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叙事:引导幼儿主动学习

2024-05-30

幼儿教育叙事: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精选8篇)

幼儿教育叙事:引导幼儿主动学习 第1篇

幼儿教育叙事:引导幼儿主动学习

案例一

早锻时,幼儿正在自己喜欢的活动区嬉戏。突然,蹲在沙地旁的杰杰一手指着地上一团黑糊糊的东西叫喊着:“老师,快来呀!这里有一只蜈蚣!”我连忙跑过去,一边疏散前来围观的幼儿,一边告诉他们蜈蚣是有毒的,被它咬到是相当危险的。可是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心让他们久久不舍得离去。我找来瓶子,小心地将蜈蚣放入瓶中,并在早操后将它带进了班级。我改变了原来的活动内容,改上“探索蜈蚣”的学习活动。从让幼儿回忆是否看见过真实的蜈蚣到讲述对蜈蚣细致观察后的感受:从讨论蜈蚣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到分小组去资料库翻阅资料;从有幼儿提出异议“瓶中的小虫是蜈蚣还是马陆”到以绘画的形式将它们区分开来,幼儿对蜈蚣有了较为详细而全面的了解。案例二

在角色游戏时,我们有意腾出较好的把握。于是,我们大胆启用幼儿充当小老师,为平日生病或有特殊原因请假未来幼儿园的幼儿“补课”,并通过验收他们所教“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幼儿进行奖励。“小课堂”角色游戏的试行使幼儿的交往能力得到了提高,责任感和竞争意识也在“传授”中得到培养,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更加自信。越来越多的幼儿通过学习榜样而有了较大的进步。思考

从案例一中我们看到,通过亲近和感知自然界的一系列活动,幼儿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自我学习的能力有了提高。幼儿不仅获得了详细且丰富的知识,而且增强了伙伴间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观察习惯。

自然界也是幼儿的教师。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应当追踪幼儿对自然界的探究,挖掘教育契了一块场地,供幼儿自发创设场景和自由表演。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小课堂”是幼儿最常创设的场景。幼儿对教师执教时样子的模仿,简直就和教师平日上课一模一样。一些幼儿对知识的复述和当时{旱蚩的互硼右机,随机转换活动内容,生成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内容,做到寓教于乐。

从案例二中我们看到,当教育源于幼儿的真实生活时,当教师的视角从书本教材转向幼儿的真实生活时,学习成为了幼儿内在的需要教师应捕捉幼儿每一次主动学习的机会,及时加以展开和深化,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探究客观世界的积极性,使教育成为幼儿的一种生活实践,一种愉快的体验。

事实证明,充分调动幼儿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如兴趣点、好奇心、模仿欲和表现欲等,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是非常关键而必要的。教师应该及时且准确地捕捉幼儿的兴趣点,珍惜并利用好幼儿的好奇心。同时,在遵循幼儿爱模仿、爱表现的年龄特征基础上,将其兴趣点巧妙地导入活动的过程中,将幼儿的好奇心始终贯穿于整个活动中,准确把握好其喜爱探究的心理,有意识地创设各类丰富多样的便于幼儿自我学习和相互学习的平台,让他们在积极地互动中得到学习能力及综合能力的提升。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做有心人,多贴近幼儿,解读幼儿,与他们一起生活、一同成长,了解幼儿的特点与兴趣,以敏锐的视觉、开放的心态、灵活的方式使幼儿园课程得以及时调整、补充和更换,相信这样会让幼儿在生活化的课程中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幼儿教育叙事:引导幼儿主动学习 第2篇

东昌府区大张中心幼儿园

冯丽君

【摘要】数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效手段。为了更好地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所提出的“注重活动过程,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精神,提高数学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把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从单向传授、灌输知识转为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变幼儿被动地接受为主动积极地操作、思考、学习,从而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帮助幼儿建构数、形方面的初步概念,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初步发展。

【关键词】 数学教育

主动活动 创造环境

提供材料

引导评价

【正文】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在数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把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简单地“复制”到幼儿的头脑中,很多数学知识,单靠教师的讲解、演示,幼儿难以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因此,要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具体操作、主动探索,建构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经验,从而真正地理解有关的数学知识。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上,就是要让幼儿学会数学的思维,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幼儿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那么如何发挥幼儿学习的主体性,让幼儿主动学习呢?

