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开展学生“古诗词创作” 教学的必要性

2024-06-27

论开展学生“古诗词创作” 教学的必要性(精选9篇)

论开展学生“古诗词创作” 教学的必要性 第1篇

论开展学生“古诗词创作” 教学的必要性

作者:侯兴黉

按:1987年中华诗词学会成立,由肖华、赵朴初、叶圣陶等老前辈领导并发起。现已有会员一万余人,团体会员二百余个。学会以“联系全世界华人中的诗词爱好者,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繁荣和发展中国传统诗词创作”为宗旨。

2004年12月8日,中华诗词学会第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张锲致开幕词时指出:“格律诗已走出困难境地,格律诗和白话诗应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促进,以利于我国诗歌创作的全面繁荣。”那时的诗词创作数量颇丰,但部分作品显露出程式化、概念化的倾向,缺少时代所需的精品力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创作者“生活积淀、文化底蕴不够丰厚,心态浮躁”等因素。其中,青少年诗教力量薄弱,也是格律诗在今后的发展中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孙轶青也提出:“繁荣诗词创作,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加强诗词理论研究和作品评论;培养诗词后备人才。”

一、中华诗歌的发展及“末路”到“中兴”

我国向来就有“诗国”的美誉。“六艺诗为首,中兴教领先”,实践证明:古原寓诗于教,本寓教于诗。自孔子删《诗》以来,诗教距今近三千年。诗歌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几千年来中国人是吟、唱着诗走过来的,诗歌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地位,也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

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到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再到以诗堪“绝”的清朝著名小说《红楼梦》。战国的“屈宋”、建安的“三曹”、唐代的“李杜、元白”、宋代的“苏辛”、元代的“关马白郑”等四家,各个时代的诗人,其光芒闪烁的华章,照耀着整个中国古代的文坛,提挈起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总纲。直至五四运动以来,黄遵宪、柳亚子、鲁迅、郭沫若、毛泽东、陈毅等诗坛骁将,毅然举起了涛歌革命的大旗,以涛歌为武器,揭开了诗史新的一页。做为中国现代文学泰斗的鲁迅先生,在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中“怒向刀丛觅小诗”,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在艺术上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他的代表作《沁园春•雪》则掀起了中国现代诗坛古体诗革命的****。

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诗文化,并孕育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上述实践已经证明,从遥远古代走来的诗歌,现在以及未来,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即使这样,今日古诗之命运,也令人担忧。堂堂“诗歌大国”竟听不到年轻人提倡学习写作古诗的呼声。难道中华诗歌的命运当真是“青黄不接”“良莠不齐”吗?我们能不感慨:“尽管从小学到大学的课本里,都选有大量的古诗;尽管从小学到大学的老师们,都在教学生读古诗;尽管从小学到大学的学生们,都能将相当多篇的古诗背得滚瓜烂熟;尽管从小学到大学的老师们,都能将首首古诗分析得头头是道,可是能写古诗的老师已是凤毛麟角,能学习写古诗的学生则更少得可怜。正如有识之士惊呼的那样,古诗„连同她虔诚的追随者,就像是被历史流放的闪徒,带着其完美的躯壳与昔日辉煌的韵姿,于人烟稀少的峰巅独立起舞。‟这不能不说是现代教育的缺憾!也是素以„诗国‟著称于世的中国之悲哀!”(摘自《古诗教学新论》作者:刘友开)

综合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从宏观上讲,当今社会及教育界未加倡导,更未将其列入教与学的内容;

二、从微观上谈,教授古诗的老师们大多自己都不会写古诗,为人师表,也就谈不上教学生如何写作古诗了,这决不能说明学生不愿意学习,或学不了。咱们设想一下,如果从中小学生开始,直至大学生。不仅教古诗的老师会写作古诗,而且还教会学生写作古诗,这样如果不能繁荣诗歌是绝对不可能的。一旦形成风气,且代代加以弘扬,中华诗词文化才能得以在真正意义上传承。

二、学习诗词创作的目的

第一,可以加深青少年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明荣知耻,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培养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使思想品格提升和心灵净化。

第二,可以在青少年面前树立一大批杰出历史人物形象,并把他们作为自己的人生榜样,像他们那样对待人生,对待事业,对待国家和民族,使自己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

第三,可以陶冶情操,培养情趣,使人脱离庸俗,辨别美丑,追求高雅,热爱生活,关心社会和他人,从而养成健康向上的良好兴趣与爱好。

在中宣部和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曾明确指出:“五千年历史中孕育的优秀传统美德就包含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天下为己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古典诗文中的名言警句所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操、崇高志向、浩然正气。”诚如所言,学习古诗词在21世纪的今天,是很有必要的。青少年及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中担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任。在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今天,在青少年儿童中和社会上倡导学习写作能„言志‟、能„壮气‟、能„怡情‟、能„鼓劲‟的古诗之必要,此当不言自明。要把学生培养成建设和谐社会的和谐人才同样需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因为人文知识苍白、人文素质低下势必给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乃至今后从业就职后的人生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障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文教育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的千秋大业的基础工作。诗歌作为代代传承、久传不衰的文化载体,在人文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尤其是绵延两千多年的诗教传统所推崇的人生境界,更是修身与治国的高度统一。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仅是为了丰富物质生活,而且要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民族要振兴,就不能没有民族精神的振兴,要振兴民族精神,就不能离开文学,因为文学是人类精神的希望!换句话说,在一个发展经济的时代,难道只需要物质的扩张和消费的扩张,不再需要精神的追求,或者就不需要文学了?那相当于少了寄托心灵的形式,将形如朽木一般。学诗可以堤高写作水平,这方面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我在这里就不单独列出了。

