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

2024-05-22

论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精选8篇)

论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 第1篇

论传统翻译教学与翻译课程网络自主学习的利弊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传统翻译教学;网络自主学习;利弊

论文摘要:网络自主学习已成为当今教育界关注的课题,将网络自主学习运用到翻译课程教学中,使教师用新的教学理念与新的学习理论探索新的学习方式,符合当前翻译教学发展趋势,但应注意传统翻译教学与自主学习的利弊,更好地整合课程资源。

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领域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界关注、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它的普及推动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全面建设。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可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作为教育的第四大革命,基于计算机的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的便利条件。

一、网络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概念是由HenriHolec(1981)正式提出的。90年代以来,自主学习已经成为教育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自主学习源于人本主义,并随着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兴起而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新教学理念,是一种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现代学习理念,也是目前应用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西方学者Little(1991)、Benson&Voller、Cotterall&Crabe()等都对此进行了研究,我国对此也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终身学习能力,不仅使他们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步入信息时代,网络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网络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不是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而是对学生知识的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形式多样,为学习活动创建了一个超级信息平台。使学生具有更多的自主权与决策权,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这对学生运用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对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积极的影响。提倡网络自主学习,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主动接受和探究学习;强调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在网络自主学习与合作过程当中的互动: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注重对知识的全面把握,注重个人的整体发展,构建个体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网络自主学习与翻译教学

以网络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知识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引擎。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带来的革新是全面的,它的应用对实践创新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源泉:用网络教育促进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是国家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当今世界各国进行新一轮教育改革的目标。

将网络自主学习运用到翻译课程教学中来,使教师用新的教学理念与新的学习理论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完全符合当前翻译教学发展趋势:网络自主学习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将带来课程资源的变化:扩大课程资源范围与资源共享,同时带来学生方式的革命:网络自主学习有利于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发挥学习者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习者运用各种资源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学生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理念;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自测工具,有利于学生自我反馈,发展学生的思维:也可以作为教师电子测评的手段优化评价过程,革新传统的课程评价观和方法。

早在本世纪初,学者们就呼吁翻译教学要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手段,实现翻译教育的信息化,以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人们对多媒体教室网络、计算机辅助技术、语料库等在翻译教学的应用做了有益探索;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翻译课程中广泛采用成为翻译课程的发展趋势之一。翻译工作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电脑与网络已成为现代译者必不可少的工具与手段。网络信息资源为翻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借助这种资源解决翻译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翻译困难,从而大大提高翻译的效率和准确性,网络已成为译者不可或缺的.帮手。

然而我国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通过学与教方式变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还不够,尤其是翻译教学领域在这方面的研究更是少见。要改变目前翻译教学的落后现状,就应在这一方面进行大力研究,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优化课程教学、优化教学资源、优化发展学生综合翻译能力、有效指导翻译自主学习,即通过网络及网络自主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学生充分利用与有效应用网络资源的能力。

三、传统翻译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的利弊

(一)传统翻译课堂教学利弊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仍有很强的生命力,之所以仍有许多学生愿意花钱去上新东方学校而不是在家里自主学习,之所以还有学生去参加英语培训班学习,就是因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例如在课堂教学中,面对情感因素的影响,Kmshen认为各种情感因素,如缺乏动机,自尊心不强、焦虑等会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心理障碍,从而阻碍学习,教师可以鼓励缺乏自信的学生并使其进步,可以对学生进行理想注意交易以激发其学习动机,并将授课与育人相结合等等,这些面对面的师生互动以及课堂教学的人情味和人性化因素是机器所不具备的。 传统的翻译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授翻译理论与技巧知识,给学生构建翻译体系的宏观构架,让学生了解翻译体系的脉络与相关实践知识,师生之间可面对面的互动与交流,在教学中能及时发现问题与解决一定问题,但课堂课程的教授难以因材施教,学生实践、运用机会少,纯理论的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翻译课程网络自主学习利弊

翻译课堂教学由于课时少,实践机会少等诸多不利翻译实践能力培养的因素,翻译课程网络自主学习将成为提高翻译能力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网络自主学习课程的研究成为翻译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翻译课程网络自主学习,主要是为了顺应翻译学科发展的实际,顺应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顺应学生对提高翻译能力和翻译素养的现实需求,在翻译教学上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翻译的主动性、互动性和创造性。营造一种能支撑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