一、在生活中进行数学教育,让幼儿体验数学的重要和乐趣 幼儿的数学知识和他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概念的源泉。幼儿每天接触的各种事物都会和数、量、形有关,幼儿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1、创设情境,在现实生活的过程中体会数学

传统的幼儿数学教学,以集体教学为主,重视的是如何教知识,幼儿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灌输,他们会感觉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不易调动起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幼儿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幼儿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努力把枯燥无味变为生动有趣,挖掘孩子身边的、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促使幼儿快乐学习、投入学习的关键。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独特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从兴趣开始的。幼儿一旦兴趣盎然,则学习时必然心情愉快,积极主动。那么怎样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寓教于生活,寓学于生活,让幼儿从兴趣出发,使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与满足,从而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把学习数学转化为幼儿的内在需要,全神贯注地投入每一次数学活动。例如在组织小班活动《有趣的图形》时,我们以“郊游”为活动情节,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利用户外环境,复习幼儿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认识,利用吃饼干,通过互相讲,个别讲,巩固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使幼儿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把现实生活作为学习数学的起点。

2、巧借游戏,在生活化的数学材料中学习数学

罗杰斯认为:“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因此在数学活动时,尽量采用游戏的活动形式,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让简单重复的练习变得生动。如在复习按颜色分类时,我创设了“小兔采蘑菇”的游戏情景,以“采蘑菇-放蘑菇-请客”等故事情节贯穿整个活动,让幼儿以角色的身份,轻松、自然的完成各种操作任务,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生活化,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使数学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愉快。

3、联系实际,在现实化的生活中使用数学

在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很多具体的问题都是数学问题的具体表现,都可以归化为一个数学问题。例如,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常见的平分问题——分加餐;分类问题——男孩儿、女孩儿轮流如厕;排序问题——男、女交替排队等,也许有人认为这些只是一些小事,即使它们是数学问题但对幼儿来说也没有什么特别。然而正是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幼儿提供了学习数学的素材,反过来数学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了世界。

二、在操作中进行数学教育,让幼儿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他们获得数学知识的途径,更多的是通过他们自己的动手操作去发现和掌握。皮亚杰指出:“数学首先,也是最主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数学知识不是从客体本身获得,而是从改变客体的行动中获得,这种获得来自于儿童的动作及这些动作之间的协调,而且需要不断反复才能达到动作的内化。”操作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强调教给幼儿的数学知识应尽可能让幼儿在可直接操作的活动中去掌握。事实表明,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不仅会感到轻松、快乐,而且会记忆深刻,不易遗忘,能够大大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组织小班数学活动《我和鞋宝宝做游戏》时,我选择了幼儿最为熟悉的鞋子,作为本次活动的操作材料。由于孩子们与鞋子每天都在打交道,不存在距离感,幼儿能够很快进入到操作层面,在和鞋子做游戏,不断操作的过程中,对给鞋子配对这个游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动作的逐渐熟练,他们在头脑中内化了配对的要求,知道了什么样的鞋子应该放在一起,从而不仅会给自己的鞋子配对,而且还会给不同的鞋子配对。因此,幼儿通过把直接形象的操作活动转化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在游戏中自然就学到了新知识,从而增强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在教育中引导探究式学习,让幼儿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指为了发展幼儿学习数学的能力,注重在“参与”、“实践”和“操作”,让幼儿在认识的基础上,体验和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精神。在数学活动中,让幼儿在对结构性材料操作的同时有所发现,然后在幼儿努力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研讨,表达他们自己的思维,互相启发与补充,逐渐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出概念来,加深对概念本质的认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例如在《我和鞋宝宝做游戏》活动中,我以幼儿最喜欢的形式——游戏,来引起幼儿的注意,将探索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始终。

首先,我引导幼儿共同参与收集活动材料——带鞋子,在收集的过程中他们对材料进行了初步的感受,了解了大致的学习范围;

其次,引导幼儿初次进行自由地探索、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幼儿的学习状况与学习能力,对于幼儿的操作错误,不需要急于纠正,而是给予充分的探究时间,让他们自我纠错;同时,顺势设置问题引导幼儿深入,及时对自己的探究结果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引导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再次激发了孩子探究的愿望,及时调整幼儿原有的认识,重组幼儿的数学经验。在整个活动中,一直注意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主动感知、主动思索,在互动过程中自然掌握数学的对应关系。当幼儿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真正感受到了探究的快乐与成功感时,幼儿就愿意积极主动的探究,一一对应的概念在幼儿的自主探究中就得到了解决。正如心理学家布鲁姆曾经说的,“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每个幼儿都能达到高水平的学习”。教师足够的耐心和仔细的观察与倾听,充分的操作活动,很快就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四、创造良好的数学教育环境,保持对数学活动的长久兴趣。

幼儿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丰富的环境刺激对幼儿的感知认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创设与数学活动相适应的教育环境是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基础。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活动中,笔者很注重创设一些与数学学习内容相适应的环境。如教大班幼儿学习8的组成时我在“娃娃家”里放了7顶小草帽和1顶大草帽;绘画角添上鸡爸爸、鸡妈妈和6只小鸡;体育角上又出现了5个大皮球和3个小皮球;手工角了粘上了4朵红花和4朵黄花等等。幼儿会说:“鸡爸爸、鸡妈妈两只大鸡和6只小鸡合起来是8只鸡。” “5个大皮球和3个小皮球合起来是8个球” “4朵红花和4朵黄花合起来是8朵花”……老师在环境中设置的小秘密被他们找到了,他们开心地笑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幼儿学习、掌握了8的几种组成方式,同时,激发幼儿以更积极的热情去寻找周围环境中的其他“数”的秘密。为了幼儿寻找“数”秘密的情趣得到进一步升华,我在活动室里为幼儿设立了“数学活动角”,首先放置了各种数学材料,如冰棒棍、彩笔、纽扣、核桃、各种果实、1~10的数学卡片、各种运算符号、图形标记、分类盒以及大小、颜色不同的几何图形,让幼儿可以三三两两地、自发随意地操作。还让幼儿经常从家里带一些形体、颜色不同样的废旧物品充实数学角,让幼儿通过摆弄这些废旧物品探索、掌握初步的数、形知识,保持幼儿对数学活动的长久兴趣。幼儿在这些主动实践活动中逐步体会、理解了数、形之间的概念和相互关系。