当今学生,无论爱国主义教育、素质教育、和谐社会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都离不开诗词文化。现在的一些青少年学生,在市场经济物欲横流的影响下,金钱至上,精神空白,冷漠自私,沉迷网络,尚恶求“酷”,这些就是缺乏传统文化教育的恶果,给他们补上传统美德这一课刻不容缓。

三、诗词教育的真正意义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梁武帝说:“三日不诵玄晖(谢朓)诗即觉口臭”。毛泽东说:“旧体诗要发展,要革新,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的特性和风尚。”

记得著名诗人、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刘梦芙先生曾经说过:“普及诗词必须以写作训练为重点。初、高中要读写并重,边读边写。写作训练必须放在首要地位,贯穿于中小学以至大学的整个教育过程之中,这才是真正的诗教。”

我常常独自感叹现在的人“精神滑坡”、“道德危机”“信仰堕落”,回头想想那不是上天对我们轻视诗教、轻视传统文化的惩罚吗?而诗教却恰恰在于让学生们接受美的熏陶,使道德回升,信仰升华,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诗育可以给予学生一片抒发情怀的空间。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不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吗?

最重要的是,诗教可以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我们都知道诗是智慧的结晶,古往今来的所有诗人都是才华横溢的人。经常读诗的人,思想受到了启迪,视野变得开阔,心胸变得宽广,思维变得敏捷;经常写诗的人,目光总是注视着生活,注视着世间万物,于是大脑经常处于兴奋状态,常有奇思妙想闪现,我们常谓之为“灵感”,久而久之,其智慧必然得到开掘,其创造能力也一定会有所提升。诗词语言精美,学生常与精美语言为伴,平时作文中的语言能凝练优美,有韵律,有文采。格律诗词的每个字都讲究平仄,学生学习和创作格律诗词,常熟记字词的音韵,有利普通话水平的提高。也有许多人喜欢背诵诗词作品,但不会写。实际上,不会写作,是不能深刻理解诗词的。就如不会游泳的人看别人游泳,不懂英语的人听别人说英语。这种“只看热闹,不看门道”的方法是不好的。只有学会了格律诗词的写作,才能真正体会到诗词的韵味。

四、教师与“诗词教学”的联系

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传授诗词的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素质教育思想和教育素养。需知道诗歌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文章教学,诗有跳跃性的思维,有抽象化和高度凝练集中的语言,有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倘若仅仅具备一般说文解字能力的人是难以胜任诗歌教学的。实施诗歌教学的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并且能爱好和写作诗歌,不爱好诗歌,无以进入诗歌,不会有诗歌的积累,更不会理解诗人和诗意。如此般眼中有诗,心中无诗的人,是不能达到诗歌教学的真正意义的。而懂得并喜爱诗歌的人则不同,这种人自能领会诗中真趣,教学诗歌必能得到要领,创作诗歌必会生动感人。教师还须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一定的生活阅历和较宽的知识面。从艺术上说,诗歌乃艺术之精髓,古人制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声有乐、形有象、造有境、表有情。一个不懂艺术、缺乏幻想的人将永远被诗拒之于门外,更谈不上教学诗歌了。从生活阅历和知识面上说,诗歌作品的内容涉及面广,“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五行八作,三教九流无不涉及;诗是人生精华的浓缩,又是人世百相的写真。假如教师知识过于贫乏,对生活的感受过于浅薄,恐怕是无法理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之孤独的深沉;也无法认识“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悲哀况味;也不会弄懂“乘风破浪会有时”的丈夫豪情……因此,教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为教学创造条件。更重要的是教师还必须有一定量的诗歌积累。涉足百家,博览群书经史,经常参阅一些诗词报刊,才能不断领悟到诗歌的真正规律。只有自身积累了一定量的诗歌,才会对诗歌的规律性有足够的认识。也就是哲学中量变引起质变这个道理。在这里,我所讲的规律不是指声律形式方面的内容,而是指形象、意境、思想方面较深刻的东西。

个人认为,语文教师还要进行诗歌创作。“不读诗无以知诗,不写诗无以识诗,不识诗无以言诗”,这是一个顺承连带关系。我曾在报刊上读到过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说的一段话:“我们语文教师要站在诗人的高度,用浪漫主义色彩去教诗。人一旦有了诗人的气质,就能保住更多的童心,更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诗歌具有高级的形象思维。中科院杨述子院士认为:“逻辑思维是叫人求真,形象思维是叫人创新。”他还指出:“科学与人文是一个人实现高度完美的双翼,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现繁荣富强的双翼。”所以说,一个缺乏浪漫色彩、默守陈规的人将如何教书,更不用谈教学诗歌。语文教师经常进行诗歌创作,才能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和诗词创作水平,以及教学能力。为人师表,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了。

综上论述,表明一下我个人的观点,诗歌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相比,更需要注意让学生保留一份愉快的好心情。因此,只有激发学生的诗歌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才能达到诗歌教学的最佳目的。愚意有三法可行:

(1)成立诗社,搭建平台

在校内成立诗社组织,并向省诗词学会申请集体会员。并邀请学会专家担任顾问,积极发展师生会员,为诗词走进校园搭建平台,培养骨干,提供组织保证。

(2)融入课程,开设讲台

语文教学是诗词教学的主渠道,是诗教进入校园的重要阵地。我们把诗教渗透到语文课的全过程,既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又敢于打破课本局限,通过多种途径加强诗词教学。进一步激发了全校学生读诗、学诗、写诗的热情,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了诗词鉴赏和写作水平。并定期开设诗词讲台。邀请省诗词学会的诗词名家来校举办诗词讲座,指导诗词教学。

