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和形式范文

2024-05-29

内容和形式范文(精选12篇)

内容和形式 第1篇

在新形势下,高职创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高职创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本文基于确保就业率的办学理念,对高职创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

一、高职学院创业教育形式的分析

在党中央的积极倡导下,大学生创业再次掀起了高潮,各大院校和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创业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高职学院也都纷纷开办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引导大学生创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目前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正是以目前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为切入点,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了分析研究。

目前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创业观念和就业观念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导致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之间产生了严重矛盾;其次是创业教育过于侧重创业行为本身,而忽视了准备创业条件的过程,导致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再次是创业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被忽视了,导致创业教育的内容过于急功近利。

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但是高职学院的专业设置普遍是实际操作性质的,并非科研性质的,结合专业的创新教育本来就薄弱,仅仅通过几次比赛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业教育更应该从创业观念入手,结合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在专业技能上的创新意识,在职业规划中形成创业规划。创业教育并不是一定要学生立刻去创业,而是学会怀着创业的雄心走向工作岗位,在工作中逐步积累创业资本。

二、创业观念和就业观念的差异问题

创业和就业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高职学院的传统教育侧重于就业教育,在培养工人的教育体系下,如何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

高职学院一直以来以高就业率著称,创造高就业率的基础就是以就业为先导的办学思路,专业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更是深度结合市场需求的结果。可以说,高职教育先天带有完全不同于大学教育的就业观念,面向社会基层,服务社会基层的就业观念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念。高职学院的学生也是认同这种就业观念的,用人单位愿意选择高职学院毕业生的主要原因也是基于这样的就业观念。

创业和就业本身并不存在矛盾,实际上很多有过创业经历的人都是先就业再创业的,但是在目前的创业教育中却出现了一种矛盾——就业观念和创业观念之间的矛盾。

三、高职学院创业教育内容的探讨

创业行为本身是需要有充分准备的,过度关注创业行为本身就难免出现流于形式的创业教育,目前的创业教育多数以创业大赛等形式出现,更有学校开办了创业孵化器项目。先不说创业本身的成功率就很低,更别说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学生创业了。

结合高职学院学生的特点,在职业规划教育中加入创业教育,根据专业特点合理地引导学生树立符合实际的创业理想。如何在工作中发挥专业特长,学习管理技能,了解行业市场,抱着自己创业的心态工作,边工作边学习,为将来真正地创业创造出最好的条件。

目前,高职学院普遍开设职业规划教育,本来和创业教育之间可以有很好的契合度,但实际上却被忽视了。创业教育更多地针对创业行为本身,试图教会学生如何创新项目,如何搭建团队,甚至如何注册公司和管理公司。让那些本来打算当工人的学生在短期内学会当老板,从任何角度看都是过于急功近利了些。

综上所述,高职学院的创业教育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解决起来还要从改变观念开始,不要盲目追求效果,要结合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创业孵化器项目似乎针对已经就业又需要二次就业的毕业生更适合些。

摘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初步探讨,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分析,提出将学生的创业热情引导向创业心态的建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用创业的热情对待工作,用创业的激情来实践专业技能的创新。

关键词:创业,创新,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

[2]周桂瑾.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构建策略[J].江苏高教,2011(6).

丰富党课教育形式和内容 第2篇

11月3日下午,管理学院第201期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班全体学员前往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学习党的历史。作为本期党课教育培训的一部分,本次活动由管理学院党总支部组织。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召芳、团委副书记薛清元共同出席本次活动。

下午2点整,全体党课学员准时到达集合地点,分坐两辆校车前往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并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对青岛党史纪念馆进行了参观。青岛党史纪念馆展出共有五部分:工人阶级的诞生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党团组织的建立与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前赴后继,在白色恐怖下艰难奋进;英勇不屈,抗日烽火再现燎原之势;巩固新生政权,全力支援解放战争。工作人员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各个展区的具体内容和人物事迹,让同学们获益匪浅。

展馆中的各种照片、展板,形象地再现了青岛地方党组织带领青岛人民经历的奋斗历程,有利于学员们了解当时党组织工作的艰辛和党员们的模范带头作用。财务管理2011级牛牧笛在活动中表示:“老一辈党员们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精神,使我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预备党员的责任重大,看着展馆中每一个党员的事迹,看着党组织对青岛的发展贡献出的巨大力量,我真的感慨万千。”

从电影的形式和内容谈“电影感” 第3篇

胡 南

电影作为一种语言,和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一样,是技巧、风格和美学的结合体。电影感同文学感和音乐感一样,不仅表现在形式上,也体现在内容中。电影是运动的,是一门时间艺术,又是一门空间艺术。一部有着充沛电影感的电影,必然是时间维度上不失私己化表达,空间层次上又有足够密度的作品。

电影的语言、音乐、灯光、构图、摄影机运动、镜头的组接等,都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上,使画面获得一种电影感。时间层面上的电影感,更多地体现在运动上,包括画面的运动,叙事过程的节奏和戏剧性,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镜头剪辑和叙事观念。而空间层次上的电影感,使得影像更为立体。最为常见的,是通过画面转换来建立空间层次。

斯坦利·卡维尔曾指出,因为知道现在同过去不可兼容,同时自己又孤立和脱离于现在;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产生了对摄影尤其是对电影的向往。因为电影能够提供一种“特殊的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同时感”,这样的审美感受也仅有电影能够满足。[1]让·米特里也强调了影像的“虚构性”和“主观性”。因为摄影毕竟经过一定的处理,因而必然包括明显的主观性。影像揭示的,是一个被自我感知和主观表现后的现实,而不是一个原原本本的或者完全超验的现实,人类赋予影像的美学意义也基于此。[2]让·米特里表示,电影的主要魅力就是使实在事物变成了非实在事物,或者说被改观了的虚构事物。也就是说,它一方面似真,一方面似幻。正因为此,影像里具有明显美学效应的现实要比其原貌更完美。因此,内容层面来讲,电影感就是真幻一体。也就是说,真是存在的,但只有根之以幻才成其为真,反之亦然。如果追求的纯粹是现实中真的一面,你发现的只能是缺憾和索然,而且变化不居。没有幻的现实,其实是一种假的真,不存在的真。真幻合一在电影里通常表现为写实性与抒情性的统一,从而带来一种更为潜在也更为高级的电影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物象层面。作为电影画面的基本元素,人和物是表现“真幻一体”的电影感的最基本层面。导演在创造审美意象时,首先根植于生活,通过“象”与“意”的相互契合,相伴相生,从而呈现出一种审美的、诗化的情绪。影片《苏州河》里的美人鱼,既是美美的生存状态的化身,也投射着马达对牡丹的想念。在喧嚣、阴郁的城市背景下,它是一种美丽而又疏离的存在。《那山那人那狗》中翠绿的山与人化的狗,也是父亲性格的映照,而父亲在风中追逐的信,也将父亲对邮政事业的执着诗化。

第二,视听造型层面。通过视听元素的巧妙结合,实现写实性与抒情性的交融,从而既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富有扎实的生活质感。电影《洗澡》中用歌曲《心太软》暗示老刘的柔弱品质,用澡堂里高歌一曲《我的太阳》来表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菊花茶》里,马建新与同事开着机车载着李卫华在铁路上行进,汽笛声与人声交融在一起,并伴以抒情性的音乐。这些视听造型都充分宣泄了积蓄在男女主人公内心的种种情愫。一部电影要实现观众的价值认同,乃至更广范围的传播,离不开在创作中注重非文字符号的运用,尤其是视觉和听觉符号的表达。高度视听化的叙事策略才能增强电影的影响力,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强势”。

第三,叙事层面。好的作品往往既于生活的自然流淌中凸显生活的“真”,又能在“幻”的潜微渗入后,保持一定的戏剧张力,使影片在对环境、事件和人物的处理上,宛如生活的本来形态又不失观赏性,给观众即真实又梦幻的感受。