网络辅助翻译课程集成了大量的翻译教学资源和设计了较丰富的翻译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能力,自主开展翻译学习,实现因材施教。网络为学生提供海量的信息,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的记忆功能,避免重复的翻译工作,并通过网络的平行文本进行比照,弥补了中国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不足的缺陷,降低了汉译英的难度,消除了学生惯有的为难情绪,增加译文的地道性;还可利用网络信息,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在传统的翻译练习模式下,很多学生是为老师作翻译,不认真阅读原文、译文粗制滥造,马虎了事:在网络学习下的翻译练习,练习译文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发布在网络上,扩大了读者群,学生潜意识中有把练习做得更好的冲动,因此,质量意识逐步地得到了提高。

但在网络自主学习中,处在虚拟的世界中,学生易出现焦躁、迷茫与失落等情绪,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不能持之以恒地参加网上学习交流活动,在自主学习遇到问题时,得不到帮助和指导,缺乏人际交流,学习者难以进行错误分析,也不利于教书育人。

网络自主学习的培养在中国传统说教式教学观念以及应试教育的主流环境中,是一个挑战。对学生而言,网络学习使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权利和途径,但同时又没了依靠。少了竞争,这对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是一个考验,同时也对翻译教师提出了考验。

结语

传统翻译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各有利弊,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进行资源整合,一方面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构建个体语言体系,使学生的翻译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教学中没有固定不变的万能模式,为了达到所预期的目的及教学效果,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模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纯粹的教师课堂授课模式已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要求,但纯粹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对那些基础薄弱,自居定较差的学生来说可能难以完成学习任务,折中的办法就是将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与课堂教学模式按不同比例进行整合,形成动态的整合模式,以利于学生的翻译学习与能力的建构。

论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 第2篇

论形象思维与翻译教学

翻译思维以抽象思维为基础,但形象思维在翻译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实例讨论了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原语所反映的空间景物、故事场景、小说情节等进行想象对学生的正确理解所产生的效果,说明形象思维在翻译教学中发挥作用.

作 者:伍小君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12刊 名:外语与外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年,卷(期):“”(11)分类号:H319关键词:形象思维 翻译教学 想象

论接受美学与中国翻译理论研究 第3篇

20世纪西方哲学发生了语言学转向, 从认识论的主体哲学转向了语言论的解释哲学, 从被动媒介式的语言工具论转向了本体论存在论的语言论。这一转向, 使西方文论发生了重大变革:既先由作者中心论转向文本中心论;后又由文本中心论转向读者中心论。接受美学就是读者中心论这一范式之下的一种理论视点。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姚斯和伊瑟尔。姚斯认为“文学作品并非是一个对每个时代的每个观察者都以同一面貌出现的自足客体。它也不是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本质的纪念碑。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 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新的反响, 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 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文学作品的读者就犹如管弦乐谱演奏者, 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 文学作品才能从呆板的文字材料中解脱出来, 拥有现实的生命。

接受美学最直接的哲学基础是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解释学。姚斯和伊瑟尔理论中所采用的一些重要的概念范畴, 诸如“期待视野”、“空白”、“未定点”、“具体化”等是从海德格尔的“先在结构”、“理解视野”和伽达默尔的“成见”、“视野融合”和茵加登的“具体化”等概念范畴衍化而来的。“期待视野”是指在作品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 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 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 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 读者的这种心理图式, 就是期待视野。读者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因人而异, 因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认为, 作品本身包含有许多“空白”或“未定点”, 只有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 这些“空白”或“未定点”才能得以填补或说明, 因此作品的意义不是文本中固有的, 而是读者在阅读“具体化”过程中生成的。伊瑟尔认为“文本和读者的会聚使文学作品真正进入存在”, 文本的意义取决于读者的创造力, 读者依靠想象来填补文本中的“空白”, 读者的积极参与是解读文本潜在意义的重要因素。文学作品本身应是一个多层次的未完成的“结构”, 充满“未定点”, 读者在阅读时, 总是在积极地思考, 对语句的接续、情节的展开、意义的呈现等不断做出期待、判断和预测。读者对“未定点”做出自己的理解的过程, 就是将文本这一结构进行“具体化”从而使之成为具有一定意义的“作品”的过程。

接受美学理论是文学研究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它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 认为读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文学历史能动的创立者。“它的创立导致了文学研究以文本为中心转移到以读者为中心, 从而使文学研究的趋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二、接受美学在中国的传播