(3)编著课程,提高舞台

每学期期刊诗社优秀诗词作品,这是对师生最好的奖励和鼓舞。并开辟诗词长廊等一批诗词栏目,设置学生诗词作品,展阅诗词佳作、提高学生创作热情,从而拓宽了师生诗词作品的交流途径,创造了更多的展示机会

由诗社的创立,也可引申出三个方面:

(1)经典诵读,感受勉励

通过读刊物、诵诗文、背诗词,使学生从耳濡目染中感悟诗词的艺术氛围中弘扬正气,昂扬朝气,张扬锐气。

(2)积极采风,激发情趣

也可将写诗、评诗、赛诗为主要形式,牵引学生诗情,引发学生诗兴。古典诗词虽然蕴涵丰富的文化内容,但表现形式已经与当代青年有一定的距离,新形势下的诗教活动必须有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这样才能吸引青年,教育青年。所以,积极制订活动计划,组织学生进行采风活动,通过吟诵校园美景,山川景观等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一来,让学生创造性地表现自己,这些丰富多彩、颇富创意的表现形式,尽情诠释古诗的寓意和感情,使高雅艺术不再晦涩难解,让中华古典文化展示了其强大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

(3)学诗写诗,良好育人。

定期讲座、教授诗词。计划每学期开展诗词朗诵比赛、现场诗作比赛、优秀作品宣传展示等方式来调动诗社师生的学诗写诗的积极性。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数百年”,就全国各高校的形式上来分析,组建诗社、大力发扬诗文化不仅是形式之必然,且范围正在逐渐扩大,如日中天,真有“山雨欲来花满楼”之势。据我所知,全国目前已有上千个高校成立了诗词组织,并开设“诗词创作”做为选修课。为“诗词进校园”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年轻的诗人,弘扬并推行了国家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措施。

总之,只有我们百般地珍惜、爱护、学习、传承、弘扬中华诗词的伟大传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努力向上。才能在21世纪中华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诗词新人、新手、新秀,堂堂中华大地才能再度恢复盛唐的繁荣昌盛。

学习中华诗词创作能唤醒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同时把中小学语文教学与诗苑新秀培养结合起来,使中华诗词创作如滚滚长江,后继有人。

说到最后,我将以一段发自肺腑的言语来结束这篇文章:在中华诗词这块百花园中呈现出争奇斗艳的可喜景观,令人振奋。特别是在高雅传统文化经受西方所谓时尚庸俗思潮冲击下,能够排除纷扰,长期坚持,实属不易。因此,中华诗词发展的前景之一在于发展新生力量。并在坚持精品战略的原则下,向广大青少年学生推广发展。关注、吸收、培养新生力量,是值得称道的。但是现在的创作热、出版热,还多限于中华诗词学会的诗人与离退休老人诗词爱好者之中,这是肯定的,假如学生朋友们能少看一些爱情小说,少上一小时的网,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诗歌创作当中,那么,中华的诗坛将更加光彩照人、生机勃勃。不禁,让我想起了龚自珍的一句著名的诗歌——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论开展学生“古诗词创作” 教学的必要性 第2篇

为何选择为古诗词《春晓》谱曲为课题呢?我是结合以下五方面的因素:第一,结合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实际。目前我校正在开展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校园文化活动,而中国的古诗词正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吟诵古诗词成为学生每天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二,结合教材中的创新内容。《吟唱古诗词》是花城出版社出版的《走进音乐世界》教材中很有新意的内容。它体现了音乐与传统经典文化的结合,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第三,结合学生实际能力。由于四年级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就已学习过相关的古诗词歌曲《咏鹅》、《悯农》等,已能很好地用语言和歌声进行表达诗意,且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音乐常识,如:节拍、节奏、速度等,具有进行简单创作的基础。第四,结合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爱好。音乐作曲软件的开发成为“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得以开展的保证。运用计算机音乐创作软件,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环境,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提升了同学们对音乐的兴趣,同时巩固和发展了学生基本的音乐素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五,结合体验成功的需求。基于以上诸因素,所以我设计了为古诗词《春晓》谱曲这种音乐创作课的形式,让学生运用喜爱的信息技术(乐音创作软件)进行创编活动,在编辑乐谱的过程中获得复习和巩固有关的音乐知识,同时通过作品的完成来检验学习的效果,形成了一个学习——创作——再学习——再创作的良性循,改变了过去音乐知识难教且教学效果甚微的状况。

二、教学理念及教学目标的确立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是新课标中的新教学理念之一。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感受到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并加深孩子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对古诗词内涵美感的体验。

2、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喜爱的形式创作表现古诗的意境。

3、能运用“乐音”创作软件,为古诗《春晓》谱曲,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教学中我将情境、音乐基本知识和创作内容三者有机结合,通过欣赏、演唱古诗词歌曲及学习、归纳音乐知识,让学生感受音乐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在教学设计上,我创设了“赏——唱——说——动——创——品”等音乐活动,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使学习活动趣味盎然、高潮迭起。

三、教学中的成功之笔

1、学科整合,荟萃精华。世界是一个整体,由于人类对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后来才形成了不同的学科。近代开始学校教学分学科进行,使知识的传授更加具有系统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但是,把关于世界的知识分割成不同的学科,不利于学生完整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的完整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代科学的新发展就是在学科交*、整合的过程中出现的,所以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学科的整合,这种整合应当从教学设计时开始,我这节课就采用了音乐与古诗词的整和、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论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诗词创作 第3篇

