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同学。4。心理委员负责全班同学心理健康教育,协助班主任和心理老师上好心理活动课,工作汇报《心理委员的工作汇报》。5。协助心理老师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6。.认真完成上级交予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一个班的建设,离不开班主任辛勤的教育和指导!我工作的完成与做好,需要同学们的配合,有什么不开心或烦恼的事可以和我说,我们之间是没什么代沟的,我也会做好保密工作。当热,在工作中,我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同学们可以当面提出来~!吴梦雪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汇报 第7篇

几年多来,我校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现汇报如下:

一、加强多心理健康工作的领导

(一)建立心理健康组织机构

为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科学、有效,我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组:

长: 副组长: 委

员:

(二)落实责任,分工明确

校长xx:负责该项工作的领导、组织与管理工作。书记xx:负责教师心理健康工作。

副校长:xx负责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分管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工作。

德育主任xx: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务主任xx: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安排和资料收集,德育处副主任:xx与学校行政分别负责协调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后勤主任xx为心理健康教育在人、财、物方面提供充分保障 教务处副主任: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 负责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校医xx:负责心理咨询工作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教师的队伍建设。抓好心理课程的自学工作,提高教师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学校指导下,以班主任为骨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开设心理信箱,建立心理咨询室,学校有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三名,积极开展个别辅导,指导广大学生做好心理调适工作。同时利用家长学校的辅导时间,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针对学生青春期的特征,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面授和函授资料辅导,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

认真贯彻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精神,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实际,渗透到德育工作中去。为此,需要提供完善的心育制度作为保障,形成从相关管理部门到心育教师到班主任老师等一套系统的规范管理制度。我校的做法是:

1、每学期初根据学校领导干部的工作调整,明确理健康教育领导组、完善我校教育心理研究室组织机构。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整体部署,要求贯彻落实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文件,提高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2、学期初召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总结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我校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许灵韬对下个阶段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总体部署,提出了十项具体要求。

3、期初明确心理咨询室建设方案并研究制定各项相关制度。

4、期中对上半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跟踪,并进一步落实学期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要求。

5、期末对本学期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总结和反馈。

四、加强心理健康环境建设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只有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素养,才是有源之水,教育学生才会产生正确的积极的影响。学校可利用教师继续教育的机会,有选择地选学一些理论书籍,多订阅一些相关的杂志让老师借阅,也可以请专家给老师们进行专题讲座。

2、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首先,教师必须是一个专家。每一个教师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多取它山之石,多加强自我修养,多关注心理卫生知识,这样才会发现并及时诱导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

3、开展针对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软环境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心理健康的老师往往营造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相反,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往往会直接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如老师的恶意,专横的态度,不妥的言行,这些都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健全的人格。一个健康的教育,必须有健康的老师。学校应重视对老师的心理健康的咨询活动,了解老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疗治教师的心理。

4、重视优良校风、班风的建设。

营造平等民主的心理氛围。学校大力提倡学术民主、教学相长,鼓励教师和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师生关系既为师长,又为朋友;既是领导,又是同志。学校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老师和同学。

倡导团结、合作、互助精神。一个积极健康向上、团结合作互助的才是有战斗力的集体。一个学校形成了上下一致、互尊互爱、互帮互助、精诚合作的校风班风,那么,学生也就会形成与之相应的心理品质。所以,学校和班主任、老师都要在这方面作文章。

培养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学校中学生敢说敢想敢做,还要求教师和学生都是遵章守纪的楷模,做致合理奖惩,形成有章可依,有章必依的良好风气。

5、我校广播站每周四有一期《心灵驿站》栏目,心理老师给播音员提供稿件,已播出《自信的力量》、《轻松迎考》等内容。这种形式听众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从学校环境的改善和建设入手,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环境,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精神裨的重要保证,是推进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因此,学校要加大软环境的建设。

五、加强心理健康科研工作

动员全体教师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科研中来,通过理论学习、问题讨论、专题讲座、工作研究、经验总结、案例剖析、典型分析等方法、引起大家对心育工作的重视,逐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实践与探索打下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积极倡导学习之风、反思之风、研究之风,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再回到实践中去,反复循环,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渗透的大环境。继续加强对校本课程教材的修订,并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教育科研将成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动力,不断推动着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向进一步发展。

一年多来,组织教师参观学习了市内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听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心理沙龙,参与省级课题研究的工作,参与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的工作。