在我国, 对接受美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的中国学者或转载或摘译简单地介绍了接受美学理论。理论介绍之后, 理论翻译迅速展开。周宁、金元浦翻译了姚斯的代表作《走向接受美学》;霍桂桓、李宝彦翻译了伊瑟尔的代表作《审美过程研究》;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 姚斯的《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赫鲁伯的《接受美学理论》和斯坦利的《读者反映批评:理论与实践》等著作相继翻译出版。随着接受美学理论的介绍翻译, 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汤伟民《接受美学中的反馈思想》、程伟礼《谈谈接受美学及其哲学基础》、朱立元《文学研究新思路——简评姚斯的接受美学纲领》等论文从各个角度探讨了接受美学理论。从此, 接受美学在我国的文学、教育、艺术和跨文化交流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在西方文论中国化过程中, 接受美学是影响最为广泛的理论之一。接受美学能够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关注并很快扎下根基来, 其重要原因在于中国本土文化自身的特点。中国古代文学处于“不立文字”又“不离文字”的悖论中。以诗歌为例, 作为最早的文学形式之一, 诗歌主张含蓄、隐秀、玄远, 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就为诗歌的欣赏留出了巨大的自由空间。因而读诗就不再是诉诸理智的认识活动, 而是处于内省体悟状态, 陶醉于“悠然心会, 妙处难与君说”的境界, 也即“妙赏”或“妙悟”。“千种情态, 万般‘风流’尽含在诗家所绘之景、所造之象、所蓄之势中, 读者必须透过“言筌”穷搜言外的空白区, 体味‘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龙协涛:《文学阅读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73页。)

对于中国文学艺术来说, 接受者始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接受者通过“悟”来体会文学作品中的“风骨”、“生气”、“韵味”、“境界”等等。此外中国古代文论中许多概念和范畴, 诸如“玩味”、“蕰泳”、“意境”、“韵味”、“知音”、“妙悟”、“以意逆志”、“诗无达诂”、“知人论世”、“见仁见智”等都在接受美学的视野中得到新的阐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西方接受美学对读者的重视与中国传统文论和古典美学“悟”的思想是相通的。因此, 接受美学传入我国之后能够很快地引起关注, 得到认同, 并引发视界融合、共鸣, 和共同发展。

三、接受美学与中国翻译理论研究

1、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简史

在我国, 翻译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迄今为止, 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鸦片战争至“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在每一阶段都出现过很多翻译大师, 他们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优秀译作并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翻译理论见解。今存最早的带有翻译理论性质的作品当属三国时期译经名家支谦所著的《法句经序》。在序中, 支谦提出著名的“文质说”, 认为尽管天竺语与汉语大相径庭, 难以传达, 但还是应遵循原文的意思, 不要过多修饰, 这是我国最早的直译说。十六国时期鸠摩罗什提倡意译, 主张翻译完全摒弃格义, 建立佛教专用名词, 使译文更加忠实于原作。到了唐代, 著名佛学家、翻译家玄奘独创了“五不翻”原则, 主张在以下五种情形采取音译:一是具有神秘色彩的词语应该音译;二是多义词应该音译;三是译语文化中没有的概念应该音译;四是约定俗成的词语应该音译;五是具有特殊意义或是特殊功能的词语应该音译。由此可见, 在我国佛经翻译时期已经存在着“直译”、“意译”、“音译”等概念。明末清初是我国的第二次翻译高潮时期, 翻译活动跳出宗教翻译走向科技翻译, 出现了不少著名的翻译学者:如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意大利人利玛窦、德国人汤若望、比利时人南怀仁和罗雅各等。翻译理论的研究也经历了从音译到意译再到直译的转变过程。近代以来的第三次翻译高潮是以传播西学为主要目的, 首先是自然科学翻译, 然后是社会科学翻译, 再到后来是文学翻译。大量译著的出现使得翻译理论有了极大的发展, 众位翻译大师也对翻译策略、翻译标准和翻译批评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著名翻译大师严复总结《天演论》翻译经验提出的“信达雅”三字标准, 至今仍然被视为是最简明实用的翻译理论。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里说:“凡是翻译, 必须兼顾着两面, 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 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也就是说既要通顺, 又要忠实。茅盾先生提出翻译不可失却“神气句调”。郭沫若先生认为译诗的手腕于直译意译之外, 当得有种“风韵译”。傅雷先生毕生从事翻译工作, 他在翻译理论方面提出“神似”说。钱钟书先生总结出“化境”说。这些学说都是我国翻译研究发展的重要标志。

2、接受美学思想影响下的中国翻译理论研究

随着接受美学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它为中国的文学、文化、教育、艺术, 以及其他各个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 注入了新的动力。翻译活动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必然会受到这一理论的影响。