关键词:古典诗词,写作,价值与意义

在讨论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诗词创作问题前, 我们先要明确文学与文学研究的关系。文学是第一要义, 没有文学, 文学研究就无法进行;文学研究以文学为对象,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指导读者的阅读, 有时也能对文学的创作起一定的导向作用。因而, 文学相比文学研究而言更具原始意义, 而文学研究往往是为文学鉴赏及文学创作服务。对于这一问题, 前人认识较清楚, 他们的课书、课律、课赋, 虽也强调对经典文献的理解, 但理解是为创作服务的。他们最终目的是为了写出好的文章, 因为这是他们踏入仕途的主要途径。

在秦汉以前, 文学与文学批评相比, 文学占绝对优势。魏晋南北朝时期, 出现了第一篇文论《文赋》和第一部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著《文心雕龙》。《文赋》主要是探讨文学创作的规律;《文心雕龙》虽然论及文学发展规律和批评鉴赏方法, 但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 主要讨论的是创作过程中应注意的各方面问题, 包括创作过程、作家风格、写作技巧、文质关系、文辞声律等, 可以说, 创作论依然是《文心雕龙》最核心部分。唐代是一个文学大发展时期, 科举试诗赋极大促进了文人的创作热情。宋代虽然后来取消了科举试诗赋的做法, 但文人队伍十倍于唐, 文人的诗文创作也极为丰富, 传统诗、词、文的创作都达到了巅峰。此时的文学批评, 主要侧重于探讨文学特别是诗歌的内在审美属性并对经典名篇进行感悟式鉴赏。同时, 也出现了一批文人, 他们从自身角度总结出了诗歌的创作经验, 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很大。明清时期, 在文学批评继续向前发展时, 各种笺注、集释、年谱开始大量出现, 这依然是以作家、作品为中心来进行的。

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 文学批评中本不占主导地位的文学史, 在20世纪开始大量出现, 并且逐渐有取代文学批评的趋势, 具体到各大院校中文专业的课程教学中, 文学史的教学几乎成了古代文学教学的代名词。不仅传统的文学创作被丢弃于一边, 而且连作品的品读也仅限于少量经典篇章, 文学史教学在大学课堂中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本世纪前十年。直到近年, 人们才开始对古代文学教学进行反思, 开始意识到, 以文学史教学代替文学的教学存在较大缺陷, 于是开始注重文学作品的教学。但是, 即使如此, 古代文学教学取得的效果也不甚理想,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正因为学生不愿意学, 在文秘、新闻、广告等专业中, 古代文学课程都处于被排挤状态, 古代文学开始在以文科为主的院系中出现边缘化的趋向。

为了改变古代文学这种尴尬局面, 我们有必要对古代文学课程进行改革。在改革之前, 首先必须明白, 学生从古代文学课程中要学到什么。个人认为, 学习古代文学, 一则是为了受到古代文化的熏陶, 培养学生的文化气质和道德修养, 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二则是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有人也许会说, 学生学写诗词有什么作用?实际上这种看法带有某种偏见。在中国文学发展数千年的长河中, 俗文学和传统文学一直并列存在, 但士人们一直以来都偏爱传统诗词, 因为传统文学典雅、含蓄、富于韵味。俗文学也许一时占据优势, 但从文学发展趋势看, 要么俗文学湮灭无闻了, 像清末的鸳鸯蝴蝶派一样;要么被文人改造, 最终加入了雅文学行列。故文学的俗雅之分远大于古今之别, 而且雅文学一直都占据着文坛的统治地位。明白了这一点, 我们就知道诗词作为传统文学体裁, 其本身并不具有某种社会属性, 它既可以表现落后的东西, 同样也能表现新时代的内容, 诗词思想性的高低实际上取决于作者本身思想的高低。在当今网络及通讯普及的情况下, 文学的创作者成分越来越复杂, 阅读者也越来越追求情感的刺激, 文学越来越走向低俗化。在这种状况下提倡诗词写作, 无疑具有矫正时弊的意义。

有人也许会问, 何以写作诗词能够矫正当下创作之弊?因为作为一种文学体裁, 它需要创作者具有较高的修养, 要熟悉诗、词这两种文学体裁的特征, 语言的特点、平仄及押韵的规律、审美情趣特征等, 创作者都要了如指掌, 这就使得创作者不得不阅读大量经典文学作品, 熟知文学创作的规律等, 当作者具备这一切时, 自身的修养也就得到了提高。故相对于当今流行的网络文学而言, 诗词的创作更强调作家平常的积累以及对这种文学体裁的独特领悟能力。

明白了这些, 我们就明白了古代文学课程改革应走的方向。作为中文系的学生, 当然应强调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但相比起形象思维而言, 后者更为重要。故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 应减少文学史的教学, 虽然懂得文学史的发展规律具有一定意义, 但是文学的主体不应是这方面, 而应该是文学本身, 它包括文学的鉴赏与写作, 故古代文学课程教学, 应把文学的创作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讲授。

那么, 古代文学课程中的写作教学应该怎样教呢?我认为首先应给学生树立好学习的典范, 也就是立门须高的问题。某些作家, 于某一体裁会写得较好, 但于另一体裁会有所缺陷。如学习七律, 最好是学习杜甫的, 因为其律诗已达出神入化的程度, 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意境的营构, 都无可挑剔, 但杜甫的七绝却写得不太好, 就像一首未写完的七律, 总给人美中不足的感觉, 故学七绝, 就不能学杜甫的, 要学李白和王昌龄的, 李白的七绝气势流动, 一气呵成;王昌龄的七绝变化无端, 新意重出。他们的作品, 代表着这一体裁的最高成就, 从他们的作品入手进行写作教学, 学生就能更好地得到写作方面的启示。