电影《洗澡》里,在澡客们的各种冲突中,影片将生活动作转化为戏剧动作,以增强戏剧效果。同时,澡堂空间本身就有戏剧性,像是一个不断上演着人生戏剧的大舞台。姜武饰演的二明,冲人傻笑、与父亲赛跑、给胖子浇水,这些莫名其妙的戏,别有一番况味,都是生活与戏剧的融合、真实与梦幻的交织。《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老莫里在开生日宴会,马小军为了米兰与刘忆苦起了冲突。马小军打破酒瓶去捅刘忆苦,但镜头一转,碎瓶子竟然复原,暗示他们那天晚上什么事也没发生。在许多观众看来,第二次叙事才是真的,而之前所谓的打斗不过是马小军脑海中壮志未遂的豪迈。这种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幻中有实的叙事手法,让人丝毫不觉得突兀,甚至是沉醉其中。谁不是在现实的逼仄下进退维谷,谁又不是把最隐秘的幻想留在记忆深处。

第三,情节的非线性延展后,形成的某个“特殊时间”层面。托尔斯泰说过,人的真实生命存在于瞬间之中。而虚实相生,真幻交融的电影感也往往存在于某个瞬间。高明的导演就是发现这样的瞬间。观众也只能在这样的瞬间里才得以发现真实和永恒。后现代主义认为,真实瞬间的存在是暧昧的,堪疑的。但是这种瞬间却可以被摄影机“直击”和“破译”。最为经典的一个例子,应该是安东尼奥尼《夜》的最后七分钟:你开始看见一些东西,而且也意识到自己正注视着那些东西的存在。渐渐地,我们与时空面对面,无所多余,也无所缺少。同时,它们也回视我们,而我们的存在因它们变得空茫,这一切让人惊惧,又让人解脱。在一个个真实的瞬间里,电影表达的可能性刹那间无穷无限。

第四,心理想象填充在真实场景,形成的某个“特殊空间”层面。徐玉兰和王文娟的《追鱼》,作为一部老旧的地方戏曲片,里面却有着令人想象不到的电影感。有一场戏,张珍跟鱼美人去看花灯,在一个巷口里面停下来。此后影片并没有表现真正的花灯,而只是让纷纷走过的灯影叠在墙壁上面,影影绰绰,两人就那么唱起来。这种空间里,你看不到邵氏电影里以往的那种浮华,别有一种似真似幻的风致。《太阳照常升起》里也有类似的场景。陈冲冒雨赶来向黄秋生倾诉衷肠,临走时,黄秋生愣愣怔怔地走到病房的窗子旁。此时,贴窗的雨水汩汩而下,整个房间水汽弥漫,仿佛漂浮在五彩斑斓的光中。这个场景无论是视觉层面还是心理层面,都一种如梦似幻的真实感。

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热衷的表达方式,有的注重形式,有的注重内容。两者虽没有高下之分,但就电影感的体现层面,是重在姿态还是重在态度而言,还是有区别的。前者更多地体现于形式,乃至往往流于俗套,徒有其表;后者则更多地蕴含于内容,潜在幽微,极见本心。毕竟形式上的感官愉悦不会太长久,只有内容上非一般的敏感,才能让人深深明白影像表现力的强大和微妙。那些微妙的“神来之笔”,仿佛上帝代替艺术家盖下的手印,仿佛幻觉,一如梦境,让人困惑、恍惚,又格外真实、迷人,使电影变得如诗歌一般美好。

中国电影,尤其是在资金方面乏力的中小成本电影,应该以经济的方式表达现实的美感,同时,以真切的方式去触摸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将严肃和动人作为首要标准,依靠影像的文化力量来打动观众。其实对于作者式的中小成本影片,观众对电影语言的要求不高,只要在表情达意上,与他们形成不那么干涩的交流,就行了。而现在的导演,较少往这方面发展,更多的是对市场方面的考虑,而不是从个性出发、从作品出发来对待电影。中国的基础电影,在这点上做得实在不够。每年生产的影片里,90%都属于看不见的影像。

在电影的表达上,我们不妨试着回溯那种具有独特“电影感”的电影风格,怀揣这样一种独特的电影世界观——既是真实的,又不是真实的。一个人可能不懂什么推拉摇移,但他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感觉去掌控镜头,言之有物,在光影流泻后,让一些信息从影像表达中荡漾开去。拍出的电影,依然可以具有充沛的电影感。很多艺术形式相通的地方就是存在一个原始的冲动,这是超越所有东西的,是不需要技术层面的经验的。导演应该做的,就是从影像本体出发,尊重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回到原初的感动,表达他们自己。电影的关键,是对影像语言的感觉,这跟文学语言一样,是一种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正是那些有着特殊电影感的、让人感动的地方,才使得我们长期被影像侵淫的心慢慢激活,逐渐回暖。这也是一部电影,一个导演的价值所在。只有具备面对自我的诚意和勇气,对经常视而不见的生活怀揣着诗意和深情,我们才能对得起自己和这个时代。

[1]斯坦利·卡维尔.看见的世界——关于电影本体论的思考[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51-53.

[2]让·米特里.电影美学和心理学[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53-60.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形式和内容浅析 第4篇

关键词:创业,创新,高职教育

2015年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 为顺应网络时代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 要努力培育创客文化, 构建“众创空间”服务平台,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 培育发展天使投资, 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 培育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青年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 带动扩大就业, 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发动机”。

在新形势下高职创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 高职创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本文基于确保就业率的办学理念, 对高职创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一、高职学院创业教育形式的分析

在党中央的积极倡导下, 大学生创业再次掀起了高潮, 各大院校和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了高度重视, 高职学院也都纷纷开办大学生创业教育, 对引导大学生创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目前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正是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切入点, 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研究。

目前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 创业观念和就业观念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被忽视了, 导致了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之间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其次, 创业教育过于侧重创业行为本身, 忽视了准备创业条件的过程, 导致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再次, 创业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被忽视掉了, 导致创业教育的内容过于急功近利。

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 但是高职学院的专业设置普遍是实际操作性的, 并非科研性质的, 结合专业的创新教育本来就薄弱, 仅仅通过几次比赛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业教育更应该从创业观念入手, 结合职业规划教育, 引导学生形成在专业技能上的创新意识, 在职业规划中形成创业规划。也就是说, 创业教育应该把创业行为本身放在更大的时间尺度上,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 用创业的热情对待工作, 用创业的激情来实践专业技能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一定要学生立刻去创业, 学会怀着创业的雄心走向工作岗位, 在工作中逐步积累创业资本更切合实际。

二、创业观念和就业观念的差异问题

创业和就业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高职学院的传统教育是侧重于就业教育的, 培养工人的教育体系下, 如何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

高职学院一直以来以高就业率著称, 创造高就业率的基础就是以就业为先导的办学思路, 专业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更是深度结合市场需求的结果。可以说, 高职教育先天带有完全不同于大学教育的就业观念, 面向社会基层, 服务社会基层的就业观念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念。高职学院的学生也是认同这种就业观念的, 用人单位愿意选择高职学院毕业生的主要原因也是基于这样的就业观念的。

创业和就业本身并不存在矛盾, 实际上很多有过创业经历的人都是先就业再创业的, 但是在目前的创业教育中却出现了一种矛盾———就业观念和创业观念之间的矛盾。

三、高职学院创业教育内容的探讨

创业行为本身需要有充分的准备, 过度关注创业行为本身就难免出现流于形式的创业教育, 目前的创业教育多数以创业大赛等形式出现, 更有学校开办了创业孵化器项目。先不说创业本身的成功率就很低, 更别说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学生创业了。

结合高职学院学生的特点, 在职业规划教育中加入创业教育, 根据专业特点合理地引导学生树立符合实际的创业理想。如何在工作中发挥专业特长, 学习管理技能, 了解行业市场, 抱着自己创业的心态工作, 边工作边学习, 为将来真正的创业创造出最好的条件。

目前, 在高职学院中普遍开设有职业规划教育, 本来和创业教育之间是可以有很好的契合度的, 但是实际上却被忽视了。创业教育更多的针对创业行为本身, 试图教会学生如何创新项目, 如何搭建团队, 甚至如何注册公司和管理公司。让那些本来打算当工人的学生在短期内能学会当老板, 从任何角度看都是过于急功近利了一些。

综上所述, 高职学院的创业教育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解决起来还要从改变观念开始, 不要盲目追求效果, 结合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创业孵化器项目似乎针对已经就业又需要二次就业的毕业生更适合些。

参考文献

[1]胡桃, 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 2013 (2) .