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 翻译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理解和接受。在翻译过程中发生了两次语言接受行为:一是译者对原文的接受, 二是译文读者对于译文的接受。译者是原文的阅读者, 在翻译之前需对原文进行理解和接受, 形成译者文本。译者进行翻译的过程就是将原文用另一种语言诠释出来, 形成译文。译文通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才成为读者文本。翻译的目的就是要使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获得相同的信息, 得到同等的美学感受, 这就要译者文本和读者文本尽可能地相似。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中心地位, 重视读者的能动参与作用, 认为读者的“期待视野”造就了文本的具体意义, 弥补了文本中的“空白”, 并使文本的意义得以延续。接受美学理论扬弃了文本中心论, 强调接受者的需求, 强调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对艺术作品的调节机制, 这一创意也得到我国翻译学界的重视。从面前的翻译研究成果来看, 有很多研究者从接受美学理论角度探讨翻译问题。如马萧《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曹英华《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中的读者关照》、袁晓《从接受美学角度看儿童文学翻译》、张玉环《论西方乐队名称的翻译——接受美学的视角》、杨义德《以旅游者为中心的旅游文本的翻译》、何佩兰《接受理论下的亲属称谓翻译》、程苏琳《从接受美学角度解读影片<乱世佳人>的字幕汉译》等。据此, 接受美学理论为我国翻译界带来了新的研究热点, 推动了翻译理论的发展, 也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3、接受美学与中国传统译论中的美学思想

仔细梳理我国的翻译研究史不难发现, 接受美学这一西方文史研究概念, 虽然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并于20世纪80年代才被引入中国, 但是该理论对读者的重视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中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翻译文本的选择以及翻译美学思想却是相通的。

纵观我国翻译史, 翻译活动的存在无不是为翻译文本的阅读对象服务的。东汉末年, 战争频繁, 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极其残酷, 广大劳动人民想借助佛教寻找精神慰藉, 统治者也想利用佛教麻痹、迷惑人民以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因而, 早期的佛经翻译出现了文字质朴、力求保存原本面目的适合广大劳动人民阅读的直译版本和文风华丽适合统治阶级阅读的意译版本。明末清初, 我国落后的工场手工业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形成鲜明对比, 一些开明人士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必要性。这时的翻译作品以直译为主, 介绍西欧的科学文化如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哲学等。这些译著使当时的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西方先进的科学成就, 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 促进了中国科技的发展。鸦片战争之后, 越来越多的进步人士认识到中国的落后, 并试图通过西学的传播开启民智, 推动社会进步。这段时期首先出现了自然科学翻译, 其后是社会科学翻译, 最后是文学翻译。文学译著在形式上大量采用“白话文”, 内容上呈现出明显的工具性和浓厚的政治色彩, 这些文学作品的传播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并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劳动人民的觉醒。

对于中国文学艺术而言, 接受者即读者的“悟”是十分重要的。读者通过“悟”来体会文学作品中的“风骨”、“生气”、“韵味”、“境界”等等。这种“悟”的理念同样也体现在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中。罗新璋在他的《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中指出“我国的译论, 原作为古典文论和传统美学的一股支流, 慢慢由合而分, 逐步游离独立, 正在形成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学科??——翻译学。而事实上, 一千多年来, 经过无数知名和不知名的翻译家、理论家的努力, 已形成我国独具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这四个概念, 既是各自独立, 又是相互联系, 逐渐发展, 构成一个整体的;而这个整体, 当为我国翻译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识见超卓的前辈翻译应当开创新局面, 在虚心学习外国先进译论, 善于总结自身经验的基础上, 不断实践, 不断探索, 发展我国独具特色的翻译论, 建立卓然独立于世界译坛的翻译理论体系!”。我国的翻译理论从最初的“岸本”, “求真”到“善译”, “信、达、雅”再到“忠实、通顺、美”, 最终形成了翻译的最高境界“神似”, “化境”。“岸本”、“求信”、“神似”、“化境”这四个概念都体现出关注读者感受, 重视读者能动作用的接受美学精髓。接受美学与中国传统翻译美学思想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它的传入对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极大地促进了翻译理论的发展。

结语

西方接受美学虽然启示我们重新思考翻译问题, 但是, “西方接受美学由于受西方逻辑思辨传统的影响, 在阐释文学读解的‘具体化’过程的时候, 往往热衷于对接受者的审美感知、知觉经验乃至整个阅读过程做纯理性的解析, 结果反把原本包孕着无限审美喜悦和审美心理奥秘的艺术接受活动变成了一个由语言和逻辑分析所笼罩的概念世界, 从而最终使文学解读活动失却其活泼泼的生命力而成为一种僵死的存在。” (龙协涛:《文学阅读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269页) 正是基于这一看法, 中国的研究者们坚持从中国翻译实践出发, 紧密结合中国古代文论和古典美学思想, 努力克服西方唯理主义的弊病, 古为今用, 西为中用, 重新建构新时期的翻译理论, 迎接第四次翻译高潮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年。

[2]龙协涛:《文学阅读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3]罗飞:《中国翻译史的四次高潮与社会文化》, 《文学界》, 2010 (6) 。