其次是各文体常识的教学。如要写律诗, 就要懂得律诗的平仄、拗救、对仗、用典、押韵等规律, 学生只有知晓了这些, 才可能创作出较好的作品来。另外, 对于一些前人总结好了的东西, 对学生的写作有较大帮助, 也要作详细介绍。如写作词, 最难的部分是押韵, 学生往往为避免用同一字作韵脚而伤透脑筋, 但是, 在词的押韵上前人已经作了较好的总结, 清代戈载就写过《词林正韵》, 该书把平、上、去三声分为十四部, 入声分为五部, 共计十九部。在每一部下, 都有大量的字可供选择, 这样一来, 写词的难度就降低了许多, 韵脚只要选字入韵就行了。除了词韵外, 诗韵、对仗都有专门的著作进行讨论, 学生如果对这些著作有所了解, 写作过程中就会得心应手。

再次, 要让学生熟悉写作技巧。在掌握一定文体知识之后, 就可以进行创作了, 但是, 要写出较好的作品来, 还需要熟悉创作技巧。宋代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经就曾提出过作诗之法“脱胎换骨”和“点铁成金”, 它成了江西诗派创作诗歌的秘诀。这两种作诗之法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一种是师其意而不师其辞, 一种是师其辞不师其意。就个人偏好而言, 我更喜欢“点铁成金”, 因为不管是什么文学作品, 都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与自身相关的生活, 如果完全师古人之意, 即使在语言上有再多的创新, 也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已。但“点铁成金”不同, 它借鉴了古人语言含蓄蕴藉的特点, 同时又具有一定时代性, 因而, 这样的作品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

论开展学生“古诗词创作” 教学的必要性 第4篇

古典诗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高中阶段,诗词更是作为一门独立的选修课程进入高中语文课程体系。“高中语文设置选修课是为了进一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不同的学生有所侧重地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以适应及满足其兴趣和潜能、未来学习和就业的需要。”[1]高中选修课程设置了五个系列,其中诗歌与散文是作为一个板块提出的,而在具体的编排上两者又是分开的。相对来说,诗歌这个板块的重要性比其他几个板块更为明显,因此,大多数学校都会选择开设诗词这门选修课。而在具体的教法上,很多教师会沿袭他们在必修课教学中的那些手段,如诵读法、鉴赏法、知人论世法等,这些精细化的教法在选修专题上使用时费时费力,效果却不是很理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产生惧怕抵触的情绪和敷衍了事的心理。其实,选修课教学大可不必墨守成规,应该适当创新。“选修语文课的教学必须避免采用必修语文课的教学方式,过分精细面面俱到地去分析讲解和练习”[2],但是创新并不是可以无所顾忌地玩花样,而是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个章法就是课程标准中制定的教学目标。在诗歌与散文板块,课程标准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增加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方法,领悟艺术魅力,提高文学修养,尝试创作这几个方面”。[3]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笔者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之外设置了一个课外活动,即开展了一项古典诗歌创作大赛的活动。在诗歌体裁上只要求学生写近体诗,评选办法是:在收集所有同学作品后,由老师打成电子稿出示在PPT上,隐去姓名等个人信息,由全班同学评阅选投,按得票高低排列名次,并对获奖同学颁发奖状和奖品。在比赛开始之前,笔者又专门在两个班级各花了一节课时间温习和讲解了近体诗的相关知识。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对于这个比赛充满了热情,到截止日期,笔者统计了一下,两个班级一共收到103份作品,而这两个班级的人数只有81人,这里面还包含了一些外班同学的作品。笔者将这些作品录入电脑制作成PPT,然后利用课堂时间和学生们一起评选。通过激烈地讨论,最终产生了一、二、三等奖。活动结束后,笔者将获奖作品贴在教室后面加以展示并给获奖同学颁发了奖状和奖品,所有参赛的外班同学笔者也给他们准备了相应的纪念品,以肯定和表扬他们对于古典诗歌的热爱和参赛的热情。这次活动可以说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的诗词学习也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诗词创作对于高中诗词选修课的辅助作用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诗歌都是在课堂中进行的,教师教授特定的篇目,学生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是跟着教师设定好的思维轨迹来参与学习,不论是诵读还是鉴赏,学生都是按照老师的指令进行的,即使学生有自主思考,那也是围绕着特定的主题来展开,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是被动的,思维的空间相对来狭小。而参与比赛则不同,学生一下子就由学习的被动者变成了学习的主动者,从后方被推到了前台,他们需要思考近体诗到底是什么?需要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才能写好诗歌?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如何才能写一篇令人满意的诗歌?而这些问题是以前学习过程中从来不需要思考的,这样一来,自身的角色就转变了,由学习上被动的接收者转变成主动的寻求者。传统的刺激——反应模式就变成了需求——反应模式。在内需的推动下学习变成了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伴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对于诗歌的了解程度也在逐渐地加深,对于诗歌的兴趣也在逐步提升。在这种方式下获得的知识是有目的性的,另一方面这种方式学到的知识技能也会使他记忆深刻。这样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在诗词学习上的效率,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于诗词的理解,提高了鉴赏能力