五、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

“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主动活动”,“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因此,在组织数学活动时,应根据活动的内容、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爱好,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如:大班在学习数的组成时,根据幼儿从直观—形象—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为幼儿提供了三种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第一层次是用实物或实物图片操作一个数的分解与组合,体验一个数的可分性;第二层次是用电子图或格子图操作分解与组合;第三层次是用数字和符号表示一个数的分解与组合。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可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操作材料,同时又为幼儿创造了提高的机会,使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都得到发展。

六、教师的及时引导和恰当评价,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提倡幼儿主动活动,并非教师只要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操作材料,就可以放任自流,相反要使幼儿真正掌握知识,还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和恰当评价。如大班幼儿在学习容量守恒时,有这样的操作活动:幼儿先把一杯水分成两杯等量的水,再将其中的一杯倒入另一个细长的杯子。有的幼儿因为年龄小,在操作过程中动作不协调,不能把杯子里的水顺利地倒入细长的杯子中,试了几次都没能成功,似乎有放弃实验的打算。我发现后及时地对他们有针对性地示范、引导,告诉他们两个杯子的口要靠近一些,并鼓励他们再去试一试。当他们取得成功时,显得非常高兴。教师的及时引导与鼓励,使幼儿在主动活动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并理解了容量守恒的概念。

教幼儿学习等分时,我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几何图形的纸,让他们将其二等分、四等分。但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幼儿只用了一种形状的纸进行了一种分法。为了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引导他们将等分的操作活动向高一层次推进,我及时表扬有独特想法并进行几种分法的幼儿。我对大家说:“老师发现有的小朋友很会动脑筋,分好了一张又准备分第二张了,还想跟第一次分得不一样呢。”一听这话,小朋友们又全动了起来,这时,我则在一旁加以提示和启发,同时请一些幼儿将其独特的分法介绍给大家。例如有的幼儿在二等分时,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了两把小手枪;有的幼儿在四等分时,把一个正方形不仅分成了四个等腰三角形,还能分成了四个直角三角形等等。这样,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和教师的正确引导,知道了不同的几何图形有不同的分法;同一种几何图形有多种分法,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如何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美术 第3篇

关键词:发现需要,了解状况,阶段发展,创作环境

一、善于发现幼儿的美术兴趣与需要

在美术活动中, 教师要使用有效手段对幼儿的创造兴趣进行了解, 进而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例如, 教师将一些命题画作为活动的形式, 在活动进行时, 一旦我们发现命题妨碍了他们的表达方式, 或者是他们认为自己愿意表达且感兴趣的内容, 或是没有信心完成命题, 如果使用集体指导方法会让幼儿失去对学习的乐趣。这时候教师要对幼儿的心理进行了解, 需要辅导时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指导, 使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而不是盲目地迎合他们学习的兴致。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有效应对, 以满足幼儿的表现需要。

二、了解幼儿对美术学科的学习状况

在美术活动中, 幼儿会遇到不同的问题, 教师客观公正地对幼儿进行仔细认真的观察, 灵活地指导, 真正地去了解幼儿需要什么帮助、需要什么支持、需要什么鼓励, 在幼儿遇到困难以及对绘画产生乏味的情绪时, 教师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幼儿的情绪进行调节, 让幼儿不能够因为这种情绪而失去兴趣和信心。如, 《染纸》教学活动的目标是:让幼儿画出不同的图形, 都能在纸上画出不同的图案, 幼儿可以把自己的小小经验慢慢地介绍出来, 教师对幼儿的介绍进行合理的指导, 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在制作中, 幼儿表现出不好的状态, 对绘画的图案不能够做到最好的表现, 就会说:“我做完了。”而事实上这是不好的表现, 此时的我便会对这些小朋友说:“为什么我们不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制作的呢?”最终的结果是, 他成功了!