[4]马大康:《接受美学在中国》, 《东方丛刊》, 2009 (4) 。

论审美意识与翻译教学 第4篇

论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 第5篇

摘要以母语组织外语教学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直被不少外语教学研究者视为过时的教学方法而受到猛烈地抨击, 而任务型教学法作为成功的教学方法之一目前被广泛的运用于初中英语教学中。然而由于初中英语的教法和学法一直受到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加之中学英语教学所处的环境等原因决定了在某种程度上任务型教学还是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本文通过梳理任务型教学方法和语法翻译教学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分析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与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从理论上探讨任务型教学与语法翻译教学法相结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 语法翻译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作为以母语授课的传统的教学法,语法翻译教学法受到很多外语教学研究者的抨击与否定。任务型教学法是当今外语教学法流派中发展比较成熟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认识和应用的教学法,由于这种教学法弥补了传统教学法的不足,大大提高了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因而在当今以素质教育为基本的中学英语教育中,大多数教师追求任务型教学法,却很少强调语法学习,从而导致很多中学生的语法学习混乱。至此,任务型教学法与语法翻译教学法的相结合问题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法翻译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的优势和不足

顾名思义,语法翻译教学法就是注重语音、语法、词汇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翻译能力,兼顾听说训练。它以讲解语法为中心,提倡母语与外语并用。在这种教学法中,翻译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学习者通过语法的学习,系统的掌握语法的规则。但是,语法翻译教学法过度的夸张了语法和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忽视了口语与听力的教学;过多的强调了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语言技能的培养;正如一些语言学家指出语法翻译教学法“强调准确,着迷于完整,而忽视了口语。”(Howatt,1984)“很少强调或根本不强调第二语言的说和听,用这种方法教出来的学生没有足够的听说能力。”(Stern,1983)

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approach)起源于“任务”这一基本概念, 它起初属于交际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它的教学理念是“基于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是怎样学习语言而不是事先选定了预教授的语言”(Williams and Burden, 2000)。在任务型教学方法的课堂上,学生用所学到的语言需要完成的一系列复杂而有目的的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可以在运用中学习语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是有效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的最佳途径之一”(Nunan, 1989)。然而,任务型教学也存在不少局限性。比如说要完成一项大型的学习任务,需要大量的课堂时间,而在当今中学英语教育课堂教学条件是不允许的。老师通常有课时计划,按照计划进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班级过大也给任务型教学的实施也带来的局限性等等。所以教师如何更新观念,如何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正确处理能力培养和考试成绩的关系,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以及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社会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此在全国初中英语教育兴起了任务型教学法热潮。然而,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是不是就只能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而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呢?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目前很多中学英语教师过于追求潮流,在课堂中过于强调交际能力和语言的流利程度,但忽视语法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当今仍然以应试考试为目的的教育体制中,学校和家长都为了追求升学率、在中考取得好成绩为目标,给中学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存在着很大的情绪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不稳定,感情用事,遇到一些强烈的刺激问题,他们会经常喜怒无常、挑剔有加和焦躁不安。很容易失去控制,容易出现一直薄弱、承担挫折能力差、丧失前进的勇气,失去对未来的信心。他们处于逆反心理最严重的阶段,如果在教学的方法与目标相脱节,在付出努力与得到不成比例的情况下中学生就很容易对外语的学习产生厌学或失去兴趣的心理,从而一开始就对于英语学习产生排斥。任务型教学法与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相结合起来的必要性

从前面的论述我们清楚的看到了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方法和任务型教学方法在外语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也充分了解到了这两种教学方法各自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根据当前的教育体制以及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初中英语教学应扬长避短,建立一个传统法和任务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发挥语法教学的优势,重视词汇语法,句法等知识的讲解,系统的讲解语法,培养学生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掌握系统的语言语法体系,利用母语,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作为教师也应该充分了解到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必须重视学生听与说能力的培养。事实上,教师完全可以在课堂上留出一些时间来明确讲解语法,对比新语法与曾经学到过的语法的相同点或不同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法知识。

同时,语法翻译教学方法也可以增强学生使用语言的交际能力。初中英语教师往往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文、句型来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学生机械的不加理解的背诵,不但会很快的忘记所背诵的知识,而且举一反三的能力不佳,在考试中应变能力很差。学习者了解一条语法规则,可以帮助理解无数句子,而且不需要死记硬背便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的提高做题速度与效率。结论

综上所述,一味的发展某一教学法而排斥其他的教学法是不明智的,最恰当的做法就是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各个教学法有利之处结合起来。语法翻译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了解语法体系,在这个体系认知的情况下再进行任务型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弥补单纯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听说训练的不足的遗憾,而又解决了纯粹的任务型教学发带来的语法混乱的不足。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的习得听、说、读、写的技能,反过来又巩固了整个英语语法体系,更好的掌握第二语言,从而达到习得第二语言的目的。