完善与创新并举形式和内容共谋 第5篇

一、处理好四个关系,积极推进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一是处理好村民代表会议与其它村民自治内容实现形式的关系。以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渠道和基本载体,建设起以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目的的一套体系及搞好村务公开制度的民主管理形式。二是处理好村民代表会议与村民会议的关系。村民代表会议必须经过村民会议授权,村民代表会议对村民会议负责,在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建设中应该明确有关的村民会议授权范围,建立健全明确的规定和制度。三是处理好村民代表会议与村委会的关系。村委会要向村民代表会议负责报告工作,村民代表会议由村委会召集并主持。在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范围内的关乎村民利益的问题,村委会要提请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村民代表会议作出的决定,则由村委会组织实施。四是处理好村民代表会议与党支部的关系。村党支部对村中重大事务进行研究,提出建议,然后提请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村民代表会议决定的事,党支部不能更改,如需变动,党支部需要提请村民代表会议重新讨论。

二、把握重点环节,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首先,应以村民自治的相关法律为依据,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通过制定村民自治章程的形式,明确相关内容,使村民代表会议的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同时,严格推行代表候选人,按选举程序选举村民代表,经常对村民代表进行培训教育,保证村民代表的“质量”。其次,村民代表会议内容和程序不仅要以村民自治章程等形式加以明确,而且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村民代表会议的议事内容还应该不断扩大,逐步深化,并要规范民主决策程序,做好村民代表会议召开前后的工作。

内容和形式 第6篇

一、积极心理品质的基本特征

心理品质是指个体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积累、概括而形成和发展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塑造就是开发潜在的智能,由此培养愉快的情绪,使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对生活充满自信心,具有一定的情绪调控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使人能主动地迎接困难,战胜困难,养成协调的行为,使整个心理和行为与环境协调一致;培养健康的人格,善于关心他人,与人相处关系和谐。

二、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容形式

什么是积极心理品质,不同积极心理学家所提出的具体内容也各不相同。其主要原因在于世界范围内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方兴未艾,还没有定论与广泛共识。比如,谢恩·罗普兹等人总结出价值观、道德规范、自我效能、成就、自尊、调节、应对、移情、目标设置、自我概念等32项积极心理品质内容。而以塞里格曼为核心的“价值在行动”项目组最终确立了6大维度24项为人们广泛认可的积极心理特征。官群、孟万金等国内研究团队根据中外大量实证研究,积极心理健康品质体系包括6大维度,并在以中国中小学生为被试的本土化研究中聚合为6大维度15因素。

1、认知维度的积极心理品质

知识与智慧是积极心理品质的认知维度,也是积极心理品质中最基本的积极心理特征。中国中小学生的认知维度包括创造力、求知力、思维与洞察力三项因素,其中求知力包含着好奇心与爱学习两项内容,而思维与洞察力包括开放思维与洞察力两项内容。

高中生观察力的发展具有新的特点:目的性更强、持久性明显发展、精确性提高、概括性更强。由于洞察力是以观察力为基础的更高层次的知识和判断,所以应该重视培养高中生的思维与洞察力。

2、情感维度的积极心理品质

勇气是积极心理品质的情感维度。中国中小学生的情感维度包括真诚、执着两项因素,其中执着包含勇敢、坚持和热情/活力三项内容。

Way认为青少年培养勇敢特别重要,尤其是在未来是不可预测的的情境下。每日勇气的培养方法包括和他人建立联结,发展道德责任感,与同龄人交换信息,为自己的生活故事负责。坚持能够带来很多好处,比如提高成功机会;通过坚持获得的成功会具有更高的满足感;让人提高技能,扩展资源。当坚持获得成功时,可以促进自我效能感。热情/活力是指能精力充沛地生活,有活力,积极主动。活力和心理和身体两方面都相关。在身体层面,活力和良好的生理健康和身体技能相关,不易疲劳和生病。在心理层面,活力反映了个人经历的意志、效率、整体感,这既是内在的,也可以是在人际的层面。

3、人际维度的积极心理品质

仁爱是积极心理品质的人际维度,主要涉及人际互动中积极心理特征。中国中小学生的认知维度包括爱和友善两项因素,其中友善包含着善良和社交智力两项内容。

4、公民素质维度的积极心理品质

公正是积极心理品质的公民素质维度,也是积极心理品质中的涉及群体领域的积极心理特征。中国中小学生的认知维度包括领导力和合作力两项因素,其中合作力包含着团队精神和公平两项内容。

5、避免极端维度的积极心理品质

避免极端是积极心理品质的节制维度,是积极心理品质中的对人、对己、对社会的积极心理特征。中国中小学生的节制维度包括宽容、谦虚和持重三项因素,其中持重包含审慎和自制两项内容。

目前高中生易出现自我评价偏高的倾向,因而导致他们行为表现上的自负,常常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而且他们面临着升学、择业等问题,需要进行理性的思考,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意愿、价值取向等谨慎决策,慎重选择。因此,十分有必要加强对高中生持重品质的培养,教育学生遇事沉着冷静,理智思考,仔细推敲,谨慎稳重,认真抉择,不轻易冒险。

6、与意义世界相联系维度的积极心理品质

与宇宙和意义世界建立联系是积极心理品质的超越维度,也是积极心理品质中的最高层次的积极心理特征。中国中小学生的认知维度包括心灵触动、幽默风趣和信念与希望三项因素,其中心灵触动包括感恩和审美两项内容,而信念与希望包括精神信念与希望两项内容。

积极的情绪状态使人相信结果会更好。学生具有积极情绪,就会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较好地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乐观的情绪,可以拓展中学生的思维,能够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我们教育工作者从改变评价方式着手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情绪体验,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教育中重视以情商、闪光点为切入点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在健康成长中促进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苗元江,余嘉元.積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1~87

[2] 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

[3] 刘在花,《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发表在《中国特殊教育》2010年11期

内容和形式 第7篇

关键词:主题班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班会内容,班会形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 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 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1]。由此可见, 主题班会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当前, 地州高校主题班会效果不尽如人意, 主要表现在:班会主题缺乏系统规划, 有临时性和随意性的特点, 主题重复单调, 如每个学期都离不开节假日的安全教育、考试前的诚信教育等, 这些重复多遍缺乏新意的主题, 让老师和同学在班会上只会老生常谈, 存在走过场, 流于形式的现象;其次, 主题班会内容表浅化, 缺乏“震撼性”、思想性和针对性。有些主题班会变成各种通知的传达会, 杂事连篇, 纪律卫生迟到早退请假, 推举党校成员、评定奖助学金等事务性的工作变成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方式单一, 缺乏艺术性和实效性。

根据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 笔者认为大学主题班会必须直面各种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各类校园现象, 针对大学生各个阶段发展的特点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 进行系统的规划, 分阶段开好主题班会, 力求做到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效果显著。

一、主题班会的内容

根据大学生成长阶段关注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主题的教育, 从而将整个大学阶段的主题班会内容串联成有机整体, 形成一个系列。具体如下:

(一) 大一阶段

大一阶段是学生进入大学的适应期, 主题班会可以多一些。针对大学新生出现的具体问题, 主题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1. 学习方法。

通过举行学习方法主题班会, 新生明白大学学习和中学学习的不同。中学学习比较被动, 大学更强调自主学习, 除课堂学习外, 还要多上图书馆学习, 还要主动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能力。我们学院已形成惯例, 每年大一上学期请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到新生班现身说法, 做学习方法交流会, 将好的学习方法、心得体会与同学分享, 供同学学习和参考。到了大一下学期, 就让班中学习优秀的同学总结和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帮助大家提高学习效率, 使班级形成比、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让每个人无形中受到影响和熏陶。

2. 职业规划。

人生有了目标, 就有动力。职业生涯规划是为了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 找到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 避免学生一进大学就盲目无目标, 沉迷于游戏和睡懒觉。通过评价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不断思索“到大学来做什么、将来毕业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使学生认清自我、明确目标、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不断拼搏和进取, 形成自觉、积极和主动的学习氛围。

3. 安全教育。

从入学开始就要认真做好安全教育, 因为新生社会阅历浅, 显得比较幼稚, 安全防范意识不强, 容易偏听偏信。例如, 每年新学期, 一些不法商贩和投机分子, 就会利用大一学生的单纯, 到宿舍兜售物品。新生就有不少花冤枉钱买了别人到宿舍推销的夸大宣传的化妆品和其他物品。安全问题不可懈怠, 防火、防盗、防骗、防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等安全教育主题在大一入学时就要进行, 并贯穿大学四年。