三、因势利导, 适应幼儿不同阶段的发展

在美术活动课中, 同一个年龄段的幼儿在绘画时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表现, 为此我经过认真观察, 细心研究, 对不同阶段的幼儿做出分析, 总结出原因以便于今后促进幼儿进步。例如, 4~5岁的幼儿, 有的处于涂鸦阶段, 有的处于图式再现阶段。处在涂鸦期的幼儿往往会对绘画过程产生兴趣, 他们总是喜欢自己亲自动手用笔和纸进行自我表现。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纸和笔, 在涂鸦时给予幼儿更多机会和时间, 让幼儿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体验并获得乐趣。对跨越出涂鸦阶段的幼儿教师要给予他们帮助, 对不同的材料进行创作时, 鼓励幼儿发挥他们的主动和创造能力, 帮助他们对学习经验进行积累。

四、为幼儿的美术创作提供优良的环境

幼儿的发展是个体和环境两种相互作用影响所产生的结果。我们认为:一是教师要创设良好、适宜的物质环境, 给予美术课活动充足的材料。因此, 在日常活动中, 将幼儿的绘画作品以及手工制作展示出来, 幼儿能够理解的名画将其陈设出来, 将艺术图片和装饰品进行布置, 同时对教育环境进行装饰, 幼儿在整个活动中进行参与和设计, 这样做会将幼儿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出来。二是要对幼儿尽可能充分全面地营造出和谐的创作环境, 对其创造个性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教师应该对幼儿表示赞扬和鼓励, 使幼儿毫无拘束的内心情感小世界表现出来。如, “你设计的这座小房子真是太漂亮了, 我也想让自己住在里面”“你画的画很鲜艳, 好像是彩虹的颜色一样漂亮啊”等。

理清思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等 第4篇

一、主次目标要分清

原方案制定了三个目标,其中第二个目标“通过观察颜料的晕染和教师的示范,知道滴画‘花朵’时要找空白处”值得推敲。在我看来,该活动的技能目标重点应放在“幼儿初步掌握滴画的方法上”,而不应放在“知道滴画‘花朵’时要找空白处”上。因为后者可以包含在滴画的方法中。建议整个活动目标可调整为:(1)认识藤黄、大红、钴蓝三种颜料。(2)初步掌握滴画“花朵”的方法。(3)感知颜料在宣纸上晕染的过程,体验玩色的乐趣,喜欢参与玩色游戏。

二、教学环节要清晰

原方案环节清晰,层次分明,但在“引导幼儿学习滴画方法”这一小环节中,教师将引导幼儿感知颜料的晕染现象与学习滴画方法混在一起了,影响了幼儿的理解。建议将这一环节调整为:(1)介绍作画材料。(2)引导幼儿了解颜料在宣纸上的晕染现象。(3)引导幼儿学习滴画方法。这样有序进行,各个击破,幼儿学起来就会明确、轻松,教学目标也易于实现。

三、教学过程要有趣

在“引导幼儿学习滴画方法”这一环节里,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幼儿观察颜料在宣纸上晕染的过程。教师的提问是:“你们看到了什么?小花怎么了?”这种提问很笼统,幼儿难以回答。于是教师只好直接告诉幼儿:“哇,宣纸会变魔术,把一滴颜料变成了又大又圆的小花了。”假如教师改变引导方法,如:“你们仔细看看,当颜颜料宝宝滴在宣纸上时,宣纸是怎么让颜料宝宝变魔术的?”幼儿一定会回答“变大了”“化开了”等。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将颜料在宣纸上的晕染过程表现出来:“现在你们就是老师手中的颜料宝宝,老师轻轻捏一下,你们就轻轻滴到宣纸上变魔术,看谁最会变。”以加深幼儿对颜料在宣纸上晕染过程的感知。此外,教师是直接以儿歌的形式将滴画方法和步骤告诉幼儿的,而不是让幼儿通过观察主动获得的。建议先让幼儿看看、说说教师是怎么滴画的,也可让个别幼儿演示,待幼儿初步了解后,教师再用儿歌归纳,最后让幼儿运用儿歌来指导自己实际操作。这样做才能使幼儿学得主动、积极、有效。

关注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李海霞

原方案考虑到了知识、技能与情感三维目标,操作性也较强,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小班幼儿的年龄较小,他们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干扰,因此要在15~20分钟的教学活动中让幼儿既认识三原色,又掌握滴画方法,学习容量较大,重难点难以突出,目标很难实现。建议突出某一方面目标进行设计,或将其分成几个教学活动。

原方案创设了几个游戏情境,但这种情境前后没有联系,怎能让小班幼儿进入情境,又怎能激发小班幼儿的兴趣呢?建议在设计活动时以相关情境贯穿始终,以激发小班幼儿的活动兴趣。

不可忽略的细节

胡蓉

家庭教育建议:引导孩子主动学习 第5篇

如何提高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切记不要过分督促。有的家长生怕孩子落后,孩子动作慢了一点,忍不住要催促;孩子做作业,忍不住要去指指点点;成绩差了几分,少不了要警告几句。认为督促孩子愈多,孩子进步就会愈快。其实往往事与愿违。为什么呢?老是被人督促着学习,孩子就非常被动,时间长了,就失去了学习主动性。一旦没有了督促,孩子便会放任自流了。适当的提醒、督促是必要的,但督促最终是为了孩子自己主动去学习,所以督促只能适当,而且要讲究方法。比如孩子玩得久了,家长可以说:“作业是不是还没写完?你准备什么时候做作业呢?”提醒孩子学习要自己安排,如果家长每天老是命令说:“该做作业了,别玩了!就知道玩!”这就使孩子没有了主动。完全由家长支配的生活只能让孩子厌烦。有的家长更是形成了唠叨、罗嗦的习惯,在家长的絮絮叨叨中,孩子根本不可能形成积极愉快上进的情绪,很难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因此,做家长一定要学会长话短说,不必要的话不说,不能激发孩子上进心的话不说。更多的时候以一种提醒、商量的口吻跟孩子说话,这样才能唤醒孩子的自我意识,促使孩子的自我管理、主动能力得到发展。