参考文献

论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 第6篇

【摘要】本文拟运用商务英语教学中英译商务合同的实例,论述商务合同翻译的原则,在实践活动中力求准确严谨英译商务合同。

【关键词】商务合同 翻译原则 教学实践

商务合同具有条理性、规范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商务合同对翻译的质量提出很高的要求,也增加了难度。本文对商务合同英语的准确严谨、规范通顺及翻译技巧与内容的完善还有翻译中常见错误、成因及其对策等作了分析和论述。

一、翻译原则

根据美国语言学家马丁?朱斯在1962年的分类,合同英语属于庄重文体,是各种英语文体中正式程度最高的一种,体现在内容的专业性、语言的严谨性和结构的完整性等方面。合同的文体正式严谨,措辞准确明晰,给翻译带来诸多不便。一般而言商务合同的翻译应遵循准确严谨和规范通顺的原则。

1.准确严谨(faithfulness & accuracy)。商务合同的专业性和兼容性越来越强,为避免产生歧义,商务合同的翻译必须把“准确严谨”作为首要标准。合同文本是合同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的文字记录,因此,合同文本的翻译不同于文学翻译,不讲究文采韵味,必须准确严谨反映当事人的意思表示。

译文要准确严谨,首先要用词准确(accuracy)。比如,shipping advice和shipping instruction表面意思相近,但应该做出区分:前者是“装运通知”(由卖方发给买方的通知,告之买方货已装运的具体事宜),后者是“装运指示”(由买方向卖方在货物运出前,发出的装运指示,卖方完全按照买方的意图做好装运事宜)。再如,shipment date和delivery date,从字面翻译来看,都可以翻译成“装货日期”,但前者指货物装船启运(离港)日期,后者指货物的到货(到港)日期。如果混淆了这些词语,将会造成履约困难甚至引发纠纷。例句: In order to cover our order,we have arranged with Dalian Branch,the Bank of China,a credit for USD 86 000.【译文】为支付我方订货货款,我方已委托中国银行大连分行开立86 000美元的信用证。cover一般做“包括,囊括”讲,但上例中不能按原意翻译,且句中由于所属领域范围的不同,其所表达的意思也是不同的:分别是“购进货物”、“投保险”“偿付”等意思。

2.规范通顺(expressiveness & smoothness)。合同文本是一种法律文件,属于庄严性文体。翻译商务合同时还应该把规范通顺视为另一大原则。所谓“规范”,是指译文必须符合法律语言的特点,尽量体现出契约文体的特点。而所谓“通顺”,是指译文应当符合汉语的语法要求,使译文清晰易懂。例句:During the period from the date of effectiveness to the termination of the Contract,the two Parties shall hold a meeting very year to discuss problems arising form the execution of the Contract.(原译:在合同生效之日起到合同终止之日的期间内,双方每年举行一次会议,讨论合同发行中出现的问题。)原文在理解上没有什么特别困难的地方,译文意思也算正确,但只对原文逐字逐句翻译,显得呆板,改译为:本合同有效期间,双方应每年正式会晤一次,以讨论本合同履行期间存在的问题。例句:The date of Bill of Lading shall be taken as the conclusive proof of the date of shipment,six(6)days grace shall be allowed for shipment earlier or later than the time agreed upon by the Parties.In the event of the goods for one order being shipped in more than one lot,each lot shall be deemed to be a separate sale on Contract.(原译:提单的日期应为交货日期的最后证明。双方允许交货比约定的时间早交或迟交六天。一次订货多于一批装运,那么,每批货应被当作是合同的单独买卖。)原译文表达累赘,结构松散,不合乎汉语契约文体的简约风格。改译为: 交货日期以提单所载日期为准,双方同意在合同约定的交货期的基础上,允许有前后六天的装运宽限期。若一次订货分批装运,则每一批货为合同项下的单独买卖。

二、翻译技巧与内容的完善

1.前言的内容:其一,主要载明合同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国籍、主营业务或者住所;其二,合同签订的日期、地点。

2.正文:(略,另文论述)

3.合同的结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32条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合同的成立是以签字为成立要件而不是以盖章为成立要件的。所以,在合同的结尾部分还应明确规定:合同在双方授权代表签字后正式生效。

三、翻译中常见错误、成因及其对策

1.错误。英语合同翻译中的错误很多,大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合同英语词或句子的理解停留在字面意思上或机械对应上,对其本质的涵义了解不够准确;另一方面,翻译表达上的错误常常出现,造成理解上的概念不清,内容混淆。