4. 养成教育。

包括生活习性和规则意识的养成。一个事业有所成就的人, 往往是一个生活习惯有规律的人。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规范自己的生活行为,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则不仅是制度和章程, 更是权利、义务和责任。学生在享受权利的同时, 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 把学习法规遵守秩序作为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途径。边疆地州高校的学生基本上来自山区和农村, 生活卫生习惯不是很好, 文明礼仪行为意识淡漠, 从大一开始进行养成教育非常必要。要求学生认真听讲, 不随意讲话, 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 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养成文明习惯。

(二) 大二、大三阶段

1. 人际交往。

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主动关心别人的意识。对于大学生来说, 人际关系矛盾的焦点容易出在宿舍, 特别是女生多的班级, 大二往往是宿舍问题最易暴发的时候。因为多数学生上大学前没有过集体生活的经历, 到了大学, 不同脾气性格、生活习惯的学生每天住在一起, 难免会产生各种摩擦, 随着这些矛盾逐渐升级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要妥善处理好宿舍里同学的关系, 这就要求学生在与他人相处过程中, 学会换位思考, 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 调整对他人的期望水平, 力求表现出尊重别人、相互关爱、包容自谦和富有同情心的大气大度的精神风范, 营造融洽、友爱的集体氛围。

2. 恋爱婚姻。

对于大学生来说, 爱情总是令人向往的, 也是盲目的。这样的主题班会可以帮助大学生端正恋爱动机, 处理好恋爱与学业之间的关系, 妥善处理恋爱挫折, 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针对大学恋爱可能遇到的问题如:网恋、失恋、同居、校园不文明恋爱行为等, 通过发言、倾听、思考, 在激烈的讨论碰撞中纠正学生对大学爱情认识的偏差, 从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 女生教育。

对于女生多的班级, 还应该专门召开女生教育主题班会。根据女生生理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女生生理健康教育和性教育, 做到防微杜渐, 这样会最大限度地避免早孕、流产等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危害的事情发生。根据笔者多年班主任工作的经验证明, 进行这样的专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越早越好, 把班主任管理工作从被动应对问题变为主动预防问题, 避免今后很多班级问题的产生。班主任是男教师的话, 可以请女教师或女医生做女生教育的主题班会。

4. 诚信教育。

诚信是立身之本, 任何一个大学生都应该守信誉。一个爱撒谎和欺骗的人是很难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成功除了靠个人的智慧和努力之外, 与人合作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合作的基础是建立在诚信这块基石上的。在强化社会规则意识和信用理念的今天, 诚信是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 更是大学生群体的自律准则。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 从生活小事做起, 要守时、信守承诺。要杜绝作弊, 诚信考试。要诚信还贷, 不轻易损害自己的信用记录。把诚信的道德规范内外为自己的思想, 外化为自己的行为。

(三) 大四阶段

大四阶段主题班会的重点是与社会接轨的教育, 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就业教育主题班会, 如面试技巧、就业政策和法规、就业陷阱防御、就业心理、职场礼仪等。

1. 就业政策与信息。

每年的就业政策都会有些不同, 可以根据学校招生就业处的布置, 认真做好就业政策和信息的学习和宣传工作, 确保每个毕业生都对相关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了如指掌。政策信息包括:教师特岗普岗考试、参军入伍、“三支一扶”西部计划、专升本考试、研究生考试、事业单位考试、公务员考试、企事业单位招聘等。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就业渠道和相关的人才招聘网站, 学会从不同正规渠道获取就业信息。

2. 就业心理。

大四毕业前夕, 学生忙于找工作, 他们即将面临人生的十字口, 面对来自社会、家庭、个人等各方面的压力, 思想比较复杂。我校贫困生的比例比较大, 心理问题更突出。经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 许多贫困生怀着满腔的热情准备就业, 以期改变自己多年贫困的生活经历。但是就业成本不断攀升, 期望值过高, 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 使得贫困生心理压力加重。通过主题班会的群体教育功能, 缓解这些心理问题变得非常重要。

3. 面试技巧。

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来说, 面试是不可或缺的一道必过门槛。有时候在拥有同等学力的前提条件下, 能否在面试中脱颖而出就成为是否成功受聘的决定条件。因此, 面试中的出色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而面试中的礼仪则是考官考查你的主要细节之一。如果学生通过主题班会提前做过这些训练准备工作, 面试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大。

二、主题班会的形式和效果

主题班会是实施德育的重要载体。好的主题班会能抓住全班同学思想深处的共性问题, 让多数学生感到老师或同学是在和自己对话、交流, 在讲自身的问题, 在帮助自身解决困惑。这样的班会能培养好的班风, 弘扬正气, 传播正能量, 达成积极的思想共识,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一次好的主题班会, 能引起全班同学的触动和共鸣, 打动人心, 让学生受益匪浅, 达到良好的沟通和教育效果。例如, 笔者带的一个班大一时因为评助学金的问题, 部分学生有些看法, 心态很不平和。根据这些情况, 笔者特意召开了一个主题为“关爱、互助、包容”的班会。自那次主题班会后, 笔者发现今后每次评奖助学金时, 同学们基本能做到心平气和, 互相谦让, 把资助让给最需要的学生。

要想主题班会开得有成效, 一定要做设计准备工作, 避免随意性和流于形式。结合形势及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困惑, 有针对性地每月定期召开一次或两次主题班会, 从内容到形式, 从时间分配到人员安排, 都要有计划。一般应该提前一周师生共同确定主题, 让学生做好相应准备。主题班会的形式可以多样化, 既可以教师主讲, 又可以让学生作为活动主体, 还可以请外面的专家或毕业的学长来讲。如我曾邀请考上教师特岗的毕业生来班上做特岗考试经验交流, 以答记者问的方式,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效果特别好。此外, 在班会结束前, 班主任要进行归纳总结, 点睛主题, 升华思想。

总之, 高校主题班会的开展应该做到以人为本, 一切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前提;要遵循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 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班会教育活动, 创新主题班会形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内容的丰富多彩、形式的生动活泼, 无疑会增强主题班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由此思想教育的渗透性就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浅议新闻报道的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 第8篇

新闻大体可以分成两种, 第一种是少见的奇特新颖的事, 第二种是在稀松平常的小事中发现新的东西。奇特新颖的事, 不可能天天有, 有了也是众多家媒体抢播的热点, 很难从中找出更独家的东西。所以要想牢牢的吸引住观众的眼球, 就要在第二种新闻上找切入点, 让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变得不再普通, 这需要我们广大新闻工作者在新闻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深入斟酌, 大力创新。

一、新闻的内容创新

新闻内容是否新颖多样, 影响着观众对该新闻甚至该媒体的满意度和信心, 因此, 新闻记者和编辑在符合事实的基础上, 必须创造性地选取和整合新闻内容, 最大程度地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如果, 一个新闻记者总是坐在办公室, 将网络上已有的信息粘贴、拼凑, 那这样的新闻注定是缺乏新意、缺乏真知灼见的。播报相同的新闻事件, 注重在每天的采写工作中下功夫、花心思的编辑、记者, 往往会找到更加新颖的报道细节。

1. 要做到深入生活

优秀的电视新闻报道一定来自生活、来自实践、来自记者心中的真实表达。编辑、记者一定要在社会实践, 广泛了解, 全面分析, 理性选择之后, 才可动笔构思内容。写一个单位或其中某个职工的事迹, 哪怕新闻呈现的不多, 记者也要从过去与现在、正面与反面等角度全面深入的了解这个单位和这个人物, 只有这样, 才能在广阔的空间内找到吸引观众的突破点, 由此展开, 一个真实、新颖的新闻报道才能形成。不仅从本质上把握了报道事物的真实性, 还能将观众的注意力牢牢的吸引到新闻报道中来。

2. 要做到注重细节

构思新闻报道的内容不能省略任何细致的思考、不能忽视现场的任何细节。如果能深谙“细节决定成败”这个道理, 你做出的新闻自然会与众不同。前一阵子有位网民在网上登出一组照片, 引起了全国40万网民的关注。第一张照片是当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的温家宝前往寿光, 在蔬菜批发市场慰问时留下的, 拍摄时间是1995年。第二张照片上的温家宝已经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了, 他正在山东农村和当地群众一起过春节, 拍摄时间是2006年。本来是两个很常见的照片, 为什么会引起40万网名的关注呢?原来, 两张照片的时间跨度是10年, 而我们敬爱的温总理穿的是同一件羽绒服, 唯一的不同就是, 那件羽绒服已经旧了, 并已稍微有些过时。这个细节是一位网友在新华社记者报道的新闻中发现的, 40万网民的关注正说明了细节力量的巨大无穷。同理, 细节也决定着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