程千帆先生说:“研究诗最好能够写点诗。”他还说过:“如果的那些诗论还有一二可取之处,是和我会做几句诗分不开的。”可见写诗对于了解诗、理解诗的作用。平时在教授诗歌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涉及到诗歌的相关知识,例如诗体、格律等,但学生未必真正了解,只有到了自己需要运用的时候才会真正地去走近它,研究它。会使用才是真正地掌握。另外,诗词的创作过程还有助于学生提升鉴赏水平,自己的诗怎么样?别人的诗为什么比自己的好,好在哪里?为什么有些诗句可以流传千古?这些都是艺术鉴赏方面的,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必然需要关注与思考,在这样不断地思考研究中,他们对于诗歌的鉴赏兴趣和鉴赏水平自然都会逐渐提升,对诗歌的感觉也会越来越敏锐。正如程千帆先生在《闲堂自述》中所说:“从研究角度来说,创作经验愈丰富,愈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理解他人的作品也就愈加深刻。”[4]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写作能力

高中生在作文上往往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描写缺乏,抒情泛滥,以抒情代替描写,平铺直叙,缺乏典型而细腻的描写。这些是造成中学生记叙文能力平庸、水平低下的最主要的原因,而中国古典诗词贵在含蓄,言约而意丰,讲究选择意象与营造意境,讲究练字等。因此,创作诗词对于中学生来说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他们需要思考如何去选取主题;如何言简意丰的地表现主题;如何更好地选择意象,营造意境;如何更好地去表现某种情感;如何让自己的诗歌有韵味。通过这一系列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学生会对于语言的把握有一定的感觉。他们会在以后遣词造句的时候更加慎重,会事先咀嚼品味,比较差异。在抒情的时候会思考如何做到含蓄隽永,不露声色。短时间内学生的作文水平可能不会得到迅速提高,然而通过这种活动的参与和训练,他们会获得一种意识,而这种意识会引领他们走上作文写作的正途。

创作一篇高品质的诗歌对于目前的高中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他们既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专项训练,也没有古典诗歌创作的外在大环境。但是我们的目的并不在此,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活动来辅助高中诗词选修课的教育教学,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走近中国古典诗歌,去学习和探索它的特质,去发现与感受它的魅力,增加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提高鉴赏能力,进而培养他们对于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参考文献:

[1]巢宗祺等主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唐建新主编.今天怎样教语文[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程千帆.闲堂自述[J].文献,1991,(2).

论开展学生“古诗词创作” 教学的必要性 第5篇

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及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的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人们普遍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日趋频繁。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变化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只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公式化的德育手段是解决不了的,这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运而生。现在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只有心理健康的学生将来才有可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才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各种素质的一个载体。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全体小学生的素质,使他们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劳动,而身心健康是基本要求。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能合理地对学习、生活、交往及身体发育中出现的种种事件,处理好各种困惑、矛盾和冲突,增进自我调适和自我维护身心健康的能力,对其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德育是一个有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动态发展着的概念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德育以新的时代内涵。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传统德育内容的范围,把如何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纳入到整个德育大系统中。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法为主,在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交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承受机制,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认同思想品德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产生“内化”的功能。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发展是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⑵对于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来说,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掌握。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发展也存在着交互作用。⑷心理健康可以促进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⑸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那些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中学生往往存在着逃避劳动的行为。因此,在德育课程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基础工程。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阶段,被一些理论学家称为“心理的断乳期”,这时个体正处在从童年期到青年期过渡的转折期。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在生理上进入了青春期,身高、体重迅速增加,神经系统的发育接近成人,大脑技能显著发展而趋于成熟,而且这时中学生的性意识也开始觉醒。但我们的教育(家庭、学校)又与学生的这些发展变化不同步,致使他们的生理成熟大大提前,心理的成熟却远远滞后,出现了中学生身心发展不一致性的现象,导致了严重的心理危机,心理发展呈现出矛盾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

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需要

人格是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行为或内在行为的倾向性。首先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其次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情感的发展,中学生感情丰富强烈,但两级变化明显,摇摆易变;然后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社会交往,最后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的行为与行为控制。中学生在这阶段就社会认知与行为方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求新、求异、偏激,其行为控制方面冲动,行为易越轨,承受能力差和受暗示性强。

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中小学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小学时期的儿童、青少年正经历着生活和学习的种种迷茫和困惑,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必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驱散成长中的各种迷雾,指导其健康地成长;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意志品质的养成可以贯穿人一生的发展,使人受益终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论开展学生“古诗词创作” 教学的必要性 第6篇

1 审美特质创新所需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3) 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能力的培养, 提升能力的关键是要具有创新素质。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思维的有效方法比较多, 灵活有效地将经典古诗词运用于思想政治课堂便是其中之一, 它恰好顺应了新型的审美化教学的潮流。审美化教学这项研究, 是在政府直接倡导下兴起于20世纪末延续到21世纪的中国素质教育改革, 它强调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尊重与培养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等, 也顺应了人类始终追求的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审美性) 和谐统一的思想。

优秀的经典古诗词和文学作品都具有很明显的审美特质, 是美与善的完美结合, 是作家与读者心灵之间架起的一座美丽的桥梁。它以简洁优美的文字, 折射出敏捷的思维, 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闪烁出理想的光芒。中学生可以通过一首首优秀的古典诗词的阅读与学习, 欣赏诗词中的典型的艺术形象, 体会诗词中的思想与情感, 在艺术美的欣赏和感染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激发斗志,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课是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的主要方式, 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思想性, 许多概念都比较抽象, 这要求教师在讲授时首先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情景, 引用事例、表达观点要生动、形象、具体、深入浅出, 才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调动其积极思维, 激发学习热情。经典古诗词讲究押韵, 句子工整对仗, 读起来朗朗上口, 便于记忆, 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性、艺术性, 学生也乐意记忆, 因此, 在思想政治课中引用与课文内容联系密切的诗句, 对基本知识、观点的记忆可以起到提醒、巩固等作用。例如, 在讲完“怎样深刻把握事物的本质”这节内容时, 我用投影显示出清代诗人赵翼的一首诗:“只眼须凭自主张, 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 都是随人说短长。”这是一首浅显明白、饶有风趣的诗。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评论诗词的好坏优劣, 应当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而不能像文坛艺苑中的某些人那样, 信口雌黄。作者以矮人看戏来比喻、讽刺在文坛评论中不问事实、人云亦云的不良风气。论诗如此, 论事、论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那么, 怎样才能做到只眼独具, 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呢?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一是必须在实践中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二是必须善于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发展。而那种“矮人看戏”的作风, 连感性认识都谈不上, 却跟在别人的后边信口开河, 说长道短, 哪里还谈得上什么自己的真知灼见呢?学生们听了都频频点头称是。我们对待任何一件事乃至任何一道习题都要细心观察, 仔细斟酌才能看清事实真相, 把握主题意旨, 这对我们的处世、待人、学习都有好处。这样, 学生既掌握了知识, 又明白了做人的一些道理, 可谓一举多得。