2、唤醒孩子的独立意识。培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首先应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有些孩子在家做作业时,往往要求爸爸妈妈在边上陪他,其实他并不要求父母为他解答作业,只是心理上的一种需求,这正是孩子独立性差的表现。试想,如果孩子连独立完成作业都办不到,你怎么可能指望他主动和自觉地去学习呢?孩子的书包重一点,家长就得替孩子背着;孩子的书桌乱一点,家长就得替孩子收拾;甚至孩子穿什么、吃什么,洗洗袜子,刷刷鞋子,都得由父母“包办”。那孩子就像温室中的花苗一样,永远没有经历风雨的自立的能力。而生活上不能自立,又何谈学习上的主动精神呢?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我们耐心地坚持,当孩子慢慢把独立性培养起来的同时,也在慢慢养成自觉性和主动性。良好的学习习惯,来源于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这一点,家长一定要十分清楚。

3、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孩子的模仿性极强,作为家长有义务为其树立榜样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以家长为榜样,养成勇敢、诚实、求学上进的良好风气,使其在学习生活中一丝不苟,一步一个脚印迅速成长起来。例如,开始学习前,让孩子整理一下书桌。在孩子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干扰他,尽可能不要催促,更不要跟在身边不断提醒他不可以这样或不可以那样;当孩子的注意力不在学习上时,最好不要强迫孩子学习;不要急于把结果告诉孩子,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自己去发现;不要代替孩子检查作业、收拾书包,也不要养成整天看着孩子做功课的习惯,要让孩子自己去做这些事情。有的家长在孩子做作业时,守在一旁,孩子稍稍做错了一点,就厉声训斥,甚至一耳光打过去。这种紧张的气氛使孩子恐惧,大脑的思考被严重抑制、扰乱,严重妨碍孩子的学习,更会使孩子的主动性得到抑制和扼杀。

4、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一些孩子缺乏学习主动性是因为他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也就是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现在的孩子受优越的家庭条件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危机感的。那么如何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就很值得研究了。首先应该给孩子灌输理想信念。就是告诉他每个人都有理想,问他以后的理想或者梦想是什么,如何才能用努力去实现这个理想。而实现的手段首先就是要学习。同时还要引导孩子树立责任意识。社会分工虽然不同,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比如修路工人要修好马路,建筑工人要研究如何造好房子,画家要把画画好,父母的责任就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孩子抚育成人;当然,作为学生,责任就是学习好,将来不做一个没有用处的人。这些做法都可以归结为责任教育或者价值教育,就是通过树立孩子的责任感从根本上推动孩子去主动学习。这种教育方法要求家长不能空洞说教,要结合实际,做到言传身教。一个无所事事的懒惰家长是没有说服力的。

如何让幼儿主动学习 第6篇

有家长认为,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必须经常说很多道理,其实不是这样,家庭教育要注意养成,注重潜移默化,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依靠一次次地重复以成自然。浓厚的学习兴趣依靠一点一滴培养起来。

由于对孩子寄予很大希望,家长容易制定许多教育计划,抓紧一切机会和空闲让孩子学这学那,把家庭教育弄得轰轰烈烈,这是没有必要的。孩子的学习长达九年、十几年的时间,轰轰烈烈的气氛破坏正常学习进程,就如我们食用的米、面、饮用水,味都是淡淡的,因为淡,才能长期食用,所以适宜于孩子的学习气氛不应该是轰轰烈烈的。

2.注重营造宽松、宁静的环境。

严厉的气氛并不适宜大脑思考,学习是大脑的活动,大脑如果处于恐惧和惊惶之中,是不可能出现积极状态的。用脑需要宽松的环境。有的家长在孩子做作业时守在一旁,孩子稍稍做错了一点就厉声训斥,这种紧张的气氛使孩子恐惧,大脑的思考被严重抑制、扰乱,严重妨碍孩子的学习。家长要学会说短话,保持正常的家庭气氛,让孩子感到平和、宁静、有安全感。

3.不要包办代替,让孩子主动安排学习。

家长要用心创造一种气氛,就是让孩子自己主动学习,而不是每天放学回到家就听从安排,什么时候做作业,什么时候玩,形成一种绝对支配和被支配的气氛,这对孩子学习是不利的。

家长要多用启发的方式来指导孩子,千万不要包办代替。不要全权为孩子操持,要鼓励孩子自己进行学习安排,分析自己的学习状况,积极思考,在生活中也可以和孩子经常进行讨论、探讨,让孩子去感悟、领会、理解、掌握。比如,家长可以说:“你能自己安排吗?不会的妈妈帮你。”这样可以发展孩子的主动性,学着自己安排学习。