二、新闻的形式创新

除了新闻的内容创新之外, 新闻的表现形式是否富有创新性也是一个电视新闻节目成败的关键。电视新闻形式的创新, 不但可以将新闻内容以最好的角度表现出来, 还可以更加贴近百姓生活, 使整个新闻节目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表现力, 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官效果和深刻的印象, 满足观众的期待与好奇, 得到观众的认可与喜爱。

1. 形式上要满足观众的互动心理

互动纪实把新闻的单向传播转变为与观众的双向交流, 大胆给予观众说话的权利, 打破常规的“我播你听”的传统新闻播报模式, 使新闻的传播空间变大变近。2002年1月, 《南京零距离》开创了中国新闻互动的先河。首次让观众用电话直接参与到新闻节目中, 和主持人进行即时的互动交流, 在表现形式上满足了观众的参与愿望。而现在, 互动的媒介越来越多, 交流的方式也日趋多样化, 电视新闻也可以积极探索新颖的互动方式, 满足观众的互动心理。

2. 形式上要符合观众对时效的需求

迅速是新闻的价值, 报道速度迟缓便会降低新闻的价值, “新闻”就变成了“旧闻”。观众对电视新闻节目的要求是希望了解更多有时效的细节和故事, 这要求我们对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问题, 要敏锐地发现, 尽快地了解, 迅速及时地反映。新闻节目在编排上不妨摒弃传统的对已发生新闻进行报道的制作理念, 尽量实行直播式, 第一时间的同步播出, 能使观众获知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与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差距缩到最短, 时间差几乎为零, 进而满足观众同时收看、及时关注的需求。另外, 由于直播的报道是连续进行的, 能给观众展现较为详尽完整的事件全过程, 使报道更具真实性。

总之, 新闻报道工作就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创新实践活动。如何最大限度的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成为电视新闻工作者锐意创新的标尺和方向, 只有把更丰富、更全面的新闻新鲜、迅速的传递给广大电视观众, 才会实现媒体效益的最大化。为了创造出更优秀的新闻节目, 广大记者、编辑要善于运用创新思维, 选取独特视角, 从新闻内容和新闻形式上大胆探索, 从而使新闻达到创新创优的目标。■

摘要:新闻的“新”字就体现在新闻的鲜活, 这就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在新闻的内容和形式上不断钻研, 追求创新, 在采写新闻的过程中密切联系群众、尊重事实, 在此基础上选取独特的视角, 运用创新的思维, 写出真实、深刻而又吸引观众的新闻。本文将结合多年新闻工作经验, 从新闻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新闻报道,内容创新,形式创新

参考文献

[1]曹学庆;给新闻报道新的最佳报道角度[J].新闻采编2002年06期

[2]李明忠;向广处寻觅往深处开掘——新闻写作的几点体会[J].新闻导刊2000年03期

内容和形式 第9篇

一、当代武术的认知现状

近代西方洋枪洋炮打开中国的大门, 伴随着西方现代文明的兴起和入侵, 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不自信, 武术也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 逐渐衰微, 被西方现代体育取代。多数人开始研究外来文化, 热衷西式体育运动, 中国武术在自己的土地上令中国人自己感到陌生。

现在我们已能从长远的角度发现武术的文化价值、体育价值和实际意义。武术作为富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体育, 获得官方和民间的共同推崇, 有专家学者对中国的武术和武术文化进行不同角度和程度的研究。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 武术也引起过热点的关注。但从历史的纵向比较, 和相对武术的体育及人文的巨大价值而言, 整个社会对其认知还是浅显的, 武术在体育教育中还显得薄弱。

二、武术教育的体育化

(一) 综合的身体素质锻炼

与西方现代体育项目不同的是, 武术套路的练习对身体素质具有综合性的要求, 练习者的柔韧性、敏捷性、平衡性和力量均需达到一定的水平, 其次再通过武术套路的练习, 进一步不断强化练习者的以上身体素质, 即武术训练对身体素质、能力具有全方位的要求和提升, 这与西方现代体育项目一般侧重于锻练某一项身体素质和技能不同。当然武术的学习对各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要求较为全面, 即其学习与训练必须根植于学习者较扎实的项目基本功之上, 以此适应武术套路的后续训练和提高, 因此对练习者具有一定的门槛要求, 但可将武术的教育普遍化、体育化, 作为面向青少年的基础性体育教育, 可以从小予以全面性的开展和教授, 作为民族体育项目成为与现代西方体育项目并架齐驱的体育教学补充或组合。

(二) 对心灵与品格的历练

武术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其长期性不单指类似于技击体育的“从娃娃抓起”式训练, 其长期性伴随于人的成长, 尤其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是学习武术的最佳阶段。与文化学习一样, 在中国古代, 同样在现代也可作为从小体育教育的常规内容, 与当下泛滥的商业化儿童跆拳道、儿童艺术培训相比, 其更适合于作为儿童、青少年的一个必修体育项目, 其“十年如一日”式伴随儿童、青少年成长的持之以恒的训练和学习, 对人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格具有教化式的作用, 并影响学习者的一生。同时武术不单强调身体力量的提高和展示, 更强调学习者精神的修炼和提升, 即“外练筋骨皮, 内练一口气”, “手、眼、身、法”与“精、气、神”同步。它不仅“野蛮学习者的体魄”, 同时起到陶冶学习者的心灵和精神世界的作用, 适合作为体育教育的基本内容。

(三) 武术特殊的技能性

武术与西方现代体育不同, 它来源于技击格斗, 融身于中国思想文化, 同时扩展为体育项目。其具有技击性、文化功能、体育特性和艺术表演性。因此成功的武术教学和锻练, 不仅造就了学习者强健的体魄, 学会一种锻练身体的方式, 同时使受教育者拥有了一项相伴于身的技能, 是一种附加技击、表演和文化传播功能的体育技能。

三、武术教育的人文化

(一) 提高武术文化和理论教学水平

与对西方现代体育的文化、理论教学相比, 我们对武术的文化、理论教学显得过于单薄, 这与以往对西方现代体育的热衷, 和对民族体育的不自信和忽视有关。以至于我们的学生, 及那些已受过高等教育步入社会的公众, 对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代表的武术, 停留于表面的、肤浅的认识, 甚至停留于武侠文化的印象中, 这相对其民族传统体育代表的地位, 相对武术及其文化的博大精深, 与其民族传统体育的珍惜性和纯朴的科学性, 极不对称。因此, 我们应该提高体育文化、理论教学中有关武术文化和理论的广度、深度和其丰富性。

武术文化、理论教学的内容, 不应只体现其体育性的一面, 教材内容应予以丰富和深化, 包括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其受传统哲学、中医理论、人文历史和民族思想性格等的影响与如何融合, 让学生深切理解武术的内含和表现形式;同时更加丰富、具体的介绍中国武术的地域流派, 拳种器械和武术的具体组成等武术基本文化和理论, 及武术的科学性及其学习方法等, 对于经典的武术套路和代表拳种, 可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 让学生有感性的体会和认识;教材应含武术实践部分, 将武术的基本功和经典套路作为教材必修内容, 如将动作舒展, 富全身性锻炼的长拳作为青少年武术教育的基本套路内容。

(二) 提高武术的体育审美和欣赏教学

中华武术, 不单纯是一种体育形式, 也不单纯是附庸暴力的工具。其诞生于中华古老而灿烂的历史文化中, 上下绵续数千年, 纵横广纳地域民间技艺, 丰富揉合了民族的精神风貌, 其不仅体现运行勇武的刚毅, 更蕴涵东方哲学思想和传统中医的神秘, 在此基础上她同时拥有着艺术的风采和神韵, 这在世界其他的传统技击类运动中是少有的。