六、反思及改进

1.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有待进一步规范。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理论性太强,实践性不够的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向各位心理教师前辈学习,向其他的教师学习教学,学习的形式可以是现场请教、网络请教、书信请教、电话请教等。

2.心理咨询有待完善。心理咨询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心理老师有必要不断的学习,学习心理咨询的各种理论和实践知识,并积极地参加培训和交流,通过学习、培训、交流、实践、反思、总结,不断的提高心理咨询的水平,为来访者提供更好的心理咨询。

3.继续积极地参与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通过教研活动,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难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这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水平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也是提升能力最快的方式。因此,心理老师要积极地参与,让每一次活动或研究都成为进步和成长的途径。

心理教师工作汇报 第8篇

教育的发展与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密不可分, 提高教师工作绩效, 是高校发展的重要保证。但目前在我国高校中, 教师的教学活动一般会受到学校严格的规章制度的约束甚至控制, 教师缺乏创新性、自主性, 甚至有些教师逐渐习惯受束缚于严格的制度中, 对课堂没有热情, 对学生冷漠, 对科研工作抵触, 仅仅按照规定做事, 使日常教学工作成了刻板重复, 工作绩效低下。针对这一情况, 探讨如何有效提高教师工作绩效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

尽管已有许多研究者对影响工作绩效的因素进行了探索, 但面对复杂的社会及工作环境, 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心理授权是从工业组织心理学中发展出来的概念, 是指借由个体对工作环境的主观评估及他人对相同环境的看法, 而产生的自我对工作的评价[1]。目前, 心理授权这一概念及其结构已经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大量企业组织中的研究认为心理授权可以有效激发个体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 能够对工作绩效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那么, 在特殊的教育领域中, 心理授权与工作绩效的影响怎样呢? McBride (1995) [2]提出, 授权水平高的教师往往有更高的工作绩效, 这是由于当教师体验到授权时, 他们在工作中会更有动力, 更有可能在教学中主动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愿意与领导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王金良[3]对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发现, 心理授权水平越高, 其个人工作绩效及组织绩效都会越高。但专门针对于高校教师心理授权与工作绩效的研究仍非常薄弱, 中外的教育环境不同, 中小学教师与高校教师也存在极大的差异, 那么, 高校教师中心理授权与工作绩效的关系是怎样的?因此, 专门以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 探讨目前教育背景下, 高校教师心理授权的现状及其与工作绩效的关系仍有必要。

二、对象与方法

(一) 对象

向黑龙江、河北、北京、江苏、广东、浙江等地高校普通教师发放问卷共2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85份。其中:男性50人, 女性135人;高级职称38人, 中级职称99人, 初级职称48人;学历本科及以下的53人, 硕士及以上的132人。

(二) 研究工具

心理授权量表为李超平等人 (2006) [4]修订的适合中国被试的心理授权量表。问卷包括工作意义、自我效能、自主性和工作影响等4个维度, 共12个题目。得分越高表明心理授权水平越高。本次调查中问卷4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8、0.90、0.80、0.90, 整体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

工作绩效采用宁晓娟 (2008) [5]修编的工作绩效量表, 该量表以Motowidlo和Barman在所建构的绩效模型为基础[6], 把工作绩效分为任务绩效和情境绩效。其中:情境绩效又分为人际促进和工作奉献。因此, 修订的问卷共20个题目, 包括任务绩效、人际促进和工作奉献等3个维度。任务绩效指个体在实际工作任务中完成情况;人际促进指个体有助于完成组织工作的人际帮助行为;工作奉献指个体有助于完成组织工作的奉献行为。得分越高表明绩效水平越高。本次调查中问卷3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6、0.85、0.88, 整体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

两问卷均采用5分等级评定, 1=非常不同意, 2=比较不同意, 3=不好确定, 4=比较同意, 5=非常同意。

(三)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采用SPSS17. 0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 高校教师心理授权现状及群体差异

从表1中可以看出, 教师的心理授权总分为3.43, 属于中等稍高水平。其中:最高的维度是工作意义, 其次是自我效能和自主性, 最低的是工作影响。

对不同群体教师的心理授权水平进行比较发现心理授权的总体水平及各维度得分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及学历差异。但自我效能、自主性和心理授权总分存在显著的职称差异, 如表2。进一步事后比较发现, 高级职称的教师自我效能和心理授权总分显著高于初级和中级职称的教师, 而初、中级职称教师在这两个维度上差异不显著;高级职称和初级职称教师的自主性显著高于中级职称。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 以下同