2 思想丰富教育所需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态度以乐观主义人生哲学为基础, 提倡自强不息的精神, 培养健康和谐的自身心态。它认为人完全可以靠自身的善性和能力不断自我超越, 自强不息, 塑造自身和谐健康的心理。我们今天提倡自主精神的社会正需要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德修养上, 肯定主体自觉, 强调道德实践, 培养严于律己的自律精神, 值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借鉴。在现实中有些中学生抱着大错不犯, 小错不断的生活态度, 放松自我要求, 不思进取, 贪图享受, 进而在不知不觉中以身试法。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律意识教育, 培养中学生的自我精神的塑造, 注意从自身做起,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历史上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慎独”、“自省”、“改过”等思想修养方法来教育我们的学生。

培养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情操是思想政治教育永恒的主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大学》) 是一种进取目的,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张载《张子语录》) 则是一种进取人格。这对于当代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 更具现实意义。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发展史, 可以说是一部内容丰富而又十分宝贵的思想品德教科书。以事实、情景和感受为主要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中国古典诗词, 对勇敢、奉献、爱国、忠义等等精神品质有着大量深入而透彻的注解, 能对中学生精神和道德方面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与感染。以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为例, 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 就有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作品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此外, 屈原《离骚》的理想主义、爱国精神, 杜甫诗歌当中的忧国忧民的精神, 陆游、辛弃疾诗词中一心报国的悲愤疾呼, 都让人过目难忘、记忆犹新。这些诗词自古以来一直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为保家卫国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中学生欣赏和学习这些古典诗词, 就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 接受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熏陶。实践证明, 经典古诗词在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培养青少年牢固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等方面,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 正确引导挖掘所需

中国古典诗词是几千年来人类文明最丰富、最生动的载体, 它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它以其“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和优势, 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中有着自身独特的功能和作用。然而, 随着时代和各种条件的变化, 再好的东西也要注意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精神和时代需要的变化而变化。因此, 在运用古诗词的教学中, 教师应深入研究教育教学规律, 扬长避短, 去糟取精, 使古诗词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古代文人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与阶级的局限, 纵然非常优秀的古典诗词作品, 其间包含的道德思想也可能存在落后的一面。例如, 曹操的名作《短歌行》充满着壮志豪情, 然而他一统天下的政治理想却明显地带有封建帝王的狭隘与自私, 他所认为的天下不过是一已之天下。岳飞的《满江红》高唱着精忠报国的旋律, 但他的爱国是与对封建君主的愚忠交织在一起的等等。古典诗词作品中的道德思想十分复杂, 往往是鱼目混杂, 这就要求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注意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 尽可能地使他们在接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免受不良思想的侵蚀。

在思想政治课中适时地使用一些经典古诗词, 对组织教学确实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它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 起到的是辅助作用, 绝非决定作用。古诗词是一种文学形式, 要选择到能恰到好处地与思想政治课中的基本观点密切结合起来的材料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做好准备工作, 才能“妙用”诗词, 达到预期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彭隆辉, 孙继儒.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改革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2]杨润成.论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04.

论开展学生“古诗词创作” 教学的必要性 第7篇

论开展学生“古诗词创作” 教学的必要性 第8篇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是深化大学教学改革, 实现大学根本职能的需要。

2005年1月中国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指出:“深化教学改革, 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 更加注重能力培养, 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大学教育的根本职能就是培养有社会责任、具有创新意识、具有开拓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大学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2]。“积极推进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式学习方式, 引导大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开展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 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 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3], 充分体现大学教育的学术性特征, 为学生奠定学术研究的根基, 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学术研究精神。

教学是大学一切工作的中心, 教学质量是大学的生命, 科研是提升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科研与教学结合是大学科学研究最显著的特点”[4], 是实现大学人才培养使命的根本途径。大学的科研主要是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展开的, 并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研究性教学正是大学科研与教学的结合点, 围绕教学进行科研, 通过科研推动教学。开展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 一方面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觉主动进行科研, 以教师科研带动学生研究性学习。教师以教学中的难点和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为中心开展研究性教学,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遵循学术规范, 参与问题研究, 体验研究过程。英国哲学家怀特说过:“在中学阶段, 学生要伏案学习;在大学阶段需要站起来四面观望。”研究性教学可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 提高大学生的研究兴趣、研究能力、学术道德修养, 以及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合作精神和科学精神。另一方面, 以研究促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在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基础上, 要及时将师生共同研究的成果返回到教学过程, 以充实教学的内容, 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教学形式更加符合学生的兴趣指向和接受特点,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形成教学与科研互动, 教学相长、教研相长的良性循环, 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和实际效果, 完成大学培养人才的使命, 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持续发展。