东西方观众无不为电影《少林寺》中李连杰完美的武术全能表演而倾倒, 中国自古有演舞助兴的传统, 武术同时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醉拳的洒脱, 象形拳的古朴逼真, 太极拳种的刚柔相济, 各种武术器械的特立独行与唯美等等, 武术也就是中国武者的“舞蹈艺术”, 体育教学中应开设武术的欣赏教学, 引导学生去感受和学会欣赏武术的艺术之美, 让其认识武术特有的附着武术运动之上的各种艺术元素, 培养武术及东方式的体育审美风格。

(三) 武术的人文教育功能扩展

武术是所有体育项目中, 人文教育功能最为丰富, 最具交叉性的项目。前文提到, 在传统的古代中国社会, 武术融于普通人的生活当中, 相应的在传统的小说、戏曲等艺术文化中, 武术均是一个重要的表现元素, 是一种文化基因。现代社会, 武术随商业文化的扩展获得世界范围的成功推广, 功夫电影就是个成功范例。武术教育的人文功能扩展, 就是利用武术的这种特性, 在教育中, 让其起到体育与其他人文沟通的作用, 以其丰富体育文化, 同时扩展武术教育的内含, 促进武术教学。

四、结语

武术是曾经属于东方人, 尤其是中国人特有的“体育”, 其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绵续, 和近代的衰微之后, 我们终于发现, 武术作为中国, 乃至东方传统体育运动、体育文化的代表, 其蕴涵特有的中华人文特征, 其将技击、体育、艺术和民族文化思想融合于一体。其区别于西方及日韩格斗技击的纯武力性, 具有独有的中华人文价值和传统而古朴的健身取向, 及体育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它的和谐与兼容性及与东方人种的相适应性等等, 在体育教育中, 理应成为有别于西式体育形式和文化的一种东方体育形式和内容, 作为一种补充或互补。在现今的体育教育中, 应针对性的提升武术在体育教育中的地位和水平, 扩展和深化武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发挥其身体素质综合锻炼、技能性、心理品格历练的功能, 同时提升武术文化和理论教学水准, 培养对武术的体育审美和欣赏素养, 扩展武术的人文教育功能。通过体育教育的努力, 还原中华武术的价值, 实现民族体育和人文的回归。

摘要:武术是中国, 乃至东方传统体育运动、体育文化的代表, 重新认识和品读中国优秀、珍贵的传统体育遗产和文化, 在体育教学中, 将其作为有别于西式体育形式和文化的一种东方形式和内容, 提高武术教学的层次, 将武术在当代体育教育中重新定位, 发挥其身体综合锻炼、技能性、心理品格历练的功能, 提升武术文化和理论教学的水准, 培养对武术的体育审美和欣赏素养, 结合武术人文教育功能扩展, 从而扩展和提升体育教育中武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关键词:武术教育,武术文化,体育教育,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6.6.13-16.

[2]郭玉成, 邱丕相.武术国际传播基本模式的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2, 26 (4) :23-25.

[3]王俊奇.中西文化冲突与武术发展之路[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7, 31 (4) :53-55.

[4]洪浩.中西体育文化的四次融合——兼论竞技武术的奥运发展之路[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6) :77-79.

内容和形式 第10篇

一、有没有必要开经销商会议

近期, 公司销售部从大学中招收了4名营销本科毕业生。在某一次公司例会中, 这批新人们“童言无畏”, 向公司领导提议:公司应该开一个全国性的核心经销商会议, 作为解决诸多市场问题的序幕。公司领导认为:经销商会议没必要开, 因为5年前的那次经销商会议花费了近5 0万元费用, 没效果。

新人们认为:在市场积累的诸多矛盾, 包括经销商和公司业务员怨言等体现出的矛盾中, 主要根源是公司的市场管理不规范, 公司的政策缺乏统一性及稳定性, 导致价格管理混乱和窜货等一系列问题, 让经销商及业务员无所适从。因此, 公司应该举办一次全国性的核心经销商会议, 统一宣讲公司的市场政策, 并表明公司对价格管控和窜货治理的决心及措施;通过会议沟通, 能更有效地消除彼此之间的疑虑及矛盾。为了不打击新人们的积极性, 公司领导表态了:那就开个经销商会议吧, 下个月就开, 会议就交给你们新人全程策划和组织实施了。

二、新人注入新的会议形式和内容

有了领导的“口谕”, 销售部的新人们就忙开了。

和多数传统企业一样, 公司往年开经销商会议有个共性, 基本上都开成“吃喝会”“旅游会”加“麻将会”。在公司的大会议室里先由领导“一言堂”, 歌功颂德一上午;然后午餐开始大吃大喝;下午就“麻将和打牌”;晚餐继续大吃大喝;晚上继续“麻将和打牌”;第二天就安排旅游去了。

那么, 这次的经销商会议该怎么开呢?新人们就商量开了:会议的目标是什么、定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有哪些经销商参加、公司哪些领导出席、有些什么活动、要花多少钱、具体的工作谁负责等等。

关于会议的目标: (1) 统一宣讲公司的市场政策, 表明公司对价格管控和窜货治理的决心及措施; (2) 消除经销商心理上的疑虑。

关于开会时间, 公司领导直接吩咐:就在三个星期后19日~20日周末这两天开。虽然急了些, 但新人也就默认了。

什么地方开会?公司?酒店?还是到外地的景区?领导说:大家这么忙, 我担心很多人不愿来, 最多也就十多个人。人数不多, 像往年一样, 就到公司的大会议室开吧, 午餐就到公司食堂解决。新人们一听, 纷纷说这样不好吧, 公司会议室的硬件这么简单, 还是找个有一定档次, 能体现公司实力的酒店吧。领导犹豫着说:那你们先联系, 如果经销商只有十多个人, 你们就听我的安排;如果来的经销商超过十多个人, 那我就听你们的。新人们忙开了, 用了3天时间联系经销商, 报告领导, 有三十多家核心经销商愿来, 并且还有不少人会“拖家带小”一起来, 总人数6 0多人。领导听了, 脸上多了些笑容, 说:是吗?6 0多人来, 好!就选个公司附近的条件好的酒店吧, 吃、住和开会都在酒店进行。

公司哪些领导出席?新人们希望公司高层领导全出席, 以体现出这个会议的重要性和对核心经销商的尊重。

会议的名称, 定为“核心经销商大会及市场政策发布会”。

会议的主题:规范市场。

会议的流程, 新人们决定要改变过去只有公司领导“一言堂”的传统, 增加了若干与经销商互动的环节, 包括经销商提问题及提建议环节。

时间过得很快, 二个多星期就过去了, 到了1 8日, 会场及相应工作都已安排妥当。当天下午, 经销商们陆续从全国各地来到酒店报到了。接待工作全由新人们亲自负责, 也进行得井井有条。

一日三餐基本上是安排自助餐, 外加些酒水的形式, 避免了过于铺张浪费。客人们也能各取所需, 大家都吃得轻松、开心。

1 9日早上会议正式开始, 新人中最能言的一个女孩担当会议主持人, 口音清晰、沉稳、大方。董事长做了主题发言, 谈了宏观环境再谈微观环境, 谈公司面临的机会和问题, 宣讲了公司对规范市场的决心和有关政策。然后是经销商提问, 会议则进入了高潮。很多经销商对市场的各方面, 包括品牌宣传、产品包装、产品价格、终端客户开发等提出建议。现场气氛很热烈, 大家各抒己见, 有点也有面。董事长最后总结陈辞, 说今天大家是建议比意见多, 很高兴, 会后要奖励每一个发言的经销商。会后, 董事长临时嘱咐, 要求晚宴上增加抽奖节目。

会后, 大家一起简单地参观了生产企业。下午是安排各区域经理与各省市核心经销商面对面地互动沟通, 并签署产品订货及市场管控的一系列合约。

晚宴的节目很丰富, 最让大家高兴的是经销商抽奖, 现场气氛极为活跃。第二天是系列旅游项目。

往年公司开经销商会议时, 竞争对手会来“抢”经销商, 开车到酒店或公司门口“守株待兔”, 直接接着熟悉的经销商就走人, 很多经销商也就一去不回头了。新人们认为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一是会议太枯燥, 以前是“麻将会”, “吃喝会”, 整个会议过程很无聊, 会议目的不明确, 会议流于形式, 无法解决市场或经销商们关心的实际问题;二是会议安排不紧凑, 让经销商有很多空闲时间与竞争对手接触。而这次会议, 企业与经销商互动的效果良好, 既解决了经销商们的实际问题, 又通过饱满的行程让经销商们无暇与竞争对手正面接触。