2.成因。(1)专业背景。在我国,部分从事国际贸易的业务并非经济类或法律专业的毕业生,相当一部分毕业于外语类。尽管他们拥有语言上的优势,在词语的专业含义把握上尚可,但是对专业背景知识的了解上却有欠缺。(2)文化差异。尽管掌握了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但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内涵、民俗风情存在巨大差异。由于文化内涵的差异,其英语涵义与汉语涵义并不对等。因此,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思维模式、传统观念等差异,使得一份英语合同的理解差异成为可能,翻译错误也就难以避免。

3.对策与建议。(1)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将原文的内容充分表达出来,无任意增减删略或歪曲背离。(2)使用规范的译文语言形式,力求简明易懂、文理正确、严谨通顺,无生硬晦涩之处。3.3.3仅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在英语合同翻译中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以及对不同合同翻译中的错误所造成业务上的损失等文化背景的了解,这样才可能尽力避免由于不具备一定专业背景知识,不了解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合同翻译中的错误。(3)建议。对已经掌握英语基本语法和技能的专业人士或学生来说,开始可从比较英文合同与中文合同的格式入手,然后从句式结构和用词两个方面理解两种文本的异同,体会国外英文合同的特点,尤其应关注中文合同一般未包括的而同类英语合同中又约定的合同事项,不断地在实际应用合同的过程中不断学习。

总之,提高翻译能力,需大量实践。翻员应提高汉英两种语言的水平,在实践中摸索,学习涉外经济合同翻译理论和常用技巧,切实提高翻译能力。只有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规律,不断总结,才能积极有效地提高翻译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论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 第7篇

一 本《书目选编》主要供翻译研究人员、外语院校系师生、翻译工作者以及相关人士使用。

二 本《书目选编》收编翻译研究图书,选择性地收编翻译教学图书和翻译研究/教学/实践工具书,兼收一些涉及翻译家、翻译管理以及翻译经营等方面的图书。

三 本《书目选编》正文条目按照图书作者/编者/译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音序或拉丁字母顺序编排。四 本《书目选编》中有些图书,从书名上看不出而实际上是翻译研究图书。这类图书一律收编。五 由于编辑客观条件有限,本《书目选编》还存在遗漏、差错和不足,欢迎读者指出,以便今后修订书目时增添、修改和弥补。

目 录

一 我 国 翻 译 研 究 与 翻 译 教 学 书 目(1—30页)翻译理论•翻译史•佛经翻译•翻译教学•英汉/汉英 翻译•文言/白话翻译研究与教学书目

二 我 国 翻 译 研 究 与 翻 译 教 学 书 目(30—36页)除英语外的外国语与汉语双向翻译研究和教学书目

三 我 国 翻 译 研 究 与 翻 译 教 学 书 目(36—37页)少数民族地区语文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书目、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双向翻译研究和教学书目

四 我 国 翻 译 研 究 与 翻 译 教 学 书 目(37—45页)一)台湾地区翻译研究与教学书目 二)香港地区翻译研究与教学书目 三)澳门地区翻译研究与教学书目

五 我国翻译、引进出版国外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书目(45—49页)六 我国翻译研究、翻译教学、翻译实践工具书书目(49—51页)

一 我 国 翻 译 研 究 与 翻 译 教 学 书 目

翻译理论•翻译史•佛经翻译•翻译教学•英汉/汉英 翻译•文言/白话翻译研究与教学书目

论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 第8篇

一、翻译原则

根据美国语言学家马丁·朱斯在1962年的分类, 合同英语属于庄重文体, 是各种英语文体中正式程度最高的一种, 体现在内容的专业性、语言的严谨性和结构的完整性等方面。合同的文体正式严谨, 措辞准确明晰, 给翻译带来诸多不便。一般而言商务合同的翻译应遵循准确严谨和规范通顺的原则。

1.准确严谨 (faithfulness & accuracy) 。商务合同的专业性和兼容性越来越强, 为避免产生歧义, 商务合同的翻译必须把“准确严谨”作为首要标准。合同文本是合同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的文字记录, 因此, 合同文本的翻译不同于文学翻译, 不讲究文采韵味, 必须准确严谨反映当事人的意思表示。

译文要准确严谨, 首先要用词准确 (accuracy) 。比如, shipping advice和shipping instruction表面意思相近, 但应该做出区分:前者是“装运通知” (由卖方发给买方的通知, 告之买方货已装运的具体事宜) , 后者是“装运指示” (由买方向卖方在货物运出前, 发出的装运指示, 卖方完全按照买方的意图做好装运事宜) 。再如, shipment date和delivery date, 从字面翻译来看, 都可以翻译成“装货日期”, 但前者指货物装船启运 (离港) 日期, 后者指货物的到货 (到港) 日期。如果混淆了这些词语, 将会造成履约困难甚至引发纠纷。例句: In order to cover our order, we have arranged with Dalian Branch, the Bank of China, a credit for USD 86 000.【译文】为支付我方订货货款, 我方已委托中国银行大连分行开立86 000美元的信用证。cover一般做“包括, 囊括”讲, 但上例中不能按原意翻译, 且句中由于所属领域范围的不同, 其所表达的意思也是不同的:分别是“购进货物”、“投保险”“偿付”等意思。