4.陪伴孩子学习,做好榜样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父母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拿本书在旁边陪着孩子学习,能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孩子就会认真学习。

父母陪孩子学习,也能够给孩子营造好的学习环境。在学校里,孩子学习有老师和同学的陪伴,在家里如果突然没有了学习的同伴,很容易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5.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孩子享受到成功感。

家长要明确,孩子的学习态度由被动转向主动,需要一个过程。比如,今天主动学习20分钟,明天主动学习半小时,家长就要看到孩子的进步,如果后天他又回到学习20分钟,家长也不应该指责孩子意志不坚定、说话不算数,这些“帽子”对孩子的伤害很大。孩子在行为上出现反复是非常正常的,只要发现孩子有一点进步,家长就应该表扬,即使出现波动和迂回,也不要谴责孩子,因为这也是孩子进步的过程。

6.协调好劳动、运动和学习的关系,不要只抓学习。

快乐和痛苦都是相对的,如果拿玩和写作业相比较,孩子当然选择玩,但是拿做家务和写作业相比较,孩子会选择学习。如果拿爬山和学习相比,孩子会选择爬山,但是,次日再选择玩和学时,他们会选择写作业了,因为已经玩不动了。

有位老师就曾经组织一帮家长认为“厌学”的孩子参加夏令营,一天到晚地锻炼、爬山、玩,第一天晚上孩子们就问:“老师,咱们什么时候写作业啊!不能老这么玩啊!”

可是,家长要注意,从小就不要让孩子玩电脑游戏和长时间看电视,因为这个不是真正地玩,大脑依然在紧张地工作,到该学习的时候当然会容易厌倦了。

7.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加以引导,让孩子像爱玩那样去热爱学习。

大班幼儿主动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 第7篇

要让幼儿学习得好,首先要让幼儿学会观察,要有学习的愿望和要求。《纲要》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以及游戏,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如果幼儿是被动的,教师教什么,他就听什么。这样的学习就不会有成效,也不会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催化剂,在幼儿的认知过程中和学习过程中起着推动作用。因此激发幼儿的兴趣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主题活动强调以幼儿发展为本,强调幼儿的自主性、探索性,正是发展幼儿主动学习的最佳载体。因此各主题活动开展中,我不断利用各种契机,为幼儿主动学习创设和提供条件。如:主题活动“春之歌”开展时,需要资料的充实,以往收集资料的种类内容都是由老师指导和指定,这次我经过观察和分析,觉察到大班幼儿已经拥有比较多的相关经验,所以就放手让他们自己收集资料,少了限制,孩子们的反应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除了去找来图片、照片、实物外还带来了关于“春天”的成语、故事乃至古诗,并且能结合自己的经验表征春天,这些材料使主题活动内容丰满充实,推进了活动的蓬勃开展。而幼儿在扩展经验的同时也体验了表现展示的快乐,自主性被大大激发起来。

二、创设适宜的环境,鼓励幼儿积极自主选择

学习的性质是由环境决定的,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有什么样的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同样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幼儿自主选择是指鼓励幼儿在一定环境中按自己的兴趣、需要、目的进行选择探索发现。大班幼儿的独立性、行动目的性逐渐增强,在活动中他们渐渐有了自己为自己做主的强烈愿望。为此,教师必须创设让幼儿有机会选择、有条件选择的环境,以满足幼儿自主学习的需要。

孩子主动学习自主选择首先需要一个宽松的、平等的、自由的活动环境,这样幼儿才有机会选择。而教师应积极调整自己的教师角色,应以朋友的立场站在孩子的角度,尊重、信任孩子,让孩子敢于按自己的意愿、需要来选择,而不是由成人来决定孩子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绝对不能让孩子在权威性的教师面前循规蹈矩、消极顺从。当然,孩子也需要遵守必要的一日生活常规,应在和谐、有序的环境中来进行选择学习。比如说在班级区角活动中,教师应该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选择喜欢去的区角进行活动,而不能去规定孩子的活动;在美工活动中,让孩子自己选择不同的材料与方式完成作品;在游戏活动中,让孩子自己选择游戏伙伴、角色;教师根据主题活动要求,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科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孩子了解活动目标后,选择不同的、自己的方式探索、操作、实验;教师还应该让孩子自己选择值日生,让幼儿体验到值日生为集体做事的光荣感等等。

孩子主动学习所需的环境其材料还应该是丰富的、多元的、可选择性强的,能让幼儿有条件来选择的。幼儿的学习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单一的环境只能让幼儿为材料争抢或由教师支配不让幼儿选择,而丰富的具有操作性强和可变性的实物环境可为幼儿提供主动感知与探索的物质条件。教师以及家长应帮助幼儿收集充足的活动材料,并提供使用材料的机会。根据大班幼儿独立做事能力强的特点,可让幼儿一起参与材料的收集、加工、整理、分类,共同参与环境的创设,丰富班级的物质环境,让幼儿有物可选、有条件选择。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才能学会自主选择,自主选择是幼儿主动学习的态度之一。