二、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是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使命的需要。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 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 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 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5]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担负着特殊的使命, 其主要任务就是在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 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体系、实质和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形成联系国内外的实际,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人生和社会问题, 客观地分析现实, 科学地思考未来的能力。在理论教育的过程中, 必须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 帮助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夯实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命是在与现实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在封闭的真空状态下进行的, 它离不开现实社会生活的“土壤”,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鲜活的材料和素材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无论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还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都必须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因此,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 深入思考, 发现、研究现实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围绕实际问题开展研究性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教学过程实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 教师的外部输入式的教育和学生内在的自我生成性的教育结合起来,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 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实践性和针对性,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缺乏对社会生活的深刻体验和认识, 不能很好地把握人们特别是大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 教学过程中不围绕现实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若不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内涵、科学内涵、思想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就会因为没有实践的根基、理论脱离实际, 因为没有学术性、科学性和思想性, 成为“空中楼阁”、空洞的说教, 因而缺乏说服力, 失去吸引力。

三、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是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变化的需要。

当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整体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国际环境看, 上个世纪80—90年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挫折, 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以及心理情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遭到了怀疑。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迅速发展, 各种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激烈碰撞, 西方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在全球传播。从国内环境看,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阶层结构、物质利益关系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显著增强, 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在这场深刻的社会转型期, 思想文化、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并存的局面, “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 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 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 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 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6]。从学习方式看, 由于科技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为人们获取各种信息、交流思想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道, 学习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传统接受式的课堂学习方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教学对象来看,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对的绝大多数是8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 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很强, 信息接受渠道广、量大, 自我意识强、个性张扬、思维活跃, 独立化的价值思维, 个性化的道德观念成为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而在现实生活中, 他们面临着学业、求职、生活、情感等多方面问题的困扰, 在观念和思潮的激荡中苦苦求索, 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中显得十分迷惘。从教学内容上看,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明显滞后于社会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是勿用置疑的, 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在经典作家的本本上根本找不出答案, 那么就必须在实践过程中加以解决, 以新鲜的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的创新源于实践创新, 创新的理论是否科学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 只有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创新理论才可能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社会实践的发展日新月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也就成为必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应对教学环境的变化, 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真正进入学生头脑, 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外化为学生的行为, 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观念, 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 注重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 以及国际形势发展的实际, 联系不同学科, 从不同的视角, 进行系统性研究, 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综上所述,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深化大学教学改革特别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功能与使命,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

参考文献

[1][2][3]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13.jps?tablelename=965&infoid=10042.

[4]李卫红.以“十一五”规划为契机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新局面[EB/0L].http://www.moe.gov.cn/edoas/web site18/87/info1225865877407387.htm.

[5]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EB/0L].http://www.moe.ed u.cn/edoas/website18/55/info8955.htm.

论开展学生“古诗词创作” 教学的必要性 第9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必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0-001-01

开展研究性学习,目的主要是倡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主动探索,以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主动思考能力。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互换自己的观点关于阅读内容的理解,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启发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进而更高效的解决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教师需要根据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入手,因材施教,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阅读。

一、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一)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高中生处于特殊成长时期,他们对事物的思考角度和提出的问题有时是很独特的,由于他们存在特有的个性,发展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很重要的,教师和家长不容忽视。同时,进行研究性学习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好的一篇文章可以提升学生审美层次,让学生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触动,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升华人格,不断提高人格魅力。

(二)教学内容变化的需要

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相应的教材也发生适当的变化,考试大纲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范围也进行调整了,明确指出,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而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合理的将研究性学习应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研究性学习带来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愉快学习中掌握知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教学的内容取自于现实,让学生通过现实的例子理解和学会学习,只有在不断的反复练习和运用中才能扎实掌握阅读能力的技巧,为此教师需要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查阅参考资料,真正学会学习,增强学习阅读内容的兴趣。

(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当下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学生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和理论,为培养自己创新能力打下理论基础。想要在未来的道路上走的更轻松,学生需要在此刻,在高中时期就要开始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学生要积极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交换各自心得与体会,更好的吸收他人的成功经验。同时,在我国经济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时时刻刻学习知识,给自己充电,及时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教师需要重点教会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掌握新技能和新知识。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

高中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需要给学生明确好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清晰目标下指引学习方向和学习进度,教师更要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特点和学习效率,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确定好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高质量完成教学指标和教学任务。尤其是在选择课题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学生熟知的主题,拉进与学生的距离,给学生指引正确方向去思考问题,培养解决现实中存在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学以致用。

(二)确立研究方案

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时,需要成立与学生一起的研究小组,将学生按个性与共性划分为若干组,然后小组进行合理分工,听取每个小组的意见和建议,确立好研究方案,帮助学生有个融洽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每个小组提供的详细报告和活动计划,根据此内容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合理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增强小组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合作精神和主人翁意识,最终确保研究课题的高质量完成,真正提高小组成员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技巧。

(三)成果交流评价

在研究课题完成后,教师需要根据小组完成情况给予合理评价和总结,并出具小组成果报告,发给每位小组成员进行阅读,让学生真正明白哪里做的不足,以便更好的改正和提高小组研究性能力。小组成员之间也可互相评价,积极吸取经验,改进不足之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必须要摆正态度,认清时代发展对人才能力培养的要求,进而有针对性的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娟.阅读入名篇扩展显个性——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

教学[J].新课程(教研版),2010(02).

[2] 祁恒山.浅议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中

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1(01).

[3] 祁恒山.浅议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中

上一篇:担保双方合作协议下一篇:中信qq银行信用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