2.规范通顺 (expressiveness & smoothness) 。合同文本是一种法律文件, 属于庄严性文体。翻译商务合同时还应该把规范通顺视为另一大原则。所谓“规范”, 是指译文必须符合法律语言的特点, 尽量体现出契约文体的特点。而所谓“通顺”, 是指译文应当符合汉语的语法要求, 使译文清晰易懂。例句:During the period from the date of effectiveness to the termination of the Contract, the two Parties shall hold a meeting very year to discuss problems arising form the execution of the Contract. (原译:在合同生效之日起到合同终止之日的期间内, 双方每年举行一次会议, 讨论合同发行中出现的问题。) 原文在理解上没有什么特别困难的地方, 译文意思也算正确, 但只对原文逐字逐句翻译, 显得呆板, 改译为: 本合同有效期间, 双方应每年正式会晤一次, 以讨论本合同履行期间存在的问题。例句:The date of Bill of Lading shall be taken as the conclusive proof of the date of shipment, six (6) days grace shall be allowed for shipment earlier or later than the time agreed upon by the Parties. In the event of the goods for one order being shipped in more than one lot, each lot shall be deemed to be a separate sale on Contract. (原译:提单的日期应为交货日期的最后证明。双方允许交货比约定的时间早交或迟交六天。一次订货多于一批装运, 那么, 每批货应被当作是合同的单独买卖。) 原译文表达累赘, 结构松散, 不合乎汉语契约文体的简约风格。改译为: 交货日期以提单所载日期为准, 双方同意在合同约定的交货期的基础上, 允许有前后六天的装运宽限期。若一次订货分批装运, 则每一批货为合同项下的单独买卖。

二、翻译技巧与内容的完善

1.前言的内容:其一, 主要载明合同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国籍、主营业务或者住所;其二, 合同签订的日期、地点。

2.正文: (略, 另文论述)

3.合同的结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32条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 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合同的成立是以签字为成立要件而不是以盖章为成立要件的。所以, 在合同的结尾部分还应明确规定:合同在双方授权代表签字后正式生效。

三、翻译中常见错误、成因及其对策

1.错误。英语合同翻译中的错误很多, 大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对合同英语词或句子的理解停留在字面意思上或机械对应上, 对其本质的涵义了解不够准确;另一方面, 翻译表达上的错误常常出现, 造成理解上的概念不清, 内容混淆。

2.成因。 (1) 专业背景。在我国, 部分从事国际贸易的业务并非经济类或法律专业的毕业生, 相当一部分毕业于外语类。尽管他们拥有语言上的优势, 在词语的专业含义把握上尚可, 但是对专业背景知识的了解上却有欠缺。 (2) 文化差异。尽管掌握了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 但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内涵、民俗风情存在巨大差异。由于文化内涵的差异, 其英语涵义与汉语涵义并不对等。因此, 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思维模式、传统观念等差异, 使得一份英语合同的理解差异成为可能, 翻译错误也就难以避免。

3.对策与建议。 (1) 忠实于原文的内容, 将原文的内容充分表达出来, 无任意增减删略或歪曲背离。 (2) 使用规范的译文语言形式, 力求简明易懂、文理正确、严谨通顺, 无生硬晦涩之处。3.3.3仅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在英语合同翻译中是远远不够的, 更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 以及对不同合同翻译中的错误所造成业务上的损失等文化背景的了解, 这样才可能尽力避免由于不具备一定专业背景知识, 不了解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合同翻译中的错误。 (3) 建议。对已经掌握英语基本语法和技能的专业人士或学生来说, 开始可从比较英文合同与中文合同的格式入手, 然后从句式结构和用词两个方面理解两种文本的异同, 体会国外英文合同的特点, 尤其应关注中文合同一般未包括的而同类英语合同中又约定的合同事项, 不断地在实际应用合同的过程中不断学习。

总之, 提高翻译能力, 需大量实践。翻员应提高汉英两种语言的水平, 在实践中摸索, 学习涉外经济合同翻译理论和常用技巧, 切实提高翻译能力。只有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规律, 不断总结, 才能积极有效地提高翻译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1]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陈建平.经贸合同英语词法特征及其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6 (01) .

上一篇: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教学设计下一篇:感谢有您?D父亲-感谢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