(二) 高校教师心理授权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1.高校教师心理授权、工作绩效的相关分析

为了进一步考察心理授权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 做相关分析, 如表3, 可以看到除了工作影响与人际促进之间的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 心理授权与工作绩效各维度均有显著正相关。

2.心理授权各维度对工作绩效的回归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心理授权水平与工作绩效息息相关, 为了继续考察心理授权各维度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进行分层回归。第一层考察人口学变量的影响。第二层是心理授权的四个维度。

如表4, 可以看出, 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的情况下, 工作意义、自我效能、自主性、工作影响等4个变量能联合预测工作绩效46.0%的变异量, 自我效能和工作意义的贡献率达到显著性水平。从表1至表4中可以看到, 自我效能对工作绩效总分及其三个维度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工作意义可以显著预测人际促进、工作奉献及工作绩效总分。自主性、工作影响对各维度作用均不显著。

四、讨论

(一) 高校教师心理授权的现状及群体差异

本次研究中的高校教师心理授权总分处于中等稍高水平, 各个维度之间发展不平衡。工作意义得分高说明高校教师能较清晰地了解工作的目的和价值;自我效能维度较高说明教师能理解和认可自己的工作, 并相信自己有能力组织教学和从事科研工作;自主性维度得分也在平均值以上, 说明大多数教师能够自主自觉地完成工作中的任务;而工作影响维度得分最低, 说明教师在工作中觉得自己对学校管理很少有影响, 这可能是因为在高校中, 一般教师是不坐班的, 很少参与到院、系的管理中, 因此并不认为自身的工作在学校建设中是非常重要且富有影响力的。

不同群体的差异分析中, 性别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心理授权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研究结果存在争议。如宋亚杰[7]的研究指出高校教师心理授权在工作影响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男性教师得分高于女性教师, 而宁晓娟[5]对知识员工的研究中发现, 知识员工的心理授权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本次调查中没有出现性别差异, 这可能与调查对象有关, 本次调查仅涉及从事教学的普通高校教师, 不包括行政人员, 目前大多数教师都只专注于自己的课堂授课和科研工作, 因此, 在工作影响上没有差异是可以理解的。

本次调查中心理授权水平的学历差异也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虽有研究显示学历越高其心理授权水平也越高[7], 但在高校中, 学历较低的往往是工作时间比较长、职称比较高的教师, 而学历较高的往往是工作时间不久、职称相对较低的教师, 因此本次调查中学历低的教师心理授权水平与学历高的教师没有显著差异是非常可能的。

心理授权水平总分、自我效能维度和自主性维度出现了显著的职称差异。一是在自我效能维度上, 高级职称的教师显著高于初、中级职称, 由于职称越高, 一般来说工作年限越长, 知识储备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专业技能的水平也就越高, 因此在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 体验到更高的掌控感。二是在自主性维度上, 高级职称与初级职称的教师显著高于中级职称。可能是由于, 中级职称的教师多是工作几年的教师, 对学校管理制度有一定了解但还不甚熟悉, 其教学和科研工作均处于学习和提升阶段, 目前一些高校忽视这部分教师的成长, 因此, 他们往往既不像高级职称教师工作起来那样游刃有余, 也失去了刚参加工作的初级职称教师的激情和干劲儿, 自主性表现最低。在工作意义、工作影响上, 不同职称教师没出现显著性差异, 这是和高校组织环境有关的, 高校教师一般以科研项目和教学计划为工作重心, 他们都深知自己工作的意义, 但同时无论职称高低都很少有机会参与到学校政策的调整和制定中去, 因此在工作意义和工作影响上没有出现显著差异。

(二) 高校教师心理授权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相关分析表明, 心理授权与工作绩效关系密切, 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出, 心理授权对工作绩效的正向预测作用主要通过自我效能和工作意义两个维度实现。自我效能对所有维度均有较高的预测作用, 而工作意义则对人际促进和工作奉献两个维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和Spreitzer[10]等的研究相同, 即心理授权的不同维度对员工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与工作压力有不完全相同的影响, 在国内研究中也有印证[11]。这个结果出现的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在高校中, 教师缺乏自主性和工作影响 (这在现状调查中可以得到佐证) , 但教师本身却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 觉得对于自己的工作来说, 无所谓主动被动, 无所谓对管理有没有参与性, 只要每天自己能够按照常规上好课、搞好科研, 就觉得自己的工作完成得很好, 觉得自己的工作绩效达到较高的水平了。