三、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如何引导幼儿主动地探索 第8篇

幼儿的主动探索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好奇心, 这种好奇正是幼儿主动探索的内部动机。孩子天性好奇、好动、好问, 对世界充满了探究的心理, 同时思维也活跃、个性意识强, 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会有自己的见解, 也会坚持自己的想法。当自己与同伴意见分歧且争执不下时, 往往把求助的目光投向老师, 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并能裁定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此时我觉得正是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的最佳时机。

1. 捕捉争论

例如, 在中班数学《比较两组物体多少》的活动中, 幼儿目测时就争论开了。有的认为第一组物体多, 有的认为第二组物体多。这时我让幼儿放弃目测的方法, 去寻找行之有效的比较方法。经过幼儿的主动探索与尝试, 得出了多种不同的比较方法。有的分别数一数两组物体的数量, 比出多与少;有的将两组物体一一对应, 比出了多与少; 有的将两组物体一一重叠, 比出了多与少。这样, 幼儿不仅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还学会了多种的比较方法。

2. 诱发争论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我们教师不仅要会及时地捕捉争论的契机, 还要善于在关键的、重点的知识内容上诱发争论。例如, 大班科学活动《斜坡滚物》, 在活动的开始我就引发幼儿争论: 即不同物体 ( 球体、圆柱体、正方体) 在同样的斜坡上滚下来, 他们会一样吗? 谁滚得快? 诱发幼儿进行争论。在活动进行中, 我又巧妙的创设争论: 即球体、圆柱体、正方体在斜坡高度不同上滚下来, 它们的速度一样吗? 由此又诱发了一场争论。在活动结束部分, 我又把握机会提出争论:即相同物体在同一斜坡、不同光滑度的斜坡上滚下来, 你们猜猜会一样吗? 孩子们争论更加激烈, 情绪高涨, 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 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

二、在幼儿操作体验中, 引导主动探索

皮亚杰说过, 幼儿的思维来源于操作, 操作停止, 思维也停止了。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习惯于讲解、示范、演示教具来灌输知识, 让幼儿获得正确的知识、经验, 避免让幼儿出现错误。其实, 幼儿的操作过程或验证过程能引发幼儿继续探索的积极欲望。

1. 用问题引领操作的方向

主动探究要依靠问题不断推进, 开放性提问有时是打开幼儿探索世界的钥匙。例如, 大班科学活动《顶纸板 ( 一) 》, 我提出探究问题: 如果用吸管顶圆形宝宝 ( 纸板) , 能将圆形宝宝 ( 纸板) 顶起来吗? 吸管顶在哪个点上圆形宝宝能被顶起来? 还有其他的点也能将它顶起来吗? 我在圆形纸板的身上画好几个点, 让幼儿在每个点上都试一试, 在能把纸板顶起来的那个点上画“v”, 在不能顶起来的那点上画“x”。为了保证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孩子们很是期待结果的出现, 认真而仔细地用吸管在纸板上来回摆弄, 马不停蹄地操作着。在操作中发现, 原来, 在圆形纸板上只有一个能将圆形宝宝顶起来的点, 而且这个点就在圆形纸板的中心位置上。接着迁移经验, 继续引导幼儿主动探索顶起规则图形。如果也用吸管顶, ( 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宝宝也能被顶起吗? 这些纸板有几个地方能被顶起来?在能把纸板顶起来的地方用小圆点做个记号。在幼儿交流了各自的猜想后, 不同的猜想结果再次激起幼儿探索的欲望, 此时他们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积极探究究竟能顶起图形宝宝的点在哪儿? 幼儿的操作逐渐达到热烈的巅峰, 幼儿在操作体验中对探索顶纸板极其感兴趣, 情绪体验一步一步迈向最高潮。正是这些问题的引领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操作中获得了有意义的知识、经验, 知道了纸板只有一个被顶起来的点, 并积累了几何图形平衡的有益经验。正因为这些具有逻辑性的问题, 引导了幼儿操作活动的方向, 才使得探究活动不断深入。

2. 用材料支持操作的开展

在幼儿的主动探索中, 要为幼儿提供可探究的材料, 有效的材料才能真正支持幼儿在探究中发现事物的关系, 并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如在沉浮游戏中, 开始幼儿只是单纯在玩水, 然后投放各种玩水工具: 杯子、水车等让幼儿随心所欲地玩。在玩的过程中, 我并没有告诉幼儿该选择什么材料, 而是让幼儿自由自主的选择材料玩。玩着玩着他们便发现有的物体会沉下去, 有的物体不会。有了疑问时便提供机会让幼儿操作, 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怎样将沉下的物体浮起来, 浮起的东西沉下去呢? 这一问题诱发了幼儿的思考, 教师再适当的提供一些物体, 如硬币、回形针、积木、石子、海绵、钉子、木头、泡沫等, 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 通过看一看、玩一玩、试一试、做一做等方法, 在一次次的实验中, 在层层递进的材料帮助下, 孩子们发现改变物体的外形或者借助外力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同时还发现“物体的轻重不能决定物体的沉浮”这一现象。幼儿积累了有关沉浮的概念, 同时获得的还有成功的快乐, 以及探究的热情。这样的探索实践过程, 使幼儿主动地获得了正确的知识和经验。