三、会议效果评估

内容和形式 第11篇

有的教师只满足于学生对句式、段式或篇章结构写法的了解。比如教学《颐和园》(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教师问: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昆明湖的美的呢?学生回答说: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昆明湖说成了镜子和碧玉。教师马上肯定:对,作者用了比喻的写法让我们感受到了昆明湖的美,这样的写法值得学习,今后我们也可以像作者这样用比喻写出事物的特点。如此教学,就把原本灵动的“表达方式”视为静态的、僵化的、枯燥的语文知识,获得的仅仅是空泛的、概念化的语言形式的名称,于语言能力的提升无补。

有的教师盲目选择学习内容,不管具体的语言形式适不适合迁移,是否有模仿运用的价值和必要,也不管语文知识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都要安排练习。比如《威尼斯的小艇》(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自然段采取了“总分”写法,告诉人们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后,就让同学们以第三自然段的小艇内部陈设为内容,进行先概括后分述的写法迁移,但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总分”段式结构是第二学段的学习要求,学生从三年级起就已经反复练习,熟练掌握了,到了五年级再进行这类仿写,显然是不适合的。

有的教师一味追求“一学必仿”“一学即用”。比如《泉水》(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5自然段分别写泉水说的话:“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这四句话内容相近,句式相同,一位教师让学生学着说说泉水还会说什么,结果学生绞尽脑汁也说不出什么来,因为“多”“清”“甜”“美”基本涵盖了水的特点,二年级学生还能说出什么来?我们认为,模仿课文中典型的语言形式,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能力,但并不等于一学就要用。

有的教师过于相信“读”的作用,片面地认为多读是领悟表达方法的主要途径,于是,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一遍一遍地“傻读”“死读”,但学生依然没有很好地感受到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其实,语言感悟离不开“读”,但仅靠“读”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读”与“品评”“想象”“比较”“还原”“揣摩”和“追索”等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在语言形象的激活中,领悟作者精妙的遣词造句、精巧的谋篇布局、精当的表达方式、精美的文学意境和精湛的语言艺术,把“表达方法”这一静态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读写技能。

由此看来,要改变这种形式化、概念化的语言形式教学现状,就必须透过语言形式本身,深入到语言形式的“内容”上,并在对语言形式内容的过程性揣摩和体验中,体味到语言表达的精妙与独特,获得语言美感的陶冶与锤炼,促进“语言图式”的建立与丰富,从而真正实现语言形式教学应有的“再生”价值、“增值”功能和“繁衍”作用。

一、 由表及里,揣摩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

一般而言,学生对比喻、拟人、排比之类的名称都是耳熟能详的,但问题在于,他们并不懂得应该在什么内容、什么语境、什么情况下使用比喻、拟人、排比,或怎样用比喻、拟人、排比才是最为妥帖,最为得体的。从这一角度说,“怎么写”其实包含着“用什么写”“为什么这样写”。正因如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才提出中年级要“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高年级要“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悟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的学段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品评、朗读等手段,穿透“两层”(语表层与内蕴层),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课文恰到好处的语言,体会作者运用语言(词性、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的神奇效果,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理由,从而把语言对象的形态、句式、语调、含义等充分地内化于学生的语言图式之中。

比如《惊弓之鸟》(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有这么一段话:“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这是全文的重点,也是故事的高潮,更是作者有意安置的妙手之笔。从内容上说,这是更羸向魏王讲述自己不用箭却能射下雁的原因,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难的是它的语言表达。这个句群结构比较复杂,按“观察—分析—推断”的顺序有序展开,并且多次运用了包括因果式倒装句在内的因果关系句,这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是极为少见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是需要学生领会的。教学时,可在初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出示句式:“大雁因为 ,所以飞得慢;因为 ,所以叫得很悲惨;因为 ,所以它一听到弦声,就拼命往高处飞;因为 ,伤口又裂开了;因为 ,所以就掉下来了”。把这段话变成常见的“因为……所以……”的句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子间的内在关系,发现这段话的因果式表达特点。之后,以“如果随意抽去其中的一个句子可以吗?为什么?”为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从中明白更羸从观察到分析再到推断这一严密的思维过程和环环相扣的表达顺序。接着深入研究,弄懂第二句用因果式倒装句,强调的是“因”,这样更能凸出更羸的分析,第三、四句不出现因果句,避免了内容的重复,增强了语言表达的简洁性。最后通过师生或生生分读因果句,进一步感悟到这样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在强化思维严密性和推理说服力方面的独特作用。

二、 由悟到仿,追求语言形式与表达情感的融合

习得了语言形式,感悟到了语言表达的精妙,充其量只是语言运用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并不说明可以自如表达了,这是因为,表达是一种极为个性化的行为,一方面,语言形式往往受制于语言主体的心灵模式和思维方式,受制于语言内容,不同的语言主体和语言内容,就会形成不同的语言形式,因此,可借鉴、可模仿的语言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别人”的,要把“别人”的语言形式纳入到自身的语言系统,当然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期;另一方面,言为心声,表达主体如果缺乏表达的动机和欲望,缺失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表达行为就不可能完成。高质量、理想化的仿写并不是纯粹的语言形式的正确模仿和合理摹写,更不是为仿写而仿写,而是借助语言形式把学生想表露的心声和情感生动、自由地表达出来,从而实现语言形式与自我情感的和谐交融。因此,我们在重视语式迁移运用的同时,更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经验背景、表达情感的充分调动和激活,让仿写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理。

如《再见了亲人》(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是一篇融叙事、抒情为一体的散文,其显著特点是采用第二人称的手法,以志愿军的口吻讲述和表达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谊,前三个自然段都是以“劝慰——举例——抒情”的形式构段。当学生了解了这一写作特点后,有些教师让学生试着用第二人称的写法,以朝鲜人民的口吻,模仿这样的段落结构写一段话,但效果并不好。事实上,此时还不宜马上安排模仿迁移练习,因为虽然学生课前已收集了一些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付出了一切的相关材料,前三个自然段内容中也隐藏着这样的内容,但此时学生对中朝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还没有深切的体会,情不动辞何发?只有通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学习,学生才能深切地感受到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那份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教师再进行深情描述,推波助澜:看着即将启动的列车、看着即将分别的志愿军战士,前来送别的大娘、小金花、大嫂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她们心中有多少话想说呀,你能学着前三个自然段的样子,替她们说一说吗?此时,学生感情达到了高潮,心中想说的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自然写得情真意切、文采飞扬。此时的表达已是语言纳入后的应用,更是情意领会后的倾吐。

当然,句段仿写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初仿不脱离课文语境,在课文语境中进行语言实践,深化文本理解与语言感悟;再仿迁移到课外,以所仿句式、段式表现生活情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为了提高迁移训练的语言品质,应尽量给学生搭建一个循序渐进的迁移平台,让学生在由低到高的思维坡度上前行,实现从“悟”到“仿”、“仿”中求“新”。比如《画家与牧童》(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理解了“一……就……”的句式特点与作用后,先让学生结合本段语句“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完成口头练习:“看画的人一 ,就 。”“有钱的人一 ,就 。”在此基础上,再用“一……就……”自由说说生活中的人或事。这样从句式学习到句子改写再到自由说话,从文本内容到生活见闻,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学生经历了“模仿—迁移—创新”的训练过程。

三、 由浅入深,迁移运用学习语言形式的阅读策略

语言形式教学不能仅仅把关注点放在感受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和写法模仿上,如果我们还能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习掌握如何关注语言形式的方法,教给他们学习语言形式的阅读策略和技能,那么他们就可以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自主阅读、课外阅读了。

以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总分段阅读为例。从三年级开始,教材大量选编了不少含有“总分”段式的课文。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总分”段,成了中年级段落教学必须完成的训练项目。怎么进行这一项目训练呢?笔者在教学《珍珠泉》(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文时,根据本文描写“泉水”和“水泡”这两个重要段落都采用了“总分”的段式结构这一特点,展开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三个教学流程:首先提示方法。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归纳“总分”段阅读的三个基本步骤:一是找出中心句中的关键词;二是理清段落的层次(围绕中心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三是找重点词句,边读边体会,并以“‘总分’段阅读小秘笈”的方式投影出示,为接下来的阅读提供必要的拐杖和支架。其次是范例引路。以“泉水”一段为样本,指导学生依照这三个步骤。按部就班地一一落实、严格练习,并对那些富有特色的语言文字进行品读、欣赏。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回顾总结这一段话的学习方法和步骤,最后是独立运用。学生或独立或合作,运用刚才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水泡”一段,再全班汇报交流,评价提高。这样从“示法”到“范例”再到“运用”,在真实的学习状态中,学生当场学、当场练、当场用,有效地实现了读法迁移、学以致用,效果相当明显。