五、结论与启示

研究表明, 高校教师的心理授权得分最高的维度是工作意义, 最低的是工作影响。不同群体的差异分析仅发现高级职称的教师自我效能和心理授权总分显著高于初级和中级职称的教师;高级职称和初级职称教师的自主性显著高于中级职称。研究还表明, 在高校教师中, 心理授权水平与工作绩效有密切的关系:心理授权水平与工作绩效间有显著相关, 回归分析显示, 自我效能对工作绩效总分及其三个维度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工作意义可以显著预测人际促进、工作奉献及工作绩效总分。这些研究结果启示我们至少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一) 工作影响的得分偏低, 应该注重培养教师对学校管理的参与意识

从调查中可以看到,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工作影响得分偏低, 这提示我们应该在学校管理中注重培养普通教师的参与意识。在高校管理中, 教师不仅是学校管理的客体、管理的对象, 而且也应该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积极参加者、管理的主体。为了让教师更多地参与学校管理,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学校应注意平时有关信息的分享, 对学校整体发展的了解是教师主动参与的前提。可以通过目前发达的通信技术, 如手机短信、网络等, 增加普通教师获取有关学校整体目标和发展规划等方面信息的机会, 以增强他们对工作的意义感和目的感。二是主管领导要注意与普通教师之间建立起互相信任和支持的关系。领导者可以通过开诚布公的沟通营造轻松的工作氛围, 使教师敢于、乐于提出工作管理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同时领导者还要注意应该适当地将权力分配给教师, 让他们体会自己对工作的影响, 在参与决策的过程中逐渐认清、认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增强自主意识、主人翁责任感, 感受到“被信赖”, 感受到自己对工作的“影响力”。

(二) 不同职称教师心理授权水平存在差异, 应该有针对性地提高其心理授权水平

研究表明, 不同职称的教师在心理授权某些维度上有显著差异, 可以据此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首先, 在自我效能的提高上, 重点应帮助初、中级职称的教师, 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教学及科研中的基本要点, 多给他们提供机会, 帮助他们获得更快的成长。如可以利用一些培训, 让优秀老教师和他们一起分析教学任务, 提供必要的信息反馈, 提供教学技术、教学策略和心理上的支持, 让他们有通过尝试失败后获得成功的体验, 帮助他们提升自我效能。其次, 在工作自主性上, 应该关注中级职称教师。为他们创造发挥自己主动性的机会, 不妨也如同对初入职的教师进行培训一样, 针对中级职称教师设立相应的培训项目。

(三) 提高高校教师的自我效能是促进工作绩效最有效的方法

高校教师的自我效能既然对工作绩效的各维度有直接影响, 这就表明自我效能对于提高工作绩效是非常重要的。自我效能指教师觉得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 对学生的成长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低效能感会引起教师的焦虑和逃避行为, 而高效能感通常能激励工作并享受工作, 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有足够的信心克服。从心理授权体验的角度来提高高校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帮助他们获得完成工作所必备的能力, 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是提高工作绩效的有效方法。

(四) 提高高校教师对工作意义的理解能有效提高工作奉献及人际促进

工作意义对高校教师的工作奉献及人际促进有显著的正向预测。当教师能够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意义感的时候, 会在工作上更努力, 这种努力带给周围的同事积极向上的氛围, 可以促使教师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也会更愿意为了工作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是崇高的职业, 面对这个神圣的岗位, 从深层了解教师职业特殊性, 形成职业荣誉感, 对于教师的工作绩效提高非常重要。只有认可这个职业、热爱这个职业, 在三尺讲台上充满热情, 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才能有更高的工作绩效。因此, 在高校管理中, 应该利用多种途径增强教师对自己职业的深入了解, 认识到高工作绩效不仅仅是课堂上能讲好课, 还包括能够与周围同事、领导和谐共处, 还包括对自己职业的忠诚热爱。

总之, 个体的心理授权水平与其工作绩效存在密切相关。为了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 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 应深入考察在我国目前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心理授权水平与其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 从而为改善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摘要:为探讨高校教师心理授权水平的现状并考察其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采用心理授权及工作绩效量表对185名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第一, 高校教师的心理授权处于中等稍高水平, 不同职称教师心理授权水平表现出显著差异。第二, 心理授权水平与工作绩效间有密切关系, 表现在:心理授权各维度与工作绩效有显著正相关, 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 心理授权维度中的自我效能和工作意义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工作绩效。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授权,工作绩效

参考文献

[1]Thomas, K.W., &Velthouse, B.A.Cognitive ele-ments of empowerment:an interpretive model of intrinsic taskmotiv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0, 15 (4) :661-681.