由此可见, 他们在操作探索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是弥足珍贵的, 孩子们自主体验后的兴奋、快乐与成就感, 是我们教师无法用自己的传授所能给予和代替的。

三、在幼儿遭受挫折后, 引导主动探索

要让孩子们真正有所收获, 就要放手让孩子去大胆猜想、不断验证、在失败中总结、在总结中逐渐找到答案。如一次制作“土电话”活动。上课时, 我让孩子们自由进行打电话游戏, 体验打电话的乐趣和电话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 我还准备了很多纸杯和线绳, 让孩子们亲自制造土电话。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开始制作土电话, 他们在塑料杯底钻了个小洞, 因洞小毛线却穿不过, 把洞开大点, 而毛线又会掉开来, 怎么也做不好。有的孩子开始烦燥了, 各自寻找失败的原因。此时我迅速找准切入点, 有针对性地抛出问题, “如何把毛线穿过, 毛线穿过后用什么办法固定呢?”让幼儿在问题的碰撞中主动探索。他们绞尽脑汁地想办法, 边想边做, 边做边想。不久, 他们终于克服了困难, 找到了许多好办法:他们有的在纸杯杯底钻个小洞, 小心翼翼地用吸管把毛线捅进小洞, 然后把毛线固定在吸管上;有的在毛线上打结, 使毛线不会掉开来, 这样就成功地做成土电话了。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不断尝试获得了成功无比地开心, 他们兴奋极了, 纷纷向我要了纸杯和线绳要再次进行探索活动, 有的还向那些成功的同伴进行请教。慢慢地, 越来越多的孩子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其实不成功也没关系, 因为他们多次进行探索, 付出了新的努力, 这个过程才是最有意义的。正是这一次次有价值的探索, 才让孩子们真正有了收获。由此, 我觉得大胆让幼儿经历挫折, 甚至失败, 有意给他们造成暂时的失败感和短时焦虑, 使幼儿的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 会使幼儿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从而激励幼儿运用内在潜能去自主探索。

四、在幼儿兴趣浓厚时, 引导主动探索

需要和浓厚的兴趣是最为重要的前提和条件, 顺应幼儿的需要与兴趣, 支持幼儿的探究和发现, 幼儿对探究就会更加积极主动。

1. 抓住兴趣点引领幼儿主动探索

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性的学习, 将会扼杀孩子探求知识的欲望。”可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孩子们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动力。如科学区中拼接轨道的玩具投放有一段时间了, 孩子们对轨道玩具的百玩不愿, 原因是轨道材料本身的开放性、可组合性引发了幼儿持续的探索动机。该材料结构低, 没有固定的玩法、具备多种组合的可能, 一物多玩、变形重组。幼儿通过自主的探索, 玩法在他们手中不断地被创新着: 从一字型—U字型—T字型。在这一过程, 孩子们成为名副其实的探索者, 他们天生的探索欲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往往活动结束了仍情绪高涨、意犹未尽。面对这一情况, 我因势利导、顺水推舟, 满足他们的需求。在操作活动结束后, 仍保留一些有代表性的材料在科学区, 并提供一些新材料, 如可拆装、拼搭、组合的长短不一的竹梯、竹筒、水管、弯头、三通等, 让新旧材料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 供幼儿再次探索。这些材料组合不同, 玩法难度不一, 幼儿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探索活动。通过多次的成功操作, 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增强了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也增强了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若等幼儿兴趣减退之后再来组织活动, 必将影响幼儿的主动探索和思维发展。

2. 抓住好奇心引领幼儿主动探索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没有特殊的天赋, 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驱使幼儿主动的探索, 它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内动力和学习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有了好奇心, 幼儿就了强烈的探索欲望。例如, 中班科学活动《不倒翁的秘密》, 我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 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和带动幼儿与不倒翁做游戏,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鼓励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压一压, 以多种方式摆弄不倒翁, 并说说自己的发现。随后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不倒翁的外形特征和内部结构, 让幼儿探索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接着提供五种 ( 下部比上部小, 内部无重物, 内部重物体积偏小、重物偏轻的, 重物没有固定的, 重物不是固定在底部的) 不倒翁, 让幼儿探究不倒翁会倒的原因。通过比较观察及探究, 发现不倒翁的倒与不倒与其底部形态及其重物所处位置有关。最后提升了经验, 得出了不倒翁不倒的必备条件:不倒翁的身体要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底部是半球形, 里面的重物要比较大和重, 还要固定在底部的中间位置。这种充满新奇和神秘的活动深受幼儿的青眯, 使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活动中激发。可见, 点燃幼儿的好奇心是引领幼儿深入探索的强大动力。不过, 幼儿的好奇心好比是星星之火, 需要教师的支持才能燎原。

上一篇:剥花生比赛小学优秀作文下一篇:会计手工实习实习报告