四、 由暗变明,促进学生“心理图式”的丰富和建构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如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呢?这似乎是一个难以透视的“暗箱”,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难发现自己身边不乏能快速而准确地理解文本的阅读高手或迅速组织材料下笔成文的写作高手,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他们具有一个完善的阅读认知结构或写作认知结构,认知心理学称之为“心理图式”。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之中的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新的理解、构建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既然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语言范例来建构和丰富学生的“心理图式”?倘若如此,语文教学岂不变“暗里摸索”为“明里寻求”,进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获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比如《鱼游到了纸上》(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一文,多次运用了“实在加联想”的方法描写事物特点和人物形象,为了让这种方法被学生熟练而牢固地掌握,一位教师重点做了四件事:一是认识写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这句话就是采取了看到的和想到的相结合的写法,才把青年画鱼的情境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二是巩固写法。先让学生从本文中找出两处同样写法的语句,再回忆之前学过的《全神贯注》中的四个类似语句,这样有意识地把散落在各篇课文中的相同语言现象集中起来,使得学生在不断的信息刺激中,强化了对语言现象的印象,同时也明晰了这一写法既可用于写人,也可用于写事,还可用于写物,扩大了对语言表现力的认识,促进语言“心理图式”的深化。三是内化写法。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句子,它们有什么相同的特点,这样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这种写法的两个写作“秘诀”:第一,想到的必须是在看到的基础上,两者之间要有联系,第二,要用“仿佛”“好象”“似乎”之类的词语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连在一起,从而形成知识的提炼和概括,习得并内化语言表达的规则和技巧,进而实现“心理图式”的建立和丰富。四是迁移写法。教师出示一段以“跳绳”为内容的、只有看到的没有想到的习作片段,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给这段话中的相关语句添加上想象到的。果然,凭借着业已建立的语言图式,学生完成起来得心应手、驾轻就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内容和形式 第12篇

一、赛事类服装表演——模特大赛

模特大赛是典型的时尚活动, 一般由较有实力的模特经纪公司主办。服装设计师、摄影师、时尚杂志编辑、模特经纪人等专业人士组成评委, 考核参赛选手身材比例与表现作品能力的赛事类服装表演。按照规模的不同, 可以分为国际、国家、地区等不同级别的赛事。获奖选手按照奖项级别的不同, 分别获得桂冠、奖杯和证书等证明材料。

1. 举办一场模特大赛的目的

举办模特大赛最主要的目的是推选具有培养价值的模特界新人。特别是模特大赛的主办方——模特经纪机构, 按照惯例, 获奖选手需要与主办方签署合约, 对其进行市场推广, 从事时尚圈内的时装表演和广告拍摄工作, 使他们在未来的2~3年内成为模特市场的主力军, 提升模特机构和模特大赛的影响力, 吸引更多服装表演爱好者参与比赛, 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模特机构对所选出模特的后期包装和使用是模特大赛的价值所在。

2. 模特大赛对服装表演发展的推动作用

成功地举办一场服装表演, 是对服装设计师和企业能力的充分肯定, 能够帮助企业迅速抢占市场先机和扩大宣传范围。模特作为服装表演的演员, 是一场服装表演成功与否的直观表现, 因此“名模效应”是模特大赛对服装表演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作用。名模所带来的不仅是完美的演出效果, 也是一场服装表演的高潮制造点, 增加表演看点, 吸引观众注意力。例如毛戈平彩妆发布会, 优秀的模特可以深刻理解设计师的设计内涵与服装表演的主题, 并对服装作品进行二次创作, 通过自身的表演使观众更容易领悟服装含义。

二、中西方模特大赛的比赛内容与组织形式

目前国内的大中型模特比赛基本延续“三菜一汤式”的比赛模式。三菜:便装、泳装、晚装;一汤:开场服。在进行评选时, 评委主要从模特潜质、自身优势、工作能力等方面结合现场选手展示不同风格服装时的表现为基础进行评审。选手的自我介绍, 知识问答环节主要考察选手是否从容不迫和临场应变能力。一般情况下, 最终结果由各项分数累加的总分决定和根据个人具体某方面的突出表现评出单项奖。与发布会的冷面要求不同, 模特在参加比赛时, 微笑的表情、充分的活力与创造力更能吸引评委的青睐。

根据模特比赛的目的, 主要的组织机构有模特经纪公司、选秀机构、电视台和广告公司、公关公司等文化传播企业。一般情况下, 模特比赛都有赞助单位, 例如服装、化妆的提供商, 这些商家由于可以通过比赛获得宣传, 通常免费提供比赛所需物品。某些比赛由于场地原因, 还需要主办单位与政府协调。

三、西方模特大赛赛况分析

西方模特大赛以选美超模大赛为例。此比赛最主要的特点是一个给参赛者争夺总冠军、顶级模特公司合约、10万美元的代言合约和奖金、以及全球高端时尚杂志的时尚代言及该期内页特辑等奖励的美国真人秀, 由知名模特儿泰雅·宾丝任主持及监制选出新一代超模。比赛以州单位进行, 比赛内容为固定的照拍和另一项不固定的挑战赛, 包括与影视演员合作、参加多伦多时装周争取出镜率、销售化妆品等, 比赛期间还将针对选手特点和当季流行趋势对选手发型进行大改造。最后一场比赛由封面女郎的照片拍摄和天桥走秀决定冠军。比比赛竞争残酷并帅选条件苛刻, 每一项比赛都有专业人员指导, 选手从中不仅可以提高个人专业素质, 也可以结识许多时尚人士, 拓宽发展方向。模特在此期间不可以私自离开, 必须听从指挥。其他类型的模特大赛主要由模特机构举办, 模特机构并不注重于模特的后期培训, 而更注重于前期星探的发掘。评判模特专业能力时, 综合时装周的出场率、广告代言等商业性活动参与度, 模特比赛所占的比重较小。比赛的主办方单一, 更多的是企业与个人的协助。

四、中西方模特大赛的对比与差异

中西方模特大赛都从模特所从事的工作角度出发确定比赛内容, 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于西方更注重比赛实际的结合。中国的模特大赛中模特表情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但在实际中, 除非设计师有特殊要求, 一般情况下模特不可以有过多的表情变化, 观众欣赏的是服装, 过多的表演反而会喧宾夺主。而西方的模特大赛则更看重模特的走台技巧, 这与发布会的形式有很大关系。西方许多品牌的发布会利用大场地, 要求模特进行展示时按照规定路线进行, 不要求造型。也更加注重模特的广告代言工作。

中西方的模特比赛的组织单位和参与人员并没有很大差异, 差异主要在比赛过程的长短和参赛选手的培训。中国的模特比赛一般一周内进行完毕, 很少对模特的走台技巧进行培训, 而西方的模特比赛时间较长, 这期间会邀请名模对选手进行细致的专业技能培训, 纠正选手的走台缺陷。

综上所述, 目前中国服装表演发展的现状, 在举办模特大赛时可以借鉴西方的一些内容, 首先是拍摄部分, 这一部分可以与服装、化妆等企业合作, 优秀选手的照片可以直接作为企业宣传用, 既可以解决组织比赛的经费, 又可以使模特得到实际的锻炼。设计师为了整体的协调与和谐, 更喜欢百变的模特, 他们能够融入到多种风格的演出中, 或干练, 或优雅, 或活泼。在这种情况下, 没有风格便是最好的风格。模特比赛作为综合性的时尚活动, 需要迎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不断改进, 形成品牌, 从而促进服装表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包铭新等.《时装表演艺术》.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8月.

[2]徐青青.《服装表演·策划·训练》.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6年10月.

[3]张舰.《T台幕后时尚编导手记》.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9年3月.

上一篇:企业融资模式比较研究下一篇:临床药师的沟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