[2]McBride, M., &Skau, K.Trust, empowerment, and reflection:essentials of supervision[J].Journal of Currieulumand Supervision, 1995, 10 (3) :262-277.

[3]王金良.中小学教师心理授权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论文, 2009.

[4]李超平, 李晓轩, 时勘, 陈雪峰.授权的测量及其与员工工作态度的关系[J].心理学报, 2006, 38 (1) :99-106.

[5][8]宁晓娟.心理授权对知识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D].上海:同济大学硕士论文, 2008.

[6]Motowidlo, S.J, Barman, W.C, Schmit, M.J.Atheory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 in task performance and contextual performance[J].Human Performance, 1997, 10 (2) :71-83.

[7][9]宋亚杰.高校教师心理授权的特点及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 2010.

[10]Spreitzer, G.M., Kizilos, M.A., Nason, S.W.A dimension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and effectiveness, satisfaction, and strain[J].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7, 23 (5) :679-704.

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一) 第9篇

一、问题的提出

(一)“教师心理成长”是学生对老师期望的需要

我们曾在高一学生中作过一次问卷调查,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你喜欢怎样的老师广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各不相同。可有一位学生这样答道:“我不希望老师长得太高,但也不要太矮;不希望老师长得太漂亮,但也不要太丑;不希望老师视力太好,但也不要高度近视。”我们就该学生的说法,在全体学生中进行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该同学提得非常精辟。假如老师“太高”即居高临下,难以亲近,太矮又会缺乏权威而感到遗憾。老师过于“漂亮”会因为艳丽而缺乏亲和力,过于“丑陋”必定会让学生产生排斥力。老师“视力”太好会让学生的不足暴露无遗,高度“近视”则对学生的变化毫无察觉而缺乏关怀。其实,学生对老师的希望并不是具体的高矮、胖瘦、美丑,而是希望老师有良好的个人形象、健康的心理品质、宽容的待人态度。学生真正喜欢的是具备平等、宽容、幽默、自信、健康等特点的老师。

(二) “教师心理成长”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必然

教师如何使自己成为受学生欢迎、被学生所接纳的人?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在教师中展开调查,结果发现教师也有许多苦衷。先进的教育理念广泛传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纷纷涌现,新的课程标准相继出台,应试教育和陈旧评价制度的顽固存在,使教师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中,身心健康处于种种无法排除的矛盾和紧张状态。老师们渴望掌握心理学理论、渴望掌握客观评价自我的标准、渴望掌握有效调节自我情绪的方法,使自己处于心理健康、工作快乐的良好状态。班主任渴望能掌握剖析学生心态的技巧,能运用心理辅导的方法进行班级管理。因此,不论从教师的个人发展还是学科教学、课堂管理等方面,都急需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三) “教师心理成长”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保证,所以在申报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团体心理辅导理论的应用推广”一级子课题时,我校将总课题定为“寄宿制重点高中团体心理训练的探索”,将“学生成长工作坊”“教师成长工作坊”“家长成长工作坊”作为三个研究层面,通过促进学生、教师、家长心理成长来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在研究促进教师心理成长过程中,我们又尝试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校本培训的模式”,采取“工作坊”的具体形式来实施。

(四)香港、台湾心理辅导经验的启示

“工作坊”是一种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的学习模式,实质上属于“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在港台比较常见,有“个人成长工作坊”“身心整合工作坊”“亲子教育工作坊”“职业与生涯辅导工作坊”“师生关系工作坊”“心理剧工作坊”,等等。由于它主题鲜明、对象明确、时间紧凑、形式灵活、效果显著,因此成为一种在学

校、社会深受各类群体认可的辅导模式。

事实证明,开展教师心理校本培训,既能满足教师个体需要,又能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广泛地开展,不失为一种高效、经济而又切实可行的工作模式。

本文重点就“团体心理辅导校本培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以及‘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的实践性等方面作一些探讨,希望得到专家和同行的关注指导。

二、理论依据

(一)校本心理培训的理论依据

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在《21世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一文中指出,“21世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将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中,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发展趋势之三,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每个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发展趋势之五,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将从学生转变为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发展趋势之八,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将从个别辅导转变为团体辅导训练为主。”专家的分析充分说明,对教师进行心理学原理、方法、技巧的培训,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要求,是学校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1999年教育部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是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各中小学都要制定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教育部在上海召开的“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要以校本培训为主。从国家行政部门的要求看,完成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最重要的方式还是校本培训。

斯皮克指出:“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教师素质提高的重心应定位在学校本位的发展、教师职业本位的发展上。”这一理论提出要建立一种“以学校教师为主导,根据学校教师的现实需要而设计的多范畴发展管理模式,特别要制订一套教师发展的专项政策方案”。该理论的中心思想恰好体现了校本培训的目标和宗旨。

在我校最近制定通过的《2003年至2005年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中明确规定:在“全面发展、人文见长”办学思想指导下,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完成高质量师资培训,使每位教师成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熟练的信息技术能力、健康的心理个性品质、善于自主发展、拥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在“九五”基础上,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自培基地建设,对培训工作在领导、管理、评价、资金上,化大力气做好保障。所以,从学校发展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来看,积极开展教师心理品质校本培训,既是我校的一项重点工作,又是一个“亮点”工作。

(二) ?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心理学依据

樊富珉教授在《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明确指出,“团体咨询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过程的观察、学习、体验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还强调了“团体辅导具有教育、发展、预防及治疗四大功能”。

因此,“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实际上就是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原理、方法、技巧来对教师进行心理咨询和业务提高的校本培训,它符合教师自身发展和学校、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项具有探索意义的工作。

三、 “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的特点

(一)是一种“团体心理辅导”校本培训的模式

“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以本校教师为学员,利用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和外聘心理专家为主讲教师,针对教师自身存在的心理困惑和在班级管理、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心理需求,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理论、方法,采用‘专题工作坊”的形式而开展的短期心理培训,是教师与学员之间互教互学,并将培训与教学、培训与科研相结合的一种基本模式。

(二) “工作坊”培训模式特点

1.目标明确。设计的培训目标能直接指向教师的具体需求,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通过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难题,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和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的能力。

2.内容现实。培训内容因采取专题化设计而显示出短小精悍的特点,可以照顾到教师需求的差异性,每个教师在一个学期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参加最合适的“工作坊”。例如,“教师生涯探索工作坊”“师生沟通艺术工作坊”“班级活动设计工作坊”“教师自我形象设计工作坊”等,内容的针对性大大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

3.形式灵活。“工作坊”充分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各种活动形式,如专家讲座、同伴启示、辅导点评、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游戏体验、绘画投射等。摆脱了枯燥的理论说教与实践操作脱节的观象,吸引着每位教师积极参与,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将所学方法、技巧,及时运用于自己的工作实际中去。

4.管理自主。因为参加成员来自学校内部,培训的时间、进度可以根据学校行政安排,灵活机动地设置,也能针对教师的个体特点加以调整,减少学员因教学工作繁忙而出现缺课现象,保证培训的顺利进行。

四、教师团体心理辅导校本培训的组织保证

我校创建于1947年,是上海市11所现代化高标准

寄宿制高中之一。学校以“全面发展、人文见长”为办学特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创新实践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的一大特色,1994年学校就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工作日程,1995年12月学校被命名为“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示范学校”。学校目前正在进行研究的国家级课题有“运用人文教育提高德育有效性的理论和实际研究”、“团体心理辅导理论的推广应用”的子课题,市级课题“高中生个性倾向性发展与班级文化建设研究”、“学校一家庭—社区一体化心理辅导模式研究”。“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美的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学生一生的发展负责”已成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保证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全方位、多途径地顺利开展。

我校现有专职心理教师3人,兼职心理教师16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马文驹教授担任心理健康教育顾问。1997年学校就投资近40万元,建立了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心理辅导中心。在培训师资和硬件设施上,为校本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保证。1999年开始被区教育局确定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培基地”,教师参加学校培训即可分别完成“教师业务培训”240学分和540学分。

总之,我校在进行“教师团体心理辅导校本培训”中,既有区教育局的信任和监督,又有校领导的重视和关心,还有主讲教师的努力和尽职、参与教师的投入和配合以及后勤部门的支持和保障。所以,培训得以顺利进行,成效显著并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未完待续)

(本文获“健康杯”全国第二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 作者单位:上海市七宝中学)

上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母亲》导学案鲁教版下一篇:个人住房商业性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